CN104205437A - 活性物质、使用该活性物质的电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活性物质、使用该活性物质的电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5437A
CN104205437A CN201380017418.7A CN201380017418A CN104205437A CN 104205437 A CN104205437 A CN 104205437A CN 201380017418 A CN201380017418 A CN 201380017418A CN 104205437 A CN104205437 A CN 1042054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lithium
discharge
composition formula
capac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74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5437B (zh
Inventor
加藤友彦
佐野笃史
苏武正树
野岛昭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05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4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54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54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25Oxygenated metallic salts or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borates, phosphates, silicates, oliv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为高容量并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优异的平均放电电压高的活性物质。本发明所涉及的活性物质的特征在于:包含第一活性物质材料和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相对于第一活性物质材料(A)与第二活性物质材料(B)的总摩尔数,第二活性物质材料(B)的比例(δ)为0.4mol%≤δ≤18mol%{其中,δ为δ=[B/(A+B)]×100}。

Description

活性物质、使用该活性物质的电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性物质、使用该活性物质的电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面对环境·能源问题的解决而期待着各种电动汽车的普及。作为把握这些电动汽车的实用化的关键的马达驱动用电源等车载电源,专门进行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开发。然而,作为车载电源,为了广泛普及电池而有必要提高电池的性能并使之更便宜。另外,需要使电动汽车的一次充电行走距离接近汽油发动机车,并且期望更高能量的电池。
为了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构成高放电容量需要增大正极与负极的每单位质量所蓄积的电量。作为有可能符合该要求的正极材料(正极用活性物质)而探讨了Ni-Co-Mn三元复合氧化物或具有属于空间群R-3m的结晶结构且在过渡金属晶位上含有锂的所谓固溶体系材料。
但是,上述Ni-Co-Mn三元复合氧化物或固溶体系材料因初次充电时的不可逆容量高,所以会有正极活性物质的初期充放电效率低,在电池设计中必须过量使用所相对的负极以及电池容量的降低等的问题。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通过以包含含有镍和锰的含锂金属氧化物以及LiFePO4的方式来提高初次充放电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351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包含含有镍和锰的含锂金属氧化物以及LiFePO4的正极中,虽然能够提高初次充放电效率,但是仍有平均放电电压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而完成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容量且初次充放电效率高而且平均放电电压高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及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做成的电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活性物质的特征在于:
包含:第一活性物质材料,选自以组成式(1)或者组成式(2)表示的活性物质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和第二活性物质材料,以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不同的组成式(3)表示,
LiwNix(M1)y(M2)zO2   (1)
[M1是选自Co、Mn中的至少一种;M2是选自Al、Fe、Cr以及Mg中的至少一种;1.0<w<1.1;2.0<(x+y+z+w)≤2.1;0.3<x<0.95;0.01<y<0.4;0.001<z<0.2],
LitNipCoqMnr(M3)sO2   (2)
[M3是选自Al、Si、Zr、Ti、Fe、Mg、Nb、Ba以及V中的至少一种;2.0≤(p+q+r+s+t)≤2.2;1.0<t≤1.3;0<p≤0.3;0≤q≤0.3;0.3≤r≤0.7;0≤s≤0.1],
Li1-αVOPO4   (3)
[其中,α为0<α≤1],
并且,相对于第一活性物质材料(A)与第二活性物质材料(B)的总摩尔数,第二活性物质材料(B)的比例(δ)为0.4mol%≤δ≤18mol%。
即δ(单位:mol%)为δ=(B/(A+B))×100。
通过本发明所涉及的的活性物质能够提供一种高容量且初次充放电效率高并且平均放电电压高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及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做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对于这样的理由不一定清楚,不过本发明人认为如下所述。本发明人认为在第一活性物质与第二活性物质进行混合或者热处理时,通过第一活性物质的Li向第二活性物质移动,从而第一活性物质的结晶结构部分性地稳定化。进一步,本发明人认为由于第二活性物质材料有助于充放电,因而高容量并且初次充放电效率提高而且平均放电电压提高。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极具备集电体、包含上述活性物质并被设置于集电体上的活性物质层。从而,就能够获得高容量且初次充放电效率高而且平均放电电压高的电极。
本发明所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上述电极、相对于该电极设置的负极、被设置于它们之间的隔离物、电解液。由此,能够获得高容量且初次充放电效率高而且平均放电电压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另外,LiwNix(M1)y(M2)zO2[组成式(1)]、LiaNibCocMndO2[组成式(2)]或Li1-αVOPO4[组成式(3)]等材料为基于化学计量组成的表示,即使一部分氧或过渡金属缺少也没有关系。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高容量且初次充放电效率高而且平均放电电压高的正极活性物质、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做成的电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包含本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示意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正极,20……负极,12……正极集电体,
14……正极活性物质层,18……隔离物,22……负极集电体
24……负极活性物质层,30……层叠体,50……箱体,
60、62……导线,100……锂离子二次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针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活性物质、锂离子二次电池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下述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的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活性物质材料,选自以组成式(1)或者组成式(2)表示的活性物质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和第二活性物质材料,以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不同的组成式(3)表示,
LiwNix(M1)y(M2)zO2   (1)
[M1是选自Co、Mn中的至少一种;M2是选自Al、Fe、Cr以及Mg中的至少一种;1.0<w<1.1;2.0<(x+y+z+w)≤2.1;0.3<x<0.95;0.01<y<0.4;0.001<z<0.2。],
LitNipCoqMnr(M3)sO2   (2)
[M3是选自Al、Si、Zr、Ti、Fe、Mg、Nb、Ba以及V中的至少一种;2.0≤(p+q+r+s+t)≤2.2;1.0<t≤1.3;0<p≤0.3;0≤q≤0.3;0.3≤r≤0.7;0≤s≤0.1。],
Li1-αVOPO4   (3)
[其中,α为0<α≤1。],
并且,第二活性物质材料(B)相对于第一活性物质材料(A)的比例(δ)为0.4mol%≤δ≤18mol%。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能够提供一种高容量且初次充放电效率高而且平均放电电压高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及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做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第一活性物质)
作为第一活性物质材料可以列举以组成式(1)LiwNix(M1)y(M2)zO2表示的活性物质材料。M1是选自Co、Mn中的至少一种以上。另外,M2是选自Al、Fe、Cr以及Mg中的至少一种以上。其中可以使用满足以下条件的活性物质材料,即,w为1.0<w<1.1;x+y+z+w为2.0<(x+y+z+w)≤2.1;x为0.3<x<0.95;y为0.01<y<0.4;z为0.001<z<0.2。
另外,作为其它第一活性物质材料可以列举以组成式(2)LitNipCoqMnr(M3)sO2表示的活性物质材料。M3是选自Al、Si、Zr、Ti、Fe、Mg、Nb、Ba以及V中的至少一种以上。其中可以使用满足以下条件的活性物质材料,即,p+q+r+s+t为2.0≤(p+q+r+s+t)≤2.2;y为1.0≤t≤1.3;p为0<p≤0.3;q为0≤q≤0.3;r为0.3≤r≤0.7;s为0≤s≤0.1。这样就能够获得高容量。
进一步,组成式(2)中的Ni量p优选为0.04≤p≤0.3,更加优选为0.08≤p≤0.3。最优选为0.17≤p≤0.3。
另外,组成式(2)中的Mn量r优选为0.35≤p≤0.6,更加优选为0.45≤p≤0.6。
组成式(2)中的Co量q优选为0≤p≤0.28,更加优选为0.14≤p≤0.28。
另外,作为上述第一活性物质材料,只要含有以上述组成式(1)或者组成式(2)任意一个关系式所表示的活性物质材料即可,但是也可以混合使用组成不同的两种以上的活性物质材料。
(第二活性物质)
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可以列举以不同于第一活性物质的组成式(3)Li1-αVOPO4表示的活性物质材料。
α可以为0<α≤1。其中α优选为0.1≤α≤1,进一步优选为0.2≤α≤1,更加优选为0.5≤α≤1。认为如果α为0.2以上则会容易引起与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Li的互相扩散。
Li1-αVOPO4的结晶形态不特别限制,可以一部分成为非晶质状态,不过特别优选为斜方晶系的Li1-αVOPO4。通过使用斜方晶系的Li1-αVOPO4从而特别是能够获得平均放电电压高的活性物质材料。
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V元素的一部分可以由选自Ti、Ni、Co、Mn、Fe、Zr、Cu、Zn以及Yb中的一个以上的元素置换。
并且,第二活性物质材料(Bmol)相对于第一活性物质材料(Amol)的比例(δ)为0.4mol%≤δ≤18mol%即可。进一步,δ优选为1mol%≤δ≤10mol%,更加优选为3mol%≤δ≤10mol%。由此,可以得到高容量且初次充放电效率高而且平均放电电压高的活性物质材料。
δ=[B/(A+B)]×100
如果比例(δ)小于0.4mol%则有可能初次充放电效率变小,如果大于18mol%则有可能容量变小。
第一活性物质以及第二活性物质的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在使用像这样的活性物质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能够获得高容量。在使用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径小于0.05μm的活性物质的情况下会有粉体变得难以处理的倾向;在使用大于10μm的活性物质的情况下会有容量变小的倾向。更加优选平均粒径为0.07μm以上且3μm以下。
进一步,优选第二活性物质的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径小于第一活性物质的一次粒子的平均粒径。另外,优选第二活性物质存在于第一活性物质的表面附近。这样,在进行第一活性物质与第二活性物质的混合或者热处理时,容易进行第一活性物质的Li向第二活性物质移动等的相互作用。
第一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不特别限定,但是至少具备原料调制工序以及烧成工序。以满足组成式(1)或者组成式(2)所表示的摩尔比的形式配合规定的锂源以及金属源,并通过粉碎·混合、热分解混合、沉淀反应或者水解等方法能够制造第一活性物质。
第二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不特别限定,但是至少具备原料调制工序以及烧成工序。在原料调制工序中搅拌混合锂源、钒源、磷源以及水来调制混合物(混合液)。在烧成工序之前可以实施干燥由原料调制工序得到的混合物的干燥工序。根据需要还可以在干燥工序以及烧成工序之前实施水热合成工序。
锂源、钒源以及磷源的配比例如可以按成为LiVOPO4的化学计量比(1:1:1)的方式来调节混合物中的Li、V以及P的摩尔比,从通过干燥和烧成混合物而获得的LiVOPO4中,经以电化学方式使Li脱离从而可以制造第二活性物质。
另外,通过搅拌磷源、钒源以及蒸馏水来调节它们的混合物并干燥混合物从而制造出水合物VOPO4·2H2O,也可以进一步进行热处理来制造VOPO4。可以将所得到的VOPO4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来使用,也可以进一步混合VOPO4和锂源并通过热处理来制造第二活性物质。
此外,上述金属源或锂源、钒源、磷源的化合物形态不特别限定,可以选择氧化物、盐等适合工序的公知材料。
为了获得具有所希望的粒径的活性物质的粉体,可以使用粉碎机或分级机。例如可以使用研钵、球磨机、珠磨机、砂磨机、振动球磨机、行星球磨机、喷磨机(jet mill)、反喷研磨机(counter jet mill)、旋转气流型喷磨机或筛子等。在粉碎时也可以使用使水或者己烷等有机溶剂共存的湿式粉碎。作为分级方法不特别限定,在干式、湿式下都可以根据需要使用筛子或风力分级机等。
以规定的比例称量第一活性物质材料和第二活性物质材料,并根据需要进行混合。这些混合方法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意的装置。作为其具体例子可以使用研钵、V型混合机、S型混合机、绞碎混合机(Raikai mixers)、球磨机、行星研磨机等那样的粉体混合机来以干式或者湿式来进行混合。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由上述方法获得的正极活性物质在氩气氛中、空气气氛中、氧气氛中、氮气氛中或者它们的混合气氛中烧成。
〈锂离子二次电池〉
接下来,参照图1并就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作简单说明。
锂离子二次电池100主要具备层叠体30、以密闭状态容纳层叠体30的箱体50以及连接于层叠体30的一对导线60、62。
层叠体30是正极10和负极20夹住隔离物18并被相对配置。正极10是在正极集电体12上设置了正极活性物质层14。负极20是在负极集电体22上设置负极活性物质层24。正极活性物质层14和负极活性物质层24分别接触于隔离物18的两侧。在正极集电体12和负极集电体22的端部分别连接有导线60、62,导线60、62的端部延伸至箱体50的外部。
作为正极10的正极集电体12例如可以使用铝箔。正极活性物质层14是包含上述活性物质粒子1、粘结剂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导电材料的层。作为根据需要添加的导电材料例如可以列举炭黑类、碳材料、ITO等导电性氧化物。
粘结剂只要能够将上述活性物质粒子和导电材料粘结于集电体上则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粘结剂。例如可以列举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等氟树脂。
这样的正极能够以公知的方法来进行制造,例如将包含上述活性物质粒子1的电极活性物质、或者活性物质粒子1、粘结剂以及导电材料添加到对应于这些物质种类的溶剂中得到浆料,例如在PVDF的情况下添加到N-甲基-2-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等的溶剂中,将所得到的浆料涂布于正极集电体12的表面并使之干燥。
作为负极集电体22可以使用铜箔等。另外,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层24可以使用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以及粘结剂的负极活性物质层。作为导电材料不特别地限定,可以使用碳材料、金属粉等。作为用于负极的粘结剂可以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等氟树脂。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列举包含了石墨以及难石墨化碳等碳材料、Al、Si、Sn等能够与锂进行化合的金属、将SiO2、SnO2等氧化物作为主体的非晶质化合物、钛酸锂(Li4Ti5O12)等的粒子。
负极20的制造方法与正极10的制造方法同样调节浆料并涂布于集电体上即可。
作为电解液不特别限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在有机溶剂中含有锂盐的电解液。作为锂盐例如可以使用LiPF6、LiClO4、LiBF4等的盐。另外,这些盐既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并用两种以上。
作为有机溶剂优选列举例如碳酸丙烯酯、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等。这些溶剂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以任意比例混合两种以上来使用。
另外,隔离物18可以使用由聚乙烯、聚丙烯或者聚烯烃构成的多孔质膜的单层体、层叠体或上述树脂的混合物的延伸膜、或者由选自纤维素、聚酯和聚丙烯中的至少一种构成材料构成的纤维无纺布。
箱体50是将层叠体30以及电解液密封于其内部的箱体。箱体50只要是能够抑制电解液向外部漏出或从外部向锂离子二次电池100内部的水分等的侵入等的物体都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利用金属复合膜。
导线60、62可以由铝等导电材料形成。
本实施方式的活性物质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外的电化学元件的电极材料也能够使用。作为这样的电化学元件可以列举金属锂二次电池(在阴极中使用了含有本发明的复合粒子的电极并且在阳极中使用了金属锂的电池)等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或锂电容器等电化学电容器等。
以下基于实施例和比较例来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实施例1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9:1的摩尔比称量作为所述组成式(1)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锂镍复合氧化物(Li1.01Ni0.8Co0.15Al0.05O2)、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使锂脱离而获得的Li0.4VOPO4,在研钵中进行混合并将该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正极的制作]
混合实施例1的活性物质和导电助剂以及含有粘结剂的溶剂从而调制出正极用涂料。用刮刀法将正极用涂料涂布于集电体铝箔(厚度为20μm)之后,在100℃下干燥并滚轧。由此,获得由正极活性物质层和集电体构成的正极。作为导电助剂使用了炭黑(日本电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DAB50)和石墨。作为含有粘结剂的溶剂使用了溶解了PVDF的N-甲基-2-吡咯烷酮(吴羽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KF7305)。
[负极的制作]
使用天然石墨,作为导电助剂只使用炭黑,以与正极用涂料同样的方法来调制负极用涂料。用刮刀法将负极用涂料涂布于集电体铜箔(厚度为16μm)之后,在100℃下干燥并滚轧。由此,获得由负极活性物质层和集电体构成的负极。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作]
将制作的的正极、负极和隔离物(聚烯烃制的微多孔质膜)切割成规定尺寸。在正极、负极上设置为了焊接外部引出端子而不涂布电极用涂料的部分。按顺序层叠正极、负极、隔离物。在层叠时以正极、负极、隔离物不移动的方式涂布少量热熔粘结剂(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并固定。作为外部引出端子分别将铝箔(宽4mm,长40mm,厚100μm)、镍箔(宽4mm,长40mm,厚100μm)超声波焊接于正极、负极。将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缠绕于该外部引出端子并使之热粘合。这是为了提高外部端子与外装体的密封性。作为封入层叠了正极、负极、隔离物的电池元件的电池外装体使用由PET层、Al层和PP层构成的铝复合材料。PET层的厚度为12μm。Al层的厚度为40μm。PP层的厚度为50μm。另外,PET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为聚丙烯。在制作电池外装体中将PP层配置于外装体的内侧。向该外装体中装入电池元件并加入适量的电解液,真空密封外装体,从而制作出实施例1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另外,作为电解液使用以1M(mol/L)浓度将LiPF6溶解于碳酸乙烯酯(EC)和碳酸二甲酯(DMC)的混合溶剂中得到的电解液。混合溶剂中的EC与DMC的体积比为EC:DMC=30:70。
[电性能的测定]
接下来,使用按上述形式制作的实施例1的电池,以19mA/g的恒电流进行充电至充电终止电压为4.3V(vs.Li/Li+),再以4.3V(vs.Li/Li+)的恒电压进行恒压充电至电流值降低到9.5mA/g,测定初次充电容量Qc。
然后,在停止10分钟之后,以19mA/g的恒电流进行放电至放电终止电压成为2.8V(vs.Li/Li+),测定电池中的初次放电容量Qd(单位:mAh/g)。
并且,用下述式子由上述初次充电容量Qc和初次放电容量Qd求得实施例1的电池中的初次充放电效率(%),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中。
初次充放电效率(%)=(Qd/Qc)×100
测定初次充电容量和初次放电容量之后,同样以19mA/g的恒电流进行充电至充电终止电压成为4.3V(vs.Li/Li+),进一步以4.3V(vs.Li/Li+)的恒电压进行恒压充电至电流值降低至9.5mA/g,停止10分钟之后,求得以19mA/g的恒电流进行放电至放电终止电压成为2.8V(vs.Li/Li+)时的平均放电电压(单位:V),结果为3.75V。另外,此时的容量为187mAh/g。
(实施例2~6、比较例1、2)
在实施例2~6、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中,除了变更比例δ之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同样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并评价电性能。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在表1中,将容量为180mAh/g以上并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90%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将容量小于180mAh/g的电池或者初次充放电效率小于90%的电池评价为“F”。
(实施例7)
在实施例7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9.6:0.4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2)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锂镍复合氧化物(Li1.2Ni0.17Co0.08Mn0.55O2)、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中脱离而获得的Li0.4VOPO4,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接下来,使用和实施例1同样制作的实施例7的电池,以24mA/g的恒电流进行充电至充电终止电压成为4.6V(vs.Li/Li+),进一步以4.6V(vs.Li/Li+)的恒电压进行恒压充电至电流值降低至12mA/g,测定初次充电容量Qc。
然后,在停止10分钟之后,以24mA/g的恒电流进行放电至放电终止电压成为2.0V(vs.Li/Li+),测定电池中的初次放电容量Qd。
由上述初次充电容量Qc和初次放电容量Qd与实施例1同样求出初次充放电效率(%),将其结果示于下述表2中。
在测定了初次充电容量和初次放电容量之后,同样以24mA/g的恒电流进行充电至充电终止电压成为4.6V(vs.Li/Li+),进一步以4.6V(vs.Li/Li+)的恒电压进行恒压充电至电流值降低到12mA/g,在停止10分钟之后,测得以24mA/g的恒电流使上述各三电极式试验用电池放电至放电终止电压成为2.0V(vs.Li/Li+)时的平均放电电压以及放电容量并示于表2中。
(实施例8~12、比较例3、4)
在实施例8~12、比较例3和比较例4中,除了变更比例δ之外其余均和实施例7同样制作锂离子二次电池,并评价了电性能。结果示于表2中。
[表2]
在表2中,将容量为220mAh/g以上而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80%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将容量小于220mAh/g的电池或者初次充放电效率小于80%的电池评价为“F”。
(实施例13~17、比较5)
在实施例13~17和比较例5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3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2)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锂镍复合氧化物(Li1.2Ni0.17Co0.08Mn0.55O2)、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脱离而获得的表3所记载的组成的化合物,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7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3中。
[表3]
在表3中,将容量为220mAh/g以上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80%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将初次充放电效率小于80%的电池评价为“F”。
(比较例6、7)
在比较例6和比较例7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3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2)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锂镍复合氧化物(Li1.2Ni0.17Co0.08Mn0.55O2)、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LiFePO4脱离而获得的表4所记载的组成的化合物,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7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4中。
[表4]
在表4中,将平均放电电压小于3.6V的电池评价为“F”。
(实施例18~22、比较例8)
在实施例18~22和比较例8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3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1)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锂镍复合氧化物(Li1.01Ni0.8Co0.15Al0.05O2)、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脱离而获得的表5所记载的组成的化合物,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1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5中。
[表5]
在表5中,将容量为180mAh/g以上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90%以上并且平均放电电压为3.6V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将初次充放电效率小于90%的电池评价为“F”。
(实施例23~25)
在实施例23~25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1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1)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表6所记载的组成的锂镍复合氧化物、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脱离而获得的Li0.4VOPO4,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1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6中。
[表6]
在表6中,将容量为180mAh/g以上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90%以上而且平均放电电压为3.6V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
(实施例26~32)
在实施例26~32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1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1)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表7所记载的组成的锂镍复合氧化物、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脱离而获得的Li0.4VOPO4,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7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7中。
[表7]
在表7中,将容量为220mAh/g以上并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80%以上而且平均放电电压为3.6V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
(比较例9~12)
在比较例9~12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3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2)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锂镍复合氧化物(Li1.01Ni0.8Co0.15Al0.05O2)、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LiFePO4脱离而获得的表8所记载的组成的化合物,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1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8中。
[表8]
在表8中,将平均放电电压小于3.6V的电池评价为“F”。
(比较例13、14)
在比较例13和比较例14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3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2)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锂镍复合氧化物(Li1.2Ni0.17Co0.08Mn0.55O2)、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LiFePO4脱离而获得的表9所记载的组成的化合物,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来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7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9中。
[表9]
在表9中,将平均放电电压小于3.6V的电池评价为“F”。
(实施例33、比较例15)
在实施例33和比较例15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3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1)以及组成式(2)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表10所记载的组成以及重量比的锂镍复合氧化物、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脱离而获得的Li0.4VOPO4或者使锂从LiFePO4脱离而获得的Li0.4FePO4,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1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表示于表10中。
[表10]
在表10中,将容量为180mAh/g以上并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90%以上而且平均放电电压为3.6V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将平均放电电压为小于3.6V的电池评价为“F”。
(实施例34、比较例16)
在实施例34和比较例16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3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1)和组成式(2)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表11所记载的组成以及重量比的锂镍复合氧化物、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脱离而获得的Li0.4VOPO4或者使锂从LiFePO4脱离而获得的Li0.4FePO4,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7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11中。
[表11]
在表11中,将容量为220mAh/g以上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80%以上而且平均放电电压为3.6V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将平均放电电压为小于3.6V的电池评价为“F”。
(实施例35~38、比较17~19)
在实施例35~38以及比较例17~19中,在制作正极的时候以97:3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1)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表12所记载的组成的锂镍复合氧化物、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脱离而获得的Li0.4VOPO4,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1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12中。
[表12]
在表12中,将容量为180mAh/g以上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90%以上而且平均放电电压为3.6V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将容量小于180mAh/g的电池评价为“F”。
(实施例39~42、比较例20~22)
在实施例39~42和比较例20~22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5:5的摩尔比称量作为所述组成式(1)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表13所记载的组成的锂镍复合氧化物、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脱离而获得的Li0.4VOPO4,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来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1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13中。
[表13]
在表13中,将容量为180mAh/g以上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90%以上并且平均放电电压为3.6V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将容量小于180mAh/g的电池评价为“F”。
(实施例43~49、比较例23~29)
在实施例43~49以及比较例23~29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3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2)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表14所记载的组成的锂镍复合氧化物、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脱离而获得的Li0.4VOPO4,在研钵中进行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7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14中。
[表14]
在表14中,将容量为220mAh/g以上并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80%以上而且平均放电电压为3.6V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将容量小于220mAh/g的电池评价为“F”。
(实施例50~56、比较例30~36)
在实施例50~56以及比较例30~36中,在制作正极的时候以95:5的摩尔比称量作为所述组成式(2)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表15所记载的组成的锂镍复合氧化物、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使锂从斜方晶系的LiVOPO4脱离而获得的Li0.4VOPO4,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与实施例7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15中。
[表15]
在表15中,将容量为220mAh/g以上且初次充放电效率为80%以上而且平均放电电压为3.6V以上的电池评价为“A”。将容量小于220mAh/g的电池评价为“F”。
(比较例37~38)
在比较例37以及比较例38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3以及95:5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2)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锂镍复合氧化物(Li1.01Ni0.8Co0.15Al0.05O2)、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V2O5,在研钵中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1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16中。
[表16]
在表16中,将平均放电电压小于3.6V的电池评价为“F”。
(比较例39、40)
在比较例39以及比较例40中,在制作正极时以97:3和95:5的摩尔比称量作为上述组成式(2)所表示的第一活性物质材料的锂镍复合氧化物(Li1.2Ni0.17Co0.08Mn0.55O2)、作为第二活性物质材料的V2O5,在研钵中进行混合并将混合物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使用。
[电性能的测定]
和实施例7同样进行电池的制作以及电性能的测定。将结果示于表17中。
[表17]
在表17中,将平均放电电压小于3.6V的电池评价为“F”。
以上,正如从至此评价的结果可知,可以确认和比较例相比,实施例能够得到高容量且初次充放电效率高而且平均放电电压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laims (3)

1.一种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
包含:第一活性物质材料,选自以组成式(1)或者组成式(2)表示的活性物质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和第二活性物质材料,以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不同的组成式(3)表示,
LiwNix(M1)y(M2)zO2   (1)
其中,M1是选自Co、Mn中的至少一种;M2是选自Al、Fe、Cr以及Mg中的至少一种;1.0<w<1.1;2.0<x+y+z+w≤2.1;0.3<x<0.95;0.01<y<0.4;0.001<z<0.2,
LitNipCoqMnr(M3)sO2   (2)
其中,M3是选自Al、Si、Zr、Ti、Fe、Mg、Nb、Ba以及V中的至少一种;2.0≤p+q+r+s+t≤2.2;1.0<t≤1.3;0<p≤0.3;0≤q≤0.3;0.3≤r≤0.7;0≤s≤0.1,
Li1-αVOPO4   (3)
其中,α为0<α≤1,
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活性物质材料(A)与所述第二活性物质材料(B)的总摩尔数,所述第二活性物质材料(B)的比例δ为0.4mol%≤δ≤18mol%,其中,δ为δ=(B/(A+B))×100。
2.一种电极,其特征在于:
包括集电体和活性物质层,该活性物质层包含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物质且被设置于所述集电体上。
3.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与该电极相对设置的负极,被设置于所述电极和所述负极之间的隔离物,以及电解液。
CN201380017418.7A 2012-03-27 2013-03-27 活性物质、使用该活性物质的电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Active CN1042054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0937 2012-03-27
JP2012070937 2012-03-27
PCT/JP2013/058962 WO2013146864A1 (ja) 2012-03-27 2013-03-27 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極、なら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5437A true CN104205437A (zh) 2014-12-10
CN104205437B CN104205437B (zh) 2016-11-09

Family

ID=49260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7418.7A Active CN104205437B (zh) 2012-03-27 2013-03-27 活性物质、使用该活性物质的电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559352B2 (zh)
JP (1) JP5910730B2 (zh)
CN (1) CN104205437B (zh)
WO (1) WO201314686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3791A (zh) * 2016-02-25 2017-09-01 Tdk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其的正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79563B1 (ko) * 2014-12-26 2022-03-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합 양극 활물질, 그 제조방법, 이를 포함하는 양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전지
JP6701801B2 (ja) * 2016-02-26 2020-05-27 Tdk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11289700B2 (en) 2016-06-28 2022-03-29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KVOPO4 cathode for sodium ion batteries
US11251430B2 (en) 2018-03-05 2022-02-15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ϵ-VOPO4 cath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KR102189056B1 (ko) * 2018-03-15 2020-12-10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그 제조 방법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62571A1 (en) * 2003-06-03 2004-12-30 Jeremy Barker Battery active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synthesis
US20060093916A1 (en) * 2004-10-29 2006-05-04 Medtronic, Inc. Lithium-ion battery
CN1795514A (zh) * 2003-04-03 2006-06-28 威伦斯技术公司 包括混合活性颗粒的电极
US20070072081A1 (en) * 2005-09-28 2007-03-29 Hideki Kitao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1257111A (zh) * 2007-02-27 2008-09-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CN101295788A (zh) * 2007-04-27 2008-10-29 Tdk株式会社 活性物质、电极、电池、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US20080280203A1 (en) * 2007-03-23 2008-11-13 Chihiro Yad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1426721A (zh) * 2006-04-21 2009-05-06 威伦斯技术公司 电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US20090231907A1 (en) * 2008-03-13 2009-09-17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Non-volatile electrochemical memory device
CN101663710A (zh) * 2007-02-20 2010-03-03 威伦斯技术公司 包含混合活性颗粒的电极
CN101714623A (zh) * 2008-09-30 2010-05-26 Tdk株式会社 活性物质以及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CN102007626A (zh) * 2008-04-17 2011-04-06 日矿金属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02224621A (zh) * 2008-11-20 2011-10-19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改进的电池特性的锂二次电池
US20120052299A1 (en) * 2010-09-01 2012-03-01 Jiang Fan Non-spherical electroactive agglomerated particles, and electrodes and batteries compri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29540B2 (ja) * 2008-09-01 2012-09-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これを用いた正極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20100159324A1 (en) * 2008-12-19 2010-06-24 Conocophillips Company Lithium powders for batteries
IT1395971B1 (it) * 2009-06-29 2012-11-02 Lafer S R L Unita' centrale per l'alimentazione e il controllo remoti di motori elettrici
DE102010011413A1 (de) * 2010-03-15 2011-09-15 Li-Tec Battery Gmbh Kathodische Elektrode und elektrochemische Zelle für dynamische Einsätze
JP2012174485A (ja) * 2011-02-22 2012-09-10 Fuji Heavy Ind Ltd 正極活物質、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蓄電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5514A (zh) * 2003-04-03 2006-06-28 威伦斯技术公司 包括混合活性颗粒的电极
US20040262571A1 (en) * 2003-06-03 2004-12-30 Jeremy Barker Battery active materials and methods for synthesis
US20060093916A1 (en) * 2004-10-29 2006-05-04 Medtronic, Inc. Lithium-ion battery
US20070072081A1 (en) * 2005-09-28 2007-03-29 Hideki Kitao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1426721A (zh) * 2006-04-21 2009-05-06 威伦斯技术公司 电极活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1663710A (zh) * 2007-02-20 2010-03-03 威伦斯技术公司 包含混合活性颗粒的电极
CN101257111A (zh) * 2007-02-27 2008-09-0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US20080280203A1 (en) * 2007-03-23 2008-11-13 Chihiro Yad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N101295788A (zh) * 2007-04-27 2008-10-29 Tdk株式会社 活性物质、电极、电池、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US20090231907A1 (en) * 2008-03-13 2009-09-17 Commissariat A L'energie Atomique Non-volatile electrochemical memory device
CN102007626A (zh) * 2008-04-17 2011-04-06 日矿金属株式会社 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二次电池用正极和锂离子电池
CN101714623A (zh) * 2008-09-30 2010-05-26 Tdk株式会社 活性物质以及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CN102224621A (zh) * 2008-11-20 2011-10-19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改进的电池特性的锂二次电池
US20120052299A1 (en) * 2010-09-01 2012-03-01 Jiang Fan Non-spherical electroactive agglomerated particles, and electrodes and batteries comprising the sam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23791A (zh) * 2016-02-25 2017-09-01 Tdk株式会社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其的正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910730B2 (ja) 2016-04-27
JPWO2013146864A1 (ja) 2015-12-14
WO2013146864A1 (ja) 2013-10-03
US9559352B2 (en) 2017-01-31
CN104205437B (zh) 2016-11-09
US20150111105A1 (en) 2015-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90185B1 (ko) 고용량의 양극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JP5396798B2 (ja) 活物質材料、それを用いた正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US9515314B2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lithium manganese-based oxide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based upon the same
CN104081563B (zh) 固溶体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4521040B (zh) 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材料及包含其的二次电池
US9911977B2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comprising lithium manganese oxide capable of providing excellent charge-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at 3V region as well as 4V region
CN102947981A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4205437B (zh) 活性物质、使用该活性物质的电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5189361B (zh) 基于锂锰的氧化物和包含其的正极活性材料
US20190165372A1 (en)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CN105702949A (zh)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该物质的正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WO2018097451A1 (ko) 리튬 코발트 산화물을 포함하는 코어 및 리튬 코발트 인산화물을 포함하는 쉘을 포함하는 양극 활물질 입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3247795A (zh) 锂钛氧化物、其制法、含其的负极及包括该负极的锂电池
Zheng et al. A further electrochemical investigation on solutions to high energetical power sources: isomerous compound 0.75 Li 1.2 Ni 0.2 Mn 0.6 O 2· 0.25 LiNi 0.5 Mn 1.5 O 4
CN105390736A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6394193B2 (ja) 正極活物質、正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CN104364943B (zh) 高电压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TWI600195B (zh)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使用其之組電池
KR20210102469A (ko) 공생적 전력 성능 이점을 갖는 남용-내성 리튬 이온 배터리 캐소드 혼합물
US10573880B2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with enhanced lifespan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KR101762480B1 (ko)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양극활물질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527997B1 (ko) 고용량의 혼합 양극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KR20140116448A (ko) 정극 활물질
CN103875101B (zh) 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2010086779A (ja) 活物質材料、それを用いた正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