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03076B - 旋转单元、插入装置、插入体、配设有该插入体的插入装置、以及具有插入体和插入装置的插入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旋转单元、插入装置、插入体、配设有该插入体的插入装置、以及具有插入体和插入装置的插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03076B
CN104203076B CN201380018562.2A CN201380018562A CN104203076B CN 104203076 B CN104203076 B CN 104203076B CN 201380018562 A CN201380018562 A CN 201380018562A CN 104203076 B CN104203076 B CN 1042030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holding section
rotary
central shaft
rotary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856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03076A (zh
Inventor
内藤公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203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3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03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030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48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anchor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6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1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 A61B1/00073Insertion part of the endoscope body with externally grooved shaf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31Accessories for endoscopes
    • A61B1/00135Oversleeves mounted on the endoscope prior to inser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47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 A61B1/0016Holding or positioning arrangements using motor drive uni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doscopes (AREA)
  •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旋转单元,其能够相对于插入主体进行安装,所述插入主体具有基体和旋转体,所述基体规定了中心轴,所述旋转体配设于所述基体的外周,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在所述中心轴的轴向上移动,并且能够通过旋转力传递部的旋转而绕所述中心轴旋转,所述旋转力传递部能够绕与所述基体的中心轴平行的长度轴旋转,其中,所述旋转单元具有:卡合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进行拆装;以及抵接部,其被设置成能够离开所述卡合部而与所述旋转体抵接,在使所述卡合部卡合到所述基体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将所述旋转体配设到所述旋转力传递部的外周。

Description

旋转单元、插入装置、插入体、配设有该插入体的插入装置、以及 具有插入体和插入装置的插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安装到可插入狭窄的孔内的插入主体上的旋转单元、插入装置、插入体、配设有该插入体的插入装置、以及具有插入体和插入装置的插入系统。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329000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构造:在从旋转单元的外侧施加磁力时,能够使该旋转单元旋转,所述旋转单元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部外侧具有翅片部、在内侧具有永磁。旋转单元被配设到滑动管的外侧,该滑动管在基端具有支承旋转单元的端部的凸缘。在滑动管的前端形成有螺纹部,在螺纹部中螺合有固定环状部件,将旋转单元固定成不从滑动管脱离。
在日本特开2005-329000号公报所公开的将旋转单元安装到插入主体的情况下,需要相对于插入主体配设旋转单元,并进一步使固定环状部件螺合到滑动管。因此,为了将内窥镜等插入装置设为使用状态,需要如下这样的作业:在插入主体的外周配置旋转单元,并进一步用固定环状部件固定旋转单元的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安装到插入主体上、且提高了组装性的旋转单元以及插入装置。
本发明一个方式的旋转单元能够相对于插入主体进行安装,所述插入主体具有基体和旋转体,所述基体规定了中心轴,所述旋转体配设于所述基体的外周,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在所述中心轴的轴向上移动,并且能够通过旋转力传递部的旋转而绕所述中心轴旋转,所述旋转力传递部能够绕与所述基体的中心轴平行的长度轴旋转,其中,所述旋转单元具有:卡合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进行拆装;以及抵接部,其被设置成能够离开所述卡合部而与所述旋转体抵接,在使所述卡合部卡合到所述基体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将所述旋转体配设到所述旋转力传递部的外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概略图。
图2A是示出能够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进行拆装的旋转力传递单元(插入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2B是从图2A中的箭头2B方向观察到的概略主视图。
图3是示出从图1的背面侧观察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操作部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主动弯曲部的一部分、被动弯曲部和第1蛇管部的一部分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第1蛇管部与第2蛇管部之间的蛇管连接部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6是示出要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主体的通道前端的齿轮配置空洞中配置旋转力传递单元(插入体)的旋转齿轮的状态、或要从通道中拔出旋转力传递单元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7是示出要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主体的通道前端的齿轮配置空洞中配置旋转力传递单元(插入体)的旋转齿轮的状态、或要从通道中拔出旋转力传递单元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8A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为了将旋转单元安装到插入主体的外周而使旋转单元朝插入主体的中心轴的基端侧移动的状态或者刚刚将旋转单元从插入主体的外周拆下之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8B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将旋转单元安装到插入主体的外周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8B中的IX-IX线的位置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10A是示出要利用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操作部,对相对于通过插入主体贯穿插入旋转力传递单元的出口向基端侧突出的驱动轴的基端,连接驱动源的旋转轴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0B是沿着图10A中的箭头10B-10B线的位置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11A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为了将旋转单元安装到插入主体的外周而使旋转单元朝插入主体的中心轴的基端侧移动的状态或者刚刚将旋转单元从插入主体的外周拆下之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1B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将旋转单元安装到插入主体的外周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2A是示出要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插入部的插入主体的通道前端的齿轮配置空洞中配置旋转力传递单元(插入体)的旋转齿轮的状态,并且示出在旋转齿轮的最大直径与滑动筒的最大直径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抵抗弹簧作用力并推开板簧的突起而使板簧较大程度地弹性变形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2B是示出要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插入部的插入主体的通道前端的齿轮配置空洞中配置旋转力传递单元(插入体)的旋转齿轮的状态,并且示出旋转齿轮的最大直径小于滑动筒的最大直径,板簧基本不进行弹性变形、基本不受到弹簧作用力的影响且板簧的突起沿着旋转齿轮的外周面移动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3A是示出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插入部的插入主体的通道前端的齿轮配置空洞中配置旋转力传递单元(插入体)的旋转齿轮、且在滑动筒的凹槽中嵌合有筒状体的弹簧突起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3B是示出配设于滑动体的外周的筒状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插入部的插入主体的通道前端的齿轮配置空洞中配置旋转力传递单元(插入体)的旋转齿轮、且对滑动筒的离散的或环状的凸部嵌合筒状体的环状凹部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5是示出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第1蛇管部与第2蛇管部之间的蛇管连接部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6是示出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将旋转单元安装到插入主体的外周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7是示出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内窥镜系统的内窥镜的插入部中的、将旋转单元安装到插入主体的外周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使用图1~图10B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0具有内窥镜(插入装置)12、包含未图示的图像处理器等图像处理单元且对系统10整体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14、光源单元16、监视器等显示单元18、键盘和鼠标等输入单元20。
光源单元16与控制单元14电连接。在控制单元14上电连接有显示单元18和输入单元20。另外,在内窥镜12的后述插入部32的前端硬性部52中配设有光源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光源单元16。
在该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0中,能够从后述操作部34侧相对于内窥镜12拆装图2A所示的旋转力传递单元(插入体)22和图1所示的驱动源24。即,内窥镜12具有规定了贯穿插入路径的通道30,该贯穿插入路径供旋转力传递单元22和驱动源24进行拆装。而且,通道30在相对于后述的中心轴C偏离的位置处规定了贯穿插入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长度轴L。
内窥镜12具有插入管孔内等狭窄孔内的插入部32、以及设置在插入部32的基端部的操作部34。插入部32例如被插入到大肠的内部、小肠的内部等管腔中。在操作部34上连接有通用缆线36的一端。在通用缆线36的另一端配设有镜体连接器36a。镜体连接器36a与控制单元14和光源单元16连接。
插入部32具有细长的插入主体42、以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插入主体42的外周(外侧)且能够绕插入主体42的后述中心轴C旋转的筒状的旋转单元44。
插入主体42从前端朝向基端依次具有前端硬性部52、主动弯曲部54、受到外力作用而被动弯曲的被动弯曲部56、第1蛇管部58、第2蛇管部60。通过插入主体42的前端(前端硬性部52的前端)和基端(第2蛇管部60的基端)规定了插入部32的中心轴C。
主动弯曲部54与被动弯曲部56之间通过弯曲管连接部62连接。被动弯曲部56与第1蛇管部58之间通过中继连接部64连接。第1蛇管部58与第2蛇管部60之间通过蛇管连接部66连接。在第2蛇管部60与操作部34之间配设有防折件68。即,插入主体42除了前端硬性部52、主动弯曲部54、被动弯曲部56、第1蛇管部58和第2蛇管部60以外,还具有弯曲管连接部62、中继连接部64和蛇管连接部66。
在图1所示的前端硬性部52中固定有观察光学系统、照明光学系统、处置器械通道等在内窥镜12的内部延伸设置的各种延伸设置部件12a的前端。观察光学系统和照明光学系统的延伸设置部件12a分别穿过插入主体42的内部、操作部34的内部、通用缆线36的内部而与连接器36a连接。处置器械通道的延伸设置部件12a即通道管穿过插入主体42的内部而与操作部34连接。
图3示出图1所示的操作部34的相反侧的侧面。如图3所示,操作部34具有连接有处置器械通道的延伸设置部件12a的基端的处置器械插入口72。因此,从处置器械插入口72插入的处置器械穿过延伸设置部件12a即处置器械通道而从前端硬性部52的前端突出。
另外,如后所述,操作部34具有与处置器械插入口72并列设置、且能够对驱动源24进行拆装的装配部222(参照图10A)。
如图3所示,在操作部34的外表面设有弯曲操作旋钮74,该弯曲操作旋钮74是输入主动弯曲部54的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输入部。在操作部34的内部,在弯曲操作旋钮74上连接有用于使主动弯曲部54弯曲的未图示的弯曲线的基端。弯曲线在插入主体42(插入部32)的内部沿着中心轴C延伸设置,前端与主动弯曲部54的前端部连接。通过弯曲操作旋钮74的弯曲操作对弯曲线进行牵引,由此,主动弯曲部54弯曲。被动弯曲部56通过直接作用有外力或经由主动弯曲部54间接作用有外力而被动弯曲。例如当朝向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的外力作用于被动弯曲部56时,被动弯曲部56弯曲。并且,当朝向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的外力作用于弯曲后的主动弯曲部54时,外力还经由主动弯曲部54作用于被动弯曲部56,被动弯曲部56弯曲。
另外,在操作部34中配设有例如送气/送水开关或抽吸开关等各种开关76。在操作部34中还配设有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该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将使旋转单元44绕插入主体42的中心轴C相对旋转的信号输出到控制单元14。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例如将如下的信号输出到控制单元14:当按压标号78a所示的位置而使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倾斜时,使旋转单元44向第1方向旋转,当按压标号78b所示的位置而使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倾斜时,使旋转单元44向第1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2方向旋转。
插入主体42的外周的旋转单元44具有沿着中心轴C延伸设置的管主体82、在管主体82的外周部相对于中心轴C呈螺旋状延伸设置的翅片部84、配设在管主体82的前端的管状的管前端部86、以及配设在管主体82的基端的管状的管基端部(筒状部)88。这些管主体82、翅片部84、管前端部86和管基端部88分别能够配置于插入主体42的外侧,能够绕中心轴C旋转且能够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移动。
图4示出被动弯曲部56附近的插入主体42和旋转单元44的结构。图5~图9示出蛇管连接部66附近的插入主体42和旋转单元44的结构。
如图4所示,主动弯曲部54具有金属制的多个第1节轮102。各个第1节轮102以能够相对于相邻的第1节轮102转动的方式进行连结。在位于最前端方向侧的未图示的第1节轮上固定有所述未图示的弯曲线的前端。在对弯曲线进行牵引时,第1节轮102相对于相邻的第1节轮102转动,主动弯曲部54弯曲。
被动弯曲部56具有金属制的多个第2节轮104。各个第2节轮104以能够相对于相邻的第2节轮104转动的方式进行连结。另外,在各第2节轮104中未设置支承弯曲线的线导向件。因此,通过朝向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作用的外力,第2节轮104相对于相邻的第2节轮104转动,被动弯曲部56弯曲。
在位于最前端方向侧的第2节轮104a上,以嵌合状态固定有位于最基端方向侧的第1节轮102b。通过对第1节轮102b与第2节轮104a之间进行固定,在主动弯曲部54与被动弯曲部56之间形成弯曲管连接部62。在弯曲管连接部62中,第1节轮102b与第2节轮104a之间被固定,通过第1节轮102b和第2节轮104a形成的金属部分的壁厚增大。因此,弯曲管连接部62的挠性比主动弯曲部54和被动弯曲部56的挠性低,不会由于朝向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作用的外力而弯曲。
在第1节轮102和第2节轮104的外周包覆有金属制的网状管(编织层)106。在网状管106的外周包覆有外皮108。弯曲部外皮108例如由氟橡胶形成。
如图4所示,在第1蛇管部58上设有金属制的第1螺旋管(第1波纹管)112。在第1螺旋管112的外周包覆有金属制的第1网状管(第1编织层)114。在第1网状管114的外周包覆有第1外皮116。第1外皮116例如由聚氨酯和聚酯的混合树脂材料等挠性比主动弯曲部54和被动弯曲部56的外皮108的挠性低的材料形成。并且,第1螺旋管112与多个第1节轮102的连结体和多个第2节轮104的连结体相比,作用有外力时的弯曲性低下。因此,第1蛇管部58的挠性比主动弯曲部54和被动弯曲部56的挠性低。但是,以具有通过在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上作用的外力而弯曲的程度的挠性的状态设置第1蛇管部58。
在第1螺旋管112和第1网状管114中,以嵌合状态固定有位于最基端方向侧的第2节轮104b。通过对第2节轮104b与第1螺旋管112和第1网状管114之间进行固定,在被动弯曲部56与第1蛇管部58之间形成中继连接部64。在中继连接部64中,第2节轮104b与第1螺旋管112和第1网状管114之间被固定,通过第2节轮104b、第1螺旋管112和第1网状管114形成的金属部分的壁厚增大。因此,中继连接部64的挠性比被动弯曲部56和第1蛇管部58的挠性低,不会由于朝向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作用的外力而弯曲。
弯曲部外皮108的基端和第1外皮116的前端位于中继连接部64中。在弯曲部外皮108与第1外皮116之间,在第1外皮116和弯曲部外皮108上卷绕有线122,并且包覆有粘接剂124。
另外,虽然省略部分图示,但是,在第1节轮102、弯曲管连接部62、第2节轮104、中继连接部64、第1螺旋管112的内部的空间中分别贯穿插入有延伸设置部件12a。
图5~图9所示的第2蛇管部60采用与第1蛇管部58相同的结构。因此,虽然省略详细说明,但是,以具有通过在与中心轴C垂直的方向上作用的外力而弯曲的程度的挠性的状态设置第2蛇管部60。另外,图5~图8B中标号128a所示的管状体表示螺旋管和配设在其外周的网状管。标号128b所示的环状体被用作外皮。因此,第1蛇管部58和第2蛇管部60的构造相同。
如图5~图9所示,第1蛇管部58与第2蛇管部60之间的蛇管连接部66具有作为基体的例如金属材料制或硬质树脂材料制的连接接头132、第1前端侧接头134、第2前端侧接头136、基端侧接头138、具有内齿(内周齿轮部)140a的环状的旋转体140。另外,连接接头132由插入主体42规定了中心轴C。
第1和第2前端侧接头134、136具有供这里未图示的延伸设置部件12a(参照图4)贯穿插入的空洞134a、136a。同样,连接接头132具有供这里未图示的延伸设置部件12a(参照图4)贯穿插入、且与第1和第2前端侧接头134、136的空洞134a、136a连通的空洞132a。
第1前端侧接头134配设于第1蛇管部58的基端。第2前端侧接头136固定于第1前端侧接头134的内侧且基端侧。第1前端侧接头134覆盖第2前端侧接头136的前端侧的外周面。在第2前端侧接头136的基端的外周面形成有凸缘144,凸缘144朝径向外侧突出,且支承第1前端侧接头134的基端。
第2前端侧接头136通过螺钉142固定到连接接头132上。在连接接头132的外周,旋转体140被配设成能够沿着插入主体42的连接接头132的中心轴C移动,且能够通过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后述的旋转齿轮202的旋转而绕中心轴C旋转。旋转体140的前端以可接触/分离的方式与第2前端侧接头136基端的凸缘144抵接。另外,旋转体140的外周面相对于中心轴C比凸缘144的外周面更向径向外侧突出。
旋转体140具有筒状体152和在筒状体152的前端朝径向内侧突出的内侧凸缘154。内侧凸缘154的前端抵接上述第2前端侧接头136的凸缘144的基端。旋转体140的内齿140a形成于内侧凸缘154的内周面。
筒状体152的外周面(外周部)152a以与旋转单元44的例如管基端部88的后述的嵌合面(嵌合部)266嵌合的方式,形成为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大致正八边形等多边形形状。在筒状体152中,朝向中心轴C以适当的间隔形成有与通道30连通的多个开口156。开口156优选按照筒状体152的外周面152a的例如正八边形等多边形形状的每个平面形成。
在筒状体152与内侧凸缘154的边界附近,以抵接旋转单元44的后述的按压部(抵接部)268的方式形成有抵接部158。抵接部158在该实施方式中以朝向径向外侧且沿着中心轴C朝向前端侧的方式倾斜。
在筒状体152的基端形成有抵接并支承后述的螺旋弹簧(施力部)180的前端的环状的前端侧弹簧支承部160。前端侧弹簧支承部160形成为环状,且能够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在连接接头132的外周面的大直径圆周状面(滑动面)172上移动。另外,螺旋弹簧180的前端配置于前端侧弹簧支承部160的外周。
在连接接头132的外周面,形成有规定了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的旋转体140的内齿140a的移动方向的大致圆筒状的小直径圆周状面170、和在小直径圆周状面170的基端侧规定了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的旋转体140的筒状体152的移动方向的大致圆筒状的大直径圆周状面172,连接接头132的基端侧形成有直径比大直径圆周状面172大的圆筒面174。在小直径圆周状面170与大直径圆周状面172之间形成有阶梯差171,在大直径圆周状面172的基端与圆筒面174之间形成有阶梯差173。通过阶梯差171、173能够规定旋转体140的基端侧的移动范围。
在圆筒面174的基端侧,形成有例如圆环状的卡合部176,该卡合部176的直径比圆筒面174大且朝径向外侧突出,与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后述的卡合部(凸状部)262卡合。即,卡合部176在连接接头132的外周面,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C朝径向外侧突出。卡合部176连续地具有环状凸部(凸状部)176a、和与环状凸部176a的基端相邻的环状凹部(凹状部)176b。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卡合部262越过环状凸部176a与环状凹部176b卡合。
在该环状凸部176a的前端、即圆筒面174与环状凸部176a之间,形成有抵接并支承后述的螺旋弹簧(施力部)180的基端的基端侧弹簧支承部178。并且,在连接接头132的外周、且连接接头132的基端侧弹簧支承部178与旋转体140的前端侧弹簧支承部160之间配设有螺旋弹簧180。因此,螺旋弹簧180对旋转体140进行施力,使得旋转体140与第2前端侧接头136的凸缘144的基端抵接。即,螺旋弹簧180对旋转体140进行施力,使得旋转体140沿着中心轴C朝插入主体42的中心轴C的前端侧远去。
在连接接头132中,通过螺钉184在与后述的齿轮配置空洞192的后端侧接近的支承部193上固定有板簧(弹性按压体)182。板簧182的前端(相对于螺钉184的远位端)具有作为弹性按压体的突起(插入装置侧卡合部)182a,该突起182a能够嵌合到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后述套环(支承筒)206的凹槽(插入体侧卡合部)206a中。突起(凸部)182a形成为例如大致球状等,特别优选在前端侧和基端侧形成有倾斜面。
在板簧182的突起182a与凹槽206a卡合的状态下,套环206在相对于通道30的支承部193滑动的同时绕长度轴L旋转,因此旋转力传递单元22能够旋转,但轴向的移动受限制。如图8B所示,板簧182进行弹性变形,但板簧182的弹性变形被旋转体140的筒状体152的内周面限制。即,插入主体42的旋转体140的筒状体152、尤其是内周面作为辅助部发挥作用,能够辅助板簧182的突起182a维持与套环206的凹槽206a卡合的状态。因此,在旋转力传递单元22旋转而使旋转体140旋转时,防止旋转力传递单元22在长度轴L的轴向上移动。
在连接接头132的基端固定了具有空洞138a的基端侧接头138。在基端侧接头138的基端固定有第2蛇管部60的前端。
虽然未图示,但第1蛇管部58的内部空间、前端侧接头134的空洞134a、连接接头132的空洞132a、基端侧接头138的空洞138a、以及第2蛇管部60的内部空间分别连通并被贯穿插入有延伸设置部件12a。
另外,连接接头132、第1前端侧接头134、第2前端侧接头136、基端侧接头138和旋转体140分别由例如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形成为难以相对于第1蛇管部58和第2蛇管部60弯曲。例如,即使在通过大肠等的内壁对蛇管连接部66施加了外力,蛇管连接部66也不弯曲。
如图5~图9所示,在连接接头132上形成有齿轮配置空洞192(通道30的开口端部),在该齿轮配置空洞192中配置有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后述旋转齿轮(旋转力传递部)202。该齿轮配置空洞192向连接接头132的外侧开口。即,齿轮配置空洞192与旋转体140的内齿140a连通。如图7所示,齿轮配置空洞192的其位置的横截面形成为例如大致U字状。另外,在齿轮配置空洞192中配设有旋转齿轮202的状态下,旋转齿轮202的一部分(图7中的上侧部位)配设在从齿轮配置空洞192突出的位置。
另外,在齿轮配置空洞192中配设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齿轮202的前端的凹部202b的支承体192a。
在连接接头132上形成有支承部193,该支承部193在齿轮配置空洞192的基端侧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套环206。在通道30中未配设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情况下,如图5和图6所示,板簧182的突起182a朝向支承部193的径向内侧(长度轴L)突出。另外,在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套环206配设在支承部193上、且板簧182的突起182a与套环206的凹槽206a嵌合的状态下,在套环206的外周面与支承部193之间几乎不存在间隙,针对套环206,限制其轴向上的移动,允许绕长度轴L的旋转即绕长度轴L的滑动。
在连接接头132中,在与齿轮配置空洞192连通的位置固定有旋转力传递单元22用的圆筒状的通道接头194。通道接头194以水密的方式固定在连接接头132上。在该通道接头194的外周面固定有旋转力传递单元22用的通道管196的前端。因此,能够使旋转力传递单元22贯穿插入到通道管196的内侧。通道管196在插入主体42的内部沿着中心轴C朝向基端方向延伸设置。
通道管196以水密的方式固定在通道接头194上,并且与延伸设置部件12a之一的处置器械通道管并列设置。
这里,如图2A所示,旋转力传递单元22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旋转齿轮(旋转力传递部)202、驱动轴204、以及配设在旋转齿轮202与驱动轴204的连接部的外周的套环(旋转筒)206。而且,通过旋转齿轮202、驱动轴204和套环206规定了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长度轴L。
旋转齿轮202在其外周具有外周齿轮部(外齿)202a。外周齿轮部202a能够在通道30内绕长度轴L旋转,能够与旋转体140的内齿140a啮合。在旋转齿轮202的前端例如呈大致圆锥状形成有凹部202b,旋转齿轮202的凹部202b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配设于齿轮配置空洞192中的支承体192a支承。此外,由于在配置于旋转齿轮202的基端侧的套环206的外周面与支承部193之间几乎不存在间隙,因此旋转齿轮202在被支承体192a和支承部193两端支承的状态下旋转。因此,能够使旋转齿轮202的旋转稳定。
另外,旋转齿轮202的前端的外周面优选形成有斜面202c,使得容易推开板簧182的突起182a而使弹簧182进行弹性变形。
驱动轴204从旋转齿轮202的基端部起沿着长度轴L向基端侧延伸,当对基端施加绕长度轴L的旋转力时,能够使旋转齿轮202旋转。驱动轴204例如对将金属线材编织成圆筒网状而得到的部件进行了重叠而形成为多层,或者由重叠了右旋和左旋线材而得到的多层线形成,具有旋转追随性和柔软性。如图2B所示,驱动轴204的基端例如形成为圆形状。在驱动轴204的基端形成有D字状的凹部208,在该凹部208中嵌合有驱动源24的后述D字状的旋转轴214。因此,驱动源24的旋转轴214的旋转被传递到驱动轴204,驱动轴204的旋转被传递到旋转齿轮202。
套环206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配置于旋转齿轮202的外周面、也可以配置于驱动轴204的前端部的外周面,或者可以跨越旋转齿轮202和驱动轴204两者的外周面进行配设。即,套环206配设在旋转齿轮202和驱动轴204中的至少一方的外周面上。套环206具有可与插入主体42卡合的环状凹槽(插入体侧卡合部)206a。凹槽206a的沿着长度轴L方向的方向上的宽度是配设板簧182的突起182a的程度。因此,在板簧182的突起182a卡合到套环206的凹槽206a中时,防止套环206、即旋转力传递单元22沿着通道30的长度轴L移动。即,套环206被允许绕长度轴L的旋转且被限制在长度轴L的轴向上的移动。
如图10A所示,驱动源24具有马达主体212、旋转轴214、马达缆线216。马达缆线216的远位端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控制单元14连接。马达主体212中的与旋转轴214的轴向正交的旋转轴214的横截面的外形和马达主体212的横截面的外形例如分别形成为大致D字状。
如图10A所示,在操作部34中设有装配部222,该装配部222规定了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驱动轴204的基端的出口222a,并且装配有向驱动轴204的基端传递旋转力的后述驱动源24。另外,在装配部222上配设有保持马达主体212的外周的保持环224。
另外,图5~图8所示的通道管196穿过插入主体42的内部和操作部34的内部而与装配部222的出口222a连通。因此,通道管196的基端在装配部222的出口222a开口。
这样,在插入主体42的蛇管连接部66和第2蛇管部60中,从前端朝向基端依次规定了齿轮配置空洞192、支承部193、通道接头194、通道管196和装配部222,形成供旋转力传递单元22贯穿插入的作为贯穿插入路径的通道30。
如图8A和图8B所示,旋转单元44能够沿插入主体44的中心轴C的轴向移动。特别是,旋转单元44能够通过前端硬性部52相对于插入主体42进行拆装。
旋转单元44的管主体82由聚氨酯等树脂材料形成。管主体82在与图4所示的弯曲部外皮108的外周面和图8B所示的第1蛇管部58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间隙G。即,以在与插入主体42的外周部之间具有间隙G的状态设置管主体82。因此,在旋转单元44相对于插入主体42旋转时,防止在插入主体42与管主体82之间产生摩擦。
管前端部86例如由橡胶材料等比管主体82软的材料形成。如图4所示,管前端部86的内周部形成为,与管主体82的内周方向侧的部位相比,旋转单元44与弯曲部外皮108之间的间隙G减小。
在该实施方式中,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筒状部)88具有:与管主体82为一体的内侧筒状部252;以及比内侧筒状部252硬质的分开的外侧筒状部254。外侧筒状部254在内侧筒状部252的外周,配设成能够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移动。如图9所示,外侧筒状部254的内周面与内侧筒状部252的外周面嵌合,从而无法绕中心轴C转动。
另外,管基端部88具有抵接部256,该抵接部256限制外侧筒状部254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朝前端侧移动。
内侧筒状部252具有能够相对于连接接头132的外周面进行拆装的卡合部262。具体而言,内侧筒状部252在其基端侧的内周面,具有能够与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176的凹部176b卡合的凸状的卡合部262。卡合部262的内径形成为比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176的环状凸部176a的最大外径小,且与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176的环状凹部176b的最小外径相同程度。因此,在旋转单元44从图8A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8B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朝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卡合部262与其周边一起进行弹性变形,且越过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176的环状凸部176a而与环状凹部176b卡合。外侧筒状部254在其内周侧,具有限制卡合部262由于弹性变形而朝径向外侧扩展的限制部264a、和在限制部264a的前端侧形成的多个凹部264b(参照图9)。因此,在该凹部264b的内侧配置有卡合部262的情况下,允许卡合部262朝外侧进行弹性变形,在偏离该凹部264b的位置配置有卡合部262的情况下,限制卡合部262朝外侧进行弹性变形。因此,管基端部88在卡合部176、262彼此被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发挥可维持该卡合状态的力。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外侧筒状部254的内周形成的凹部264b有多个,并不是在外侧筒状部254的内周的整周范围内形成为环状。因此,在内窥镜12的使用时,即使相对于内侧筒状部252朝基端侧移动了外侧筒状部254,也限制卡合部262在凹部264b的端部进行弹性变形。
优选在外侧筒状部254的基端,形成有朝径向内侧突出的凸缘264c。另外,该凸缘264c的内径比内侧筒状部252的基端的卡合部262的内径大。
在管基端部88的内侧筒状部252中的比卡合部262靠前端侧的内周,形成有嵌合面266,该嵌合面266具有与旋转体140的筒状体152的外周面152a相同的形状,且与旋转体140的筒状体152的外周面152a嵌合。另外,图9所示的旋转体140的筒状体152的外周面152a和内侧筒状部252的嵌合面266形成为例如大致八边形状。
如图8A和图8B所示,在管基端部88中的比嵌合面266靠前端侧,形成有朝向中心轴C比嵌合面266更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按压部268。按压部268被设置成能够离开卡合部262而与旋转体140的抵接部158抵接。另外,按压部268的最小内径比第1蛇管部58的外径大,在内侧筒状部252的内周面与第1蛇管部58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间隙G。
在管主体82的外周部延伸设置的翅片部84例如由橡胶材料形成。翅片部84通过粘接或熔接等固定在管主体82上。如图1所示,翅片部84从基端方向观察呈顺时针的螺旋状延伸设置。在内窥镜12的插入部32插入小肠的内部、大肠的内部等管腔中时,旋转单元44的翅片部84与管腔壁抵接。在该状态下,使旋转体140和旋转单元44相对于插入主体42绕中心轴C旋转。由此,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的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2。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0的作用进行说明。这里,主要对在插入主体42上装配旋转力传递单元22和旋转单元44、在操作部34上装配驱动源24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
使图2A所示的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旋转齿轮202从其前端穿过装配部222、通道管196、通道接头194、支承部193而导入到蛇管连接部66的齿轮配置空洞192中。
使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旋转齿轮202从图6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7所示的位置。此时,利用旋转齿轮202的斜面202c推开板簧182的突起182a,使板簧182进行弹性变形而向图7中的上侧退避。板簧182的突起182a沿着旋转齿轮202的外齿202a的外周面移动。并且,板簧182的突起182a通过其弹性力与套环206的凹槽206a卡合。此时,旋转齿轮202的凹部202b被支承体192a支承。并且,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长度轴L与插入主体42的中心轴C平行。
另外,此时,由于在板簧182的外侧未配设旋转体140,因此板簧182能够向图7中的上侧退避。因此,当向通道30的后端侧强力牵引旋转力传递单元22整体时,板簧182与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套环206的凹槽206a的卡合被解除。
在如图8A所示那样将旋转力传递单元22配设在通道30的规定的位置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驱动轴204的基端位于装配部222的内部或其附近。在该状态下,将图10A所示的驱动源24装配在图10B所示的D字状的装配部222上,并且使旋转轴214与驱动轴204的基端的D字状的凹部208嵌合。
然后,使旋转单元44一边绕中心轴C旋转一边向插入主体42的基端侧移动。即,使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基端的卡合部262穿过蛇管连接部66的旋转体140的外侧向基端侧移动。并且,以旋转体140的筒状体152的外周面152a与旋转单元44的内侧筒状部252的嵌合面266能够嵌合的方式,使旋转单元44在周向上适当转动而使方向对齐,使旋转单元44的内侧筒状部252的嵌合面266嵌合在旋转体140的筒状体152的外周面152a上。
在该状态下,使处于图8A所示的位置的旋转单元44沿着连接接头132的中心轴C的轴向,朝插入主体42的基端侧相对移动至图8B所示的位置。因此,利用旋转单元44的按压部268将旋转体140的抵接部158向基端侧按压。使旋转体140抵抗螺旋弹簧180的作用力,沿着大直径圆周状面172向连接接头132的中心轴C的轴向基端侧移动。即,按压部(抵接部)268能够使旋转体140抵抗螺旋弹簧180的作用力向插入主体42的基端侧移动。
并且,如果是在内侧筒状部252的存在卡合部262的位置外侧配置有外侧筒状部254的限制部264a的状态,则使外侧筒状部254向基端侧移动,在内侧筒状部252的卡合部262的外侧配置凹部264b。
如图8B所示,使旋转体140的内齿140a和旋转齿轮202的外周齿轮部202a啮合,并且使内侧筒状部252的卡合部262越过插入主体42的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176的环状凸部176a而卡合到在基端侧相邻的环状凹部176b。即,按压部(抵接部)268以使卡合部262与连接接头132的外周面卡合的状态在旋转齿轮202的外周配设旋转体140。此时,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262能够抵抗螺旋弹簧180的作用力而与连接接头132的外周面的卡合部176卡合。并且,使外侧筒状部254相对于内侧筒状部252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移动,限制卡合部262朝径向外侧扩展的弹性变形。
这样将旋转单元44卡合到插入主体42进行固定。
此外,此时,由于板簧182的外周配置有旋转体140的筒状体152,因此筒状体152的内周面限制板簧182的突起182a向图8B中的上侧进行弹性变形。
内窥镜12的插入部32能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使用。即,插入部32的旋转单元44能够相对于中心轴C向第1方向和第2方向旋转。
例如,在使插入部32的旋转单元44向第1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使图1所示的内窥镜系统10起动的状态下,按压图1和图3所示的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的由标号78a示出的位置。该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的按压信号经由通用缆线36、连接器36a而被输入到控制单元14。控制单元14经由马达缆线216和马达主体212使驱动源24的旋转轴214向第1方向旋转。通过旋转轴214朝向第1方向的旋转,驱动轴204向绕长度轴L的第1方向旋转。通过使驱动轴204向第1方向旋转,其旋转力经由套环206传递到旋转齿轮202,旋转齿轮202向绕长度轴L的第1方向旋转。因此,与旋转齿轮202啮合的旋转体140向绕中心轴C的第1方向旋转。伴随着旋转体140向绕中心轴C的第1方向旋转,与旋转体140嵌合的旋转单元44向绕中心轴C的第1方向旋转。
另外,在使插入部32的旋转单元44向第2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使图1所示的内窥镜系统10起动的状态下,按压旋转操作输入开关78的由标号78b示出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基端方向观察呈顺时针的螺旋状延伸设置翅片部84。因此,通过使旋转体140和旋转单元44沿从基端方向观察的顺时针(第1方向)旋转,朝向前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2。由此,管腔中的插入部32的插入性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使旋转体140和旋转单元44沿从基端方向观察的逆时针(第2方向)旋转,朝向基端方向的推进力作用于插入部32。由此,管腔中的插入部32的拔出性提高。
在内窥镜12的使用后,对内窥镜12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并再次利用。简单说明该步骤。
使旋转单元44的外侧筒状部254相对于内侧筒状部252朝基端侧移动,从而在卡合部262的外侧配置外侧筒状部254的凹部264b。在该状态下,使配置在插入主体42的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176的环状凹部176b上的旋转单元44的内侧筒状部252的卡合部262进行弹性变形而越过环状凸部176a,从而使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262移动到比插入主体42的卡合部176靠插入主体42的前端侧。然后,使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基端的卡合部262穿过蛇管连接部66的旋转体140的外侧向前端侧移动。
此时,螺旋弹簧180通过其作用力发挥对解除卡合部176、262彼此的卡合进行辅助的力,使旋转体140向插入主体42的前端侧移动从而与凸缘144的基端抵接。即,解除旋转体140的筒状体152的外周面152a与旋转单元44的内侧筒状部252的嵌合面266的嵌合,解除旋转齿轮202的外周齿轮部202a与旋转体140的内齿140a的啮合。此时,通过螺旋弹簧180维持旋转体140从板簧182的外周移动到了前端侧(前方)的状态,因此板簧182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并且,将驱动源24和旋转力传递单元22从通道30的基端强力牵引到近前侧。因此,使板簧182抵抗板簧182的弹簧作用力而进行弹性变形,从而解除与套环206的凹槽206a卡合的板簧182的突起182a的卡合。因此,能够相对于通道30拔出旋转力传递单元22。
板簧182的突起182a依次相对移动过套环206的外周面、旋转齿轮202的外齿202a和斜面202c,成为图6所示的状态。然后,如图5所示,相对于通道30完全拔出旋转力传递单元22。
即,旋转力传递单元22能够相对于通道30容易地进行拆装。
此时,通过螺旋弹簧180,旋转体140的开口156被维持到与齿轮配置空洞192相对的位置处。因此,能够确保通过装配部222、通道管196、通道接头194和齿轮配置空洞192将例如清洗液和刷子等贯穿插入通道30中时的贯穿插入路径。这样,在从插入部32上取下旋转单元44和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状态下,能够使用未图示的刷子等清洗通道30内。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主体42和操作部34的清洗、消毒以及灭菌等。
即,螺旋弹簧180起到如下作用: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取下旋转单元44时,进行取下的辅助,并且将旋转体维持到规定的位置,使得容易对通道30进行清洗等。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该实施方式,得到以下结论。
即,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安装旋转单元44时,不需要其他的用于安装的部件。即,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安装旋转单元44时,在使方向对齐成旋转单元44的嵌合面266能够嵌合到旋转体140的外周面152a的状态后,只要利用按压部268使旋转体140的抵接部158抵抗螺旋弹簧180的作用力而将其按压至插入主体42的基端侧,并将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262卡合到连接接头132的卡合部176,就完成了安装。因此,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插入主体42安装旋转单元44。
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取下旋转单元44时,不需要其他的用于取下的部件。即,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取下旋转单元44时,只要使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262向插入主体42的前端侧移动,从而相对于连接接头132的卡合部176解除卡合,就会通过螺旋弹簧180的弹簧作用力,由旋转体140的抵接部158使旋转单元44的按压部268朝向插入主体42的前端侧移动。即,螺旋弹簧180辅助旋转单元44相对于插入主体42的取下。旋转体140被第2前端侧接头136的凸缘144限制移动,但通过使旋转单元44向插入主体42的前端侧移动,完成了旋转单元44相对于插入主体42的取下。因此,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插入主体42取下旋转单元44。
在进行这样的旋转单元44相对于插入主体42的安装或取下时,能够通过使外侧筒状部254相对于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内侧筒状部252朝中心轴C的轴向移动,控制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262的变形难易性。即,在内窥镜12的使用时,为了使得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262不易变形,能够没有间隙地保持卡合部262的外周面,在旋转单元44相对于插入主体42的拆装时,为了使得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262容易变形,能够设置间隙(凹部264b)来保持卡合部262的外周面。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外侧筒状部254的内周形成的凹部264b在周向上被分割,并不是在外侧筒状部254的内周的整周范围内形成为环状。因此,例如在内窥镜12的使用时,即使相对于内侧筒状部252朝基端侧移动了外侧筒状部254,在凹部264b的周向端部,也存在没有间隙地嵌合到内侧筒状部252的外周面的部分,从而限制了卡合部262进行弹性变形。因此,在内窥镜12的使用时,防止了旋转单元44从插入主体42脱落。
因此,该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2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插入主体42安装旋转单元44,能够提高组装性。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螺旋弹簧180朝向前端侧对旋转体140进行了施力,因此在对插入主体42的通道30进行清洗等时,旋转体140的开口156与通道30的齿轮配置空洞192相对。因此,能够使清洗液和刷子等从例如通道30的基端侧起通过前端侧的旋转体140的开口156,能够提高通道30内的清洗性。并且,还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主体42的外周面的清洗等。
另外,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288035号公报的螺旋状推进部上,可拆装能够贯穿插入扭力管的挠性管。在螺旋状推进部上固定挠性管的情况下,从外侧朝向内侧按压挠性管的前端部。被贯穿插入到挠性管的内部的扭力管的前端与螺旋状推进部的齿轮机构连结。
在日本特开2005-288035号公报的构造中,能够拆装挠性管,而被贯穿插入到挠性管的内部的扭力管与齿轮机构连结。因此,在从螺旋状推进部拆装扭力管的情况下,耗费时间。因此,在例如将挠性管和扭力管设为用完即扔的情况下,为了从齿轮机构取下扭力管、或将扭力管安装到齿轮机构耗费精力。
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提供相对于插入装置的规定的位置能够容易地进行拆装并且在插入到插入装置的规定的位置后的状态下可立即使用的插入体、配设有这种插入体的插入装置、以及具有插入体和插入装置的插入系统。
旋转力传递单元(插入体)22能够相对于插入装置12的通道30进行拆装,在被配设到通道30的状态下,能够经由旋转体140向旋转单元44传递旋转力,该插入装置12具有细长的插入主体42、筒状的旋转单元44和通道30。
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的通道30装配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情况下,仅通过将板簧182的突起182a卡合到套环206的凹槽206a,就能够允许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绕长度轴L的旋转,并限制长度轴L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相对于通道30容易地装配旋转力传递单元22。
另一方面,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的通道30取下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情况下,只要相对于通道30将旋转力传递单元22强力牵引到基端侧而解除板簧182的突起182a与套环206的凹槽206a之间的卡合即可。因此,能够从通道30容易地取下旋转力传递单元22。
另外,只要得到这样的效果即可,在旋转单元44中卡合部262和按压部(抵接部)268不是必须的。
此外,在插入主体42上装配有旋转力传递单元22和旋转单元44的情况下,能够通过旋转体140的筒状体152的内周面抑制板簧182的弹性变形。因此,在内窥镜12的使用中,能够防止旋转力传递单元22相对于通道30在其长度轴L方向上移动。即,在内窥镜12的使用中,能够维持使旋转齿轮202的外齿202a和旋转体140的内齿140a啮合后的状态。
因此,不需要为了相对于通道30拆装旋转力传递单元22而例如耗费需要其他工具等部件等的精力和成本,能够简单地进行拆装。即,该实施方式的内窥镜12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插入主体42安装旋转力传递单元22,能够提高组装性。
另外,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力传递单元22通过所谓的两端支承的方式来进行支承,即以如下的状态进行旋转:由支承体192a支承旋转齿轮202的前端的凹部202b,旋转齿轮202的基端的套环206被板簧182支承到支承部193,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旋转齿轮202在旋转的同时从长度轴L偏离、以及旋转齿轮202沿着长度轴L朝基端侧移动的情况。
在该实施方式中,对使用马达作为驱动源2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手动地使旋转轴214旋转。
接着,使用图11A和图11B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是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说明将旋转力传递单元22内置到了插入主体42的通道30内的情况下的例子。
该实施方式的蛇管连接部66具有作为基体的例如金属材料制或硬质树脂材料制的连接接头302、前端侧接头304和环状的旋转体306。另外,连接接头302由插入主体42规定了中心轴C。
前端侧接头304具有供这里未图示的延伸设置部件12a(参照图4)贯穿插入的空洞304a。同样,连接接头302具有供这里未图示的延伸设置部件12a(参照图4)贯穿插入、且与前端侧接头304的空洞304a连通的空洞302a。
前端侧接头304配设于第1蛇管部58的基端。前端侧接头304的基端在其内侧固定有连接接头302的前端。
在连接接头302的外周,将旋转体306配设成能够沿着插入主体42的连接接头302的中心轴C移动,且能够绕中心轴C旋转。旋转体306的前端以可接触/分离的方式与前端侧接头304的基端抵接。
旋转体306在内周面具备:具有内齿(内周齿轮部)312a的内侧筒状体312、和覆盖该内侧筒状体312的前端侧和外周的外侧筒状体314。内侧筒状体312优选由金属材料形成,但外侧筒状体314也可以使用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中的任意一个。另外,外侧筒状体314的前端与上述前端侧接头304的基端抵接。
外侧筒状体314的外周面(外周部)314a以与旋转单元44的例如管基端部88的后述的嵌合面(嵌合部)352嵌合的方式,形成为圆形以外的形状、例如大致正八边形。在内侧筒状体312和外侧筒状体314中,朝向中心轴C以适当的间隔贯通有与通道30连通的多个开口316。开口316优选按照外侧筒状体314的外周面314a的例如正八边形等的每个平面形成。
在外侧筒状体314的前端侧外周面,形成有抵接部314b,该抵接部314b与旋转单元44的后述的按压部(抵接部)354抵接。抵接部314b在该实施方式中以朝向径向外侧且沿着中心轴C朝向前端侧的方式倾斜。
在连接接头302的外周面形成有规定了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的、旋转体306的外侧筒状体314的内周面的移动方向的大致圆筒状的滑动面322。
在滑动面322的基端侧,形成有例如圆环状的卡合部(凸状部)324,该卡合部324的直径比滑动面322大且朝径向外侧突出,与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后述的卡合部(凸状部)356卡合。即,卡合部324在连接接头302的外周面,形成为相对于中心轴C朝径向外侧突出。
连接接头302的外周面的卡合部324中的前端侧形成为斜面324a,该斜面324a与中心轴C接近一侧处于前端侧,与中心轴C远离一侧相比前端侧处于基端侧。连接接头302的外周面的卡合部324的基端侧形成为例如与中心轴C正交的正交面324b。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卡合部356成为如下构造:容易越过连接接头302的外周面的卡合部324的斜面324a而朝基端侧移动,但在与正交面324b卡合时,难以朝前端侧移动。
在连接接头302的基端固定有第2蛇管部60的前端。
虽然未图示,但第1蛇管部58的内部空间、前端侧接头304的空洞304a、连接接头302的空洞302a、以及第2蛇管部60的内部空间分别连通并贯穿插入有延伸设置部件12a。
另外,连接接头302、前端侧接头304和旋转体306分别由例如金属材料形成,形成为难以相对于第1蛇管部58和第2蛇管部60弯曲。例如,即使在通过大肠等的内壁对蛇管连接部66施加了外力,蛇管连接部66也不弯曲。
在连接接头302上形成有齿轮配置空洞(通道30的开口端部)332,在该齿轮配置空洞332中配置有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后述旋转齿轮(旋转力传递部)342。该齿轮配置空洞332向连接接头302的外侧开口。齿轮配置空洞332的其位置的横截面例如形成为大致U字状。另外,在齿轮配置空洞332中配设有旋转齿轮342的状态下,旋转齿轮342的一部分配设在从齿轮配置空洞332突出的位置。
另外,在齿轮配置空洞332中形成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旋转齿轮342的前端的凹状的支承部332a。
连接接头302在齿轮配置空洞332的基端侧形成有环状部334,该环状部334在内侧配设有O型环336。通过O型环336,防止液体浸入到通道30中的比O型环336靠基端侧。
在连接接头302中,在与齿轮配置空洞332连通的位置固定有旋转力传递单元22用的圆筒状的通道接头194。通道接头194以水密的方式固定在连接接头132上。在该通道接头194的外周面固定有旋转力传递单元22用的通道管196的前端。因此,能够使旋转力传递单元22贯穿插入到通道管196的内侧。通道管196在插入主体42的内部沿着中心轴C朝向基端方向延伸设置。
这里,旋转力传递单元22具有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旋转齿轮(旋转力传递部)342、和驱动轴204。而且,通过旋转齿轮342和驱动轴204规定了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长度轴L。
旋转齿轮342在其外周具有:外周齿轮部(外齿)342a;配设于外周齿轮部342a的前端侧且被连接接头302的支承部332a支承的突出部342b;以及配设于外周齿轮部(外齿)342a的基端侧且配设有O型环336的环状的承托部342c。
这样,在插入主体42的蛇管连接部66和第2蛇管部60中,从前端朝向基端依次规定了齿轮配置空洞332、环状部334、通道接头194、通道管196和装配部222,形成供旋转力传递单元22贯穿插入的作为贯穿插入路径的通道30。
旋转单元44能够沿插入主体44的中心轴C的轴向移动。特别是,旋转单元44能够通过前端硬性部52相对于插入主体42进行拆装。
在该实施方式中,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与管主体82一体地形成。管基端部88具有:与旋转体306的外周面314a嵌合的嵌合面352;设置于嵌合面352的前端侧且限制旋转体306沿着中心轴C的轴向朝前端侧移动的按压部354;以及设置于嵌合面352的基端侧且能够与连接接头302的卡合部324卡合的卡合部356。按压部354被设置成能够离开卡合部356而与旋转体306的抵接部314b抵接。卡合部356在基端侧具有斜面356a,在前端侧具有正交面356b,该斜面356a优选具有与连接接头302的卡合部324的斜面324a相同的斜率,该正交面356b与连接接头302的卡合部324的正交面324b同样地与中心轴C正交。另外,卡合部356的内径形成为比旋转体306的外周面大。
因此,在旋转单元44从图11A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图11B所示的位置的情况下,朝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卡合部356的斜面356a与其周边一起进行弹性变形,且越过蛇管连接部66的连接接头302的卡合部324的斜面324a。因此,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卡合部356的正交面356b与连接接头302的卡合部324的正交面324b卡合。这里,连接接头302的卡合部324的基端侧的正交面324b、和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356的前端侧的正交面356b均是与中心轴C正交的面,因此进行抵接。因此,管基端部88在卡合部324、356彼此被卡合的状态下,能够发挥可维持相对于插入主体42的卡合状态的力。
在管基端部88中的比卡合部356靠前端侧的内周,形成有嵌合面352,该嵌合面352具有与旋转体306的外周面314a相同的形状,且与旋转体306的外周面314a嵌合。另外,旋转体306的外周面314a和管基端部88的嵌合面352形成为例如大致八边形。
在管基端部88中的比嵌合面352靠前端侧,形成有朝向中心轴C比嵌合面352更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按压部354。另外,按压部354的最小内径比第1蛇管部58的外径大,在管基端部88的内周面与第1蛇管部58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间隙G。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0的作用进行说明。这里,主要对在插入主体42上装配旋转力传递单元22和旋转单元44、在操作部34上装配驱动源24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
如图11A所示,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力传递单元22被预先配设于通道30,虽然未图示,但驱动源24也被配设于装配部222。即,在蛇管连接部66的齿轮配置空洞332中配设有旋转齿轮342的外周齿轮部342a并使其露出到外侧,在环状的承托部342c的外周配设有O型环336,从而能够防止例如液体从齿轮配置空洞332通过O型环336浸入到通道接头194和通道管196内。
此时,旋转齿轮342被O型环336和齿轮配置空洞332的前端的凹状的支承部332a支承,因此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长度轴L与插入主体42的中心轴C平行。
然后,使旋转单元44一边绕中心轴C旋转一边向插入主体42的基端侧移动。即,使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基端的卡合部356穿过蛇管连接部66的旋转体306的外侧向基端侧移动。并且,以旋转体306的外周面314a与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嵌合面352能够嵌合的方式,使旋转单元44在周向上适当转动而使方向对齐,使旋转单元44的嵌合面352嵌合在旋转体306的外周面314a上。
在该状态下,使处于图11A所示的位置的旋转单元44沿着连接接头302的中心轴C的轴向,朝插入主体42的基端侧相对移动至图11B所示的位置。因此,利用旋转单元44的按压部354将旋转体306的抵接部314b向基端侧按压。使旋转体306沿着滑动面322向连接接头302的中心轴C的轴向基端侧移动。
如图11B所示,使旋转体306的内齿312a和旋转齿轮342的外周齿轮部342a啮合,并且使管基端部88的卡合部356越过插入主体42的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324的斜面324a而卡合到在基端侧相邻的正交面324b。即,按压部(抵接部)354以使卡合部356与连接接头302的外周面卡合的状态在旋转齿轮342的外周配设旋转体306。
这样将旋转单元44卡合到插入主体42上进行固定。
内窥镜12的插入部32能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使用。
在内窥镜12的使用后,对内窥镜12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并再次利用。简单说明该步骤。
使与插入主体42的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324的正交面324b卡合的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356的正交面356b进行弹性变形而使其越过蛇管连接部66的卡合部324的正交面324b,从而使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356移动到比插入主体42的卡合部324靠插入主体42的前端侧。然后,使旋转单元44的管基端部88的基端的卡合部356穿过蛇管连接部66的旋转体306的外侧向前端侧移动。因此,能够相对于通道30拔出旋转力传递单元22。
然后,使旋转体306向插入主体42的前端侧移动并与前端侧接头304的基端抵接。此时,旋转体306的开口316被配置到与齿轮配置空洞332相对的位置处。因此,在例如清洗液和刷子等从齿轮配置空洞192进入到通道30的内部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到O型环336为止的区域的清洗等。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该实施方式,得到以下结论。
即,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安装旋转单元44时,不需要其他的用于安装的部件。即,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安装旋转单元44时,在使方向对齐成旋转单元44的嵌合面352能够嵌合到旋转体306的外周面314a的状态后,只要利用按压部354将旋转体306的抵接部314b按压至插入主体42的基端侧,并将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356卡合到连接接头302的卡合部324,就完成了安装。因此,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插入主体42安装旋转单元44。
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取下旋转单元44时,不需要其他的用于取下的部件。即,在相对于插入主体42取下旋转单元44时,使旋转单元44的卡合部356移动到插入主体42的前端侧,相对于连接接头302的卡合部324解除卡合,并使旋转单元44移动到插入主体42的前端侧,由此旋转单元44相对于插入主体42的取下完成。因此,能够容易地相对于插入主体42取下旋转单元44。
另外,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力传递单元22通过所谓的两端支承的方式来进行支承,即以如下的状态进行旋转:由支承部332a支承旋转齿轮342的前端的突出部342b,配设于旋转齿轮342的基端的环状的承托部342c的外周的O型环336相对于连接接头302被支承到规定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旋转齿轮342在旋转的同时从长度轴L偏离、以及旋转齿轮342沿着长度轴L朝基端侧移动的情况。
接着,使用图12A说明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该实施方式是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在该变形例中,对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旋转齿轮202和套环206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如图12A所示,套环206的凹槽206a形成在例如前端与基端的大致中央。套环206除了凹槽206a以外,还在与旋转齿轮202的外齿202a接近一侧和远离一侧分别具有环状的前端侧斜面(第1倾斜面)402a和基端侧斜面402b。另外,在凹槽206a与前端侧斜面402a之间形成有前端侧滑动面404a,在凹槽206a与基端侧斜面402b之间形成有基端侧滑动面404b。前端侧滑动面404a和基端侧滑动面404b是套环206的最大外径部。
前端侧斜面402a处于套环206的前端侧滑动面404a的前端侧,形成为越相对于最大外径处于前端侧,其外径越小。基端侧斜面402b处于套环206的基端侧滑动面404b的基端侧,形成为越相对于最大外径处于基端侧,其外径越小。
能够利用套环206的前端侧滑动面404a以及基端侧滑动面404b与支承部193之间的关系,防止旋转齿轮202在旋转的同时从长度轴L偏离。此外,能够通过形成前端侧斜面402a和基端侧斜面402b,减少前端侧滑动面404a以及基端侧滑动面404b与支承部193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使套环206相对于支承部193顺利地旋转。
另外,越增大套环206的前端侧滑动面404a和基端侧滑动面404b的面积、且越减小前端侧斜面402a和基端侧斜面402b的面积,则越能够稳定使套环206绕长度轴L旋转时的旋转。
此外,越通过增大凹槽206a的深度、利用例如材料的选择以及缩短销184到突起182a的距离而使得板簧182不易变形,越能够增大旋转力传递单元22相对于通道30的固定力(卡合力)。
图12B示出图12A所示的变形例的进一步的变形例。
如图12B所示,旋转齿轮202的外齿202a的外径形成为比套环206的最大外径小。因此,在沿着板簧182的突起182a使旋转齿轮202的外齿202a移动时,能够减小板簧182的变形量。此外,能够尽量防止板簧182的弹簧作用力波及到旋转齿轮202和套环206中的旋转齿轮202。
在该变形例中,套环206的前端侧斜面402a的前端外径、与旋转齿轮202的外齿202a的基端外径形成为大致相同。因此,在板簧182的突起182a依次抵接旋转齿轮202的外齿202a、套环206的前端侧斜面402a时,能够防止板簧182的突起182a在旋转齿轮202与套环206的前端的边界附近发生钩挂。即,在使板簧182的突起182a依次移动到旋转齿轮202的斜面202c和外齿202a、套环206的前端侧斜面402a、前端侧滑动面404a、凹槽206a时,能够使板簧182的突起182a不发生钩挂地顺畅移动。因此,旋转力传递单元22的插入者能够通过旋转齿轮202和驱动轴204容易地识别在套环206的凹槽206a与板簧182的突起182a卡合时产生的振动。
在该变形例中,凹槽206a具有:底面406a;在底面406a的前端侧连续地形成的环状的前端侧连续斜面(第2倾斜面)406b;以及在底面406a的基端侧连续地形成的基端侧连续斜面406c。
这里,前端侧斜面402a相对于长度轴L的倾斜角度比凹槽206a的前端侧连续斜面406b的倾斜角度小。即,前端侧斜面402a相对于长度轴L的倾斜角度比凹槽206a的前端侧连续斜面406b的倾斜角度平缓,换言之,凹槽206a的前端侧连续斜面406b的倾斜角度比前端侧斜面402a相对于长度轴L的倾斜角度陡峭。因此,在使套环206的凹槽206a和板簧182的突起182a卡合时,即,使板簧182的突起182a越过套环206的前端侧斜面402a而与凹槽206a卡合时,能够不发生钩挂地顺畅移动。另一方面,在解除套环206的凹槽206a和板簧182的突起182a的卡合时,即,使板簧182的突起182a越过套环206的凹槽206a的前端侧连续斜面406b而配置到前端侧滑动面404a和前端侧斜面402a时,需要增大牵引驱动轴204的力量。即,在内窥镜12的使用中,能够防止旋转力传递单元12抵抗板簧182的作用力而向基端侧移动。
另外,套环206的前端侧斜面402a、基端侧斜面402b、前端侧连续斜面406b和基端侧连续斜面406c优选分别形成为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锥形。
接着,使用图13A和图13B说明第2变形例。该变形例当然是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是第1变形例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1变形例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3A所示,在该变形例中,替代板簧182而将图13B所示的筒状部件412固定到连接接头132。如图13A所示,连接接头132在与齿轮配置空洞192连续的位置处具有环状凹部193a。在环状凹部193a中配设并固定有筒状部件412。
另外,在环状凹部193a中,形成有允许后述的卡合部(弹性按压体)416进行弹性变形的凹槽(凹部)193b。即,连接接头132的凹槽193b形成供卡合部416退避的凹部。
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筒状部件412具有筒状部414、和与筒状部414一体地形成的卡合部416。卡合部416具有朝筒状部414的径向内侧突出的作为弹性按压体的突出部(凸部)416a。突出部(插入装置侧卡合部)416a优选与上述板簧182的突起182a同样地形成。筒状部414的内周面414a起到与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支承部193相同的作用。卡合部416起到与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板簧182相同的作用。
因此,如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能够在套环206的凹槽206a中可拆装地卡合筒状部件412的卡合部416的突出部416a。
另外,图13B中的卡合部416如图13A所示那样形成为比筒状部414的全长短,但能够通过调整卡合部416的长度容易地调整弹簧强度。即,能够容易地调整筒状部件412的卡合部416的突出部416a相对于套环206的凹槽206a的卡合力(固定力)。
此外,在图13A中,将卡合部416配置成了在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的方向上延伸,但也可以反向形成,即将卡合部416形成为在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的方向上延伸。
接着,使用图14说明第3变形例。该变形例当然是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是第1和第2变形例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1和第2变形例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该变形例是如下例子:将板簧182的突起182a即凸部、和套环206的凹槽206a即凹部对调。
如图14所示,在该变形例中,替代板簧182而将筒状部件422固定到连接接头132。即,如图14所示,连接接头132在与齿轮配置空洞192连续的位置处具有环状凹部193a。在环状凹部193a中配设并固定有筒状部件422。
筒状部件422在其内周面具有环状的凹槽(插入装置侧卡合部)424。
套环206被去除凹槽206a,而具有与筒状部件422的环状的凹槽424卡合的凸部206b。凸部206b可以离散地形成有多个,也可以形成为环状。包含凸部206b的套环206的外径形成为比通道30的通道接头194的内径和通道管196的内径稍小。另一方面,筒状部件422的基端内径形成为比通道接头194的内径小。因此,在筒状部件422的凹槽424中卡合套环206的凸部206b的情况下,使套环206的凸部206b或筒状部件422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在筒状部件422的凹槽424中卡合套环206的凸部206b。
即使这样形成,也能够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窥镜系统10同样地使用。
接着,使用图15和图16说明第4变形例。该变形例当然是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是第1至第3变形例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1至第3变形例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图15所示的插入主体42的蛇管连接部66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旋转体140,而使用了另一旋转体440。该旋转体440具有内齿440a。此外,图15所示的蛇管连接部66被去除了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螺旋弹簧(施力部)180。另外,旋转体440的外周面440b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旋转体140的外周面152a同样,形成为例如大致八边形等与旋转单元44的内周面嵌合的正多边形。
在图16所示的旋转单元44的内侧筒状部252的内周面上,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嵌合面266,而形成有另一嵌合面446。该嵌合面446与该实施方式的旋转体440的外周面440b嵌合。此外,在图16所示的旋转单元44的内侧筒状部252的内周面上,替代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按压部268,而形成有圆周状面(凹部)448。该圆周状面448形成为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覆盖连接接头132的大直径圆周状面172的外周面。因此,在将旋转单元44装配到插入主体42的状态下,能够抑制板簧182的弹性变形。即,在内窥镜12的使用时,能够防止旋转力传递单元22无意地朝通道30的基端侧移动。
另外,嵌合面446和圆周状面448相邻地连续形成。
即使这样形成插入主体42的蛇管连接部66,也能够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使旋转力传递单元22穿过通道30装配到插入主体42上,并且使旋转力传递单元22穿过通道30从插入主体42拔出。
另外,插入主体42的圆周状面448作为辅助部发挥作用,其能够辅助板簧182的突起182a维持相对于套环206的凹槽206a的卡合状态。因此,在旋转力传递单元22旋转而使旋转体440旋转时,防止旋转力传递单元22在长度轴L的轴向上移动。
接着,使用图17说明第5变形例。该变形例当然是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是第1至第4变形例的进一步的变形例,对与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1至第4变形例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7所示,该变形例的固定板簧182的螺钉184与板簧182的突起182a之间的距离形成为比第4变形例的螺钉184与板簧182的突起182a之间的距离短。在将板簧182设为同一材料且同一厚度时,该变形例的板簧182比较难以进行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增大在第4变形例中说明的圆周状面448的内径。即,可以在连接接头132的外周面的大直径圆周状面172与旋转单元44的内侧筒状部252的圆周状面448之间形成允许板簧182的弹性变形的间隙。因此,能够维持将旋转力传递单元22保持到通道30的内部的状态,例如在紧急的情况下等,仅通过强力牵引旋转力传递单元22就能够将其从通道30拔出。
在上述包含变形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内窥镜12的插入主体42上装配旋转单元44的例子,但是不限于内窥镜12,例如也可以采用能够在手术用机械手(插入装置)等插入主体42上拆装旋转单元44的构造。
至此,参照附图具体说明了包含几个变形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包含变形例的实施方式,包含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的所有实施。
[附记]
[附记项1]
一种插入体,其在以能够相对于插入装置的通道进行拆装的方式被配设到所述通道的状态下,能够经由旋转体向旋转单元传递旋转力,所述插入装置具有:细长的插入主体,其规定了中心轴,具有能够绕所述中心轴旋转的具备内齿的所述旋转体;筒状的所述旋转单元,其被配设成能够随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相对于所述插入主体进行旋转;以及所述通道,其沿着长度轴进行配设,与所述旋转体的所述内齿连通,所述长度轴被规定在相对于所述插入主体的所述中心轴偏离的位置,其中,所述插入体具备:
旋转齿轮,其能够在所述通道内绕所述长度轴旋转,且在外周具有能够与所述旋转体的内齿啮合的外齿;
驱动轴,其从所述旋转齿轮的基端部起沿着所述长度轴向基端侧延伸,当对基端施加绕所述长度轴的旋转力时,使所述旋转齿轮旋转;以及
旋转筒,其配设在所述旋转齿轮和所述驱动轴中的至少一方的外周面上,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装置进行卡合的插入体侧卡合部,在相对于所述插入装置卡合了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的状态下,允许其绕所述长度轴的旋转并限制其在所述长度轴的轴向上的移动。
[附记项2]
在附记项1所述的插入体中,所述旋转筒的最大外径比所述旋转齿轮的所述外齿的最大外径大。
[附记项3]
在附记项1所述的插入体中,
所述插入装置具有凸部,所述凸部配设于所述插入主体且朝所述通道内突出,
所述旋转筒的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在所述旋转筒的外周面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凸部进行卡合的环状凹部,
在所述旋转筒的前端的外周面呈环状地形成有第1倾斜面,
在所述凹部中的与所述旋转齿轮的前端接近一侧,呈环状地形成有第2倾斜面,
所述第1倾斜面相对于所述第2倾斜面平缓地形成。
[附记项4]
在附记项1所述的插入体中,
所述旋转筒的外周面的前端的直径与所述旋转齿轮的所述外齿的基端的直径相同或比所述旋转齿轮的所述外齿的基端的直径小,
所述旋转筒的外周面的前端与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之间的最大直径比所述旋转齿轮的所述外齿的基端的外径大。
[附记项5]
在附记项1所述的插入体中,在所述旋转单元随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旋转时,在使所述驱动轴沿着所述通道的所述长度轴向所述通道的基端侧移动时,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形成为能够解除相对于所述插入装置的卡合。
[附记项6]
一种插入装置,其配设有附记项1所述的插入体,其中,
该插入装置具备:
细长的插入主体,其规定了中心轴,具有能够绕所述中心轴旋转的具备内齿的旋转体;
筒状的旋转单元,其被配设成能够随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相对于所述插入主体进行旋转;
通道,其沿着长度轴进行配设,与所述旋转体的所述内齿连通,所述长度轴被规定在相对于所述插入主体的所述中心轴偏离的位置;以及
插入装置侧卡合部,其能够与所述旋转筒的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卡合。
[附记项7]
在附记项5所述的插入装置中,所述插入装置侧卡合部具有按压所述插入体的所述旋转筒的弹性按压体。
[附记项8]
在附记项6所述的插入装置中,所述插入主体具有辅助部,所述辅助部能够辅助所述插入装置侧卡合部维持相对于插入体侧卡合部的卡合状态。
[附记项9]
在附记项6所述的插入装置中,所述插入主体具有供所述插入装置侧卡合部退避的凹部。
[附记项10]
在附记项6所述的插入装置中,在使所述驱动轴沿着所述通道的所述长度轴向所述通道的基端侧移动时,所述插入装置侧卡合部能够解除相对于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的卡合。
[附记项11]
一种插入系统,其具有:
附记项1所述的插入体;以及
附记项6所述的插入装置。
标号说明
C:中心轴;L:长度轴;22:旋转力传递单元;30:通道;42:插入主体;44:旋转单元;58:第1蛇管部;60:第2蛇管部;66:蛇管连接部;82:管主体;84:翅片部;88:管基端部;132:连接接头;134:第1前端侧接头;136:第2前端侧接头;138:基端侧接头;140:旋转体;140a:内齿;142:螺钉;144:凸缘;152:筒状体;152a:外周面;154:内侧凸缘;156:开口;158:抵接部;160:前端侧弹簧支承部;172:滑动面;173:阶梯差;174:圆筒面;176:卡合部;176a:环状凸部;176b:环状凹部;178:基端侧弹簧支承部;180:螺旋弹簧;182:板簧;182a:突起;184:螺钉;192:齿轮配置空洞;192a:支承体;194:通道接头;196:通道管;202:旋转齿轮;202a:外周齿轮部;202b:凹部;204:驱动轴;206:套环;206a:凹槽;252:内侧筒状部;254:外侧筒状部;256:抵接部;262:卡合部;264a:限制部;264b:凹部;264c:凸缘;266:嵌合面;268:按压部。

Claims (21)

1.一种旋转单元,其是能够相对于细长的插入主体进行安装的筒状的旋转单元,所述插入主体具有基体和旋转体,所述基体规定了中心轴,所述旋转体配设于所述基体的外周,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在所述中心轴的轴向上移动,并且能够通过旋转力传递部的旋转而绕所述中心轴旋转,所述旋转力传递部能够绕与所述基体的中心轴平行的长度轴旋转,其中,所述旋转单元具有:
卡合部,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进行拆装;以及
抵接部,其被设置成能够离开所述卡合部而与所述旋转体抵接,在使所述卡合部卡合到所述基体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将所述旋转体配设到所述旋转力传递部的外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单元,其中,
所述旋转单元具有筒状部,所述筒状部配置于所述插入主体的所述基体的外侧,具有所述卡合部和所述抵接部,所述筒状部能够绕所述中心轴旋转并且能够沿着所述中心轴的轴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单元,其中,
所述抵接部能够使所述旋转体抵抗所述基体的施力部的施力而朝所述插入主体的基端侧移动,所述施力部以使所述旋转体沿着所述中心轴朝所述插入主体的前端侧远去的方式对所述旋转体进行施力,
所述卡合部能够抵抗所述基体的所述施力部的施力而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单元,其中,
所述旋转单元在其内周面具有嵌合部,该嵌合部与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嵌合,以传递所述旋转体的绕所述中心轴的旋转力,所述旋转体具有形成为多边形形状的外周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单元,其中,
所述旋转单元在其外周具有螺旋状的翅片部。
6.一种插入装置,其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单元;以及
能够安装所述旋转单元的细长的所述插入主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部形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进行拆装的凸状部,
能够供所述卡合部卡合的所述基体的外周面具有与所述卡合部的凸状部卡合的凸状部和凹状部中的至少一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主体还具有通道,所述通道中贯穿插入有具有所述旋转力传递部的旋转力传递单元,
所述旋转体具有与所述通道连通且能够供清洗材料出入的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主体的所述基体具有施力部,所述施力部以使所述旋转体沿着所述中心轴朝所述插入主体的前端侧远去的方式对所述旋转体进行施力,
所述旋转单元的所述抵接部能够使所述旋转体抵抗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而朝所述插入主体的基端侧移动,
所述旋转单元的所述卡合部能够抵抗所述基体的所述施力部的作用力而与所述基体的外周面卡合。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体在其外周具有形成为多边形形状的外周部,
所述旋转单元在其内周面具有嵌合部,该嵌合部与所述旋转体的外周面嵌合,以传递所述旋转体的绕所述中心轴的旋转力。
11.一种插入体,其在以能够相对于插入装置的通道进行拆装的方式被配设到所述通道的状态下,能够经由旋转体向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单元传递旋转力,所述插入装置具有:细长的插入主体,其规定了中心轴,具有能够绕所述中心轴旋转的具备内齿的所述旋转体;所述旋转单元,其被配设成能够随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相对于所述插入主体进行旋转;以及所述通道,其沿着长度轴进行配设,与所述旋转体的所述内齿连通,所述长度轴被规定在相对于所述插入主体的所述中心轴偏离的位置,其中,所述插入体具备:
旋转齿轮,其能够在所述通道内绕所述长度轴旋转,且在外周具有能够与所述旋转体的内齿啮合的外齿;
驱动轴,其从所述旋转齿轮的基端部起沿着所述长度轴向基端侧延伸,当基端被施加了绕所述长度轴的旋转力时,使所述旋转齿轮旋转;以及
旋转筒,其配设在所述旋转齿轮和所述驱动轴中的至少一方的外周面上,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插入装置进行卡合的插入体侧卡合部,在相对于所述插入装置卡合了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的状态下,允许其绕所述长度轴的旋转并限制其在所述长度轴的轴向上的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入体,其中,
所述旋转筒的最大外径比所述旋转齿轮的所述外齿的最大外径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入体,其中,
所述插入装置具有凸部,所述凸部配设于所述插入主体且朝所述通道内突出,
所述旋转筒的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在所述旋转筒的外周面具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凸部进行卡合的环状的凹部,
在所述旋转筒的前端的外周面呈环状地形成有第1倾斜面,
在所述凹部中的与所述旋转齿轮的前端接近一侧,呈环状地形成有第2倾斜面,
所述第1倾斜面相对于所述第2倾斜面平缓地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入体,其中,
所述旋转筒的外周面的前端的直径与所述旋转齿轮的所述外齿的基端的直径相同或比所述旋转齿轮的所述外齿的基端的直径小,
所述旋转筒的外周面的前端与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之间的部分的最大直径比所述旋转齿轮的所述外齿的基端的外径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入体,其中,
在所述旋转单元随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旋转时,在使所述驱动轴沿着所述通道的所述长度轴向所述通道的基端侧移动时,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形成为能够解除相对于所述插入装置的卡合。
16.一种插入装置,其配设有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入体,其中,
该插入装置具备:
细长的插入主体,其规定了中心轴,具有能够绕所述中心轴旋转的具备内齿的旋转体;
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单元,其被配设成能够随着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而相对于所述插入主体进行旋转;
通道,其沿着长度轴进行配设,与所述旋转体的所述内齿连通,所述长度轴被规定在相对于所述插入主体的所述中心轴偏离的位置;以及
插入装置侧卡合部,其能够与所述旋转筒的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卡合。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装置侧卡合部具有按压所述插入体的所述旋转筒的弹性按压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主体具有辅助部,所述辅助部能够辅助所述插入装置侧卡合部维持相对于插入体侧卡合部的卡合状态。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插入装置,其中,
所述插入主体具有供所述插入装置侧卡合部退避的凹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插入装置,其中,
在使所述驱动轴沿着所述通道的所述长度轴向所述通道的基端侧移动时,所述插入装置侧卡合部能够解除相对于所述插入体侧卡合部的卡合。
21.一种插入系统,其具有:
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插入体;以及
权利要求16所述的插入装置。
CN201380018562.2A 2012-09-27 2013-09-11 旋转单元、插入装置、插入体、配设有该插入体的插入装置、以及具有插入体和插入装置的插入系统 Active CN1042030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4069 2012-09-27
JP2012214068 2012-09-27
JP2012214069 2012-09-27
JP2012-214068 2012-09-27
PCT/JP2013/074597 WO2014050575A1 (ja) 2012-09-27 2013-09-11 回転ユニット、挿入装置、挿入体、この挿入体が配設される挿入装置、及び、挿入体と挿入装置とを有する挿入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03076A CN104203076A (zh) 2014-12-10
CN104203076B true CN104203076B (zh) 2016-10-05

Family

ID=50387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8562.2A Active CN104203076B (zh) 2012-09-27 2013-09-11 旋转单元、插入装置、插入体、配设有该插入体的插入装置、以及具有插入体和插入装置的插入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71632B2 (zh)
EP (1) EP2901912B1 (zh)
JP (1) JP5586813B1 (zh)
CN (1) CN104203076B (zh)
WO (1) WO20140505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9707B (zh) 2012-08-31 2016-10-0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主体、插入装置、旋转单元、旋转力传递单元
JP6064099B1 (ja) * 2015-05-20 2017-01-1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
EP3305167A1 (en) * 2015-06-03 2018-04-11 Olympus Corporation Mounting unit
WO2016194412A1 (ja) * 2015-06-05 2016-12-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装着ユニット
WO2016194453A1 (ja) 2015-06-05 2016-12-08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
JP6892087B2 (ja) 2015-06-12 2021-06-18 ソニー・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医療用画像取得システムおよび医療用撮像装置
WO2017065170A1 (ja) 2015-10-16 2017-04-2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
DE112017002950T5 (de) * 2016-06-13 2019-02-28 Olympus Corporation Einführungseinrichtung, Ansetzwerkzeug und Antriebskraftübertragungseinheit
JP6883706B2 (ja) * 2018-03-29 2021-06-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具、内視鏡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0419A (zh) * 2006-01-13 2009-02-18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以及旋转自行式内窥镜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98282A (en) * 1987-12-09 1991-03-0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Lifesaving borescope system
US5415634A (en) * 1990-08-23 1995-05-16 Devices For Vascular Intervention, Inc. Catheter having helical inflation lumen
US6375615B1 (en) * 1995-10-13 2002-04-23 Transvascular, Inc. Tissue penetrating catheters having integral imaging transducers and their methods of use
US20050272976A1 (en) * 2004-03-15 2005-12-08 Olympus Corporation Endoscope insertion aiding device
JP4373262B2 (ja) 2004-04-05 2009-11-2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挿入補助装置
JP4624714B2 (ja) * 2004-05-10 2011-02-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
WO2005110192A1 (ja) * 2004-05-14 2005-11-24 Olympus Corporation 挿入装置
JPWO2005110196A1 (ja) * 2004-05-14 2008-03-2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挿入装置
JP4583809B2 (ja) 2004-05-19 2010-11-1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及び内視鏡装置
US20090012359A1 (en) * 2005-03-28 2009-01-08 Shinsuke Tanaka Medical instrument insertion apparatus and medical instrument insertion apparatus system
US8235942B2 (en) * 2005-05-04 2012-08-07 Olympus Endo Technology America Inc. Rotate-to-advance catheterization system
US8317678B2 (en) * 2005-05-04 2012-11-27 Olympus Endo Technology America Inc. Rotate-to-advance catheterization system
WO2007080783A1 (ja) * 2006-01-13 2007-07-19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回転自走式内視鏡システム、プログラム、回転自走式内視鏡システムの駆動方法
US8574220B2 (en) * 2006-02-28 2013-11-05 Olympus Endo Technology America Inc. Rotate-to-advance catheterization system
JP5030514B2 (ja) * 2006-09-15 2012-09-19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視鏡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
US20080243069A1 (en) * 2007-04-02 2008-10-02 Medtronic Vascular, Inc. Self-Crimping Radiopaque marker
JP2009112530A (ja) * 2007-11-06 2009-05-28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医療器具
JP5128979B2 (ja) * 2008-02-15 2013-01-23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回転自走式内視鏡
CN102933254B (zh) * 2010-05-03 2016-03-23 奥林匹斯内体科技美国公司 旋转前进式插管系统
CN104349707B (zh) * 2012-08-31 2016-10-0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插入主体、插入装置、旋转单元、旋转力传递单元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0419A (zh) * 2006-01-13 2009-02-18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内窥镜以及旋转自行式内窥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86813B1 (ja) 2014-09-10
EP2901912A1 (en) 2015-08-05
CN104203076A (zh) 2014-12-10
EP2901912A4 (en) 2016-10-26
US9271632B2 (en) 2016-03-01
WO2014050575A1 (ja) 2014-04-03
US20140323805A1 (en) 2014-10-30
JPWO2014050575A1 (ja) 2016-08-22
EP2901912B1 (en) 2019-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03076B (zh) 旋转单元、插入装置、插入体、配设有该插入体的插入装置、以及具有插入体和插入装置的插入系统
CN104203069B (zh) 插入辅助器械、插入主体和插入装置
CN104349707B (zh) 插入主体、插入装置、旋转单元、旋转力传递单元
CN103826526B (zh) 内窥镜和装配在该内窥镜的插入部上的螺旋旋转部件
CN103402413B (zh) 内窥镜
JP4436833B2 (ja) 挿入装置
CN101491427B (zh) 用于胃造口术导管的放置的内窥镜系统
CN102469911A (zh) 插入设备、内窥镜
CN102240202A (zh) 用于内窥镜的导向组件
CN104394752B (zh) 插拔辅助器械
KR101091999B1 (ko) 내시경의 삽입부, 내시경의 조작부, 내시경
CN1684625A (zh) 钢筋束驱动的内窥镜以及插入方法
CN105722447A (zh) 插入设备、旋转单元以及插入装置
JP2009005836A (ja) 内視鏡
CN108064145A (zh) 内窥镜头、内窥镜、盖子以及盖子形成方法
CN105338878A (zh) 螺旋盖、盖单元、螺旋单元和导入装置
KR20160056725A (ko) 내시경 와이어용 연결 캡
CN103841878A (zh) 插入装置和旋转筒状部件
CN106413506A (zh) 驱动力传递机构
CN106255443B (zh) 插入装置
JP3971410B2 (ja) 内視鏡
CN106604673A (zh) 内窥镜
JPH0563774B2 (zh)
US11998172B2 (en) Endoscope and method of use
JP5881069B2 (ja) 内視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10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