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4472A - 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连接器以及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连接器以及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4472A
CN104094472A CN201380007969.5A CN201380007969A CN104094472A CN 104094472 A CN104094472 A CN 104094472A CN 201380007969 A CN201380007969 A CN 201380007969A CN 104094472 A CN104094472 A CN 1040944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contact
contact portion
crimping
conductor
crimp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79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94472B (zh
Inventor
川村幸大
木原泰
折户博
外池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Original Assignee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Furukawa Automotive Systems Inc filed Critical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94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4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94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44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2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18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for cylindrical elongated bodies, e.g. cables having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01R4/2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 H01R4/203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 H01R4/206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using a crimping sleeve having an uneven wire-receiving surface to improve the contact with transversal grooves or threa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5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r material of the contacting members
    • H01R4/62Connections between conductor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aluminium or steel-core aluminium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05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king 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onnection, coupling, or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3/0221Laser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forming connections by deformation, e.g. crimping tool
    • H01R43/048Crimping apparatus or processes
    • H01R43/0482Crimping apparatus or processes combined with contact member manufacturing mechanism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能够提供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和连接器,水分不会浸入到压接部的内部,能够得到在压接部和导体之间不存在水分的优异的防水性。凹型压接端子(10)具有允许包覆电线(200)中的至少导体前端部(201a)的压接连接的压接部(30),其中,该包覆电线(200)由绝缘包覆体(202)来包覆导体(201),具有剥开前端侧的绝缘包覆体(202)而使导体(201)露出的导体前端部(201a),压接部(30)从长度方向(X)的前端侧向基端侧依次配设有:对导体前端部(201a)进行压接的导体压接部(30b);以及对绝缘包覆体(202)的前端侧的包覆前端部(202a)进行压接的包覆压接部(30a),包覆压接部(30a)被形成为能够包围包覆前端部(202a)的中空形状,导体压接部(30b)被形成为直径比包覆压接部(30a)小,且形成为能够包围导体前端部(201a)的中空形状。

Description

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连接器以及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汽车用线束的连接器等上安装的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以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上装备的电装设备经由捆束包覆电线而成的线束与另外的电装设备、电源装置连接而构成电气回路。此时,线束和电装设备、电源装置通过分别安装在它们上的连接器而连接。
关于上述的连接器所具有的压接端子,提出了各种方案,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导体部件也是一个这样的压接端子。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导体部件由以下部分构成:作为基材的电线连接部,其设有用于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面;以及紧固部,其相对于该电线连接部突出,对电线的前端部分进行紧固。
所述紧固部具有可供电线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孔,形成为突出方向的前端侧开口的筒状。关于针对所述专利文献1的导电部件的电线的连接,在紧固部的插入孔中插入电线的前端部,并在该状态下对紧固部进行压夹,由此能够进行连接。
然而,一般而言,在与压接端子连接的电线是通过绝缘包覆体对导体进行包覆而成的包覆电线的情况下,多数情况下实施以下对策:并非仅是将剥开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侧的所述绝缘包覆体而使所述导体露出的导体前端部插入到压夹部的插入孔,还包含包覆前端部而与导体前端部一起插入到插入孔,在该状态下通过压夹部进行压夹,由此,在压夹后使得导体前端部不从压夹部的基端侧露出到外部,其中,该包覆前端部是相比于导体前端部靠后方侧的部分,并作为所述绝缘包覆体的前端部分。
但是,在向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导体部件”的压夹部插入了导体前端部和包覆前端部的情况下,由于导体前端部的直径比包覆前端部小绝缘包覆体的厚度,因此,为了允许包覆前端部的插入,需要预先将形成为大径的压夹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与导体前端部相当的部分通过压夹以较大的缩径率进行缩径。
于是存在以下课题:无法使压夹部与压夹后的导体前端部牢固地密合,在压夹部的内部容易产生空隙,无法得到电线的导体和压接端子的压接部之间的稳定的导电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332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目的在于提供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以及连接器,它们能够在将电线压接到压接端子的状态下,使电线的导体和压接端子的压接部牢固地密合,能够得到稳定的导电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具有允许包覆电线中的至少导体前端部的压接连接的压接部,其中,该包覆电线是由绝缘包覆体来包覆导体的,具有剥开前端侧的所述绝缘包覆体而使所述导体露出的所述导体前端部,该压接端子的特征在于,所述压接部从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向基端侧依次配设有:对所述导体前端部进行压接的导体压接部;以及对所述绝缘包覆体的前端侧的包覆前端部进行压接的包覆压接部,所述包覆压接部被形成为能够包围所述包覆前端部的中空形状,所述导体压接部被形成为直径比所述包覆压接部小,且形成为能够包围所述导体前端部的中空形状。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提供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以及连接器,在将电线压接到压接端子的状态下,能够使电线的导体和压接端子的压接部牢固地密合,能够得到稳定的导电性。
详细地讲,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压接端子通过包覆压接部和形成为直径比包覆压接部小的导体压接部构成所述压接部,因此,在将包覆电线的前端侧插入压接部后,能够适当地将导体前端部配置在导体压接部中,并且能够适当地将包覆前端部配置在包覆压接部中。
由此,在压接部的内部,导体前端部不会扭转或倾斜,此外,也不会由于插入得不够而在压接部的内部的比导体前端部靠前端侧残留空隙。
此外,在本发明的压接端子中,将导体压接部的直径形成为比包覆压接部小而与导体前端部的直径相匹配,因此,在将压接部和包覆电线的前端侧进行压接时,能够抑制伴随导体压接部的压接的变形。
因此,在将电线压接到压接端子中的状态下,能够使电线的导体和压接端子的压接部牢固地密合,能够得到稳定的导电性。
作为该发明的方式,能够在所述压接部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形成密封该前端侧的密封部,在从所述包覆压接部到所述密封部的范围内,以在整个周向上连续的连续形状形成所述压接部。
如上所述,通过在所述压接部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形成密封部,能够防止从该前端侧向压接部的内部浸入水分。
此外,通过在从所述包覆压接部到所述密封部的范围内,以在整个周向上连续的连续形状形成所述压接部,能够防止水分通过压接部的前端侧以外的部分而进入压接部的内部。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将所述导体压接部的直径形成为比所述包覆压接部小,在对压接部进行了压接的状态下,在压接部的内部不会产生空隙,并且能够防止伴随压接而使压接部大幅变形而破损,因此,能够防止水分浸入到压接部的内部、浸入的水分滞留在压接部的内部。
根据以上内容,在对压接部进行了压接的状态下,能够得到压接部的内部的优异的防水性。
此外,作为该发明的方式,能够在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第1缩径部,该第1缩径部的直径从所述包覆压接部朝向所述导体压接部逐渐变小。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沿着垂直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垂直方向形成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之间的边界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与沿着长度方向配置的包覆前端部、导体前端部相对地配置第1缩径部。由此,当还包含第1缩径部地对压接部进行压接时,能够在使第1缩径部相对于包覆前端部和导体前端部之间的边界部牢固地密合的状态下对第1缩径部进行压接。
此外,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在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直径从所述包覆压接部朝向所述导体压接部逐渐变小的第1缩径部,因此,在将电线前端部插入到压接部中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与电线前端部中的包覆前端部和导体前端部之间的边界部在长度方向上一致。
而且,该包覆前端部和导体前端部之间的边界部例如在刚刚从绝缘包覆体向外侧导出后,配置有导体前端部的基端部,该导体前端部的基端部朝向前端侧逐渐缩径。
因此,通过在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第1缩径部,能够与导体前端部的基端部的形状对应地形成。
因此,在对压接部和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侧进行了压接时,能够包含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之间的边界部分而使压接部与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侧密合,特别能够防止在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之间的边界部分处产生内部空隙。
此外,作为该发明的方式,能够在所述导体压接部和所述密封部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第2缩径部,该第2缩径部的直径从所述导体压接部朝向所述密封部直径变小。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沿着垂直于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垂直方向形成所述导体压接部和所述密封部之间的边界部分的情况相比,例如能够与沿着长度方向配置的导体前端部、压接部的底面等相对地配置第2缩径部。由此,当包含第2缩径部而对压接部进行了压接时,例如能够在将第2缩径部与沿着长度方向配置的导体前端部、压接部的底面等牢固地密合的状态下对第2缩径部进行压接。
此外,根据上述的结构,由于在所述导体压接部和所述密封部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直径从所述导体压接部朝向所述密封部逐渐变小的第2缩径部,因此,能够使导体前端部的前端部分、例如构成导体前端部的多根裸线中的至少一部分裸线的前端部进入该第2缩径部中。
因此,当对压接部和所述包覆电线的前端侧进行了压接时,能够使导体压接部和所述密封部之间的边界部分与导体前端部密合,特别能够防止在导体压接部和所述密封部之间的边界部分处产生内部空隙。
此外,作为该发明的方式,能够通过全周阶段性地缩径的阶梯状压接部来构成由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构成的所述压接部。
根据该发明,即使是多个直径的导体前端部,也能够使压接导体前端部时的压接量成为大致相同的量,压接变形量不会过大,能够防止由于压接时的变形负荷而使压接部损伤。此外,由于在压接时从全周方向进行压接,因此,能够降低作用于所述压接部的压接变形造成的负荷。
此外,由于全周阶段性地缩径,因此能够在引导导体前端部的同时,容易地将电线前端部插入到规定的插入位置。
此外,例如与底面为平坦状态的阶梯状压接部相比,对压接端子进行加工制造时的加工应变的偏差变小,能够制造具有耐久性的压接端子。此外,在使阶梯状压接部中的各段部分之间的倾斜的段差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固定的情况下,与底面平坦的阶梯状压接部相比,能够使段差部分的倾斜角度形成为比较缓和,因此能够降低加工负荷。相反,在以固定的倾斜角度形成段差部分的情况下,能够将段差部分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形成得较短。
此外,作为该发明的方式,所述压接部是由以展开所述压接部后的展开形状形成的端子基材来形成的,并且被形成为以将长度方向作为中心轴的方式将所述端子基材卷起而成的截面中空形状,在所述密封部、所述导体前端部以及所述包覆前端部各自的边界部分处,在周向上的除了底面部之外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缩径的缩径部,在所述压接部的底面部上,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焊接部,该焊接部用于对所述端子基材上的彼此对置的一对对置端部进行焊接。
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周向上的除了至少底面部之外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在所述密封部、所述导体前端部以及所述包覆前端部的各自边界部分处具有的缩径部,因此,能够使底面部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形状不变动的平坦形状。
因此,在所述压接部的底面部中,在沿着长度方向使激光照射装置滑动的同时对一对对置端部进行焊接时,对一对对置端部照射的激光照射距离伴随包覆压接部、导体压接部、所述密封部的各自边界部处的直径的变动而变动,由此,能够不使激光的焦点偏移而可靠地形成焊接部。
此外,在所述压接部的底面部中,在沿着长度方向使激光照射装置滑动的同时对一对对置端部进行焊接时,不需要为了对准激光的焦点而每次使激光照射器在相对于压接部接近或离开的方向上动作,能够顺利地形成焊接部。
此外,作为该发明的方式,由铝系材料构成所述导体部分,并且由铜系材料构成至少所述压接部。
根据该发明,与具有基于铜线的导体部分的包覆电线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通过上述的可靠的防水性,能够防止所谓的异种金属腐蚀(以下称为电蚀)。
更详细地讲,将以往在包覆电线的导体部分中使用的铜系材料置换为铝或铝合金等铝系材料,在将该铝系材料制的导体部分压接到压接端子的情况下,由于与端子材料的镀锡、镀金、铜合金等贵金属的接触,出现作为基本金属的铝系材料被腐蚀的现象,即出现电蚀的问题。
另外,电蚀是指当贵金属与基本金属接触的部位附着水分时产生腐蚀电流,基本金属发生腐蚀、溶解、消失等的现象。由于该现象,被压接到压接端子的压接部的铝系材料制的导体部分发生腐蚀、溶解、消失,最终电阻上升。其结果是,存在无法实现充分的导电功能的问题。
然而,通过上述的可靠的防水性,在与具有基于铜系材料的导体部分的包覆电线相比实现了轻量化的同时,还能够防止所谓的电蚀。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是通过上述任意一个方式中记载的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将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连接而成的连接构造体。
根据本发明,仅利用压接端子的压接部进行包围、压接,就能够构成可确保可靠的防水性的连接构造体。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此外,该发明的特征在于,是将多个上述的连接构造体捆束而构成的线束。
根据该发明,不依赖于构成压接端子和电线导体的金属种类,能够构成确保了稳定的导电性的线束。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是在连接器外壳内配置有所述连接构造体的压接端子的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不依赖于构成压接端子和导体部分的金属种类,能够在确保稳定的导电性的情况下连接压接端子。
详细地讲,例如,在将凹型连接器和凸型连接器彼此嵌合,将配置在各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壳内的压接端子彼此连接时,能够在确保防水性的情况下将各连接器的压接端子彼此连接。
其结果是,能够确保具有可靠的导电性的连接状态。
该发明是一种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具有筒部,该筒部由以下部分一体构成:包覆压接部,其以规定的压缩力对由绝缘性的绝缘包覆体包覆电线导体的外周而得到的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包覆体的前端附近进行压缩而进行压接;以及导体压接部,其对从所述绝缘包覆体的前端起在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上露出规定的长度的所述电线导体进行压接,该压接端子的特征在于,所述包覆压接部形成为:其在所述包覆电线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包围所述绝缘包覆体的闭截面形状,并且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包覆压接部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包覆压接部的一端而形成的,并且,所述导体压接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包围所述电线导体的闭截面形状,在所述筒部中具有弱压接部,该弱压接部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另一端侧而一体形成的,在压接状态下,该弱压接部以小于所述规定的压缩力的压缩力将所述绝缘包覆体压缩规定的压接长度而进行压接。
能够使上述规定的压缩力成为由被压夹至期望的高度的包覆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力、兼顾包覆电线的保持性和包覆压接部的防水性的压缩力、或者为了提高包覆压接部的防水性而大于保持包覆电线所需要的力的压缩力等。
能够将上述筒部设为内部中空形状的闭合筒形式。
能够将上述闭截面形状设为对端部进行焊接而形成为一体的闭截面形状、或者对重合的端部进行焊接而形成为一体的闭截面形状等。
能够将上述规定的压接长度设为如下的长度:该长度针对水分从包覆电线侧向筒部的内部浸入的情况而能够确保防水性。
根据该发明,能够确保稳定的防水性。
具体而言,在汽车等上装备的电装设备经由捆束包覆电线而成线束与另外的电装设备、电源装置连接而构成电气回路。此时,线束和电装设备、电源装置通过分别安装在它们上的连接器而连接。
这些连接器在内部安装有与包覆电线压接而连接的压接端子,是使凹凸对应地连接的凹型连接器和凸型连接器嵌合的结构。
然而,由于这样的连接器被使用在各种环境下,因此,有时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导致的结露等而在包覆电线的表面上附着不希望的水分。而且,存在如下问题:当水分经由包覆电线的表面而浸入到连接器内部时,从包覆电线的前端露出的电线导体的表面发生腐蚀。
因此,提出了各种防止水分向被压接端子压接的电线导体浸入的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压接端子具有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由对电线的导体进行压接的导体压接部以及对电线的绝缘包覆体进行压接的包覆压夹部构成,在包覆压夹部,在与电线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设有细齿,将包覆压夹部和绝缘包覆体之间的边界设为凸凹状。由此,专利文献1的压接端子使水分的浸入路径复杂化,从而防止水分从绝缘包覆体侧浸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压接端子中,当为了更可靠地实现基于细齿实现的防水性而牢固地对包覆压夹部进行压夹时,由于包覆压夹部的压缩余量的偏差,包覆压夹部的后端可能会使绝缘包覆体损伤或将其切断而使导体露出。因此,专利文献1的压接端子针对来自绝缘包覆体侧的水分的浸入,可能无法确保稳定的防水性。
然而,具体而言,在对筒部进行压夹并对包覆电线进行了压接时,由于弱压接部以小于规定的压缩力的压缩力对绝缘包覆体进行压缩,因此,相对于包覆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的压缩量,能够缩小弱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的压缩量。
此外,伴随对筒部进行压夹的荷重的增加,能够增大弱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的压缩量。即,压接端子除了通过包覆压接部保持包覆电线以外,还能够通过弱压接部保持包覆电线。换言之,压接端子能够通过包覆压接部和弱压接部阻止水分从包覆电线侧向筒部的内部浸入。
而且,例如在绝缘包覆体损伤之前对包覆压接部进行压夹的情况下,压接端子能够通过弱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进行压缩并进行保持。因此,压接端子能够通过形成在包覆压接部的包覆电线侧的弱压接部,来阻止水分从包覆电线侧浸入到筒部的内部。
即,相对于仅通过包覆压接部来阻止水分从包覆电线侧向筒部的内部浸入的情况,压接端子通过将弱压接部形成为一体,能够增大不会损害防水性的筒部的压缩变形量。
由此,压接端子通过弱压接部能够防止以下情况:在对筒部进行了压夹时,由于包覆压接部的压缩变形量的偏差而使绝缘包覆体损伤,无法确保防止水分从包覆电线侧浸入到筒部的内部的防水性。
除此以外,例如利用另外的部件对筒部的电线导体侧端部进行密封或进行压夹而密封,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分从压接端子的筒部的长度方向两端浸入内部。
因此,压接端子通过具有弱压接部,能够针对筒部的压缩变形量的偏差确保稳定的防水性。
作为该发明的方式,能够将所述弱压接部的壁厚形成为比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壁厚薄。
根据该发明,即使通过一样的力对筒部进行压夹,也能够使包覆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的压缩量和弱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的压缩量不同。即,压接端子能够省去通过不同的力分别对包覆压接部和弱压接部进行压夹的劳力和时间。
因此,压接端子在对筒部进行压夹时,能够在组装工时不增加的情况下,对弱压接部进行压夹而对包覆电线进行压接。进而,能够使用现有的压接装置、压接工具或压接夹具等。
因此,压接端子通过相对于包覆压接部的壁厚将弱压接部的壁厚设定地较薄,能够抑制对筒部进行压夹时的组装工时的增加。
此外,作为该发明的方式,所述弱压接部的内表面形状被形成为:在所述长度方向的截面中,使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面对的内表面间的距离固定。
根据该发明,弱压接部能够以一样的压缩力对规定的压接长度范围内的绝缘包覆体进行压缩。即,弱压接部能够以一样的压缩量对规定的压接长度范围内的绝缘包覆体进行压缩。因此,弱压接部能够确保更稳定的防水性。
由此,万一由于包覆压接部而使绝缘包覆体损伤,压接端子通过弱压接部也能够使水分更加难以从包覆电线侧到达绝缘包覆体的损伤部位。
因此,压接端子通过确保更稳定的防水性,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此外,作为该发明的方式,所述弱压接部的内表面形状在所述长度方向的截面中,被形成为以所述包覆压接部侧作为小直径侧且与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内表面连续的大致锥形状。
上述大致锥形状可以是沿着长度方向使弱压接部的壁厚逐渐变薄而形成,或者也可以是保持壁厚均匀而使内外表面形状成为大致锥形状而形成。
根据该发明,能够使弱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力更稳定。例如,在具有内径相对于大致圆筒状的包覆压接部的内径较大的大致圆筒状的弱压接部的筒部的情况下,包覆压接部和弱压接部之间的内径差成为包覆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的压缩量和弱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的压缩量之间的差。
所以,在筒部的压缩变形量接近最小值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充分确保弱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的压缩量。即,弱压接部可能无法通过稳定的压缩力对绝缘包覆体进行压缩。
另一方面,在筒部的压缩变形量接近最大值的情况下,压接端子可能由于包覆压接部和弱压接部之间的内径差造成的段差而易于将绝缘包覆体切断。
因此,通过将弱压接部的内表面形状形成为大致锥形状,压接端子能够从包覆电线侧沿着长度方向缓和地增大弱压接部对绝缘包覆体进行压缩的压缩力。因此,针对筒部的压缩变形量的偏差,压接端子能够在弱压接部的大致锥形状的内表面形状中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一个位置上,以能够确保稳定的防水性的压缩力以上的压缩力对绝缘包覆体进行压缩。
进而,通过大致锥形状的内表面形状消除内径差造成的段差,由此,压接端子能够防止弱压接部容易地切断绝缘包覆体。
因此,压接端子通过将弱压接部的内表面形状设为大致锥形状,能够针对来自筒部的包覆电线侧的水分的浸入,确保更稳定的防水性。
此外,作为该发明的方式,所述弱压接部的内表面形状在所述长度方向的截面中能够形成为成为大致阶梯状,该大致阶梯状是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包覆压接部侧朝向所述包覆电线侧阶段性地增大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置的内表面间的距离而得到的。
根据该发明,由于弱压接部和绝缘包覆体之间的边界形成为大致阶梯状,因此,能够使从包覆电线侧到筒部的内部的水分浸入路径复杂化,并且增大浸入路径的距离。
由此,即使万一水分从包覆电线侧浸入到筒部的内部,压接端子也能够使浸入的水分更加难以到达电线导体。
因此,压接端子能够更稳定地确保针对来自弱压接部的包覆电线侧的水分浸入的防水性。
此外,作为该发明的方式,能够由全周阶段性地缩径的阶梯状压接部来构成由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构成的所述筒部。
根据该发明,即使是多个直径的电线导体,也能够使压接电线导体时的压接量成为大致相同的量,压接变形量不会过大,能够防止由于压接时的变形负荷而使筒部损伤。此外,由于在压接时从全周方向进行压接,因此,能够降低作用于所述筒部的压接变形的负荷。
此外,由于全周阶段性地缩径,因此能够在引导电线导体的同时,容易地将电线前端部插入到规定的插入位置。
此外,例如与底面为平坦状态的阶梯状压接部相比,对压接端子进行加工制造时的加工应变的偏差变小,能够制造具有耐久性的压接端子。此外,在使阶梯状压接部中的各段部分之间的倾斜的段差部分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固定的情况下,与底面平坦的阶梯状压接部相比,能够使段差部分的倾斜角度形成为比较缓和,因此能够降低加工负荷。相反,在以固定的倾斜角度形成段差部分的情况下,能够将段差部分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形成得较短。
此外,作为该发明的方式,能够在所述筒部具有密封部,该密封部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将所述导体压接部延伸设置而形成的,对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前端进行密封。
根据该发明,压接端子能够防止水分从筒部的电线导体侧的开口浸入。此外,通过密封部、包覆压接部以及弱压接部,压接端子能够使压接状态下的筒部的内部成为密闭状态。由此,压接端子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分向筒部的内部浸入。
因此,压接端子通过使压接状态下的筒部的内部成为密闭状态,能够确保可靠的防水性,并且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此外,该发明的特征在于,是通过上述的压接端子的筒部将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连接而成的连接构造体。
根据该发明,能够构成仅利用压接端子的筒部进行压接就可确保可靠的防水性的连接构造体。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此外,作为该发明的方式,能够由铝系材料构成所述电线导体,并且由铜系材料至少构成所述筒部。
根据该发明,与具有基于铜线的电线导体的包覆电线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通过上述的可靠的防水性,能够防止所谓的异种金属腐蚀(以下称为电蚀)。
更详细地讲,将以往在包覆电线的电线导体中使用的铜系材料置换为铝或铝合金等铝系材料,在将该铝系材料制的电线导体压接到压接端子的情况下,由于与端子材料的镀锡、镀金、铜合金等贵金属的接触,出现作为基本金属的铝系材料被腐蚀的现象,即出现电蚀的问题。
另外,电蚀是指当贵金属与基本金属接触的部位附着水分时产生腐蚀电流,基本金属发生腐蚀、溶解、消失等的现象。由于该现象,被压接到压接端子的压接部的铝系材料制的导体部分发生腐蚀、溶解、消失,最终电阻上升。其结果是,存在无法实现充分的导电功能的问题。
然而,通过上述的可靠的防水性,在与具有基于铜系材料的导体部分的包覆电线相比实现轻量化的同时,能够防止所谓的电蚀。
此外,该发明的特征在于,是将多个上述的连接构造体捆束而构成的线束。
根据该发明,不依赖于构成压接端子和电线导体的金属种类,能够构成确保了稳定的导电性的线束。
此外,该发明的特征在于,是在连接器外壳内配置有上述的连接构造体的压接端子的连接器。
根据该发明,不依赖于构成压接端子和电线导体的金属种类,能够在确保稳定的导电性的情况下连接压接端子。
详细地讲,例如,在将凹型连接器和凸型连接器彼此嵌合,将配置在各连接器的连接器外壳内的压接端子彼此连接时,能够在确保防水性的情况下将各连接器的压接端子彼此连接。
因此,连接器能够确保具有可靠的导电性的连接状态。
此外,该发明是一种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该压接端子具有筒部,该筒部由以下部分一体构成:包覆压接部,其以规定的压缩力对由绝缘性的绝缘包覆体包覆电线导体的外周而得到的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包覆体的前端附近进行压缩而进行压接;以及导体压接部,其对从所述绝缘包覆体的前端在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上露出规定的长度的所述电线导体进行压接,该压接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筒部由以下部分构成:所述包覆压接部,其在所述包覆电线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包围所述绝缘包覆体的闭截面形状,并且该包覆压接部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而形成的;以及所述导体压接部,其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将所述包覆压接部的一端延伸设置而形成的,并且,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包围所述电线导体的闭截面形状,在对所述筒部进行压接时,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另一端侧形成弱压接部,该弱压接部在压接状态下,以小于所述规定的压缩力的压缩力将所述绝缘包覆体压缩规定的压接长度而进行压接。
根据该发明,能够追随进行压接时的包覆压接部的变形而更可靠地形成弱压接部。由此,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相对于预先将弱压接部形成为筒部的情况,能够抑制在进行了压接时弱压接部变形为扭曲的形状的情况,能够均匀地压缩绝缘包覆体。
此外,由于能够与对筒部进行压夹而与绝缘包覆体压接的步骤同时地形成弱压接部,因此,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能够不需要形成弱压接部的特别的步骤。
因此,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能够高效地形成弱压接部,并且能够确保更可靠的防水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以及连接器,不会让水分浸入到压接部的内部,能够得到压接部和导体之间不存在水分的优异的防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带有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的电线的说明图。
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的结构说明图。
图3是带有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的电线的前端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纵剖视图。
图4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压接到包覆电线时的作用说明图。
图5是在长度方向的规定部位切断压接部时的剖视图。
图6是对压接部的焊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7是构成凹型压接端子的端子基材的俯视图。
图8是对压接部的另外的焊接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9是对另外的压接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0是对又一压接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包覆电线和从上方观察到的压接端子的外观的外观立体图。
图12是对筒部的焊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3是图11中的A-A矢视剖视图。
图14是对包覆电线和压接端子的压夹前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凹型连接器和凸型连接器的连接对应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对针对从与绝缘包覆体接触的状态起的筒部的压缩变形量的本实施方式和现有例的比较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7是对压接端子和压接连接构造体的另外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8是对压接端子和压接连接构造体的另外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9是对压接端子和压接连接构造体的另外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0是对压接端子和压接连接构造体的另外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3中的包覆电线和压接端子的截面形状的剖视图。
图22是对实施方式3中的包覆电线和压接端子的压夹前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3是对实施方式3中的压接连接构造体的另外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4是对实施方式3中的压接连接构造体的另外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5是对压接连接构造体的另外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6是对筒部的另外的焊接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7是对另外的压接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8是对又一压接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面与附图一起详细说明该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的(a)是带有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的电线1的电线前端部200a,以及其后方部分的立体图,图1的(b)是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10和电线前端部200a的立体图,示出刚要将电线前端部200a插入凹型压接端子10之前的状况。
此外,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10的立体图,图3是在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切断带有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的电线1的电线前端部200a及其周边部分而示出的纵剖视图。
如图1的(a)和图3所示,带有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的电线1是将包覆电线200与凹型压接端子10连接而构成的。即,将包覆电线200的电线前端部200a与凹型压接端子10的压接部30压接连接。
与凹型压接端子10压接连接的包覆电线200是用由绝缘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体202包覆捆束铝裸线而成的铝芯线201而构成的。更详细地讲,铝芯线201是以使得截面成为0.75mm2的方式扭绞铝合金线而构成的。
电线前端部200a是在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中朝向前端侧依次串联地具有包覆前端部202a和导体前端部201a的部分。
导体前端部201a是剥开包覆电线200的前端侧的绝缘包覆体202而使铝芯线201露出的部分,包覆前端部202a是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分,但是,相比于包覆前端部202a是后方侧部分,并且是由绝缘包覆体202包覆铝芯线201的部分。
以下详细说明凹型压接端子10。
凹型压接端子10将以下部分构成为一体:盒部20,其允许从作为长度方向X的前端侧的前方朝向后方插入省略图示的凸型端子的插入突片(tab);以及压接部30,其在盒部20的后方,隔着规定的长度的过渡部40而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由盒部20和压接部30构成的凹型压接端子10而构成,但是,只要是具有压接部30的压接端子即可,可以是由在上述的凹型压接端子10的盒部20中插入连接的插入突片和压接部30构成的凸型压接端子,也可以是仅由压接部30构成的用于捆束连接多条包覆电线200的铝芯线201的压接端子。
此外,如图1所示,长度方向X是与对压接部30进行压接而连接的包覆电线200的长度方向一致的方向,宽度方向Y是在平面方向上与长度方向X交叉的方向。此外,将相对于压接部30的盒部20的一侧作为前方,相反,将相对于盒部20的压接部30的一侧作为后方。
盒部20由倒位的中空四棱柱体构成,在内部具有弹性接触片21,该弹性接触片21朝向长度方向X的后方折弯,与所插入的凸型连接器的插入突片(省略图示)接触。
此外,作为中空四棱柱体的盒部20以将在底面部22的与长度方向X垂直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部连续设置的侧面部23重叠的方式折弯,从长度方向X的前端侧观察构成为大致矩形状。
如图1的(b)所示,针对压接前的压接部30,将压接面31和在压接面3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延伸的筒构成片32卷起,使端部32a彼此对接,进行焊接,从后方观察大致形成为O型。
另外,筒构成片32的长度方向长度形成为,比从绝缘包覆体202的长度方向X前方侧的前端即包覆前端部202a起在长度方向X的前方露出的导体前端部201a的长度方向X的露出长度长。
压接部30从后方向前方侧依次连续配设有电线前端压接部30A和密封部30B。
密封部30B是以扁平形状构成的,该扁平形状是以压成大致平板状的方式使比电线前端压接部30A靠前方的端部变形,从而使板材彼此重合得到的。
包覆压接部30a形成为能够包围包覆前端部202a的中空形状。
电线前端压接部30A从后方向前方侧依次连续串联配设有包覆压接部30a、后方侧缩径部30s、导体压接部30b和前方侧缩径部30t。电线前端压接部30A在从包覆压接部30a到前方侧缩径部30t的范围内以可插入电线前端部200a的中空形状构成,在从包覆压接部30a到密封部30B的范围内,以在整个周向上连续的连续形状形成为一体。换言之,压接部30在从包覆压接部30a到密封部30B的范围内形成为周面部未开口的中空形状(筒状)。
导体压接部30b形成为直径比导体压接部30b小,并且形成为可包围导体前端部201a的中空形状。
后方侧缩径部30s在包覆压接部30a和导体压接部30b的边界部分处,形成为具有从包覆压接部30a朝向导体压接部30b直径逐渐变小的周面部。更详细地讲,后方侧缩径部30s在周向上的除了底面部之外的周面整体朝向长度方向X的前方逐渐缩径。
前方侧缩径部30t在导体压接部30b和密封部30B的边界部分处,形成为具有从导体压接部30b朝向密封部30B直径逐渐变小的周面部。更详细地讲,在前方侧缩径部30t中,周向上的底面部35未朝向长度方向X的前方缩径,但是,至少上面部36朝向长度方向X的前方缩径。
使用图4和图5来说明向上述的电线前端部200a压接连接凹型压接端子10的步骤以及此时发挥的作用效果。
图4是带有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的电线1的作用说明图,更详细地讲,图4的(a)是示出刚要将电线前端部200a插入凹型压接端子10之前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4的(b)是示出将电线前端部200a插入到凹型压接端子10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5的(a)是图3的A-A线剖视图,图5的(b)是图3的B-B线剖视图。
首先,如图4的(a)所示,向压接部30的电线前端压接部30A插入电线前端部200a。此时,如图4的(b)所示,在包覆压接部30a的内部插入电线前端部200a的包覆前端部202a,并且,在导体压接部30b的内部插入电线前端部200a的导体前端部201a。
在该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压接工具对电线前端压接部30A压接压接部30,由此,如图3和图5所示,能够将凹型压接端子10与电线前端部200a压接连接。
上述的带有凹型压接端子的电线1和凹型压接端子10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凹型压接端子10的压接部30从长度方向X的前端侧向基端侧依次配设有对导体前端部201a进行压接的导体压接部30b、以及对包覆前端部202a进行压接的包覆压接部30a,将包覆压接部30a形成为能够包围包覆前端部202a的中空形状,将导体压接部30b形成为直径比导体压接部30b小,且形成为能够包围导体前端部201a的中空形状,因此,在将电线前端部200a压接到凹型压接端子10的状态下,能够使导体前端部201a和导体前端部201a牢固地密合,能够得到稳定的导电性。
更详细地讲,在具备沿着长度方向X具有大致恒定的直径的形成为筒状的压接部的以往的凹型压接端子的情况下,如果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侧部分(电线前端部200a)过度插入到压接部30,则会发生不仅是导体前端部201a,连包覆前端部202a也被配置到导体压接部30b的情况。
于是,由于通过在压接部30的内部压入导体前端部201a而在扭转或倾斜等的状态下压接到压接部,因此存在以下课题:在压接状态下,压接部与导体前端部201a不密合,在压接部和导体前端部201a之间的内部容易产生空隙。
相反,在包覆电线200的前端侧(电线前端部200a)对压接部30的插入不足的情况下,在压接部的前端部分中产生未配置有导体前端部201a的部位,在压接状态下,也具有在压接部的内部也容易残留内部空隙的问题。
于是,在将电线前端部200a压接到凹型压接端子的状态下,无法使导体前端部201a和导体前端部牢固地密合,无法得到稳定的导电性。
与此相对,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10通过包覆压接部30a和形成为直径比导体压接部30b小的导体压接部30b来构成压接部30,因此,在将包覆电线200的前端侧插入压接部30后,能够在长度方向X上适当地将导体前端部201a配置在导体压接部30b内,并且能够将包覆前端部202a适当地配置在包覆压接部30a内。
由此,在压接部30的内部,导体前端部201a不会扭转或倾斜,此外,也不会由于插入不足而在压接部30的内部的比导体前端部201a靠前端侧残留空隙。
因此,在对压接部30进行了压接的状态下,在压接部30的内部不会产生空隙,在将电线前端部200a压接到凹型压接端子10内的状态下,能够使导体前端部201a和导体前端部201a牢固地密合,能够得到稳定的导电性。
更详细地讲,由于导体压接部30b形成为直径比包覆压接部30a小,因此,在将电线前端部200a插入压接部30时,即使要将导体前端部201a插入至到达导体压接部30b,也能够防止将包覆前端部202a插入到比包覆压接部30a的位置深的位置而到达导体压接部30b。
相反,在将电线前端部200a插入压接部30时,包覆前端部202a在插入到导体压接部30b的跟前部分后,与形成为小直径的导体压接部30b的基端侧抵接,由此能够容易地识别完成了到达规定的插入位置的插入。
因此,不会将电线前端部200a过度插入压接部30或插入不足,而能够将导体前端部201a适当地配置在导体压接部30b内,并且,能够适当地将包覆前端部202a配置在包覆压接部30a内。
此外,以往的凹型压接端子在长度方向全长范围内将压接部形成为大致相同直径,因此,特别是在要使该压接部压缩变形并进行压接以使得该压接部与配置在其内部的导体前端部201a达到密合的程度的情况下,伴随压接会强制使压接部产生较大的压缩变形。
于是,在压接的过程中,压接部的一部分会破损,或者压接后的压接部(压接完成部)产生挠曲等,压接后的形状的变形情况变大,在压接部与包覆电线200的前端部之间产生空隙。
于是,在将电线前端部200a压接到凹型压接端子中的状态下,无法使导体前端部201a和导体压接部牢固地密合,无法得到稳定的导电性。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10将导体压接部30b形成为直径比包覆压接部30a小,使得其直径相当于导体前端部201a的直径,在将压接部30对电线前端部200a进行压接时,能够抑制导体压接部30b的伴随压接的变形。
因此,不会伴随压接而使导体压接部30b的一部分破断,能够使导体压接部30b与导体前端部201a牢固地密合,因此,能够防止在压接部30中产生内部空隙,能够使导体前端部201a和导体前端部201a牢固地密合,能够得到稳定的导电性。
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10通过将导体压接部30b形成为直径比包覆压接部30a小,在将电线前端部200a压接到凹型压接端子10内的状态下,能够使包覆压接部30a与包覆前端部202a密合,并且,能够使导体压接部30b与导体前端部201a密合,能够防止在导体压接部30b和导体前端部201a之间产生空隙。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10在压接部30的长度方向X的前端侧形成密封部30B,并且,在从包覆压接部30a到密封部30B的范围内,以在整个周向上端子基材100连续的连续形状形成,将导体压接部30b形成为直径比包覆压接部30a小,因此,水分不会浸入到压接部30的内部,能够得到在压接部30和铝芯线201之间不会存在水分的优异的防水性。
更详细地讲,插入有凹型压接端子的连接器通常在各种环境下使用,因此,有时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引起的结露等,会在包覆电线的表面上附着不希望的水分。而且,有时水分会经由包覆电线的表面而浸入到连接器内部。
而且,在压接部的内部,在该压接部和导体前端部201a之间产生了间隙的情况下,水分容易通过该空隙而浸入,浸入的水分存在于压接部和导体前端部201a之间,由此,具有导体前端部201a会腐蚀的课题。特别是在由离子化倾向不同的异种金属构成的电线导体和压接端子的情况下,在作为连接器的一部而具有的情况下,还存在附着了水分而产生电蚀的问题。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10在压接部30的长度方向X的前端侧形成密封部30B,并且,在从包覆压接部30a到密封部30B的范围内,以在整个周向上端子基材100连续的连续形状形成,进而,通过将导体压接部30b形成为直径比包覆压接部30a小,能够防止水分浸入到压接部30的内部,能够得到优异的防水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10在包覆压接部30a和导体压接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有直径从包覆压接部30a朝向导体压接部30b逐渐变小的后方侧缩径部30s。
通过上述的结构,相比于沿着与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的垂直的垂直方向形成包覆压接部30a和导体压接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的情况,换言之,相比于在径向上笔直地形成该边界部的情况,能够将后方侧缩径部30s配置成,使其面对沿着长度方向X配置的电线前端部200a。
由此,在还包含后方侧缩径部30s而对压接部30进行了压接时,能够在使后方侧缩径部30s与包覆前端部202a和导体前端部201a之间的边界部牢固地密合的状态下,对后方侧缩径部30s进行压接。
此外,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包覆压接部30a和导体压接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有直径从包覆压接部30a朝向导体压接部30b逐渐变小的后方侧缩径部30s,因此,在将电线前端部200a插入到压接部30内的状态下,能够是包覆压接部30a和导体压接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与电线前端部200a中的包覆前端部202a和导体前端部201a之间的边界部200c在长度方向X上一致(参照图4)。
而且,在该包覆前端部202a和导体前端部201a之间的边界部处例如配置导体前端部201a的基端部,该导体前端部201a的基端部在刚从绝缘包覆体202向外侧导出后朝向前端侧逐渐缩径(参照图4)。
因此,通过在包覆压接部30a和导体压接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后方侧缩径部30s,能够与导体前端部201a的基端部的形状对应地形成。
因此,在对压接部30和包覆电线200的前端侧进行了压接时,能够还包含包覆压接部30a和导体压接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而使压接部30与包覆电线200的前端侧密合,特别能够防止在包覆压接部30a和导体压接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处产生内部空隙。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10在导体压接部30b和密封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有直径从导体压接部30b朝向密封部30B逐渐变小的前方侧缩径部30t。
根据上述的结构,相比于沿着与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形成导体压接部30b和密封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的情况,换言之,相比于在径向上笔直地形成该边界部分的情况,能够将前方侧缩径部30t配置成,例如与沿着长度方向X配置的导体前端部201a、压接部30的底面部35等相对。由此,在还包含前方侧缩径部30t而对压接部30进行了压接时,能够在使前方侧缩径部30t与例如沿着长度方向X配置的导体前端部201a、压接部30的底面部35等牢固地密合的状态下,对前方侧缩径部30t进行压接。
此外,根据上述的结构,在导体压接部30b和密封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有直径从导体压接部30b朝向密封部30B逐渐变小的前方侧缩径部30t,因此,能够使导体前端部201a的前端部分、例如构成导体前端部201a的铝芯线201的多条铝裸线201aa中的至少一部分裸线201aa的前端部进入到该前方侧缩径部30t内。
因此,在对压接部30和包覆电线200的前端侧进行了压接时,在导体压接部30b和密封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处,也能够与导体前端部201a密合,特别能够防止在导体压接部30b和密封部30B之间的边界部分处产生内部空隙(参照图3)。
接着,使用图6和图7来说明上述的凹型压接端子10的制造方法。
图6示出对压接部30的焊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具体而言,图6的(a)是示出正在由光纤激光焊接装置Fw进行光纤激光焊接的状况的作用说明图,图6的(b)是图6的(a)的a部放大图。
图7是构成凹型压接端子10的端子基材100的俯视图。
此外,端子基材100是将表面镀锡(镀Sn)的黄铜等铜合金条(未图示)冲切成图7所示的平面展开的端子形状的板材。
端子基材100在弯曲加工成了端子形状时,由相当于盒部20的盒部相当部分120、相当于过渡部40的过渡相当部分以及相当于压接部30的压接部相当部分130形成。
压接部相当部分130由筒底部101和筒片102构成,从长度方向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依次配置有密封部相当部分130B、前方侧缩径部相当部分130t、导体压接部相当部分130b、后方侧缩径部相当部分130s、以及包覆压接部相当部分130a。
包覆压接部相当部分130a的筒片102相比于密封部相当部分130B、前方侧缩径部相当部分130t以及导体压接部相当部分130b的筒片102,在宽度方向上突出,密封部相当部分130B、前方侧缩径部相当部分130t、以及导体压接部相当部分130b的筒片102以大致相同的突出长度向宽度方向突出而形成。
此外,后方侧缩径部相当部分130s的筒片102以突出长度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朝向后方侧逐渐突出的方式,将突出方向的前端部分形成为在俯视时倾斜。
将上述的压接基材100弯曲加工成由中空四棱柱体的盒部20和后视时为大致O型的压接部30构成的立体的端子形状,并且,对压接部30进行焊接,构成闭合筒形式的凹型压接端子10。
更详细地讲,以使对置端部32a彼此在底面侧对接的方式使压接部30的筒片102卷起而构成圆筒状,并且将圆筒状的前方部分从上表面侧向底面侧按压,从而使其变形为大致平板状。然后,对使圆筒状的对置端部32a彼此对接的沿着长度方向X的部位进行焊接,形成长度方向焊接部W1,然后,对宽度方向Y的宽度方向焊接部位W2进行焊接,形成宽度方向焊接部W2。
这里,使周向上的至少底面部35以外的部分缩径而形成有后方侧缩径部30s和前方侧缩径部30t,但是,这些缩径部30s、30t的底面部35没有缩径而形成为平坦状。
由此,能够使压接部30的底面部35成为沿着长度方向X直径不变动的平坦形状。
因此,如图6所示,在压接部30的底面部35上,在使激光照射装置Fw沿着长度方向X滑动的同时对一对对置端部进行焊接时,对一对对置端部照射的激光照射距离不会伴随包覆压接部30a、导体压接部30b、密封部30B之间的各边界部的直径变动而变动,不会使激光L的焦点偏离,能够可靠地形成焊接部W1、W2。
此外,在压接部30的底面部上,在使激光照射装置沿着长度方向X滑动的同时对一对对置端部进行焊接时,不需要为了对准激光L的焦点而每次使激光照射器在相对于压接部30接近和离开的方向上动作,能够顺利地形成焊接部。
在该发明的结构与实施方式的对应中,
该发明的压接连接构造体与带有实施方式的凹型压接端子的电线1对应,
以下同样地,
凹型压接端子与凹型压接端子10对应,
后方侧缩径部与后方侧缩径部30s对应,
前方侧缩径部与前方侧缩径部30t对应,
导体与铝芯线201对应,
长度方向的前端侧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对应,
长度方向的基端侧与长度方向X的后方侧对应,
但是,本发明不是只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根据权利要求所示的技术思想进行应用,能够得到许多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压接端子100的筒部130与由铝或铝合金等基本金属构成的铝芯线201进行压接连接的例子,但是,即使在该基本金属以外,例如与由铜或铜合金等贵金属构成的导体部分进行压接连接,也能够得到与所述实施方式大致同等的作用和效果。
更详细地讲,上述的结构的筒部130在压接状态下能够防止水的浸入,因此,例如,也可以连接目前为止为了线间防水而需要在压接后进行密封等的由铜或铜合金等芯线构成的包覆电线。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如图6所示,将冲切成端子形状的铜合金条卷起,并且使端部32a彼此对接并沿着长度方向X的焊接部位W1进行焊接,形成为后视时呈大致O型后,使长度方向X的前端部分变形,并且沿着宽度方向Y的焊接部位W2进行焊接而密封,通过密封部30B使长度方向X的前端密封,形成在长度方向X的后方具有开口的大致筒状的压接部30,但是,也可以如作为对压接部30的另外的焊接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的图8所示,在形成压接部30的形状后,对焊接部位进行焊接而形成压接部30。
具体而言,如图8的(a)所示,将冲切成端子形状的铜合金条卷起,并且,使长度方向X的前端部分变形,预先形成包含密封部30B的压接部30的形状。
然后,沿着长度方向X的焊接部位W3对卷起而对接的端部32a进行焊接,并且,在密封部30B中沿着宽度方向Y的焊接部位W4进行焊接而密封,完成压接部30。
此外,可以如图6所示,在压接部30的底面侧使端部32a彼此对接并进行焊接,也可以如图8的(a)、(b)所示,在压接部30上表面侧使端部32a彼此对接并进行焊接。
此外,也可以如图8的(c)所示,在压接状态下,将压接部30的包覆压接部30a以正面视图为圆形状的方式对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包覆体202进行压接,将导体压接部30b以正面视图大致为U字状的方式对铝芯线进行压接。
此外,如图8所示,在将压接端子100安装在带状的托架(carrier)K上的状态下对压接部30进行焊接后,可以在对包覆电线200进行压接连接时,或者在对包覆电线200进行压接连接后将压接端子100从托架K分离,也可以在从托架K分离后的状态下形成压接端子100,并对包覆电线200进行压接连接。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从后方朝向前方侧依次连续串联配设包覆压接部30a、后方侧缩径部30s、导体压接部30b、以及前方侧缩径部30t而构成了电线前端压接部30A,但是,也可以如作为说明另外的压接部的说明图的图9所示,代替后方侧缩径部30s、导体压接部30b以及前方侧缩径部30t而通过阶梯状缩径部30c构成。
阶梯状缩径部30c的直径比包覆压接部30a小,并且,朝向长度方向X的前方阶段性地缩径。另外,阶段性地缩径的阶梯状缩径部30c的各段的高度方向的差、各段的缩径量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包覆体202的厚度对应,此外,各段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以与包覆电线200的铝芯线201的长度对应的方式设定。
这样构成的阶梯状缩径部30c在插入各种直径的包覆电线200并进行压接而构成带有凹型压接端子的电线1的情况下,能够针对电线前端压接部30A将电线前端部200a插入到适当的插入位置,能够实现可靠的压接状态。
具体而言,例如如图9的(b)所示,在大直径的包覆电线200的情况下,通过插入导体前端部201a并使其与阶梯状缩径部30c的长度方向X后方(图9中为左侧)的段部分抵接,能够不继续进行插入,从而插入到适当的插入位置。
如图9的(c)所示,在中等直径的包覆电线200的情况下,能够插入至与长度方向X中间的段部分抵接的位置。即,相比于大直径的包覆电线200,能够插入到长度方向X前方的位置。
此外,如图9的(d)所示,在小直径的包覆电线200的情况下,能够插入至与长度方向X前方(图9中为右侧)的段部分抵接的位置。即,相比于中等直径的包覆电线200,能够进一步插入到长度方向X前方的位置。
这样,阶梯状缩径部30c能够根据包覆电线200的直径而使其适当地插入到段部分。另外,由于各段部分从长度方向X后方朝向前方阶段性地缩径,即,由于根据插入到该段部分的电线前端部200a的导体前端部201a而在被缩径的各段部分中对导体前端部201a进行压接,因此,关于其压接量,能够不依赖于导体前端部201a的直径而以同程度的压接量进行压接。因此,不会为了对小直径的铝芯线201进行压接而产生较大的压接变形即产生过大压接量,从而不会在压接部30中产生裂纹等不良情况,能够以适当的压接量可靠地进行压接。即,能够通过阶梯状缩径部30c可靠地对多种包覆电线200进行压接,来构成带有凹型压接端子的电线1。
此外,在底面部分平坦的压接部30中,上述的说明的阶梯状缩径部30c与包覆压接部30a相比,直径较小,并且,朝向长度方向X的前方阶段性地缩径,但是,也可以是,如作为说明另外的压接部30的说明图的图10所示,形成为压接部30的全周进行缩径,即,阶梯状缩径部30c的缩径后的各段的中心沿着长度方向X固定。
这样,使用底面不平坦、且全周缩径的阶梯状缩径部30c,插入各种直径的包覆电线200并且进行压接而构成带有凹型压接端子的电线1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底面平坦的压接部30的阶梯状缩径部30c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将各种直径的包覆电线200的导体前端部201a插入到规定位置时进行引导,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此外,与底面平坦的压接部30的阶梯状缩径部30c相比,对凹型压接端子10进行加工制造时的加工应变的偏差变小,能够制造出具有耐久性的凹型压接端子10。此外,由于在压接时从全周方向进行压接,因此能够降低作用于压接部30的压接变形的负荷。
此外,在使阶梯状缩径部30c中的各段部分之间的倾斜的段差部分在长度方向X上的长度固定的情况下,能够使段差部分的倾斜角度形成为比底面平坦的压接部30的阶梯状缩径部30c缓和,因此,能够降低加工负荷。相反,在以固定的倾斜角度形成段差部分的情况下,能够将段差部分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形成得较短。
另外,在图9和图10中示出了以三阶段进行缩径的例子,但是,段数可以是二阶段也可以是四阶段以上。
实施方式2
首先,使用图11至图13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包覆电线400和压接端子200。
另外,图11示出包覆电线400和压接端子200的从上方观察的外观立体图,图12是示出对筒部230的焊接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3示出图11中的A-A箭头方向剖视图。
此外,在图11中,箭头X示出长度方向(以下称为“长度方向X”),箭头Y示出宽度方向(以下称为“宽度方向Y”)。并且,在长度方向X上,将后述的盒部210侧(图中的左侧)作为前方,相对于盒部210将后述的包覆电线400侧(图中的右侧)作为后方。
此外,图12的(a)示出设为用双点划线表示盒部210的透过状态的压接端子200的底面侧的概略立体图,图12的(b)示出图12的(a)的Z部放大图。
如图11和图13所示,包覆电线400是用由绝缘树脂构成的绝缘包覆体402包覆捆束铝裸线101a而成的铝芯线401而构成的。更详细地讲,铝芯线401是以使得截面成为0.75mm2的方式扭绞铝合金线而构成的。此外,在包覆电线400中,从绝缘包覆体402的前端起,使铝芯线401露出规定的长度。
如图11到图13所示,压接端子200是凹型端子,将以下部分构成为一体:盒部210,其允许省略图示的凸型端子的雄突片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朝向后方插入;以及筒部230,其在盒部210的后方,隔着规定的长度的过渡部220而配置。
该压接端子200是如下构成的闭合筒形式的端子:将表面镀锡(镀Sn)的黄铜等铜合金条(省略图示)冲切成平面展开的端子形状后,将其加工成由中空四棱柱体的盒部210和后视时为大致O型的筒部230构成的立体的端子形状,并且对筒部230进行焊接。
盒部210将在与底面部211的长度方向X垂直的宽度方向Y的两侧部连续设置的侧面部212的一方以与另一方的端部重叠的方式折弯,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观察,由大致矩形的倒位的中空四棱柱体构成。
此外,在盒部210的内部具有弹性接触片213,该弹性接触片213在底面部211的长度方向X的前方侧延伸设置,朝向长度方向X的后方折弯而形成,与所插入的凸型端子的插入突片(省略图示)接触。
筒部230从后方依次将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接的弱压接部231和包覆压接部232、对露出的铝芯线401进行压接的芯线压接部233一体地构成,并且,通过以按压成大致平板状的方式变形后的密封部234构成比芯线压接部233靠前方的端部。
如图12所示,该筒部230将冲切成端子形状的铜合金条的筒部230卷起为能够包围包覆电线400的外周的大小,并且,使卷起的端部2230b彼此对接,沿着长度方向X的焊接部位W1进行焊接而形成为后视时呈大致O型。换言之,筒部230将宽度方向Y上的截面形状形成为闭截面形状。
此外,如图12所示,筒部230的密封部234以使筒部230的长度方向X的前端闭塞的方式,沿着宽度方向Y的焊接部位W2进行焊接而密封。
即,在筒部230中,对端部230a、230b以及长度方向X的前端进行焊接而闭塞,形成在长度方向X的后方具有开口的大致筒状。
此外,如图13所示,筒部230的弱压接部231的长度与包覆压接部232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大致相同,在将铜合金条冲切成端子形状时,成型为比包覆压接部232的板厚薄的板厚。
而且,在卷起为能够包围包覆电线400的外周的大小的状态下,弱压接部231具有与包覆压接部232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外径,并且,形成为具有比包覆压接部232的内径大的内径的形状。
接着,使用图14详细说明向这样的结构的压接端子200的筒部230中插入包覆电线400并且对筒部230进行压夹而压接的工序、以及压接后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
另外,图14示出对包覆电线400和压接端子200的压夹前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4的(a)示出对通过压接工具610压夹插入有包覆电线400后的压接端子200之前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4的(b)示出连接了包覆电线400和压接端子200后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的截面形状的剖视图。
如图14的(a)所示,针对上述的压接端子200的筒部230,从后方将露出了铝芯线401的包覆电线400插入到内部。此时,进行插入,使得露出的铝芯线401被配置在芯线压接部233内。
然后,如图14的(a)所示,利用由砧和压接件构成的1组压接工具610夹着插入有包覆电线400的压接端子200的筒部230并进行压夹。
如图14的(a)所示,该1组压接工具610由作为砧的第1压接模具611和作为压接件的第2压接模具612构成。此外,压接工具610将以下部分构成为一体:芯线压夹部610a,其形成为与压接后的芯线压接部233的外表面形状对应的内表面形状;以及包覆压夹部610b,其形成为与压接后的弱压接部231和包覆压接部232的外表面形状对应的内表面形状。
通过这样的压接工具610,利用1组压接工具610夹着插入有包覆电线400的压接端子200的筒部230,以同样的力压夹弱压接部231、包覆压接部232和芯线压接部233,对绝缘包覆体402和铝芯线401进行压接,构成压接连接构造体1A。
具体而言,如图14的(b)所示,在压接连接构造体1A中,通过压接工具610的芯线压夹部610a压夹芯线压接部233,由此芯线压接部233和铝芯线401进行压接而能够导通地连接。进而,通过压接工具610的包覆压夹部610b压夹包覆压接部232和弱压接部231,由此包覆压接部232、弱压接部231与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接而连接。
此时,在压接连接构造体1A中,由于包覆压接部232的内径与弱压接部231的内径之差,相对于包覆压接部232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弱压接部231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变小。即,压接端子200构成为,相对于包覆压接部232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的压缩力,弱压接部231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的压缩力变小。
这样,对压接端子200的筒进行压夹并对包覆电线400进行压接而连接,并且构成确保了铝芯线401与压接端子200之间的导通性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
接着,使用图15来说明将上述压接连接构造体1A安装到连接器外壳的内部而成的连接器。
另外,图15示出凹型连接器521和凸型连接器531的连接对应状态的立体图,在图15中用双点划线图示凸型连接器531。
凹型连接器外壳522在内部具有能够沿着长度方向X安装压接端子200的多个开口,宽度方向Y上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盒形状。在这样的凹型连接器外壳522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X安装由上述的压接端子200构成的多个压接连接构造体1A,构成具有凹型连接器521的线束420。
此外,与凹型连接器外壳522对应的凸型连接器外壳532与凹型连接器外壳522同样地,在内部具有能够安装压接端子200的多个开口,在宽度方向Y上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矩形状,形成为能够与凹型连接器外壳522凹凸对应地连接。
在这样的凸型连接器外壳532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X安装有由省略图示的凸型压接端子构成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构成具有凸型连接器531的线束430。
然后,通过使凹型连接器521和凸型连接器531嵌合,连接线束420和线束430。
实现以上结构的压接端子200、压接连接构造体1A和凹型连接器521能够确保稳定的防水性。
具体而言,由于以同样的力压夹筒部230而对包覆电线400进行压接,弱压接部231能够以小于包覆压接部232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的压缩力的压缩力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即,相对于包覆压接部232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能够减小弱压接部231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
此外,伴随压夹筒部230的荷重的增加,能够增大弱压接部231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即,压接端子200除了通过包覆压接部232保持包覆电线400以外,还能够通过弱压接部231保持包覆电线400。换言之,压接端子200能够通过包覆压接部232和弱压接部231来阻止水分从包覆电线400侧浸入到筒部的内部。
而且,例如在压夹包覆压接部232至绝缘包覆体402损伤的情况下,压接端子200能够通过弱压接部231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而进行保持。因此,压接端子200能够通过形成在包覆压接部232的包覆电线400侧的弱压接部231,来阻止水分从包覆电线400侧浸入到筒部的内部。
更详细地讲,使用图16进行说明,该图16是说明针对从与绝缘包覆体402接触的状态起的筒部的压缩变形量的本实施方式与现有例的比较的说明图。
另外,图16的(a)示出从与绝缘包覆体402接触的状态起的筒部的压缩变形量小于0.6mm的情况,图16的(b)示出从与绝缘包覆体402接触的状态起的筒部的压缩变形量为0.6mm以上且小于0.8mm的情况。
此外,在图16中的左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在右侧示出现有例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a。
如图16所示,压接连接构造体1Aa是对上述的包覆电线400和压接端子200a进行压接而构成的。该压接端子200a通过包覆压接部232a、省略图示的芯线压接部以及密封部来构成筒部230a。
这里,绝缘包覆体402的壁厚设为0.3mm,包覆压接部232和包覆压接部232a的壁厚设为0.25mm,将弱压接部231形成为比包覆压接部232薄0.1mm。
在从与绝缘包覆体402接触的状态起的筒部的压缩变形量小于0.6mm的情况下,如图16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和现有例中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a分别通过包覆压接部232和包覆压接部232a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而保持包覆电线400,并且能够确保防水性。
在从与绝缘包覆体402接触的状态起的筒部的压缩变形量为0.6mm以上且小于0.8mm的情况下,如图16的(b)所示,在现有例中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a中,通过包覆压接部232a的端部切断绝缘包覆体402,无法维持对于来自包覆电线400侧的水分的浸入的防水性。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中,虽然通过包覆压接部232的端部切断绝缘包覆体402,但是由于弱压接部231维持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的状态,因此,能够确保对于来自包覆电线400侧的水分的浸入的防水性。
即,相对于仅通过包覆压接部232阻止水分从包覆电线400侧浸入到筒部的内部的情况,压接端子200通过一体地形成弱压接部231,能够增大到达损害防水性为止的筒部230的压缩变形量。
由此,压接端子200通过弱压接部231,能够防止这样的情况:在压夹筒部230时,由于包覆压接部232的压缩变形量的偏差而使绝缘包覆体402损伤,从而无法确保对于水分从包覆电线400侧浸入到筒部230的内部的防水性。
因此,压接端子200针对筒部230的压缩变形量的偏差,通过具有弱压接部231而能够确保稳定的防水性。
此外,通过将弱压接部231形成为比包覆压接部232的壁厚薄,即使以同样的力压夹筒部230,也能够使包覆压接部232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和弱压接部231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不同。即,能够节省压接端子200以分别不同的力压夹包覆压接部232和弱压接部231的时间和劳力。
因此,压接端子200在压夹筒部230时,能够在不增加组装工时的情况下,压夹弱压接部231而对包覆电线400进行压接。并且,能够使用现有的压接工具610。
因此,压接端子200通过使弱压接部231的壁厚比包覆压接部232的壁厚薄,能够抑制在压夹筒部230时的组装工时的增加。
此外,通过将弱压接部23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长度方向X的截面中,弱压接部231能够使在径向上相对的内表面间的距离固定。所以,弱压接部231能够以同样的压缩力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即能够以同样的压缩量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因此,弱压接部231能够确保更稳定的防水性。
由此,万一由于包覆压接部232而使绝缘包覆体402损伤,压接端子200也能够通过弱压接部231使水分更难以从包覆电线400侧到达绝缘包覆体402的损伤部位。
因此,压接端子200通过确保更稳定的防水性,能够确保稳定的导电性。
此外,通过在筒部230上具有密封部234,压接端子200能够防止水分从筒部230的铝芯线401侧的开口浸入。并且,通过密封部234、包覆压接部232和弱压接部231,压接端子200能够使压接状态下的筒部230的内部成为密闭状态。由此,压接端子200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水分向筒部230的内部浸入。
因此,压接端子200通过使压接状态下的筒部230的内部成为密闭状态,能够确保可靠的防水性,并且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此外,通过具有上述的弱压接部231的压接端子200,能够构成仅通过在压接端子200的筒部230上进行压接就能够确保可靠的防水性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
因此,压接连接构造体1A能够确保更稳定的导电性。
此外,通过铝合金构成包覆电线400的芯线,并且通过铜合金构成筒部230,由此,与具有使用铜线的芯线的包覆电线400相比,能够实现轻量化。并且,通过由密封部234、包覆压接部232和弱压接部231实现的可靠的防水性,能够防止由异种金属构成的压接端子200和包覆电线400产生电蚀。
此外,将压接连接构造体1A的压接端子200配置在凹型连接器外壳522的内部而构成凹型连接器521,由此,在将凸型连接器531的压接端子与配置在凹型连接器外壳522内的压接端子200连接时,能够将确保了防水性的凹侧连接器21的压接端子200连接到凸型连接器531。
因此,凹型连接器521能够确保具有可靠的导电性的连接状态。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中,将弱压接部231的内表面形状形成为具有比包覆压接部232的内径大的内径的形状,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相对于包覆压接部232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能够减小弱压接部231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的内表面形状即可,如示出对另外的压接端子200和压接连接构造体1A进行说明的说明图的图17至图20所示,也可以形成适当的内表面形状。
其中,在图17至图20中,为了明确地示出要部,省略了压接端子200以及压接连接构造体1A的盒部、过渡部、密封部和芯线压接部的图示。
例如,如图17的(a)所示,也可以是筒部240的弱压接部241的内表面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弱压接部231不同的压接端子200。该弱压接部241的内表面形状与上述实施方式2的弱压接部231的内表面形状的不同之处在于,将在包覆压接部242上连续设置的倾斜面241a形成于包覆压接部242侧,并且,将后方端设为薄壁,形成扩径后的喇叭口部241b。
此时,如图17的(b)所示,压接连接构造体1A能够通过倾斜部241a和喇叭口部241b之间,以小于包覆压接部242的压缩力的压缩力均匀地进行压缩。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
此外,通过倾斜部241a,能够减轻上述的实施方式2那样的弱压接部231与包覆压接部232的内径差引起的段差,能够防止在压夹筒部240时使绝缘包覆体402损伤。此外,通过喇叭口部241b,在包覆电线400揺动时,能够降低筒部240的后端与绝缘包覆体402摩擦而使绝缘包覆体402磨耗或损伤的可能性。
此外,作为另外的压接端子200的例子,如图18的(a)所示,在外径与筒部250的包覆压接部252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弱压接部251中,也可以是如下的内表面形状:将包覆压接部252侧设为小径,并且从前方起依次形成后端的内径大于绝缘包覆体402的外径的大致锥形状的锥部251a、内径与锥部251a的后端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后端扩径部251b。
此时,如图18的(b)所示,压接连接构造体1A能够使由弱压接部251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的压缩力更稳定。例如,在图13那样的筒部230的情况下,包覆压接部232与弱压接部231之间的内径差成为包覆压接部232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与弱压接部231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之差。
所以,在筒部230的压缩变形量接近最小值的情况下,压接端子200可能无法充分确保弱压接部231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即,压接端子200可能无法以稳定的压缩力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
另一方面,在筒部230的压缩变形量接近最大值的情况下,压接端子200可能由于包覆压接部232与弱压接部231之间的内径差所造成的段差而容易地切断绝缘包覆体402。
因此,通过将筒部250的弱压接部251的内表面形状设为大致锥形状,压接端子200能够从长度方向X的后方朝向前方缓慢增大弱压接部251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的压缩力。因此,针对筒部250的压缩变形量的偏差,压接端子200能够在弱压接部251的大致锥形状的内表面形状的长度方向X的任意的位置处,以能够确保稳定的防水性的压缩力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
此外,通过大致锥形状的内表面形状消除内径差引起的段差,由此,压接端子200能够防止弱压接部251容易地切断绝缘包覆体402的情况。
因此,压接端子200通过使弱压接部251的内表面形状成为大致锥形状,能够更稳定地确保防止水分从筒部250的包覆电线400侧浸入的防水性。
此外,作为另外的压接端子200的例子,如图19的(a)所示,在外径与筒部260的包覆压接部262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弱压接部261中,也可以是如下的内表面形状:相对于包覆压接部262的内径从长度方向X的前方朝向后方阶段性地扩径。
此时,如图19的(b)所示,在压接连接构造体1A中,弱压接部261与绝缘包覆体402之间的边界形成为阶段性地全周缩径的阶梯压接部。因此,在使弱压接部261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与实施方式2的弱压接部231的长度相等的情况下,弱压接部261相对于弱压接部231能够使水分从包覆电线400侧向筒部260内部浸入的浸入路径复杂化,并且能够增长浸入路径的距离。
由此,万一水分从包覆电线400侧浸入到筒部260的内部,压接端子200也能够使浸入的水分更难以到达电线导体。
因此,压接端子200能够更稳定地确保防止水分从弱压接部261的包覆电线400侧浸入的防水性。
此外,作为另外的压接端子200的例子,如图20的(a)所示,在外径与筒部270的包覆压接部272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弱压接部271中,也可以是如下的内表面形状:扩大为比包覆压接部272的内径大的内径,并且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突设的环状突部271a、271b。另外,形成为相对于环状突部271a的突出高度,位于后方的环状突部271b的突出高度变小。
此时,如图20的(b)所示,在压接连接构造体1A中,弱压接部271能够以小于包覆压接部272的压缩力的压缩力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并且,环状突部271a、271b能够以紧压绝缘包覆体402的方式进行压接。因此,在使弱压接部271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与实施方式2的弱压接部231的长度相等的情况下,弱压接部271相对于弱压接部231能够使水分从包覆电线400侧向筒部270内部浸入的浸入路径更复杂化。
因此,压接端子200能够更稳定地确保防止水分从弱压接部271的包覆电线400侧浸入的防水性。
此外,将弱压接部231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设为与包覆压接部232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大致相等,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针对水分从包覆电线400向筒部230的内部浸入来确保防水性的长度即可,也可以是适当的长度。
实施方式3
接着,使用图21和图22来说明弱压接部331的结构相对于实施方式2不同的压接端子300和压接连接构造体1A。
另外,图21示出实施方式3的包覆电线400和压接端子300的截面形状的剖视图,图22示出对实施方式3的包覆电线400和压接端子300的压夹前后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此外,图22的(a)示出对通过压接工具640压夹插入有包覆电线400的压接端子300之前的状态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22的(b)示出连接了包覆电线400和压接端子300后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的截面形状的剖视图。
如图21所示,压接端子300相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压接端子200,弱压接部331的内表面形状不同。更详细地讲,如图21所示,筒部330的弱压接部331形成为具有与包覆压接部332的内外径大致相同大小的内外径。
盒部310、过渡部320、筒部330的密封部334、芯线压接部333以及包覆压接部332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的盒部210、过渡部220、密封部234、芯线压接部233以及包覆压接部232结构相同,因此,此处省略详细说明。
接着,使用图22详细说明向这样的结构的压接端子300的筒部330中插入包覆电线400并且对筒部330进行压夹而压接的工序、以及压接后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
如图22的(a)所示,针对上述的压接端子300的筒部330,从后方将露出了铝芯线401的包覆电线400插入到内部。此时,露出的铝芯线401以其被配置在芯线压接部333中的方式插入。
然后,如图22的(a)所示,利用由砧和压接件构成的1组压接工具640夹着插入有包覆电线400的压接端子300的筒部330并进行压夹。
如图22的(a)所示,该1组压接工具640由作为砧的第1压接模具641和作为压接件的第2压接模具642构成。此外,压接工具640将以下部分构成为一体:芯线压夹部640a,其形成为与压接后的芯线压接部333的外表面形状对应的内表面形状;第1包覆压夹部640b,其形成为与压接后的包覆压接部332的外表面形状对应的内表面形状;以及第2包覆压夹部640c,其形成为与压接后的弱压接部331的外表面形状对应的内表面形状。
更详细地讲,第2包覆压夹部640c形成为使第1包覆压夹部640b侧成为小径的大致锥形状的内表面形状。
通过这样的压接工具640,利用1组压接工具640夹着插入有包覆电线400的压接端子300的筒部330,以同样的力压夹弱压接部331、包覆压接部332和芯线压接部333,对绝缘包覆体402和铝芯线401进行压接,构成压接连接构造体1A。
具体而言,如图22的(b)所示,在压接连接构造体1A中,通过压接工具640的芯线压夹部640a压夹芯线压接部333,由此,芯线压接部333和铝芯线401进行压接而能够导通地连接。进而,通过第1包覆压夹部640b和第2包覆压夹部640c压夹包覆压接部332和弱压接部331,包覆压接部332和弱压接部331与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接而连接。
此时,弱压接部331在长度方向X的截面中,以与包覆压接部332大致相等的壁厚形成为使前方侧小径的大致锥形状。因此,在压接连接构造体1A中,相对于包覆压接部332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从前方朝向后方缓慢减小弱压接部331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
即,在压接连接构造体1A中,弱压接部331形成为,相对于包覆压接部332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的压缩力,从前方朝向后方缓慢减小弱压接部331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的压缩力。
这样,对压接端子300的筒进行压夹并对包覆电线400进行压接而连接,并且构成确保了铝芯线401与压接端子300之间的导通性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
以上的那样结构的压接端子300和压接连接构造体1A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对绝缘包覆体402压夹筒部330时,通过采用形成弱压接部331的压接端子300的压接方法,能够跟踪压接时的包覆压接部332的变形而更可靠地形成弱压接部331。
由此,相对于预先将弱压接部331形成于筒部330的情况,压接端子300的压接方法能够抑制压接时弱压接部331变形为扭曲的形状,能够均匀地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
此外,由于能够与对绝缘包覆体402压夹筒部330而进行压接的工序同时地形成弱压接部331,因此,压接端子300的压接方法可不需要形成弱压接部331的特别工序。
因此,压接端子300的压接方法能够高效地形成弱压接部331,并且确保更可靠的防水性。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3中,将弱压接部331形成为大致锥形状,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相对于包覆压接部332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减小了弱压接部331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的形状即可,如示出对另外的压接连接构造体1A进行说明的说明图的图23和图24所示,也可以形成为适当的形状。
其中,在图23和图24中,为了明确地示出要部,省略了压接连接构造体1A的盒部、过渡部、密封部以及芯线压接部的图示。
例如,如图23的(a)所示,在利用压接工具640压夹筒部340时,也可以形成内外径比包覆压接部342的内外径的大小大的弱压接部341。
此外,作为另外的截面形状的例子,如图23的(b)所示,在利用压接工具640压夹筒部350时,也可以形成从筒部350的后端朝向包覆压接部352阶段性地缩小内外径而得到的弱压接部351。
此外,作为另外的截面形状的例子,如图24的(a)所示,在利用压接工具640压夹筒部360时,也可以形成从筒部350的后端朝向包覆压接部362缓慢且阶段性地缩小内外径而得到的弱压接部361。
此外,作为另外的截面形状的例子,如图24的(b)所示,在利用压接工具640压夹筒部370时,也可以在包覆压接部372的后端的内周面上形成在径向上朝向内侧突设的防水突部372a,由此,在比防水突部372a靠后方的部位形成弱压接部371。
更详细地讲,由于筒部370的压缩变形量的偏差,有时包覆压接部372的防水突部372a会压坏绝缘包覆体402而使其损伤。因此,也可以将在比防水突部372a靠后方处、且以比防水突部372a对绝缘包覆体402的压缩量小的压缩量对绝缘包覆体402进行压缩的范围作为弱压接部371。
此外,在压夹筒部340、350、360时,形成弱压接部341、351、361,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同样地,在将铜合金条冲切成端子形状时,预先成型弱压接部341、351、361。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3中,将压接端子200、300设为了凹型的压接端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长度方向X上与凹型的压接端子嵌合的凸型的压接端子。或者,也可以并非盒部210、310而是大致U字状或环状的平板等。
此外,将包覆电线400的芯线设为铝合金,将压接端子200、300设为黄铜等铜合金,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用黄铜等铜合金或铝合金等同一金属构成包覆电线400的芯线和压接端子200、300。
此外,也可以在弱压接部中提高针对来自包覆电线400侧的水分浸入的防水性。例如,如示出对压接连接构造体1A的另外的截面形状进行说明的说明图的图25中的(a)所示,也可以是,在长度方向X的截面形状中,在具有包覆压接部382和大致锥形状的弱压接部381的筒部380中的弱压接部381的内表面上,形成朝向径向外侧凹设的凹槽部381a。由此,万一水分从后方浸入的情况下,通过凹槽部381a使水分的浸入路径复杂化,使进入的水分存积在凹槽部381a内,由此能够提高弱压接部381的防水性。
或者,也可以如图25的(b)所示,在长度方向X的截面形状中,在筒部390的包覆压接部392的内表面的后端具有朝向径向内侧突设的防水突部392a,并且在大致锥形状的弱压接部391的内表面的后端附近形成朝向径向内侧突设的后端防水突部391a。
由此,万一水分从筒部390的后方浸入的情况下,通过后端防水突部391a使水分的浸入路径复杂化,由此能够提高弱压接部391的防水性。另外,防水突部392a、后端防水突部391a可以在压接前的状态下预先形成,或者在进行压接时与包覆压接部392和弱压接部391一起形成。
在该发明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对应中,
该发明的电线导体与实施方式的铝芯线401对应,
以下同样地,
绝缘包覆体与绝缘包覆体402对应,
导体压接部与芯线压接部233、333对应,
连接构造体与压接连接构造体1A对应,
铝系材料与铝合金对应,
铜系材料与黄铜等的铜合金条对应,
连接器外壳与凹型连接器外壳522和凸型连接器外壳532对应,
连接器与凹型连接器521和凸型连接器531对应,
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得到许多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压接端子200的筒部230与由铝或铝合金等基本金属构成的铝芯线401进行压接连接的例子,但是,即使在该基本金属以外,例如与由铜或铜合金等贵金属构成的导体部分进行压接连接,也能够得到与所述实施方式大致同等的作用和效果。
更详细地讲,上述的结构的筒部230在压接状态下能够防止水的浸入,因此,例如,也可以连接目前为止为了线间防水而需要在压接后进行密封等的由铜或铜合金等芯线构成的包覆电线。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如图12所示,将冲切成端子形状的铜合金条卷起,并且使端部230a彼此对接并沿着长度方向X的焊接部位W1进行焊接,形成为后视时呈大致O型后,使长度方向X的前端部分变形,并且沿着宽度方向Y的焊接部位W2进行焊接而密封,通过密封部234(334)使长度方向X的前端密封,形成在长度方向X的后方具有开口的大致筒状的筒部230,但是,也可以如作为对筒部230的另外的焊接方法进行说明的说明图的图26所示,在形成筒部230的形状后,对焊接部位进行焊接而形成筒部230。
具体而言,如图26的(a)所示,将冲切成端子形状的铜合金条卷起,并且,使长度方向X的前端部分变形,预先形成包含密封部234(334)的筒部230的形状。
然后,沿着长度方向X的焊接部位W3对卷起而对接的端部230a进行焊接,并且,在密封部234(334)中沿着宽度方向Y的焊接部位W4进行焊接而密封,完成筒部230。
此外,也可以如图12所示,在筒部230的底面侧使端部230a彼此对接并进行焊接,也可以如图26的(a)、(b)所示,在筒部230上表面侧使端部230a彼此对接并进行焊接。
此外,也可以如图26的(c)所示,在压接状态下,与包覆电线200的绝缘包覆体202对应地将筒部230的包覆压接部232(332)压接成正面观察时为圆形状,与铝芯线对应地将芯线压接部233(333)压接成正面观察时为大致U字状。
此外,如图26所示,在将压接端子100安装在带状的托架K的状态下对筒部230进行焊接后,可以在对包覆电线200进行压接连接时,或者在对包覆电线200进行压接连接后将压接端子100从托架K分离,也可以在从托架K分离后的状态下形成压接端子100,并对包覆电线200进行压接连接。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从后方依次配设弱压接部231、包覆压接部232以及芯线压接部233而构成筒部230,但是,也可以如作为对另外的压接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的图27所示,代替包覆压接部232和芯线压接部233而通过阶梯状缩径部235构成。
阶梯状缩径部235的直径比弱压接部231小,并且,朝向长度方向X的前方阶段性地缩径。另外,阶段性地缩径的阶梯状缩径部235的各段的高度方向的差、各段的缩径量与包覆电线400的绝缘包覆体402的厚度对应,此外,各段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以与包覆电线400的铝芯线401的长度对应的方式设定。
这样构成的阶梯状缩径部235在插入各种直径的包覆电线400并进行压接而构成压接连接构造体1A的情况下,能够针对筒部230将包覆电线400插入到适当的插入位置,能够实现可靠的压接状态。
具体而言,例如如图27的(b)所示,在大直径的包覆电线400的情况下,通过插入铝芯线401并使其与阶梯状缩径部235的长度方向X后方(图27中为左侧)的段部分抵接,能够不继续进行插入,从而插入到适当的插入位置。
如图27的(c)所示,在中等直径的包覆电线400的情况下,能够插入至与长度方向X中间的段部分抵接的位置。即,相比于大直径的包覆电线400,能够插入到长度方向X前方的位置为止。
此外,如图27的(d)所示,在小直径的包覆电线400的情况下,能够插入至与长度方向X前方(图27中为右侧)的段部分抵接的位置为止。即,相比于中等直径的包覆电线400,能够进一步插入到长度方向X前方的位置为止。
这样,阶梯状缩径部235能够根据包覆电线400的直径而使其适当地插入到段部分。另外,由于各段部分从长度方向X后方朝向前方阶段性地缩径,即,由于根据插入到该段部分为止的包覆电线400的铝芯线401而在被缩径的各段部分中对铝芯线401进行压接,因此,关于压接量,能够不依赖于铝芯线401的直径而以同程度的压接量进行压接。因此,不会产生这样的不良情况:为了对小直径的铝芯线401进行压接而产生较大的压接变形,即压接量过大,从而在压接部30中产生裂纹等。能够以适当的压接量可靠地进行压接。即,能够通过阶梯状缩径部235可靠地对多种包覆电线400进行压接,来构成压接连接构造体1A。
此外,在底面部分平坦的筒部230中,上述的说明的阶梯状缩径部235与弱压接部231相比,直径较小,并且,朝向长度方向X的前方阶段性地缩径,但是,也可以是,如作为说明另外的筒部230的说明图的图28所示,形成为筒部230的全周进行缩径,即,阶梯状缩径部235的缩径后的各段的中心沿着长度方向X固定。
这样,使用底面不平坦、且全周缩径的阶梯状缩径部235,插入各种直径的包覆电线400并且进行压接而构成压接连接构造体1A的情况下,能够得到与底面平坦的筒部230的阶梯状缩径部235同样的效果,并且,在将各种直径的包覆电线400的铝芯线401插入到规定位置时进行引导,能够容易地进行插入。此外,与底面平坦的筒部230的阶梯状缩径部235相比,对压接端子200进行加工制造时的加工应变的偏差变小,能够制造出具有耐久性的压接端子200。此外,由于在压接时从全周方向进行压接,因此能够降低作用于筒部230的压接变形的负荷。
此外,在使阶梯状缩径部235中的各段部分之间的倾斜的段差部分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固定的情况下,能够使段差部分的倾斜角度形成为比底面平坦的筒部230的阶梯状缩径部235缓和,因此,能够降低加工负荷。相反,在以固定的倾斜角度形成段差部分的情况下,能够将段差部分的长度方向X的长度形成得较短。
另外,在图27和图28中示出了以三个阶段进行缩径的例子,但是,段数可以是二个阶段,也可以是四个阶段以上。
标号说明
10…凹型压接端子
30…压接部
30a…包覆压接部
30b…导体压接部
30B…密封部
30s…后方侧缩径部
30t…前方侧缩径部
100…端子基材
201a…导体前端部
200…包覆电线
201…铝芯线
202…绝缘包覆体
W1…长度方向焊接部
W2…宽度方向焊接部
X…长度方向
1A…压接连接构造体
200…压接端子
230、240、250、260、270…筒部
231、241、251、261、271…弱压接部
232、242、252、262、272…包覆压接部
233…芯线压接部
234…密封部
300…压接端子
330、340、350、360、370、380、390…筒部
331、341、351、361、371、381、391…弱压接部
332、342、352、362、372、382、392…包覆压接部
333…芯线压接部
334…密封部
400…包覆电线
401…铝芯线
402…绝缘包覆体
521…凹型连接器
522…凹型连接器外壳
531…凸型连接器
532…凸型连接器外壳
X…长度方向

Claims (22)

1.一种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具有允许包覆电线中的至少导体前端部的压接连接的压接部,其中,该包覆电线是由绝缘包覆体来包覆导体的,具有剥开前端侧的所述绝缘包覆体而使所述导体露出的所述导体前端部,其中,
所述压接部从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向基端侧依次配设有:对所述导体前端部进行压接的导体压接部;以及对所述绝缘包覆体的前端侧的包覆前端部进行压接的包覆压接部,
所述包覆压接部被形成为能够包围所述包覆前端部的中空形状,
所述导体压接部被形成为直径比所述包覆压接部小,且形成为能够包围所述导体前端部的中空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在所述压接部的长度方向的前端侧形成有密封该前端侧的密封部,
在从所述包覆压接部到所述密封部的范围内,以在整个周向上连续的连续形状形成有所述压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在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有第1缩径部,该第1缩径部的直径从所述包覆压接部朝向所述导体压接部逐渐变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在所述导体压接部和所述密封部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形成有第2缩径部,该第2缩径部的直径从所述导体压接部朝向所述密封部逐渐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由全周阶段性地缩径的阶梯状压接部构成由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构成的所述压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压接部是由以展开所述压接部后的展开形状形成的端子基材来形成的,并且被形成为以长度方向作为中心轴的方式将所述端子基材卷起而成的截面中空形状,
在所述密封部、所述导体前端部以及所述包覆前端部各自的边界部分处,在周向上的除了底面部之外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从基端侧朝向前端侧缩径的缩径部,
在所述压接部的底面部上,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焊接部,该焊接部用于对所述端子基材上的彼此对置的一对对置端部进行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由铝系材料构成所述导体部分,
并且,由铜系材料构成至少所述压接部。
8.一种连接构造体,其是由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的压接部将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连接而成的。
9.一种线束,其是将多个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构造体捆束而构成的。
10.一种连接器,其是在连接器外壳内配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构造体的压接端子而成的。
11.一种压接端子,该压接端子具有筒部,该筒部由以下部分一体构成:包覆压接部,其以规定的压缩力对由绝缘性的绝缘包覆体包覆电线导体的外周而得到的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包覆体的前端附近进行压缩而进行压接;以及导体压接部,其对从所述绝缘包覆体的前端起在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上露出规定的长度的所述电线导体进行压接,其中,
所述包覆压接部被形成为:其在所述包覆电线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包围所述绝缘包覆体的闭截面形状,并且其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
所述导体压接部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包覆压接部的一端而形成的,并且所述导体压接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包围所述电线导体的闭截面形状,
在所述筒部中具有弱压接部,该弱压接部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另一端侧而一体形成的,在压接状态下,该弱压接部以小于所述规定的压缩力的压缩力将所述绝缘包覆体压缩规定的压接长度而进行压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弱压接部的壁厚被形成为比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壁厚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弱压接部的内表面形状被形成为:在所述长度方向的截面中,使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面对的内表面间的距离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弱压接部的内表面形状在所述长度方向的截面中,被形成为以所述包覆压接部侧作为小径侧且与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内表面连续的大致锥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所述弱压接部的内表面形状被形成为全周阶段性地缩径的阶梯压接部,在所述长度方向的截面中,该阶梯压接部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对置的内表面间的距离从所述长度方向上的所述包覆压接部侧朝向所述包覆电线侧阶段性地变大。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由全周阶段性地缩径的阶梯状压接部构成由所述包覆压接部和所述导体压接部构成的所述筒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其中,
在所述筒部上具有密封部,该密封部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将所述导体压接部延伸设置而形成的,对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前端进行密封。
18.一种连接构造体,其是由权利要求11至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压接端子的筒部连接所述包覆电线和所述压接端子而成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构造体,其中,
由铝系材料构成所述电线导体,
并且,由铜系材料构成至少所述筒部。
20.一种线束,其是将多个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连接构造体捆束而构成的。
21.一种连接器,其是在连接器外壳内配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连接构造体的压接端子而成的。
22.一种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该压接端子具有筒部,该筒部由以下部分一体构成:包覆压接部,其以规定的压缩力对由绝缘性的绝缘包覆体包覆电线导体的外周而得到的包覆电线的所述绝缘包覆体的前端附近进行压缩而进行压接;以及导体压接部,其对从所述绝缘包覆体的前端起在所述包覆电线的长度方向上露出规定的长度的所述电线导体进行压接,
所述筒部由以下部分构成:所述包覆压接部,其在所述包覆电线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包围所述绝缘包覆体的闭截面形状,并且该包覆压接部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设置而形成的;以及所述导体压接部,其是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将所述包覆压接部的一端延伸设置而形成的,并且,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被形成为包围所述电线导体的闭截面形状,
在对所述筒部进行压接时,在所述包覆压接部的另一端侧形成弱压接部,该弱压接部在压接状态下,以小于所述规定的压缩力的压缩力将所述绝缘包覆体压缩规定的压接长度而进行压接。
CN201380007969.5A 2012-07-20 2013-07-19 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连接器以及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 Active CN1040944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2077 2012-07-20
JP2012-162077 2012-07-20
JP2012-192380 2012-08-31
JP2012192380 2012-08-31
PCT/JP2013/069692 WO2014014105A1 (ja) 2012-07-20 2013-07-19 圧着端子、接続構造体、コネクタ及び圧着端子の圧着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4472A true CN104094472A (zh) 2014-10-08
CN104094472B CN104094472B (zh) 2016-05-25

Family

ID=49948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7969.5A Active CN104094472B (zh) 2012-07-20 2013-07-19 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连接器以及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40635B2 (zh)
EP (1) EP2876731B1 (zh)
JP (2) JP5535409B1 (zh)
KR (1) KR101529255B1 (zh)
CN (1) CN104094472B (zh)
WO (1) WO201401410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8778A (zh) * 2015-03-25 2017-11-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带连接器电线以及带连接器电线的制造方法
CN110521061A (zh) * 2017-04-28 2019-11-2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线的连接结构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CN110741449A (zh) * 2017-06-29 2020-01-3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导电路径及线束
CN114267964A (zh) * 2020-09-16 2022-04-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带端子电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8889B1 (ja) * 2013-02-22 2014-10-0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の製造方法、圧着端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JP5579344B1 (ja) * 2013-02-23 2014-08-27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接続構造体の圧着方法、接続構造体の圧着装置、接続構造体、端子圧着部材、コネクタ、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WO2014129606A1 (ja) 2013-02-23 2014-08-28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圧着端子の製造方法、電線接続構造体、及び電線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15159092A (ja) * 2014-02-25 2015-09-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JPWO2015199078A1 (ja) * 2014-06-23 2017-04-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線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及び電線接続構造体
CN106489219B (zh) * 2014-08-22 2020-03-13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压接端子的制造方法以及激光焊接方法
CN106663881A (zh) * 2014-08-25 2017-05-10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带端子的电线和线束结构体
JP6147232B2 (ja) * 2014-08-25 2017-06-14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US10008786B2 (en) * 2016-10-28 2018-06-2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Coaxial-cable-assembly, ferrul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6450868B (zh) 2016-11-04 2019-03-26 吉林省中赢高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铝端子和铜铝过渡连接器
JP6974135B2 (ja) * 2017-11-24 2021-12-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接続方法
JP6768029B2 (ja) * 2018-05-21 2020-10-1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JP2020030909A (ja) * 2018-08-21 2020-02-2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被覆電線と端子との接合構造および被覆電線と端子との接合方法
JP7447749B2 (ja) * 2020-09-16 2024-03-12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付き電線
JP7376530B2 (ja) * 2021-05-26 2023-11-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磁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96528A (en) * 1949-10-25 1952-05-13 Aircraft Marine Prod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axial barrel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DE19843886A1 (de) * 1998-09-24 2000-03-30 Grote & Hartmann Kabelschuh
JP2004071437A (ja) * 2002-08-08 2004-03-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自動車用アース端子と電線の防水接続構造
US20040168315A1 (en) * 2002-12-20 2004-09-02 Yazaki Corporation Method of connecting terminal and electric wire
WO2011122622A1 (ja) * 2010-03-30 2011-10-0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接続構造体及びコネクタ
JP2011243329A (ja) * 2010-05-14 2011-12-01 Yazaki Corp 圧着端子の電線に対する接続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85792A (en) * 1942-08-17 1945-10-02 Aircraft Marine Prod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692422A (en) * 1948-03-10 1954-10-26 Aircraft Marine Prod Inc Method of applying connectors
US5203079A (en) * 1991-11-13 1993-04-20 Molex Incorporated Method of terminating miniature coaxial electrical connector
JP2002216862A (ja) * 2001-01-19 2002-08-02 Yazaki Corp 端子と電線の接続部の防水構造及び防水方法
JP4376682B2 (ja) * 2004-04-09 2009-12-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端部の加締構造
JP4616700B2 (ja) * 2005-05-27 2011-01-19 三菱電線工業株式会社 電線の接続構造
US7896712B2 (en) * 2005-12-22 2011-03-01 Tensolite, Llc Integral bonding attachment
JP5103137B2 (ja) * 2007-11-01 2012-12-1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圧着端子、端子付電線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52098A (ja) * 2007-12-21 2009-07-09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端子付き電線
JP2009176547A (ja) * 2008-01-24 2009-08-06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アルミ電線への端子圧着構造
EP2482384A3 (en) * 2008-08-07 2012-08-2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 terminal fitting and a crimping method
JP5629430B2 (ja) * 2008-12-09 2014-11-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アルミ電線への端子圧着構造
JP5186528B2 (ja) 2010-04-23 2013-04-17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導電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0031505A1 (de) * 2010-07-19 2012-01-19 Stocko Contact Gmbh & Co. Kg Crimphülse für Quetschverbindunge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96528A (en) * 1949-10-25 1952-05-13 Aircraft Marine Prod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axial barrel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DE19843886A1 (de) * 1998-09-24 2000-03-30 Grote & Hartmann Kabelschuh
JP2004071437A (ja) * 2002-08-08 2004-03-0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自動車用アース端子と電線の防水接続構造
US20040168315A1 (en) * 2002-12-20 2004-09-02 Yazaki Corporation Method of connecting terminal and electric wire
WO2011122622A1 (ja) * 2010-03-30 2011-10-06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接続構造体及びコネクタ
JP2011243329A (ja) * 2010-05-14 2011-12-01 Yazaki Corp 圧着端子の電線に対する接続構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8778A (zh) * 2015-03-25 2017-11-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带连接器电线以及带连接器电线的制造方法
CN107408778B (zh) * 2015-03-25 2019-09-27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带连接器电线以及带连接器电线的制造方法
CN110521061A (zh) * 2017-04-28 2019-11-2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线的连接结构及线束的制造方法
CN110741449A (zh) * 2017-06-29 2020-01-3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导电路径及线束
CN114267964A (zh) * 2020-09-16 2022-04-01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带端子电线
CN114267964B (zh) * 2020-09-16 2024-05-0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带端子电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26079A1 (en) 2015-05-07
KR20140117607A (ko) 2014-10-07
US9240635B2 (en) 2016-01-19
EP2876731A1 (en) 2015-05-27
KR101529255B1 (ko) 2015-06-16
JP6088997B2 (ja) 2017-03-01
EP2876731A4 (en) 2016-07-27
EP2876731B1 (en) 2018-05-02
JP2014146609A (ja) 2014-08-14
CN104094472B (zh) 2016-05-25
JP5535409B1 (ja) 2014-07-02
WO2014014105A1 (ja) 2014-01-23
JPWO2014014105A1 (ja) 2016-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94472A (zh) 压接端子、连接构造体、连接器以及压接端子的压接方法
EP2871718B1 (en) Pressure-fixing terminal,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CN104094471B (zh) 连接构造体、连接器以及连接构造体的制造方法
EP2960991B1 (en) Terminal connection b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rimped terminal, wire crimping device, and wire crimping method
JP5567236B1 (ja) 圧着端子、圧着接続構造体及び圧着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CN104170167B (zh) 压接端子、压接连接结构体及压接连接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EP2876730B1 (en) Crimp terminal, connected structure, and connector
JP6020436B2 (ja) 電線接続用の端子および該端子の電線接続構造
WO2014129227A1 (ja) 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接続構造体、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圧着部材、及び圧着装置
EP3553889A1 (en) Electric wire with terminal
CN109861010A (zh) 端子连接方法和端子
JP6904147B2 (ja) 端子付き電線
JP2009231112A (ja) 圧着端子、及びこの圧着端子を用いた圧着構造
JP6294699B2 (ja) 端子、端子付き電線及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TWI336892B (en) Flat cable
KR20150120846A (ko) 전선 접속 구조체, 전선 접속 구조체의 제조 방법, 전선 접속 구조체를 구비한 커넥터, 및 압착용 금형
JP6200366B2 (ja) 接続構造体、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16051663A (ja) 端子付電線及び端子付電線の製造方法
JP6324267B2 (ja) 圧着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15197983A (ja) 接続構造体、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WO2014129605A1 (ja) 接続構造体の製造方法、接続構造体、及び圧着装置
KR20170025093A (ko) 커넥터용 터미널
JP2009117046A (ja) 端子金具及び固定部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