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80718A - 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80718A
CN104080718A CN201280068270.5A CN201280068270A CN104080718A CN 104080718 A CN104080718 A CN 104080718A CN 201280068270 A CN201280068270 A CN 201280068270A CN 104080718 A CN104080718 A CN 1040807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fan
air
attraction
paper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82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80718B (zh
Inventor
白石嘉仪
辻优
深田泰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492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0121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49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1870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80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0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80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0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8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pneumatic force
    • B65H3/14Air blasts producing partial vacu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48Air blast acting on edges of, or under,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8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 B65H1/1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comprising positively-acting mechanical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08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using pneumatic force
    • B65H3/12Suction bands, belts, or tables moving relatively to the pile
    • B65H3/124Suction bands or belts
    • B65H3/128Suction bands or belts separating from the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2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 B65H5/22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air-blast or suction device by suction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50Driving mechanisms
    • B65H2403/54Driving mechanisms other
    • B65H2403/544Driving mechanisms other involving rolling up - unrolling of transmission element, e.g. winc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5Large capacity supports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6/00Means using fluid
    • B65H2406/30Suction means
    • B65H2406/36Means for producing, distributing or controlling suction
    • B65H2406/364Means for producing, distributing or controlling suction simultaneously blowing and suc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6/00Means using fluid
    • B65H2406/40Fluid power drive; Fluid supply elements
    • B65H2406/42Distribution circ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供纸装置(71)具备:纸张装载台(74),装载多张纸张并沿纸张的装载方向升降;纸张传送部件(例如,纸张传送带(81)),对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进行吸附并传送;分离风扇(88),产生对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进行分离的空气流;吸引风扇(84),产生对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进行吸引的空气流;以及中继通道(87),将从吸引风扇(84)排出的空气引导至分离风扇(88)。中继通道(87)形成为连结从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到分离风扇(88)的吸气口(88a)的直线状。

Description

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对装载于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吸附而传送的纸张传送部件的供纸装置及具备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将装载在供纸盘上的纸张逐张地依次取出并朝向图像形成部进行供纸的供纸装置。供纸装置为了将装载于供纸盘的纸张逐张地分离,而应用爪分离方式、摩擦垫方式、闸门方式等各种方法。而且,目前开发了很多向纸张吹附空气而使纸张浮起来进行分离的方法。
作为使用了吹附空气进行分离的方法的供纸装置,研究了设置具有送风风扇和吸引风扇的鼓风装置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供纸装置中,通过送风风扇,向放置在纸张放置台上的纸张吹附空气而使纸张分离,通过吸引风扇,经由吸入口将分离的纸张吸附于供纸带。鼓风装置由具备空气吸入口的遮挡部件来密闭,将从鼓风装置产生的噪声隔断。
另外,作为供纸装置的另一方式,研究了将吸附于传送带的纸张形成为波状而提高纸张的分离性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供纸装置中,通过送风风扇,朝向纸张喷出空气,通过吸引风扇,经由在底壁设有吸引口的吸引通道而将纸张吸附于传送带。传送带在从吸引通道的底壁突出地形成的肋的作用下弯曲,将吸附的纸张形成为波状。由此,在吸附的纸张与放置于纸张放置板的纸张之间设有空气进入的间隙。
然而,在上述方式中,作为吸引风扇及送风风扇,使用了一个风扇,但是作为其他的方式,研究了将两个风扇连结配置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
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供纸装置中,一方的风扇的风扇吹出口与另一方的风扇的风扇吸入口由连结风路相连,通过两个风扇吸入空气而使纸张吸附于传送带。从另一方的风扇的风扇吹出口吹出的空气被吹出到设有纸张放置台的纸张收纳部。而且,供纸装置通过向放置于纸张放置台的纸张的侧面吹附空气的浮起空气送风机构、从吸附于传送带的纸张的前方吹附空气的分离空气送风机构,使纸张浮起而进行分离。即,通过将两个风扇串联配置而将各个风扇的吸引力相加,从而得到足够的吸附力。
另外,在专利文献4记载的片材进给装置中,具备将上游侧风扇的空气吹出口与下游侧风扇的空气吸入口通过螺旋流路连结的空气供给单元。通过从空气供给单元吹附的空气,使安放于片材台的片材束中的多张片材浮起。而且,在片材束的上方配置设有吸附风扇的吸附传送单元,利用吸附风扇将空气吸入,由此使从片材台浮起的片材吸附于传送带。即,通过连结的两个风扇得到高压的空气,由此使片材可靠地分离而浮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576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95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1535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2617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供纸装置所使用的风扇为了使纸张可靠地分离/浮起而需要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当欲增强风扇的吸引力时,需要使用大型风扇等对策。然而,在应用了大型风扇的情况下,存在无法使用与图像形成装置共用的电源使大型风扇动作的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课题,存在与纸张的吸引力相关的课题。
供纸装置所使用的风扇为了使纸张可靠地分离/浮起而需要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当欲增强风扇的吸引力时,需要使用大型风扇等对策。然而,在应用了大型风扇的情况下,存在无法使用与图像形成装置共用的电源来使大型风扇动作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供纸装置中,鼓风装置通过一个鼓风电动机来驱动两个风扇,因此与应用了大型风扇的情况同样,存在需要鼓风装置专用的电源这样的课题。而且,由于吸引风扇和送风风扇独立设置,因此存在无法得到足够的吸引力的课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供纸装置中也同样,由于吸引风扇与送风风扇独立设置,因此存在无法得到足够的吸引力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供纸装置中,风扇吸入口沿着叶轮的轴向形成,风扇吹出口形成在叶轮的切线方向上。两个风扇分别以风扇吸入口朝上的方式上下重叠配置。即,一方的风扇的风扇吹出口与另一方的风扇的风扇吸入口形成在不同的方向上,因此将两个风扇连结的连结风路需要弯曲的部分。在弯曲的部分,由于壁面等障碍物将空气流遮挡,从而空气流产生损失。因此,在上述供纸装置的结构中,存在无法避免通过连结风路时的吸引力的下降的课题。而且,上述供纸装置需要与串联连接的风扇不同的用于使纸张浮起的风扇。
在专利文献4记载的片材进给装置中,通过螺旋流路将两个风扇相连,在螺旋流路中,因壁面等而使空气的流动方向改变,因此存在无法避免通过螺旋流路时的风压的下降的课题。而且,上述片材进给装置需要与由螺旋流路连接的风扇不同的吸附风扇。
本发明鉴于上述第一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吸引风扇与分离风扇连接,而能够使吸引纸张的力与分离纸张的力相互增强的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第二课题,存在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相关的课题。
为了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高功能化而要求供纸装置的进一步小型化。即,研究了减小供纸装置所占的区域而减小框体的情况或进一步追加零件的情况。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供纸装置中,利用遮挡部件将鼓风装置覆盖,由于在遮挡部件的内部设置遮挡板,因此在鼓风装置的周围需要较大空间,存在无法容易地小型化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供纸装置中,由于吸引风扇与送风风扇独立设置,因此存在无法得到足够的吸引力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供纸装置中,需要与串联连接的风扇不同的用于使纸张浮起的风扇,因此需要配置三个风扇的空间,存在无法容易地小型化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4记载的片材进给装置中,需要与由螺旋流路连接的风扇不同的吸附风扇,因此需要配置三个风扇的空间,存在无法容易地小型化的课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4中,没有研究使形成空气的流路的通道的形状与风扇的形状相关来实现供纸装置的小型化的情况。
本发明鉴于上述第二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尽量减小长度方向及传送方向的宽度能够实现紧凑化的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供纸装置具备:纸张装载台,装载多张纸张并沿纸张的装载方向升降;以及纸张传送部件,通过空气的吸引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吸附并传送,所述供纸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分离风扇,产生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分离的空气流;吸引风扇,产生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吸引的空气流;以及中继通道,将从所述吸引风扇排出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分离风扇,所述中继通道形成为连结从所述吸引风扇的排气口到所述分离风扇的吸气口的直线状。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吸引风扇与分离风扇连接,在一方的风扇中不足的空气由另一方的风扇弥补,由此能够形成使各个风扇对纸张进行吸引的力和对纸张进行分离的力相互增强的结构。即,在吸引风扇中,不仅施加吸引纸张的力,而且施加分离纸张的力,在分离风扇中,不仅施加分离纸张的力,而且施加吸引纸张的力。而且,通过将中继通道形成为直线状,成为没有壁面等障碍物的结构,能够减少空气通过中继通道时的损失。而且,通过减少风扇的个数,能够实现供纸装置的省电力化、省空间化。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供纸装置具备与所述分离风扇的排气口连接并形成对所述纸张进行分离的空气的流路的分离通道,所述中继通道与所述分离通道具有预定角度地连结,在连结的部分配置有所述分离风扇。
根据该结构,经由分离风扇来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沿着来自分离风扇的空气流而设置分离通道,由此能够减小由壁面等障碍造成的损失而高效地将纸张分离。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预定角度为90度。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中继通道和分离通道呈直角地连结,而对分离风扇的吸气口垂直地送入空气,因此分离风扇能够高效地取入空气。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供纸装置具备与所述吸引风扇的吸气口连接且形成对所述纸张进行吸引的空气的流路的吸引通道,从所述吸引通道吸引从所述分离通道排出的空气。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吸引通道吸引从分离通道排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在分离通道与吸引通道之间形成空气的流路。因此,通过使在供纸装置中流动的空气循环,能够减少空气的损失,能够高效地动作。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中继通道面向所述分离风扇的叶片开口。
根据该结构,从中继通道送来的空气直接碰触分离风扇的叶片,因此能够高效地向分离风扇送入空气。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吸引风扇的排气口配置在与所述分离风扇进行吸引的吸引区域的一部分重叠且与所述吸引区域重叠的面积最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形成为将从吸引风扇送来的空气尽可能多地取入到分离风扇的内部的结构,由此能够增加从分离风扇排出的空气。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在俯视所述分离风扇的形成有吸气口的面时,所述吸引区域为圆环状,所述吸引风扇的排气口为矩形形状,投影到所述分离风扇的所述吸引风扇的排气口中的任一边与所述吸引区域的外圆的切线一致。
根据该结构,通过确定吸引风扇的排气口的位置,能够容易地设计与吸引区域重叠的面积成为最大的结构。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供纸装置具备:纸张装载台,装载多张纸张并沿纸张的装载方向升降;以及纸张传送部件,通过空气的吸引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吸附并传送,所述供纸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将沿着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的前端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时,所述供纸装置具备:分离通道,与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的前端相对配置,且形成对所述纸张进行分离的空气的流路;分离风扇,与所述分离通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连结,产生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分离的空气流;吸引通道,与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的上表面相对地沿着所述长度方向配置,形成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吸引的空气的流路;以及吸引风扇,与所述吸引通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连结,产生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吸引的空气流,所述吸引风扇被配置成所述吸引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吸引风扇的最小宽度方向一致,所述分离通道被配置成所述吸引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分离通道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所述纸张的传送方向与所述分离通道的最小宽度方向一致,所述分离风扇被配置成所述分离通道的最小宽度方向与所述分离风扇的最小宽度方向平行。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吸引风扇的成为最小宽度的方向与吸引通道的长度方向一致,能够缩短由通道和风扇构成的纸张拉出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宽度。而且,通过使分离通道及分离风扇的最小宽度方向与传送方向一致,能够缩短纸张拉出部在传送方向上的宽度。即,通过尽可能地减小在长度方向及传送方向上的宽度,能够实现供纸装置的紧凑化。而且,通过具备相互连结的吸引风扇和分离风扇,能够使吸引纸张的力与分离纸张的力相互增强。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分离风扇在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面上设有排气口,所述分离风扇的排气口在所述装载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宽度大。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分离风扇的排气口在装载方向上扩宽,能够确保流路的截面积。即,分离风扇及分离通道使最小宽度方向与传送方向一致,因此虽然无法增大传送方向上的宽度,但是由于在装载方向上为了设置纸张装载台而确保预定的区域,因此能够容易地增大宽度。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吸引风扇在与所述传送方向垂直的面上设有排气口,所述吸引风扇的排气口在所述装载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大。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吸引风扇的排气口在装载方向上扩宽,能够确保流路的截面积。即,吸引风扇使最小宽度方向与吸引通道的长度方向一致,因此虽然无法增大长度方向上的宽度,但是由于在装载方向上为了设置纸张装载台而确保预定的区域,因此能够容易地增大宽度。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供纸装置具备将从所述吸引风扇排出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分离风扇的中继通道,所述中继通道与所述分离通道具有预定角度地连结,在连结的部分配置有所述分离风扇。
根据该结构,经由分离风扇来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沿着来自分离风扇的空气流而设置分离通道,由此能够由减小壁面等障碍造成的损失而高效地将纸张分离。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预定角度为90度。
根据该结构,通过呈直角地连结,对分离风扇的吸气口垂直地送入空气,因此分离风扇能够高效地取入空气。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中继通道面向所述分离风扇的叶片开口。
根据该结构,从中继通道送来的空气直接碰触分离风扇的叶片,因此能够高效地向分离风扇送入空气。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吸引风扇与所述分离风扇是相同结构的风扇。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吸引风扇和分离风扇使用相同风扇,风扇产生的噪声的静音化变得容易。即,若各风扇的转速或周期近似,则噪声的频率成为相近值,因此即使应对的频带变窄也能够实现静音化。
在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分离风扇的风压大于所述吸引风扇的风压。
根据该结构,通过增大分离风扇的风压,能够弥补在经由中继通道时产生的损失。即,因流路变长,风压不可避免地稍微下降,因此通过将风扇的输出加以区别,能够确保恒定的风压。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供纸装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具备本发明的供纸装置,起到与本发明的供纸装置同样的作用效果。
发明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第一效果,通过将吸引风扇与分离风扇连接,在一方的风扇中不足的空气由另一方的风扇弥补,由此能够形成使各个风扇对纸张进行吸引的力和对纸张进行分离的力相互增强的结构。即,在吸引风扇中,不仅施加吸引纸张的力,而且施加分离纸张的力,在分离风扇中,不仅施加分离纸张的力,而且施加吸引纸张的力。而且,通过将中继通道形成为直线状,成为没有壁面等障碍物的结构,能够减少空气通过中继通道时的损失。而且,通过减少风扇的个数,能够实现供纸装置的省电力化、省空间化。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效果,通过使吸引风扇的成为最小宽度的方向与吸引通道的长度方向一致,能够缩短由通道和风扇构成的纸张拉出部在长度方向上的宽度。而且,通过使分离通道及分离风扇的最小宽度方向与传送方向一致,能够缩短纸张拉出部在传送方向上的宽度。即,通过尽可能地减小在长度方向及传送方向的宽度,能够实现供纸装置的紧凑化。而且,通过具备相互连结的吸引风扇和分离风扇,能够使吸引纸张的力与分离纸张的力相互增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在将纸张拉出部拆除的状态下,表示外侧框体、底板及纸张装载台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斜上前方观察纸张拉出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斜下后方观察纸张拉出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斜上后方观察纸张拉出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主要观察图2的箭头B-B处的纸张拉出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8A是将吸引风扇及分离风扇提取出来表示的主视图。
图8B是从图8A的箭头A观察到的吸引风扇及分离风扇的侧视图。
图9是将纸张拉出部提取出来表示的俯视图。
图10是图2所示的供纸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简化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图9的箭头C-C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原稿读取部2、图像形成部11、纸张传送部12、纸张供给部13及大容量供纸盒(LCC)14,将由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形成在纸张上。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原稿读取部2读取原稿图像而生成图像数据,或者从外部的终端装置等接收图像数据。在对取得的图像数据实施了各种图像处理之后,通过图像形成部11将由图像数据表示的图像形成在纸张上。
原稿读取部2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1的上部,具备下侧的读取光学部41和上侧的原稿传送部42。
读取光学部41在上侧具备原稿放置台44及原稿读取玻璃,在内部具备光源51及固体摄像元件48。原稿放置台44及原稿读取玻璃由透明玻璃形成。原稿放置台44或原稿读取玻璃上的原稿的表面由光源51照明,反射光经由反射镜及透镜等被引导至固体摄像元件48。固体摄像元件48基于接受的反射光,生成图像数据。
原稿传送部42向原稿读取玻璃上自动地传送原稿。而且,原稿传送部42构成为绕着将图像形成部11与原稿传送部42连结的轴转动自如,通过将原稿放置台44的上方打开而能够用手放置原稿。
图像形成部11沿着传送路径33具备感光鼓21及定影装置27,在感光鼓21的周围配置有带电装置22、激光曝光装置23、显影装置24、转印辊25及清洁装置26。
感光鼓21在表面具有感光层,且向箭头方向旋转。感光鼓21的表面在由清洁装置26清洁之后,通过带电装置22而均匀地带电有预定的电位。激光曝光装置23是具备激光二极管及反射镜的激光扫描部(LSU),通过激光束对感光鼓21的表面进行扫描,将与输入的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影向感光鼓21的表面写入。显影装置24通过调色剂对写入到感光鼓21的表面的静电潜影进行显影,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辊25压接于感光鼓21,在其与感光鼓21之间形成夹持区域,且与感光鼓21一起旋转。感光鼓21及转印辊25将通过传送路径33传送来的纸张夹入于夹持区域进行传送,将感光鼓2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向纸张转印。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通过传送路径33向定影装置27传送。
定影装置27在纸张通过时,利用辊等夹持纸张而进行加热及加压,使转印到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然后,纸张经由排纸辊36被排出,装载于排纸盘37。
纸张传送部12具备多个传送辊31、定位辊32、传送路径33、迂回路径34、分支爪35、排纸辊36及排纸盘37。
纸张供给部13具备多个供纸盒38。供纸盒38具备用于将纸张逐张地拉出而送出的拾取辊39等,从而将纸张向传送路径33送出。
大容量供纸盒14具备供纸装置71。供纸装置71装载收容多张纸张,将纸张逐张地拉出而向传送路径33送出。关于供纸装置71,参照后述的图2说明详情。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纸张由传送辊31通过传送路径33来传送,经由转印辊25、定影装置27向排纸盘37排出。在传送路径33中,通过在感光鼓21的近前设置的定位辊32使纸张暂时停止之后,与感光鼓21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时机对应地传送纸张。
而且,在纸张的表面进行了图像形成之后,在背面进行图像形成时,切换分支爪35的位置,将纸张从排纸辊36向迂回路径34朝反方向传送。在迂回路径34中,使纸张的正反翻转并再次引导至定位辊32,与正面同样地在纸张的背面进行图像形成,将纸张向排纸盘37排出。
接下来,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俯视图。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71具备:纸张装载台74,装载多张纸张,沿着纸张的装载方向S(参照后述的图3)升降;纸张传送部件(例如,纸张传送带81),通过空气的吸引而对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进行吸附并传送;分离风扇88,产生将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分离的空气流;吸引风扇84,产生对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进行吸引的空气流;以及中继通道87,将从吸引风扇84排出的空气引导至分离风扇88。中继通道87形成为连结从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到分离风扇88的吸气口88a的直线状。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吸引风扇84与分离风扇88连接,在一方的风扇中不足的空气由另一方的风扇弥补,由此能够形成使各个风扇将纸张吸引的力与将纸张分离的力相互增强的结构。即,在吸引风扇84中,不仅施加吸引纸张的力,而且施加分离纸张的力,在分离风扇88中,不仅施加分离纸张的力,而且施加吸引纸张的力。而且,通过将中继通道87形成为直线状,成为没有壁面等障碍物的结构,能够减少空气通过中继通道87时的损失。而且,通过减少风扇的个数,能够实现供纸装置的省电力化、省空间化。
另外,供纸装置71具备:吸引通道85,与吸引风扇84的吸气口84a连接,形成吸引纸张的空气的流路;分离通道86,与分离风扇88的排气口88b连接,形成分离纸张的空气的流路。
如图2所示,供纸装置71由外侧框体72、底板73、纸张装载台74及在外侧框体72的一端上侧配置的纸张拉出部75构成。而且,纸张拉出部75由四个纸张传送带81、张架有各纸张传送带81的一组辊82、83、吸引通道85、吸引风扇84、中继通道87、分离风扇88及分离通道86构成。以下,首先参照图2及图3对外侧框体72、底板73及纸张装载台74进行说明,关于纸张拉出部75将在后文叙述。
图3是在将纸张拉出部拆除后的状态下,表示外侧框体、底板及纸张装载台的立体图。
纸张装载台74设有在纸张的传送方向H上形成得较长的开口槽部74a。纸张后端引导件76通过开口槽部74a向上方突出地配置在开口槽部74a。此外,有时将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的传送方向H的端部称为前端,将与传送方向H反方向的端部称为后端。而且,有时将传送方向H称为前方,将与传送方向H反方向称为后方。此外,将沿着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的前端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N。
纸张后端引导件76具备与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的后端对置的引导柱部76a和支承于引导柱部76a的引导头部76b。纸张后端引导件76被支承为在底板73上沿着开口槽部74a向纸张的传送方向H往复移动,被定位在任意的位置。通过使纸张后端引导件76向前方移动而使引导柱部76a与纸张的后端相接,通过使纸张装载台74上升而使纸张的上表面与引导头部76b相接。
在纸张装载台74的长度方向N的两侧形成有装载台凹部74b,在各装载台凹部74b配置有辅助通道77。辅助通道77以在装载台凹部74b内沿着长度方向N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外侧框体72,两个辅助通道77以相互靠近或相互分离的方式联动移动,被定位在任意的位置。
外侧框体72以俯视时将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包围的方式配置,具备在长度方向N的两侧各设置两个的框体开口部72a和与纸张的前端相接的抵接板72b。形成于纸张装载台74的突出片74c分别从框体开口部72a向外侧框体72的外侧突出。在抵接板72b的面向分离通道86的第一分离口86b(参照后述的图5及图7)的部分形成有切口部72c。
辅助通道77是在与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的侧端对置的面上设有辅助开口部77a的中空体,且在内部具有通气路径。在两个辅助通道77的外侧分别设有辅助风扇79,由辅助风扇79吸引的空气被送入辅助通道77的通气路径,从辅助开口部77a向外侧框体72的内侧吹出。
在外侧框体72的外侧,在长度方向N上的外侧框体72的两端分别设有卷取滑轮90。在卷取滑轮90分别连接有两条金属线93,金属线93与设有卷取滑轮90的一侧所对应的突出片74c连接。而且,金属线93卷挂于多个从动滑轮94并与卷取滑轮90连接。即,在四个突出片74c分别连接有各1条金属线93。两个卷取滑轮90固定在被支承为旋转自如的共用的轴91的两端,通过与轴91连接的脉冲电动机92来驱动轴91旋转,由此卷取滑轮90正反旋转,金属线93相对于卷取滑轮90卷取或拉出。通过将金属线93卷卷取或拉出,从而纸张装载台74在装载方向S上升降。而且,通过控制脉冲电动机92的旋转方向及旋转角度,能够调节纸张装载台74的高度。
接下来,参照图4至图7,详细说明纸张拉出部的结构。
图4是表示从斜上前方观察纸张拉出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从斜下后方观察纸张拉出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斜上后方观察纸张拉出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主要观察图2的箭头B-B处的纸张拉出部的放大剖视图。
吸引通道85是中空体,如图4所示,具有在长度方向N上较长的空气的流路,经由在长度方向N的端部设置的吸引连结部85a与吸引风扇84连结。而且,吸引通道85与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的上表面对置而沿着长度方向N配置,在与纸张的上表面对置的面(吸引通道85的下表面85g)上形成有贯通至内部的流路的多个纸张吸引口85e(详情参照图7)。吸引通道85在传送方向H上的两端部(图4所示的前端部85c及后端部85d)分别突出地形成有辊连结部85h,在辊连结部85h连接有对辊82及辊83进行支承的辊旋转轴82a及辊旋转轴83a。
辊82支承于辊旋转轴82a,辊83支承于辊旋转轴83a,辊旋转轴82a及辊旋转轴83a与未图示的驱动单元连接。
纸张传送带81张架于辊82及辊83,虽省略了图示,其以从吸引通道85的上表面85b稍分离并与吸引通道85的下表面85g相接的方式配置。当通过驱动单元而使一方的辊82旋转时,另一方的辊83从动旋转,纸张传送带81进行环绕移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纸张传送部件相当于纸张传送带81。在纸张传送带81形成有多个通气孔81a,空气从通气孔81a通过吸引通道85而被吸引风扇84吸引。
如图4至图6的箭头F所示,通过吸引风扇84从纸张吸引口85e通过吸引连结部85a向吸引风扇84的吸气口84a吸引空气。并且,如图7的箭头F所示,经由通气孔81a对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的上表面进行吸引,纸张的上表面吸附于纸张传送带81,伴随着纸张传送带81的环绕移动,纸张被向传送方向H传送。
此外,关于吸引风扇84及分离风扇88的详细结构,将参照图8A及图8B在后文叙述。
分离通道86是中空体,如图4所示,具有在长度方向N上较长的空气的流路,经由在长度方向N的端部设置的分离连结部86a(一并参照图2)与分离风扇88连结。如图7所示,分离通道86与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的前端相对配置,在与纸张的前端对置的面(分离通道86的内壁面86d)上形成有贯通至内部的流路的第一分离口86b。内壁面86d与外侧框体72的抵接板72b的外侧面重叠设置,第一分离口86b经由切口部72c而面向外侧框体72的内侧。而且,分离通道86形成有面向纸张传送带81开口的第二分离口86e。
如图4及图5的箭头K所示,从分离风扇88的排气口88b通过分离连结部86a向第一分离口86b及第二分离口86e送入空气,从第一分离口86b及第二分离口86e向外侧框体72的内侧吹出空气。并且,如图7的箭头K所示,从第一分离口86b吹出的空气向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的前端送入,使装载的纸张中从上方起的几张散乱。在此,利用从上述辅助通道77(参照图3)送入的空气,使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浮起并接近纸张传送带81,由此能够容易地吸引纸张。从第二分离口86e吹出的空气被送入到从纸张装载台74浮起的多张纸张之间,使多张纸张分别逐张地分离。分离的纸张中的最上方的纸张吸附于纸张传送带81,其余的纸张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
中继通道87是中空体,如图4所示,具有沿着传送方向H延伸的流路,一个端部与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连结,另一个端部与分离风扇88的吸气口88a连结。即,从吸引风扇84吹出的空气通过中继通道87向分离风扇88送入。此外,关于中继通道87具有的流路,将参照图8A在后文叙述。
中继通道87与分离通道86以成预定角度的方式被连结,在连结的部分配置有分离风扇88。根据该结构,经由分离风扇88来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沿着来自分离风扇88的空气流而设置分离通道86,由此能够减小由壁面等障碍引起的损失而高效地将纸张分离。
具体而言,上述预定角度为80度~100度,优选的角度为90度。即,中继通道87与分离通道86呈直角地连结。根据该结构,通过呈直角地连结,对分离风扇88的吸气口88a垂直地送入空气,因此分离风扇88能够高效地取入空气。
另外,从分离通道86排出的空气的一部分被从吸引通道85吸引。根据该结构,通过从吸引通道85吸引从分离通道86排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在分离通道86与吸引通道85之间形成空气的流路。因此,通过使在供纸装置71中流动的空气循环,能够减少空气的损失,能够高效地动作。
吸引通道85的与吸引连结部85a相反侧的端部(吸引前端部85f)和分离通道86的与分离连结部86a相反侧的端部(分离前端部86c)连接。而且,在图4至图6中,中继通道87与吸引通道85及分离通道86分离地形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吸引通道85、分离通道86及中继通道87一体化。即,只要将与吸引通道85、分离通道86及中继通道87对应的流路分别独立地形成即可,也可以将中继通道87的外壁等增厚而将中继通道87、吸引连结部85a及分离连结部86a一体化。
接下来,关于吸引风扇及分离风扇,参照图8A、图8B及图12进行说明。
图8A是将吸引风扇及分离风扇提取出来表示的主视图,图8B是从图8A的箭头A观察到的吸引风扇及分离风扇的侧视图,图12是图9的箭头C-C处的剖视图。
吸引风扇84是离心风扇等,例如是西洛克风扇,对从吸气口84a吸入的空气进行加压并从排气口84b排出。吸引风扇84具备多个叶片84c、风扇壳体84d及通道部84e。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分离风扇88为与吸引风扇84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
多个叶片84c借助未图示的驱动单元而旋转,通过产生的离心力将空气向半径方向的外方送出。在吸气口84a的中心配置有轴承部84f,在轴承部84f的周围呈放射状地配置叶片84c。多个叶片84c立起设置在例如与旋转轴84h连接的圆板84j上。轴承部84f在内部配置有与驱动单元连接的旋转轴84h,圆板84j以旋转轴84h为中心旋转,从而叶片84c进行旋转移动。
风扇壳体84d在内部具备收容有多个叶片84c的圆柱状的空间,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大致圆形形状的主面84g上设有吸气口84a。风扇壳体84d的主面84g的宽度(框体纵向宽度FW1)例如为120mm。风扇壳体84d的侧面局部开口,并将开口的部分与通道部84e连结。风扇壳体84d的侧面的宽度(侧面宽度FW3)例如为33mm。吸气口84a在正视时为圆形形状,吸气口84a的直径(开口径FWh)例如为80mm。
另外,上述轴承部84f形成为朝向主面84g突出的杯状,轴承部84f的直径(旋转轴宽度FWp)例如为58mm。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正视时的从轴承部84f到吸气口84a的宽度称为有效开口宽度FWy。即,向轴承部84f与吸气口84a之间(有效开口宽度FWy)送入空气,由此能够将空气取入吸引风扇84的内部。另一方面,与轴承部84f发生了碰触后的空气不进入吸引风扇84的内部而返回。以下,将吸引风扇84能够吸引空气的区域称为吸引区域,吸引区域相当于有效开口宽度FWy。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叶片84c与轴承部84f之间设有间隙,但是叶片84c与轴承部84f的间隔只要适当调整即可,只要在正视时是叶片84c的一部分配置在有效开口宽度FWy内即可。
通道部84e是与空气的流动方向正交的截面为矩形形状的中空的管,且与风扇壳体84d一体地形成。通道部84e的一个端部与风扇壳体84d的侧面连结,通道部84e的另一个端部形成将在通道部84e的内部的流路中流动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84b。正视时的从排气口84b到风扇壳体84d的相反侧的端部的宽度(框体横向宽度FW2)例如为120mm。而且,如上述那样,在侧视时排气口84b形成为矩形形状,排气口84b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排气横向宽度VW1)例如为26mm,排气口84b的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开口宽度(排气纵向宽度VW2)例如为51mm。即,排气口84b的排气纵向宽度VW2形成得比排气横向宽度VW1大。
吸引风扇84与分离风扇88为相同结构,分离风扇88的吸气口88a、排气口88b、叶片88c、风扇壳体88d、通道部88e、轴承部88f、主面88g、旋转轴88h及圆板88j分别相当于吸引风扇84的吸气口84a、排气口84b、叶片84c、风扇壳体84d、通道部84e、轴承部84f、主面84g、旋转轴84h及圆板84j。
如上所述,在吸引风扇84和分离风扇88使用相同风扇,由此风扇引起的噪声的静音化变得容易。即,若各风扇的转速或周期近似,则噪声的频率成为相近值,因此即使应对的频带变窄也能够实现静音化。
如上所述,吸引风扇84及分离风扇88的宽度由风扇壳体84d及通道部84e的宽度(框体纵向宽度FW1、框体横向宽度FW2及侧面宽度FW3)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面宽度FW3为最小宽度,旋转轴方向是吸引风扇84及分离风扇88的最小宽度方向。
优选将分离风扇88的风压设定得比吸引风扇84的风压大。根据该结构,通过增大分离风扇88的风压,能够弥补在经由中继通道87时产生的损失。即,由于流路变长,风压的些许下降不可避免,因此通过将风扇的输出加以区别,能够确保恒定的风压。具体而言,吸引风扇84的风压为200Pa,分离风扇88的风压为380Pa。
图8A所示的虚线表示在正视时投影到分离风扇88的主面88g上的中继通道87的流路(通道区域DR)。通道区域DR形成为矩形形状,长度方向N(在图中为横向)上的宽度为26mm,装载方向S(在图中为纵向)上的宽度为51mm。即,形成为与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相同的形状。此外,优选使通道区域DR形成得与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相同或比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大。
通道区域DR配置在面向叶片88c的位置,优选以与有效开口宽度FWy的一部分重叠的面积成为最大的方式配置。即,在通道区域DR与有效开口宽度FWy的一部分重叠的面积成为最大时,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配置在与吸引区域重叠的面积成为最大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形成为将从吸引风扇84送来的空气尽可能多地取入到分离风扇88的内部的结构,由此能够增加从分离风扇88排出的空气。即,增大与吸引区域对置而开口的面积,由此能够增加被直接送入到分离风扇中的空气。此外,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与吸引区域重叠的面积是指在正视分离风扇88的主面88g时,、排气口84b与有效开口宽度FWy重叠的部分。
如上所述,中继通道87面向分离风扇88的叶片88c开口。根据该结构,从中继通道87送来的空气与分离风扇88的叶片88c直接碰触,因此能够向分离风扇88高效地送入空气。
在俯视分离风扇88的形成有吸气口88a的面(主面88g)时,吸引区域为圆环状,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为矩形形状。向分离风扇88投影的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中的任一边优选与吸引区域的外圆的切线一致。根据该结构,通过确定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的位置,能够容易地设计与吸引区域重叠的面积成为最大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的长边配置在距分离风扇88的排气口88b在长度方向N(图8A中为横向)上的距离成为最大的位置(分离风扇88的吸气口88a的右端),但例如也可以配置在距分离风扇88的排气口88b在长度方向N上的距离成为最小的位置(分离风扇88的吸气口88a的左端)。而且,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的长边相对于长度方向N垂直地配置,但只要与分离风扇88的排气口88b的切线一致即可,可以相对于长度方向N倾斜。
此外,在分离风扇88的吸气口88a与中继通道87的开口部的形状不同的情况下,只要在分离风扇88与中继通道87连结的部分对应于吸气口88a地将开口部扩宽等,以免从中继通道87送来的空气向外部泄漏即可。而且,在吸引风扇84与吸引通道85的连结部(吸引连结部85a)也同样地操作即可。而且,中继通道87以覆盖主面88g的方式形成,从中继通道87的开口部排出的空气可以仅向吸气口88a的一部分的区域即与排气口84b对置的区域排气。
接下来,关于纸张拉出部的尺寸,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图9是将纸张拉出部提取出来表示的俯视图,图10是图2所示的供纸装置的侧视图。
吸引通道85(但是,吸引连结部85a除外)的长度方向N上的宽度KDn为455mm,传送方向H上的宽度KDh为50mm,装载方向S上的宽度KDs(参照图5)为25mm。即,吸引通道85在长度方向N上形成得较长,吸引通道85的长度方向N与长度方向N一致。
分离通道86(但是,分离连结部86a及分离前端部86c除外)的长度方向N上的宽度BDn为395mm,传送方向H上的宽度BDh为33mm,装载方向S上的宽度BDs为65mm。即,分离通道86在长度方向N上形成得较长,分离通道86的长度方向N与长度方向N一致。而且,分离通道86的传送方向H上的宽度BDh为最小宽度,传送方向H是分离通道86的最小宽度方向。
吸引风扇84在与长度方向N垂直的面上设有吸气口84a,在与传送方向H垂直的面上设有排气口84b。即,吸引风扇84的旋转轴设置在长度方向N上,因此吸引风扇84的最小宽度方向与长度方向N一致。
分离风扇88在与传送方向H垂直的面上设有吸气口88a,在与长度方向N垂直的面上设有排气口88b。即,分离风扇88的旋转轴设置在传送方向H上,因此分离风扇88的最小宽度方向与传送方向H一致。
如上所述,在将沿着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的前端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N时,吸引风扇84以吸引通道85的长度方向N与吸引风扇84的最小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分离通道86以吸引通道85的长度方向N与分离通道的长度方向N平行配置且传送方向H与分离通道86的最小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分离风扇88将分离通道86的最小宽度方向与分离风扇88的最小宽度方向平行地配置。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吸引风扇84的最小宽度方向与吸引通道85的长度方向一致,由此能够缩短由通道和风扇构成的纸张拉出部75在长度方向N上的宽度。而且,通过使分离通道86及分离风扇88的最小宽度方向与传送方向H一致,能够缩短纸张拉出部75在传送方向H上的宽度。即,通过尽量减小在长度方向N及传送方向H上的宽度,而能够实现供纸装置71的紧凑化。
分离风扇88在与长度方向N垂直的面上设有排气口88b,分离风扇88的排气口88b在装载方向S上的宽度(排气纵向宽度VW2)形成得比在传送方向H上的宽度(排气横向宽度VW1)大。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分离风扇88的排气口88b在装载方向S上扩宽,能够确保流路的截面积。即,分离风扇88及分离通道86使最小宽度方向与传送方向H一致,因此虽然无法增大传送方向H上的宽度,但是由于在装载方向S上为了设置纸张装载台74而确保预定的区域,因此能够容易地增大宽度。
吸引风扇84在与传送方向H垂直的面上设有排气口84b,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在装载方向S上的宽度(排气纵向宽度VW2)形成得比在长度方向N上的宽度(排气横向宽度VW1)大。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吸引风扇84的排气口84b在装载方向S上扩宽,能够确保流路的截面积。即,吸引风扇84使最小宽度方向与吸引通道85的长度方向N一致,由此虽然无法增大长度方向N上的宽度,但是由于在装载方向S上为了设置纸张装载台74而确保预定的区域,因此能够容易地增大宽度。
如图9所示,吸引通道85、中继通道87及分离通道86配置成在俯视时呈U字形状。因此,以中继通道87为基点,吸引通道85及分离通道86向同一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减少供纸装置71占有的区域,能够实现省空间化。而且,能够容易地设计吸引通道85与分离通道86靠近的结构,能够容易地使空气从分离通道86向吸引通道85循环。
接下来,关于供纸装置的供纸动作,参照图2及图11进行说明。
图11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简化表示的剖视图。
首先,将纸张向纸张装载台74装载并进行定位。在将纸张向纸张装载台74装载时,使纸张后端引导件76向后方移动,从而将纸张后端引导件76与抵接板72b之间打开得较宽。而且,使辅助通道77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将两个辅助通道77之间打开得较宽。在此,将纸张向纸张装载台74装载,使纸张后端引导件76向前方移动,通过引导柱部76a将纸张的后端向传送方向H按压。被按压于引导柱部76a的纸张在纸张装载台74上滑动地移动,前端与抵接板72b相接。即,将纸张的前端及后端夹入抵接板72b与引导柱部76a之间,进行纸张的定位。而且,使辅助通道77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将纸张的长度方向N上的两端夹入两个辅助通道77之间,进行纸张的定位。
接下来,使卷取滑轮90(参照图3)旋转,使纸张装载台74上升,将纸张定位在预定的高度。例如,使纸张装载台74上升至最上方的纸张与引导头部76b相接为止。
而后,向辅助通道77送入空气,从辅助通道77向装载于纸张装载台74的纸张的两侧面上层吹附空气,使纸张浮起。而且,从吸引风扇84及分离风扇88向分离通道86送入空气,从第一分离口86b向纸张的前端吹附空气,使纸张散乱。在此,从第二分离口86e吹附的空气将浮起的纸张分离。
在此状态下,从吸引通道85向吸引风扇84及分离风扇88吸引空气,通过通气孔81a及纸张吸引口85e吸入空气,使一张纸张吸附于纸张传送带81。由此,使辊82及辊83旋转从而使纸张传送带81环绕移动时,一张纸张向传送方向H被拉出而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传送辊31被传送。接着,将下一张纸张吸附于纸张传送带81并传送。以后同样,将纸张逐张地从供纸装置71向图像形成装置1传送。
如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供纸装置71。根据该结构,通过具备本发明的供纸装置71,能起到与本发明的供纸装置71同样的作用效果。
此外,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上为例示,不应成为限定性的解释的根据。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是仅由上述实施方式解释,而是基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来划定。而且,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标号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
71  供纸装置
74  纸张装载台
81  纸张传送带(纸张传送部件的一例)
84  吸引风扇
84a 吸气口(吸引风扇的一部分)
84b 排气口(吸引风扇的一部分)
85  吸引通道
86  分离通道
87  中继通道
88  分离风扇
88a 吸气口(分离风扇的一部分)
88b 排气口(分离风扇的一部分)
H   传送方向
N   长度方向
S   装载方向

Claims (16)

1.一种供纸装置,具备:纸张装载台,装载多张纸张并沿纸张的装载方向升降;以及纸张传送部件,通过空气的吸引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吸附并传送,所述供纸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分离风扇,产生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分离的空气流;
吸引风扇,产生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吸引的空气流;以及
中继通道,将从所述吸引风扇排出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分离风扇,
所述中继通道形成为连结从所述吸引风扇的排气口到所述分离风扇的吸气口的直线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纸装置具备与所述分离风扇的排气口连接并形成对所述纸张进行分离的空气的流路的分离通道,
所述中继通道与所述分离通道具有预定角度地连结,在连结的部分配置有所述分离风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角度为90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纸装置具备与所述吸引风扇的吸气口连接且形成对所述纸张进行吸引的空气的流路的吸引通道,
从所述吸引通道吸引从所述分离通道排出的空气。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通道面向所述分离风扇的叶片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风扇的排气口配置在与所述分离风扇进行吸引的吸引区域的一部分重叠且与所述吸引区域重叠的面积最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所述分离风扇的形成有吸气口的面时,
所述吸引区域为圆环状,所述吸引风扇的排气口为矩形形状,
投影到所述分离风扇的所述吸引风扇的排气口中的任一边与所述吸引区域的外圆的切线一致。
8.一种供纸装置,具备:纸张装载台,装载多张纸张并沿纸张的装载方向升降;以及纸张传送部件,通过空气的吸引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吸附并传送,所述供纸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将沿着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的前端的方向设为长度方向时,
所述供纸装置具备:
分离通道,与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的前端相对配置,且形成对所述纸张进行分离的空气的流路;
分离风扇,与所述分离通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连结,产生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分离的空气流;
吸引通道,与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的上表面相对地沿着所述长度方向配置,形成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吸引的空气的流路;以及
吸引风扇,与所述吸引通道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连结,产生对装载于所述纸张装载台的纸张进行吸引的空气流,
所述吸引风扇被配置成所述吸引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吸引风扇的最小宽度方向一致,
所述分离通道被配置成所述吸引通道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分离通道的长度方向平行且所述纸张的传送方向与所述分离通道的最小宽度方向一致,
所述分离风扇被配置成所述分离通道的最小宽度方向与所述分离风扇的最小宽度方向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风扇在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面上设有排气口,
所述分离风扇的排气口在所述装载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宽度大。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风扇在与所述传送方向垂直的面上设有排气口,
所述吸引风扇的排气口在所述装载方向上的宽度形成得比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宽度大。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纸装置具备将从所述吸引风扇排出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分离风扇的中继通道,
所述中继通道与所述分离通道具有预定角度地连结,在连结的部分配置有所述分离风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角度为90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通道面向所述分离风扇的叶片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风扇与所述分离风扇是相同结构的风扇。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风扇的风压大于所述吸引风扇的风压。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纸装置。
CN201280068270.5A 2012-01-27 2012-12-20 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080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4922A JP5801213B2 (ja) 2012-01-27 2012-01-27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14921A JP5818705B2 (ja) 2012-01-27 2012-01-27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14921 2012-01-27
JP2012-014922 2012-06-25
PCT/JP2012/083115 WO2013111483A1 (ja) 2012-01-27 2012-12-20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80718A true CN104080718A (zh) 2014-10-01
CN104080718B CN104080718B (zh) 2016-05-18

Family

ID=48873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8270.5A Active CN104080718B (zh) 2012-01-27 2012-12-20 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79734B2 (zh)
CN (1) CN104080718B (zh)
WO (1) WO2013111483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0434A (zh) * 2015-12-16 2017-08-04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状构件分离装置、片材状构件分离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323108A (zh) * 2014-01-22 2017-11-07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供纸装置、剥离辅助装置及打印机
TWI610871B (zh) * 2015-06-26 2018-01-11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預浸體運送裝置
CN108099422A (zh) * 2017-12-27 2018-06-01 东莞市天合机电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机用降落式补纸的纸张补充装置
CN111204600A (zh) * 2018-11-22 2020-05-2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介质供给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76299B2 (en) * 2018-04-07 2020-06-09 Roca Robotics, Inc. Item inventory management system with vacuum operated robotic card sorter
JP2022126021A (ja) * 2021-02-18 2022-08-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納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収納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2022154798A (ja) 2021-03-30 2022-10-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24A (zh) * 1988-10-10 1990-05-09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轮转印刷机上给纸机的纸张吹松器
JPH10316263A (ja) * 1997-05-16 1998-12-02 Ricoh Co Ltd エア分離給送装置
JP2002226068A (ja) * 2001-01-26 2002-08-14 Duplo Corp 給紙装置
US20060170145A1 (en) * 2005-02-03 2006-08-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190840A (ja) * 2008-02-14 2009-08-27 Tohoku Ricoh Co Ltd シート給送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10215350A (ja) * 2009-03-16 2010-09-3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給紙装置、給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57678A (ja) * 1997-11-25 1999-06-15 Ricoh Co Ltd エアー分離給紙装置の静音化機構
US6412769B1 (en) 1999-06-28 2002-07-02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Paper feeder
JP3706277B2 (ja) 1999-07-30 2005-10-1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JP4649340B2 (ja) 2006-01-20 2011-03-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04186B2 (ja) 2006-03-28 2011-11-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72220B2 (ja) * 2008-05-15 2013-08-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給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47970A (ja) 2009-04-17 2010-11-0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3072832B (zh) * 2011-10-26 2016-02-17 夏普株式会社 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485248B2 (ja) * 2011-11-17 2014-05-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24A (zh) * 1988-10-10 1990-05-09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轮转印刷机上给纸机的纸张吹松器
JPH10316263A (ja) * 1997-05-16 1998-12-02 Ricoh Co Ltd エア分離給送装置
JP2002226068A (ja) * 2001-01-26 2002-08-14 Duplo Corp 給紙装置
US20060170145A1 (en) * 2005-02-03 2006-08-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190840A (ja) * 2008-02-14 2009-08-27 Tohoku Ricoh Co Ltd シート給送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10215350A (ja) * 2009-03-16 2010-09-30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給紙装置、給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3108A (zh) * 2014-01-22 2017-11-07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供纸装置、剥离辅助装置及打印机
CN107323108B (zh) * 2014-01-22 2019-09-10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供纸装置、剥离辅助装置及打印机
TWI610871B (zh) * 2015-06-26 2018-01-11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預浸體運送裝置
CN107010434A (zh) * 2015-12-16 2017-08-04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状构件分离装置、片材状构件分离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010434B (zh) * 2015-12-16 2019-07-26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状构件分离装置、片材状构件分离方法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0384897B2 (en) 2015-12-16 2019-08-20 Ricoh Company, Ltd. Sheet-member separation device, sheet-member separ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8099422A (zh) * 2017-12-27 2018-06-01 东莞市天合机电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机用降落式补纸的纸张补充装置
CN108099422B (zh) * 2017-12-27 2019-11-01 江苏源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机用降落式补纸的纸张补充装置
CN111204600A (zh) * 2018-11-22 2020-05-29 理想科学工业株式会社 介质供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79734B2 (en) 2015-07-14
CN104080718B (zh) 2016-05-18
US20140346727A1 (en) 2014-11-27
WO2013111483A1 (ja) 201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80718A (zh) 供纸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455971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4589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482899B2 (ja) 測定装置、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870179B2 (en) Paper feed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5622073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34352B (zh) 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072832B (zh) 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152023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910031B (zh) 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6801313B2 (ja) 給紙装置及び給紙方法
US11339017B2 (en) Recording-material-transpor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818705B2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25491A (ja) 給紙装置
JP5801213B2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66641A (ja)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066105B2 (ja)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TWI617501B (zh) 片材輸送裝置及片材輸送方法
JPH10194492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29393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9127379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12347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21851A (ja) 給紙装置
JP2013091538A (ja)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1824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