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80650A - 辅助把手 - Google Patents

辅助把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80650A
CN104080650A CN201380007363.1A CN201380007363A CN104080650A CN 104080650 A CN104080650 A CN 104080650A CN 201380007363 A CN201380007363 A CN 201380007363A CN 104080650 A CN104080650 A CN 104080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hinge
torsion spring
supporting slice
eng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73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梶尾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80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806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2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hand grips or stra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2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hand grips or straps
    • B60N3/023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hand grips or straps mov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2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hand grips or straps
    • B60N3/02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hand grips or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xing means

Abstract

在辅助把手的铰链部(2)(3)的轴支承部隔开间隔地设有外侧支承片(23)和内侧支承片(22)。在内侧支承片(22)和外侧支承片(23)之间插入被收纳于弹簧壳体(7)的双扭簧(6),利用双扭簧(6)对把手主体(1)向非使用位置侧施力。在弹簧壳体(7)的中间部形成有开口部(73)。双扭簧(6)的两侧的腿部(61)(62)卡定于弹簧壳体(7)的内侧。双扭簧(6)的中间腿部(63)从弹簧壳体7的开口部(73)突出并卡定于主体(1)的局部。

Description

辅助把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于汽车车厢内的顶棚表面等的辅助把手,特别是涉及经由铰链部将把手主体以使其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车内的被固定部的辅助把手。
背景技术
为了在车厢内支承乘坐者的身体而在汽车车厢内的顶棚表面安装有辅助把手。作为这种辅助把手,在各种汽车中安装有如下构造的辅助把手:在把手主体的两侧形成有凹部,在该凹部内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铰链部,把手主体借助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
在这种辅助把手的铰链部,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述,绕该铰链部的铰链轴的周向安装有施力用的扭转螺旋弹簧,利用扭转螺旋弹簧的弹簧力相对于铰链部对把手主体向非使用位置施力。
安装于该铰链部的扭转螺旋弹簧通常配置在突出设置于铰链部的下部的一对支承片之间,弹簧的一端与铰链部卡合,弹簧的另一端与把手主体卡合,弹簧安装于支承片之间的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7748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590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该扭转螺旋弹簧在组装时以对把手主体施力而使其相对于铰链部位于非使用位置的状态安装于铰链部下部的一对支承片之间,此时,需要使扭转螺旋弹簧的朝向为规定的方向,且以施力为扭转状态的方式安装,对小型的扭转螺旋弹簧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手工作业的安装作业烦杂且有难度。
另外,把手主体的铰链用凹部内的位于铰链部的支承片之间的空间比扭转螺旋弹簧的外形形状大,在弹簧的周围存在较大的间隙。因此,插入到支承片之间的扭转螺旋弹簧容易被安装为自铰链轴的轴心位置斜向偏移的安装状态。
因此,在扭转螺旋弹簧倾斜地安装于铰链部的一对支承片之间时,难以相对于铰链部在扭转螺旋弹簧的扭转方向上对扭转螺旋弹簧施加一定的扭矩,每个产品的铰链部和把手主体之间的由扭转螺旋弹簧产生的转矩存在波动,难以将铰链部的转矩控制为预先设定的规定值。另外,在安装为扭转螺旋弹簧的轴线相对于用于安装扭转螺旋弹簧的铰链部的铰链轴斜向偏移时,在进行把手主体相对于铰链部转动的转动操作时,各螺圈彼此之间摩擦或者扭转螺旋弹簧与把手主体的铰链用凹部的壁面之间摩擦,容易产生异音。
因此,本申请人在上述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如下辅助把手:将相对于铰链部对把手主体向非使用位置施力的扭转螺旋弹簧收纳于圆筒状的弹簧壳体,将收纳有扭转螺旋弹簧的弹簧壳体安装于铰链部的内侧。
对于将该收纳有扭转螺旋弹簧的弹簧壳体安装于铰链部的内侧的构造的辅助把手而言,虽然在向铰链部的内侧安装弹簧壳体时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位置对齐并组装,然而在使用时,在把手主体从非使用位置转动到使用位置时,扭转螺旋弹簧在其一端与另一端之间扭转,由于载荷沿使扭转螺旋弹簧的轴线倾斜的方向作用于螺旋弹簧,因此扭转螺旋弹簧容易倾斜。因此,在沿着扭转螺旋弹簧的轴线的姿态倾斜时,螺旋弹簧的外周部与弹簧壳体的内表面滑动接触,进而各螺圈彼此之间滑动接触,依然存在把手主体的由扭转螺旋弹簧的弹簧力产生的转动力容易变得不稳定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利用弹簧力对把手主体稳定地施加转动力的辅助把手。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辅助把手在把手主体的两侧基部设有铰链用凹部,在该两侧的铰链用凹部内以使各铰链部能够转动的方式分别轴支承有该各铰链部,该辅助把手借助该铰链部固定于车内的被固定部,在该铰链部的轴支承部隔开间隔地设有外侧支承片和内侧支承片,在该内侧支承片和外侧支承片之间以非转动状态插入收纳有弹簧的弹簧壳体,利用该弹簧对该把手主体向非使用位置侧施力,其特征在于,作为该弹簧,双扭簧收纳于该弹簧壳体内,该双扭簧的两侧的腿部卡定于该弹簧壳体的内侧,该双扭簧的中间腿部从该弹簧壳体突出并卡定于上述把手主体的局部。
采用该技术方案,在双扭簧与把手主体的转动相应地扭转时,由于双扭簧的中间腿部的两侧的螺旋部彼此向反方向卷绕,因此弹簧部不会倾斜,双扭簧在轴向上保持为适当的圆筒形状并扭转。因此,在把手主体转动时,双扭簧不会与弹簧壳体滑动接触且双扭簧的各螺圈彼此之间不会滑动接触,能够对把手主体施加稳定的转矩,并且,能够防止弹簧件、弹簧壳体的磨损,能够防止产生异音。
在此基础上,能够构成为:上述弹簧壳体包括上部壳体和嵌合于该上部壳体的下侧的下部壳体,在该上部壳体的中间部和该下部壳体的中间部设有开口部,上述双扭簧的中间腿部从该开口部突出。
由此,在组装弹簧壳体时,能够仅利用在下部壳体内装入双扭簧并从其上方覆盖并组装上部壳体的简单作业将双扭簧组装于弹簧壳体内的适当位置,且能够以使双扭簧产生适当的力的状态进行组装,因此能够大幅度提高制造时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在上述辅助把手的基础上,能够构成为:在上述铰链部的成为轴支承部的外侧支承片的轴心位置的内侧设有凸起孔,在上述弹簧壳体的端面突出设置有凸起部,使该弹簧壳体的该凸起部嵌入该外侧支承片的该凸起孔,将弹簧壳体组装于该铰链部的内侧支承片和外侧支承片之间。由此,能够将收纳有双扭簧的弹簧壳体简单地安装为与铰链部的内侧支承片和外侧支承片之间的轴心位置在轴线上一致。
另外,在此基础上,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弹簧壳体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相互嵌合的部分设有多个卡定爪和多个卡定部,该弹簧壳体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在收纳有该双扭簧的状态下通过使该卡定爪卡定于该卡定部而嵌合在一起。由此,在进行辅助把手的组装作业时,能够将双扭簧简单地收纳于弹簧壳体内并组装于铰链部的铰链主体内。
另外,优选的是,上述双扭簧以其中间腿部和两侧的腿部之间扭转而产生有扭转弹簧力的状态收纳于上述弹簧壳体内。由此,双扭簧以产生了扭转弹簧力的状态收纳于弹簧壳体内,因此能够在将弹簧壳体收纳于铰链部的铰链主体内时对把手主体施加适当的弹簧力来进行组装。
另外,能够构成为:在上述双扭簧临时收纳于该上部壳体内的状态下,使该上部壳体或者该下部壳体的一侧的卡定爪卡定于该下部壳体或者该上部壳体的一侧的卡定部,接着使该下部壳体动作而扭转该双扭簧,一边产生扭转弹簧力,一边使另一侧的卡定爪卡定于另一侧的卡定部,将上述双扭簧收纳于该弹簧壳体内。由此,在制造时,只要使收纳于弹簧壳体内的双扭簧稍微扭转就能够产生扭转弹簧力,因此,能够非常简单地将产生了扭转弹簧力的状态的双扭簧组装于弹簧壳体内。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辅助把手,能够利用双扭簧的弹簧力对把手主体稳定地施加转矩,能够防止弹簧的各螺圈彼此之间的磨损、弹簧壳体内表面的磨损,能够防止弹簧摩擦时产生的异音。并且,能够将双扭簧简单地收纳、组装于弹簧壳体内,在制造辅助把手时,能够减少组装作业的工时,能够高效地制造辅助把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辅助把手的后视图。
图2是该辅助把手的左视图。
图3是该辅助把手的从背面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该辅助把手的从背面观察而得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铰链主体31的从背面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6是铰链主体21的从背面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7是铰链主体31的从正面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8是铰链主体21的从正面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9是双扭簧的立体图。
图10是弹簧壳体的立体图。
图11是收纳有双扭簧的弹簧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该弹簧壳体的后视图。
图13是图12的A-A剖视图。
图14是双扭簧和弹簧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弹簧壳体的将上部壳体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辅助把手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弹簧壳体的立体图。
图18是该弹簧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该弹簧壳体的分解左视图。
图20是该弹簧壳体的从下侧观察而得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21的(a)为上部壳体的主视图,图21的(b)为上部壳体的右视图,图21的(c)为上部壳体的俯视图,图21的(d)为上部壳体的仰视图。
图22的(a)为下部壳体的主视图,图22的(b)为下部壳体的右视图,图22的(c)为下部壳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示出辅助把手的后视图,图2示出辅助把手的左视图,图3示出辅助把手的从背面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4示出辅助把手的分解立体图。其中,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左右上下表示从正面观察安装姿态的辅助把手时的左右上下,图示中使用的FR表示前,LE表示左,RI表示右,UP表示上,RE表示后。
在图1~图4中,附图标记1为利用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把手主体,在设于把手主体1的左右两端的基部的背面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铰链用凹部11、12。在两侧的铰链用凹部11、12内的左右两侧壁部的内侧分别形成有一对轴孔13a、13b、14a、14b,后述的用于轴支承铰链部2、3的外侧凸起25、35嵌入外侧的轴孔13a、14a,突出设置于各铰链部2、3的内侧支承片22、32的内侧凸起24、34插入内侧的轴孔13b、14b,各铰链部2、3借助外侧凸起25、35和内侧凸起24、34以能够相对于把手主体1转动的方式被轴支承。一对铰链部2、3被固定于汽车的车体,因此把手主体1能够在非使用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相对于铰链部2、3转动。
一对铰链部2和铰链部3形成为彼此镜像对称,如图4所示,右侧的铰链部2构成为包括:铰链主体21;安装夹5,其以从铰链主体21的背面侧嵌入该铰链主体21的方式安装,该安装夹5嵌入未图示的车体上的矩形孔而被卡定;罩4,其以覆盖铰链主体21的正面侧的方式嵌合安装于该铰链主体21,并使夹支承部42进入铰链主体21内的矩形开口部27而从内侧支承安装夹5;弹簧壳体7,其介于在铰链主体21的下部突出设置的内侧支承片22和外侧支承片23之间;以及双扭簧6,其收纳于弹簧壳体7内。
左侧的铰链部3同样地构成为包括:铰链主体31;安装夹5,其以从铰链主体31的背面侧嵌入该铰链主体31的方式安装,该安装夹5嵌入未图示的车体上的矩形孔而被卡定;罩4,其以覆盖铰链主体31的正面侧的方式嵌合安装于该铰链主体31,并使夹支承部42进入铰链主体31内的矩形开口部37而从内侧支承安装夹5;油阻尼器8,其插入到在铰链主体31的下部突出设置的内侧支承片32和外侧支承片33之间,用于对把手主体1施加转动负荷。
如图6、图8所示,右侧的铰链部2的铰链主体21利用合成树脂一体成形为如下形状:在该铰链主体21的下部突出设置有内侧支承片22、外侧支承片23,在该铰链主体21的大致中央设有矩形开口部27,从矩形开口部27的中央部朝向背面侧突出设置有用于支承安装夹5的中央支承板28。在朝向下侧突出设置的内侧支承片22中突出设置有内侧凸起24,该内侧凸起24作为铰链轴突出设置于该内侧支承片22的外侧面,在外侧支承片23中突出设置有外侧凸起25,该外侧凸起25作为铰链轴突出设置于该外侧支承片23的外侧面。该内侧支承片22的内侧凸起24和外侧支承片23的外侧凸起25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入穿设于上述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的两侧壁上的轴孔13a、13b。
另外,如图7、8所示,该内侧支承片22的厚度形成为比该外侧支承片23的厚度大,外侧支承片23的厚度形成为比内侧支承片22的厚度小,在将外侧凸起25嵌入轴孔13时,使外侧支承片23挠曲来将该外侧凸起25嵌入。另外,内侧支承片22的厚度形成为比外侧支承片23的厚度大,从而在使用辅助把手时,载荷经由把手主体1而作用于铰链部2的内侧支承片22和内侧凸起24时,能够可靠地承受该载荷。
另一方面,突出设置于外侧支承片23的外侧凸起25的顶端下部为被斜向切除而得到的形状,在该处形成欠缺部25a(图6)。借助该欠缺部25a,在组装过程中将外侧凸起25嵌入轴孔13时,外侧凸起25能够越过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的缘部。此外,如图8所示,在铰链主体21的内侧支承片22的基部(上部)外侧面形成有缺口槽26,借助该缺口槽26,在将铰链部2嵌入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时,铰链用凹部11的缘部进入该缺口槽26,内侧凸起24和外侧凸起25能够嵌入轴孔13a、13b。
在铰链主体21的两侧部形成有罩卡定部29,在将后述的罩4嵌合安装于铰链主体21的正面侧时,罩4侧的卡定爪43被卡定。另外,形成于铰链主体21的大致中央部的矩形开口部27如图4等所示那样形成为能够供后述的安装夹5从该矩形开口部27的背面侧插入的形状,并且形成为在与罩4嵌合时能够供在罩4的背面侧突出设置的夹支承部42插入的形状,在矩形开口部27的大致中央水平地突出设置有中央支承板28。安装夹5以从上下覆盖该中央支承板28的方式从背面插入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内,安装夹5的顶端的卡合部5a卡合于该矩形开口部27的内侧。
如图5、图7所示,左侧的铰链部3的铰链主体31利用合成树脂一体成形为:在该铰链主体31的下部突出设置有内侧支承片32、外侧支承片33,在该铰链主体31的大致中央设有矩形开口部37,从矩形开口部37的中央部朝向背面侧突出设置有用于支承安装夹5的中央支承板38。在向下侧突出设置的内侧支承片32中突出设置有内侧凸起34,该内侧凸起34作为铰链轴突出设置在该内侧支承片32的外侧面,在外侧支承片33中突出设置有外侧凸起35,该外侧凸起35作为铰链轴突出设置在该外侧支承片33的外侧面,该内侧支承片32和外侧支承片3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入穿设于上述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2的两侧壁上的轴孔14a、14b。
另外,如图7所示,该内侧支承片32的厚度形成为比该外侧支承片33的厚度大,外侧支承片33的厚度形成为比内侧支承片32的厚度小,在将外侧凸起35嵌入轴孔14a时,使外侧支承片33挠曲来将该外侧凸起35嵌入。并且,内侧支承片32的厚度形成为比外侧支承片33的厚度大,从而在使用辅助把手时,载荷经由把手主体1作用于铰链部3的内侧支承片32和内侧凸起34时,能够可靠地承受该载荷。
另一方面,突出设置于外侧支承片33的外侧凸起35的顶端下部为斜向切除后的形状,在该处形成欠缺部35a。借助该欠缺部35a,在组装过程中将外侧凸起35嵌入轴孔14a时,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2的缘部能够越过外侧凸起35。此外,如图7所示,在铰链主体31的内侧支承片32的基部(上部)外侧面形成有缺口槽36,借助该缺口槽36,在将铰链部3嵌入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2时,铰链用凹部12的缘部进入该缺口槽36,铰链部3倾斜,内侧凸起34能够嵌入轴孔14a。
在铰链主体31的两侧部形成有罩卡定部39,在将罩4嵌合于铰链主体31的正面侧时,罩4侧的卡定爪43被卡定。另外,形成于铰链主体31的大致中央部的矩形开口部37如图4等所示那样形成为能够将安装夹5从该矩形开口部37的背面侧插入的形状,并且形成为在与罩4嵌合时能够供在罩4的背面侧突出设置的夹支承部42插入的形状,在矩形开口部37的大致中央水平地突出设置有中央支承板38。安装夹5以从上下覆盖该中央支承板38的方式从背面插入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内,安装夹5顶端的卡合部5a卡定于矩形开口部37的内侧。
如上所述,在将上述的铰链主体21、3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嵌入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12的状态下,安装夹5嵌入铰链主体21、31,该安装夹5如图4所示那样是通过将具有弹簧弹性的金属弯折成大致U字状而形成的,卡合于铰链主体21、31的内侧的卡合部5a以弯折成L形的方式形成在该安装夹5的两侧顶端部。
此外,在安装夹5的两侧以切开立起的方式形成有能够向安装夹5的宽度变大的方向弹性变形的凸出部5b,在两侧的凸出部5b上形成有如图16所示那样与设于车体的车身面板B上的矩形孔的缘部卡定的卡定部。并且,在凸出部5b的顶端部分开形成有两个卡定爪5c,该卡定爪5c在将安装夹5从铰链主体21、31的背面侧插入组装于该铰链主体21、31时如图3所示那样与铰链主体21、31的缘部卡定。
如图4所示,以覆盖铰链主体21、31的正面侧的方式组装的罩4由用于覆盖铰链主体21、31的正面的罩主体41和在罩主体41的背面侧突出设置的夹支承部42构成,在夹支承部42中突出设置有嵌入上述安装夹5的内侧的两对尖头部,在罩主体41内的两侧部设有与上述铰链主体21、31的罩卡定部29、39相卡定的卡定爪43。
另一方面,在突出设置于铰链主体21的下部的内侧支承片22和外侧支承片23之间安装收纳有双扭簧6的弹簧壳体7。如图9所示,收纳于弹簧壳体7内的双扭簧6构成为:在两个螺旋部64、65的两侧突出设置有腿部61、62,并且在螺旋部64、65之间突出设置有中间腿部63,在两侧,螺旋部64、65以彼此向相反方向卷绕的方式构成。
如图10所示,用于收纳双扭簧6的弹簧壳体7由上下分割壳体而得到的形状的上部壳体71和下部壳体72构成,弹簧壳体7形成为能够插入上述铰链部2的内侧支承片22和外侧支承片23之间的大小。并且,上部壳体71如图13、14所示那样形成为下部开口的长方体形状的箱型,下部壳体72形成为上部开口的箱型,形成为上部壳体71覆盖并嵌合在下部壳体72之上的构造,在将双扭簧6收纳于壳体内时,双扭簧6的两侧的腿部61、62卡定于上部壳体71的内壁面的规定位置。在弹簧壳体7的右侧端部(上部壳体71的右侧)突出设置有凸起部74,该凸起部74嵌入被设置在铰链部2的铰链主体21的外侧支承片23的内侧的凸起孔23a。
另外,在弹簧壳体7的大致中央部从上部壳体71到下部壳体72形成有开口部73,在将双扭簧6收纳于弹簧壳体7内后,双扭簧6的中间腿部63从该开口部73突出。如图10所示,在开口部73的下侧设有支承片75,在将双扭簧6收纳于弹簧壳体7内后,支承片75支承从开口部73突出的中间腿部63。双扭簧6的两侧的腿部61、62以抵接于弹簧壳体7的上部壳体71的内侧面的方式被支承。
在向弹簧壳体7内收纳双扭簧6时,如图14、15所示,首先,将双扭簧6插入下部壳体72内,接着,将上部壳体71以盖在下部壳体72之上的方式嵌合于下部壳体72之上。此时,下部壳体72的上部开口且下部壳体72的开口部73向背面侧开口,因此只要简单地将双扭簧6插入下部壳体72内,就能够简单地将双扭簧6收纳在规定位置。
接着,将上部壳体71盖在下部壳体72之上,由于双扭簧6收纳在下部壳体72的规定位置,因此只要简单地将上部壳体71以盖在下部壳体72之上的方式嵌合于下部壳体72之上,就能够简单地将双扭簧6和弹簧壳体7组装起来。上部壳体71和下部壳体72之间的对准面例如通过基于超声波的热熔接而结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在弹簧壳体7的右侧端面的大致轴心位置突出设置有凸起部74,在将弹簧壳体7安装于铰链部21的外侧支承片23和内侧支承片22之间时,凸起部74嵌入形成于外侧支承片23的轴心位置的凸起孔23a(图8)。
即,在将收纳有双扭簧6的弹簧壳体7组装于铰链主体21的内侧凸起24和外侧凸起25的轴心位置时,通过将在弹簧壳体7的外侧的侧面上突出设置的凸起部74嵌入设在铰链主体21的铰链用支承片23的内侧的凸起孔23a来进行该组装。
凸起部74的突出长度微小,弹簧壳体7的全长形成为与铰链主体21的内侧支承片22和外侧支承片23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尺寸。因此,若在将弹簧壳体7插入内侧支承片22和外侧支承片23之间的空间内时推入弹簧壳体7,则厚度较小的外侧支承片23挠曲,弹簧壳体7进入该空间内,凸起部74嵌入凸起孔23a,能够容易地组装弹簧壳体7。这样,弹簧壳体7以大致没有间隙的方式被插入、组装。
在组装后的状态下,收纳于弹簧壳体7的双扭簧6的两侧端部的腿部61、62卡定于弹簧壳体7内,双扭簧6的中间腿部63如图11所示那样从弹簧壳体7的开口部73突出。因此,在将铰链主体21安装有弹簧壳体7的铰链部2收纳于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内的状态下,双扭簧6的中间腿部63的顶端部卡定于已设置的卡定凹部11a。
这样,双扭簧6在收纳于弹簧壳体7的状态下配设于铰链部2的外侧支承片23和内侧支承片22之间,当铰链部2组装于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内的规定位置时,如图16所示,双扭簧6的中间腿部63的顶端部卡定于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的卡定凹部11a,把手主体1成为借助双扭簧6的作用力相对于铰链主体21向非使用位置侧被施力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安装于左侧的铰链用凹部12的铰链主体31的内侧支承片32和外侧支承片33之间如图4所示那样安装有油阻尼器8。油阻尼器8与铰链主体31的内侧凸起34和外侧凸起35的轴心配置在同一轴心上,向油阻尼器8的一侧突出的阻尼器轴的顶端部8a嵌合于内侧支承片32的内侧。向油阻尼器8的外壳体突出设置的卡合凸部8b与设在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2内的卡合凹部12a相卡合。
由此,在使把手主体1相对于铰链部3转动时,油阻尼器8的阻尼器轴相对于其外壳体转动,以产生适当的转动阻力的方式发挥作用。
在把手主体1上组装铰链部2、3时,首先,将铰链主体21、31组装于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12,此时,使铰链主体21、31的两侧的内侧凸起24、34和外侧凸起25、35嵌入铰链用凹部11、12内的轴孔13a、13b、14a、14b。
即,在将右侧的铰链主体21组装于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时,首先,使铰链主体21相对于铰链用凹部11倾斜,使内侧支承片22的内侧凸起24的顶端部进入轴孔13a。此时,铰链用凹部11的缘部进入内侧支承片22的基部的缺口槽26,能使内侧凸起24的顶端部进入轴孔13。
接着,下压铰链主体21的外侧支承片23,使铰链主体21的外侧凸起25进入铰链用凹部11内。此时,外侧凸起25的顶端下部因形成为欠缺部25a而能够容易地进入铰链用凹部11内,并且,由于外侧支承片23的厚度形成为较小,因此外侧支承片23向使外侧凸起25进入铰链用凹部11内的方向挠曲,外侧凸起25进入铰链用凹部11内。然后,若进一步推压外侧凸起25使其进入到铰链用凹部11内的中间位置,则能够使外侧凸起25嵌入轴孔13a。
另一方面,在将左侧的铰链主体31组装于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2时,首先,使铰链主体31相对于铰链用凹部12倾斜,使内侧支承片32的内侧凸起34的顶端部进入轴孔14b。此时,铰链用凹部12的缘部进入内侧支承片32的基部的缺口槽36,能使内侧凸起34的顶端部进入轴孔14b。
接着,下压铰链主体31的外侧支承片33,使其外侧凸起35进入铰链用凹部12内。此时,外侧凸起35的顶端下部因形成为欠缺部35a而能容易地进入铰链用凹部12内,并且,由于外侧支承片33的厚度形成为较小,因此外侧支承片33向使外侧凸起35进入铰链用凹部12内的方向挠曲,外侧凸起35进入铰链用凹部12内。然后,若进一步推压外侧凸起35使其进入到铰链用凹部12内的中间位置,则能够使外侧凸起35嵌入轴孔14a。
接着,在安装于右侧的铰链用凹部11的铰链主体21的内侧支承片22和外侧支承片23之间,以插入到弹簧壳体7内的状态安装用于对把手主体1相对于铰链部2、3朝向非使用位置(图2中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施力的双扭簧6。若在将弹簧壳体7插入内侧支承片22和外侧支承片23之间的空间内时推入弹簧壳体7,则厚度较小的外侧支承片23挠曲,弹簧壳体7进入该空间内,凸起部74嵌入凸起孔23a,弹簧壳体7以非转动状态被组装。
接着,在右侧的铰链部2的铰链主体21和左侧的铰链部3的铰链主体31分别安装安装夹5、5。此时,如图4所示,安装夹5、5从各铰链主体21、31的背面侧插入其矩形开口部27、37,将罩4、4的夹支承部42、42从铰链主体21、31的正面侧插入其矩形开口部27,37内。
此时,罩4、4以临时固定状态(在将安装夹5、5嵌入到车身面板的矩形孔后,安装夹5、5的凸出部5b等能够动作的状态)安装于铰链主体21、31的正面侧,安装夹5、5如图3所示那样嵌入铰链主体21、31的背面部,安装夹5、5的卡合部5a、5a与铰链主体21、31的内侧卡合,安装夹5的卡定爪5c抵接于铰链主体21、31的背面座部。
在将辅助把手安装于汽车的车厢内的规定位置时,将辅助把手的两侧基部的铰链部2、3压入被设于成形顶棚材料和车身面板B(图16)的矩形孔。此时,安装夹5、5的凸出部5b、5b抵接于矩形孔的缘部而一边向内侧(宽度缩小的方向)弹性变形一边进入矩形孔,在安装夹5、5的凸出部5b、5b完全嵌入矩形孔后,在凸出部5b、5b的卡定部和铰链主体21、31的顶端的座部之间夹住车身面板的矩形孔的缘部,形成卡定状态。
之后,将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罩4、4按压于铰链主体21、31的正面,使罩4、4的内侧的卡定爪43、43嵌入铰链主体21、31的两侧的罩卡定部29、39。在该状态下,罩4、4的夹支承部42、42完全嵌入安装夹5、5的内侧,安装夹5、5牢固地卡定于车身面板,辅助把手的安装完成。
在使用辅助把手时,使用者如图2、16所示那样使把手主体1相对于左右的铰链部2、3向下侧转动而使用辅助把手。在把手主体1的中央部被使用者向下方拉拽时,如图16所示,双扭簧6的中间腿部63卡定于把手主体1的卡定凹部11a,并随着把手主体1一起转动,随着该转动,双扭簧6克服弹簧力向图16中的逆时针方向扭转,双扭簧6的两侧的腿部61、62保持为在弹簧壳体7内被卡定的状态。
在双扭簧6与把手主体1的转动相应地被扭转时,由于双扭簧6的位于中间腿部63两侧的螺旋部64、65彼此向反方向卷绕,因此双扭簧6不会倾斜,在轴向上保持为适当的圆筒形状并被扭转。因此,在把手主体1转动时,双扭簧6不会与弹簧壳体7滑动接触且双扭簧6的各螺圈彼此不会滑动接触,而能够对把手主体1施加稳定的转矩。另外,能够防止双扭簧6的螺旋部64、65、弹簧壳体7的磨损,能够防止因滑动接触导致产生异音。
这样,在使用辅助把手时,使用者在把手主体1克服扭转弹簧力的状态下把持把手主体1,把手主体1保持为使用状态,此时,使用者带来的载荷经由把手主体1作用于铰链部2、3的内侧凸起24、34和外侧凸起25、35,主要是朝下的载荷强力地作用于内侧凸起24、34。
但是,由突出设置于厚度较厚的内侧支承片22、32的内侧凸起24、34承受该载荷,并且,在内侧支承片22、32和外侧支承片23、33之间插入有作为支承构件的弹簧壳体7或者油阻尼器8,因此,内侧凸起24、34和内侧支承片22、32不会挠曲,能够可靠地承受使用时的载荷。
另一方面,在使用者的手离开辅助把手的处于使用状态的把手主体1时,把手主体1自弹簧壳体7内的双扭簧6的中间腿部63受到向上(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的力而向该方向转动,返回到非使用状态。此时,双扭簧6的两侧的螺旋部64、65也彼此向反方向卷绕,因此不会出现双扭簧6的各螺圈彼此之间干扰或双扭簧6与弹簧壳体7之间干扰的情况,能够对把手主体1施加稳定的扭转弹簧力,使把手主体1稳定地转动。并且,此时,把手主体1返回到非使用状态的位置,不会发生双扭簧6的磨损、弹簧壳体7的磨损,也不会产生因滑动接触导致的异音。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设于铰链部2、3的铰链主体21、31两侧的内侧支承片22、32和外侧支承片23、33上突出设置有内侧凸起24、34和外侧凸起25、35,在向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12内组装铰链部2、3时,使内侧凸起24、34和外侧凸起25、35嵌入铰链用凹部11、12的轴孔13a、13b、14a、14b,但是也可以替代外侧凸起25、35而采用下述构造:在内侧支承片22、32的轴芯位置穿设轴孔并准备销,从内侧将销插入该轴孔,使销插通至铰链用凹部11、12的轴孔13a、14a,由此也能构成为轴支承铰链部2、3。
图17~图22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弹簧壳体107。如图17、18所示,该弹簧壳体107由上下分割后的上部壳体171和下部壳体172构成,上部壳体171和下部壳体172以在它们的嵌合部分附近突出设置的两对卡定爪176、177卡定于两对卡定部178、179且在它们的内侧插入有双扭簧106的状态相互嵌合。
弹簧壳体107与前面所述的弹簧壳体同样形成为能够插入上述铰链部2的内侧支承片22和外侧支承片23之间的大小,上部壳体171如图21所示那样形成为下部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型,下部壳体172形成为上部开口的罩状。弹簧壳体107采用下部壳体172以覆盖上部壳体171的下侧的方式嵌合于上部壳体171的下侧的构造,在将双扭簧106插入壳体内后的状态下,双扭簧106的两侧的腿部161卡定于上部壳体171的内壁面的规定位置,双扭簧106的中间腿部163从开口部173向前方突出。
在弹簧壳体107的左侧端部(上部壳体171的左侧)突出设置有凸起部174,该凸起部174能够嵌入在上述铰链部2的铰链主体21的外侧支承片23的内侧设置的凸起孔23a。
如图20所示,在弹簧壳体107的大致中央部从上部壳体171到下部壳体172形成有开口部173,如图18所示,在弹簧壳体107内收纳有双扭簧106时,双扭簧106的中间腿部163从该开口部173突出。如图17所示,在开口部173的下侧设有支承片175,在弹簧壳体107内收纳有双扭簧106时,支承片175支承从开口部173突出的中间腿部163。双扭簧106的两侧的腿部161抵接于弹簧壳体107的上部壳体171的内侧面而被支承。
如图20、21所示,在上部壳体171的前部和背面部的与下部壳体172相嵌合的部分设有两对卡定部178、179。另一方面,如图20、22所示,在下部壳体172的与上部壳体171相嵌合的部分向上突出设置有两对卡定爪176、177。一对卡定爪176能够卡定于上部壳体171的一对卡定部178且形成为纵长,另一对卡定爪177能够卡定于上部壳体171的另一对卡定部179,稍微弯曲且形成为较短。
这样,如图20所示,在向上部壳体171的下侧嵌合下部壳体172时,两对卡定爪176、177卡定于上部壳体171的两对卡定部178、179,上部壳体171和下部壳体172嵌合在一起。
在向弹簧壳体107内收纳、组装双扭簧106时,如图18、19所示,首先,将双扭簧106从下侧插入上部壳体171内,接着,使下部壳体172处于覆盖上部壳体171的下侧的位置,使下部壳体172的一侧的一对卡定爪176卡定于上部壳体171的一对卡定部178。
在该状态下,下部壳体172处于相对于上部壳体171半开的状态,双扭簧106的中间腿部163位于下部壳体172的开口部173。即,双扭簧106的腿部161被插入并临时收纳于上部壳体171内的侧壁附近,下部壳体172形成为仅一侧的卡定爪176钩挂于上部壳体171的卡定部178而能够摆动的状态。
接着,使下部壳体172以其一对卡定爪176为支点以相对于上部壳体171向上侧摆动的方式移动,即,使下部壳体172以其一对卡定爪176为支点沿图19中的逆时针方向摆动。而且,以向上部壳体171的卡定部179压入下部壳体172的另一对卡定爪177的方式从图19的下侧向上侧上推,使另一对卡定爪177卡定于上部壳体171的卡定部179。
此时,上部壳体171内的双扭簧106在其两侧的腿部161抵接于上部壳体171内的侧壁的状态下,双扭簧106的中间腿部163克服弹簧力朝向图18、19中的上侧稍微扭转,在该状态下一对卡定爪177卡定于上部壳体171的卡定部179。
由此,在由上部壳体171和下部壳体172构成的弹簧壳体107内,如图17所示,双扭簧106以产生了些许的扭转弹簧力的状态被收纳,且双扭簧106的中间腿部163形成为从开口部173突出的状态,弹簧壳体107的上部壳体171和下部壳体172通过两对卡定爪176、177和卡定部178、179之间的卡定而嵌合在一起。
此外,在上述内容中,参照图18、19说明了将下部壳体172向上部壳体171上推而进行组装的情况,当然也能够将图18、19中的壳体的状态上下翻转,以向下侧开口的下部壳体172覆盖向上侧开口的上部壳体171之上的方式进行组装。另外,也可以与上述相反,在上部壳体中向下突出设置卡定爪,在下部壳体中设置卡定部。
这样,具有上部壳体171和下部壳体172的弹簧壳体107能够以内部收纳有双扭簧106且双扭簧106产生了适当的扭转弹簧力的状态比较简单地进行组装,双扭簧106能够在弹簧壳体107内不会晃动地良好地收纳在规定位置。因此,在制造时,含有双扭簧106的弹簧壳体107的组装作业能够非常简单且以较少的工时高效地进行。
与上述同样,收纳有双扭簧106的弹簧壳体107组装于上述铰链主体21的内侧凸起24和外侧凸起25的轴心位置。此时,在弹簧壳体107的外侧面突出设置的凸起部174嵌入设于铰链主体21的外侧支承片23内侧的凸起孔23a,弹簧壳体107以非转动状态组装于铰链主体21的内侧支承片22和外侧支承片23之间。
在组装状态下,收纳于弹簧壳体107的双扭簧106的两侧端部的腿部161卡定于弹簧壳体107内,另一方面,双扭簧106的中间腿部163从弹簧壳体107的开口部173突出,与图16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中间腿部163的顶端卡定于把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的卡定凹部11a。由此,双扭簧106形成对把手主体1朝向图16中的顺时针方向施力的状态,安装有这样的弹簧壳体107的辅助把手借助双扭簧106的作用力被向把手主体1相对于铰链主体21处于非使用位置侧施力。
对于安装有弹簧壳体107的辅助把手,与上述同样,在双扭簧106与把手主体1的转动相应地扭转时,由于双扭簧106的两侧的螺旋部164彼此向反方向卷绕,因此弹簧部不会倾斜,双扭簧106在轴向上保持为适当的圆筒形状并扭转。
因此,在把手主体1转动时,双扭簧106不会与弹簧壳体107滑动接触且双扭簧106的各螺圈彼此之间不会滑动接触,能够对把手主体1施加稳定的转矩,并且,能够防止弹簧件、弹簧壳体的磨损,防止产生异音。
在组装辅助把手时,能够将收纳有双扭簧106的弹簧壳体107以对把手主体1向非使用位置侧施力的状态容易地组装于铰链部2的铰链主体21内来进行作业,能够以较少的工时高效地进行辅助把手的组装作业。
附图标记说明
1,把手主体;2,铰链部;3,铰链部;4,罩;5,安装夹;5a,卡合部;5b,凸出部;5c,卡定爪;6,双扭簧;7,弹簧壳体;8,油阻尼器;8a,顶端部;8b,卡合凸部;11,铰链用凹部;11a,卡定凹部;12,铰链用凹部;12a,卡合凹部;13,轴孔;13a,轴孔;13b,轴孔;14a,轴孔;14b,轴孔;21,铰链主体;22,内侧支承片;23,外侧支承片;23a,凸起孔;24,内侧凸起;25,外侧凸起;25a,欠缺部;26,缺口槽;27,矩形开口部;28,中央支承板;29,罩卡定部;31,铰链主体;32,内侧支承片;33,外侧支承片;34,内侧凸起;35,外侧凸起;35a,欠缺部;36,缺口槽;37,矩形开口部;38,中央支承板;39,罩卡定部;41,罩主体;42,夹支承部;43,卡定爪;61,腿部;63,中间腿部;64,螺旋部;71,上部壳体;72,下部壳体;73,开口部;74,凸起部;75,支承片;161,腿部;163,中间腿部;164,螺旋部;171,上部壳体;172,下部壳体;173,开口部;174,凸起部;175,支承片;176,卡定爪;177,卡定爪;178,卡定部;179,卡定部。

Claims (6)

1.一种辅助把手,该辅助把手在把手主体的两侧基部设有铰链用凹部,在该两侧的铰链用凹部内以使各铰链部能够转动的方式分别轴支承有该各铰链部,该辅助把手借助该铰链部固定于车内的被固定部,在该铰链部的轴支承部隔开间隔地设有外侧支承片和内侧支承片,在该内侧支承片和外侧支承片之间以非转动状态插入收纳有弹簧的弹簧壳体,利用该弹簧对该把手主体向非使用位置侧施力,其特征在于,
作为该弹簧,双扭簧收纳于该弹簧壳体内,该双扭簧的两侧的腿部卡定于该弹簧壳体的内侧,该双扭簧的中间腿部从该弹簧壳体突出并卡定于上述把手主体的局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把手,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簧壳体包括上部壳体和嵌合于该上部壳体的下侧的下部壳体,在该上部壳体的中间部和该下部壳体的中间部设有开口部,上述双扭簧的中间腿部从该开口部突出并卡定于上述把手主体的局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辅助把手,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铰链部的成为轴支承部的上述外侧支承片的轴心位置的内侧设有凸起孔,在上述弹簧壳体的端面突出设置有凸起部,使该弹簧壳体的该凸起部嵌入该外侧支承片的该凸起孔,将该弹簧壳体组装于该铰链部的该内侧支承片和该外侧支承片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把手,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弹簧壳体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相互嵌合的部分设有多个卡定爪和多个卡定部,该弹簧壳体的上部壳体和下部壳体在收纳有上述双扭簧的状态下通过使该卡定爪卡定于该卡定部而嵌合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把手,其特征在于,
上述双扭簧以上述中间腿部和两侧的腿部之间扭转而产生有扭转弹簧力的状态收纳于上述弹簧壳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助把手,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双扭簧临时收纳于该上部壳体内的状态下,使该上部壳体或者该下部壳体的一侧的卡定爪卡定于该下部壳体或者该上部壳体的一侧的卡定部,接着使该下部壳体动作而扭转该双扭簧,一边产生扭转弹簧力,一边使另一侧的卡定爪卡定于另一侧的卡定部,将上述双扭簧收纳于该弹簧壳体内。
CN201380007363.1A 2012-06-12 2013-04-17 辅助把手 Pending CN1040806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33118 2012-06-12
JP2012133118 2012-06-12
PCT/JP2013/061405 WO2013187122A1 (ja) 2012-06-12 2013-04-17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80650A true CN104080650A (zh) 2014-10-01

Family

ID=49757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7363.1A Pending CN104080650A (zh) 2012-06-12 2013-04-17 辅助把手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87021B2 (zh)
EP (1) EP2759443A4 (zh)
JP (1) JPWO2013187122A1 (zh)
CN (1) CN104080650A (zh)
BR (1) BR112014017532A8 (zh)
WO (1) WO2013187122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8835A (zh) * 2016-01-29 2018-11-09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将辅助夹具组件固定于车辆部件的系统和方法
CN110382291A (zh) * 2017-03-09 2019-10-25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包含枢转物体钩的辅助拉手组装件
CN111114410A (zh) * 2020-01-16 2020-05-08 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顶棚拉手以及顶棚拉手的装配方法
CN111577004A (zh) * 2020-05-06 2020-08-25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拉手组件、门组件及储物柜
CN114867638A (zh) * 2019-12-20 2022-08-05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辅助把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36265B2 (en) * 2015-10-21 2019-07-02 Termax Llc Fastener clip over a carrier secured with hooks
WO2014016869A1 (ja) * 2012-07-24 2014-01-30 トピーファスナー工業株式会社 部品取付け用クリップおよび部品取付け構造
JP2016078585A (ja) * 2014-10-15 2016-05-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容器ホルダ
JP6564524B2 (ja) * 2016-03-17 2019-08-21 株式会社ホンダアクセス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US9930795B2 (en) * 2016-08-09 2018-03-27 Getac Technology Corporatio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a removable handle
JP2018197052A (ja) * 2017-05-23 2018-12-13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FR3092289B1 (fr) * 2019-02-04 2021-02-19 Illinois Tool Works Poignée de maintien pour un habitacle de véhicule
JP2021018373A (ja) * 2019-07-23 2021-0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開閉検出装置の保持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834897B1 (en) * 2019-10-30 2020-11-17 Dongguan Jiasheng Enterprise Co., Ltd Smart pet locator
CN114930037A (zh) * 2020-01-17 2022-08-19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金属保持夹
US20210300267A1 (en) * 2020-03-31 2021-09-30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Fastening device for fastening a vehicle component to a body component
US20220364621A1 (en) * 2021-05-13 2022-11-17 Moffitt,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 3d-printed spri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14468A (ja) * 2002-01-21 2003-07-30 Makita Corp ねじりコイルばねの取付構造
US20050091798A1 (en) * 2003-11-03 2005-05-05 Belchine Walter Iii Pin-less damper assembly for an assist grip handle
JP2006175990A (ja) * 2004-12-22 2006-07-06 Piolax Inc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固定装置
US20080098563A1 (en) * 2006-10-30 2008-05-01 Lee Joel R Pin-less assist grip handle assembly
CN101228045A (zh) * 2005-07-18 2008-07-23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车辆握柄
US20100175220A1 (en) * 2009-01-09 2010-07-15 Howa Plastics Co., Ltd. Assist grip
WO2011142475A1 (en) * 2010-05-12 2011-11-17 Toyoda Gosei Co., Ltd. Assist grip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5606A (en) * 1996-08-29 1999-11-02 Lear Donnelly Overhead Systems, L.L.C. Grip handl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JP4433585B2 (ja) * 2000-08-09 2010-03-1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の取付構造
US6431640B1 (en) * 2000-08-11 2002-08-13 Toyoda Gosei Co., Ltd. Assist grip
JP3774845B2 (ja) 2002-02-18 2006-05-17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車内部品の取付構造
JP4106307B2 (ja) * 2003-06-03 2008-06-25 豊和繊維工業株式会社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の締結構造
JP4900919B2 (ja) * 2006-07-19 2012-03-21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装部材、及びその取り外し方法
JP5242977B2 (ja) * 2007-09-25 2013-07-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JP5465978B2 (ja) * 2009-10-19 2014-04-09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US8307516B2 (en) * 2010-03-17 2012-11-1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ssist handle spring design for constant return velocity
US8443491B2 (en) * 2010-05-24 2013-05-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Pivoting assist handle
EP2626240B1 (en) * 2010-10-04 2018-05-02 Howa Plastics Co., Ltd. Assist grip
US8677569B2 (en) * 2011-06-16 2014-03-25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Articulating clutch hook system
JP6262488B2 (ja) * 2013-10-10 2018-01-17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ダンパー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ハンド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14468A (ja) * 2002-01-21 2003-07-30 Makita Corp ねじりコイルばねの取付構造
US20050091798A1 (en) * 2003-11-03 2005-05-05 Belchine Walter Iii Pin-less damper assembly for an assist grip handle
JP2006175990A (ja) * 2004-12-22 2006-07-06 Piolax Inc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固定装置
CN101228045A (zh) * 2005-07-18 2008-07-23 Trw车辆电气与零件有限公司 车辆握柄
US20080098563A1 (en) * 2006-10-30 2008-05-01 Lee Joel R Pin-less assist grip handle assembly
US20100175220A1 (en) * 2009-01-09 2010-07-15 Howa Plastics Co., Ltd. Assist grip
WO2011142475A1 (en) * 2010-05-12 2011-11-17 Toyoda Gosei Co., Ltd. Assist grip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78835A (zh) * 2016-01-29 2018-11-09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将辅助夹具组件固定于车辆部件的系统和方法
CN108778835B (zh) * 2016-01-29 2021-10-29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将辅助把手组件固定于车辆部件的系统和方法
CN110382291A (zh) * 2017-03-09 2019-10-25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包含枢转物体钩的辅助拉手组装件
CN110382291B (zh) * 2017-03-09 2022-08-02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包含枢转物体钩的辅助拉手组装件
CN114867638A (zh) * 2019-12-20 2022-08-05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辅助把手
CN114867638B (zh) * 2019-12-20 2023-06-13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辅助把手
CN111114410A (zh) * 2020-01-16 2020-05-08 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用顶棚拉手以及顶棚拉手的装配方法
CN111577004A (zh) * 2020-05-06 2020-08-25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拉手组件、门组件及储物柜
CN111577004B (zh) * 2020-05-06 2021-11-12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拉手组件、门组件及储物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4017532A2 (pt) 2017-06-13
WO2013187122A1 (ja) 2013-12-19
EP2759443A4 (en) 2015-08-19
BR112014017532A8 (pt) 2017-07-04
JPWO2013187122A1 (ja) 2016-02-04
EP2759443A1 (en) 2014-07-30
US20150232011A1 (en) 2015-08-20
US9187021B2 (en) 2015-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80650A (zh) 辅助把手
JP5191960B2 (ja) 車両用サンバイザ
JP5557946B1 (ja) ヘッドレスト構造及び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EP1775155B1 (en) Seat reclining device
WO2012073273A1 (ja)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US20100072803A1 (en) Headrest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8256065B2 (en) Hinge mechanism for display device
CN109421571A (zh) 头枕
WO2012026484A1 (ja) 容器保持装置
US8172330B2 (en) Headrest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7007993B2 (en) Center console
JP2010116031A (ja)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JP653324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754256B2 (ja) ヒンジ
JP2015112975A (ja) 前倒式ヘッドレスト
CN105722723B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靠背调节器以及车辆座椅
JP6382581B2 (ja) 電動格納ユニットのギヤ構造
JP6056603B2 (ja) 給電構造
JP6396705B2 (ja) ヘッドレスト
JP5765196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ドア構造
JP2000270958A (ja) 可動式ヘッドレスト装置
JP5206208B2 (ja) 車両用可動体の保持構造
JP2003269013A (ja) 取付座
JP2005349988A (ja) 車両用蓋開閉機構
KR102023411B1 (ko) 차량용 시트의 폴딩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