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8013B - 放大电路、源极驱动器、光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放大电路、源极驱动器、光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8013B
CN104078013B CN201410111724.3A CN201410111724A CN104078013B CN 104078013 B CN104078013 B CN 104078013B CN 201410111724 A CN201410111724 A CN 201410111724A CN 104078013 B CN104078013 B CN 1040780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node
circuit
switch element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17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8013A (zh
Inventor
西村元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35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9101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74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91227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80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80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80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80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10Calibration or testing
    • H03M1/1009Calibration
    • H03M1/1033Calibration over the full range of the converter, e.g. for correcting differential non-linearity
    • H03M1/1057Calibration over the full range of the converter, e.g. for correcting differential non-linearity by trimming, i.e. by individually adjusting at least part of the quantisation value generators or stages to their nominal values
    • H03M1/1061Calibration over the full range of the converter, e.g. for correcting differential non-linearity by trimming, i.e. by individually adjusting at least part of the quantisation value generators or stages to their nominal values using digitally programmable trimming circui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91Details of output amplifiers or buffers arranged for use in a driving circuit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96Generation of voltages supplied to electrode driver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00Analogue/digital conversion; Digital/analogue conversion
    • H03M1/66Digital/analogue converters
    • H03M1/74Simultaneous conversion
    • H03M1/76Simultaneous conversion using switching tree
    • H03M1/765Simultaneous conversion using switching tree using a single level of switches which are controlled by unary decoded digital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Amplifie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的放大电路、源极驱动器、光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等,其能够不使用高耐压晶体管从而缩小电路的占有面积。放大电路(100)包括:运算放大器(OP),其在第一输入端子上连接有基准节点;第一电容器(CA1),其被设置在第一节点和基准节点之间;第二电容器(CA2),其被设置在第二节点和基准节点之间;开关元件(SW1),其被设置在第一节点和输入电压的输入节点之间;开关元件(SW2),其被设置在第一节点和第一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之间;开关元件(SW3),其被设置在第二节点和输出电压的输出节点之间;开关元件(SW4),其被设置在第二节点和第二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之间;开关元件(SW5),其被设置在输出电压的输出节点和基准节点之间。

Description

放大电路、源极驱动器、光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放大电路、源极驱动器、光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当长时间向液晶施加相同的电压(直流电压)时,液晶的倾斜被固定化,其结果为,将引起余像想象,从而导致液晶的寿命缩短。为了防止该现象,在液晶显示装置中,需要将施加在液晶上的液晶驱动电压每隔某一固定时间而交流化,即,以共通电极的电压为基准,使被施加在像素电极上的液晶驱动电压每隔固定时间而向正电压侧/负电压侧发生变化。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针对每条源极线而以使驱动电压的极性反转的方式进行驱动的点反转驱动的方法。在该点反转驱动中,有时在极性切换开关(点反转开关)的一端上施加正极性电压,而在另一端上施加负极性电压。因此,极性切换开关需要使用不会被正负的电压差损坏的元件,即需要使用高耐压的元件。
对于该课题,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设置供给中间电位的共通短接开关,从而减小被施加在极性切换开关上的电压的方法。但是,在该方法中,存在需要在生成使极性切换开关导通或断开的信号的电路中使用高耐压的元件等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819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783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如下的放大电路、源极驱动器、光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其能够使电路结构简化,且不使用高耐压的晶体管而构成电路,从而减小电路的占有面积。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放大电路,其包含:运算放大器,其在第一输入端子上连接有基准节点;第一电容器,其被设置在第一节点和所述基准节点之间;第二电容器,其被设置在第二节点和所述基准节点之间;第一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节点和输入电压的输入节点之间;第二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一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之间;第三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节点和输出电压的输出节点之间;第四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二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之间;第五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输出电压的输出节点和所述基准节点之间,所述输入电压为,在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之间进行变化的电压,向所述运算放大器供给所述第二电压以作为第一电源电压,并供给第三电压以作为第二电源电压,所述第一模拟基准电压为,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之间的直流电压,所述第二模拟基准电压为,所述第二电压和所述第三电压之间的直流电压,所述第一电压、所述第二电压以及所述第三电压为互为不同的电压,所述第二电压为,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三电压之间的电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放大电路能够接受正极性的输入电压而输出负极性的输出电压。通过这种方式,例如在通过点反转驱动而对光电面板的源极线进行驱动时等,放大电路能够接受正极性的灰度电压而输出负极性的灰度电压。其结果为,例如在对光电面板的源极线进行驱动的源极驱动器等中,能够使电路结构简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初始化期间,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所述第四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五开关元件置于导通,在所述输出电压的输出期间,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置于导通。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通过在初始化期间使电荷蓄积在基准节点上,并在输出期间内保存所积蓄的电荷,从而放大电路能够向输出节点输出预期的输出电压。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第二输入端子上,连接有所述第二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通过运算放大器的虚短路功能,从而能够将基准节点设定为第二模拟基准电压。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电容器的耐压大于所述第二电压与所述第三电压之差。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防止由于被施加在第一电容器上的电压而导致第一电容器破损的情况。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电容器为金属-绝缘体-金属电容器。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使第一电容器的耐压大于第一电压与第三电压之差。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将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设定为C1,将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设定为C2,将所述输入电压设定为VIN,将所述第一模拟基准电压设定为VP,将所述第二模拟基准电压设定为VN,将所述输出电压设定为VQ时,所述输出电压通过VQ=VN-(C1/C2)×(VIN-VP)而获得。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通过将第一、第二电容器的电容以及第一、第二模拟基准电压设定为适当的值,从而放大电路能够相对于输入电压而输出预期的输出电压。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构成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五开关元件以及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晶体管的耐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三电压之差、且大于所述第二电压与所述第三电压之差。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由于能够通过例如具有6V左右的耐压的中耐压的晶体管来构成放大电路,因此能够以较小的面积来实现驱动能力较高的放大电路。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涉及一种源极驱动器,其对光电面板的源极线进行驱动,所述源极驱动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放大电路。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包括第二放大电路,向所述第二放大电路供给所述第一电压以作为第一电源电压,并供给所述第二电压以作为第二电源电压。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例如在通过点反转驱动而对光电面板进行驱动的情况下,能够在正极性期间内使第二放大电路输出正极性的驱动电压,而在负极性期间内使放大电路输出负极性的驱动电压。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包含:D/A转换电路,其接受灰度数据和多个基准电压,并选择所述多个基准电压中的与所述灰度数据相对应的电压,并且向所述放大电路及所述第二放大电路输出;基准电压生成电路,其生成所述多个基准电压,并向所述D/A转换电路输出,在向所述源极线输出负极性的驱动电压的期间、即第一期间内,所述放大电路向所述源极线输出所述负极性的驱动电压,在向所述源极线输出正极性的驱动电压的期间、即第二期间内,所述第二放大电路向所述源极线输出所述正极性的驱动电压。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由于不需要生成负极性的灰度电压的D/A转换电路以及基准电压生成电路,因此能够使电路结构简化,并缩小电路所占据的面积。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二放大电路包含:所述第二放大电路包含:第二运算放大器,其在第一输入端子上连接有第二基准节点;第三电容器,其被设置在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基准节点之间;第四电容器,其被设置在第四节点和所述第二基准节点之间;第六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输入电压的输入节点之间;第七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一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之间;第八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四节点和第二输出电压的输出节点之间;第九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四节点和所述第一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之间;第十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电压的输出节点和所述第二基准节点之间,所述输入电压为,在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之间进行变化的电压,向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供给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以作为电源电压。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通过将第三、第四电容器的电容以及第一模拟基准电压设定为适当的值,从而第二放大电路能够相对于输入电压而输出预期的第二输出电压。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电路装置,其包含:电压生成电路,其生成并输出在第一电压和高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第二电压之间进行变化的第一供给电压,且生成并输出在所述第二电压和高于所述第二电压的第三电压之间进行变化的第二供给电压;信号生成电路,其具有如下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被供给有所述第一供给电压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并被供给有所述第二供给电压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并且在栅极上被输入有所述第二电压,所述电压生成电路根据状态切换信号而被设定为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输出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电平以作为所述第一供给电压,并输出所述第二电压的电压电平以作为所述第二供给电压,并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输出所述第二电压的电压电平以作为所述第一供给电压,并输出所述第三电压的电压电平以作为所述第二供给电压,所述信号生成电路在所述电压生成电路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下,输出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并且在所述电压生成电路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下,输出所述第三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根据状态切换信号来切换第一供给电压及第二供给电压的电压电平。此外,能够根据状态切换信号来切换信号生成电路的输出电压。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构成所述逆变器的晶体管的耐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三电压之差。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不使用例如耐压大于第一电压与第三电压之差的高耐压的晶体管而构成信号生成电路。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电压生成电路包含:第一逆变器,其被供给有所述第一电压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并被供给有所述第二电压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并且输出所述第一供给电压;第二逆变器,其被供给有所述第二电压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并被供给有所述第三电压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并且输出所述第二供给电压,并且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被输入至所述第一逆变器,所述第三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被输入至所述第二逆变器,而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被输入至所述第一逆变器,所述第二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被输入至所述第二逆变器。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在第一状态下,使第一逆变器输出第一电压的电压电平,使第二逆变器输出第二电压的电压电平。此外,能够在第二状态下,使第一逆变器输出第二电压的电压电平,使第二逆变器输出第三电压的电压电平。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构成所述第一逆变器及所述第二逆变器的晶体管的耐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三电压之差。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不使用例如耐压大于第一电压与第三电压之差的高耐压的晶体管而构成电压生成电路。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信号生成电路为,输出对开关元件的导通或断开进行控制的开关控制信号的开关控制信号生成电路,所述电压生成电路为,向构成所述开关元件的晶体管的P型阱输出所述第一供给电压,并向构成所述开关元件的所述晶体管的N型阱输出所述第二供给电压的势阱生成电路,所述电压生成电路通过根据所述状态切换信号而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或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从而切换所述P型阱的电位及所述N型阱的电位。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由于能够防止在构成开关元件的晶体管上施加第一电压与第三电压之差的电压的情况,因此能够不使用例如耐压大于第一耐压与第三耐压之差的高耐压的晶体管而构成开关元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电压生成电路在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时、以及在从所述第二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切换时,输出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的中间的电压、即第一中间电压以作为所述第一供给电压,并输出所述第二电压和所述第三电压的中间的电压、即第二中间电压以作为所述第二供给电压。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由于电压生成电路能够使第一供给电压及第二供给电压阶段性地发生变化,因此能够防止由于P型阱的电位的切换和N型阱的电位的切换的时刻的偏差而导致施加超过晶体管的耐压的电压的情况。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涉及一种源极驱动器,其对光电面板的源极线进行驱动,所述源极驱动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路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能够不使用例如耐压大于第一电压与第三电压之差的高耐压的晶体管而构成源极驱动器。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包括:驱动信号输出端子,其输出对所述源极线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驱动电路,其向所述驱动信号输出端子输出所述驱动信号,所述驱动电路具有:第一开关元件及第二开关元件,其各自的一端均与所述驱动信号输出端子相连接,并根据所述信号生成电路所输出的开关控制信号而分别被导通或断开;第一放大电路,其向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的另一端输出负极性的所述驱动信号;第二放大电路,其向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另一端输出正极性的所述驱动信号,在向所述源极线输出负极性的所述驱动信号的期间、即第一期间内,所述电压生成电路被设定为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开关元件置于导通,而在向所述源极线输出正极性的所述驱动信号的期间、即第二期间内,所述电压生成电路被设定为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置于导通,所述电压生成电路向构成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晶体管的P型阱输出所述第一供给电压,并向所述晶体管的N型阱输出所述第二供给电压。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能够将构成第一、第二开关元件的晶体管的P型阱和N型阱的各自的电位在第一期间和第二期间内进行切换。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具有第一P型晶体管和第一N型晶体管,所述第二开关元件具有第二P型晶体管和第二N型晶体管,在所述电压生成电路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和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的各自的N型阱的电位被设定为所述第二电压的电压电平,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和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各自的P型阱的电位被设定为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电平,在所述电压生成电路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第一P型晶体管及所述第二P型晶体管的各自的N型阱的电位被设定为所述第三电压的电压电平,所述第一N型晶体管和所述第二N型晶体管的各自的P型阱的电位被设定为所述第二电压的电压电平。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由于能够防止在构成第一、第二开关元件的晶体管上施加有第一电压与第三电压之差的电压的情况,因此能够不使用例如耐压大于第一电压与第三电压之差的高耐压的晶体管而构成第一、第二开关元件。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构成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晶体管的P型阱、和构成所述信号生成电路的晶体管的P型阱由共同的P型阱形成,并且构成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及所述第二开关元件的晶体管的N型阱、和构成所述信号生成电路的晶体管的N型阱由共同的N型阱形成。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通过分别使第一、第二开关元件及信号生成电路的P型阱、N型阱共同,从而能够实现高效的布局。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即,包括第一驱动电路模块~第n(n为2以上的整数)驱动电路模块,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所述第n驱动电路模块的各个驱动模块具有多个所述驱动电路、所述电压生成电路以及所述信号生成电路。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由于能够将P型阱和N型阱分割成多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设定势阱,因此能够抑制闭锁的发生。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所述第n驱动电路模块的各自的所述电压生成电路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二状态、或从所述第二状态切换为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模块~所述第n驱动电路模块中的第j+1(j为1≤j≤n-1的整数)个驱动电路模块的所述电压生成电路与第j个驱动电路模块的所述电压生成电路相比延迟预定的时间而切换。
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由于能够对各个模块的势阱切换的时刻设置时间差,因此能够抑制闭锁的发生。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涉及一种包含上文所记载的源极驱动器的光电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涉及一种包含上文所记载的光电装置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放大电路的结构例。
图2(A)、图2(B)为对放大电路的初始化期间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3(A)、图3(B)为对放大电路的输出期间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4为放大电路中的电压波形的一个示例。
图5为比较例的源极驱动器的基本结构例。
图6为源极驱动器的基本结构例。
图7(A)为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的结构例。图7(B)、图7(C)为对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的初始化期间及输出期间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8为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中的电压波形的一个示例。
图9(A)、图9(B)为对基准电压VA进行说明的图。
图10为基准电压生成电路的结构例。
图11为电阻电路的结构例。
图12为电路装置的基本结构例。
图13为电压生成电路的第一结构例。
图14为电平转换器的结构例。
图15为信号生成电路的结构例。
图16为比较例的源极驱动器的结构例(输出负极性的驱动信号的情况)。
图17为比较例的源极驱动器的结构例(输出正极性的驱动信号的情况)。
图18为源极驱动器的第一结构例。
图19(A)、图19(B)为对开关元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0为电压生成电路的第二结构例。
图21为电压生成电路的第二结构例中的各个信号波形的一个示例。
图22为源极驱动器的布局的一个示例。
图23为源极驱动器的第二结构例。
图24为光电装置的基本结构例。
图25为电子设备的基本结构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下文中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并非对专利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不当限定的方式,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全部结构未必都是作为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1.放大电路
在图1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的结构例。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包括运算放大器OP、第一、第二的电容器CA1、CA2以及第一~第五的开关元件SW1~SW5。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并不限定于图1的结构,还可以进行如下的各种变形来实施,即,省略其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者替换为其他的结构要素,或者追加其他的结构要素等。
如后文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可以被用作为,例如在对点反转驱动的光电面板(例如液晶面板等)的源极线进行驱动的源极驱动器中,将负极性的驱动信号放大并对源极线输出的放大电路。
在运算放大器OP的反转输入端子(-)(广义而言为第一输入端子)上连接有基准节点NEG,在非反转输入端子(+)(广义而言为第二输入端子)上连接有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的供给节点NVN。此外,向运算放大器OP供给高电位侧电源电压VDH(广义而言为第一电源电压)和低电位侧电源电压VDL(广义而言为第二电源电压)。运算放大器OP的输出端子与输出电压VQ的输出节点NQ相连接。
第一电容器CA1被设置在第一节点N1和基准节点NEG之间。第一电容器CA1例如由金属-绝缘体-金属电容器形成,其耐压大于后文叙述的第二电压V2与第三电压V3之差。例如,当第二电压V2为0V且第三电压V3为-5V时,第一电容器CA1的耐压大于5V。
金属-绝缘体-金属电容器(MIM电容器)为如如下的电容器,即,电容器的第一电极由第一金属层(例如铝层)形成,第二电极由第二金属层形成,第一、第二电极之间的绝缘体由第一、第二金属层之间的层间绝缘层形成的电容器。
第二电容器CA2被设置在第二节点N2与基准节点NEG之间。第二电容器CA2可以由与第一电容器CA1相同的结构、即金属-绝缘体-金属电容器构成。
第一开关元件SW1被设置在第一节点N1与输入电压VIN的输入节点NVIN之间。第二开关元件SW2被设置在第一节点N1与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的供给节点NVP之间。
第三开关元件SW3被设置在第二节点N2与输出电压VQ的输出节点NQ之间。第四开关元件SW4被设置在第二节点N2与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的供给节点NVN之间。第五开关元件SW5被设置在输出电压VQ的输出节点NQ与基准节点NEG之间。
这些开关元件SW1~SW5例如可以由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晶体管构成。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由P型晶体管和N型晶体管构成的传输门而构成。并且,这些晶体管通过来自未图示的开关控制信号生成电路的开关控制信号而被导通或断开。
输入电压VIN为,在第一电压V1与第二电压V2之间发生变化的电压。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为,第一电压V1与第二电压V2之间的直流电压。此外,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为,第二电压V2与第三电压V3之间的直流电压。运算放大器OP的高电位侧电源电压VDH为,第二电压V2和第三电压V3中的高电位侧的电压,低电位侧电源电压VDL为,第二电压V2和第三电压V3中的低电位侧的电压。
在此,第一电压V1、第二电压V2以及第三电压V3为互不相同的电压,第二电压V2为,第一电压V1与第三电压V3之间的电压。例如,可以将第一电压V1设定为5V,将第二电压V2设定为0V,将第三电压V3设定为-5V。在这种情况下,输入电压VIN为,在5V(第一电压)与0V(第二电压)之间发生变化的电压,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为,5V(第一电压)与0V(第二电压)之间的直流电压。此外,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为,0V(第二电压)与-5V(第三电压)之间的直流电压。运算放大器OP的高电位侧电源电压VDH为0V(第二电压),低电位侧电源电压VDL为-5V(第三电压)。
图2(A)、图2(B)为,对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的初始化期间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如图2(A)所示,在初始化期间内,第二、第四、第五的开关元件SW2、SW4、SW5置于导通,其他的开关元件SW1、SW3置于断开。
在初始化期间通过将开关元件SW2置于导通,从而一端与基准节点NEG电连接的第一电容器CA1的另一端设定为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同样,通过将开关元件SW4置于导通,从而一端与基准节点NEG相连接的第二电容器CA2的另一端设定为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此外,通过将作为反馈开关元件的开关元件SW5置于导通,从而运算放大器OP的输出被反馈至反转输入端子,并且通过运算放大器OP的虚短路功能,从而基准节点NEG被设定为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
如图2(B)所示,当将第一电容器CA1的电容值(capacitance值)设定为C1,将第二电容器CA2的电容值设定为C2时,通过下式而获得在初始化期间被积蓄到电容器CA1中的电荷Q1。
Q1=C1·(VP-VN) (1)
此外,通过下式而获得被积蓄到电容器CA2中的电荷Q2。
Q2=C2·(VN-VN)=0 (2)
图3(A)、图3(B)为,对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的输出期间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如图3(A)所示,在输出期间内,第一开关元件SW1及第三开关元件SW3置于导通,其他的开关元件SW2、SW4、SW5置于断开。
通过在输出期间内将开关元件SW1置于导通,从而一端与基准节点NEG相连接的第一电容器CA1的另一端设定为输入电压VIN。此外,通过将开关元件SW3置于导通,从而一端与基准节点NEG相连接的第二电容器CA2的另一端设定为输出电压VQ(OP的输出)。
如图3(B)所示,通过下式而获得在输出期间被积蓄到电容器CA1中的电荷Q1’。
Q1’=C1·(VIN-VN) (3)
此外,通过下式而获得被积蓄到电容器CA2中的电荷Q2’。
Q2’=C2·(VN-VQ) (4)
由于基准节点NEG在输出期间内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因此保存了被积蓄在基准节点NEG上的电荷。即,被积蓄在基准节点NEG上的电荷在初始化期间和输出期间内相等。
因此,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下式成立。
-Q1+Q2=-Q1’+Q2’ (5)
将式(1)~式(4)代入式(5)中而得到下式。
-C1·(VP-VN)=-C1·(VIN-VN)+C2·(VN-VQ) (6)
根据式(6)通过以下式而获得输出电压VQ。
VQ=VN-(C1/C2)·(VIN-VP) (7)
在此,当C1=C2时成为下式。
VQ=VN-VIN+VP (8)
例如,当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2.5V、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2.5V、且输入电压VIN=0V~5V时,输出电压成为VQ=0V~-5V。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能够接受正极性的输入电压VIN,而输出负极性的输出电压VQ。此处,正极性的电压、负极性的电压是指,与某一基准电压相比较高的电压或较低的电压,基准电压可以不是0V。在对点反转驱动的光电面板(例如液晶面板等)的源极线进行驱动的源极驱动器中,由于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能够接受正极性的灰度电压(输入电压)而输出负极性的灰度电压,因此,如后文所述,不需要负极性用的灰度电压生成电路及负极性用的D/A转换电路等,从而能够使源极驱动器的电路结构简化。
从图3(B)可知,在第一电容器CA1上施加有输入电压VIN与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之差的电压。例如,当输入电压VIN=5V、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2.5V时,施加有7.5V的电压。因此,第一电容器CA1的耐压需要高于输入电压VIN与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之差的电压的最大值。
另一方面,在第二电容器CA2上施加有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与输出电压VQ之差的电压。例如,当输出电压VQ=0V、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2.5V时,施加有2.5V的电压。此外,在输出电压VQ=-5V、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2.5V时,也施加有2.5V的电压。如此,第二电容器CA2的耐压可以低于第一电容器CA1。
构成开关元件SW1~SW5及运算放大器OP的晶体管的耐压可以小于第一电压V1与第三电压V3之差、且大于第二电压V2与第三电压V3之差。例如,当将第一电压V1设为5V、将第二电压V2设为0V、将第三电压V3设为-5V时,上述的晶体管的耐压可以小于10V、且大于5V。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例如能够通过具有6V左右的耐压的中耐压的晶体管而构成电路。例如与具有10V以上的耐压的高耐压的晶体管相比,中耐压的晶体管的元件面积较小且驱动能力较高。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能够以较小的面积而实现驱动能力较高的放大电路。
在图4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中的电压波形的一个示例。在图4中,图示了由电路模拟而产生的输入电压VIN、输出电压VQ、基准节点NEG的电压V(NEG)的波形。在此,图示了第一电容器CA1的电容值C1和第二电容器CA2的电容值C2相同,且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为2.5V,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为-2.5V的情况。
如图4所示,在初始化期间内,由于开关元件SW5置于导通,因此输出电压VQ与基准节点的电压V(NEG)(在图4中为-2.5V)相同。并且,在输出期间内,在输入电压VIN为1V时输出电压VQ为-1V,在输入电压VIN为4.2V时输出电压VQ为-4.2V。其结果为,与在式(8)中设定为VP=2.5V、VN=-2.5V时的值一致。
2.源极驱动器
在图5中,作为比较例而图示了未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的源极驱动器400的基本结构例。在图5中,图示了对一条源极线进行驱动的电路,由于对其他的源极线进行驱动的电路也为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图示。
比较例的源极驱动器400包括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411、正极性电压用D/A转换电路421、正极性基准电压生成电路431、正极性电压用电平转换器441、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412、负极性电压用D/A转换电路422、负极性基准电压生成电路432、负极性电压用电平转换器442、开关元件SWP、SWN。
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41接受正极性输入电压VINP而输出正极性驱动电压VSP。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411例如可以由使用了运算放大器的电压跟随器而构成。
正极性电压用D/A转换电路421接受实施了电平转换的灰度数据SDTP和正极性基准电压VAP1~VAPn(n为灰度数),并向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411输出正极性基准电压VAP1~VAPn中的与灰度数据SDTP相对应的电压。
正极性基准电压生成电路431生成正极性基准电压VAP1~VAPn,并向正极性电压用D/A转换电路421输出。
正极性电压用电平转换器441接受灰度数据DT。且使灰度数据DT的电压电平移位,并且向正极性电压用D/A转换电路421输出实施了电平转换的灰度数据SDTP。
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412接受负极性输入电压VINN而输出负极性驱动电压VSN。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412例如能够通过使用了运算放大器的电压跟随器而构成。
负极性电压用D/A转换电路422接受实施了电平转换的灰度数据SDTN和负极性基准电压VAN1~VANn,而向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412输出负极性基准电压VAN1~VANn中的与灰度数据SDTN相对应的电压。
负极性基准电压生成电路432生成负极性基准电压VAN1~VANn,并向负极性电压用D/A转换电路422输出。
负极性电压用电平转换器442接受灰度数据DT并使灰度数据DT的电压电平转换,并且向负极性电压用D/A转换电路422输出实施了电平转换的灰度数据SDTN。
在输出正极性的驱动电压的正极性期间内,将开关元件SWP置于导通,从而作为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411的输出电压的正极性驱动电压VSP被输出至输出端子SOUT。
在输出负极性的驱动电压的负极性期间内,将开关元件SWN置于导通,从而作为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412的输出电压的负极性驱动电压VSN被输出至输出端子SOUT。
正极性驱动电压VSP例如为0~5V的范围,与之相对,正极性输入电压VINP、实施了电平转换的灰度数据SDTP以及正极性基准电压VAP1~VAPn也为0~5V的范围。另一方面,负极性驱动电压VSN例如为0~-5V,与之相对,负极性输入电压VINN、实施了电平转换的灰度数据SDTN以及负极性基准电压VAN1~VANn也为0~-5V的范围。
如此,由于在比较例的源极驱动器400中,进行动作的电压范围在正极性用的电路和负极性用的电路中有所不同,因此无法将两者的电路的全部或一部分共同化。其结果为,电路所占据的面积将变大。
此外,由于负极性电压用电平转换器442将例如0~1.8V的电压范围的灰度数据DT电平转换为例如0~-5V的电压范围的灰度数据SDTN,因此例如需要由10V以上的耐压(高耐压)的晶体管构成。由于与中耐压(例如6V左右的耐压)的晶体管相比高耐压的晶体管的元件的面积较大,因此电路所占据的面积将进一步增大。
在图6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200的基本结构例。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200包括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广义而言为第二放大电路)、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100、D/A转换电路220、基准电压生成电路230、电平转换器240、开关元件SWP、SWN。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200并不限于图6的结构,而能够实施如下的各种变形,即,省略其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的构成要素、或追加其他的构成要素等。
虽然在图6中图示了对一个源极线进行驱动的电路,但是由于对其他的源极线进行驱动的电路也为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图示。
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接受输入电压VIN而输出正极性驱动电压VSP。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例如能够通过使用了运算放大器的电压跟随器而构成。或者,如后文所述,还能够设定为与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类似的电路结构。在点反转驱动中的正极性期间(广义而言为第二期间)内,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对光电面板的源极线进行驱动。
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100接受输入电压VIN而输出负极性驱动电压VSN。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100使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放大电路100(图1)。由于对放大电路100已经进行了说明,因此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在点反转驱动中的负极性期间(广义而言为第一期间)内,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100对光电面板的源极线进行驱动。
D/A转换电路220接受实施了电平转换的灰度数据SDT和基准电压VA1~VAn(n为灰度数),并向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及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100输出基准电压VA1~VAn中的与灰度数据SDT相对应的电压。
基准电压生成电路230生成基准电压VA1~VAn,并向D/A转换电路220输出。另外,也可以不使基准电压生成电路230包含于源极驱动器200中而设置于外部。
电平转换器240接受灰度数据DT,并使灰度数据DT的电压电平转换,并且向D/A转换电路220输出实施了电平转换的灰度数据SDT。灰度数据DT的电压电平例如为0~1.8V,实施了电平转换的灰度数据SDT的电压电平为0~5V。
在输出正极性的驱动电压的正极性期间内,开关元件SWP置于导通,从而作为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的输出电压的正极性驱动电压VSP被输出至输出端子SOUT。
在输出负极性的驱动电压的负极性期间内,开关元件SWN置于导通,从而作为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100的输出电压的负极性驱动电压VSN被输出至输出端子SOUT。
正极性驱动电压VSP例如为0~5V的范围,而负极性驱动电压VSN例如为0~-5V。输入电压VIN、实施了电平转换的灰度数据SDT以及基准电压VA1~VAn为0~5V的范围。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200,由于放大电路100能够接受正极性电压的输入电压VIN而输出负极性驱动电压VSN,因此不需要负极性用的D/A转换电路以及基准电压生成电路。其结果为,能够缩小电路所占据的面积。此外,由于不需要由高耐压的晶体管构成的负极性用电平转换器,而能够以中耐压的晶体管构成电路,因此能够进一步缩小电路所占据的面积。
在图7(A)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200所使用的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广义而言为第二放大电路)的结构例。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OP2、第三电容器CA3、第四电容器CA4以及第六~第十的开关元件SW6~SW1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并不限定于图7(A)的结构,而能够实施如下的各种变形,即,省略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的构成要素、或者追加其他的构成要素等。
在第二运算放大器OP2的反转输入端子(-)(广义而言为第一输入端子)上连接有第二基准节点NEG2,在非反转输入端子(+)(广义而言为第二输入端子)上连接有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的供给节点NVP。此外,向运算放大器OP2供给高电位侧电源电压VDH2(广义而言为第一电源电压)和低电位侧电源电压VDL2(广义而言为第二电源电压)。运算放大器OP2的输出端子与第二输出电压VQ2的输出节点NQ2相连接。
第三电容器CA3被设置于第三节点N3与基准节点NEG2之间。第三电容器CA3例如可以由金属-绝缘体-金属电容器构成。
第四电容器CA4被设置于第四节点N4与基准节点NEG2之间。第四电容器CA4例如可以由金属-绝缘体-金属电容器构成。
第六开关元件SW6被设置于第三节点N3与输入电压VIN的输入节点NVIN之间。第七开关元件SW7被设置于第三节点N3与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的供给节点NVP之间。
第八开关元件SW8被设置于第四节点N4与输出电压VQ2的输出节点NQ2之间。第九开关元件SW9被设置于第四节点N4与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的供给节点NVP之间。第十开关元件SW10被设置于输出电压VQ2的输出节点NQ2与基准节点NEG2之间。
运算放大器OP2的高电位侧电源电压VDH2为,上述的第一电压V1及第二电压V2中的高电位侧的电压,低电位侧电源电压VDL2为,第一电压V1及第二电压V2中的低电位侧的电压。例如,在第一电压V1为5V、第二电压V2为0V、第三电压V3为-5V的情况下,第二运算放大器OP2的高电位侧电源电压VDH2为5V,低电位侧电源电压VDL2为0V。
图7(B)、图7(C)为,对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的初始化期间及输出期间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在初始化期间内,开关元件SW7、SW9、SW10置于导通而其他的开关元件SW6、SW8置于断开。与上述的放大电路100同样,通过运算放大器OP2的虚短路功能,从而将基准节点NEG2被设定为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
如图7(B)所示,当将第三电容器CA3的电容值(capacitance值)设定为C3、将第四电容器CA4的电容值设定为C4时,通过下式而获得在初始化期间内被积蓄在电容器CA3中的电荷Q3。
Q3=C3·(VP-VP)=0 (9)
此外,通过下式而获得被积蓄在电容器CA4中的电荷Q4。
Q4=C4·(VP-VP)=0 (10)
在输出期间内,SW6、SW8置于导通且其他的开关元件SW7、SW9、SW10置于断开。通过使开关元件SW6置于导通,从而一端与基准节点NEG2相连接的第三电容器CA3的另一端设定为输入电压VIN。此外,通过使开关元件SW8置于导通,从而一端与基准节点NEG2相连接的第四电容器CA4的另一端设定为输出电压VQ2(OP2的输出)。
如图7(C)所示,通过下式而获得在输出期间被积蓄在电容器CA3中的电荷Q3’。
Q3’=C3·(VIN-VP) (11)
此外,通过下式而获得被积蓄在电容器CA4中的电荷Q4’。
Q4’=C4·(VP-VQ2) (12)
由于基准节点NEG2在输出期间被设定为高阻抗状态,因此能够保存被积蓄在基准节点NEG2上的电荷。即,被积蓄在基准节点NEG2中的电荷在初始化期间和输出期间内相等。
因此,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下式成立。
-Q3+Q4=-Q3’+Q4’ (13)
通过将式(9)~式(11)代入式(13),从而获得下式。
-C3·(VIN-VP)+C4·(VP-VQ2)=0 (14)
根据式(6),通过下式而获得输出电压VQ。
VQ2=VP-(C3/C4)·(VIN-VP) (15)
在此,在C3=C4的情况下成为下式。
VQ2=2·VP-VIN (16)
例如,在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2.5V、且输入电压VIN=0V~5V的情况下,输出电压VQ2=5V~0V。
如此,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中,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Q2反转,因此如后文所述需要在正极性期间内使灰度数据DT反转。
在图8中,图示了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中的电压波形的一个示例。在图8中图示了由电路模拟而产生的输入电压VIN、输出电压VQ2、基准节点NEG2的电压V(NEG2)的波形。在此,图示了第三电容器CA3的电容值C3与第四电容器CA4的电容值C4相同、且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为2.6V的情况。
如图8所示,由于在初始化期间内,开关元件SW10置于导通,因此输出电压VQ2与基准节点的电压V(NEG2)(在图8中为2.6V)相等。并且,在输出期间内,在输入电压VIN为1V的情况下输出电压VQ2成为4.2V,在输入电压VIN为4.2V的情况下输出电压VQ2成为1V。其结果为,与在式(16)中设定为VP=2.6V时的值一致。
图9(A)、图9(B)为,对由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200的基准电压生成电路230生成的基准电压VA(VAP1~VAPn)进行说明的图。在下文中,为了简便,对如下情况进行说明,即,电容器CA1、CA2的电容值相同、电容器CA3、CA4的电容值相同、第一模拟基准电压VP=2.5V、第二模拟基准电压VN=-2.5V。
如上所述,根据图7(A)所示的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相对于输入电压VIN输出电压VQ2=2·VP-VIN作为正极性驱动电压VSP而被输出。另一方面,根据图1所示的放大电路100(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相对于输入电压VIN输出电压VQ=VN-VIN+VP作为负极性驱动电压VSN而被输出。例如,在VP=2.5V、VN=-2.5V的情况下,VQ2=5-VIN、VQ=-VIN。因此,需要在正极性期间和负极性期间内使由基准电压生成电路230生成的基准电压VA不同。
在图9(A)中,图示了从源极驱动器200输出的正极性驱动电压VSP以及负极性驱动电压VSN的一个示例。在图9(B)中,图示了由基准电压生成电路230生成的基准电压VA的一个示例。
通过在正极性期间内使灰度数据反转,从而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能够接受用图9(B)的实线表示的基准电压VA,而输出用图9(A)的实线表示的灰度电压VSP。例如在256灰度的情况下,当本来的灰度数据为0时将反转后的灰度数据设定为255,当本来的灰度数据为255时将反转后的灰度数据设定为0。
在负极性期间内不使灰度数据反转,从而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100能够接受用图9(B)的虚线表示的基准电压VA,而输出用图9(A)的虚线表示的灰度电压VSN。用图9(B)的虚线表示的基准电压VA为,使用图9(A)的虚线表示的灰度电压VSN的极性反转而得到的电压。从图9(B)可知,由基准电压生成电路230生成的基准电压VA在正极性期间和负极性期间内不同。
在图10中,图示了基准电压生成电路230的结构例。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准电压生成电路230并不限于图10的结构,而能够实施以下各种变形,即,省略其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的构成要素、或追加其他的构成要素等。
梯形电阻电路12为,被设置在成为基准电压的高电位侧电源VGMH与低电位侧电源VGML之间的电压生成电路。梯形电阻电路12具有被串联的多个电阻电路(可变电阻)R0~Rn(n为2以上的整数),并且通过上述多个电阻电路R0~Rn而被电阻分压的多个分压节点NA1~NAn上的各个电压作为基准电压VA1~VAn而被输出。电阻电路R0~Rn可以在正极性期间和负极性期间内分别被设定为不同的电阻值。
在图11中,图示了电阻电路Ri(i为0≤i≤n的整数)的结构例。电阻电路Ri包括电阻元件RA1~RA5、开关元件SWA1~SWA4。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阻电路Ri并不限定于图11的结构,并且能够实施如下各种的变形,即,省略其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的构成要素、或追加其他的构成要素等。
通过使开关元件SWA1~SWA4的各个开关元件导通或断开,从而能够在正极性期间和负极性期间内将电阻电路R0~Rn各自的电阻值设定为不同的值。如此,能够生成如图9(B)所示的在正极性期间和负极性期间内不同的基准电压VA1~VAn。这些开关元件SWA1~SWA4根据来自未图示的开关控制信号生成电路的开关控制信号而被导通或断开。
另外,电阻电路Ri所具有的电阻元件的个数及开关元件的个数并不限定于图11所示的个数。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200,由于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100能够接受正极性电压的输入电压而输出负极性驱动电压,因此不需要负极性用的D/A转换电路以及基准电压生成电路。其结果为,能够缩小电路所占据的面积。此外,由于不需要由高耐压的晶体管构成的负极性用电平转换器,而能够以中耐压的晶体管来构成电路,因此能够进一步缩小电路所占据的面积。其结果为,能够降低设计成本及制造成本。
接下来,参照图12~图23,对本发明的电路装置和具备该电路装置的源极驱动器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包含后文所述的图18所示的源极驱动器1200中的开关元件SW2、SW4、SW6的开关电路相当于前文所述的图6所示的源极驱动器200的开关元件SWP。同样,包含后文所述的图18所示的源极驱动器1200中的开关元件SW1、SW3、SW5的开关电路相当于前文所述的图6所示的源极驱动器200的开关元件SWN。此外,后文所述的图18所示的源极驱动器1200中的第二放大电路AMP2相当于前文所述的图6所示的源极驱动器200的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10。同样,后文所述的图18所示的源极驱动器1200中的第一放大电路AMP1相当于前文所述的图6所示的源极驱动器200的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100。因此,后文所述的图18所示的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相当于前文所述的图6所示的输出端子SOUT。
3.电路装置
在图12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100的基本结构例。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100包括电压生成电路1110和信号生成电路112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100并不限定于图12的结构,并且能够实施如下的各种变形,即,省略其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的构成要素、或追加其他的构成要素等。
信号生成电路1120为,如后文所述,在通过点反转驱动而对光电面板的源极线进行驱动的源极驱动器中,输出开关控制信号SC的开关控制信号生成电路,所述开关控制信号SC为,对切换正极性的驱动信号和负极性的驱动信号的开关元件的导通或断开进行控制的信号。此外,电压生成电路1110为,向构成开关元件的晶体管的P型阱输出第一供给电压VS,向N型阱输出第二供给电压VD的势阱生成电路。
电压生成电路1110生成并输出第一供给电压VS,并且生成并输出第二供给电压VD,其中,所述第一供给电压VS为,在作为第一电压的第一电源电压V1和作为高于第一电源电压的第二电压的第二电源电压V2之间进行变化的电压,所述第二供给电压VD为,在第二电源电压V2和作为高于第二电源电压V2的第三电压的第三电源电压V3之间进行变化的电压。第一供给电压VS为,在第一电源电压V1和第二电源电压V2之间例如周期性地进行变化的电压,第二供给电压VD为,在第二电源电压V2和第三电源电压V3之间例如周期性地进行变化的电压。电压生成电路1110根据状态切换信号POL而被设定为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在状态切换信号POL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的情况下,电压生成电路1110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在状态切换信号POL为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的情况下,电压生成电路1110被设定为第二状态。电压生成电路1110在第一状态下,作为第一供给电压VS而输出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作为第二供给电压VD而输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此外,电压生成电路1110在第二状态下,作为第一供给电压VS而输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作为第二供给电压VD而输出第三电源电压V3的电压电平。
如此,电压生成电路1110通过根据状态切换信号POL而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或者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从而能够对P型阱的电位及N型阱的电位进行切换。
信号生成电路1120具有如下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被供给有第一供给电压VS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且被供给有第二供给电压VD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并且在栅极被供给有第二电源电压V2。如图12所示,信号生成电路1120在电压生成电路1110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输出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的信号以作为开关控制信号SC。此外,在电压生成电路1110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输出第三电源电压V3的电压电平的信号以作为开关控制信号SC。
第一电源电压V1、第二电源电压V2、第三电源电压V3例如为V1=0V、V2=5V、V3=10V。如后文所述,在V1=0V、V2=5V、V3=10V的情况下,源极驱动器所输出的正极性的驱动信号的电压为5V至10V的范围,负极性的驱动信号的电压为0V至5V的范围。另外,第一电源电压V1、第二电源电压V2、第三电源电压V3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V1=-5V、V2=0V、V3=5V。
在图13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的第一结构例。第一结构例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包括第一逆变器INV1、第二逆变器INV2以及电平转换器LVST。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并不限于图13的结构,而能够实施如下的各种变形,即,省略其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的构成要素、或追加其他的构成要素等。
第一逆变器INV1被供给有第一电源电压V1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且被供给有第二电源电压V2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并且被输入状态切换信号POL而输出第一供给电压VS。具体而言,在状态切换信号POL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的情况下、即在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一逆变器INV1输出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以作为第一供给电压VS。此外,在状态切换信号POL为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的情况下、即在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一逆变器INV1输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以作为第一供给电压VS。
第二逆变器INV2被供给有第二电源电压V2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且被供给有第三电源电压V3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并且被输入有电平转换器LVST的输出而输出第二供给电压VD。具体而言,在状态切换信号POL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的情况下、即在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电平转换器LVST输出第三电源电压V3的电压电平,第二逆变器INV2输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以作为第二供给电压VD。此外,在状态切换信号POL为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的情况下、即在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电平转换器LVST输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第二逆变器INV2输出第三电源电压V3的电压电平以作为第二供给电压VD。
电平转换器LVST接收状态切换信号POL,而向第二逆变器INV2输出对电压电平进行了转换的信号。具体而言,电平转换器LVST将状态切换信号POL的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转换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而输出,并且将状态切换信号POL的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转换为第三电源电压V3的电压电平而输出。
向构成第一逆变器INV1的P型晶体管及N型晶体管施加第二电源电压V2与第一电源电压V1之差的电压。此外,向构成第二逆变器INV2的P型晶体管及N型晶体管施加第三电源电压V3与第二电源电压V2之差的电压。因此,能够使构成第一逆变器INV1及第二逆变器INV2的晶体管的耐压小于第一电源电压V1与第三电源电压V3之差。例如,在V1=0V、V2=5V、V3=10V的情况下,能够使构成第一逆变器INV1及第二逆变器INV2的晶体管的耐压小于10V。
在图14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所具有的电平转换器LVST的结构例。电平转换器LVST包括六个逆变器INV11~INV16和两个转换电路LS1、LS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平转换器LVST并不限定于图14的结构,而能够实施如下的各种变形,即,省略其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的构成要素、或追加其他的构成要素等。
电平转换器LVST将状态切换信号POL的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转换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而输出,并且将状态切换信号POL的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转换为第三电源电压V3的电压电平而输出。
向逆变器INV11、INV12供给第一电源电压V1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并供给第二电源电压V2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向逆变器INV13、INV14供给第一中间电压VM1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并供给第二电源电压V2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向逆变器INV15、INV16供给第二电源电压V2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并供给第二中间电压VM2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
转换电路LS1包括N型晶体管TN11、TN12以及P型晶体管TP11、TP12。转换电路LS2为与转换电路LS1相同的结构。向转换电路LS1供给第一中间电压VM1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并供给第二中间电压VM2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向转换电路LS2供给第二电源电压V2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并供给第三电源电压V3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
第一中间电压VM1为,第一电源电压V1与第二电源电压V2的中间的电压。第二中间电压VM2为,第二电源电压V2与第三电源电压V3的中间的电压。例如,在V1=0V、V2=5V、V3=10V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VM1=2.5V、VM2=7.5V。第一中间电压VM1能够根据第一电源电压V1和第二电源电压V2,通过例如使用了电阻元件的电阻分压电路而生成。此外,第二中间电压VM2能够根据第二电源电压V2和第三电源电压V3,通过例如使用了电阻元件的电阻分压电路而生成。电阻分压电路也可以代替电阻元件而使用P型晶体管或N型晶体管。
当V1被输入至逆变器INV11的输入节点时,逆变器INV13输出V2,逆变器INV14输出VM1。VM1被输入至转换电路LS1的输入节点IN,V2被输入至输入节点XIN,VM1被输出至输出节点Q。并且,逆变器INV15输出VM2,逆变器INV16输出V2。V2被输入至转换电路LS2的输入节点IN,VM2被输入至输入节点XIN,V2被输出至输出节点Q。
当V2被输入至逆变器INV11的输入节点时,逆变器INV13输出VM1,逆变器INV14输出V2。V2被输入至转换电路LS1的输入节点IN,VM1被输入至输入节点XIN,VM2被输出至输出节点Q。并且,逆变器INV15输出V2,逆变器INV16输出VM2。VM2被输入至转换电路LS2的输入节点IN,V2被输入至输入节点XIN,V3被输出至输出节点Q。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平转换器LVST,能够将输入电压V1转换为V2而输出,并将输入电压V2转换为V3而输出。
向构成电平转换器LVST的逆变器INV11~INV16以及转换电路LS1、LS2被供给的电源电压为,V1和V2、或者VM1和V2、或者VM1和VM2、或者V2和VM2、或者V2和V3。因此,能够使构成逆变器INV11~INV16以及转换电路LS1、LS2的晶体管的耐压小于V1与V3之差。
在图15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信号生成电路1120的结构例。信号生成电路1120包括逆变器INV21、INV22、INV2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信号生成电路1120并不限定于图15的结构,而能够实施如下的各种变形,即,省略其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的构成要素、或追加其他的构成要素等。
向逆变器INV21、INV22、INV23供给第一供给电压VS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并供给第二供给电压VD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向逆变器INV21的栅极输入第二电源电压V2。
在电压生成电路1110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被供给有第一电源电压V1(例如0V)以作为第一供给电压VS,并且被供给有第二电源电压V2(例如5V)以作为第二供给电压VD。因此,逆变器INV21输出V1,逆变器INV22输出V2,逆变器INV23输出V1。
在电压生成电路1110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被供给有第二电源电压V2以作为第一供给电压VS,并且被供给有第三电源电压V3(例如10V)以作为第二供给电压VD。因此,逆变器INV21输出V3,逆变器INV22输出V2,逆变器INV23输出V3。
另外,第一供给电压VS可以在第一电源电压V1与第二电源电压V2之间进行变化,第二供给电压VD可以在作为高于第一电源电压V1的第四电压的第四电源电压V4与高于第四电源电压V4的第三电源电压V3之间进行变化。即,在电压生成电路1110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可以被供给有第一电源电压V1以作为第一供给电压VS,并且被供给有第四电源电压V4以作为第二供给电压VD。并且,在电压生成电路1110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可以被供给有第二电源电压V2以作为第一供给电压VS,并且被供给有第三电源电压V3以作为第二供给电压VD。也可以向逆变器INV21的栅极输入第二电源电压V2或第四电源电压V4。第一~第四的电源电压V1~V4例如可以为,V1=0V、V2=6V、V3=10V、V4=4V,或者可以为V1=0V、V2=4V、V3=10V、V4=6V。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信号生成电路1120,即使不使逆变器的栅极输入电压发生变化,也能够使逆变器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在电压生成电路1110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输出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以作为开关控制信号SC,而在电压生成电路1110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输出第三电源电压V3的电压电平以作为开关控制信号SC。
虽然在图15所示的结构例中使用了三个逆变器,但是逆变器的数量并不限于此,只需为奇数个即可。例如,可以由一个逆变器构成。
由于被供给至逆变器INV21、INV22、INV23的电源电压为V1和V2、或者V2和V3,因此能够使构成逆变器INV21、INV22、INV23的晶体管的耐压小于V1与V3之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100,能够不使用高耐压的晶体管,而对切换正极性的驱动信号和负极性的驱动信号的开关元件的导通或断开进行控制,并且能够对构成开关元件的晶体管的P型阱和N型阱的电位进行切换。在此,高耐压的晶体管为例如耐压为10V以上的晶体管。
4.其他的源极驱动器
在图16中,作为比较例而图示了未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100的结构的源极驱动器的一个示例。图16表示输出负极性的驱动信号的情况。比较例的源极驱动器包括开关元件SA1~SA6、放大电路AMP1、AMP2。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负极性的驱动信号电压(灰度电压)设定为0V~5V,将正极性的驱动信号电压(灰度电压)设定为5V~10V。
在开关元件SA1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10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0V,从而被设定为导通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放大电路AMP1的负极性的驱动信号被输出至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
在开关元件SA2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0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10V,从而被设定为断开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放大电路AMP2的正极性的驱动信号并未被输出至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
在开关元件SA3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0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5V,从而被被设定为断开状态。
在开关元件SA4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10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5V,从而被设定为导通状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节点N2的电位设定为5V。
在开关元件SA5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5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0V,从而被设定为导通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放大电路AMP1的负极性的驱动信号被输出至开关元件SA1。
在开关元件SA6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5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10V,从而被设定为断开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放大电路AMP2的正极性的驱动信号未被输出至开关元件SA2。
在图17中,图示了输出比较例的源极驱动器中的正极性的驱动信号的情况。电路结构和图16所示的结构相同。
在开关元件SA1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0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10V,从而被设定为断开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放大电路AMP1的负极性的驱动信号未被输出至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
在开关元件SA2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10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0V,从而被设定为导通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放大电路AMP2的正极性的驱动信号被输出至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
在开关元件SA3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5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0V,从而被设定为导通状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节点N1的电位设定为5V。
在开关元件SA4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5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10V,从而被设定为断开状态。
在开关元件SA5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0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5V,从而被设定为断开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放大电路AMP1的负极性的驱动信号未被输出至开关元件SA1。
在开关元件SA6中,向N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10V,向P型晶体管的栅极输入5V,从而被设定为导通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自放大电路AMP2的正极性的驱动信号被输出至开关元件SA2。
从图16、图17可知,在构成开关元件SA1、SA2的晶体管上被施加有10V的电压。因此,构成开关元件SA1、SA2的晶体管需要使用高耐压(例如,耐压为10V以上)的晶体管。由于高耐压的晶体管的元件尺寸与中耐压(例如,耐压为6V左右)的晶体管相比元件尺寸较大,因此电路所占据的面积将变大。
在图18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另一源极驱动器1200的第一结构例。第一结构例的源极驱动器1200包括电路装置1100、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以及驱动电路121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1200并不限定于图18的结构,而能够实施如下的各种变形,即,省略其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的构成要素、或追加其他的构成要素等。例如,源极驱动器1200还可以包括未图示的D/A转换电路或灰度电压生成电路等。
由于电路装置1100已经在图12~图15中进行了说明,因此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与光电面板的源极线电连接。驱动电路1210所输出的驱动信号经由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而被输出至源极线。
驱动电路1210包括开关元件SW1~SW6以及第一放大电路AMP1、第二放大电路AMP2。
第一开关元件SW1及第二开关元件SW2的一端均被连接在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上,并且根据信号生成电路1120所输出的开关控制信号SC而被导通或断开。具体而言,在向源极线输出负极性的驱动信号的期间、即负极性期间(广义而言为第一期间)内,第一开关元件SW1置于导通,在向源极线输出正极性的驱动信号的期间、即正极性期间(广义而言为第二期间)内,第二开关元件SW2置于导通。
向构成第一开关元件SW1及第二开关元件SW2的晶体管的P型阱供给第一供给电压VS,并向N型阱供给第二供给电压VD。
第一放大电路AMP1向第一开关元件SW1的另一端输出负极性的驱动信号。此外,第二放大电路AMP2向第二开关元件SW2的另一端输出正极性的驱动信号。
由于开关元件SW3~SW6的动作与图16、图17所示的开关元件SA3~SA6的动作相同,因此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9(A)、图19(B)为,对开关元件SW1、SW2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在图19(A)所示的负极性期间内,电压生成电路1110(势阱生成电路)根据状态切换信号(极性切换信号)POL而被设定为第一状态。并且,电压生成电路1110输出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例如为0V)以作为第一供给电压VS,并且输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例如为5V)以作为第二供给电压VD。此外,信号生成电路1120输出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例如为0V)以作为开关控制信号SC。
通过这种方式,从而开关元件SW1、SW2的N型晶体管TN1、TN2的P型阱的电位被设定为V1(0V),P型晶体管TP1、TP2的N型阱的电位被设定为V2(5V)。此外,由于向开关元件SW1的N型晶体管TN1的栅极输入V2(5V),向P型晶体管TP1的栅极输入V1(0V),因此开关元件SW1导通。另一方面,由于向开关元件SW2的N型晶体管TN2的栅极输入V1(0V),向P型晶体管TP2的栅极输入V2(5V),因此开关元件SW2断开。
在图19(B)所示的正极性期间内,电压生成电路1110(势阱生成电路)根据状态切换信号(极性切换信号)POL而被设定为第二状态。并且,电压生成电路1110输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例如5V)以作为第一供给电压VS,并且输出第三电源电压V3的电压电平(例如10V)以作为第二供给电压VD。此外,信号生成电路1120输出第三电源电压V3的电压电平(例如10V)作为以开关控制信号SC。
通过这种方式,从而开关元件SW1、SW2的N型晶体管TN1、TN2的P型阱的电位被设定为V2(5V),P型晶体管TP1、TP2的N型阱的电位被设定为V3(10V)。此外,由于向开关元件SW1的N型晶体管TN1的栅极输入V2(5V),向P型晶体管TP1的栅极输入V3(10V),因此开关元件SW1断开。另一方面,由于向开关元件SW2的N型晶体管TN2的栅极输入V3(10V),向P型晶体管TP2的栅极输入V2(5V),因此开关元件SW2导通。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1200,虽然向构成开关元件SW1、SW2的晶体管施加了V1与V2之差、或V2与V3之差的电压,但是并未施加V1与V3之差的电压。因此,能够使构成开关元件SW1、SW2的晶体管的耐压小于V1与V3之差的电压。此外,由于对于构成开关元件SW3~SW6和放大电路AMP1、AMP2的晶体管而言,也并未施加V1与V3之差的电压,因此能够使耐压小于V1与V3之差的电压。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1200,由于能够不使用高耐压的晶体管而构成源极驱动器,因此能够缩小电路所占据的面积,从而能够削减制造过程的工序数。其结果为,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
在图20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的第二结构例。第二结构例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包括第一输出电路OB1、第二输出电路OB2、开关元件SW11、SW12以及控制电路CNTL。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并不限定于图20的结构,而能够实施如下的各种变形,即,省略其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的构成要素、或追加其他的构成要素等。
第一输出电路OB1为,在第一结构例(图13)的逆变器INV1中附加了将输出节点设定为高阻抗的功能的构件。根据控制信号A1、A2,而输出第一电源电压V1的电压电平或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或者将输出节点设定为高阻抗。
同样,第二输出电路OB2为,在第一结构例(图13)的逆变器INV2中附加了将输出节点设定为高阻抗的功能的构件。根据控制信号B1、B2,而输出第二电源电压V2的电压电平或第三电源电压V3的电压电平、或者将输出节点设定为高阻抗。
开关元件SW11为,用于将第一中间电压VM1的输出导通或断开的构件,并且根据控制信号A3、A4而对导通或断开进行控制。此外,开关元件SW12为,用于将第二中间电压VM2的输出导通或断开的构件,并且根据控制信号B3、B4而对导通或断开进行控制。
控制电路CNTL根据状态切换信号POL生成并输出控制信号A1~A4、B1~B4。控制电路CNTL例如能够通过图14的电平转换器LVST以及CMOS逻辑电路来实现。
根据电压生成电路1110的第二结构例,在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时,以及在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切换时,能够输出第一电源电压V1与第二电源电压V2的中间的电压、即第一中间电压VM1以作为第一供给电压VS,并且能够输出第二电源电压V2与第三电源电压V3的中间的电压、即第二中间电压VM2以作为第二供给电压VD。
通过这种方式,例如当产生了将P型阱的电位从V1切换为V2的时刻、和将N型阱的电位从V2切换为V2的时刻的偏差时,能够防止在构成开关元件SW1、SW2的晶体管上临时施加有超过耐压的电压的情况。
在图21中,图示了电压生成电路1110的第二结构例中的各个信号波形的一个示例。在图21中,图示了状态切换信号POL、控制信号A1~A4、B1~B4、第一供给电压VS、第二供给电压VD的波形。
通过使状态切换信号POL从V2变化为V1,从而从负极性期间TA1切换为正极性期间TA2。在该切换的时刻后,依次设定有期间T1、T2、T3。
由于在期间T1内,控制信号A1成为V2、而控制信号A2成为V1,因此输出电路OB1的输出节点被设定为高阻抗。由于控制信号A3成为V1、而控制信号A4成为V2,因此开关元件SW11导通。如此,第一供给电压VS成为中间电压VM1。此外,由于控制信号B1成为V3、而控制信号B2成为V3,因此输出电路OB2输出V2。由于控制信号B3成为V3、而控制信号B4成为V2,因此开关元件SW12断开。如此,第二供给电压VD成为V2。
由于在期间T2,控制信号A1成为V2、而控制信号A2成为V1,因此输出电路OB1的输出节点被设定为高阻抗。由于控制信号A3成为V1、而控制信号A4成为V2,因此开关元件SW11导通。如此,第一供给电压VS成为中间电压VM1。此外,由于控制信号B1成为V3、而控制信号B2成为V2,因此输出电路OB2的输出节点被设定为高阻抗。由于控制信号B3成为V2、而控制信号B4成为V3,因此开关元件SW12导通。如此,第二供给电压VD成为VM2。
由于在期间T3内,控制信号A1成为V1、而控制信号A2成为V1,因此输出电路OB1输出V2。由于控制信号A3成为V2、而控制信号A4成为V1,因此开关元件SW11断开。如此,第一供给电压VS成为V2。此外,由于控制信号B1成为V3、而控制信号B2成为V2,因此输出电路OB2的输出节点被设定为高阻抗。由于控制信号B3成为V2、而控制信号B4成为V3,因此开关元件SW12导通。如此,第二供给电压VD成为VM2。
同样,当从正极性期间TA2切换为负极性期间TA3时,在切换的时刻后依次设定有期间T4、T5、T6。并且,在期间T4内,第一供给电压VS成为V2,而第二供给电压VD成为VM2。在期间T5内,第一供给电压VS成为VM1,而第二供给电压VD成为VM2。在期间T6内,第一供给电压VS成为VM1,而第二供给电压VD成为V2。
如此,根据电压生成电路1110的第二结构例,由于能够使VS和VD阶段性地发生变化,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势阱的切换的时刻的偏差而导致VS与VD之间的电压差超过晶体管的耐压的情况。
在图22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1200的布局的一个示例。图22所示的源极驱动器1200包括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1~PS6,并且从相邻的端子输出相互不同的极性的驱动信号。例如,在从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1、PS3、PS5输出负极性的驱动信号的期间内,从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2、PS4、PS6输出正极性的驱动信号。
构成第一开关元件SW1及第二开关元件SW2的晶体管的P型阱、和构成信号生成电路1120的晶体管的P型阱由共同的P型阱PWL1(PWL2)构成。此外,构成第一开关元件SW1及第二开关元件SW2的晶体管的N型阱、和构成信号生成电路1120的晶体管的N型阱由共同的N型阱NWL1(NWL2)构成。
具体而言,如图22所示,与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1、PS3、PS5想连接的开关元件SW1、SW2以及构成对这些开关元件的导通或断开进行控制的信号生成电路1120的晶体管被形成在P型阱PWL1及N型阱NWL1上。并且,向P型阱PWL1供给供给电压VS1,向N型阱NWL1供给供给电压VD1。
此外,与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2、PS4、PS6相连接的开关元件SW1、SW2以及构成对这些开关元件的导通或断开进行控制的信号生成电路1120的晶体管被形成在P型阱PWL2及N型阱NWL2上。并且,向P型阱PWL2供给供给电压VS2,向N型阱NWL2供给供给电压VD2。
如此,通过使输出相同极性的驱动信号的开关元件SW1、SW2以及信号生成电路1120的P型阱、N型阱分别共用,从而能够实现高效的布局。
在图23中,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另一源极驱动器1200的第二结构例。第二结构例的源极驱动器1200包括第一~第n(n为2以上的整数)的驱动电路模块BLK1~BLKn。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1200并不限定于图23的结构,而能够实施如下的各种变形,即,省略其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替换为其他的构成要素、或追加其他的构成要素等。
第一~第n的驱动电路模块BLK1~BLKn的各个驱动模块包括多个驱动电路1210、电压生成电路1110以及信号生成电路1120。
例如,如图23所示,第一驱动电路模块BLK1包括m(m为2以上的整数)个驱动电路1210、电压生成电路1110以及信号生成电路1120。m个驱动电路1210向驱动信号输出端子PS1~PSm输出驱动信号。电压生成电路1110向第一驱动电路模块BLK1所包含的P型阱输出第一供给电压VS,并向N型阱输出第二供给电压VD。信号生成电路1120向第一驱动电路模块BLK1所包含的开关元件SW1、SW2输出开关控制信号SC。对于其他的驱动电路模块BLK2~BLKn而言也是同样的。通过这种方式,从而能够将P型阱及N型阱分割成多个模块,并对每个模块设定势阱。由于能够避免多个阱的势阱同时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抑制闭锁的发生。
第二结构例的源极驱动器1200还可以包括延时电路DLY1~DLYn-1。延时电路DLY1~DLYn-1使状态切换信号POL(极性切换信号)延时。例如,如图23所示,第一延时电路DLY1被设置在第一驱动电路模块BLK1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和第二驱动电路模块BLK2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之间,并且使极性切换信号POL延时。第一延时电路DLY1将延时了的极性切换信号POL输出至第二驱动电路模块BLK2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及第二延时电路DLY2。
通过这种方式,在第一~第n的驱动电路模块BLK1~BLKn的各个电压生成电路1110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时、或者从第二状态切换为第一状态时,能够使第j+1(j为1≤j≤n-1的整数)个驱动电路模块BLKj+1电压生成电路1110与第j个驱动电路模块BLKj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相比延迟预定的时间而进行切换。例如,第二驱动电路模块BLK2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与第一驱动电路模块BLK1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相比延迟预定的时间而切换状态。并且,第三驱动电路模块BLK3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与第二驱动电路模块BLK2的电压生成电路1110相比延迟预定的时间而切换状态。在此,预定的时间是指,例如延时电路DLY1~DLYn-1的延时时间。
如此,通过设置延时电路DLY1~DLYn-1,从而能够对各个模块的势阱切换的时刻设置时间差。由于能够避免多个阱的势阱同时发生变化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闭锁的发生。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100以及源极驱动器1200,由于能够不使用高耐压的晶体管而实现点反转驱动的源极驱动器,因此能够缩小电路所占据的面积,并且能够削减制造过程的工序数。其结果为,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降低。此外,由于在切换势阱时能够使势阱阶段性地发生变化,因此能够防止被施加在切换驱动信号的极性的开关元件上的电压临时超过晶体管的耐压的情况。并且,由于能够将P型阱和N型阱分割成多个模块,并且对各个模块的势阱切换的时刻设置时间差,因此能够抑制闭锁的发生。
5.光电装置
在图24中,图示了包含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200的光电装置1500的基本结构例。该光电装置1500包括光电面板1510(例如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面板)、源极驱动器200、栅极驱动器1530、控制器1540、电源电路1550。另外,在光电装置1500中并不需要包含全部这些电路模块,而可以设定为省略其一部分的电路模块的结构。源极驱动器200可以设定为使用源极驱动器1200的结构。
在此,光电面板1510包括多个栅极线G1~Gm(m为2以上的整数)、多个源极线S1~Sn(n为2以上的整数)、由栅极线G1~Gm和源极线S1~Sn确定的像素电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薄膜晶体管TFT(Thin Film Transistor,广义而言为开关元件)连接在源极线上,并将像素电极连接于在该TFT上,从而能够构成有源矩阵型的液晶装置。
TFTij的栅电极与栅极线Gi相连接,TFTij的源电极与源极线Sj相连接,TFTij的漏电极与像素电极PEij相连接。在该像素电极PEij、和隔着液晶元件(广义而言为光电物质)而与像素电极PEij对置的对置电极VCOM(共通电极)之间,形成有液晶电容CLij(液晶元件)及辅助电容CSij。并且,在形成有TFTij、像素电极PEij等的有源矩阵基板、和形成有对置电极VCOM的对置基板之间封入有液晶,像素的透过率根据像素电极PEij与对置电极VCOM之间的施加电压而发生变化。
另外,被施加于对置电极VCOM的电压由电源电路1550生成。此外,可以不将对置电极VCOM在对置基板上形成为一个面,而以与各个栅极线相对应的方式形成为带状。
源极驱动器200作为对源极线进行驱动的电路而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源极驱动器200(图6)。源极驱动器200根据像素数据而对光电面板1510的源极线S1~Sn进行驱动。另一方面,栅极驱动器1530依次对光电面板1510的栅极线G1~Gm进行扫描驱动。
控制器1540按照由未图示的中央处理装置(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等的主机设定的内容,而对源极驱动器200、栅极驱动器1530以及电源电路1550进行控制。
更具体而言,控制器1540对源极驱动器200及栅极驱动器1530实施例如动作模式的设定以及在内部所生成的垂直同步信号及水平同步信号的供给,并且对电源电路1550实施对置电极VCOM的电压的极性反转时刻的控制。
电源电路1550根据从外部供给的基准电压而生成光电面板1510的驱动所需的各种电压(灰度电压)以及对置电极VCOM的电压。
另外,虽然在图24中,光电装置1500采用了包括控制器1540的结构,但是也可以将控制器1540设置在光电装置1500的外部。或者,也可以将控制器1540与主机一起包含于光电装置1500中。此外,还可以将源极驱动器200、栅极驱动器1530、控制器1540、电源电路1550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在光电面板1510上。
另外,光电面板1510并不限定于液晶面板,例如可以为使用了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或无机EL等的发光元件的面板。
此外,作为光电装置1500中的源极驱动器,应用包含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的电路装置1100的源极驱动器1200(图18或图23),与比较例的源极驱动器相比,在能够不使用高耐压的晶体管而构成电路这一点上更为优选。
6.电子设备
在图25中,图示了包含本实施方式的光电装置1500的电子设备的基本结构例。图25所示的电子设备为投影式显示装置1700。
投影式显示装置1700包括光电装置1500、显示信息输出源1710、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720、时钟产生电路1750以及电源电路1760。显示信息输出源1710包括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及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光盘装置等的存储器、对像素信号进行调谐并输出的调谐电路等,并根据来自时钟产生电路1750的时钟信号,而向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720输出预定格式的像素信号等的显示信息。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720可以包含放大/极性反转电路、相位展开电路、旋转电路、伽马校正电路、或者钳位电路等。电源电路1760对上述的各个电路供给电力。
另外,虽然如上所述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出未实质地脱离本发明的创新部分和效果的多种改变。因此,这种改变例全部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例如,在说明书或附图中,至少一次与更广义或同义的不同用语一起记载的用语,在说明书或附图的任意位置处均能够被替换为该不同用语。此外,放大电路、源极驱动器、光电装置及电子设备的结构、动作也并不限定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方式,而能够实施各种改变。
符号说明
100…放大电路(负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00…源极驱动器;210…放大电路(正极性电压用放大电路);220…D/A转换电路;230…基准电压生成电路;240…电平转换器;400…比较例的源极驱动器;OP…运算放大器;CA1、CA2…电容器;SW1~SW5…开关元件;1100…电路装置;1110…电压生成电路;1120…信号生成电路;1200…源极驱动器;1210…驱动电路;1500…光电装置;1510…光电面板;1530…栅极驱动器;1540…控制器;1550…电源电路;1700…投影式显示装置;1710…显示信息输出源;1720…显示信息处理电路;1750…时钟产生电路;1760…电源电路;SW1~SW6…开关元件;AMP1、AMP2…放大电路;POL…状态切换信号;SC…开关控制信号;VS…第一供给电压;VD…第二供给电压;V1…第一电源电压;V2…第二电源电压;V3…第三电源电压;V4…第四电源电压。

Claims (15)

1.一种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运算放大器,其在第一输入端子上连接有基准节点;
第一电容器,其被设置在第一节点和所述基准节点之间;
第二电容器,其被设置在第二节点和所述基准节点之间;
第一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节点和输入电压的输入节点之间;
第二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一节点和第一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之间;
第三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节点和输出电压的输出节点之间;
第四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节点和第二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之间;
第五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输出电压的输出节点和所述基准节点之间,
所述输入电压为,在第一电压和第二电压之间进行变化的电压,
向所述运算放大器供给所述第二电压以作为第一电源电压,并供给第三电压以作为第二电源电压,
所述第一模拟基准电压为,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之间的直流电压,
所述第二模拟基准电压为,所述第二电压和所述第三电压之间的直流电压,
所述第一电压、所述第二电压以及所述第三电压为互为不同的电压,所述第二电压为,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三电压之间的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初始化期间内,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所述第四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五开关元件置于导通,并且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置于断开,
在所述输出电压的输出期间内,所述第一开关元件及所述第三开关元件置于导通,并且所述第二开关元件、所述第四开关元件以及所述第五开关元件置于断开。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运算放大器的第二输入端子上,连接有所述第二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容器的耐压大于所述第二电压与所述第三电压之差。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容器为,金属-绝缘体-金属电容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电容器的电容设为C1,将所述第二电容器的电容设为C2,将所述输入电压设为VIN,将所述第一模拟基准电压设为VP,将所述第二模拟基准电压设为VN,将所述输出电压设为VQ时,
所述输出电压通过VQ=VN-(C1/C2)×(VIN-VP)而获得。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放大电路,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五开关元件以及所述运算放大器的晶体管的耐压小于所述第一电压与所述第三电压之差、且大于所述第二电压与所述第三电压之差。
8.一种源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对光电面板的源极线进行驱动,
所述源极驱动器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大电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源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二放大电路,
向所述第二放大电路供给所述第一电压以作为第一电源电压,并供给所述第二电压以作为第二电源电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源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D/A转换电路,其接受灰度数据和多个基准电压,并选择所述多个基准电压中的与所述灰度数据相对应的电压,并且向所述放大电路及所述第二放大电路输出;
基准电压生成电路,其生成所述多个基准电压,并向所述D/A转换电路输出,
在向所述源极线输出负极性的驱动电压的期间、即第一期间内,所述放大电路向所述源极线输出所述负极性的驱动电压,
在向所述源极线输出正极性的驱动电压的期间、即第二期间内,所述第二放大电路向所述源极线输出所述正极性的驱动电压。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源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放大电路包含:
第二运算放大器,其在第一输入端子上连接有第二基准节点;
第三电容器,其被设置在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二基准节点之间;
第四电容器,其被设置在第四节点和所述第二基准节点之间;
第六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输入电压的输入节点之间;
第七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三节点和所述第一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之间;
第八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四节点和第二输出电压的输出节点之间;
第九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四节点和所述第一模拟基准电压的供给节点之间;
第十开关元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电压的输出节点和所述第二基准节点之间,
所述输入电压为,在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之间进行变化的电压,
向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供给所述第一电压和所述第二电压以作为电源电压。
12.一种源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大电路;
信号生成电路,其包含有如下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被供给有第一供给电压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并被供给有第二供给电压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并且在栅极上被输入有所述第二电压或第四电压,其中,所述第一供给电压为,在所述第一电压和高于所述第一电压的所述第二电压之间进行变化的电压,所述第二供给电压为,在高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第四电压和高于所述第四电压的所述第三电压之间进行变化的电压,
所述逆变器在所述第一供给电压为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电平、且所述第二供给电压为所述第四电压的电压电平的期间内,输出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
并且在所述第一供给电压为所述第二电压的电压电平、且所述第二供给电压为所述第三电压的电压电平的期间内,输出所述第三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
13.一种源极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放大电路;
电路装置,其包含:
电压生成电路,其生成并输出在所述第一电压和高于所述第一电压的所述第二电压之间进行变化的第一供给电压,且生成并输出在所述第二电压和高于所述第二电压的所述第三电压之间进行变化的第二供给电压;
信号生成电路,其具有如下的逆变器,所述逆变器被供给有所述第一供给电压以作为低电位侧电源,并被供给有所述第二供给电压以作为高电位侧电源,并且在栅极上被输入有所述第二电压,
所述电压生成电路根据状态切换信号而被设定为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输出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电平以作为所述第一供给电压,并输出所述第二电压的电压电平以作为所述第二供给电压,
并且在所述第二状态下,输出所述第二电压的电压电平以作为所述第一供给电压,并输出所述第三电压的电压电平以作为所述第二供给电压,
所述信号生成电路在所述电压生成电路处于所述第一状态下,输出所述第一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
并且在所述电压生成电路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下,输出所述第三电压的电压电平的信号。
14.一种光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含权利要求8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源极驱动器。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含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电装置。
CN201410111724.3A 2013-03-26 2014-03-24 放大电路、源极驱动器、光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40780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3538A JP2014191012A (ja) 2013-03-26 2013-03-26 増幅回路、ソースドライバー、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3-063538 2013-03-26
JP2013067403A JP2014191227A (ja) 2013-03-27 2013-03-27 回路装置、ソースドライバー、電気光学装置、電子機器及び信号生成回路
JP2013-067403 2013-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8013A CN104078013A (zh) 2014-10-01
CN104078013B true CN104078013B (zh) 2017-12-19

Family

ID=51599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1724.3A Active CN104078013B (zh) 2013-03-26 2014-03-24 放大电路、源极驱动器、光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43148B2 (zh)
CN (1) CN104078013B (zh)
TW (1) TWI5954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73763B2 (en) * 2014-11-12 2017-06-06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ower amplifier
TWI560686B (en) * 2014-11-28 2016-12-01 Tenx Shenzhen Technology Ltd Voltage follower and driving apparatus
TWI575500B (zh) * 2015-02-12 2017-03-21 瑞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於液晶顯示裝置之源極驅動器的放大器電路
US10042230B2 (en) * 2015-05-07 2018-08-0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display device substrate
JP6436022B2 (ja) * 2015-09-03 2018-12-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A/d変換器
DE102016220349A1 (de) 2016-10-18 2018-04-19 Trumpf Schweiz Ag Hochfrequenztreiberschaltung für eine akustooptische Komponente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HF-Treiberschaltung
JP6587002B2 (ja) * 2018-01-26 2019-10-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ドライバー、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DE102019102132B4 (de) * 2019-01-29 2020-08-06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Schaltung mit Kondensatoren und entsprechendes Verfahren
DE102021111003B4 (de) * 2021-02-07 2024-05-2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Dual-mode-versorgungsschaltung und verfahren
JP2023016063A (ja) 2021-07-21 2023-0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ドライバー
CN113744690B (zh) * 2021-08-26 2023-04-14 视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平转换电路、显示驱动电路及硅基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5625A (ja) * 1993-11-10 1995-05-23 Fujitsu Ltd 液晶表示装置のコントラスト調整回路
JP3417514B2 (ja) * 1996-04-09 2003-06-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装置
JP3031312B2 (ja) * 1997-09-11 2000-04-1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ドライバ回路及び液晶駆動用半導体装置、並びにそれらの駆動方法
JP3418676B2 (ja) * 1998-04-13 2003-06-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駆動回路
JP3346323B2 (ja) 1999-02-18 2002-11-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の駆動回路
JP3420148B2 (ja) * 1999-12-20 2003-06-23 山形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液晶駆動方法及び液晶駆動回路
JP4743570B2 (ja) 2001-04-10 2011-08-10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電源回路を内蔵した半導体集積回路および液晶表示制御装置並びに携帯用電子機器
KR100613091B1 (ko) * 2004-12-24 2006-08-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데이터 집적회로 및 이를 이용한 발광 표시장치와 그의구동방법
JP2006178356A (ja) 2004-12-24 2006-07-06 Nec Electronics Corp 表示装置の駆動回路
JP4584131B2 (ja) 2005-04-18 2010-11-17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回路
JP4799255B2 (ja) 2006-04-17 2011-10-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
TWI345189B (en) * 2006-09-05 2011-07-11 Au Optronics Corp Analog buffer
CN101529724B (zh) * 2006-11-07 2011-12-07 夏普株式会社 具有电压切换功能的缓冲电路及液晶显示装置
JP5332150B2 (ja) * 2006-11-30 2013-11-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ソースドライバ、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5150188B2 (ja) 2007-10-04 2013-02-20 ローム株式会社 バックゲート切替回路、充電制御装置、電子機器
CN101816113B (zh) 2007-10-04 2013-01-23 罗姆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控制装置及利用该充电控制装置的电子设备
US20090096818A1 (en) * 2007-10-16 2009-04-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Data drive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JP2009194485A (ja) 2008-02-12 2009-08-27 Nec Electronics Corp 演算増幅器回路、及び表示装置
TWI393106B (zh) * 2008-04-23 2013-04-11 Au Optronics Corp 具電壓補償機制之類比緩衝器
KR20090128255A (ko) * 2008-06-10 2009-1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아날로그-디지털 컨버터와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그구동 방법
TWI474305B (zh) 2008-07-31 2015-02-21 Sitronix Technology Corp The polarity switching structure of point conversion system
JP2010134107A (ja) 2008-12-03 2010-06-17 Seiko Epson Corp 集積回路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20100076259A (ko) * 2008-12-26 2010-07-06 주식회사 동부하이텍 디스플레이의 소스 드라이버
CN101847378B (zh) * 2009-03-27 2012-07-04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源极驱动芯片
JP5777300B2 (ja) 2010-07-05 2015-09-09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駆動回路及び表示装置
JP5713616B2 (ja) * 2010-09-21 2015-05-07 ラピスセミコンダクタ株式会社 液晶駆動用のソースドライバのオフセットキャンセル出力回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7999A (zh) 2014-10-01
US9143148B2 (en) 2015-09-22
TWI595471B (zh) 2017-08-11
CN104078013A (zh) 2014-10-01
US20140292409A1 (en) 2014-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8013B (zh) 放大电路、源极驱动器、光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US6498596B1 (en) Driving circuit for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0437417C (zh) 公共电压生成电路、电源电路、显示驱动器和公共电压生成方法
TWI422156B (zh) 具低功率損耗之移位暫存器
US6995741B2 (en) Driving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JP4851326B2 (ja) 信号増幅用回路、及び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装置における同回路の使用
CN100474387C (zh) 模拟缓冲器及其驱动方法,具有该缓冲器的显示设备
US7030865B2 (en) Operational amplifier circuit, driving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CN101312027B (zh) 显示器件
US8674750B2 (en) Charge pump,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a display driving system comprising the charge pump
CN101627420A (zh) 液晶驱动装置和使用该液晶驱动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1174397A (zh) 数据驱动器及显示装置
KR20080111233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장치와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장치
CN105427792A (zh) 像素补偿电路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1821929A (zh) 电源电路及具备电源电路的显示装置
CN106652932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1826314B (zh) 一种tft液晶显示屏驱动方法及驱动电路
CN106502015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TW200405084A (en) Memory circuit, display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US8605070B2 (en) Operational amplifier and display panel driving device
EP2479608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3943896B2 (ja) 表示装置
CN109119036A (zh) 液晶面板
CN103778895B (zh) 自我侦测电荷分享模块
WO2013161184A1 (ja) レベル変換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