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7789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7789A
CN104067789A CN201310445124.6A CN201310445124A CN104067789A CN 104067789 A CN104067789 A CN 104067789A CN 201310445124 A CN201310445124 A CN 201310445124A CN 104067789 A CN104067789 A CN 1040677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bines
guide rail
retainer
threshing
speed 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51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田哲治
平田晋
高木雅志
滨砂大吾
光原昌希
铃木祥宏
西野光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75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4430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75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443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75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8795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677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77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46Mechanical grain convey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10Feede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容易进行脱粒口的维护,包括:供给链(7),其沿脱粒室的脱粒口夹持输送收割谷杆;导轨机构(27),其构成为能够绕横向轴心(X4)上下摆动,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同供给链(7)一起夹持收割谷杆;缓冲器(100),其对导轨机构(27)施力而使该导轨机构向上方摆动;定位机构(98),其能够将导轨机构(27)定位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导轨机构(27)在被解除由定位机构(98)进行的定位时利用缓冲器(100)向上方摆动,直至脱粒口敞开的位置。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沿脱粒室的脱粒口夹持并输送收割谷杆的供给链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包括将收割谷杆向脱粒装置输送的供给链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包括能够旋转地设于脱粒室且具有多个脱粒齿的脱粒筒的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的联合收割机,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已经为人所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包括在与供给链上下对置的位置与供给链一起夹持收割谷杆的导轨(在文献中相当于“夹持导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194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由于导轨固定在与供给链上下对置的位置,所以在维护脱粒口时,导轨造成妨碍,故难以进行脱粒口的维护。
作为上述的联合收割机,例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已经为人所知。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驱动链轮固定设置在中间壳体的供给链轴上,在该驱动链轮上卷绕有供给链。由此,发动机的动力经由中间壳体向供给链传递。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4150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发动机的动力除了能够经由中间壳体向供给链传递以外,还能够向收割部、筛选部(選別部)及排秆处理部等传递,因此,不能单独对供给链进行变速。
作为上述的联合收割机,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已经为人所知。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中,脱粒筒能够旋转地设于脱粒室。脱粒筒被发动机的动力驱动旋转。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1942号公报
在此,在维护脱粒筒时,停止脱粒筒的驱动旋转。但是,由于脱粒筒的旋转本身未受任何限制,所以,例如由于机体的倾斜或者作业人员的接触而使脱粒筒有时会意外地旋转。如此,若在维护脱粒筒时,脱粒筒意外地旋转,则脱粒筒的维护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状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脱粒口的维护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
供给链,其沿脱粒室的脱粒口夹持并输送收割谷杆;
导轨机构,其构成为能够绕横向轴心上下摆动,在与所述供给链上下对置的位置与所述供给链一起夹持所述收割谷杆;
施力机构,其对所述导轨机构施力而使其向上方摆动;
定位机构,其能够将所述导轨机构定位在与所述供给链上下对置的位置;
所述导轨机构在被解除由所述定位机构进行的定位时,利用所述施力机构向上方摆动,直至所述脱粒口敞开的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解除由定位机构进行的定位时,导轨机构利用施力机构向上方摆动。由此,由于脱粒口敞开,所以容易进行脱粒口的维护。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导轨机构具有与所述供给链一起夹持所述收割谷杆的导轨和支承所述导轨的导轨架,
所述导轨架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形成所述脱粒室侧部的侧壁体。
根据本特征结构,导轨架能够稳定地支承在刚性高的侧壁体上。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导轨架构成为能够在后支点绕所述横向轴心上下摆动。
在供给链的前端部侧,大量地存在以脱粒口为代表的需要维护的部位。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能够使存在于供给链的前端部侧的需要维护的部位大量敞开,所以从提高维护性的观点来看较为有利。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导轨架构成为能够与覆盖形成所述脱粒室侧部的侧壁体的外装罩一体地上下摆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外装罩也与导轨架一起上下摆动,所以外装罩不会对脱粒口的维护造成妨碍。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定位机构具有:杆,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的壁体及所述导轨机构中的任一方上,并能够绕上下方向的轴心摆动;卡合部,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的壁体及所述导轨机构中的另外任一方上,并能够与所述杆卡合。
根据本特征结构,仅通过使杆绕上下方向的轴心摆动而对是否与卡合部卡合进行切换,就能够进行导轨机构的定位以及导轨机构定位的解除,所以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构成定位机构。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导轨机构具有与所述供给链一起夹持所述收割谷杆的导轨和支承所述导轨的导轨架,
所述卡合部设在所述导轨架上。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在构成导轨机构骨架的导轨架上设置卡合部,使卡合部与杆的卡合状态较为稳定,进而使杆机构的定位状态较为稳定。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包括驱动所述杆摆动的马达。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轻松地使杆摆动。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马达安装在形成所述脱粒室前部的前壁体的前表面。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有效地活用前壁体的前表面的富余空间,紧凑地安装马达。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杆比覆盖形成所述脱粒室侧部的侧壁体的外装罩更向前方突出。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利用杆的突出部分,能够轻松地使杆摆动。在例如将杆构成为能够手动摆动的情况下,能够将杆的突出部分作为把手部分。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杆构成为能够通过手动操作。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能够摆动地构成杆。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施力机构是气弹簧式减振器。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使导轨机构向上方的摆动缓缓停止,所以能够抑制导轨机构停止摆动时的冲击。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状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单独对供给链进行变速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清选风机的脱粒装置;
向所述脱粒装置输送收割谷杆的供给链;
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中间轴;
将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向所述清选风机传递的清选风机传递机构;
将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向所述供给链传递的供给链传递机构;
所述清选风机传递机构及所述供给链传递机构并列地构成在所述中间轴上,
所述供给链传递机构具有对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装置,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被输入动力的输入轴和输出动力的输出轴,
所述输入轴配置在所述变速装置的下部,所述输出轴配置在所述变速装置的上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利用供给链传递机构所包括的变速装置对传递到中间轴的动力进行变速,能够单独对供给链进行变速。另外,由于输入轴与输出轴上下配置,所以只要输入轴及输出轴朝向左右,就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紧凑地构成变速装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朝向左右地配置,
所述联合收割机包括用于对所述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操作部,
所述操作部配置在所述输入轴的前方。
根据本特征结构,操作部配置在输入轴的前方,从而容易使操作部位于供给链的前部(输送起始端部)侧。由此,例如在手动脱粒(枕扱ぎ)时,容易利用操作部进行变速操作。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输入轴上设有齿轮体,该齿轮体具有直径不同的多个齿轮,并且构成为通过所述操作部的变速操作而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心方向上滑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齿轮体进行滑动,所以与在输入轴上能够滑动地设置换挡器并利用该换挡器选择多个齿轮中的任一个的情况相比,不在输入轴上设置换挡器,能够相应地在输入轴的轴心方向上紧凑地构成变速装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通过所述操作部的变速操作而使所述齿轮体滑动的换挡器,
所述换挡器配置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操作部的前后之间。
根据本特征结构,操作部与齿轮体经由换挡器以最短距离连动,所以在操作部对齿轮体的操作性方面表现出色,并且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紧凑地构成变速装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设在所述输入轴上的输入体与设在所述输出轴上的输出体在所述变速装置中配置在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的轴心方向上的同一侧。
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输入体及输出体集中在变速装置的同一侧,所以输入体及输出体的组装及维护较为容易。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输入轴的轴心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心上下排列。
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输入轴与输出轴排列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一条直线上,所以只要输入轴及输出轴朝向左右,就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更紧凑地构成变速装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
对所述供给链施加张紧力的张紧体;
支承所述张紧体的张紧臂;
所述张紧臂能够摆动地支承在与所述输出轴相同的轴心上。
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变速装置和张紧臂紧凑地集中起来,所以供给链与变速装置接近,能够形成整体上紧凑的结构。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张紧体的轴心配置在设在所述输出轴上的输出体的轴心的后下方,
所述供给链卷绕在所述张紧体的前部及所述输出体的后部。
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供给链向输出体卷绕的长度变长,所以利用输出体向供给链传递的动力的传递效率变得良好。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
具有清选风机的脱粒装置;
向所述脱粒装置输送收割谷杆的供给链;
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中间轴;
将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向所述清选风机传递的清选风机传递机构;
将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向所述供给链传递的供给链传递机构;
所述清选风机传递机构及所述供给链传递机构并列地构成在所述中间轴上,
所述供给链传递机构具有对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装置,
在所述脱粒装置中,除所述清选风机以外另设其他清选风机,
所述联合收割机包括将传递到所述清选风机的动力向所述其他清选风机传递的其他清选风机传递机构。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利用供给链传递机构所包括的变速装置对传递到中间轴的动力进行变速,所以能够单独对供给链进行变速。另外,传递到中间轴的动力被清选风机传递机构向清选风机传递,传递到清选风机的动力被其他清选风机传递机构向其他清选风机传递。因此,通过改变清选风机传递机构的变速比,能够使其他清选风机传递机构的变速比也发生改变。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清选风机的清选风机轴从所述脱粒装置的一侧贯穿到另一侧,
所述其他清选风机传递机构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另一侧的所述清选风机的清选风机轴的端部连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在脱粒装置的与清选风机传递机构相反的一侧构成其他清选风机传递机构,能够避免清选风机传递机构与其他清选风机传递机构干涉。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侧视下,设在所述其他清选风机的清选风机轴上的输入体与设在所述输入轴上的输入体重叠。
根据本特征结构,利用脱粒装置一侧的设在输入轴上的输入体和脱粒装置另一侧的设在其他清选风机的清选风机轴上的输入体,动力的传递状态容易平衡,很难发生因平衡性不良而引起的振动等。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清选风机传递机构配置在比所述供给链传递机构更靠所述脱粒装置的内侧。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有效地活用存在于脱粒装置与供给链传递机构之间的空间,紧凑地设置清选风机传递机构。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变速装置设置在形成所述脱粒装置侧部的侧壁体上。
根据本特征结构,变速装置稳定地支承在刚性高的侧壁体上。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包括用于对所述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操作部,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支承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的变速壳体,
所述变速壳体不从形成所述脱粒装置前部的前壁体向前方突出,
所述操作部从所述前壁体向前方突出。
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变速操作所需要的部分即操作部从前壁体向前方突出,所以容易利用操作部进行变速操作。另外,因为变速操作所不需要的部分即变速壳体不从前壁体向前方突出,所以容易避免与脱粒装置前部的其他部件干涉。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被输入动力的输入轴和输出动力的输出轴,
在所述输出轴上,设有对是否向所述输出轴传递动力进行切换的离合器部和在所述离合器部不向所述输出轴传递动力的状态下动作的摩擦离合器。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维护供给链时,只要将离合器部设为不向输出轴传递动力的状态,摩擦离合器就动作,从而对输出轴的旋转产生制止,所以能够切实地阻止供给链的旋转。由此,容易进行供给链的维护。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不传递动力的中立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仅通过使变速装置处于中立位置,就不向供给链传递动力,因此,能够简单地阻止供给链的旋转。由此,容易进行供给链的维护。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包括用于对所述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操作部,
包括驱动所述操作部的马达。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利用操作部轻松地对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包括用于对所述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操作部,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够通过手动操作。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操作部。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状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脱粒筒的维护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
脱粒筒,其能够旋转地设于脱粒室,且具有多个脱粒齿;
止动件,其能够与所述脱粒齿抵接而阻止所述脱粒筒旋转;
操作部,其将所述止动件从向所述脱粒齿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外侧退避而不与所述脱粒齿抵接的非抵接位置,切换到进入所述脱粒齿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内侧而与所述脱粒齿抵接的抵接位置。
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使止动件从非抵接位置切换到抵接位置,脱粒筒的旋转被止动件阻止。因此,在脱粒筒的维护时,若利用止动件阻止脱粒筒的旋转,则脱粒筒就不会意外地旋转。也就是说,根据本特征结构,脱粒筒的维护变得容易。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止动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上部的脱粒顶板上。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有效地活用存在于脱粒顶板与脱粒齿的前端部之间的空间,紧凑地设置止动件。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止动件包括:支座部件,其作为与所述脱粒齿抵接的部分而朝向所述脱粒筒的轴心方向;一对支承部件,其支承在将所述支座部件的与所述脱粒齿抵接的部位向所述支座部件的轴心方向夹持的部位。
根据本特征结构,支座部件的与脱粒齿抵接的部位由一对支承部件夹持而被牢靠地支承,所以即使支座部件与脱粒齿抵接,支座部件也难以变形。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止动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上部的脱粒顶板的靠横向外方的部分。
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易于从机体的横向外方侧进出止动件,所以止动件的可操作性有所提高。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脱粒顶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抵接位置的所述支承部件的基端部侧抵接的抵接面。
根据本特征结构,在抵接位置,由于支承部件被抵接面挡住,所以能够利用止动件切实地阻止脱粒筒的旋转。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抵接面形成为越是在接近所述脱粒筒的一侧越位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形状。
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抵接面沿着在脱粒筒的外周流过的脱粒处理物的流动,所以抵接面难以对在脱粒筒的外周流过的脱粒处理物造成阻力。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在沿轴心方向观察所述脱粒筒时,所述抵接位置的所述支承部件以向所述脱粒筒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
若支座部件与脱粒齿抵接,则在支承部件上,作用有使其以向脱粒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的力。若支承部件以向脱粒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则担心支座部件向脱粒齿上的抵接容易脱离。根据本特征结构,抵接位置的支承部件预先以向脱粒筒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也就是说,朝向因支座部件向脱粒齿上的抵接而折曲或者弯曲的方向的相反侧折曲或者弯曲。由此,即使支座部件与脱粒齿抵接,支承部件也不以向脱粒筒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因此,支座部件向脱粒齿上的抵接不容易脱离。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
支承机构,其支承所述止动件以使该止动件能够在所述非抵接位置与所述抵接位置之间,绕朝向所述脱粒筒的轴心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仅通过使止动件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机构,就能够将止动件从非抵接位置简单地切换到抵接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止动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上部的脱粒顶板上,
所述支承机构设在覆盖所述脱粒顶板上部的外装罩与所述脱粒顶板之间。
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有效地活用存在于外装罩与脱粒顶板之间的空间,紧凑地设置支承机构。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包括: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止动件施力以使该止动件向所述抵接位置摆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利用施力部件使止动件从非抵接位置迅速地切换到抵接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包括能够将所述止动件定位在所述非抵接位置的定位机构,
由所述定位机构进行的所述止动件向所述非抵接位置的定位是利用所述操作部来解除的。
根据本特征结构,即使止动件以向抵接位置摆动的方式被施力部件施力,止动件也被定位机构切实地定位在非抵接位置。仅通过利用操作部解除由定位机构进行的止动件向非抵接位置的定位,止动件被施力部件从非抵接位置迅速地切换到抵接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能够与所述止动件卡合的卡合部件,
所述卡合部件被支承为,能够在与所述止动件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与所述止动件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间,绕朝向与所述摆动轴心正交的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
根据本特征结构,仅通过将卡合部件支承为能够在卡合位置与非卡合位置之间摆动,就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定位机构。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操作部包括切换驱动所述止动件的电磁阀。
根据本特征结构,仅通过利用电磁阀切换驱动止动件,就能够将止动件从非抵接位置简单地切换到抵接位置。
而且,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
所述操作部包括被手动操作的操作杆和使所述操作杆与所述止动件连动的连动机构。
根据本特征结构,仅通过利用连动机构使操作杆与止动件连动,就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操作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脱粒装置及供给链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脱粒装置及供给链的主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止动件及定位机构的主视剖视图。
图6是表示止动件及定位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7是表示止动件及定位机构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操作部及定位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操作部及定位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导轨机构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导轨机构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线图。
图13是表示供给链传递机构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变速装置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7是表示脱粒装置及供给链的侧视图。
图18是表示脱粒装置及供给链的主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止动件及定位机构的主视剖视图。
图20是表示止动件及定位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止动件及定位机构的立体图。
图22是表示操作部及定位机构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操作部及定位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24是表示导轨机构的主视图。
图25是表示导轨机构的俯视图。
图26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线图。
图27是表示供给链传递机构的侧视图。
图28是表示变速装置的剖视图。
图29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图30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脱粒装置及供给链的侧视图。
图32是表示脱粒装置及供给链的主视剖视图。
图33是表示止动件及定位机构的主视剖视图。
图34是表示止动件及定位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35是表示止动件及定位机构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操作部及定位机构的立体图。
图37是表示操作部及定位机构的俯视剖视图。
图38是表示导轨机构的主视图。
图39是表示导轨机构的俯视图。
图40是表示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路径的线图。
图41是表示供给链传递机构的侧视图。
图42是表示变速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4A  上部侧壁体(侧壁体)
4B  前壁体
7   供给链
10  脱粒室
10a 脱粒口
27  导轨机构
98  定位机构
100 缓冲器(施力机构)
101 导轨
102 导轨架
109 横向外装罩(外装罩)
115 定位操作杆(杆)
116 卡合辊(卡合部)
119 导轨马达(马达)
X4  横向轴心
Z1  上下方向的轴心
4′  脱粒装置
4B′ 前壁体
4C′ 下部侧壁体(侧壁体)
7′  供给链
17′ 主清选风机(清选风机)
17a′清选风机轴
18′ 副清选风机(其他清选风机)
18a′清选风机轴
26′ 中间轴
29′ 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清选风机传递机构)
30′ 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其他清选风机传递机构)
32′ 供给链传递机构
60′ 输入带轮(输入体)
63′ 变速装置
65′ 输入带轮(输入体)
67′ 输入轴
68′ 输出轴
69′ 变速壳体
70′ 换挡器
71′ 变速操作杆(操作部)
72′ 低速输入齿轮(齿轮)
73′ 高速输入齿轮(齿轮)
74′ 齿轮体
87′ 离合器部
88′ 摩擦离合器
95′ 输出链轮(输出体)
96′ 张紧辊(张紧体)
97′ 张紧臂
E′  发动机
X2′ 轴心
X3′ 轴心
X5′ 轴心
10″ 脱粒室
11″ 脱粒筒
12″ 脱粒齿
28″ 止动件
33″ 脱粒顶板
33b″抵接面
34″ 操作部
35″ 扭簧(施力部件)
36″ 定位机构
37″ 支座部件
38″ 支承部件
42″ 支承轴(支承机构)
43″ 上外装罩(外装罩)
47″ 卡合臂(卡合部件)
C″  旋转轨迹
P1″ 非抵接位置
P2″ 抵接位置
X1″ 摆动轴心
Y2″ 轴心
Y1″ 轴心
Y3″ 摆动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方面发明)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利用图1及图2对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及图2中,作为收获稻子、麦子等作物的联合收割机的一个例子,表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联合收割机的前部,设有收割植立谷秆的收割部1。在收割部1的后方,设有能够行驶的履带式行驶装置2。在行驶装置2的上部,设有机体架3。
在机体架3上的左侧,设有对收割谷杆进行脱粒的脱粒装置4。在脱粒装置4的后方,设有切断排秆的排秆切断装置5。在脱粒装置4的左方,设有将收割谷杆输送到脱粒装置4的供给链7。
在机体架3上的右侧前部,设有驾驶部6及发动机E。机体架3上的右侧后部,设有储存谷粒的集谷箱8。在集谷箱8上,设有用于取出集谷箱8内的谷粒的卸谷装置9。
通过以上的结构,联合收割机一边利用行驶装置2进行行驶,一边利用收割部1收割植立谷秆,利用供给链7将收割谷杆输送到脱粒装置4,并利用脱粒装置4对收割谷杆进行脱粒。在收割谷杆被脱粒装置4脱粒之后,将谷粒储存在集谷箱8中。排秆虽然也能够直接排出到田地里,但还能够被排秆切断装置5切断而排出到田地里。
接着,利用图3及图4对脱粒装置4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在脱粒装置4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0。脱粒处理用的脱粒筒11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心Y1(图4所示的箭头R1方向)旋转的方式设在脱粒室10中。脱粒筒11具有多个脱粒齿12。在脱粒室10中,设有能够与脱粒齿12抵接而阻止脱粒筒11旋转的止动件28。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使在脱粒处理中得到的处理物(脱粒处理物)漏下的筛网13。
在脱粒室10的左方,设有沿脱粒室10的脱粒口10a夹持并输送收割谷杆的供给链7。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设有与供给链7一起夹持收割谷杆的导轨机构27。在脱粒室10的后方,设有向外部排出尘埃的排尘扇14及向排秆切断装置5输送排秆的排秆链15。
在脱粒装置4的下部,设有摆动筛选用的摆动筛选装置16、清选用的主清选风机17、副清选风机18及二次清选风机19。在主清选风机17的后方,从前方起依次设有一次回收部20及二次回收部21。在脱粒装置4的下部前方,设有左右方向的中间轴26。此外,发动机E的动力经由中间轴26传递到供给链7、主清选风机17及一次回收部20,详见后述。
一次回收部20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在一次回收部20,设有沿左右方向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横向绞龙22。在一次回收部20,连接设置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仰送到集谷箱8的纵向送谷装置23。
二次回收部21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在二次回收部21,设有沿左右方向输送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横向绞龙24。在二次回收部21,连接设置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返还到摆动筛选装置16的二次返还装置25。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脱粒装置4中,收割谷杆一边被供给链7夹持输送一边被脱粒筒11进行脱粒处理,脱粒处理物从筛网13漏下。针对从筛网13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实施由摆动筛选装置16进行的摆动筛选、由主清选风机17、副清选风机18及二次清选风机19进行的清选。由此,比重大的单粒谷粒作为一次处理物被回收到前方的一次回收部20,并被纵向送谷装置23仰送到集谷箱8。另外,比重小的带有枝梗的谷粒作为二次处理物被回收到后方的二次回收部21,并被二次返还装置25返还到摆动筛选装置16。
接着,利用图4至图9对止动件28进行说明。
如图4及图5所示,止动件28设在形成脱粒室10上部的脱粒顶板33上。具体而言,止动件28设在脱粒顶板33的靠近左侧横向外方的部分。也就是说,止动件28配置在脱粒筒11的轴心Y1的左侧横向外方。
止动件28被操作部34从非抵接位置P1向抵接位置P2切换。非抵接位置P1是止动件28向脱粒齿12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C外侧退避而不与脱粒齿12抵接的位置。抵接位置P2是止动件28进入脱粒齿12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C内侧而与脱粒齿12抵接的位置。
止动件28以向抵接位置P2摆动的方式被扭簧35施力。止动件28能够被定位机构36定位在非抵接位置P1。由定位机构36进行的止动件28向非抵接位置P1的定位是利用操作部34来解除的。
如图6至图9所示,止动件28包括支座部件37和一对支承部件38。
支座部件37作为与脱粒齿12抵接的部分,朝向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支座部件37与脱粒齿12抵接的部位处于支座部件37的轴心Y2方向上的中央部或者大体中央部。非抵接位置P1的支座部件37与设在脱粒顶板33的下表面的抵接板33c(参照图5)抵接。
支座部件37设在支承部件38的前端部。具体而言,支座部件37设于支承部件38的前端部中的、在抵接位置P2处朝向脱粒筒1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支座部件37与支承部件38焊接固定。支座部件37由圆棒构成。
一对支承部件38支承在将支座部件37的与脱粒齿12抵接的部位向支座部件37的轴心Y2方向夹持的部位。具体而言,一对支承部件38支承支座部件37的轴心Y2方向上的两端部。另外,一对支承部件38彼此通过连结片41连结。具体而言,一对支承部件38的相互对置的面彼此通过连结片41连结。连结片41与支承部件38焊接固定。
支承部件38经由凸台部38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轴42。支承部件38由折曲或者弯曲成规定形状的圆杆构成。具体而言,在沿轴心Y1方向观察脱粒筒11时,抵接位置P2处的支承部件38以向脱粒筒1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支承部件38的弯曲角度被设定成钝角。
支承轴42支承止动件28以使该止动件28能够在非抵接位置P1与抵接位置P2之间绕朝向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的摆动轴心Y3摆动。支承轴42设在覆盖脱粒顶板33上部的上外装罩43与脱粒顶板33之间。支承轴42支承于底板44。
在底板44上,设有支承支承轴42的衬套45。底板44大致沿脱粒顶板33的形状折曲。衬套45以定位状态固定在底板44的折曲部分。在底板44上,形成有供一对支承部件38插入的开口部44a。此外,在脱粒顶板33的与底板44的开口部44a对应的位置,也形成有供一对支承部件38插入的开口部33a。
扭簧35外嵌于支承轴42。具体而言,扭簧35外嵌于支承轴42的处于凸台部38a与衬套45之间的部分。扭簧35的一端部卡止在底板44的上表面,扭簧35的另一端部卡止在支持部件38上。
如图8及图9所示,操作部34包括切换驱动止动件28的电磁阀39。电磁阀39具有能够向摆动轴心Y3方向伸缩的杆39a。电磁阀39通过未图示的阀开关的操作来进行动作。
电磁阀39配置在上外装罩43的上表面。电磁阀39利用螺栓40固定在上外装罩43上。电磁阀39由方箱型的壳体46覆盖。壳体46利用螺栓55固定在上外装罩43上。
定位机构36包括卡合臂47和支柱48。定位机构36与电磁阀39一起由壳体46覆盖。
卡合臂47能够与止动件28卡合。具体而言,卡合臂47能够与设在支承部件38的凸台部38a上的卡合片38卡合。卡合臂47具有作为能够与止动件28(卡合片38)卡合的部分的卡合销47a。
卡合臂47被支承为,能够在卡合位置与非卡合位置之间,绕朝向与摆动轴心Y3正交的方向的摆动轴心X1摆动。卡合位置是卡合臂47与止动件28卡合的位置。非卡合位置是卡合臂47不与止动件28卡合的位置。卡合臂47以向卡合位置摆动的方式被拉伸弹簧49施力。在卡合臂47上,设有安装拉伸弹簧49的安装臂50。
安装臂50从卡合臂47向摆动轴心X1方向的一侧(右方)伸出。安装臂50与卡合臂47焊接固定。拉伸弹簧49的一端部卡止在安装臂50的右端部(卡合臂47相反一侧的端部)。
支柱48能够摆动地支承卡合臂47。支柱48立起设置在底板51上。支柱48利用螺栓53固定在底板51上。
底板51利用螺栓54固定在上外装罩43上。在底板51上,设有安装拉伸弹簧49的安装部52。拉伸弹簧49的另一端部卡止于安装部52。
通过以上的结构,若在止动件28位于非抵接位置P1的状态下操作所述阀开关,则电磁阀39的杆39a伸长。在杆39a碰到卡合臂47之后,若杆39a进一步伸长,则卡合臂47克服拉伸弹簧49的作用力,从卡合位置摆动到非卡合位置。
这样,由于卡合臂47与卡合片38b的卡合被解除,所以止动件28利用扭簧35的作用力从非抵接位置P1摆动到抵接位置P2。如此,若止动件28从非抵接位置P1切换到抵接位置P2,则止动件28进入脱粒齿12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C内侧而与脱粒齿12抵接,从而阻止脱粒筒11的旋转。
在此,如图5所示,在脱粒顶板33上,形成有与抵接位置P2处的支承部件38的基端部侧抵接的抵接面33b。抵接面33b形成为越是在接近脱粒筒11的一侧则越位于脱粒筒1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件28配置在脱粒筒11的轴心Y1的左侧横向外方,因此,抵接面33b向左下方倾斜。由此,因为在抵接位置P2,支承部件38被抵接面33b挡住,所以能够利用止动件28切实地阻止脱粒筒11的旋转。
接着,利用图3、图4、图10和图11对导轨机构27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导轨机构27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同供给链7一起夹持收割谷杆。导轨机构27能够绕横向轴心X4上下摆动。导轨机构27被缓冲器100(相当于本发明的“施力机构”)施力而向上方摆动。导轨机构27能够被定位机构98定位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导轨机构27在被解除由定位机构98进行的定位时,利用缓冲器100向上方摆动,直至脱粒口10a敞开的位置。
导轨机构27包括导轨101和导轨架102。
导轨101与供给链7一起夹持收割谷杆。导轨101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沿着供给链7的上侧输送路径。导轨101至少构成为横跨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全长的长度。
导轨架102支承导轨101。具体而言,导轨架102经由多个弹簧103弹性地支承导轨101。
具体来说,多个管104在导轨架102的长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地朝向上下方向地安装在导轨架102上。插入管104中的杆106在导轨101的长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地朝向上下方向地安装在导轨101上。弹簧103外嵌在杆106上。承接弹簧103上端部的上弹簧座105固定在管104上。承接弹簧103下端部的下弹簧座107固定在杆106上。如此,导轨架102经由多个弹簧103弹性地支承导轨101。
导轨架102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形成脱粒室10侧部的上部侧壁体4A(相当于本发明的“侧壁体”)。具体而言,导轨架102在后支点能够绕横向轴心X4上下摆动。在上部侧壁体4A上,设有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导轨架102后端部的摆动轴108。导轨架102能够与覆盖上部侧壁体4A的横向外装罩109(相当于本发明的“外装罩”)一体地上下摆动。导轨架102经由安装架110安装在横向外装罩109的内表面侧。
缓冲器100是气弹簧式减振器。缓冲器100包括缸筒111和能够伸缩地插入缸筒111中的缸体杆112。缸筒111的端部能够摆动地安装在设于上部侧壁体4A的销113上。缸体杆112的端部能够摆动地安装在导轨架102上。具体而言,缸体杆112的端部能够摆动地安装在固定于导轨架102上表面的安装支架114上。
如图10及图11所示,定位机构98包括定位操作杆115(相当于本发明的“杆”)和卡合辊116。
定位操作杆115设在上部侧壁体4A上,能够绕上下方向的轴心Z1摆动。定位操作杆115由导轨马达119(相当于本发明的“马达”)驱动摆动。定位操作杆115包括杆主体115A和手柄部115B。
杆主体115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板117。杆主体115A由板状部件构成。杆主体115A能够与设于导轨架102的卡合辊116卡合。
手柄部115B与杆主体115A连结。具体而言,手柄部115B与杆主体115A在俯视下在以规定的倾斜角度交叉的状态下连结。所述规定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在定位机构98定位在导轨机构27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手柄部115B与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平行或者大体平行。
手柄部115B能够夹持于设在横向外装罩109的内表面侧的夹入式(夹子式)紧固件123。手柄部115B比覆盖上部侧壁体4A的横向外装罩109更向前方突出。由此,在定位操作杆115能够被手动操作的情况下,手柄部115B适合作为把手部分。
在支承板117上,形成有能够摆动地支承杆主体115A的凸台部117a。支承板117利用螺栓118固定在上部侧壁体4A的前端部。在支承板117上,形成有供螺栓118穿过且在上下方向上长的螺栓孔117b。由此,能够调节支承板117的上下位置,进而能够调节定位操作杆115的上下位置。
导轨马达119安装在形成脱粒室10前部的前壁体4B的前表面。导轨马达119通过未图示的导轨马达开关的操作而进行驱动。导轨马达119具有前后方向的输出轴119a。在导轨马达119的输出轴119a连结有摆动臂120。摆动臂120与杆主体115A经由连杆121连动。
卡合辊116能够与杆主体115A卡合。卡合辊116设在导轨机构27上。具体而言,卡合辊116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心Y4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导轨架102的前端部。
通过以上的结构,通过使杆主体115A与卡合辊116卡合,导轨机构27被定位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此时,手柄部115B夹持于紧固件123。
在导轨机构27被定位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若操作所述导轨马达开关,与导轨马达119的输出轴119a连结的摆动臂120摆动(图10所示的箭头R2方向)。这样,定位操作杆115在被摆动臂120经由连杆121牵拉的形态下,绕上下方向的轴心Z1摆动(图11所示的箭头R3方向)。定位操作杆115通过与抵接片122抵接而被限制向箭头R3方向的摆动。由此,在杆主体115A与卡合辊116的卡合被解除时,也就是说,在由定位机构98进行的定位被解除时,导轨机构27利用缓冲器100向上方摆动,直至脱粒口10a敞开的位置(参照图3)。
接着,利用图12对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发动机E的动力向中间轴26传递。然后,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供给链传递机构32向供给链7传递。另外,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向脱粒筒11及排秆链15传递。
而且,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向主清选风机17传递。并且,传递到主清选风机17的动力被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向副清选风机18传递。也就是说,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及供给链传递机构32并列地构成在中间轴26上。
另外,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带式传递机构31从一次横向绞龙22向纵向送谷装置23传递。然后,传递到一次横向绞龙22的动力从二次横向绞龙24向二次返还装置25、二次清选风机19、摆动筛选装置16、排尘扇14和排秆切断装置5传递。
接着,利用图3、图12至图14对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及供给链传递机构32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12所示,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是带式传递机构。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包括输出带轮56、输入带轮57和带58。输出带轮56设在中间轴26的左端部。输入带轮57设在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的左端部。输入带轮57由拼合带轮(可变带轮)构成。带58卷绕在输出带轮56及输入带轮57上。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配置在供给链传递机构32的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
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是带式传递机构。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包括输出带轮59、输入带轮60和带61。输出带轮59设在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的右端部。输入带轮60设在副清选风机18的清选风机轴18a的右端部。也就是说,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从脱粒装置4的左侧贯穿到右侧,而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与脱粒装置4右侧的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的右端部连动。带61卷绕在输出带轮59及输入带轮60上。
供给链传递机构32包括传递机构62和变速装置63。
传递机构62将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向变速装置63传递。传递机构62是带式传递机构。传递机构62包括输出带轮64、输入带轮65和带66。输出带轮64设在中间轴26的左端部。输入带轮65设在变速装置63的输入轴67上。带66卷绕在输出带轮64及输入带轮65上。
传递机构62配置在比传递机构31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并且配置在比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更靠脱粒装置4的外侧(左方)。也就是说,传递机构62配置在传递机构31与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之间。
通过以上的结构,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向主清选风机17传递。然后,传递到主清选风机17的动力被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向副清选风机18传递。
在此,如上所述,由于输入带轮57由拼合带轮(可变带轮)构成,所以能够改变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的变速比。因此,通过改变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的变速比,能够使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的变速比也发生改变。
如图13及图14所示,变速装置63对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也就是来自传递机构62的动力进行变速。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变速位置,变速装置63具有低速位置、高速位置及中立位置。变速装置63包括输入轴67、输出轴68、换挡器(シフタ)70和变速壳体69。
变速装置63设置在形成脱粒装置4下侧部的下部侧壁体4C上。也就是说,变速装置63支承于下部侧壁体4C。此外,为了使变速装置63支承于下部侧壁体4C,可以使变速装置63经由支架等固定在下部侧壁体4C上,或者使变速装置63直接固定在下部侧壁体4C上。
输入轴67是被输入动力的部件。输入轴67朝向左右地配置在变速装置63的下部。输入轴67的左端部从变速壳体69的左侧面向左方突出。在输入轴67的突出部分设有输入带轮65。在侧视下,输入轴67的轴心X2与副清选风机18的清选风机轴18a的轴心一致或者大体一致。也就是说,在侧视下,设在输入轴67上的输入带轮65与设在副清选风机18的清选风机轴18a上的输入带轮60重叠。
如图14所示,输入轴67经由轴承75、76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在输入轴67上,以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滑动的方式设有齿轮体74。具体而言,齿轮体74通过花键嵌合于输入轴67。
齿轮体74通过变速操作杆71的变速操作而在输入轴67的轴心X2方向上滑动。齿轮体74具有直径不同的两个低速输入齿轮72及高速输入齿轮73。低速输入齿轮72是能够与低速中继齿轮79啮合的齿轮。高速输入齿轮73是能够与高速中继齿轮80啮合的齿轮。
低速中继齿轮79及高速中继齿轮80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在中继轴81上。具体而言,低速中继齿轮79及高速中继齿轮80通过花键嵌合于中继轴81。
中继轴81经由轴承82、8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在中继轴81上,输出中继齿轮84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在低速中继齿轮79与高速中继齿轮80之间。具体而言,输出中继齿轮84通过花键嵌合于中继轴81。在中继轴81上,分隔件85外嵌于高速中继齿轮80与输出中继齿轮84之间。由此,阻止低速中继齿轮79、高速中继齿轮80及输出中继齿轮84向中继轴81的轴心方向滑动。
输出轴68是输出动力的部件。输出轴68朝向左右地配置在变速装置63的上部。输出轴68的左端部从变速壳体69的左侧面向左方突出。在输出轴68的突出部分设有输出链轮95。供给链7卷绕在输出链轮95上。输出轴68经由轴承77、78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在输出轴68上,设有输出齿轮86、离合器部87、摩擦离合器88及张紧臂97。
在此,设在输入轴67上的输入带轮65与设在输出轴68上的输出链轮95配置在变速装置63的左侧,也就是变速装置63的左右方向(输入轴67的轴心X2方向及输出轴68的轴心X3方向)上的同一侧。输入带轮65配置在比输出链轮95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输入轴67的轴心X2与输出轴68的轴心X3上下并列。也就是说,输入轴67的轴心X2与输出轴68的轴心X3在俯视下一致或者大体一致。
如图14所示,输出齿轮86与输出中继齿轮84始终啮合。输出齿轮86能够相对旋转地设在输出轴68上。
离合器部87切换是否向输出轴68传递动力。离合器部87被弹簧90向咬合侧施力。离合器部87通过未图示的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解除咬合。离合器部87具有形成在输出齿轮86上的爪部和形成在传递筒89上的爪部。
传递筒89以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滑动的方式外嵌于输出轴68。具体而言,传递筒89通过花键嵌合于输出轴68。传递筒89被弹簧90向输出齿轮86侧施力。传递筒89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
摩擦离合器88在离合器部87不向输出轴68传递动力的状态下进行动作(作用摩擦力)。摩擦离合器88由多片式摩擦离合器构成。摩擦离合器88设在传递筒89的与离合器部87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就是说,若传递筒89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则摩擦离合器88进行动作(作用摩擦力)。
换挡器70通过变速操作杆71的变速操作使齿轮体74滑动。换挡器70配置在输入轴67与变速操作杆71的前后之间。换挡器70包括拨叉轴91和换挡器拨叉92。
拨叉轴91在输入轴67与变速操作杆71的前后之间朝向左右地配置。在拨叉轴91上,能够滑动地设有换挡器拨叉92。
换挡器拨叉92在拨叉轴91上能够定位在规定的三个位置。所谓规定的三个位置,具体而言,是指与变速装置63的低速位置对应的低速位置L、与变速装置63的高速位置对应的高速位置H以及与变速装置63的中立位置对应的中立位置N。
具体地说,在拨叉轴91上,形成有低速卡合槽91a、高速卡合槽91b及中立卡合槽91c。换挡器拨叉92具有能够与低速卡合槽91a、高速卡合槽91b及中立卡合槽91c卡合的卡合球93。卡合球93被弹簧94向拨叉轴91侧施力。
由此,若卡合球93与低速卡合槽91a卡合,则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低速位置L。另外,若卡合球93与高速卡合槽91b卡合,则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高速位置H。另外,若卡合球93与中立卡合槽91c卡合,则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中立位置N。
变速操作杆71用于操作变速装置63。变速操作杆71配置在输入轴67的前方。变速操作杆71从前壁体4B向前方突出。
变速操作杆7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变速操作杆71构成为能够被手动操作。变速操作杆71经由换挡器拨叉92与齿轮体74连动。也就是说,若使变速操作杆71摆动,则换挡器拨叉92沿拨叉轴91滑动,与之连动地,齿轮体74沿输入轴67滑动。
变速壳体69支承输入轴67及输出轴68。变速壳体69是由沿左右方向分割的半分割壳体组合而构成的。变速壳体69配置在比供给链7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在变速壳体69的下部,形成有比上部更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69a。
突出部69a的前端面形成为平坦或者大体平坦。变速操作杆7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突出部69a。突出部69a不从前壁体4B向前方突出。
张紧臂97支承张紧辊96。张紧臂97能够摆动地支承在与输出轴68相同的轴心X3上。具体而言,张紧臂97经由轴承99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输出轴68。
张紧辊96对供给链7施加张紧力。张紧辊96的轴心X5位于输出链轮95的轴心X3的后下方。供给链7卷绕在张紧辊96的前部及输出链轮95的后部。
通过以上的结构,若手动地使变速操作杆71摆动,则换挡器拨叉92沿拨叉轴91滑动,将换挡器拨叉92定位在低速位置L、高速位置H及中立位置N中的任一位置。
若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低速位置L,则低速输入齿轮72与低速中继齿轮79啮合。这样,输入到输入轴67的动力经过低速输入齿轮72、低速中继齿轮79、中继轴81、输出中继齿轮84、输出齿轮86、离合器部87、传递筒89,向输出轴68传递。
另外,若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高速位置H,则高速输入齿轮73与高速中继齿轮80啮合。这样,输入到输入轴67的动力经过高速输入齿轮73、高速中继齿轮80、中继轴81、输出中继齿轮84、输出齿轮86、离合器部87、传递筒89,向输出轴68传递。
另外,若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中立位置N,则低速输入齿轮72及高速输入齿轮73的任一方均不与低速中继齿轮79及高速中继齿轮80的任一方啮合。这样,输出到输入轴67的动力不向输出轴68传递。
在此,若操作所述离合器开关,则传递筒89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这样,因为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所以传递到输出齿轮86的动力不向传递筒89传递。而且,若传递筒89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则由于摩擦离合器88进行动作(作用摩擦力),所以对传递筒89的旋转产生阻碍,进而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阻碍。
以下,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导轨马达开关的操作,导轨马达119进行驱动,从而使导轨机构27自动地向上方摆动,但所述导轨马达开关既可以具备所述阀开关及所述离合器开关中的任一方的功能,又可以具备所述阀开关及所述离合器开关双方的功能。
由此,通过所述导轨马达开关的操作,导轨马达119进行驱动,从而使导轨机构27自动地向上方摆动,并且,电磁阀39进行动作,从而使止动件28自动地从非抵接位置P1切换到抵接位置P2,自动地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且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制止。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手动操作变速操作杆71,切换变速装置63的变速位置,但也可以具有驱动变速操作杆71摆动的变速马达,且所述变速马达通过未图示的变速马达开关的操作来进行驱动。
由此,通过所述变速马达开关的操作,所述变速马达进行驱动,从而自动地切换变速装置63的变速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位操作杆115被导轨马达119驱动摆动,但定位操作杆115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被手动操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部34具有切换驱动止动件28的电磁阀39,但操作部34也可以包括能够被手动操作的止动件操作杆和使所述止动件操作杆与止动件28连动的连动机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自动地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且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制止,但也可以通过离合器操作杆的手动操作,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且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制止。
可以使从如上所述的定位操作杆115、所述止动件操作杆及所述离合器操作杆中任意选择的至少两个杆经由连动机构连动。当然,也可以使定位操作杆115、所述止动件操作杆及所述离合器操作杆这些所有的杆经由连动机构连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轨架102能够在后支点绕横向轴心X4上下摆动,但导轨架102也可以能够在前支点绕横向轴心上下摆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位操作杆115设在上部侧壁体4A上,卡合辊116设在导轨机构27上,但也可以定位操作杆115设在导轨机构27上,卡合辊116设在上部侧壁体4A上。另外,也可以定位操作杆115设在前壁体4B及导轨机构27中的任一方上,卡合辊116设在前壁体4B及导轨机构27中的另外任一方上。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施力机构”,采用了气弹簧式减振器即缓冲器100,但作为“施力机构”,也可以采用螺旋弹簧。在该情况下,为了抑制导轨机构停止摆动时的冲击,还可以设置橡胶等弹性部件作为冲击吸收部件。
工业实用性本发明能够应用在包括沿脱粒室的脱粒口夹持并输送收割谷杆的供给链的联合收割机中。
(第二方面发明)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利用图15及图16对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15及图16中,作为收获稻子、麦子等作物的联合收割机的一个例子,表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联合收割机的前部,设有收割植立谷秆的收割部1′。在收割部1′的后方,设有能够行驶的行驶装置2′履带式行驶装置2′。在行驶装置2′的上部,设有机体架3′。
在机体架3′上的左侧,设有对收割谷杆进行脱粒的脱粒装置4′。在脱粒装置4′的后方,设有切断排秆的排秆切断装置5′。在脱粒装置4′的左方,设有将收割谷杆输送到脱粒装置4′的供给链7′。
在机体架3′上的右侧前部,设有驾驶部6′及发动机E′。机体架3′上的右侧后部,设有储存谷粒的集谷箱8′。在集谷箱8′上,设有用于取出集谷箱8′内的谷粒的卸谷装置9′。
通过以上的结构,联合收割机一边利用行驶装置2′进行行驶,一边利用收割部1′收割植立谷秆,利用供给链7′将收割谷杆输送到脱粒装置4′,并利用脱粒装置4′对收割谷杆进行脱粒。在收割谷杆被脱粒装置4′脱粒之后,将谷粒储存在集谷箱8′中。排秆虽然也能够直接排出到田地里,但还能够被排秆切断装置5′切断而排出到田地里。
接着,利用图17及图18对脱粒装置4′进行说明。
如图17及图18所示,在脱粒装置4′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0′。脱粒处理用的脱粒筒11′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心Y1′(图18所示的箭头R1′方向)旋转的方式设在脱粒室10′中。脱粒筒11′具有多个脱粒齿12′。在脱粒室10′中,设有能够与脱粒齿12′抵接而阻止脱粒筒11′旋转的止动件28′。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使在脱粒处理中得到的处理物(脱粒处理物)漏下的筛网13′。
在脱粒室10′的左方,设有沿脱粒室10′的脱粒口10a′夹持并输送收割谷杆的供给链7′。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设有与供给链7′一起夹持收割谷杆的导轨机构27′。在脱粒室10′的后方,设有向外部排出尘埃的排尘扇14′及向排秆切断装置5′输送排秆的排秆链15′。
在脱粒装置4′的下部,设有摆动筛选用的摆动筛选装置16′、清选用的主清选风机17′(相当于本发明的“清选风机”)、副清选风机18′(相当于本发明的“其他清选风机”)及二次清选风机19′。在主清选风机17′的后方,从前方起依次设有一次回收部20′及二次回收部21′。在脱粒装置4′的下部前方,设有左右方向的中间轴26′。此外,发动机E′的动力经由中间轴26′传递到供给链7′、主清选风机17′及一次回收部20′,详见后述。
一次回收部20′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在一次回收部20′,设有沿左右方向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横向绞龙22′。在一次回收部20′,连接设置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仰送到集谷箱8′的纵向送谷装置23′。
二次回收部21′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在二次回收部21′,设有沿左右方向输送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横向绞龙24′。在二次回收部21′,连接设置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返还到摆动筛选装置16′的二次返还装置25′。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脱粒装置4′中,收割谷杆一边被供给链7′夹持输送一边被脱粒筒11′进行脱粒处理,脱粒处理物从筛网13′漏下。针对从筛网13′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实施由摆动筛选装置16′进行的摆动筛选、由主清选风机17′、副清选风机18′及二次清选风机19′进行的清选。由此,比重大的单粒谷粒作为一次处理物被回收到前方的一次回收部20′,并被纵向送谷装置23′仰送到集谷箱8′。另外,比重小的带有枝梗的谷粒作为二次处理物被回收到后方的二次回收部21′,并被二次返还装置25′返还到摆动筛选装置16′。
接着,利用图18至图23对止动件28′进行说明。
如图18及图19所示,止动件28′设在形成脱粒室10′上部的脱粒顶板33′上。具体而言,止动件28′设在脱粒顶板33′的靠近左侧横向外方的部分。也就是说,止动件28′配置在脱粒筒11′的轴心Y1′的左侧横向外方。
止动件28′被操作部34′从非抵接位置P1′向抵接位置P2′切换。非抵接位置P1′是止动件28′向脱粒齿12′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C′外侧退避而不与脱粒齿12′抵接的位置。抵接位置P2′是止动件28′进入脱粒齿12′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C′内侧而与脱粒齿12′抵接的位置。
止动件28′以向抵接位置P2′摆动的方式被扭簧35′施力。止动件28′能够被定位机构36′定位在非抵接位置P1′。由定位机构36′进行的止动件28′向非抵接位置P1′的定位是利用操作部34′来解除的。
如图20至图23所示,止动件28′包括支座部件37′和一对支承部件38′。
支座部件37′作为与脱粒齿12′抵接的部分,朝向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支座部件37′与脱粒齿12′抵接的部位处于支座部件37′的轴心Y2′方向上的中央部或者大体中央部。非抵接位置P1′的支座部件37′与设在脱粒顶板33′的下表面的抵接板33c′(参照图19)抵接。
支座部件37′设在支承部件38′的前端部。具体而言,支座部件37′设于支承部件38′的前端部中的、在抵接位置P2′处朝向脱粒筒1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支座部件37′与支承部件38′焊接固定。支座部件37′由圆棒构成。
一对支承部件38′支承在将支座部件37′的与脱粒齿12′抵接的部位向支座部件37′的轴心Y2′方向夹持的部位。具体而言,一对支承部件38′支承支座部件37′的轴心Y2′方向上的两端部。另外,一对支承部件38′彼此通过连结片41′连结。具体而言,一对支承部件38′的相互对置的面彼此通过连结片41′连结。连结片41′与支承部件38′焊接固定。
支承部件38′经由凸台部38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轴42′。支承部件38′由折曲或者弯曲成规定形状的圆棒构成。具体而言,在沿轴心Y1′方向观察脱粒筒11′时,抵接位置P2′处的支承部件38′以向脱粒筒1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支承部件38′的弯曲角度被设定成钝角。
支承轴42′支承止动件28′以使该止动件28′能够在非抵接位置P1′与抵接位置P2′之间绕朝向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的摆动轴心Y3′摆动。支承轴42′设在覆盖脱粒顶板33′上部的上外装罩43′与脱粒顶板33′之间。支承轴42′支承于底板44′。
在底板44′上,设有支承支承轴42′的衬套45′。底板44′大致沿脱粒顶板33′的形状折曲。衬套45′以定位状态固定在底板44′的折曲部分。在底板44′上,形成有供一对支承部件38′插入的开口部44a′。此外,在脱粒顶板33′的与底板44′的开口部44a′对应的位置,也形成有供一对支承部件38′插入的开口部33a′。
扭簧35′外嵌于支承轴42′。具体而言,扭簧35′外嵌于支承轴42′的处于凸台部38a′与衬套45′之间的部分。扭簧35′的一端部卡止在底板44′的上表面,扭簧35′的另一端部卡止在支持部件38′上。
如图22及图23所示,操作部34′包括切换驱动止动件28′的电磁阀39′。电磁阀39′具有能够向摆动轴心Y3′方向伸缩的阀杆39a′。电磁阀39′通过未图示的阀开关的操作来进行动作。
电磁阀39′配置在上外装罩43′的上表面。电磁阀39′利用螺栓40′固定在上外装罩43′上。电磁阀39′由方箱型的壳体46′覆盖。壳体46′利用螺栓55′固定在上外装罩43′上。
定位机构36′包括卡合臂47′和支柱48′。定位机构36′与电磁阀39′一起由壳体46′覆盖。
卡合臂47′能够与止动件28′卡合。具体而言,卡合臂47′能够与设在支承部件38′的凸台部38a′上的卡合片38′卡合。卡合臂47′具有作为能够与止动件28′(卡合片38′)卡合的部分的卡合销47a′。
卡合臂47′被支承为,能够在卡合位置与非卡合位置之间,绕朝向与摆动轴心Y3′正交的方向的摆动轴心X1′摆动。卡合位置是卡合臂47′与止动件28′卡合的位置。非卡合位置是卡合臂47′不与止动件28′卡合的位置。卡合臂47′以向卡合位置摆动的方式被拉伸弹簧49′施力。在卡合臂47′上,设有安装拉伸弹簧49′的安装臂50′。
安装臂50′从卡合臂47′向摆动轴心X1′方向的一侧(右方)伸出。安装臂50′与卡合臂47′焊接固定。拉伸弹簧49′的一端部卡止在安装臂50′的右端部(卡合臂47′相反一侧的端部)。
支柱48′能够摆动地支承卡合臂47′。支柱48′立起设置在底板51′上。支柱48′利用螺栓53′固定在底板51′上。
底板51′利用螺栓54′固定在上外装罩43′上。在底板51′上,设有安装拉伸弹簧49′的安装部52′。拉伸弹簧49′的另一端部卡止于安装部52′。
通过以上的结构,若在止动件28′位于非抵接位置P1′的状态下操作所述阀开关,则电磁阀39′的阀杆39a′伸长。在阀杆39a′碰到卡合臂47′之后,若阀杆39a′进一步伸长,则卡合臂47′克服拉伸弹簧49′的作用力,从卡合位置摆动到非卡合位置。
这样,由于卡合臂47′与卡合片38b′的卡合被解除,所以止动件28′利用扭簧35′的作用力从非抵接位置P1′摆动到抵接位置P2′。如此,若止动件28′从非抵接位置P1′切换到抵接位置P2′,则止动件28′进入脱粒齿12′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C′内侧而与脱粒齿12′抵接,从而阻止脱粒筒11′的旋转。
在此,如图19所示,在脱粒顶板33′上,形成有与抵接位置P2′处的支承部件38′的基端部侧抵接的抵接面33b′。抵接面33b′形成为越是在接近脱粒筒11′的一侧则越位于脱粒筒1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件28′配置在脱粒筒11′的轴心Y1′的左侧横向外方,因此,抵接面33b′向左下方倾斜。由此,因为在抵接位置P2′,支承部件38′被抵接面33b′挡住,所以能够利用止动件28′切实地阻止脱粒筒11′的旋转。
接着,利用图17、图18、图24和图25对导轨机构27′进行说明。
如图17及图18所示,导轨机构27′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与供给链7′一起夹持收割谷杆。导轨机构27′能够绕横向轴心X4′上下摆动。导轨机构27′被缓冲器100′施力而向上方摆动。导轨机构27′能够被定位机构98′定位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导轨机构27′在被解除由定位机构98′进行的定位时利用缓冲器100′向上方摆动,直至脱粒口10a′敞开的位置。
导轨机构27′包括导轨101′和导轨架102′。
导轨101′与供给链7′一起夹持收割谷杆。导轨101′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沿着供给链7′的上侧输送路径。导轨101′至少构成为横跨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全长的长度。
导轨架102′支承导轨101′。具体而言,导轨架102′经由多个弹簧103′弹性地支承导轨101′。
具体来说,多个管104′在导轨架102′的长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地朝向上下方向地安装在导轨架102′上。插入管104′中的多个杆106′在导轨101′的长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地朝向上下方向地安装在导轨101′上。弹簧103′外嵌在杆106′上。承接弹簧103′上端部的上弹簧座105′固定在管104′上。承接弹簧103′下端部的下弹簧座107′固定在杆106′上。如此,导轨架102′经由多个弹簧103′弹性地支承导轨101′。
导轨架102′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形成脱粒室10′侧部的上部侧壁体4A′。具体而言,导轨架102′在后支点能够绕横向轴心X4′上下摆动。在上部侧壁体4A′上,设有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导轨架102′后端部的摆动轴108′。导轨架102′能够与覆盖上部侧壁体4A′的横向外装罩109′一体地上下摆动。导轨架102′经由安装架110′安装在横向外装罩109′的内表面侧。
缓冲器100′是气弹簧式减振器。缓冲器100′包括缸筒111′和能够伸缩地插入缸筒111′中的杆112′。缸筒111′的端部能够摆动地安装在设于上部侧壁体4A′的销113′上。杆112′的端部能够摆动地安装在导轨架102′上。具体而言,杆112′的端部能够摆动地安装在固定于导轨架102′上表面的安装支架114′上。
如图24及图25所示,定位机构98′包括定位操作杆115′和卡合辊116′。
定位操作杆115′设在上部侧壁体4A′上,能够绕上下方向的轴心Z1′摆动。定位操作杆115′由导轨马达119′驱动摆动。定位操作杆115′包括杆主体115A′和手柄部115B′。
杆主体115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板117′。杆主体115A′由板状部件构成。杆主体115A′能够与设于导轨架102′的卡合辊116′卡合。
手柄部115B′与杆主体115A′连结。具体而言,手柄部115B′与杆主体115A′在俯视下在以规定的倾斜角度交叉的状态下连结。所述规定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在定位机构98′定位在导轨机构27′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手柄部115B′与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平行或者大体平行。
手柄部115B′能够夹持于设在横向外装罩109′的内表面侧的夹入式(夹子式)紧固件123′。手柄部115B′比覆盖上部侧壁体4A′的横向外装罩109′更向前方突出。由此,在定位操作杆115′能够被手动操作的情况下,手柄部115B′适合作为把手部分。
在支承板117′上,形成有能够摆动地支承杆主体115A′的凸台部117a′。支承板117′利用螺栓118′固定在上部侧壁体4A′的前端部。在支承板117′上,形成有供螺栓118′穿过且在上下方向上长的螺栓孔117b′。由此,能够调节支承板117′的上下位置,进而能够调节定位操作杆115′的上下位置。
导轨马达119′安装在形成脱粒室10′前部的前壁体4B′的前表面。导轨马达119′通过未图示的导轨马达开关的操作而进行驱动。导轨马达119′具有前后方向的输出轴119a′。在导轨马达119′的输出轴119a′连结有摆动臂120′。摆动臂120′与杆主体115A′经由连杆121′连动。
卡合辊116′能够与杆主体115A′卡合。卡合辊116′设在导轨机构27′上。具体而言,卡合辊116′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心Y4′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导轨架102′的前端部。
通过以上的结构,通过使杆主体115A′与卡合辊116′卡合,导轨机构27′被定位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此时,手柄部115B′夹持于紧固件123′。
在导轨机构27′被定位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若操作所述导轨马达开关,与导轨马达119′的输出轴119a′连结的摆动臂120′摆动(图24所示的箭头R2′方向)。这样,定位操作杆115′在被摆动臂120′经由连杆121′牵拉的形态下,绕上下方向的轴心Z1′摆动(图25所示的箭头R3′方向)。定位操作杆115′通过与抵接片122′抵接而被限制向箭头R3′方向的摆动。由此,在杆主体115A′与卡合辊116′的卡合被解除时,也就是说,在由定位机构98′进行的定位被解除时,导轨机构27′利用缓冲器100′向上方摆动,直至脱粒口10a′敞开的位置(参照图17)。
接着,利用图26对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说明。
如图26所示,发动机E′的动力向中间轴26′传递。然后,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供给链传递机构32′向供给链7′传递。另外,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向脱粒筒11′及排秆链15′传递。
而且,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相当于本发明的“清选风机传递机构”)向主清选风机17′传递。并且,传递到主清选风机17′的动力被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相当于本发明的“其他清选风机传递机构”)向副清选风机18′传递。也就是说,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及供给链传递机构32′并列地构成在中间轴26′上。
另外,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带式传递机构31′从一次横向绞龙22′向纵向送谷装置23′传递。然后,传递到一次横向绞龙22′的动力从二次横向绞龙24′向二次返还装置25′、二次清选风机19′、摆动筛选装置16′、排尘扇14′和排秆切断装置5′传递。
接着,利用图17、图26至图28对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及供给链传递机构32′进行说明。
如图17及图26所示,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是带式传递机构。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包括输出带轮56′、输入带轮57′和带58′。输出带轮56′设在中间轴26′的左端部。输入带轮57′设在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的左端部。输入带轮57′由拼合带轮(可变带轮)构成。带58′卷绕在输出带轮56′及输入带轮57′上。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配置在比供给链传递机构32′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
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是带式传递机构。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包括输出带轮59′、输入带轮60′(相当于本发明的“输入体”)和带61′。输出带轮59′设在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的右端部。输入带轮60′设在副清选风机18′的清选风机轴18a′的右端部。也就是说,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从脱粒装置4′的左侧贯穿到右侧,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与脱粒装置4′右侧的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的右端部连动。带61′卷绕在输出带轮59′及输入带轮60′上。
供给链传递机构32′包括传递机构62′和变速装置63′。
传递机构62′将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向变速装置63′传递。传递机构62′是带式传递机构。传递机构62′包括输出带轮64′、输入带轮65′(相当于本发明的“输入体”)和带66′。输出带轮64′设在中间轴26′的左端部。输入带轮65′设在变速装置63′的输入轴67′上。带66′卷绕在输出带轮64′及输入带轮65′上。
传递机构62′配置在比传递机构31′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并且配置在比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更靠脱粒装置4′的外侧(左方)。也就是说,传递机构62′配置在传递机构31′与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之间。
通过以上的结构,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向主清选风机17′传递。然后,传递到主清选风机17′的动力被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向副清选风机18′传递。
在此,如上所述,由于输入带轮57′由拼合带轮(可变带轮)构成,所以能够改变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的变速比。因此,通过改变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的变速比,能够使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的变速比也发生改变。
如图27及图28所示,变速装置63′对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也就是来自传递机构62′的动力进行变速。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变速位置,变速装置63′具有低速位置、高速位置及中立位置。变速装置63′包括输入轴67′、输出轴68′、换挡器(シフタ)70′和变速壳体69′。
变速装置63′设置在形成脱粒装置4′下侧部的下部侧壁体4C′(相当于本发明的“侧壁体”)上。也就是说,变速装置63′支承于下部侧壁体4C′。此外,为了使变速装置63′支承于下部侧壁体4C′,可以使变速装置63′经由支架等固定在下部侧壁体4C′上,或者使变速装置63′直接固定在下部侧壁体4C′上。
输入轴67′是被输入动力的部件。输入轴67′朝向左右地配置在变速装置63′的下部。输入轴67′的左端部从变速壳体69′的左侧面向左方突出。在输入轴67′的突出部分设有输入带轮65′。在侧视下,输入轴67′的轴心X2′与副清选风机18′的清选风机轴18a′的轴心一致或者大体一致。也就是说,在侧视下,设在输入轴67′上的输入带轮65′与设在副清选风机18′的清选风机轴18a′上的输入带轮60′重叠。
如图28所示,输入轴67′经由轴承75′、76′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在输入轴67′上,以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滑动的方式设有齿轮体74′。具体而言,齿轮体74′通过花键嵌合于输入轴67′。
齿轮体74′通过变速操作杆71′(相当于本发明的“操作部”)的变速操作而在输入轴67′的轴心X2′方向上滑动。齿轮体74′具有直径不同的两个低速输入齿轮72′(相当于本发明的“齿轮”)及高速输入齿轮73′(相当于本发明的“齿轮”)。低速输入齿轮72′是能够与低速中继齿轮79′啮合的齿轮。高速输入齿轮73′是能够与高速中继齿轮80′啮合的齿轮。
低速中继齿轮79′及高速中继齿轮80′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在中继轴81′上。具体而言,低速中继齿轮79′及高速中继齿轮80′通过花键嵌合于中继轴81′。
中继轴81′经由轴承82′、8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在中继轴81′上,输出中继齿轮84′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在低速中继齿轮79′与高速中继齿轮80′之间。具体而言,输出中继齿轮84′通过花键嵌合于中继轴81′。在中继轴81′上,分隔件85′外嵌于高速中继齿轮80′与输出中继齿轮84′之间。由此,阻止低速中继齿轮79′、高速中继齿轮80′及输出中继齿轮84′向中继轴81′的轴心方向的滑动。
输出轴68′是输出动力的部件。输出轴68′朝向左右地配置在变速装置63′的上部。输出轴68′的左端部从变速壳体69′的左侧面向左方突出。在输出轴68′的突出部分设有输出链轮95′(相当于本发明的“输出体”)。供给链7′卷绕在输出链轮95′上。输出轴68′经由轴承77′、78′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在输出轴68′上,设有输出齿轮86′、离合器部87′、摩擦离合器88′及张紧臂97′。
在此,设在输入轴67′上的输入带轮65′与设在输出轴68′上的输出链轮95′配置在变速装置63′的左侧,也就是变速装置63′的左右方向(输入轴67′的轴心X2′方向及输出轴68′的轴心X3′方向)上的同一侧。输入带轮65′配置在比输出链轮95′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输入轴67′的轴心X2′与输出轴68′的轴心X3′上下并列。也就是说,输入轴67′的轴心X2′与输出轴68′的轴心X3′在俯视下一致或者大体一致。
如图28所示,输出齿轮86′与输出中继齿轮84′始终啮合。输出齿轮86′能够相对旋转地设在输出轴68′上。
离合器部87′切换是否向输出轴68′传递动力。离合器部87′被弹簧90′向咬合侧施力。离合器部87′通过未图示的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解除咬合。离合器部87′具有形成在输出齿轮86′上的爪部和形成在传递筒89′上的爪部。
传递筒89′以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滑动的方式外嵌于输出轴68′。具体而言,传递筒89′通过花键嵌合于输出轴68′。传递筒89′被弹簧90′向输出齿轮86′侧施力。传递筒89′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
摩擦离合器88′在离合器部87′不向输出轴68′传递动力的状态下进行动作(作用摩擦力)。摩擦离合器88′由多片式摩擦离合器构成。摩擦离合器88′设在传递筒89′的与离合器部87′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就是说,若传递筒89′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则摩擦离合器88′进行动作(作用摩擦力)。
换挡器70′通过变速操作杆71′的变速操作使齿轮体74′滑动。换挡器70′配置在输入轴67′与变速操作杆71′的前后之间。换挡器70′包括拨叉轴91′和换挡器拨叉92′。
拨叉轴91′在输入轴67′与变速操作杆71′的前后之间朝向左右地配置。在拨叉轴91′上,能够滑动地设有换挡器拨叉92′。
换挡器拨叉92′在拨叉轴91′上能够定位在规定的三个位置。规定的三个位置具体而言是指,与变速装置63′的低速位置对应的低速位置L′、与变速装置63′的高速位置对应的高速位置H′以及与变速装置63′的中立位置对应的中立位置N′。
具体地说,在拨叉轴91′上,形成有低速卡合槽91a′、高速卡合槽91b′及中立卡合槽91c′。换挡器拨叉92′具有能够与低速卡合槽91a′、高速卡合槽91b′及中立卡合槽91c′卡合的卡合球93′。卡合球93′被弹簧94′向拨叉轴91′侧施力。
由此,若卡合球93′与低速卡合槽91a′卡合,则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低速位置L′。另外,若卡合球93′与高速卡合槽91b′卡合,则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高速位置H′。另外,若卡合球93′与中立卡合槽91c′卡合,则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中立位置N′。
变速操作杆71′用于操作变速装置63′。变速操作杆71′配置在输入轴67′的前方。变速操作杆71′从前壁体4B′向前方突出。
变速操作杆7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变速操作杆71′构成为能够被手动操作。变速操作杆71′经由换挡器拨叉92′与齿轮体74′连动。也就是说,若使变速操作杆71′摆动,则换挡器拨叉92′沿拨叉轴91′滑动,与之连动地,齿轮体74′沿输入轴67′滑动。
变速壳体69′支承输入轴67′及输出轴68′。变速壳体69′是由沿左右方向分割的半分割壳体组合而构成的。变速壳体69′配置在比供给链7′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在变速壳体69′的下部,形成有比上部更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69a′。
突出部69a′的前端面形成为平坦或者大体平坦。变速操作杆7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突出部69a′。突出部69a′不从前壁体4B′向前方突出。
张紧臂97′支承张紧辊96′(相当于本发明的“张紧体”)。张紧臂97′能够摆动地支承在与输出轴68′相同的轴心X3′上。具体而言,张紧臂97′经由轴承99′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输出轴68′。
张紧辊96′对供给链7′施加张紧力。张紧辊96′的轴心X5′位于输出链轮95′的轴心X3′的后下方。供给链7′卷绕在张紧辊96′的前部及输出链轮95′的后部。
通过以上的结构,若手动地使变速操作杆71′摆动,则换挡器拨叉92′沿拨叉轴91′滑动,将换挡器拨叉92′定位在低速位置L′、高速位置H′及中立位置N′中的任一位置。
若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低速位置L′,则低速输入齿轮72′与低速中继齿轮79′啮合。这样,输入到输入轴67′的动力经过低速输入齿轮72′、低速中继齿轮79′、中继轴81′、输出中继齿轮84′、输出齿轮86′、离合器部87′、传递筒89′,向输出轴68′传递。
另外,若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高速位置H′,则高速输入齿轮73′与高速中继齿轮80′啮合。这样,输入到输入轴67′的动力经过高速输入齿轮73′、高速中继齿轮80′、中继轴81′、输出中继齿轮84′、输出齿轮86′、离合器部87′、传递筒89′,向输出轴68′传递。
另外,若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中立位置N′,则低速输入齿轮72′及高速输入齿轮73′的任一方均不与低速中继齿轮79′及高速中继齿轮80′的任一方啮合。这样,输出到输入轴67′的动力不向输出轴68′传递。
在此,若操作所述离合器开关,则传递筒89′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这样,因为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所以传递到输出齿轮86′的动力不向传递筒89′传递。而且,若传递筒89′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则由于摩擦离合器88′进行动作(作用摩擦力),所以对传递筒89′的旋转产生制止,进而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制止。
以下,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自动地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且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制止,但所述离合器开关既可以具备所述阀开关及所述马达开关中的任一方的功能,又可以具备所述阀开关及所述马达开关双方的功能。
由此,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能够自动地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且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制止,并且,电磁阀39′进行动作,从而使止动件28′自动地从非抵接位置P1′切换到抵接位置P2′,导轨马达119′进行驱动,从而使导轨机构27′自动地向上方摆动。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手动操作变速操作杆71′,切换变速装置63′的变速位置,但也可以包括驱动变速操作杆71′摆动的变速马达,且所述变速马达通过未图示的变速马达开关的操作来进行驱动。
由此,通过所述变速马达开关的操作,所述变速马达进行驱动,从而自动地切换变速装置63′的变速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自动地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且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制止,但也可以通过离合器操作杆的手动操作,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且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制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位操作杆115′被导轨马达119′驱动摆动,但定位操作杆115′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被手动操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部34′包括切换驱动止动件28′的电磁阀39′,但操作部34′也可以包括能够被手动操作的止动件操作杆和使所述止动件操作杆与止动件28′连动的连动机构。
能够使从如上所述的定位操作杆115′、所述止动件操作杆及所述离合器操作杆中任意选择的至少两个杆经由连动机构连动。当然,也可以使定位操作杆115′、所述止动件操作杆及所述离合器操作杆这些所有的杆经由连动机构连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变速操作杆7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形成在变速壳体69′下部的突出部69a′的前表面,但也可以不在变速壳体69′的下部形成突出部69a′,也就是说,将变速壳体69′的下部相对于上部形成为大体平坦的形状,使变速操作杆7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下部的前表面。另外,既可以使变速操作杆7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下部的下表面,又可以使变速操作杆7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下部的后表面。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齿轮体74′具有直径不同的两个齿轮(低速输入齿轮72′及高速输入齿轮73′),但齿轮体74′也可以具有直径不同的三个以上的齿轮。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轴67′上能够滑动地设置齿轮体74′,但也可以在输入轴67′能够滑动地设置换挡器,利用该换挡器选择多个齿轮中的任一个。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变速位置,变速装置63′具有低速位置、高速位置及中立位置,但变速装置63′也可以还具有其他变速位置。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带58′)配置在比供给链传递机构32′的传递机构62′(带66′)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但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带58′)也可以配置在比供给链传递机构32′的传递机构62′(带66′)更靠脱粒装置4′的外侧(左方)。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在包括将收割谷杆向脱粒装置输送的供给链的联合收割机。
(第三方面发明)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利用图29及图30对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29及图30中,作为收获稻子、麦子等作物的联合收割机的一个例子,表示了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在联合收割机的前部,设有收割植立谷秆的收割部1″。在收割部1″的后方,设有能够行驶的履带式行驶装置2″。在行驶装置2″的上部,设有机体架3″。
在机体架3″上的左侧,设有对收割谷杆进行脱粒的脱粒装置4″。在脱粒装置4″的后方,设有切断排秆的排秆切断装置5″。在脱粒装置4″的左方,设有将收割谷杆输送到脱粒装置4″的供给链7″。
在机体架3″上的右侧前部,设有驾驶部6″及发动机E″。机体架3″上的右侧后部,设有储存谷粒的集谷箱8″。在集谷箱8″上,设有用于取出集谷箱8″内的谷粒的卸谷装置9″。
通过以上的结构,联合收割机一边利用行驶装置2″进行行驶,一边利用收割部1″收割植立谷秆,利用供给链7″将收割谷杆输送到脱粒装置4″,并利用脱粒装置4″对收割谷杆进行脱粒。在收割谷杆被脱粒装置4″脱粒之后,将谷粒储存在集谷箱8″中。排秆虽然也能够直接排出到田地里,但还能够被排秆切断装置5″切断而排出到田地里。
接着,利用图31及图32对脱粒装置4″进行说明。
如图31及图32所示,在脱粒装置4″的上部形成有脱粒室10″。脱粒处理用的脱粒筒11″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心Y1″(图32所示的箭头R1″方向)旋转的方式设在脱粒室10″中。脱粒筒11″具有多个脱粒齿12″。在脱粒室10″中,设有能够与脱粒齿12″抵接而阻止脱粒筒11″旋转的止动件28″。在脱粒筒11″的下方,设有使在脱粒处理中得到的处理物(脱粒处理物)漏下的筛网13″。
在脱粒室10″的左方,设有沿脱粒室10″的脱粒口10a″夹持并输送收割谷杆的供给链7″。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设有与供给链7″一起夹持收割谷杆的导轨机构27″。在脱粒室10″的后方,设有向外部排出尘埃的排尘扇14″及向排秆切断装置5″输送排秆的排秆链15″。
在脱粒装置4″的下部,设有摆动筛选用的摆动筛选装置16″、清选用的主清选风机17″、副清选风机18″及二次清选风机19″。在主清选风机17″的后方,从前方起依次设有一次回收部20″及二次回收部21″。在脱粒装置4″的下部前方,设有左右方向的中间轴26″。此外,发动机E″的动力经由中间轴26″传递到供给链7″、主清选风机17″及一次回收部20″,详见后述。
一次回收部20″回收一次处理物的谷粒。在一次回收部20″,设有沿左右方向输送一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一次横向绞龙22″。在一次回收部20″,连接设置有将一次处理物的谷粒仰送到集谷箱8″的纵向送谷装置23″。
二次回收部21″回收二次处理物的谷粒。在二次回收部21″,设有沿左右方向输送二次处理物的谷粒的二次横向绞龙24″。在二次回收部21″,连接设置有将二次处理物的谷粒返还到摆动筛选装置16″的二次返还装置25″。
通过以上的结构,在脱粒装置4″中,收割谷杆一边被供给链7″夹持输送一边被脱粒筒11″进行脱粒处理,脱粒处理物从筛网13″漏下。针对从筛网13″漏下的脱粒处理物,实施由摆动筛选装置16″进行的摆动筛选、由主清选风机17″、副清选风机18″及二次清选风机19″进行的清选。由此,比重大的单粒谷粒作为一次处理物被回收到前方的一次回收部20″,并被纵向送谷装置23″仰送到集谷箱8″。另外,比重小的带有枝梗的谷粒作为二次处理物被回收到后方的二次回收部21″,并被二次返还装置25″返还到摆动筛选装置16″。
接着,利用图32至图37对止动件28″进行说明。
如图32及图33所示,止动件28″设在形成脱粒室10″上部的脱粒顶板33″上。具体而言,止动件28″设在脱粒顶板33″的靠近左侧横向外方的部分。也就是说,止动件28″配置在脱粒筒11″的轴心Y1″的左侧横向外方。
止动件28″被操作部34″从非抵接位置P1″向抵接位置P2″切换。非抵接位置P1″是止动件28″向脱粒齿12″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C″外侧退避而不与脱粒齿12″抵接的位置。抵接位置P2″是止动件28″进入脱粒齿12″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C″内侧而与脱粒齿12″抵接的位置。
止动件28″以向抵接位置P2″摆动的方式被扭簧35″(相当于本发明的“施力部件”)施力。止动件28″能够被定位机构36″定位在非抵接位置P1″。由定位机构36″进行的止动件28″向非抵接位置P1″的定位是利用操作部34″来解除的。
如图34至图37所示,止动件28″包括支座部件37″和一对支承部件38″。
支座部件37″作为与脱粒齿12″抵接的部分,朝向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支座部件37″与脱粒齿12″抵接的部位处于支座部件37″的轴心Y2″方向上的中央部或者大体中央部。非抵接位置P1″的支座部件37″与设在脱粒顶板33″的下表面的抵接板33c″(参照图33)抵接。
支座部件37″设在支承部件38″的前端部。具体而言,支座部件37″设于支承部件38″的前端部中的、在抵接位置P2″处朝向脱粒筒1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部分。支座部件37″与支承部件38″焊接固定。支座部件37″由圆棒构成。
一对支承部件38″支承在将支座部件37″的与脱粒齿12″抵接的部位向支座部件37″的轴心Y2″方向夹持的部位。具体而言,一对支承部件38″支承支座部件37″的轴心Y2″方向上的两端部。另外,一对支承部件38″彼此通过连结片41″连结。具体而言,一对支承部件38″的相互对置的面彼此通过连结片41″连结。连结片41″与支承部件38″焊接固定。
支承部件38″经由凸台部38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轴42″(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机构”)。支承部件38″由折曲或者弯曲成规定形状的圆杆构成。具体而言,在沿轴心Y1″方向观察脱粒筒11″时,抵接位置P2″处的支承部件38″以向脱粒筒1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支承部件38″的弯曲角度被设定成钝角。
支承轴42″支承止动件28″以使该止动件28″能够在非抵接位置P1″与抵接位置P2″之间绕朝向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的摆动轴心Y3″摆动。支承轴42″设在覆盖脱粒顶板33″上部的上外装罩43″(相当于本发明的“外装罩”)与脱粒顶板33″之间。支承轴42″支承于底板44″。
在底板44″上,设有支承支承轴42″的衬套45″。底板44″大致沿脱粒顶板33″的形状折曲。衬套45″以定位状态固定在底板44″的折曲部分。在底板44″上,形成有供一对支承部件38″插入的开口部44a″。此外,在脱粒顶板33″的与底板44″的开口部44a″对应的位置,也形成有供一对支承部件38″插入的开口部33a″。
扭簧35″外嵌于支承轴42″。具体而言,扭簧35″外嵌于支承轴42″的处于凸台部38a″与衬套45″之间的部分。扭簧35″的一端部卡止在底板44″的上表面,扭簧35″的另一端部卡止在支持部件38″上。
如图36及图37所示,操作部34″包括切换驱动止动件28″的电磁阀39″。电磁阀39″具有能够向摆动轴心Y3″方向伸缩的杆39a″。电磁阀39″通过未图示的阀开关的操作来进行动作。
电磁阀39″配置在上外装罩43″的上表面。电磁阀39″利用螺栓40″固定在上外装罩43″上。电磁阀39″由方箱型的壳体46″覆盖。壳体46″利用螺栓55″固定在上外装罩43″上。
定位机构36″包括卡合臂47″(相当于本发明的“卡合部件”)和支柱48″。定位机构36″与电磁阀39″一起由壳体46″覆盖。
卡合臂47″能够与止动件28″卡合。具体而言,卡合臂47″能够与设在支承部件38″的凸台部38a″上的卡合片38″卡合。卡合臂47″具有作为能够与止动件28″(卡合片38″)卡合的部分的卡合销47a″。
卡合臂47″被支承为,能够在卡合位置与非卡合位置之间,绕朝向与摆动轴心Y3″正交的方向的摆动轴心X1″摆动。卡合位置是卡合臂47″与止动件28″卡合的位置。非卡合位置是卡合臂47″不与止动件28″卡合的位置。卡合臂47″以向卡合位置摆动的方式被拉伸弹簧49″施力。在卡合臂47″上,设有安装拉伸弹簧49″的安装臂50″。
安装臂50″从卡合臂47″向摆动轴心X1″方向的一侧(右方)伸出。安装臂50″与卡合臂47″焊接固定。拉伸弹簧49″的一端部卡止在安装臂50″的右端部(卡合臂47″相反一侧的端部)。
支柱48″能够摆动地支承卡合臂47″。支柱48″立起设置在底板51″上。支柱48″利用螺栓53″固定在底板51″上。
底板51″利用螺栓54固定在上外装罩43″上。在底板51″上,设有安装拉伸弹簧49″的安装部52″。拉伸弹簧49″的另一端部卡止于安装部52″。
通过以上的结构,若在止动件28″位于非抵接位置P1″的状态下操作所述阀开关,则电磁阀39″的杆39a″伸长。在杆39a″碰到卡合臂47″之后,若杆39a″进一步伸长,则卡合臂47″克服拉伸弹簧49″的作用力,从卡合位置摆动到非卡合位置。
这样,由于卡合臂47″与卡合片38b″的卡合被解除,所以止动件28″利用扭簧35″的作用力从非抵接位置P1″摆动到抵接位置P2″。如此,若止动件28″从非抵接位置P1″切换到抵接位置P2″,则止动件28″进入脱粒齿12″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C″内侧而与脱粒齿12″抵接,从而阻止脱粒筒11″的旋转。
在此,如图33所示,在脱粒顶板33″上,形成有与抵接位置P2″处的支承部件38″的基端部侧抵接的抵接面33b″。抵接面33b″形成为越是在接近脱粒筒11″的一侧则越位于脱粒筒1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件28″配置在脱粒筒11″的轴心Y1″的左侧横向外方,因此,抵接面33b″向左下方倾斜。由此,因为在抵接位置P2″,支承部件38″被抵接面33b″挡住,所以能够利用止动件28″切实地阻止脱粒筒11″的旋转。
接着,利用图31、图32、图38和图39对导轨机构27″进行说明。
如图31及图32所示,导轨机构27″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与供给链7″一起夹持收割谷杆。导轨机构27″能够绕横向轴心X4″上下摆动。导轨机构27″被缓冲器100″施力而向上方摆动。导轨机构27″能够被定位机构98″定位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导轨机构27″在被解除由定位机构98″进行的定位时利用缓冲器100″向上方摆动,直至脱粒口10a″敞开的位置。
导轨机构27″包括导轨101″和导轨架102″。
导轨101″与供给链7″一起夹持收割谷杆。导轨101″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沿着供给链7″的上侧输送路径。导轨101″至少构成为横跨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全长的长度。
导轨架102″支承导轨101″。具体而言,导轨架102″经由多个弹簧103″弹性地支承导轨101″。
具体来说,多个管104″在导轨架102″的长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地朝向上下方向地安装在导轨架102″上。插入管104″中的杆106″在导轨101″的长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地朝向上下方向地安装在导轨101″上。弹簧103″外嵌在杆106″上。承接弹簧103″上端部的上弹簧座105″固定在管104″上。承接弹簧103″下端部的下弹簧座107″固定在杆106″上。如此,导轨架102″经由多个弹簧103″弹性地支承导轨101″。
导轨架102″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形成脱粒室10″侧部的上部侧壁体4A″。具体而言,导轨架102″在后支点能够绕横向轴心X4″上下摆动。在上部侧壁体4A″上,设有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导轨架102″后端部的摆动轴108″。导轨架102″能够与覆盖上部侧壁体4A″的横向外装罩109″一体地上下摆动。导轨架102″经由安装架110″安装在横向外装罩109″的内表面侧。
缓冲器100″是气弹簧式减振器。缓冲器100″包括缸筒111″和能够伸缩地插入缸筒111″中的杆112″。缸筒111″的端部能够摆动地安装在设于上部侧壁体4A″的销113″上。杆112″的端部能够摆动地安装在导轨架102″上。具体而言,杆112″的端部能够摆动地安装在固定于导轨架102″上表面的安装支架114″上。
如图38及图39所示,定位机构98″包括定位操作杆115″和卡合辊116″。
定位操作杆115″设在上部侧壁体4A″上,能够绕上下方向的轴心Z1″摆动。定位操作杆115″由导轨马达119″驱动摆动。定位操作杆115″包括杆主体115A″和手柄部115B″。
杆主体115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板117″。杆主体115A″由板状部件构成。杆主体115A″能够与设于导轨架102″的卡合辊116″卡合。
手柄部115B″与杆主体115A″连结。具体而言,手柄部115B″与杆主体115A″在俯视下在以规定的倾斜角度交叉的状态下连结。所述规定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在定位机构98″定位在导轨机构27″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手柄部115B″与脱粒筒11″的轴心Y1″方向平行或者大体平行。
手柄部115B″能够夹持于设在横向外装罩109″的内表面侧的夹入式(夹子式)紧固件123″。手柄部115B″比覆盖上部侧壁体4A″的横向外装罩109″更向前方突出。由此,在定位操作杆115″能够被手动操作的情况下,手柄部115B″适合作为把手部分。
在支承板117″上,形成有能够摆动地支承杆主体115A″的凸台部117a″。支承板117″利用螺栓118″固定在上部侧壁体4A″的前端部。在支承板117″上,形成有供螺栓118″穿过且在上下方向上长的螺栓孔117b″。由此,能够调节支承板117″的上下位置,进而能够调节定位操作杆115″的上下位置。
导轨马达119″安装在形成脱粒室10″前部的前壁体4B″的前表面。导轨马达119″通过未图示的导轨马达开关的操作而进行驱动。导轨马达119″具有前后方向的输出轴119a″。在导轨马达119″的输出轴119a″连结有摆动臂120″。摆动臂120″与杆主体115A″经由连杆121″连动。
卡合辊116″能够与杆主体115A″卡合。卡合辊116″设在导轨机构27″上。具体而言,卡合辊116″以能够绕前后方向的轴心Y4″旋转的方式支承在导轨架102″的前端部。
通过以上的结构,通过使杆主体115A″与卡合辊116″卡合,导轨机构27″被定位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此时,手柄部115B″夹持于紧固件123″。
在导轨机构27″被定位在与供给链7″上下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若操作所述导轨马达开关,与导轨马达119″的输出轴119a″连结的摆动臂120″摆动(图38所示的箭头R2″方向)。这样,定位操作杆115″在被摆动臂120″经由连杆121″牵拉的形态下,绕上下方向的轴心Z1″摆动(图39所示的箭头R3″方向)。定位操作杆115″通过与抵接片122″抵接而被限制向箭头R3″方向的摆动。由此,在杆主体115A″与卡合辊116″的卡合被解除时,也就是说,在由定位机构98″进行的定位被解除时,导轨机构27″利用缓冲器100″向上方摆动,直至脱粒口10a″敞开的位置(参照图31)。
接着,利用图40对联合收割机的动力传递路径进行说明。
如图40所示,发动机E″的动力向中间轴26″传递。然后,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供给链传递机构32″向供给链7″传递。另外,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向脱粒筒11″及排秆链15″传递。
而且,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向主清选风机17″传递。并且,传递到主清选风机17″的动力被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向副清选风机18″传递。也就是说,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及供给链传递机构32″并列地构成在中间轴26″上。
另外,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传递机构31″带式传递机构31″″从一次横向绞龙22″向纵向送谷装置23″传递。然后,传递到一次横向绞龙22″的动力从二次横向绞龙24″向二次返还装置25″、二次清选风机19″、摆动筛选装置16″、排尘扇14″和排秆切断装置5″传递。
接着,利用图31、图40至图42对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及供给链传递机构32″进行说明。
如图31及图40所示,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是带式传递机构。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包括输出带轮56″、输入带轮57″和带58″。输出带轮56″设在中间轴26″的左端部。输入带轮57″设在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的左端部。输入带轮57″由拼合带轮(可变带轮)构成。带58″卷绕在输出带轮56″及输入带轮57″上。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配置在比供给链传递机构32″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
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是带式传递机构。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包括输出带轮59″、输入带轮60″和带61″。输出带轮59″设在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的右端部。输入带轮60″设在副清选风机18″的清选风机轴18a″的右端部。也就是说,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从脱粒装置4″的左侧贯穿到右侧,而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与脱粒装置4″右侧的主清选风机17″的清选风机轴17a″的右端部连动。带61″卷绕在输出带轮59″及输入带轮60″上。
供给链传递机构32″包括传递机构62″和变速装置63″。
传递机构62″将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向变速装置63″传递。传递机构62″是带式传递机构。传递机构62″包括输出带轮64″、输入带轮65″和带66″。输出带轮64″设在中间轴26″的左端部。输入带轮65″设在变速装置63″的输入轴67″上。带66″卷绕在输出带轮64″及输入带轮65″上。
传递机构62″配置在比传递机构31″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并且配置在比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更靠脱粒装置4″的外侧(左方)。也就是说,传递机构62″配置在传递机构31″与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之间。
通过以上的结构,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被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向主清选风机17″传递。然后,传递到主清选风机17″的动力被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向副清选风机18″传递。
在此,如上所述,由于输入带轮57″由拼合带轮(可变带轮)构成,所以能够改变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的变速比。因此,通过改变主清选风机传递机构29″的变速比,能够使副清选风机传递机构30″的变速比也发生改变。
如图41及图42所示,变速装置63″对传递到中间轴26″的动力、也就是来自传递机构62″的动力进行变速。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变速位置,变速装置63″具有低速位置、高速位置及中立位置。变速装置63″包括输入轴67″、输出轴68″、换挡器(シフタ)70″和变速壳体69″。
变速装置63″设置在形成脱粒装置4″下侧部的下部侧壁体4C″上。也就是说,变速装置63″支承于下部侧壁体4C″。此外,为了使变速装置63″支承于下部侧壁体4C″,可以使变速装置63″经由支架等固定在下部侧壁体4C″上,或者使变速装置63″直接固定在下部侧壁体4C″上。
输入轴67″是被输入动力的部件。输入轴67″朝向左右地配置在变速装置63″的下部。输入轴67″的左端部从变速壳体69″的左侧面向左方突出。在输入轴67″的突出部分设有输入带轮65″。在侧视下,输入轴67″的轴心X2″与副清选风机18″的清选风机轴18a″的轴心一致或者大体一致。也就是说,在侧视下,设在输入轴67″上的输入带轮65″与设在副清选风机18″的清选风机轴18a″上的输入带轮60″重叠。
如图42所示,输入轴67″经由轴承75″、76″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在输入轴67″上,以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滑动的方式设有齿轮体74″。具体而言,齿轮体74″花键嵌合于输入轴67″。
齿轮体74″通过变速操作杆71″的变速操作而在输入轴67″的轴心X2″方向上滑动。齿轮体74″具有直径不同的两个低速输入齿轮72″及高速输入齿轮73″。低速输入齿轮72″是能够与低速中继齿轮79″啮合的齿轮。高速输入齿轮73″是能够与高速中继齿轮80″啮合的齿轮。
低速中继齿轮79″及高速中继齿轮80″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在中继轴81″上。具体而言,低速中继齿轮79″及高速中继齿轮80″通过花键嵌合于中继轴81″。
中继轴81″经由轴承82″、8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在中继轴81″上,输出中继齿轮84″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设在低速中继齿轮79″与高速中继齿轮80″之间。具体而言,输出中继齿轮84″通过花键嵌合于中继轴81″。在中继轴81″上,分隔件85″外嵌于高速中继齿轮80″与输出中继齿轮84″之间。由此,阻止低速中继齿轮79″、高速中继齿轮80″及输出中继齿轮84″向中继轴81″的轴心方向滑动。
输出轴68″是输出动力的部件。输出轴68″朝向左右地配置在变速装置63″的上部。输出轴68″的左端部从变速壳体69″的左侧面向左方突出。在输出轴68″的突出部分设有输出链轮95″。供给链7″卷绕在输出链轮95″上。输出轴68″经由轴承77″、78″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在输出轴68″上,设有输出齿轮86″、离合器部87″、摩擦离合器88″及张紧臂97″。
在此,设在输入轴67″上的输入带轮65″与设在输出轴68″上的输出链轮95″配置在变速装置63″的左侧,也就是变速装置63″的左右方向(输入轴67″的轴心X2″方向及输出轴68″的轴心X3″方向)上的同一侧。输入带轮65″配置在比输出链轮95″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输入轴67″的轴心X2″与输出轴68″的轴心X3″上下并列。也就是说,输入轴67″的轴心X2″与输出轴68″的轴心X3″在俯视下一致或者大体一致。
如图42所示,输出齿轮86″与输出中继齿轮84″始终啮合。输出齿轮86″能够相对旋转地设在输出轴68″上。
离合器部87″切换是否向输出轴68″传递动力。离合器部87″被弹簧90″向咬合侧施力。离合器部87″通过未图示的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解除咬合。离合器部87″具有形成在输出齿轮86″上的爪部和形成在传递筒89″上的爪部。
传递筒89″以不能相对旋转且能够滑动的方式外嵌于输出轴68″。具体而言,传递筒89″通过花键嵌合于输出轴68″。传递筒89″被弹簧90″向输出齿轮86″侧施力。传递筒89″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
摩擦离合器88″在离合器部87″不向输出轴68″传递动力的状态下进行动作(作用摩擦力)。摩擦离合器88″由多片式摩擦离合器构成。摩擦离合器88″设在传递筒89″的与离合器部87″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就是说,若传递筒89″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则摩擦离合器88″进行动作(作用摩擦力)。
换挡器70″通过变速操作杆71″的变速操作使齿轮体74″滑动。换挡器70″配置在输入轴67″与变速操作杆71″的前后之间。换挡器70″包括拨叉轴91″和换挡器拨叉92″。
拨叉轴91″在输入轴67″与变速操作杆71″的前后之间朝向左右地配置。在拨叉轴91″上,能够滑动地设有换挡器拨叉92″。
换挡器拨叉92″在拨叉轴91″上能够定位在规定的三个位置。规定的三个位置具体而言是指,与变速装置63″的低速位置对应的低速位置L″、与变速装置63″的高速位置对应的高速位置H″以及与变速装置63″的中立位置对应的中立位置N″。
具体地说,在拨叉轴91″上,形成有低速卡合槽91a″、高速卡合槽91b″及中立卡合槽91c″。换挡器拨叉92″具有能够与低速卡合槽91a″、高速卡合槽91b″及中立卡合槽91c″卡合的卡合球93″。卡合球93″被弹簧94″向拨叉轴91″侧施力。
由此,若卡合球93″与低速卡合槽91a″卡合,则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低速位置L″。另外,若卡合球93″与高速卡合槽91b″卡合,则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高速位置H″。另外,若卡合球93″与中立卡合槽91c″卡合,则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中立位置N″。
变速操作杆71″用于操作变速装置63″。变速操作杆71″配置在输入轴67″的前方。变速操作杆71″从前壁体4B″向前方突出。
变速操作杆7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变速壳体69″。变速操作杆71″构成为能够被手动操作。变速操作杆71″经由换挡器拨叉92″与齿轮体74″连动。也就是说,若使变速操作杆71″摆动,则换挡器拨叉92″沿拨叉轴91″滑动,与之连动地,齿轮体74″沿输入轴67″滑动。
变速壳体69″支承输入轴67″及输出轴68″。变速壳体69″是由沿左右方向分割的半分割壳体组合而构成的。变速壳体69″配置在比供给链7″更靠脱粒装置4″的内侧(右方)。在变速壳体69″的下部,形成有比上部更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69a″。
突出部69a″的前端面形成为平坦或者大体平坦。变速操作杆71″能够摆动地支承于突出部69a″。突出部69a″不从前壁体4B″向前方突出。
张紧臂97″支承张紧辊96″。张紧臂97″能够摆动地支承在与输出轴68″相同的轴心X3″上。具体而言,张紧臂97″经由轴承99″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输出轴68″。
张紧辊96″对供给链7″施加张紧力。张紧辊96″的轴心X5″位于输出链轮95″的轴心X3″的后下方。供给链7″卷绕在张紧辊96″的前部及输出链轮95″的后部。
通过以上的结构,若手动地使变速操作杆71″摆动,则换挡器拨叉92″沿拨叉轴91″滑动,将换挡器拨叉92″定位在低速位置L″、高速位置H″及中立位置N″中的任一位置。
若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低速位置L″,则低速输入齿轮72″与低速中继齿轮79″啮合。这样,输入到输入轴67″的动力经过低速输入齿轮72″、低速中继齿轮79″、中继轴81″、输出中继齿轮84″、输出齿轮86″、离合器部87″、传递筒89″,向输出轴68″传递。
另外,若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高速位置H″,则高速输入齿轮73″与高速中继齿轮80″啮合。这样,输入到输入轴67″的动力经过高速输入齿轮73″、高速中继齿轮80″、中继轴81″、输出中继齿轮84″、输出齿轮86″、离合器部87″、传递筒89″,向输出轴68″传递。
另外,若换挡器拨叉92″被定位在中立位置N″,则低速输入齿轮72″及高速输入齿轮73″的任一方均不与低速中继齿轮79″及高速中继齿轮80″的任一方啮合。这样,输出到输入轴67″的动力不向输出轴68″传递。
在此,若操作所述离合器开关,则传递筒89″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这样,因为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所以传递到输出齿轮86″的动力不向传递筒89″传递。而且,若传递筒89″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而克服弹簧90″的作用力向与输出齿轮86″相反的一侧滑动,则由于摩擦离合器88″进行动作(作用摩擦力),所以对传递筒89″的旋转产生阻碍,进而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阻碍。
以下,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阀开关的操作,电磁阀39″进行动作,从而使止动件28″自动地从非抵接位置P1″切换到抵接位置P2″,但所述阀开关既可以具备所述导轨马达开关及所述离合器开关中的任一方的功能,也可以具备所述导轨马达开关及所述离合器开关双方的功能。
由此,通过所述阀开关的操作,电磁阀39″进行动作,从而使止动件28″自动地从非抵接位置P1″切换到抵接位置P2″,并且,导轨马达119″进行驱动,从而使导轨机构27″自动地向上方摆动,自动地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且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制止。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手动摆动变速操作杆71″,切换变速装置63″的变速位置,但也可以包括驱动变速操作杆71″摆动的变速马达,所述变速马达通过未图示的变速马达开关的操作来进行驱动。
由此,通过所述变速马达开关的操作,所述变速马达进行驱动,从而自动地切换变速装置63″的变速位置。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定位操作杆115″被导轨马达119″驱动摆动,但定位操作杆115″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被手动操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部34″包括切换驱动止动件28″的电磁阀39″,但操作部34″也可以包括能够被手动操作的止动件操作杆和使所述止动件操作杆与止动件28″连动的连动机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离合器开关的操作,自动地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且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制止,但也可以通过离合器操作杆的手动操作,解除离合器部87″的咬合且对输出轴68″的旋转产生制止。
可以使从如上的定位操作杆115″、所述止动件操作杆及所述离合器操作杆中任意选择的至少两个杆经由连动机构连动。当然,也可以使定位操作杆115″、所述止动件操作杆及所述离合器操作杆这些所有的杆经由连动机构连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止动件28″包括支座部件37″和一对支承部件38″,也就是由两个部件构成,但止动件28″也可以由具有相当于支座部件37″的部分和相当于一对支承部件38″的部分的单一部件构成。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止动件28″设在脱粒顶板33″的靠左侧横向外方的部分,但止动件28″既可以设在脱粒顶板33″的靠右侧横向外方的部分,又可以设在脱粒顶板33″的左右中央部分。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沿轴心Y1″方向观察脱粒筒11″时,抵接位置P2″处的支持部材38″以向脱粒筒11″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但抵接位置P2″处的支承部件38″既可以以向脱粒筒11″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也可以不折曲或者弯曲。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座部件37″由圆杆构成,但支座部件37″也可以由方杆构成。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38″由圆杆构成,但支承部件38″也可以由方杆构成。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在包括能够旋转地设于脱粒室且具有多个脱粒齿的脱粒筒的联合收割机。

Claims (68)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给链,其沿脱粒室的脱粒口夹持并输送收割谷杆;
导轨机构,其构成为能够绕横向轴心上下摆动,在与所述供给链上下对置的位置与所述供给链一起夹持所述收割谷杆;
施力机构,其对所述导轨机构施力而使其向上方摆动;
定位机构,其能够将所述导轨机构定位在与所述供给链上下对置的位置;
所述导轨机构在被解除由所述定位机构进行的定位时,利用所述施力机构向上方摆动,直至所述脱粒口敞开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机构具有与所述供给链一起夹持所述收割谷杆的导轨和支承所述导轨的导轨架,
所述导轨架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形成所述脱粒室侧部的侧壁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架构成为能够在后支点绕所述横向轴心上下摆动。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架构成为能够与外装罩一体地上下摆动,该外装罩覆盖形成所述脱粒室侧部的侧壁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机构具有:杆,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的壁体及所述导轨机构中的任一方上,并能够绕上下方向的轴心摆动;卡合部,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的壁体及所述导轨机构中的另外任一方上,并能够与所述杆卡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机构具有与所述供给链一起夹持所述收割谷杆的导轨和支承所述导轨的导轨架,
所述卡合部设在所述导轨架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驱动所述杆摆动的马达。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安装在形成所述脱粒室前部的前壁体的前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比覆盖形成所述脱粒室侧部的侧壁体的外装罩更向前方突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构成为能够通过手动操作。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机构是气弹簧式减振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机构具有:杆,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的壁体及所述导轨机构中的任一方上,并能够绕上下方向的轴心摆动;卡合部,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的壁体及所述导轨机构中的另外任一方上,并能够与所述杆卡合。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轨机构具有与所述供给链一起夹持所述收割谷杆的导轨和支承所述导轨的导轨架,
所述卡合部设在所述导轨架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驱动所述杆摆动的马达。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安装在形成所述脱粒室前部的前壁体的前表面。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比覆盖形成所述脱粒室侧部的侧壁体的外装罩更向前方突出。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杆构成为能够通过手动操作。
18.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清选风机的脱粒装置;
向所述脱粒装置输送收割谷杆的供给链;
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中间轴;
将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向所述清选风机传递的清选风机传递机构;
将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向所述供给链传递的供给链传递机构;
所述清选风机传递机构及所述供给链传递机构并列地构成在所述中间轴上,
所述供给链传递机构具有对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装置,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被输入动力的输入轴和输出动力的输出轴,
所述输入轴配置在所述变速装置的下部,所述输出轴配置在所述变速装置的上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朝向左右地配置,
所述联合收割机包括用于对所述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操作部,
所述操作部配置在所述输入轴的前方。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入轴上设有齿轮体,该齿轮体具有直径不同的多个齿轮,并且构成为通过所述操作部的变速操作而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心方向上滑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通过所述操作部的变速操作而使所述齿轮体滑动的换挡器,
所述换挡器配置在所述输入轴与所述操作部的前后之间。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设在所述输入轴上的输入体与设在所述输出轴上的输出体在所述变速装置中配置在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的轴心方向上的同一侧。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的轴心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心上下并列。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供给链施加张紧力的张紧体;
支承所述张紧体的张紧臂;
所述张紧臂能够摆动地支承在与所述输出轴相同的轴心上。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紧体的轴心配置在设于所述输出轴的输出体的轴心的后下方,
所述供给链卷绕在所述张紧体的前部及所述输出体的后部。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设在所述输入轴上的输入体与设在所述输出轴上的输出体在所述变速装置中配置在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的轴心方向上的同一侧。
27.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入轴的轴心与所述输出轴的轴心上下并列。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所述供给链施加张紧力的张紧体;
支承所述张紧体的张紧臂;
所述张紧臂能够摆动地支承在与所述输出轴相同的轴心上。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紧体的轴心设置在设于所述输出轴的输出体的轴心的后下方,
所述供给链卷绕在所述张紧体的前部及所述输出体的后部。
30.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清选风机的脱粒装置;
向所述脱粒装置输送收割谷杆的供给链;
被传递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中间轴;
将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向所述清选风机传递的清选风机传递机构;
将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向所述供给链传递的供给链传递机构;
所述清选风机传递机构及所述供给链传递机构并列地构成在所述中间轴上,
所述供给链传递机构具有对传递到所述中间轴的动力进行变速的变速装置,
在所述脱粒装置中,除所述清选风机以外另设其他清选风机,
所述联合收割机包括将传递到所述清选风机的动力向所述其他清选风机传递的其他清选风机传递机构。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选风机的清选风机轴从所述脱粒装置的一侧贯穿到另一侧,
所述其他清选风机传递机构与所述脱粒装置的另一侧的所述清选风机的清选风机轴的端部连动。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下,设在所述其他清选风机的清选风机轴上的输入体与设在所述输入轴上的输入体重叠。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选风机传递机构配置在比所述供给链传递机构更靠所述脱粒装置的内侧。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装置设置在形成所述脱粒装置侧部的侧壁体上。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对所述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操作部,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支承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的变速壳体,
所述变速壳体不从形成所述脱粒装置前部的前壁体向前方突出,
所述操作部从所述前壁体向前方突出。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被输入动力的输入轴和输出动力的输出轴,
在所述输出轴上设有:对是否向所述输出轴传递动力进行切换的离合器部;在所述离合器部不向所述输出轴传递动力的状态下进行动作的摩擦离合器。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不传递动力的中立位置。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对所述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操作部,
包括驱动所述操作部的马达。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对所述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操作部,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能够通过手动操作。
40.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清选风机传递机构配置在比所述供给链传递机构更靠所述脱粒装置的内侧。
4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装置设置在形成所述脱粒装置侧部的侧壁体上。
4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用于对所述变速装置进行变速操作的操作部,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支承所述输入轴及所述输出轴的变速壳体,
所述变速壳体不从形成所述脱粒装置前部的前壁体向前方突出,
所述操作部从所述前壁体向前方突出。
43.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装置具有被输入动力的输入轴和输出动力的输出轴,
在所述输出轴上设有:对是否向所述输出轴传递动力进行切换的离合器部;在所述离合器部不向所述输出轴传递动力的状态下进行动作的摩擦离合器。
44.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脱粒筒,其能够旋转地设于脱粒室,且具有多个脱粒齿;
止动件,其能够与所述脱粒齿抵接而阻止所述脱粒筒旋转;
操作部,其将所述止动件从向所述脱粒齿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外侧退避而不与所述脱粒齿抵接的非抵接位置,切换到进入所述脱粒齿的前端部的旋转轨迹内侧而与所述脱粒齿抵接的抵接位置。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上部的脱粒顶板上。
46.如权利要求44或4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件包括:支座部件,其作为与所述脱粒齿抵接的部分,朝向所述脱粒筒的轴心方向;一对支承部件,其支承在将所述支座部件的与所述脱粒齿抵接的部位向所述支座部件的轴心方向夹持的部位。
47.如权利要求4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上部的脱粒顶板的靠近横向外方的部分。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粒顶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抵接位置的所述支承部件的基端部侧抵接的抵接面。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面形成为越是在接近所述脱粒筒的一侧则越位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形状。
50.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沿轴心方向观察所述脱粒筒时,所述抵接位置的所述支承部件以向所述脱粒筒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承机构,其支承所述止动件以使该止动件能够在所述非抵接位置与所述抵接位置之间,绕朝向所述脱粒筒的轴心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上部的脱粒顶板上,
所述支承机构设在覆盖所述脱粒顶板上部的外装罩与所述脱粒顶板之间。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止动件施力以使该止动件向所述抵接位置摆动。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能够将所述止动件定位在所述非抵接位置的定位机构,
由所述定位机构进行的所述止动件向所述非抵接位置的定位是利用所述操作部来解除的。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能够与所述止动件卡合的卡合部件,
所述卡合部件被支承为,能够在与所述止动件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与所述止动件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间,绕朝向与所述摆动轴心正交的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包括切换驱动所述止动件的电磁阀。
57.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包括被手动操作的操作杆和使所述操作杆与所述止动件连动的连动机构。
58.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上部的脱粒顶板的靠近横向外方的部分。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脱粒顶板上,形成有与所述抵接位置的所述支承部件的基端部侧抵接的抵接面。
60.如权利要求59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面形成为越是在接近所述脱粒筒的一侧则越位于所述脱粒筒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形状。
61.如权利要求58至60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沿轴心方向观察所述脱粒筒时,所述抵接位置的所述支承部件以向所述脱粒筒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突出的方式折曲或者弯曲。
62.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承机构,其支承所述止动件以使该止动件能够在所述非抵接位置与所述抵接位置之间,绕朝向所述脱粒筒的轴心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
63.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动件设在形成所述脱粒室上部的脱粒顶板上,
所述支承机构设在覆盖所述脱粒顶板上部的外装罩与所述脱粒顶板之间。
64.如权利要求62或6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止动件施力以使该止动件向所述抵接位置摆动。
65.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能够将所述止动件定位在所述非抵接位置的定位机构,
由所述定位机构进行的所述止动件向所述非抵接位置的定位是利用所述操作部来解除的。
66.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能够与所述止动件卡合的卡合部件,
所述卡合部件被支承为,能够在与所述止动件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不与所述止动件卡合的非卡合位置之间,绕朝向与所述摆动轴心正交的方向的摆动轴心摆动。
67.如权利要求6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包括切换驱动所述止动件的电磁阀。
68.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包括被手动操作的操作杆和使所述操作杆与所述止动件连动的连动机构。
CN201310445124.6A 2013-03-27 2013-09-26 联合收割机 Pending CN1040677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7534 2013-03-27
JP2013067533A JP5844300B2 (ja) 2013-03-27 2013-03-27 コンバイン
JP2013-067532 2013-03-27
JP2013067534A JP5844301B2 (ja) 2013-03-27 2013-03-27 コンバイン
JP2013-067533 2013-03-27
JP2013067532A JP2014187958A (ja) 2013-03-27 2013-03-27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7789A true CN104067789A (zh) 2014-10-01

Family

ID=51589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5124.6A Pending CN104067789A (zh) 2013-03-27 2013-09-26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075171B1 (zh)
CN (1) CN10406778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2472A (zh) * 2015-07-14 2017-01-25 株式会社久保田 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4988Y2 (zh) * 1980-10-31 1986-10-11
JPS6249937U (zh) * 1985-09-13 1987-03-27
JPS6253650U (zh) * 1985-09-19 1987-04-03
JPS642608Y2 (zh) * 1981-06-19 1989-01-23
JPH04106943U (ja) * 1991-02-20 1992-09-16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下扱式脱穀機の扱室外穀粒飛散防止装置
JPH09107779A (ja) * 1995-10-16 1997-04-28 Kubota Corp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CN1736147A (zh) * 2004-08-20 2006-02-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JP2006094731A (ja) * 2004-09-28 2006-04-13 Kubota Corp 脱穀機
CN201733632U (zh) * 2010-06-13 2011-02-09 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喂入链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32U (ja) * 1984-06-08 1986-01-08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送塵弁の自動制御装置
JP4301586B2 (ja) * 1998-03-26 2009-07-22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
JP5452129B2 (ja) 2009-08-20 2014-03-26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5537604B2 (ja) 2012-06-13 2014-07-02 株式会社クボタ 脱穀装置の脱穀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4988Y2 (zh) * 1980-10-31 1986-10-11
JPS642608Y2 (zh) * 1981-06-19 1989-01-23
JPS6249937U (zh) * 1985-09-13 1987-03-27
JPS6253650U (zh) * 1985-09-19 1987-04-03
JPH04106943U (ja) * 1991-02-20 1992-09-16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下扱式脱穀機の扱室外穀粒飛散防止装置
JPH09107779A (ja) * 1995-10-16 1997-04-28 Kubota Corp 自脱型コンバイン
CN1736147A (zh) * 2004-08-20 2006-02-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半喂入联合收割机
JP2006094731A (ja) * 2004-09-28 2006-04-13 Kubota Corp 脱穀機
CN201733632U (zh) * 2010-06-13 2011-02-09 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喂入链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2472A (zh) * 2015-07-14 2017-01-25 株式会社久保田 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CN106342472B (zh) * 2015-07-14 2021-06-15 株式会社久保田 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118669A (ko) 2014-10-08
KR102075171B1 (ko) 2020-0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10969U (zh) 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及脱粒分选结构
JP5953934B2 (ja) コンバイン
WO2016021353A1 (ja) コンバイン及びこれに搭載される脱穀装置
JP4968446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4067789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2355813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2218525U (zh) 联合收割机的传动结构
JP2015186447A (ja) コンバイン
CN203482632U (zh) 玉米收割机
CN202713983U (zh) 联合收割机
KR101064244B1 (ko) 콤바인
CN105309110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3889210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9475086A (zh) 甘蔗收割机
JP2014176342A (ja) コンバイン
JP584430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542107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1480458B (zh) 收割机
CN105451540B (zh)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CN203226037U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4209889A (ja) 収穫機
CN100420365C (zh) 联合收割机
JP742350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3090589A (ja) コンバイン
JP5818712B2 (ja) 汎用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