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6905A - 防振顶棚板、具备该防振顶棚板的顶棚构成部件以及具备该顶棚构成部件的建筑物 - Google Patents

防振顶棚板、具备该防振顶棚板的顶棚构成部件以及具备该顶棚构成部件的建筑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6905A
CN104066905A CN201380006700.5A CN201380006700A CN104066905A CN 104066905 A CN104066905 A CN 104066905A CN 201380006700 A CN201380006700 A CN 201380006700A CN 104066905 A CN104066905 A CN 104066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iling
keel
floor
cover surface
vibrationp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67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66905B (zh
Inventor
永松英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KISUI CO Ltd
Sekisui House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KISU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KISU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KISU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66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6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66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69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9/00Ceilings; Construction of ceilings, e.g. false ceilings; Ceiling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 E04B9/18Means for suspending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9/00Ceilings; Construction of ceilings, e.g. false ceilings; Ceiling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 E04B9/18Means for suspending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 E04B2009/186Means for suspending th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with arrangements for damping vib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Floor Finish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简化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作业的防振顶棚板、具备该防振顶棚板的顶棚构成部件以及具备该顶棚构成部件的建筑物。防振顶棚板(8A~8D)包括:互相连接成格子状的覆面龙骨(10a~10d)以及承载龙骨(11a~11d);以及被安装于承载龙骨(11a~11d)的动力减振器(12)。在各覆面龙骨(10a~10d)的两端部分别设有能够安装于支撑部件(7)的安装部(18)。安装部(18)能够以各覆面龙骨(10a~10d)沿纵向排列并沿横向延伸、且承载龙骨(11a~11d)被配置在各覆面龙骨(10a~10d)上的状态安装于支撑部件(7)。

Description

防振顶棚板、具备该防振顶棚板的顶棚构成部件以及具备该顶棚构成部件的建筑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于建筑物的上层楼与下层楼之间的顶棚。
背景技术
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用于降低从上层楼向下层楼传播的冲击音的顶棚结构。
专利文献1记载的顶棚结构包括:悬吊于上层楼的地板梁的顶棚基材;以及安装于顶棚基材的多个动力减振器(dynamic damper)。顶棚基材包括互相平行配置的多个覆面龙骨(ceiling joist)和以与各覆面龙骨垂直的状态从上方组装于各覆面龙骨的多个承载龙骨(ceiling batten)。多个承载龙骨中的数个承载龙骨通过吊具悬吊于地板梁。动力减振器包括安装于承载龙骨的弹性体和连接于弹性体的重量体。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顶棚结构中,如果来自上层楼的振动传播至顶棚基材,则质量体相对于承载龙骨振动。由此,能够降低从上层楼向下层楼的冲撞声的传播。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顶棚结构中,存在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作业繁杂的问题。
要想施工专利文献1记载的顶棚结构,则需要在工地上一边调整覆面龙骨以及承载龙骨的朝向和位置一边连接两者,以使覆面龙骨和承载龙骨互相垂直且承载龙骨位于覆面龙骨上。此外,为了将覆面龙骨和承载龙骨以指定的位置关系连接,也需要以指定的顺序组装两者。因此,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作业变得繁杂。
尤其是,覆面龙骨以及承载龙骨是根据各个房间(顶棚)的大小被调整的长度较长的部件,因此,对其本身的操作就难。在这点上也成为使施工作业繁杂的重要原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第4306644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作业的防振顶棚板、具备该防振顶棚板的顶棚构成部件以及具备该顶棚构成部件的建筑物。
本申请发明人着眼于以下点想到了本申请的发明,即:取代从构成顶棚的部件悬吊数个承载龙骨的结构而悬吊用于支撑顶棚基材的支撑部件,由此将顶棚基材细分化而支撑于支撑部件上。
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振顶棚板,在建筑物中安装于在横向上互相邻接的支撑部件之间,所述建筑物具有:用于形成上层楼的地板的地板构成部件;以及从所述地板构成部件分别悬吊以形成下层楼的顶棚,并沿纵向延伸且在横向上排列的多个所述支撑部件,所述防振顶棚板包括:互相连接成格子状的多个覆面龙骨以及多个承载龙骨;以及被安装于所述各承载龙骨中的至少一个的多个动力减振器,其中,在所述各覆面龙骨的两端部分别设有能够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件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以所述各覆面龙骨沿纵向排列并沿横向延伸、且所述各承载龙骨被配置在所述各覆面龙骨上的状态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件。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顶棚构成部件,在具有用于构成上层楼的地板的地板构成部件的建筑物中,用于构成下层楼的顶棚,所述顶棚构成部件包括:多个悬吊部件,分别具有安装于所述地板构成部件的上端部;多个支撑部件,被安装于所述各悬吊部件的下端部,并且,沿纵向延伸且在横向上排列;以及多个所述防振顶棚板,被安装于在所述横向上互相邻接的所述支撑部件之间,并且,沿所述纵向以及所述横向排列。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包括:用于形成上层楼的地板的地板构成部件;以及用于形成下层楼的顶棚的所述顶棚构成部件。
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化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作业。
附图说明
图1是放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建筑物的一部分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顶棚构成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防振顶棚板的俯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防振顶棚板的正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并不用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建筑物1具有上层楼1a和下层楼1b。具体而言,建筑物1具备用于构成上层楼1a的地板的地板构成部件2和用于构成下层楼1b的顶棚的顶棚构成部件3。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定义为纵向,将在水平面上垂直于纵向的方向定义为横向。
在图1中,作为地板构成部件2例示了楼板(floor slab)。
顶棚构成部件3具备:多个悬吊部件6,分别具有安装于地板构成部件2的上端部;多个支撑部件7,安装于各悬吊部件6的下端部,并沿横向排列;多个防振顶棚板8A~8D(参照图2),安装于在横向上互相邻接的支撑部件7之间;以及覆盖板(覆盖部件)16,安装于防振顶棚板8A~8D的下面。
悬吊部件6具备悬吊螺栓6a和设置于悬吊螺栓6a的两端的螺母6b。悬吊螺栓6a的上端部固定于地板构成部件2。另一方面,悬吊螺栓6a的下端部通过螺母6b而固定于后述的支撑部件7以防止从上方脱离。因此,通过调整螺母6b对悬吊螺栓6a的紧固位置,能够调整支撑部件7的高度位置。
参照图1及图6,支撑部件7是具有所谓的毡帽型剖面形状且沿纵向延伸的钢材。具体而言,支撑部件7具备:用于固定悬吊部件6的固定部7a;从固定部7a的横向两端部向下弯曲的一对弯曲部7b;以及从弯曲部7b的下端部向横向的相反侧分别延伸的一对被安装部7c。
在固定部7a形成有为了插通悬吊螺栓6a的下端部而沿上下方向贯穿的多个插通孔7d(参照图2)。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部件7形成有沿纵向排列的多个插通孔7d。即,各支撑部件7通过沿纵向排列的多个悬吊部件6而从地板构成部件2悬吊。在此,如图2所示,沿纵向排列的插通孔7d(悬吊部件6)的间距P2被设定为与各支撑部件7的横向的间距P1实质上相同。据此,能够将在由顶棚构成部件3构成的顶棚面产生的振动模式限定为特定的模式。
参照图6,被安装部7c能够以载置后述的防振顶棚板8A~8D的横向端部的状态从下方安装该防振顶棚板8A~8D。具体而言,在被安装部7c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该被安装部7c的贯穿孔7e。通过将从下方插入于贯穿孔7e的螺丝B1紧固,能够将防振顶棚板8A~8D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被安装部7c。以下,参照附图说明防振顶棚板8A~8D。
防振顶棚板安装于互相邻接的支撑部件7之间。因此,能够沿纵向配置多个防振顶棚板。此外,通过设置三个以上的支撑部件,能够沿横向配置多个防振顶棚板。在图2中,示出了防振顶棚板8A和8B沿纵向排列,在防振顶棚板8A的旁边排列防振顶棚板8C,且在防振顶棚板8B的旁边排列防振顶棚板8D的例子。防振顶棚板8A~8D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参照图3~图6说明防振顶棚板8A的具体结构。
防振顶棚板8A具备:互相连接成格子状的多个覆面龙骨10a~10d及多个承载龙骨11a~11d;多个动力减振器12;用于连接各覆面龙骨10a~10d和多个承载龙骨11a~11d的连接金属零件14;设置于各覆面龙骨10a~10d之间的多个吸音件17(参照图5);以及在与各承载龙骨11a~11d之间夹持各吸音件17的夹持板(夹持部件)15。
各覆面龙骨10a~10d是金属制的管状部件。此外,在各覆面龙骨10a~10d的横向两端部分别设置有能够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件的安装部18。在各覆面龙骨10a~10d沿纵向排列并沿横向延伸、且各承载龙骨11a~11d配置在各覆面龙骨10a~10d上的状态下,安装部18能够安装于支撑部件7上。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安装部18能够以载置于所述支撑部件7的被安装部7c上的状态安装于支撑部件7。此外,安装部18能够以可拆卸的状态安装于支撑部件7。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装部18由具有被设定为通过所述螺丝B1的紧固而使该螺丝B1贯穿的壁厚的部分构成。
各承载龙骨11a~11d是呈门型剖面形状的金属制的部件,具有在上下方向相向的一对凸缘(省略符号)和连接各凸缘的端部之间的腹板(省略符号)。此外,构成各承载龙骨11a~11d的板材的厚度比各覆面龙骨10a~10d的周壁的厚度厚。
动力减振器12具有安装于承载龙骨的弹性体(省略符号)和连接于弹性体的重量体,通过重量体相对于承载龙骨振动,由此降低在防振顶棚板8A产生的振动。
此外,如图2所示,动力减振器12被配置成:在将防振顶棚板8A和8B(防振顶棚板8C和8D)沿纵向排列的状态下,沿纵向排列的所有动力减振器12的间距P3实质上相同。另外,动力减振器12被配置成:在将防振顶棚板8A和8C(防振顶棚板8B和8D)沿横向排列的状态下,横向排列的所有动力减振器12的间距P4实质上相同。以下,参照图2及图3,首先说明覆面龙骨10a~10d以及承载龙骨11a~11d的配置。
覆面龙骨10a~10d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长度。此外,各承载龙骨11a~11d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长度。
各覆面龙骨10a~10d具备:将各承载龙骨11a~11d的其中一端部彼此连接的覆面龙骨10a(以下,也称为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10a);将各承载龙骨11a~11d的另一端部彼此连接的覆面龙骨10b(以下,也称为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以及设置于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10a与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之间的覆面龙骨10c、10d(以下,也称为中间覆面龙骨10c、10d)。各覆面龙骨10a、10c、10d之间的间距分别为间距P3(参照图2)。另一方面,中间覆面龙骨10d与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之间的间距为短于所述间距P3的间距P5。并且,在将防振顶棚板8A和8B沿纵向排列的状态下,防振顶棚板8A的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与防振顶棚板8B的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10a之间的间距为间距P6。间距P6是从间距P3减去间距P5的间距。因此,防振顶棚板8A的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与防振顶棚板8B的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10a之间的间距为间距P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距P6是在使防振顶棚板8A的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与防振顶棚板8B的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10a紧贴的状态下的两个覆面龙骨10a、10b之间的间距。在该状态下,防振顶棚板8A的各承载龙骨11a~11d的端部和防振顶棚板8B的各承载龙骨11a~11d的端部在防振顶棚板8A的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上互相抵接。
各承载龙骨11a~11d具备:将各覆面龙骨10a~10d的其中一端部彼此连接的承载龙骨11a(以下,也称为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11a);将各覆面龙骨10a~10d的另一端部彼此连接的承载龙骨11b(以下,也称为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11b);以及设置于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11a与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11b之间的承载龙骨11c、11d(以下,也称为中间承载龙骨11c、11d)。各承载龙骨11a、11c、11d之间的间距分别为间距P4。另一方面,中间承载龙骨11d与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11b之间的间距为短于所述间距P4的间距P7。并且,在将防振顶棚板8A和8C沿横向排列的状态下,防振顶棚板8A的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11b与防振顶棚板8C的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11a之间的间距为间距P8。间距P8是从间距P4减去间距P7的间距。因此,防振顶棚板8A的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11b与防振顶棚板8C的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11a之间的间距为间距P4。间距P4与所述间距P3实质上相同。
并且,各动力减振器12仅配置在各承载龙骨11a~11d中的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11b之外的承载龙骨与各覆面龙骨10a~10d中的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以外的覆面龙骨的交点上。因此,如图2所示,在沿纵向及横向配置多个防振顶棚板8A~8D的情况下,各动力减振器12的纵向及横向的间距为实质上相同的间距P3、P4。
如图4及图6所示,连接金属零件14连接各覆面龙骨10a~10d与各承载龙骨11a~11d。具体而言,连接金属零件14是具有能够卡合于各覆面龙骨10a~10d的外周面的卡合部和能够卡止于各承载龙骨11a~11d的凸缘的卡止部的周知的连接金属零件。也可以省略连接金属零件14而通过焊接等方法直接连接各覆面龙骨10a~10d与各承载龙骨11a~11d。
如图5所示,夹持板15在与各承载龙骨11a~11d之间夹持各吸音件17的状态下,通过螺丝B2安装于各覆面龙骨10a~10d的下表面。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夹持板15以将安装部18向下方开放的方式安装于各覆面龙骨10a~10d。因此,利用夹持板15保持各吸音件17,并容许通过螺丝B1将各防振顶棚板8A~8D安装于支撑部件7。
覆盖板16从下方安装于各防振顶棚板8A~8D的夹持板15。具体而言,覆盖板16从下方覆盖各覆面龙骨10a~10d的安装部18、螺丝B1以及支撑部件7的被支撑部7c。据此,顶棚构成部件3的外观变得良好。
如以上说明,在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顶棚板8A~8D中,覆面龙骨10a~10d与承载龙骨11a~11d预先被连接成格子状,并且,在各覆面龙骨10a~10d的两端部设置有能够安装于支撑部件7的安装部18。因此,通过将安装部18分别安装于互相邻接的一对支撑部件7,从而使覆面龙骨10a~10d以及承载龙骨11a~11d支撑于支撑部件7。由此,能够省略在建筑工地一边调整覆面龙骨与承载龙骨的位置关系一边连接两者的作业。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防振顶棚板8A~8D被安装于从地板构成部件2悬吊的多个支撑部件7中的互相邻接的支撑部件之间。因此,通过增加支撑部件7的数量,能够减小每个防振顶棚板8A~8D的大小。由此,与以往那样具有与顶棚的大小相对应的长度的覆面龙骨和承载龙骨相比,能够缩短覆面龙骨和承载龙骨。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简化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作业。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8能够以载置于支撑部件7的被安装部7c的状态安装于支撑部件7,因此,能够以支撑部件7承受防振顶棚板8A~8D的重量的状态将防振顶棚板8A~8D安装于支撑部件7。据此,与作业者以将防振顶棚板8A~8D举起的状态将防振顶棚板8A~8D安装于支撑部件7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在防振顶棚板8A被安装于支撑部件7的状态下,利用支撑部件7从下方承受在覆面龙骨10a~10d产生的负荷。因此,隔着支撑部件7而沿横向排列两个防振顶棚板(例如防振顶棚板8A和8C)的状态下,通过将各防振顶棚板8A、8C的覆面龙骨10a~10d沿横向排列,能够将支撑部件7作为连接各覆面龙骨10a~10d之间的加强部件而利用。即,能够由各覆面龙骨10a~10d和支撑部件7的一部分形成沿横向延伸的一个假想的覆面龙骨。因此,能够提高由多个防振顶棚板8A~8D构成的顶棚的强度。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在覆面龙骨10a、10c、10d与承载龙骨11a、11c、11d的连接部分、即从上层楼向下层楼的振动的传递路径上安装有动力减振器12。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从上层楼向下层楼的冲击音的传播。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各动力减振器12配置在覆面龙骨10a、10c、10d与承载龙骨11a、11c、11d的交点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动力减振器12能够安装于各承载龙骨11a~11d中的至少一个上,其安装位置无特别限定。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各防振顶棚板8A~8D中,多个动力减振器12沿纵向以及横向等间隔(间距P3、P4)配置。据此,在防振顶棚板8A~8D的设置有动力减振器12的范围内能够均匀地发挥防振效果。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各覆面龙骨10a~10d的端部通过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11a以及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11b而连接,各承载龙骨11a~11d的端部通过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10a以及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而连接。据此,与各覆面龙骨10a~10d以及各承载龙骨11a~11d的端部为自由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各覆面龙骨10a~10d以及各承载龙骨11a~11d的端部的变形或破损等。因此,能够提高防振顶棚板8A~8D的强度。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与各承载龙骨11a~11d的交点以及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11b与各覆面龙骨10a~10d的交点未设置有动力减振器12。因此,当以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10a和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互相邻接的方式沿纵向排列两个防振顶棚板(例如防振顶棚板8A和8B)时,能够抑制在各防振顶棚板8A、8B的边界部分集中配置动力减振器12的情况。同样,当以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11a以及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11b互相邻接的方式沿横向排列两个防振顶棚板(例如防振顶棚板8A和8C)时,能够抑制在各防振顶棚板8A、8C的边界部分集中配置动力减振器12的情况。因此,在施工多个防振顶棚板8A~8D的状态下,在由各防振顶棚板8A~8D构成的顶棚面,能够均匀地发挥防振效果。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沿纵向以及横向排列防振顶棚板8A~8D的状态下,能够以实质上相同的间距P3、P4沿纵向以及横向排列各动力减振器12。因此,在由多个防振顶棚板8A~8D形成的顶棚面,能够均匀地发辉防振效果。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利用端部用承载龙骨11a、11b连接各覆面龙骨10a~10d的端部之间,并且,利用端部用覆面龙骨10a、10b连接各承载龙骨11a~11d的端部之间。但是,所述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连接各覆面龙骨10a~10d以及各承载龙骨11a~11d的端部之间的结构。在省略端部用覆面龙骨以及端部用承载龙骨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在相邻的防振顶棚板8A~8D间集中配置动力减振器12。因此,在排列多个防振顶棚板8A~8D的情况下,容易地以等间隔配置动力减振器12。
另外,也可以只省略与动力减振器12的配置无关的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10b以及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11b。由此,通过省略覆面龙骨10b以及承载龙骨11b,能够实现防振顶棚板8A~8D的轻量化以及降低成本。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8能够相对于支撑部件7进行装卸。因此,在拆除建筑物1时,通过将防振顶棚板8A~8D从支撑部件7拆卸下来,能够再利用该防振顶棚板8A~8D。在使用如以往那样具有与顶棚的大小相对应的长度的覆面龙骨以及承载龙骨的情况下,在拆除建筑物时,不仅难以从地板构成部件拆卸,而且也难以将其搬送到建筑物的外侧。相对于此,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紧凑地构成防振顶棚板8A~8D,能够高效率地进行拆除时的拆卸作业以及搬送作业。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地板构成部件2与顶棚构成部件3的连接位置(各悬吊部件)的纵向间距P2与横向间距P1实质上相同。据此,能够将在由顶棚构成部件3构成的顶棚面产生的振动模式限定为特定的振动模式。因此,能够限定动力减振器12的共振频率的调谐范围,由此更能提高防振效果。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支撑部件7的横向两侧设置有被安装部7c。由此,能够在将防振顶棚板8A~8D载置于互相邻接的支撑部件7的被安装部7c上的状态下,将防振顶棚板8A~8D从下方安装于支撑部件7。因此,与位于支撑部件7的下方的作业者将防振顶棚板8A~8D举起的状态将该防振顶棚板8A~8D安装于支撑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各防振顶棚板8A~8D具有被夹持在夹持板15与承载龙骨11a~11d之间的吸音件17。据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从上层楼向下层楼的冲击音的传播。在此,在与承载龙骨11a~11d之间夹持吸音件的夹持板15以将安装部18向下方开放的方式固定于各覆面龙骨10a~10d。据此,获得上述的冲击音的抑制效果,并容许将安装部18安装于被安装部7c上。并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以从下方覆盖安装部18的方式固定于夹持板15的覆盖板16。据此,从下方覆盖防振顶棚板8A~8D与支撑部件7的安装部分,能够使顶棚构成部件的外观良好。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各悬吊部件6能够调整各支撑部件7的高度位置。据此,通过调整各防振顶棚板8A~8D的高度位置,能够使由各防振顶棚板8A~8D构成的顶棚面平坦,且能够进行将顶棚面设为水平等的调整(相对于水平线的斜度调整)。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地板构成部件2例示了楼板(例如钢筋混凝土楼板),但是,地板构成部件2并不限定于此。地板构成部件2例如也可以具备地板件和从下方支撑该地板件的多个地板梁5(参照图7)。此时,如该图所示,能够将悬吊部件6的上端部安装于地板梁5。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有动力减振器12的顶棚构成部件3,但是,顶棚构成部件3也可以具有通过自身的变形来衰减振动的防振件。例如,如图7所示,能够在悬吊部件6的螺母6b与地板梁5之间设置由弹性材料构成的防振件19。据此,基于防振件19的弹性变形,能够抑制在上层楼产生的振动传播至下层楼的情况。尤其是,动力减振器12在其共振频率被调谐的特定的带域抑制振动的传播,因此,对于降低重量地板冲击音有效,而防振件19在比较宽的带域抑制振动,因此,对于降低轻量地板冲击音有效。在此,重量地板冲击音是因上层楼的人跑来跑去时等发生的低频率的振动引起的冲击音。此外,轻量地板冲击音是因东西掉下时或拖拉东西时等发生的中高频率的振动引起的冲击音。
但是,在RC结构中,通过增大地板件的重量容易地降低轻量地板冲击音。因此,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能够省略防振件19。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有四个覆面龙骨10a~10d和四个承载龙骨11a~11d的防振顶棚板8A~8D,但是,覆面龙骨和承载龙骨的个数只要是多个则无特别限定。动力减振器的数量只要是多个也无特别限定。
另外,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主要包含具有以下结构的发明。
本申请发明人着眼于以下点想到了本申请的发明,即:取代从构成顶棚的部件悬吊几个承载龙骨的结构而悬吊用于支撑顶棚基材的支撑部件,由此将顶棚基材细分化而支撑于支撑部件上。
具体而言,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振顶棚板,在建筑物中安装于在横向上互相邻接的支撑部件之间,所述建筑物具有:用于形成上层楼的地板的地板构成部件;以及从所述地板构成部件分别悬吊以形成下层楼的顶棚,并沿纵向延伸且在横向上排列的多个所述支撑部件,所述防振顶棚板包括:互相连接成格子状的多个覆面龙骨以及多个承载龙骨;以及被安装于所述各承载龙骨中的至少一个的多个动力减振器,其中,在所述各覆面龙骨的两端部分别设有能够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件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以所述各覆面龙骨沿纵向排列并沿横向延伸、且所述各承载龙骨被配置在所述各覆面龙骨上的状态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件。
在本发明中,多个覆面龙骨和多个承载龙骨预先以格子状连接,并且,在各覆面龙骨的两端部设置有能够安装于支撑部件的安装部。因此,通过将安装部分别安装于互相邻接的一对支撑部件上,能够使多个覆面龙骨和多个承载龙骨支撑于支撑部件上。因此,能够省略在建筑工地上一边调整覆面龙骨与承载龙骨的位置关系一边将两者连接的作业。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防振顶棚板设置在从地板构成部件悬吊的多个支撑部件中互相邻接的支撑部件之间。由此,通过增加支撑部件的数量,能够减小每个防振顶棚板的大小。因此,与如以往那样具有与顶棚的大小相对应的长度的覆面龙骨与承载龙骨相比,能够缩短覆面龙骨与承载龙骨。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化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作业。
在所述防振顶棚板中,优选:所述多个动力减振器被配置在所述各覆面龙骨与所述各承载龙骨的交点。
根据该结构,在覆面龙骨与承载龙骨的连接部分、即从上层楼向下层楼的振动的传递路径上安装有动力减振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从上层楼向下层楼的冲击音的传播。
在所述防振顶棚板中,优选:所述各覆面龙骨与所述承载龙骨被配置成所述各动力减振器的纵向以及横向的间距实质上相同。
在该结构中,设置于防振顶棚板的多个动力减振器沿纵向及横向以等间隔配置。据此,在防振顶棚板的设置有各动力减振器的范围内均匀地发挥防振效果。
此外,在所述结构中的“间距实质上相同”是指,各间距以达到在防振顶棚板中设置有各动力减振器的范围内能够均匀地发挥防振效果的程度而相近的意思。
在所述防振顶棚板中,优选:所述各覆面龙骨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长度,并且,所述各承载龙骨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长度,所述各覆面龙骨包含:将所述各承载龙骨的其中之一端部互相连接的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以及将所述各承载龙骨的另一端部互相连接的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所述各承载龙骨包含:将所述各覆面龙骨的其中之一端部互相连接的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以及将所述各覆面龙骨的另一端部互相连接的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所述动力减振器只配置在所述各承载龙骨中除所述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以外的承载龙骨与所述各覆面龙骨中除所述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以外的覆面龙骨的交点。
在该结构中,各覆面龙骨的端部通过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以及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而连接,各承载龙骨的端部通过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以及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而连接。据此,与各覆面龙骨以及各承载龙骨的端部为自由端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各覆面龙骨以及各承载龙骨的端部的变形和破损等。因此,能够提高防振顶棚板的强度。
此外,所述结构中“实质上相同的长度”是指,各覆面龙骨的长度以及各承载龙骨的长度以达到能够在维持覆面龙骨与承载龙骨以格子状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各端部用覆面龙骨以及各端部用承载龙骨将覆面龙骨的端部之间和承载龙骨的端部之间连接的程度而相近的意思。
在所述结构中,在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与各承载龙骨的交点以及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与各覆面龙骨的交点未设置有动力减振器。因此,当以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和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互相邻接的方式沿纵向排列两个防振顶棚板时,能够抑制在各防振顶棚板的边界部分集中配置动力减振器的情况。同样,当以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以及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互相邻接的方式沿横向排列两个防振顶棚板时,能够抑制在各防振顶棚板的边界部分集中配置动力减振器的情况。因此,在对多个防振顶棚板进行施工的状态下,在由各防振顶棚板构成的顶棚面,能够均匀地发挥防振效果。
在所述防振顶棚板中,优选:所述各覆面龙骨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在以所述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和所述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互相邻接的方式将两个防振顶棚板沿纵向排列的状态下,沿纵向排列的全部动力减振器的间距实质上相同,所述各承载龙骨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在以所述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和所述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互相邻接的方式将两个防振顶棚板隔着所述支撑部件而沿横向排列的状态下,沿横向排列的全部动力减振器的间距实质上相同,所述各动力减振器的纵向以及横向的间距实质上相同。
在该结构中,在将多个防振顶棚板沿纵向及横向排列的状态下,能够将各动力减振器以实质上相同的间距沿纵向及横向排列。因此,能够在由多个防振顶棚板形成的顶棚面上均匀地发挥防振效果。
此外,所述结构中“间距实质上相同”是指,各间距以达到在由多个防振顶棚板形成的顶棚面上能够均匀地发挥防振效果的程度而相近的意思。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顶棚构成部件,在具有用于构成上层楼的地板的地板构成部件的建筑物中,用于构成下层楼的顶棚,所述顶棚构成部件包括:多个悬吊部件,分别具有安装于所述地板构成部件的上端部;多个支撑部件,被安装于所述各悬吊部件的下端部,并且,沿纵向延伸且在横向上排列;以及多个所述防振顶棚板,被安装于在所述横向上互相邻接的所述支撑部件之间,并且,沿所述纵向以及所述横向排列。
在本发明中,具有上述的防振顶棚板。因此,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顶棚构成部件进行施工的情况下,能够省略在建筑工地上一边调整覆面龙骨与承载龙骨的位置关系一边将两者连接的作业。此外,与如以往那样具有与顶棚的大小相对应的长度的覆面龙骨与承载龙骨相比,能够缩短覆面龙骨与承载龙骨。
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化建筑工地上的施工作业。
在所述顶棚构成部件中,优选:所述各支撑部件被分别沿纵向排列的多个悬吊部件支撑,所述各悬吊部件的纵向间距与所述各支撑部件的横向间距实质上相同。
在该结构中,能够使地板构成部件与顶棚构成部件的连接位置(各悬吊部件)的纵向间距和横向间距实质上相同。据此,能够将由顶棚构成部件构成的顶棚面产生的振动模式限定为特定的振动模式。因此,能够限定动力减振器的共振频率的调谐范围,由此更能提高防振效果。
在所述顶棚构成部件中,优选:在所述各支撑部件的横向两侧分别设有被安装部,该被安装部在所述安装部被载置的状态下能够从下方安装该安装部,所述各防振顶棚板具有:被配置在所述各覆面龙骨之间的多个吸音件;以及在与所述各承载龙骨之间夹持所述各吸音件,并且,以将所述安装部朝下开放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各覆面龙骨的夹持部件,所述顶棚构成部件还包括:以从下方覆盖所述安装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夹持部件的覆盖部件。
在该结构中,在支撑部件的横向两侧设置有被安装部。由此,能够在将防振顶棚板载置于互相邻接的支撑部件的被安装部上的状态下,将防振顶棚板从下方安装于支撑部件。因此,与作业者将防振顶棚板抬起的状态将该防振顶棚板安装于支撑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此外,在该结构中,能够在防振顶棚板被安装于支撑部件的状态下,利用支撑部件从下方承受在覆面龙骨产生的负荷。因此,隔着支撑部件沿横向排列两个防振顶棚板的状态下,通过将各防振顶棚板的覆面龙骨沿横向排列,能够将支撑部件作为连接各覆面龙骨之间的加强部件而利用。即,能够由各覆面龙骨和支撑部件的一部分形成沿横向延伸的一个假想的覆面龙骨。因此,能够提高由多个防振顶棚板构成的顶棚的强度。
另外,在所述结构中,各防振顶棚板具有被夹持在夹持部件与承载龙骨之间的吸音件。据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从上层楼向下层楼的冲击音的传播。在此,在与承载龙骨之间夹持吸音件的夹持部件以将安装部向下方开放的方式固定于各覆面龙骨。据此,获得上述的冲击音的抑制效果,并容许安装部向被安装部的安装。并且,在所述结构中,设置有以从下方覆盖安装部的方式固定于夹持部件的覆盖部件。据此,从下方覆盖防振顶棚板和支撑部件的安装部分,能够使顶棚构成部件的外观良好。
在所述顶棚构成部件中,优选:所述各悬吊部件以能够调整相对于地板构成部件的各支撑部件的高度的状态支撑所述各支撑部件。
在该结构中,各悬吊部件能够调整各支撑部件的高度位置。据此,通过调整各防振顶棚板的高度位置,能够使由各防振顶棚板构成的顶棚面平坦,可进行设为水平等的调整(相对于水平线的斜度调整)。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包括:用于形成上层楼的地板的地板构成部件;以及用于形成下层楼的顶棚的所述顶棚构成部件。

Claims (10)

1.一种防振顶棚板,其特征在于,在建筑物中安装于在横向上互相邻接的支撑部件之间,所述建筑物具有:用于形成上层楼的地板的地板构成部件;以及从所述地板构成部件分别悬吊以形成下层楼的顶棚,并沿纵向延伸且在横向上排列的多个所述支撑部件,
所述防振顶棚板包括:
互相连接成格子状的多个覆面龙骨以及多个承载龙骨;以及
被安装于所述各承载龙骨中的至少一个的多个动力减振器,其中,
在所述各覆面龙骨的两端部分别设有能够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件的安装部,
所述安装部以所述各覆面龙骨沿纵向排列并沿横向延伸、且所述各承载龙骨被配置在所述各覆面龙骨上的状态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顶棚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动力减振器被配置在所述各覆面龙骨与所述各承载龙骨的交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振顶棚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覆面龙骨与所述承载龙骨被配置成使所述各动力减振器的纵向以及横向的间距实质上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顶棚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覆面龙骨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长度,并且,所述各承载龙骨具有实质上相同的长度,
所述各覆面龙骨包含:将所述各承载龙骨的一端部互相连接的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以及将所述各承载龙骨的另一端部互相连接的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
所述各承载龙骨包含:将所述各覆面龙骨的一端部互相连接的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以及将所述各覆面龙骨的另一端部互相连接的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
所述动力减振器只配置在所述各承载龙骨中除所述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以外的承载龙骨与所述各覆面龙骨中除所述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以外的覆面龙骨的交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振顶棚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覆面龙骨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在以所述第二端部用覆面龙骨和所述第一端部用覆面龙骨互相邻接的方式将两个防振顶棚板沿纵向排列的状态下,沿纵向排列的全部动力减振器的间距实质上相同,
所述各承载龙骨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在以所述第二端部用承载龙骨和所述第一端部用承载龙骨互相邻接的方式将两个防振顶棚板隔着所述支撑部件而沿横向排列的状态下,沿横向排列的全部动力减振器的间距实质上相同,
所述各动力减振器的纵向以及横向的间距实质上相同。
6.一种顶棚构成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具有用于构成上层楼的地板的地板构成部件的建筑物中,用于构成下层楼的顶棚,所述顶棚构成部件包括:
多个悬吊部件,分别具有安装于所述地板构成部件的上端部;
多个支撑部件,被安装于所述各悬吊部件的下端部,并且,沿纵向延伸且在横向上排列;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个防振顶棚板,被安装于在所述横向上互相邻接的所述支撑部件之间,并且,沿所述纵向以及所述横向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棚构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支撑部件被分别沿纵向排列的多个悬吊部件支撑,
所述各悬吊部件的纵向间距与所述各支撑部件的横向间距实质上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顶棚构成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支撑部件的横向两侧分别设有被安装部,该被安装部在所述安装部被载置的状态下能够从下方安装该安装部,
所述各防振顶棚板具有:被配置在所述各覆面龙骨之间的多个吸音件;以及在与所述各承载龙骨之间夹持所述各吸音件,并且,以将所述安装部朝下开放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各覆面龙骨的夹持部件,
所述顶棚构成部件还包括:以从下方覆盖所述安装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夹持部件的覆盖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顶棚构成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悬吊部件以能够调整相对于地板构成部件的各支撑部件的高度的状态支撑所述各支撑部件。
10.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形成上层楼的地板的地板构成部件;以及
用于形成下层楼的顶棚的如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顶棚构成部件。
CN201380006700.5A 2012-12-26 2013-12-19 防振顶棚板、具备该防振顶棚板的顶棚构成部件以及具备该顶棚构成部件的建筑物 Active CN1040669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3213 2012-12-26
JP2012283213A JP5799947B2 (ja) 2012-12-26 2012-12-26 防振天井パネル、これを備えた天井構成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建築物
PCT/JP2013/007493 WO2014103266A1 (ja) 2012-12-26 2013-12-19 防振天井パネル、これを備えた天井構成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建築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6905A true CN104066905A (zh) 2014-09-24
CN104066905B CN104066905B (zh) 2016-03-16

Family

ID=51020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6700.5A Active CN104066905B (zh) 2012-12-26 2013-12-19 防振顶棚板、具备该防振顶棚板的顶棚构成部件以及具备该顶棚构成部件的建筑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799947B2 (zh)
CN (1) CN104066905B (zh)
WO (1) WO20141032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10386A (ja) * 2015-12-16 2017-06-22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空間構造体
JP2018145981A (ja) * 2017-03-01 2018-09-20 センクシア株式会社 制振装置、制振構造
JP7435271B2 (ja) 2020-06-02 2024-02-21 積水ハウス株式会社 遮音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46945A (ja) * 2000-11-10 2002-05-22 Nissei Build Kogyo Co Ltd 内装用の壁パネル、天井パネルと、それを使用する建物の内装構造
CN201526107U (zh) * 2009-09-09 2010-07-14 中建三局东方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双层龙骨隔声吊顶系统
CN201560515U (zh) * 2009-08-31 2010-08-25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吊件
CN201620501U (zh) * 2010-03-23 2010-11-03 李红岩 隔音楼板
CN102454243A (zh) * 2010-11-02 2012-05-16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吊顶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57205A (ja) * 1999-03-11 2000-09-19 Sato Kogyo Co Ltd 二重天井下地構造およびその施工方法
JP5435888B2 (ja) * 2008-05-01 2014-03-05 早川ゴム株式会社 天井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JP5104764B2 (ja) * 2009-01-07 2012-12-19 積水ハウス株式会社 建物の天井構造
JP5445862B2 (ja) * 2010-06-30 2014-03-19 積水ハウス株式会社 建物の天井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46945A (ja) * 2000-11-10 2002-05-22 Nissei Build Kogyo Co Ltd 内装用の壁パネル、天井パネルと、それを使用する建物の内装構造
CN201560515U (zh) * 2009-08-31 2010-08-25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吊件
CN201526107U (zh) * 2009-09-09 2010-07-14 中建三局东方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双层龙骨隔声吊顶系统
CN201620501U (zh) * 2010-03-23 2010-11-03 李红岩 隔音楼板
CN102454243A (zh) * 2010-11-02 2012-05-16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吊顶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03266A1 (ja) 2014-07-03
JP5799947B2 (ja) 2015-10-28
JP2014125790A (ja) 2014-07-07
CN104066905B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38245B2 (ja) 床構造
JP5078493B2 (ja) 天井用補強金具とそれを用いた吊り天井
JP6676500B2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ー及び天井
JP2010159553A (ja) 建物の天井構造
CN104066905B (zh) 防振顶棚板、具备该防振顶棚板的顶棚构成部件以及具备该顶棚构成部件的建筑物
JP4880087B2 (ja) パネル床構造及び建築構造物
JP2008286262A (ja) 制振床構造
JP6222203B2 (ja) ダイナミックダンパー及び天井
JP4930183B2 (ja) 制振床構造
JP4354390B2 (ja) 木質系住宅用の制振装置
JP2011169026A (ja) 床構造
JP6718723B2 (ja) 耐震天井
JP2021070911A (ja) 鉄骨階段構造
JP2007126940A (ja) 建物用制振構造
JP7319204B2 (ja) 天井固定吊り下地補強構造
JP4366492B2 (ja) 天井構造
JP2013060703A (ja) 天井補強構造
JP7122185B2 (ja) 床構造
JP5445862B2 (ja) 建物の天井構造
JP2023050866A (ja) 天井一体型床パネル構造及び天井一体型床パネルの施工方法
JP2023085930A (ja) 天井と間仕切壁の納まり構造
JP2000248777A (ja) 建築構造
JP2024072146A (ja) 接合構造
JP2008248507A (ja) ダンパー、床構造、建物ユニット、ユニット建物及び建物
JP2022012526A (ja) 防音天井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