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57701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57701A
CN104057701A CN201410100830.1A CN201410100830A CN104057701A CN 104057701 A CN104057701 A CN 104057701A CN 201410100830 A CN201410100830 A CN 201410100830A CN 104057701 A CN104057701 A CN 1040577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wfall
guide portion
medium support
tape deck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008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57701B (zh
Inventor
佐佐木恒之
熊井英司
双松保雄
赤峰雅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577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77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577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577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4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du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heated platen
    • B41J11/00244Means for heating the copy materials before or during pri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6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infrared [IR] radiation or microwa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k Jet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课题在于,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具备以与被记录介质非接触方式而使被记录在该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抑制因加热器而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所述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4),其向被记录介质(P)喷出油墨;加热器(7),其以与所述被记录介质(P)非接触的方式,而使通过所述记录头(4)而被喷出至所述被记录介质(P)上的所述油墨干燥;介质支承部(6),其上设置有使因所述加热器(7)而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部(19);结露引导部(8),其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19)的所述蒸气结露。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其具备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使用了一种如下的记录装置,所述记录装置具备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其中,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来进行记录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为了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通常情况下使用具有加热器的记录装置,所述加热器以与记录有该油墨的部分非接触方式使该油墨干燥。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记录装置,其从作为介质支承部的压印板侧通过加热器进行加热而使被记录介质升温,从而能够使被实施了记录的被记录介质的油墨干燥。
此外,作为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来进行记录以外的方式的记录装置,例如使用转印式记录装置,例如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装置,其具有除湿单元,所述除湿装置使被转印在转印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与相当于加热器的加热辊接触时的水蒸气冷凝。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这种现有的、具备以与被记录有油墨的部分非接触的方式使该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存在因加热器而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从而润湿被记录介质的情况。特别是,在具备从与介质支承部对置的一侧使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从而润湿被记录介质的情况较多。另外,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中,无法采用专利文献2的技术。这是由于,当使用与记录有油墨的部分接触而使该油墨干燥的加热器时,因该被实施了记录的部分与加热器之间的接触,而导致该被实施了记录的部分的画质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0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757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具备以与被记录介质非接触方式而使被记录在该被记录介质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介质中,抑制因加热器而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第一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记录头,其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加热器,其以与所述被记录介质非接触的方式,而使通过所述记录头而被喷出至所述被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油墨干燥;介质支承部,其上设置有因所述加热器而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部;结露引导部,其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蒸气结露。
根据本方式,在介质支承部上设置有使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部,并具备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蒸气结露的结露引导部。因此,能够在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之前,将该蒸气引导至结露引导部,从而使该蒸气在结露引导部上结露。即,在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并具备以与被记录有该油墨的部分非接触方式使被记录在该被记录介质上的该油墨干燥的加热器的记录装置中,能够抑制因加热器而从该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结露引导部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
根据本方式,所述结露引导部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因此,与介质支承部相比,结露引导部更容易使蒸气结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在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于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之前,使该蒸气在结露引导部上结露,由此能够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式中,所述结露引导部的热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热传导率。
根据本方式,所述结露引导部的热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热传导率。因此,容易使所述结露引导部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从而容易制造出预期的结露引导结构。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中,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大于所述结露引导部的与所述液滴之间的接触角。
根据本方式,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大于所述结露引导部的与所述液滴之间的接触角。与所述液滴之间的接触角较大是指,容易排斥所述液滴,从而不易使所述液滴结露。即,与介质支承部相比结露引导部容易使蒸气结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在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于介质支承部上结露之前使该蒸气在结露引导部上结露,由此能够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另外,例如,即使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液滴,由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接触角较大,因此也能够将该液滴引导至所述结露引导部。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中,所述结露引导部被配置为,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mm以上且20mm以下。
根据本方式,所述结露引导部被配置为,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mm以上且20mm以下。通过使结露引导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mm以上,从而能够抑制在结露引导部上结露的液滴附着在介质支承部上的情况。此外,通过使结露引导部与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0mm以下,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中,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直径0.3mm以下的线状部件构成。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直径0.3mm以下的线状部件构成,因此蒸气不易在与被记录介质之间的接触部分上结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中,相对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在40%以上。
根据本方式,由于相对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在40%以上而较高,因此易于使蒸气通过而到达结露引导部,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中,具备多个所述结露引导部。
根据本方式,能够以各种结构配置所述结露引导部。例如,通过设置温度传导率不同的多个结露引导部,并且以越被设置在远离介质支承部的位置上的结露引导部,其温度传导率越高的方式而构成,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中,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不锈钢构成。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不锈钢构成,因此能够形成所述蒸气不易结露的介质支承部。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九方式中的任一种方式中,所述结露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铝构成。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结露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铝构成,因此容易使所述蒸气结露,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所述蒸气在介质支承部上结露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概要侧视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支承部及结露引导部的概要立体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所涉及的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支承部及结露引导部的概要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1~图2)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记录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进行说明。虽然该记录装置为能够通过水性油墨而在被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但是并不限于能够使用水性油墨的记录装置。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的概要侧视图。
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被记录介质P的安置部2,所述安置部2能够放卷用于实施记录的被记录介质P的卷筒R1。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使用了卷筒式的被记录介质以作为被记录介质P,但并不限定于使用这种卷筒式的被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例如,也可以使用单页式的被记录介质。
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在输送方向A上对记录介质P进行输送时,安置部2在旋转方向C上进行旋转。
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输送机构15,所述输送机构15具备用于在输送方向A上对卷筒式的被记录介质P进行输送的未图示的多个输送辊。
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记录机构16,所述记录机构16使记录头4在与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扫描方向B上往返扫描以实施记录。记录头4向被记录介质P喷出油墨。通过从记录头4喷出的油墨,从而在被记录介质P上形成(记录)了图像。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使记录头4往返扫描以实施记录的记录机构16,但是也可以为具备所谓的行式头的记录装置,所述行式头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喷出油墨的喷嘴。
在记录头4的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设置有干燥机构17,所述干燥机构17通过由被设置在与介质支承部6对置的位置处的红外线加热器构成的加热器7,而使被输送至介质支承部6上的被记录介质P干燥。在干燥机构17中,在介质支承部6的下部设置有结露引导部8。另外,加热器7只要为对通过记录头4而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P上的油墨以与被记录有该油墨的部分非接触的方式进行干燥的加热器,则其种类、形状以及设置位置等并不被特别限定。换言之,只需为以与被记录介质非接触的方式使通过记录头4而被喷出至被记录介质P上的油墨干燥的加热器即可。另外,虽然在与介质支承部对置的位置上设置有加热器的结构的记录装置中,容易在介质支承部上产生结露,但本发明在这种结构的记录装置中结露抑制的效果尤为显著。
此外,在干燥机构17的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设置有发挥对收卷被记录介质P时的该被记录介质P的张力进行调节的作用的张力调节部13。而且,在张力调节部13的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设置有能够收卷被记录介质P的收卷部14。另外,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在收卷被记录介质P时,收卷部14在旋转方向C上进行旋转。
接下来,对介质支承部6及结露引导部8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的介质支承部6及结露引导部8的概要立体图。
在本实施例的介质支承部6中,设置有使因加热器7而从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部19。另外,只要设置有这种开口部19,则其形状等并不被限定。
但是优选为,至少一部分由直径0.3mm以下的线状部件构成。这是由于,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6中的与被记录介质P之间的接触部分上结露的情况。
下述表1为,在改变线状部件的直径的情况下,对从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P上的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是否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进行评价的评价结果。在目视确认于介质支承部6上未产生结露时为合格,而在介质支承部6上产生了结露时为不合格。
表1
线状部件的直径(mm) 评价结果
0.1 合格
0.2 合格
0.3 合格
0.4 不合格
0.5 不合格
0.6 不合格
0.7 不合格
0.8 不合格
0.9 不合格
1.0 不合格
此外,优选为,相对于介质支承部6的开口部19的开口率在40%以上。这是由于,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的情况。
下述表2为,在改变相对于介质支承部6的开口部19的开口率的情况下,对从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P上的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是否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进行评价的评价结果。当目视确认在介质支承部6上未产生结露时为合格,而在介质支承部6上产生了结露时为不合格。
表2
开口率(%) 评价结果
10 不合格
20 不合格
30 不合格
40 合格
50 合格
60 合格
70 合格
80 合格
90 合格
100 合格
另外,优选为,介质支承部6的至少一部分为不锈钢制。这是由于,由于不锈钢价除价格低廉且坚固以外,温度传导率和热传导率较低,并且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较大而不易润湿,因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的情况。
此外,介质支承部6也可以使用在不锈钢以外的金属(例如钢或铁)上实施了镀镍或镀铬的部件。由于这种部件的温度传导率和热传导率也较低,并且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较大而不易润湿,因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的情况。
另外,温度传导率也被称为热扩散率或温度扩散率等,为将热传导率除以密度与比热容之积而得到的值。
本实施例的结露引导部8为,用于使通过了开口部19的所述蒸气结露的结构部件,并在下部设置有承接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的承液部9。此外,在承液部9的下部,设置有用于经由管10而对存积在承液部9中的液体进行回收的废液瓶11。
本实施例的结露引导部8的形状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结露引导部8的温度传导率高于介质支承部6的温度传导率。这是由于,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的情况。此外,优选为,结露引导部8的热传导率高于介质支承部6的热传导率。这是由于,容易制造出预期的结露引导结构。
此外,优选为,与介质支承部6相比,结露引导部8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较小。这是由于,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的情况。
此外,优选为,结露引导部8被配置为,与介质支承部6之间的间隔L1在2mm以上且20mm以下。在此,在与介质支承部6之间的间隔L1不固定的情况下,优选为,以在任意部分处的间隔L1均在2mm以上且20mm以下的方式而配置。通过使结露引导部8与介质支承部6之间的间隔在2mm以上,从而能够抑制在结露引导部8上结露的液滴附着在介质支承部6上的情况,并且通过使结露引导部8与介质支承部6之间的间隔在20mm以下,从而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的情况。
下述表3为,在改变结露引导部8与介质支承部6之间的间隔的情况下,对从被记录在被记录介质P上的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是否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进行评价的评价结果。当目视确认在介质支承部6上未产生结露时为合格,而在介质支承部6上产生了结露时为不合格。另外,在结露引导部8与介质支承部6之间的间隔小于2mm的情况下,在结露引导部8上结露的液滴将附着在介质支承部6上。
表3
间隔(mm) 评价结果
2 合格
4 合格
6 合格
8 合格
10 合格
12 合格
14 合格
16 合格
18 合格
20 合格
22 不合格
24 不合格
26 不合格
28 不合格
30 不合格
另外,优选为,结露引导部8的至少一部分为铝制。铝由于价格低廉且重量较轻因此能够成为坚固的结构,除此以外,温度传导率及热传导率较高,且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较小从而容易润湿。因此,能够在蒸气于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之前将蒸气引导至结露引导部8,从而使蒸气在结露引导部8上结露,由此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的情况。
实施例2(图3)
接下来,对本发明实施例2所涉及的记录装置进行说明。
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中的介质支承部6及结露引导部8、12的概要立体图。另外,与上述实施例共同的结构部件由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并省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仅在具备多个结露引导部8、12这一点上与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1不同。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两个结露引导部,但是也可以具备三个以上的结露引导部。
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在介质支承部6与结露引导部8之间设置有结露引导部12,所述结露引导部12以在输送方向A上的一个末端处与结露引导部8连接在一起的方式而构成,并且在输送方向A上的两端附近设置有能够使所述蒸气通向结露引导部8的连通孔18。
另外,结露引导部8被配置为,与介质支承部6之间的间隔L2整体均在2mm以上且20mm以下。
此时,结露引导部8为第一结露引导部,结露引导部12为第二结露引导部。
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多个结露引导部8、12。因此,与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1相比作为结露引导部的效果较大,从而成为能够进一步以较高的精度抑制蒸气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的结构。
另外,上述实施例1和2的记录装置1为,能够使用含有水溶性有机溶剂的水性油墨来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在使用这种油墨的记录装置中,作为所述蒸气而含有水溶性有机溶剂,当该蒸气在介质支承部6上结露时,由于该水溶性有机溶剂难以挥发,因此存在由于该水溶性有机溶剂而使被记录介质润湿的情况。因此,虽然本发明尤其对能够使用含有水溶性有机溶剂的水性油墨来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较为有效,但是并不限定于这种记录装置。
此外,也可以在作为输送部的该输送机构15中,设置能够在压印板3处对被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的加热器5。
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压印板加热器5为,被设置在与压印板3对置的位置上的红外线加热器,但并不限定于这种加热器,也可以使用能够从压印板3侧对被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另外,当记录装置中的加热器仅为加热器7时,加热器是指加热器7。此外,在加热器7以外,还设置有压印板加热器5时,将压印板加热器5区分为第一加热器,而将加热器7区分为第二加热器。
附图说明
1记录装置;2安置部;3压印板;4记录头;
5压印板加热器;6介质支承部;7加热器;8结露引导部;
9承液部;10管;11废液瓶;12结露引导部;
13张力调节部;14收卷部;15输送机构;16记录机构;
17干燥机构;18连通孔;19开口部;P被记录介质;
R1被记录介质的卷筒;R2被记录介质的卷筒。

Claims (10)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头,其向被记录介质喷出油墨;
加热器,其以与所述被记录介质非接触的方式,而使通过所述记录头而被喷出至所述被记录介质上的所述油墨干燥;
介质支承部,其上设置有使因所述加热器而从所述油墨中蒸发出的蒸气通过的开口部;
结露引导部,其使通过了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蒸气结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的温度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温度传导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的热传导率高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热传导率。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的与所述蒸气结露而产生的液滴之间的接触角大于所述结露引导部的与所述液滴之间的接触角。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被配置为,与所述介质支承部之间的间隔在2mm以上且20mm以下。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直径0.3mm以下的线状部件构成。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所述开口部的开口率在40%以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结露引导部。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的至少一部分由不锈钢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露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铝构成。
CN201410100830.1A 2013-03-19 2014-03-18 记录装置 Active CN1040577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6184 2013-03-19
JP2013056184A JP6102385B2 (ja) 2013-03-19 2013-03-19 記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7701A true CN104057701A (zh) 2014-09-24
CN104057701B CN104057701B (zh) 2017-09-15

Family

ID=50433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00830.1A Active CN104057701B (zh) 2013-03-19 2014-03-18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85174B2 (zh)
EP (1) EP2781361B1 (zh)
JP (1) JP6102385B2 (zh)
CN (1) CN10405770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1450A (zh) * 2016-09-02 2019-04-1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蒸气管理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4674B2 (ja) * 2013-07-29 2017-09-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213733B2 (ja) * 2014-01-30 2017-10-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75773A (ja) * 1998-08-26 2000-03-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249997A (zh) * 1997-03-25 2000-04-12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用于这种装置的定影加热器
US6439712B1 (en) * 1994-12-08 2002-08-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liquid fixing device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uch ink liquid fixing device
CN101553365A (zh) * 2006-12-06 2009-10-07 太阳化学公司 喷墨印刷机和喷墨印刷方法
US20110102491A1 (en) * 2009-10-29 2011-05-05 Xerox Corporation Cooler For A Printer
US20130002777A1 (en) * 2011-06-29 2013-01-0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ed art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57860A (ja) * 1987-09-11 1989-06-21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710950B2 (ja) 1988-05-17 1998-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750755B2 (ja) 1989-11-02 1998-05-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3302177B2 (ja) * 1994-05-27 2002-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2930579B2 (ja) * 1998-03-23 1999-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1318453A (ja) * 2000-05-11 2001-11-1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担持体乾燥装置
JP2005014560A (ja) 2003-06-30 2005-01-20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下面からのインク揮発性物質除去機構
JP4319049B2 (ja) 2004-01-13 2009-08-26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下面における揮発性物質付着防止機構と揮発性物質付着防止方法
JP2006095774A (ja) 2004-09-28 2006-04-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802719B2 (ja) * 2006-01-12 2011-10-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29026B2 (ja) 2006-07-31 2013-10-30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8137158A (ja) 2006-11-29 2008-06-1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047681B2 (ja) * 2007-04-27 2012-10-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体材料吐出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該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にて実行されるローラー回転制御方法
JP5152980B2 (ja) 2008-05-27 2013-02-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方法
JP5114454B2 (ja) 2009-06-04 2013-01-09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インク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並びにプリント方法
JP5870106B2 (ja) 2010-09-27 2016-02-24 オセ−テクノロジーズ ビーブイ 記録基板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JP2012116063A (ja) 2010-11-30 2012-06-21 Fujifilm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結露防止方法
JP2012232424A (ja) 2011-04-28 2012-11-29 Konica Minolta Ij Technologies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13033133A (ja) * 2011-08-02 2013-02-1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546570B2 (ja) * 2012-03-23 2014-07-0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39712B1 (en) * 1994-12-08 2002-08-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liquid fixing device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uch ink liquid fixing device
CN1249997A (zh) * 1997-03-25 2000-04-12 佳能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装置,以及用于这种装置的定影加热器
JP2000075773A (ja) * 1998-08-26 2000-03-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53365A (zh) * 2006-12-06 2009-10-07 太阳化学公司 喷墨印刷机和喷墨印刷方法
US20110102491A1 (en) * 2009-10-29 2011-05-05 Xerox Corporation Cooler For A Printer
US20130002777A1 (en) * 2011-06-29 2013-01-0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recorded artic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1450A (zh) * 2016-09-02 2019-04-16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蒸气管理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80800A (ja) 2014-09-29
US20140285601A1 (en) 2014-09-25
EP2781361B1 (en) 2016-05-04
JP6102385B2 (ja) 2017-03-29
US9085174B2 (en) 2015-07-21
CN104057701B (zh) 2017-09-15
EP2781361A1 (en) 2014-09-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68596B2 (ja) 乾燥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07008165A (ja) 粘着性バッフル
JP201607842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乾燥装置
CN104057701A (zh) 记录装置
JP2015196383A5 (zh)
US8827412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method
EP2786875B1 (en) Controlled cooling of print media for a printing system
JP6583707B2 (ja) 記録媒体加熱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乾燥システム
US20150035920A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2009241277A5 (zh)
US10821747B1 (en) Printer having an aqueous ink drying system that attenuates image quality defects
CN105459629A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4875492A (zh) 介质支承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JP2015024636A (ja) 記録装置及び乾燥方法
US20160243826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functioning of a print head cooler
JP6213733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6215716B2 (ja) 印刷装置
US9266357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a surface of media with a plurality of micro-heaters to reduce curling of the media
JP2016107423A (ja) 前処理液塗布乾燥装置、それを有する印刷システム、及び印刷装置
JP2010082492A (ja) 処理液塗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9702B2 (ja) 乾燥方法
JP20121797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65815B2 (ja) 記録装置
JP2020152037A (ja)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US8740373B2 (e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