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75492A - 介质支承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支承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75492A
CN104875492A CN201510088937.3A CN201510088937A CN104875492A CN 104875492 A CN104875492 A CN 104875492A CN 201510088937 A CN201510088937 A CN 201510088937A CN 104875492 A CN104875492 A CN 1048754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contact site
support
tension force
medium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893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75492B (zh
Inventor
中野秀一朗
原平
熊井英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8754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54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754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754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16Means for tensioning or winding the we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6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infrared [IR] radiation or microwav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Ink Jet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 Registering, Tensioning, Guiding Webs, And Roller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介质支承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所述介质支承装置具备:介质支承部,其具有挠性且对介质进行支承;支承基体,其以使介质支承部与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接触的方式而对介质支承部进行支承,张力施加部,其对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介质支承部施加张力,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张力被施加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设置。

Description

介质支承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介质支承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使用一种具备对介质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的介质支承装置以及具备该介质支承装置的液体喷出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具备作为在附近设置有作为干燥部的加热器的介质支承部的网眼部件,并能够通过网眼部件而将水蒸气放出至外部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此外,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使被转印在作为被记录介质的转印材料上的调色图像与相当于干燥部的加热辊接触,并通过吊具(sling)而使水蒸气散发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介质被支承在作为介质支承部的吊具。
然而,在现有的介质支承装置中,在介质支承部具有挠性的情况下,存在介质支承部以发生了的变形的状态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情况。虽然根据介质支承装置的使用目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因介质支承部在发生变形的状态下对介质进行支承会存在发生异常的情况。
另外,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并未记载对介质支承部以发生了变形的状态支承介质的情况进行抑制的内容,从而并未形成对介质支承部以发生了变形的状态支承介质的情况进行抑制的结构。因此,有可能会发生介质的输送不良等异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175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757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具有挠性的介质支承部以发生了变形的状态支承介质的情况进行抑制。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介质支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支承部,其具有挠性且对介质进行支承;支承基体,其以使所述介质支承部与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接触的方式而对所述介质支承部进行支承;张力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所述介质支承部施加张力,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张力被施加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设置。
根据本方式,具有挠性的所述介质支承部以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设置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被施加了张力的状态,而被支承于所述支承基体上。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设置,因此所述介质支承部通过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的直线或平坦的面而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并被施加张力。因此,能够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构成平坦的介质支承面。因此,能够对所述介质支承部以发生了变形的状态支承所述介质的情况进行抑制。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介质支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式中,所述张力施加部为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弹性部件。
根据本方式,所述张力施加部为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弹性部件。因此,能够形成通过所述弹性部件而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以较大的范围对所述介质支承部进行牵拉的结构等,从而能够简单地且以低成本构成能够抑制所述介质支承部的变形的所述张力施加部。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介质支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式中具备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加固部件,所述弹性部件被构成为,能够通过对所述介质支承部和所述加固部件一起进行牵拉,从而向所述介质支承部施加张力。
根据本方式,通过具备所述加固部件,并由所述弹性部件对所述介质支承部和所述加固部件一起进行牵拉,从而向所述介质支承部施加张力。因此,能够通过所述弹性部件而在所述交叉方向上以均等的力对所述介质支承部进行牵拉,从而能够有效地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构成平坦的介质支承面。因此,能够有效地对所述介质支承部以发生了变形的状态支承所述介质的情况进行抑制。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介质支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构成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构成部件呈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圆柱形状。
根据本方式,构成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构成部件呈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圆柱形状。因此,所述介质支承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而与所述圆柱形上的弧面接触,从而可抑制与容易产生磨损的锐角部分等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对所述介质支承部的磨损进行抑制。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的介质支承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介质支承部为网眼状。
虽然网眼状介质支承部容易变形,但是根据本方式,由于能够通过向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所述介质支承部施加张力从而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构成平坦的介质支承面,因此能够对所述介质支承部以发生了变形的状态支承所述介质的情况进行抑制。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部,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液体喷出部,其向通过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喷出液体;所述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介质支承装置,其通过所述介质支承部而对被喷有所述液体的所述介质进行支承,所述张力被施加的方向为沿着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方向。
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张力被施加的方向为沿着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方向,因此能够特别有效地抑制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产生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变形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六方式中,具备加热部,所述加热部能够对被喷有所述液体并被所述介质支承部所支承的所述介质进行加热,所述张力施加部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施加所述张力。
根据本方式,所述张力施加部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施加所述张力。即,所述张力施加部被设置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中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因此,能够对在所述张力施加部上产生结露的情况进行抑制。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六或第七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能够由所述液体喷出部喷出所述液体的长度。
根据本方式,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能够由所述液体喷出部喷出所述液体的长度。即,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假定使用的所述介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在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区域内对所述介质支承部的变形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的概要侧视图。
图2为从介质支承部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支承装置时的概要立体图。
图3为从结露诱导部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支承装置时的概要立体图。
图4为从介质支承部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支承装置时的概要立体图。
图5为从介质支承部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支承装置时的概要立体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中的结露诱导部的概要立体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中的结露诱导部的概要立体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支承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中的张力施加部的概要侧剖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记录装置中的张力施加部的概要侧剖视图。
图11为从介质支承部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记录装置中的介质支承装置时的概要立体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记录装置中的张力施加部的概要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的记录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实施例1(图1~图9)
首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1的概要进行说明。虽然该记录装置1为能够通过喷出水性油墨而在被记录介质P上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但是并不被限定于能够使用水性油墨的记录装置。
图1图示了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概要侧视图。
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能够将用于实施记录的被记录介质P的卷筒R1送出的被记录介质P的安装部2。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为能够在卷筒状的被记录介质P上实施记录的结构,但是并不被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以采用能够在单张状的被记录介质P上实施记录的结构。在为能够在单张状的被记录介质P上实施记录的结构的情况下,作为被记录介质P的安装部2,例如可以使用被称为所谓的供纸(馈送)托盘以及供纸(馈送)盒等的部件。此外,虽然作为被记录介质P的回收部而具备收卷部10,但是作为收卷部10以外的回收部,例如可以使用被称为所谓的排出用接收部、排纸(排出)托盘以及排纸(排出)盒等的部件。
另外,由于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以记录面成为外侧的方式而被卷绕的卷筒式的被记录介质P,因此在从安装部2送出被记录介质P时,安装部2的旋转轴向旋转方向C进行旋转。另一方面,在使用以记录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被卷绕的卷筒式的被记录介质P时,安装部2的旋转轴能够向与旋转方向C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而送出卷筒R1。
并且,同样地,由于本实施例的收卷部10以被记录介质P的记录面成为外侧的方式而进行收卷,因此收卷部10的旋转轴向旋转方向C进行旋转。另一方面,在以记录面成为内侧的方式而进行收卷时,收卷部10的旋转轴能够向与旋转方向C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而进行收卷。
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输送部11,所述输送部11具有用于在压印板3上将卷筒式的被记录介质P沿输送方向A进行输送的未图示的多个输送辊。
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在与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交叉方向B上使作为液体喷出部的记录头4进行往复移动而实施记录的记录机构12。记录头4向被记录介质P喷出油墨。通过从记录头4所喷出的油墨,从而在被记录介质P上形成(记录)图像。
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在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实施记录的记录头4,但是也可以采用具备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交叉方向B上设置了多个喷出油墨的喷嘴的所谓行式头的记录装置。
在此,“行式头”是指如下的记录头,即,在与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交叉的交叉方向B上所形成的喷嘴的区域以能够覆盖被记录介质P的交叉方向B整体的方式而被设置,并且被使用于将记录头或被记录介质的一方固定而使另一方移动从而形成图像的记录装置中的记录头。另外也可采用如下方式,即,行式头的交叉方向B上的喷嘴的区域可不覆盖记录装置所处理的全部被记录介质P的该交叉方向B整体。
此外,在记录机构12中设置有使从记录头4所喷出的油墨干燥的红外线加热器5。
红外线加热器5的红外线的波长为0.76~1000μm。一般情况下,红外线根据波长而被进一步划分为近红外线、中红外线、远红外线,虽然划分的定义各种各样,但是大致上波长区域为0.78~2.5μm、2.5~4.0μm、4.0~1000μm。其中,优选为使用中红外线。
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在记录头4的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处具备介质支承装置13,所述介质支承装置13具备:具有挠性的网眼状的介质支承部6;和具有第一结露诱导部7以及第二结露诱导部8的结露诱导部15,所述第一结露诱导部7作为以使介质支承部6与第一接触部27以及第二接触部22(参照图4)接触的方式而对介质支承部6进行支承的支承基体。对于介质支承装置13的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
此外,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在与介质支承部6相对置的位置处具备干燥机构14,所述干燥机构14通过作为加热部的红外线加热器9而对被喷出至输送到介质支承部6上的被记录介质P上的油墨进行加热并使之干燥。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作为加热部而采用红外线加热器9,但是对加热部的结构并没有特别地限定。
此外,如上所述,在干燥机构14的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具备能够将被记录介质P收卷为卷筒R2状的收卷部10。
接下来,对介质支承装置13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2、图4以及图5为从介质支承部6侧(斜上方)观察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的介质支承装置13时的概要立体图。此外,图3为从结露诱导部15侧(斜下方)观察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的介质支承装置13时的概要立体图。此外,图6为从正面侧观察本实施例的结露诱导部15时的概要立体图。并且,图7为从背面侧观察本实施例的结露诱导部15时的概要立体图。
如图2以及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介质支承装置13在输送方向A上于上游侧处具有固定部件16,该固定部件16具有作为介质支承部的作用并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6。此外,在输送方向A上于下游侧处具有固定部件17,该固定部件17具有作为介质支承部的作用并被固定于介质支承部6。另外,图3图示了卸下了固定部件16状态,图4图示了卸下了固定部件16以及固定部件17的状态。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介质支承部6、第一结露诱导部7和第二结露诱导部8在输送方向A上的上游侧通过紧固部18而被紧固在一起,并与记录装置1的筐体连接。因此,在介质支承部6中的输送方向A上的上游侧,由红外线加热器9所产生的热量容易从介质支承部6向第一结露诱导部7、第二结露诱导部8以及记录装置1的筐体移动,从而不易形成高温。但是,并不被限定于这种结构,也可采用介质支承部6、第一结露诱导部7和第二结露诱导部8在输送方向A上的上游侧未被紧固在一起的结构。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第一结露诱导部7以使具有挠性的介质支承部6与第一接触部27以及第二接触部22接触的方式而对介质支承部6进行支承。此外,在本实施例的介质支承装置13中设置有多个构成张力施加部24的弹簧19,所述张力施加部24沿着输送方向A的方向而向第一接触部27与第二接触部22之间的介质支承部6施加张力。并且,如图6以及图7所示,第一接触部27以及第二接触部22在与所述张力被施加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
在此,“第一接触部27以及第二接触部22在与所述张力被施加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是指,第一接触部27以及第二接触部22以在交叉方向B上实质上不存在凹凸,从而不会使介质支承部6产生变形的方式而构成。
由于第一接触部27以及第二接触部22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因此介质支承部6通过在交叉方向B上延伸的直线或平坦的面而与第一接触部27以及第二接触部22接触并被施加有张力。因此,在介质支承部6上构成平坦的介质支承面32。因此,抑制了介质支承部6以发生了变形的状态支承被记录介质P的情况。
另外,详细而言,第一接触部27通过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凸部而构成,第二接触部22通过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第一结露诱导部7的折弯部而构成。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结构,采用了一个构成部件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通过多个构成部件在交叉方向B上并排从而形成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结构。此外,虽然多个构成部件在交叉方向B上并排时,优选为各个构成部件之间无间隔的结构,但是若该间隔为不会使介质支承部6发生变形的程度,则也可以存在该间隔。
此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介质支承装置13中的张力施加部24通过将作为弹性部件的弹簧19在交叉方向B上并排而构成。
因此,成为在交叉方向B上以较大的范围对介质支承部6进行牵拉的结构,从而简单地且以低成本构成了能够抑制介质支承部6的变形的张力施加部24。
此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介质支承部6为具有多个开口部21的网眼状。虽然由于将介质支承部6设为网眼状而变得容易变形,但是本实施例的介质支承装置13通过在第一接触部27与第二接触部22之间向介质支承部6施加张力从而在介质支承部6上构成平坦的介质支承面32,由此,抑制了介质支承部6以发生了变形的状态支承被记录介质P的情况。
另外,介质支承部6被构成为具有多个开口部21的网眼状,以使通过红外线加热器9的加热而蒸发出的油墨放出至结露诱导部15。此外,在第一结露诱导部7上设置有用于使所述蒸发出的油墨进一步放出至第二结露诱导部8的开口部23。
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具备:输送部11,其对被记录介质P进行输送;记录头4,其向通过输送部11而被输送的被记录介质P喷出油墨;介质支承装置13,其通过介质支承部6而对被喷有油墨的被记录介质P进行支承。并且,所述张力被施加的方向为沿着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方向A的方向。
在如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那样,具备输送部11的记录装置中,在介质支承部6上存在有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交叉方向B上延伸的变形时,尤其会使输送精度变低。这是由于被记录介质P容易卡在该变形的部分上。
但是,由于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所述张力被施加的方向为沿着输送方向A的方向,因此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成为能够特别有效地抑制在介质支承部6上产生在与输送方向A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变形的结构。
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的记录装置1具备能够对被喷有油墨且被介质支承部6所支承的被记录介质P进行加热的红外线加热器9。此外,构成张力施加部24的弹簧19从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施加所述张力。
在如本实施例中的记录装置1那样,具备记录头4和红外线加热器9的记录装置1中,存在通过红外线加热器9的加热而蒸发出的油墨结露的情况,尤其在介质支承部6中的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较易结露。这是由于通过对被加热了的被记录介质P进行输送,从而与上游侧相比,下游侧通过被加热了的被记录介质P而升温,由此温度变高。
但是,本实施例中的记录装置1成为构成张力施加部24的弹簧19从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施加所述张力的结构。即,弹簧19被设置在介质支承部6中的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如此,通过将弹簧19设置在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从而抑制了在弹簧19上产生结露的情况。
另外,如图3所示,在介质支承部6中的输送方向A上的上游侧,通过在交叉方向B上并排的多个螺丝31而在紧固部18处被固定在第一结露诱导部7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的记录装置1中,第一接触部27与第二接触部22在交叉方向B上的长度被构成为,大于等于在交叉方向B上能够由记录头4喷出油墨的长度。即,第一接触部27与第二接触部22在交叉方向B上的长度大于等于假定使用的被记录介质P在交叉方向B上的长度。
因此,在对被记录介质P进行支承的区域中抑制了介质支承部6的变形,从而抑制了被记录介质P的输送不良。
接下来,对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的张力施加部24进行说明。
图8为表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介质支承装置13的概要立体图,图9为表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张力施加部24的概要侧剖视图。
如图8所示,在介质支承部6的输送方向A上的端部处沿着交叉方向B而设置有多个孔部25,在与介质支承部6相比刚性较高的加固部件20上于与孔部25相对应的位置处也设置有多个孔部26。而且,如图8以及图9所示,通过弹簧19通过被卡在孔部25以及孔部26中,从而对介质支承部6与加固部件20进行连接,并使介质支承部6与第一介质支承部7的输送方向A上的下游侧端部的棱线部分即第二接触部22接触。
实施例2(图10)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实施例2的记录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0为表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介质支承装置13的概要侧剖视图。另外,与上述实施例共通的结构部件由相同的符号表示,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替代由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第一结露诱导部7的折弯部构成的第二接触部22,而设置有由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凸部构成的第二接触部28,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1结构相同。
实施例3(图11)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实施例3的记录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1为从介质支承部6侧观察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介质支承装置13时的概要立体图。另外,与上述实施例共通的结构部件由相同的符号表示,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于张力施加部24上还设置有在交叉方向B上延伸设置的加固部件29,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1结构相同。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介质支承装置13具备在交叉方向B上延伸设置的加固部件29。并且,弹簧19被构成为,能够通过对介质支承部6和加固部件29一起进行牵拉从而向介质支承部6施加张力。
根据这种结构,本实施例的介质支承装置13能够通过弹簧19而在交叉方向B上以均等的力对介质支承部6进行牵拉,从而能够有效地在介质支承部6上构成平坦的介质支承面32。因此,有效地抑制了介质支承部6以发生了变形的状态支承被记录介质P的情况。
实施例4(图12)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实施例4的记录装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2为表示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的介质支承装置13的概要侧剖视图。另外,与上述实施例共通的结构部件由相同的符号表示,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记录装置1中,替代由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第一结露诱导部7的折弯部构成的第二接触部22,而设置有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圆柱形状的第二接触部30,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的记录装置1结构相同。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介质支承装置13中设置有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圆柱形状的第二接触部30。因此,介质支承部6相对于第二接触部30而与圆柱形上的弧面接触,从而可抑制与容易产生磨损的锐角部分等接触的情况。因此,抑制了介质支承部6的磨损。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例的介质支承装置13中仅第二接触部30呈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圆柱形状,但是也可以采用仅第一接触部呈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圆柱形状的结构,或者采用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双方均呈在交叉方向B上以直线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圆柱形状的结构。
符号说明
1 记录装置(液体喷出装置);2 安装部;3 压印板;4 记录头(液体喷出部);5 红外线加热器;6 介质支承部;7 第一结露诱导部(支承基体);8 第二结露诱导部;9 红外线加热器(加热部);10 收卷部;11 输送部;12 记录机构;13 介质支承装置;14 干燥机构;15 结露诱导部;16 固定部件;17 固定部件;18 紧固部;19 弹簧(弹性部件);20 加固部件;21 开口部;22 第二接触部;23 开口部;24 张力施加部;25 孔部;26 孔部;27 第一接触部;28 第二接触部;29 加固部件;30 第二接触部;31 螺丝;32 介质支承面;P 被记录介质;R1 被记录介质的卷筒;R2 被记录介质的卷筒。

Claims (8)

1.一种介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介质支承部,其具有挠性且对介质进行支承;
支承基体,其以使所述介质支承部与第一接触部以及第二接触部接触的方式而对所述介质支承部进行支承;
张力施加部,其对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所述介质支承部施加张力,
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在与所述张力被施加的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施加部为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弹性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加固部件,
所述弹性部件被构成为,能够通过对所述介质支承部和所述加固部件一起进行牵拉,从而向所述介质支承部施加张力。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一接触部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的构成部件呈在所述交叉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圆柱形状。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介质支承部为网眼状。
6.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其对所述介质进行输送;
液体喷出部,其向通过所述输送部而被输送的所述介质喷出液体;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介质支承装置,其通过所述介质支承部而对被喷有所述液体的所述介质进行支承,
所述张力被施加的方向为沿着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的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热部,所述加热部能够对被喷有所述液体并被所述介质支承部所支承的所述介质进行加热,
所述张力施加部从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施加所述张力。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交叉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在所述交叉方向上能够由所述液体喷出部喷出所述液体的长度。
CN201510088937.3A 2014-02-27 2015-02-26 介质支承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Active CN1048754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6404 2014-02-27
JP2014036404A JP6311351B2 (ja) 2014-02-27 2014-02-27 媒体支持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75492A true CN104875492A (zh) 2015-09-02
CN104875492B CN104875492B (zh) 2018-03-23

Family

ID=53881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8937.3A Active CN104875492B (zh) 2014-02-27 2015-02-26 介质支承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46613B2 (zh)
JP (1) JP6311351B2 (zh)
CN (1) CN10487549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4077A (zh) * 2016-04-05 2017-10-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及介质按压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7523B2 (ja) * 2018-03-23 2022-06-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21094724A (ja) * 2019-12-16 2021-06-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7572A (ja) * 1998-03-23 1998-08-1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0075773A (ja) * 1998-08-26 2000-03-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390618B1 (en) * 2000-01-07 2002-05-2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k-jet print zone drying
US20060007292A1 (en) * 2004-07-07 2006-01-12 Roland Dg Corporation Image creation and cutting apparatus
US20080239049A1 (en) * 2007-03-28 2008-10-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120062641A1 (en) * 2010-09-14 2012-03-15 Xerox Corporation Reflex printing
JP2013220922A (ja) * 2012-04-18 2013-10-2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00670A (ja) * 1983-04-26 1984-11-14 株式会社前田商事 トランポリン
JPH1017217A (ja) * 1996-06-28 1998-01-20 Mita Ind Co Ltd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US6328440B1 (en) * 2000-01-07 2001-12-1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Buckling control for a heated belt-type media support of a printer
JP2009107768A (ja) * 2007-10-29 2009-05-21 Seiko Epson Corp 被搬送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10125218A (ja) * 2008-11-28 2010-06-10 Koichi Ito 自動加振健康器具用ソレノイド機構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17572A (ja) * 1998-03-23 1998-08-18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2000075773A (ja) * 1998-08-26 2000-03-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390618B1 (en) * 2000-01-07 2002-05-2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k-jet print zone drying
US20060007292A1 (en) * 2004-07-07 2006-01-12 Roland Dg Corporation Image creation and cutting apparatus
US20080239049A1 (en) * 2007-03-28 2008-10-0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20120062641A1 (en) * 2010-09-14 2012-03-15 Xerox Corporation Reflex printing
JP2013220922A (ja) * 2012-04-18 2013-10-28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64077A (zh) * 2016-04-05 2017-10-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及介质按压方法
CN107264077B (zh) * 2016-04-05 2020-07-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及介质按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46613B2 (en) 2016-09-20
JP2015160353A (ja) 2015-09-07
US20150239267A1 (en) 2015-08-27
CN104875492B (zh) 2018-03-23
JP6311351B2 (ja) 2018-04-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047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乾燥装置
CN102602141B (zh) 记录装置
JP64095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582280B (zh) 记录装置
US10836185B2 (en) Dryer for inkje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JP2013028022A (ja) 乾燥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04875492A (zh) 介质支承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
JP2012210758A (ja) 乾燥装置、この乾燥装置を備えた記録装置、及び挟持体の製造方法
CN107128710A (zh)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JP2015128876A (ja) 前処理液塗布乾燥装置、それを有する印刷システム、及び印刷装置
CN102555542B (zh) 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CN102529440B (zh) 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US9908348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18058373A (ja) 前処理液塗布乾燥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CN104816543A (zh) 液体喷出装置
JP2017170883A (ja) 乾燥装置、印刷装置
JP201212119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37964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057701A (zh) 记录装置
JP6105174B2 (ja) メディア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21797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14957A (ja) スキューされるトランスフィックスロールによりニップ部を形成する方法
JP7172229B2 (ja) 乾燥装置、印刷装置
CN104441980B (zh) 喷墨记录装置
JP679501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