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2364B - 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22364B
CN104022364B CN201410075166.XA CN201410075166A CN104022364B CN 104022364 B CN104022364 B CN 104022364B CN 201410075166 A CN201410075166 A CN 201410075166A CN 104022364 B CN104022364 B CN 1040223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usbar
connection part
terminal connection
synde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751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22364A (zh
Inventor
松原邦宪
田中雅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22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23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22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223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需专用端子和专用设备,能够削减部件数量且连接可靠性不会降低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在该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中,具备:具有导电布图的第一汇流条(19)及第二汇流条(21);和在电连接部(35)的后端具有导体压接部(37)的压接端子(17)。第一汇流条(19)及第二汇流条(21)具有通过将前端部沿着板厚方向折弯而形成的横截面积增大的折叠端子连接部(51),压接端子(17)的导体压接部(37)压接于折叠端子连接部(51)。

Description

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提出有例如搭载于电动汽车的逆变器内部的端子板所示的具备具有导电布图的汇流条、与该汇流条的端子连接部连接的端子、和收容各端子的绝缘树脂制壳体的设备直连式连接器。而且,与汇流条的端子连接部连接的各端子通过螺栓-螺母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或通过焊接(点焊、软钎焊等)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如图9所示,构成这种设备直连式连接器的端子板501具有:由绝缘树脂材料一体成型的壳体503、第一汇流条505、第二汇流条507、螺栓接合端子509和焊接端子519。在壳体503形成有由连结部511连结的一对罩部513。各罩部513均呈轴线方向的两端开口的长圆筒状,内侧则由分隔壁515分隔成左右端子结合室517。因此,在壳体503设有4个端子结合室517。
第一汇流条505和第二汇流条507分别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压/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规定形状的导电布图,焊接端子519与其各自的延伸方向一端侧连接。焊接端子519通过点焊或软钎焊等焊接手段将焊接片523与设于第一汇流条505和第二汇流条507各自的延伸方向一端侧的端子连接部533连接。如图10(b)所示,焊接端子519在圆筒轴状的电连接部521的后端,连接有矩形的焊接片523。
在第一汇流条505和第二汇流条507各自的延伸方向的另一端侧,设置有用于连接螺栓接合端子509的端子连接部525。在端子连接部525形成有穿设了汇流条螺栓孔527的端子固定部529。如图10(a)所示,螺栓接合端子509在电连接部521的后端,连接着具有端子螺栓孔531的接合片535。
端子板501在通过螺栓537和螺母539将螺栓接合端子509与第一汇流条505和第二汇流条507连接后,将它们组装于壳体503。各螺栓接合端子509通过将接合片535配置于端子固定部529的下表面侧,和将螺母539与贯穿汇流条螺栓孔527和端子螺栓孔531的螺栓537结合,而被固定于第一汇流条505和第二汇流条507。在固定有螺栓接合端子509的第一汇流条505和第二汇流条507中,焊接端子519的电连接部521和螺栓接合端子509的电连接部521分别配置于端子结合室517并固定于壳体503。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13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90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中,存在着与第一汇流条505和第二汇流条507的端子连接部525、533连接的端子成为图10(a)、图10(b)所示的螺栓接合端子509、焊接端子519等的专用品的问题。此外,在进行螺栓接合的情况下,存在着螺栓537和螺母539的部件数量增加的问题,在进行焊接等的情况下,存在着需要专用设备的问题。
而且,在将压接端子直接压接于汇流条的前端部的情况下,需要由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对汇流条的前端部进行直接压接,但是具有确保了所需横截面积的横向宽度的汇流条的前端部宽度变大,其压接变形时的形状会变得不稳定,因此存在连接可靠性降低的问题。此外,当为了确保所需要的横截面积而提高了汇流条的板厚时,对压接端子进行压接时,前端部不易变形,显然也将导致连接可靠性下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专用端子和专用设备、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并且连接可靠性不会降低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下述结构实现。
(1)一种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导电布图的汇流条;和电连接部的后端具有导体压接部的压接端子,上述汇流条具有前端部沿着板厚方向折弯而形成的横截面积得到增大的端子连接部,上述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压接于上述端子连接部。
根据上述(1)的结构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通过将汇流条的前端部沿着板厚方向折弯形成,以增大端子连接部的横截面积,使得即使上述端子连接部的横向宽度减小也能够获得高度,从而能够使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压接时的变形稳定。
(2)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上述(1)的结构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中,上述端子连接部是通过将与上述导体压接部对应的具有规定的横向宽度的前端部向基端侧折叠并叠置于基端侧,而沿着板厚方向折弯形成。
根据上述(2)的结构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仅通过沿一条直线状折弯线将汇流条的前端部折叠于基端侧的简单弯曲加工,就能够形成作为横截面积得到增大的端子连接部的折叠端子连接部。
(3)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上述(1)的结构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中,上述端子连接部是通过将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向内侧弯曲成筒状,而沿着板厚方向折弯形成。
根据上述(3)的结构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通过对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进行弯曲加工使其向内侧弯曲成半圆状,从而形成即使宽度减小也能够获得高度的圆筒状的筒状端子连接部。由于圆筒状的筒状端子连接部呈半圆状弯曲,因此能够减小最大应变。在采用圆筒状的筒状端子连接部的情况下,能够从围绕圆筒轴线的任意的旋转角度藉助导体压接部对压接端子进行压接。此外,通过将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分别向内侧弯曲两次,每次折弯90度,形成即使横向宽度减小也能够获得高度的方筒状的筒状端子连接部。由于各弯曲部位为直角弯曲,因此能够减小最大应变。在方筒状的筒状端子连接部的情况下,能够以围绕方筒轴线每次精确旋转90度的状态对藉助导体压接部来压接的压接端子进行压接。此外,该圆筒状的或方筒状的筒状端子连接部能够通过对形成为与汇流条主体相同宽度的折弯之前的筒状端子连接部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进行折弯而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不会减少形成为规定的展开形状的汇流条主体的横截面积的状态下,以与汇流条主体同等的横截面积形成筒状端子连接部。由此,容易确保相对于电流的横截面积。
(4)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的特征在于,在上述(1)的结构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中,上述端子连接部是通过将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的折叠部向宽度方向中央部重叠,而沿着板厚方向折弯形成。
根据上述(4)的结构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使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的一对折叠部向内侧靠近,并与宽度方向中央部重叠,形成即使横向宽度减小也能够获得高度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的重叠端子连接部。重叠端子连接部呈在将折叠部重叠之前,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两侧,隔着缝隙配置有折叠部的展开形状。重叠端子连接部的横截面积为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面积与其两侧的一对折叠部的面积的合计面积。该重叠端子连接部除了因缝隙而减少的横截面积以外,就以其横截面积进行折叠。即,重叠端子连接部能够在形成为规定的展开形状的汇流条主体的横截面积几乎不会减少的状态下,以与汇流条主体大致同等的横截面积形成。由此,容易确保相对于电流的横截面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无需专用端子、专用设备,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并且连接可靠性不会降低。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简单说明。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下述发明的方式(下文称为“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细节。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的设备直连式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设备直连式连接器的装配立体图。
图3(a)是图1所示的汇流条的端子连接部和压接端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示意图,图3(b)是用于比较的未设端子连接部且横向宽度仍然较长的汇流条的前端部和压接端子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端子连接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示意图,图4(b)是图4(a)的主视图,图4(c)是图4(b)的侧视图。
图5(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端子连接部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示意图,图5(b)是图5(a)的主视图,图5(c)是图5(b)的侧视图。
图6(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汇流条的端子连接部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示意图,图6(b)是图6(a)的主视图,图6(c)是图6(b)的侧视图。
图7(a)是作为图6所示的方筒状的端子连接部折弯之前的汇流条的前端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示意图,图7(b)是图7(a)的主视图,图7(c)是图7(b)中的A部的放大图。
图8(a)是作为图6所示的方筒状的端子连接部折弯之前的变形例的汇流条的前端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示意图,图8(b)是图8(a)的主视图,图8(c)是图8(b)的侧视图。
图9是具备现有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的设备直连式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a)是图9所示的现有的螺栓接合端子的立体图,图10(b)是图9所示的现有的焊接端子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1端子板(设备直连式连接器)
17压接端子
19第一汇流条(汇流条)
21第二汇流条(汇流条)
22前端部
35电连接部
37导体压接部
51折叠端子连接部(端子连接部)
57圆筒状的筒状端子连接部(端子连接部)
59方筒状的筒状端子连接部(端子连接部)
61折叠部
63宽度方向中央部
65重叠端子连接部(端子连接部)
W横向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具备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的设备直连式连接器的端子板11搭载于例如电动汽车的逆变器内部,具备:壳体13、压接端子17、和作为具有规定导电布图的汇流条的第一汇流条19及第二汇流条21。
壳体13由绝缘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并收容压接端子17。在壳体13形成有由连结部23连结的一对罩部25。各罩部25呈轴线方向的两端侧设有开口的长圆筒状,其内侧形成由分隔壁27左右分隔而成的端子结合室29。因此,壳体13设置有4个端子结合室29。在各罩部25的侧方,形成有具有用于将端子板11固定于逆变器的外壳的螺栓插入孔31的固定部33。
如图3所示,压接端子17在呈圆筒轴状的电连接部35的后端具有导体压接部37。压接端子17的导体压接部37具有从连接于电连接部35的底片部的两侧部向上打开的一对紧固片39(筒形)。该压接端子17能够采用导体压接部37呈现有形状的现有压接端子。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中,可采用图3所示的现有的压接端子17,而无需使用图10(a)所示的具备端子螺栓孔531的螺栓接合端子509、图10(b)所示的具备焊接片523的焊接端子519等专用端子。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汇流条19和第二汇流条21分别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的冲压/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规定形状的导电布图的构件。压接端子17与第一汇流条19和第二汇流条21各自的延伸方向的两端侧连接。压接端子17的形成于电连接部35的后端的导体压接部37与第一汇流条19和第二汇流条21各自的延伸方向的两端侧连接。
该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汇流条19和第二汇流条21各自的延伸方向两端具有作为通过将前端部沿着板厚方向折弯形成的横截面积得到增加的端子连接部的折叠端子连接部51。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端子连接部51是将具有与导体压接部37对应的规定的横向宽度W的汇流条的前端部22向基端侧折叠并叠置于基端侧,从而沿着板厚方向折弯而形成。如图1所示,第一汇流条19和第二汇流条21将压接端子17的导体压接部37与该折叠端子连接部51压接(筒形紧固)。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板11在将压接端子17与第一汇流条19和第二汇流条21的各折叠端子连接部51连接之后,将它们装配至壳体13。装配有第一汇流条19和第二汇流条21的端子板11如图2所示,压接端子17的各个电连接部35配置于端子结合室29。
接着说明上述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的作用。
在该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中,折叠端子连接部51通过将汇流条的前端部22沿着板厚方向折弯形成,以增大横截面积。由此,即使汇流条的前端部22的横向宽度W减小,折叠端子连接部51也能够获得高度H,由此使得压接端子17的导体压接部37压接时的压接变形稳定。
与此相对,如用于比较的图3(b)所示,由于未设折叠端子连接部51且横向宽度仍然较长(与汇流条主体的横向宽度W2相同)的汇流条的前端部53在压接端子17的导体压接部37直接压接时的压接变形时的形状不稳定,因此连接可靠性下降。而且,如果仅减小汇流条的前端部53的横向宽度,则相对于电流的所需要的横截面积不足。此外,如果为了确保所需要的横截面积而增加汇流条的前端部53的板厚,则导体压接部37紧固时不易变形,会产生压接不良。
即,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端子连接部51在直接压接导体压接部37情况下的压接变形时的形状稳定,既能够确保相对于电流的所需要的横截面积,也不会产生压接不良。
此外,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折叠端子连接部51仅通过沿一条直线状折弯线55将汇流条的前端部22折叠于基端侧的简单弯曲加工,就能够形成横截面积得到增大的端子连接部。
以下,对具备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端子连接部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各实施方式中,仅说明结构不同的端子连接部。而对与图1~图3所示的部件等同的部件及部位则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首先,基于图4,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
在图4(a)~图4(c)所示的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中,增大了横截面积的端子连接部通过将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向内侧弯曲(弯曲成半圆状)成圆筒状,而形成为沿着板厚方向折弯而成的圆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7。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圆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7通过将具有与汇流条主体相同的横向宽度W2的汇流条的前端部53(参照图3(b))沿着板厚方向折弯形成来增大横截面积,因此,即使前端部的横向宽度W减小,也能够获得高度H,从而使压接端子17的导体压接部37压接时的变形稳定。
而且,由于圆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7通过折弯成半圆状而形成,因此能够减小最大应变。在采用圆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7的情况下,能够从围绕圆筒轴线的任意的旋转角度藉助导体压接部37对压接端子17进行压接。该圆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7能够通过将与汇流条主体的横向宽度W2呈相同宽度的折弯之前的端子连接部57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折弯而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不会减少形成为规定的展开形状的汇流条主体的横截面积的状态下,以与汇流条主体同等的横截面积形成圆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7。由此,容易确保相对于电流的横截面积。
接着,基于图5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
在图5(a)~图5(c)所示的该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中,增大了横截面积的端子连接部通过将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向内侧弯曲(弯曲成台阶状)成方筒状,而形成为沿着板厚方向折弯而成的方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9。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方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9通过将具有与汇流条主体相同的横向宽度W2的汇流条的前端部53(参照图3(b))沿着板厚方向折弯形成来增大横截面积,因此,即使前端部的横向宽度W减小,也能够获得高度H,从而使压接端子17被导体压接部37压接时的变形稳定。
而且,方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9通过将左右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分别向内侧弯曲两次,每次折弯90度,使得各弯曲部位为直角弯曲,因此能够减小最大应变。在方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9的情况下,能够以围绕方筒轴线每次精确旋转90度的状态对藉助导体压接部37来压接的压接端子17进行压接。该方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9能够通过对形成为与汇流条主体的横向宽度W2相同宽度的折弯之前的端子连接部59的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进行折弯而形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不会减少形成为规定的展开形状的汇流条主体的横截面积的状态下,以与汇流条主体同等的横截面积形成方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9。由此,容易确保相对于电流的横截面积。
接着,基于图6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
在图6(a)~图6(c)所示的该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中,增大了横截面积的端子连接部通过将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的折叠部61向宽度方向中央部63重叠,形成沿着板厚方向折弯的横截面形状为方形的重叠端子连接部65。
该第四实施方式的重叠端子连接部65在对压接端子17的导体压接部37进行紧固时,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的折叠部61并列重叠于宽度方向中央部63的上表面侧左右。
因此,为了形成重叠端子连接部65,如图7所示,在汇流条的前端部62的两侧,隔着宽度方向中央部63预先切出一对平行的缝隙67。利用缝隙67而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的折叠部61通过在对导体压接部37进行紧固时,施加从宽度方向外侧接近的方向的紧固压力,使得折叠部61以搭接至宽度方向中央部63的一个表面侧(例如图7(a)、(b)的上表面侧)方式变形。然后,进一步通过从上下方向施加紧固压力,形成图6所示的两侧的折叠部61左右并列重叠于宽度方向中央部63的上表面侧的横截面形状呈方形的棱柱状,从而形成重叠端子连接部65。
该第四实施方式的重叠端子连接部65如图7(c)所示,可通过在折弯之前的展开形状中,设置宽度方向中央部63的上表面侧边缘被切除的上侧倒角部69、和折叠部61的内侧下表面侧边缘被切除的内侧下表面侧倒角部71,使得在对导体压接部37进行紧固时,折叠部61易于叠置于宽度方向中央部63。
此外,该第四实施方式的重叠端子连接部65如图8所示,可通过在折弯之前的展开形状中,向各折叠部61的一个表面侧施加规定角度的弯曲,使得在对导体压接部37进行紧固时,折叠部61更易于叠置于宽度方向中央部63。需要说明的是,在对导体压接部37进行紧固之前,当然也可以预先将重叠端子连接部65形成为方形的横截面形状。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重叠端子连接部65通过将汇流条的前端部62沿着板厚方向折弯形成,以增大横截面积,因此,即使前端部的横向宽度W减小,也能够获得高度H,由此使压接端子17的导体压接部37压接时的压接变形稳定。
该第四实施方式的重叠端子连接部65在将折叠部61重叠之前,呈在宽度方向中央部63的两侧隔着缝隙67配置有折叠部61的展开形状。重叠端子连接部65的横截面积为宽度方向中央部63的面积与其两侧的一对折叠部61的面积的合计面积。该重叠端子连接部65除了因缝隙67而减少的横截面积以外,就以其横截面积进行折叠。即,重叠端子连接部65能够在形成为规定的展开形状的汇流条主体的横截面积几乎不会减少的状态下,以与汇流条主体大致同等的横截面积形成。由此,容易确保相对于电流的横截面积。
因此,根据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无需专用端子、专用设备,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并且连接可靠性不会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适当进行变形、改良等。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数量、配置部位等没有限定,可以为任意形态,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即可。

Claims (4)

1.一种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导电布图的汇流条;和
电连接部的后端具有导体压接部的压接端子,
所述汇流条具有前端部沿着板厚方向折弯而形成的横截面积得到增大的端子连接部,
所述压接端子的导体压接部压接于所述端子连接部,
所述端子连接部是通过将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边缘部的折叠部向宽度方向中央部重叠,沿着板厚方向折弯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折叠部与宽度方向中央部由一对平行的缝隙隔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上表面侧边缘被切除的上侧倒角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连接部具有折叠部的内侧下表面边缘被切除的内侧下表面侧倒角部。
CN201410075166.XA 2013-03-01 2014-03-03 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 Active CN1040223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1089 2013-03-01
JP2013041089A JP6060009B2 (ja) 2013-03-01 2013-03-01 端子とバスバーの接続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22364A CN104022364A (zh) 2014-09-03
CN104022364B true CN104022364B (zh) 2016-05-18

Family

ID=51439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75166.XA Active CN104022364B (zh) 2013-03-01 2014-03-03 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60009B2 (zh)
CN (1) CN10402236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96966B2 (ja) * 2018-02-13 2022-07-07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平角線の先端部構造の製造方法
JP7036779B2 (ja) * 2019-09-27 2022-03-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中継端子、及び、中継端子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02345A (ja) * 1995-10-05 1997-04-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の中継構造
CN1264196A (zh) * 1999-02-16 2000-08-23 行田电线株式会社 电气端子
US6334798B1 (en) * 1999-04-15 2002-01-01 Yazaki Corporation Method of and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electric wire and connecting terminal
JP2006019074A (ja) * 2004-06-30 2006-01-1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導電路及びコネクタ
CN101019279A (zh) * 2004-09-13 2007-08-1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直接安装设备用连接器
CN101449425A (zh) * 2006-05-17 2009-06-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与供电端子部的连接构造以及车辆
CN201708262U (zh) * 2010-03-10 2011-01-12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两体式电连接端子
CN202217806U (zh) * 2011-09-09 2012-05-09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导线压接端子
JP5443495B2 (ja) * 2009-08-18 2014-03-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電池接続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898Y2 (ja) * 1979-09-28 1984-04-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組立式ブスバ−回路
JP3153707B2 (ja) * 1994-06-21 2001-04-0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矩形導体の加圧接続法
JP2004146115A (ja) * 2002-10-22 2004-05-20 Yazaki Corp アース用端子金具
JP2012182864A (ja) * 2011-02-28 2012-09-20 Togo Seisakusho Corp バスバーおよびバスバー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02345A (ja) * 1995-10-05 1997-04-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端子の中継構造
CN1264196A (zh) * 1999-02-16 2000-08-23 行田电线株式会社 电气端子
US6334798B1 (en) * 1999-04-15 2002-01-01 Yazaki Corporation Method of and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electric wire and connecting terminal
JP2006019074A (ja) * 2004-06-30 2006-01-1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導電路及びコネクタ
CN101019279A (zh) * 2004-09-13 2007-08-15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直接安装设备用连接器
CN101449425A (zh) * 2006-05-17 2009-06-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气设备与供电端子部的连接构造以及车辆
JP5443495B2 (ja) * 2009-08-18 2014-03-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電池接続体
CN201708262U (zh) * 2010-03-10 2011-01-12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两体式电连接端子
CN202217806U (zh) * 2011-09-09 2012-05-09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导线压接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60009B2 (ja) 2017-01-11
CN104022364A (zh) 2014-09-03
JP2014170646A (ja) 2014-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85334B1 (en) Multi-contact terminal fitting
CN105098415A (zh) 端子座与电子卡连接器
US20090253315A1 (en) Female terminal fitting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6317911B2 (ja) 回路導体の製造方法
CN105556751A (zh) 用于直插式端子的端子笼
CN103579884A (zh) 压接夹具
CN103620874A (zh) 阴端子
CN104022364B (zh) 端子与汇流条的连接结构
CN108028475A (zh) 用于导体的连接设备
CN101379660B (zh) 多槽接头
CN106941217B (zh) 端子金属配件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
CN104064895A (zh) 端子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US7785120B2 (en) Clamping connector for a conductor rail
JP6154430B2 (ja) 雌端子金具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JP2014093282A (ja) 雄端子
JP2015125895A (ja) 中継コネクタ用端子製造方法
EP0967700A1 (en) Electrical busbar with a terminal
JP5682481B2 (ja) コンデンサ内蔵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07112660A (zh) 组合端子部件
WO2016083965A1 (en) Device for the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of electrical cables
JP3562431B2 (ja) 大型バスバーの製造方法
CN203326170U (zh) 导电端子
CN204793291U (zh) 连接端子及端子组件
CN106921063B (zh) 同轴连接器
CN107425381B (zh) 同轴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