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5448A - 图像形成设备和曝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和曝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5448A
CN103995448A CN201310403404.0A CN201310403404A CN103995448A CN 103995448 A CN103995448 A CN 103995448A CN 201310403404 A CN201310403404 A CN 201310403404A CN 103995448 A CN103995448 A CN 1039954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arrier
photosensitive drums
contact site
lph14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0340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95448B (zh
Inventor
小林孝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954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54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954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544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和曝光装置。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旋转的图像载体;以及曝光单元,该曝光单元包括多个光发射器、保持单元和第一接触部,所述多个光发射器沿着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布置,所述保持单元保持所述多个光发射器,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保持单元上定位成将所述多个光发射器夹设在这些第一接触部之间,所述曝光单元将所述图像载体暴露于光。在所述图像载体被安装在设备本体上时,所述曝光单元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而沿所述曝光单元的光轴方向远离所述图像载体移动,并且所述曝光单元和所述图像载体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图像载体的接触而被定位。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和曝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设备和曝光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更换打印头同时维持多个光源的位置精度,已经提出了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中诸如引导杆之类的构件通过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沿着其中多个LED打印头(下文称为LPH)由第一支架引导件和第二支架引导件引导的方向移动这多个LPH,从而将多个LPH引导到多个LPH与感光体相邻的使用位置或引导到多个LPH从感光体退回的退回位置。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当要更换LPH时,将位于使用位置的LPH共同移动到退回位置,然后从设备移除(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06-263985)。
同时,为了提供一种省却用于将LPH从感光体退回的任何具体用户操作的曝光单元移动机构和包括该曝光单元移动机构的图像形成设备,已经提出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固定至设备本体的托架引导构件、由该托架引导构件支撑的曝光单元和包括感光体并可插入该托架引导构件和从该托架引导构件移除的托架。当将托架附装至设备本体时,朝向托架移动曝光单元,而当将托架从设备本体移除时,将曝光单元远离托架移动(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No.2008-286967)。
如果图像形成设备具有其中当将图像载体沿其轴线方向插入时朝向图像载体移动曝光单元的构造,则该图像形成设备需要在沿曝光单元的光轴方向与图像载体相反的一侧具有供曝光单元退入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小由曝光单元占用的这种空间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旋转的图像载体;以及曝光单元,该曝光单元包括多个光发射器、保持单元和第一接触部,所述多个光发射器沿着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布置,所述保持单元保持所述多个光发射器,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保持单元上定位成将所述多个光发射器夹设在这些第一接触部之间,所述曝光单元将所述图像载体暴露于光。在所述图像载体被安装在设备本体上时,所述曝光单元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而沿所述曝光单元的光轴方向远离所述图像载体移动,并且所述曝光单元和所述图像载体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图像载体的接触而被定位。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挤压单元,该挤压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挤压所述曝光单元,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包括与所述设备本体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并且其中,当所述第一接触部不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时,所述曝光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的运动被与所述设备本体接触的所述第二接触部限制,而当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时,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设备本体不再彼此接触并且所述曝光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被定位。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曝光单元的所述光轴方向突出并且是形成为将所述多个光发射器夹设在其间的至少两个第一接触部,并且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触部中的位于所述图像载体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的那个第一接触部比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触部中的位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插入方向的上游侧的另一个第一接触部突出更大的程度。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所述曝光单元包括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图像载体的沿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中央部,该第二接触部与所述设备本体接触,并且能沿所述曝光单元的光轴方向和与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曝光装置包括:曝光构件,该曝光构件包括沿着旋转的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布置的多个光发射器,所述曝光构件使所述图像载体暴露于光;支撑件,该支撑件支撑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曝光构件;以及引导部,该引导部在所述曝光构件上形成在如下位置,使得该引导部突出到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将所述图像载体插入所述支撑件中所沿的路径中,所述引导部由于被所述图像载体挤压而使由所述支撑件支撑的所述曝光构件沿所述曝光构件的光轴方向移动,以将所述曝光构件引导到预定位置。
根据第一方面,与在沿着轴线方向插入图像载体时曝光单元朝向图像载体移动的构造相比,减小了设备中的被曝光单元占用的空间。
根据第二方面,当曝光单元通过利用第一接触部而被定位时,可以防止第二接触部接触设备本体而降低定位精度。
根据第三方面,与图像形成设备不具有该构造的情况相比,当开始插入图像载体时曝光单元不太可能被损坏。
根据第四方面,曝光单元沿曝光单元的光轴方向和与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并且同时防止了曝光单元弯曲。
根据第五方面,通过沿着轴线方向插入图像载体而确定曝光单元相对于图像载体的位置。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光鼓和LPH的周围的示意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4A和4B示出了感光鼓和LPH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5A和5B是LPH的示意图;
图6A和6B是肋部的示意图;
图7A和7B示出了LPH中包含的光学构件;
图8A至8C是框架的示意图;
图9A和9B是感光鼓的示意图;
图10A和10B是后轴承和前轴承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光鼓和LPH周围的示意图;
图12A和12B是感光鼓和LPH的示意图;
图13A和13B是LPH的示意图;
图14A和14B是未被感光鼓挤压的LPH和框架的示意图;以及
图15A至15C是被感光鼓挤压的LPH和框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设备100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示意图。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100是所谓的串联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设备100包括图像形成部10,该图像形成部根据用于不同颜色的图像数据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设备100还包括控制器5、图像处理器6和用户界面7。控制器5总体控制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操作。图像处理器6与诸如个人计算机(PC)200或图像读取装置300之类的外部装置相连接并对从该外部装置传输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图像处理。用户接口7接收由用户操作给出的命令。图像形成设备100还包括向各个部件供应电力的电力供应系统8。图像形成设备100还包括:片材容器40,该片材容器40容纳待供送到图像形成部10的片材S;和排出片材保持件46,该排出片材保持件保持其上已经通过图像形成部10形成图像的片材S。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设备100被描述为所谓的串联彩色打印机,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该图像形成设备100可以是所谓的多路径(四循环)彩色打印机。
图像形成部10
图像形成部10包括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这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之间以一定间隔并排布置。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均包括:感光鼓12,静电潜像形成在该感光鼓12上,并且该感光鼓12承载色调剂图像;充电装置13,该充电装置13以预定电位对感光鼓12的表面均匀充电;LED打印头(LPH)14,该LED打印头14基于图像数据将由充电装置13充电的感光鼓12暴露于光以形成静电潜像;以及显影装置20,该显影装置20利用显影剂将形成在感光鼓12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每个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还包括清洁器16,该清洁器16将感光鼓12的经受转印操作的表面清洁。
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除了容纳在对应显影装置20中的色调剂之外具有相同构造。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分别形成黄色(Y)、洋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为此,在如下描述中,图像形成单元1Y、1M、1C和1K的部件通过增加字符“Y”、“M”、“C”和“K”而彼此区分,但是当这些部件不需要彼此区分时,则不为这些部件增加这些字符。例如,当要区分图像形成单元1Y的显影装置时,该显影装置被写为“显影装置20Y”,而如果不需要将显影装置20Y与显影装置20M、20C和20K区分开时则将该显影装置写为“显影装置20”。类似地,当要区分用于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时,将该图像形成单元写为“图像形成单元1Y”,而当无需将该图像形成单元与图像形成单元1M、1C和1K区分开时则将该图像形成单元写为“图像形成单元1”。
图像形成部10包括中间转印带18、驱动辊19、一次转印辊21、二次转印辊23和定影装置25。中间转印带18是这样的转印带,由图像形成单元1的感光鼓12形成的彩色色调剂图像以堆叠方式转印到该转印带上。驱动辊19旋转中间转印带18。一次转印辊21顺序地将由图像形成单元1形成的彩色色调剂图像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8。二次转印辊23将以堆叠方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8上的彩色色调剂图像共同转印(二次转印)到片材S。定影装置25将二次转印的彩色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片材S。
图像形成部10还包括拾取辊68和输送辊69。拾取辊68接连地拾取装载在片材容器40中的片材S。输送辊69输送由拾取辊68拾取的片材S。图像形成部10还包括出口传感器70,该出口传感器70检测已经由定影装置25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片材S何时由此经过。这些部件布置在壳体90中。
在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0中,通过PC200或图像读取装置300输入的图像数据由图像处理器6进行预定图像处理,然后通过未示出的接口传输到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之后,例如,在形成黑色(K)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K中,感光鼓12在沿着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旋转的同时被充电装置13以预定电位均匀充电,并且由LPH14基于从图像处理器6传输的图像数据进行扫描并暴露于光。因而,在感光鼓12上形成用于黑色(K)图像的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鼓12上的静电潜像在感光鼓12和显影装置20彼此面对的显影位置由显影装置20显影,由此在感光鼓12上形成黑色(K)色调剂图像。图像形成单元1Y、1M和1C中的每个都类似地形成黄色(Y)、洋红色(M)或青色(C)的对应颜色的色调剂图像。
由图像形成单元1形成的对应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由一次转印辊21顺序地静电吸附并转印到沿图1中的箭头B的方向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8的表面,由此形成其中不同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叠置在彼此之上的叠置色调剂图像。中间转印带18上的叠置色调剂图像随着中间转印带18的移动而被输送到布置有二次转印辊23的部分(二次转印部分Tr)。
同时,装载在片材容器40中的片材S由拾取辊68拾取。由拾取辊68拾取的每张片材S由输送辊69在叠置色调剂图像被输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r时的时刻供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r。在由二次转印辊23形成的转印电场的作用下,叠置色调剂图像作为整体被静电转印到由输送辊69输送到二次转印部分Tr的片材S。
静电转印有叠置色调剂图像的片材S被从中间转印带18分离并输送到定影装置25。被输送到定影装置25的片材S上的色调剂图像通过定影装置25利用热和压力经受定影操作,因而定影到片材S。定影有图像的片材S由输送辊69进一步输送。在由出口传感器70检测到之后,片材S被排出到排出片材保持件46并堆叠在其他片材S上。
这样,图像形成设备100重复与待打印的片材数量相同的次数的图像形成循环。
感光鼓12和LPH14
现在参照图2,将描述感光鼓12和LPH14的构造。图2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光鼓12和对应的LPH14的周围的示意图,并且是沿着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感光鼓12和LPH14由壳体90支撑。这里,感光鼓12可附装至壳体90并可从壳体90拆下。具体地说,感光鼓12沿着该感光鼓12的轴线方向(参见图12中的箭头C)插入而布置在壳体90中。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100具有一机构,当插入感光鼓12时,该机构由于感光鼓12沿LPH14的光轴方向挤压LPH14而将LPH14引导到预定位置。
在如下描述中,将LPH14的纵向方向(主扫描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从LPH14传播到感光鼓12的光的光轴方向(光发射方向)定义为Z方向,而将与X和Z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另外,将图2的沿X方向的左侧定义为前侧,而将图2的沿X方向的右侧定义为后侧。
现在将参照图2和3描述感光鼓12和LPH14的周围。图3是沿着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作为支撑构件的示例的壳体90包括在其后侧支撑感光鼓12和LPH14的支撑板91。壳体90包括壳体侧联接器97,这些壳体侧联接器97位于壳体侧联接器97面向由支撑板91支撑的感光鼓12的末端的位置处。每个壳体侧联接器97将从马达(未示出)供送的驱动力供应到感光鼓12。
壳体90还包括:板簧93,这些板簧93朝向对应的LPH14(在图2中向下)向感光鼓12的后端部施力;和导轨95(参见图3),这些导轨的纵向方向沿着X方向延伸,并沿着插入感光鼓12的方向引导感光鼓12。
如图3所示,壳体90的支撑板91具有感光鼓支撑孔96和框架支撑孔99,感光鼓12的后端部插入这些感光鼓支撑孔96中,而支撑LPH14的框架50的后端部插入这些框架支撑孔99中。下面将描述框架50。
每个感光鼓支撑孔96的LPH14侧沿Z方向形成为V形。具体地说,每个感光鼓支撑孔96均具有锥形部96a,其中沿Y方向的宽度沿Z方向朝向LPH14渐缩。当感光鼓12通过板簧93的作用力而挤压在锥形部96a上时,感光鼓12沿Z方向和Y方向变得不可动。
每个框架50的端部都装配到对应的框架支撑孔99中并通过焊接或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至支撑板91。另一方面,保持在对应框架50中的每个LPH14沿Z方向是不可动的(下面将详细描述该构造)。框架50和壳体90可以被认为是设备本体。
现在将参照图4A和4B描述感光鼓12和LPH14之间的位置关系。图4A和4B示出了感光鼓12和LPH14之间的位置关系。更具体地说,图4A是沿着图2中的线IVA-IVA截取的剖视图,图4B是沿着图2中的线IVB-IVB截取的剖视图。在图4A和4B中,省略了感光鼓12的覆盖构件127(下面将描述)。
如图4A和4B所示,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感光鼓12和LPH14沿Z方向彼此接触时,则确定了LPH14相对于感光鼓12沿Z方向的位置。更具体地说,当感光鼓12和LPH14彼此接触时,从LPH14的柱状透镜阵列143(下面将描述)到感光鼓本体120(下面将描述)的表面的距离是固定的。
感光鼓12和LPH14在后侧在两个点处(参见图4A)彼此接触,而在前侧在一个点处(参见图4B)彼此接触。这里,只要感光鼓12和LPH14在后侧和前侧都彼此接触,它们就可以在后侧在一个点处并且在前侧在一个点处彼此接触,或者在后侧在一个点处并且在前侧在两个点处彼此接触。当感光鼓12如图4A和4B所示在不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处支撑LPH14(三角支撑LPH14)时,相比于感光鼓12在两个以下的点处或在四个以上的点处支撑LPH14的情况相比,LPH14相对于感光鼓12被更稳定地定位。
LPH14
现在将参照图5A和5B描述LPH14的构造。图5A和5B是LPH14的示意图。更具体地说,图5A是LPH14的立体图,而图5B是LPH14的俯视图。
作为曝光单元的示例的LPH14包括发光芯片阵列146(参见下面将描述的图7A)、其上供布置发光芯片阵列146的电路板142(参见图7A)和柱状透镜阵列143,该柱状透镜阵列143使从发光芯片阵列146发出的光在感光鼓本体120的表面上成像(参见图2)。
LPH14支撑电路板142和杆状透镜阵列143,并且包括从外部遮蔽布置在电路板142上的发光芯片阵列146的树脂制保持件145。这里,保持件145包括其上供布置柱状透镜阵列143的顶表面145a以及沿保持件145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侧表面145b。
保持件(保持单元)145包括多个肋部(第一接触部或引导部)141,肋部141在沿X方向的两个端部处从顶表面145a沿Z方向突出。具体地说,如图5A所示,保持件145包括位于后侧的第一肋部141a和第二肋部141b以及位于前侧的第三肋部141c。
如图5B所示,第一肋部141a和第三肋部141c形成在保持件145的一个侧表面145b侧(图5B中的上侧)。
保持件145还包括可支撑部147,这些可支撑部147从侧表面145b沿Y方向突出。具体地,如图5B所示,第一可支撑部147a至第三可支撑部147c形成在与第一肋部141a至第三肋部141c对应的位置处。更具体地说,第一可支撑部147a至第三可支撑部147c分别定位成在X方向上与第一肋部141a至第三肋部141c重叠。为此,当第一可支撑部147a至第三可支撑部147c沿Z方向被挤压时(下面将详细描述),在Z方向上具有大厚度的保持件145的厚部分接收压力,由此防止保持件145弯曲。
现在将参照图6A和6B描述肋部141的构造。图6A和6B示出了肋部141的构造。具体地说,图6A是LPH14的后侧的立体图,而图6B是LPH14的前侧的立体图。
第一肋部141a至第三肋部141c分别包括倾斜表面149a至149c,倾斜表面149a至149c是倾斜的,从而当它们在插入感光鼓12的方向(参见箭头C,该方向以下称为插入方向)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延伸时变得逐渐与顶表面145分离。第一肋部141a至141c还分别具有面向感光鼓12的顶表面151a至151c。第一肋部141a和141c分别包括在插入方向上位于它们的上游端部处的锥形部153a和153c。每个锥形部153a和153c沿Y方向的宽度在插入方向上从下游侧向上游侧渐缩。
第一肋部141a和第二肋部141b在Y方向上彼此分离开。第一肋部141a的距保持件145的顶表面145a的高度大于第二肋部141b的高度。另外,第一肋部141a和第二肋部141b的距顶表面145a的高度大于第三肋部141c的高度。
现在将参照图7A和7B描述包括在LPH14中的光学构件。图7A和7B示出了包括在LPH14中的光学构件。具体地,图7A是LPH14的发光芯片阵列146的俯视图,而图7B是LPH14的柱状透镜阵列143和保持件145的俯视图。
如图7A所示,发光芯片阵列146包括60个发光芯片C(C1至C60),发光芯片是发射器的示例,并包括多个LED,芯片C以所谓的交错方式布置成沿Y方向并排布置的两行。然而,发射器的数量可以根据在主扫描方向上的期望曝光宽度而适当地确定。
如图7B所示,柱状透镜阵列143包括交错地布置成沿Y方向并排的两行的多个柱状透镜144,柱状透镜144保持在保持件145上。每个柱状透镜144例如均是渐变折射率透镜,渐变折射率透镜具有圆柱形状,具有在径向方向上的折射率分布,并形成直立的等倍图像。渐变折射率透镜的示例包括SELFOC(注册商标)。
框架50
现在将参照图8A至8C描述框架50的构造。图8A至8C示出了框架50的构造。具体地,图8A是框架50的立体图,图8B是沿着图8A中的线VIIIB-VIIIB截取的剖视图,而图8C是当LHP14被安装在框架50上时沿着图8A中的线VIIIC-VIIIC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8A所示,框架50是具有大体上U形横截面并且其纵向方向与X方向一致的构件。框架50的沿X方向的两个端部均由壳体90支撑。框架50包括基部150和位于该基部150的两侧的侧部153。在侧部153中形成第一通孔155a至第三通孔155c,LPH14的第一可支撑部147a至第三可支撑部147c(参见图6A和6B)插入第一通孔155a至第三通孔155c中。
如图8B所示,框架50包括第一弹簧构件157a和第二弹簧构件157b(参见图4B),第一弹簧构件157a和第二弹簧构件157b在X方向上位于与第一通孔155a至第三通孔155c对应的位置。第一弹簧构件157a和第二弹簧构件157b(挤压单元)沿使得LPH14在Z方向上与基部150分离开的方向上向LPH14施加作用力。
如图8C所示,框架50被放置成使得LPH14被插入框架50的U形内部空间中,并使得框架50从与面向感光鼓1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覆盖LPH14。当LPH14被布置在框架50的内部空间中时,第一可支撑部147a至第三可支撑部147c处于被插入第一通孔155a至第三通孔155c中的状态下。
这里,第一通孔155a至第三通孔155c中的每个通孔的沿Z方向的尺寸被这样确定,即:使得分别插入其中的第一可支撑部147a至第三可支撑部147c中的对应一个可支撑部在Z方向上是可动的,并且使得在LPH14相对于感光鼓12的位置是固定的状态下(下面将详细描述)框架50不与第一可支撑部147a至第三可支撑部147c中的对应一个可支撑部接触。
在图4A和4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弹簧构件157a挤压第一可支撑部147a和第二可支撑部147b,并且第二弹簧构件157b挤压第三可支撑部147c,从而将LPH14朝向感光鼓12(沿Z方向)施力。
这里,当LPH14处于不被感光鼓12挤压的状态下时,由于第一可支撑部147a至第三可支撑部147c分别与第一顶部158a至第三顶部158c接触,因此LPH14的沿Z方向的位置被临时确定。
感光鼓12
现在将参照图9A和9B描述感光鼓12的构造。图9A和9B示出了感光鼓12的构造。具体地说,图9A是沿着感光鼓12的旋转轴线截取的剖视图,图9B是沿着图9A中的线IXB-IXB截取的剖视图。
作为图像载体的示例的各感光鼓12均包括感光鼓本体120和轴122,该轴122是感光鼓本体120的旋转轴。通过LPH14在感光鼓本体120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并且感光鼓本体120保持色调剂图像。各感光鼓12还包括感光鼓侧联接器125和覆盖感光鼓本体120的覆盖构件127。感光鼓侧联接器125在沿插入方向(参见图9A中的箭头C)的下游端部处从壳体90接收驱动力。感光鼓12还包括后轴承131和前轴承133,所述后轴承131和前轴承133在轴122的沿X方向的两端可旋转地支撑轴122。后轴承131和前轴承133的沿与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的位置相对于感光鼓本体120是确定的。
各覆盖构件127在沿插入方向(参见图9A中的箭头C)的上游侧均具有定位孔121,该定位孔121沿着X方向延伸。覆盖构件127还包括钩123,当感光鼓12被插入壳体90中时,该钩123变得与壳体90接合。钩123由未示出的弹簧构件沿图9A中的箭头E的方向施力。如图9B所示,覆盖构件127还包括由导轨95引导的被引导部129。
现在将参照图9A、9B、10A和10B描述后轴承131和前轴承133的构造。图10A和10B示出了后轴承131和前轴承133的示意构造。具体地说,图10A是诸如后轴承131和LPH14之类的部件的立体图,图10B是诸如前轴承133和LPH14之类的部件的立体图。
后轴承131和前轴承133由树脂制成,并包括朝向LPH14突出并与LPH14接触的接触部(第二接触部)135。具体地说,如图10A所示,后轴承131包括沿Y方向彼此分离开的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和第二轴承侧接触部135b。如图10B所示,前轴承133包括第三轴承侧接触部135C。
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凹槽137a。凹槽137a在Y方向上的宽度对应于第一肋部141a在Y方向上的宽度。类似地,第三轴承侧接触部135c具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凹槽137c。凹槽137c在Y方向上的宽度对应于第三肋部141c在Y方向上的宽度。
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和第三轴承侧接触部135c形成在感光鼓12的沿Y方向的一个侧部上。
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和第二轴承侧接触部135b(它们是位于后侧的接触部135)距轴122的高度(参见图9A中的L1)小于第三轴承侧接触部135c(其是位于前侧的接触部135)的高度(参见图9A中的L2)。为此,当将感光鼓12插入壳体90中时,防止了形成在感光鼓12的后侧的接触部135接触诸如柱状透镜阵列143之类的部件,因而防止损坏LPH14。
插入感光鼓12的操作
现在将参照图2、3、4A、4B、10A和10B描述将感光鼓12插入壳体90的操作。
首先,将LPH14和框架50插入壳体90中。这里,可以将LPH14和框架50看作是曝光装置。然后,随着感光鼓12的被引导部129被导轨95引导,感光鼓12在其取向保持不变的同时进入壳体90(参见附图中的箭头C)。之后,感光鼓12的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与LPH14的第一肋部141a接触,该第一肋部141a定位成突出到一通道(插入通道)内,感光鼓12沿着该通道进入壳体90。
此时,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沿着第一肋部141a的倾斜表面149a移动并上升到第一肋部141a的顶表面151a,同时施加在LPH14上的冲击(损坏)保持较低。在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处于上升到顶表面151a的状态下时,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通过在沿Z方向远离其本身的方向(参见附图中的箭头D)上向第一肋部141a施加力而使第一肋部141a移动。因而,将LPH14相对于感光鼓12的位置固定。LPH14的位置是曝光单元的预定位置的示例。
类似地,第二轴承侧接触部135b和第三轴承侧接触部135c分别上升到顶表面151b和顶表面151c,并且通过在沿Z方向远离自身的方向(参见附图中的箭头D)上向第二肋部141b和第三肋部141c施加力而使第二肋部141b和第三肋部141c移动。
当已经将感光鼓12插入壳体90中时,位于感光鼓12的端部(沿插入方向的下游侧端部)的感光鼓侧联接器125变得与壳体侧联接器97接合。
这里,由于在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上升到顶表面151a时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由锥形部153a引导,因此第一肋部141a被装配到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的凹槽137a中。更具体地说,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被布置成在Y方向上横跨第一肋部141a(参见图4A)。因而,防止了LPH14的后部的相对于感光鼓12的位置在Y方向上改变。
类似地,第三轴承侧接触部135c被布置成在Y方向上横跨第三肋部141c。因而,防止了LPH14的前部的相对于感光鼓12的位置在Y方向上改变。
尽管以上没有描述,但壳体90包括定位凸起98(参见图2),该定位凸起98沿插入方向从下游侧向上游侧突出。在将感光鼓12插入壳体90中时使得定位凸起98进入定位孔121。因而,限制了感光鼓12相对于壳体90在Y方向和Z方向上的运动。
当已经将感光鼓12插入壳体90中时,钩123变得与壳体90接合。因而,限制了感光鼓12相对于壳体90在X方向上的运动。在附图所示的示例中,感光鼓12在X方向上的位置通过使用钩123来固定。然而,壳体90可具有如下构造,其中,感光鼓12沿插入方向的上游侧端部通过使用例如板构件(例如可开闭盖)而被向下游挤压。
现在将参照图4A和4B描述LPH14相对于感光鼓12的位置被固定的状态。
如图4A和4B所示,感光鼓12的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至第三轴承侧接触部135c与LPH14的第一肋部141a至第三肋部141c处于彼此压靠的状态。换言之,LPH14的两个端部都由感光鼓12的两个端部直接挤压。通过该构造,与其中诸如壳体90的一部分之类的部件插设在LPH14和感光鼓12之间的情况相比,壳体90的尺寸变动或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更小,因而提高了定位精度。此外,由于LPH14的部件和壳体90之间的线性膨胀系数差,因此防止了LPH14弯曲(挠曲)。因而,防止了LPH14的视场深度(DOF)发生变化。
在其中LPH14相对于感光鼓12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第一可支撑部147a至第三可支撑部147c分别布置在第一通孔155a至第三通孔155c中,而不与框架50接触,因而不会被框架50挤压。更具体地说,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可支撑部147a至第三可支撑部147c与第一通孔155a至第三通孔155c的第一底部156a至第三底部156c分离开。因而,LPH14的位置不会由于第一可支撑部147a至第三可支撑部147c分别接触第一通孔155a至第三通孔155c的第一底部156a至第三底部156c而发生改变。
在附图所示的示例中,第一肋部141a和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在Z方向上的高度之和、第二肋部141b和第二轴承侧接触部135b在Z方向上的高度之和以及第三肋部141c和第三轴承侧接触部135c在Z方向上的高度之和彼此一致。在第一肋部141a至第三肋部141c分别接触第一轴承侧接触部135a至第三轴承侧接触部135c的状态下,柱状透镜阵列143和感光鼓本体120彼此平行。
以上已经描述了每个肋部141均具有倾斜表面149a至149c中的对应一个倾斜表面的构造。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只要在插入感光鼓12时感光鼓12将LPH14直接推开即可。因而,例如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其中,接触部135均具有倾斜表面,或者肋部141和接触部135均具有倾斜表面。
可想到包括所谓的升降机构的构造,该升降机构与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不同。具体地说,在该构造中,LPH14可在使用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移动。在LPH14处于缩回位置的同时将感光鼓12插入壳体90中之后,LPH14通过例如用户的操作移动到使用位置。然而,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比包括升降机构的构造简单。此外,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省去了在将感光鼓12插入壳体90中或从壳体90移除感光鼓12时附加地移动LPH14的操作。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图11描述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光鼓12和LPH14的周围的示意图,并且与示出了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2相对应。
如图11中所示,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具有这样的机构,其中,在感光鼓12挤压LPH14的同时,框架50和LPH14(第三可支撑部247c和第三通孔255c)在X方向上的中央部彼此接触,由此限制LPH14沿Y方向的运动。
现在将参照12A和12B描述感光鼓12和LPH14的构造。图12A和12B是感光鼓12和LPH14的示意图。更具体地说,图12A是沿着图11的线XIIA-XIIA截取的剖视图,而图12B是沿着图11的线XIIB-XIIB截取的剖视图。在图12A和12B中,省略了感光鼓12的覆盖构件127。
在后侧,LPH14包括第一肋部241a和第一可支撑部247a,框架50包括第一弹簧构件257a和第一通孔255a,而后轴承231包括第一轴承侧接触部235a。在前侧,LPH14包括第二肋部241b和第二可支撑部247b,框架50包括第二弹簧构件257b和第二通孔255b,而前轴承233包括第二轴承侧接触部235b。
第一肋部241a、第二肋部241b、第一可支撑部247a和第二可支撑部247b形成在保持件245和感光鼓12的在Y方向上的一侧(图12A中的右侧)。
现在将参照图13A和13B描述LPH14的构造。图13A和13B示出了LPH14的示意构造。更具体地说,图13A是LPH14的立体图,而图13B是LPH14的俯视图。
如图13A所示,LPH14包括柱状透镜阵列243,该柱状透镜阵列243位于朝向第一肋部241a和第二肋部241b远离Y方向上的中央的位置。
如图13B所示,LPH14的保持件245具有第三可支撑部247c,该第三可支撑部247c位于与形成有第一可支撑部247a和第二可支撑部247b的侧表面245b相反的侧表面245b上的在X方向上的中央部。框架50包括朝向感光鼓12向第三可支撑部247c施力的第三弹簧构件257c(参见图11)。
现在将参照图14A、14B和15A至15C描述LPH14和框架50的构造。
图14A和14B是处于未被感光鼓12挤压的状态下的LPH14和框架50的示意图。更具体地说,图14A是沿着图11的线XIVA-XIVA截取的剖视图,而图14B是沿着图11的线XIVB-XIVB截取的剖视图。
图15A至15C是处于被感光鼓12挤压的状态下的LPH14和框架50的示意图。更具体地说,图15A是沿着图11的线XVA-XVA截取的剖视图,图15B是沿着图11的线XVB-XVB截取的剖视图,而图15C是LPH14和框架50的俯视图。
如图14A和14B所示,第一通孔255a和第二通孔255b在Z方向上的位置(参见图11)与第三通孔255c在Z方向上的位置不同。更具体地说,第一通孔255a的第一顶部256a和第二通孔255b的第二顶部(未示出)位于比第三通孔255的顶部256c更远离基部250的位置。
为此,在LPH14未被感光鼓12挤压的状态下,如图所示,保持件245(参见图13A和13B)倾斜,使得该保持件245的在Y方向上的一侧朝向感光鼓12突出。
如图15A所示,在LPH14被感光鼓12挤压的状态下,第一可支撑部247a和第二可支撑部247b不与第一通孔255a的第一顶部256a和第二通孔255b的第二顶部(未示出)接触(参见图15A中的箭头)。因而,仅仅利用LPH14和感光鼓12就确定了LPH14相对于感光鼓12在Z方向上的位置,而不管框架50的位置如何。
如图15B所示,另一方面,在LPH14被感光鼓12挤压的状态下,第三可支撑部247c与第三通孔255c的第三顶部256c接触。
这里,如图15C所示,柱状透镜阵列243位于距第一可支撑部247a和第二可支撑部247b比距第三可支撑部247c更小的距离处。为此,即使在第三可支撑部247c与第三顶部256c接触的状态下,与柱状透镜阵列243位于第三可支撑部247c的附近的情况相比,由于支撑第三可支撑部247c的第三顶部256c在Z方向上的位置的尺寸偏差,也使得柱状透镜阵列243在Z方向上的位置沿Z方向的变化程度较小。
当第三可支撑部247c接触第三通孔255c的第三顶部256c并接收摩擦力时,防止了LPH14在Y方向上移动(参见图15C中的箭头F)。更具体地说,如图15C中所示,当第三可支撑部247c形成在的LPH14的在X方向上的中央部时,与第三可支撑部247c形成在LPH14的在X方向上的两个端部的情况相比,防止了LPH14在Y方向上的弯曲或振动。该构造防止了形成在感光鼓本体120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的位置在副扫描方向上周期性地改变。因而,防止了色调剂图像在副扫描方向上的色调剂浓度发生变化(防止了所谓的条带化)。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例如LPH14在X方向上的中央部通过由另一个部件保持而固定的构造相比,防止了LPH14由于从另一个部件施加至该LPH14的外力而弯曲。
为了图示和描述之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其目的并非穷尽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明显地,许多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所述实施方式是为了最佳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用于各种实施方式并具有适合于所设想的具体应用的各种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5)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旋转的图像载体;以及
曝光单元,该曝光单元包括多个光发射器、保持单元和第一接触部,所述多个光发射器沿着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布置,所述保持单元保持所述多个光发射器,所述第一接触部在所述保持单元上定位成将所述多个光发射器夹设在这些第一接触部之间,所述曝光单元将所述图像载体暴露于光,
其中,在所述图像载体被安装在设备本体上时,所述曝光单元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而沿所述曝光单元的光轴方向远离所述图像载体移动,并且所述曝光单元和所述图像载体由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图像载体的接触而被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还包括挤压单元,该挤压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挤压所述曝光单元,
其中,所述保持单元包括与所述设备本体接触的第二接触部,并且
其中,当所述第一接触部不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时,所述曝光单元沿所述光轴方向的运动被与所述设备本体接触的所述第二接触部限制,而当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时,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设备本体不再彼此接触并且所述曝光单元相对于所述图像载体被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沿所述曝光单元的所述光轴方向突出并且是形成为将所述多个光发射器夹设在其间的至少两个第一接触部,并且
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触部中的位于所述图像载体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的那个第一接触部比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接触部中的位于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插入方向的上游侧的另一个第一接触部突出更大的程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所述曝光单元包括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图像载体的沿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中央部,该第二接触部与所述设备本体接触,并且能沿所述曝光单元的光轴方向和与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
5.一种曝光装置,该曝光装置包括:
曝光构件,该曝光构件包括沿着旋转的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布置的多个光发射器,所述曝光构件使所述图像载体暴露于光;
支撑件,该支撑件支撑所述图像载体和所述曝光构件;以及
引导部,该引导部在所述曝光构件上形成在如下位置,使得该引导部突出到在所述图像载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将所述图像载体插入所述支撑件中所沿的路径中,所述引导部由于被所述图像载体挤压而使由所述支撑件支撑的所述曝光构件沿所述曝光构件的光轴方向移动,以将所述曝光构件引导到预定位置。
CN201310403404.0A 2013-02-19 2013-09-06 图像形成设备和曝光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954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29672A JP6056533B2 (ja) 2013-02-19 2013-02-19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露光装置
JP2013-029672 2013-0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5448A true CN103995448A (zh) 2014-08-20
CN103995448B CN103995448B (zh) 2017-08-04

Family

ID=513096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0340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95448B (zh) 2013-02-19 2013-09-06 图像形成设备和曝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60853B2 (zh)
JP (1) JP6056533B2 (zh)
CN (1) CN10399544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3342A (zh) * 2016-03-02 2017-09-12 株式会社理光 光写入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N108227433A (zh) * 2016-12-15 2018-06-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鼓单元
US11487216B2 (en) 2016-12-15 2022-11-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rum uni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49933B2 (en) 2006-11-07 2014-02-11 Smartdrive Systems Inc. Power management systems for automotive video event recorders
JP2018034456A (ja) * 2016-09-01 2018-03-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88080B2 (ja) * 2016-12-15 2022-01-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ドラムユニット
JP7209235B2 (ja) * 2016-12-15 2023-01-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ドラムユニット
US11586122B1 (en) 2021-09-03 2023-02-21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butting and support structure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4923A (zh) * 2008-03-03 2009-09-0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090274488A1 (en) * 2008-02-29 2009-11-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US20110299885A1 (en) * 2010-06-02 2011-1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269552A1 (en) * 2011-04-20 2012-10-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14873B2 (ja) * 2000-01-28 2010-07-28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US6801232B2 (en) * 2001-04-06 2004-10-05 Oki Data Corporation Distance maintaining member between optical head and image drum
US7783225B2 (en) * 2003-01-21 2010-08-24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hotosensitive drum unit equipped with mounting mechanism of exposure means
JP2005335074A (ja) * 2004-05-24 2005-12-08 Ricoh Co Ltd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調整装置、プロセスカ−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55713B2 (ja) 2005-03-22 2011-03-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86967A (ja) 2007-05-17 2008-11-27 Seiko Epson Corp 露光ユニット移動機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86968A (ja) 2007-05-17 2008-11-2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998129B2 (ja) * 2007-07-27 2012-08-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2255B2 (ja) * 2011-12-08 2016-02-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81249B2 (ja) * 2012-07-12 2016-08-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74488A1 (en) * 2008-02-29 2009-11-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1524923A (zh) * 2008-03-03 2009-09-0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US20110299885A1 (en) * 2010-06-02 2011-1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20269552A1 (en) * 2011-04-20 2012-10-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53342A (zh) * 2016-03-02 2017-09-12 株式会社理光 光写入装置、图像形成装置
CN108227433A (zh) * 2016-12-15 2018-06-29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鼓单元
CN108227433B (zh) * 2016-12-15 2022-05-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和鼓单元
US11487216B2 (en) 2016-12-15 2022-11-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rum unit
US11809094B2 (en) 2016-12-15 2023-11-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56533B2 (ja) 2017-01-11
US20140232803A1 (en) 2014-08-21
US8960853B2 (en) 2015-02-24
JP2014159086A (ja) 2014-09-04
CN103995448B (zh) 2017-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5448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曝光装置
CN101846908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曝光头的清洁部件
US6581922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bove image forming mean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870202A (zh) 图像写入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CN102170504B (zh) 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54156C (zh) 图像记录装置
KR20120017386A (ko) 화상 처리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4246620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90094747A1 (en) Lens array, lens unit, exposure device, led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4362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ユニット
JP6205306B2 (ja)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US8693921B2 (en) Charg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523983B1 (ko) 급지유닛
JP5901433B2 (ja) 露光装置、led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読取装置
US10015352B2 (en) Exposure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of first and second light emitting elements, LED head as the exposure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exposure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JP65289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147278A1 (en) Line Hea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Line Head
CN213517887U (zh) 曝光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32318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214067584U (zh) 曝光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616543B2 (en) Guide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18398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096349B2 (ja) 露光装置、ledヘッド、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読取装置
JP5454093B2 (ja) 露光装置収容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59150A (ja) 記録材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