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6038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6038A
CN103946038A CN201280054994.4A CN201280054994A CN103946038A CN 103946038 A CN103946038 A CN 103946038A CN 201280054994 A CN201280054994 A CN 201280054994A CN 103946038 A CN103946038 A CN 1039460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rnamental portion
tire
outside
radially
light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49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46038B (zh
Inventor
氷室泰雄
糸井大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idgeston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Bridgeston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2449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56636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031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0248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idgestone Corp filed Critical Bridgeston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46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60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460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60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1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埋设有胎圈芯的一对胎圈部、从胎圈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胎侧部以及跨过两个胎侧部延伸的胎面部。本发明包括打印的环状的外侧装饰部和打印的环状的内侧装饰部,环状的外侧装饰部配置在包括胎侧部和胎圈部的侧部的轮胎径向外侧区域,环状的内侧装饰部配置在外侧装饰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在内侧装饰部处,至少通过在轮胎周向上交替重复第一内侧元素和第二内侧元素来施加装饰。在外侧装饰部处施加的装饰与在内侧装饰部上形成的装饰不同。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有环状的装饰部的充气轮胎,该环状的装饰部借助于打印形成于包括胎侧部和胎圈部的侧部的外表面上。特别地,本发明提出一种技术,该技术能够通过满足更喜欢具有较大直径的适用轮辋的轮胎或具有平坦状的胎侧部的轮胎的使用者的嗜好而提高附加价值,并且能够从轮胎的外观方面充分地区别于其它轮胎。 
背景技术
出于装饰汽车的目的,安装于汽车的车轮被具有大直径或所谓的尺寸增大(inch-up)的车轮广泛替代。另外,与圆形侧部相比,使用者倾向于更喜欢具有平坦状的侧部的轮胎。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当大直径轮胎安装到大直径轮辋上时,产生了由于增加了车轮的重量或所谓的簧下重量(unsprung weight)而使车辆的乘坐舒适性恶化的问题。此外,当制造具有平坦状的侧部的轮胎时,必须增大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附近的橡胶厚度(gauge thickness)。这也增加了轮胎的重量,引起了归因于簧下重量增加的同样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解决了传统轮胎中的在满足使用者对于安装有大直径轮辋的轮胎或具有平坦状的侧部轮胎的嗜好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轮胎。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包括分别埋设有胎圈芯的一对胎圈部、从所述胎 圈部径向向外延伸的一对胎侧部以及跨过两个所述胎侧部延伸的胎面部,环状的外侧装饰部配置在由所述胎侧部和所述胎圈部组成的侧部的轮胎径向外侧区域并且借助于打印形成于所述侧部,环状的内侧装饰部配置在所述外侧装饰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并且借助于打印形成于所述侧部,其中,所述内侧装饰部至少设置有第一内侧元素和第二内侧元素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布置的装饰,并且所述外侧装饰部设置有与设置在所述内侧装饰部的装饰不同的装饰。 
在本发明中,以HSV模式定义明度、饱和度和色相。对此,明度为表示颜色亮度的指数,在各色相中100%的明度表示各色相最亮的颜色,0%的明度表示完全的黑色。饱和度是0-100%范围的表示色彩的纯度的指数。饱和度越大,色彩越鲜明,饱和度越低,色彩越暗淡。色相是表示色彩具有0-360度范围的色彩在光谱中的位置的指数。0度表示红色,接下来每60度为黄色、绿色、青色、蓝色和紫色。明度、饱和度和色相的组合以下称为“色彩”。另外,明度差是指不同位置的明度的绝对值的差,平均明度是指在不同位置的明度的平均值。 
通过如下方法确定明度、饱和度和色相:使用光谱色度计(例如,柯尼卡美能达(Konica Minolta)制造)在不同系统(例如,Lab色彩空间)中测量诸如外侧装饰部或内侧装饰部等的待测量的对象的明度,接着使用必要的软件(例如,Photoshop(R))将所测量的明度转化为HSV系统中的明度。 
此外,在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除非另有说明,在轮胎被组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填充预定内压的无负载状态下测量诸如内侧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宽度等尺寸。此处使用的术语“适用轮辋”是指由在制造或使用轮胎的区域中有效的工业标准规定的轮辋。例如,在日本,由JATMA(日本机动车轮胎制造者协会)年鉴规定的适用轮辋;在欧洲,由ETRTO(欧洲轮胎和轮辋技术组织)标准手册规定的适用轮辋;在美国,由TRA(轮胎和轮辋协会)年鉴规定的适用轮辋。此处使用的术语“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附近”是指在轮胎被组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填充预定内压的无负载状态下轮胎最大宽度位 置的径向向内和径向向外的轮胎截面高度的20%内的区域。此处使用的术语“轮胎截面高度”是指如上述标准规定的、从胎圈基部到径向最外点的径向距离。此处使用的术语“预定内压”是指填充由诸如JATMA等上述标准规定的、根据轮胎尺寸的、与轮胎的最大负载能力相对应的气压(最大空气压力),术语“最大负载能力”是指在上述标准中允许施加于轮胎的最大质量。此处所用的空气也可以用诸如氮气等非活性气体替代。 
另外,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装饰”包括没有任何图案的纯色(solid color)。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借助于打印形成的并且布置在包括胎圈部和胎侧部的侧部的径向外侧区域的环状的外侧装饰部,以及借助于打印形成的且布置在外侧装饰部的径向内侧的环状的内侧装饰部。内侧装饰部设置有至少第一内侧元素和第二内侧元素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布置的装饰,外侧装饰部设置有与设置在内侧装饰部的装饰不同的装饰。因而,内侧装饰部呈现为不同于外侧装饰部,因而,内侧装饰部呈现为车轮的一部分。结果,能够满足使用者对于大直径轮辋的需求,而不增加轮辋的重量。此外,如上所述,内侧装饰部看来像车轮的一部分,使得仅外侧装饰部呈现为轮胎的侧部,实际上为圆形的侧部的至少外侧装饰部呈现为平坦状。结果,能够满足使用者对平坦状的侧部的需求,而不增加轮胎的重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在组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填充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半部的宽度方向截面图。应注意的是,该轮胎的另一半部与图中示出的半部对称。 
图2是图1中示出的轮胎的实施方式在轮胎组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填充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局部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与图2相同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与图2相同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与图2相同的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与图2相同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仅为示例性的,轮胎的各部件的构造以及作用和效果不限于此。图1中示出的充气轮胎10具有胎面部1、一对胎侧部2和一对胎圈部3,其中一对胎侧部2从胎面部1的两侧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一对胎圈部3分别连接到相应的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上的内端。以下,胎侧部2和胎圈部3的组合被称作侧部4。 
充气轮胎10包括在一对胎圈部3之间延伸的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6。可具有子午线配置的胎体帘布层6从胎面部1经由一对胎侧部2环状地延伸到一对胎圈部3并围绕埋设在胎圈部3中的胎圈芯5折返和锚定来锁定胎体帘布层6。 
环状的外侧装饰部11和配置在外侧装饰部11的径向内侧的环状的内侧装饰部21借助于打印形成于图2中示出的具有适用轮辋41的充气轮胎10的轮胎侧部4的外表面。表示轮胎尺寸等的传统凹凸面被刻印在内侧装饰部21和轮辋线位置之间的区域32上。值得注意的是,可以使用诸如喷墨打印、凸版印刷、凹版印刷或平版印刷等的已知的打印技术。在图2中,外侧装饰部11和内侧装饰部21彼此相邻,但两者也可以彼此隔开。此外,在附图中,表示公司名称等的标记31借助于打印形成于外侧装饰部11上,但是标记31可以选择性地打印在内侧装饰部21上。 
为了充分地获得本发明的效果,优选地,环状的外侧装饰部11和环状的内侧装饰部21分别形成完整的环状,即,沿着轮胎的周向在整周上连续。然而,装饰部也可以形成不完整的环状。在后者的情况下,在假定内侧装饰部21沿着轮胎的周向连续而未中断的情况下,计数以下提到的第一内侧元素和 第二内侧元素的重复数。同样地,在假定外侧装饰部连续形成的情况下,计数第一外侧元素和第二外侧元素的重复数。如图所示,通过打印外侧装饰部11、内侧装饰部21和标记31能够增强轮胎的装饰特性。另外,打印消除了侧部的外表面的不平坦性,使得行驶期间的空气阻力减小了,从而提高了燃料效率,并且使得在轮胎侧部难以产生裂纹,从而提高了耐久性。 
同时,凹凸面被刻印在内侧装饰部21的内周侧的刻印区域32,使得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磨损等造成的标记的不期望的消失。此外,当安装有轮胎的车辆行驶时,刻印区域32位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宽度方向内侧。因而,遮蔽刻印区域32使其不受来自车辆行驶方向的前方的气流(风压)的影响,并且大部分刻印区域32没有直接暴露于来自车辆行驶方向的前方的气流,使得刻印对空气阻力的影响较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装饰部11设置有均匀地形成于轮胎的周向上的装饰,而内侧装饰部21设置有交替地形成于轮胎周向上的第一内侧元素22和第二内侧元素23。由此,由于以不同的方式装饰外侧装饰部11和内侧装饰部21,因此能够允许外侧装饰部11和内侧装饰部21外观不同,并且使内侧装饰部21呈现好像为车轮41的一部分。结果,能够满足使用者对大直径轮辋的需求而不增加轮辋的重量。如下所述以及如图5中示出的实施方式所示,第一内侧元素22和第二内侧元素23中的一方(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为第二内侧元素23)可以不实施打印等,而保留轮胎的背景色。此外,为了使内侧装饰部21呈现好像为车轮的一部分,内侧装饰部21的至少一部分优选地被着色为与车轮的颜色相同的颜色。 
另外,由于内侧装饰部21呈现为车轮41的一部分,因此,只有外侧装饰部11呈现为轮胎的侧部,这使得圆形的侧部4的外侧装饰部11呈现平坦状。结果,能够满足使用者对平坦状侧部的需求,而不增加轮胎的重量。 
从使内侧装饰部21与外侧装饰部11不同、以使内侧装饰部21呈现好像为车轮的一部分更为可行的角度来看,优选地,通过改变图案或颜色,或者通过利用稍后提到的中间装饰部分割来使施加于外侧装饰部11的装饰和施加 于内侧装饰部21的装饰在视觉上彼此不连续。 
在外侧装饰部11和内侧装饰部21具有不同明度的情况下,外侧装饰部11呈现出与内侧装饰部21更进一步的不同,这样能够提高使内侧装饰部呈现为车轮的一部分的效果,并且能够提高使外侧装饰部视觉上呈现平坦状的效果。另一方面,外侧装饰部11和内侧装饰部21的明度和颜色可以相同。 
如图2所示,当外侧装饰部11的装饰在轮胎的周向上连续,或者,如图3所示,当外侧装饰部11在轮胎的周向上设置有条纹状等交替且间歇性重复的第一外侧元素11a和第二外侧元素11b时,能够通过增大在轮胎的周向上具有不连续的装饰的内侧装饰部和外侧装饰部之间的质感(texture)差来提高使外侧装饰部呈现平坦状的效果。 
在外侧装饰部11和内侧装饰部21的轮胎径向的宽度分别为DO和DI,且D等于DO和DI的和的情况下,比DO/D在0.3-0.6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呈现为平坦状侧部4的外侧装饰部11和呈现为车轮41的一部分的内侧装饰部21是视觉平衡的,使得外侧装饰部11和内侧装饰部21的装饰效果能够协同实现。换言之,如果比DO/D小于0.3,则外侧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宽度太小,这会导致外侧装饰部不呈现为平坦状的侧部,很难实现改善外观品质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比DO/D大于0.6,则内侧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宽度太小,这会导致内侧装饰部的使轮辋直径呈现为较大的效果难以实现。当外侧装饰部11和内侧装饰部21之间的边界位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4a的附近时,能够使轮胎呈现出具有平坦的侧部并且呈现出被安装到大直径轮辋上而不会给观察者任何奇怪的感觉。因而,能够进一步满足使用者的嗜好。 
如图2所示,当外侧装饰部11的轮胎周向和轮胎径向的最大明度差不大于5%时,外侧装饰部11的明度在轮胎周向上和轮胎径向上均不改变。这使得外侧装饰部11看起来为平滑表面,使得外侧装饰部11呈现平坦状效果。另一方面,当外侧装饰部的该最大明度差大于5%时,装饰部呈现为在轮胎周向上和轮胎径向上具有阴影。这使外侧装饰部具有立体效果,导致外侧装饰部呈现不平坦状。 
此外,如图3所示,在外侧装饰部11中的第一外侧元素11a和第二外侧元素11b的明度可以在10%-90%的范围,第一外侧元素11a和第二外侧元素11b之间的明度差可以在50%-80%的范围。第一外侧元素11a和第二外侧元素11b可以采用在除了形成标记31的区域以外重复交替200-1500次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装饰部11呈现为设置有通过成型过程形成的锯齿状、脊状等。另外,能够使归因于轮胎侧部中胎体帘布层6的折返端的存在而形成的圆形的凹凸部不引人注意。因此,能够改善轮胎侧部4的外观品质。第一外侧元素11a和第二外侧元素11b可以围绕轮胎的转动轴线放射状地形成,或者可选地,第一外侧元素11a和第二外侧元素11b或两者的边界也可以形成为曲线或折线等。 
在内侧装饰部21的第一内侧元素22和第二内侧元素23在轮胎周向上重复交替3-100次的情况下,车轮的轮辐呈现为延伸到第一内侧元素中。这使得轮胎呈现为被安装到大直径轮辋上。例如,在图2和图3中,第一内侧元素22和第二内侧元素23的重复数为9以下,该重复数接近当前市售的轮辋的轮辐数,第二内侧元素的轮胎周向的圆弧宽度W2比第一内侧元素的轮胎周向的圆弧宽度W1大。换言之,第一内侧元素和第二内侧元素的重复数为小于3或大于100,具有该轮辐数的车轮实际不存在,因而,不能获得使第一内侧元素22呈现为车轮的轮辐的错觉的视觉效果。此外,当重复数大于100时,第一内侧元素之间的空间太小,因而第一内侧元素看起来不像轮辐。这减小了使轮辋呈现为大直径的效果。特别地,当第一内侧元素的轮胎周向的圆弧宽度为20mm以上时,能够进一步增强上述效果。注意,当使用者单独购买轮胎和轮辋时,车轮的轮辐的数量和形状不总是与轮胎的第一内侧元素的装饰的数量和形状一致。然而,只要所述两者相似,即使不完全一致,也能够实现使得内侧装饰部呈现为车轮的一部分的效果。在如图4所示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内侧元素22的轮胎周向的圆弧宽度W1大约等于第二内侧元素23的轮胎周向的圆弧宽度W2,第一内侧元素22和第二内侧元素23的重复数为30-100,该重复数与当前市售的车轮不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内侧装饰部 21整体也呈现为车轮41的一部分,这使得轮胎呈现为像被安装在大直径轮辋上。 
如上所述,轮胎周向的宽度比第一内侧元素22和第二内侧元素23的轮胎周向的宽度小的第一外侧元素11a和第二外侧元素11b交替并且重复地配置在轮胎的周向上,以形成装饰,外侧装饰部11的第一外侧元素11a和第二外侧元素11b的重复数比内侧装饰部21的第一内侧元素22和第二内侧元素23的重复数大。这导致给予观察者外侧装饰部11和内侧装饰部21之间的凹凸感不同的错觉效果,这增加了外侧装饰部11和内侧装饰部21之间的质感差,从而增强了使外侧装饰部11呈现平坦状的效果。 
在图2中,当作为内侧装饰部21的在第一内侧元素22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缘位置和与内侧缘位置的轮胎径向外侧间隔内侧装饰部21的径向宽度DI的30%的位置之间的区域的一部分的立体元素22a的平均明度与在外侧装饰部11连续的装饰的平均明度之间的差在0%-15%的范围,以及内侧装饰部21的第一内侧元素22的与第二内侧元素23相邻的区域的至少一个边缘(在附图中,为周向上的右边缘)设置有明度在10%-30%范围的阴影元素22b时,阴影呈现在第一内侧元素22上,这使得第一内侧元素22上有仿真的立体感。这使得第一内侧元素22呈现为像车轮的轮辐,因而能够增强使轮辋看起来较大的效果。在标记31形成于外侧装饰部11或内侧装饰部21的情况下,上述平均明度是指除了标记31以外的部分的平均明度。这同样适用于以下提到的第一外侧元素11a和第二外侧元素11b的平均明度。 
同样地,在图3中,当作为内侧装饰部21的在第一内侧元素22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缘位置和与内侧缘位置的轮胎径向外侧间隔内侧装饰部21的径向宽度DI的30%的位置之间的区域的一部分的立体元素22a的平均明度与第一外侧元素11a的平均明度和第二外侧元素11b的平均明度中较大一方之间的差在0%-15%的范围,以及内侧装饰部21的第一内侧元素22的与第二内侧元素23相邻的区域的至少一个边缘设置有明度在10%-30%范围的阴影元素22b时,能够增强使轮辋呈现为较大的效果。 
此外,当内侧装饰部21的第一内侧元素22相对于轮胎的径向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倾斜时,内侧装饰部21在轮胎的转动方向上可以是视觉动态的,并且可以使内侧装饰部21与外侧装饰部11的装饰明显区分开。因此,外侧装饰部11能够增强使侧部4呈现平坦状的效果以及使轮辋呈现为具有较大直径的效果。如图2-图4所示,倾斜可以向与轮胎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弯曲,使得第一内侧元素22的轮廓具有流线状,或者该轮廓可以为直线状或折线状。 
如图2-图4所示,明度朝向轮胎的径向内侧增加并且最大明度差为30%以上的环状的渐变区域24可以设置在内侧装饰部21的外侧缘位置的轮胎径向内侧的3mm至10mm之间的区域,或形成在从外侧缘位置到从外侧缘位置起间隔内侧装饰部21的径向宽度DI的50%以下的距离的位置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具有较低明度的部分通常呈现凹状,具有较高明度的部分呈现为突出状,因此,与外侧装饰部11相比,渐变区域24呈现为凹状。这能够增强使外侧装饰部11呈现为平坦状的效果,并且能够增强通过外侧装饰部和内侧装饰部的质感差使内侧装饰部呈现为大直径轮辋的一部分以使内侧装饰部21的除了第一内侧元素22的阴影以外的部分呈现为突出状的效果。关于渐变的形成,能够以任意方式改变明度。例如,可以朝向轮胎的径向内侧线性地增加明度。这同样适用于在以下说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中设置的渐变区域。 
内侧装饰部21的第二内侧元素23可以设置有具有50%以上明度和15%以上饱和度的彩色部分23a。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给予第二内侧元素23至少一定程度的饱和度,能够使外侧装饰部11和内侧装饰部21之间具有显著的质感差,这能够增强外侧装饰部11使侧面4呈现平坦状的效果。此外,在外侧装饰部11的饱和度为5%以下的情况下,外侧装饰部11充分接近无色,使得内侧装饰部21具有较高的饱和度。因此,内侧装饰部21和外侧装饰部11的质感显著不同,能够进一步增强使外侧装饰部11呈现平坦状的效果。 
此外,如图2-图4所示,在彩色部分23a具有形成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装饰的多个线状部的情况下,与彩色部分23a全部被着色的情况相比,抑制了使 第二内侧元素23呈现突出状的效果,使得能够进一步增强使内侧装饰部21呈现为轮辋的一部分的效果。虽然在图2-图4中未清晰示出,但是彩色部分23a具有明度为90%、饱和度为100%且色相为200度(黄绿)的线状部,以及明度为55%、饱和度为85%且色相为130度(蓝)的线状部,两个线状部从轮胎的径向内侧起交替并且重复地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线在周向上弯曲地延伸,但线也可以具有波形。 
当彩色部分23a具有50%-80%的明度和50%-100%的饱和度,或者75%-100%的明度和15%-80%的饱和度,并且彩色部分23a和组装有轮胎的车辆之间的色相差例如为0度-60度时,归因于轮胎和车辆上的色相的均匀分布而增强了装饰性。外侧装饰部11可以具有与彩色部分23a和车辆的色相不同的色相,以强调外侧装饰部11,使得进一步增强外侧装饰部11使侧部4呈现平坦状的效果。也就是,当明度或饱和度低于上述范围时,彩色部分展现较小的装饰效果。另一方面,当明度或饱和度高于上述范围时,外侧装饰部不显著,难以实现外侧装饰部使侧部呈现平坦状的效果。 
接着,参考图5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10。轮胎110也具有由环状的外侧装饰部111和环状的内侧装饰部121构成的装饰部131,外侧装饰部111配置在侧部4的轮胎径向的外侧区域,借助于打印形成并且大致连续地沿轮胎的周向延伸,内侧装饰部121配置在外侧装饰部110的轮胎径向内侧,并且借助于打印形成。内侧装饰部121由利用打印施加的第一内侧元素122和没有诸如打印的装饰并且露出轮胎表面的第二内侧元素123构成。第一内侧元素和第二内侧元素交替地并且重复地配置,第一内侧元素122在轮胎周向上彼此间隔。注意,可以利用打印施加第二内侧元素123,使得第二内侧元素123具有与第一内侧元素122的颜色和明度不同的颜色和明度。在该实施方式中,外侧装饰部111以及与外侧装饰部111相邻的内侧装饰部121由环状的中间装饰部126分割,该中间装饰部126的明度小于外侧装饰部111和内侧装饰部121的明度。这使得中间装饰部126呈现为外侧装饰部111的阴影,使得装饰部131能够呈现为立体的,以产生看起来像实际车轮的外观。 
根据具有这种构造的轮胎110,能够给予观察者如下视觉效果:外侧装饰部111看起来类似于车轮的凸缘部,配置在外侧装饰部111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的多个第一内侧元素122呈现为类似于车轮的轮辐。这能够促使观察者认为装饰部131为车轮的一部分,因而能够在不改变轮胎的尺寸的情况下产生类似于尺寸增加的外观。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轮胎110的装饰部131进一步具有连接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内侧元素122的连接装饰部125。通过形成这种连接装饰部125,能够突显第一内侧元素122,以促使观察者认为安装了大直径车轮。注意,连接装饰部125可以采用与外侧装饰部111相同的方式着色。还可能的是,相邻的第一内侧元素122在轮胎周向上彼此没有完全分开,连接装饰部125形成于第一内侧元素122之间。如图5所示,从立体地呈现外侧装饰部111和第一内侧元素122以促使观察者认为组装了大直径车轮的角度来看,连接装饰部125的与第一内侧元素122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部分125a优选地从连接装饰部125的轮胎径向上的其它部分凹陷。 
从增强促使观察者认为外侧装饰部111为凸缘部的一部分的视觉效果的角度来看,外侧装饰部111优选地布置在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附近,并且在轮胎的径向上的中央部分处具有30%以上的明度。 
此外,从促使观察者认为外侧缘部分为车轮的凸缘的阴影以产生立体效果以及创造了像组装实际车轮的外观的角度来看,外侧装饰部111优选地在轮胎的径向上的外侧缘部分处具有20%以下的明度。 
从创造了外侧装饰部111像组装实际车轮的外观的角度来看,外侧装饰部111的外侧缘部分优选地具有比外侧装饰部111的中央部分的明度小的明度。 
此外,从增大具有高明度和高可视性的外侧装饰部111的除了轮胎径向上的外侧缘部分以外的部分的宽度以改善外侧装饰部111的可视性的角度来看,外侧装饰部111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缘部分的宽度优选地比外侧装饰部111的轮胎径向上的其它部分的宽度小。 
在这种情况下,从增强外侧装饰部111作为仿真的车轮部分的可视性的角度来看,外侧装饰部111优选地具有5%以上的饱和度。 
另外,由于外侧装饰部111的设计和内侧装饰部121的设计与实际车轮不同,因此优选地,外侧装饰部111和内侧装饰部121以呈现为与实际车轮的外侧缘部分相独立地方式形成。通过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逐渐地改变内侧装饰部121的明度,装饰部131能够自然地呈现为与车轮相独立。特别地,优选地是,渐变区域设置在第一内侧元素上,和/或渐变区域的轮胎径向的两端的明度差为40%以上。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增强上述效果。 
由于装饰部131的设计与实际车轮不同,装饰部131优选地以呈现为与实际车轮的外侧缘部分相独立的方式形成。当内侧装饰部121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缘部分具有20%以下的明度时,装饰部131能够自然地呈现为与车轮相独立。此外,从增大具有高明度和高可视性的第一内侧元素122的除了轮胎径向的内侧缘部分以外的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宽度以提高第一内侧元素122的可视性的角度来看,第一内侧元素122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缘部分的宽度优选地比第一内侧元素122的轮胎径向的其它部分的宽度小。 
此外,从使得第一内侧元素122的外周边缘部分呈现为阴影以产生立体效果以及创造更像组装了实际车轮的外观的角度来看,第一内侧元素122的轮胎径向的边缘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优选地具有60%-20%的明度。 
从平衡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外侧装饰部111的尺寸和在轮胎周向上间隔的第一内侧元素的尺寸以消除观察者的奇怪感的角度来看,外侧装饰部111的轮胎径向的最大宽度优选地比第一内侧元素122的轮胎径向的最大宽度小。 
从区分外侧装饰部111和第一内侧元素122的明度与通常为黑色的胎侧橡胶的底色的明度以改善外侧装饰部111和第一内侧元素122的可视性的角度来看,优选地,外侧装饰部111的最小明度和第一内侧元素122的最小明度两者均为50%-100%。 
如图5所示,从确保促使观察者认为装饰部131为车轮的一部分的视觉效 果的角度来看,假设在轮胎110组装到适用轮辋上并且填充规定内压、无负载的条件下第一内侧元素122的轮胎径向的宽度为h1,装饰部131的轮胎径向的宽度为h,比h1/h优选地为30%-90%。在这种情况下,在装饰部131包括连接装饰部125的情况下,上述h1表示组合第一内侧元素122和连接装饰部125的区域的轮胎径向的宽度。 
从确保外侧装饰部111和内侧装饰部121的轮胎径向的宽度以确保可视性同时在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附近配置外侧装饰部111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缘以使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与呈现为轮辋凸缘的位置一致(这使得产生促使观察者认为组装了大直径车轮而没有任何奇怪的感觉的视觉效果)的角度来看,假设从胎面端到轮辋线位置的轮胎径向的宽度由S表示,比h/S优选地为20%-60%。即,当比h/S小于20%时,不能确保外侧装饰部111和内侧装饰部121的轮胎径向的宽度,因而不能确保可视性。当比h/S超过60%时,轮胎最大宽度位置与呈现为轮辋凸缘的位置彼此不一致,这可能给观察者奇怪的感觉。在外侧装饰部111和内侧装饰部121没有配置在上述轮辋线位置的外侧15mm以内的区域中的情况下,比h/S优选地为40%以下。 
此外,装饰部131优选地没有配置在侧部的至少从胎面端到轮辋线位置的外侧10mm-15mm的区域中。需要在轮辋线附近设置诸如JATMA和ETRTO等的标准中规定的诸如轮胎尺寸等的标志,各标准指定了标志设置的位置,该位置通常在最大宽度位置的内侧。因而,需要在轮辋线的外侧大约10mm-15mm的区域中确保标志所用的空间。因此,从增强标志的可视性的角度来看,装饰部131优选地没有配置在轮辋线部的外侧10mm-15mm的区域中。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与图5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轮胎中说明的元素相同的元素由相同的符号表示,并且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该实施方式的轮胎与图5中示出的轮胎的不同之处在于:外侧装饰部111包括多个环状的装饰带,该装饰带具有相互不同的色相并且沿着轮胎的周向延伸。在该示例中,外侧装饰部111具有三个环状的装饰带111a、111b和111c, 三者具有不同的色相。 
采用这种方式,通过由三个环状的装饰带111a、111b和111c构造外侧装饰部111,能够创造仿真凸缘部,该仿真凸缘部被称作例如使用三种色相的三色旗。这使得能够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定制装饰,例如,对于法国汽车采用红白蓝的组合,对于意大利汽车采用红白绿的组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于轮胎的两侧。然而,本发明可以只用于轮胎的半部,特别地,用于面向轮胎组装到车辆时的外侧的半部。 
实施例1 
以下,试制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至实施例7以及比较例1和比较例2。将各轮胎安装到车身,并且通过目视检测来评价由观察者观察到的侧部的轮辋直径和平坦性。具体地,10个观察者观察各轮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实施调查,询问与不具有外侧装饰部和内侧装饰部的轮胎相比是否该轮辋显得更大以及是否侧部显得更平坦。结果在表1中示出。需要注意,通过比较例1的结果被设定为100的指数来表示轮辋直径和侧部平坦性的结果。指数越大,由观察者分别观察到的轮辋直径越大,侧部越平坦。 
实施例1至实施例7和比较例1和2具有195/65R15的轮胎尺寸,侧部的轮胎径向的宽度为75mm。从轮辋线位置起在轮胎径向上配置15mm的间隔,于是,分别具有轮胎径向的宽度DI和宽度DO的内侧装饰部和外侧装饰部按照在轮胎径向上向外的顺序相邻地配置在侧部。从外侧装饰部和内侧装饰部之间的边界到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由ΔD表示。ΔD为正值表示内侧装饰部超过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配置,ΔD为负值表示外侧装饰部超过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配置。 
此外,如图2所示,实施例1至实施例7在外侧装饰部上均设置有明度为80%且饱和度为0%的装饰。如图2所示,内侧装饰部的第一内侧元素设置有饱和度为0%且明度从轮胎径向的内侧到轮胎径向的外侧从80%线性降低到10%的装饰。另一方面,比较例1在外侧装饰部上设置有明度为80%且饱和度为0%的装饰,以及在内侧装饰部上设置有明度为80%且饱和度为0%的装饰。 比较例2在外侧装饰部上设置有明度为80%且饱和度为0%的装饰,在内侧装饰部的从轮胎径向的外侧缘起10mm内的区域上设置有明度为10%且饱和度为0%的装饰,以及在内侧装饰部的其它部分上设置有明度为70%且饱和度为0%的装饰。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6的内侧装饰部的第二内侧元素和比较例2的内侧装饰部的从轮胎径向的外侧缘起间隔10mm以上的区域,具有90%明度、100%饱和度和200度色相(黄绿)的线状部和具有55%明度、85%饱和度和130度色相(蓝)的线状部从轮胎径向内侧起交替并重复地形成在具有80%明度和0%饱和度的底色上。线状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宽度为1mm,线状部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的间隔为1.5mm。 
如图3所示,实施例6在外侧装饰部上形成有由重复100次的第一外侧元素和第二外侧元素构成的交错装饰,其中第一外侧元素具有90%的明度和0%的饱和度,第二外侧元素具有10%的明度和0%的饱和度。 
[表1] 
结果显示,在侧部设置有外侧装饰部和内侧装饰部以及在内侧装饰部设置有第一内侧元素和第二内侧元素的实施例轮胎与比较例轮胎相比呈现为具有更大的轮辋直径和更平坦的侧部。还显示,在外侧装饰部设置交错打印部、形成渐变部以及在内侧装饰部设置彩色部分分别使轮辋直径呈现为更大 和使侧部呈现为更平坦。 
实施例2 
由外侧装饰部111和内侧装饰部121构成的装饰部131形成于轮胎的侧部表面上,执行试验以确定是否能够获得尺寸增加的错觉效果。以下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具有195/65R15的轮胎尺寸并且在侧部表面上设置有如图5所示的装饰部131。实施例1具有宽度(轮胎径向上的距离)为6mm且明度为80%的外侧装饰部111。外侧装饰部111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缘部分的宽度为1mm且明度为10%。内侧装饰部121的第一内侧元素122具有6mm的宽度,并且明度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缘从80%逐渐降低。第一内侧元素122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缘部分具有1mm的宽度并且明度为20%(即,明度差为60%)。内侧装饰部121的第二内侧元素123没有施加打印,露出轮胎的底色。第二内侧元素123具有6mm的宽度和10%的明度。连接装饰部125与第一内侧元素122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缘起3mm内的区域在周向上彼此连接,并且具有80%的明度。中间装饰部126具有30%的明度。 
除了外侧装饰部111的轮胎径向的中央部分具有20%的明度以外,实施例2具有与实施例1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除了外侧装饰部111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缘部分具有80%的明度以外,实施例3具有与实施例1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实施例4具有明度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从80%逐渐减小到40%(即,明度差为40%)的第一内侧元素122。 
实施例5具有明度朝向轮胎径向内侧从80%逐渐减小到60%(即,明度差为20%)的外侧装饰部111。 
除了外侧装饰部111以及与外侧装饰部111相邻的中间装饰部126具有80%的明度以外,实施例6具有与实施例1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除了第一内侧元素122的轮胎径向的周缘部分具有0%的明度以外,实施例7具有与实施例1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除了第一内侧元素122的轮胎周向的周缘部分具有20%的明度以外,实施例8具有与实施例1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除了外侧装饰部18具有2%的饱和度以外,实施例9具有与实施例1的构造相同的构造。 
实施例10在侧部的表面上设置有如图6所示的装饰部131。在实施例10中,外侧装饰部111的宽度为6mm,外侧装饰部111由位于径向内侧的环状装饰带111a(绿色:色相120度,明度100%,饱和度100%)、位于径向外侧的环状装饰带111b(红色:色相0度,明度100%,饱和度100%)和中间的环状装饰带111c(白色:明度100%,饱和度0%)构成。外侧装饰部111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缘部分具有10%的明度。该构造的其它部分与实施例1的相应部分相同。 
将各试验轮胎安装到具有6J×15尺寸的轮辋上,填充符合JATMA标准的最大内压(240kPa),然后由30个观察者目视检测。结果在表2中示出。在该表中的结果中,标记“C”表示小于10个观察者观察到尺寸增大的错觉效果,标记“B”表示10个以上且小于20个观察者观察到该错觉效果,标记“A”表示20个以上观察者观察到该错觉效果。 
[表2] 
如从表2中的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采用的装饰部能够产生尺寸增大的错觉。 
附图标记说明 
1 胎面部 
2 胎侧部 
3 胎圈部 
4 侧部 
4a 轮胎最大宽度位置 
5 胎圈芯 
6 胎体帘布层 
10、110 轮胎 
11、111 外侧装饰部 
11a 第一外侧元素 
11b 第二外侧元素 
111a-111c 环状的装饰带 
21、121 内侧装饰部 
22、122 第一内侧元素 
22a 立体元素 
22b 阴影元素 
23、123 第二内侧元素 
23a 彩色部分(线状部) 
31 标记 
32 刻印区域 
41 车轮 
51 车辆 
125 连接装饰部 
131 装饰部 
DO 外侧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宽度 
DI 内侧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宽度 
D DO和DI的和 
W1 第一内侧元素的轮胎周向的宽度 
W2 第二内侧元素的轮胎周向的宽度 
h1 第一内侧元素的轮胎径向的宽度 
h 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宽度 

Claims (14)

1.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分别埋设有胎圈芯的一对胎圈部、从所述胎圈部径向向外延伸的一对胎侧部以及跨过两个所述胎侧部延伸的胎面部,环状的外侧装饰部配置在由所述胎侧部和所述胎圈部组成的侧部的轮胎径向外侧区域并且借助于打印形成于所述侧部,环状的内侧装饰部配置在所述外侧装饰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并且借助于打印形成于所述侧部,其中,
所述内侧装饰部至少设置有第一内侧元素和第二内侧元素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布置的装饰,并且
所述外侧装饰部设置有与设置在所述内侧装饰部的装饰不同的装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施加于所述外侧装饰部的装饰和施加于所述内侧装饰部的装饰彼此不连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装饰部具有明度朝向轮胎径向的外侧缘和轮胎径向的内侧缘中的至少一方逐渐变化的渐变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装饰部的外侧缘部分的明度比所述外侧装饰部的中央部分的明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装饰部和所述内侧装饰部之间的边界位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的附近。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外侧缘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宽度比所述外侧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其它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宽度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外侧装饰部和所述内侧装饰部的装饰部还具有使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第一内侧元素之间相连接的连接装饰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饰部的与所述第一内侧元素在轮胎径向上相邻的部分比所述连接装饰部的其它部分靠轮胎径向内侧地凹陷。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元素设置有明度以40%以上的明度差朝向轮胎径向的内侧缘逐渐减小的渐变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元素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缘部分具有最高明度部分的20%以下的明度,所述第一内侧元素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缘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宽度比所述第一内侧元素的其它部分的轮胎径向的宽度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侧元素以及与该第一内侧元素相邻的所述外侧装饰部通过明度比该第一内侧元素的明度和该外侧装饰部的明度小的中间装饰部分割。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装饰部和所述内侧装饰部具有相互不同的明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装饰部的所述第一内侧元素相对于轮胎径向向轮胎周向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装饰部的所述第二内侧元素设置有明度为50%以上和饱和度为15%以上的彩色部分,所述彩色部分具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以形成装饰的多个线状部。
CN201280054994.4A 2011-11-08 2012-11-07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460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4969 2011-11-08
JP2011244969A JP5566363B2 (ja) 2011-11-08 2011-11-08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03145A JP5902486B2 (ja) 2012-01-11 2012-01-11 タイヤ
JP2012-003145 2012-01-11
PCT/JP2012/079440 WO2013069802A1 (ja) 2011-11-08 2012-11-07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6038A true CN103946038A (zh) 2014-07-23
CN103946038B CN103946038B (zh) 2016-08-24

Family

ID=48290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499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46038B (zh) 2011-11-08 2012-11-07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3805B2 (zh)
EP (1) EP2777954B1 (zh)
CN (1) CN103946038B (zh)
WO (1) WO201306980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3294A (zh) * 2016-05-26 2019-01-0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22851B1 (fr) * 2014-06-30 2018-05-11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 marquage a fort contraste
FR3023508B1 (fr) * 2014-07-11 2017-12-08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 marquage a fort contrast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64831A (ja) * 1993-12-10 1995-06-27 Bridgestone Corp 帯状デザイン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0118208A (ja) * 1998-10-09 2000-04-25 Bridgestone Corp 多数の矩形状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320818A (ja) * 2002-05-08 2003-11-1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
JP2005153730A (ja) * 2003-11-26 2005-06-1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036725A (ja) * 2008-08-05 2010-02-18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10132239A (ja) * 2008-12-08 2010-06-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40834C2 (de) 1996-10-02 1998-09-10 Pirelli Reifenwerke Verfahren zum Aufdrucken von Kennzeichnungen auf einen Gummiartikel, insbesondere Reifen, sowie der durch das Verfahren hergestellte Gummiartikel
JP3831072B2 (ja) 1997-07-08 2006-10-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多数のリッジよりなる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0255223A (ja) * 1999-03-05 2000-09-19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02120518A (ja) * 2000-10-14 2002-04-23 Masayuki Kuzuu メタリックタイヤやラメ入りタイヤ
DE10250787A1 (de) 2002-10-30 2004-05-19 Vitodesign Gmbh & Co.Kg Reifen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US20050224153A1 (en) 2004-04-12 2005-10-13 Al Speyer Use of colored indicia on tires as a designator
JP2006111242A (ja) * 2004-10-13 2006-04-27 Teishin Kogyo Kk 旋回式タイヤ用プリンター
JP2007238063A (ja) * 2006-03-06 2007-09-20 Aiko Masataka タイヤ用蛍光マーク
JP5358404B2 (ja) * 2009-11-19 2013-12-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25129B2 (ja) * 2010-01-19 2013-10-2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5293690B2 (ja) 2010-06-28 2013-09-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2032741A1 (ja) * 2010-09-09 2012-03-1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US20130228260A1 (en) * 2010-11-30 2013-09-05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JP5769583B2 (ja) * 2011-10-21 2015-08-2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40311646A1 (en) * 2011-11-08 2014-10-2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Tir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64831A (ja) * 1993-12-10 1995-06-27 Bridgestone Corp 帯状デザインを有する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0118208A (ja) * 1998-10-09 2000-04-25 Bridgestone Corp 多数の矩形状装飾体を備え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3320818A (ja) * 2002-05-08 2003-11-1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
JP2005153730A (ja) * 2003-11-26 2005-06-1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036725A (ja) * 2008-08-05 2010-02-18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JP2010132239A (ja) * 2008-12-08 2010-06-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3294A (zh) * 2016-05-26 2019-01-0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9153294B (zh) * 2016-05-26 2020-11-2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77954A1 (en) 2014-09-17
EP2777954A4 (en) 2015-08-12
US20140261948A1 (en) 2014-09-18
CN103946038B (zh) 2016-08-24
US10493805B2 (en) 2019-12-03
WO2013069802A1 (ja) 2013-05-16
EP2777954B1 (en) 2020-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50397B2 (en) Tire
CN104185560B (zh) 充气轮胎
CN103097151A (zh) 轮胎
CN103917385B (zh) 轮胎
CN104918797B (zh) 充气轮胎
CN103946038A (zh) 充气轮胎
US9555670B2 (en) Pneumatic tire
JP5977577B2 (ja) タイヤ・リムホイールの組立体
CN105189147B (zh) 轮胎和轮胎表面的印刷方法
JP556636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423999B (zh) 充气轮胎
JP2019073234A (ja) タイヤ
JP5902486B2 (ja) タイヤ
JP5566362B2 (ja) 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Termination date: 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