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94991A - 冲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冲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94991A
CN103894991A CN201310723930.5A CN201310723930A CN103894991A CN 103894991 A CN103894991 A CN 103894991A CN 201310723930 A CN201310723930 A CN 201310723930A CN 103894991 A CN103894991 A CN 1038949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hell
inner casing
tool
percussion t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239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94991B (zh
Inventor
垣内保广
竹内一
古泽正规
多田祥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154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465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28154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8465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949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49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949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949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2Construction of casings, bodies or ha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20Devices for cleaning or cooling tool or 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24Damping the reaction for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6Vibration damp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57Details related to cleaning or cooling the tool or workpiece
    • B25D2217/0065Use of dust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51Couplings, e.g.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65Details regarding assembling of the to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121Housing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361Use of screws or threaded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经改进的冲击工具,以保护配置在外壳内的部件免受粉尘的影响。冲击工具具有:驱动机构(120、140),其用于驱动工具头(119);电机(110),其用于驱动驱动机构(120、140);内壳(103),其用于收装驱动机构(120、140);外壳(101),其形成有收装内壳(103)和电机(110)的内部空间;开口部(193),其从外壳(101)的外部通向内部空间;罩部件(195),其用于罩住开口部。

Description

冲击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工具,使其工具头至少沿着长轴方向作直线动作,以对被加工材进行规定的加工作业。
背景技术
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247239号公开有如下一种冲击工具,即,该冲击工具具有:内壳,其用于收装驱动工具头的驱动机构;外壳,其用于收装内壳。另外,该外壳构成为通过弹性部件以能相对于内壳移动的方式与该内壳弹性连接的防振壳体。
在外壳具有朝外部开口的开口部的情况下,加工作业时而产生的粉尘有可能会通过该开口部进入到外壳内。尤其是,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247239号所记载的冲击工具中,由于外壳内配置有电机,所以进入到外壳内的粉尘有可能会对该电机造成恶劣影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改进的冲击工具,其能够保护配置在外壳内的部件免受粉尘的影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优选方式为:一种冲击工具,其使工具头至少沿着长轴方向作直线动作,以对被加工材进行锤击作业。该冲击工具具有: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工具头;电机,其用于驱动驱动机构;内壳,其用于收装驱动机构;外壳,其用于收装内壳和电机;罩部件,其用于罩住从外壳的外部通向内部的开口部。这里,“开口部”为包含孔和间隙的概念。另外,作为“由罩部件罩住开口部”的方式,优选将罩部件以拆下来的方式安装在外壳上,并由该罩部件罩住开口部。
根据本发明,从外壳的外部通向内部的开口部由罩部件罩住。因此,这可以防止加工作业时产生的粉尘通过开口部进入到外壳内。从而保护收装在外壳内的电机免受粉尘的影响。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外壳具有第1外壳和形成为与第1外壳不同的部件的第2外壳。另外,由第1外壳收装内壳,由第2外壳收装电机。
根据本方式,外壳由第1外壳和第2外壳形成。因此,例如,可以使第1外壳和第2外壳形成不同的颜色。或者,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第1外壳和第2外壳。因此,可以提高外壳在设计上的自由度。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冲击工具具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配置在第1外壳和内壳之间。另外,第1外壳通过弹性部件以能相对于该内壳移动的方式与该内壳相连接。
根据本方式,第1外壳通过弹性部件与内壳弹性连接。从而使第1外壳构成为防振壳体。因此这能够减小由内壳传递给第1外壳的振动力。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在第1外壳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供操作者握住的把手部。即,通过弹性部件与内壳相连接的第1外壳构成防振把手。因此,这能够降低加工作业时把手部的振动,减轻对操作者的手指等所造成的负担。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开口部由形成在第1外壳上的通孔构成。另外,典型来讲,工具头或保持工具头的工具头保持部被保持在内壳上,并通过通孔露出外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驱动机构具有:运动转换机构部,其将电机的的转动动力转换成直线运动力;冲击机构部,其被运动转换机构驱动,对工具头进行撞击(冲击)。另外,内壳具有:第1内壳;第2内壳,其形成为与第1内壳不同的部件;连接部件,其用于连接第1内壳和第2内壳。由第1内壳收装运动转换机构,由第2内壳收装冲击机构部。另外,开口部形成为能供连接部件从外壳的外部插入的通孔。
根据本方式,由罩部件防止粉尘通过通孔进入到外壳的内部空间内。因此,这可以保护收装在外壳内的电机免受粉尘的影响。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开口部朝所安装的锤头的顶端侧开口。另外,罩部件安装在外壳的外侧,用以罩住开口部。
在使工具头的顶端向上进行向上作业,以对建筑物的天棚等进行加工时,由于开口部朝工具头的顶端侧开口,因而使粉尘容易通过开口部进入。但是,根据本方式,开口部被安装在外壳的外侧的罩部件罩住。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粉尘通过开口部进入到外壳内。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开口部由围绕在工具头的长轴方向上的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开口构成。另外,罩部件由罩住所有开口的单个部件构成。
根据本方式,多个开口被由单个部件构成的罩部件罩住。因此这能简化罩部件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优选方式为:一种冲击工具,其使工具头至少沿着长轴方向作直线动作,以对被加工材进行锤击作业。冲击工具具有: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工具头;电机,其用于驱动驱动机构;壳体,其用于形成冲击工具的外部轮廓。壳体具有第1壳体和第2壳体。由第1壳体收装驱动机构,由第2壳体收装电机。第1壳体具有能与第2壳体相抵接的第1抵接区域,第2壳体具有能与第1壳体相抵接的第2抵接区域。因此,第1抵接区域和第2抵接区域相互抵接。另外,第1抵接区域和第2抵接区域能相互滑动,该第1抵接区域和该第2抵接区域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根据本发明,第1抵接区域和第2抵接区域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因此,在用冲击工具进行加工作业时,能够防止第1抵接区域和第2抵接区域的滑动面因摩擦热而熔化连接。例如,当第1壳体由合成树脂形成时,即使第2壳体由合成树脂以外的金属等材料或者合成树脂制成,也要由熔点与形成第1壳体的合成树脂的熔点不同的合成树脂形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第2壳体由形成第2抵接区域的第1部件和收装电机的第2部件构成。
根据本方式,仅使第2壳体中形成第2抵接区域的第1部件由与第1壳体不同的材料形成。因此,这能够使收装电机的第2部件、即第2壳体的大部分由与第1壳体相同的材料形成。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第1部件由具有切缝的环状部件构成。另外,本发明中的“具有切缝的环状部件”是指具有在环的圆周方向上形成的不连续的切割部分。典型来讲,环形部件形成C形、U形或马蹄形等。
根据本方式,由具有切缝的环状部件形成第1部件。因此,利用环状部件的弹性变形,能够简单地将第1部件安装在第2部件的外表面上。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冲击工具具有收装驱动机构的内壳。另外,由第1壳体收装内壳。冲击工具还具有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配置在第1壳体和内壳之间。另外,第1壳体通过弹性部件以能相对于内壳移动的方式与该内壳相连接。
根据本方式,第1壳体通过弹性部件以能相对于内壳移动的方式与该内壳相连接。因此,第1壳体可以构成为防振壳体。即,构成为防振壳体的第1壳体相对于第2壳体滑动。因此,这能够防止因第1抵接区域和第2抵接区域的滑动而产生的摩擦热使两者熔化连接。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内壳具有第1引导部件,第1壳体具有能相对于第1引导部件滑动的第2引导部件。另外,第1引导部件和第2引导部件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具体来讲,优选第1引导部件和第2引导部件中的一方由合成树脂形成,而另一方由金属形成。
根据本方式,第1引导部件和第2引导部件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因此,在用冲击工具加工作业时,且在第1壳体相对于内壳移动时,这能够防止因第1引导部件和第2引导部件的滑动而产生的摩擦热使两者熔化连接。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第1抵接区域具有:第1延伸面,其沿工具头的长轴方向延伸;第2延伸面,其沿与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第2抵接区域具有:第3延伸面,其沿工具头的长轴方向延伸;第4延伸面,其沿与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配置第1壳体和第2壳体,使第1延伸面和第3延伸面滑动,以及使第2延伸面和第4延伸面滑动。
根据本方式,沿工具头的长轴方向和沿与工具头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形成有滑动面。因此能够增大滑动面的面积。从而使第1壳体相对于第2壳体的滑动保持稳定。还有,降低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滑动面的磨损。
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的其他方式为:第1壳体具有第3引导部件,第2壳体具有能相对于第3引导部件滑动的第4引导部件。另外,第3引导部件和第4引导部件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具体来讲,优选第3引导部件和第4引导部件中的一方由合成树脂形成,另一方由金属形成。
根据本方式,第3引导部件和第4引导部件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因此,在用冲击工具加工作业时,且在第1壳体相对于第2壳体移动时,这能够防止因第3引导部件和第4引导部件的滑动而产生的摩擦热使两者熔化连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经改进的冲击工具,其能保护配置在外壳内的部件免受粉尘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锤钻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该锤钻的外形图。
图3是从顶端侧看该锤钻时的图,表示防尘罩被拆下来之后的状态。
图4是沿锤头的长轴方向分解锤钻后而形成的图。
图5是沿图3中的A-A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的B部的放大图。
图7是表示图6中外侧壳体的机身壳体相对于内壳向前方移动后的状态的图。
图8是安装防尘罩后的状态下的锤钻的外观立体图。
图9是表示将防尘罩从锤钻上拆下来之后的状态时的外形立体图。
图10是沿图2中的C-C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2中的D-D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沿图10中的E-E线和沿图11中的F-F线剖切而成的结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以工作模式切换旋钮和金属罩为主体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锤钻的外观结构的外形图。
图15是表示该锤钻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环状部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环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18是环状部件展开后的状态时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环状部件展开后的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20是沿图14的A-A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21是沿图14的B-B线剖切而成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沿图20的C-C线和沿图21的D-D线剖切而成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锤钻;101:外侧壳体;101A:机身壳体;101B:电机壳体;101F:前侧壳体部;101R:后侧壳体部;101M:主壳体部;102:下部区域部;103:内侧壳体;103A:曲轴壳体;103B:筒部;104:上部区域部;104a:切缝;104b:卡合突部;104c:角部;105:滑动区域(相对区域);105a:滑动面;105b:滑动面;105c:滑动面;105d:滑动面;106:螺钉;107:金属罩;107a:凸缘部;107b:台阶部;107c:通孔;108:相对区域;108a:斜面区域;109:把手;109A:把握部;109B:上部连接区域;109C:下部连接区域;110:电动机;120:运动转换机构;121:曲轴;123:连杆;125:活塞;140:冲击构件;141:气缸;141a:空气室;143:撞锤;145:撞栓;145a:O型环;147:工作模式切换旋钮;147a:操作部;147b:轴部;150:动力传动机构;151:离合器;159:工具保持架;161:连接螺栓;161a:头部;162:垫圈;163:带螺纹孔的凸起部;165:连接用凸缘部;171:第1压缩螺旋弹簧;171a、171b:弹簧接收部;173:滑动引导件;174:筒状引导件;175:导杆;177:固定部件;178:螺钉;181:第2压缩螺旋弹簧;181a、181b:弹簧接收部;183:滑动引导件;184:导杆;185:筒状引导件;186:套筒;187:螺钉;188:蛇腹状部件;189:弹性环;191:台阶表面部;193:通孔;195:防尘罩;195a:凹部;195b:突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中,采用电动式的锤钻100作为冲击工具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在锤钻100上安装有锤头119,该锤钻100使所安装的锤头119沿长轴方向作直线动作和绕长轴方向转动,对被加工材进行开孔或切削等加工作业。该锤头119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工具头”的实施构成例。
如图1和图2所示,锤钻100具有形成该锤钻100的外轮廓的外侧壳体101。该外侧壳体101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外壳”的实施构成例。锤头119通过筒状的工具保持架159以能拆下来的方式安装在外侧壳体101的顶端区域上。锤头119被插入工具保持架159的锤头插入孔内,相对于该工具保持架159,被保持为能沿其长轴方向移动,而且沿其圆周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的状态。
在外侧壳体101的顶端区域的相反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供操作者握住的把手109。该把手109具有把握部109A,该把握部109A沿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图1中的纸面上下方向)延伸。把握部109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与外侧壳体101相连接。因此,把手109作为主手柄,其从锤钻101的侧面看大致呈D型。该把手109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把手部”的实施构成例。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说明,将锤钻100的长轴方向上的锤头119一侧(图1中的纸面左侧)规定为前侧,将把手109一侧(图1中的纸面右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图1中的锤钻100的上侧规定为上侧,将图1中的锤钻100的下侧规定为下侧。
如图1所示,在外侧壳体101内收装有内侧壳体103和电动机110。内侧壳体103配置在外侧壳体101内的上部。在内侧壳体103内收装有运动转换机构120和冲击构件140。该内侧壳体103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内壳”的实施构成例。用于驱动运动转换机构120的电动机110在运动转换机构120的下方,收装在外侧壳体101内的下部,该电动机110的转动轴线(输出轴)沿大致与外侧壳体101的长轴方向(锤头119的长轴方向)相交的上下方向延伸。该电动机110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电机”的实施构成例。另外,通过由操作者扣动配置在把手109上的扳机109a,从而使电动机110通电。
电动机110的转动动力被运动转换机构120转换成直线运动力后传递给冲击构件140,由该冲击构件140使锤头119沿长轴方向,即图2中的纸面左方进行冲击。该运动转换机构120和冲击构件140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驱动机构”的实施构成例。
运动转换机构120用于将电动机110的转动动力转换成直线运动力后传递给冲击构件140。该运动转换机构120具有曲轴机构,该曲轴机构由被电动机110驱动的曲轴121、连杆123、活塞125等构成。活塞125构成驱动冲击构件140的驱动部件。该活塞125以能在气缸141内沿锤头119的长轴方向滑动的方式而配置。该运动转换机构120对应于本发明中的“运动转换机构部”的实施构成例。
冲击构件140主要具有:作为冲击部件的撞锤143,其以能滑动的方式配置在气缸141内;作为中间部件的撞栓145,其以能滑动的方式配置在工具保持架159内,用于将撞锤143的动能传递给锤头119。气缸141配置在工具保持架159的后方且与之呈同轴。该气缸141具有由活塞125和撞锤143隔开的空气室141a。当活塞125滑动时,在空气室141a的空气弹簧的作用下,撞锤143被驱动并撞击(冲击)撞栓145,接着,由该撞栓145撞击(冲击)锤头119。该冲击构件140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冲击机构部”。
如图1所示,电动机110的转动动力被主要由多个齿轮构成的动力传动机构150减小后,经作为最终轴的工具保持架159传递给锤头119。从而使锤头119沿其圆周方向转动。另外,在动力传动机构150的动力传动路径中配置有啮合式的离合器151,该离合器151用于将电动机110的转动输出动力传递给锤头119或者切断该传递。在将该离合器151切换成动力传动状态时,锤头119沿其长轴方向进行冲击以及沿其圆周方向转动。另外,在将离合器151切换成动力切断状态时,锤头119仅作冲击动作。
锤钻100在外侧壳体101的上表面区域上具有工作模式切换旋钮147。由操作者转动该工作模式切换旋钮147,使工作模式在锤模式和锤钻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该锤模式为:仅在锤头119沿其长轴方向冲击时的冲击力的作用下,对被加工材进行加工作业,该锤钻模式为:在锤头119沿其长轴方向冲击时的冲击力和沿其圆周方向转动时的转动力的作用下,对被加工材进行加工作业。
如图4所示,内侧壳体103在前后方向上由2个部件构成。即,内侧壳体103由曲轴壳体103A和筒部103B构成,该筒部103B大致呈筒状,配置在曲轴壳体103A的前方。由该曲轴壳体103A收装运动转换机构120和动力传动机构150,由该筒部103B收装冲击构件140和工具保持架159的后方部分。该曲轴壳体103A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内壳”的实施构成例,该筒部103B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内壳”的实施构成例。
如图5~图7所示,曲轴壳体103A和筒部103B在其连接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由4根连接螺栓161连接在一起且能够拆开,从而构成内侧壳体103。4根连接螺栓161显示在图3中。具体来讲,如图4所示,曲轴壳体103A的前端部呈圆筒状。如图5~图7所示,在曲轴壳体103A的前端部的外周部上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4个带螺纹孔的凸起部163。另外,螺纹孔朝后方延伸规定长度。另外,与曲轴壳体103A的前端部相对应,筒部103B的后端部呈圆筒状。在该筒部103B的后端部上,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具有螺栓通孔的4个连接用凸缘部165。另外,在曲轴壳体103A的连接面和筒部103B的连接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将带六角孔的连接螺栓161插入连接用凸缘部165的通孔内之后拧入带螺纹孔的凸起部163内,从而使曲轴壳体103A和筒部103B连接在一起。另外,在连接螺栓161的头部161a和连接用凸缘部165的前表面之间配置有垫圈162。该连接螺栓161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连接部件”的实施构成例。
如图1和图2所示,外侧壳体101由分别配置在锤钻100的上下方向上的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构成,由机身壳体101A收装内侧壳体103,由电机壳体101B收装电动机110。机身壳体101A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外壳”的实施构成例,电机壳体101B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外壳”的实施构成例。
在外侧壳体101中,机身壳体101A与内侧壳体103和电机壳体101B弹性连接,且能相对于该内侧壳体103和该电机壳体101B移动。另外,电机壳体101B位于内侧壳体103中的曲轴壳体103A的下方,在以罩住该曲轴壳体103A的下部的方式而配置的状态下,被螺钉等固定部件(图示省略)固定在曲轴壳体103A上。
如图4所示,机身壳体101A由分别配置在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壳体部101F和后侧壳体部101R构成。前侧壳体部101F作为防尘罩而设置,用于收装作为内侧壳体103的前侧部分的筒部103B。后侧壳体部101R作为防尘罩而设置,用于收装作为内侧壳体103的后侧部分的曲轴壳体103A。在前侧壳体部101F和后侧壳体部101R的连接面相互抵接的状态下,从该后侧壳体部101R向该前侧壳体部101F,由多个螺钉106使这两者连接在一起且能够拆开。
在后侧壳体部101R的后方形成有把手109。如图1和图2所示,把手109具有:把握部109A,其沿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延伸;上部连接区域109B,其从把握部109A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与后侧壳体部连接为一体;下部连接区域109C,其从把握部109A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且以能相对于电机壳体移动的方式与该电机壳体相连接。该把手109形成为从侧面看大致呈D形的手柄。即,把手109通过上部连接区域109B与后侧壳体部101R形成一体,且被设定为机身壳体101A的一部分。
机身壳体101A通过弹性部件以能相对于内侧壳体103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与该内侧壳体103相连接,以防止该机身壳体101A振动。具体来讲,如图12所示,上部连接区域109B通过防振用的第1压缩螺旋弹簧171与曲轴壳体103A的后部弹性连接。另外,下部连接区域109C通过防振用的第2压缩螺旋弹簧181与电机壳体101B弹性连接。另外,如图1所示,机身壳体101A的前侧壳体部101F通过弹性环189与筒部103B弹性连接。第1压缩螺旋弹簧171和弹性环189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弹性部件”的实施构成例的一个例子。
包括把手109的机身壳体101A在把手109的上部连接区域109B、下部连接区域109C及前侧壳体部101F的前端区域的这3个位置上,与内侧壳体103和与该内侧壳体103固定的电机壳体101B弹性连接。从而使机身壳体101A构成为如下防振壳体,即,该机身壳体101A以能相对于内侧壳体103和与该内侧壳体103固定的电机壳体101B沿前后方向(锤头119的长轴方向)移动的方式与内侧壳体103和与该内侧壳体103固定的电机壳体101B弹性连接。
下面,参照图10~12,说明外侧壳体101的各弹性连接部的结构。把手109的上部连接区域109B的弹性连接部主要具有左右滑动引导件173和左右第1压缩螺旋弹簧171。如图10和图12所示,滑动引导件173相对于锤头119的长轴线呈左右对称而配置。该滑动引导件173由筒状引导件174和导杆175构成,该筒状引导件174设置在上部连接区域109B的内侧,与之形成一体,且向前方突出成直线,该导杆175由金属制成,固定在曲轴壳体103A上且向后方突出成直线。导杆175以能滑动的方式被嵌入筒状引导件174的筒孔内。从而使上部连接区域109B以能相对于曲轴壳体103A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如图12所示,第1压缩螺旋弹簧171相对于锤头119的长轴线呈左右对称而配置。在配置第1压缩螺旋弹簧171时,使其中心轴线方向大致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平行。第1压缩螺旋弹簧171以弹性状态配置在曲轴壳体103A一侧的弹簧接收部171a和设置在上部连接区域109B的内表面侧的弹簧接收部171b之间。从而使第1压缩螺旋弹簧171向后方对把手109施加作用力。另外,曲轴壳体103A一侧的弹簧接收部171a设置在固定部件177上,该固定部件177由螺钉178固定在曲轴壳体103A上。
如图11和图12所示,把手109的下部连接区域109C的弹性连接部主要具有左右滑动引导件183和左右第2压缩螺旋弹簧181。滑动引导件183相对于锤头119的长轴线呈左右对称而配置。各滑动引导件183由导杆184、筒状引导件185、套筒186构成,其中,该导杆184呈圆柱状,设置在下部连接区域109C的前端侧,与之形成一体,且向前方突出成直线,该筒状引导件185设置在电机壳体101B的后端部且向后方突出成直线,该套筒186由金属制成,呈圆筒状,且其中被插入导杆184。导杆184和套筒186一起以能滑动的方式被嵌入筒状引导件185中。从而使下部连接区域109C以能相对于电机壳体101B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螺钉187在长轴方向上从前方向后方被拧入导杆184中,使其头部与筒状引导件185的前端表面相抵接,从而防止导杆184从筒状引导件185上脱落。
第2压缩螺旋弹簧181配置在左右滑动引导件183的外侧。在配置第2压缩螺旋弹簧181时,使其中心轴线方向大致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平行,该第2压缩螺旋弹簧181以弹性状态配置在下部连接区域109C一侧的弹簧接收部181b和电机壳体101B一侧的弹簧接收部181a之间,向后方对把手109施加弹性作用力。
下部连接区域109C的弹性连接部的周围被蛇腹状部件188罩住,该蛇腹状部件188由树脂或橡胶制成,配置在电机壳体101B和下部连接区域109C之间,能够进行弹性变形。从而防止粉尘进入弹性连接部中。
前侧壳体部101F的顶端区域上的弹性连接部主要具有弹性环189。弹性环189由橡胶制成,如图1所示,该弹性环189配置在外侧壳体101的前侧壳体部101F的顶端区域内表面和筒部103B的顶端区域外表面之间。弹性环189使机身壳体101A相对于筒部103B在径向(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定位,另外,通过该弹性环189在长轴方向和径向上的弹性变形,容许机身壳体101A相对于筒部103B移动。因此,弹性环189能作为定位部件和防振部件发挥作用。
构成锤钻100的部件中,滑动的部件根据磨损程度,有必要进行更换。因此,作为典型性的例子就是,在撞栓145的外周配置O型环145a(参照图4)。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锤钻100中,外侧壳体101的机身壳体101A中,包括把手109的后侧壳体部101R与内侧壳体103的曲轴壳体103A和外侧壳体101的电机壳体101B弹性连接。另外,机身壳体101A的前侧壳体部101F通过弹性环189与内侧壳体103的筒部103B弹性连接。因此,在解除由螺钉106使机身壳体101A的后侧壳体部101R和前侧壳体部101F连接的状态下,解除由螺栓161使内侧壳体103的曲轴壳体103A和筒部103B的连接,从而使锤钻100中,以后侧壳体部101R、曲轴壳体103A及电机壳体101B为一组的后侧部件和以前侧壳体部101F和筒部103B为一组的前侧部件分离。该分离状态被表示在图4中。像这样的分离有利于提高更换部件时的修理效率。
因此,这可以使螺栓161从外侧壳体101的外侧插入。具体来讲,如图5~图7所示,机身壳体101A中、收装筒部103B的前侧壳体部101F形成为前细后粗的带台阶的筒状。另外,在该前侧壳体部101F的前方的筒部和后方的筒部之间形成有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台阶表面部191。
台阶表面部191被设定在筒部103B和曲轴壳体103A的连接面的前方位置上。另外,在该台阶表面部191上设置有通孔193,该通孔193用于供连接筒部103B和曲轴壳体103A的连接螺栓161插入。通孔193朝锤头119的顶端侧开口。即,从前侧壳体部101F的外部通向内部的圆形的通孔193在前后方向上贯穿台阶表面部191。从而可以通过作为拧紧工具的内六角扳手使带六角孔的连接螺栓从外侧壳体101的外部穿过通孔193,插入到该外侧壳体101中。该通孔193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开口部”的实施构成例。
在使锤头119与被加工材相抵接后对把手109施加朝向前方的推压力的状态下,进行加工作业。因此,如图7所示,外侧壳体101中的机身壳体101A在使第1压缩螺旋弹簧171、第2压缩螺旋弹簧181及筒部103B的弹性环189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向前方移动。在机身壳体101A的移动作用下,台阶表面部191远离连接螺栓161的头部161a,从而在通孔193和头部161a之间产生间隙。即,因加工作业而产生的粉尘可能会如图中箭头所示,穿过间隙进入外侧壳体101的内部。尤其是,粉尘会对电动机110和驱动机构造成恶劣影响。另外,在进行使锤头119向上的向上作业时,由于通孔193朝锤头119的顶端侧开口,因而使粉尘堆积在台阶表面部191,并更加容易地进入机身壳体101A内。
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设置防尘罩195,避免粉尘从通孔193进入外侧壳体101的内部。防尘罩195配置在台阶表面部191的前方。从而由该防尘罩195从外侧罩住通孔193。该防尘罩195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罩部件”的实施构成例。如图8所示,防尘罩195呈环状,由合成树脂制成,以从前方向后方嵌入前侧壳体部101F的方式安装在该前侧壳体部101F上。如图9所示,在防尘罩195的内表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凹部195a。与该凹部195a相对应,在前侧壳体部101F的外表面上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突部195b。通过使突部195b与防尘罩195的凹部195a以弹性状态相卡合,从而使防尘罩195以能拆下来的方式安装在规定的安装位置上。
这样,根据第1实施方式,在构成为防振壳体的机身壳体101A中,因考虑到锤钻100的修理效率而形成的通孔193被防尘罩195从外侧罩住。另外,由于机身壳体101A构成为防振壳体,因而通孔193和连接螺栓之间的间隙大小会发生变化。因此,由防尘罩195能够防止加工作业时产生的粉尘穿过通孔193和连接螺栓161之间的间隙进入外侧壳体101内。从而这不仅能够提高外侧壳体101的防振结构和修理效率,还能够保护收装在外侧壳体101内的电动机110免受粉尘的影响。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外侧壳体101由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构成。因此,例如可以使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形成不同的颜色。另外,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形成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从而提高外侧壳体101在设计上的自由度。
另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多个通孔193被环状的单一的防尘罩195罩住。因此,与由多个罩部件分别罩住各通孔193的结构相比,这能够简化防尘罩195的结构。
另外,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锤钻100在外侧壳体101的上表面区域具有工作模式切换旋钮147。另外,由金属罩107罩住工作模式切换旋钮147的周围,以保护其免受来自外部的冲击。当该金属罩107通过螺钉106连接机身壳体101的后侧壳体部101R和前侧壳体部101F时,金属罩107被后侧壳体部101R和前侧壳体部101F从前后方向夹持。
具体来讲,如图13所示,金属罩107形成为大致呈圆形的碟状,在其上部外周缘上具有凸缘部107a。在凸缘部107a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上形成有低于凸缘上表面的台阶部107b。该台阶部107b与前侧壳体部101F和后侧壳体部101R相卡合。从而使金属罩107由后侧壳体部101R和前侧壳体部101F从前后方向夹持而被保持住。
工作模式切换旋钮147具有:操作部147a;其由操作者操作;轴部147b,其从操作部147a向下方延伸。轴部147b穿过金属罩107底部的通孔107C被插入内侧壳体103的曲轴壳体103A内,以能相对于该曲轴壳体103A转动的方式被支承。操作部147a配置在金属罩107内,其上表面向上方不突出于金属罩107的凸缘部107a。从而使操作部147a的周围被金属罩107罩住,保护工作模式切换旋钮147免受来自外部的冲击。
因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由后侧壳体部101R和前侧壳体部101F来夹持安装金属罩107,从而能够简化金属罩107的安装操作。另外,与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结构相比,金属罩107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能够防止金属罩107在与地面等干涉时而受到损坏。
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单一的防尘罩195罩住多个通孔193,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由各防尘罩195分别罩住各通孔193。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由防尘罩195罩住的开口部,即朝锤头119的顶端侧开口的通孔193,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像在金属罩107上形成的通孔107c那样,朝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开口。另外,防尘罩195可以由橡胶以外的材料构成。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4~图2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用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表示,并省略对其的说明。第2实施方式在解决了第1实施方式的问题的基础上,对在相互抵接的状态下相对移动的各壳体的滑动面进行改进。
如图14所示,机身壳体101A具有下部区域部102。另外,电机壳体101B由主壳体部101M和上部区域部104构成。另外,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以下部区域部102的下端表面和上部区域部104的上端表面相互抵接滑动的方式而配置。机身壳体101A的下部区域部102和电机壳体101B的上部区域部104形成为与电动机110的输出轴垂直相交的截面(俯视看)呈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四边形。因此,在机身壳体101A上形成有被下部区域部102包围的开口部。另外,在电机壳体101B上形成有被上部区域部104包围的开口部。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分别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实施构成例。机身壳体101A的下部区域部102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抵接区域”的实施构成例,电机壳体101B的上部区域部104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抵接区域”的实施构成例。另外,上部区域部104和主壳体部101M分别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部件”和“第2部件”的实施构成例。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上部区域部104由形成有切缝104a、俯视看呈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四边形的环状部件构成。即,上部区域部104在环状部件的圆周方向上的一处具有切割部分。该切缝104a在锤钻100的后方,与锤头109相对形成。如图18和图19所示,上部区域部104能够通过弹性变形使形成有切缝104a的一侧在与前后方向相交的左右方向上向外侧扩展。在切缝104a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大致呈圆柱状的卡合突起104b。
因此,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扩展上部区域部104的状态下,使该上部区域部104从锤钻100的前方向后方以水平状态移动,将其嵌入电机壳体101B的主壳体部101M的上端外周部,然后,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将该上部区域部104安装在主壳体部101M的上端外周部上。此时,卡合突起104b以弹性状态与主壳体部101M上形成的卡合凹部(图示省略)相卡合。即,上部区域部104以能拆下来的方式安装在主壳体部101M上。
如图16和图17所示,上部区域部104的大致呈四边形的上表面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为平面状。因而使上部区域104的上表面与机身壳体101A的下部区域部102的下表面相接触。即,如图14所示,在机身壳体101A的下部区域部102和上部区域部104的滑动区域(相对区域)105上配置有各自的沿圆周方向延伸的滑动面。具体来讲,如图14所示,机身壳体101A的下部区域102具有:左右滑动面105a,其沿锤头119的长轴方向延伸;前后滑动面105b,其沿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延伸。上部区域部104具有:左右的滑动面105c,其沿锤头119的长轴方向延伸;前后滑动面105d,其沿与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交叉的左右方向延伸。下部区域部102的左右滑动面105a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延伸面”的实施构成例,前后滑动面105b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延伸面”的实施构成例,左右滑动面105c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3延伸面”的实施构成例,前后滑动面105d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4延伸面”的实施构成例。
如图14所示,在将上部区域部104安装在主壳体部101M的上端外周部上的状态下,在主壳体部101M和上部区域部104的相对区域108的后方部分上形成有向后方朝下倾斜的斜面区域108a。即,通过使主壳体部101M上形成的倾斜面和上部区域部104上形成的斜面相互抵接,从而限制上部区域部104相对于主壳体部101M向前方移动。
如图20~22所示,外侧壳体101的各弹性连接部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所示结构相同。因此,导杆175和把手109的筒状引导件174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引导部件”和“第2引导部件”的实施构成例。另外,套筒186和电机壳体101B的筒状引导件185分别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3引导部件”和“第4引导部件”的实施构成例。
在第2实施方式中,外侧壳体101中,构成为防振壳体的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的主壳体部101M均由聚酰胺树脂形成。另外,上部区域部104由与聚酰胺树脂不同的材料形成,例如由聚碳酸酯树脂、聚缩醛树脂、铁、镁、铝、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形成。另外,优选上部区域部104由熔点高于聚酰胺树脂的熔点的材料形成。另外,把手109与机身壳体101A相同,由聚酰胺树脂形成。
在锤钻100中,加工作业时,锤头119会产生沿长轴方向的冲击性的周期振动。在该振动的作用下,在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的滑动区域(相对区域)105上,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在相抵接的状态下沿前后方向移动,且在滑动面上产生摩擦热。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聚酰胺树脂形成作为相互滑动的一个部件的机身壳体101A,由与聚酰胺树脂不同的材料形成作为相互滑动的另一部件的上部区域部104。从而防止因伴随着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的滑动面的滑动产生的摩擦热而使两者熔化连接。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机身主体101A和上部区域部104的滑动面基本沿机身壳体101A的圆周方向在整个机身壳体101A上形成。因此,可以增大滑动面的面积,使机身主体101A相对于上部区域部104的滑动保持稳定。另外,能够降低机身主体101A和上部区域部104的滑动面的磨损。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利用上部区域部104的弹性变形,使切缝104a一侧向外侧扩展的状态下,将该上部区域部104安装在主壳体部101M的外表面上。因此,可以根据需要简单地将已磨损的上部区域部104更换成新的上部区域部104。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把手109的上部连接区域109B的弹性连接部上,由聚酰胺树脂形成把手109的筒状引导件174,由金属形成曲轴壳体103A的导杆175。即,由于筒状引导件174和导杆175由不同种类的材料形成,所以,即使在筒状引导件174和导杆175的滑动面上产生摩擦热,也能防止因该摩擦热导致的滑动面的熔化连接。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在把手109的下部连接区域109C的弹性连接部上,由聚酰胺树脂形成把手109的筒状引导件185,由金属形成固定在把手109一侧的套筒186。即,由于筒状引导件185和套筒186由不同种类的材料形成,所以,即使在筒状引导件185和套筒186的滑动面上产生摩擦热,也能防止因该摩擦热导致的滑动面的熔化连接。
在第2实施方式中,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的主壳体部101M由聚酰胺树脂形成,上部区域部104由聚碳酸酯树脂、聚缩醛树脂、铁、镁、铝或者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形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3的主壳体部101M可以由聚碳酸酯树脂、聚缩醛树脂、铁、镁、铝或者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形成,上部区域部104可以由聚酰胺树脂形成。即,机身壳体101A和上部区域部104由上述列举的各种材料中的不同的材料形成即可。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电机壳体101B由主壳体部101M和上部区域部104构成,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即,电机壳体101B可以由单个部件构成。在这种情况下,由聚酰胺树脂形成机身壳体101A和电机壳体101B中的一个,由聚碳酸酯树脂、聚缩醛树脂、铁、镁、铝或者不锈钢中的任意一种材料形成另一个。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上部区域部104具有切缝,但是,上部区域部104可以形成为不具有切缝的环状部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防止机身壳体101A和上部区域部104的滑动面上出现熔化连接。
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外侧壳体101中,机身壳体101A与内侧壳体101B弹性连接,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即,外侧壳体101可以不构成为防振壳体。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把手109构成为与外侧壳体101弹性连接的防振壳体。
另外,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锤钻100作为冲击工具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使锤头119只沿长轴方向作冲击动作的锤部件。
鉴于上述方案的主旨精神,本发明所涉及的冲击工具可以采用下述方式。各方式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与权利要求中的方案组合使用。
(方式1)
一种冲击工具使其工具头至少沿着长轴方向作直线动作,以对被加工材进行锤击作业,
该冲击工具具有:
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所述工具头;
电机,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机构;
壳体,其用于形成冲击工具的外部轮廓,
所述壳体具有第1壳体和第2壳体,
由所述第1壳体收装所述驱动机构,由所述第2壳体收装所述电机,
所述第1壳体具有能与所述第2壳体相抵接的第1抵接区域,
所述第2壳体具有能与所述第1壳体相抵接的第2抵接区域,
所述第1抵接区域和所述第2抵接区域能相互滑动,
所述第1抵接区域和所述第2抵接区域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方式2)
在方式1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第2壳体由形成所述第2抵接区域的第1部件和收装所述电机的第2部件构成。
(方式3)
在方式2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第1部件形成为具有切缝的环状部件。
(方式4)
在方式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冲击工具具有收装所述驱动机构的内壳,
所述第1壳体以收装所述内壳的方式而构成,
所述冲击工具具有配置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内壳之间的弹性部件,
所述第1壳体通过所述弹性部件以能相对于所述内壳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内壳相连接。
(方式5)
在方式4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内壳具有第1引导部件,
所述第1壳体具有能相对于所述第1引导部件滑动的第2引导部件,
所述第1引导部件和所述第2引导部件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方式6)
在方式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第1抵接区域具有:
第1延伸面,其沿所述工具头的长轴方向延伸;
第2延伸面,其沿与所述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2抵接区域具有:
第3延伸面,其沿所述工具头的长轴方向延伸;
第4延伸面,其沿与所述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配置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使所述第1延伸面和所述第3延伸面滑动,以及使所述第2延伸面和所述第4延伸面滑动。
(方式7)
在方式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第1壳体具有第3引导部件,
所述第2壳体具有能相对于所述第3引导部件滑动的第4引导部件,
所述第3引导部件和所述第4引导部件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方式8)
在方式1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第2壳体由从聚碳酸酯树脂、聚缩醛树脂、铁、镁、铝及不锈钢的集合中选出的材料形成。
(方式9)
在方式8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第1壳体由聚酰胺树脂形成。
(方式10)
在方式2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第1部件由从聚碳酸酯树脂、聚缩醛树脂、铁、镁、铝及不锈钢的集合中选出的材料形成。
(方式11)
在方式10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第2部件由聚酰胺树脂形成。
(方式12)
在方式1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第1壳体通过弹性部件与所述第2壳体弹性连接。
(方式13)
在方式4所述的冲击工具中,
所述内壳以不能与所述第2壳体相对移动的方式与之相连接。
(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要素和本发明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与本发明中的构成要素的关系如下。本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只不过是所对应的发明特定事项的一个实施构成例,本发明的各构成要素并不局限于此。
锤头119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工具头”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运动转换机构120和冲击构件140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运动转换机构120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运动转换机构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冲击构件140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冲击机构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电动机110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电机”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外侧壳体101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外壳”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机身壳体101A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外壳”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电机壳体101B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外壳”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内侧壳体103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内壳”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曲轴壳体103A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内壳”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筒部103B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内壳”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通孔193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开口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防尘罩195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罩部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第1压缩螺旋弹簧171和弹性环189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弹性部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把手109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把手部”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连接螺栓161对应于本发明中的“连接部件”。
外侧壳体101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壳体”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机身壳体101A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壳体”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电机壳体101B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壳体”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下部区域部102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抵接区域”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上部区域部104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抵接区域”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电机壳体101B的上部区域部104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部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电机壳体101B的主壳体部101M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部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下部区域部102的滑动面105a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延伸面”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下部区域部102的滑动面105b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延伸面”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上部区域部104的滑动面105c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3延伸面”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上部区域部104的滑动面105d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4延伸面”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导杆175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1引导部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把手109的筒状引导件174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2引导部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套筒186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3引导部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电机壳体101B的筒状引导件185为对应于本发明中的“第4引导部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

Claims (16)

1.一种冲击工具,其使工具头至少沿着长轴方向作直线动作,以对被加工材进行锤击作业,其特征在于,具有:
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所述工具头;
电机,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机构;
内壳,其用于收装所述驱动机构;
外壳,其用于收装所述内壳和所述电机;
罩部件,其用于罩住从所述外壳的外部通向内部的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第1外壳和形成为与所述第1外壳不同的部件的第2外壳,
由所述第1外壳收装所述内壳,
由所述第2外壳收装所述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工具具有弹性部件,
所述弹性部件配置在所述第1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
所述第1外壳通过所述弹性部件以能相对于所述内壳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内壳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外壳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供操作者握住的把手部。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由形成在所述第1外壳上的通孔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
运动转换机构部,其用于将所述电机的转动动力转换成直线运动力;
冲击机构部,其被所述运动转换机构部驱动,对所述工具头进行撞击,
所述内壳具有:
第1内壳;
第2内壳,其形成为与所述第1内壳不同的部件;
连接部件,其用于连接所述第1内壳和所述第2内壳,
由所述第1内壳收装所述运动转换机构部,
由所述第2内壳收装所述冲击机构部,
所述开口部形成为能供所述连接部件从所述外壳的外部插入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朝所述工具头的顶端侧开口,
所述罩部件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外侧,用以罩住所述开口部的所述工具头的顶端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部由围绕在所述工具头的长轴方向上的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开口构成,
所述罩部件由罩住所有所述开口的单个部件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具有第1壳体和第2壳体,
由所述第1壳体收装所述驱动机构,由所述第2壳体收装所述电机,
所述第1壳体具有能与所述第2壳体相抵接的第1抵接区域,
所述第2壳体具有能与所述第1壳体相抵接的第2抵接区域,
所述第1抵接区域和所述第2抵接区域能相互滑动,
所述第1抵接区域和所述第2抵接区域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10.一种冲击工具,其使工具头至少沿着长轴方向作直线动作,以对被加工材进行锤击作业,其特征在于,具有:
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所述工具头;
电机,其用于驱动所述驱动机构;
壳体,其用于形成冲击工具的外部轮廓,
所述壳体具有第1壳体和第2壳体,
由所述第1壳体收装所述驱动机构,由所述第2壳体收装所述电机,
所述第1壳体具有能与所述第2壳体相抵接的第1抵接区域,
所述第2壳体具有能与所述第1壳体相抵接的第2抵接区域,
所述第1抵接区域和所述第2抵接区域能相互滑动,
所述第1抵接区域和所述第2抵接区域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壳体由形成所述第2抵接区域的第1部件和收装所述电机的第2部件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部件形成为具有切缝的环状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工具具有收装所述驱动机构的内壳,
由所述第1壳体收装所述内壳,
所述冲击工具具有弹性部件,
所述弹性部件配置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内壳之间,
所述第1壳体通过所述弹性部件以能相对于所述内壳移动的方式与所述内壳相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具有第1引导部件,
所述第1壳体具有能相对于所述第1引导部件滑动的第2引导部件,
所述第1引导部件和所述第2引导部件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9~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抵接区域具有:第1延伸面,其沿所述工具头的长轴方向延伸;第2延伸面,其沿与所述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第2抵接区域具有:第3延伸面,其沿所述工具头的长轴方向延伸;第4延伸面,其沿与所述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配置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使所述第1延伸面和所述第3延伸面滑动,以及使所述第2延伸面和所述第4延伸面滑动。
16.根据权利要求9~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壳体具有第3引导部件,
所述第2壳体具有能相对于所述第3引导部件滑动的第4引导部件,
所述第3引导部件和所述第4引导部件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CN201310723930.5A 2012-12-25 2013-12-24 冲击工具 Active CN1038949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1540 2012-12-25
JP2012281540A JP5984658B2 (ja) 2012-12-25 2012-12-25 打撃工具
JP2012281542A JP5984659B2 (ja) 2012-12-25 2012-12-25 打撃工具
JP2012-281542 2012-12-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94991A true CN103894991A (zh) 2014-07-02
CN103894991B CN103894991B (zh) 2016-06-01

Family

ID=49943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23930.5A Active CN103894991B (zh) 2012-12-25 2013-12-24 冲击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950418B2 (zh)
EP (2) EP3189940B1 (zh)
CN (1) CN103894991B (zh)
RU (1) RU2649489C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61426B2 (en) * 2016-02-19 2020-05-26 Makita Corporation Work tool with vibration dampers
DE102016215660A1 (de) * 2016-08-22 2018-02-22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r Dämpfung einer Handwerkzeugmaschine
JP6981744B2 (ja) 2016-10-07 2021-12-17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ハンマドリル
US10875168B2 (en) 2016-10-07 2020-12-29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JP6863704B2 (ja) * 2016-10-07 2021-04-21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JP6757226B2 (ja) 2016-10-07 2020-09-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7246202B2 (ja) 2019-02-19 2023-03-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JP7229807B2 (ja) 2019-02-21 2023-02-2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US11400577B2 (en) * 2019-06-11 2022-08-02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EP3763467A1 (de) * 2019-07-11 2021-01-13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Staubschutzkappe mit schwingungsentkopplung
US11845168B2 (en) * 2019-11-01 2023-12-19 Makita Corporation Reciprocating tool
US11654544B2 (en) * 2020-06-03 2023-05-23 Snap-On Incorporated Insert for a power tool housing
US11926030B2 (en) * 2020-08-24 2024-03-12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having hammer mechanism
US11759938B2 (en) 2021-10-19 2023-09-19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622A (zh) * 1996-03-26 1997-10-01 罗伯特-博希股份公司 用于手工工具机的工具夹
CN1374172A (zh) * 2001-03-07 2002-10-16 布莱克-德克尔公司 锤子
US20090223691A1 (en) * 2008-03-05 2009-09-10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CN201807751U (zh) * 2010-09-29 2011-04-27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及其夹头
CN201953397U (zh) * 2010-12-15 2011-08-31 山东立业矿井隔爆装备有限公司 矿井自动隔爆抑爆装置
CN102259327A (zh) * 2010-05-25 2011-11-30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CN102387899A (zh) * 2009-04-10 2012-03-21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CN102814787A (zh) * 2011-06-10 2012-12-12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5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14421A (en) * 1960-04-04 1963-12-17 Skil Corp Pneumatic system for a rotary hammer device
JPS55151482U (zh) 1979-04-13 1980-10-31
DE3029560A1 (de) * 1980-08-05 1982-03-11 Friedrich Duss Maschinenfabrik GmbH & Co, 7265 Neubulach Werkzeughalterung an einem schlag- oder drehschlaghammer
JPS5976218A (ja) 1982-10-25 1984-05-01 Kasai Kogyo Co Ltd 超音波溶着方法
US4450919A (en) * 1983-01-03 1984-05-29 Cousineau Bernard L Drill attachment
DE3418882A1 (de) * 1984-05-21 1985-11-21 Hilti Ag, Schaan Staubschutzkappe
JPS6181888U (zh) 1984-11-02 1986-05-30
SU1627399A1 (ru) * 1988-10-31 1991-02-15 Новосибир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инженеров водн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а Виброзащит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5332156A (en) * 1993-10-25 1994-07-26 Ransburg Corporation Spray gun with removable cover and method for securing a cover to a spray gun
US7101300B2 (en) * 2001-01-23 2006-09-05 Black & Decker Inc. Multispeed power tool transmission
US6719067B2 (en) * 2001-12-27 2004-04-13 Taga Corporation Insert for a plastic power tool housing
GB0213289D0 (en) * 2002-06-11 2002-07-24 Black & Decker Inc Rotary hammer
CN1305013C (zh) * 2002-11-28 2007-03-14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具有粘附其上用于识别的盖子和标签的便携式工具
DE10261025A1 (de) * 2002-12-24 2004-07-08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werkzeugmaschine mit mehreren, in getrennten Gehäusen untergebrachten Funktionsbaugruppen
US7077218B2 (en) * 2004-05-20 2006-07-18 Black & Decker Inc. Motor housing and assembly process for power tool
JP4525904B2 (ja) * 2004-06-08 2010-08-1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打撃工具
JP4527468B2 (ja) * 2004-08-17 2010-08-1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US7588095B2 (en) * 2005-04-19 2009-09-15 Black & Decker Inc. Outer bearing retention structures for ratchet hammer mechanism
JP4593387B2 (ja) * 2005-07-04 2010-12-0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DE102005038088A1 (de) * 2005-08-11 2007-02-15 Hilti Ag Verbindungsanordnung zwischen Hauptgehäuse und Griffgehäuse
DE102005047353A1 (de) * 2005-10-04 2007-04-05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werkzeugmaschine
EP1943059B1 (en) * 2005-11-04 2014-03-12 Robert Bosch Gmbh Articulating drill with optical speed control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JP4794306B2 (ja) 2006-01-27 2011-10-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JP4898249B2 (ja) * 2006-03-09 2012-03-14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DE102006000209A1 (de) 2006-05-05 2007-11-15 Hilti Ag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Schlagwerkzeugaufnahme
DE102006027774A1 (de) * 2006-06-16 2007-12-20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US7918374B2 (en) * 2007-01-29 2011-04-05 Halex/Scott Fetzer Company Portable fastener driving device
US8261854B2 (en) * 2007-05-01 2012-09-11 Hitachi Koki Co., Ltd Reciprocating tool
US8485274B2 (en) * 2007-05-14 2013-07-16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SE531283C2 (sv) * 2007-06-11 2009-02-10 Atlas Copco Tools Ab Husskarv för ett kraftverktyg
US7861799B2 (en) * 2008-03-21 2011-01-04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JP5128998B2 (ja) 2008-04-04 2013-01-23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手持式作業工具
JP5180697B2 (ja) * 2008-06-19 2013-04-10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手持式作業工具
US20090321101A1 (en) * 2008-06-26 2009-12-31 Makita Corporation Power tool
JP5290666B2 (ja) * 2008-08-29 2013-09-18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JP5416397B2 (ja) * 2008-12-19 2014-02-12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JP2010144921A (ja) 2008-12-22 2010-07-01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リリーフバルブ
JP5290825B2 (ja) * 2009-03-24 2013-09-1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ハンマ
JP5395531B2 (ja) * 2009-06-19 2014-01-22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WO2010150185A1 (en) * 2009-06-23 2010-12-29 Compair (Sa) (Pty) Ltd Muffler for pneumatic rock drill
JP4953170B2 (ja) * 2009-07-07 2012-06-13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5352412B2 (ja) * 2009-10-14 2013-11-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DE102009054640A1 (de) * 2009-12-15 2011-06-16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DE102009054723A1 (de) * 2009-12-16 2011-06-22 Robert Bosch GmbH, 70469 Handwerkzeugmaschine
DE102009054731A1 (de) * 2009-12-16 2011-06-22 Robert Bosch GmbH, 70469 Handwerkzeugmaschine
JP5502458B2 (ja) * 2009-12-25 2014-05-28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US8875804B2 (en) * 2010-01-07 2014-11-04 Black & Decker Inc. Screwdriving tool having a driving tool with a removable contact trip assembly
JP5510887B2 (ja) * 2010-01-13 2014-06-04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JP5448884B2 (ja) * 2010-01-28 2014-03-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打撃工具
JP5471573B2 (ja) * 2010-02-19 2014-04-16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動工具
US8636081B2 (en) * 2011-12-15 2014-01-28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Rotary hammer
DE102010030098A1 (de) * 2010-06-15 2011-12-15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Eintreibvorrichtung
DE102010030071A1 (de) * 2010-06-15 2011-12-15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Eintreibvorrichtung
JP5496812B2 (ja) * 2010-08-03 2014-05-21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JP5475592B2 (ja) * 2010-08-20 2014-04-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CA2816329A1 (en) * 2010-10-26 2012-05-03 Thomas W. Honsa Tool
GB201112825D0 (en) * 2011-07-26 2011-09-07 Black & Decker Inc A hammer drill
US8966773B2 (en) * 2012-07-06 2015-03-03 Techtronic Power Tools Technology Limited Power tool including an anti-vibration handl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622A (zh) * 1996-03-26 1997-10-01 罗伯特-博希股份公司 用于手工工具机的工具夹
CN1374172A (zh) * 2001-03-07 2002-10-16 布莱克-德克尔公司 锤子
US20090223691A1 (en) * 2008-03-05 2009-09-10 Makita Corporation Impact tool
CN102387899A (zh) * 2009-04-10 2012-03-21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CN102259327A (zh) * 2010-05-25 2011-11-30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CN201807751U (zh) * 2010-09-29 2011-04-27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及其夹头
CN201953397U (zh) * 2010-12-15 2011-08-31 山东立业矿井隔爆装备有限公司 矿井自动隔爆抑爆装置
CN102814787A (zh) * 2011-06-10 2012-12-12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649489C2 (ru) 2018-04-03
US20140174777A1 (en) 2014-06-26
RU2013157587A (ru) 2015-06-27
EP2749381A1 (en) 2014-07-02
EP3189940B1 (en) 2018-01-31
US20180065240A1 (en) 2018-03-08
US10744634B2 (en) 2020-08-18
US9950418B2 (en) 2018-04-24
EP2749381B1 (en) 2017-04-19
EP3189940A1 (en) 2017-07-12
CN103894991B (zh) 2016-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94991A (zh) 冲击工具
CN104942763B (zh) 冲击工具
EP2199013B1 (en) Power tool
US9956659B2 (en) Dust collecting device and power tool having the same
CN102848354B (zh) 打击工具
EP2384860B1 (en) Power tool housing
CN104669219B (zh) 往复式作业工具
EP2272626B1 (en) Dust collecting attachment
CN104669209B (zh) 作业工具
CN105598920A (zh) 作业工具
EP2412483B1 (en) Electric hammer
CN104114332A (zh) 冲击工具
CN101612729B (zh) 手持式作业工具
JP2017001148A (ja) 打撃工具
CN103817657A (zh) 冲击工具
CN104275682A (zh) 锤钻
EP3213876B1 (en) Striking device
CN109693211B (zh) 冲击工具
US20090008114A1 (en) Hand-Held Power Tool with a Percussion Unit
JP2014124697A (ja) 打撃工具
WO2012005223A1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打撃工具
EP2390053B1 (en) Impact tool
CN102069479A (zh) 一种钉钉子的冲击锤
CN109153112B (zh) 冲击工具
JP5537335B2 (ja) 集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