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88660A -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88660A
CN103888660A CN201310689399.4A CN201310689399A CN103888660A CN 103888660 A CN103888660 A CN 103888660A CN 201310689399 A CN201310689399 A CN 201310689399A CN 103888660 A CN103888660 A CN 1038886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ue
fiducial value
acquisition parameters
screening
z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893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88660B (zh
Inventor
中楠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88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8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886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86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4Computer-aided capture of images, e.g. transfer from script file into camera, check of taken image quality, advice or proposal for image composition or decision on when to tak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2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pensation contr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Details Of Cameras Including Film Mechanism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能够快速地设定成所指定的拍摄条件。控制部(1)在针对摄像部(6)的拍摄参数(例如变焦透镜(61)的焦点距离)于该拍摄参数的第一值(例如广角端:18mm)和第二值(例如望远端:140mm)的范围内被设定、且在该第一值和第二值的范围内规定有该拍摄参数的基准值(例如28mm)的状态下,将该设定参数变更成该基准值。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所指定的拍摄条件来进行拍摄动作的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搭载有变焦透镜的数字微型照相机(摄像装置)中,将28~35mm(薄膜尺寸35mm换算,以下相同)设为广角端(Wide端)侧的透镜存在较多,在拍摄启动时作为变焦透镜的初始位置而设定成该广角端侧(广角侧)的情形较为一般。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变焦透镜的广角化的推进,虽然该广角化对于用户而言在拓宽拍摄用途的方面而期望该广角化,但是另一方面与广角侧相比使用频度高的变焦位置靠近望远端(Tele端)的情形较为多见也是实情,如果在拍摄启动时变焦透镜被设定成广角侧,则需要从广角侧变更成靠近望远端的操作,变焦杆的操作量变多,存在错过拍摄时机或操作繁琐等问题。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作为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例如日本特开2004-184628号公报那样公开了一种在电源接通时将变焦透镜设定在广角端与望远端之间的技术。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当中,能够将变焦透镜设定在广角端与望远端之间限于电源接通时,但在电源接通之后必须将变焦透镜从广角侧调整为望远侧、或者从望远侧调整为广角侧的情形也较为多见,故此错过拍摄时机或操作繁琐等的问题依然残留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能够快速地设定成所指定的拍摄条件。
本发明的第一观点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具备获取焦点不同的多个图像的数据的获取部且在所指定的拍摄条件下进行拍摄动作,其特征在于,在该摄像装置的规定位置具备规定的操作部,该摄像装置具备:拍摄参数调整部,其在第一值
Figure BDA0000438593840000021
第二值的范围内任意地调整所述拍摄条件中包含的规定的拍摄参数的值;基准值规定部,其在所述第一值 第二值的范围内且不包含该第一值和第二值的范围内规定所述拍摄参数的基准值;和变更部,其在对所述规定的操作部进行了一次操作之际,将由所述拍摄参数调整部所任意地调整的拍摄参数变更成所述基准值。
本发明的第二观点所涉及的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第一值
Figure BDA0000438593840000023
第二值的范围内任意地调整所指定的拍摄条件中包含的规定的拍摄参数的值的步骤;和在所述第一值
Figure BDA0000438593840000024
第二值的范围内且不包含该第一值和第二值的范围内规定有所述拍摄参数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在对规定的操作部进行了一次操作之际将所述任意地调整的拍摄参数变更成所述基准值的步骤。
本发明的第三观点所涉及的摄像装置,将变焦透镜的焦点距离作为拍摄条件来进行变焦拍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装置具备:变焦设定部,其在广角端和望远端的范围内设定所述变焦透镜的焦点距离;基准值规定部,其将从所述广角端向望远侧偏离了规定量的焦点距离规定为计算变焦倍率时的基准值;和变焦倍率显示部,其将由所述变焦设定部所设定的焦点距离与作为所述基准值的焦点距离之间的比率显示为变焦倍率。
本发明的第四观点所涉及的拍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广角端和望远端的范围内设定变焦透镜的焦点距离的步骤;和将从所述广角端向望远侧偏离了规定量的焦点距离规定为计算变焦倍率时的基准值,将所述设定的焦点距离与作为所述基准值的焦点距离之间的比率显示为变焦倍率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能够快速地设定成所指定的拍摄条件,减轻用户的负担、不错过快门时机的可靠拍摄成为可能。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进一步的目的以及特征,根据在下面结合附图所进行的详细说明变得更明确。其中,为了便于理解,附图只是示例性的,并非限定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了数字照相机(摄像装置)的基本构成要素的框图。
图2A是用于说明基准值表3C的图,图2B是用于说明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随着电源接通而开始执行的数字照相机的动作(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动作)的流程图。
图4是继图3的动作之后的流程图。
图5A、图5B是例示了在实时预览画面上显示出对于基准值的变焦倍率的状态的图。
图6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而例示了对于基准值的变焦倍率以小数的值进行了显示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了数字照相机(摄像装置)的基本构成要素的框图。
数字照相机是除了静止图像之外也可拍摄运动图像的数字微型照相机,除了摄像功能、计时功能、变焦功能等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备如下功能,即:通过解析实时预览图像来识别当前的拍摄场景(例如,风景拍摄、人物拍摄等),可设定最适于该拍摄场景的快门速度、光圈值、白平衡等的各种拍摄条件(拍摄参数)的功能(最佳摄影拍摄功能)。
控制部1通过来自电源部(二次电池)2的电力供给进行动作,按照存储部3内的各种程序来控制该数字照相机的整体动作,在该控制部1中设有未图示的CPU(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等。存储部3例如是具有ROM、闪存等的构成,其具有:保存有用于按照后述的图3以及图4所示的动作顺序而实现本实施方式的程序、各种应用等的程序存储器3A、暂时存储该数字照相机进行动作所需的各种信息(例如标记等)的工作存储器3B、后述的基准值表3C等。另外,存储部3例如可以是包含SD卡、IC卡等的可装卸的移动型存储器(记录介质)的构成,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经由通信功能而与网络连接的状态下也可包括规定的服务器装置侧的存储区域。
操作部4作为按压按钮式的按键而具备各种按键。例如,在操作部4中,除了对设为可拍摄的状态的拍摄模式和再生已完成拍摄的图像的再生模式之间的切换进行指示的模式变更按键4A、对拍摄开始进行指示的快门按键4B、对视角(变焦)进行调整的变焦杆4C、通过一次操作将规定的拍摄参数(拍摄条件)变更成规定的基准值的一次操作按键4D之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还具备对快门速度、光圈值、曝光等拍摄条件进行设定的各种按键(省略图示)。控制部1根据从该操作部4对应于按键操作而输出的输入操作信号来进行对应的处理。
上述的一次操作按键4D在构建照相机之时被配置在用右手大拇指可操作的位置,例如在照相机主体的背面侧被配置在快门按键4B的附近,是通过一键操作(一次按下操作)对当前所设定的拍摄参数的变更进行指示的按键。显示部5为高精细液晶显示器或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显示器,成为显示拍摄图像(实时预览图像)的监视器画面(实时预览画面)、或者成为再生已完成拍摄的图像的再生画面。
摄像部6是除了具有透镜单元60之外还具有省略图示的各种传感器、模拟处理部、数字处理部的构成,除了静止图像之外也可拍摄运动图像,被光电变换后的图像信号(模拟值的信号)在进行了颜色分离、RGB的每种颜色成分的增益调整等之后被变换成数字值的数据。该数字变换后的图像数据被实施颜色插值处理(去马赛克处理)并全彩色显示于显示部5中。透镜单元60具有变焦透镜61、光圈/快门62、聚焦透镜(合焦透镜)63、摄像元件(CCD或CMOS)64。
摄像部6根据来自控制部1的控制信号来驱动变焦透镜61、光圈/快门62、聚焦透镜63,由此控制变焦调整、焦点调整、曝光调整、拍摄开始/结束,或者执行光学变焦处理、聚焦处理、光圈调整处理、白平衡调整处理等。在该情况下,摄像部6使作为拍摄用的光学系统部件的变焦透镜61、光圈/快门62、聚焦透镜63根据该拍摄参数(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进行机构驱动,由此来进行光学变焦处理、聚焦处理、光圈调整处理。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变焦透镜61例如使用18mm(广角端)~140mm(望远端)、7.8倍的透镜,当然其规格并不限于此。
图2A是用于说明基准值表3C的图。
基准值表3C是存储规定的拍摄参数(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的基准值的表,构成为除了存储随着拍摄模式之中的多种拍摄模式种类当中按场景分类的拍摄模式种类而变动的基准值(按拍摄模式种类分类的基准值)之外,并不局限于拍摄模式种类还存储一定的基准值(固定值)。拍摄参数的变焦值(变焦透镜61的焦点距离)在第一值(广角端的焦点距离)和第二值(望远端的焦点距离)的范围内被设定,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该范围而示出“18mm(广角端)”~“140mm(望远端)”的情形。此外,示出聚焦值在“10cm(极近)”~∞(无限远)的范围内被设定,光圈值在下限值(F2.8)~上限值(F16)的范围内被设定的情形。
随着按场景分类的拍摄模式种类而变动的基准值(按拍摄模式种类分类的基准值),例如若为风景的拍摄场景,则基准变焦值为“18mm”、基准聚焦值为“∞”、基准光圈值为“F8”。此外,若为花的拍摄场景,则基准变焦值为“28mm”、基准聚焦值为“1m”、基准光圈值为“开放”,另外,若为集体照片的场景,则基准变焦值为“18mm”、基准聚焦值为“5m”、基准光圈值为“F8”。此外,在基准值(固定值)的情况下,则基准变焦值为“28mm”、基准聚焦值为“1m”、基准光圈值为“F5.6”。
该基准值表3C的内容通过用户操作而任意地设定,对于用户而言,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设定任意的基准值,或者将在除了超广角、超望远拍摄以外的一般拍摄中被最多使用的值设定为基准值。此外,也可从制造商出场时(初始设定时)的基准值变更成所期望的基准值,或者返回到初始设定时的基准值。控制部1在对规定的操作部进行了一次操作之际,将当前所设定的拍摄参数(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变更成其基准值。在此,所谓对规定的操作部进行了一次操作之际,是指进行了将拍摄参数变更成其基准值的变更操作之际,即操作了一次操作按键4D之际。在操作了一次操作按键4D之际,控制部1参照基准值表3C来进行将当前所设定的拍摄参数变更成其基准值的处理。
图2B是用于说明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的图。
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是表示在从基准值表3C中选择性读出基准值的情况下是选择按拍摄模式种类分类的基准值还是不局限于拍摄模式种类而选择一定的基准值(固定值)的标记。即,在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的值为“0”的情况下表示作为基准值而要选择固定值,在为“1”或“2”的情况下表示要选择按拍摄模式种类分类的基准值。
而且,所谓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的值为“1”的情况,是表示设定了在拍摄模式之中的多种拍摄模式种类当中通过用户操作而选择出的任意的拍摄模式种类的情况下,要选择按该拍摄模式种类分类的基准值。此外,所谓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的值为“2”的情况,是表示设定了通过解析实时预览图像来识别当前的拍摄场景而选择出的按场景分类的拍摄模式种类的情况下,要选择按该拍摄模式种类分类的基准值。该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可以预先通过用户操作来任意地设定,用户先于拍摄而进行该设定。
其次,参照图3以及图4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数字照相机的动作概念。在此,这些流程图所描述的各功能以可读取的程序代码的形态进行保存,依次执行与该程序代码相符的动作。此外,也能依次执行与经由网络等传输介质传输来的上述的程序代码相符的动作。即,除了记录介质之外还能够利用经由传输介质从外部供给的程序/数据来执行本实施方式特有的动作。
图3以及图4是用于说明随着电源接通而开始执行的数字照相机的动作(本实施方式的特征性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控制部1作为电源接通时的初始化处理,除了进行清除规定的存储器等的处理之外,还进行将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的值设定为“0”的处理(图3的步骤S1),然后进行使摄像部6启动从而使其转移至可拍摄的状态的拍摄模式转移处理(步骤S3)。由此,随着电源接通操作而转移至拍摄模式。然后,转到图4的步骤S17,参照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来调查该值是否为“0”。
由于当前是表示在电源接通时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的值为“0”、作为基准值而要选择固定值的情况(步骤S17:“是”),因此移到下一个步骤S18,参照基准值表3C分别读出“28mm”、“1m”、“F5.6”作为与“固定值”对应的基准值(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进行一次设定成它们的基准值(固定值)的处理(步骤S19)。由此,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一并设定成其基准值(固定值)。即,在设定变焦值的情况下,由于其基准值为“28mm”,因此按照变焦透镜61的焦点距离成为“28mm”的方式,使变焦透镜61移动来进行其变焦调整。同样地,按照聚焦值、光圈值成为其基准值(“1m”、“F5.6”)的方式,使聚焦透镜63、光圈62驱动来进行焦点调整、曝光调整。
而且,基于该基准值来计算变焦倍率(步骤S20),并使该变焦倍率显示于显示部5的实时预览画面(步骤S21)。此时,作为变焦透镜61而使用18mm(广角端)~140mm(望远端)、7.8倍的透镜,为了将其基准值设为“28mm”,通过“28÷28”的计算而计算出的变焦倍率“x1.0”被显示在实时预览画面中。
接下来,返回到图3的流程中,调查是否进行了拍摄模式转变操作(通过模式变更按键4A是否进行了转变成拍摄模式的操作)(步骤S2),或者调查当前是否被设定成拍摄模式(步骤S15)。此时,若保持拍摄模式不变(步骤S15:“是”),则在该拍摄模式下调查是否操作了一次操作按键4D(步骤S4),或者调查是否进行了拍摄操作(是否操作了快门按键4B)(步骤S5),或者调查是否操作了变焦杆4C(步骤S7),或者调查是否进行了再生模式转变操作(步骤S12),或者调查是否进行了其他操作(步骤S13)。
在进行了其他操作之时(步骤S13:“是”),进行与该操作相应的处理(步骤S14)。例如,在进行了按手册设定快门速度、聚焦值、光圈值等的操作之时,作为与该操作相应的处理而进行设定快门速度、聚焦值、光圈值等拍摄参数的处理。此外,作为其他操作,例如在进行了对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的值进行变更的变更指示操作之时,根据该操作来进行对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的值进行变更的处理。此外,作为其他操作,在进行了对任意的基准值的设定进行指示的操作之时,对基准值表3C来进行任意地设定拍摄参数(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的基准值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拍摄模式下操作了一次操作按键4D之时(步骤S4:“是”),转到图4的流程中,调查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的值是否为“0”(步骤S17),或者调查是否为“1”(步骤S22)。该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虽在电源接通时被初始设定成“0”,但此后通过与上述的操作相应的处理(图3的步骤S14)而可任意地变更,若该值保持“0”不变(步骤S17:“是”),则执行上述的步骤S18以及S19,其结果拍摄参数的基准值(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维持固定值不变。
若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的值为“1”(步骤S22:“是”),则为了选择与预先通过用户操作而任意地设定的拍摄模式种类(当前所设定的按场景分类的拍摄模式种类)对应的基准值,参照基准值表3C(步骤S18),读出与按该场景分类的拍摄模式种类建立对应的拍摄参数(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的基准值,进行一次设定成它们的基准值的处理(步骤S19)。例如,若为风景的拍摄场景,则设定基准变焦值为“18mm”、基准聚焦值为“∞”、基准光圈值为“F8”。然后,进行计算相对该基准值的变焦倍率并显示的处理(步骤S20、S21),此时通过“18÷18”的计算而计算出的变焦倍率“x1.0”被显示在实时预览画面中。
若基准值选择用的设定标记F不为“1”(步骤S22:“否”),则判断出该值为“2”,转到步骤S23,通过解析实时预览图像来识别拍摄场景,并设定按该场景分类的拍摄模式种类(步骤S24)。另外,使用公知技术来进行拍摄场景的识别。以下,与上述情况同样地,为了选择与按场景分类的拍摄模式种类对应的基准值,参照基准值表3C(步骤S18),读出与按该场景分类的拍摄模式种类建立对应的拍摄参数(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的基准值,进行一次设定成它们的基准值的处理(步骤S19)。然后,进行计算相对于该基准值的变焦倍率并显示的处理(步骤S20、S21)。例如,若基准值为50mm,则通过“50÷50”的计算而计算出的变焦倍率“x1.0”被显示在实时预览画面中。
此外,在拍摄模式下操作了变焦杆4C之时(步骤S7:“是”),检测其操作方向(是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并且检测其操作量(步骤S8),根据该操作方向以及操作量而使变焦透镜61移动,由此来进行变焦调整(步骤S9)。在该情况下,因为在电源接通时拍摄参数(变焦值)被设定成其基准值(固定值),所以对于用户而言,将该基准值(固定值)作为起点,使变焦杆4C向正方向或负方向操作而设定成所期望的变焦值即可。接下来,计算相对该基准值的变焦倍率(步骤S10),使相对于该基准值的变焦倍率显示于显示部5的实时预览画面(步骤S11)。
图5是例示了在实时预览画面显示出相对基准值的变焦倍率的状态的图。
图5A是表示了通过变焦杆4C的操作而变焦值被变更成其基准值“28mm”的情况的图,在实时预览画面的规定的位置处显示“x-1.5”作为通过28÷18的计算而计算出的变焦倍率(负标记),此外显示“18mm”作为变焦透镜61的广角端的焦点距离。图5B是通过变焦杆4C的操作而设定成望远端“140mm”的情况,在实时预览画面的规定的位置处显示“x5.0”作为通过140÷28的计算而计算出的变焦倍率(正标记),此外显示“140mm”作为变焦透镜61的望远端的焦点距离。
在如此将各种拍摄参数设定成所期望的值的状态下,若快门按键4B被操作而指示出拍摄开始(图3的步骤S5:是),则进行将拍摄参数作为拍摄条件拍摄到的拍摄图像从摄像部6中获取进行压缩,然后对该图像进行记录保存的拍摄处理(步骤S6)。然后,返回到上述的步骤S2。此外,在拍摄模式下模式变更按键4A被操作而进行了再生模式转变操作之时(步骤S12:“是”),转到步骤S16,在再生模式下进行与操作相应的处理(再生开始、停止、快进等)。然后,转到步骤S2,在该再生模式下进行了拍摄模式转变操作之时(步骤S2:“是”),进行了拍摄模式转移处理(步骤S3),然后转到图4的流程中,以下反复进行上述的动作。
如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在针对摄像部6的拍摄参数在其第一值和第二值的范围内被设定的状态下,在对规定的操作部进行了一次操作之际,将该设定参数变更成其基准值,所以可以将该基准值作为起点来进行拍摄参数的设定操作,能够快速地设定拍摄参数,减轻用户负担、不错过快门时机的可靠拍摄成为可能。例如,在拍摄参数为变焦值的情况下,考虑到与在广角端附近的超广角拍摄、在望远端附近的超望远拍摄相比,在从广角端偏向望远侧靠近了规定量的焦点距离处的拍摄被经常利用这一事实,如果将该位置(焦点距离)作为基准值,则可以进行将其作为起点的拍摄参数的设定操作,所以在通过将变焦杆4C向正方向或负方向操作而设定成所期望的值的情况下,如果所期望的值为基准值或其附近,则不需要变焦杆4C的操作、或进行微少的操作量便可,从而变焦的快速设定成为可能。
因为在操作了一次操作按键4D之际将拍摄参数变更成基准值,所以无论何时只是对一次操作按键4D进行一键操作(一次操作)便被变更成基准值,从而可以将其作为起点来快速地变更拍摄参数(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
而且,因为在进行了电源接通操作之际、或进行了拍摄模式转变操作之际将拍摄参数变更成基准值,所以可以在刚进行该操作之后立即进行将基准值设为起点的拍摄参数的设定操作。
因为在基准值表3C中可以设定拍摄参数的基准值,所以可以将拍摄参数的基准值不设为固定值而设为与拍摄状况等相应的值。
因为通过用户操作可以设定任意的基准值,所以可以与各用户的使用便利性等相匹配地任意设定基准值。
在拍摄模式之中的多种拍摄模式种类当中通过用户操作而选择任意的拍摄模式种类并加以设定的情况下,因为设定了与该拍摄模式种类对应的基准值,所以可以变更成与用户选择出的拍摄模式种类相符的适当基准值。
在解析实时预览图像来识别拍摄场景,并选择设定了按该拍摄场景分类的拍摄模式种类的情况下,因为设定了与该拍摄模式种类对应的基准值,所以可以变更成与被摄体、拍摄状况相符的适当基准值。
因为根据向基准值的变更而使变焦透镜61、光圈/快门62、聚焦透镜63进行机构驱动,所以即便是变更拍摄条件需要花费时间的机构驱动,也可将基准值的位置作为起点快速且适当地变更成所期望的拍摄参数。
拍摄参数是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的组合,因为将该拍摄参数(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变更成它们的基准值,所以一并变更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成为可能,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因为相对于使拍摄参数的值按用户的每次操作各变化规定量,而能够通过一次操作按键4D的一次操作而直接地将拍摄参数变更成基准值,所以使用便利性变得良好,能够期待操作性的提高。
在从变焦透镜61的广角端向望远侧偏离规定量的焦点距离被规定为计算变焦倍率时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因为将在广角端和望远端的范围内被设定的焦点距离与作为基准值的焦点距离之间的比率显示为变焦倍率,所以考虑到与在广角端附近的超广角拍摄、在望远端附近的超望远拍摄相比,在从广角端向望远侧偏离规定量的焦点距离处的拍摄被有效地利用这一事实的、变焦倍率的显示成为可能,对于拍摄者而言,可以在确认该倍率显示的同时将其作为起点而容易地进行向其前后的变焦倍率的变更。
在当前所设定的变焦透镜61的焦点距离比基准值短的情况下,因为以与长的情况不同的显示形态(负标记/正标记的变焦倍率)来进行显示,所以对于用户而言,能够容易地获知操作变焦杆4C的方向,有益于操作性的提高。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当前所设定的变焦透镜61的焦点距离比基准值短的情况下,虽然以负标记的变焦倍率进行了显示,但是该显示形态并不限于此,也可例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求取“广角端÷基准值=0.6”而以小数的值来显示变焦倍率。除此之外,也可在变焦透镜61的焦点距离比基准值短的情况下和比基准值长的情况下,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显示,或者变形为不同的形状进行显示,只要能够容易地识别两者,则可以是任意的显示形态。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多个拍摄参数(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一并变更成它们的基准值,但是也可划分成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的每一个来单独地变更。例如,如果将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之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合指定为变更对象,则仅可将所指定的拍摄参数变更成其基准值。由此,例如通过用户指定而只有变焦值的变更、或变焦值和聚焦值的一并变更成为可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例示了如多个拍摄参数(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那样控制机构的情况,但是并不限于此,即便是进行ISO灵敏度等软件控制的情况也同样可以应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对拍摄参数的变更进行指示的按键,虽然设置了一次操作按键4D,但是也可不设置专用的按钮,而兼用使状态转移成拍摄待机状态的快门按键4B的半快门操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摄像装置虽然示出了应用于数字微型照相机的情况,但是也可应用于数字单反照相机、带照相机的个人计算机、PDA(面向个人的便携式信息通信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终端装置、电子游戏机等。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示出的“装置”、“部”可以按功能分类地被分离在多个框体中,并不限于单一框体。此外,上述的流程图所描述的各步骤不限于时间序列的处理,也可并行地处理多个步骤,或者单独地独立处理。
尽管在上面详细叙述了本发明的最优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其目的并非限定本发明,包括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的所有方式。

Claims (15)

1.一种摄像装置,以所指定的拍摄条件进行拍摄动作,其特征在于,
在该摄像装置的规定位置具备规定的操作部,
该摄像装置具备:
拍摄参数调整部,其在第一值到第二值的范围内任意地调整所述拍摄条件中包含的规定的拍摄参数的值;
基准值规定部,其在所述第一值到第二值的范围内且不包含该第一值和第二值的范围内规定所述拍摄参数的基准值;和
变更部,其在对所述规定的操作部进行了一次操作时,将由所述拍摄参数调整部任意地调整的拍摄参数变更为所述基准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操作部是用于由所述变更部将所述拍摄参数变更为所述基准值的专用按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操作部为了由所述变更部将所述拍摄参数变更为所述基准值,而通过使状态转移至拍摄待机状态的快门按钮的半快门操作来兼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更部还在进行了电源接通操作、或者使当前的模式转移至能执行所述拍摄动作的拍摄模式的拍摄模式转移操作时,将所述拍摄参数变更为所述基准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对所述基准值进行设定的基准值设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值设定部存储通过用户操作而任意地设定的基准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选择部,该选择部从拍摄模式之中的多个拍摄模式种类当中,通过用户操作来选择任意的拍摄模式种类,
所述基准值设定部按照由所述选择部选择出的每个拍摄模式种类来设定基准值,
所述变更部,在进行了将所述拍摄参数变更为所述基准值的变更操作时,将所述拍摄参数变更为与此时所选择的拍摄模式种类对应地被设定的基准值。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
解析部,其对实时预览图像进行解析;和
拍摄模式种类设定部,其在拍摄模式之中的多个拍摄模式种类当中根据由所述解析部进行解析而得到的解析结果来设定拍摄模式种类,
所述基准值设定部根据由所述拍摄模式种类设定部所设定的拍摄模式种类来设定基准值,
所述变更部在进行了将所述拍摄参数变更为所述基准值的变更操作时,将所述拍摄参数变更为与此时所设定的拍摄模式种类对应地被设定的基准值。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装置还具备对拍摄用的光学系统部件进行驱动的驱动部,
所述变更部通过根据所述拍摄参数向所述基准值的变更来控制所述驱动部,从而使所述光学系统部件驱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的拍摄参数是变焦值、聚焦值、光圈值当中的一个或者其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拍摄参数调整部按照用户的每次操作而使拍摄参数的值改变规定量,
所述变更部通过用户的一次操作而直接地将拍摄参数变更为所述基准值。
12.一种摄像装置,将变焦透镜的焦点距离作为拍摄条件来进行变焦拍摄,其特征在于,
所述摄像装置具备:
变焦设定部,其在广角端到望远端的范围内设定所述变焦透镜的焦点距离;
基准值规定部,其将从所述广角端向望远侧靠近了规定量的焦点距离规定为计算变焦倍率时的基准值;和
变焦倍率显示部,其将由所述变焦设定部所设定的焦点距离与作为所述基准值的焦点距离之间的比率显示为变焦倍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由所述变焦设定部所设定的焦点距离比所述基准值短的情况下,所述变焦倍率显示部以与所述焦点距离比所述基准值长的情况不同的显示形态来显示所述比率。
14.一种摄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一值到第二值的范围内任意地调整所指定的拍摄条件中包含的规定的拍摄参数的值的步骤;和
在所述第一值到第二值的范围内且不包含该第一值和第二值的范围内规定了所述拍摄参数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在对规定的操作部进行了一次操作时将任意地被调整的所述拍摄参数变更为所述基准值的步骤。
15.一种摄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广角端到望远端的范围内设定变焦透镜的焦点距离的步骤;和
将从所述广角端向望远侧靠近了规定量的焦点距离规定为计算变焦倍率时的基准值,将所设定的所述焦点距离与作为所述基准值的焦点距离之间的比率显示为变焦倍率的步骤。
CN201310689399.4A 2012-12-19 2013-12-16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86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6673A JP5725425B2 (ja) 2012-12-19 2012-12-19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12-276673 2012-1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8660A true CN103888660A (zh) 2014-06-25
CN103888660B CN103888660B (zh) 2017-06-06

Family

ID=50930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8939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8660B (zh) 2012-12-19 2013-12-16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00566B2 (zh)
JP (1) JP5725425B2 (zh)
KR (1) KR101550107B1 (zh)
CN (1) CN10388866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3423A (zh) * 2016-06-10 2017-12-1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25421B2 (ja) * 2014-05-29 2018-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CN106791298A (zh) * 2016-12-01 2017-05-31 广东虹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摄像头的终端及拍照方法
JP7086571B2 (ja) * 2017-11-16 2022-06-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の制御方法
CN110785995A (zh) * 2018-09-04 2020-02-11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拍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JP2022170553A (ja) * 2021-04-28 2022-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9364A (en) * 1989-07-18 1992-10-27 Nikon Corporation Initial mode setting device for camera
US20070153111A1 (en) * 2006-01-05 2007-07-05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shooting mode
US20090237548A1 (en) * 2008-02-06 2009-09-24 Casio Computer Co., Ltd. Camera, storage medium having stored therein camera control program, and camera control method
JP2011035918A (ja) * 2010-09-17 2011-02-17 Kyocera Corp デジタルズーム機能付きカメ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97777A (ja) * 1997-01-08 1998-07-3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カメラの可変焦点レンズ装置
JP2000299814A (ja) 1999-04-13 2000-10-24 Seiko Epson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3372912B2 (ja) 1999-06-28 2003-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レンズ駆動ユニット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238954B2 (ja) * 1999-12-03 2009-03-18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制御装置
JP2004053977A (ja) * 2002-07-22 2004-0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撮像装置
JP2004184628A (ja) * 2002-12-02 2004-07-02 Pentax Corp ズームレンズカメラ
KR100987771B1 (ko) 2003-12-20 2010-10-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카메라와 그 제어 방법
KR100987772B1 (ko) 2003-12-29 2010-10-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카메라의 제어방법
JP2004242367A (ja) 2004-05-25 2004-08-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メラ
JP2007178453A (ja) * 2005-12-26 2007-07-12 Fujifilm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KR101595255B1 (ko) 2009-02-27 2016-02-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카메라 및 그 제어방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9364A (en) * 1989-07-18 1992-10-27 Nikon Corporation Initial mode setting device for camera
US20070153111A1 (en) * 2006-01-05 2007-07-05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playing shooting mode
US20090237548A1 (en) * 2008-02-06 2009-09-24 Casio Computer Co., Ltd. Camera, storage medium having stored therein camera control program, and camera control method
CN101600054A (zh) * 2008-06-02 2009-12-09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照相机及照相机的控制方法
JP2011035918A (ja) * 2010-09-17 2011-02-17 Kyocera Corp デジタルズーム機能付きカメ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3423A (zh) * 2016-06-10 2017-12-19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记录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25425B2 (ja) 2015-05-27
KR20140080418A (ko) 2014-06-30
JP2014119695A (ja) 2014-06-30
US20140169778A1 (en) 2014-06-19
CN103888660B (zh) 2017-06-06
US9100566B2 (en) 2015-08-04
KR101550107B1 (ko) 2015-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61688B (zh)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9154706B2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3888660A (zh)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JP2006033241A (ja)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取得方法
CN104243809A (zh) 拍摄装置及拍摄方法
JP2019219583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2055909B (zh) 图像拍摄装置以及图像拍摄方法
JP4645228B2 (ja) 撮影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300076B2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671189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影方法
JP2012114655A (ja) 被写体追尾カメラシステム
US10634976B2 (en) Imaging device
JP5796650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JP2017009815A (ja) 焦点検出装置、焦点検出方法、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7041778A (ja) 撮像装置、動画生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9219584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4225786A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4968389B2 (ja) 撮影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036415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交換レンズ、カメラ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8182601A (ja) 撮像装置
KR101825147B1 (ko) 디지털 촬영이미지의 흔들림 보정 촬영방법
JP2020102793A (ja) 画像処理装置、撮像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2016092798A (ja)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4176004A (ja) 撮像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23072581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レンズ装置、像倍率補正用データ、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ならびにアクセサ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9422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9422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06

Termination date: 202112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