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6861B -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移送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移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6861B
CN103826861B CN201280044585.6A CN201280044585A CN103826861B CN 103826861 B CN103826861 B CN 103826861B CN 201280044585 A CN201280044585 A CN 201280044585A CN 103826861 B CN103826861 B CN 1038268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ck liquid
liquid
stream
flow path
storag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45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6861A (zh
Inventor
岩田裕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26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68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68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68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通过头部喷出的液体的浓度均匀而使印刷画质稳定的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移送方法。本发明的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头部,其向介质喷出液体;第一液体收容部,其收容液体;第二液体收容部,其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不同;第一流路,其使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和所述头部连通;第二流路,其使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连通;以及液体供给部,其将液体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而向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送出,并将该液体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二流路及所述第一流路而向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送回。

Description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移送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移送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例,已知有向纸或薄膜等各种介质喷出墨液等液体,来进行图像的印刷的喷墨打印机。该喷墨打印机具备收容液体的收容部和将液体向介质喷出的头部。并且,当因液体的喷出而头部内的液体量减少时,从收容部补给液体(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46908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该喷墨打印机中,当未使用的状态长时间持续时,收容在收容部内的液体有时沉淀。并且,当液体沉淀时,在收容部内的上侧和下侧产生浓度差。其结果是,当使用这样的沉淀后的液体来印刷图像时,其画质变得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使通过头部喷出的液体的浓度尽可能均匀,从而使印刷画质的稳定性提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主要发明为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部,其向介质喷出液体;
第一液体收容部,其收容液体;
第二液体收容部,其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不同;
第一流路,其使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和所述头部连通;
第二流路,其使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连通;以及
液体供给部,其将液体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而向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送出,并将该液体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二流路及所述第一流路而向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送回。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打印机1的结构的简图。
图2是表示打印机1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说明墨液补给单元35的结构例的图。
图4是说明用于搅拌墨液的动作例的图,是表示使墨液从辅助墨液箱ST向备用墨液箱SST的送出开始后的状态的图。
图5是说明用于搅拌墨液的动作例的图,是表示使墨液从备用墨液箱SST向辅助墨液箱ST的送回开始后的状态的图。
图6是说明用于搅拌墨液的动作例的图,是表示搅拌后的辅助墨液箱ST的状态的图。
图7是说明第一比较例的图。
图8是说明第二比较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变得清楚。
即,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部,其向介质喷出液体;
第一液体收容部,其收容液体;
第二液体收容部,其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不同;
第一流路,其使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和所述头部连通;
第二流路,其使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连通;以及
液体供给部,其将液体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而向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送出,并将该液体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二流路及所述第一流路而向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送回。
根据这样的液体喷出装置,能够使通过头部喷出的液体的浓度尽可能均匀,从而使印刷画质的稳定性提高。
另外,在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开闭阀,该开闭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路上,对收容在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中的液体的流出进行打开或关闭,
所述第一流路在比所述开闭阀的位置靠所述头部侧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二流路连接。
根据这样的液体喷出装置,能够使液体的浓度均匀化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基础上,还可以构成为,
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分别设有多个,
在多个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中具有:仅在液体的送出及送回中的送出时使液体流动的送出专用第一流路及送出专用第二流路;仅在送回时使液体流动的送回专用第一流路及送回专用第二流路,
所述液体供给部将液体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送出专用第一流路及所述送出专用第二流路而向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送出,且将该液体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送回专用第一流路及所述送回专用第二流路而向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送回。
根据这样的液体喷出装置,能够使液体的浓度均匀化进一步提高。
另外,一种液体移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液体喷出装置的工序,该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头部、收容液体的第一液体收容部、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不同的第二液体收容部、使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和所述头部连通的第一流路、使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连通的第二流路及液体供给部;以及
所述液体供给部将液体从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而向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送出,并将该液体从所述第二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二流路及所述第一流路而向所述第一液体收容部送回的工序。
根据这样的液体移送方法,能够使通过头部喷出的液体的浓度尽可能均匀,从而使印刷画质的稳定性提高。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出装置,以喷墨打印机1(以下,称为“打印机1”)为例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关于打印机1的结构例>>>
使用图1及图2,说明打印机1的结构例。图1是打印机1的简要剖视图。图2是打印机1的框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提到“上下方向”、“左右方向”时以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基准而进行表示。另外,提到“前后方向”时表示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打印机1记录图像的介质,使用卷缠成辊卷状的用纸或薄膜(以下,称为“辊卷纸(连续纸)”)而进行说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为了使打印机1向辊卷纸记录图像而使用的液体的一例,使用墨液(例如,颜料墨液)而进行说明。颜料墨液是使成为色素的颜料粒子分散在溶剂内而形成的墨液。该颜料墨液因长时间放置而有时颜料粒子会产生沉淀。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有作为搬送部的一例的搬送单元20、以及沿着该搬送单元20搬送辊卷纸2的搬送路径的给送单元10、作为介质支承部的一例的压印平板29、卷绕单元90,还具有在搬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R处用于进行印刷的头单元30、用于补给墨液的墨液补给单元35、作为头移动部的一例的滑架单元40、作为热供给部的一例的加热器单元70、向压印平板29上的辊卷纸2输送风的送风单元80、对这些单元等进行控制来管理作为打印机1的动作的控制器60及检测器组50。
给送单元10将辊卷纸2向搬送单元20给送。该给送单元10具有:卷缠有辊卷纸2且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卷轴18;将从卷轴18抽出的卷纸2卷挂并用于将其向搬送单元20引导的中继辊19。
搬送单元20将由给送单元10输送的辊卷纸2沿着预先设定的搬送路径搬送。如图1所示,该搬送单元20具有:相对于中继辊19而位于水平右方的中继辊21;从中继辊21观察时位于右斜下方的中继辊22;从中继辊22观察时位于右斜上方(从压印平板29观察时位于搬送方向上游侧)的第一搬送辊23;从第一搬送辊23观察时位于右方(从压印平板29观察时位于搬送方向下游侧)的第二搬送辊24;从第二搬送辊24观察时位于铅垂下方的反转辊25;从反转辊25观察时位于右方的中继辊26;以及从中继辊26观察时位于上方的送出辊27。
中继辊21是将从中继辊19输送的辊卷纸2从左方卷挂并使其朝向下方松弛的辊。
中继辊22是将从中继辊21输送的辊卷纸2从左方卷挂并将其朝向右斜上方搬送的辊。
第一搬送辊23具有:由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的第一驱动辊23a;以隔着辊卷纸2而与该第一驱动辊23a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从动辊23b。该第一搬送辊23是将向下方松弛的辊卷纸2向上方拉起并将其向与压印平板29对置的印刷区域R搬送的辊。在对印刷区域R上的辊卷纸2的部位进行图像印刷的期间,第一搬送辊23暂时停止搬送。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控制器60的驱动控制,伴随第一驱动辊23a的旋转驱动而第一从动辊23b进行旋转,由此来调整位于压印平板29上的辊卷纸2的搬送量(辊卷纸的部位的长度)。
搬送单元20如上所述,具有使卷挂在中继辊21、22与第一搬送辊23之间的辊卷纸2的部位向下方松弛而进行搬送的机构。通过控制器60,基于来自未图示的松弛检测用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监视该辊卷纸2的松弛。具体而言,在松弛检测用传感器在中继辊21、22与第一搬送辊23之间检测出松弛的卷纸2的部位的情况下,在该部位施加有适当的大小的张力,因此搬送单元20能够将辊卷纸2以松弛的状态搬送。另一方面,在松弛检测用传感器未检测出松弛的辊卷纸2的部位的情况下,在该部位上施加有过剩的大小的张力,因此使由搬送单元20进行的辊卷纸2的搬送暂时停止,将张力调整成适当的大小。
第二搬送辊24具有: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驱动的第二驱动辊24a;以隔着辊卷纸2而与该第二驱动辊24a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二从动辊24b。该第二搬送辊24是将通过头单元30记录图像后的辊卷纸2的部位沿着压印平板29的支承面向水平右方向搬送之后向铅垂下方搬送的辊。由此,来转换辊卷纸2的搬送方向。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控制器60的驱动控制,伴随第二驱动辊24a的旋转驱动而第二从动辊24b进行旋转,由此来调整对位于压印平板29上的辊卷纸2的部位施加的规定的张力。
反转辊25是将从第二搬送辊24输送的辊卷纸2从左侧上方卷挂并将其朝向右斜上方搬送的辊。
中继辊26是将从反转辊25输送的辊卷纸2从左侧下方卷挂并将其朝向上方搬送的辊。
送出辊27将从中继辊26输送的辊卷纸2从左侧下方卷挂并将其向卷绕单元90送出。
这样,通过使辊卷纸2顺次经由各辊而进行移动,从而形成用于搬送辊卷纸2的搬送路径。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搬送单元20,以与印刷区域R对应的区域单位来间歇性地沿着该搬送路径搬送辊卷纸2。
头单元30用于向通过搬送单元20而进入到搬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R(压印平板29上)处的辊卷纸2的部位喷出墨液。该头单元30具有头31。
头31在其下表面具有沿着列方向排列的喷嘴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白色(W)、青绿色(C)、深红色(M)、黄色(Y)、黑色(K)等颜色分别具有由多个喷嘴#1~#N构成的喷嘴列。各喷嘴列的各喷嘴#1~#N在与辊卷纸2的搬送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列方向)上呈直线状排列。各喷嘴列沿着该搬送方向相互隔开间隔而平行地配置。
在各喷嘴#1~#N上设有压电元件(未图示)来作为用于喷出墨滴的驱动元件。当在压电元件的两端设置的电极间施加规定时间宽度的电压时,压电元件根据电压的施加时间而伸张,使墨液的流路的侧壁变形。由此,墨液的流路的体积根据压电元件的伸缩而收缩,从而使与该收缩量相当的墨液成为墨滴而从各颜色的各喷嘴#1~#N喷出。
墨液补给单元35在因头31喷出墨液而使头单元30内的墨液的量减少时,用于向头单元30补给墨液,该墨液补给单元35按墨液的颜色而设有多个。墨液补给单元35经由墨液供给管而与头单元30(头31)连接。因此,头31对位于压印平板29上的辊卷纸2的部位喷出从墨液补给单元35供给的墨液,由此能够进行图像印刷。需要说明的是,随后对墨液补给单元35进行详述。
滑架单元40用于使头单元30(头31)移动。该滑架单元40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导轨41(图1中由双点划线表示)、被支承为沿着导轨41能够向左右方向(移动方向)往复移动的滑架42、未图示的电动机。本实施方式中的滑架42具有4个辅助滑架,在每个该辅助滑架上设有多个头31。
滑架42通过未图示的电动机的驱动,与头31成为一体而进行移动。通过控制器60检测脉冲信号中的上升沿及下降沿并对该沿进行计数,能够求出滑架42(头31或各喷嘴列)在导轨41上的位置(左右方向的位置),其中,脉冲信号从在未图示的电动机上设置的编码器输出。
并且,滑架42在图像印刷后进行头31的清洗时,与头31成为一体而沿着导轨41向搬送方向的上游侧(从压印平板29观察时为搬送方向上游侧)移动,并在进行清洗的原位HP停止(参照图1)。
在原位HP设有未图示的清洗单元。该清洗单元具有盖和吸引泵等。当滑架42位于原位HP时,使未图示的盖与头31的下表面(喷嘴面)密接。当在这样密接了盖的状态下使吸引泵(未图示)工作时,头31内的墨液与粘度增加后的墨液、纸粉一起被吸引。这样使发生孔眼堵塞后的喷嘴从不可喷出状态恢复,由此头的清洗完成。
压印平板29对位于搬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R处的辊卷纸2的部位进行支承,并对该部位进行加热。如图1所示,该压印平板29与搬送路径上的印刷区域R对应而设置,且配置在沿着第一搬送辊23与第二搬送辊24之间的搬送路径的区域上。并且,压印平板29通过接受加热器单元70产生的热量的供给,而能够对辊卷纸2的该部位进行加热。
加热器单元70用于对辊卷纸2进行加热,具有未图示的加热器。该加热器具有镍铬丝,将该镍铬丝在压印平板29内部以距压印平板29的支承面成为固定距离的方式配置。因此,加热器通过被通电而镍铬丝自身发热,从而能够向位于压印平板29的支承面上的辊卷纸2的部位传导热量。该加热器通过在压印平板29的整个区域内置镍铬丝而构成,因此能够对压印平板29上的辊卷纸2的部位均匀地传导热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压印平板上的辊卷纸2的部位的温度成为45℃的方式对该辊卷纸2的部位进行均匀加热。由此,能够使落到该辊卷纸2的部位上的墨液干燥。
送风单元80具备作为送风机的一例的风扇81和使风扇81旋转的电动机(未图示)。风扇81通过旋转,向压印平板29上的辊卷纸2输送风,来用于使落在辊卷纸2上的墨液干燥。如图1所示,该风扇81在设置于主体部的能够开闭的罩(未图示)上设有多个。并且,所述各风扇81在罩关闭时,位于压印平板29的上方而与该压印平板29的支承面(该压印平板29上的辊卷纸2)对置。
卷绕单元90用于将由搬送单元20输送的辊卷纸2(图像印刷完成的辊卷纸)卷绕。该卷绕单元90具有:将从送出辊27输送的辊卷纸2从左侧上方卷挂并用于将其向右斜下方搬送的中继辊91;被支承为能够旋转且使从中继辊91输送的辊卷纸2卷绕的卷绕驱动轴92。
控制器60是用于进行打印机1的控制的控制单元。如图2所示,该控制器60具有接口部61、CPU62、存储器63、单元控制电路64。接口部61用于在作为外部装置的主机110与打印机1之间进行数据的接收发送。CPU62是用于进行打印机1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63用于确保存储CPU62的程序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CPU62通过依照存储在存储器63中的程序的单元控制电路64,来对各单元进行控制。
检测器组50监视打印机1内的状况,例如,具有安装在搬送辊上而利用于介质的搬送等的控制的旋转式编码器、检测被搬送的介质的有无的用纸检测传感器、用于检测滑架42(或头31)的移动方向(左右方向)的位置的直线式编码器等。
<<<关于墨液补给单元35>>>
在此,使用图3,对墨液补给单元35的结构例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墨液补给单元35的结构例的图。
墨液补给单元35用于向头单元30供给墨液,按墨液的颜色而设有多个。即,各墨液补给单元35向对应的头31补给不同颜色的墨液。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由于各墨液补给单元35由同样的结构构成,因此以供给白色墨液(W)的墨液补给单元35为例进行说明。白色墨液是以白色的氧化钛(二氧化钛)为颜料的水性墨液,是在向透明介质进行印刷时,为了印刷彩色图像的背景色(白色)而使用的墨液。
墨液补给单元35具有:墨盒IC;作为第一液体收容部的一例的辅助墨液箱ST;作为第二液体收容部的一例的备用墨液箱SST;用于使从墨盒IC流出的墨液向辅助墨液箱ST或备用墨液箱SST流动的第一墨液供给管34;作为使辅助墨液箱ST与头单元30连通的第一流路的一例的第二墨液供给管36;作为使第二墨液供给管36与备用墨液箱SST连通的第二流路的一例的第三墨液供给管37;以及作为液体供给部的一例的供给泵P。
<墨盒IC>
墨盒IC收容用于向头单元30供给的墨液。如图3所示,该墨盒IC具有与第一墨液供给管34连接且在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设置的流出口ICo。并且,墨盒IC构成为相对于打印机主体能够装拆。
<辅助墨液箱ST>
辅助墨液箱ST暂时收容从墨盒IC向头单元30供给的墨液。
如图3所示,该辅助墨液箱ST具有:与第一墨液供给管34连接且在铅垂方向上侧的部位设置的流入口STi;与多个第二墨液供给管36分别连接且在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设置的多个开口部STo。
并且,辅助墨液箱ST固定在打印机内部。即,辅助墨液箱ST与墨盒IC不同,形成为相对于打印机主体无法装拆的结构。
在此,由于将收容在辅助墨液箱ST中的墨液长时间放置,从而有时产生墨液的沉淀。因这样的沉淀,从而如图3所示,在辅助墨液箱ST内,在铅垂方向的上侧和下侧产生浓度差。尤其是在墨液为白色墨液那样的颜料墨液的情况下,该沉淀引起的浓度差显著显现。并且,当使用这样的沉淀后的墨液对图像进行印刷时,伴随时间的经过而向与当初的图像不同的浓度的图像逐渐变化,因此导致印刷画质的下降。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墨液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往复移动,由此将在辅助墨液箱ST内沉淀的墨液搅拌,从而使墨液浓度的均匀化提高。关于这一点,随后详述。
需要说明的是,若收容在辅助墨液箱ST中的墨液产生沉淀,则收容在墨盒IC中的墨液也当然产生沉淀。但是,由于墨盒IC构成为相对于打印机主体能够装拆,因此使用者通过将墨盒IC从主体取下并进行上下振动,从而能够消除该墨液的沉淀。
<备用墨液箱SST>
备用墨液箱SST为了将墨液向辅助墨液箱ST送回而暂时收容从辅助墨液箱ST送出的墨液。
如图3所示,该备用墨液箱SST具有:与第一墨液供给管34连接且在铅垂方向上侧的部位设置的流入口SSTi;与多个第三墨液供给管37分别连接且在铅垂方向下侧的部位设置的多个开口部SSTo。
在此,如上所述,收容在辅助墨液箱ST中的墨液在经过长时间后产生沉淀,因此如图3所示,在辅助墨液箱ST内,在铅垂方向的上侧和下侧产生浓度差。这样的情况下,收容在辅助墨液箱ST中的墨液由供给泵P向备用墨液箱SST侧顺次送出。该备用墨液箱SST能够使从辅助墨液箱ST送出的该墨液从开口部SSTo相继流入而对它们进行暂时收容。然后,当收容在辅助墨液箱ST中的墨液的移动完全结束时,在收容于备用墨液箱SST内的墨液产生沉淀之前,通过供给泵P再次向辅助墨液箱ST送回。
这样,通过使墨液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往复移动来对沉淀的墨液进行搅拌,能够使墨液浓度的均匀化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用于搅拌墨液的动作例,在后面进行具体地说明。
<第一墨液供给管34>
第一墨液供给管34形成用于使墨液从墨盒IC向辅助墨液箱ST或备用墨液箱SST流动的流路,在该流路上设有供给泵P0及阀34V。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设有将墨盒IC的流出口ICo和辅助墨液箱ST的流入口STi相连的第一墨液供给管341、将墨盒IC的流出口ICo和备用墨液箱SST的流入口SSTi相连的第一墨液供给管342。
阀34V是用于对第一墨液供给管34的流路进行打开或关闭的开闭阀,在墨盒IC的更换时、向辅助墨液箱ST或备用墨液箱SST的墨液供给时等,对来自控制器60的控制信号进行响应而进行开闭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墨液供给管341的流路上设有阀341V,在第一墨液供给管342的流路上设有阀342V。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阀341V、342V为止回阀,因此不会发生墨液从辅助墨液箱ST或备用墨液箱SST向墨盒IC逆流的情况。
供给泵P0对来自控制器60的控制信号进行响应而供给压缩的空气,由此吸引墨盒IC内的墨液而将其向辅助墨液箱ST或备用墨液箱SST内送入。
<第二墨液供给管36>
如图3所示,第二墨液供给管36形成用于使墨液从辅助墨液箱ST向头单元30流动的流路。并且,在该流路上设有上游侧的阀36Vu和下游侧的阀36Vd。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作为用于使白色墨液流动的流路,设有4根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各管使辅助墨液箱ST和头单元30相互连通。这样设置4根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是因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滑架42具有4个辅助滑架,在该各辅助滑架上设有多个头31,因此通过使墨液供给管与各辅助滑架对应来向头31分别供给白色墨液。
阀36Vu、Vd是用于对第二墨液供给管36的流路进行打开或关闭的开闭阀,当使墨液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移动时等,基于来自控制器60的控制信号而进行开闭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与多个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分别对应而设置上游侧的阀361Vu~364Vu及下游侧的阀361Vd~364Vd。
<第三墨液供给管37>
如图3所示,第三墨液供给管37形成用于使备用墨液箱SST和第一墨液供给管36连通的流路。并且,在该流路上设有阀37V及作为液体供给部的一例的供给泵P。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作为用于使白色墨液流动的流路,设有4根第三墨液供给管371~374,通过使各管与各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连接,从而能够使辅助墨液箱ST和备用墨液箱SST相互连通。
阀37V是用于对第三墨液供给管37的流路进行打开或关闭的开闭阀,当使墨液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移动时等,基于来自控制器60的控制信号而进行开闭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与多个第三墨液供给管371~374分别对应而设置阀371V~374V。
<供给泵P>
供给泵P通过供给压缩后的空气,从而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输送墨液而使墨液流动。即,供给泵P通过对来自控制器60的控制信号进行响应而供给压缩后的空气,从而能够吸引辅助墨液箱ST内的墨液并将其向备用墨液箱SST内送出,且吸引备用墨液箱SST内的该墨液并将其向辅助墨液箱ST送回。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设有吸引辅助墨液箱ST内的墨液并将其向备用墨液箱SST内送出的供给泵P1和吸引备用墨液箱SST内的墨液并将其向辅助墨液箱ST送回的供给泵P2。供给泵P1设置在将第二墨液供给管361和第三墨液供给管371相连而形成的流路、以及将第二墨液供给管364和第三墨液供给管374相连而形成的流路上。供给泵P2设置在将第二墨液供给管362和第三墨液供给管372相连而形成的流路、以及将第二墨液供给管363和第三墨液供给管373相连而形成的流路上。即,将第二墨液供给管361和第三墨液供给管371相连而形成的流路、以及将第二墨液供给管364和第三墨液供给管374相连而形成的流路形成用于将墨液从辅助墨液箱ST向备用墨液箱SST送出的送出专用流路。另一方面,将第二墨液供给管362和第三墨液供给管372相连而形成的流路、以及将第二墨液供给管363和第三墨液供给管373相连而形成的流路形成用于将墨液从备用墨液箱SST向辅助墨液箱ST送回的送回专用流路。
<<<关于打印机1的动作例>>>
接着,对与打印机1的墨液补给相关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打印机1的各种动作主要由控制器60实现。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CPU62处理存储在存储器63中的程序来实现。并且,该程序由用于进行以下说明的各种动作的代码构成。
<从墨盒IC向辅助墨液箱ST的墨液供给>
首先,对用于从墨盒IC向辅助墨液箱ST供给墨液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当辅助墨液箱ST内的墨液剩余量变少时,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出该情况。控制器60基于来自该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进行用于将墨盒IC内的墨液向辅助墨液箱ST补给的控制。
首先,控制器60对各阀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使阀342V、36Vu、37V成为关闭的状态,并使阀341V成为打开的状态。由此,第一墨液供给管342、多个第二墨液供给管36及多个第三墨液供给管37的流路被隔断,第一墨液供给管341的流路被打开。
接着,控制器60使供给泵P0驱动,从而吸引墨盒IC内的墨液并将其向辅助墨液箱ST送出。由此,从墨盒IC流出的墨液在第一墨液供给管341中流动起来,向辅助墨液箱ST内收容。
当这样收容在辅助墨液箱ST中的墨液保持未被使用的状态而经过长时间时,产生墨液的沉淀。
对于这样的沉淀,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收容在辅助墨液箱ST中的墨液的浓度均匀化提高,使墨液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往复移动,由此对沉淀的墨液进行搅拌。以下,对该搅拌动作进行说明。
<关于搅拌动作>
接着,使用图3至图6,对用于搅拌在辅助墨液箱ST内产生了沉淀的墨液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图4表示使墨液从辅助墨液箱ST向备用墨液箱SST的送出开始后的状态。图5表示使墨液从备用墨液箱SST向辅助墨液箱ST的送回开始后的状态。图6表示搅拌后的辅助墨液箱ST的状态。
如图3所示,控制器60对各阀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使阀341V、342V及阀361Vd~364Vd成为关闭的状态,并使阀361Vu~364Vu、371V~374V成为打开的状态。由此,第一墨液供给管341、342的流路、以及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中的从辅助墨液箱ST朝向头单元30的下游侧的流路被隔断,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中的从辅助墨液箱ST朝向备用墨液箱SST的上游侧的流路、以及第三墨液供给管371~374的流路被打开。
接着,如图4所示,控制器60仅使供给泵P1驱动,从而将辅助墨液箱ST内的墨液朝向备用墨液箱SST顺次送出。其结果是,从左右两端的开口部STo流出的墨液经由各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而向各第三墨液供给管371、374分别流动起来,并向备用墨液箱SST内相继收容。
然后,当辅助墨液箱ST内的墨液完全没有时,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出该情况。此时,如图5所示,从辅助墨液箱ST送出的墨液以稍微混合后的状态在备用墨液箱SST内收容。
控制器60基于来自该传感器(未图示)的检测信号,使供给泵P1的驱动停止并使供给泵P2的驱动开始,来将备用墨液箱SST内的墨液向辅助墨液箱ST立即送回。
接着,如图5所示,控制器60仅使供给泵P2驱动,从而吸引备用墨液箱SST内的墨液并将其朝向辅助墨液箱ST顺次送回。其结果是,从中央的开口部SSTo流出的墨液经由各第三墨液供给管372、373而向各第二墨液供给管362、363分别流动起来,并向辅助墨液箱ST内相继收容。并且,控制器60直到备用墨液箱SST内的墨液没有为止(到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出为止)而使供给泵P2驱动。
这样,控制器60进行使供给泵P1、P2驱动来调整辅助墨液箱ST内与备用墨液箱SST内的压力差的控制,从而使墨液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进行往复移动。并且,通过这样的往复移动,将在辅助墨液箱ST内产生沉淀的墨液搅拌,从而能够使墨液浓度的均匀化提高。
如图6所示,控制器60对各阀的开闭动作进行控制,使阀371V~374V成为关闭的状态,并使阀361Vu~364Vu、361Vd~364Vd成为打开的状态。其结果是,搅拌后的墨液(浓度均匀化后的墨液)从辅助墨液箱ST的各开口部STo流出而在各第二墨液供给管36中流动起来,并向头单元30(头31)供给。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举出仅进行一次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的往复移动的动作例而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进行两次以上的往复移动。越反复进行往复移动,越能够使墨液浓度的均匀化进一步提高。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具备:向辊卷纸2喷出墨液的头单元30;收容墨液的辅助墨液箱ST;与辅助墨液箱ST不同的备用墨液箱SST;使辅助墨液箱ST和头单元30连通的第二墨液供给管36;使第二墨液供给管36和备用墨液箱SST连通的第三墨液供给管37;将墨液从辅助墨液箱ST经由第二墨液供给管36及第三墨液供给管37而向备用墨液箱SST送出,并将该墨液从备用墨液箱SST经由第三墨液供给管37及第二墨液供给管36而向辅助墨液箱ST送回的供给泵P。并且,由此,通过使墨液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进行往复移动而使沉淀的墨液混合,从而能够使墨液浓度的均匀化提高。因此,即使在进行长时间放置而产生了墨液的沉淀的情况下,也能够印刷均匀化后的浓度的图像,因此能够使印刷画质的稳定性提高。另外,在产生墨液的沉淀的情况下,在墨盒IC方面,由于构成为相对于打印机主体能够装拆,因此使用者通过从主体取下墨盒IC而进行上下振动,从而能够消除墨液的沉淀。另一方面,辅助墨液箱ST形成为无法从打印机主体装拆的结构,因此无法进行这样的维护作业。因而,在辅助墨液箱ST中产生了墨液的沉淀的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发明变得有效。
以下,在先说明了比较例之后,对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有效性进行说明。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比较例的图。该比较例的墨液补给单元35与本实施方式不同,仅使用第三墨液供给管37使辅助墨液箱ST和备用墨液箱SST连通,且在该第三墨液供给管37的流路上设有阀37V和供给泵P。并且,控制器60使阀361Vu~364Vu成为关闭的状态,使阀37V成为打开的状态,并使供给泵P驱动,由此能够吸引辅助墨液箱ST内的墨液并将其朝向备用墨液箱SST送出,且吸引备用墨液箱SST内的墨液并将其朝向辅助墨液箱ST顺次送回。其结果是,通过使墨液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往复移动而使沉淀的墨液混合,由此能够使墨液浓度的均匀化提高。
在此,在该比较例中,如图7所示,例如,在第二墨液供给管361内存在的墨液中,在辅助墨液箱ST与阀361Vu之间的位置存在的墨液无法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进行往复移动,具有残留在该位置的倾向。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具备阀36Vu,该阀36Vu设置在第二墨液供给管36上,对收容在辅助墨液箱ST中的墨液的流出进行打开或关闭,第二墨液供给管36在比阀36Vu的位置靠头单元30侧的位置处与第三墨液供给管37连接。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在第二墨液供给管361内存在的墨液中,在辅助墨液箱ST与阀361Vu之间的位置存在的墨液能够经由第三墨液供给管371而到达备用墨液箱SST。其结果是,该残留的墨液通过之后的搅拌动作而能够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进行往复移动,因此使沉淀的墨液无残余地进行混合,从而能够使墨液浓度的均匀化进一步提高。
图8是用于说明第二比较例的图。该比较例的墨液补给单元35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当使墨液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往复移动时,将供给泵P1、P2同时驱动,由此将4根第二墨液供给管36及第三墨液供给管37全部使用而将墨液送出,并将4根第三墨液供给管37及第二墨液供给管36全部使用而将墨液送回。其结果是,通过使沉淀后的墨液混合,由此能够使墨液浓度的均匀化提高。
在此,在该比较例中,如图8所示,例如,当为了将辅助墨液箱ST内的墨液向备用墨液箱SST送出而使供给泵P1、P2作时,该墨液在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中流动之后,在第三墨液供给管371~374中流动而到达备用墨液箱SST。但是,对于一部分的墨液而言,有时无法到达备用墨液箱SST而残留在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及第三墨液供给管371~374的内部。其结果是,当为了将备用墨液箱SST内的墨液向辅助墨液箱ST送回而使供给泵P1、P2工作时,该残留的墨液未在备用墨液箱SST内混合而直接向辅助墨液箱ST返回。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第二墨液供给管36及第三墨液供给管37分别设有多个,在多个第二墨液供给管36及第三墨液供给管37中具有:仅在液体的送出及送回中的送出时使液体流动的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及第三墨液供给管371、374;以及仅在送回时使液体流动的第二墨液供给管362、363及第三墨液供给管372、373,供给泵P将液体从辅助墨液箱ST经由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及第三墨液供给管371、374而向备用墨液箱SST送出,且将该液体从备用墨液箱SST经由第二墨液供给管362、363及第三墨液供给管372、373而向辅助墨液箱ST送回。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4根第二墨液供给管36及4根第三墨液供给管37分别分为每2根来进行使用,由此能够形成用于将墨液从辅助墨液箱ST向备用墨液箱SST送出的送出专用流路和用于将墨液从备用墨液箱SST向辅助墨液箱ST送回的送回专用流路。因此,例如,在为了将辅助墨液箱ST内的墨液向备用墨液箱SST送出而使供给泵P1、P2工作的情况下,即使在第二墨液供给管361~364及第三墨液供给管371~374的内部残留有墨液,该残留的墨液也能够通过之后的搅拌动作而到达备用墨液箱SST。其结果是,该残留的墨液在辅助墨液箱ST与备用墨液箱SST之间进行往复移动,因此将沉淀后的墨液无残余地进行混合,从而能够使墨液浓度的均匀化进一步提高。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主要对液体喷出装置进行了记载,但也包含了液体移送方法等的公开。另外,本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内容,并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定解释的。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更、改良,并且在本发明中当然也包含其等同物。尤其是以下叙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
<液体喷出装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出装置,以喷墨式打印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没有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墨液以外的其他的液体喷出的液体喷出装置。能够在具备使微小量的液滴喷出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出装置中转用。需要说明的是,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出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含粒状、泪状、线状地连接尾部的状态。另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出装置能够喷出的那样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即可,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那样的流体状态,而且,不仅包括作为物质的一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将由颜料、金属粒子等固态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剂中的液体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举出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的墨液或液晶等。在此,墨液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液及油性墨液以及凝胶墨液、热熔墨液等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的具体例,可以为将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例如液晶显示器、EL(场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片的制造等中使用的电极材料、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喷出的液体喷出装置、将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喷出的液体喷出装置、作为精密吸液管使用且将成为试料的液体喷出的液体喷出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而且,还可以采用精确地向钟表、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出润滑油的液体喷出装置、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出的液体喷出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将酸或碱等蚀刻液喷出的液体喷出装置。并且,在上述装置中的任一种液体喷出装置中都能够适用本发明。
<关于搅拌动作>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由头单元30进行的印刷动作停止时,开始由墨液补给单元35进行的搅拌动作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没有限定为该情况。
例如,也可以在电源接入后且开始印刷动作之前,使搅拌动作开始。
另外,还可以设置对电源断开的状态持续的期间进行计时的计时器,从而每经过规定期间使搅拌动作开始。
具体而言,计算机60取得来自计时器的计时信息(电源断开的期间),并从存储器63读出预先设定的期间信息(例如,2个月),来对上述信息进行比较。然后,计算机60判定电源断开的期间是否为预先设定的规定期间(2个月)以上,在为规定期间以上的情况下,执行用于搅拌动作的处理。
由此,即使在辅助墨液箱ST内产生墨液沉淀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适当的时机实现墨液浓度的均匀化。
符号说明:
1液体喷出装置,2辊卷纸,10给送单元,18卷轴,19中继辊,20搬送单元,21中继辊,22中继辊,23第一搬送辊,24第二搬送辊,25反转辊,26中继辊,27送出辊,29压印平板,30头单元,31头,34第一墨液供给管,34V阀,35墨液补给单元,36第二墨液供给管,36V阀,37第三墨液供给管,37V阀,40滑架单元,41导轨,42滑架,50检测器组,60控制器,70加热器单元,80送风单元,81风扇,90卷绕单元,91中继辊,92卷绕驱动轴,110主机,IC墨盒,ST辅助墨液箱,SST备用墨液箱,P供给泵。

Claims (4)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部,其向介质喷出液体;
液体收容部,其收容向所述头部供给的所述液体;
备用液体收容部,其在对收容于所述液体收容部的所述液体进行搅拌时使用;
第一流路,其使所述液体收容部和所述头部连通;
第二流路,其使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备用液体收容部连通;以及
液体供给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流路上,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向所述备用液体收容部送出,并将该液体从所述备用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二流路及所述第一流路向所述液体收容部送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出装置具备阀,该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流路上,对所述第一流路的打开和隔断进行切换,
所述阀位于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的连接部与所述液体收容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分别设有多个,
在多个所述第一流路及多个所述第二流路中具有:在所述液体的送出及送回中的送出时使所述液体流动的送出用第一流路及送出用第二流路;在送回时使液体流动的送回用第一流路及送回用第二流路,
所述液体供给部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送出用第一流路及所述送出用第二流路而向所述备用液体收容部送出,且将该液体从所述备用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送回用第一流路及所述送回用第二流路而向所述液体收容部送回。
4.一种液体移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液体喷出装置的工序,该液体喷出装置具备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头部、收容向所述头部供给的所述液体的液体收容部、在对收容于所述液体收容部的所述液体进行搅拌时使用的备用液体收容部、使所述液体收容部和所述头部连通的第一流路、使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备用液体收容部连通的第二流路、设置在所述第二流路上的液体供给部;以及
所述液体供给部将所述液体从所述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一流路及所述第二流路向所述备用液体收容部送出,并将该液体从所述备用液体收容部经由所述第二流路及所述第一流路向所述液体收容部送回的工序。
CN201280044585.6A 2011-09-14 2012-09-12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移送方法 Active CN1038268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0958A JP5796428B2 (ja) 2011-09-14 2011-09-14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1-200958 2011-09-14
PCT/JP2012/005790 WO2013038661A1 (ja) 2011-09-14 2012-09-12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移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6861A CN103826861A (zh) 2014-05-28
CN103826861B true CN103826861B (zh) 2016-03-09

Family

ID=47882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4585.6A Active CN103826861B (zh) 2011-09-14 2012-09-12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移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16586B2 (zh)
EP (1) EP2756955B1 (zh)
JP (1) JP5796428B2 (zh)
CN (1) CN103826861B (zh)
BR (1) BR112014006195A2 (zh)
WO (1) WO20130386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42619B2 (ja) * 2013-03-28 2017-06-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液体供給方法
JP6382007B2 (ja) * 2014-07-18 2018-08-29 エスアイアイ・プ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液体噴射記録装置、およびメンテナンス装置
JP6386669B2 (ja) 2014-11-14 2018-09-05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印刷可能な組成物用の第1及び第2の容器
CN105984140B (zh) * 2015-01-27 2019-01-11 常州市东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制造彩色绒毛服饰的3d打印装置及双面成型法
CN105984220B (zh) * 2015-01-27 2018-07-17 常州市东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节段压电材料的3d打印机部件
CN105984137B (zh) * 2015-01-27 2019-05-10 常州市东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彩色3d打印喷涂头
EP3085541B1 (en) * 2015-04-02 2018-09-12 Dover Europe Sàrl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intenance and protection of a hydraulic connection
FR3034346A1 (fr) * 2015-04-02 2016-10-07 Dover Europe Sarl Procede et dispositif d'entretien et de protection d'une connexion hydraulique
JP6611618B2 (ja) * 2016-01-08 2019-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501141B2 (ja) 2020-06-19 202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27097A (ja) * 2005-05-27 2006-12-07 Olympus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1412322A (zh) * 2007-10-19 2009-04-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31424A (en) * 1990-02-26 1993-07-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efficient circulation recovery
JP3127581B2 (ja) * 1992-06-26 2001-01-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操作方法
DE69529884T2 (de) * 1994-11-30 2003-11-13 Canon K.K., Tokio/Tokyo Tintenstrahldruckgerät
US6224201B1 (en) * 1997-07-28 2001-05-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n improved ink supply route
JP3649599B2 (ja) * 1998-08-28 2005-05-1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気液分離チャンバーおよびこれを具備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US6923584B2 (en) * 2001-10-26 2005-08-02 Sony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022124A (ja) * 2003-06-30 2005-01-27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供給装置、インク供給方法及び記録装置
JP2005081775A (ja) * 2003-09-10 2005-03-3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アセンブリ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096208A (ja) * 2003-09-24 2005-04-14 Olympus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インク分配器
JP4615838B2 (ja) * 2003-09-26 2011-01-1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385798B2 (ja) 2004-03-08 2009-12-16 ノーリツ鋼機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36648B2 (ja) * 2005-07-19 2009-03-11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溶液の塗布装置及び塗布方法
US7597434B2 (en) * 2006-04-27 2009-10-06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the same
JP4973000B2 (ja) * 2006-05-23 2012-07-11 船井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850290B2 (en) * 2006-12-28 2010-12-14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ink supplying mechanism and ink supplying method
JP4971819B2 (ja) * 2007-02-08 2012-07-11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における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
JP4325694B2 (ja) * 2007-03-30 2009-09-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4976225B2 (ja) 2007-07-27 2012-07-18 大日本スクリーン製造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9233972A (ja) * 2008-03-26 2009-10-15 Fujifilm Corp 液体吐出装置
US8287064B2 (en) * 2008-09-30 2012-10-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100103208A1 (en) * 2008-10-28 2010-04-29 Olympus Corporation Ink filling method and inkjet printer
AT507445B1 (de) * 2008-10-31 2011-09-15 Durst Phototechnik Digital Technology Gmbh Tintenversorgungssystem für einen tintenstrahldrucker
JP5446228B2 (ja) * 2008-12-02 2014-03-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5486191B2 (ja) * 2009-01-09 2014-05-07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350820B2 (ja) * 2009-01-30 2013-11-27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及びインク循環方法
JP5572997B2 (ja) * 2009-05-15 2014-08-2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5741786B2 (ja) * 2009-11-27 2015-07-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US8292413B2 (en) * 2009-12-21 2012-10-23 Xerox Corporation Bidirectional ink pump
JP2011161648A (ja) * 2010-02-04 2011-08-25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JP5468956B2 (ja) * 2010-03-29 2014-04-09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5979812B2 (ja) * 2010-07-27 2016-08-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27097A (ja) * 2005-05-27 2006-12-07 Olympus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1412322A (zh) * 2007-10-19 2009-04-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设备和记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6861A (zh) 2014-05-28
BR112014006195A2 (pt) 2017-06-13
WO2013038661A1 (ja) 2013-03-21
US20130242005A1 (en) 2013-09-19
EP2756955B1 (en) 2019-01-23
EP2756955A1 (en) 2014-07-23
US9216586B2 (en) 2015-12-22
JP5796428B2 (ja) 2015-10-21
JP2013059953A (ja) 2013-04-04
EP2756955A4 (en) 2016-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6861B (zh)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移送方法
CN103085492B (zh) 印刷装置以及白色墨水循环方法
US803362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a continuous web employing a plurality of interleaved ink-jet pens fed by a bulk ink source
CN102398430B (zh) 纸输送装置以及打印装置
JP5861504B2 (ja) 液体吐出装置、液体攪拌方法、及び、液体充填方法
JP2012161989A (ja) 攪拌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US9073372B2 (en) Liquid ejection device
JP5573224B2 (ja) 搬送装置、記録装置、搬送方法及び記録方法
CN103009808B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CN104442027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辊状打印介质输送控制方法
CN102398432B (zh) 记录装置以及记录装置的控制方法
US20130307909A1 (en) Solid Ink Printer with Magnetic Ink Mixing
JP5728900B2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吐出方法
CN103085493A (zh) 液体排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CN102649355A (zh) 液体喷出装置
CN102555451B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JP6048550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2126039A (ja) 搬送装置、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JP5899732B2 (ja) 液体吐出装置
JP2013184363A (ja)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液体攪拌方法
JP2012218239A (ja) 液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