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73746B - 一种脂肪酶及其突变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脂肪酶及其突变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73746B
CN103773746B CN201410001214.0A CN201410001214A CN103773746B CN 103773746 B CN103773746 B CN 103773746B CN 201410001214 A CN201410001214 A CN 201410001214A CN 103773746 B CN103773746 B CN 1037737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pase
lip
mutant
mut
enzy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012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73746A (zh
Inventor
吴秀秀
张青
李宾
王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Vland Biotech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Vland Biotech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Vland Biotech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Vland Biotech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012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73746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737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37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737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737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9/00Enzymes; Pro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activating, inhibiting,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enzymes
    • C12N9/14Hydrolases (3)
    • C12N9/16Hydrolases (3) acting on ester bonds (3.1)
    • C12N9/18Carboxylic ester hydrolases (3.1.1)
    • C12N9/20Triglyceride splitting, e.g. by means of lipa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YENZYMES
    • C12Y301/00Hydrolases acting on ester bonds (3.1)
    • C12Y301/01Carboxylic ester hydrolases (3.1.1)
    • C12Y301/01003Triacylglycerol lipase (3.1.1.3)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Enzymes And Modific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脂肪酶及其突变体,所述的脂肪酶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本发明从塔宾曲霉中克隆得到一种新型脂肪酶Lip-1,其最适作用pH值为6.5,最适作用温度为40℃;在pH4.0-7.0的范围内能保留52.3%以上的酶活力。本发明同时在脂肪酶Lip-1基础上进行突变,获得了三个单点突变体,所述突变体对胰蛋白酶的耐受性较突变前分别提高了34.64%,36.30%和53.43%,因此更有利于其在饲料添加剂领域的应用。本发明所述脂肪酶Lip-1及其三个突变体均能有效提高饲料中油脂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肉鸡的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料肉比,提高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应用前景广泛。

Description

一种脂肪酶及其突变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及蛋白质改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脂肪酶及其突变体。
背景技术
脂肪酶即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它催化天然底物油脂水解,生成脂肪酸、甘油和甘油单酯或二酯。脂肪酶基本组成单位仅为氨基酸,通常只有一条多肽链。它的催化活性仅仅决定于它的蛋白质结构(Schmid等,1998)。脂肪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已成为市场上的第三大工业用酶。脂肪酶可以催化解脂、酯交换、酯合成等反应,广泛应用于饲料添加剂、油脂加工、食品、医药、日化等工业。
酶学特性和酶的稳定性是影响其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很多酶学性质较好的蛋白在实际应用条件下,使用效果并不好。塔宾曲霉脂肪酶具有较好的胃酸和胃蛋白的耐受性;但是对胰蛋白酶耐受性较差。由于动物肠道是消化和吸收脂肪的主要器官,肠道中pH接近中性同时含有大量的胰蛋白酶;因此,肠道的消化特点限制了塔宾曲霉作为饲用酶制剂作用效果。
寻找和克隆合适饲用脂肪酶的途径有2个:一是筛选产新型酶的微生物;二是对酶进行适当的蛋白质工程改造。微生物菌种选育是工业生产和学术研究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手段之一;但是,其缺点是工作量大,随机性强;因此往往很难筛选到理想菌株。而蛋白质工程是这些年新兴的、借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蛋白进行定向突变和理性改造,而获得理想蛋白或酶方法。其优点是工作量相对较小和概率大;缺点是多数突变体蛋白酶学性质没有改变或者变得更差。因此,获得更好效果的脂肪酶突变体一直是本领域的研究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脂肪酶及其突变体。本发明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从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中克隆得到一种新型脂肪酶,所述脂肪酶与已报道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脂肪酶仅存在五个氨基酸位点的不同,但所述位点的不同导致两者的酶学性质发生很大变化。为了进一步提高所述脂肪酶的胰蛋白酶耐受性,本发明通过蛋白质改造技术,获得了该脂肪酶的突变体,所述突变体对胰蛋白酶的耐受性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更有利于其在饲料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型脂肪酶,其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
所述脂肪酶的编码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2。
本发明还包括携带有编码序列为SEQ ID NO:2的脂肪酶基因的质粒。
本发明还包括携带有上述质粒的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脂肪酶的胰蛋白酶耐受性,本发明对氨基酸序列为SEQID NO:1的脂肪酶进行突变,获得了三个脂肪酶突变体。
本发明提供了第一个脂肪酶突变体,是将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脂肪酶的142位氨基酸由Lys变为Ile。
上述脂肪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5,其一种编码基因的核酸序列为SEQ ID NO:6。
本发明还包括携带有编码序列为SEQ ID NO:6的脂肪酶突变体基因的质粒。
本发明提供的第二个脂肪酶突变体,是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脂肪酶的154位氨基酸由Lys变为Cys。
上述脂肪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7,其一种编码基因的核酸序列为SEQ ID NO:8。
本发明还包括携带有编码序列为SEQ ID NO:8的脂肪酶突变体基因的质粒。
本发明提供的第三个脂肪酶突变体,是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脂肪酶的156位氨基酸由Lys变为Trp。
上述脂肪酶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9,其一种编码基因的核酸序列为SEQ ID NO:10。
本发明还包括携带有编码序列为SEQ ID NO:10脂肪酶突变体基因的质粒。
将上述的质粒转入里氏木霉中,重组表达的脂肪酶突变体对胰蛋白酶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本发明从塔宾曲霉中克隆得到一种新型脂肪酶Lip-1,其最适作用pH值为6.5,最适作用温度为40℃;在pH4.0-7.0的范围内能保留52.3%以上的酶活力,比对照组的脂肪酶Lip具有更宽泛的pH适用范围。本发明同时在脂肪酶Lip-1基础上进行突变,获得了三个单点突变体,所述突变体对胰蛋白酶的耐受性较突变前分别提高了34.64%,36.30%和53.43%,因此更有利于其在饲料添加剂领域的应用。本发明所述脂肪酶Lip-1及其三个突变体均能有效提高饲料中油脂类物质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肉鸡的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料肉比,提高养殖动物的生产性能,应用前景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脂肪酶Lip-1和脂肪酶Lip最适作用pH-相对酶活曲线;
图2为脂肪酶Lip-1和脂肪酶Lip最适作用温度-相对酶活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到了遗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领域使用的常规技术和方法,例如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3nd Ed.(Sambrook,2001)和CURRENT PROTOCOLS IN MOLECULAR BIOLOGY(Ausubel,2003)中所记载的方法。这些一般性参考文献提供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定义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将本发明限定于所述的任何具体方法、实验方案和试剂,因为它们可以改变。
除非在本文中另作限定,本文所用的全部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计数人员通常所理解的相同含义。DICTIONARY OF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3nd Ed.(Singleton et al.,2006)和COLLINS DICTIONARY BIOLOGY(Hale et al.,2003)为技术人员提供了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许多术语的一般性解释。
除非另作说明,核酸是按5′至3′方向从左至右书写;氨基酸是按氨基至羧基的方向从左至右书写。
如本文所用,术语“脂肪酶”即三酰基甘油酰基水解酶,它催化天然底物油脂水解,生成脂肪酸、甘油和甘油单酯或二酯。其基本组成单位仅为氨基酸,通常只有一条多肽链。它的催化活性决定于它的蛋白质结构。
如本文所用,术语“重组”当被用于指代细胞、核酸、蛋白或载体时,表示该细胞、核酸、蛋白或载体已通过导入异源核酸或蛋白或者通过改变天然核酸或蛋白而被修饰。因此,例如,重组细胞是表达在天然(非重组)形式的该细胞中不曾发现的基因,或者表达天然基因。
术语“蛋白质”和“多肽”在本文中可以互换使用。本文使用氨基酸残基的传统的单字母或三字母代码。
如本文所用,术语“基因”指参与生产多肽的DNA片段,包括编码区之前和之后的区域,以及各编码片段(外显子)之间的插入序列(内含子)。
术语“核酸”包括DNA、RNA,单链或双链的,以及它们的化学修饰物。
术语“核酸”和“多核苷酸”在本文中可以互换使用。
术语“载体”指被设计用来将核酸导入一种或多种细胞类型的多核苷酸序列。载体包括克隆载体、表达载体、穿梭载体、质粒、噬菌粒、序列盒以及类似物。
术语“表达载体”表示包含DNA序列的DNA构建物,所述DNA序列被可操纵的连接于能够影响该DNA在合适宿主中表达的合适的控制序列。此类控制序列可以包括完成转录的启动子、可选的控制转录的操纵子序列、编码mRNA上合适的核糖体结合位点的序列、增强子以及控制转录和翻译的终止的序列。
术语“启动子”表示参与结合RNA聚合酶以启动基因转录的的调控序列。启动子可以是诱导型启动子或组成型启动子。
与另一序列具有某一百分比的序列同一性的多核苷酸或多肽是指,在比较这两个序列时所述百分比的碱基或氨基酸残基是相同的。
由于遗传密码是简并的,所以可以使用一种以上的密码子来编码特定的氨基酸,本发明包括编码特定的氨基酸序列的多核苷酸。
术语“宿主菌株”或“宿主细胞”是指表达载体或DNA构建物的合适宿主,所述表达载体或DNA构建物包含本发明的编码脂肪酶的多核苷酸。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脂肪酶基因的扩增
(1)提取塔宾曲霉总基因组DNA
将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接种摇瓶培养基过夜培养,取适量菌体置于离心管中,13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加入400μl抽提缓冲液(100mMTrisHCl,100mMEDTA,250mMNaCl,1%SDS);然后加100mg石英砂或玻璃珠、在珠打仪剧烈振荡2min左右;水浴锅65℃水浴20min后加入200μl10MNH4AC冰浴10min;1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然后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20℃放置30min;13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用70%乙醇洗涤2次;晾干,加入适量水溶解于-20℃保存。
(2)基因克隆
以提取的基因组总DNA为模板利用引物
atl-F AAAGGTACCATGTTCTCTGGACGGTTTG和
atl-R AGCTCTAGATTATAGCAGGCACTCGGAAATC)进行PCR扩增。PCR扩增条件为95℃4min;94℃30S,59℃40S,72℃1min30个循环;72℃7min。利用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PCR扩增产物。
(3)基因测序分析及合成
将回收的扩增产物连接到pMD18-T载体,获得克隆载体pMD-ATL质粒并送至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扩增产物的基因序列为SEQID NO:2,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多个克隆的结果证明没有发生扩增错误。
经过NCBI Blast序列比对发现,SEQ ID NO:1与已公开的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的脂肪酶序列SEQ ID NO:3(GenBank:BAL22280.1)相似性最高,为98.3%,仅第25位、第56位、第117位、第150位和第253位的氨基酸存在差异。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发明克隆得到的脂肪酶(命名为脂肪酶Lip-1)与SEQ IDNO:3所述脂肪酶(命名为脂肪酶Lip)在酶学性质上是否相同,依照里氏木霉的密码偏爱性而优化合成SEQ ID NO:3所述脂肪酶的编码基因,并且在合成序列5’和3’两端分别加上KpnI和XbaI两个酶切位点。上述基因合成工作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合成后的基因序列为SEQ ID NO:4。
实施例2表达载体的构建
将实施例1克隆得到的基因序列SEQ ID NO:2进行KpnI和XbaI过夜双酶切,然后凝胶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同样,对木霉表达载体pTG(含潮霉素hph基因)进行KpnI和XbaI双酶切和回收;将回收的基因片段和载体16℃过夜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a,最后获得木霉重组表达质粒,分别命名为pTG-Lip-1。
采用上述同样方法,构建得到携带SEQ ID NO:4的重组表达质粒,命名为pTG-Lip。
实施例3转化和筛选
(1)原生质体制备
接种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菌丝于PDA平板上生长4天;切取直径约3cm的菌落置于约60mlYEG(0.5%酵母粉、1%葡萄糖)的液体培养基中,30℃,200rpm振荡培养过夜;多层纱布过滤收集菌丝;将菌丝置于盛有10-20ml裂解酶液(SigmaL1412)酶解2-3小时;取出酶解液,加入0.7MNaCl溶液,轻轻摇晃,倒于三层灭菌擦镜纸过滤,收集滤液,3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加10-20ml STC液(20%蔗糖,50mM Tris-Cl,50mM CaCl2)悬浮,然后3000rpm,离心10min;加适量STC悬浮分装(150μl/管,108个/ml)。
(2)转化与验证
取2μg表达质粒pTG-Lip-1加入含150μl原生质体管中,接着加入500μl25%PEG轻轻混匀,室温静置25min;然后分2-3次再加1ml25%PEG,轻轻混匀,室温静置25min,把原生质体加到50ml左右熔化后冷却至45-55℃的上层半固体培养基(0.1%MgSO4,1%KH2PO4,0.6%(NH4)2SO4,1%葡萄糖,18.3%山梨醇,0.35%琼脂糖),轻轻混匀后倒入含100μg/ml潮霉素下层基础培养基平板(2%葡萄糖,0.5%(NH4)2SO4,1.5%KH2PO4,0.06%MgSO4,0.06%CaCl2,1.5%琼脂),28℃黑暗培养数天至转化子长出。
挑取转化子过夜培养,取适量菌体置于离心管中,13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加入400μl抽提缓冲液(100mM Tris-HCl,100mM EDTA,250mM NaCl,1%SDS);然后加100mg石英砂或玻璃珠,在珠打仪剧烈振荡2min左右;65℃水浴20min后,加入200μl10M NH4AC,冰浴10min;1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20℃放置30min;13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用70%乙醇洗涤2次;晾干,加入水溶解,于-20℃保存。
以上述提取转化子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引物For-pri和Bac-pri进行PCR扩增目的基因进行验证。
For-pri:ATGTTCTCCGGCCGGTTTGG
Bac-pri:GCAGACACTCTGAAATAGCG
PCR扩增条件为95℃3min;94℃30s;55℃30s,72℃1.5min30个循环;72℃7min。利用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PCR扩增产物并进行测序分析;从测序正确的阳性转化子中挑选一株命名为里氏木霉Lip-1(Trichoderma reesei Lip-1),该菌株能重组表达脂肪酶Lip-1。
采用上述同样方法构建得到能重组表达脂肪酶Lip的重组菌株里氏木霉Lip(Trichoderma reesei Lip)。
实施例4发酵验证和酶学性质测定
4.1发酵验证
将上述两株里氏木霉工程菌(Lip-1,Lip)分别接种于MM发酵培养基(1.5%葡萄糖,1.7%乳糖,2.5%玉米浆,0.44%(NH4)2SO4,0.09%MgSO4,2%KH2PO4,0.04%CaCl2,0.018%吐温-80,0.018%微量元素,0.018%聚丙二醇-2000),28℃培养48小时,然后25℃培养48小时,取发酵液离心处理,将上清液分别进行酶活测定和酶活性质分析。
脂肪酶活力定义
1g固体酶粉(或1ml液体酶),在一定温度和pH条件下,1min水解底物产生1μmol的可滴定的脂肪酸,即为一个酶活力单位,以u/g(u/ml)表示。
酶活测定方法:
取两个100ml三角瓶,分别于空白瓶(A)和样品瓶(B)中各加入底物溶液4.00ml和磷酸缓冲液5.00ml,再于A瓶中假如95%乙醇15.00ml,于40℃±0.2℃水浴中预热5min,然后于A、B瓶中各加待测酶液1.00ml,立即混匀计时,准确反应15min后,于B瓶中立即补加95%乙醇15.00ml终止反应,取出;于空白和样品溶液中各加酚酞指示液两滴,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直至微红色并保存30s,不褪色为滴定终点,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
脂肪酶的酶活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X 1 = ( V 1 - V 2 ) × C × 50 × n 0.05 × 1 / 15
式中:
X1——样品的酶活力,u/ml;
V1——滴定样品时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ml;
V2——滴定空白时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ml;
c——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50——0.05mol/L氢氧化钠溶液1.00ml相当于脂肪酸50μmol;
n——酶液稀释倍数;
0.05—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浓度换算系数;
1/15——反应时间15min,以1min计;
所得实验结果表示至整数。
按照上述方法测得本发明构建的里氏木霉Lip的发酵液酶活为302U/mL,里氏木霉Lip-1的发酵液酶活为359U/mL。
4.2酶学性质分析
(1)最适pH分析:
分别用pH值为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的缓冲液稀释上述发酵上清液,在40℃条件下测定其酶活,以最高酶活100%,计算相对酶活,做pH-相对酶活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脂肪酶Lip-1的最适作用pH为6.5,而作为对照组的脂肪酶Lip的最适作用pH为6.0。
(2)最适温度分析:
分别在20℃、30℃、35℃、40℃、45℃、50℃、60℃,pH7.5条件下测定上述发酵上清液的酶活,以最高酶活为100%,计算相对酶活,做温度-相对酶活曲线。结果如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脂肪酶Lip-1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0℃,而作为对照组的脂肪酶Lip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5℃。
(3)pH耐受性分析:
分别用pH值为2.0、3.0、4.0、5.0、6.0、7.0、8.0的缓冲液稀释上述发酵上清液;40℃保温30min后,分别测定其酶活力,以未处理的上清液酶活力为100%,计算残余酶活力。结果显示:本发明所述脂肪酶Lip-1在pH4.0-7.0的范围内能保留52.3%以上的酶活力,而作为对照组的脂肪酶Lip仅在pH5.0-6.5范围内能保留约50%以上的酶活力,从而说明本发明的脂肪酶Lip-1比对照组的脂肪酶Lip具有更宽泛的pH适用范围。
综上,本发明分离得到的脂肪酶Lip-1的最适作用温度和pH值均与对照组的脂肪酶Lip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脂肪酶Lip-1比对照组的脂肪酶Lip具有更宽泛的pH适用范围,从而说明本发明获得的脂肪酶Lip-1第25位、第56位、第117位、第150位和第253位氨基酸的不同导致其酶学性质与已公开的脂肪酶Lip产生很大的差别,进一步证明本发明分离得到的脂肪酶Lip-1是一种新型脂肪酶。
实施例5体外酶解的实验
(1)胃液和胃蛋白酶耐受性
用pH5.5的缓冲液分别稀释实施例4所述发酵上清液(Lip-1,Lip)至适当酶活,调节pH至2.0后取上述上清液各8ml,分别加入到2ml胃液、胃蛋白酶(5%)中,37℃处理2h后测定其酶活,以未处理的上清液酶活为100%,计算残余酶活。具体结果如下:
A.脂肪酶Lip-1在胃液和胃蛋白酶处理后,残余酶活分别为47.9%和65.2%。
B.脂肪酶Lip在胃液和胃蛋白酶处理后,残余酶活分别为49.2%和66%。(2)pH6.8、胰蛋白酶耐受性
用pH5.5的缓冲液稀释实施例4所述发酵上清液至适当酶活,调节pH至6.8后,分别用pH6.8的缓冲液(人工肠液)和胰蛋白酶分别稀释5倍,37℃处理6h后测其酶活,以未处理的酶活为100%,计算残余酶活。具体结果如下:
A.脂肪酶Lip-1分别经pH6.8人工肠液和胰蛋白酶处理后,残余酶活分别约为52.6%和17.71%。
B.脂肪酶Lip分别经pH6.8人工肠液和胰蛋白酶处理后,残余酶活分别约为61.8%和15.35%。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所述脂肪酶Lip-1对胃液、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耐受性与对照组的脂肪酶Lip几乎相同;其中所述脂肪酶Lip-1对胃液和胃蛋白酶的耐受性较强,残余酶活约为50%以上;但其对胰蛋白酶的耐受性比较低。因此需要进一步改善其对胰蛋白酶的耐受性,使之更适合在饲料领域的应用。
实施例6脂肪酶突变体基因的合成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塔宾曲霉的脂肪酶Lip-1(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对胰蛋白酶的耐受性,本发明对该酶的胰蛋白酶水解位点进行了大量单点突变体的筛选,结果发现有些突变对胰蛋白酶的耐受性没有影响,有些突变甚至使胰蛋白酶耐受性变的更差了,还有一些突变虽然能提高对胰蛋白酶的耐受性,但突变后脂肪酶的酶学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均不符合要求。最终,申请人获得了既能显著提高胰蛋白酶活性,又不会影响脂肪酶原有酶学性质的三个单点突变位点:K142I,K154C,K156W。
K142I单点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5,参照该序列合成一个编码核苷酸序列SEQ ID NO:6(命名为Mut-1);K154C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为SEQID NO:7,参照该序列合成一个编码核苷酸序列SEQ ID NO:8(命名为Mut-2);K156W单点突变体的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9,参照该序列合成一个编码核苷酸序列SEQ ID NO:10(命名为Mut-3)。3个序列均是依照里氏木霉的密码偏爱性而优化合成,并且在合成序列5’和3’两端分别加上KpnI和XbaI两个酶切位点。上述基因合成工作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实施例7脂肪酶突变体的表达
将实施例5合成的3个序列分别进行KpnI和XbaI过夜双酶切,然后凝胶回收目的片段Mut-1、Mut-2和Mut-3;同样,对木霉表达载体pTG(含潮霉素hph基因)进行KpnI和XbaI双酶切和回收;将回收基因片段和载体进行16℃过夜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DH5a,最后获得了木霉重组表达质粒,将3个表达质粒分别命名为pTG-Mut-1,pTG-Mut-2和pTG-Mut-3。
实施例8转化和筛选
(1)原生质体制备
接种里氏木霉菌丝于PDA平板上生长4天;切取直径约3cm的菌落置于约60mlYEG(0.5%酵母粉、1%葡萄糖)的液体培养基中,30℃,200rpm振荡培养过夜;多层纱布过滤收集菌丝;将菌丝置于盛有10-20ml裂解酶液(SigmaL1412)酶解2-3小时;取出酶解液,加入0.7MNaCl溶液,轻轻摇晃,倒于三层灭菌擦镜纸过滤,收集滤液,3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加10-20ml STC液(20%蔗糖,50mM Tris-Cl,50mM CaCl2)悬浮,然后3000rpm,离心10min;加适量STC悬浮分装(150μl/管,108个/ml)。
(2)转化与验证
取2μg表达质粒(pTG-Mut-1,pTG-Mut-2和pTG-Mut-3)分别加入含150μl原生质体管中,接着加入500μl25%PEG轻轻混匀,室温静置25min;然后分2-3次再加1ml25%PEG,轻轻混匀,室温静置25min,把原生质体加到50ml左右熔化后冷却至45-55℃的上层半固体培养基(0.1%MgSO4,1%KH2PO4,0.6%(NH4)2SO4,1%葡萄糖,18.3%山梨醇,0.35%琼脂糖),轻轻混匀后倒入含100μg/ml潮霉素下层基础培养基平板(2%葡萄糖,0.5%(NH4)2SO4,1.5%KH2PO4,0.06%MgSO4,0.06%CaCl2,1.5%琼脂),28℃黑暗培养数天至转化子长出。
挑取转化子过夜培养,取适量菌体置于离心管中,13000rpm离心5min,弃上清;加入400μl抽提缓冲液(100mM Tris-HCl,100mM EDTA,250mM NaCl,1%SDS);然后加100mg石英砂或玻璃珠,在珠打仪剧烈振荡2min左右;65℃水浴20min后,加入200μl10M NH4AC,冰浴10min;1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加入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20℃放置30min;13000rpm离心10min,弃上清;用70%乙醇洗涤2次;晾干,加入水溶解,于-20℃保存。
以上述提取转化子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引物For-pri和Bac-pri进行PCR扩增目的基因进行验证。
For-pri:ATGTTCTCCGGCCGGTTTGG
Bac-pri:GCAGACACTCTGAAATAGCG
PCR扩增条件为95℃3min;94℃30S;55℃30S,72℃1.5min30个循环;72℃7min。利用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PCR扩增产物并进行测序分析;测序验证正确的即为含目的基因的里氏木霉工程菌。将携带表达质粒pTG-Mut-1,pTG-Mut-2和pTG-Mut-3的里氏木霉工程菌分别命名为里氏木霉Mut-1(Trichoderma reesei Mut-1)、里氏木霉Mut-2(Trichoderma reesei Mut-2)和里氏木霉Mut-3(Trichoderma reesei Mut-3)。
实施例9发酵验证和酶学性质测定
将上述三株里氏木霉工程菌(Mut-1,Mut-2和Mut-3)分别接种于MM发酵培养基(1.5%葡萄糖,1.7%乳糖,2.5%玉米浆,0.44%(NH4)2SO4,0.09%MgSO4,2%KH2PO4,0.04%CaCl2,0.018%吐温-80,0.018%微量元素,0.018%聚丙二醇-2000),28℃培养48小时,然后25℃培养48小时,取发酵上清液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分别对上清液进行酶活测定和酶学性质分析,并与突变前的脂肪酶Lip-1(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进行比较。
酶活测定结果显示,三株里氏木霉工程菌(Mut-1,Mut-2和Mut-3)的发酵上清液酶活分别为387U/mL,401U/mL,431U/mL。
(1)最适pH分析:
分别用pH值为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的缓冲液稀释上述发酵上清液,并在40℃条件下测定其酶活,以最高酶活为100%,计算相对酶活,做pH-相对酶活曲线。结果显示:与突变前的脂肪酶Lip-1相比,上述三个脂肪酶突变体Mut-1,Mut-2和Mut-3的最适作用pH值没有改变,最适pH均为6.5。
(2)最适温度分析:
分别在20℃、30℃、35℃、40℃、45℃、50℃、60℃,pH7.5条件下测定上述发酵上清液的酶活,以最高酶活为100%,计算相对酶活,做温度-相对酶活曲线。结果显示:与突变前的脂肪酶Lip-1相比,上述三个脂肪酶突变体Mut-1,Mut-2和Mut-3的最适作用温度没有改变,最适作用温度均为40℃。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与突变前的脂肪酶Lip-1相比,本发明获得的脂肪酶突变体的最适作用pH和作用温度并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突变并未引起脂肪酶Lip-1原有酶学性质的改变。
实施例10体外酶解的实验
(1)胃液、胃蛋白酶耐受性:
用pH5.5的缓冲液稀释上述发酵上清液(Lip-1,Mut-1,Mut-2,Mut-3)至适当的酶活,调节pH至2.0后取上述发酵上清液各8ml,分别加入到2ml胃液、胃蛋白酶(5%)中,37℃处理2h后分别测定所述上清液的酶活,以未处理的上清液的酶活为100%,计算残余酶活。具体结果如表1所述。
表1胃液和胃蛋白酶处理后脂肪酶的残余酶活
样品 胃液处理后残余酶活 胃蛋白酶处理后残余酶活
突变前的脂肪酶Lip-1 47.9% 65.2%
突变体Mut-1 48.7% 66.9%
突变体Mut-2 50.2% 67.0%
突变体Mut-3 51.1% 66.4%
从表1的数据可知,与突变前的脂肪酶Lip-1相比,本发明获得的三个脂肪酶突变体(Mut-1,Mut-2,Mut-3)对胃液和胃蛋白酶的耐受性未发生显著变化。
(2)pH6.8、胰蛋白酶耐受性
用pH5.5的缓冲液稀释发酵上清液至适当酶活,调节pH6.8后,分别用pH6.8的缓冲液(人工肠液)和胰蛋白酶稀释5倍,37℃处理6h后分别测定所述上清液的酶活,以未处理的上清液的酶活为100%,计算残余酶活。具体结果如表2所述。
表2pH6.8缓冲液和胰蛋白酶处理后脂肪酶的残余酶活
从表2的数据可知,与突变前的脂肪酶Lip-1相比,本发明获得的三个脂肪酶突变体对pH6.8缓冲液和胰蛋白酶的耐受性均得到显著提高;胰蛋白酶处理后突变体Mut-1、Mut-2、Mut-3的残余酶活比突变前的脂肪酶Lip-1分别提高了34.64%,36.30%和53.43%,因此所述脂肪酶突变体更适合于在饲料领域的应用。
实施例11脂肪酶Lip-1及其突变体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与分组
六和种鸡场提供的罗斯肉雏鸡600只,随机分为6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肉鸡。具体分组设计见表3。
表3试验分组设计
组别 处理说明 样品添加
正对照组 正常商品料 0
负对照组 -75Kcal/kg(鸡鸭油) 0
试验组1 -75Kcal/kg(鸡鸭油) 250g/t脂肪酶Lip-1(20000U/g)
试验组2 -75Kcal/kg(鸡鸭油) 250g/t突变体Mut-1(20000U/g)
试验组3 -75Kcal/kg(鸡鸭油) 250g/t突变体Mut-2(20000U/g)
试验组4 -75Kcal/kg(鸡鸭油) 250g/t突变体Mut-3(20000U/g)
1.2试验样品
本试验选用本发明实施例4制备的脂肪酶Lip-1和实施例9制备的脂肪酶突变体Mut-1、Mut-2和Mut-3。
1.3测定指标
分别在肉鸡0d、7d、21d、35日龄时,对各栏试验鸡统一进行称重并记录采食量,计算日增重(ADG)、日采食量(ADFI)、料肉比(FCR)和体重(BW)等指标。
1.4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中ANOVA方法进行分析,所有指标以每个重复为试验单位,用Duncan’s多重比较进行检验。结果用均值及平均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与分析
本发明的脂肪酶Lip-1及其突变体对0-35日龄肉鸡生产性能影响
表4脂肪酶对0-35日龄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注:表中数字右上角字母有相同字母或没有标注者者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
由表4肉鸡0-35d试验结果可知,全期来看试验组1-4肉鸡日增重均高于正对照组,而料肉比均低于正对照组和负对照组;试验组2-4肉鸡的生产性能显著于高于试验组1,其中试验组4优势最显著:试验组4肉鸡日增重在正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提高了3.8g,在负对照组基础上提高了4.45g,料肉比在负对照组基础上降低了0.09,比试验组2和3生产性能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总之,试验组4全期的增重和料肉比均优于其它各组。
上述试验结果表明,从肉鸡养殖全期来看,本发明提供的脂肪酶Lip-1和三个脂肪酶突变体均能提高饲料中油脂类物质的利用率,提高肉鸡的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料肉比,提高肉鸡的生产性能,而所述脂肪酶突变体与突变前的脂肪酶Lip-1相比,性能更优,其中突变体Mut-3的效果最好。

Claims (4)

1.一种脂肪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脂肪酶突变体是氨基酸序列为SEQ ID NO:1的脂肪酶的154位氨基酸由Lys变为Cys。
2.一种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因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的脂肪酶突变体。
3.一种重组质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组质粒携带有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因。
4.一种重组里氏木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组里氏木霉携带有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组质粒。
CN201410001214.0A 2014-01-02 2014-01-02 一种脂肪酶及其突变体 Active CN10377374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1214.0A CN103773746B (zh) 2014-01-02 2014-01-02 一种脂肪酶及其突变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01214.0A CN103773746B (zh) 2014-01-02 2014-01-02 一种脂肪酶及其突变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3746A CN103773746A (zh) 2014-05-07
CN103773746B true CN103773746B (zh) 2015-06-17

Family

ID=50566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01214.0A Active CN103773746B (zh) 2014-01-02 2014-01-02 一种脂肪酶及其突变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737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35648B (zh) * 2015-04-17 2020-01-14 深圳市汇尚科科技有限公司 脂肪酶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502601B (zh) * 2017-06-13 2020-04-21 天津科技大学 一种胰蛋白酶抗性改良的脂肪酶突变体及其基因和应用
CN112375751B (zh) * 2021-01-18 2021-04-06 凯莱英生命科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脂肪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CN115838704A (zh) * 2022-08-11 2023-03-24 中国海洋大学 脂肪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73746A (zh) 201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4304B (zh) 具提升酶活性的溶菌酶
CN103773746B (zh) 一种脂肪酶及其突变体
CN103502266A (zh) 具有粘度改变表型的丝状真菌
CN104263710A (zh) 一种具有高转糖苷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组合突变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635846B (zh) 一种高产果胶甲酯酶的黑曲霉菌株
CN102978181A (zh) 一种脂肪酶及其重组表达工程菌株
CN104004672A (zh) 一种毕赤酵母整合高效表达胞外n-糖基化枯草芽孢杆菌亮氨酸氨肽酶的方法
CN105505969A (zh) 一种提高l-苏氨酸转化率的方法及其应用
Zhang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n essential regulator controlling the production of raw-starch-digesting glucoamylase in Penicillium oxalicum
CN106916837A (zh) 高渗透压甘油蛋白激酶基因RkHog1及其重组表达载体
CN103131718B (zh) 来源产甘油假丝酵母新型耐高渗功能基因CgHog1的克隆及其应用
CN103352031B (zh) 一种糖基转移酶基因及应用
CN101914508A (zh) 一种基于96孔板的植酸酶高通量筛选方法
CN102978182B (zh) 脂肪酶突变体
CN103725707B (zh) 一种重组表达植酸酶的基因工程菌
CN103013950B (zh) 一种脂肪酶
CN113881654B (zh) 一种对胃蛋白酶抗性提高的α-淀粉酶
CN103898081A (zh) 一种角蛋白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CN110878293B (zh) 缺失yceD基因的地衣芽胞杆菌在异源蛋白生产中的应用
CN103562216A (zh) 纤维糊精和β-D-葡萄糖的增强型发酵
CN103667204B (zh) 一种来源于烟曲霉的植酸酶
CN103667212B (zh) 一种糖化酶及其应用
CN109251867B (zh) 一种酸性蛋白酶高产菌株及其应用
CN109161489B (zh) 一种高产酸性蛋白酶的黑曲霉菌株
CN116947985B (zh) 重组抗菌肽Sub168-1/3R、重组菌株、载体、制备方法及饲料添加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