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64397A - 成形同时转印用膜 - Google Patents

成形同时转印用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64397A
CN103764397A CN201280041911.8A CN201280041911A CN103764397A CN 103764397 A CN103764397 A CN 103764397A CN 201280041911 A CN201280041911 A CN 201280041911A CN 103764397 A CN103764397 A CN 103764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chain alkyl
compound
polyester
transfer pri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191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栋泰人
岩崎裕司
杉江健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764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43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025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by transferring ink from the master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es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9/00Combinations of shaping techniques not provided for in a single one of main groups B29C39/00 - B29C67/00, e.g. associations of moulding and joining techniques; Apparatus therefore
    • B29C69/007Lining or sheathing in combination with forming the article to be lin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 B32B3/2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 B32B3/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with external or internal discontinuities or unevennesses, or a layer of non-planar shape; 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having particular features of form characterised by a particular shape of the outline of the cross-section of a continuous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with cavities or internal voids ; characterised by an apertured layer characterised by a layer formed with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e.g. hollows, grooves, protuberance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CPRODUCING DECORATIVE EFFECTS; MOSAICS; TARSIA WORK; PAPERHANGING
    • B44C1/00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 B44C1/16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for applying transfer pictures or the like
    • B44C1/165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for applying transfer pictures or the like for decalcomanias; sheet material therefor
    • B44C1/17Dry transf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 Y10T428/24364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with transparent or protective co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coration By Transfer Pictures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形同时转印用膜,其光泽感优异且在转印片的生产工序中不发生粘连,成形同时转印加工后具有在界面顺利地剥离的功能。其中,该成形同时转印用膜具有两个最外层由相同聚酯组合物构成的至少包括3个层的叠层聚酯膜,该成形同时转印用膜中具有0.05μm以上的高度的表面突起数为1900个/mm2以下,具有0.6μm以上的高度的表面突起数为25/mm2以上,且在单面具有脱模层。

Description

成形同时转印用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成形同时转印用膜,详细地涉及作为用于装饰电器制品、汽车部件等树脂成形品的成形同时装饰片的支撑体膜有用的成形同时转印用膜。
背景技术
作为电气化制品等具有曲面的塑料成形品的装饰方法之一,广泛利用在成形的同时施加转印印刷的所谓模内成形法。所谓模内成形法,是在基材膜上预先叠层包括脱模层、表面保护层、油墨层、粘接层等的印刷层,制成转印片,利用塑料的注射成形时的热和压力进行转印印刷的方法。
近年来,要求基材膜兼具有用于使成形品的印刷鲜明度提高的高光泽感和用于使生产率提高的抗粘连性这些相反的特性。作为表现高光泽感的方法,已知有减小在膜表层中添加的颗粒、或使添加颗粒浓度降低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作为赋予抗粘连性的方法,已知有增大在膜表层中添加的颗粒、或提高添加颗粒浓度,使膜表面变粗糙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
通过使膜表层中的添加颗粒的直径变小、添加颗粒浓度降低,能够表现高光泽感,但是在印刷层加工工序中,在辊上缠绕转印片时,由于膜的平滑化,有时会引起与表面保护层、印刷层等粘连而使生产率下降。
如果通过使膜表层中的添加颗粒的直径变大、添加颗粒的高浓度化,使膜表面变粗糙,尽管不产生粘连的不良情况,但光泽感下降,不能进行精细的印刷。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641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687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作出的,其解决课题在于提供光泽感优异且在转印片的生产工序中不发生粘连,在成形同时转印加工后,具有在界面顺利地剥离的功能的成形同时转印用膜。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鉴于上述课题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根据具有特定构成的聚酯膜,就能够容易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要点在于一种成形同时转印用膜,其特征在于,其是在聚酯膜的单面具有脱模层的成形同时转印用膜,上述聚酯膜是两个最外层由相同聚酯组合物构成的至少包括3个层的叠层聚酯膜,该成形同时转印用膜中具有0.05μm以上的高度的表面突起数为1900个/mm2以下,具有0.6μm以上的高度的表面突起数为25/mm2以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在转印片的工序中不易引起粘连等不良情况、精细印刷优异且在转印片加工时能够省去脱模层加工的成形同时转印用膜,本发明的工业价值非常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将“成形同时转印用膜”简写为膜。
作为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聚酯的二元羧酸成分,优选对苯二甲酸,除此之外,作为共聚成分,也可以包含草酸、丙二酸、琥珀酸、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萘二羧酸、二苯醚二羧酸、环己烷二羧酸等公知的二元羧酸中的一种以上。另外,作为二醇成分,优选乙二醇,除此之外,作为共聚成分,也可以包含丙二醇、三亚甲基二醇、四亚甲基二醇、六亚甲基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一缩二乙二醇、三甘醇、聚亚烷基二醇、新戊二醇等公知的二醇中的一种以上。
作为聚合催化剂,可以列举三氧化锑、五氧化锑等锑化合物、锗化合物、钛化合物。在钛化合物中,例如,为钛酸四烷基酯、钛酸四芳基酯、钛氧基草酸盐类、草酸氧钛、包含钛的螯合物、钛的四羧酸盐等,具体地可以列举钛酸四乙酯、钛酸四丙酯、钛酸四苯基酯或它们的部分水解物、草酸氧钛铵、草酸氧钛钾、三乙酰丙酮酸钛等。
另外,在本发明的膜中,优选添加无机颗粒、有机盐颗粒、交联高分子颗粒。作为可以使用的无机颗粒,可以列举碳酸钙、高岭土、滑石、碳酸镁、碳酸钡、硫酸钙、硫酸钡、磷酸锂、磷酸钙、磷酸镁、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锆、氟化锂等。另一方面,作为有机盐颗粒,可以列举草酸钙或钙、钡、锌、锰、镁等的对苯二甲酸盐等。另外,作为交联高分子颗粒,可以列举二乙烯基苯、苯乙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乙烯基类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也可以使用其它的聚四氟乙烯、苯代三聚氰二胺树脂、热固化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热固性尿素树脂、热固性酚醛树脂等的有机颗粒。
关于使用的颗粒的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球状、块状、棒状、扁平状等的任意形状。另外,关于其硬度、比重、色泽等也没有特别限定。这些一系列颗粒,根据需要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作为在聚酯中添加颗粒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能够采用现有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在制造聚酯的任意阶段中添加,但优选可以在酯化阶段或酯交换反应结束后进行缩聚反应。另外,可以通过使用带有通风口的混炼挤出机将分散在乙二醇或水等中的颗粒的浆料与聚酯原料掺混的方法,或者使用混炼挤出机将干燥后的颗粒与聚酯原料掺混的方法等进行。
本发明的膜是包括3层以上的多层的膜。在赋予脱模层前的膜的表面层背面层以外的层中,可以含有该膜的再生原料,由此,生产率提高。
本发明的赋予脱模层之前的膜的两个最外层是由相同聚酯组合物构成的。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在赋予脱模层之前的膜中,能够由1台熔融挤出机进行表面层背面层的共挤出,经济性优异。
本发明的膜中,具有0.05μm以上的高度的表面突起数为1900个/mm2以下,优选为1700个/mm2以下。具有0.05μm以上的高度的表面突起数如果大于1900个/mm2,成形品的光泽感就下降,不能进行精细的印刷。
此外,本发明的膜中,具有0.6μm以上的高度的表面突起数为25个/mm2以上,优选为35个/mm2以上。具有0.6μm以上的高度的表面突起数小于25个/mm2时,在硬涂层、油墨层、粘接层等印刷层加工工序中,转印片被缠绕成卷状时发生粘连而不理想。
本发明的膜在与印刷层的表面保护层、油墨层等接触的表面具有脱模层,该脱模层优选由膜制造过程的在线涂布设置。通过使用在线涂布对膜的单面赋予脱模层,在转印片加工时,能够省去脱模层的加工,经济性优异。另外,通过在线涂布对膜的单面设置脱模层时,上述的表面突起数测定就成为在脱模层表面测定,但因为脱模层本身极薄,所以,脱模层表面的测定值可被视为膜表面的测定值。
本发明的膜的厚度通常为10~250μm,优选为10~100μm,更优选为10~75μm。
接着,具体说明本发明的膜的制造方法,但只要满足本发明的构成要件,就不仅仅限定于以下的例示。
使用箱式干燥器、桨式干燥机、烘箱等通常使用的干燥机或真空干燥机将切片化的聚酯组合物干燥。在前段,以使切片结晶化、不引起相互的熔接的方式(也称为预结晶化)进行干燥,另外,在后段,以使水分量充分减少的方式(也称为主干燥)进行干燥。在这样干燥后,以200~320℃挤出成片。在进行挤出时,使用2台以上的聚酯的熔融挤出机,能够由所谓的共挤出法制成3层以上的叠层膜。作为层的构成,可以制成为使用A原料和B原料的A/B/A结构或除此以外的构成的膜。例如,作为A原料使用特定的颗粒,设计A层的表面形状,作为B原料使用不含颗粒的原料,能够制成A/B/A结构的膜。此时,因为能够自由选择B层的原料,所以,成本上的优势等大。另外,因为即使在B层中配合该膜的再生原料,也能够通过作为表层的A层进行表面粗糙度的设计,所以成本上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接着,从模头挤出熔融的聚合物,在旋转冷却鼓上骤冷固化成为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的温度,得到实质上非结晶状态的未拉伸片。此时,为了使片的平面性提高,优选提高片与旋转冷却鼓的附着性,在本发明中,优选采用静电施加附着法和/或液体涂布附着法。
在本发明中,将这样操作得到的未拉伸片在2轴方向拉伸进行膜化。关于拉伸条件具体而言,在纵向以70~145℃将上述未拉伸片拉伸为2~6倍,制成纵向1轴拉伸膜后,在横向以90~160℃拉伸为2~6倍,优选以150℃~240℃进行1~600秒钟热处理。此时,优选再在热处理的最高温度区域和/或热处理出口的冷却区域中,在纵向和/或横向松弛0.1~20%的方法。另外,根据需要,也能够附加再纵向拉伸、再横向拉伸。
在线涂布是在制造聚酯膜的工序内进行涂布的方法,具体地是从熔融挤出聚酯开始到二轴拉伸后热固定、卷起来为止的任意阶段中进行涂布的方法。通常,对熔融、骤冷得到的实质上非结晶状态的未拉伸片、之后在长度方向(纵向)被拉伸的一轴拉伸膜、热固定前的二轴拉伸膜中的任意个进行涂布。
在这些之中,对一轴拉伸膜进行涂布后、在拉幅机中进行干燥和向横向的拉伸、再与基材膜共同进行热处理的方法优异。根据这样的方法,能够同时进行制膜和涂布设置涂布层,因此具有制造成本上的优点,因为在涂布后进行拉伸,所以薄膜涂布容易,因为在涂布后施加的热处理是在其它方法中不能达到的高温,所以,涂布层的成膜性提高,而且,将涂布层牢固地附着于聚酯膜。
特别在作为成形同时转印用膜使用时,涂布层在层内或与膜的层之间发生破坏或剥离而不理想,但由在线涂布产生的涂布层,在这方面显示优异的状态。特别在涂布层中含有后述的热固性化合物时,具有因在线涂布的高温处理而反应残基不易残留的优点。在作为成形同时转印用基材膜使用时,在涂布层中存在反应残基的情况,在向转印片的加工工序中,有时会与表面保护层的成分反应而剥离性恶化。
关于在本发明中的脱模层,作为其构成材料,为含有选自氟化合物、长链烷基化合物和蜡中的至少1种。这些脱模剂,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使用多种。
作为能够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氟化合物,为在化合物中含有氟原子的化合物。在由在线涂布得到的表面状态的方面,适合使用有机系氟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含有全氟烷基的化合物、含有氟原子的烯烃化合物的聚合物、氟代苯等芳香族氟化合物等。如果考虑基于转印时的耐热性、耐污染性,优选为高分子化合物。
本发明中的长链烷基化合物是指具有碳原子数6以上、特别优选8以上的直链或支链烷基的化合物。碳原子数的上限通常为30。作为具体例子,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列举含有长链烷基的聚乙烯树脂、含有长链烷基的丙烯酸树脂、含有长链烷基的聚酯树脂、含有长链烷基的氨基树脂、含有长链烷基的醚化合物、含有长链烷基的季铵盐等。如果考虑在脱模膜剥离时来自脱模层的成分向贴合的对方基材表面的转贴等,优选为高分子化合物。
能够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蜡,是选自天然蜡、合成蜡、它们配合得到的蜡中的蜡。所谓天然蜡是指植物类蜡、动物类蜡、矿物类蜡、石油蜡。作为植物类蜡,可以列举小烛树蜡、巴西棕榈蜡、米糠蜡、木蜡、霍霍巴油。作为动物类蜡,可以列举蜂蜡、羊毛脂、鲸蜡。作为矿物类蜡,可以列举褐煤蜡、地蜡、白地蜡。作为石油蜡,可以列举石蜡、微晶蜡、凡士林。作为合成蜡,可以列举合成烃、改性蜡、氢化蜡、脂肪酸、酰胺、胺、酰亚胺、酯、酮。作为合成烃,费-托合成蜡(别名:サゾワールワックス)、聚乙烯蜡较为有名,但也包含其它作为低分子量的高分子(具体地是粘度数均分子量从500到20000的高分子)的下面的聚合物。即,有聚丙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乙二醇和聚丙二醇的嵌段或接枝结合体。作为改性蜡,可以列举褐煤蜡衍生物、石蜡衍生物、微晶蜡衍生物。在这里,所谓的衍生物,是通过纯化、氧化、酯化、皂化中的任意处理或这些处理的组合得到的化合物。作为氢化蜡,可以列举固化蓖麻油和固化蓖麻油衍生物。
作为可以在本发明的脱模层中使用的热固性化合物,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三聚氰胺化合物、环氧化合物、噁唑啉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等。在加热转印时的耐热性优异、脱模性不下降的方面,更加优选三聚氰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长链烷基化合物发挥作为交联剂的功能。
作为能够在本发明中使用的三聚氰胺化合物,可以例示作为烷基醇(Alkylol)或烷氧基烷基醇化的三聚氰胺类化合物的甲氧基甲基化三聚氰胺、丁氧基甲基化三聚氰胺等,也可以使用将尿素等与三聚氰胺的一部分共缩合得到的化合物。
作为能够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环氧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在分子内包含环氧基的化合物、其预聚物和固化物。代表性的例子是环氧氯丙烷与双酚A的缩合物。特别是低分子多元醇与环氧氯丙烷的反应物,提供水溶性优异的环氧树脂。
作为能够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噁唑啉化合物,为在分子内具有噁唑啉环的化合物,也包含将具有噁唑啉环的单体、噁唑啉化合物作为原料单体之一合成的聚合物。
作为可以在本发明中使用的异氰酸酯化合物,是指在分子中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具体地,可以列举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环己亚基二异氰酸酯、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和它们的聚合物、衍生物等。
这些热固性化合物,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多种使用。另外,为了促进热固化,也可以与催化剂共同使用。进而在考虑对在线涂布的适用等时,优选具有水溶性或水分散性。热固性化合物的使用比例,相对100重量份选自氟化合物、长链烷基化合物和蜡中的至少1种,通常为5~100重量份,优选为10~80重量份,更优选为15~50重量份。
在本发明的脱模膜中,以提高聚酯膜与脱模层的附着性或脱模层的涂布面状态良好化为目的,也能够并用粘合剂聚合物。
能够在本发明中使用的粘合剂聚合物是指,根据高分子化合物安全性评价流程(昭和60年(1985年)11月(化学物质审议会主办)),被定义为由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得到的数均分子量(Mn)为1000以上的高分子化合物,且具有成膜性的物质。
作为粘合剂聚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聚乙烯、聚亚烷基二醇、聚亚烷基亚胺、纤维素类、淀粉类等。
另外,以改善涂布层的固定性、润滑性为目的,也可以含有非活性颗粒,作为具体例子,可以列举二氧化硅、氧化铝、高岭土、碳酸钙、氧化钛、有机颗粒等。
另外,在不损害本发明主旨的范围中,根据需要,也可以含有消泡剂、涂布性改良剂、增粘剂、有机类润滑剂、防静电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发泡剂、染料等。
在本发明中,作为在聚酯膜上设置脱模层的方法,可以使用反式凹版涂布、直接凹版涂布、辊涂、模涂、棒式涂布、淋涂等现有公知的涂覆方式。关于涂覆方式,在“涂布方式(コーティング方式)”槇书店、原崎勇次著1979年发行中有记载例。
在本发明中,关于在聚酯膜上形成脱模层时的固化条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在通过在线涂布设置脱模层时,通常以170~280℃、3~40秒钟、优选以200~280℃、3~40秒钟为大致标准进行热处理为佳。另外,根据需要,也可以并用热处理和紫外线照射等活性能量线照射。另外,作为用于通过活性能量线照射的固化的能源,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装置、能源。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涂布液,在操作上、作业环境上,希望为水溶液或水分散液,但只要是以水作为主要的介质,不超越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也可以含有有机溶剂。
涂布层的涂覆量,通常为0.003~1.5g/m2,优选为0.005~0.5g/m2,更优选为0.005~0.1g/m2。涂布层的涂覆量小于0.003g/m2时,有时有可能得不到足够的性能,大于1.5g/m2的涂布层,造成外观变差和成本上升而不理想。
在本发明中,对于没有设置脱模层的面,在不损害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设置防静电层、粘接层、防止低聚物析出层等涂布层,或施加化学处理、放电处理。
实施例
下面,通过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本发明只要不超越其主旨,就不受以下的实施例限定。另外,只要不特别说明,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份”是指“重量份”,“%”是指“重量%”。
(1)膜表面的面粗糙度(RMS、P-V):
使用所谓直接相位检测干涉法的双光束干涉法的非接触表面形状刑形状系统(Micromap公司生产的MN537N-M100),测量在428μm×320μm测定区域中的膜表面的RMS(均方根表面粗糙度)、P-V(最大高度)。其中,测定波长设为530nm,使用20倍物镜,测量12个视野,去除其中最大值、最小值以后得到10个视野,取该10个视野的平均值。
(2)膜表面的突起高度为0.05μm以上和0.6μm以上的突起数:
使用三维表面粗糙度测定机(株式会社小阪研究所生产、SurfcorderSE3500K),以如下条件测定突起高度和突起数:触针前端半径5μm,针压30mg,x方向测定长度0.5mm(x间距:0.1μm,x方向点数:5001点),y方向测定长度0.6mm(y间距:3μm,y方向点数:200点),截止值(cut off)0.25mm,z测定倍率20000倍。
在本发明中所说的突起高度(X、(μm)),是将突起数为最大的点的高度设为0水平,以距离该水平的高度为突起高度,将与各突起高度中的突起数(Y、(个/mm2))的关系图形化,作为分布曲线表示。突起高度为0.05μm以上和0.6μm以上的突起数,用与由上述方法得到的突起高度超过0.05μm和超过0.6μm的突起对应的突起数各自的总数表示。
(3)印刷鲜明度:
目测观察赋予了黑、红、黄、蓝色等的油墨层的成形品的色彩,按照以下基准判断。
A:全部颜色鲜明(实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
B:稍微鲜明(实用上没有问题的水平);
C:不鲜明(实用上有问题的水平)。
(4)粘连性评价:
在膜的脱模层上,在相同方向重叠4片赋予了表面保护层、油墨层等的转印片,在70℃条件下施加4kg/8cm2负荷8小时后,目测观察膜的状态。
粘连性的判断标准如以下所示。
A:只在施加了负荷的8cm2部分有粘连;
B:粘连稍微扩展到施加了负荷的8cm2部分以外;
C:粘连很大地扩展到施加了负荷的8cm2部分以外。
接着,说明在以下例子中使用的聚酯原料。
<聚酯1>
作为二元酸成分使用对苯二甲酸,作为多元醇成分使用乙二醇,根据常规方法的熔融聚合法,制造特性粘度为0.66dl/g、不含润滑剂粒径的聚酯切片。
<聚酯2>
将聚酯1进行常规方法的固层聚合,制造特性粘度为0.85dl/g、不含润滑剂粒径的聚酯切片。
<聚酯3>
作为二元酸成分使用对苯二甲酸,作为多元醇成分使用乙二醇,根据常规方法的熔融聚合法,制造特性粘度为0.66dl/g、含有0.60份的平均粒径为3.1μm的非晶质二氧化硅A的聚酯切片。
<聚酯4>
作为二元酸成分使用对苯二甲酸,作为多元醇成分使用乙二醇,根据常规方法的熔融聚合法,制造特性粘度为0.66dl/g、含有0.30份的平均粒径为3.1μm非晶质二氧化硅B的聚酯切片。另外,聚酯4中使用的非晶二氧化硅B是比聚酯3中使用的非晶二氧化硅A空隙更少且硬的二氧化硅。
<聚酯5>
作为二元酸成分使用对苯二甲酸,作为多元醇成分使用乙二醇,根据常规方法的熔融聚合法,制造特性粘度为0.66dl/g、含有1.0份的平均粒径为1.4μm的碳酸钙的聚酯切片。
<聚酯6>
作为二元酸成分使用对苯二甲酸,作为多元醇成分使用乙二醇,根据常规方法的熔融聚合法,制造特性粘度为0.66dl/g、含有1.0份的平均粒径为1.0μm的碳酸钙的聚酯切片。
构成脱模层的化合物例如下。
(化合物例)
·长链烷基化合物(a):
在4口烧瓶中加入200份二甲苯、600份十八基异氰酸酯,在搅拌下加热。从二甲苯开始回流时,用约2小时以10分钟间隔逐次少量地加入100份的平均聚合度为500、皂化度为88摩尔%的聚乙烯醇。加完聚乙烯醇后,再进行2小时回流,结束反应。将反应混合物冷却到约80℃后,加入到甲醇中,结果反应产物作为白色沉淀析出,因此反复数次过滤出该沉淀、加入140份二甲苯、加热使之完全溶解、之后再加入甲醇使之沉淀的操作后,用甲醇清洗沉淀,干燥粉碎而得到。
·热固性化合物(b):
烷基醇三聚氰胺/尿素共聚的交联性树脂(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BECKAMINE J101”)
实施例1:
以89∶8∶3的重量比配合聚酯2、聚酯3和聚酯5,在挤出机中使之熔融,供给到叠层模具的外层A中,在叠层模具的内层B中以100的重量比供给聚酯1。将具有外层A/内层B/外层A的构成的2种3层的叠层聚酯树脂挤出为膜状,在35℃的冷却鼓上流延,骤冷固化,制作未拉伸膜。接着,用80℃的加热辊进行预热后,并用红外线加热器和加热辊,在90℃辊间在纵向拉伸3.2倍后,以涂布量(干燥后)成为0.030g/m2的方式,涂布以重量比80∶20配合长链烷基化合物(a)和热固性化合物(b)得到的涂布液。接着,以夹子把持膜端部导入拉幅机内,边以95℃温度加热边在横向拉伸4.0倍,以235℃进行10秒钟热处理,得到平均厚度50μm的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的特性如表1中所示,显示优异的特性。
实施例2:
以84∶16的重量比配合聚酯2和聚酯4,在挤出机中使之熔融,供给到叠层模具的外层A中,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的特性如表1中所示,显示优异的特性。
实施例3:
以91∶3∶6的重量比配合聚酯2、聚酯3和聚酯4,在挤出机中使之熔融,供给到叠层模具的外层A中,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的特性如表1中所示,显示优异的特性。
实施例4:
以92∶4∶4的重量比配合聚酯2、聚酯3和聚酯4,使之在挤出机中熔融,供给到叠层模具的外层A中,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的特性如表1中所示。由该结果,将在该膜上叠层表面保护层、油墨层、粘接层等印刷层得到的转印片缠绕为卷状时,稍微发生粘连,但是为在实用上能够使用的水平。
实施例5:
以80∶20的重量比配合聚酯2和聚酯3,在挤出机中使之熔融,供给到叠层模具的外层A中,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的特性如表1中所示。由该结果,成形品的色彩稍微鲜明,但是为实用上能够使用的水平。另外,将在该膜上叠层表面保护层、油墨层、粘接层等印刷层得到的转印片缠绕为卷状时,稍微发生粘连,但是为实用上能够使用的水平。
比较例1:
以89∶8∶3的重量比配合聚酯2、聚酯3和聚酯6,在挤出机中使之熔融,供给到叠层模具的外层A中,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的特性如表1中所示。由该结果,将在该膜上叠层表面保护层、油墨层、粘接层等印刷层的转印片缠绕为卷状时,粘连大量发生,判断为在实用中不能使用。
比较例2:
以71∶29的重量比配合聚酯2和聚酯3,在挤出机中使之熔融,供给到叠层模具的外层A中,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得到聚酯膜。得到的聚酯膜的特性如表2中所示。由该结果,成形品的色彩不鲜明,判断为在实用中不能使用。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RMS(nm) 42 44 36 34 41
P-V(nm) 2114 1835 1443 1448 1385
0.05μm以上的突起个数(个/mm2 1686 1300 1030 906 1720
0.6μm以上的突起个数(个/mm2 50 57 37 30 27
成形品的印刷鲜明度 A A A A B
粘连性 A A A B B
[表2]
比较例1 比较例2
RMS(nm) 40 55
P-V(nm) 1876 1734
0.05μm以上的突起个数(个/mm2 1800 2326
0.6μm以上的突起个数(个/mm2 20 47
成形品的印刷鲜明度 B C
粘连性 C A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膜能够适合作为例如用于装饰电器制品、汽车部件等树脂成形品的成形同时装饰片的支撑体膜利用。

Claims (4)

1.一种成形同时转印用膜,其特征在于:
其是在聚酯膜的单面具有脱模层的成形同时转印用膜,所述聚酯膜是两个最外层由相同聚酯组合物构成的至少包括3个层的叠层聚酯膜,该成形同时转印用膜中具有0.05μm以上的高度的表面突起数为1900个/mm2以下,具有0.6μm以上的高度的表面突起数为25/mm2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形同时转印用膜,其特征在于:
脱模层含有选自氟化合物、长链烷基化合物和蜡中的至少1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形同时转印用膜,其特征在于:
长链烷基化合物是选自含有长链烷基的聚乙烯树脂、含有长链烷基的丙烯酸树脂、含有长链烷基的聚酯树脂、含有长链烷基的氨基树脂、含有长链烷基的醚化合物、含有长链烷基的季铵盐中的1种或2种以上,其中,长链烷基的碳原子数为6~30。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成形同时转印用膜,其特征在于:
脱模层含有选自氟化合物、长链烷基化合物和蜡中的至少1种(a),并且含有选自三聚氰胺化合物、环氧化合物、噁唑啉化合物、异氰酸酯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热固性化合物(b),而且,成分(b)相对于成分(a)100重量份的比例为5~100重量份。
CN201280041911.8A 2011-09-02 2012-08-27 成形同时转印用膜 Pending CN1037643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1213 2011-09-02
JP2011-191213 2011-09-02
JP2012176559 2012-08-09
JP2012-176559 2012-08-09
PCT/JP2012/071571 WO2013031721A1 (ja) 2011-09-02 2012-08-27 成形同時転写用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4397A true CN103764397A (zh) 2014-04-30

Family

ID=47756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1911.8A Pending CN103764397A (zh) 2011-09-02 2012-08-27 成形同时转印用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242336A1 (zh)
EP (1) EP2752295A1 (zh)
JP (1) JP2014050961A (zh)
KR (1) KR20140066170A (zh)
CN (1) CN103764397A (zh)
WO (1) WO201303172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9335A (zh) * 2015-06-20 2017-12-2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成型同步转印用脱模聚酯膜
CN112789172A (zh) * 2018-08-09 2021-05-11 东丽薄膜先端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脱模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81554B2 (ja) * 2009-11-30 2013-09-04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JP5889244B2 (ja) * 2013-06-21 2016-03-22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596963B2 (ja) * 2014-06-21 2019-10-30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成型加飾材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596962B2 (ja) * 2015-03-23 2019-10-30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成型同時転写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9081335A (ja) * 2017-10-31 2019-05-30 Nissha株式会社 転写シート
JP7375435B2 (ja) * 2019-09-30 2023-11-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シー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51007B2 (ja) 2005-03-24 2013-02-27 東レ株式会社 転写箔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KR101276992B1 (ko) * 2005-11-08 2013-06-24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에스테르 적층 필름 및 전사박
JP4832138B2 (ja) 2006-03-30 2011-12-07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モールド転写用フィルム
JP5164608B2 (ja) * 2008-03-03 2013-03-2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成形同時転写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9220283A (ja) * 2008-03-13 2009-10-01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転写箔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0065065A (ja) * 2008-09-08 2010-03-25 Toray Ind Inc 成形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495609B2 (ja) * 2009-04-16 2014-05-21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JP2010260275A (ja) * 2009-05-08 2010-11-18 Mitsubishi Plastics Inc インモールド転写箔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29335A (zh) * 2015-06-20 2017-12-2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成型同步转印用脱模聚酯膜
CN112789172A (zh) * 2018-08-09 2021-05-11 东丽薄膜先端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脱模膜
CN112789172B (zh) * 2018-08-09 2023-08-15 东丽薄膜先端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脱模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031721A1 (ja) 2013-03-07
KR20140066170A (ko) 2014-05-30
JP2014050961A (ja) 2014-03-20
EP2752295A1 (en) 2014-07-09
US20140242336A1 (en) 2014-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4397A (zh) 成形同时转印用膜
CN104768759B (zh) 脱模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44182B (zh) 叠层膜和成型体
JP7017183B2 (ja) セラミックグリーンシート製造用離型フィルム
CN104768760B (zh) 脱模膜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95077B (zh) 脱模用双轴拉伸聚酯膜
KR20140001885A (ko) 이형 필름
JP5306853B2 (ja) 離型フィルム
WO2017013891A1 (ja) 離型フィルム
JP5334660B2 (ja) 離型フィルム
JP5506209B2 (ja) 離型フィルム
JP6743355B2 (ja) 成型同時転写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H091755A (ja) 塗布フィルム
JP4159806B2 (ja) フィルム積層体
JP5495609B2 (ja) 離型フィルム
CN105073418B (zh) 双轴取向层合聚酯膜及光学用层合膜
CN106660351A (zh) 层叠膜
JP2016026923A (ja) 成型加飾材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956483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596962B2 (ja) 成型同時転写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0090218A (ja) 離型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2010041407A1 (ja) 離型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998173B2 (ja)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8143106A (ja) 反射防止層転写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8114431A (ja) 転写性反射防止用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