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3505A - 图像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3505A
CN103713505A CN201310459645.7A CN201310459645A CN103713505A CN 103713505 A CN103713505 A CN 103713505A CN 201310459645 A CN201310459645 A CN 201310459645A CN 103713505 A CN103713505 A CN 103713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ing roll
band
external heating
roller
hol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596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3505B (zh
Inventor
长谷川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713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3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35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35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6Meandering prevention by controlling drive mechanis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19Heating belt the belt not heating the toner or medium directly, e.g. heating a heating roll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可旋转加热部件;带单元,该带单元包括环形带以及第一和第二支承部件;检测器;旋转机构;以及移位机构,用于使得第一支承部件能够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而沿使得由第一支承部件将带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力在带的宽度方向端部处相等的方向移位,并用于使得第二支承部件能够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而沿使得由第二支承部件将带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力在带的宽度方向端部处相等的方向移位。

Description

图像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加热在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加热装置。这种图像加热装置可用于成像设备中,例如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或者具有多种这些机器的功能的多功能机器,该成像设备使用例如电子照相类型或静电记录类型。
背景技术
多种成像设备已经为公知,但是通常电子照相类型的成像设备广泛使用。这些成像设备对于多种记录材料(片材)例如厚纸张都需要提供较高的生产率(每单位时间的打印数目)。
顺便说明,在如上所述的电子照相类型成像设备中,特别是为了提高对于具有较大基重的厚纸张的生产率,需要加快定影装置或设备(成像设备)的定影速度。不过,当为厚纸张时,与薄纸张的情况相比,将随着片材经过而从定影装置获取大量的热量,因此定影所需的热量较大。因此,当为厚纸张时,已知降低生产率的应对方法(通过降低定影速度或每单位时间的打印数目)。
作为对于厚纸张并不降低生产率的应对方法,已经设计了外部加热类型(方法),其中,部件与定影辊(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外表面接触,以便保持定影辊的外表面温度。作为这种外部加热类型的实例,已经提出了以下类型,其中,部件与定影辊有较大接触面积,并有较大的定影辊温度保持性能。这种类型是使用外部加热带(环形带)的类型,该外部加热带由两个支承辊可旋转地拉伸(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2007-212896)。
不过,在JP-A2007-212896所述的类型中,实际上很难使得外部加热带在两个支承辊之间的平行度精度很高的情况下与这两个支承辊装配,且很难使得平行度保持很高精度。因此,当不保证在两个支承辊之间的平行度时,外部加热带沿其宽度方向偏移,因此担心损害外部加热带的行进稳定性。
因此,对于这种担心,将考虑使用通过使得一个支承辊相对于另一支承辊倾斜来控制外部加热带的(侧向)偏移的方法,但是在外部加热带执行加热定影辊的功能时,很难采用这种方法。
这是因为在这种方法中使用这样的结构,其中,一个支承辊相对于轴向方向的一端侧相对于所述一个支承辊的另一端侧移位,但是还担心外部加热带将与定影辊接触的区域的一部分由于所述一个支承辊的移位而与定影辊分离(间隔开)。由此损害外部加热带用于加热定影辊的功能,从而引起不合适的定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加热装置,该图像加热装置不仅能够改进环形带的行进稳定性,而且还改进带与可旋转加热部件的接触状态。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将更清楚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成像设备的结构的视图。
图2是在第一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设备)的结构的视图。
图3是外部加热单元的结构的视图。
图4的部分(a)和(b)分别是外部加热单元的透视图和机构图。
图5是采用转向控制的转向角度θ的视图。
图6是由转向机构支承的外部加热单元的结构的视图。
图7是转向机构的视图。
图8是转向机构的驱动部分的视图。
图9是表示在支承轴的运动量和外部加热带的偏移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是带偏移量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的视图。
图11的部分(a)是在带沿纵向前侧偏移的情况下传感器标记的旋转方向的视图,而图11的(b)是在带沿纵向后侧偏移的情况下传感器标记的旋转方向的视图。
图12是定影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13是初始位置传感器的结构的视图。
图14是转向控制的流程图。
图15的部分(a)和(b)分别表示了在对比实例中和在第一实施例中外部加热单元在转向角度θ下的状态的视图。
图16的部分(a)和(b)分别是用于表示在对比实例中和在第一实施例中外部加热辊的推力(压力)平衡的示意图。
图17的部分(a)和(b)分别是用于表示在对比实例中和在第一实施例中外部加热辊的测量推力(压力)分布的曲线图。
图18是沿不同方向倾斜的外部加热辊的状态的视图。
图19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的柱形保持机构的视图。
图20是在第三实施例中的倾斜保持框架的视图。
图21是在第四实施例中的倾斜骨架机构的视图。
图22的部分(a)和(b)分布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的、整体类型和连接类型的辊保持框架的视图。
图23是在另一实施例中的辊保持框架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特别介绍本发明的实施例。顺便说明,在以下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加热装置将通过以用于定影在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定影装置作为实例来介绍。不过,图像加热装置也能够实现为热处理装置,用于通过加热和加压记录材料(定影的图像或局部定影的图像承载在该记录材料上)来调节图像的表面特性。
第一实施例
首先将参考图1介绍成像设备100。顺便说明,图1是表示成像设备100的示意图,用作图像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安装在该成像设备100中。该成像设备100是中间转印类型的级联型全色激光打印机,其中,第一至第四成像部分Pa、Pb、Pc和Pd沿中间转印带130的运动方向布置。顺便说明,在图1中,后面将介绍的外部加热单元从视图中省略。
成像设备
如图1中所述,在成像设备100中,成像部分Pa、Pb、Pc和Pd并列布置,且在该成像部分Pa、Pb、Pc和Pd中通过形成潜像、显影和转印的处理而分别形成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在成像部分Pa中,黄色调色剂图像形成于作为电子照相感光部件的感光鼓3a上,然后初次转印至与该感光鼓3a接触的中间转印带130上。类似地,还在成像部分Pb、Pc和Pd中,品红色调色剂图像、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分别形成于感光鼓3b、3c和3d上,然后相继地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30上。
记录材料(片材)P从记录材料盒10中一张张地取出,并在对齐辊12之间待用。记录材料P通过对齐辊12而发送至二次转印部分T2,同时时间设置成对应于通过中间转印带130而传送至二次转印部分T2的调色剂图像。四个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从中间转印带130二次转印至记录材料P上。上面二次转印了四个颜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传送至定影装置(设备)9,并由定影装置9来加热和加压,以便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于其上。调色剂图像已经在上面定影的记录材料P排出至在成像设备外部的盘7上。
而且,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图像被二次转印至第一表面上且然后通过定影装置9定影的记录材料P通过挡板16而被导入反转通路18中。在反转通路18中的记录材料P通过反转辊17而反转,以便被导向用于双面打印的通路19。然后,记录材料P再次在对齐辊12之间待用,并发送至二次转印部分T2,在该二次转印部分T2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材料P的第二表面上。然后,记录材料P(图像通过由定影装置9将转印至记录材料P的第二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而定影在该记录材料P的第一和第二表面上)排出至成像设备的外部。
成像设备Pa、Pb、Pc和Pd具有基本相同结构,除了在显影装置1a、1b、1c和1d中使用的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调色剂的颜色彼此不同。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介绍成像部分Pa,其它的成像部分Pb、Pc和Pd的冗余说明将省略。
成像部分Pa包括感光鼓3a,充电辊2a、曝光装置5a、显影装置1a、初次转印辊6a和鼓清洁装置4a环绕该感光鼓3a提供。感光鼓3a通过使得感光层形成于铝筒体的表面上来制备。充电辊2a使得感光鼓3a的表面充电至均匀电势。曝光装置5a通过用激光束扫描而将用于图像的静电图像写(形成)在感光鼓3a上。显影装置1a使得静电图像显影,以便在感光鼓3a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初次转印辊6a被供给一定电压,这样,在感光鼓3a上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30上。
鼓清洁装置4a通过清洁刮刀来摩擦感光鼓3a,以便收集沉积在感光鼓3a上的、没有转印至中间转印带130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带清洁装置15收集沉积在中间转印带130上的、没有在二次转印部分T2处转印至记录材料P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
定影装置
下面将参考图2介绍定影装置9的结构。图2是包括本实施例的外部加热单元的定影装置9的结构的视图。顺便说明,如上所述,成像设备100包括定影装置9,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加热装置用作定影装置9。
用作图像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9包括定影辊101(用作可旋转加热部件)、带单元34、检测器、旋转(旋转运动)机构和移位机构。
下面将参考图2特别介绍定影装置9。顺便说明,这里将介绍定影装置9的基本结构,而带单元34、检测器、旋转机构和移位机构将在后面介绍。
如图2中所述,定影装置9通过使得加压辊102加压接触定影辊101而形成用于记录材料P的夹持部N。在夹持部N处,定影装置9不仅执行夹持传送记录材料P(未定影调色剂K承载在该记录材料P上)的功能,还通过熔化在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来将图像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
定影辊101包括芯金属101a和形成于该芯金属101a的外周表面上的弹性层101b。而且,弹性层101b的表面涂覆有离型层101c。定影辊101通过包括齿轮组的驱动机构141来被旋转驱动,因此以预定处理速度沿箭头A的方向旋转。
加压辊102包括芯金属102a和形成于该芯金属102a的外周表面上的弹性层102a。而且,弹性层102b的表面涂覆有离型层102c。加压辊102通过驱动机构141来旋转驱动,因此以预定处理速度沿箭头B的方向旋转。加压辊102由加压机构200使用偏心凸轮来驱动,并可朝着定影辊101和远离该定影辊101运动。加压机构200以预定压力加压该加压辊102,以便使定影辊101和加压辊102配合,因此夹持部N形成于这两个辊之间。
卤素加热器111不可旋转地设置于定影辊101的芯金属101a的内部。热敏电阻121设置为与定影辊101接触,以便检测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控制器140根据由热敏电阻121检测的温度来进行卤素加热器111的ON/OFF控制,因此根据记录材料P的类型而将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保持在预定目标温度。
卤素加热器112不可旋转地设置于加压辊102的芯金属102a的内部。热敏电阻122设置为与加压辊102接触,以便检测加压辊102的表面温度。控制器140根据由热敏电阻122检测的温度来进行卤素加热器112的ON/OFF控制,因此将加压辊102的表面温度保持在预定目标温度。
外部加热单元
在成像设备中,对于多种记录材料(例如厚纸张)都需要较高生产率(每单位时间的打印数目)。为了对于具有较大基重的记录材料提高生产率,优选是增加(加速)定影装置的热处理速度。不过,大量的热量由具有较大基重的记录材料吸收,因此当前状态是与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记录材料上的情况相比用于定影所需的热量明显较大,因此当调色剂定影在具有较大基重的记录材料上时,通过降低定影速度来执行定影(处理)。
因此,在定影装置9中,带单元34布置成使得带单元34可与定影辊101接触和从该定影辊101退回。而且,通过使得带单元34与定影辊101加压接触,从外部加热定影辊101。通过使用这样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即使当调色剂定影在具有较大基重的记录材料上时,也能够在并不降低定影速度的情况下执行定影。
如图2中所述,在定影辊101的外周表面处,弹性层101b的导热性能较低,因此存在卤素加热器111对于在定影过程中由记录材料吸收的热量的热响应不及时的情况。因此,如图2中所述,使用带单元34,该带单元34作为带被外部加热类型的外部加热单元的实例。在带被外部加热的类型中,在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之间的接触区域(该接触区域涉及导热)较宽,因此这种类型的特征在于能够保持较大的导热量。
带单元34包括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以及外部加热带105。带单元34通过使得外部加热带105环绕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延伸以及然后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接触而保证定影辊的所需表面温度,该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各自用作用于支承外部加热带105的支承部件(支承辊)。
如图2中所述,外部加热带105通过与定影辊101的外周表面接触以形成接触夹持部Ne而外部加热定影辊101的表面。外部加热带105环绕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拉伸。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被摩擦驱动,因此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沿箭头C的方向旋转。
外部加热带105与可旋转加热部件接触,以便用作用于加热可旋转加热部件的环形带。外部加热带105包括金属(例如不锈钢或镍)或者树脂材料(例如聚酰亚胺)的基层。基层的表面涂覆有耐热的可滑动层(使用含氟的树脂材料),以便防止调色剂沉积。
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沿定影辊101的旋转方向并排地布置。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不仅执行拉伸外部加热带105的功能,还在外部加热带105压靠定影辊101的状态下旋转。而且,外部加热带105构成为使得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旋转,且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构成为使得这些辊通过外部加热带105的旋转而旋转。
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通过将具有较高离型特性的橡胶、树脂材料等涂覆在由具有较高热导率的金属(例如铝、铁或不锈钢)形成的芯金属的表面上而构成。而且,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具有空心形状,用作热源的卤素加热器113和114分别以不可旋转的状态布置于(包含于)其中。各卤素加热器113和114包括多个热源(加热器),这些热源(加热器)沿外部加热辊103(或104)的旋转轴线方向(纵向方向)布置,并能够打开和关闭。
清洁辊108通过由未示出的推压机构以预定压力压靠在外部加热带105上通过外部加热带105的旋转而旋转,从而清洁外部加热带105的表面。
热敏电阻123提供为在外部加热辊103的位置处与外部加热带105接触,以便检测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图3是表示外部加热单元的结构的视图。控制器140根据热敏电阻123(123a、123b)的检测温度来执行卤素加热器113的多个热源的ON/OFF控制,如图3中所述,因此将外部加热辊103的表面温度保持在随外部加热辊103的纵向位置而定的预定目标温度。
热敏电阻124提供为在外部加热辊104的位置处与外部加热带105接触,以便检测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控制器140根据热敏电阻124(124a、124b)的检测温度来执行卤素加热器114的多个热源的ON/OFF控制,因此将外部加热辊103的表面温度保持在随外部加热辊104的纵向位置而定的预定目标温度。
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目标温度设置成高于定影辊101的目标温度。这是因为当外部加热带105的表面温度保持在比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更高的值时,热量能够在定影辊101的表面温度降低时高效地从外部加热带105供给。
图5是采用转向控制的转向角度θ的视图。
顺便说明,在该实施例中,外部加热带105用于带单元34中,但是已知带的侧向移动(偏移)运动通常在使用带的机构中产生。也就是,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担心外部加热带105在旋转操作过程中由于平行度等的偏差而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侧向移动和运动。
这里,为了管制(限制)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动或偏移(侧向运动),可以考虑在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各端部部分处设置带管制(限制)板(凸缘),然后带边缘抵靠该带管制板。不过,当带边缘施加在带管制板上的偏移力较大时,带边缘可能由于与带管制板滑动而磨损或变形,因此带的使用寿命降低(缩短)。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其中,故意产生带的侧向移动(运动),然后进行控制。具体的是,如图5中所示,带单元34与定影辊101接触,因此带单元34的典型宽度方向线相对于定影辊101的旋转轴线方向提供了交叉角。
更具体的说,如图5中所述,当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两个轴线在从带单元34上面看相互平行时,带单元34的与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两个轴线平行的宽度方向轴线(轴向线)被认为是带单元34的典型宽度方向线。而且,带单元34的典型宽度方向线和定影辊101的旋转轴线彼此交叉的位置处的角度称为转向角度θ。
而且,带单元34倾斜以便产生转向角度θ,从而与定影辊101接触。然后,在接触部分Ne处,定影辊101的表面运动方向和外部加热带105的表面运动方向相互有差异,因此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带105之间产生摩擦力。因此,外部加热带105通过该摩擦力而侧向移动(运动)。因此,通过控制转向角度θ,能够执行带的侧向移动控制。顺便说明,在接触部分Ne处,在定影辊101的表面运动方向和外部加热带105的表面运动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与转向角度θ能够认为基本相同。
转向角度θ的上述变化通过后面介绍的旋转机构来产生,并控制成使得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动的范围落在预定行进范围(区域)内。
转向机构
图4的部分(a)和(b)分别是外部加热单元的透视图和机构图。图6是由转向机构支承的外部加热单元的结构的视图。图7是转向机构的视图。图8是转向机构的驱动部分的视图。图9是表示在支承轴的运动量和外部加热带的偏移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下面将特别介绍用于将带单元34支承为使得转向角度θ可变的转向机构。
顺便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前侧是指图7中箭头L方向的一侧,后侧是指图7中箭头M方向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的带偏移控制方法中,如图5中所述,带单元34可绕与垂直于接触部分Ne的方向平行的轴线旋转运动(旋转),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带105在该接触部分Ne处相互接触。下文中,这种旋转运动(旋转)称为单元旋转运动(单元旋转)。因此,在图4的(a)中所示的外部加热单元由旋转轴209支承,以便允许单元旋转,如图6中所述。顺便说明,当带单元34被支承为允许单元旋转时,旋转轴209并不必须设置为沿单元旋转的中心轴线。例如,也可以采用精确支承随着带单元34的单元旋转而运动的支承轴207a和207b的结构。
如图13中所示,推压框架201的支承轴203在它的端部处固定在主组件侧部板202上。可摆动框架和带单元34相对于推压框架201一体地绕作为中心轴线的旋转轴209旋转。固定在可摆动框架208上的支承轴207a保持为与主组件侧部板202有间隙,并可通过蜗轮118的臂部分118a的运动而在间隙范围内沿箭头H和J方向运动。
如图8中所示,可绕旋转轴119旋转的扇形蜗轮118与蜗齿轮120啮合。当马达125沿正常方向旋转,以使得扇形蜗轮118沿箭头G旋转时,臂部分118a沿箭头H方向运动,以使得支承轴207a沿箭头H方向运动。当马达125沿相反方向旋转,以使得扇形蜗轮118沿箭头I方向旋转时,臂部分118a沿箭头J方向运动,以使得支承轴207a沿箭头J方向运动。
如图7中所示,当可摆动框架208和带单元34在前侧沿箭头H或J方向运动时,使得带单元34绕旋转轴209进行单元旋转。然后,如图12中所示,转向角度θ设置在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之间。顺便说明,作为使得可摆动框架208和带单元34单元旋转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通过马达等直接使得旋转轴209旋转的方法。
这里,确认在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之间的转向角度θ和外部加热带105的偏移速度有关系。而且,通过外部调节在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之间的转向角度θ,能够控制外部加热带105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侧向偏移(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如图9中所述,在支承轴207a从偏移力为零的点向H方向运动时,用于使得外部加热带105朝着定影辊101的后侧(箭头M方向)运动的偏移力变大。在支承轴207a从偏移力为零的点向J方向运动时,用于使得外部加热带105朝着定影辊101的前侧(箭头L方向)运动的偏移力变大。这样,通过使得支承轴207a沿箭头H和J方向运动,能够控制外部加热带105偏移的方向。
图9表示了通过改变支承轴207a的安装位置的、外部加热带105的偏移力的测量结果。外部加热带105的偏移力的测量方法在以下处理过程中执行。可旋转辊与外部加热带105的端部接触,且当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旋转时,通过外部加热带105沿纵向方向(带宽度方向)的运动而施加在可旋转辊上的负载通过负载传感器而输出。
在图9中,横坐标表示支承轴207a的安装位置,零点是在外部加热带105保持没有偏移的情况下的理想安装位置。在图9中,箭头H方向(图7)是正方向,箭头J方向是负方向。而且,在图9中的纵坐标表示外部加热带105的偏移力,且用于使得外部加热带105沿箭头L方向运动的力是正力,用于使得外部加热带105沿箭头M方向运动的力是负力。
带偏移量检测传感器
图10是表示带偏移量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的视图,该带偏移量检测传感器用作用于检测带从预定行进范围(区域)偏离的检测器。图11的部分(a)和(b)分别是在带沿纵向前侧偏移和沿纵向后侧偏移时传感器标记的旋转方向的视图。下面将特别介绍用于检测外部加热带105的侧向移动的检测器的结构。
如图10中所述,臂129和辊128成一体地绕旋转轴136旋转。传感器标记132绕旋转轴137旋转。臂129和传感器标记132通过联接部分138而接合,以便传递旋转力。
辊128与外部加热带105的带边缘接触。倾斜弹簧131向臂129施加力矩,以便沿箭头Q方向推压辊128。因此,当外部加热带沿箭头Q方向偏移时,联接部分138沿箭头P方向运动。当外部加热带105沿箭头R方向偏移时,联接部分138沿箭头O方向运动。
沿传感器标记132提供了光遮断器133和134。光遮断器133和134检测形成于传感器标记132中的两个狭槽的四个边缘,并转化检测的输出。与传感器标记132的四个边缘相对应,确定外部加热带105的偏移位置。例如,光遮断器133和134布置成使得外部加热带105重复地在5mm的幅值范围(作为行进范围(区域))内侧向移动。。
如图11的(a)中所述,在外部加热带105沿箭头R方向偏移的情况下,臂129沿箭头S方向旋转,以使得传感器标记132沿箭头T方向旋转,以便关闭光遮断器133和打开光遮断器134。
如图11的(b)中所述,在外部加热带105沿箭头Q方向偏移的情况下,臂129沿箭头U方向旋转,以使得传感器标记132沿箭头V方向旋转,以便打开光遮断器133和关闭光遮断器134。
如上所述,辊128、倾斜弹簧131、臂129、联接部分138、传感器标记132和光遮断器133、134用作检测器,用于检测带从预定行进范围(区域)的偏离。
转向控制
图12是定影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图3是初始位置传感器的结构的视图。图14是带单元34的转向控制的流程图。下面将特别介绍由转向机构可旋转地支承的带单元34的控制流程。
如图12中所述,控制器140通过马达控制器51和马达驱动器52来控制马达125,以便执行外部加热带105的偏移控制。控制器140根据光遮断器133和134的输出来检测外部加热带105的偏移位置。
除了介绍为转向机构的蜗轮118、蜗齿轮120、马达125和臂部分118,包括控制器140、马达控制器51和马达驱动器52的部分也用作旋转机构。旋转机构根据来自检测器的输出来使得带单元34进行单元旋转。
当外部加热带105偏移至前侧的预定位置时,控制器140致动马达125,以便使得支承轴207a沿箭头H方向(图7)运动,从而使得朝向后侧的偏移力作用在外部加热带105上。当外部加热带105偏移至后侧的预定位置时,控制器140致动马达125,以便使得支承轴207a沿箭头J方向(图7)运动,从而使得朝向前侧的偏移力作用在外部加热带105上。
如图13中所示,光遮断器135检测扇形蜗轮118的初始位置。当马达125被致动为使得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平行于定影辊101时,光遮断器135检测到初始位置。
如图7中所示,当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旋转成向前侧或后侧偏移时,支承轴207a运动为使得偏移力沿与外部加热带105的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作用在外部加热带105上。支承轴207a的运动量为相对于各箭头H和J方向离初始位置2mm。
如图14中所示(参考图12),当开始待用操作(S11)时,控制器140使得马达125旋转,以便使得外部加热带105具有零度的转向角度θ,因此由光遮断器135检测到初始位置(S12)。这里,如图5中所述,转向角度θ是带单元34相对于定影辊101的角度。因此,当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轴线以及定影辊101的轴线相互平行时转向角度θ为零度。顺便说明,在带偏移的方向控制中使用的转向角度θ为±1.25度,是带单元34的端部部分不会与定影辊101极度分离(间隔开)的角度。
控制器140向卤素加热器111、112、113和114供给电能(功率),以便开始定影辊101、压辊102和外部加热辊103、104的温度调节(S13)。当成像工作开始(S14的是)时,控制器140使得压力释放凸轮205旋转,以便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接触(S15)。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定影辊101的旋转而旋转(S16)。
当外部加热带105移向前侧偏以便关闭光遮断器133(S17的是)时,控制器140使得马达125旋转,以便使得支承辊207a沿使得外部加热带移动至后侧的方向运动(S18)。当外部加热带105向后侧偏移以便关闭光遮断器134(S19的是)时,控制器140使得马达125旋转,以便使得支承辊207a沿使得外部加热带向前侧偏移的方向运动(S20)。
控制器140继续外部加热带105的偏移控制(S17至S21),直至成像工作结束(S21的否)。当成像工作结束(S21的是)时,控制器140使得压力释放凸轮205旋转,从而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从定影辊101上退回(S22)。
控制器140使得马达125旋转,以便使得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辊103、104之间的转向角度θ接近零度,因此使得光遮断器135检测初始位置以便停止马达125(S23)。顺便说明,在转向控制中,转向机构θ并不必须为零度,即初始位置,而且,也可以采用没有初始位置的结构。例如,在该结构中,转向角度θ可变化成使得外部加热带105朝着前侧偏移的转向角度θ1和使得外部加热带朝着后侧偏移的转向角度θ2。
支承机构
图15的部分(a)和(b)分别是在对比实例中和在本实施例(第一实施例)中外部加热单元在转向角度θ下的状态的视图。图16的部分(a)和(b)分别是在对比实例中和在本实施例中关于外部加热辊的压力平衡的视图。图17的部分(a)和(b)分别是在对比实例中和在本实施例中外部加热辊的压力分布的测量的视图。图18是外部加热辊在这些辊的轴线沿不同方向倾斜时的状态视图。下面将特别介绍支承机构的结构,该支承机构用于支承带单元34以便使其朝着定影辊101推压,从而使得外部加热带105与定影辊101接触以便形成接触部分Ne。顺便说明,在图15、16和18中,外部加热带105从视图中省略。
带单元34通过后面介绍的旋转机构而引起单元旋转,以便相对于定影辊101有交叉角。这时,当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时,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在它们的纵向端部部分处受到推压,以使得外部加热带105接触定影辊101。因此,在接触部分Ne处的压力分布引起变化。而且,接触部分Ne沿外部加热带105的运动方向的接触长度随着外部加热带105的宽度方向位置而变化。
因此,在不能获得关于定影辊101的合适压力分布的情况下,定影辊101的表面通过各外部加热辊103(104)和外部加热带105而关于纵向方向不均匀地加热。因此,担心在记录材料(部件)上的彩色图像产生定影特性的平面内不均匀性,或者担心产生图像缺陷(例如光泽波动(不均匀光泽))。
因此,希望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沿压力分布局部化减小的方向倾斜。而且,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接触压力局部化处于在前侧和后侧之间的交替状态。因此,如图18中所述,希望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沿定影辊101的切向方向分别沿箭头Y方向(顺时针方向)和箭头Z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运动(旋转)。下文中,这种旋转运动(旋转)称为倾斜。然后,作为引起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倾斜的方法的实例,将详细介绍包括用于允许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倾斜的移位机构的支承机构。而且,如图18中所述,当从轴线X方向观察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时,由于倾斜而产生的在外部加热辊103的轴线和外部加热辊104的轴线之间形成的交叉角将称为倾斜角度α。
而且,倾斜角度α随着转向角度θ而变化,该转向角度θ是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单元34之间的交叉角。也就是,倾斜角的绝对值随着转向角度的绝对值越大而越大。例如,当带单元34与定影辊101在第一转向角度θ1和第二转向角度θ2(该第二转向角度θ2的绝对值大于第一转向角度θ1的绝对值)下接触时,当转向角度是第二转向角度θ2时的第二倾斜角度α2的绝对值大于当转向角度是第一转向角度θ1时的第一倾斜角度α1的绝对值。
这里,带单元34通过旋转机构的单元旋转的中心位于带单元34的基本纵向中心部分处。“基本纵向中心部分”位于这样的范围内,其中,外部加热带105的宽度方向位置从该范围的中心位置偏移(移动)并且优选可以是允许误差(由于部件精度或装配精度)的位置。
在倾斜中心处的轴线X由带单元34的单元旋转的中心的位置来确定,因此由这样的结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有基于纵向中心的倾斜角度α)确定。因此,能够抑制从倾斜中心至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的端部部分的远侧端部部分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外部加热带105的、由于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端部部分之间的间距延伸(由于倾斜)而引起的延伸,因此能够减小施加在外部加热带105上的负载。而且,负载能够分散至多个端部部分侧,以便不会只集中在一个端部部分侧。
如图4中所述,辊支承框架206a用作第一保持部件,该第一保持部件用于保持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相对于带的宽度方向在一端侧(前侧)的端部部分。辊保持框架206b用作第二保持部件,该第二保持部件用于保持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相对于带的宽度方向在另一端侧(后侧)的另一端部部分。如图15中所述,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可绕支承轴207的轴线沿箭头C的方向和与箭头C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而旋转运动。这里,该旋转运动(旋转)称为端部部分旋转运动(旋转)。
顺便说明,当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使得端部部分沿相反方向旋转时,外部加热辊103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在一端侧升高和在另一端侧降低。而且,外部加热辊104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在另一端侧升高和在一端侧降低。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引起倾斜。这种现象实际上能够通过带单元34与定影辊101接触而产生。
通过将带单元34压靠在定影辊101上,定影辊101布置成这样的状态,其中,定影辊101咬入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之间。在这种状态下,当通过旋转机构而在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之间产生转向角度θ时,辊保持框架206a和206b通过接收来自加压辊101的反作用力而使得端部部分沿相反方向旋转。因此,使得由辊保持框架206a和206b保持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倾斜。
这时,咬入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之间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定影辊101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用定影带,该定影带由辊从内表面推向带单元34,该辊与外部加热带的位置关系使得辊与外部加热带105相对。下面将特别介绍支承机构的结构。
如图4的(a)中所述,作为第一保持部件的实例的辊保持框架206a可旋转地保持(支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前侧端部部分。作为第二保持部件的实例的辊保持框架206b可旋转地保持(支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后侧端部部分。
通过这样的结构,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具有以下特征。
辊保持框架206a可随着带单元34通过旋转机构的单元旋转而沿这样的方向摆动,沿该方向,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将外部加热带105在一个宽度方向端部侧推向定影辊101的力彼此相等,即沿使它们平衡的方向。
辊保持框架206b可随着带单元34通过旋转机构的单元旋转而沿这样的方向摆动,沿该方向,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将外部加热带105在另一宽度方向端部侧推向定影辊101的力彼此相等,即沿使它们平衡的方向。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当在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之间的转向角度为零度时,即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辊103、104基本相互平行时,采用以下结构。
该结构为这样,即定影辊101的旋转中心和辊保持框架206a、206b的端部部分旋转中心布置在连接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旋转中心的线的垂直平分线上。
通过这样的结构,当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直径彼此相等时,能够获得施加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上的压力均等分布的效果。这是因为当从定影辊101至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反作用彼此相等时,假想臂长度提供为使得辊保持框架206的力矩值相互平衡。
不过,这时,施加给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压力并不必须均等分布。因此,辊保持框架206a和206b的端部部分旋转中心并不必须分布在上述位置。因此,端部部分旋转中心可以只需要使得辊保持框架206能够获得力矩平衡。例如,端部部分旋转中心可以布置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轴线之间的任意位置。
辊保持框架206a为L形部件,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从在一侧支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端部部分的部分伸出。辊保持框架206a在它支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一侧端部部分的一侧和在延伸成L形的端部侧由可摆动框架208支承在同一轴线上,以便能够进行端部部分旋转。
辊保持框架206b为L形部件,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从在另一侧支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端部部分的部分伸出。辊保持框架206b在它支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另一侧端部部分的一侧和在延伸成L形的端部侧由可摆动框架208支承在同一轴线上,以便能够进行端部部分旋转。顺便说明,辊保持框架206a和206b并不必须有L形。在热敏电阻123和124等并不设置于辊保持框架206a和206b等上的实例中,辊保持框架206可以只需要由可摆动框架208在该可摆动框架208的端部部分处进行轴支承。因此,例如也可以使用没有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从可摆动框架208的端部部分伸出的部分的辊保持框架。
如图4(b)中所述,可摆动框架208支承辊保持框架206a和206b,这样,辊保持框架206a和206b独立地引起端部部分旋转,且使得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能够引起倾斜。
如图3中所述,推压弹簧204将推压框架201推向定影辊101。作为接触和分离机构的实例的加压机构200使得可摆动框架208抵抗推压弹簧204运动,这样,推压机构通过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而使得外部加热带105朝向和远离定影辊101运动。带单元34可通过接触和分离机构200而与定影辊101的外周表面接触和分离。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由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通过未示出的绝热衬套和轴承(该绝热衬套和轴承具有很高的耐热性)被可旋转地支承。
如图4的(a)中所述,辊保持框架206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纵向中心部分处分成前侧辊保持框架206a和后侧辊保持框架206b。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在前侧的端部部分由辊保持框架206a来支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在后侧的端部部分由辊保持框架206b来支承。
如图4的(b)中所述,辊保持框架206a由支承轴207a和207b来支承,以便能够引起相对于可摆动框架208的端部部分旋转。辊保持框架206b由支承轴207c和207d来支承,以便能够引起相对于可摆动框架208的端部部分旋转。顺便说明,支承轴207(207a、207b、207c、207d)也构成摆动支承机构的一部分,并用作轴部分。当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辊103、104基本相互平行时,支承轴207基本平行于这些辊。
可摆动框架208和支承轴207(207a、207b、207c、207d)用作摆动支承机构,用于可摆动地支承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
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可摆动框架208和支承轴207(207a、207b、207c、207d)用作移位机构,用于允许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倾斜。
通过带单元34由旋转机构来旋转,外部加热辊103将外部加热带105推向定影辊101。移位机构允许外部加热辊103沿这样的方向移动,沿该方向,在外部加热带105的宽度方向端部部分处的推压力彼此相同,也就是沿使它们平衡的方向。
通过带单元34由旋转机构来旋转,外部加热辊104将外部加热带105推向定影辊101。移位机构允许外部加热辊104沿这样的方向移动,沿该方向,在外部加热带105的宽度方向端部部分处的推压力彼此相同,也就是沿使它们平衡的方向。
也就是,通过带单元34由旋转机构来旋转,移位机构允许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移动成使得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轴线沿不同方向倾斜。
如图6中所述,可摆动框架208经由作为位于可摆动框架208的各端部部分处的柱形可旋转部件的中间辊210而接触推压臂117,以便能够引起单元旋转。通过这样的结构,中间辊210随着带单元34的旋转而旋转,因此由单元旋转引起的、在可摆动框架208和推压臂117之间的摩擦能够减小,以便抑制这些部件的磨损(磨耗)。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中间辊210在图3中设置于推压臂117侧,但是如图6中所述,中间辊210也可以设置为由在带单元34侧的支承轴207a和207b可旋转地支承的中间辊210a和210b。这时,中间辊210a和210b用作第一和第二可旋转部件。而且,在该结构中,能够获得减小辊支承框架206a和206b的端部部分旋转的影响的效果。也就是,不会阻止由单元旋转产生的辊保持框架206a和206b的自然端部部分旋转。
如图6中所述,接触和分离机构200也用作推压(加压)机构,用于使得带单元34加压接触定影辊101。推压臂117在推压框架201的各纵向端部部分处与推压框架201一体设置。而且,推压臂117可相对于定影装置9的外壳框架9f而绕支承轴203旋转运动(旋转)。下文中,这种旋转运动(旋转)称为臂旋转运动(臂旋转)。推压弹簧204布置在推压臂117的臂旋转端部和定影装置9的外壳框架9f之间。推压弹簧204向下加压设置于推压框架201的各端部部分处的推压臂117的臂旋转端部,以便使得推压臂117绕支承轴203进行臂旋转。然后,推压臂117与中间辊210接触,以便推压中间辊210。
因此,推压弹簧204、推压框架201和推压臂117用作用于推压作为第一可旋转部件的中间辊210a的第一推压部件,这些部件在它们的一个纵向端部侧与中间辊210a接触。而且,这些部件用作用于推压作为第二可旋转部件的中间辊210b的第二推压部件,这些部件在它们的另一纵向端部侧与中间辊210b接触。
通过这样的结构,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经由中间辊210(210a、210b)来推压,这样,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经由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而被推向定影辊101。因此,在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而与定影辊101接触的状态下,推压弹簧204以392N的总压力(大约40kgf)将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推向定影辊101。
压力释放凸轮205与推压臂117的旋转端部的底表面接触,其中支承轴203作为旋转中心。控制器140通过控制马达211来使得推压臂117的臂旋转端部升高和降低,以便使得推压臂117绕旋转轴205a进行臂旋转。
当压力释放凸轮205与推压臂117间隔开时,推压弹簧204向下加压推压臂117的臂旋转端部,以使得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与定影辊101加压接触。当压力释放凸轮205压缩推压弹簧204以便向上加压推压臂117时,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与定影辊101间隔开。
在成像开始期间,压力释放凸轮205旋转,以便使得推压臂117沿箭头a方向旋转,从而使得可摆动框架208朝向定影辊101的方向运动。通过这种运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该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在其端部部分处由辊保持框架206支承)开始朝向定影辊101的方向运动。然后,当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而与定影辊101加压接触时,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被压向定影辊101。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与外部加热带105一起开始朝向定影辊101的运动。
在成像结束之后,通过使得压力释放凸轮205沿相反方向旋转,执行与在成像开始时的操作相反顺序的操作,以便使得带单元34返回初始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中,带单元34与定影辊101间隔开。然后,保持该状态,直到接收到随后的成像工作。
如上所述,推压弹簧204、推压框架201和推压臂117用作第一和第二推压部件。而且,推压臂117经由中间辊210(210a、210b)而将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推向定影辊101,该中间辊210(210a、210b)作为提供于带单元34的前侧和后侧的一对柱形可旋转部件。不管单元旋转的状态如何,推压臂117都能够通过中间辊210的旋转而推压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因此,推压框架201、推压臂117、中间辊210、支承轴207和推压弹簧204用作推压机构,用于将带单元34推向定影辊101。
带单元34(该带单元34由推压机构从其端部部分推压)接收来自定影辊101的更大反作用力。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更可靠地引起倾斜。
下面将验证当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保持为允许倾斜时(如在本实施例中)的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带单元34的单元旋转,辊保持框架206a和206b引起沿相反方向的端部部分旋转。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引起倾斜。因此,由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在两端部部分处施加给定影辊101的压力被分散和平均化。
考虑对比实例,在该对比实例中,与本实施例不同,辊保持框架206a和206b一体地固定,以便不允许沿相反方向的端部部分旋转。在这样的对比实例中,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在一端部部分处与定影辊101接触。
在图15的(a)所述的对比实例中,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辊103、104有转向角度θ的情况下,任一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在后侧或前侧从定影辊101升高。即使在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而在后侧以均匀压力与定影辊101加压接触的情况下,在前侧,压力集中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中的一个上,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中的另一个从定影辊101升高(间隔开)。另一方面,在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而在前侧以均匀压力与定影辊101加压接触的情况下,在后侧,压力集中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中的一个上,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中的另一个从定影辊101升高(间隔开)。
在图16的(a)所述的对比实例中,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固定成使得它们的姿态相互平行,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姿态不能随着定影辊101的弯曲表面而变化至倾斜位置。因此,当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而在其两端部部分处与定影辊101接触时,压力在后侧集中在外部加热辊103处,在前侧集中在外部加热辊104处。顺便说明,在图16中,“高”表示高压力,“低”表示低压力。因此,在后侧,通过外部加热辊104的外部加热将变得效率低,而在前侧,通过外部加热辊103的外部加热将变得效率低。因此,将引发产生定影辊101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纵向方向)的温度不均匀。
在图15的(b)所述的本实施例(第一实施例)中,即使当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辊103、104具有转向角度θ时,外部加热带105也在定影辊101的后侧和前侧都基本均匀地与定影辊101接触。当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之间产生压力差时,前侧辊保持框架206a和后侧辊保持框架206b自发地旋转,以便消除压力差。前侧辊保持框架206a和后侧辊保持框架206b相对彼此旋转,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姿态随着定影辊101的弯曲表面而变化至倾斜位置。
在图16的(b)所述的本实施例中,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之间的相对倾斜角度可变,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姿态随着定影辊101的弯曲表面而自动校正到倾斜位置。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都与定影辊101均匀接触,因此由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对定影辊101的外部加热不仅从前侧而且从后侧充分进行,因此定影辊101较少引起关于其旋转轴线方向的温度不均匀。
在对比实例的结构中,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辊103、104之间的转向角度θ设置在1度,然后,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而以392N(大约40kgf)的总压力与定影辊101加压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在接触部分Ne的夹持部N2和N3处测量压力分布,外部加热带105在该夹持部N2和N3处夹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辊103、104之间。因此,如图17的(a)中所述,对于外部加热辊103,压力峰值形成于它的前侧端部部分处,而对于外部加热辊104,压力峰值形成于它的后侧端部部分处。也就是,相对于定影辊101的旋转轴线方向,在前侧和后侧之间的压力平衡变得不均匀。
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辊103、104之间的转向角度θ设置在1度,然后,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而以392N(大约40kgf)的总压力与定影辊101加压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在夹持部N2和N3处测量压力分布,该夹持部N2和N3各自形成于外部加热带105和定影辊101之间。因此,如图17的(b)中所述,对于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基本相同的压力峰值形成于它们的前侧端部部分处和它们的后侧端部部分处。也就是,相对于定影辊101的旋转轴线方向,在前侧和后侧之间的压力平衡变得均匀。
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当外部加热单元(带单元)34以交叉角θ与定影辊101接触时,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压力峰值位置受到带单元34被推压的位置的影响。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的(b)中所述,采用推压弹簧204在两端部部分处推压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结构。因此,在推压弹簧204的压力(推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中产生弯曲,这样,在纵向中心部分处的压力与在两纵向端部部分处的压力相比变小,因此压力峰值产生于两端部部分处。
而且,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弯曲的影响程度较小的情况下,由于定影辊101的形状的影响,压力峰值产生于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纵向中心部分处。
也就是,在这种结构中,不管推压弹簧204的压力值如何,都能够说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压力分布相对于旋转轴线方向基于辊的中心对称地延伸。因此,通过优化推压弹簧204(204a、204b)的弹性模量值(弹性系数)的组合,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能够关于旋转轴线方向在其整个区域上形成基本均匀的压力分布。
已经确定了在由带单元34施加给定影辊101的压力和从带单元34向定影辊101供给的热量之间的关系。当带单元34在压力下与定影辊101接触时,定影辊101的弹性层101b与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形状相对应地变形,从而使得各夹持部N2和N3的夹持宽度变宽,因此接触部分Ne的接触长度也变长。因此,从带单元34向定影辊101供给的热量变大。
因此,当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压力在关于旋转轴线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时,夹持部N2和N3在关于旋转轴线方向的位置的夹持宽度彼此不同。因此,接触部分Ne沿旋转轴线方向的运动方向的接触长度在关于带宽度方向的位置也不同。
然后,通过对比实例中的定影装置和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来执行记录材料的连续热处理,再比较在对比实例和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辊101的温度分布。在定影辊101和外部加热辊103、104之间的转向角度设置为1度,且外部加热带105通过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而以392N(大约40kgf)的总压力与定影辊101加压接触。在这种状态下,在A3尺寸的厚涂布纸(具有300g/m2的基重)片材以70张/分钟的生产率来进行热处理的处理中,在定影辊101关于旋转轴线方向的各前侧部分、中心部分和后侧部分处测量最小温度。
表1
*1:“CN”表示结构。
*2:“EH”表示外部加热,外部加热带(“EHB”)用于对比实例和第一实施例中。
*3:“RHF”表示辊保持框架。在对比实例中,辊保持框架为整体固定。在第一实施例中,辊保持框架可相对彼此旋转。
*4:“MT”表示最小温度。“F”是前侧部分,“C”是中心部分,“R”是后侧部分。
在第一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在带单元34以转向角度θ与定影辊101接触的情况下,有以下特征。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相对于定影辊101的压力分布在关于旋转轴线方向的前侧和后侧之间基本均匀。而且,接触部分Ne沿外部加热带105的运动方向的接触长度在前侧和后侧之间基本均匀。因此,如表1中所述,能够向定影辊101的前侧和后侧供给一定热量,同时令人满意地获得平衡,因此能够提高输出图像的光泽波动(不均匀光泽)程度等。
另一方面,在对比实例的定影装置中,在带单元34以转向角度θ与定影辊101接触的情况下,有以下特征。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相对于定影辊101的压力分布在关于旋转轴线方向的前侧和后侧之间不平衡。而且,使得接触部分Ne沿外部加热带105的运动方向的接触长度在带宽度方向的前侧和后侧之间不均匀。
根据本实施例,当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通过旋转机构而以转向角度θ相互接触时,能够减小在与定影辊101接触的外部加热带105的宽度方向端部侧之间的压力差。
根据本实施例,当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以转向角度θ相互接触时,通过令人满意地利用来自定影辊101的反作用力,使得各外部加热辊104和104实现倾斜。
根据本实施例,当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以转向角度θ相互接触时,外部加热带105相对于定影辊101的压力分布关于旋转轴线方向基于外部加热辊的基本中心部分基本对称。因此,能够很容易地调节推压弹簧204,其用于推压带单元34的端部部分以便使得压力分布接近关于纵向方向基本均匀的压力分布。
根据本实施例,当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以转向角度θ相互接触时,将高效地调节由定影辊101对外部加热带105的反作用力。也就是,用于在定影辊101的接触部分Ne的、反作用力较大的区域中减小来自定影辊101的反作用力的操作也就是用于在反作用力较小的区域中增大来自定影辊101的反作用力的操作。因此,使得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倾斜所需的力可以只需要很小。
根据本实施例,当在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之间的转向角度θ通过旋转机构而变化时,倾斜角度α随着转向角度θ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管转向角度θ的变化如何,定影辊101的纵向压力分布都稳定。
基于上述特征,根据本发明,不仅能够提高环形带的行进稳定性,还能够提高带与可旋转加热部件接触的接触状态。而且,要供给定影辊101的表面的热量(量)能够从定影辊101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前侧至后侧都稳定地供给。而且,通过稳定定影辊101从定影辊101的旋转轴线方向的前侧至后侧的表面温度,在记录材料的平面内彩色图像的定影特性变得均匀,因此能够补救图像缺陷,例如定影图像的光泽波动(不均匀光泽)。因此,能够提供具有高定影质量的输出图像。
第二实施例
图19是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缸类型保持机构300的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代替第一实施例中的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缸类型保持机构300(300a、300b)在关于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设置于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端部部分处。顺便说明,在该实施例中,除了缸类型保持机构300之外的构成元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构成要件相同。
因此,第一实施例和本实施例共有的构成元件在图19中以相同附图标记或符号来表示,并将省略冗余说明。顺便说明,在图19中,外部加热带105从视图中省略。
如图19中所述,作为第一保持部件的实例的缸类型保持机构300a在关于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侧可旋转地保持(支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端部部分。作为第二保持部件的实例的缸类型保持机构300b在关于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端侧可旋转地保持(支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端部部分。
而且,缸类型保持机构300由可摆动框架208固定和支承。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的移位机构包括缸类型保持机构300(300a、300b)和可摆动框架208。
下面将特别参考图19介绍缸类型保持机构300a。保持器341a和342a在关于带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可旋转地保持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活塞杆331a和332a分别与保持器341a和342a连接。活塞321a和322a分别与活塞杆331a和332a连接。而且,活塞321a和322a沿缸筒310a的内表面运动,因此改变在缸筒310a内部的压力。
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关于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端侧,缸类型保持机构300b构成为与缸类型保持机构300a类似。
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相同,在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具有转向角度θ的情况下,在定影辊101的前侧和后侧,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接收力,以使得外部加热带(未示出)与定影辊101在一个端部部分处接触。也就是,在外部加热辊103的一端侧的、相对于定影辊101的压力增强,在另一端侧的压力减弱。而且,在外部加热辊104的一端侧的、相对于定影辊101的压力减弱,在另一端侧的压力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缸类型保持机构300以如下方式操作。
在外部加热辊103的、从定影辊101接收反作用力的一端侧中,活塞321a经由保持器341a和活塞杆331a而沿缸筒310a的向内方向运动。内部压力由于活塞321a的运动而增大的缸筒310a使得活塞322a沿向外方向运动。活塞322a在一端侧经由活塞杆332a和保持器342a而将外部加热辊104推向定影辊101。然后,在一端侧由定影辊101作用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上的反作用力以及由缸筒310a施加给活塞321a和322a的压力实现平衡,因此缸类型保持机构300a的操作结束。
缸类型保持机构300b也在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另一端侧类似地操作。
通过上述结构,缸类型保持机构300a和300b交替地升高和降低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端部部分。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移位以便引起倾斜。
根据该实施例,当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以转向角度θ相互接触时,获得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的效果。因此,获得减小在与定影辊101接触的外部加热带105的宽度方向端部侧之间的压力差的效果。还获得在关于带宽度方向的位置减小外部加热带105沿外部加热带105的运动方向的接触长度的不均匀程度的效果。还获得通过利用来自定影辊的反作用力来使得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倾斜的效果。还获得以很小的力来使得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倾斜的效果。还获得通过调节推压弹簧204来容易调节外部加热带105的压力分布的效果。还获得不管转向角度θ如何变化都使得外部加热带105的压力分布稳定的效果。
通过上述效果,不仅能够提高环形带的行进稳定性,还能够提高带与可旋转加热部件接触的接触状态。而且,在记录材料的平面内彩色图像的定影特性基本均匀,因此能够补救图像缺陷,例如定影图像的光泽波动(不均匀光泽)。因此,能够提供具有高定影质量的输出图像。
不过从机构简单和部件数目少的观点来看,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为优选。而且,上述部件用于外部加热单元,因此具有更小热影响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为优选。
第三实施例
图20是在第三实施例中的倾斜保持框架机构400的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代替第一实施例中的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倾斜保持框架机构401和402沿纵向方向提供。顺便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倾斜保持框架机构401和402以及倾斜支承轴410之外的构成元件都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构成元件相同。
因此,第一实施例和本实施例共有的构成元件在图20中以相同附图标记或符号来表示,并将省略冗余说明。顺便说明,在图20中,外部加热带105从视图中省略。
如图20中所述,作为移位机构的实例的倾斜保持框架机构400包括倾斜保持框架401和402以及倾斜支承轴410。
倾斜保持框架401可旋转地保持外部加热辊103的端部部分。倾斜保持框架402可旋转地保持外部加热辊104的端部部分。倾斜支承轴410支承倾斜保持框架401和402,以便能够引起倾斜。
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在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具有转向角度θ的情况下,在定影辊101的后侧和前侧,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接收力,以使得外部加热带(未示出)与定影辊101在一个端部部分处接触。也就是,在外部加热辊103的一端侧中相对于定影辊101的压力加强,在另一端侧中的压力减弱。而且,在外部加热辊104的一端侧中相对于定影辊101的压力减弱,在另一端侧中的压力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倾斜保持框架机构400以如下方式操作。
通过来自定影辊101的反作用力,外部加热辊103在一端侧沿图20中的向上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移动,倾斜保持框架401在一端侧被向上加压。通过在一端侧向上加压倾斜保持框架401,该倾斜保持框架401引起绕支承轴410的倾斜。引起倾斜的倾斜保持框架401在另一端侧中沿图20中的向下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移动,外部加热辊103在另一端侧被向下加压。
通过上述结构,倾斜保持框架机构400交替地升高和降低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端部部分。因此,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移动,以便引起倾斜。
根据本实施例,当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以转向角度θ相互接触时,获得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的效果。因此,获得减小在与定影辊101接触的外部加热带105的宽度方向端部侧之间的压力差的效果。还获得在关于带宽度方向的位置减小外部加热带105沿外部加热带105的运动方向的接触长度的不均匀程度的效果。还获得通过使用来自定影辊的反作用力来使得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倾斜的效果。还获得通过很小的力来使得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倾斜的效果。还获得通过调节推压弹簧204来容易调节外部加热带105的压力分布的效果。还获得不管转向角度θ如何变化都使得外部加热带105的压力分布稳定的效果。
通过上述效果,不仅能够提高环形带的行进稳定性,还能够提高带与可旋转加热部件接触的接触状态。而且,彩色图像的定影特性在记录材料的平面内基本均匀,因此能够补救图像缺陷,例如定影图像的光泽波动(不均匀光泽)。因此,能够提供具有高定影质量的输出图像。
不过从强度设计的观点来看,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为优选,因为从用于接收推压力的支承轴410(支承轴207)至外部加热辊端部部分的较短距离。而且,从对于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推压压力平衡的观点来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为优选。
第四实施例
图21是在第四实施例中的倾斜保持框架机构500的视图。
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外部加热辊103和104(该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在其端部部分处由辊保持框架206保持),设置了分割辊103a、103b、104a和104b。而且,分割辊103a、103b、104a和104b由设置于外部加热带105内部的倾斜骨架机构500来支承。顺便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除了倾斜骨架机构500和分割辊103a、103b、104a和104b之外的构成元件都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构成元件相同。
因此,第一实施例和本实施例共有的构成元件将省略冗余说明。
如图21中所述,作为移位机构的倾斜骨架机构500可旋转地支承分割辊103a、103b、104a和104b。分割辊103a、103b、104a和104b可旋转地拉伸外部加热带105,并通过外部加热带105的旋转而旋转。
下面将特别介绍倾斜骨架机构500的结构。辊轴501可旋转地支承分割辊103a和103b。辊轴502可旋转地支承分割辊104a和104b。轴保持部件511和512分别保持辊轴501和502,并沿图18中的X轴线延伸。连接部件530可旋转地保持轴保持部件511和512,这样,辊轴501和502能够引起倾斜。沿带宽度方向从连接部件530伸出的手柄部分531通过旋转机构而摆动,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支承轴207类似,以便引起倾斜骨架机构500的单元旋转。
顺便说明,轴保持部件511和512也可以通过形成为具有与分割辊103a、103b、104a和104b相同的直径而拉伸外部加热带105。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的带单元34包括辊轴501和502、分割辊103a、103b、104a和104b以及外部加热带105。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的移位机构包括轴保持部件511和512以及连接部件530。
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在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有转向角度θ的情况下,在定影辊101的后侧和前侧,分割辊103a、103b、104a和104b接收力,以使得外部加热带(未示出)与定影辊101在一个端部部分处接触。也就是,分割辊103a相对于定影辊101的压力加强,分割辊103b的压力减弱。而且,分割辊104a相对于定影辊101的压力减弱,分割辊104b的压力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倾斜骨架机构500以如下方式操作。
通过来自定影辊101的反作用力,分割辊103a沿图21中的向上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移动,辊轴501在一端侧被向上加压。通过在一端侧向上加压倾斜辊轴501,该辊轴501引起绕轴保持部件511的倾斜。引起绕轴保持部件511倾斜的辊轴501在另一端侧中沿图21中的向下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移动,分割辊103b被向下加压。
通过来自定影辊101的反作用,分割辊104a沿图21中的向上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移动,辊轴502在另一端侧被向上加压。通过在另一端侧向上加压倾斜辊轴502,该辊轴502引起绕轴保持部件512的倾斜。引起绕轴保持部件512倾斜的辊轴502在一端侧中沿图21中的向下方向移动。通过这样移动,分割辊104b被向下加压。
通过上述结构,倾斜骨架机构500交替地升高和降低辊轴501和502的端部部分。因此,辊轴501和502移动,以便引起倾斜。
根据本实施例,当定影辊101和带单元34以转向角度θ相互接触时,获得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的效果。因此,获得减小在与定影辊101接触的外部加热带105的宽度方向端部侧之间的压力差的效果。还获得在关于带宽度方向的位置减小外部加热带105沿外部加热带105的运动方向的接触长度的不均匀程度的效果。还获得通过使用来自定影辊的反作用力来使得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倾斜的效果。还获得通过很小的力来使得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倾斜的效果。还获得通过调节推压弹簧204来容易调节外部加热带105的压力分布的效果。还获得不管转向角度θ如何变化都使得外部加热带105的压力分布稳定的效果。
通过上述效果,不仅能够提高环形带的行进稳定性,还能够提高带与可旋转加热部件接触的接触状态。而且,在记录材料的平面内彩色图像的定影特性基本均匀,因此能够补救图像缺陷,例如定影图像的光泽波动(不均匀光泽)。因此,能够提供具有高定影质量的输出图像。
不过从手柄部分531和532不会与带105干涉的观点来看,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为优选。而且,从强度设计的观点来看,因为当推压带单元34时推压力能够分散至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端部部分,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为优选。而且,从对图像质量没有影响的观点来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为优选,因为不存在分割辊和轴保持部件之间的各接缝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其它实施例
图22的(a)和(b)分别是在其它实施例中的整体类型和连接类型的辊保持框架的视图。图23是在另一实施例中的辊保持框架的视图。
上面介绍了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但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结构并不局限于在这些实施例中的结构。当用于支承带单元(该带单元将与可旋转加热部件接触)的支承部件被支承为使得该支承部件能够随着转向角度θ的变化来提供倾斜角度α时,也可以使用其它结构。
在第一实施例中,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可摆动框架208和支承轴207(207a、207b、207c、207d)用作移位机构。而且,各辊保持框架206a和206b形成为能够通过绕轴旋转而引起端部部分旋转,但是移位机构的结构并不局限于这种结构。因此,移位机构可以只需要引起带单元沿定影辊101的外周表面变形即可,还可以使用以下结构。
例如,如图22的(a)中所述,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使用低刚性的框架206c和206d来代替支承轴207(207a、207b、207c、207d)。甚至在这种结构中,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被支承为能够引起端部部分旋转。具体的是,接收来自定影辊101的反作用力的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沿定影辊101的外周表面移动,以便使得低刚性框架206c和206d变形。因此,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引起端部部分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辊保持框架相同,除了这些框架由低刚性框架206c和206d支承。
例如,如图22的(b)中所述,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使用一对圆形杆206c和206d来代替支承轴207(207a、207b、207c、207d)。甚至在这种结构中,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支承为能够引起端部部分旋转。具体的是,接收来自定影辊101的反作用力的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沿定影辊101的外周表面移动,以便向该对圆形杆框架206c和206d施加压力和引起空行程。因此,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引起端部部分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辊保持框架相同,除了这些框架由一对圆形杆206c和206d支承。
例如,如图23中所述,代替引起端部部分旋转的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也可以使用保持框架206(206a、206b),该保持框架206(206a、206b)用于通过使用弹性部件例如弹簧而可摆动地支承外部加热辊的端部部分。通过这种结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在其端部部分处升高和降低,以便沿定影辊101的外周表面移动。因此,带单元34沿定影辊101的外周表面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辊保持框架206(206a、206b)与第一实施例中的辊保持框架相同,除了这些框架固定在可摆动框架上和通过该可摆动框架来支承以及外部加热辊103和104通过弹性部件来保持。
不过,在上述其它实施例的结构中,对于用于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倾斜力,轴承板的刚性的反作用力以及弹性部件的膨胀和收缩的反作用力将由外部加热辊103和104接收,因此,为了引起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倾斜,需要比第一实施例中更大的力。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为优选。
而且,用于引起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的倾斜的力也可以通过外部驱动源来产生。例如,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其中,在第一实施例中的支承轴207由马达主动驱动。
不过,在使用外部驱动源的情况下,需要对带单元的旋转进行控制,因此,设备结构将复杂,因此部件的数目增加。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为优选。
而且,当用于支承带单元34的外部加热带105(该外部加热带105将与可旋转加热部件接触)的外部加热辊103和104由移位机构支承为能够引起倾斜且并不影响这种结构时,也可以添加另外的结构元件。
因此,用于支承带单元34的支承部件并不局限于两个外部加热辊103和104。例如,当采用使得支承部件移动成跟随定影辊101的外周表面运动的结构时,带单元可以设置有两个或更多辊或夹持垫等。
只要用于在一侧在纵向端部部分处支承一对辊的支承部件和在另一侧在其它纵向端部部分处支承一对辊的第二支承部件独立地旋转,本发明就能够在另一实施例中实施,在该另一实施例中,在一个实施例中的一部分或全部构件由它们的可选结构元件来代替。
因此,用于辊和带的加热方法并不局限于卤素加热器。例如,辊和带也可以提供有感应加热层,从而通过AC磁通通过感应加热来加热。辊和带的使用并不限制为用于加热可旋转加热部件。例如,辊和带能够用于均匀加热目的,因此可旋转加热部件的、沿旋转轴线方向的温度分布均匀,还能够用于冷却目的,用于加速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冷却。可旋转加热部件并不局限于定影辊。例如,也可以是用于加热记录材料的后表面(与成像表面相反)的压辊。
除了定影装置之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介绍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可用于表面加热装置,用于调节图像光泽和表面特性。而且,除了使得图像加热装置与成像设备装配的结构,图像加热装置还可以作为单独布置和操作的单个装置或部件来实施。成像设备并不局限于用于形成全色图像的成像设备,也可以是用于形成单色图像的成像设备。通过添加图像加热装置所需的器件、装备和外壳结构,图像加热装置能够在多种领域的成像设备中实施,例如打印机、各种印刷机器、复印机、传真机以及多功能机器。
尽管已经参考这里所述的结构介绍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提出的细节,本申请将覆盖在改进目的内或在随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这些变化或改变。

Claims (36)

1.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
可旋转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在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
带单元,所述带单元包括环形带,所述环形带用于与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接触而加热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并且所述带单元包括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承部件用于可旋转地支承带的内表面和用于将带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检测器,用于检测带相对于带的宽度方向偏离预定区域;
旋转机构,用于根据所述检测器的输出而使得带沿用于使得带返回所述预定区域内的方向旋转;以及
移位机构,用于使得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第一支承部件能够沿使得由第一支承部件施加的将带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力在带的两宽度方向端部处相等的方向移位,并用于使得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第二支承部件能够沿使得由第二支承部件施加的将带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力在带的两宽度方向端部处相等的方向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移位机构包括:
第一保持部件,用于保持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的、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的一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端部部分,其中,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所述第一保持部件能沿使得分别由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施加的将带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力在所述宽度方向端部侧处相等的方向摆动;以及
第二保持部件,用于保持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的、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的另一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端部部分,其中,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所述第二保持部件能沿使得分别由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施加的将带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力在所述另一宽度方向端部侧处相等的方向摆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能绕同一轴线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能绕同一轴线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
摆动支承机构,用于能摆动地支承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以及
推压机构,用于将所述摆动支承机构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推压机构在所述摆动支承机构的宽度方向端部部分处将所述摆动支承机构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摆动支承机构包括用于能摆动地支承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第一轴部分和用于能摆动地支承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第二轴部分;以及
所述推压机构包括:
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所述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在一端侧由所述第一轴部分可旋转地支承;
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所述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在另一端侧由所述第二轴部分可旋转地支承;
第一推压部件,用于与所述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接触地朝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推压所述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以及
第二推压部件,用于与所述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接触地朝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推压所述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推压部件和第二推压部件分别使得所述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和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通过所述带单元的旋转而旋转,所述带单元通过所述旋转机构来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是:推压所述环形带的加热辊;或者加热带,通过与所述环形带相对的辊从所述加热带的内表面将所述加热带推向所述环形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分别是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当在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带之间的压辊接触点处、在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运动方向和带的运动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能够通过所述旋转机构而变化成第一角度和绝对值比所述第一角度的绝对值更大的第二角度时,
当角度变化成第一角度时在第一支承辊的轴线和第二支承辊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一倾斜角度的绝对值比当角度变化成第二角度时在第一支承辊的轴线和第二支承辊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二倾斜角度的绝对值更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带单元通过所述旋转机构而绕一轴线旋转,所述轴线相对于带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带单元的基本中心部分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用于旋转驱动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其中,所述带通过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在各个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中都包含加热器。
14.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
可旋转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在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
带单元,所述带单元包括环形带,所述环形带用于与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接触而加热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并且所述带单元包括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所述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用于能旋转地支承带的内表面和用于将带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检测器,用于检测带相对于带的宽度方向偏离预定区域;
旋转机构,用于根据所述检测器的输出而使得带沿用于使得带返回所述预定区域内的方向旋转;
第一保持部件,用于能旋转地保持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的、在带的一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端部部分,
第二保持部件,用于能旋转地保持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的、在带的另一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端部部分,
其中,当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相互平行时,各个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能绕与第一支承辊的轴线基本平行的轴线摆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能绕同一轴线旋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能绕同一轴线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
摆动支承机构,用于能摆动地支承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以及
推压机构,用于将所述摆动支承机构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推压机构在相对于带的宽度方向的端部部分处将所述摆动支承机构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摆动支承机构包括用于能摆动地支承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第一轴部分和用于能摆动地支承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第二轴部分;以及
所述推压机构包括:
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所述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在一端侧由所述第一轴部分能旋转地支承;
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所述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在另一端侧由所述第二轴部分能旋转地支承;
第一推压部件,用于与所述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接触地朝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推压所述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以及
第二推压部件,用于与所述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接触地朝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推压所述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推压部件和第二推压部件分别使得所述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和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通过所述带单元的旋转而旋转,所述带单元通过所述旋转机构来旋转。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是:推压所述环形带的加热辊;或者加热带,通过与所述环形带相对的辊从所述加热带的内表面将所述加热带推向所述环形带。
21.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当在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带之间的压辊接触点处、在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运动方向和带的运动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能够通过所述旋转机构而变化成第一角度和绝对值比所述第一角度的绝对值更大的第二角度时,
当角度变化成第一角度时在第一支承辊的轴线和第二支承辊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一倾斜角度的绝对值比当角度变化成第二角度时在第一支承辊的轴线和第二支承辊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二倾斜角度的绝对值更小。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带单元通过所述旋转机构而绕一轴线旋转,所述轴线相对于带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带单元的基本中心部分处。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用于旋转驱动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其中,带通过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24.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在各个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中都包含加热器。
25.一种图像加热装置,包括:
可旋转加热部件,用于加热在记录材料上的调色剂图像;
带单元,所述带单元包括环形带,所述环形带用于与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接触而加热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并且所述带单元包括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所述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用于能旋转地支承带的内表面和用于将带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检测器,用于检测带相对于带的宽度方向偏离预定区域;
旋转机构,用于根据所述检测器的输出而使得带沿用于使得带返回所述预定区域内的方向旋转;以及
移位机构,用于使得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能够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而移位,以使得第一支承辊的轴线和第二支承辊的轴线沿不同方向倾斜。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移位机构包括:
第一保持部件,用于能旋转地保持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的、在所述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的一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端部部分,其中,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所述第一保持部件能沿使得分别由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施加的将带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力在所述宽度方向端部侧处相等的方向摆动;以及
第二保持部件,用于能旋转地保持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的、在所述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的另一宽度方向端部侧的端部部分,其中,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所述第二保持部件能沿使得分别由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施加的将带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力在所述另一宽度方向端部处相等的方向摆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能绕同一轴线旋转。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随着由所述旋转机构使所述带单元旋转,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能绕同一轴线沿彼此相反的方向旋转。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
摆动支承机构,用于能摆动地支承所述第一保持部件和第二保持部件;以及
推压机构,用于将所述摆动支承机构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推压机构在所述摆动支承机构的宽度方向端部部分处将所述摆动支承机构推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摆动支承机构包括用于能摆动地支承所述第一保持部件的第一轴部分和用于能摆动地支承所述第二保持部件的第二轴部分;以及
所述推压机构包括:
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所述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在一端侧由所述第一轴部分能旋转地支承;
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所述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在另一端侧由所述第二轴部分能旋转地支承;
第一推压部件,用于与所述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接触地朝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推压所述第一柱形可旋转部件;以及
第二推压部件,用于与所述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接触地朝向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推压所述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
其中,所述第一推压部件和第二推压部件分别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柱形可旋转部件通过所述带单元的旋转而旋转,所述带单元通过所述旋转机构来旋转。
32.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是:推压所述环形带的加热辊;或者加热带,通过与所述环形带相对的辊从所述加热带的内表面将所述加热带推向所述环形带。
33.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当在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和带之间的压辊接触点处、在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运动方向和带的运动方向之间形成的角度能够通过所述旋转机构而变化成第一角度和绝对值比所述第一角度的绝对值更大的第二角度时,
当角度变化成第一角度时在第一支承辊的轴线和第二支承辊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一倾斜角度的绝对值比当角度变化成第二角度时在第一支承辊的轴线和第二支承辊的轴线之间形成的第二倾斜角度的绝对值更小。
34.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带单元通过所述旋转机构而绕一轴线旋转,所述轴线相对于带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带单元的基本中心部分处。
35.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用于旋转驱动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
其中,带通过所述可旋转加热部件的旋转而旋转。
3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图像加热装置,其中:在各个第一支承辊和第二支承辊中都包含加热器。
CN201310459645.7A 2012-10-01 2013-09-30 图像加热装置 Active CN1037135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9160 2012-10-01
JP2012219160 2012-10-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3505A true CN103713505A (zh) 2014-04-09
CN103713505B CN103713505B (zh) 2016-08-31

Family

ID=49301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59645.7A Active CN103713505B (zh) 2012-10-01 2013-09-30 图像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195192B2 (zh)
EP (1) EP2713222B1 (zh)
JP (1) JP5889255B2 (zh)
KR (1) KR101740090B1 (zh)
CN (1) CN103713505B (zh)
BR (1) BR102013024970B1 (zh)
RU (1) RU2561334C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2863A (zh) * 2015-09-29 2017-06-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1582B2 (ja) * 2012-09-25 2017-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653502B2 (ja) * 2012-11-30 2015-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65943B2 (ja) * 2012-11-30 2015-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49484B2 (ja) 2013-02-13 2016-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120599B2 (ja) 2013-02-13 2017-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257390B2 (ja) 2014-03-14 2018-0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WO2016052758A1 (ja) * 2014-10-03 2016-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555954B2 (ja) * 2015-07-15 2019-08-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711693B2 (ja) 2016-05-26 2020-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7009100B2 (ja) 2017-07-24 202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22058A (ja) 2021-02-09 202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7358A (zh) * 2006-02-10 2007-08-15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0A (zh) * 2006-03-13 2007-09-19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01474A (zh) * 2006-07-03 2008-01-09 佳能株式会社 带供给装置和图像加热装置
US20110142496A1 (en) * 2009-12-14 2011-06-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44097B2 (ja) * 1994-07-08 2002-11-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のベルト調心装置
JP2005301044A (ja) * 2004-04-14 2005-10-27 Canon Inc ベルト定着装置のベルト寄り制御装置
JP5241066B2 (ja) 2004-10-19 2013-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031213B2 (ja) * 2005-09-13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39809A (ja) 2005-10-20 2007-06-07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
JP5028098B2 (ja) * 2006-07-03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加熱装置
JP4656667B2 (ja) * 2006-12-12 2011-03-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トナー像加熱装置
JP5366449B2 (ja) 2008-06-17 2013-12-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無端ベルト回転装置
JP5393101B2 (ja) 2008-10-20 2014-0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335596B2 (ja) * 2009-07-28 2013-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この画像加熱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ベルト搬送装置
JP5653114B2 (ja) * 2010-07-28 2015-01-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748853B2 (ja) 2011-07-14 2015-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773804B2 (ja) * 2011-08-30 2015-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855029B2 (ja) 2012-02-14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1582B2 (ja) * 2012-09-25 2017-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17358A (zh) * 2006-02-10 2007-08-15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38470A (zh) * 2006-03-13 2007-09-19 夏普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01474A (zh) * 2006-07-03 2008-01-09 佳能株式会社 带供给装置和图像加热装置
US20110142496A1 (en) * 2009-12-14 2011-06-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2863A (zh) * 2015-09-29 2017-06-1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CN106842863B (zh) * 2015-09-29 2020-12-2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13222A3 (en) 2017-04-26
JP2014089436A (ja) 2014-05-15
BR102013024970B1 (pt) 2021-09-21
RU2561334C2 (ru) 2015-08-27
BR102013024970A2 (pt) 2015-09-01
KR101740090B1 (ko) 2017-05-25
EP2713222B1 (en) 2018-06-06
US20140093287A1 (en) 2014-04-03
RU2013143930A (ru) 2015-04-10
JP5889255B2 (ja) 2016-03-22
CN103713505B (zh) 2016-08-31
KR20140043288A (ko) 2014-04-09
US9195192B2 (en) 2015-11-24
EP2713222A2 (en) 201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13505A (zh) 图像加热装置
CN105759581B (zh) 图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0511025C (zh) 图像加热设备
JP6061582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5773804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KR101603021B1 (ko) 화상 가열 장치
CN103853019A (zh) 图像加热设备和成像设备
CN103853018A (zh) 图像加热装置和成像装置
JP53121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173132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04155B2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09116141A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6303706B2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16651A (ja)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674855B2 (ja) 媒体供給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27097B2 (ja) 画像加熱装置
JP2000136048A (ja) 用紙搬送機構
JP647714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8251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89589A (ja) エンドレスフィルムの寄り防止装置とフィルム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