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0883A -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0883A
CN103710883A CN201310452925.5A CN201310452925A CN103710883A CN 103710883 A CN103710883 A CN 103710883A CN 201310452925 A CN201310452925 A CN 201310452925A CN 103710883 A CN103710883 A CN 1037108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nwoven fabric
thermal welding
mentioned
composite fibre
volu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529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0883B (zh
Inventor
奧田淳
光野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7108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08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0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08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04H1/5412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sheath-cor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 D04H3/0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yarns or filaments in rectilinear paths, e.g. crossing at right angl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CFINISHING, DRESSING, TENTERING OR STRETCHING TEXTILE FABRICS
    • D06C7/00Heating or cooling textile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04H1/5414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side-by-sid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04H1/5416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sea-islan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42/00Fabric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textile or cloth, etc.]
    • Y10T442/60Nonwoven fabric [i.e., nonwoven strand or fiber material]
    • Y10T442/608Including strand or fiber material which is of specific structural defin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42/00Fabric [woven, knitted, or nonwoven textile or cloth, etc.]
    • Y10T442/60Nonwoven fabric [i.e., nonwoven strand or fiber material]
    • Y10T442/637Including strand or fiber material which is a monofilament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polymeric materials in physically distinct relationship [e.g., sheath-core, side-by-side, islands-in-sea, fibrils-in-matrix, etc.] or composed of physical blend of chemically different polymeric materials or a physical blend of a polymeric material and a filler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将提供一种兼具提高了的柔软性、充分的厚度和比容的无纺布、以及具有将该无纺布作为顶层片的吸收性物品作为课题,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以及具有将该无纺布作为顶层片的吸收性物品,该无纺布包括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和在交叉区域(R1)中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热熔接的缩颈状热熔接部(B1),其中,缩颈状热熔接部(B1)朝向通过交叉区域(R1)的中心(P1)而沿着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重叠方向(Z1)延伸的中心线(A1)具有凹状的表面,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之间的距离大于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维半径之和,3.0gf/cm2负荷下的厚度为0.5mm~3.0mm,比容为6cm3/g~300cm3/g。

Description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在一次性尿布、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中,可用作顶层片等构成构件的无纺布通常形成为带状,以卷成卷的形式进行保管,在使用时自卷开卷。
在无纺布卷成卷形时,有可能无纺布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无纺布的体积(厚度)减小,由无纺布的体积减小导致无纺布的吸液速度降低,并且柔软性降低。
作为体积减小了的无纺布的体积恢复方法,公知有以热风(air through)方式向无纺布吹出热风来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方法(专利文献1)。在该方法中,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与无纺布垂直地)吹出热风。
另一方面,作为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公知有向纤维集合体吹出水蒸气流来将纤维集合体无纺布化的方法(专利文献2)。在该方法中,在纤维集合体的厚度方向上(与纤维集合体垂直地)施加水蒸气流,其结果,纤维分离,在纤维之间形成有架桥构造(专利文献2的图4)。于是,利用形成在纤维之间的架桥构造能够谋求提高无纺布的柔软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376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626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2所述的方法中,利用热风或者水蒸气流在无纺布或者纤维集合体的厚度方向上(即,与厚度增加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施加压力,因此很难制造兼具提高了的柔软性、充分的厚度及比容的无纺布。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兼具提高了的柔软性、充分的厚度和比容的无纺布、以及具有将该无纺布作为顶层片的吸收性物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其包括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和在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中将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热熔接的缩颈状热熔接部,其中,在将通过上述交叉区域的中心而沿着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重叠方向延伸的虚拟线作为中心线时,上述缩颈状热熔接部朝向上述中心线具有凹状的表面,利用上述缩颈状热熔接部热熔接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间的距离大于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维半径之和,无纺布的3.0gf/cm2负荷下的厚度为0.5mm~3.0mm,无纺布的比容为6cm3/g~300cm3/g。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将具有本发明的无纺布作为顶层片的吸收性物品。
在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的方式(方式1)中,上述无纺布具有许多个将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在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中热熔接的热熔接部,上述无纺布的恒定区域内所包含的上述热熔接部的总数中的上述缩颈状热熔接部的数量比例为1/10~9/10。
在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的方式(方式2)中,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0μm~30μm。方式2能够与方式1组合。
在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的方式(方式3)中,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包含第1成分和具有比第1成分的熔点低的熔点的第2成分,上述第2成分相对于上述第1成分的质量比即第2成分/第1成分为4/6~8/2。方式3能够与方式1和/或方式2组合。
在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优选的方式(方式4)中,该无纺布是通过对含有热熔接后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进行体积恢复处理而得到的,上述体积恢复处理包括以下阶段:准备具有入口和出口的加热室;一边以如下方式输送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即,使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经由上述入口进入到上述加热室内,在上述加热室内行进之后经由上述出口离开上述加热室,一边以如下方式以比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的输送速度快的速度供给加热后的流体,即,使该加热后的流体经由上述入口和上述出口中的一者进入到上述加热室内,使加热后的流体与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接触并且在上述加热室内行进之后,经由上述入口和上述出口中的另一者离开上述加热室内。方式4能够与方式1~3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组合。
在方式4的无纺布的优选的方式(方式5)中,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是对含有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片状物进行热风处理并将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热熔接而成的热风无纺布。
在方式4的无纺布的优选的方式(方式6)中,上述加热后的流体经由上述入口进入到上述加热室内,经由上述出口离开上述加热室。方式6能够与方式4和/或方式5组合。
在方式4的无纺布的优选的方式(方式7)中,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在上述加热室内不被支承地输送。方式7能够与方式4~6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组合。
在方式4的无纺布的优选的方式(方式8)中,上述加热室从上述入口到上述出口由互相隔开间隔地展开的两个分隔壁划分,以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的两个面分别持续面对这些分隔壁的方式将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在上述加热室内输送。方式8能够与方式4~7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组合。
发明的效果
利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兼具提高了的柔软性、充分的厚度和比容的无纺布、以及具有将该无纺布作为顶层片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说明
图1的(a)是使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中的一者位于上侧、使另一者位于下侧地俯视时的俯视图,图1的(b)是图1的(a)的I-I线剖视图。
图2的(a)是使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中的一者位于上侧、使另一者位于下侧地俯视时的俯视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II-II线剖视图。
图3是一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的整体图。
图4是加热室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加热室的端面图。
图6的(a)和(b)是表示体积恢复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7是表示体积恢复装置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8是比较例的体积恢复装置的整体图。
图9的(a)~图9的(c)是体积恢复前(输送至体积恢复装置前)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0的(a)~图10的(c)是在实施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1的(a)~图11的(c)是在实施例2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2的(a)~图12的(c)是在比较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3的(a)~图13的(c)是在比较例2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14的(a)~图14的(c)是在比较例3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附图标记说明
F1~F4、热熔接性复合纤维;R1、R2、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B1、缩颈状热熔接部;B2、鼓出状热熔接部;P1、P2、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的中心;Z1、Z1、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重叠方向;A1、A2、中心线(通过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的中心而沿着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重叠方向延伸的虚拟线);r1、r2、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维半径;r3、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无纺布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的无纺布具有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和在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中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热熔接的缩颈状热熔接部。
本发明的无纺布利用缩颈状热熔接部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热熔接,因此,其具有提高了的柔软性。无纺布的柔软性例如能够基于无纺布的压缩特性来评价。作为无纺布的压缩特性,例如能够列举出利用KES压缩试验测定的、无纺布每1cm2的压缩能量WC(N·m/m2)和压缩弹性RC(%)。WC值表示压缩变形性,WC值越大,压缩变形性越高。此外,RC值表示压缩恢复性,RC值越接近100%,压缩恢复性越高。在KES压缩试验中例如可以使用加藤科技有限公司制、自动化压缩试验器KES-FB3。WC值优选为0.5N·m/m2以上,更优选为1.0N·m/m2以上。RC值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40%以上。
在本发明的无纺布中包含许多个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不必在所有的交叉区域中热熔接,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只要在一部分交叉区域中热熔接即可。
在本发明的无纺布中,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是在使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中的一者位于上侧、使另一者位于下侧时在俯视中热熔接性复合纤维重叠的区域(参照图1的(a)),在剖视中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间在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重叠方向(上下方向)上扩展的区域(参照图1的(b))。
在本发明的无纺布中包含许多个将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在交叉区域中热熔接的热熔接部。热熔接部包含存在于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内侧的部分,但不必是其整体存在于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内侧,也可以包含扩展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外侧的部分。
本发明的无纺布所包含的许多个热熔接部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是缩颈状热熔接部。本发明的无纺布的恒定区域内所包含的热熔接部的总数中的缩颈状热熔接部的数量比例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1/10~9/10,更优选为2/8~8/10。例如,通过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等显微镜观察无纺布,统计显微镜视场内的热熔接部的总数和缩颈状热熔接部的数量,能够计算出热熔接部的总数中的缩颈状热熔接部的数量比例。观察时的显微镜的放大倍率通常为100倍~500倍,优选为200倍~400倍。
在将通过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的中心而沿着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重叠方向延伸的虚拟线作为中心线时,缩颈状热熔接部朝向中心线具有凹状的表面。
下面,以与垂直交叉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为例说明缩颈状热熔接部的一实施方式。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角度设为垂直,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角度并不一定限定于垂直。
图1的(a)是使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中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位于上侧、使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2位于下侧地俯视时的俯视图。图1的(b)是图1的(a)的I-I线剖视图。另外,图1的(a)的I-I线的方向与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2的轴线L2的方向一致。
如图1的(a)所示,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沿着轴线L1延伸,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2沿着轴线L2延伸,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垂直地交叉。
在图1的(a)中,轴线L1和轴线L2用直线表示,但并不一定限定于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但是,在假设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交叉的微小部分的情况下,如图1的(a)所示,轴线L1和轴线L2能够近似于大致直线。
如图1的(a)和图1的(b)所示,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的交叉区域R1在俯视中是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重叠的区域,在剖视中是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之间在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的重叠方向Z1(上下方向)扩展的区域。
如图1的(a)所示,交叉区域R1的中心P1在俯视中与轴线L1、L2的交点一致。
如图1的(b)所示,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在交叉区域R1中利用缩颈状热熔接部B1热熔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缩颈状热熔接部B1的整体形成在交叉区域R1的内侧,但也可以包含扩展到交叉区域R1的外侧的部分。
如图1的(b)所示,在将通过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的交叉区域R1的中心P1而沿着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的重叠方向Z1(上下方向)延伸的虚拟线作为中心线A1时,缩颈状热熔接部B1朝向中心线A1具有凹状的表面。另外,中心线A1在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的交叉区域R1中与从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的轴线L1向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2的轴线L2引出的垂线一致。
缩颈状热熔接部B1的外周面也可以是其一部分朝向中心线A1成为凹状,但优选为其大致整体朝向中心线A1成为凹状。也可以在缩颈状热熔接部B1的外周面存在产生裂纹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无纺布中,利用缩颈状热熔接部热熔接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间的距离大于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维半径之和。利用缩颈状热熔接部热熔接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间的距离越大,利用缩颈状热熔接部实现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接合强度越减小,无纺布的柔软性越提高。此外,利用缩颈状热熔接部热熔接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间的距离越大,无纺布的厚度和比容(空隙率)越增加。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的(b)所示,利用缩颈状热熔接部B1热熔接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之间的距离(r3)大于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1、F2的纤维半径之和(r1+r2)。
作为本发明的无纺布所包含的除缩颈状热熔接部之外的热熔接部,例如能够列举出:在将通过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的中心而沿着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重叠方向延伸的虚拟线作为中心线时,朝向自中心线分离的方向具有凸状的表面的鼓出状热熔接部。
下面,以垂直地交叉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为例说明鼓出状热熔接部的一实施方式。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角度设为垂直,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角度并不一定限定于垂直。
图2的(a)是使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中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位于上侧、使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4位于下侧地俯视时的俯视图。图2的(b)是图2的(a)的II-II线剖视图。另外,图2的(a)的II-II线的方向与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4的轴线L4的方向一致。
如图2的(a)所示,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沿着轴线L3延伸,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4沿着轴线L4延伸,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垂直地交叉。
在图2的(a)中,轴线L3和轴线L4用直线表示,但并不一定限定于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但是,在假设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交叉的微小部分的情况下,如图2的(a)所示,轴线L3和轴线L4能够近似于大致直线。
如图2的(a)和图2的(b)所示,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的交叉区域R2在俯视中是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重叠的区域,在剖视中是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之间在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的重叠方向Z2(上下方向)上扩展的区域。
如图2的(a)所示,交叉区域R2的中心P2在俯视中与轴线L3、L4的交点一致。
如图2的(b)所示,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在交叉区域R2中利用鼓出状热熔接部B2热熔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鼓出状热熔接部B2包含存在于交叉区域R2的内侧的部分和扩展到交叉区域R2的外侧的部分,但也可以是其整体存在于交叉区域R2的内侧。
如图2的(b)所示,在将通过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的交叉区域R2的中心P2而沿着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的重叠方向Z2(上下方向)延伸的虚拟线作为中心线A2时,鼓出状热熔接部B2朝向自中心线A2分离的方向具有凸状的表面。另外,中心线A2在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的交叉区域R2中与从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的轴线L3向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4的轴线L4引出的垂线一致。
鼓出状热熔接部B2的外周面也可以是其一部分朝向自中心线A2分离的方向成为凸状,但优选为其大致整体朝向自中心线A2分离的方向成为凸状。也可以在鼓出状热熔接部B2的外周面存在产生裂纹的部分。
如图2的(b)所示,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咬合,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之间的距离(r3)小于热熔接性复合纤维F3、F4的纤维半径之和(r1+r2)。
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厚度(3.0gf/cm2负荷下)为0.5mm~3.0mm,优选为0.7mm~3.0mm,比容为6cm3/g~300cm3/g,优选为12cm3/g~200cm3/g。由此,本发明的无纺布具有充分的厚度和比容。另外,在将本发明的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顶层片的情况下,若厚度和比容小于上述范围的下限,则透液性降低,易于发生黏腻,另一方面,若大于上述范围的上限,则吸收性物品整体的厚度增加,在安装吸收性物品时易于产生不适感。
无纺布的厚度和比容根据缩颈状热熔接部的数量相对于热熔接部的总数的比例、缩颈状热熔接部的形态、利用缩颈状热熔接部热熔接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间的距离等相应地变化。如后所述,本发明的无纺布能够通过对含有热熔接后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进行体积恢复处理来制造,通过调整此时的体积恢复处理的条件,能够调整缩颈状热熔接部的数量相对于热熔接部的总数的比例、缩颈状热熔接部的形态、利用缩颈状热熔接部热熔接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间的距离等,因而,能够将无纺布的厚度和比容调整为期望的范围。
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基重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10g/m2~80g/m2,更优选为15g/m2~60g/m2
本发明的无纺布所含有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只要能够体现热熔接性,就没有特别的限定。作为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例如能够列举出含有第1成分(以下称作“高熔点成分”)和具有比第1成分的熔点低的熔点的第2成分(以下称作“低熔点成分”)的复合纤维,也就是在纤维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长度方向上连续地存在第2成分(低熔点成分)的两成分系的复合纤维等。体现热熔接性的成分主要是低熔点成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也可以是含有熔点或软化点不同的3种以上成分的复合纤维。作为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形态,例如也可以使用芯鞘型(同心圆型、偏芯型等)、海岛型、分割型、背靠背型等任一种形态的复合纤维。在芯鞘型复合纤维的情况下,也可以由低熔点成分和高熔点成分分别构成鞘成分和芯成分。优选的是,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在原料的阶段(用于制造无纺布之前)被实施拉伸处理。
高熔点成分和低熔点成分的种类只要具有纤维形成性能,就没有特别的限定。高熔点成分和低熔点成分通常是合成树脂,作为高熔点成分,例如能够列举出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作为低熔点成分,例如能够列举出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聚乙烯、乙烯丙烯共聚体、聚苯乙烯、聚丙烯(PP)、共聚聚酯等。例如在芯鞘型复合纤维的情况下,作为芯成分(高熔点成分)是PP时的鞘成分(低熔点成分),例如能够列举出HDPE、LDPE、LLDPE等聚乙烯、乙烯丙烯共聚体、聚苯乙烯等,作为芯成分(高熔点成分)是PET、PBT等时的鞘成分(低熔点成分),例如能够列举出PP、共聚聚酯等。
本发明的无纺布所含有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优选与高熔点成分相比含有多一些的低熔点成分,低熔点成分相对于高熔点成分的质量比(低熔点成分/高熔点成分)优选为4/6~8/2,更优选为5/5~7/3。由此,可靠地利用热风方式进行热熔接,能够有效地防止体积恢复处理之后的热风无纺布的表面上的起毛。例如,能够基于通过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截面观察所测定的高熔点成分和低熔点成分的截面积、高熔点成分和低熔点成分的密度计算出低熔点成分/高熔点成分的质量比。
高熔点成分和低熔点成分的熔点差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25℃以上。由此,各成分的取向性、结晶性等的差异变大,无纺布的形成性提高。熔点例如能够使用差示扫描型量热计(例如精工仪器有限公司制DSC6200),作为以升温速度10℃/分钟对细致地裁断而成的纤维试样进行热分析时的熔融峰温度来测定。在无法明确地测定熔点的情况下,也可以替代熔点而使用软化点。
本发明的无纺布所含有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维直径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从降低表面的粗糙感的方面考虑,优选为10μm~30μm,更优选为15μm~25μm。例如,能够通过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等显微镜观察无纺布来测定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维直径。
本发明的无纺布所含有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度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在本发明的无纺布应用于吸收性物品的顶层片的情况下,优选为1dtex~6dtex。另外,若纤度小于1dtex,则由复合纤维的强度降低引起无纺布的厚度变薄,存在无纺布的透气性和透液性降低的倾向,另一方面,在纤度大于6dtex时,复合纤维其自身的强度变高,存在无纺布的触感降低的倾向。
本发明的无纺布所含有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量优选为构成无纺布的纤维整体的20质量%~100质量%,更优选为30质量%~100质量%。
本发明的无纺布也可以除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外还含有其他的纤维(例如单纤维)。作为其他的纤维,例如能够列举出天然纤维(羊毛、棉等)、再生纤维(人造丝、醋酸纤维等)、无机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等)、合成纤维(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聚酯纤维、丙烯酸纤维等)。通过含有其他的纤维,能够对无纺布付与该纤维所具有的功能(例如在棉的情况下是吸湿性等,在合成纤维的情况下是透气性等)。此外,也可以在本发明的无纺布中混合有中空型的纤维、扁平、Y型、C型等异型纤维;潜在卷缩纤维、显在卷缩纤维等立体卷缩纤维;利用水流、热、压花等物理的负荷分割而成的分割纤维等。
在本发明的无纺布含有除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外的纤维的情况下,除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外的纤维的含量优选为构成无纺布的纤维整体的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70质量%以下。
也可以对本发明的无纺布所含有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付与三维卷缩形状。作为三维卷缩形状,例如能够列举出锯齿状、Ω状、螺旋状等。作为三维卷缩形状的付与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出机械卷缩、热收缩等。机械卷缩能够利用线速度的圆周速度差、热量、加压等对纺丝后的连续且直链状的纤维进行控制,单位长度附近的卷缩个数越多,外压下的纵曲强度升高。卷缩个数通常为5个/英寸~35个/英寸,优选为15个/英寸~30个/英寸。在热收缩过程中,利用由熔点差而产生的热收缩之差,能够进行三维卷缩。
在本发明的无纺布含有潜在卷缩纤维及/或显在卷缩纤维的情况下,纤维取向即使主体地朝向平面方向,也会局部地朝向厚度方向。由此,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的纤维的纵曲强度升高,因此即使对无纺布施加外压,无纺布的体积也难以减少。此外,在对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付与螺旋形状的情况下,释放了对于无纺布的外压之后,体积易于恢复。本发明的无纺布所含有的潜在卷缩纤维及/或显在卷缩纤维既可以是被付与了三维卷缩形状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也可以是与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不同的纤维。
本发明的无纺布也可以进行亲水化处理。在被付与了亲水性的无纺布与亲水性的排泄物(尿、汗、便等)接触时,不会使该排泄物留在无纺布的表面,而易于使其渗入到吸收性物品内部,因此能够适合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透液性顶层片。作为无纺布的亲水化处理,例如能够列举出利用亲水剂进行的处理、向无纺布的构成纤维中炼入亲水剂、对无纺布涂敷表面活性剂等。
为了提高白化性,也可以在构成本发明的无纺布的纤维中含有氧化钛、硫酸钡、碳酸钙等无机填料。在芯鞘型复合纤维的情况下,既可以在芯成分中含有无机填料,也可以在鞘成分中含有无机填料。
本发明的无纺布的表面也可以具有凹凸构造。例如能够在与制造无纺布时的输送方向(MD方向)垂直的方向(CD方向)上切断而成的截面形状中确认凹凸构造的有无。也可以在本发明的无纺布的表面形成例如由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取向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构成内部的多个凸部、和由在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取向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构成的多个凹部。在凹凸构造中,凹部的厚度小于凸部的厚度。在本发明的无纺布的表面被付与凹凸形状的情况下,能够减小其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因此适合作为吸收性物品的顶层片。
本发明的无纺布能够应用于产生蓬松度、压缩变形性、压缩恢复性等的各种领域。本发明的无纺布例如在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一次性卫生物品的领域中能够适合用作吸收性物品的顶层片、二层片(配置在顶层片和吸收体之间的片)、底层片、防漏片。此外,本发明的无纺布也能够适合用作对人用揩拭片、护肤用片、对物用的抹布等。
本发明的无纺布能够通过对含有热熔接后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进行体积恢复处理来制造。
优选的体积恢复处理包括以下阶段:准备具有入口和出口的加热室;一边以如下方式输送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即,使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经由入口进入到加热室内,在加热室内行进之后经由出口离开加热室,一边以如下方式以比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的输送速度快的速度供给加热后的流体,即,使该加热后的流体经由入口和出口中的一者进入到加热室内,使其与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接触并在加热室内行进之后,经由入口和出口中的另一者离开加热室内。
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优选为对含有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片状物进行热风处理并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热熔接而成的热风无纺布,在体积恢复处理过程中,优选加热后的流体经由入口进入到加热室内,经由出口离开加热室,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优选在加热室内不被支承地输送,加热室从入口到出口由互相隔开间隔地展开的两个分隔壁划分,优选以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的两个面分别持续面对这些分隔壁的方式将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在加热室内输送。也可以将两个以上优选的形态组合起来。
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图3所示的用于使无纺布F的体积恢复的体积恢复装置1。
无纺布F是含有热熔接后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无纺布。作为无纺布,能够列举出热风无纺布、点粘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等,优选为热风无纺布。
热风无纺布是通过使热风通过含有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片状物并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点热熔接而得到的无纺布。含有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片状物能够利用使用有梳理机等的公知的片状物形成方法形成。作为片状物形成方法,例如能够列举出使短纤维被空气流输送而使其堆积在网上的方法(气流成网法)等。另外,这样地形成的片状物是无纺布化前的纤维集合体,未被实施在无纺布制造过程中施加的处理(例如热风法、压延法等中的加热熔接处理),处于纤维相互间极为松散地缠绕的状态。对含有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片状物的热风处理,例如能够利用热风吹送装置来实施。在热风处理中,通过对片状物吹送被加热到预定温度(例如120℃~160℃)的热风而使热风穿过片状物,将片状物中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点热熔接。作为利用这样的热风处理制造的无纺布,例如能够列举出将鞘成分为高密度聚乙烯、芯成分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复合纤维、且纤维长度为20mm~100mm、优选为35mm~65mm、纤度为1.1dtex~8.8dtex、优选为2.2dtex~5.6dtex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作为主体的无纺布。
另外,热风的吹送是将片状物中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点热熔接的加热处理的一例子。加热处理只要能够加热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以上,就没有特别的限定。加热处理除了热风之外,还能够使用微管、蒸气、红外线等热介质来实施。
无纺布F也可以在其表面具有凹凸。例如,能够通过对片状物吹送热风来对无纺布F的表面付与凹凸,由此,能够在无纺布F的表面形成由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取向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构成内部的多个凸部、和由在无纺布的平面方向上取向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构成的多个凹部。
如图3所示,无纺布F处于卷成卷R的状态,由此引起无纺布F的蓬松度减小。因此,为了使无纺布F的体积恢复,使用体积恢复装置1。
在无纺布F中包含许多个将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在交叉区域中热熔接的热熔接部。无纺布F所包含的许多个热熔接部主要是图2所示的鼓出状热熔接部。相对于此,在利用体积恢复装置1进行体积恢复处理时,图2所示的鼓出状热熔接部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变化为图1所示的缩颈状热熔接部。即,在利用体积恢复装置1进行体积恢复处理时,鼓出状热熔接部软化或者熔解,利用鼓出状热熔接部热熔接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分离一些,随之,鼓出状热熔接部伸长一些,变化为缩颈状热熔接部。特别是,在利用体积恢复装置1进行的体积恢复处理过程中,如后所述,热风与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F并行地流动,热风风速快于无纺布速度,因此在体积恢复装置1内产生湍流,热量易于传导。此外,对于无纺布F的构成纤维,不是在一个方向上施力,而是沿着空气的流动对构成纤维施力,因此鼓出状热熔接部伸长一些,易于变化为缩颈状热熔接部。
通过热熔接部从鼓出状变为缩颈状,利用热熔接部实现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接合强度降低。因而,通过热熔接部从鼓出状变为缩颈状,纤维相对于压缩变形的自由度变高,纤维易于活动。因此,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F显示优异的压缩变形性。此外,由于在体积恢复处理时热量易于传导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因此构成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树脂利用热量取向,其结晶性升高。因而,在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F中,纤维的初始强度增加,相对于初始的变形,纤维难以粘连,形状维持性提高。因此,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F显示优异的压缩恢复性。
无纺布F的基重在体积恢复处理前后大致恒定。无纺布F的基重例如为10g/m2~80g/m2(特别是15g/m2~60g/m2)。无纺布F的厚度利用体积恢复处理而增加。无纺布F的厚度(3.0gf/cm2负荷下)例如从0.2mm~0.6mm(特别是0.3mm~0.5mm)(体积恢复处理前)增加到0.5mm~3.0mm(特别是0.7mm~3.0mm)。无纺布F的比容利用体积恢复处理而增加。无纺布F的比容例如从2.5cm3/g~50cm3/g(特别是5cm3/g~33cm3/g)增加到6cm3/g~300cm3/g(特别是12cm3/g~200cm3/g)。
如图3所示,体积恢复装置1包括用于将带状的无纺布F自卷R开卷而输送的输送器2。输送器2包括两个辊对2a、2b。各辊对2a、2b包括互相反向地旋转的辊,若这些辊旋转,则无纺布F被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纺布F以其一个面和另一个面大致朝向上方和下方的方式在与水平方向大致一致的输送方向MD上被输送。
如图3所示,体积恢复装置1还包括用于利用流体将输送的无纺布F加热的加热器3。加热器3包括流体源3a、连结于流体源3a的出口的供给管3b、连结于供给管3b的出口的喷嘴3c、配置在供给管3b内的流量计3ba、配置在流量计3ba下游的供给管3b内的调节器3d、配置在调节器3d下游的供给管3b内的电加热器3e、以及外壳3f。喷嘴3c例如具有细长的长方形状的出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是空气,流体源3a是压缩机。若压缩机3a工作,则空气在供给管3b内流通。流量计3ba检测在供给管3b内流通的空气的流量,将空气流量以标准状态(0℃、1气压)中的量的形式输出。供给管3b内的空气压力利用调节器3d例如从0.6MPaG减压到3MPaG~0.01MPaG。空气接着利用电加热器3e加热。加热后的空气接着从喷嘴3c流出。从喷嘴3c流出的空气量例如被设定为2380L/min(2.38m3/min、标准状态)。利用电加热器3e将空气加热到例如100℃~200℃,使得从喷嘴3c流出的空气的温度达到例如70℃~160℃。另外,从喷嘴3c流出的空气的温度能够利用配置在喷嘴3c的出口附近的温度传感器来检测。
如图4和图5所示,外壳3f具有互相隔开间隔地在水平方向上展开的顶壁3fu和底壁3fb、以及配置在顶壁3fu和底壁3fb之间的一对侧壁3fs、3fs,利用这些顶壁3fu、底壁3fb以及侧壁3fs、3fs划分截面为长方形状的内部空间3s。内部空间3s具有互相面对的一对开口3si、3so。
在喷嘴3c的出口下游的内部空间3s内划分有具有入口3gi、3go的加热室3g。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3c的出口配置在内部空间3s的开口3si。因而,加热室3g与内部空间3s一致。此外,加热室3g的入口3gi与内部空间3s的开口3si一致,加热室3g的出口3go与内部空间3s的开口3so一致。
无纺布F被输送器2输送,经由入口3gi进入到加热室3g内,在加热室3g内行进之后经由出口3go离开加热室3g。在这种情况下,在加热室3g内并未配置用于输送无纺布F的辊、传送带。换言之,无纺布F在加热室3g内不被支承地输送。此外,以无纺布F的两个面Fs分别持续与作为划分加热室3g的分隔壁的顶壁3fu和底壁3fb面对的方式将无纺布F在加热室3g内输送。
另一方面,从喷嘴3c流出的空气经由入口3gi进入到加热室3g内,与输送的无纺布F接触并在加热室3g内行进之后经由出口3go离开加热室3g。在这种情况下,以在加热室3g内空气的线速度快于无纺布F的输送速度的方式供给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壁3fu和底壁3fb例如由厚度3mm的不锈钢板形成。外壳3f或者加热室3g的输送方向MD上的长度L3为1675mm。外壳3f的宽度W3f为240mm,加热室3g的宽度W3g为200mm。外壳3f的高度H3f为11mm,加热室3g的高度H3g为5mm。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壁3fu和底壁3fb在水平面内展开。喷嘴3c的指向线和水平面H的夹角θ(参照图4)优选为0度~30度,更优选为0度~10度,最优选为0度。
如图3所示,体积恢复装置1在加热器3的下游还包括用于利用流体将输送的无纺布F冷却的冷却器4。冷却器4还包括流体源4a、连结于流体源4a的出口的供给管4b、连结于供给管4b的出口的喷嘴4c、配置在供给管4b内的调节器4d和冷却装置4e、以及外壳4f。
在本实施方式中,流体是空气,流体源4a是压缩机。若压缩机4a工作,则空气在供给管4b内流通。供给管4b内的空气压力利用调节器4d减压。接着空气利用冷却装置4e冷却。冷却后的空气接着从喷嘴4c流出。
冷却器4的外壳4f与加热器3的外壳3f同样地包括互相隔开间隔地展开的顶壁和底壁、以及配置在顶壁和底壁之间的一对侧壁,利用这些顶壁、底壁以及侧壁划分截面为长方形状的冷却室4g。冷却室4g具有互相面对的入口4gi和出口4go。
从加热器3输送出来输送出来的无纺布F被输送器2输送,从而经由入口4gi进入到冷却室4g内,在冷却室4g内行进之后经由出口4go离开冷却室4g。在这种情况下,在冷却室4g内并未配置用于输送无纺布F的辊、传送带。换言之,无纺布F在冷却室4g内不被支承地输送。此外,以无纺布F的两个面Fs分别持续与作为划分冷却室4g的分隔壁的顶壁和底壁面对的方式将无纺布F在冷却室4g内输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器4的喷嘴4c配置在入口4gi。因而,从喷嘴4c流出的空气经由入口4gi进入到冷却室4g内,与被输送的无纺布F接触并在冷却室4g内行进之后经由出口4go离开冷却室4g。在这种情况下,以在冷却室4g内空气的线速度快于无纺布F的输送速度的方式供给空气。
另外,自卷R开卷的无纺布F首先以在加热器3的加热室3g内通过的方式被输送。同时,自加热器3的喷嘴3c向加热室3g内供给加热后的空气。其结果,无纺布F接触于加热后的空气而被加热,无纺布F的体积增加。即,无纺布F的体积恢复。
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主要沿着无纺布F的表面Fs行进。其结果,不会被空气流妨碍无纺布F的体积恢复。即,无纺布F的体积可以良好地恢复。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室3g内,空气的线速度快于无纺布F的输送速度。其结果,与无纺布F的表面Fs相邻的空气流产生紊乱。因此,空气所含有的各种分子以任意的角度冲撞于无纺布F的表面Fs。因而,无纺布F的纤维解开,促进体积恢复。此外,利用空气流的紊乱,在加热室3g内无纺布F发生摆动。其结果,加热后的空气容易地进入到无纺布F的内部,能够高效地加热无纺布F。因此,能够缩短加热室3g或者外壳3的长度L3f(图4)。
并且,外壳3f不需要供给空气的设备和吸引空气的设备。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小外壳3f的大小。
并且,在加热室3g内,无纺布F不被辊等支承地输送。其结果,不会被辊等妨碍无纺布F的体积恢复。
从加热室3g输送出来的无纺布F接着以通过冷却器4的冷却室4g的方式被输送。同时,自冷却器4的喷嘴4c向冷却室4g内供给冷却后的空气。其结果,无纺布F与冷却后的空气接触而被冷却。
在这种情况下,空气主要沿着无纺布F的表面Fs行进。其结果,能够利用空气流防止无纺布F的体积减小。
此外,在冷却室4g内,空气的线速度快于无纺布F的输送速度。其结果,能够将位于冷却室4g内的无纺布F整体冷却。即,能够高效地冷却无纺布F。因此,能够减小冷却室4g或者外壳4f的大小。
从冷却室4g输送出来的无纺布F接着被输送器2例如输送到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在吸收性物品制造装置中,无纺布F可用作吸收性物品的例如顶层片。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无纺布F含有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因此从加热器3的喷嘴3c流出的空气的温度优选为大于等于比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低熔点成分)的熔点低50℃的温度、且低于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熔点。若空气温度低于熔点-50℃的温度,则无纺布的体积有可能无法充分地恢复。若空气温度为熔点以上,则纤维会熔化。
考虑到高效地加热无纺布F,优选加热室3g的截面积、即宽度W3g和高度H3g较小。但是,在输送时,无纺布F在宽度方向上蜿蜒,在厚度方向上摆动。因此,若宽度W3g或者高度H3g过小,则无纺布F有可能与外壳3f冲撞。此外,若加热室3g的截面积、即空气的流路面积过小,则加热室3g中的压力损失变大。考虑到这些,宽度W3g优选比无纺布F的宽度大5mm~40mm,更优选比无纺布F的宽度大10mm~20mm。此外,高度H3g优选为2mm~10mm,更优选为3mm~7mm。
在至此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加热器3的喷嘴3c配置在加热室3g的入口3gi。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喷嘴3c配置在加热室3g的出口3go。在这种情况下,以如下方式供给空气,即,使空气经由出口3go进入到加热室3g内,与被输送的无纺布F接触并在加热室3g内行进之后经由入口3gi离开加热室3g。
于是,就成为以如下方式供给空气,即,该空气经由入口3gi和出口3go中的一者进入到加热室3g内,与无纺布F接触并在加热室3g内行进之后经由入口3gi和出口3go中的另一者离开加热室3g内。
但是,若将喷嘴3c配置在出口3go,则无纺布F的输送方向MD和空气流动互相成为反向。因此,需要使为了输送而作用于无纺布F的输送方向MD上的力、即张力增加。若张力增加,则有可能妨碍无纺布F的体积恢复。使无纺布F在加热室3g内向输送方向MD和与输送方向MD的反向交替地蜿蜒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同样的问题。
相对于此,在图3~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喷嘴3c配置在入口3gi,以无纺布F的两个面Fs分别持续面对顶壁3fu和底壁3fb的方式将无纺布F在加热室3g内输送。因而,在加热室3g内,无纺布F的输送方向MD和空气流动一直是彼此相同的方向。其结果,能够在将为了输送而施加于无纺布F的张力维持得较小的同时、使体积恢复。
此外,在至此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喷嘴3c在入口3gi处配置于无纺布F的上方。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喷嘴3c配置在无纺布F的下方。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喷嘴3c配置在无纺布F的上方和下方这两者。
图6的(a)和图6的(b)表示喷嘴3c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参照图6的(a),喷嘴3c例如包括长方体形状的主体3ca。主体3ca包括内部空间3cb、连通于内部空间3cb的空气入口3cc和空气出口3cd、以及与空气出口3cd相邻地展开的空气引导板3ce。空气入口3cc连结于供给管3b。
该喷嘴3c一体地固定于外壳3f。即,如图6的(b)所示,喷嘴3c的空气引导板3ce经由外壳3f的内部空间3s的入口3si插入到内部空间3s内,主体3ca固定于外壳3f的顶壁3fu。其结果,在空气引导板3ce和顶壁3fu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路5a,在空气引导板3ce和底壁3fb之间形成有无纺布通路5b。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空气通路5a的高度H5a、空气引导板3ce的厚度t3ce分别为1mm,无纺布通路5b的高度H5b为3mm。另外,喷嘴3c的宽度与内部空间3s的宽度大致一致。
空气通路5a在其一端连通于喷嘴3c的空气出口3cd,在其另一端连通于外壳3f的内部空间3s。在这种情况下,在空气通路5a的出口下游划分有加热室3g。因而,从供给管3b供给到主体3ca的加热空气经由空气出口3cd流入到空气通路5a内,在空气通路5a内流通之后经由入口3gi流入到加热室3g内。
无纺布通路5b在其一端连通于外壳3f的外部,在其另一端连通于加热室3g。无纺布F从外壳3f的外部进入到无纺布通路5b内,在无纺布通路5b内行进之后经由入口3gi进入到加热室3g内。
在这种情况下,加热室3g的出口3go处的流路面积大于无纺布通路5b的流路面积,因而出口3go处的流路阻力小于无纺布通路5b的流路阻力。因而,能够抑制经由入口3gi流入到加热室3g内的空气在无纺布通路5b内逆流,能够朝向出口3go在加热室3g内可靠地流通。
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与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外壳3f的底壁3fb延长至喷嘴3c的主体3ca的下方。其结果,无纺布通路5b也延长至喷嘴3c的主体3ca的下方。
冷却器4的喷嘴4c的配置也与加热器3的喷嘴3c的配置同样。
并且,在至此说明的实施方式中,在加热器3的下游设有冷却器4。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省略冷却器4。即,从加热器3输送出来的无纺布F不被冷却器4冷却就输送到制造装置。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设有用于加热外壳3f的加热器。利用该加热器,划分加热室3g的外壳3f的内表面的温度能够维持在例如与从喷嘴3c流出的空气温度大致相同的温度。由此,能够促进无纺布F的体积恢复。作为外壳3f用的加热器,能够使用株式会社三高(日文:株式会社スリーハイ)制的硅橡胶加热器。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设有用于加热喷嘴3c的加热器。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设有覆盖外壳3f的保温材料。利用该保温材料,能够抑制外壳3f或者加热室3g内的温度降低。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设有覆盖喷嘴3c的保温材料。
也可以将至此说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互相组合起来。
实施例
下面,基于实施例和比较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这些实施例和比较例并不限定本发明。
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评价的项目的测定方法如下。
基重
基重是遵照JIS L1906的5.2测定的。
体积
体积(厚度)是在对无纺布施加了3.0gf/cm2负荷的状态下使用厚度计((有限公司)大荣科学精器制作所制、THICKNESS GAUGE UF-60)测定的。体积(厚度)的测定在无纺布的10处进行,将其平均值作为体积(厚度)。
压缩特性
压缩特性是使用加藤科技有限公司制、自动化压缩试验器KES-FB3来评价的。
测定条件如下。
SENS:2
速度:0.02mm/秒
冲程:5mm/10V
加压面积:2cm2
取入间隔:0.1秒
上限负荷:50g/cm2
重复次数:1次
压缩特性根据无纺布每1cm2的压缩能量WC(N·m/m2)和压缩弹性RC(%)来评价。进行共计3次的测定,计算出WC和RC的平均值。另外,WC是指其值越大越易于压缩的意思,RC是指其值越接近100%恢复性越高的意思。
透液性
使用LENZING公司制、LISTER穿透(strike through)试验器来评价透液性。评价过程如下。
(1)在切成100mm×100mm的大小的5张滤纸(ADVANTEC FILTERPAPER GRADE2)上配置切成100mm×100mm的大小的试样,在其上配置通电透液板。
(2)在穿透试验机主体上设定滤纸、试样以及通电透液板。
(3)向穿透试验机主体中加入生理食盐水5mL。
(4)使生理食盐水5mL(室温)自穿透试验机主体落下到通电透液板的开孔部。
(5)记录通电透液板的通电时间。
(6)进行共计3次的测定,计算出透液时间的平均值。
另外,不设定试样的情况、即5张滤纸的透液时间为69.13秒。
实施例1、2和比较例1~3
(1)实施例1、2的体积恢复处理
准备卷形式的无纺布。该无纺布是热风无纺布,对热风处理后的面(吹送有热风的面)付与凹凸形状。将无纺布的特性表示于表1。在表1中,WF表示无纺布的宽度,tm表示卷成卷R之前的无纺布的厚度,t0表示自卷开卷且输送至体积恢复装置之前的无纺布的厚度。无纺布的厚度是利用大荣科学精机制作所制的厚度测定器FS-60DS测定的。加压板面积为20cm2(圆形),测定负荷为0.3kPa(3gf/cm2)。
表1
Figure BDA0000389257360000231
使用图3~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体积恢复装置对无纺布进行了体积恢复处理。作为喷嘴3c,使用喷雾联结系统(日文:スプレ一インゲツステム、英文:Spraying Systems)公司制Y747-304SS。作为流量计3ba,使用CKD株式会社制PFD-802-40。作为调节器3d,使用SMC株式会社制AR30-03。作为电加热器3e,使用了坂口电热公司制造的微型电缆空气加热器(式样:MCA-3P-5000、200V、5KW)。
实施例1、2的处理条件表示于表2。在表2中,THAi表示加热室的入口处的空气温度,qHA表示从压缩机排出的空气流量(0℃),SHA(=W3g·H3g)表示加热室中的空气流路面积,VHA(=qHA/SHA)表示加热室中的空气的线速度,VF表示无纺布的输送速度,τH(=L3g/VF)表示无纺布的加热时间、即无纺布滞留在加热室内的时间。
表2
单位 实施例1 实施例2
THAi 85 116
qHA m3/分(0℃) 7.13 4.75
L3g m 6.70 3.35
W3g m 0.20 0.20
H3g m 0.005 0.005
SHA m2 0.001 0.001
VHA m/分 1783 2377
VF m/分 400 200
τH 1.005 1.005
(2)比较例1~3的体积恢复处理
准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无纺布。使用图8所示的体积恢复装置对无纺布进行了体积恢复处理。参照图8,比较例1~3的体积恢复装置包括利用一对辊21、21驱动的透气性传送带22,白卷开卷的无纺布FF载置在传送带22上并向输送方向MD输送。体积恢复装置还包括用于供给热风的热风供给器31、用于吸引来自热风供给器31的空气的吸引器32、用于供给冷风的冷风供给器41、以及用于吸引来自冷风供给器41的空气的吸引器42。热风供给器31由风扇构成。热风供给器31和吸引器32隔开间隙S3地互相面对配置,冷风供给器41和吸引器42隔开间隙S4地互相面对配置。传送带22在这些间隙S3、S4内通过,因而无纺布FF被在间隙S3、S4内输送。同时,白热风供给器31向无纺布FF的表面垂直地供给热风,该热风通过无纺布FF,接着被吸引器32吸引。同样,白冷风供给器41向无纺布FF的表面垂直地供给冷风,该冷风通过无纺布FF,接着被吸引器42吸引。
比较例1~3的处理条件表示于表3。在表3中,THAi’表示从热风供给器31流出的空气温度,qHA’表示从热风供给器31排出的空气流量(80℃),Ps’表示热风供给器31中的静压(80℃),L3g’、W3g’表示热风供给器31和吸引器32中的、产生空气流动的部分的输送方向长度和宽度,SHA’(=L3g’·W3g’)表示间隙S3中的空气流路面积,VHA’(=qHA’/SHA’)表示间隙S3中的空气的线速度,SF’(=L3g’·WF)表示位于间隙S3内的无纺布部分、即空气所通过的无纺布部分的面积,VF’表示无纺布的输送速度,τH’表示加热时间、即无纺布滞留在间隙S3内的时间。
表3
单位 比较例1 比较例2 比较例3
THAi’ 80 100 120
aHA’ m3/分 20.4 20.4 20.4
L3g’ m 3.4 3.4 3.4
W3g’ m 0.2 0.2 0.2
SHA’ m2 0.68 0.68 0.68
VHA’ m/分 30 30 30
SF’ m2 0.544 0.544 0.544
VF’ m/分 40 40 40
(3)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蓬松无纺布的特性
在实施例1、2和比较例1~3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蓬松无纺布的特性表示于表4。另外,T0和Tm是压缩试验时的恒定压力化(T0为0.5gf/cm2、Tm为50gf/cm2)中的无纺布的厚度。T0的值越大,无纺布的松软感越良好。此外,Tm的值越大,压缩时的厚度维持越良好。例如,在无纺布用作吸收性物品(例如尿布)的顶层片的情况下,即使对吸收性物品施加压力(例如穿戴者坐下时的压力等),无纺布也难以破坏。
表4
Figure BDA0000389257360000261
(4)热熔接部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利用基恩士公司制real surface view显微镜VE-7800观察体积恢复前(输送至体积恢复装置前)的无纺布、以及在实施例1、2和比较例1~3的条件下进行体积恢复处理而得到的蓬松无纺布中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热熔接部。此时,加速电压为2kv,倍率为30倍~1500倍,平台高度为10mm。利用锐利的剃刀等将各个蓬松无纺布切断成预定的大小,用双面胶带将它们固定在观察平台上。
首先,在从凹凸面以300倍观察各无纺布时,发现在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中能够观察到约5个左右的热熔接部,在体积恢复处理后的蓬松无纺布中能够观察到10个左右的热熔接部,因此将各个热熔接部放大到1500倍,观察了热熔接部的形态。
将放大到1500倍的热熔接部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表示在图9~图14中。图9的(a)~图9的(c)是体积恢复前(输送至体积恢复装置前)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10的(a)~图10的(c)是在实施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11的(a)~图11的(c)是在实施例2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12的(a)~图12的(c)是在比较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13的(a)~图13的(c)是在比较例2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图14的(a)~图14的(c)是在比较例3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的无纺布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如图9所示,在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中,在热熔接部中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相互间咬合,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间的距离小于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维半径之和。制作沿着制造无纺布时的输送方向(MD方向)垂直的方向(CD方向)切断而成的截面观察用样本,在凹凸面附近部分、凹凸面/平坦面的中间部分以及平坦面附近部分观察热熔接部时,发现大体上不管在哪个部分,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相互间都是咬合的。
如图12~图14所示,在比较例1~3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中,与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同样,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相互间咬合。此外,观察到:随着热风温度的增加(比较例1中为80℃,比较例2中为100℃,比较例3中为120℃),在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表面方向上热熔接部的表面积增加的傾向。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实施例1~2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中,观察到图1所示的缩颈状热熔接部。在缩颈状热熔接部中,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相互间分离一些,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间的距离大于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维半径之和。此外,观察到产生了裂纹的部分。此外,能够确认热熔接部的缩颈随着体积恢复处理时的温度增加而变得显著。
一般认为图9~图14所示的热熔接部的形态差异是基于体积恢复处理的有无和种类的差异。
即,在比较例1~3中采用的热风方式中,由于热量易于传导到配置有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的移动式传送带表面,因此为了实现充分的体积恢复,需要使热风为高温。此外,热风风速也可以比较低,但在热风通过配置有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的传送带表面时,在与传送带表面垂直的方向上作用压缩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的力。因而,在比较例1~3中,易于利用高温的热风使热熔接性复合纤维表面熔解,并且能够将熔解了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相互压缩,因此,一般认为会成为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相互间咬合的状态。
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2中,热风与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并行地流动,由于热风风速大于无纺布速度,因此在体积恢复装置内产生湍流,热量易于传导。此外,由于不是在一个方向上对无纺布的构成纤维施加力,而是沿着空气的流动对构成纤维施加力,因此鼓出状热熔接部伸长一些,易于变为缩颈状热熔接部。
(5)考察
如表4所示,在实施例1、2的条件下进行体积恢复处理而得到的蓬松无纺布的基重与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大致相同,但体积、比容、WC值以及RC值大于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在相同基重的情况下,体积越大,空隙率(比容)越高,WC值越大,压缩变形性越高,RC值越接近100%,压缩恢复性越高。因而,在实施例1、2的条件下进行体积恢复处理而得到的蓬松无纺布与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相比较,其空隙率(比容)较高,压缩变形性和压缩恢复性较为优异。
此外,在实施例1、2的条件下进行体积恢复处理而得到的蓬松无纺布的基重与在比较例1~3的条件下得到的蓬松无纺布大致相同,但体积、比容、WC值以及RC值与在比较例1~3的条件下得到的蓬松无纺布为相同程度或者比其更高。特别是,将热风温度为相同程度的实施例1和比较例1(实施例1中为85℃,比较例1中为80℃)相比较,在实施例1中,与比较例1相比,其表示压缩变形性的WC值和表示压缩恢复性的RC值较高。在实施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中,鼓出状热熔接部变为缩颈状热熔接部,通过热熔接部从鼓出状变为缩颈状,利用热熔接部实现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接合强度降低。因而,一般认为在实施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后的无纺布与在比较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相比,其相纤维对于压缩变形的自由度较高,纤维易于活动。因此,一般认为在实施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与在比较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相比,其表示压缩变形性的WC值较高。
此外,在实施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中,由于在体积恢复处理时热量易于传导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因此,一般认为构成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树脂根据热量取向,其结晶性升高。因而,一般认为在实施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后的无纺布与在比较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相比,其纤维的初始强度增加,相对于初始的变形,纤维难以粘连,形状维持性提高。因此,在实施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与在比较例1的条件下被体积恢复处理后的无纺布相比,其表示压缩恢复性的RC值较高。

Claims (10)

1.一种无纺布,其包括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和在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中将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热熔接的缩颈状热熔接部,其特征在于,
在将通过上述交叉区域的中心而沿着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重叠方向延伸的虚拟线作为中心线时,上述缩颈状热熔接部朝向上述中心线具有凹状的表面,
利用上述缩颈状热熔接部热熔接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之间的距离大于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维半径之和,
该无纺布的3.0gf/cm2负荷下的厚度为0.5mm~3.0mm,
该无纺布的比容为6cm3/g~300cm3/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具有许多个将互相交叉地重叠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在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交叉区域中热熔接的热熔接部,
上述无纺布的恒定区域内所包含的上述热熔接部的总数中的上述缩颈状热熔接部的数量比例为1/10~9/1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0μm~3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包含第1成分和具有比第1成分的熔点低的熔点的第2成分,上述第2成分相对于上述第1成分的质量比即第2成分/第1成分为4/6~8/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该无纺布是通过对含有热熔接后的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进行体积恢复处理而得到的,
上述体积恢复处理包括以下阶段:
准备具有入口和出口的加热室;
一边以如下方式输送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即,使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经由上述入口进入到上述加热室内,在上述加热室内行进之后经由上述出口离开上述加热室,一边以如下方式以比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的输送速度快的速度供给加热后的流体,即,使该加热后的流体经由上述入口和上述出口中的一者进入到上述加热室内,使加热后的流体与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接触并且在上述加热室内行进之后,经由上述入口和上述出口中的另一者离开上述加热室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是对含有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的片状物进行热风处理并将上述热熔接性复合纤维热熔接而成的热风无纺布。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后的流体经由上述入口进入到上述加热室内,经由上述出口离开上述加热室。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在上述加热室内不被支承地输送。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
上述加热室从上述入口到上述出口由互相隔开间隔地展开的两个分隔壁划分,以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的两个面分别持续面对这些分隔壁的方式将上述体积恢复前的无纺布在上述加热室内输送。
10.一种具有将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作为顶层片的吸收性物品。
CN201310452925.5A 2012-09-28 2013-09-27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037108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8854A JP5840100B2 (ja) 2012-09-28 2012-09-28 不織布
JP2012-218854 2012-09-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0883A true CN103710883A (zh) 2014-04-09
CN103710883B CN103710883B (zh) 2017-11-14

Family

ID=503881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0470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00710U (zh) 2012-09-28 2013-09-27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CN201310452925.5A Active CN103710883B (zh) 2012-09-28 2013-09-27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604703.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700710U (zh) 2012-09-28 2013-09-27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211157A1 (zh)
EP (1) EP2902537B1 (zh)
JP (1) JP5840100B2 (zh)
KR (1) KR102117135B1 (zh)
CN (2) CN203700710U (zh)
AU (1) AU2013321216B2 (zh)
WO (1) WO201405076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1789A (zh) * 2014-09-02 2017-05-10 康明斯滤清系统知识产权公司 具有双峰纤维分布的非织造网
CN110293617A (zh) * 2019-07-17 2019-10-01 武汉微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压片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40100B2 (ja) * 2012-09-28 2016-01-0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
ES2566904T3 (es) * 2013-03-15 2016-04-18 Eurofilters Holding N.V. Bolsa de filtro de aspirador
JP5728554B2 (ja) * 2013-10-18 2015-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JP5753884B2 (ja) * 2013-10-18 2015-07-22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5707467B2 (ja) 2013-10-18 2015-04-3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装置の改造方法
JP5728552B2 (ja) * 2013-10-18 2015-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JP5728555B2 (ja) * 2013-10-18 2015-06-03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装置、及び嵩回復方法
EP3382080B1 (de) * 2017-03-28 2019-08-07 Reifenhäuser GmbH & Co. KG Maschinenfabrik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vlieses aus fasern
CN111343861B (zh) * 2018-02-28 2022-01-18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动物用排泄物处理片
CZ2018647A3 (cs) * 2018-11-23 2020-06-03 Reifenhäuser GmbH & Co. KG Maschinenfabrik Objemná netkaná textilie se zvýšenou stlačitelností a zlepšenou schopností regenerace
WO2020107422A1 (en) 2018-11-30 2020-06-04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s of creating soft and lofty nonwoven webs
CN113166994B (zh) 2018-11-30 2022-09-30 宝洁公司 用于制备通流粘结的非织造纤维网的方法
WO2020107421A1 (en) 2018-11-30 2020-06-04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Methods for through-fluid bonding nonwoven webs
CN115298369B (zh) * 2020-02-27 2024-07-23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具备其的无纺布产品及吸收性物品、以及该无纺布产品的制造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7305A (zh) * 2001-09-07 2003-04-02 平野有限公司 幅料的热处理装置
JP2010084317A (ja) * 2010-01-06 2010-04-15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2010156076A (ja) * 2008-12-26 2010-07-15 Kao Corp 不織布の嵩増加方法
CN101790606A (zh) * 2007-08-28 2010-07-28 花王株式会社 赋形片材及使用了该赋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
CN102036595A (zh) * 2008-05-27 2011-04-27 花王株式会社 清扫用片材的制造方法
CN102482816A (zh) * 2009-10-16 2012-05-30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N203700710U (zh) * 2012-09-28 2014-07-09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Z205681A (en) * 1982-09-30 1987-03-31 Chicopee Non-woven fabric containing conjugate fibres fused with hot air
JP3658884B2 (ja) * 1996-09-11 2005-06-08 チッソ株式会社 複合長繊維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KR100730880B1 (ko) * 2000-03-24 2007-06-20 가오가부시끼가이샤 벌키 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4030484B2 (ja) 2002-09-25 2008-01-0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回復方法
JP3989468B2 (ja) * 2004-06-14 2007-10-10 花王株式会社 立体賦形不織布
JP5069983B2 (ja) 2007-09-07 2012-11-07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719229B2 (ja) 2008-01-22 2011-07-06 日本放送協会 ダイバシティ受信システム
WO2010047292A1 (ja) * 2008-10-20 2010-04-2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厚さを増加させる方法およ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JP5629525B2 (ja) * 2010-08-06 2014-11-19 花王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増加装置
JP5777558B2 (ja) * 2012-04-20 2015-09-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の嵩を回復させる方法及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07305A (zh) * 2001-09-07 2003-04-02 平野有限公司 幅料的热处理装置
CN101790606A (zh) * 2007-08-28 2010-07-28 花王株式会社 赋形片材及使用了该赋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
CN102036595A (zh) * 2008-05-27 2011-04-27 花王株式会社 清扫用片材的制造方法
JP2010156076A (ja) * 2008-12-26 2010-07-15 Kao Corp 不織布の嵩増加方法
CN102482816A (zh) * 2009-10-16 2012-05-30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JP2010084317A (ja) * 2010-01-06 2010-04-15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CN203700710U (zh) * 2012-09-28 2014-07-09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1789A (zh) * 2014-09-02 2017-05-10 康明斯滤清系统知识产权公司 具有双峰纤维分布的非织造网
CN106661789B (zh) * 2014-09-02 2019-02-15 康明斯滤清系统知识产权公司 具有双峰纤维分布的非织造网
US11739451B2 (en) 2014-09-02 2023-08-29 Cummins Filtration Ip, Inc. Nonwoven web with bimodal fiber distribution
CN110293617A (zh) * 2019-07-17 2019-10-01 武汉微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压片机
CN110293617B (zh) * 2019-07-17 2024-04-26 武汉微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压片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3321216A1 (en) 2015-04-09
AU2013321216B2 (en) 2017-09-14
US20150211157A1 (en) 2015-07-30
CN103710883B (zh) 2017-11-14
JP5840100B2 (ja) 2016-01-06
WO2014050762A1 (ja) 2014-04-03
EP2902537A4 (en) 2016-06-01
KR20150060607A (ko) 2015-06-03
CN203700710U (zh) 2014-07-09
EP2902537A1 (en) 2015-08-05
EP2902537B1 (en) 2017-08-30
KR102117135B1 (ko) 2020-05-29
JP2014070317A (ja) 2014-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00710U (zh) 无纺布以及吸收性物品
CN102257201B (zh) 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JP5649377B2 (ja)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吸収性物品
CN101790604B (zh) 无纺织物及其制造方法
JP5498474B2 (ja) 積層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CN106012396B (zh) 使无纺布的体积恢复的方法和装置
EP2554729B1 (en) SHEET OF NONWOVEN FABRIC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SAME
WO2015159978A1 (ja) 吸収性物品用複合短繊維、その製造方法、吸収性物品用熱接着不織布、吸収性物品用表面シート及び吸収性物品
US10767296B2 (en) Multi-denier hydraulically treated nonwoven fabric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5828770A (zh) 吸收性物品用无纺布
KR102256324B1 (ko) 열융착성 복합 섬유 및 이를 이용한 부직포
CN103890250A (zh) 热伸长性纤维及使用其的无纺布
KR20220034111A (ko) 스펀본드 부직포 및 적층 부직포
JP5791843B2 (ja) 不織布の嵩を回復させ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11031987B (zh)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
CN117337346A (zh) 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利用其制造的无纺布、以及包含该无纺布作为构成构件的吸收性物品
CN111148492B (zh) 吸收体和吸收性物品
JP2024132465A (ja) 吸収性物品用不織布シート
JP2023011464A (ja) 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2012001856A (ja) 不織布
JPH1088457A (ja) 伸縮性ポリエステル系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