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7974B -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构造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07974B CN103707974B CN201310242417.4A CN201310242417A CN103707974B CN 103707974 B CN103707974 B CN 103707974B CN 201310242417 A CN201310242417 A CN 201310242417A CN 103707974 B CN103707974 B CN 10370797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mentioned
- vehicle body
- frame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2 fra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127 kne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8 fuel tan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WZDGZWOAQTVYBX-XOINTXKNSA-N tibolone Chemical class C([C@@H]12)C[C@]3(C)[C@@](C#C)(O)CC[C@H]3[C@@H]1[C@H](C)CC1=C2CCC(=O)C1 WZDGZWOAQTVYBX-XOINTXKN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将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构造做成简洁且小型轻型的电池搭载构造。电池(22)的车身后方侧端部被插入由副框架(32)支撑的电极箱(70)中。另外,电池(22)向车身前方侧端部以及上方的移动由移动限制部件(88)限制。优选在该移动限制部件(88)上设置第一铰接部(94)以及第二铰接部(96)。另外,电池(22)向车身左方侧以及车身右方侧的移动由车身侧电极(68)限制,但是,更优选的是在框架状保持器(74)上设置限制部(86),且在移动限制部件(88)上设置第一右方移动限制片(98)以及第二右方移动限制片(100),也由它们进行限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下侧框架和上侧框架之间的缝隙中搭载电池的构造,即,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构造。
背景技术
在驾驶员跨在座椅上来乘车且将马达作为行驶驱动源的所谓的跨骑型电动车辆中,搭载用于对马达施力的电池。本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在由头管、下侧框架、上侧框架以及枢轴框架围绕的空间中搭载电池的构造。
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将车身罩的一部分作为覆盖电池盒的侧方的可开闭的盖。另外,电池盒由支撑框支撑。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3348号公报
对电池的充电一般在将该电池搭载在车身上的状态下进行。由此,必须将车身搬运到充电场所。并且,在充电场所需要停车空间。
由此,想起将电池从车身拆下来进行充电。这是因为具有如下这样的优点:如果仅仅是电池的话,则搬运容易,而且,即使是没有停车空间的场所,也能够充电。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为将电池拆下,需要在将上述盖拆下后,使上述支撑框向下方转动这样的烦杂的作业。另外,为了设置盖以及支撑框,电池附近的构造大型化,重量也增大。再有,为了使支撑框转动而需要足够的空间,这种情况也成为电池附近的构造大型化、大重量化的一个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洁且被小型化,因此而能够谋求轻型化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在从头管28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上侧框架30和从上述头管28或者上述上侧框架30向车身后方侧延伸而且位于上述上侧框架30的下方的下侧框架32之间的缝隙中搭载电池22,该电池22能够从车身侧方出入地被支撑在上述下侧框架32上,该跨骑型电动车辆10的电池搭载构造的特征在于,
上述电池22将其后部与车身侧电极68连接,且沿上述下侧框架32向车身前后方侧移动,由此从上述车身侧电极68进行拆装,而且,向车身方向前方以及上方的移动由移动限制部件88进行限制。
即、在本发明中,仅通过进行解除由移动限制部件对电池的移动限制,此后,将电池的车身后方侧端部从车身侧电极拆装这样的简便的作业,就能够将电池从车身拆下。
另外,因为仅设置移动限制部件即可,所以,能够将电池附近的结构做成简洁的结构。即、能够将电池搭载构造紧凑化(小型化),其结果为,还能够谋求轻型化。
而且,在进行充电时,因为能够将电池从车身拆下进行搬运,所以,不需要搬运车身。另外,容易将电池与插座等电源电连接。由此,容易执行包括搬运、连接等在内的充电作业。在此基础上,即使是在没有停车空间的场所,也能够进行充电。
在该结构中,优选上述下侧框架32由左右1组框架34、36构成,且在将该插通口37形成在左右1组框架34、36彼此之间时,使上述移动限制部件88能够以铰接部94为中心转动,而且,使转动了的上述移动限制部件88在上述插通口37穿过。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以上述铰接部为中心使移动限制部件转动,能够解除该移动限制部件对电池的移动限制。因此,因为没有必要将移动限制部件从车身拆下,所以,与此相应地不需要烦杂的作业,且能够缩短将电池拆下的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在此基础上,容易使移动限制部件转动,并且,能够增大其转动量。
另外,优选在对于上述移动限制部件88设置在上述电池22的上面附近与车身侧能够拆装地连结的连结部102时,将上述上侧框架30构成为具有从上述头管28大致水平地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水平部38和从上述水平部38弯曲且去向上述下侧框架32的弯曲部40,且将上述连结部102配置在上述弯曲部40的下方。
由于存在水平部,所以,该水平部的从车身后方侧相连的弯曲部弯曲成绕过电池。因此,因为在弯曲部和连结部之间形成足够的空间,所以,能够容易实施将车身和移动限制部件连结的作业、将该连结解除的作业。
这里,优选上述移动限制部件88由金属材料构成,且在上述铰接部94和上述连结部102之间设置第二铰接部96。通过做成金属材料,能够将移动限制部件做成耐久性优异的部件。另外,因为能够以第二铰接部为中心折叠移动限制部件,所以,移动限制部件成为紧凑的部件,更容易以上述铰接部为中心转动。即、作业性提高。
在上面的结构中,优选在上述移动限制部件88上设置限制上述电池22向车身宽度方向移动的限制片98、100。能够由该限制片限制电池向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即,成为电池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防脱件。
再有,优选设置围绕上述车身侧电极68且被上述电池22的车身后方侧端部插入的电极箱70。
通过该插入,能够限制电池向车身后方以及车身宽度方向移动。另外,在将电池从车身拆下时,只要使该电池沿上述下侧框架向车身前方侧移动,使该电池的车身后方侧端部从上述电极箱显露即可。
另外,也可以将限制上述电池22向车身宽度方向移动的限制部86设置在车身上。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限制电池向车身宽度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因为设置移动限制部件,限制电池向车身前方侧以及上方侧移动,所以,在将电池从车身拆下时,只要将该移动限制部件进行的移动限制解除即可。由此,因为电池附近的结构被简洁化,所以,能够将电池搭载构造做成小型、轻型的电池搭载构造。
因为在进行充电时,通过像上述那样将移动限制解除,能够将电池从车身拆下,所以,能够不搬运车身而仅搬运电池。另外,因为容易将电池与插座等电源电连接,所以,容易执行包括搬运、连接等在内的充电作业。在此基础上,即使是在没有停车空间的场所,也能够进行充电。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池搭载构造的自动两轮车(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主要部分示意左方侧视图。
图2是从图1拆下了左侧方罩、上方罩以及座椅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示意左方侧视图。
图3是从上述自动两轮车的车身右前方下方侧开始的主要部分示意立体图。
图4是省略电池的图示而且表示主要部分的车宽度方向中央截面的局部剖视左方侧视图。
图5是图1的V-V线向视剖视图。
图6是图1的VI-VI线向视剖视图。
图7是从图1拆下了左侧方罩的状态的自动两轮车的主要部分示意左方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自动两轮车;12:左侧方罩;14:上方罩;16:座椅;18:后轮;22:电池;24:前轮;28:头管;30:上侧框架;32:下侧框架;34:左框架;36:右框架;37:插通口;38:水平部;40:弯曲部;48:第一撑杆;50:第二撑杆;52:控制装置;58:后臂;60:座椅轨道;64:支撑框架;68:车身侧电极;70:电极箱;74:框架状保持器;84:套管;86:限制部;88:移动限制部件;90:前方限制部;92:上方限制部;94:第一铰接部;96:第二铰接部;98:第一右方移动限制片;100:第二右方移动限制片;102:螺栓穿过部;104:螺栓;106:阶梯部;108:把持部;110:第一线缆;112:连接器;114:第二线缆;116:第三线缆;117:露出部;118:右侧方罩;120:前部;122:顶板部;124:左侧部;126:右侧部;128:后方部;129:主体部;130:凹陷;132:卡定用突起;133:阶梯部;134:环状凹部;136、138:重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针对本发明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构造,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下面,将车身的行驶侧作为前方,将其反方向作为后方,而且,将驾驶员以正常姿势乘车的状态的左手侧标记为车身左方,将右手侧标记为车身右方。另外,在图中,将前方、左方、竖直方向上侧分别表示为Fr、L、Up。
图1是采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搭载构造的自动两轮车10(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主要部分示意左方侧视图。该自动两轮车10是将被设置在后轮18的车轮20内且由电池22施力的未图示出的轮内式的马达作为行驶驱动源的电动二轮车。
这里,图2表示从图1拆下了左侧方罩12、上方罩14以及座椅16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示意左方侧面。另外,前照灯等也省略了图示。
如该图2所示,自动两轮车10具有可转向地对支撑前轮24的前叉26进行支承的头管28、从该头管28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上侧框架30(主框架)、从上述头管28向车身后方侧延伸而且位于上述主框架30的下方的下侧框架32(副框架)。上述电池22被配置在上侧框架30和下侧框架32之间的缝隙中。
下侧框架32从头管28分支为二叉,由此,如图3所示,具有车身左方侧的左框架34和车身右方侧的右框架36。换言之,下侧框架32由左右1组框架构成,左框架34和右框架36之间按规定间隔离开,由此,在左框架34和右框架36之间形成插通口37。
如图1所示,这些左框架34以及右框架36随着去向车身后方侧而与地面接近地向后下方倾斜,且大致直线状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搭载构造接近这样构成的下侧框架32地进行设置,这点将在后面详细阐述。
另一方面,上侧框架30具有从头管28大致水平地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水平部38、和从该水平部38弯曲去向下侧框架32的弯曲部40。由此,上侧框架30弯曲成绕过电池22。另外,下侧框架32和上侧框架30的弯曲部40经枢轴框架42连结。在该枢轴框架42上支撑着车身支架44以及踏板46。
另外,在上侧框架30上设置第一撑杆48以及第二撑杆50,由这些第一撑杆48和第二撑杆50保持控制装置(动力驱动单元、PDU)52。
再有,在第二撑杆50的车身后方侧设置用于支撑后臂58的后缓冲器56。
并且,在上侧框架30中,在弯曲部40的起端部40a附近连接着座椅轨道60。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搭载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下侧框架32的下方侧,跨左框架34以及右框架36地安装下罩62。即、在左框架34以及右框架36上架设2根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支撑框架64(图3中,表示了其中的1根)。下罩62由螺栓66与这些支撑框架64连结,且覆盖到上侧框架30和后臂58的连结部附近(参见图1)。
在下罩62的车身后方侧,如省略了电池22的图示的图4所示,配设与电池22电连接的车身侧电极68。该车身侧电极68被电极箱70围绕。另外,电极箱70被下侧框架32以及枢轴框架42支撑。
电极箱70是空心体,在其车身前方侧形成用于将电池22插入的开口。另外,电极箱70的两侧壁从车身下方侧到上方侧成为为了避免与踏板46以及车身支架44的干涉而将长方形的一部分切掉而倾斜那样的形状。
在电极箱70的顶壁形成指向车身前方侧而陷没的凹部72。电极箱70的开口的底壁,即,电极箱70的车身后方侧壁稍许偏斜地被设置在该凹部72的车身前方侧。另外,在车身后方侧壁贯通形成用于使车身侧电极68穿过的未图示出的插通口。
电池22的车身后方侧端部如上述那样,被插入电极箱70中。通过该插入,电池22的车身后方侧端部被电极箱70支撑。即、电池22的车身后方侧端部的向车身后方侧以及车身宽度方向(左右侧方)的移动被电极箱70限制。
这里,在支撑框架64上经螺栓76(参见图3)连结着用于保持电池22的框架状保持器74。构成车身的一部分的该框架状保持器74具有沿下罩62从车身前方侧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前后框架部78、从该前后框架部78大致垂直地竖起的纵框架部80、相对于该纵框架部80大致垂直地被折曲且与前后框架部78大致平行地延伸的连结框架部82。
其中,前后框架部78的车身前方侧端部从支撑框架64指向电池22地被大致垂直地折曲,进而,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通过该延伸部位的上端面与电池22抵接,使得电池22被前后框架部78支撑。另外,因为在电池22和螺栓76之间形成规定的缝隙,所以,不存在螺栓76与电池22干涉的情况。
纵框架部80从电极箱70的下方侧沿车身后方侧壁竖起,在形成在电极箱70的顶壁上的上述凹部72中穿过。纵框架部80经未图示出的螺栓与电极箱70的车身后方侧壁连结。另外,当然上述插通口形成在不会被纵框架部80堵塞的位置。
这样,前后框架部78被连结在支撑框架64,而且,纵框架部80被连结于电极箱70,据此,框架状保持器74被车身保持。
连结框架部82被设定成与前后框架部78以及纵框架部80相比略微为厚壁。并且,在连结框架部82的车身前方侧端部,设置在内部雕刻设置了螺纹部的套管84。
框架状保持器74还具有从前后框架部78架设于连结框架部82的限制部86。当然,限制部86为了不妨碍电池22向电极箱70插入,被折曲成绕过该电池22。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框架状保持器74上连结限制电池22向车身前方侧以及上方侧移动的移动限制部件88。
移动限制部件88具有限制电池22向车身前方侧端面移动的前方限制部90和从该前方限制部90大致垂直地被折曲、限制电池22向上方移动的上方限制部92。这些前方限制部90以及上方限制部92为长条而且薄壁的板形状。即、前方限制部90以及上方限制部92被设置成带形状。
其中,前方限制部90相对于框架状保持器74的前后框架部78经第一铰接部94连结。即、前方限制部90能够以第一铰接部94为转动中心转动。如后所述,在该转动时,移动限制部件88能够在左框架34和右框架36之间通过。
另外,上方限制部92相对于前方限制部90经第二铰接部96连结。由此,上方限制部92能够以第二铰接部96为转动中心转动。
在前方限制部90中的第一铰接部94的附近以及上方限制部92中的第二铰接部96的附近分别突出形成限制电池22向车身右方侧移动的第一右方移动限制片98、第二右方移动限制片100。第一右方移动限制片98从车身前方侧朝向后方侧与下侧框架32大致平行地延伸。另一方面,第二右方移动限制片100从车身上方侧朝向下方侧向相对于下侧框架32的延伸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
在上方限制部92的车身后方侧端部设置相对于该上方限制部92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地立起的螺栓穿过部102。在该螺栓穿过部102中穿过的螺栓104与被雕刻设置在上述套管84的内部的螺纹部拧合,据此,移动限制部件88的上方限制部92和框架状保持器74的连结框架部82相互连结。由于套管84以及螺栓穿过部102是弯曲部40的下方,所以,上方限制部92(移动限制部件88)和连结框架部82(框架状保持器74)的连结部位于绕过电池22地弯曲的弯曲部40的下方。
上面那样构成的移动限制部件88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
如图3以及作为图1的V-V线向视剖视图的图5所示,在电池22中的车身右方侧端面,从车身前方侧端部到中腹部形成阶梯部106。第一右方移动限制片98以及第二右方移动限制片100与该阶梯部106抵接。另外,由于存在阶梯部106,车身右方侧端面成为把持部108突出了的形状。这里,V-V线向视截面是相对于电池22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
即、电池22通过其车身后方侧端部被插入电极箱70中来限制向车身后方侧以及车身侧方侧的移动(参见图1以及图2),且由框架状保持器74的前后框架部78以及限制部86限制向上方侧以及车身左方侧的移动(参见图3以及图5)。再有,由移动限制部件88的前方限制部90以及上方限制部92限制向车身前方侧以及上方侧的移动,而且,由第一右方移动限制片98、第二右方移动限制片100限制向车身右方侧的移动。总之,电池22以由电极箱70、框架状保持器74以及移动限制部件88限制了移动的状态被保持着。
接着,对控制装置52的搭载构造进行说明。另外,控制装置52具有控制从电池22向上述马达输送的电力量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呈大致矩形状。
相对于车身侧电极68电连接第一线缆110(参见图2)。该第一线缆110沿上侧框架30被保持,延伸到被设置在后缓冲器56附近的连接器112。
在连接器112上电连接朝向呈大致矩形状的控制装置52延伸的第二线缆114。即、第一线缆110和第二线缆114经连接器112导通。
在连接器112上还连接第三线缆116。该第三线缆116是用于从控制装置52向上述马达供给电力的线缆。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52的线缆连接部被设置在上端面。由此,第二线缆114进行在沿上侧框架30被保持后弯曲、从车身侧方侧去向车身上方侧那样的布线。
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52由控制装置罩覆盖。即、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装置罩具有上方罩14、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均为侧方罩),控制装置52的上端面以及两侧面的大部分由上方罩14覆盖,从上方罩14的露出部117露出的两侧面的残余部分由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覆盖。据此,控制装置52得到保护。另外,上方罩14、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均由树脂材料构成。上述露出部117是侧视时使控制装置52的至少一部分在侧方露出的部位。
如作为图1的VI-VI线向视剖视图的图6所示,上方罩14在以汽油为燃料、以内燃机为行驶驱动源的自动两轮车中的配设燃油箱罩的位置,被设置成从车身的左方侧方到右方侧方跨过车身。
如图7所示,上方罩14具有:前部120,其被定位固定在上侧框架30的水平部38,且与头管28大致平行地延伸,并将控制装置52的前端面覆盖;顶板部122,其从该前部120弯曲并朝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左侧部124以及右侧部126,它们与上述前部120以及上述顶板部122相连,并向车身的宽度方向(左右侧方)侧突出;以及从这些左侧部124以及右侧部126的每一个朝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后方部128。控制装置52的上端面以及两侧面的大部分被由其中的前部120、顶板部122、左侧部124以及右侧部126形成的上方罩14的主体部129覆盖。
在左侧部124以及右侧部126上,在成为座椅16的前方的位置形成朝向控制装置52侧陷没的凹陷130。在该凹陷130中分别设置用于将左侧方罩12、右侧方罩118卡定的卡定用突起132。
后方部128与上述主体部129相比向地面侧稍许偏斜。通过该偏斜,在主体部129和后方部128之间形成阶梯部133。由此,座椅16的前端部抵接于主体部129的后端部。此时,顶板部122的上端面和座椅16的前端部的上端面相互大致连续地连在一起。另外,在后方部128的上方重叠座椅16。
也称为护罩的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如图1所示,呈大致“←”型形状,被安装在车身的左方侧面、右方侧面,由此来分别覆盖保护控制装置52的左方侧面、右方侧面。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的锐角的前端部到达到头管28的侧方。另外,在从头管28朝向上方倾斜地跳起的上方端部,在面向上述凹陷130的一侧的面上形成环状凹部134。
上述卡定用突起132与环状凹部134嵌合。通过该嵌合,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在座椅16的前方的下方与上方罩14重叠且被连结。即、上方罩14的一部分是重叠部136,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的一部分是重叠部138。在自动两轮车10中,重叠部136、138彼此相互重叠。
并且,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的下方端部沿下侧框架32平行地延伸,与电池22的车身前方侧端面相向。
接着,对上面那样构成的自动两轮车10(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在以往技术的跨骑型电动车辆中,控制装置被座椅轨道60支撑。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座椅16的前方,在上侧框架30的水平部38的上方配置控制装置52。由此,在车身前方侧(前轮24侧)也承担载荷。即、在车身前方侧和车身后方侧(后轮18侧)载荷分配变得良好。
另外,因为控制装置52主要由上方罩14覆盖,还由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覆盖,所以,在没有将这些罩12、14、118拆下的状态下,不能看到识别控制装置52。因此,不存在外观伴随着将控制装置52配置在车身前方侧而变得丑陋的情况。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方罩14的左侧部124和左侧方罩12的上方端部、上方罩14的右侧部126和右侧方罩118的上方端部的一部分彼此重叠,在此基础上,将卡定用突起132嵌合于环状凹部134。通过该重叠,上方罩14、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的刚性增大。
再有,通过将座椅16重叠在上方罩14的后方部128,且在主体部129上设置阶梯部133,座椅16的前端面的上端面与顶板部122的上端面大致连续地连在一起。这也有助于增大上方罩14的刚性。
由于上面的理由,上方罩14、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的刚性增大的结果是,对自动两轮车10的驾驶员而言,在进行用两膝将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夹紧的动作(所谓的夹膝)时,能够感觉到足够的刚性感。
另外,在将上方罩14和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作为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在模具成形时,在上下方向起模,若考虑起模坡度,则不得不像图6中假想线所示那样,做成随着去向车身下方侧而沿车身的宽度方向扩开那样的形状。换言之,具有成为车身的宽度方向尺寸大的罩部件的倾向。并且,作为用于得到这样的罩部件的成形装置,不得不使用大规模的成形装置。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方罩14、左侧方罩12、右侧方罩118分别作为单个部件形成。由此,就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而言,从图6可知,能够做成沿车身的上下方向大致直线状地延伸的形状的罩。因此,能够抑制车身的宽度方向尺寸变大。另外,能够将用于得到上方罩14、左侧方罩12、右侧方罩118的每一个的成形装置做成小规模的成形装置。
再有,因为将上方罩14的侧方切掉作为露出部117,所以,能够一面充分地确保左侧方罩12、右侧方罩118和上方罩14的缝隙,一面将左侧方罩12以及右侧方罩118更向车身内侧配置。作为其结果,能够减小车宽。
在此基础上,在将控制装置52的线缆连接部设置在前方端面、后方端面、左方侧面或者右方侧面等时,需要设置为了使第二线缆114弯曲而连接的足够的空间,由此,车身的前后方向尺寸或者宽度方向尺寸变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将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控制装置52的线缆连接部设置在该控制装置52的上端面,所以,只要使沿上侧框架30被保持的第二线缆114从车身侧方侧朝向车身上方侧弯曲成圆弧状即可。据此,能够使第二线缆114平缓地弯曲。因此,能够不增大车身的前后方向尺寸或者宽度方向尺寸地将第二线缆114连接于控制装置52。
并且,在安装上方罩14之前,控制装置52的上端面(线缆连接部)处于朝向上方侧即作业者侧显露的状态。由此,线缆连接部附近的第二线缆114的布线以及第二线缆114向控制装置52的连接作业容易。
在该自动两轮车10中,从电池22经控制装置52向上述马达供给电力,据此,后轮18随着该马达被施力而旋转。与此相伴,自动两轮车10行驶。此时,向上述马达供给的电力量由控制装置52控制。这尤其在上侧框架30的位置低、控制装置52被配置在距地面1m以下的位置那样的车辆的情况下有用。
伴随着自动两轮车10的行驶(换言之,从电池22供给电力),电池22的蓄电量降低。由此,需要对于电池22进行充电。
如上所述,因为电池22由电极箱70、移动限制部件88以及框架状保持器74保持,所以,在这种状态下,不能从车身拆下进行搬运。
因此,欲将电池22从车身拆下,首先,使螺栓104松弛,使该螺栓104从套管84脱离。由于像上述那样,上侧框架30的弯曲部40弯曲成绕过电池22,所以,在弯曲部40和电池22之间形成足够的空间。由此,作业者能够轻易地将手以及旋拧用工具插入弯曲部40和电池22之间(上方限制部92和连结框架部82的连结部),实施使螺栓104松弛的作业。
螺栓104从套管84脱离的结果是,移动限制部件88的上方限制部92从由框架状保持器74的连结框架部82进行的约束中被释放出来。由此,能够以第一铰接部94以及第二铰接部96为转动中心转动。
因此,若通过在以第一铰接部94为转动中心,使前方限制部90和上方限制部92稍许转动后,以第二铰接部96为转动中心,使上方限制部92向前方限制部90侧转动,使前方限制部90和上方限制部92所成的角度为锐角,则移动限制部件88被紧凑地折叠。另外,需要在电池22和上侧框架30之间设置足够的缝隙,设定成移动限制部件88不会受到上侧框架30、电池22的干涉地使连结部(套管84以及螺栓穿过部102)在上述缝隙穿过。因此,若使螺栓穿过部102的高度为a,电池22和上侧框架30的最小间隙为b,则设置成b>a。
此后,通过使移动限制部件88进一步转动,能够像图1假想线所示那样,使该移动限制部件88在相互离开的左框架34和右框架36之间即插通口37(参见图3)轻易地通过。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能够将移动限制部件88折叠使之转动,所以,能够谋求电池22附近的构造的小型化、轻型化。
并且,上述的转动的结果为,电池22的车身前方侧端部从由移动限制部件88的约束中被释放出来。但是,在该时刻,电池22仍由框架状保持器74以及电极箱70约束。因此,电池22仅能够与下侧框架32平行地向车身前方侧端部移动。
因此,作业者把持电池22的把持部108(参见图3),将该电池22沿下侧框架32向车身前方侧端部拉起。即,使之移动。据此,从车身侧电极68拆装电池22,且电池22的车身后方侧端部从电极箱70显露,从由该电极箱70进行的约束中被释放出来。
在框架状保持器74上设置限制电池22向车身左方侧移动的限制部86。另外,被设置在移动限制部件88上且限制电池22向车身右方侧移动的作为限制片98、100的第一右方移动限制片98以及第二右方移动限制片100伴随着移动限制部件88转动,而从电池22的阶梯部106脱离。因此,车身后方侧端部从电极箱70显露出的电池22能够朝向车身右方侧移动。
即、若电池22沿下侧框架32向车身前方侧稍许移动,使其车身后方侧端部从电极箱70显露,则能够从车身右方侧取出。最终,能够将电池22轻易地从车身拆下。另外,由于在框架状保持器74上设置限制部86,所以,不能使电池22朝向车身左方侧移动,换言之,不能从车身左方侧取出。
通过将该电池22搬运到充电场所,与一般家庭的插座等适当的电源连接,能够进行对于该电池22的充电。
从上面可以理解,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充电时,只要仅搬运电池22即可,没有必要搬运每个车身。由此,搬运容易。另外,即使在没有停车空间的场所,也能够进行充电。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第一铰接部94以及螺栓104连结框架状保持器74和移动限制部件88,但是,也可以代替第一铰接部94而使用螺栓。在这种情况下,在将电池22拆下时,只要使螺栓104以及上述螺栓松弛,使移动限制部件88从框架状保持器74脱离即可。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没有设置第二铰接部96的必要、通过左框架34以及右框架36的组合构成副框架32的必要。
另外,跨骑型电动车辆并非特别限定于自动两轮车10,也可以是三轮车,还可以是用于全地形比赛等的四轮全地形车。
再有,也可以使副框架32不是从头管28而是以主框架30为起点,向车身后方延伸。
进一步,还有,控制装置52也可以与以往技术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同样,被座椅轨道60支撑。
而且,虽然将限制部86设置在左方侧,将作为限制片98、100的第一右方移动限制片98以及第二右方移动限制片100设置在右方侧,但是,也可以将这些限制部86和限制片98、100相反地设置。即、只要是限制部86在一侧方,限制片98、100在另一侧方即可。
Claims (6)
1.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10)的电池搭载构造,在从头管(28)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上侧框架(30)和从上述头管(28)或者上述上侧框架(30)向车身后方侧延伸且位于上述上侧框架(30)的下方的下侧框架(32)之间的缝隙中搭载电池(22),该电池(22)能够从车身侧方出入地被支撑在上述下侧框架(32)上,该跨骑型电动车辆(10)的电池搭载构造的特征在于,
上述电池(22)将其后部与车身侧电极(68)连接,并且沿上述下侧框架(32)向车身前后方侧移动,由此从上述车身侧电极(68)进行拆装,而且上述电池(22)向车身方向前方以及上方的移动由移动限制部件(88)进行限制,
上述下侧框架(32)由左右1组框架(34、36)构成,且在该左右1组框架(34、36)彼此之间形成插通口(37),
而且,上述移动限制部件(88)能够以铰接部(94)为中心转动,
转动了的上述移动限制部件(88)穿过上述插通口(3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10)的电池搭载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限制部件(88)具有在上述电池(22)的上面附近与车身侧能够拆装地连结的连结部(102),
而且,上述上侧框架(30)具有从上述头管(28)大致水平地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水平部(38)、和从上述水平部(38)弯曲并去向上述下侧框架(32)的弯曲部(40),上述连结部(102)被配设在上述弯曲部(40)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10)的电池搭载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限制部件(88)由金属材料构成,在上述铰接部(94)和上述连结部(102)之间设置第二铰接部(96)。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10)的电池搭载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移动限制部件(88)具有限制上述电池(22)向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的限制片(98、10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10)的电池搭载构造,其特征在于,设置围绕上述车身侧电极(68)且被上述电池(22)的车身后方侧端部插入的电极箱(7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10)的电池搭载构造,其特征在于,在车身上设置限制上述电池(22)向车身宽度方向的移动的限制部(86)。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18309 | 2012-09-28 | ||
JP2012218309A JP5964192B2 (ja) | 2012-09-28 | 2012-09-28 | 鞍乗型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07974A CN103707974A (zh) | 2014-04-09 |
CN103707974B true CN103707974B (zh) | 2016-05-25 |
Family
ID=50401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4241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07974B (zh) | 2012-09-28 | 2013-06-19 |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64192B2 (zh) |
CN (1) | CN10370797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132895B (zh) * | 2017-09-29 | 2021-06-0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电池拆装构造 |
CN111315645B (zh) * | 2017-09-29 | 2021-06-0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电动车辆的蓄电池收纳装置 |
CN110435800B (zh) * | 2018-05-03 | 2021-05-2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电动车辆 |
WO2020188706A1 (ja) * | 2019-03-18 | 2020-09-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JP7339901B2 (ja) * | 2020-02-28 | 2023-09-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及びバッテリの搭載方法 |
JP7119017B2 (ja) * | 2020-03-13 | 2022-08-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CN215475535U (zh) * | 2020-11-10 | 2022-01-11 |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保险杠的电动摩托车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637302Y (zh) * | 2003-08-21 | 2004-09-01 | 苏州大名环动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自行车 |
CN2871361Y (zh) * | 2005-11-28 | 2007-02-21 | 广东大冶摩托车技术有限公司 | 电动车车架 |
CN101837815A (zh) * | 2009-03-20 | 2010-09-22 | 特姆斯维乐店股份公司 | 用于接纳电池单元的自行车车架和相关的电池单元 |
DE202011050777U1 (de) * | 2011-07-20 | 2011-09-26 | Zeg Zweirad-Einkaufs-Genossenschaft Eg | Fahrrad |
CN102602482A (zh) * | 2011-10-21 | 2012-07-25 | 苏州龙跃锂动车辆有限公司 | 电池嵌入式电动自行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330465A (ja) * | 1992-03-30 | 1993-12-14 | Honda Motor Co Ltd | 電動車両および電動車両用バッテリユニット |
JP4277968B2 (ja) * | 1999-05-25 | 2009-06-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補助自転車のバッテリ取付構造 |
JP5595227B2 (ja) * | 2010-10-29 | 2014-09-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二輪車 |
JP2012101678A (ja) * | 2010-11-10 | 2012-05-31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 |
US8413947B2 (en) * | 2010-11-12 | 2013-04-09 | Joy Industrial Co., Ltd. | Positioning device for battery box |
-
2012
- 2012-09-28 JP JP2012218309A patent/JP5964192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6-19 CN CN201310242417.4A patent/CN10370797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637302Y (zh) * | 2003-08-21 | 2004-09-01 | 苏州大名环动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自行车 |
CN2871361Y (zh) * | 2005-11-28 | 2007-02-21 | 广东大冶摩托车技术有限公司 | 电动车车架 |
CN101837815A (zh) * | 2009-03-20 | 2010-09-22 | 特姆斯维乐店股份公司 | 用于接纳电池单元的自行车车架和相关的电池单元 |
DE202011050777U1 (de) * | 2011-07-20 | 2011-09-26 | Zeg Zweirad-Einkaufs-Genossenschaft Eg | Fahrrad |
CN102602482A (zh) * | 2011-10-21 | 2012-07-25 | 苏州龙跃锂动车辆有限公司 | 电池嵌入式电动自行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07974A (zh) | 2014-04-09 |
JP5964192B2 (ja) | 2016-08-03 |
JP2014069736A (ja) | 2014-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07974B (zh) |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电池搭载构造 | |
CN102627133B (zh) | 两轮电动车 | |
CN101712351B (zh) | 鞍座型电动车辆 | |
CN102958790B (zh) | 充电口结构和鞍乘型车辆 | |
JP6183089B2 (ja) | 電動車両 | |
CN102556240A (zh) | 电动车辆 | |
CN102530154A (zh) | 电动车辆 | |
CN102476652B (zh) | 电动车底盘及车体 | |
CN102069873A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 |
CN105705410B (zh) | 跨乘式车辆 | |
CN102107706B (zh) | 鞍乘型电动车辆 | |
JP6864162B1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CN101847737A (zh) | 电动二轮车的蓄电池装置 | |
CN102753424A (zh) | 踏板摩托车型电动车辆 | |
CN103237718A (zh) | 电动摩托车 | |
JP6513200B2 (ja) | 電動車両 | |
CN1951756A (zh) | 跨骑式车辆 | |
CN205469541U (zh) | 一种拉杆箱式电动车 | |
CN101847736B (zh) | 蓄电池安装结构 | |
US20220033024A1 (en) | Battery attaching/detaching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 |
CN105452094A (zh) | 鞍乘型车辆的座椅铰链结构 | |
CN104010935A (zh) | 跨乘型电动车辆 | |
CN103707971A (zh) | 跨骑型电动车辆 | |
JP4986684B2 (ja) | 鞍乗り型4輪車 | |
CN107922026A (zh) | 跨骑型电动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