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07673A - 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07673A
CN103707673A CN201310466884.5A CN201310466884A CN103707673A CN 103707673 A CN103707673 A CN 103707673A CN 201310466884 A CN201310466884 A CN 201310466884A CN 103707673 A CN103707673 A CN 1037076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layer
black receiving
acid
recording medium
qua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668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07673B (zh
Inventor
苏秀儿
仁藤康弘
加茂久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7076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76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076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0767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41M5/506Intermediate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02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details, e.g. multilayer materials
    • B41M5/508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41M5/5263Macromolecular coat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B41M5/5281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42Multiple imag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41M5/5218Macromolecular coatings characterised by inorganic additives, e.g. pigments, c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41M5/5245Macromolecular coat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mers containing cationic or anionic groups, e.g. morda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41M5/5254Macromolecular coat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m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vinyl polym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 Ink Jet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依次具有基材、第一墨接收层和为最外层的第二墨接收层,其中第一墨接收层包含水合氧化铝和聚乙烯醇,所述第二墨接收层包含水合氧化铝、聚乙烯醇、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和锆化合物,和所述第二墨接收层的厚度为3μm以上且10μm以下。

Description

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喷墨记录系统是如下的系统:其中通过各种工作原理将墨的微小液滴施加至记录介质如纸上,同时,墨中的溶剂组分渗入记录介质中或蒸发,由此将墨中的着色材料组分沉积在记录介质上,从而进行图像和/或文字等(以下称为“图像”)的记录。此外,喷墨记录系统具有以下特征:高速打印性、低噪声性和记录图案的机动性(flexibility)优异,可容易地形成多色图像,并且不需要图像的显影和定影。
特别地,通过多色喷墨记录系统形成的图像可获得可与通过制版系统的多色印刷或彩色照相系统形成的图像相比的记录。因此,由于当图像数量小时该系统具有比常规印刷或照相技术低廉的印刷成本的优点,因此近年来多色喷墨记录系统的设备作为各种信息机器的图像记录设备迅速普及。
可与银盐照相可比的记录介质需要具有优异的显色性、外观(特别是耐擦伤性)和保存性。记录介质,或特别是具有由多孔结构组成的着色材料接收层的记录介质具有许多空隙。因此,记录的图像易于由于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或特别是臭氧而导致褪色。在此情况下,与制版系统的多色印刷或银盐照相的图像相比,记录介质不适合图像的长期保存。与其墨接收层由聚合物组成的膨胀型记录介质相比,在打印机中输送时比较损害具有由多孔结构组成的着色材料接收层的记录介质。对于改进保存性和耐擦伤性存在非常强烈的要求,迄今已提出许多改善此类性能的提议。
关于改善保存性,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5-336480(专利文献1)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6-265525(专利文献2)提出使用例如含硫醚基的阳离子性聚氨酯来改善各种性能如耐褪色性。阳离子性聚氨酯包含于墨接收层中,由此能够实现优异的保存性(特别是耐臭氧性)。
另一方面,为了改善耐擦伤性,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6-051741(专利文献3)记载了如下的记录介质:其具有包含聚氨酯乳液作为主要组分并进一步包含水合氧化铝、聚乙烯醇和锆的有机酸盐的墨接收层。除上述之外,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6-248017(专利文献4)记载了如下的记录介质:其中设置主要包含二氧化硅的2层以上的墨接收层,并且其最外层包含聚氨酯乳液和锆化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的记录介质:其能够实现优异的显色性、在打印机中输送时的耐擦伤性和坚牢性(特别是耐臭氧性)并能够减少当打印表面彼此重叠时可能发生的并且由墨接收层之间溶剂的转移引起的颜色不均匀的发生(下文称为漏白)。
漏白的发生是在最近增加的使用喷墨技术制作相册的应用中新认识到的问题。下文中将详细描述该漏白的发生。
当将通过喷墨记录系统打印的记录介质用于相册的应用时,在一些情况下在记录介质上分别设置的墨接收层可能彼此重叠。此时,用于打印的墨中包含的水和水溶性溶剂不完全挥发,其部分可能残留在墨接收层中。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水和水溶性溶剂可能在重叠的墨接收层之间转移。此时,在引起水和水溶性溶剂的转移的部分和未引起转移的部分之间产生水和水溶性溶剂的存在量的差异,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在墨接收层之间发生雾度差,并且在图像上可观察到漏白。当特别是使用具有小的表面粗糙度的高光泽纸时,表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上述现象变得更加显著。
在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的记录介质中,观察到保存性的改善,但没有考虑在打印机中输送时的耐擦伤性和耐漏白性。
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记录介质中,在墨接收层中使用耐擦伤性弱的水合氧化铝。然而,聚氨酯系粘结剂和交联剂的量增加,由此改善墨接收层的膜表面强度,从而改善墨接收层的耐擦伤性。然而,在专利文献3中,聚氨酯系粘结剂是墨接收层的主要组分,因此没有获得充分的墨吸收性和显色性。
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记录介质中,由于墨接收层通过使用细颗粒二氧化硅作为主要组分而形成,因此获得充分的墨吸收性,并且包含适量的锆化合物,由此在不引起表面缺陷的情况下实现优异的涂布性。然而,显色性不足。此外,没有考虑耐漏白性。本发明人已对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记录介质的耐漏白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因为使用了二氧化硅,因此需要相对增加水溶性聚合物或水分散性聚合物的量。结果,未挥发而保持在记录介质中的水和水溶性溶剂的量增加。因此,能够转移的水溶性溶剂的量也增加,导致耐漏白性的恶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同时实现耐漏白性和优异的显色性、在打印机中输送时的耐擦伤性和坚牢性(特别是耐臭氧性)的记录介质。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本发明实现。根据本发明,由此提供记录介质,其依次包括基材、第一墨接收层和为最外层的第二墨接收层,其中
所述第一墨接收层包含水合氧化铝和聚乙烯醇,
所述第二墨接收层包含水合氧化铝、聚乙烯醇、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和锆化合物,和
所述第二墨接收层的厚度为3μm以上且10μm以下。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同时实现耐漏白性和优异的显色性、在打印机中输送时的耐擦伤性和坚牢性的记录介质。
从以下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特征将变得显而易见。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记录介质为通过在基材上依次设置第一墨接收层和第二墨接收层获得的记录介质。第一墨接收层包含水合氧化铝和聚乙烯醇。为最外层的第二墨接收层的厚度为3μm以上且10μm以下,并且该层包含水合氧化铝、聚乙烯醇、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和锆化合物。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可设置在基材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上。
对用于记录介质的基材不施加特别限制,可使用如道林纸(wood freepaper)、中质纸、涂布纸、美术纸或铸涂纸(cast-coated paper)的纸类,合成纸,白色塑料膜,透明塑料膜,半透明塑料膜或聚合物涂布纸。当有效展现形成的图像的光泽时,对墨接收层形成用涂布液的阻隔性高的基材是有利的。例如,以下基材是有利的。其具体实例包括通过将颜料如氧化钛或硫酸钡共混并赋予多孔性而不透明化的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乙酸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的白色塑料膜,以及通过在原纸上层压热塑性聚合物如聚乙烯或聚丙烯而获得的所谓聚合物涂布的纸。
当赋予记录介质可与银盐照相相比的图像品质和感觉时,作为有利地用作基材的原纸,提及以下。即,在其上设置墨接收层的至少一个表面涂布有聚烯烃聚合物的聚烯烃聚合物涂布纸是有利的,并且其两个表面涂布有聚烯烃聚合物的聚烯烃聚合物涂布纸是更有利的。聚烯烃聚合物涂布纸由于如下是有利的:根据JIS B0601的10点平均粗糙度为0.5μm以下,并且根据JIS Z8741的60°镜面光泽度为25%以上且75%以下。
对聚合物涂布纸的厚度不施加特别限制。然而,该厚度有利地为25μm以上且500μm以下。如果聚合物涂布纸的厚度为25μm以上,可以优异地防止所得记录介质刚性降低,并且还可以优异地防止发生用手接触记录介质时感触或质感的恶化或不透明性的降低等麻烦。另一方面,如果聚合物涂布纸的厚度为500μm以下,可以优异地防止所得记录介质变硬和难以操作,因此可以顺利地进行打印机中的纸供给和输送。聚合物涂布纸的厚度更有利地在5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的范围内。对于聚合物涂布纸的基重不施加特别限制。然而,有利地在25g/m2以上且500g/m2以下的范围内。
用于本实施方案的墨接收层由为最外层的第二墨接收层和位于第二墨接收层和基材之间的第一墨接收层的至少两层构成。第二墨接收层包含作为无机颜料的水合氧化铝、锆化合物、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和聚乙烯醇。除上述之外,第二墨接收层可以包含交联剂。
第一墨接收层包含作为无机颜料的水合氧化铝和聚乙烯醇。第一墨接收层可包含交联剂。另外,在不妨碍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第一墨接收层还可以包含锆化合物和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中使用水合氧化铝作为无机颜料比使用气相法氧化铝或二氧化硅能够更加减少作为粘结剂树脂所需要的聚乙烯醇的量。其原因是,在记录介质制备时的干燥工序中气相法氧化铝或二氧化硅引起大的收缩,从而容易引起裂纹。需要增加用于缓和此收缩的粘结剂的量。与此相对应,水合氧化铝与气相法氧化铝或二氧化硅相比引起较少的收缩,因此即使当粘结剂的量小时也可提供抑制裂纹发生的记录介质,当聚乙烯醇的量较大时,如上所述没有挥发而保持在记录介质中的水和水溶性溶剂的量增加。因此,容易发生漏白。因而,使用水合氧化铝,由此能够减少聚乙烯醇的量以减少漏白的发生。
此外,使得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和锆化合物共存于第二墨接收层中,当施涂和干燥第二墨接收层时能够形成较大的孔。结果,不仅促进水和水溶性溶剂的挥发,而且能够增加第二墨接收层的雾度,从而减小由作为墨组分的水和水溶性溶剂的量的差引起的雾度差,因此能够改善耐漏白性。
此外,使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包含在第二墨接收层中,由此能够改善坚牢性(特别是耐臭氧性)。另外,使锆化合物包含在第二墨接收层中,由此该化合物能够起到聚乙烯醇的交联剂的作用,从而改善墨接收层的膜表面强度并极大地改善包含水合氧化铝的墨接收层的耐擦伤性。结果,能够实现优异的在打印机中输送时的耐擦伤性。
然而,当所有墨接收层包含锆化合物和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时,在一些情况下墨接收层的雾度可能增加从而降低所得记录介质的显色性。因而,在本发明中设置两层以上的墨接收层,从而使得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和锆化合物共存于至少为最外层的第二墨接收层中。
第二墨接收层的厚度为3μm以上且10μm以下。如果第二墨接收层的厚度小于3μm,则所得记录介质的耐漏白性和耐擦伤性变得不充分。另一方面,如果第二墨接收层的厚度大于10μm,则存在由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和锆化合物的共存产生的雾度可能降低显色性的可能性。因此,将第二墨接收层的厚度控制为3μm以上且10μm以下,由此能够同时实现优异的显色性及耐漏白性和耐擦伤性。第二墨接收层的厚度更有利地为在5μm以上且8μm以下的范围内。
关于水合氧化铝的晶体结构,根据热处理的温度已知无定形、三水铝矿型和勃姆石型。具有这些中的任意晶体结构的水合氧化铝可用作水合氧化铝。
为了提供具有高光泽和高透明性的墨接收层,水合氧化铝的平均二次粒径有利地为50nm以上且500nm以下,更有利地为100nm以上且300nm以下。如果水合氧化铝的平均二次粒径小于50nm,则在一些情况下所得墨接收层的墨吸收性可能变得不足。因此,当通过具有大的喷墨量的打印机进行打印时,在一些情况下在墨接收层上可能发生渗色和成珠(beading)(墨不能被吸收而引起珠状的浓度不均匀的现象)。另一方面,如果水合氧化铝的平均二次粒径大于500nm,则其比表面积变小,并且所得墨接收层变得难以使染料固色,因此在一些情况下不能获得充分的显色性。
在上述水合氧化铝中,特别有利地使用具有勃姆石结构或假勃姆石(pseudoboehmite)结构的水合氧化铝。此类水合氧化铝可形成墨吸收能力特别高、显色性优异并能够形成高品质图像的墨接收层。
特别地,有利地使用BET比表面积有利地在50m2/g以上、更有利地在50m2/g以上且500m2/g以下、还更有利地为50m2/g以上且250m2/g以下的范围内的水合氧化铝。当水合氧化铝的BET比表面积在50m2/g以上且250m2/g以下的范围内时,包含此类水合氧化铝的墨接收层的墨吸收性、耐成珠性和平滑性优异。另一方面,如果水合氧化铝的BET比表面积小于50m2/g,则降低包含此类水合氧化铝的墨接收层的透明性和显色性,并且所得图像趋于发生漏白。如果水合氧化铝的BET比表面积超过500m2/g,需要大量的酸作为将此类水合氧化铝稳定地分散于水中的抗絮凝剂,并且降低包含此类水合氧化铝的墨接收层的墨吸收性。
有利地使用并具有勃姆石结构或假勃姆石结构的水合氧化铝由以下通式(1)表示。
Al2O3-n(OH)2n·mH2O     通式(1)
其中n为0、1、2或3的任意整数,m为落入0至10、有利地0至5范围内的值。在许多情况下mH2O表示不参与晶格形成而是可脱去的水相。因此m可以取除整数以外的值。当加热该种水合氧化铝时,m可以达到0的值。
显示勃姆石结构的水合氧化铝的晶体通常为形成巨大平面(020)面的层状化合物,并且在X射线衍射图中显示特性衍射峰。除了完美的勃姆石,称为假勃姆石并在(020)面的层之间包含过量水的结构也可作为勃姆石结构。该假勃姆石的X射线衍射图显示比勃姆石宽的衍射峰。由于完美勃姆石和假勃姆石彼此不能清楚地区分,因此除非特意注明,本发明中将包括两者的水合氧化铝都称为显示勃姆石结构的水合氧化铝。
对生产水合氧化铝的方法不施加特别限制。例如,可采用拜耳(Bayer’s)法和明矾热解(alum pyrolytic)法的任一种方法。特别有利的方法是其中将酸添加至长链烷氧基铝以将该烷氧化物水解。通过控制经水热合成工序使颗粒生长的熟化工序的条件可将由此获得的水合氧化铝的颗粒形状控制在特定范围内。因此,当适当预先设定熟化时间时,生长具有相对均匀粒径的水合氧化铝的一次颗粒。通过添加酸作为抗絮凝剂此处获得的溶胶也可原样用作分散液。然而,为了改善水合氧化铝在水中的分散性,可以通过如喷雾干燥的方法将溶胶粉末化,然后添加酸,从而制备分散液。作为将水合氧化铝抗絮凝的酸,可使用通常已知的酸,其实例包括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羟基乙酸、乳酸、丙酮酸和甲磺酸,以及无机酸如盐酸和硝酸。可从这些酸中自由选择使用一种以上的酸。
作为用于第二墨接收层的锆化合物的实例,可提及以下化合物:醋酸锆、硝酸锆、碱性碳酸锆、氢氧化锆、碳酸锆铵、碳酸锆钾、硫酸锆、氟化锆、氯化锆、氯化锆八水合物(zirconium chloride octahydrate)、氧氯化锆和羟基氯化锆。在这些锆化合物中,能够稳定地添加至墨接收层形成用涂布液中的化合物是有利的,醋酸锆(醋酸氧锆(zirconyl acetate))和氧氯化锆是特别有利的。
第二墨接收层中锆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水合氧化铝的含量以质量比计为大于5.0质量%。即,(锆化合物的含量(质量%))/(水合氧化铝的含量(质量%))×100有利地为大于5.0。如果该质量比为5.0质量%以下,则在一些情况下不能充分获得改善在打印机中输送时的耐擦伤性和耐漏白性的效果。
下文中将描述用于第二墨接收层的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为阳离子改性的或阳离子化的聚合物颗粒。在本发明中,聚合物颗粒是指具有粒径的聚合物。具体地,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有利地为5nm以上,更有利地为10nm以上。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实例包括通过将以下乳液阳离子化获得的那些: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共聚物等共轭二烯共聚物的乳液,如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的聚合物或共聚物和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聚合物或共聚物等丙烯酸类聚合物的乳液,如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等苯乙烯-丙烯酸类聚合物的乳液,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乙烯基聚合物的乳液;以及通过用阳离子基团将具有氨基甲酸酯键的聚氨酯乳液阳离子化获得的那些,通过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将所述乳液表面阳离子化获得的那些,以及通过在阳离子性聚乙烯醇存在下进行聚合以将阳离子性聚乙烯醇分布在所得乳液的表面获得的那些。在这些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中,阳离子性聚氨酯聚合物颗粒是有利的。
在本发明中,从改善保存性的观点,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有利地为如下的阳离子性聚氨酯聚合物颗粒,所述阳离子性聚氨酯聚合物颗粒通过使至少(A)具有2个以上活性羟基的含硫有机化合物、(B)具有2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的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和(C)具有2个以上活性羟基的胺化合物反应,接着使在所得加聚反应产物中的至少部分氨基阳离子化而获得。
含硫有机化合物A
对作为用于合成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化合物的具有2个以上活性羟基的含硫有机化合物A不施加特别限制,只要其为具有2个以上活性羟基的含硫有机化合物即可。然而,在其中,从耐臭氧性的观点,在其分子中具有至少一个硫醚基的化合物是有利的。作为化合物A的具体实例,可提及由下式(2)至(7)表示的化合物。可使一种以上的以下化合物A与化合物B和C反应来合成加聚反应产物,然后将其部分氨基阳离子化,由此合成形成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反应产物。
通式(2)
(式中,n为1或2,R1为亚甲基、亚乙基或亚丙基。)
通式(3)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102
(式中,n为1或2,和R2和R3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羟基或烷基并且可彼此相同或不同。烷基中的碳原子数有利地为1以上且5以下。)
通式(4)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103
(式中,n为0或1。)
通式(5)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104
(式中,n为1或2,R4和R5彼此独立地为硫原子或氧原子,R6为硫原子或SO2基,条件是R4和R5可彼此相同或不同,但R4和R6以及R5和R6彼此不同并且分别由不同基团形成。)
通式(6)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111
(式中,R7和R8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烷基并且可彼此相同或不同。烷基中的碳原子数有利地为1以上且5以下。)
通式(7)
(式中,R9为羟基或烷基。烷基中的碳原子数有利地为1以上且5以下。)
多异氰酸酯化合物B
用于合成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化合物B的实例包括2,4-甲苯二异氰酸酯、2,6-甲苯二异氰酸酯、间苯二异氰酸酯、对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2,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2,2’-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4,4’-联苯二异氰酸酯、3,3’-二氯-4,4’-联苯二异氰酸酯、1,5-萘二异氰酸酯、1,5-四氢化萘二异氰酸酯、四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6-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十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3-亚环己基二异氰酸酯、1,4-亚环己基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四甲基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氢化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然而,化合物B不限于此。这些多异氰酸酯化合物B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同时组合使用,从而合成形成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反应产物。
胺化合物C
具有2个以上活性羟基并用于合成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胺化合物C的实例包括如由以下通式(8)表示的叔胺。
例如,作为用于合成形成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反应产物的化合物C,由以下通式(8)表示的此类叔胺是有利的。
通式(8)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121
(式中,R10、R11和R12独立地为具有1-6个碳原子的烷基、烷醇基、氨基烷基和烷硫醇基,条件是R10、R11和R12的至少两个为具有1-6个碳原子的烷醇基。)
由通式(8)表示的叔胺化合物C的具体实例包括二醇化合物如N-甲基-N,N-二乙醇胺、N-乙基-N,N-二乙醇胺、N-异丁基-N,N-二乙醇胺、N-叔丁基-N,N-二乙醇胺和N-叔丁基-N,N-二异丙醇胺;三醇化合物如三乙醇胺;二胺化合物如甲基亚氨基双丙基胺和丁基亚氨基双丙基胺;和三胺化合物如三(2-氨基乙基)胺。这些胺化合物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以上化合物的组合同时使用,从而合成形成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反应形成。
共混量
如上所述,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通过使化合物A、B和C彼此反应以合成加聚反应产物而获得。然后将加聚反应产物阳离子化,从而获得在其分子中包含化合物A单元、化合物B单元和化合物C单元(这些单元中的至少部分氨基被阳离子化)的高分子化合物。胺化合物C的量相对于所有用于获得加聚反应产物的化合物(化合物A、B和C的至少各一种以及任选的添加剂如随后将描述的化合物D)以摩尔比计有利地为5.5%以上且18.5%以下。当化合物C的使用量的摩尔比为5.5%以上时,可以优异地防止亲水性基团的含量降低并且防止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水分散体的制备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当化合物C的使用量的摩尔比为18.5%以下时,可以优异地防止所得包含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记录介质的光泽度和显色性降低。
将在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中化合物C单元的含量控制为3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只要用于加聚反应的化合物C的摩尔比落入上述范围内即可。当含量为80质量%以下时,可以优异地防止引起光泽度和显色性的降低。另外,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中化合物A单元、化合物B单元和化合物C单元的质量比可分别由化合物A、B和C的装入量计算。
当加聚反应产物中化合物C的量落入上述范围内时,引入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中的化合物A单元的质量在所述高分子化合物(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中有利地为10质量%以上且65质量%以下、更有利地为30质量%以上且65质量%以下。当化合物A单元的比例为10质量%以上时,所得墨接收层可具有优异的耐臭氧性的效果。另一方面,当化合物A单元的比例为65质量%以下时,可优异地防止亲水性基团含量的相对降低以及在制备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水分散体时发生麻烦。
化合物B具有将化合物A连接至化合物C的功能,对其使用量不施加特别限制。当化合物C的共混量落入上述范围内时,化合物B单元的质量在所得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中有利地为10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更有利地为30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当化合物B单元的比例为10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时,可以足以使化合物A和化合物C单元的功能优异地发挥的各量将化合物A连接至化合物C。
加聚反应产物的生产方法
用于生产化合物A至C的加聚反应产物的方法可为所谓的一步法,其中使化合物A至C一次反应以提供无规聚合物。此外,也可以使用所谓的预聚物法,其中使化合物A(或化合物C)与化合物B反应以制备具有末端异氰酸酯基的预聚物,并使该预聚物与化合物C(或化合物A)反应。另外,此时,以化合物B的异氰酸酯基比化合物A(或化合物C)的活性羟基多的状态使化合物A(或化合物C)有利地与化合物B反应。在任何方法中,还可组合使用链增长剂如低分子量多元醇或低分子量二胺。所得加聚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可通过改变化合物(A)至(C)的使用量或在适当时机添加反应终止剂如一元醇或一元胺至反应体系来控制。
如此获得的加聚反应产物的重均分子量依赖于反应条件而变化,但有利地为2,000以上且150,000以下,更优选2,000以上且50,000以下。当加聚反应产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以上时,可以优异地防止光泽度和打印浓度降低。当重均分子量为150,000以下时,可以优异地防止反应时间变长和生产成本增加。
在生产加聚反应产物时,如果需要,可将除了化合物(A)和化合物(C)之外的任何其它具有2个以上活性羟基的化合物(下文中称为化合物D)共聚。作为此类化合物D的实例,可提及如下所述的聚酯多元醇、聚醚多元醇和聚碳酸酯多元醇。这些化合物可单独使用或以其两种以上的化合物组合同时使用以合成加聚反应产物。
聚酯多元醇的实例包括通过二醇组分与酸组分的脱水缩合反应得到的聚酯,和除此之外通过环状酯化合物如ε-己内酯的开环聚合反应得到的聚酯及其共聚聚酯,所述二醇组分例如乙二醇、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二甘醇、三甘醇、四甘醇、分子量为300至1,000的聚乙二醇、二丙二醇、三丙二醇、双羟基乙氧基苯、1,4-环己烷二甲醇、双酚A、双酚S、氢化双酚A、氢醌和烯化氧加合物,所述酸组分例如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烷二羧酸、癸烷二羧酸、十二烷二羧酸、马来酸酐、富马酸、1,3-环戊烷二羧酸、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1,4-萘二甲酸、2,5-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萘二甲酸、联苯二羧酸、1,2-双苯氧基乙烷-p,p’-二羧酸,以及二羧酸的酸酐或成酯衍生物。
聚醚二醇的实例包括通过使用具有至少两个活性氢原子的化合物作为引发剂并将一种以上的单体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苯乙烯氧化物、表氯醇、四氢呋喃和环己烯根据现有技术中的本身已知方法加成聚合得到的聚合物,所述具有至少两个活性氢原子的化合物例如乙二醇、二甘醇、三甘醇、丙二醇、三亚甲基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丙三醇、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山梨糖醇、蔗糖、双酚A、双酚S、氢化双酚A、乌头酸、偏苯三酸、苯连三酸、磷酸、乙二胺、二亚乙基三胺、三异丙醇胺、连苯三酚、二羟基苯甲酸、羟基邻苯二甲酸和1,2,3-丙三硫醇。还可以使用通过使用具有至少两个伯氨基的化合物作为引发剂并将一种以上的单体如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苯乙烯氧化物、表氯醇、四氢呋喃和环己烯根据现有技术中的本身已知方法加成聚合得到的聚合物作为聚醚多元醇,所述具有至少两个伯氨基的化合物例如乙二胺或丙二胺。
聚碳酸酯多元醇的实例包括通过如1,4-丁二醇、1,6-己二醇或二甘醇等二醇与碳酸二苯酯和光气的反应获得的化合物。
在形成根据本发明的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反应产物中,期望将锡催化剂和/或胺催化剂用于与异氰酸酯的加聚反应中。此类锡催化剂的实例包括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和辛酸亚锡,胺催化剂的实例包括三亚乙基二胺、三乙胺、四甲基丙烷二胺、四甲基丁烷二胺和N-甲基-吗啉。然而,催化剂不限于此。
与异氰酸酯的加聚反应根据组成还可在不使用溶剂的情况下进行。然而,为了抑制反应体系的反应并控制基础粘度的目的,通常将不直接参与异氰酸酯加聚反应体系的亲水性有机溶剂用作反应溶剂。此类亲水性有机溶剂的实例包括酮类如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二异丁基酮,有机酸酯如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丁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和丙酸丁酯,以及胺类如N,N-二甲基甲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将使用的亲水性有机溶剂有利地最终除去。
阳离子化加聚反应产物
将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中的至少部分化合物C单元阳离子化,因此可特别地将颗粒稳定地分散或溶解于水中。阳离子化加聚反应产物可通过将加聚反应产物阳离子化而获得。作为此阳离子化的方法,可提及用酸阳离子化。其它方法包括用季胺化剂如烷基卤阳离子化的方法。然而,从将具有有利粒径的所得颗粒稳定地分散或溶解于水中的观点,用酸季胺化的方法是有利的。对此处使用的酸不施加特别限制。然而,磷酸和一价酸的至少一种是有利的。磷酸的实例包括磷酸和亚磷酸,一价酸的实例包括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羟基乙酸、乳酸、丙酮酸和甲磺酸,以及无机酸如盐酸和硝酸。当使用用羟基酸如羟基乙酸或乳酸阳离子化的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时,与使用其它酸相比,特别抑制非打印部(白色部)的黄变。因此,可更有利地使用此类酸。
在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高分子化合物中特别有利的化合物由以下通式(9)至(14)表示。
通式(9)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161
(式中,n为1或2,R1为亚甲基、亚乙基或亚丙基,R13为亚烷基或具有一个以上脂环(alicycle)的脂族烃基,R14为具有1至4个碳原子的烷基,R15和R16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甲基,X-为酸性阴离子,和m为使化合物的重均分子量总计为1,000至150,000的数)
通式(10)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171
(式中,n为1或2,R2和R3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羟基或烷基并且可彼此相同或不同,和R13至R16,X-和m具有与通式(9)中定义的相同的含义。)
通式(11)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172
(式中,n为1或2,R13至R16,X-和m具有与通式(9)中定义的相同的含义。)
通式(12)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173
(式中,n为1或2,R4和R5彼此独立地为硫原子或氧原子,R6为硫原子或SO2基,条件是R4和R5可彼此相同或不同,但R4和R6以及R5和R6彼此不同并且分别由不同基团形成,并且R13至R16、X-和m具有与通式(9)中定义的相同的含义。)
通式(13)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181
(式中,R7和R8彼此独立地为氢原子或烷基并且可彼此相同或不同,R13至R16、X-和m具有与通式(9)中定义的相同的含义。)
通式(14)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182
(式中,R9为羟基或烷基,R13至R16、X-和m具有与通式(9)中定义的相同的含义。)
另外,形成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反应产物可为溶解于水或有机溶剂中的状态或者可为微细地分散于其中的状态。然而,分散于水中的状态是更有利的。
下文中将描述防止由于空气中的酸性气体(特别是臭氧气体)导致的在所得记录介质上形成的图像的褪色或变色的原因。推测,反应产物中包含的硫基具有还原性并将臭氧还原,由此降低臭氧对染料的氧化性。
在第二墨接收层中的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相对于水合氧化铝的含量以质量比计有利地为2.0质量%以上。即,(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质量%))/(水合氧化铝的含量(质量%))×100有利地为2.0以上。如果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小于2.0质量%,则在一些情况下不能充分获得改善耐漏白性的效果。
在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中将聚乙烯醇与水合氧化铝一起使用以形成墨接收层。作为聚乙烯醇,例如,可使用完全或部分皂化的聚乙烯醇或者其改性产物(如阳离子改性产物、阴离子改性产物或硅烷醇改性产物)。这些中,通过将聚乙酸乙烯酯水解获得的并具有300以上且5,000以下的重均聚合度的聚乙烯醇是有利的。其皂化度有利地为70mol%以上且小于100mol%。
在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中可使用除了聚乙烯醇之外的其它材料,例如明胶和干酪素及其改性产物,纤维素衍生物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尿素聚合物、三聚氰胺聚合物、环氧聚合物、表氯醇聚合物、聚氨酯聚合物、聚乙烯亚胺聚合物、聚酰胺聚合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合物、聚乙烯醇缩丁醛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及其共聚物、丙烯酰胺聚合物、马来酸酐共聚物、聚酯聚合物、SBR胶乳、NBR胶乳、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共聚物胶乳、丙烯酸类聚合物如丙烯酸酯共聚物的胶乳、乙烯基聚合物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胶乳,以及通过将阳离子性基团或阴离子性基团加成至这些各种聚合物胶乳获得的官能团改性的聚合物胶乳。这些材料可单独使用或者以任意组合使用。
在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中水合氧化铝与聚乙烯醇的混合比以水合氧化铝与聚乙烯醇的质量比计有利地在1:1至30:1、更有利地在1.5:1至20:1的范围内。当聚乙烯醇的量在该范围内时,要形成的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特别难以引起裂纹和粉末状脱落并且还具有特别良好的墨吸收性。
第二墨接收层包含具有起到交联剂功能的锆化合物。然而,也可将交联剂添加至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中以改善成膜性、耐水性和强度。交联剂的实例包括含环氧交联剂和无机交联剂例如硼化合物如硼酸和水溶性铝盐。
当将硼化合物用作第一墨接收层中的交联剂时,使用量根据用作粘结剂的聚乙烯醇的总量变化。然而,硼化合物通常可以基于聚乙烯醇的总量为0.1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的比例添加。当硼化合物的含量基于聚乙烯醇的总量为0.1质量%以上时,可以优异地防止成膜性降低,因此能够获得优异的耐水性。另一方面,当含量为30质量%以下时,可以优异地防止涂布液的粘度随时间的变化变得极大以及涂布稳定性降低。墨接收层可以包含能够添加至稍后将描述的墨接收层涂布液的各种添加剂。
作为硼化合物的实例,可提及硼砂、硼酸、硼酸盐、二硼酸盐、偏硼酸盐、四硼酸盐和五硼酸盐。这些中,硼砂、硼酸和硼酸盐是有利的,这是因为能够快速引起交联反应,并且硼酸是特别有利的。
如果需要,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可包含以下材料。
阳离子性聚合物
除上述之外,墨接收层可包含阳离子性聚合物作为染料固色剂。本发明中,阳离子性聚合物是指不具有粒径的聚合物。阳离子性聚合物能够改善在墨接收层中的特别是品红色染料的染色性,从而抑制以蒽吡啶酮(anthrapyridone)或喹吖啶酮染料为代表的品红色染料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墨渗出(迁移)。
pH调节剂
可以向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用涂布液中适当添加作为pH调节剂的例如以下酸和盐的任一种:甲酸、乙酸、羟基乙酸、草酸、丙酸、丙二酸、琥珀酸、己二酸、马来酸、苹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苯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戊二酸、葡糖酸、乳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庚二酸、辛二酸、甲磺酸,无机酸如盐酸、硝酸和磷酸,及上述酸的盐。
添加剂
此外,作为涂布液用的其它添加剂,还可以使用颜料分散剂、增稠剂、流动性改性剂、消泡剂、抑泡剂、表面活性剂、脱模剂、渗透剂、着色颜料和着色染料。另外,如果需要还可以适当添加荧光增白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防腐剂、防霉剂、防水剂、染料固色剂、硬化剂和耐候剂。
对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形成用涂布液中的固成分浓度不施加特别限制,只要涂布液具有可在基材上形成墨接收层的粘度即可。然而,固成分浓度基于涂布液的总质量有利地为5至50质量%,更有利地为15至30质量%。如果固成分浓度为小于5质量%,则需要增加涂布量以增厚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的厚度。在此情况下,干燥需要许多时间和能量,因此在一些情况下此类涂布液是不经济的。另一方面,如果固成分浓度超过50质量%,此类涂布液的粘度变高,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降低涂布液的涂布性。
作为制备第二墨接收层用涂布液的方法,有利的是将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的分散液和锆化合物添加至水合氧化铝的分散液,使所得混合物放置6小时以上,然后添加聚乙烯醇。将混合物放置6小时以上,由此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和锆化合物的聚集体变得稳定,并且当施涂涂布液时充分改善所得第二墨接收层的雾度,由此获得优异的耐漏白性。当第二墨接收层中锆化合物的含量基于水合氧化铝的含量大于5.0质量%时,有利地在制备涂布液后30分钟内施涂第二墨接收层用涂布液。在此情况下,可在由交联引起的凝胶化发生之前施涂第二墨接收层用涂布液,从而形成具有稳定特性的第二墨接收层。
作为用如此制备的涂布液涂布基材的方法,可应用任何常规已知的涂布方法。例如,通过涂布方式如刮涂法、气刀涂布法、帘式模具涂布法、狭缝式模具涂布法、棒涂法、凹版涂布法或辊涂法的涂布是可行的。其后,借助于干燥装置如热风干燥机、鼓式干燥机或远红外线干燥机进行干燥,由此可形成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另外,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可通过改变水合氧化铝与其它添加剂的组成比而形成,并且还可形成于基材的一个表面或两个表面上。为了改善形成的图像的分辨率和所得记录介质的输送性,还可借助于如压延或铸造装置等装置将墨接收层进行平滑处理。
墨接收层用涂布液可逐次或同时施涂以形成至少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从而形成墨接收层。关于施涂后的干燥,可对于每层进行施涂和干燥,或可在施涂所有涂布液后进行干燥。
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在基材上的涂布量的有利范围以固成分计为5g/m2以上且50g/m2以下。当涂布量为5g/m2以上时,形成的墨接收层能够充分地吸收墨中的水,因此其可以优异地防止墨流动,或形成的图像模糊。当墨接收层的涂布量为50g/m2以下时,可以优异地防止干燥时发生卷曲,并且可特别减少裂纹的产生,从而获得对打印性能期待的此类显著效果。
实施例
下文中将通过以下实施例具体地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的内容不限于实施例。
基材
在下列条件下制备基材。首先用水调节具有下列组成的纸料以具有3质量%的固成分浓度。另外,以下实施例中的“份”是指“质量份”,除非另有说明。
纸料的组成:
纸浆           100份
(80份阔叶树漂白牛皮纸浆(LBKP,游离度:450mL CSF(加拿大标准游离度))和20份针叶树漂白牛皮纸浆(NBKP,游离度:480mL CSF))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221
然后由该纸料通过长网造纸机造纸,进行三段湿压并通过多筒式干燥机干燥。通过施胶压榨设备用氧化淀粉水溶液以1.0g/m2的涂布量浸渍所得纸并干燥。干燥后,通过压延机精加工该纸,从而获得原纸,其具有170g/m2的基重、100秒的施胶度、50秒的透气度、30秒的别克(Bekk)平滑度和11.0mN的Gurley刚度。
将由低密度聚乙烯(70份)、高密度聚乙烯(20份)和二氧化钛(10份)组成的聚合物组合物以25g/m2的量施涂到原纸的一侧上。将由高密度聚乙烯(50份)和低密度聚乙烯(50份)组成的聚合物组合物以25g/m2的量进一步施涂到原纸的另一侧,从而得到聚合物涂布的基材。
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水性分散液
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水性分散液1的制备方法
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水性分散液1以以下方式制备。
在装配有搅拌器、温度计和回流冷凝器的反应容器中装入109g作为反应溶剂的丙酮,并在搅拌下溶解40.00g3,6-二硫代-1,8-辛二醇和6.79g甲基二乙醇胺之后,将所得溶液加热至40℃,并添加62.07g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其后,将所得混合物加热至50℃,添加0.2g锡催化剂并将混合物进一步加热至55℃,从而在搅拌下进行反应4小时。
反应完成后,将反应溶液冷却至室温,并添加3.09g85%甲酸以将反应产物阳离子化。在另外添加446g水后,将所得混合物在减压下浓缩以除去丙酮,并用水调节混合物的浓度,由此制备具有固成分为20质量%的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水性分散液1。所得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平均粒径借助于激光粒径分析系统PAR III(商品名;由OTSUKA ELECTRONICS Co.,Ltd.制造)来测量。结果,平均粒径为50nm。
无机颜料的分散液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的制备
水               335份
水合氧化铝       100份
(Disperal  HP-13,SASOL  Co.的产品)
甲磺酸        1.5份
将甲磺酸添加至作为分散介质的水中,然后添加水合氧化铝,通过均质器分散水合氧化铝,由此制备水合氧化铝浓度为23质量%的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水合氧化铝的平均粒径为160nm。
气相法二氧化硅分散液1的制备
水               430份
改性乙醇         22份
阳离子性聚合物   3份
(SHALLOLDC902P,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DAI-ICHIKOGYOSEIYAKUCO.,  LTD.的产品,平均分子量:9,000)
气相法二氧化硅     100份
(平均粒径:7nm,由BET法的比表面积:300m2/g)
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均聚物添加至作为分散介质的水和改性乙醇中,然后添加气相法二氧化硅以初步分散二氧化硅,由此制备粗分散液。然后将该粗分散液通过高压均质器处理两次以制备二氧化硅浓度为20质量%的气相法二氧化硅分散液。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为100nm。
墨接收层涂布液:
墨接收层涂布液根据以下组成制备,并以涂布液的浓度为17质量%的方式添加水。
墨接收层涂布液(A1)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聚乙烯醇PVA235          9.5份
(Kuraray  Co.,  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乙酸锆                         1.0份
墨接收层涂布液(A2)的组成
气相法二氧化硅分散液1          100份
(以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固成分计;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制备的)
硼酸                           3份
聚乙烯醇                       22份
(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阳离子性水溶性聚合物           1份
(聚烯丙基胺,PAA-HCl-3L,NittoBosekiCo.,Ltd.的产品)
1,1,5,5-四甲基碳酰肼           2份
表面活性剂                     0.1份
(甜菜碱类;Suwanol AM-2150,Nihon Surfactant Kogyo K.K.的产品)。
墨接收层涂布液(B1)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乙酸锆                         6.0份
(Zircosol ZA-20,DAIICH KIGENSO KAGAKU KOGYO CO.,LTD.的产品)
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水性分散液1  4.0份
聚乙烯醇PVA235                 9.7份
(Kuraray Co.,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墨接收层涂布液(B2)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乙酸锆                               5.1份
(Zircosol ZA-20,DAIICH KIGENSO KAGAKU KOGYO CO., LTD.的产品)
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水性分散液1        4.0份
聚乙烯醇PVA235                     9.7份
(Kuraray Co.,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墨接收层涂布液(B3)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乙酸锆                               4.0份
(Zircosol ZA-20,DAIICH KIGENSO KAGAKU KOGYO CO., LTD.的产品)
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水性分散液1        4.0份
聚乙烯醇PVA235                     9.7份
(Kuraray Co.,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墨接收层涂布液(B4)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乙酸锆                               6.0份
(Zircosol ZA-20, DAIICH KIGENSO KAGAKU KOGYO CO.,LTD.的产品)
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水性分散液1        2.0份
聚乙烯醇PVA235                       9.7份
(KurarayCo.,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墨接收层涂布液(B5)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乙酸锆                               6.0份
(Zircosol ZA-20,DAIICH KIGENSO KAGAKU KOGYO CO.,LTD.的品)
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水性分散液1        1.0份
聚乙烯醇PVA235                       9.7份
(KurarayCo.,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墨接收层涂布液(B6)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乙酸锆                               6.0份
(Zircosol ZA-20,DAIICH KIGENSO KAGAKU KOGYO CO.,LTD.的产
Superflex  620                       1.0份
(DAI-ICHI KOGYO SEIYAKU CO.,LTD.的产品)
聚乙烯醇PVA235                       9.7份
(Kuraray Co.,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另外,上述“Superflex620”相当于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分散液。
墨接收层涂布液(B7)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乙酸锆                                 6.0份
(Zircosol ZA-20,DAIICH KIGENSO KAGAKU KOGYO CO.,LTD.的产品)
苯乙烯-丙烯酸类阳离子性乳液SE2220      1.0份
(Seiko PMC Co., Ltd.的产品)
聚乙烯醇PVA235                         9.7份
(Kuraray Co.,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另外,上述“苯乙烯-丙烯酸类阳离子性乳液SE2220”相当于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分散液。
墨接收层涂布液(B8)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聚乙烯醇PVA235                         9.7份
(  Kuraray  Co.,  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墨接收层涂布液(B9)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水性分散液1          4.0份
聚乙烯醇PVA235                         9.7份
(Kuraray Co.,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墨接收层涂布液(B10)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乙酸锆                        6.0份
(Zircosol ZA-20,DAIICH KIGENSO KAGAKU KOGYO CO.,LTD.的产品)
聚乙烯醇PVA235                 9.7份
(Kuraray Co.,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墨接收层涂布液(B11)的组成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1              100份
(以水合氧化铝的固成分计)
乙酸锆                         6.0份
(Zircosol ZA-20,DAIICH KIGENSO KAGAKU KOGYO CO.,LTD.的产品)
阳离子性聚合物“PAS92”        4.0份
(Nitto  Boseki  Co.,  Ltd.的产品)
聚乙烯醇PVA235                 9.7份
(Kuraray Co.,Ltd.的产品,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硼酸                           2.3份。
墨接收层涂布液(B12)的组成
气相法二氧化硅分散液1          100份
(以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固成分计)
硼酸                           3.0份
聚乙烯醇                            20.0份
(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乙酸锆                              6.0份
(Zircosol ZA-20,DAIICH KIGENSO KAGAKU KOGYO CO.,LTD.的产品)
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水性分散液1       4.0份
表面活性剂                          0.3份
(甜菜碱类;Suwanol AM-2150,Nihon Surfactant Kogyo K.K.的产品)。
墨接收层涂布液(B13)的组成
将以下组合物和化合物首先混合以制备液体组合物。
水合氧化铝分散液                    30质量%
(固成分:6质量%,“Alumina Sol520”,NISSAN CHEMICALINDUSTRIES,LTD.的产品)
聚氨酯乳液分散液                    60质量%
(固成分:27质量%,“E-2500”,DAI-ICHI KOGYO SEIYAKU,CO.,LTD.的产品)
聚乙烯醇                            3质量%
(“GL-05”,NIPPON SYNTHETIC CHEMICAL INDUSTRY CO.,LTD.的产品)
锆有机酸盐溶液                      7质量%.
(固成分:1.9质量%,“ZB115”,Matsumoto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e Co.,Ltd.的产品)
聚氨酯乳液分散液中包含的聚氨酯乳液为非离子性聚氨酯乳液。聚乙烯醇的聚合度和皂化度分别为500和86.5至89mol/L。通过从液体组合物中除去液体组分而留下的组分的含量如下:水合氧化铝:聚氨酯乳液:聚乙烯醇:锆有机酸盐=15.8质量%:71.2质量%:7.9质量%:5.0质量%。
墨接收层涂布液(B14)的组成
气相法二氧化硅分散液1                 100份
(以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固成分计)
硼酸                                  3.0份
聚乙烯醇                              20.0份
(皂化度:88%,平均聚合度:3,500)
阳离子性乳液                          4.0份
(苯乙烯-丙烯酸类;SE2220,Seiko PMC Co.,Ltd.的产品)
乙酸锆                                4.0份
(Zircosol ZA-20,DAIICH KIGENSO KAGAKU KOGYO CO.,LTD.的产品)
表面活性剂                            0.3份
(甜菜碱类;Suwanol AM-2150,Nihon Surfactant Kogyo K.K.的产品)
另外,上述“阳离子性乳液”相当于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
实施例1
将墨接收层涂布液(A1)作为第一墨接收层以涂布量为28g/m2棒涂布于以上述方式制备的基材上,并在60℃下干燥。其后,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1)作为第二墨接收层以涂布量为7g/m2棒涂于第一墨接收层上,并60℃下干燥,由此获得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对所得记录介质进行以下评价2-5。
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将墨接收层涂布液(A1)和墨接收层涂布液(B1)分别作为第一墨接收层和第二墨接收层涂布于透明聚酯膜(100Q80D,Toray  Co.Ltd.的产品,厚度:100μm)上,由此获得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对所得记录介质进行以下评价1。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以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的涂布量分别为32g/m2和3g/m2的方式调节涂布液的流量。除了上述条件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中,以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的涂布量分别为25g/m2和10g/m2的方式调节涂布液的流量。除了上述条件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4
除了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2)用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墨接收层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5
除了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3)用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墨接收层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6
除了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4)用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墨接收层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7
除了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5)用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墨接收层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8
除了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6)用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墨接收层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实施例9
除了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7)用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墨接收层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1
除了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1)以涂布量为35g/m2涂布于以上述方式制备的基材上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2
除了以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的涂布量分别为34g/m2和1g/m2的方式调节实施例1中的涂布液的流量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3
除了以第一和第二墨接收层的涂布量分别为23g/m2和12g/m2的方式调节实施例1中的涂布液的流量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4
除了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8)用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墨接收层(距基材最远的层)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5
除了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9)用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墨接收层(距基材最远的层)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6
除了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10)用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墨接收层(距基材最远的层)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7
除了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11)用于实施例1中的第二墨接收层(距基材最远的层)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本实施例的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8
在实施例1中,以19g/m2的涂布量使用墨接收层涂布液(A2)以形成第一墨接收层(与基材接近的层),并以5g/m2的涂布量使用墨接收层涂布液(B12)以形成第二墨接收层(距基材最远的层)。除了上述条件之外,以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备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9
将2g墨接收层涂布液(B13)借助于棒涂机No.20分别涂布于聚氯乙烯制的基材和透明聚酯膜(100Q80D,Toray Co.Ltd.的产品,厚度:100μm)上并在70℃下干燥5分钟,由此形成墨接收层,获得记录介质,并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比较例10
将墨接收层涂布液(A2)作为第一墨接收层(与基材接近的层)和墨接收层涂布液(B14)作为第二墨接收层(远离基材的层)同时双层涂布于基材上。将墨接收层涂布液(A2)中细颗粒二氧化硅的涂布量控制为12g/m2,并将墨接收层涂布液(B14)中细颗粒二氧化硅的涂布量控制为8g/m2。涂布后的干燥在以下干燥条件下进行:在10℃冷却20秒后吹送30至55℃的热风。对所得记录介质进行以下评价1-5。结果示于表1中。
评价
评价1:雾度
在通过将墨接收层设置在透明基材上获得的记录介质的墨接收层侧上的雾度值和透明基材的雾度值借助于雾度计(NDH-2000,由NIPPONDENSHOKU INDUSTRIES CO.,LTD.制造)测量。计算设置有墨接收层的记录介质的雾度值与透明基材之间的差作为雾度。
评价2:着色OD
通过喷墨记录设备(iP4600,由Canon Inc.制造)用黑色墨(Bk)以100%的墨量在上述制备的各记录介质的墨接收层侧上打印实心图像。借助于光学反射浓度计(“530”分光浓度计,由X-Rite Co.制造)测量打印后的光学浓度。
5:2.10以上;
4:2.00以上,但小于2.10;
3:1.90以上,但小于2.00;
2:1.80以上,但小于1.90;
1:小于1.90。
评价3:在打印机中输送时的耐擦伤性
评价上述制备的各记录介质在高速打印中输送时的表面擦伤。输送时的表面擦伤是被认识为由通过记录介质与硬构件如输送时支承记录介质的辊接触而使得记录介质的接触部的光泽性改变的情况导致的擦伤的现象。将通过改造Pro9000(由Canon Inc.制造)获得的设备用作评价用设备,并目视评价在黑色实心图像打印时擦伤的明显程度。目视评价在办公室环境(环境1)和室外环境(环境2)两种环境下进行。擦伤在室外环境下更明显,因为施加了强的直射日光。
5:在环境1和环境2两种下擦伤都不明显;
4:在环境1下擦伤不明显,但在环境2下有点明显;
3:在环境1和环境2两者下擦伤有点明显;
2:在环境1下擦伤有点明显,但在环境2下非常明显;
1:在环境1和环境2两者下擦伤都非常明显。
评价4:耐臭氧性
借助于喷墨记录设备(iP4600,由Canon Inc.制造)打印256灰度级的灰色片(Gray patches)。使Bk O.D.值最接近于1.0的色片暴露于臭氧以通过暴露前后O.D.值之间的比(O.D.残存率)来评价耐臭氧性。将暴露于臭氧的条件控制为23℃、50%RH,臭氧浓度为10ppm和臭氧暴露时间为40小时。
OD残存率(%)=(试验后的OD/试验前的OD)×100。
5:O.D.残存率为85%以上;
4:O.D.残存率为80%以上,但小于85%;
3:O.D.残存率为75%以上,但小于80%;
2:O.D.残存率为70%以上,但小于75%;
1:O.D.残存率为小于70%;
评价5:耐漏白性
借助于喷墨打印机(iP4600,由Canon Inc.制造)在上述制备的各记录介质上打印以下图像。
图像1:通过PhotoShop7.0中的RGB模式在(R,G,B)=(0,0,0)下在15cm×15cm的区域上打印的实心图像。
图像2:通过PhotoShop7.0中的RGB模式在(R,G,B)=(255,255,0)下在5cm×5cm的区域上打印的实心图像。
打印后,将记录介质在23℃和60%RH的环境下干燥30分钟,然后将记录介质以图像1和图像2彼此接触的方式彼此重叠,并保存24小时。保存24小时后,从测量的Lab值(RD-918,Gretag Macbeth Co.的产品)计算重叠在图像2上的图像1的部分与未重叠在图像2上的图像1的部分之间的ΔE。
5:ΔE为小于0.2;
4:ΔE为0.2以上,但小于0.3;
3:ΔE为0.3以上,但小于0.5;
2:ΔE为0.5以上,但小于0.7;
1:ΔE为小于0.7。
表1
Figure BDA0000392864380000381
尽管参考示例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下述权利要求的范围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涵盖所有此类变型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5)

1.一种记录介质,其依次包括基材、第一墨接收层和为最外层的第二墨接收层,其中
所述第一墨接收层包含水合氧化铝和聚乙烯醇,
所述第二墨接收层包含水合氧化铝、聚乙烯醇、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和锆化合物,和
所述第二墨接收层的厚度为3μm以上且10μ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在所述第二墨接收层中所述锆化合物的含量(质量%)相对于所述水合氧化铝的含量(质量%)以质量比计为大于5.0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在所述第二墨接收层中所述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的含量(质量%)相对于所述水合氧化铝的含量(质量%)以质量比计为2.0质量%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阳离子性聚合物颗粒为阳离子性聚氨酯聚合物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阳离子性聚氨酯聚合物颗粒通过使具有2个以上活性羟基的含硫有机化合物(A)、具有2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的多异氰酸酯化合物(B)和具有2个以上活性羟基的胺化合物(C)进行加聚并使部分氨基阳离子化而获得。
CN201310466884.5A 2012-10-09 2013-10-09 记录介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076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24136 2012-10-09
JP2012-224136 2012-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7673A true CN103707673A (zh) 2014-04-09
CN103707673B CN103707673B (zh) 2015-11-11

Family

ID=49356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66884.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07673B (zh) 2012-10-09 2013-10-09 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46166B2 (zh)
EP (1) EP2719543B1 (zh)
JP (1) JP6234150B2 (zh)
CN (1) CN103707673B (zh)
BR (1) BR102013025374A2 (zh)
RU (1) RU20131450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1191A (zh) * 2017-03-28 2017-06-13 桂林医学院 便于观察dab显色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11612B2 (en) 2013-12-24 2016-12-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JP6272009B2 (ja) 2013-12-24 2018-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415134B2 (ja) 2014-06-27 2018-10-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6002462B4 (de) 2015-03-02 2022-04-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ufzeichnungsmedium
US10875345B2 (en) 2015-11-06 2020-12-29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able recording media
US9944107B2 (en) 2016-01-08 2018-04-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US10093119B2 (en) 2016-03-31 2018-10-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US10166803B2 (en) 2016-03-31 2019-01-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JP6784503B2 (ja) 2016-03-31 2020-1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125284B2 (en) 2016-05-20 2018-11-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queous ink, ink cartridge,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EP3482965B1 (en) * 2017-11-10 2022-03-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substrate and recording medium
JP7167470B2 (ja) * 2018-03-30 2022-1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と処理剤のセット及び記録方法
JP7479861B2 (ja) 2019-02-27 2024-05-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78694A1 (en) * 2004-10-12 2006-04-13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imited Ink-jet recording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CN1769065A (zh) * 2004-10-28 2006-05-10 柯尼卡美能达影像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片材
CN101111388A (zh) * 2005-02-04 2008-01-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介质
US20080241436A1 (en) * 2007-03-29 2008-10-02 Fujifilm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medium
US20110256324A1 (en) * 2010-04-20 2011-10-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dium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55943B2 (en) 2001-08-22 2006-06-0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set for ink-jet recording, recording unit,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US7029109B2 (en) 2001-08-22 2006-04-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ink set,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recording unit and ink cartridge
JP4100986B2 (ja) 2001-08-22 2008-06-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記録ユニ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吐出の安定化方法
JP2004025633A (ja) * 2002-06-26 2004-01-29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4585859B2 (ja) 2002-09-17 2010-1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6932465B2 (en) 2002-09-17 2005-08-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action solution, set of reaction solution and ink,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method
JP4343632B2 (ja) 2002-09-17 2009-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反応液、反応液とインクとのセ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4856885B2 (ja) 2004-03-16 2012-0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組成物、液体組成物とインクのセット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3958325B2 (ja) 2004-03-16 2007-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ト媒体用塗布液、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画像形成方法、プリント媒体用塗布液とインクジェット用インクとのセット、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81260B2 (ja) 2004-03-16 2012-07-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水性インク、反応液と水性インクの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642540B2 (ja) 2004-04-30 2011-03-02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酸化防止剤およびそれらを適用した被記録媒体
DE602005024397D1 (de) 2004-06-28 2010-12-09 Canon Kk Wässrige tinte, wässriger tintensatz, tintenpatrone, tintenstrahlaufzeichner,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verfahren und bilderzeugungsverfahren
CN1977004B (zh) 2004-06-28 2010-05-05 佳能株式会社 水性墨水、喷墨记录方法、墨盒、记录单元、喷墨记录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WO2006001543A1 (ja) 2004-06-28 2006-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記録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EP1764397B1 (en) 2004-06-28 2010-06-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yan ink and ink set
WO2006001540A1 (ja) 2004-06-28 2006-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シアンインク、インクセット、インクと反応液の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KR100852797B1 (ko) 2004-06-28 2008-08-18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수성 잉크, 잉크 셋트 및 화상 형성 방법
JP2006051741A (ja) 2004-08-13 2006-02-23 Seiko Epson Corp 液体組成物および記録媒体
JP4350667B2 (ja) 2005-03-10 2009-10-21 三菱製紙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4693779B2 (ja) 2004-10-15 2011-06-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1816001B1 (en) 2004-11-19 2012-06-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JP2006188045A (ja) 2004-12-09 2006-07-20 Canon Inc 反応液、インク組成物と反応液とのセット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JP2006265525A (ja) 2005-02-25 2006-10-05 Canon Finetech Inc 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被記録媒体
JP2008174736A (ja) 2006-12-20 2008-07-31 Canon Inc 水性インク、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106526B2 (ja) 2007-04-18 2012-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172884A (ja) * 2008-01-25 2009-08-06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JP2009196326A (ja) * 2008-02-25 2009-09-03 Fujifilm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09113702A1 (en) 2008-03-14 2009-09-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dium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and fine particle dispersion
JP5031681B2 (ja) 2008-06-23 2012-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用記録媒体
JP2010201838A (ja) * 2009-03-05 2010-09-16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材料
US8252392B2 (en) 2009-11-05 2012-08-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JP5634227B2 (ja) 2009-12-08 2014-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記録媒体
US8524336B2 (en) 2010-05-31 2013-09-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JP5501315B2 (ja) 2010-10-18 2014-05-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JP5875374B2 (ja) 2011-02-10 2016-03-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78694A1 (en) * 2004-10-12 2006-04-13 Mitsubishi Paper Mills Limited Ink-jet recording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CN1769065A (zh) * 2004-10-28 2006-05-10 柯尼卡美能达影像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片材
CN101111388A (zh) * 2005-02-04 2008-01-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喷墨记录介质
US20080241436A1 (en) * 2007-03-29 2008-10-02 Fujifilm Corporation Inkjet recording medium
US20110256324A1 (en) * 2010-04-20 2011-10-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jet recording mediu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1191A (zh) * 2017-03-28 2017-06-13 桂林医学院 便于观察dab显色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07673B (zh) 2015-11-11
EP2719543A3 (en) 2014-11-12
JP2014094559A (ja) 2014-05-22
JP6234150B2 (ja) 2017-11-22
EP2719543B1 (en) 2016-03-02
BR102013025374A2 (pt) 2018-06-26
EP2719543A2 (en) 2014-04-16
US8846166B2 (en) 2014-09-30
US20140099453A1 (en) 2014-04-10
RU2013145075A (ru) 2015-04-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07673B (zh) 记录介质
CN102632737B (zh) 喷墨记录介质
US7199182B2 (en) Aqueous resin composition, ink jet recording material and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WO2006028176A1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シート
CN102189861B (zh) 记录介质
JP2006265525A (ja) 高分子化合物および被記録媒体
US6500525B1 (en) Recording medium, image formation method thereby,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3906978B2 (ja) 水性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被記録材
CN1957010B (zh) 抗氧化剂及使用该抗氧化剂的记录介质
CN103129200B (zh) 记录介质
CN1318225C (zh) 喷墨记录介质
JP4642540B2 (ja) 高分子化合物、高分子酸化防止剤およびそれらを適用した被記録媒体
JP4164600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受理層用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被記録材
CN102785500B (zh) 喷墨记录介质
JP2011101988A (ja) 記録媒体
JP4490884B2 (ja) 被記録媒体
JP4339817B2 (ja) 被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80605A (ja) 被記録媒体
JP4430578B2 (ja) 高分子酸化防止剤およびそれを適用した被記録媒体
JP201203544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媒体
JP200500133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キャストコート紙
JP200500133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キャストコート紙
JP2007030196A (ja) 被記録媒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224047A (ja) 包装材料、及び、係る包装材料で記録媒体を密封包装した記録媒体包装体
KR20120129818A (ko) 잉크젯 기록 매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Termination date: 202010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