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96166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96166A
CN103696166A CN201310446811.XA CN201310446811A CN103696166A CN 103696166 A CN103696166 A CN 103696166A CN 201310446811 A CN201310446811 A CN 201310446811A CN 103696166 A CN103696166 A CN 1036961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oth
mentioned
presser feet
thick
conveying tee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681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96166B (zh
Inventor
竹村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961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961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961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961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其在更换压脚后仍能够准确地检测布厚并改变送布齿的动作轨迹。CPU能够执行手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在显示部显示布厚0mm状态的指示信息(S27)。看着指示信息的操作者将压脚降至布厚0mm状态。CPU对是否按下确定开关进行判断(S28),当按下了确定开关时(S28:是),CPU将当前的压脚高度设定为零位置,并将霍尔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存储于存储装置(S29)。因此,操作者能够在更换压脚后设定压脚高度的零位置,因此,缝纫机能够准确地检测待缝制的布的布厚。缝纫机能够与布厚相应地适当地改变送布齿的动作轨迹,因此,能够与布厚相应地适当地进行缝制。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缝纫机具有用于调整送布齿的动作轨迹的机构。操作者根据布的厚度、材质等改变送布齿的动作轨迹。日本特许公开1994年86883号公报所公开的缝纫机的上送布装置具有上送布齿、布厚检测部、RAM和水平送布变更部。布厚检测部使用传感器等检测压脚的高度,并根据压脚的高度来检测布的布厚。RAM可存储与布厚检测部的布厚检测数据相对应的脉冲电动机的工作量等。脉冲电动机用于调节上送布齿的送布量。水平送布变更部计算与布厚检测部所检测到的布厚相对应的脉冲电动机的工作量,并设定与布厚相应的上送布齿的水平送布量。
操作者有时会将压脚更换成高度不同的压脚。当更换压脚时,没有布的状态下的压脚高度位置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高。因此,缝纫机需要校正压脚高度。操作者有可能未校正压脚高度就继续使用缝纫机。当压脚高度位置发生变化时,布厚检测部会输出与实际的布厚不同的布厚检测数据。此时,送布齿的动作轨迹有可能在与假定的布厚条件下的时间不同的时间发生变化。此时,送布齿有可能在机针刺入到加工布中的状态下进行送布。因此,缝纫机有可能发生机针被折断和缝制不良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更换压脚后仍能准确地检测布厚并改变送布齿的动作轨迹的缝纫机。
技术方案1的缝纫机具有:压脚,其用于将布按压于设置在机座部的针板上;第一位置检测部,其用于检测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布厚检测部,其用于根据上述第一位置检测部所检测到的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来检测由上述压脚按压于上述针板上的上述布的布厚;以及变更部,其用于根据上述布厚检测部所检测到的上述布的上述布厚来改变用于在输送方向输送上述布的送布齿的动作轨迹;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具有:上下动作机构,其用于使上述送布齿进行在上下方向的动作;电动机,其用于与上述上下动作机构使上述送布齿进行的在上下方向的动作相应地在输送方向驱动上述送布齿;以及设定部,其用于将上述压脚在上述压脚抵接于上述针板上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上述布厚检测部根据压布位置和上述设定部所设定的上述基准位置来检测上述布厚,该压布位置为上述压脚在将上述布按压于上述针板上的状态下的上述上下方向位置;上述变更部根据上述布厚检测部所检测到的上述布厚,将上述送布齿的动作轨迹改变为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不同的动作轨迹,该开始时间是上述送布齿相对于上下方向位置开始向上述输送方向的动作的时间,该结束时间是上述送布齿相对于上下方向位置结束向上述输送方向的动作的时间。缝纫机具有设定部,设定部能够设定压脚的基准位置。操作者有时会将压脚更换为其他压脚。操作者只要利用设定部正确地设定压脚的基准位置,就能够根据基准位置和压布位置准确地检测布的布厚。变更部能够与布的布厚相应地适当地改变送布齿的动作轨迹。因此,缝纫机能够与布的布厚相应地适当地进行缝制。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结构,技术方案2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上述设定部具有:主轴停止判断部,其用于对上述缝纫机的主轴是否处于停止状态进行判断;第二位置检测部,其用于在上述主轴停止判断部判断为上述主轴处于停止状态时,检测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压脚位置判断部,其用于对上述第二位置检测部所检测到的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是否在上述基准位置以下进行判断;以及第一基准位置更新部,其用于在上述压脚位置判断部判断为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在上述基准位置以下时,将上述基准位置更新为上述第二位置检测部所检测到的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操作者有时在将压脚更换为其他压脚之后却忘记设定基准位置。在上轴处于停止状态而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时处于基准位置以下时,存在压脚抵接于针板上的可能性。缝纫机能够将基准位置设定为该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因此,即使在操作者忘记设定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缝纫机也能够自动地设定基准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结构,技术方案3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该缝纫机具有第二基准位置更新部,在未由上述第一基准位置更新部更新上述基准位置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时,或者持续了规定针数以上时,该第二基准位置更新部将上述基准位置更新为临时基准位置,该临时基准位置为预先设定在上述压脚自上述针板上离开的方向上的位置。当未更新基准位置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时,或者持续了规定针数以上时,存在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发生了偏移的可能性。在上述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或者规定针数以上的情况下,缝纫机能够将基准位置更新为临时基准位置。临时基准位置设定在压脚自针板上离开的方向上。因此,当将基准位置更新为临时基准位置时,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有可能处于基准位置以下。因此,缝纫机能够在下一次设定基准位置时将基准位置设定为该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因此,即使在操作者忘记设定基准位置的情况下,缝纫机也能够自动地设定基准位置。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结构,技术方案4的缝纫机的特征在于,上述临时基准位置为上述压脚在上述上下方向位置中的自上述针板上离开的方向上的最大值。通过将临时基准位置设定为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的最大值,使缝纫机能够在下一次设定基准位置时可靠地设定基准位置。因此,即使在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发生了偏移的情况下,缝纫机也能够将基准位置设定为正确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送布机构30的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送布机构30的第二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送布机构30的第三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送布齿34的动作轨迹的图。
图6是表示缝纫机1的机臂部4的左端部的内部的图。
图7是在用压脚17按压布100的状态下压杆63的立体图。
图8是在用压脚17按压布100的状态下压杆63的主视图。
图9是在压脚17与针板15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压杆63的主视图。
图10是比较压脚17A、17B的厚度的图。
图11是缝纫机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2是校正值数据95的示意图。
图13是薄布用轨迹数据80的示意图。
图14是厚布用轨迹数据90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图13的薄布用轨迹数据80和图14的厚布用轨迹数据90条件中上轴角与送布轴角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16是表示薄布用轨迹802和厚布用轨迹902的图。
图17是表示在送布齿34按照薄布用轨迹802移动后机针8于结束时间的位置的图。
图18是表示在送布齿34按照厚布用轨迹902移动后机针8于结束时间的位置的图。
图19是送布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出厂时校正处理的流程图。
图21是手动零位置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22是自动零位置设定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9说明缝纫机1的结构。图1的纸面上侧、下侧、右侧、左侧、表面侧、背面侧分别是缝纫机1的上侧、下侧、右侧、左侧、前侧、后侧。
如图1所示,缝纫机1具有机座部2、支柱部3和机臂部4。机座部2是缝纫机1的基座,其自上方安装于工作台20上表面的凹部(省略图示)。支柱部3自机座部2的右端向垂直上方延伸。机臂部4自支柱部3的上端向左方延伸,与机座部2上表面相对。机臂部4在左端部下方安装有压脚17。压脚17与送布齿34(参照图2)相对。机臂部4在左端部下方保持有针杆7。针杆7在下端安装有机针8。针杆7和机针8在主电动机13的驱动下上下地往返移动。机臂部4在左端部前方具有挑线杆9。挑线杆9与针杆7连动地上下运动。机臂部4在上部具有操作部10。操作部10在前表面具有显示部11。操作者一边看着显示部11一边操作操作部10,将各种指示输入缝纫机1。
缝纫机1在工作台20下表面具有控制装置25。控制装置25借助杆21与踩踏式的踏板22相连接。操作者可向前侧或后侧操作踏板22。控制装置25根据踏板22的操作方向和操作量控制缝纫机1的动作。缝纫机1在工作台20下方具有膝操作杆23。操作者通过操作膝操作杆23使压杆63(参照图6)上下运动,从而使压脚17上下运动。
支柱部3在右侧面上部具有主电动机13。机臂部4在内部具有主轴14。主轴14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在机臂部4内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主轴14的右端与主电动机13相连接,主轴14的左端与针杆上下运动机构(省略图示)相连接。主电动机13驱动主轴14而使针杆7和挑线杆9上下运动。主轴14旋转一圈,针杆7上下往返运动一次。
机座部2在上表面左端具有针板15。针板15在大致中央部具有容针孔18(参照图2)。机针8的下端在下降时穿过容针孔18。针板15分别在容针孔18的左方、后方、右方、前方具有送布齿孔19(参照图2)。送布齿孔19呈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形状。机座部2在针板15的下方具有梭子机构(省略图示)和送布机构30(参照图2~图4)。送布机构30是用于输送作为缝制对象的布的机构。
参照图2说明送布机构30的结构。图2的上侧、下侧、右侧、左侧、左上侧、右下侧分别是缝纫机1的上侧、下侧、前侧、后侧、右侧、左侧。送布机构30具有送布台33、送布齿34、送布电动机35、动力传递机构40、中间作用臂38、上下动力机构47等。送布台33位于针板15的下方且与针板15大致平行。送布台33在上表面的中心附近大致水平地支承有四个送布齿34。各送布齿34与送布齿孔19的位置相对应。各送布齿34均在前后方向上较长。送布齿34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小于送布齿孔19的长度。送布齿34在上部具有凹凸。在凹凸与压脚17之间夹持布。送布齿34使布在水平方向移动。送布电动机35配置在送布台33的右方。送布电动机35是步进电机,使送布台33在前后方向移动。送布电动机35具有驱动轴36。驱动轴36向左方延伸。送布电动机35使驱动轴36转动。
动力传递机构40具有第一臂部41、第二臂部42和连结部65。第一臂部41的一端垂直于送布电动机35的驱动轴36地安装于该驱动轴36的顶端。第一臂部41的另一端以第一臂部41能够转动的方式与第二臂部42的一端相连结。第二臂部42的另一端以第二臂部42能够转动的方式与中间作用臂38的后端相连结。第一臂部41的另一端与第二臂部42的一端彼此连结的部位为连结部65。第二臂部42的另一端与中间作用臂38的后端彼此连结的部位为连结部66。中间作用臂38沿前后方向延伸,将其前端部固定于水平输送轴28的右端侧。水平输送轴2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于送布电动机35的左上方。水平输送轴28沿左右方向延伸,支承于机座部2。连杆构件50的下端垂直于水平输送轴28地安装于该水平输送轴28的左端部。连杆构件50的上端以连杆构件50能够转动的方式与送布台33的前端部相连结。当驱动轴36在转动范围内向一方向和该一方向的反方向往返转动时,连结部65在前后方向水平往返移动,连结部66在上下方向往返移动。通过连结部66的移动,中间作用臂38以水平输送轴28为中心转动。水平输送轴28与中间作用臂38的转动连动地转动。通过水平输送轴28的转动,送布台33在前后方向移动。
送布台33在后端具有上下动力机构47。上下动力机构47具有上下输送轴27、带轮24、偏心部39和连杆构件51。上下输送轴27沿左右方向延伸且能够旋转。机座部2支承上下输送轴27。上下输送轴27位于与水平输送轴28平行的位置。上下输送轴27在右端部固定有带轮24。带轮24借助同步带(省略图示)与主轴14(参照图1)相连结。因此,上下输送轴27在主电动机13的驱动下以与主轴14保持着同步的状态旋转。偏心部39设于上下输送轴27的左端。偏心部39相对于上下输送轴27的轴心偏心。连杆构件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送布台33的后端。连杆构件51以偏心部39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该偏心部39。偏心部39随着上下输送轴27的旋转借助连杆构件51使送布台33上下运动。当主轴14旋转一圈时,上下输送轴27旋转一圈,上下动力机构47使送布台33上下往返运动一次。
参照图2~图4说明送布机构30如何使送布台33进行在前后方向的动作。驱动轴36在转动范围内分别向一方向和该一方向的反方向往返地重复转动。送布机构30重复下述第一状态~第三状态而使送布台33在前后方向移动。图2~图4所示的区域W1~区域W3分别是针板15上表面周围的局部放大图。
图2所示的送布机构30处于第一状态。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一条直线上。连结部66位于最上部且是位于连结部65的上方。中间作用臂38呈大致水平。送布台33位于其可动范围的最前方。送布齿34位于送布齿孔19的最前方位置。连结部65在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一条直线上时的位置为中间位置。中间位置是指连结部65在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范围的中间位置。当送布电动机35自第一状态开始驱动时,驱动轴36绕左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臂部41伴随着驱动轴36的转动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连结部65自中间位置向前方位置移动。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以连结部65为基点地朝向前方弯曲成大致L字形。第二臂部42以连结部65为中心绕左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第二臂部42的转动,连结部66向下方移动。连结部66向下方拉动中间作用臂38的后端。中间作用臂38以水平输送轴28为中心绕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其后端向斜下方倾斜。水平输送轴28与中间作用臂38的转动连动地绕逆时针方向转动。连杆构件50与水平输送轴28连动地绕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送布台33向后方移动。当驱动轴36转动至可转动范围的一端部时,送布齿34位于送布齿孔19的最后方位置。如图3所示,送布机构30处于第二状态。送布电动机35使驱动轴36的转动方向反转。驱动轴36绕左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臂部41伴随着驱动轴36的转动绕逆时针方向转动。连结部65自前方位置移动至中间位置。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一条直线上。中间作用臂38以水平输送轴28为中心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而返回至大致水平状态。水平输送轴28与中间作用臂38的转动连动地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连杆构件50与水平输送轴28连动地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送布台33向前方移动。送布齿34位于送布齿孔19的最前方位置。送布机构30返回至第一状态(参照图2)。驱动轴36自第一状态继续绕左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第一臂部41伴随着驱动轴36的转动继续绕逆时针方向转动。连结部65自中间位置向后方位置移动。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以连结部65为基点地朝与第二状态时相反的一侧即朝后方弯曲成大致L字形。第二臂部42以连结部65为中心绕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第二臂部42转动,连结部66向下方移动。连结部66向下方拉动中间作用臂38的后端。中间作用臂38以水平输送轴28为中心绕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其后端向斜下方倾斜。水平输送轴28与中间作用臂38的转动连动地绕逆时针方向转动。连杆构件50与水平输送轴28连动地绕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送布台33向后方移动。当驱动轴36转动至可转动范围的另一端部时,送布齿34位于送布齿孔19的最后方位置。如图4所示,送布机构30处于第三状态。送布电动机35使驱动轴36的转动方向反转。驱动轴36绕左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臂部41伴随着驱动轴36的转动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连结部65自后方位置移动至中间位置。第一臂部41和第二臂部4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一条直线上。中间作用臂38以水平输送轴28为中心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而返回至大致水平状态。水平输送轴28与中间作用臂38的转动连动地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连杆构件50与水平输送轴28连动地绕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送布台33向前方移动。送布齿34位于送布齿孔19的最前方位置。送布机构30返回至第一状态(参照图2)。送布机构30重复第一状态~第三状态而使送布台33在前后方向移动。
参照图5说明送布机构30朝后方送布的动作。送布机构30通过重复第一状态~第三状态和使送布台33上下运动来送布。送布台33在主电动机13的驱动下上下运动。在送布机构30处于第一状态时(参照图2),送布齿34位于位置341。位置341是送布齿34的上部与针板15上表面大致齐平的位置。
当主电动机13驱动时,送布台33借助偏心部39和连杆构件51向上方移动。送布齿34自针板15上表面向上方突出。送布电动机35使驱动轴36绕左视状态下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送布台33借助动力传递机构40向后方移动。送布齿34自位置341向后方移动并经过位置342。位置342是送布齿34的上部自针板15上表面突出到上方的位置。因此,送布机构30朝后方送布。当主电动机13继续驱动时,送布台33借助偏心部39和连杆构件51向下方移动。送布齿34移动至位置343。位置343是送布齿34的上部与针板15上表面大致齐平的位置。驱动轴36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至转动范围的一端部,送布机构30处于第二状态(参照图3)。送布机构30停止送布。在第二状态之后,送布电动机35使驱动轴36的转动方向反转而绕左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送布台33借助动力传递机构40向前方移动。送布齿34自位置343向前方移动并经过位置344。位置344是送布齿34自针板15上表面下降到下方的位置。由于送布齿34自针板15上表面下降到下方,因此,送布机构30不会送布。当主电动机13继续驱动时,送布台33借助偏心部39和连杆构件51向上方移动。送布齿34返回至位置341。送布齿34的上部与针板15上表面大致齐平。送布电动机35使驱动轴36绕左视状态下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送布机构30返回至第一状态(参照图2)。
在第一状态之后,驱动轴36继续绕逆时针方向转动。送布台33借助动力传递机构40从而其移动方向被从前方切换为后方。送布齿34自位置341向后方移动并经过位置342。送布齿34的上部自针板15上表面突出到上方。送布机构30再次朝后方送布。当主电动机13继续驱动时,送布台33借助偏心部39和连杆构件51向下方移动。送布齿34移动至位置343。送布齿34的上部与针板15上表面大致齐平。送布电动机35的驱动轴36绕逆时针方向转动至转动范围的另一端部,送布机构30处于第三状态(参照图4)。送布机构30停止送布。在第三状态之后,送布电动机35使驱动轴36的转动方向反转而绕顺时针方向转动。送布台33借助动力传递机构40向前方移动。送布齿34自位置343向前方移动并经过位置344。送布齿34自针板15上表面下降到下方。因此,送布机构30不会送布。当主电动机13继续驱动时,送布台33借助偏心部39和连杆构件51向上方移动。送布齿34返回至位置341。送布齿34的上部与针板15上表面大致齐平。送布电动机35使驱动轴36绕顺时针方向转动。送布机构30返回至第一状态。送布机构30重复上述动作来朝后方送布。
参照图6~图9说明用于检测布厚的机构。机臂部4在左端部的内部具有压杆63、弹簧71、夹线机构(省略图示)、压脚驱动机构(省略图示)等。压杆63在机臂部4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压杆63下端自机臂部4下端突出到下方。压杆63在下端具有压脚17。压杆63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具有压杆抱箍59。压杆63在压杆抱箍59的上侧具有弹簧71。机臂部4在上端具有旋钮部74。旋钮部74的下端抵接于弹簧71的上端。弹簧71向下方对压杆抱箍59施力。压脚驱动机构(省略图示)与膝操作杆23(参照图1)及压杆抱箍59相连结。当操作者向右方推压膝操作杆23时,压脚驱动机构使压杆抱箍59克服弹簧71的施力而向上方移动。压脚17伴随着压杆抱箍59向上方的移动而上升。当操作者停止向右方推压膝操作杆23时,弹簧71向下方对压杆抱箍59施力,因此,压杆63和压脚17下降。压脚17向下方按压被载置在机座部2的针板15上的布100(参照图8)。压杆抱箍59在左端部具有板状部位591,该板状部位591在左侧具有板面。板状部位591在左表面下部具有磁体592。机臂部4在左端具有电气基板72。电气基板72与板状部位591的左表面相对。电气基板72固定于机臂部4左端的安装板401(参照图6)。电气基板72与板状部位591彼此分离。电气基板72在右表面安装有霍尔传感器73。霍尔传感器73借助驱动电路60和I/O接口(以下称作I/O)48与CPU44相连接(参照图11)。驱动电路60(参照图11)驱动霍尔传感器73。驱动电路60对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进行放大等后将其输入至CPU44。霍尔传感器73检测磁体592所产生的磁场。当压脚17和压杆63的上下位置(升降位置)发生变化时,磁体592的上下位置(升降位置)发生变化。当磁体592的上下位置发生变化时,霍尔传感器73所检测到的磁场发生变化。因此,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发生变化。CPU44根据输出电压的变化来检测压杆63和压脚17的上下位置。缝纫机1在后述的出厂时校正处理(参照图20)中,将压脚17抵接于针板15的位置(参照图9)作为原点位置进行校正。原点位置时的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为基准值。基准值存储于后述的存储装置49(参照图11)。在缝纫机1出厂时,原点位置设定为压脚高度的零位置。压脚高度是指以针板15上表面为基准时压脚17所处的高度(mm)。压脚高度的零位置例如是压脚17抵接于针板15上表面的位置。压脚高度的零位置与本发明的基准位置相当。CPU44通过比较基准值和在针板15与压脚17之间夹持有布100的状态(参照图8)下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来检测压脚高度,从而检测布100的布厚。CPU44通过后述的手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参照图21)和自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参照图22)来设定零位置。
参照图1说明压脚17的种类与压脚高度的关系。操作者根据待缝制的布的厚度和材质的不同等,有时会更换压脚17。压脚17根据其种类的不同其厚度也有所不同。在将压脚17A的厚度设为L1、将压脚17B的厚度设为L2的情况下,L2大于L1。因此,在将压脚17A安装于缝纫机1的情况和将压脚17B安装于缝纫机1的情况下,压脚高度相差L2与L1之差所对应的量。即,在将压脚17A安装于缝纫机1时磁体592的位置和将压脚17B安装于缝纫机1时磁体592的位置相差L2与L1之差所对应的量。例如当在将压脚17A安装于缝纫机1的状态下设定了零位置之后,将压脚17A更换成压脚17B时,磁体592的位置向上方偏移。在压脚17与针板15接触的状态下,缝纫机1也会检测为高于零位置的位置。当在安装了压脚17B的状态下设定了零位置之后,将压脚17B更换成压脚17A时,磁体592的位置向下方偏移。在压脚17与针板15接触的状态下,缝纫机1会检测为低于零位置的位置。因此,在操作者更换压脚17后,缝纫机1需要再次设定零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能够执行手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参照图21)和自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参照图22)。手动零位置设定处理是能够通过操作者亲自手动来设定零位置的处理。自动零位置设定处理是自动地设定零位置的处理。手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和自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将在后述中进行说明。
参照图11说明缝纫机1的电气结构。缝纫机1的控制装置25具有CPU44。CPU44控制缝纫机1的动作。CPU44分别与ROM45、RAM46、存储装置49、I/O48相连接。ROM45存储用于执行后述的各种流程图的处理的程序等。RAM46暂时存储执行程序所需的各种值。存储装置49是用于存储后述的校正值数据95(参照图12)、薄布用轨迹数据80(参照图13)、厚布用轨迹数据90(参照图14)等和各种值的非易失性存储装置。I/O48与踏板22和操作部10相连接。CPU44能获取踏板22的操作方向和操作量。CPU44从操作部10获取由操作者输入的操作指示。I/O48与驱动电路52、53、54、60相连接。驱动电路52用于驱动显示部11。CPU44可向驱动电路53输入转矩指令信号。驱动电路53根据转矩指令信号驱动主电动机13。缝纫机1具有主编码器57。主编码器57对主电动机13的驱动轴的旋转角相位(以下称作“上轴角”)和旋转速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经由I/O48输出至CPU44。上轴角与主轴14的旋转角一一相对应。CPU44可向驱动电路54输入送布驱动信号。驱动电路54根据送布驱动信号驱动送布电动机35。CPU44通过控制送布电动机35的驱动轴36的旋转来改变送布齿34的动作轨迹。送布电动机35是步进电机。送布电动机35的送布驱动信号是脉冲信号。缝纫机1具有送布编码器58。送布编码器58对送布电动机35的驱动轴36的旋转角相位(以下称作“送布轴角”)和旋转速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经由I/O48输出至CPU44。驱动电路60用于驱动霍尔传感器73。驱动电路60对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进行放大等后将其经由I/O48输出至CPU44。
参照图12说明校正值数据95。校正值数据95包含在缝纫机1出厂时,压脚高度0mm时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传感器值)和压脚高度10mm时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传感器值)。出厂时压脚高度0mm时的位置是原点位置。出厂时压脚高度10mm时的位置是临时基准位置。临时基准位置是在后述的自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参照图22)中用于临时设定为零位置所使用的位置。校正值数据95通过后述的出厂时校正处理(参照图20)测得。出厂时,压脚高度0mm时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为1.00V。压脚高度10mm时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为4.00V。CPU44将校正值数据95中的原点位置设定为压脚高度的零位置并将其存储至存储装置49。CPU44根据设定好的零位置检测被夹持在针板15与压脚17之间的布100的布厚。
参照图13、图15、图16说明薄布用轨迹数据80和送布齿34的动作轨迹。在缝制布厚较薄(作为一例为0.3mm)的布100时使用薄布用轨迹数据80。较薄的布100为具有后述的阈值以下的布厚的布。存储装置49存储有薄布用轨迹数据80。如图13所示,薄布用轨迹数据80将主电动机13的上轴角与送布电动机35的送布轴角对应起来。图13所示的薄布用轨迹数据80的上轴角与送布轴角的对应关系是图15所示的对应关系801。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的驱动使上轴角与送布轴角为薄布用轨迹数据80所示的对应关系801。当上轴角与送布轴角的对应关系为对应关系801时,送布齿34被按照图16所示的薄布用轨迹802驱动。在薄布用轨迹802中,上下方向上的移动基于主电动机13的驱动控制,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基于送布电动机35的驱动控制。后述的厚布用轨迹902也是同样。
如图15所示,送布电动机35的送布轴角在-30°~30°的范围内,因此,驱动轴36的转动范围为-30°~30°。当送布轴角为0°时,处于第一状态(参照图2)。在上轴角累计在0°~720°之间变化的期间里,送布轴角在-30°~30°之间往返一次。因此,在主电动机13的驱动轴(省略图示)旋转两圈的期间里,送布电动机35的驱动轴36往返转动一次,因此,送布齿34输送布100两次。当主电动机13旋转一圈时,机针8缝制一针。驱动轴36的转动范围两端的角度能够与布100的输送量成比例地改变。图16所示的距离L是布100的输送量。
当为图15所示的对应关系801上的附图标记802A、802B、802C、802D时,送布齿34的上部位于图16所示的薄布用轨迹802上的位置802A、802B、802C、802D。当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使得从对应关系801上的附图标记802A变化至附图标记802B时,送布齿34的上部在针板15的下侧朝前方移动(图16的箭头803)。送布齿34的上部位于针板15的下侧,因此不与布100接触。因此,送布齿34不会送布。当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使得从对应关系801上的附图标记802B变化至附图标记802C时,送布齿34的上部在针板15的上侧朝后方移动(图16的箭头804)。送布齿34的上部位于针板15的上侧,因此与针板15上的布100接触。因此,送布齿34向后方送布。同样,当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使得从附图标记802C变化至附图标记802D时,送布齿34向箭头803的方向移动。当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使得从附图标记802D变化至附图标记802A时,送布齿34向箭头804的方向移动并向后方送布100。
参照图14~图16说明厚布用轨迹数据90和送布齿34的动作轨迹。在缝制布厚较厚的布100时使用厚布用轨迹数据90。较厚的布100是具有大于后述的阈值的布厚的布。存储装置49存储有厚布用轨迹数据90。如图14所示,厚布用轨迹数据90将主电动机13的上轴角与送布电动机35的送布轴角对应起来。图14所示的厚布用轨迹数据90的上轴角与送布轴角的对应关系是图15的对应关系901。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的驱动使上轴角与送布轴角为厚布用轨迹数据90所示的对应关系901。当上轴角与送布轴角的对应关系为对应关系901时,送布齿34被按照图16所示的厚布用轨迹902驱动。
如图15所示,送布轴角在对应关系901上的附图标记902L与附图标记902B之间、附图标记902C与附图标记902E之间、附图标记902F与附图标记902H之间、附图标记902I与附图标记902K之间不变,因此驱动轴36停止。当为图15所示的对应关系901上的附图标记902A~附图标记902L时,送布齿34的上部位于图16所示的厚布用轨迹902上的位置902A~位置902L。当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使得从对应关系901上的附图标记902A变化至附图标记902B时,送布齿34的上部在针板15的下侧向下方移动。由于CPU44在送布电动机35停止的状态下进行控制,因此送布齿34不在前后方向移动。当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使得从对应关系901上的附图标记902B变化至附图标记902C时,送布齿34的上部在针板15的下侧朝前方移动(图16的箭头903)。送布齿34的上部位于针板15的下侧,因此不与布100接触。因此,送布齿34不会送布。当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使得按照对应关系901上的附图标记902C、附图标记902D、附图标记902E的顺序变化时,送布齿34的上部自针板15的下侧朝针板15的上侧向上方移动。由于CPU44在送布电动机35停止的状态下进行控制,因此送布齿34不在前后方向移动。当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使得从对应关系901上的附图标记902E变化至附图标记902F时,送布齿34的上部在针板15的上侧朝后方移动(图16的箭头904)。送布齿34的上部位于针板15的上侧,因此与针板15上的布100接触。因此,送布齿34向后方送布。当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使得从对应关系901上的附图标记902F变化至附图标记902G时,送布齿34向下方移动。由于CPU44在送布电动机35停止的状态下进行控制,因此送布齿34不在前后方向移动。当CPU44控制主电动机13和送布电动机35使得按照附图标记902G、902H、902I、902J、902K、902L、902A的顺序变化时,送布齿34被按照与从位置902A变化至位置902G时相同的动作轨迹驱动。
在薄布用轨迹802中,送布齿34开始输送布100的动作的时间(以下称作开始时间)是送布齿34位于位置802B、802D时的时间。即,开始时间是送布齿34的上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针板15的位置相同时的时间。在厚布用轨迹902中,送布齿34开始向后方的动作的时间是送布齿34位于位置902E、902K时的时间。因此,开始时间是送布齿34的上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位于针板15的上侧时的时间。如图15所示,送布轴角为附图标记902E、902K时的上轴角分别大于送布轴角为附图标记802B、802D时的上轴角。即,在厚布用轨迹902中,与薄布用轨迹802相比,与送布齿34在上下方向的动作相对应的送布齿34向后方的动作的开始时间较晚。在薄布用轨迹802中,送布齿34结束输送布100的动作的时间(以下称作结束时间)是送布齿34位于位置802A、802C时的时间。即,结束时间是送布齿34的上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与针板15的位置相同时的时间。在厚布用轨迹902中,送布齿34结束向后方的动作的时间是送布齿34位于位置902F、902L时的时间。因此,结束时间是送布齿34的上部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位于针板15的上侧时的时间。如图15所示,送布轴角为附图标记902L、902F时的上轴角分别小于送布轴角为附图标记802A、802C时的上轴角。即,在厚布用轨迹902中,与薄布用轨迹802相比,与送布齿34在上下方向的动作相对应的送布齿34向后方的动作的结束时间较早。主电动机13的驱动轴的旋转速度在薄布用轨迹802的情况和厚布用轨迹902的情况下相同。因此,送布齿34在薄布用轨迹802的位置802A与位置802B之间移动的时间与在厚布用轨迹902的位置902A与位置902D之间移动的时间相同。送布齿34在薄布用轨迹802的位置802C与位置802D之间移动的时间与在厚布用轨迹902的位置902G与位置902J之间移动的时间相同。输送布100的距离L在薄布用轨迹802的情况和厚布用轨迹902的情况下相同。如上所述,厚布用轨迹902与薄布用轨迹802相比,开始时间较晚,结束时间较早。因此,按照厚布用轨迹902驱动的送布齿34以比薄布用轨迹802的情况下的时间短的时间移动距离L。因此,就送布齿34的使布100移动距离L的动作速度而言,与薄布用轨迹802的情况相比,厚布用轨迹902的情况较快。
参照图17和图18,分别说明在送布齿34按照薄布用轨迹802移动的情况和按照厚布用轨迹902移动的情况下机针8与布100的位置关系。机针8伴随着主电动机13的驱动上下地往返移动。图17所示的机针8的顶端8A的位置是在送布齿34按照薄布用轨迹802移动的情况下于结束时间的高度位置。在结束时间,从针板15上表面至顶端8A之间的高度为H1。在布100较薄且布100的上表面为高度位置100A的情况下,在送布齿34结束输送布100时,顶端8A位于比位置100A靠上方的位置。即,机针8未刺入布100中。因此,缝纫机1能够正常地缝制布100。在布100较厚且布100的上表面为高度位置100B的情况下,在送布齿34按照薄布用轨迹802结束输送布100时,顶端8A位于比位置100B靠下方的位置。因此,机针8刺入到布100中。即,在送布齿34结束输送布100之前,机针8就刺入布100中。当布100在机针8刺入布100中的状态下移动时,机针8有可能会发生弯曲。在此情况下,在机针8与针板15彼此接触时,机针8可能会被折断。因此,缝制质量变差。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在布100较厚的情况下,采用厚布用轨迹数据90来传送布100。
图18所示的机针8的顶端8A的位置表示顶端8A在送布齿34按照厚布用轨迹902移动的情况下于结束时间的高度位置。在结束时间,从针板15上表面至顶端8A之间的高度为H2。如上所述,在厚布用轨迹902中,与薄布用轨迹802相比,与送布齿34在上下方向的动作相对应的送布齿34输送布100的动作的结束时间较早。因此,在厚布用轨迹902的结束时间,机针8的顶端8A的位置位于高于在薄布用轨迹802的结束时间的位置(参照图17)的位置。即,高度H2大于高度H1。因此,在布100较厚且布100上表面位于高度位置100B时,顶端8A也位于比位置100B靠上方的位置。因此,机针8未刺入布100中。即,在布100的移动结束之后,机针8才刺入到布100中。因此,缝纫机1能够防止缝制质量变差,并且能够防止机针8发生弯折或者折断。
参照图19说明送布处理。送布处理是与布厚相应地改变送布齿34的动作轨迹来送布100的处理。当缝纫机1的电源开启时,CPU44开始送布处理。CPU44设定布厚的阈值(S11)。布厚的阈值是压脚17的上下位置的阈值。对于阈值而言,可以使用预先存储在存储装置49中的阈值,也可以由操作者进行设定。阈值例如为5mm。CPU44获取上轴角(S12)。上轴角由主编码器57输出。CPU44根据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检测压脚17的高度从而获取布100的布厚(S13)。CPU44对获取到的布厚是否大于在S11中设定的阈值进行判断(S14)。当布厚为阈值以下时(S14:否),CPU44从薄布用轨迹数据80(参照图13)获取与在S12中获取到的上轴角相对应的送布轴角(S15)。例如CPU44若在S12中获取到的上轴角为1°,则获取的送布轴角为15.226°。CPU44通过控制送布电动机35使驱动轴36旋转,从而到达在S15中获取到的送布轴角的角度(S17)。CPU44监视主编码器57所输出的上轴角,并对该上轴角是否存在变化进行判断(S18)。在上轴角不变的期间里(S18:否),CPU44重复S18的处理。当上轴角发生变化时(S18:是),CPU44使处理返回至S12。如上所述,当布厚为阈值以下时,CPU44重复S12~S15、S17、S18的处理。CPU44按照薄布用轨迹数据80(参照图13)驱动送布齿34。因此,送布齿34被按照薄布用轨迹802(参照图16)驱动。
当布厚发生变化且大于阈值时(S14:是),CPU44自厚布用轨迹数据90(参照图14)获取与在S12中获取导的上轴角相对应的送布轴角(S16)。例如CPU44若在S12中获取的上轴角为1°,则获取的送布轴角为11.842°。CPU44使处理转移到S17。当布厚大于阈值时,CPU44重复S12~S14、S16~S18的处理。CPU44按照厚布用轨迹数据90(参照图14)驱动送布齿34。因此,送布齿34被按照厚布用轨迹902(参照图16)驱动。当缝纫机1的电源关闭时,送布处理结束。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与待缝制的布的布厚相应地改变送布齿34的动作轨迹,因此,需要准确地检测布厚。为了准确地检测布厚,缝纫机1需要在出厂时准确地校正压脚高度并且根据安装在缝纫机1的压脚17的种类随时设定压脚高度的零位置。CPU44通过分别执行后述的出厂时校正处理(参照图20)、手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参照图21)、自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参照图22),能够根据安装在缝纫机1的压脚17的种类设定零位置。
参照图20说明出厂时校正处理。缝纫机1的制造者在上述缝纫机1出厂时对压脚高度进行校正。制造者将压脚17安装在机臂部4的左端部下方。制造者开启缝纫机1的电源,并通过操作操作部10选择出厂时校正功能。CPU44调出被存储在ROM45中的出厂时校正程序来执行本处理。
CPU44在显示部11显示布厚0mm状态的指示信息(S21)。布厚0mm状态的指示信息是指示制造者将压脚17移动至布厚0mm状态的信息。看着指示信息的制造者将压脚17移动至布厚0mm状态。布厚0mm状态与上述的压脚高度0mm相同。制造者为了确定原点位置而按下操作部10的确定开关(省略图示)。CPU44对制造者是否按下操作部10的确定开关进行判断(S22)。在制造者按下确定开关之前(S22:否),CPU44使处理返回至S22而处于待机状态。当制造者按下确定开关后(S22:是),CPU44将当前的压脚高度设定为原点位置,并将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作为校正值数据95(参照图12)存储至存储装置49(S23)。
CPU44为了设定临时基准位置而在显示部11显示布厚10mm状态的指示信息(S24)。布厚10mm状态的指示信息是指示制造者将压脚17移动至布厚10mm状态的信息。看着指示信息的制造者将压脚17移动至布厚10mm状态。布厚10mm状态与上述的压脚高度10mm相同。制造者为了确定临时基准位置而按下确定开关。CPU44对制造者是否按下确定开关进行判断(S25)。在制造者按下确定开关之前(S25:否),CPU44使处理返回至S25而处于待机状态。当制造者按下确定开关后(S25:是),CPU44将当前的压脚高度设定为临时基准位置,并将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作为校正值数据95(参照图12)存储至存储装置49(S26)。CPU44结束本处理,完成出厂时校正。在缝纫机1出厂时,压脚高度的原点位置作为压脚高度的零位置存储在存储装置49中。
参照图21说明手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在缝纫机1的操作者更换压脚17后,压脚高度发生变化。因此,操作者需要设定压脚高度的零位置。操作者开启缝纫机1的电源,并通过操作操作部10选择手动零位置设定功能。CPU44调出被存储在ROM45中的手动零位置设定程序来执行本处理。
CPU44在显示部11显示布厚0mm状态的指示信息(S27)。布厚0mm状态的指示信息是指示操作者将压脚17移动至布厚0mm状态的信息。看着指示信息的操作者将压脚17移动至布厚0mm状态。操作者为了确定零位置而按下操作部10的确定开关(省略图示)。CPU44对操作者是否按下操作部10的确定开关进行判断(S28)。在操作者按下确定开关之前(S28:否),CPU44使处理返回至S28而处于待机状态。当操作者按下确定开关后(S28:是),CPU44将当前的压脚高度设定为零位置,并将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存储至存储装置49(S29)。CPU44结束本处理。操作者能够在更换压脚17后设定压脚高度的零位置。因此,缝纫机1能够准确地检测布厚。
参照图22说明自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当缝纫机1的电源开启时,CPU44读取被存储在ROM45中的自动零位置设定程序来定期地执行本处理。另外,操作者也可以在通过操作操作部10选择自动零位置设定功能后来开始定期地执行本处理。
CPU44对主轴14是否处于停止状态进行判断(S31)。当主轴14旋转时(S31:否),缝纫机1处于缝制过程中,因此,CPU44结束本处理。当主轴14处于停止状态时(S31:是),CPU44获取当前的压脚高度(S32)。CPU44根据霍尔传感器73的输出电压获取压脚17的高度。CPU44对获取到的压脚高度是否在当前的零位置以下进行判断(S33)。当压脚高度在零位置以下时(S33:是),操作者有可能将压脚17从较厚的压脚17B更换成了较薄的压脚17A。CPU44将获取到的压脚高度设定为零位置(S35)。当压脚高度大于零位置时(S33:否),CPU44对自最后设定压脚高度时起是否经过了规定时间以上进行判断(S34)。例如当操作者将压脚17从较薄的压脚17A更换成较厚的压脚17B后,在S32中获取到的压脚高度并不在当前的零位置以下。因此,在设定成了零位置的压脚高度持续规定时间以上这样的情况下,也存在操作者更换了压脚17的可能。当自最后设定压脚高度时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以上时(S34:是),CPU44根据存储在存储装置49中的校正值数据95暂时将压脚高度10mm的临时基准位置设定为零位置(S36)。最后设定压脚高度的时间是CPU44执行S29(参照图21)或S35的处理来设定压脚高度的零位置的时间。CPU44利用计时装置(省略图示)测量自最后设定压脚高度时起经过的时间。预先设定规定时间。优选的是,规定时间考虑到缝制过程中的时间,例如为60分钟。CPU44也可以利用计时装置测量仅是主轴14处于停止状态的时间。此时,规定时间为不考虑缝制过程中的时间而设定的时间即可。CPU44使处理返回至S31,若主轴14处于停止状态(S31:是),则获取压脚高度(S32)。当前的零位置为临时基准位置即10mm。CPU44对压脚高度是否在10mm以下进行判断(S33)。若压脚高度在10mm以下(S33:是),则CPU44将当前的压脚高度设定为零位置(S35)。另外,优选的是,将存储在存储装置49中的临时基准位置设定为压脚17的上下方向位置的最大值。此时,由于在S33中使压脚高度可靠地处于零位置以下(S33:是),因此,CPU44能够可靠地将当前的压脚高度更新成零位置(S35)。CPU44使处理返回至S31并重复上述过程。因此,即使在操作者更换压脚17后忘记设定压脚高度的零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自动地重新设定零位置。因此,缝纫机1能够准确地检测布厚,因此能够良好地执行上述送布处理(参照图19)。
在以上说明中,通过使用图7所示的霍尔传感器73和磁体592检测压脚17的上下方向位置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位置检测部。执行图19的S13的处理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布厚检测部。执行S14~S16的处理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变更部。执行图20的S23和图21的S29的处理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设定部。执行图22的S31的处理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上轴停止判断部。执行S32处理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位置检测部。执行S33的处理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压脚位置判断部。执行S35的处理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基准位置更新部。执行S36的处理的CPU4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基准位置更新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的CPU44进行送布处理。CPU44检测布厚。当未判断为布厚大于阈值时,CPU44按照薄布用轨迹802驱动送布齿34。当判断为布厚大于阈值时,CPU44按照厚布用轨迹902驱动送布齿34。当送布齿34被按照厚布用轨迹902驱动时,与被按照薄布用轨迹802驱动的情况相比,结束时间较早。即,当判断为布厚大于阈值时,CPU44控制送布电动机35的驱动,使得其结束时间早于未判断为布厚大于阈值的情况下的结束时间。因此,缝纫机1在布厚大于阈值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使结束时间提前。操作者无需停止缝纫机1的缝制动作来调整结束时间。因此,缝纫机1能够提高操作者的缝制作业的效率。
本实施方式的CPU44能够执行手动零位置设定处理。CPU44能够将压脚17抵接于针板15上的状态下的压脚高度设定为零位置。因此,在操作者更换压脚17后,操作者能够重新设定与压脚17相应的零位置。缝纫机1能够准确地检测布的布厚。缝纫机1能够与布厚相应地适当地改变送布齿的动作轨迹,因此,能够与布厚相应地实施适当的缝制。
本实施方式还能够在压脚17的上下方向位置在主轴14处于停止状态时处于零位置以下的情况下更新零位置。因此,尽管操作者更换了压脚17,但在忘记设定零位置的情况下,缝纫机1也能够自动地重新设定零位置。
本实施方式还能够在未更新零位置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后,将零位置更新为预先设定好的临时基准位置。当未更新零位置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时,缝纫机1存在将厚度较薄的压脚17A更换成了厚度较厚的压脚17B的可能性。在未更新零位置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后,缝纫机1将零位置更新为临时基准位置。临时基准位置设定在压脚17自针板15上离开的方向上。因此,当将零位置更新为临时基准位置时,压脚17的上下方向位置有可能处于零位置以下。因此,缝纫机1能够在下一次设定零位置时将零位置设定为该压脚17的上下方向位置。因此,即使在操作者忘记更新零位置的情况下,缝纫机1也能够可靠地自动更新零位置。
本实施方式还能够通过将临时基准位置设定为压脚17的上下方向位置的最大值,使缝纫机1在下一次更新零位置时可靠地更新零位置。因此,即使在压脚17的上下方向位置发生了偏移的情况下,缝纫机1也能够将零位置更新为正确的位置。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在自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参照图22)中,当自最后设定时起经过规定时间以上时,上述实施方式的CPU44将临时基准位置设定为零位置。例如也可以是当自最后设定时起持续了规定针数以上时,CPU44将临时基准位置设定为零位置。此时,CPU44根据在缝制过程中主编码器57所输出的上轴角获得机针8上下运动的次数即针数。CPU44对该针数是否在预先设定好的规定针数以上进行判断,再将临时基准位置设定为零位置。当未更新零位置的状态持续了规定针数以上时,存在以从厚度较薄的压脚17A更换成了厚度较厚的压脚17B的状态进行缝制的可能性。因此,即使在操作者忘记更新零位置的情况下,缝纫机1也能够可靠地自动更新零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自动零位置设定处理(参照图22)中,在当前的压脚高度与零位置相同的情况下(S33:是),CPU44也将当前的压脚高度重新设定为零位置(S35),但在当前的压脚高度与零位置相同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S35而返回至S3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送布处理以一个阈值切换送布齿34的动作轨迹来输送布,但是,例如也可以以两个以上的阈值切换送布齿34的动作轨迹来输送布。送布处理也可以不使用阈值而与布厚相应地计算送布齿34的动作轨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临时基准位置是压脚17的上下方向位置的最大值,但也可以不是最大值,其只要是足够大于原点位置即压脚高度0mm的值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霍尔传感器73和磁体592检测压脚17的上下方向位置,但是,也可以使用用于检测压杆63的高度位置的电位器。电位器其电阻值与压杆63的上下运动相应地变化。CPU44将电阻值的变化作为电压的变化来获取。CPU44只要通过检测电压的变化来检测压脚17的高度即可。

Claims (4)

1.一种缝纫机(1),其具有:
压脚(17),其用于将布按压于设置在机座部(2)的针板(15)上;
第一位置检测部(44),其用于检测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
布厚检测部(44),其用于根据上述第一位置检测部所检测到的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来检测由上述压脚按压于上述针板上的上述布的布厚;以及
变更部(44),其用于根据上述布厚检测部所检测到的上述布厚来改变用于在输送方向输送上述布的送布齿(34)的动作轨迹;
该缝纫机(1)的特征在于,具有:
上下动作机构(13、47),其用于使上述送布齿进行在上下方向的动作;
电动机(35),其用于与上述上下动作机构使上述送布齿进行的在上下方向的动作相应地在输送方向驱动上述送布齿;以及
设定部(44),其用于将上述压脚在上述压脚抵接于上述针板上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
上述布厚检测部根据压布位置和上述设定部所设定的上述基准位置来检测上述布厚,该压布位置为上述压脚在将上述布按压于上述针板上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位置;
上述变更部根据上述布厚检测部所检测到的上述布厚,将上述送布齿的动作轨迹改变为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不同的动作轨迹,该开始时间是上述送布齿相对于上下方向位置开始向上述输送方向的动作的时间,该结束时间是上述送布齿相对于上下方向位置结束向上述输送方向的动作的时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1),其特征在于,
上述设定部具有:
主轴停止判断部(44),其用于对上述缝纫机的主轴(14)是否处于停止状态进行判断;
第二位置检测部(44),其用于在上述主轴停止判断部判断为上述主轴处于停止状态时,检测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
压脚位置判断部(44),其用于对上述第二位置检测部所检测到的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是否在上述基准位置以下进行判断;以及
第一基准位置更新部(44),其用于在上述压脚位置判断部判断为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在上述基准位置以下时,将上述基准位置更新为上述第二位置检测部所检测到的上述压脚的上下方向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1),其特征在于,
该缝纫机具有第二基准位置更新部(44),在未由上述第一基准位置更新部更新上述基准位置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以上时,或者持续了规定针数以上时,该第二基准位置更新部将上述基准位置更新为临时基准位置,该临时基准位置为预先设定在上述压脚自上述针板上离开的方向上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1),其特征在于,
上述临时基准位置为上述压脚在上下方向位置中的自上述针板上离开的方向上的最大值。
CN201310446811.XA 2012-09-27 2013-09-26 缝纫机 Active CN1036961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4289 2012-09-27
JP2012214289A JP2014064859A (ja) 2012-09-27 2012-09-27 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96166A true CN103696166A (zh) 2014-04-02
CN103696166B CN103696166B (zh) 2015-11-18

Family

ID=50357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6811.XA Active CN103696166B (zh) 2012-09-27 2013-09-26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64859A (zh)
CN (1) CN10369616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20190A (zh) * 2016-08-30 2016-11-16 天津市中马骏腾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设备起缝检测系统
CN106835529A (zh) * 2016-12-20 2017-06-13 广西风华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6917194A (zh) * 2015-10-30 2017-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12626723A (zh) * 2019-09-24 2021-04-09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下供机构及其平缝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1292B2 (ja) * 2014-05-30 2018-07-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ミシン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4590A (ja) * 1985-08-07 1987-02-14 パフ インドウストリ−マシ−ネン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ミシン
CN1891887A (zh) * 2005-06-28 2007-01-10 杜尔克普-阿德勒股份公司 缝纫机
CN1944754A (zh) * 2005-10-06 2007-04-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控制装置
JP2008086350A (ja) * 2006-09-29 2008-04-17 Juki Corp ミシンの押え上げ装置
CN101713128A (zh) * 2008-09-30 2010-05-26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布料压脚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34590A (ja) * 1985-08-07 1987-02-14 パフ インドウストリ−マシ−ネン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ミシン
CN1891887A (zh) * 2005-06-28 2007-01-10 杜尔克普-阿德勒股份公司 缝纫机
CN1944754A (zh) * 2005-10-06 2007-04-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控制装置
JP2008086350A (ja) * 2006-09-29 2008-04-17 Juki Corp ミシンの押え上げ装置
CN101713128A (zh) * 2008-09-30 2010-05-26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布料压脚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7194A (zh) * 2015-10-30 2017-07-0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6917194B (zh) * 2015-10-30 2019-08-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6120190A (zh) * 2016-08-30 2016-11-16 天津市中马骏腾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设备起缝检测系统
CN106835529A (zh) * 2016-12-20 2017-06-13 广西风华服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12626723A (zh) * 2019-09-24 2021-04-09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下供机构及其平缝机
CN112626723B (zh) * 2019-09-24 2022-04-26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下供机构及其平缝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96166B (zh) 2015-11-18
JP2014064859A (ja) 2014-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96166A (zh) 缝纫机
KR101240387B1 (ko) 재봉기의 천두께변화 검출장치
CN103290621B (zh) 缝纫机
CN101713130B (zh) 缝纫机
JP6349768B2 (ja) ミシン
CN101713127B (zh) 缝纫机的布料压脚装置
CN103710905A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JP5095305B2 (ja) ジグザグミシン
KR101570454B1 (ko) 재봉기의 노루발 장치
CN103696150B (zh) 缝纫机
JP2007125361A (ja) ミシンの制御装置
CN101135089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5808886B2 (ja) ミシン
CN103290626B (zh) 缝纫机
CN101440555A (zh) 缝纫机
JP2014155678A (ja) ミシン及びミシン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2418244B (zh) 缝纫机及缝纫机的控制方法
CN103290627B (zh) 缝纫机用控制单元和缝纫机
CN1861883B (zh) 缝纫机的中压脚机构
CN101818417A (zh) 缝纫机
CN101538778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N101760904B (zh) 缝纫机
JP6343957B2 (ja) ミシン
CN103628259B (zh) 缝纫机
JP2013192565A (ja) 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