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58C - 具有光学和电子变焦距装置的电视摄象机 - Google Patents

具有光学和电子变焦距装置的电视摄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58C
CN1036758C CN94100327A CN94100327A CN1036758C CN 1036758 C CN1036758 C CN 1036758C CN 94100327 A CN94100327 A CN 94100327A CN 94100327 A CN94100327 A CN 94100327A CN 1036758 C CN1036758 C CN 103675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zoom
varifocal
electronic zoom
apart
magnification rati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00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538A (zh
Inventor
山际正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5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5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04N5/2628Alteration of picture size, shape,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e.g. zooming, rotation, rolling, perspective, trans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9Control of means for changing angle of the field of view, e.g. optical zoom objectives or electronic zoo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光学和电子变焦距装置分别由微计算机控制。如变焦距放大率的变焦距信息通过串行通信供给两个微计算机,或不断将光学变焦距装置的变焦距放大率供给微计算机(8B)。当光学变焦距装置到达广角镜头或摄远镜头端时,变焦距速率并不迅速停顿而是在其要到达广角镜头或摄远镜头端前逐步下降,然后在微计算机的控制下停在广角镜头或摄远镜头端。开始变焦距操作时,电子变焦距装置都未达到目标变焦距速率而是逐步提高变焦距速率达到目标变焦距速率。

Description

具有光学和电子变焦距装置的电视摄象机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用电子变焦距装置进行焦距调节的电视摄象机。
以前就有人提出过具有电子变焦距装置的这样一种电视摄象机。其中表示所拾取视频信号的数据写入一个存储器中,通过任意确定上述存储器的读出顺序进行焦距的调节。
在这种电视摄象机中,传统的电子变焦距过程按某恒定的速率增加放大幅度来扩大或缩小放大率,从而使放大率只能在恒定的变焦距速率下缩小或扩大。当放大率只以恒定的变焦距速率不断缩小或扩大时,传统的电子变焦距要与特别是已引入变速变焦距的光学变焦距联合起作用就有困难。
更具体地说,在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设在一起的电视摄象机中,从光学变焦距切换到电子变焦距时,在光学变焦距与电子变焦距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图象就受到干扰,因为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的变焦距速率不同。为避免上述缺陷,传统的电视摄象机系设计成使光学变焦距在其速率逐渐减小到与电子变焦距同样的变焦距速率之后才切换到电子变焦距。
然而,按照上述传统的方法,即使不操作变焦距杆,也能任意改变变焦距的速率。因此,当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联合作用时,使用者不由得有不协调和不连续的感觉。这样,使用电视摄象机的人不能完全消除不自然的感觉。
接着,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待审批的欧洲公开专利公报0475840、0485302和0560549。
欧洲公开专利公报0475840介绍了一种内聚焦式镜头驱动设备,其中速度传感器的线圈以重叠的方式缠绕在音圈系统的线性启动线圈上。欧洲公开专利公报0485302:介绍了一种摄象机透镜镜筒,其中内部聚焦系统的变焦距镜头部分由四个变焦距透镜组成。低速变焦距时,步进电动机以噪音小、振动小的微步进形式驱动;高速变焦距时,步进电动机以高转矩脉动驱动方式驱动。按照这个先前提出的专利申请,可以提高驱动系统的驱动速率,可以延长驱动系统的使用寿命,可以减小系统的噪音,还可以减小系统的振动。这种透镜镜筒用于小型摄象机中。此外,欧洲公开专利公报0560549介绍了这样一种摄录机,其中当光学取景器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一起使用时,在取景器上显示出大小按电子变焦距放大率改变的显象帧,从而可以在取景器上精确显示出实际的拍摄范围。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消除现有技术遇到的上述缺陷和缺点的经改进的电视摄象机。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的的目是提供一种即使快速改变变焦距速率时也可以避免摄象机抖动的电视摄象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在任何变焦距速率下平稳进行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的电视摄象机。
本发明时又一个目的提供一种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相互切换时可以消除使用者感觉到的不协调的感觉的电视摄象机。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提供一种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相互切换时能减少使用者感觉到的不协调的感觉的电视摄象机。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电视摄象机包括:一个透镜组,用以会聚从景物来的光;一个成象装置,用以将透镜组会聚的光变换成电信号;一个信号处理电路,用以将成象装置的输出信号转换成视频信号;一个存储电路,用以存储来自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信号;一个电子变焦距装置,用以控制从存储电路的读出过程;和一个存储表,用以根据一组放大率确定信号从存储电路读出的顺序,其中电子变焦距的放大率变化速率可以通过按存储表所确定的顺序依次读取数据或任意跳过所述数据来加以改变。
按照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的电视摄象机的变焦距装置包括:一透镜组,用以会聚来自景物的光;一个成象装置,用以将透镜组会聚的光变换成电信号;一个信号处理电路,用以将来自成象装置的输出信号变换成视频信号;一个存储电路,用以存储来自信号处理电路的输出信号;一个电子变焦距装置,用以控制从存储电路的读取过程;和一个存储表,用以根据一组放大率确定信号从存储电路读取的顺序,其中电子变焦距装置的放大率的变化速率可以通过按存储表确定的顺序依次读取数据或任意跳过所读取的数据来加以改变。
按照本发明,电子变焦距的放大率达到目标放大率的时间可以通过改变电子变焦距时扩大放大率增加的宽度而任意设定,从而使电子变焦距可按不同的速率进行。
此外,按照本发明,用电子变焦距来补偿光学变焦距在远摄镜头端降低的光学变焦距速率可使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平稳地联合起作用,同时维持变焦距速率。
此外,按照本发明,图象一旦进入重叠间隔之后,无论变焦距速率如何迅速下降,都可以防止图象恢复到图象进入重叠间隔之前的状态,从而由于不断按压摄远镜头拍摄方式请求键钮,因而可以避免摄象机抖动。
结合附图阅读下面对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附图中各视图中相同或类似的部件都用相同的编号表示。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视摄象机电路布局的方框图。
图2是电子变焦距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的变化的示意图。
图3是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以重叠方式进行时得出的变焦距速率变化的示意图。
图4是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以重叠方式进行时得出的变焦距放大率的绝对变化的示意图。
图5是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在过长的重叠间隔进行时得出的变焦距速率变化示意图。
图6是在很长的重叠间隔进行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时得出的变焦距放大率的绝对变化的示意图。
图7是在适当的重叠间隔设定在低速变焦距情况下的重叠状态进行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时得出的变焦距速率变化的示意图。
图8是在适当重叠间隔设定在低速变焦距的情况下的重叠方式进行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时得出的变焦距放大率的绝对变化示意图。
图9是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以重叠方式进行时图象产生振动现象的原因示意图。
图10是在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以重叠方式进行时如何避免图象振动的方法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视摄象机电路布局的原理方框图。
图12a至12c分别是供说明本发明电视摄象机第二实施例的变焦距工作情况的原理示意图。
现在参看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附图的图1以方框图的形式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电视摄象机的电路布局。
如图1中所示,形成光学图象的光学透镜系统有一个光学变焦距装置1。光学变焦距装置1能放大的最大放大率为8倍,且其变焦距放大率受来自微计算机8A的光学变焦距控制信号的控制。光学透镜系统形成的光学图象由例如CCD(电荷耦合器件)形成的固态成象装置2变换成电信号。来自CCD2的图象数据通过模/数转换器3和摄象机信号处理电路4A加到电子变焦距透镜装置6A上。
电子变焦距装置6A将加到其上的图象数据写入存储器5中,并能通过内插所写入的数据连同电子变焦距装置6B一起进行电子变焦距。电子变焦距装置6A、6B的变焦距放大率可用来自微计算机8B的电子变焦距控制信号加以改变。电子变焦距装置6B的输出通过I/F(接口)装置7加到摄象机信号处理电路4B,然后由电路4B得到模拟Y/C信号。
光学变焦距装置1和电子变焦距装置6A、6B分别由微计算机8A、8B控制。在该情况下,诸如变焦距放大率等之类的变焦距信息通过串行通信加到两个微计算机8A、8B上。
下面说明上述电路布局的工作情况。
电子变焦距可以通过将扩大放大率数据从微计算机8B转移到电子变焦距装置6A、6B进行。更具体地说,使用者要连续平稳地进行变焦距(例如光学变焦距)时,只要将放大率增加宽度极小的放大率数据依次从微计算机8B进行转移就足够了。
微计算机8B存有呈表格(存储表)形式待转移到电子变焦距装置6A、6B的放大率数据,放大率数据以放大率的大小次序在表中排列。以下称该表为基表。微计算机8B根据变焦距键钮(即根据摄远镜头或广角镜头)判断数据先后读出和转移的次序。
电子变焦距的速率根据上述基表加以改变。就是说,若数据是依次每行进行转移的,则电子变焦距就按该基表上最低的变焦距速率(基本变焦距速率)进行。
当改变变焦距速率时,若不断传送下一个数据的下一个数据(即数据跳过下一个数据传送)同进忽略待传送的下一个数据时,则变焦距速率加倍(相对于基本变焦距速率而言)。同样,可以使变焦距速率提高两倍、三倍……等。
图2是电子变焦距速率变化的示意图。研究一下图2可知,变焦距速率是在基本变焦距速率的基础上变成两倍、三倍……等。因此,上述工作情况可以改变电子变焦距速率。
如上所述,按照上述设备,可以通过改变电子变焦距中扩大放大率变化的宽度任意设定放大率达到最终放大率所需要的时间,从而进行变速电子变焦距。
光学变焦距与电子变焦距之间的联锁可以采用上述变速电子变焦距按下列方式进行。
更具体地说,在上述设备中,光学变焦距装置1和电子变焦距装置6A、6B分别由微计算机8A、8B控制。在该情况下,象变焦距放大率等之类的变焦距信息通过其间进行的串行通信加到两个微计算机8A、8B上。就是说,光学变焦距装置1提供的变焦距放大率不断地加到微计算机8B上。
光学变焦距装置1在到达广角镜头或摄远镜头端之前,其变焦距速率并不是突然停止而是逐步减速的,然后在到达广角镜头或摄远镜头端时在微计算机8A的控制下在该端停下。无论是光学变焦距还是电子变焦距,变焦距开始时,变焦距速率并不是即刻达到目标变焦距速率,而是逐步增加,然后达到目标变焦距速率的。
现在说明上述电路的工作情况。在此情况下,下面说明光学变焦距切换到电子变焦距的情况。
当光学变焦距装置1趋近摄远镜头端而达到变焦距放大率时,电子变焦距的变焦距速率逐步增加以补偿下降的变焦距速率。微计算机8B确定光学变焦距供起动电子变焦距用的变焦距位置。
图3是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相互切换时变焦距速率变化的一个例子。图3中,纵坐标表示目前的图象相对于前一帧图象的放大率(即所述变焦距速率),横坐标上的一个刻度表示一帧。图3中,重叠间隔表示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彼此联合进行时的间隔。研究图3可知,虽然提供的是光学变焦距与电子变焦距联合作用的间隔,但光学变焦距(图3中用点划线示出)和电子变焦距(图中用虚线表示)的合成速率或多或少是有所变化的。因此,在上述布局的情况下,从变焦距速率的观点看,不能指望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的平稳变化不受影响。
图4是将图3中的纵座标改为表示绝对放大率时的图表。由于光学变焦距能提供8倍的放大率,因而重叠间隔在放大率为8倍时产生。研究图4可知,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相加后的绝对放大率,其增加的幅度相等。就是说,变焦距速率在图3中所示的变化基本上不影响绝对放大率的偏移。
相反,当电子变焦距切换到光学变焦距时,微计算机8A确定和控制光学变焦距从电子变焦距的变焦距位置开始的时间。
通过本发明的上述操作,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之间的变焦距速度可以联合作用关系彼此切换。因此,使用时,这种设备对使用者来说很适用,因为使用者不能识别出光学变焦距切换到电子变焦距的情况。
当然,变焦距速率在电视摄象机中加入变速变焦距功能时在光学变焦距的摄远镜头附近减小的时间是随变焦距速率而变化的。因此,由于现有技术是令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联合作用的时间间隔保持恒定。因而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不能就各自的变焦距速率以联合作用的关系平稳地操纵。
更具体地说,当变焦距速率变化时,经常可以观察到上述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彼此联合使用的时间间隔有时适当,有时不适当。因此,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之间的联锁情况变得不相同,这对电视摄象机的使用者来说是很不自然的。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上述具有电子变焦距和光学变焦距的电视摄象机中,从变焦距速率的观点根据变焦距速率设定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彼此联合作用的时间间隔,从而使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之间可在任何变焦距速率下实现联锁。
更具体地说,在上述电视摄象机中,光学变焦距切换到电子变焦距时,这时电子变焦距装置1使变焦距放大率趋近光学摄远镜头端,电子变焦距的变焦距速率逐步增加,以便补偿原来减小的变焦距速率。这时,微计算机8B确定电子变焦距以该变焦距速率开始的光学变焦距的变焦距位置。通常,变焦距速率高,光学变焦距的变焦距速率下降的时间间隔就变长。因此,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同时作用的时间间隔延长了。相反,变焦距速率低时,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同时作用的上述时间间隔就缩短。
图5示出了变焦距速率在重叠时间间隔按图3和4所示那样设定的情况下下降时所观察到的变焦距速率变化的情况。图6示出了图5中的纵坐标改为绝对放大率时变焦距速率的变化情况。
研究图5可知,重叠间隔内的合成速率(电子变焦距速率和光学变焦距速率)对于6个帧比光学变焦距的变焦距速率持续显著提高了。这方面的原因在于,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的变焦距速率在变焦距放大率达到光学摄远镜头端时在不需要减速的时间间隔加在一起,因为重叠时间间隔相对于变焦距速率来说是太长了。这表明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不能同时平稳实现。因此,由于与传统速率大不相同的变焦距速率持续了如几个帧,使用者就从视觉上证实变焦距速率的变化。
研究图6可知,绝对放大率在重叠时间间隔内的变化的倾角(inclination)比其它时间间隔大。从图6可以看出,显然变焦距速率变化了。换句话说,图3图4中变焦距速率的变化其影响之所以没有那么大是因为变焦距速率与传统速率大不相同的时间间隔在短时间内结束了所致。
尽管图5和6中重叠时间间隔相对于实际变焦距速率取得颇长,但是若相对于变焦距速率取得短,则看来应在重叠时间间隔期间停止变焦距操作。
图7和8示出了在适当的重叠时间间隔取图5和6所示变焦距速率下的时候所观察到的变焦距速率变化情况。研究图7和8可知,即使变焦距是变速进行时,只要重叠时间间隔取得与变焦距速率相称,则从变焦距率的观点看,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是可以联合作用平稳进行的。相反,当电子变焦距切换到光学变焦距时,微计算机8A根据电子变焦距的变焦距位置给各变焦距速率确定并控制光学变焦距的开始时间。
按照上述操作,从变焦距速率的观点看,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可以在所有变焦距速率下平稳地彼此联合作用。这样,使用者就无需知道光学变焦距切换线电子变焦距的情况,而这给使用电视摄象机的人在使用中带来方便。
当变焦距速率由于在变焦距速率下的重叠持续时间不同而在重叠时间间隔内突然下降时,则重叠时间有可能在进入重叠时间间隔一次之后再次跑出重叠时间间隔。更具体地说,一度进入重叠时间并存入存储器中的图象(即电子变焦距所放大的图象)立刻转换成原来由光沈变焦距所处理的图象。这时,图象看来受摄象机抖动的影响。
图9是用以说明为什么图象中出现摄象机抖动现象的示意图。图9的上部分示出了变焦距速率高的情况,图9的下部分示出了变焦距速率低的情况。高和低变焦距速率这个术语只表示相对变焦距速率。此外,如前面说过的那样,变焦距速率低时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彼此重叠的时间间隔(即重叠时间间隔)比高变焦距速率时所采用的重叠时间间隔减小。
如图9中所示,当光学变焦距在高变焦距速率下切换到电子变焦距时,光学变焦距通过以各变焦距速率设定的重叠开始计时位置,然后到达设在电子变焦距区内的一点P。然而,即使在与变焦距速率迅速下降的光学变焦距位置相同的光学变焦距位置,高速变焦距也变为低速变焦距,从面使光学变焦距回到重叠时间间隔开始之前所设的光学变焦距位置(见图9下部分的点P′)。
这时,原来用存储器在图9的间隔A用电子方法放大了的图象转换到不用存储器只通过光学变焦距放大了的图象。更具体地说,即使摄远镜头侧的变焦距键钮一直处于受按压状态,放大率也即刻切换到广角镜头的方向,具体表现出来就是摄象机抖动。
图10是为避免上述缺点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的示意图。
这里考虑了摄象机发生抖动的原因,为的是使变焦距放大率无论变焦距放大率通过重叠开始计时位置进入电子变焦距区都能返回到重叠时间间隔开始之前得到的变焦距放大率。具体地说,若变焦距放大率进入电子变焦距区一次,则通过阻止变焦距放大率跑出该区有可能防止摄象机抖动,但变焦距键切换到广角镜头的方向时例外。
变焦距放大率是否进入电子变焦距区是由为各变焦距速率设定的重叠开始计时位置确定的。因此,改变重叠开始计时位置的设定情况可以使变焦距放大率保持在电子变焦距区内。在变焦距位置已经从图10的P1点移到P2点之后,只要光学变焦距位置作为重叠开始计时的设定值基本上都朝广角镜头方向移动(图10中的W端侧)也就足够了。光学变焦距位置的设定值之所以基本上可向广角镜头方向移动是因为变焦距键钮沿摄远镜头方向不断地受按压所致。当变焦距键钮切换到广角镜头方向时,光学变焦距位置的设定必须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到此为止说明了从广角镜头(图10中的W端侧)到摄远镜头(图10中的T端侧)的变焦距过程。下面说明从摄远镜头(图10中的T端侧)到广角镜头(图10中的W端侧)的变焦距过程。
当从摄远镜头侧到广角镜头侧变焦距时,就如上述那样为各变焦距速率设定确定重叠开始时间的电子变焦距位置。在此情况下,即使当变焦距速率在重叠时间间隔内迅速下降时变焦距放大率返回到重叠开始计时之前获得的变焦距放大率,这个区域仍然作为电子变焦距区。因此,变焦距放大率返因到原来的放大率是不会使摄象机抖动的。具体地说,当从摄远镜头方向到广角镜头方向进行变焦距时,即使迅速改变变焦距速率,也能避免摄象机抖动。
通过上述操作,无论变焦距速率如何变化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也能在任何变焦距速率下平稳地进行。因此,使用者无需知道光学变焦距切换到电子变焦距的过程。这一点在实际应用中给使用者带来方便。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根据变焦距速率改变读取变焦距放大率数据(基表)的方式可以改变具有电子变焦距透镜的电视摄象机的变焦距速率。
此外,按照本发明,在具有光学变焦距透镜和电子变焦透镜的电视摄象机中,从速率的观点看,通过设定上述两种变焦距在各变焦距速率下彼此重叠的时间间隔,使光学变焦距和电子变焦距能在联合工作方式下平稳进行,从而减弱使用者感到的不协调的感觉。
此外,由于变焦距速率基本上是恒定的,因而使用者不必了解是否有光学变焦距与电子变焦距的相互切换。
下面参照图11和图12A至12C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图11是本发明电视摄象机第二实施例的原理图。如图11中所示,图中配备有内聚焦式变焦距透镜10,该透镜由固定的前透镜11、活动的可变放大率透镜(variable power lens)12和聚焦透镜13组成。可变放大率透镜12和聚焦透镜1由驱动机构14、15驱动,驱动机构14,15分别包括例如在光轴方向上预定范围内的步进电动机(图中未示出)。
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系统控制电路(即微计算机),该电路有一个变焦距操作键钮Kz与电路相连接。相应的可变放大率透镜12和聚焦透镜13的位置信息S14、S15从相应的驱动机构14、15提供给微计算机20,驱动透镜12、13用的信号Sdv、Sdf则从微计算机20提供给驱动机构14、15。
从图中可以看到成象电路30,在该电路中,来自固态成象装置31例如CCD(电荷耦合器件)的输出信号加到图象信号处理电路32上,由电路32得出亮度信号Y和彩色信号C。
来自固态成象装置31的输出信号加到焦点检测电路33上,由电路33产生自动焦距聚焦信息(误差信号)S33。聚焦信息S33加到微计算机20上。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配备有图象存储器34,该存储器由例如帧存储器构成。存储顺34的读和写过程由存储器控制电路35控制,存储器控制电路35则在微计算机20的控制下工作。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变焦距操作。
摄象人员拍摄某一图象时,微计算机20根据来自聚焦检测电路33的聚焦信息S33产生透镜驱动信号Sdf,并将该信号提供给透镜驱动机构15,使聚焦透镜13自动聚焦。
操动键钮Kz时,微计算机20根据来自焦点检测电路33的聚焦信息将透镜驱动信号Sdv提供给透镜驱动机构14,在自动聚焦控制下驱动聚焦透镜13。
接着,当操作键钮Kz时,微计算机20将透镜驱动信号Sdv提供给透镜驱动机构14以驱动可变放大率透镜12,从而使变焦距透镜10的变焦距放大率根据操作键钮Kz时所需要的时间以可调的放大速率(例如单位时间两倍)从最大广角透镜状态的1倍增加到最大摄远镜头状态的n倍。
这样,在变焦距透镜10处于聚焦状态的情况下,只能根据可变放大率透镜12和聚焦透镜13的位置确定从变焦距透镜到景物的距离S。
微计算机20根据从透镜驱动机构14、15加到其上的可变放大率透镜12和聚焦透镜13的位置信息S14和S15计算至景物的距离Dob和相应于变焦距透镜10在例如视频信号的每一个场(1/60秒)当时变焦距放大率j(j≤j≤n)的最短拍摄距离Dzj,从而确定距离Dob和Dzj两者哪一个大。
当直至景物的距离Dob大于当时最短的拍摄距离Dzj时,则景物位于变焦距透镜10的散焦区以外,于是就呈现正确聚焦状态。因此,可以用变焦距透镜10进行光学变焦距。
当直至景物的距离Dob小于当时最短的拍摄距离Dzj时,则景物位于变焦距透镜10的散焦区内,因而得不出正确聚焦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下面即将谈到的电子变焦距操作是在散焦区内进行的。
对应于相应变焦距放大率的显象帧的图象是通过从存储在图象存储器中34且在景物位于散焦区外的情况下表示处于正确聚焦状态的图象(图12A)的图象数据的象素取其1/10而获得的,如图12B所示。此外,图12C中所示对应于变焦距放大率的放大图象是通过内插具有该显象帧的图象的象素获得的。若各象素是按预内插方式内插的,则这些象素可以通过在从图象存储器34读出象素数据时读取同样的象素许多次进行内插。另一方面,若象素是以平均值内插方式进行内插的,则可用信号处理电路来内插各象素。
履行这种电子变焦距可以不断地获得正确聚焦的图象。
至此,本发明的一些最佳实施例已参照附图介绍完毕,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1而在不脱离本发明书所附权利要求书所述的本发明新原理的精神实质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是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种种改进和修改的。

Claims (8)

1.一种电视摄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透镜组,供会聚来自景物的光,且具有可设定的放大率;
一个成象装置,用以将所述透镜组所会聚的光变换成电信号;
一个信号处理电路,用以把来自所述成象装置的电信号转换成视频信号;
一个存储电路,用以存储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多个视频信号;
电子变焦距装置,用以控制所述存储电路中所存储的所述多个视频信号的读出过程;
用以控制所述电子变焦距装置的控制装置;和
一个包含在所述控制装置中的存储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存储表中所存储的放大率数据以及所述透镜组的一组放大率而确定从所述存储器电路读出所述多个视频信号的顺序,其中所述电子变焦距装置的放大率可以通过按所述控制装置所确定的顺序依次读取所述多个视频信号而缓慢改变,以及所述放大率的变化速度通过在从所述存储电路中读取所述多个视频信号时任意跳过所述多个视频信号中所选定的信号而加快。
2.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视摄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包括:光学变焦距装置,所述电视摄象机的变焦距操作包括光学变焦、电子变焦以及所述电子变焦和光学变焦之间的重叠时间间隔,在该时间间隔所述电子变焦距装置和所述光学变焦距装置能平稳地联合起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2的电视摄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变焦距装置以多种变焦速度进行可变速变焦,其中所述重叠时间间隔的长度对应于所述可变速变焦的所述多种变焦速度中选定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3的电视摄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时间间隔的开始时间响应于所述电子变焦装置的对应变焦速度而改变,从而防止图象抖动。
5.一种电视摄象机的变焦距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透镜组,供会聚来自景物的光,且具有可设定的放大率;
一个成象装置,用以将所述透镜组的会聚光变换成电信号;
一个信号处理电路,用以将来自将所述成象装置的输出信号转换成视频信号;
一个存储电路,用以存储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多个视频信号;
电子变焦距装置,用以控制从存储电路中所存储的所述多个视频信号的读出过程;
用以控制所述电子变焦距装置的控制装置;以及
一个包含在所述控制装置中的存储表,其中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存储表中所存储的放大率数据以及所述透镜组的一组放大率而确定从所述存储器电路读出所述多个视频信号的顺序,其中所述电子变焦距装置的放大率可以通过按所述控制装置所确定的顺序依次读取所述多个视频信号而缓慢改变,以及所述放大率的变化速度通过在从所述存储电路中读取所述多个视频信号时任意跳过所述多个视频信号中所选定的信号而加快。
6.根据权利要求5的电视摄象机的变焦距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变焦距装置以多种变焦速度进行可变速变焦,其中所述透镜组包括光学变焦距装置,所述电视摄象机的变焦距操作包括光学变焦、电子变焦以及所述电子变焦和光学变焦之间的重叠时间间隔,在该时间间隔所述电子变焦距装置和所述光学变焦距装置能平稳地联合起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6的电视摄象机的变焦距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时间间隔的长度对应于所述电子变焦装置的所述多种变焦速度中所选定的一种,从而使所述电子变焦距装置与所述光学变焦距装置能平稳地联合起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7的电视摄象机的变焦距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叠时间间隔的开始时间对于所述电子变焦距装置的各对应变焦距速度可以改变,从而避免图象抖动。
CN94100327A 1993-01-21 1994-01-21 具有光学和电子变焦距装置的电视摄象机 Expired - Lifetime CN103675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08558/93 1993-01-21
JP855893 1993-01-21
JP020419/93 1993-02-08
JP02041993A JP3387135B2 (ja) 1993-01-21 1993-02-08 ビデオカメ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538A CN1095538A (zh) 1994-11-23
CN1036758C true CN1036758C (zh) 1997-12-17

Family

ID=26343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00327A Expired - Lifetime CN1036758C (zh) 1993-01-21 1994-01-21 具有光学和电子变焦距装置的电视摄象机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5420632A (zh)
EP (1) EP0608099B1 (zh)
JP (1) JP3387135B2 (zh)
CN (1) CN1036758C (zh)
DE (1) DE69415562T2 (zh)
MY (1) MY11436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67217A (en) * 1992-01-08 1999-02-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lens position control device
JP2959293B2 (ja) * 1992-07-14 1999-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5835641A (en) * 1992-10-14 1998-11-10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nd enlarging registered objects
US5794090A (en) * 1993-02-01 1998-08-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Zoom lens
US5650819A (en) * 1993-09-30 1997-07-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3125552B2 (ja) * 1993-12-28 2001-01-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テレビ会議システム
US6476868B1 (en) * 1994-04-11 2002-1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enlargement process means for enlarging image signals output from an image pickup device
US6445416B1 (en) * 1995-06-30 2002-09-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having electronic zoom function based on optical zooming focal length variation with time
JP3286804B2 (ja) * 1995-09-14 2002-05-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H0996756A (ja) * 1995-09-29 1997-04-08 Canon Inc レン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5684532A (en) * 1995-10-06 1997-11-04 Sensormati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Video camera with improved zoom capability
JPH09247517A (ja) * 1996-03-11 1997-09-19 Hitachi Ltd 撮像装置
US8621032B2 (en) * 1996-07-18 2013-12-31 C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uitively administering networked computer systems
JPH1042183A (ja) * 1996-07-22 1998-02-13 Canon Inc 撮像装置
EP0854642A3 (en) 1997-01-20 1999-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gital camera with interchangeable displays
US6356303B1 (en) * 1997-02-05 2002-03-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control system with zoom lens control based on transmission time
GB2324429A (en) * 1997-04-02 1998-10-21 Orad Hi Tec Systems Ltd Electronic zoom control in a virtual studio
US6650367B1 (en) * 1997-12-11 2003-11-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imaging system, lens control system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JP4109739B2 (ja) * 1998-01-19 2008-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制御装置、カメラ制御システム、カメラ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US6559888B1 (en) * 1998-03-31 2003-05-06 Amir Doron Digital camera and method of smoothing optical and digital zoom effects
US6563543B1 (en) * 1998-03-31 2003-05-1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igital camera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US6819357B1 (en) * 1998-08-05 2004-11-16 Pentax Corporation Camera having a zoom lens
US6425858B1 (en) * 1999-03-19 2002-07-3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Electronic endoscope apparatus having magnification changing function
US8441531B2 (en) * 1999-05-24 2013-05-14 Ultrasonics And Magnetics Corporation Video inspection method for inspecting welds, structural beams, and underdecks of marine vessels and like structures
US6741274B1 (en) * 1999-05-24 2004-05-25 Ultrasonics And Magnetics Corporation Video inspection method for inspecting welds, structural beams, and underdecks of marine vessels and like structures
JP3991543B2 (ja) 2000-01-11 2007-10-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撮像装置
JP3936512B2 (ja) * 2000-03-13 2007-06-27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変倍機能を備えた内視鏡装置
JP2001255469A (ja) * 2000-03-13 2001-09-21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変倍機能を備えた電子内視鏡装置
US7113209B2 (en) * 2001-02-09 2006-09-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tak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opt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hanging magnification of taken images
JP4046957B2 (ja) * 2001-07-05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記憶媒体
GB2388265B (en) * 2002-04-30 2005-10-12 Hewlett Packard Co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processing of images
KR100512766B1 (ko) * 2003-02-27 2005-09-20 (주)싼타로사 코리아 디지털 카메라 및 캠코더에 탈착되는 망원렌즈
GB2400253B (en) * 2003-03-29 2005-11-16 Hewlett Packard Development Co Combined optical and digital zoom
US7596286B2 (en) * 2003-08-06 2009-09-29 Sony Corp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4624022B2 (ja) * 2004-07-16 2011-02-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監視カメラ装置
JP2006074258A (ja) * 2004-08-31 2006-03-16 Pentax Corp トリミング撮像装置
US7688364B2 (en) * 2004-12-10 2010-03-30 Ambarella, Inc. Decimating and cropping based zoom factor for a digital camera
JP5020805B2 (ja) * 2007-12-28 2012-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043635B2 (ja) * 2007-12-28 2012-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089372B2 (ja) * 2007-12-28 2012-1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9171428A (ja) * 2008-01-18 2009-07-30 Nec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装置および電子ズーム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520979B2 (en) * 2008-08-19 2013-08-27 Digimarc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ent processing
JP5521518B2 (ja) * 2009-12-01 2014-06-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2571058A1 (en) * 2010-05-13 2013-03-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ircuit board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404497B (zh) * 2010-09-16 2015-11-25 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设备的数字变焦方法和装置
JP2013125074A (ja) * 2011-12-13 2013-06-24 Sony Corp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ES2903554T3 (es) 2012-08-20 2022-04-04 Sony Group Corp Aparato electrónico, método de funcionamiento del aparato y programa
US9420188B2 (en) * 2013-09-17 2016-08-16 Sony Corporation Lens control apparatus, lens control metho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image capturing system,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WO2016002124A1 (ja) 2014-07-02 2016-01-0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ズーム制御装置、ズーム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5227836B (zh) * 2015-09-15 2018-12-18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终端变焦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77457A (en) * 1988-05-10 1990-12-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utofocus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n in-focus and real in-focus state
US4985777A (en) * 1988-06-17 1991-01-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amera having a focus controller capable of focusing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of an ima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6833B2 (ja) * 1986-03-11 1995-05-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H03141327A (ja) * 1989-10-27 1991-06-17 Sharp Corp ズーム機構を有するビデオカメラ
JPH03282497A (ja) * 1990-03-30 1991-12-12 Toshiba Corp 信号変換方式および装置
JP2897448B2 (ja) * 1991-04-16 1999-05-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ビデオカメラ装置
JPH04373270A (ja) * 1991-06-21 1992-12-25 Fujitsu General Ltd 撮像装置
JPH05130484A (ja) * 1991-11-05 1993-05-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手ブレ補正機能付きビデオカメラの画角補正回路
JP3273326B2 (ja) * 1992-01-14 2002-04-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959293B2 (ja) * 1992-07-14 1999-10-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77457A (en) * 1988-05-10 1990-12-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utofocus device for determining an in-focus and real in-focus state
US4985777A (en) * 1988-06-17 1991-01-1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amera having a focus controller capable of focusing i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of an ima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387135B2 (ja) 2003-03-17
DE69415562D1 (de) 1999-02-11
MY114360A (en) 2002-10-31
EP0608099A1 (en) 1994-07-27
CN1095538A (zh) 1994-11-23
US5420632A (en) 1995-05-30
JPH06273658A (ja) 1994-09-30
EP0608099B1 (en) 1998-12-30
DE69415562T2 (de) 1999-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58C (zh) 具有光学和电子变焦距装置的电视摄象机
JP4932660B2 (ja)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US7671918B2 (en) Camera with autofocus function
CN1816111A (zh) 摄像装置
US8059956B2 (en) Auto focu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mera
US8427554B2 (en) Imag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US6876386B1 (en) Digital camera with downsampling and zoom processing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operation of same
CN1598681A (zh) 具有像抖动补偿功能的光学仪器
CN1993981A (zh) 电子设备和用于在电子设备中形成图像信息的方法,以及相应的程序产品
JP2006162991A (ja) 立体画像撮影装置
JPH09247553A (ja) ラインセンサカメラ
US20090040317A1 (en) Camera module having image sensor
JPH0946600A (ja) 撮像装置
CN1224244C (zh) 成像设备
JP4341019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2153276A (zh) 摄像装置
JP4940111B2 (ja) 撮影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KR101698917B1 (ko) 폐쇄회로텔레비젼 카메라의 팬/틸트/줌/포커싱 통합 제어방법
JP2004120015A (ja) 撮像装置
JP2004253904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カメラ
JP3866844B2 (ja)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装置及びカメラ
JP2000299810A (ja) 撮像装置
JP4803375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3118135B2 (ja) 撮像装置
JP2006237994A (ja) 動画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12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19971217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