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71674B - 压力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力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71674B
CN103671674B CN201310089711.6A CN201310089711A CN103671674B CN 103671674 B CN103671674 B CN 103671674B CN 201310089711 A CN201310089711 A CN 201310089711A CN 103671674 B CN103671674 B CN 1036716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valve
cylinder
pressure
valve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97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71674A (zh
Inventor
森信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Corp filed Critical Sho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716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16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716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716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20Type of damper
    • B60G2202/24Fluid damp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0/00Purpose; Design features
    • F16F2230/24Detecting or preventing malfunction, e.g. fail saf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压力缓冲装置和阀部件,能够在抑制阀部件的密封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容易排出阀部件周围的异物。压力缓冲装置具备:缸部,其用于收纳液体;活塞阀,其将缸部内的空间划分为收纳油的第一油室和第二油室;活塞杆,其与活塞阀连接并且在缸部的轴向移动;活塞螺母(43)(圆筒部(433)),其形成处于第一油室与第二油室之间的液体的流路;以及浮子阀(52),其与活塞螺母(43)的流路内的油的压力对应地变形或移位来开闭流路。并且,与流路部件相对的浮子阀(52)具有突出部(52P)和凹部(52N),从而在调节了位置后的状态下,在浮子阀(52)与活塞螺母(43)(圆筒部(433))之间形成间隙。

Description

压力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力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的悬架装置中,为了适当缓和在行驶中从路面向车身传递的振动以提高乘车舒服感、操纵稳定性,具备使用阻尼力发生器的压力缓冲装置。在这样的压力缓冲装置中,已知如下结构:在收纳液体的缸内的液体的流路上配置能够移位和变形的阀部件来进行液体流的开关。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这样的压力缓冲装置:具备阻尼力调节机构,使得在低频带提高阻尼力且在高频带降低阻尼力。并且,在专利文献1的阻尼力调节结构中,通过将能够移位和变形的阀部件设置在液体流的流路来构成压力室,以实现对阻尼力的调节。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9443号公报
另外,在压力缓冲装置中,在缸内的流路设有能够移位和变形的阀部件的情况下,存在例如附着于部件的异物或液体中含有的异物卡入阀部件与流路之间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抑制阀部件的密封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容易排出阀部件周围的异物。
基于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压力缓冲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备:缸,所述缸用于收纳液体;划分部件,所述划分部件将缸内的空间划分为用于收纳液体的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杆部件,所述杆部件与划分部件连接并且在缸的轴向移动;流路形成部,所述流路形成部形成伴随杆部件的移动而产生的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中的液体流动的流路;第一阀部件,其对流路形成部的流路进行开闭而产生阻尼力;阻尼力变更部,其具有供液体流入的流入部,通过流入部中的液体的压力而对由第一阀部件产生的阻尼力进行变更;以及第二阀部件,其设于流入部内,通过变形或移位来改变流入部中的液体的压力,在调节了第二阀部件相对于流入部的位置后的状态下,在第二阀部件与流入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在此,压力缓冲装置的特征可以是,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备:缸,所述缸用于收纳液体;划分部件,所述划分部件将缸内的空间划分为用于收纳液体的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杆部件,所述杆部件与划分部件连接并且在缸的轴向移动;流路部件,其形成处于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之间的液体的流路;以及阀部件,其与流路部件的流路内的液体的压力对应地变形或移位来开闭流路,在调节了阀部件相对于流路部件的位置后的状态下,在阀部件与流路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利用流路部件的内周与阀部件的外周的间隔形成为第一距离的部分来形成间隙,利用间隔形成为比第一距离小的第二距离的部分来调节位置。
并且,压力缓冲装置的特征可以是,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备:缸,所述缸用于收纳液体;划分部件,所述划分部件将缸内的空间划分为用于收纳液体的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杆部件,所述杆部件与划分部件连接并且在缸的轴向移动;流路部件,其形成处于第一液室与第二液室之间的液体的流路;以及阀部件,其与流路部件的流路内的液体的压力对应地变形或移位来开闭流路,阀部件在外周具备进一步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在调节了阀部件相对于流路部件的位置后的状态下,通过突出部在阀部件与流路部件之间形成间隙。
并且,压力缓冲装置的特征可以是,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备:缸,所述缸用于收纳液体;划分部件,所述划分部件将缸内的空间划分为用于收纳液体的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杆部件,所述杆部件与划分部件连接并且在缸的轴向移动;流路部件,其形成处于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之间的所述液体的流路;旁通路,所述旁通路从第一液室通向第二液室侧;压力室,所述压力室经由设于旁通路并使流路节流的节流部件而与旁通路连通;以及阀部件,其与流路部件的流路内的液体的压力对应地变形或移位来开闭流路,并且使压力室内的容积变化,在调节了阀部件相对于流路部件的位置后的状态下,在阀部件与流路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抑制阀部件的密封性能的降低的同时容易排出阀部件周围的异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详细说明液压缓冲装置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阻尼力调节部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浮子阀的形状的图。
图5是示出压缩行程时的油的流动的图。
图6是示出伸展行程时的油的流动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伸展行程时的阻尼力调节部的动作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压缩行程时的阻尼力调节部的动作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另一例的阻尼力调节部的图。
标号说明
1:液压缓冲装置;10:缸部;20:活塞杆;25:旁通路;30:活塞阀;40:阻尼力调节部;41:阻尼力可变阀;42:节流孔;43:活塞螺母;44:滑阀(spool);47:压力室;51:端盖;52:浮子阀;52P:突出部;52N:凹部;60:底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详细说明液压缓冲装置1的图。
如图1所示,作为压力缓冲装置的一例的液压缓冲装置1是构成频率响应式悬架的一部分的多缸型液压缓冲装置。并且,液压缓冲装置1具备:缸部10;作为杆部件的一例的活塞杆20;作为划分部件的一例的活塞阀30;阻尼力调节部40;和底阀60。
[缸部的结构和功能]
缸部10具有:薄壁圆筒状的外缸11;薄壁圆筒状的内缸12,其被收纳于外缸11内;以及底盖13,其堵塞圆筒状的外缸11的圆筒的轴向(在图1中为上下方向)的一个端部。另外,下面,将外缸11的圆筒的中心轴方向简称为“轴向”。
而且,缸部10具备:杆引导件14,其配置在外缸11的内侧,用于引导活塞杆20;以及防撞帽15,其装配在外缸11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并且使得活塞杆20能够滑动。而且,缸部10在防撞帽15的内侧具备油封16,该油封16相对于杆引导件14设置在与活塞31相反的一侧,该油封16用于防止缸部10内的液体泄漏及防止异物混入到缸部10内。
并且,在缸部10中,外缸11的轴向的长度比内缸12的轴向的长度长,内缸12与外缸11同心配置。即,内缸12的轴向的一个端部经由底盖13和作为构成底阀60的部件之一的后述的阀体61被支承于外缸11的轴向的一个端部。
另一方面,内缸12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被杆引导件14支承。由此,内缸12与外缸11同心地配置成:内缸12的外周与外缸11的内周之间的间隙在轴向上恒定。并且,由内缸12的外周面和外缸11的内周面形成了贮存室(reservior)R。如图1所示,底阀60利用后述的阀体61划分第一油室Y1和贮存室R。
[活塞杆的结构和功能]
活塞杆20沿轴向延伸并且利用轴向的一个端部(在图1中为下端部)与活塞阀30和阻尼力调节部40连接。
活塞杆20为实心或者中空的杆状的部件,其具有:圆柱状或圆筒状的杆部21;一侧安装部22a,其用于将活塞阀30和阻尼力调节部40等安装在活塞杆20的轴向的一个端部;以及另一侧安装部22b,其用于将该活塞杆20在轴向的另一个端部安装于车身等。在一侧安装部22a和另一侧安装部22b的端部的外表面切出螺旋状的槽,从而形成外螺纹,作为螺栓发挥作用。
而且,一侧安装部22a的外径比杆部21的外径小。由此,一侧安装部22a在与杆部21的连接点处形成台阶部23。并且,活塞杆20在一侧安装部22a具备旁通路25,所述旁通路25为沿轴向延伸形成的槽状的路径,其使油在第二油室Y2与第一油室Y1之间流通。
[活塞阀的结构和功能]
如图2的(a)所示,活塞阀30具备:活塞31;第一阀组321,其用于堵塞形成于活塞31的多个油路中的一部分油路的轴向的一个端部;以及第二阀组322,其用于堵塞形成于活塞31的多个油路中的一部分油路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而且,活塞阀30具备第一阀止挡件351、第二阀止挡件352和第三阀止挡件353。
活塞31是具有沿轴向形成的多个油路的圆柱状的部件。并且,活塞31经由在其外周面设置的密封部件而与内缸12的内周面接触,将内缸12内的封入有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油)的空间划分为比活塞31靠轴向的一个端部侧的第一油室Y1、和比活塞31靠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侧的第二油室Y2(参照图1)。
并且,在活塞31形成有:安装孔33R,其沿轴向形成,用于供活塞杆20的一侧安装部22a穿过;第一油路341,其沿轴向形成于比安装孔33R靠半径方向的外侧的部位;以及第二油路342,其沿轴向形成于比第一油路341靠半径方向的外侧的部位。第一油路341和第二油路342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并且连通第一油室Y1与第二油室Y2。
第一阀组321是通过将形成有供活塞杆20的一侧安装部22a穿过的螺栓孔的圆盘状的部件重叠多个而构成的。并且,构成第一阀组321的各个阀被设定为,堵塞第一油路341并开放第二油路342。
第二阀组322是通过将形成有供活塞杆20的一侧安装部22a穿过的螺栓孔的圆盘状的部件重叠多个而构成的。并且,构成第二阀组322的各个阀被设定为,堵塞第二油路342并开放第一油路341。
第一阀止挡件351和第二阀止挡件352的大致形状分别为圆筒形状。第一阀止挡件351和第二阀止挡件352分别具备安装孔351R和安装孔352R,所述安装孔351R和安装孔352R沿轴向延伸并且具有能够供活塞杆20的一侧安装部22a贯通的内径。并且,第一阀止挡件351具有连通孔351H,所述连通孔351H与安装孔351R相邻地形成并且同样沿轴向连通。
而且,第一阀止挡件351和第二阀止挡件352使一侧安装部22a嵌入安装孔351R中并且在与活塞31之间夹着第二阀组322。而且,第一阀止挡件351的连通孔351H的轴向的一侧相对于第二油室Y2开口,第一阀止挡件351的连通孔351H的轴向的另一侧与旁通路25相面对,所述旁通路25在位于第二阀止挡件352的内侧的活塞杆20形成。
第三阀止挡件353的大致形状为圆筒形状。并且,第三阀止挡件353具备安装孔353R,所述安装孔353R沿轴向延伸并且具有能够供活塞杆20的一侧安装部22a贯通的内径。并且,第三阀止挡件353设有凹部353a,所述凹部353a朝向后述的阻尼力可变阀41开放。
而且,第三阀止挡件353使一侧安装部22a嵌入安装孔353R中并且在与活塞31之间夹着第一阀组321。并且,第三阀止挡件353的凹部353a形成与旁通路25连通的空间即排出通路36。
[阻尼力调节部的结构和功能]
如图2的(a)所示,阻尼力调节部40具有:阻尼力可变阀41;作为节流部件的一例的节流孔42;作为流路部件的一例的活塞螺母43;滑阀44;以及支承弹簧46。并且,阻尼力调节部40具有:端盖51;作为阀部件的一例的浮子阀52;以及压力调节室弹簧53。
阻尼力可变阀41在覆盖第三阀止挡件353的凹部353a的状态下堵塞排出通路36的开口部。而且,阻尼力可变阀41在变形而成为不覆盖凹部353a的状态后使排出通路36开放,使第二油室Y2的油通过旁通路25和排出通路36流向第一油室Y1侧。即,旁通路25作为释放第二油室Y2的油的压力的释放通路发挥作用,阻尼力可变阀41作为液压释放阀发挥作用。
如图2的(b)所示,节流孔42为片状阀形状,其在中央部具有供活塞杆20的一侧安装部22a贯通的开口部42H,并且节流孔42具备狭缝42S,所述狭缝42S从包围所述开口部42H的环状部42C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切口至靠近外周的位置而形成。并且,节流孔42与阻尼力可变阀41一起被夹持在第三阀止挡件353的靠第一油室Y1侧的端部与活塞螺母43的环状突出部432(后述)之间。此时,狭缝42S的末端侧越过环状突出部432(后述)而向其径向外侧延伸并与压力室47(后述)连通。而且,狭缝42S的基端侧与旁通路25的下端部连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42S在周向上设置一处以上。其中,狭缝42S的数量、长度、狭缝宽度等可以根据规格适当设定。
活塞螺母43构成为具有:圆柱状部431;环状突出部432,其设于圆柱状部431的轴向的一端侧;以及圆筒部433,其设于圆柱状部431的轴向的另一端侧。
圆柱状部431具有:螺栓孔43R,其为沿轴向延伸且供活塞杆20的一侧安装部22a嵌入的贯通孔;以及联络通路43H,其与螺栓孔43R相邻且沿轴向从环状突出部432侧贯通形成至圆筒部43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螺母43的周向设有多个联络通路43H。
通过将一侧安装部22a固定于螺栓孔43R,从而将活塞螺母43支承于活塞杆2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活塞螺母43的螺栓孔43R安装于一侧安装部22a。由此,活塞螺母43在与台阶部23之间夹着活塞阀30、阻尼力调节部40等夹在活塞螺母43与活塞杆20的台阶部23之间的部件,从而将这些部件保持于活塞杆20。
而且,联络通路43H连通后述的压力室47和压力调节室55,从而在压力室47与压力调节室55之间形成油的流路。
另外,利用活塞杆20的旁通路25、压力室47、联络通路43H、圆筒部433(压力调节室55)、端盖51的贯通孔51H(后述)在第二油室Y2与第一油室Y1之间形成一个油的流路。该流路如后所述,与活塞阀30的动作对应地使油流过。
滑阀44的大致形状为圆筒形状。滑阀44在一端侧的开口部具有朝向轴向弯折的向内凸缘状的上端部44a,并且滑阀44的另一端侧嵌在活塞螺母43的圆柱状部431的外侧。在滑阀44与圆柱状部431之间设有O型圈45。并且,滑阀44安装成,能够相对于活塞螺母43的圆柱状部431在轴向移动。
而且,滑阀44的上端部44a形成为,能够利用轴向的一端侧与阻尼力可变阀41接触,并且所述滑阀44的上端部44a形成为,利用轴向的另一端侧与后述的支承弹簧46接触。并且,滑阀44由后述的支承弹簧46朝向活塞螺母43施力,并且将阻尼力可变阀41按压于活塞螺母43的端部。
并且,如图2的(a)所示,通过由滑阀44的上端部44a、活塞螺母43的环状突出部432和阻尼力可变阀41围成的空间来形成压力室47。
如图2的(c)所示,支承弹簧46为环状,并且在外周部突出形成有多个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46a。而且,支承弹簧46在内周部由活塞螺母43的环状突出部432支承。并且,如图2的(a)所示,支承弹簧46使突出部46a与滑阀44的上端部44a接触,并且将滑阀44保持成能够在轴向移动。
图3是用于说明阻尼力调节部40的图。
如图3所示,端盖51是具有圆柱形状的部件。端盖51具备侧面部511、一侧端部512和另一侧端部513。
端盖51的侧面部511的外径被设定为与活塞螺母43的圆筒部433的内径相同的程度。并且,端盖51嵌入到活塞螺母43的圆筒部433的内侧。此时,形成于侧面部511的外周的螺纹(未图示)与形成于圆筒部433的内周的螺纹(未图示)嵌合而固定。
并且,端盖51在与活塞螺母43的圆筒部433的内侧嵌合的状态下,在另一侧端部513与圆筒部433之间形成空间即压力调节室55。如图2的(a)所示,在该压力调节室55收纳有浮子阀52和压力调节室弹簧53。
如图3所示,端盖51的另一侧端部513构成为具备:环状部51C,其沿圆形的缘形成且在轴向突出;以及变形限制部51G,其由设于比环状部51C靠径向内侧并且在轴向上比环状部51C低一级的阶梯状的凹部构成。
环状部51C在与后述的压力调节室弹簧53之间夹着浮子阀52的外缘。而且,变形限制部51G形成有用于在浮子阀52如后所述地挠曲变形时在预定范围内容许其变形量的间隔。
并且,端盖51具备贯通孔51H,所述贯通孔51H从另一侧端部513朝向一侧端部512贯通。该贯通孔51H的一侧与压力调节室55连通,而另一侧与第一油室Y1相面对(参照图2的(a))。
如图3所示,浮子阀52是具有圆板形状的板簧。浮子阀52在中央部具有因油的压力而呈弯曲状挠曲的弹性挠曲部52F。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浮子阀52具有:在外周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52P;以及相对于突出部52P向中心方向凹进的凹部52N。
浮子阀52的外周部借助压力调节室弹簧53对端盖51的环状部51C朝向端盖51施力。另外,浮子阀52能够克服后述的压力调节室弹簧53的作用力而移动,所述浮子阀52在轴向和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位。并且,浮子阀52在与端盖51的环状部51C接触的同时承受压力,由此中央部的弹性挠曲部52F变形至与变形限制部51G接触为止。
如上所述,浮子阀52通过在伸展行程时和压缩行程时变形或移位而使压力调节室55的容积变化。而且,通过堵塞端盖51的贯通孔51H来切断或打开压力调节室55和第一油室Y1侧的油的流动。
并且,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浮子阀52具有:在外周部朝向径向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部52P;以及相对于突出部52P向径向内侧凹进的凹部52N。突出部52P设有多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并且各个突出部52P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进而,凹部52N形成于在周向相邻的突出部52P之间。
图4是用于说明浮子阀的形状的图。
在浮子阀52设于活塞螺母43的状态下,凹部52N的外周与圆筒部433的内周的间隙(下面称作凹部间隙W1)的距离比突出部52P的外周与圆筒部433的内周的间隙(下面称作突出部间隙W2)的距离长。
如图4的(a)所示,凹部52N形成为,在浮子阀52的中心与圆筒部433的圆筒中心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凹部间隙W1例如为0.7mm。该凹部间隙W1的距离基于如后所述地混入例如油内的异物(污垢)能够通过的距离而设定。
而且,突出部52P形成为,在浮子阀52的中心与圆筒部433的圆筒中心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突出部间隙W2例如为0.2mm。如上所述,浮子阀52通过在构成压力室47的圆筒部433中移动(移位)从而在伸展行程中开关油的流路。因此,突出部间隙W2具有预定距离,以使浮子阀52能够相对于圆筒部433移动。
在此,如图4的(b)所示,处于这样的状态:浮子阀52的中心相对于圆筒部433的圆筒中心偏移,且浮子阀52的一部分与圆筒部433接触。此时,相对于凹部52N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52P处于与圆筒部433的内周接触的状态。
并且,突出部52P形成为,在浮子阀52相对于圆筒部433偏心的状态下,未与圆筒部433接触的浮子阀52的部分处的凹部间隙W1保持预定距离。该预定距离基于浮子阀52的凹部52N的一部分不落入环状部51C的内侧(中心轴侧)的距离来设定。这样,通过突出部52P来调节浮子阀52相对于活塞螺母43的最大偏心量。并且,在浮子阀52相对于圆筒部433偏心的情况下,突出部52P起到能够维持端盖51的另一侧端部513的封闭(密封)性能的功能。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调节了浮子阀52相对于活塞螺母43(圆筒部433)的位置后的状态下,在浮子阀52与活塞螺母43之间形成预定距离的间隙(凹部间隙W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圆形的浮子阀52。因此,突出部52P的数量至少设置有三个以上,由此,无论浮子阀52相对于圆筒部433向哪个方向偏心,都能够调节浮子阀52的偏心量。但是,突出部52P的数量过多的话,后述的异物排出功能降低,因此优选限于预定数量。
而且,浮子阀52的形状不限定为圆形形状。例如,在浮子阀52的形状为椭圆而非圆形的情况下,在弧较长的一侧(到圆筒部433的距离较远的一侧)的两个部位分别形成突出部52P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浮子阀52形成为圆形形状并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多个突出部52P,能够防止如下情况:因浮子阀52在圆筒部433的径向移位时偏向接触、或者浮子阀52为不均匀形状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变形时的应力集中引起的负荷等而导致浮子阀52的耐久性降低。
如图3所示,压力调节室弹簧53为薄板环状弹簧,其具有板状圆环部53a、以及呈放射状地设置在板状圆环部53a的外周的多个向上弹簧支脚53b和向下弹簧支脚53c。向上弹簧支脚53b和向下弹簧支脚53c在板状圆环部53a的周向以预定间隔设置。并且,向上弹簧支脚53b和向下弹簧支脚53c以在板状圆环部53a的外周向斜上方和斜下方交替排列的方式进行配置。
并且,压力调节室弹簧53以向上弹簧支脚53b与活塞螺母43的圆筒部433的端部表面对置的方式安装,并且利用向下弹簧支脚53c以朝向端盖51的环状部51C按压浮子阀52的方式进行支承。
[底阀的结构和功能]
如图1所示,底阀60具备:阀体61,其具有沿轴向形成的多个油路;第一阀621,其用于堵塞形成于阀体61的多个油路中的一部分油路的轴向的一个端部;第二阀622,其用于堵塞形成于阀体61的多个油路中的一部分油路的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以及用于固定这些部件的螺栓60B。
阀体61具有圆盘状的圆盘状部63和圆筒状的圆筒状部64,该圆筒状部64从该圆盘状部63的半径方向的最外部沿轴向延伸,阀体61划分缸部10内的封闭的空间。
在圆盘状部63形成有:螺栓孔65R,其沿轴向形成,用于供螺栓60B的轴部穿过;第一油路661,其沿轴向形成于比螺栓孔65R靠半径方向的外侧的部位;以及第二油路662,其沿轴向形成于比第一油路661靠半径方向的外侧的部位。第一油路661和第二油路662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并作为连通第一油室Y1与贮存室R的连通通道发挥作用。
圆筒状部64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凹部64a,所述凹部64a在圆筒状部64的轴向的一个端部侧从端面凹进而形成。借助该凹部64a将圆筒状部64的内部与贮存室R连通。
第一阀621是形成有供螺栓60B的轴部穿过的螺栓孔的圆盘状的部件。并且,第一阀621的外径被设定为堵塞第一油路661的大小、且为使第二油路662开放的大小。
第二阀622是形成有供螺栓60B的轴部穿过的螺栓孔的圆盘状的部件。并且,第二阀622的外径被设定为堵塞第二油路662的大小。而且,在第二阀中,在从半径方向的中心观察的情况下与第一油路661对应的位置,沿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个)油孔。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的动作。
首先,对压缩行程时和伸展行程时的活塞阀30和底阀6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5是示出压缩行程时的油的流动的图。
如图5所示,当活塞31如空白箭头那样相对于缸部10向轴向的一个端部侧(在图5中为下方)移动时,由于活塞31的移动,第一油室Y1内的油被挤压,活塞阀30下侧的圧力上升,高压作用于活塞阀30的第二油路342。其结果是,堵塞该第二油路342的第二阀组322打开,油如图5的箭头A所示那样通过第二油路342而流入活塞阀30上方的第二油室Y2。这一油从第一油室Y1向第二油室Y2的流动被第二阀组322和第二油路342节流,得到液压缓冲装置1的压缩行程时的阻尼力。
而且,因活塞31向轴向的一个端部侧的移动而升高的第一油室Y1的圧力作用于底阀60的第一油路661,使封闭该第一油路661的第一阀621打开。进而,如图5的箭头B所示,第一油室Y1内的油通过阀体61的第一油路661、凹部64a而流入到在内缸12与外缸11之间形成的贮存室R。这一油从第一油室Y1向贮存室R的流动被第一阀组621和第一油路661节流,得到液压缓冲装置1的压缩行程时的阻尼力。
图6是示出伸展行程时的油的流动的图。
如图6所示,当活塞31如空白箭头那样相对于缸部10向轴向的另一个端部侧(在图6中为上方)移动时,由于在第一油室Y1中缺乏与该移动相应的体积量的油而成为负压。由此,第二油室Y2内的油通过活塞阀30的第一油路341,并将封闭该第一油路341的第一阀321打开,如图6的箭头C那样流入到第一油室Y1。这一油从第二油室Y2向第一油室Y1的流动被活塞阀30的第一阀组321和第一油路341节流,得到液压缓冲装置1的伸展行程时的阻尼力。
而且,当活塞31向图6的空白箭头的方向移动时,贮存室R内的油通过底阀60的阀体61的凹部64a、第二油路662,并将封闭该第二油路662的第二阀622打开,如图6的箭头D那样流入到第一油室Y1内。这一油从贮存室R向第一油室Y1的流动被底阀60的第二阀622和第二油路662节流,得到液压缓冲装置1的伸展行程时的阻尼力。
图7是用于说明伸展行程时的阻尼力调节部40的动作的图。
在伸展行程中,在活塞31(参照图6)的移动处于低频率大振幅的区域时,第二油室Y2(参照图6)的油的压力未由节流孔42节流,而是迅速地传递至压力室47。因此,压力室47的油的压力与第二油室Y2为相同压力。其结果是,阻尼力调节部40的阻尼力可变阀41保持关闭状态。
而且,压力调节室55经由联络通路43H与压力室47连通。因此,浮子阀52被压下,压力调节室55也成为与压力室47相同的压力,从而不会发生压力室47的液压降低。
另一方面,当活塞31(参照图6)的移动处于预定的高频率小振幅的区域时,第二油室Y2(参照图6)的油的压力由旁通路25的节流孔42节流而被延迟地传递至压力室47。因此,压力室47的液压比第二油室Y2的油的压力低,在压力室47与第二油室Y2之间产生压力差。通过该压力差,如图7所示,阻尼力可变阀41被推压而打开,第二油室Y2的油经由旁通路25向第一油室Y1侧逃逸。
其结果是,第二油室Y2的油的压力向第一油室Y1释放,通过活塞阀30的第二油路342和第二阀组322、以及旁通路25和阻尼力可变阀41共计两条流路来减小液压缓冲装置1的阻尼力。
而且,因节流孔42引起的压力传递的延迟而降低的压力室47的油的压力在此之后要上升。此时,如图7所示,压力调节室55的浮子阀52被压下而维持压力室47的液压。因此,实际上,压力室47的容积扩大,因此压力室47的液压上升延迟。该延迟持续至浮子阀52与端盖51的变形限制部51G接触为止。
接着,当浮子阀52的弹性挠曲部52F与变形限制部51G接触时,压力室47的液压急剧地上升,当第二油室Y2与压力室47的压力差消除时,滑阀44被支承弹簧46按压,阻尼力可变阀41关闭。最终,仅存在经由活塞阀30的油的移动路径,液压缓冲装置1的阻尼力升高。
图8是用于说明压缩行程时的阻尼力调节部40的动作的图。
在压缩行程时,第一油室Y1的压力相对于压力调节室55的压力升高。于是,油通过在端盖51设置的贯通孔51H从第一油室Y1流入压力调节室55内。此时,浮子阀52抵抗压力调节室弹簧53而从端盖51的变形限制部51G离开。
接着,从第一油室Y1流入的油以贯通孔51H、活塞螺母43的圆筒部433(压力调节室55)、联络通路43H为流路而朝向第二油室Y2侧流动。
在此,存在如下可能性:因某种原因而在油内混入异物,如图8所示,异物进入到阻尼力调节部40的浮子阀52与端盖51之间。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浮子阀52设有突出部52P和凹部52N。由此,在浮子阀52与活塞螺母43的圆筒部433之间形成凹部间隙W1。因此,进入到浮子阀52与端盖51之间的异物通过凹部间隙W1而被向压力室47侧排出。另外,例如异物在伸展行程中在预定的时机进一步朝向第二油室Y2侧移动,然后被排出。
如上所述,在应用本实施方式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即使是在异物进入端盖51与浮子阀52之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异物卡入浮子阀52与端盖51的环状部51C和变形限制部51G之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浮子阀52设置突出部52P,即使是在浮子阀52的中心相对于圆筒部433的圆筒中心偏移而偏心的情况下(参照图4的(b)),也能够将凹部间隙W1控制在预定距离以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偏心最多的情况下的凹部间隙W1被设定为使得浮子阀52的凹部52N不进入到端盖51的环状部51C的内侧的距离。因此,能够维持浮子阀52与端盖51的密封性能。
接下来,对阻尼力调节部40的另一例进行说明。
图9是用于说明另一例的阻尼力调节部40的图。
如图9的(a)所示,在另一例的阻尼力调节部40中,在活塞螺母43的圆筒部433的内周面具备朝向中心突出的突出部433P和未形成突出部433P而是构成凹进部分的凹部433N。如图9的(b)所示,在圆筒部433的内周,在多个部位(在本例中为四个部位)设有该突出部433P。而且,多个突出部433P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进行配置。并且,凹部433N形成于在圆筒部433的周向相邻的突出部433P之间。
而且,在另一例中,浮子阀52未形成突出部52P(凹部52N)而形成为圆形形状。并且,浮子阀52被收纳在活塞螺母43的圆筒部433的内侧。
并且,在将浮子阀52设于活塞螺母43的状态下,浮子阀52的外周与凹部433N的内周的间隙(下面称作凹部间隙W3)的距离比浮子阀52的外周与突出部433P的内周的间隙(下面称作突出部间隙W4)的距离长。
如图9的(b)所示,凹部433N形成为,在浮子阀52的中心与圆筒部433的圆筒中心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凹部间隙W3例如为0.7mm。该凹部间隙W3的距离基于异物能够通过的距离而设定。
而且,突出部433P形成为,在浮子阀52的中心与圆筒部433的圆筒中心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突出部间隙W4例如为0.2mm。并且,通过将突出部间隙W4构成为具有预定距离,使得浮子阀52能够相对于活塞螺母43移动(移位)。
在此,如图9的(c)所示,处于浮子阀52的中心相对于圆筒部433的圆筒中心偏移、且浮子阀52的一部分与圆筒部433接触的状态。
并且,突出部433P形成为,在浮子阀52相对于圆筒部433偏心的状态下,未与圆筒部433接触的浮子阀52的部分处的凹部间隙W3保持预定距离。该预定距离基于浮子阀52的一部分不落入端盖51的环状部51C的内侧(中心轴侧)的距离来设定。这样,通过突出部433P来调节浮子阀52相对于圆筒部433的最大偏心量。并且,在浮子阀52相对于圆筒部433偏心的情况下,突出部433P起到能够维持端盖51的另一侧端部513的封闭(密封)性能的功能。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另一例的阻尼力调节部40中,如图9的(b)所示,存在着如下情况:因某种原因而在油内混入异物,异物侵入浮子阀52与端盖51之间。
在此,通过突出部433P和凹部433N,在浮子阀52与圆筒部433之间形成凹部间隙W3。因此,进入到浮子阀52与端盖51之间的异物通过该凹部间隙W3而被向压力室47侧排出。
如上所述,在具备另一例的阻尼力调节部40的液压缓冲装置1中,也能抑制异物卡入到浮子阀52与端盖51的环状部51C和变形限制部51G之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圆筒部433设置突出部433P,如图9的(c)所示,即使是在浮子阀52的中心相对于圆筒部433的圆筒中心偏移而偏心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凹部间隙W3控制在预定距离以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偏心最多的情况下的凹部间隙W3被设定为使得浮子阀52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凹部52N)不进入到端盖51的环状部51C的内侧的距离。因此,能够维持浮子阀52与端盖51的密封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浮子阀52一体地形成突出部52P,或者在活塞螺母43一体地形成突出部433P,以便在调节了浮子阀52相对于活塞螺母43(圆筒部433)的位置后的状态下,在浮子阀52与活塞螺母43之间形成间隙,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活塞螺母43与浮子阀52之间设置与它们分体的部件。进而,可以通过该分体部件在浮子阀52与活塞螺母43之间形成间隙。

Claims (4)

1.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备:
缸,所述缸用于收纳液体;
划分部件,所述划分部件将所述缸内的空间划分为用于收纳所述液体的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
杆部件,所述杆部件与所述划分部件连接并且在所述缸的轴向移动;
流路形成部,所述流路形成部形成伴随所述杆部件的移动而产生的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中的所述液体流动的流路;
第一阀部件,其对所述流路形成部的所述流路进行开闭而产生阻尼力;
阻尼力变更部,其具有供所述液体流入的流入部,通过该流入部中的该液体的压力而对由所述第一阀部件产生的阻尼力进行变更;以及
第二阀部件,其设于所述流入部内,通过变形或移位来改变该流入部中的所述液体的压力,
在调节了所述第二阀部件相对于所述流入部的位置后的状态下,在该第二阀部件与该流入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2.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备:
缸,所述缸用于收纳液体;
划分部件,所述划分部件将所述缸内的空间划分为用于收纳所述液体的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
杆部件,所述杆部件与所述划分部件连接并且在所述缸的轴向移动;
流路部件,其形成处于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之间的所述液体的流路;以及
阀部件,其与所述流路部件的所述流路内的所述液体的压力对应地变形或移位来开闭该流路,
在调节了所述阀部件相对于所述流路部件的位置后的状态下,在该阀部件与该流路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利用所述流路部件的内周与所述阀部件的外周的间隔形成为第一距离的部分来形成所述间隙,
利用所述间隔形成为比所述第一距离小的第二距离的部分来调节所述位置。
3.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备:
缸,所述缸用于收纳液体;
划分部件,所述划分部件将所述缸内的空间划分为用于收纳所述液体的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
杆部件,所述杆部件与所述划分部件连接并且在所述缸的轴向移动;
流路部件,其形成处于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之间的所述液体的流路;以及
阀部件,其与所述流路部件的所述流路内的所述液体的压力对应地变形或移位来开闭该流路,
所述阀部件在外周具备进一步朝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在调节了所述阀部件相对于所述流路部件的位置后的状态下,通过该突出部在所述阀部件与该流路部件之间形成间隙。
4.一种压力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缓冲装置具备:
缸,所述缸用于收纳液体;
划分部件,所述划分部件将所述缸内的空间划分为用于收纳所述液体的第一液室和第二液室;
杆部件,所述杆部件与所述划分部件连接并且在所述缸的轴向移动;
流路部件,其形成处于所述第一液室与所述第二液室之间的所述液体的流路;
旁通路,所述旁通路从所述第一液室通向所述第二液室侧;
压力室,所述压力室经由设于所述旁通路并使流路节流的节流部件而与所述旁通路连通;以及
阀部件,其与所述流路部件的所述流路内的所述液体的压力对应地变形或移位来开闭该流路,并且使所述压力室内的容积变化,
在调节了所述阀部件相对于所述流路部件的位置后的状态下,在该阀部件与该流路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CN201310089711.6A 2012-08-30 2013-03-20 压力缓冲装置 Active CN1036716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90365 2012-08-30
JPJP2012-190365 2012-08-30
JP2012190365A JP5781479B2 (ja) 2012-08-30 2012-08-30 圧力緩衝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71674A CN103671674A (zh) 2014-03-26
CN103671674B true CN103671674B (zh) 2017-04-12

Family

ID=50185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9711.6A Active CN103671674B (zh) 2012-08-30 2013-03-20 压力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8240B2 (zh)
JP (1) JP5781479B2 (zh)
CN (1) CN1036716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205855B4 (de) * 2014-03-28 2020-03-05 Zf Friedrichshafen Ag Dämpfventilanordnung mit einer mehrstufigen Dämpfkraftkennlinie
JP6800056B2 (ja) * 2017-03-10 2020-12-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CN107143604B (zh) * 2017-06-29 2023-02-28 黄永宁 减震器的自主调节阀及其阶梯式排油方法
WO2019069413A1 (ja) * 2017-10-04 2019-04-11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および減衰力発生機構
JP7002395B2 (ja) * 2018-04-06 2022-01-20 Kyb株式会社 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CN113383178B (zh) * 2019-03-08 2022-08-26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压力缓冲装置
CN110030227A (zh) * 2019-04-28 2019-07-19 河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分公司 精轧机移动块密封端盖
DE102020134820A1 (de) * 2020-12-23 2022-06-23 Ktm Ag Ventilanordnung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21211165A1 (de) 2021-10-04 2023-04-06 Zf Friedrichshafen Ag Ventilanordnung für einen Schwingungsdämpfer sowie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der Ventilanordnu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9610A (zh) * 2008-07-16 2010-01-20 株式会社万都 振幅选择减震器
CN201714897U (zh) * 2010-08-20 2011-01-19 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 防异物摩托车减震器
CN102076988A (zh) * 2008-06-25 2011-05-25 奥林斯赛车公司 用于减震器阀的压力调节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4921Y2 (zh) * 1974-06-08 1981-02-03
JPH0276937A (ja) * 1988-06-03 1990-03-16 Honda Motor 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H03340A (ja) * 1989-05-25 1991-01-07 Honda Motor Co Ltd 油圧緩衝器
US5332069A (en) * 1989-08-31 1994-07-26 Kayab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ock absorber
US8091871B2 (en) * 2008-02-05 2012-01-10 Cooper-Standard Automotive Inc. Axially damped hydraulic mount assembly
JP5064310B2 (ja) * 2008-06-12 2012-10-31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バルブ
JP5132584B2 (ja) * 2009-01-15 2013-01-30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バルブ構造
JP2011069443A (ja) 2009-09-25 2011-04-07 Showa Corp 油圧緩衝器の減衰力調整構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76988A (zh) * 2008-06-25 2011-05-25 奥林斯赛车公司 用于减震器阀的压力调节装置
CN101629610A (zh) * 2008-07-16 2010-01-20 株式会社万都 振幅选择减震器
CN201714897U (zh) * 2010-08-20 2011-01-19 新大洲本田摩托有限公司 防异物摩托车减震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47829A (ja) 2014-03-17
JP5781479B2 (ja) 2015-09-24
CN103671674A (zh) 2014-03-26
US10408240B2 (en) 2019-09-10
US20140060315A1 (en) 2014-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1674B (zh) 压力缓冲装置
CN104214266B (zh) 频敏型减震器
US7273138B2 (en) Damping force variable valve and shock absorber using same
CN103836108B (zh) 压力缓冲设备和悬挂设备
CN104246283B (zh) 液压缓冲器
US7228948B2 (en) Hydraulic suspension damper
EP2233775B1 (en) Hydraulic suspension damper
WO2019239719A1 (ja) 減衰力発生機構および圧力緩衝装置
US9796234B2 (en) Shock absorber
EP3207273B1 (en) Damper assembly
CN102644693A (zh) 一种带液体阻尼橡胶关节动刚度调节方法及橡胶关节
CN105793603A (zh) 缓冲器
ITTO20090681A1 (it) Valvola passiva di controllo del flusso e ammortizzatore a smorzamento regolabile comprendente tale valvola
CN105387117A (zh) 缓冲器
US20190322151A1 (en) Hydraulic damper with a hydraulic stop arrangement
KR20190035883A (ko) 완충기
JP6114499B2 (ja) シール部材および緩衝器
CN109236930A (zh) 包括带稳定销的液压止动机构的减震器组件
CN105387119A (zh) 缓冲器
US20100163355A1 (en) Shock absorber
CN201401476Y (zh) 减振器变节流阀
US7104369B2 (en) Vibration damper with stroke-dependent damping force
US10837514B2 (en) Valve structure of shock absorber
CN108547906B (zh) 双管阻尼器组件
EP3279499A1 (en) Hydraulic damper having self-adjusting wear ban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3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OWA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