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7119A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87119A
CN105387119A CN201510530796.6A CN201510530796A CN105387119A CN 105387119 A CN105387119 A CN 105387119A CN 201510530796 A CN201510530796 A CN 201510530796A CN 105387119 A CN105387119 A CN 1053871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moushroom
lip
moushroom valve
cylinde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307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87119B (zh
Inventor
山下干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87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7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87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7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6Special sealings, including sealings or guides for piston-rods
    • F16F9/369Sealings for elements other than pistons or piston rods, e.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8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 F16F9/3484Throttling passages in the form of annular discs or other plate-like elements which may or may not have a spring action, operat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s or singly, e.g. annular discs positioned on top of the valve or piston body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f the annular discs per se, singularly or in combin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Sealing With Elastic Sealing 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缓冲器,其确保固定于盘阀而形成先导室的弹性密封部件的密封性并且减少滑动阻力。对于活塞杆的伸缩,利用盘阀(33)控制因缸体内的活塞的滑动产生的油液的流动而产生阻尼力。将固定于盘阀(33)的背面侧的弹性密封部件(58)嵌合于先导阀体(41)的凹部(59)而形成先导室(34),通过先导室(34)的内压控制盘阀(33)的开阀。用厚壁的基部(58A)以及薄壁的唇部(58B)构成弹性密封部件(58),使向唇部(58B)的外周部突出的密封部(58E)与先导阀体(41)的外侧圆筒部(41E)的内周部滑动接触。利用薄壁的唇部(58B)的挠曲,能够确保密封部(58)的密封性并且减少滑动阻力。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活塞杆的行程产生阻尼力的缓冲器。
背景技术
安装于汽车等车辆的悬架装置的筒型液压缓冲器通常形成为下述结构,即在封入有流体的缸体内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装连结有活塞杆的活塞,利用由节流件、盘阀等构成的阻尼力调节机构控制因缸体内的活塞的滑动而产生的流体的流动,从而对活塞杆的行程产生阻尼力。
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压缓冲器中,在作为阻尼力产生机构的盘阀的背部形成背压室(先导室),将流体的流动的一部分导入到背压室,使背压室的内压作用于盘阀的闭阀方向,并调节背压室的内压,从而控制盘阀的开阀。由此,能够提高调节阻尼力特性的自由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8097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缓冲器中,通过硫化、粘接等在盘阀的背面外周部固定有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密封部件,并将该密封部件能够滑动并且液密地嵌合于配置在盘阀的背部的有底圆筒状的部件的圆筒部,从而形成背压室。
关于这种在一侧固定有环状的密封部件的结构的盘阀,为了确保密封部件的密封性,需要充分地增大向滑动部按压的按压力,但若增大按压力,则滑动阻力也相应地变大。为了防止因该滑动阻力导致盘阀难以闭阀,对盘阀赋予设定负载(预载),从而在闭阀时使盘阀可靠地落座于座部而闭阀。
但是,近年来,在安装于汽车等的车辆的悬架装置的阻尼力调节式缓冲器中,在将阻尼力特性切换为柔性(soft)侧时,期望充分地减小活塞速度低速区域的阻尼力,对盘阀赋予设定负载这一点违反了该要求。
发明内容
结构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确保固定于盘阀而形成先导室的弹性密封部件的密封性的同时减少滑动阻力的缓冲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缓冲器具备:
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液;
活塞,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该缸体内;
活塞杆,其连结于该活塞,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
盘阀,其针对因所述活塞的滑动产生的工作液的流动,从阀座离开或落座于阀座而控制该流动,并产生阻尼力;
有底圆筒状的先导阀体,其与所述盘阀相对地开口;
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盘阀的一端外周部,能够滑动并且液密地嵌合于所述先导阀体的内周部,并形成对所述盘阀作用闭阀方向的内压的先导室;
所述弹性密封部件具有:环状的基部,其固定于所述盘阀;环状的唇部,其从该基部向所述先导阀体的底部侧延伸,并在径向上比所述基部薄壁,在该唇部的内周侧与所述基部之间形成台阶部;环状的密封部,其从所述唇部的外周部突出,并与所述先导阀体的内周部滑动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缓冲器,能够确保固定于盘阀而形成先导室的弹性密封部件的密封性并且减少滑动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阻尼力调节式缓冲器的纵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阻尼力调节式缓冲器的阻尼力产生机构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阻尼力调节式缓冲器的液压回路图。
图4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阻尼力产生机构的盘阀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盘阀的弹性密封部件的部分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阻尼力调节式缓冲器(缓冲器)
2缸体
5活塞
6活塞杆
33盘阀
34先导室
54内侧座部(阀座)
57外侧座部(阀座)
58弹性密封部件
58A基部
58B唇部
58C台阶部
58E密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阻尼力调节式缓冲器1形成为在缸体2的外侧设有外筒3的多筒结构,在缸体2与外筒3之间形成有储存室4。在缸体2内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装有活塞5,通过该活塞5将缸体2内划分为缸体上室2A与缸体下室2B这两个室。活塞杆6的一端通过螺母7连结于活塞5,活塞杆6的另一端侧通过缸体上室2A插入到安装于缸体2以及外筒3的上端部的杆引导件8以及油封9,并向缸体2的外部延伸。在缸体2的下端部设有将缸体下室2B与储存室4划分的基阀10。
在活塞5上设有使缸体上下室2A、2B之间连通的通路11、12。而且,在通路12中设有仅允许流体从缸体下室2B侧向缸体上室2A侧的流通,且在从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切换到收缩行程的瞬间开阀的程度的、设定负载充分小的单向阀13,另外,在通路11中设有盘阀14,在伸长行程时,该盘阀14在缸体上室2A侧的流体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使该流体向缸体下室2B侧溢流。该盘阀14的开阀压被设定为相当高,且在通常路面行驶时不会开阀的程度的开阀压,在盘阀14上设有始终将缸体上下室2A、2B之间连接的节流件14A(参照图3)。
在基阀10上设有使缸体下室2B与储存室4连通的通路15、16。而且,在通路15中设有仅允许流体从储存室4侧向缸体下室2B侧的流通,且在从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切换到伸长行程的瞬间开阀的程度的、设定负载充分小的单向阀17,另外,在通路16中设有盘阀18,该盘阀18在缸体下室2B侧的流体的压力达到规定压力时开阀,使该流体向储存室4侧溢流。该盘阀18的开阀压被设定为相当高,且在通常路面行驶时不会开阀的程度的开阀压,在盘阀18上设有始终将缸体下室2B与储存室4之间连接的节流件18A(参照图3)。作为工作液,在缸体2内封入有油液,在储存室4内封入有油液以及气体。
在缸体2的上下两端部经由密封部件19外嵌有分离管20,在缸体2与分离管20之间形成有环状通路21。环状通路21通过设于缸体2的上端部附近的侧壁的通路22连通于缸体上室2A。此外,通路22也可以根据规格沿周向设置多个。在分离管20的下部形成有向侧方突出而开口的圆筒状的连接口23。另外,在外筒3的侧壁设有与连接口23同心且比连接口大径的开口24,以包围该开口24的方式通过焊接等结合有圆筒状的壳体25。而且,在壳体25上安装有阻尼力产生机构26。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2以及图3对阻尼力产生机构26进行说明。
阻尼力产生机构26具备作为先导型的阀机构的主阀27及控制阀28、作为螺线管驱动的压力控制阀的先导阀29。
主阀27具有:盘阀30,其受到缸体上室2A侧的流体的压力而开阀,使该流体向储存室4侧流通;先导室31,其沿闭阀方向对该盘阀30作用内压。先导室31经由固定节流件32连接于缸体上室2A侧,而且经由控制阀28连接于储存室4侧。在盘阀30设有始终将缸体上室2A侧与储存室4侧连接的节流件30A。
控制阀28具有:盘阀33,其受到先导室31侧的流体的压力而开阀,使该流体向储存室4侧流通;先导室34,其沿闭阀方向对该盘阀33作用内压。先导室34经由固定节流件35连接于缸体上室2A侧,而且经由先导阀29连接于储存室4侧。在盘阀33设有始终将先导室31侧与储存室4侧连接的节流件33A。
先导阀29利用小径的端口36缩小流路,并通过利用螺线管37驱动该端口36的阀体38进行开闭,从而调节控制阀28的先导室34的内压。此外,通过使端口36为小径而减小受压面积,能够较大地获取最大电流下的先导阀29在闭阀时的压力,由此,电流的大小的差压变大,能够增大阻尼力特性的可变宽度。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2,更详细地说明阻尼力产生机构26的具体结构。
将组装有主阀27、控制阀28及先导阀29的主阀体39、控制阀体40以及先导阀体41与通路部件42一起配置于壳体25内,利用螺母44将螺线管壳体43安装于壳体25的开口端部,从而将壳体25内密闭,并将它们固定于壳体25。螺线管壳体43为内部被中间壁43A沿轴向分隔的大致圆筒状,并以一端部插入、嵌合于壳体25内,另一端部从壳体25自外部突出的状态通过螺母44固定于壳体25。在中间壁43A形成有贯通其中央部的开口43B、形成于开口43B的一端侧的周围的环状的凹部43C。
通路部件42为在一端部外周具有凸缘部42A的圆筒状,凸缘部42A抵接于壳体25的内侧凸缘部25A,圆筒部液密地插入到分离管20的连接口23而连接于环状通路21。在壳体25的内侧凸缘部25A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通路槽25B,经由该通路槽25B以及外筒3的开口24将储存室4与壳体25内的室25C连通。
主阀体39以及控制阀体40为环状,先导阀体41为在中间部具有大径部41A的带台阶的圆筒状。先导阀体41的一端侧的圆筒部41B插入到主阀体39以及控制阀体40,另一端侧的圆筒部41C嵌合于螺线管壳体43的中间壁43A的凹部43C,它们被相互定位于同心上。
在主阀体39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沿轴向贯通的通路39A。通路39A经由形成于主阀体39的一端部的环状凹部45连通于通路部件42。在主阀体39的另一端部,在多个通路39A的开口部的外周侧突出有环状的座部46,并在内周侧突出有环状的夹持部47。在主阀体39的座部46落座有构成主阀27的盘阀30的外周部。盘阀31的内周部与环状的护圈48以及垫片49一起夹持于夹持部47与控制阀体40之间。在盘阀30的背面侧的外周部通过硫化粘接等的固定构件固定有由橡胶等的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50。盘阀30适当地层叠有挠性的盘状的阀体,以便获得所希望的挠曲特性,另外,在外周部形成有使通路39A侧与储存室室25C侧始终连通的、构成节流件30A的缺口。
在控制阀体40的一端侧形成有环状的凹部51,在该凹部51内能够滑动并且液密地嵌合有固定于盘阀30的弹性密封部件50的外周部,在凹部51内形成有先导室31。盘阀30受到通路39A侧的压力而从座部46上升并开阀,使通路39A连通于壳体25内的室25C。先导室31的内压沿闭阀方向作用于盘阀30。先导室31经由设于护圈48的侧壁的固定节流件32及设于先导阀体41的圆筒部41B的侧壁的通路52而与圆筒部41B内连通,进而与通路部件42连通。另外,形成控制阀体40的环状的凹部51的底部以朝向中心侧,即先导阀体41侧增大厚度的方式形成。这是因为,中心侧即先导阀体41侧因被施加轴力而需要刚性,故确保了底部的厚度,相对于此,对于外周侧,为了确保先导室31的体积而将底部形成得比中心侧薄。
在控制阀体40沿圆周方向设有多个沿轴向贯通且一端连通于先导室31的通路53。在控制阀体40的另一端部,在多个通路53的开口部的外周侧突出有环状的内侧座部54作为阀座,在内侧座部54的外周侧突出有外侧座部55,另外,在多个通路53的内周侧突出有环状的夹持部56。在内侧以及外侧座部54、55落座有构成控制阀28的盘阀33。盘阀33的内周部与垫片57一起夹持于夹持部56与先导阀体41的大径部41A之间。在盘阀33的背面侧外周部通过硫化粘接等的固定构件固定有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58。盘阀33适当地层叠有挠性的盘状的阀体,以便获得所希望的挠曲特性。关于盘阀33,将在后文具体叙述。
在先导阀体41的大径部41A的一端侧形成有成为形成先导室34的先导壳体的环状的凹部59,在该凹部59内能够滑动并且液密地嵌合有固定于盘阀33的弹性密封部件58的外周部,在凹部59内形成有先导室34。盘阀33受到连通于主阀27的先导室31的通路53侧的压力而依次从外侧以及内侧座部55、54上升并开阀,使通路53连通于壳体25内的室25C。先导室34的内压沿闭阀方向作用于盘阀33。先导室34经由设于先导阀体41的侧壁的通路60连通于圆筒部41B内的通路41D,进而经由设于圆筒部41B内的固定节流件35以及过滤器61连通于通路部件42内。固定节流件35以及过滤器61通过拧入圆筒部的前端部的圆筒状的护圈62以及隔件63而固定于圆筒部41B内的台阶部64。在隔件63的侧壁设有用于使固定节流件30连通于圆筒部41B内的通路41D的缺口63A。
在先导阀体41的另一端的圆筒部41C、螺线管壳体43的开口43B以及凹部43C中插入有引导部件65。引导部件65形成为在一端侧具有小径的端口压入部65A,在另一端侧具有小径的柱塞引导部65B,且在中间部具有大径部65C的带台阶的圆筒状。引导部件65的端口压入部65A隔开间隙地插入到先导阀体41的圆筒部41C内,柱塞引导部65B插入到螺线管壳体43的开口43B而向螺线管壳体43的另一端侧的内部突出,大径部65C嵌合于螺线管壳体43的凹部43C内,并抵接而固定在插入嵌合于凹部43C的先导阀体41的圆筒部41C。
在引导部件65的端口压入部65A内压入而固定有大致圆筒状的端口部件67。在端口压入部65A的前端部安装有环状的护圈66。端口部件65的外周面与先导阀体41的圆筒部41C的内周面之间被O型环70密封,端口部件67内的通路68连通于先导部件41内的通路41D。
在压入到端口部件67的引导部件65内的端部形成有缩小了通路68的内径的端口36,端口36向形成于引导部件65内的阀室73内开口。阀室73经由形成于引导部件65的端口压入部65A内的轴向槽74、形成于端口压入部65A的开口的内周缘部的环状凹部69、形成于护圈66的径向通路75、引导部件65的端口压入部65A与先导阀体41的圆筒部41C之间的环状的间隙76以及贯通圆筒部41C的侧壁的通路77连通于壳体25内的室25C。端口部件67内的通路68经由通路60连通于先导室34,且经由固定节流件35以及过滤器61连通于通路部件42内。
在引导部件65的柱塞引导部65B内,以能够沿轴向滑动地引导的方式插入有柱塞78。在柱塞78的前端部设有尖端变细的形状的阀体38,阀体38插入到引导部件65内的阀室73,从端口部件67离开或落座于端口部件67的端部的座部36A而将端口36开闭。在柱塞78的基端部设有大径的电枢79,电枢79配置于柱塞引导部65B的外部。在柱塞引导部65B上安装有覆盖电枢79的大致有底圆筒状的罩80,罩80将电枢79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引导。
在螺线管壳体43内,在从其中间壁43A突出的柱塞引导部65B以及罩80的周围配置有螺线管37,螺线管37被安装于螺线管壳体43的开口部的封闭部件81固定。连接于螺线管37的导线(未图示)通过封闭部件81的缺口81A向外部延伸。柱塞78利用被设于端口部件67之间的返回弹簧84的弹力向阀体38离开座部36A而打开端口36的开阀方向施力,并通过向螺线管37通电而产生推力,抵抗返回弹簧84的弹力而向阀体38落座于座部36A而关闭端口36的闭阀方向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4以及图5详细说明控制阀28的盘阀33。
如图4所示,盘阀33在金属制的盘主体90的一面侧,即背面侧(先导室34侧)固定有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58。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密封部件58为橡胶制,并通过硫化粘接固定于盘主体90,但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作为固定方法。在盘阀33的另一面侧,即表面侧(内侧以及外侧座部54、55侧)重叠有盘状的隔件91以及座盘92。
弹性密封部件58的剖面形状为由通过切成外周侧向径向内侧倾斜,内周侧向径向外侧倾斜的大致梯形的前端内周部,在径向上厚壁的基部58A与在径向上比基部58A薄壁的唇部58B构成,并在它们之间具有台阶部58C的带台阶形状。基部58A以及唇部58B的内周部以朝向先导阀体41的凹部59的底部扩径的方式倾斜,基部58A以及唇部58B的内周侧的倾斜角度彼此大致相等,且比它们的外周侧的倾斜角度大。基部58A与唇部58B之间的台阶部58C与盘主体90大致平行。在基部58A与盘主体90的结合部向径向外突出有凸缘部58D。
另外,如图5所示,在弹性密封部件58的唇部58B的外周部的轴向中央部向径向外侧突出有剖面大致三角形状的密封部58E,该密封部58E与先导阀体41的形成凹部59的外侧圆筒部41E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在密封部58E的基部侧58A侧的倾斜部倾斜地突出有多个(在图示的例子中是两个)剖面大致半圆形的密封突起58F。如图4所示,在弹性密封部件58嵌合于先导阀体41的凹部59时,唇部58B以台阶部58C为支点向内周侧挠曲,密封部58E按压于凹部59的内周筒状面59A而变形,并紧密接合于凹部59的内周筒状面59A。换句话说,在安装于先导阀体41内的状态下,唇部58B从安装前的形状以将唇部58B内周的与基部58A连接的连接位置即台阶部58作为支点而向先导阀体41的内周筒状面59A弯折的方式变形。在该状态下,在除唇部58B的密封部58E以外的部分与凹部59的内周筒状面59A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4所示,在盘阀33落座于内侧座部54以及外侧座部55的状态下,弹性密封部件58的台阶部58C与盘主体90的距离L1比外侧圆筒部41E的前端部与盘主体90的距离L2大,外侧圆筒部41E形成先导阀体41的供弹性密封部件58滑动接触的凹部59。
在座盘92中,在分别与内侧以及外侧座部54、55相对的位置设有节流孔92A、92B,且利用节流孔92A、92B形成使先导室31与室25C始终连通的节流件33A。盘阀33的盘主体90的外径比先导阀体41的外侧圆筒部41E的内径大,盘主体90的外周部与外侧圆筒部41E的前端部隔开间隙地相对。
盘阀33、隔件91以及座盘92为平板状,控制主体40的夹持部56、内侧座部54以及外侧座部55的突出高度大致相等。由此,盘阀33(座盘92、隔件91以及盘主体90)的设定负载(预载)充分小(大致为0),即为无挠曲地落座于内侧座部54以及外侧座部5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阀27的盘阀30的弹性密封部件50形成与上述的控制阀28的盘阀33的弹性密封部件58相同的结构,但也可以采用以往的结构。
接着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阻尼力调节式缓冲器1的作用进行说明。
阻尼力调节式缓冲器1安装于车辆的悬架装置的弹簧上、弹簧下之间,通过来自车载控制器等的指令,在通常的工作状态下向螺线管37通电,使柱塞78产生推力,使阀体38落座于座部36A,执行先导阀29的压力控制。
在活塞杆6的伸长行程时,通过缸体2内的活塞5的移动,活塞5的单向阀13关闭,在盘阀14的开阀前,成为上游室的缸体上室2A侧的流体被加压,并通过通路22以及环状通路21从分离管20的连接口23流入阻尼力产生机构26的通路部件42。
此时,活塞5移动的量的油液从储存室4打开基阀10的单向阀17而向缸体下室2B流入。此外,若缸体上室2A的压力到达活塞5的盘阀14的开阀压力,则盘阀14打开,将缸体上室2A的压力向缸体下室2B溢流,从而防止缸体上室2A的压力过度上升。
在活塞杆6的收缩行程时,通过缸体2内的活塞5的移动,活塞5的单向阀13打开,基阀10的通路15的单向阀17关闭,在盘阀18的开阀前,活塞下室2B的流体向缸体上室2A流入,活塞杆6进入缸体2内的量的流体从成为上游室的缸体上室2A通过与上述伸长行程时相同的路径而流向储存室4。此外,若缸体下室2B内的压力到达基阀10的盘阀18的开阀压力,则盘阀18打开,将缸体下室2B的压力向储存室4溢流,从而防止缸体下室2B的压力过度上升。
在阻尼力产生机构26中,从通路部件42流入的油液主要通过以下三条流路流向成为下游室的储存室4。
(1)主流路
从通路部件42流入的油液通过主阀体39的通路39A打开主阀27的盘阀30而流向壳体25内的室25C,并通过通路槽25B以及开口24而流向储存室4。
(2)控制流路
流入通路部件42的油液通过安装于先导阀体41的圆筒部41B的护圈62以及隔件63的内部、隔件63的缺口63A、圆筒部41B的侧壁的通路52以及固定节流件32而流向先导室31,进而从先导室31通过控制阀体40的通路53,打开控制阀28的盘阀33而流向壳体25内的室25C,通过通路槽25B以及开口24而流向储存室4。
(3)先导流路
流入通路部件42的油液通过安装于先导阀体41的圆筒部41B的护圈62以及隔件63的内部、过滤器61、固定节流件35、通路41D,进而通过端口部件67的通路68、端口36,打开先导阀29的阀体38而流向阀室73,通过轴向槽74、环状凹部69、径向通路75、间隙76、通路77而流向壳体25内的室25C,并通过通路槽25B以及开口24而流向储存室4。
由此,在活塞杆6的伸缩行程时的同时,利用阻尼力产生机构26的主阀27、控制阀28以及先导阀29产生阻尼力。此时,主阀27的盘阀30受到通路39侧的压力而开阀,设于背面侧的先导室31的内压作用于闭阀方向,即,通过通路39侧与先导室31侧的差压开阀,因此,与先导室31的内压相应地,若内压较低则开阀压力较低,若内压较高则开阀压力变高。
另外,控制阀28的盘阀33受到通路53侧的压力而开阀,设于背面侧的先导室34的内压作用于闭阀方向,即,通过通路53侧与先导室34侧的差压开阀,因此,与先导室34的内压相应地,若内压较低则开阀压力较低,若内压较高则开阀压力变高。
在活塞速度处于低速区域时,主阀27以及控制阀28闭阀,油液主要通过设于上述的(3)的先导流路以及控制阀28的盘阀33的节流孔92A、92B(节流件33A)而流向储存室4,通过先导阀29以及节流件33A产生阻尼力。而且,若活塞速度上升,则先导阀29的上游侧的压力上升。此时,先导阀29的上游侧的先导室31、34的内压被先导阀29控制,通过先导阀29的开阀,先导室31、34的内压降低。由此,首先,控制阀28的盘阀33开阀,油液除了通过上述的(3)的先导流路之外还通过(2)的控制流路而流向储存室4,从而抑制了活塞速度的上升导致的阻尼力的增大。
若控制阀28的盘阀33开阀,则先导室31的内压降低。通过先导室31的内压的降低,主阀27的盘阀30开阀,油液除了通过上述的(3)的先导流路以及(2)的控制流路之外还通过(1)的主流路而流向储存室4,从而抑制了活塞速度的上升导致的阻尼力的增大。
这样,通过以两个阶段抑制活塞速度的上升导致的阻尼力的增大,从而能够获得适当的阻尼力特性。而且,通过向螺线管37通电来调节先导阀29的控制压力,从而能够控制控制阀28的先导室34的内压,即盘阀33的开阀压力,进而能够通过盘阀33的开阀压力控制主阀27的先导室31的内压,即盘阀30的开阀压力。
由此,在主阀27的闭阀区域中,除了先导阀29之外,控制阀28的盘阀33也开阀,从而能够获得充分的油液的流量,因此能够减小先导阀29的流量(端口36的流路面积),能够实现先导阀29(电磁阀)的小型化以及螺线管37的省电化。另外,由于能够通过主阀27以及控制阀28使阻尼力以两个阶段变化,因此能够提高阻尼力特性的调节的自由度而获得适当的阻尼力特性。
此时,控制阀28的盘阀33的设定负载(预载)充分小,而且通过使滑动阻力比以往小而将开阀压力设定为较小,因此,在活塞速度的极低速区域中能够开阀,在阻尼力上升时能够稳定地产生较小的阻尼力。这里,对于控制阀28的盘阀33的弹性密封部件58,使唇部58B在径向上比基部58A薄壁,从而使唇部58B容易以台阶部58C为支点向径向内侧挠曲,适当地减小了密封部58E的向先导阀体41的外侧圆筒部41E的内周筒状面59A的按压力,减少了滑动阻力。由此,能够减少滑动阻力导致的盘阀33难以在开阀后向内侧以及外侧座部54、55返回或盘阀33的挠曲,由此,即使在将盘阀33的设定负载设定为较小的情况下,或未设定设定负载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盘阀33(座盘92)与内侧以及外侧座部54、55的紧密接合性,即使在活塞速度极低速区域中也能够获得稳定的阻尼力特性。而且,能够充分降低盘阀33的开阀压力,能够设定比柔性时小的阻尼力。此外,由于唇部58B通过先导室34的内压被按压于外侧圆筒部41E的内周面,因此即使先导室34的内压上升,也能够确保密封性。
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通过先导型的控制阀28控制先导型的主阀29的开阀的情况下,通过将控制阀28的开阀压力设定为较低,能够使活塞速度极低速区域的阻尼力顺畅地上升,能够在车辆的悬架装置中获得理想的阻尼力特性。
另外,密封部58E在多个密封突起58F之间保持油液,从而能够在提高密封性的同时减少滑动阻力。
对于弹性密封部件58,通过使基部58A在径向上比唇部58B厚壁,能够提高针对先导室34的高压的耐压性,另外,能够防止从主体盘90的剥离。通过在基部58A的外周部的凸缘部58D与密封部58E之间设有外周凹部58G,即使在先导室34内的压力变得相当高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弹性密封部件58向先导阀体41的外侧圆筒部41E的外侧突出。
本发明除了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阻尼力调节机构配置于缸体的侧部之外,也能够应用于在活塞部配置阻尼力调节机构的情况。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阻尼力调节式缓冲器,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具备使用了固定弹性密封部件的先导型阻尼阀的盘阀,也同样能够应用于不调节阻尼力的缓冲器。

Claims (6)

1.一种缓冲器,其具备:
缸体,其封入有工作液;
活塞,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该缸体内;
活塞杆,其连结于该活塞,并向所述缸体的外部延伸;
盘阀,其针对因所述活塞的滑动产生的工作液的流动,从阀座离开或落座于阀座而控制该流动,并产生阻尼力;
有底圆筒状的先导阀体,其与所述盘阀相对地开口;
环状的弹性密封部件,其固定于所述盘阀的一端外周部,能够滑动并且液密地嵌合于所述先导阀体的内周部,并形成对所述盘阀作用闭阀方向的内压的先导室;所述缓冲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密封部件具有:环状的基部,其固定于所述盘阀;环状的唇部,其从该基部向所述先导阀体的底部侧延伸,并在径向上比所述基部薄壁,在该唇部的内周侧与所述基部之间形成台阶部;环状的密封部,其从所述唇部的外周部突出,并与所述先导阀体的内周部滑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盘阀的外径比所述先导阀体的与所述弹性密封部件嵌合的内周部的内径大,所述盘阀的外周部与所述先导阀体的一端部隔开间隙地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盘阀落座于所述阀座的状态下,所述盘阀与所述台阶部的距离比所述盘阀与所述先导阀体的一端部的距离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密封部件的基部以及唇部的内周部从所述盘阀侧朝向所述先导阀体的底部侧扩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密封部件嵌合于所述先导阀体内的状态下,所述唇部以所述台阶部为支点向内周侧挠曲。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弹性密封部件的固定于所述盘阀的外周部形成有以与所述先导阀体的一端部相对的方式延伸的凸缘部,在该凸缘部与形成于所述唇部的密封部之间形成有外周凹部。
CN201510530796.6A 2014-08-29 2015-08-26 缓冲器 Active CN1053871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5673 2014-08-29
JP2014175673A JP6351443B2 (ja) 2014-08-29 2014-08-29 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7119A true CN105387119A (zh) 2016-03-09
CN105387119B CN105387119B (zh) 2019-05-03

Family

ID=55312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30796.6A Active CN105387119B (zh) 2014-08-29 2015-08-26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00252B2 (zh)
JP (1) JP6351443B2 (zh)
KR (1) KR102140353B1 (zh)
CN (1) CN105387119B (zh)
DE (1) DE102015216397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6647A (zh) * 2017-03-10 2019-10-2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11742157A (zh) * 2018-02-26 2020-10-0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39846B1 (ko) * 2013-11-29 2020-07-30 히다치 오토모티브 시스템즈 가부시키가이샤 완충기
JP6351746B2 (ja) * 2014-10-31 2018-07-0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WO2019239521A1 (ja) * 2018-06-13 2019-12-19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
JP7084888B2 (ja) * 2019-03-04 2022-06-15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
DE102019212908A1 (de) * 2019-08-28 2021-03-04 Thyssenkrupp Ag Schwingungsdämpfer mit verstellbarer Dämpfkraf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5182A (ja) * 1990-05-01 1992-01-20 Kayaba Ind Co Ltd 減衰力調整ダンパ
US5975258A (en) * 1996-11-12 1999-11-02 Tokico, Ltd Damping force control typ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2001090768A (ja) * 1999-09-21 2001-04-03 Toki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2003194133A (ja) * 2001-12-28 2003-07-09 Toki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CN1727719A (zh) * 2004-07-27 2006-02-0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液压缓冲器
JP2006038097A (ja) * 2004-07-27 2006-02-09 Hitachi Ltd 油圧緩衝器
CN102192267A (zh) * 2010-03-03 2011-09-2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55023B2 (ja) * 1997-09-24 2008-03-0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2003130119A (ja) * 2001-10-19 2003-05-08 Showa Corp 油圧緩衝器のフリクション付与構造
JP2003156093A (ja) * 2001-11-16 2003-05-30 Showa Corp 油圧緩衝器のフリクション付与構造
JP2005220931A (ja) * 2004-02-03 2005-08-18 Nok Corp オイルシール
JP4692842B2 (ja) * 2006-11-30 2011-06-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KR101568042B1 (ko) * 2008-03-31 2015-11-10 가부시끼가이샤 히다치 세이사꾸쇼 감쇠력 조정식 완충기
JP5463684B2 (ja) * 2008-04-25 2014-04-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JP5365804B2 (ja) * 2009-12-22 2013-12-1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5648790B2 (ja) * 2010-08-31 2015-01-07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BR112015001553B8 (pt) * 2012-07-27 2022-08-23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Absorvedor de choque hidráulico
JP2014175673A (ja) 2013-03-05 2014-09-22 Seiko Epson Corp 振動子、発振器、電子機器および移動体
JP6108912B2 (ja) * 2013-03-29 2017-04-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5843842B2 (ja) * 2013-05-30 2016-01-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JP6188598B2 (ja) * 2014-01-31 2017-08-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装置
JP2015194198A (ja) * 2014-03-31 2015-11-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5182A (ja) * 1990-05-01 1992-01-20 Kayaba Ind Co Ltd 減衰力調整ダンパ
US5975258A (en) * 1996-11-12 1999-11-02 Tokico, Ltd Damping force control typ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2001090768A (ja) * 1999-09-21 2001-04-03 Toki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JP2003194133A (ja) * 2001-12-28 2003-07-09 Tokico Ltd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CN1727719A (zh) * 2004-07-27 2006-02-0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液压缓冲器
JP2006038097A (ja) * 2004-07-27 2006-02-09 Hitachi Ltd 油圧緩衝器
CN102192267A (zh) * 2010-03-03 2011-09-21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6647A (zh) * 2017-03-10 2019-10-2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11742157A (zh) * 2018-02-26 2020-10-02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11742157B (zh) * 2018-02-26 2022-02-25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缓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140353B1 (ko) 2020-07-31
US20160061283A1 (en) 2016-03-03
US9500252B2 (en) 2016-11-22
JP6351443B2 (ja) 2018-07-04
JP2016050612A (ja) 2016-04-11
DE102015216397A1 (de) 2016-03-03
DE102015216397B4 (de) 2022-06-30
KR20160026730A (ko) 2016-03-09
CN105387119B (zh) 2019-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7119A (zh) 缓冲器
CN104819240B (zh) 缸体装置
CN105387117A (zh) 缓冲器
US9206876B2 (en) Damping force control type shock absorber
JP2020153521A (ja) 緩衝器
CN105697636B (zh) 缓冲器
JP5648790B2 (ja) 緩衝器
CN101796323B (zh) 具有全位移阀组件的减振器
US10107349B2 (en) Shock absorb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2011075060A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US10995813B2 (en) Shock absorber
JP2009243636A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
CN104948645A (zh) 阻尼力调节式缓冲器
CN105473887A (zh) 衰减力调整式缓冲器
JP2015034618A (ja) 緩衝器
CN110043595B (zh) 缓冲器
JP2006010069A (ja) 油圧緩衝器
JP4356016B2 (ja) 油圧緩衝器
CN102979846B (zh) 衰减力调节式缓冲器
US7104369B2 (en) Vibration damper with stroke-dependent damping force
JP5678348B2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KR102627961B1 (ko) 감쇠력 조정식 완충기
JP4820196B2 (ja) 減衰力調整ダンパ
JP2008267488A (ja) 流体圧緩衝器
JP2015197106A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7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