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2157A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42157A
CN111742157A CN201980014166.XA CN201980014166A CN111742157A CN 111742157 A CN111742157 A CN 111742157A CN 201980014166 A CN201980014166 A CN 201980014166A CN 111742157 A CN111742157 A CN 1117421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spacer
partition
annular
oil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41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42157B (zh
Inventor
高桥一树
五十岚靖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42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2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42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421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通过在气缸的端面的内周侧形成倒角部,而在分隔部的嵌合部的外周设置抽气结构的环状通路,因此,不需要对成型后的分隔部进行开槽加工的工序。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铁路车辆等中使用的多筒式横置缓冲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已经公开一种多筒式横置缓冲器,其利用在气缸的外侧嵌合的分隔部,将气缸内的油室和储存室分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9-2436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述的缓冲器因为不能将抽气结构的环状通路与分隔部同时成型,所以需要在分隔部的内周面(气缸嵌合面)机械加工环状槽的工序,使制造工序变得繁琐。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器,其能够减少分隔部的加工工时地构成抽气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具有:封入有工作液且供活塞滑动的气缸、与所述活塞连结且一部分向所述气缸的外部突出的杆、覆盖该气缸的外周的外筒、在所述气缸和所述外筒之间形成且封入有工作液及气体的储存室、及在所述气缸及所述外筒的两端部设置且将所述气缸内的油室和所述储存室分隔的分隔部,该缓冲器的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分隔部之中至少一方的分隔部具有:与所述气缸的内侧嵌合的嵌合部、及形成为直径比该嵌合部大的大径且与所述气缸的端面对置的凸缘部,在所述气缸的端面和所述凸缘部之间设有在所述嵌合部的外侧插通的环状间隔件,在所述嵌合部的外周设有环状通路,在所述嵌合部和所述气缸之间设有使所述气缸内的油室和所述环状通路连通的第一连通路,在所述间隔件形成有使所述环状通路和所述储存室连通的第二连通路、及确定相对于所述一方的分隔部的周向位置的定位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能够减少分隔部的加工工时地,在缓冲器构成抽气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缓冲器的右侧的抽气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在图2的抽气结构中使用的间隔件的俯视图。
图4是与图3的间隔件组合的分隔部的俯视图。
图5是图1的缓冲器的左侧的抽气结构的说明图。
图6是在图5的抽气结构中使用的间隔件的俯视图。
图7是与图6的间隔件组合的分隔部的俯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右侧的抽气结构的说明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第一间隔件、第二间隔件、及组合的分隔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右侧的抽气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图10中的A-A′剖视图,是定位部的其它形态的说明图,是表示将该定位部应用在第三实施方式时的间隔件和与该间隔件组合的分隔部的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说明图,是右侧的抽气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定位部的其它形态的说明图,是表示将该定位部应用在第四实施方式时的间隔件和与该间隔件组合的分隔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7,说明第一实施方式。
在此,对在铁路车辆的车体和转向架之间大致水平配置的多筒式横置双流液压缓冲器1(下面称为“缓冲器1”)进行例示。在如下的说明中,将图1的左方向(左侧)及右方向(右侧)称为该缓冲器1的左方向(左侧)及右方向(右侧),将图1的上方(上侧)及下方(下侧)称为该缓冲器1的上方(上侧)及下方(下侧)。另外,将包括轴线的平面称为轴平面,并将相对于轴线垂直的平面称为轴垂直平面。
如图1所示,缓冲器1具有同心配置的气缸2及外筒3。通过在气缸2和外筒3之间,由分隔部4封闭气缸2及外筒3的左端、且由分隔部5封闭气缸2及外筒3的右端,而形成环状的储存室6。分隔部5分割为使气缸2的右端封闭的分隔部7、及使外筒3的右端封闭的分隔部8而构成。在分隔部8固定有与铁路车辆的车体侧连结的支架9。分隔部8的外周缘部与外筒3的右端结合。就分隔部5而言,通过将分隔部7的右端(后面叙述的凸缘部25的右端)嵌合在分隔部8的凹部10中,使分隔部7和分隔部8成为一体。
在气缸2的内侧可滑动地嵌装有活塞13。气缸2的内部由活塞13区划为左侧的第一油室14和右侧的第二油室15。在第一油室14及第二油室15中封入有工作液,在储存室6封入有工作液及空气。杆16的右端与活塞13连结。杆16的左端侧通过第一油室14及分隔部4,向气缸2的外部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在杆16的左端固定有与铁路车辆的转向架侧连结的支架17。另外,在支架17安装有覆盖从分隔部4延伸的杆16的筒状罩(未图示)。
在活塞13设有收缩侧安全阀18,其在杆16的收缩行程时阻止工作液从第二油室15向第一油室14流通,并在第二油室15的油压达到规定压力时将第二油室15的油压向第一油室14释放。另外,在活塞13设有伸展侧安全阀19,其在杆16的伸展行程时阻止工作液从第一油室14向第二油室15流通,并在第一油室14的油压达到一定压力时将第一油室14的油压向第二油室15释放。在分隔部7设有安全阀20,其对应于第二油室15的油压而打开阀,从而将第二油室15的油压向储存室6释放。另外,在分隔部7设有止回阀21,其只容许工作液从储存室6向第二油室15流通。
接着,参照图2至图4,说明使滞留在第二油室15的空气向储存室6排出的抽气结构。
分隔部7具有:形成为大致圆筒形并使外周面24嵌合于气缸2的右端侧的内周面11(气缸的内侧)的嵌合部23、及形成为直径比该嵌合部23大的大径并形成有与气缸2的右侧(杆的相反一侧)的端面12对置的环状面26的凸缘部25。在气缸2的端面12和分隔部7的凸缘部25的环状面26之间设有环状间隔件(スペーサ,spacer)31,该环状间隔件31插通于分隔部7的嵌合部23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间隔件31的内径形成为,相对于分隔部7的嵌合部23的外径具有预先确定的公差(配合)。另外,间隔件31的外径与分隔部7的凸缘部25的外径相同。
间隔件31的右侧面32与分隔部7的凸缘部25的环状面26抵接。在间隔件31的内周面33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34(定位部)。通过使突起34卡合于在分隔部7的嵌合部23形成的后面叙述的槽部27(凹部)中,而使间隔件31相对于分隔部7在周向(绕轴线)上定位。另外,在间隔件31的内周面33设有向径向外侧(图2、图3的下侧)延伸的切口35(第二连通路)。需要说明的是,切口35配置在与突起34对置的位置(当突起34为0°的位置时,切口35为180°的位置)。
气缸2的端面12与间隔件31的左侧面36抵接。气缸2在端面12和内周面11的棱部形成有环状的倒角部38。由此,在分隔部7的嵌合部23的外周设有由嵌合部23的外周面24、间隔件31的左侧面36、及气缸2的倒角部38区划的环状通路39。环状通路39利用上述的槽部27(第一连通路)与第二油室15连通。槽部27(凹部)是在分隔部7的嵌合部23向轴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键槽状的槽。在缓冲器1安装在车辆的状态下,分隔部7的槽部27配置在第二油室15的左端侧的上部。
另外,环状通路39利用间隔件31的切口35(第二连通路)与储存室6连通。以如下方式将间隔件31定位,即,使突起34卡合于在分隔部7的嵌合部23的槽部27(凹部)中,由此,在缓冲器1安装在车辆的状态下切口35成为最下侧的位置。这样,第二油室15侧的抽气结构构成为,使第二油室15的右端侧角部的上部经由槽部27(第一连通路)、环状通路39、及切口35(第二连通路),与储存室6的右端侧的最下侧的区域连通。
在此,虽然优选以在缓冲器1安装在车辆的状态下,槽部27与第二油室15的右端侧角部的上部连通,进而使间隔件31的切口35与储存室6的右端侧最下侧的区域连通的方式将分隔部7(嵌合部23)在周向(绕轴线)上进行定位,但即使在将分隔部7的槽部27(第一连通路)、进而间隔件31的切口35(第二连通路)配置在周向的任意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作用于第二油室15的压力,使空气从第二油室15向储存室6排出。
接着,参照图5至图7,说明使滞留在第一油室14的空气向储存室6排出的抽气结构。
分隔部4具有: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将外周面44嵌合于气缸2的左端侧的内周面11的嵌合部43、及形成为直径比该嵌合部43大的大径且形成有与气缸2的左侧(杆侧)的端面40对置的环状面46的凸缘部45。在气缸2的端面40和分隔部4的凸缘部45的环状面46之间设有环状间隔件51,该环状间隔件51插通于分隔部4的嵌合部43的外侧。需要说明的是,间隔件51与上述的间隔件31为相同的部件,但为了方便起见,使用不同的标记。另外,分隔部4的嵌合部43的外径与分隔部7的嵌合部23的外径相同。
间隔件51的左侧面52与分隔部4的凸缘部45的环状面46抵接。在间隔件51的内周面53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54(定位部)。通过使突起54卡合于在分隔部4的嵌合部43形成的槽部47(第一连通路),而使间隔件51相对于分隔部4在周向(绕轴线)上定位。另外,在间隔件51的内周面53设有向径向外侧(图5、图6的下侧)延伸的切口55(第二连通路)。需要说明的是,切口55配置在与突起54对置的位置。
气缸2的端面40与间隔件51的右侧面56抵接。气缸2在端面40和内周面11的棱部形成有环状的倒角部58。由此,在分隔部4的嵌合部43的外周设有由嵌合部43的外周面44、间隔件51的右侧面56、及气缸2的倒角部58区划的环状通路59。环状通路59通过所述的槽部47(第一连通路)与第一油室14连通。槽部47(凹部)是在分隔部4的嵌合部43向轴向(图5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键槽状槽。在缓冲器1安装在车辆的状态下,分隔部4的槽部47配置在第一油室14的左端侧的上部上侧。
另外,环状通路59通过间隔件51的切口55(第二连通路)与储存室6连通。以如下方式将间隔件51定位,即,使突起54卡合在分隔部4的嵌合部43的槽部47(第一连通路)中,由此,在缓冲器1安装在车辆的状态下切口55成为最下侧的位置。这样,第一油室14侧的抽气结构构成为,使第一油室14的左端侧角部的上部经由槽部47(第一连通路)、环状通路59、及切口55(第二连通路),与储存室6的左端侧最下侧的区域连通。
与上述的第二油室15侧的抽气结构相同,虽然优选以在缓冲器1安装在车辆的状态下,槽部47与第一油室14的左端侧角部的上部连通,进而使间隔件51的切口55与储存室6的左端侧最低的区域连通的方式,将分隔部4(嵌合部43)在周向(绕轴线)上进行定位,但即使在将分隔部4的槽部47(第一连通路)、进而间隔件51的切口55(第二连通路)配置在周向的任意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作用于第一油室14的压力,使空气从第一油室14向储存室6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虽然使设有在第二油室15侧的间隔件31形成的切口35(第二连通路)的位置为与突起34对置的位置(当突起34为0°的位置时,则切口35为180°的位置),但只要第二连通路的储存室6侧的开口在缓冲器1安装在车辆的状态下,向储存室6内的工作液中开口即可。
在此,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在分隔部嵌合于气缸的外周面(气缸的外侧)的结构中,构成抽气结构的环状通路(环状槽)形成在分隔部的内周面(气缸嵌合面)。因为该环状通路(环状槽)不能在使分隔部成型时同时成型,所以,需要在成型后的分隔部的内周面通过另外机械加工来形成,使制造工序繁琐。另外,在分隔部嵌合于气缸的外周面的结构中,分隔部在径向上大型化,限制了缓冲器的设计自由度。
对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不使分隔部7、4嵌合在气缸2的外周面(气缸的外侧),而是使分隔部7、4的嵌合部23、43嵌合在气缸2的内周面11(气缸的内侧),且在气缸2的内周面11和端面12、40的棱部形成环状的倒角部38、58,而在分隔部7、4的嵌合部23、43的外周设有环状通路39、59,所以,不需要对成型后的分隔部7、4进行开槽加工的工序、即在分隔部7、4机械加工槽的工序,能够大幅简化制造工序。另外,因为使嵌合部23、43嵌合在气缸2的内周面11,所以能够使分隔部7、4、进而缓冲器1在径向上小型化。
上面,说明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但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表示如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为一种缓冲器(1),其具有:封入有工作液且供活塞(13)滑动的气缸(2)、与连结活塞(13)且一部分向气缸(2)的外部突出的杆(16)、覆盖该气缸(2)的外周的外筒(3)、形成于气缸(2)和外筒(3)之间且封入有工作液及气体的储存室(6)、及在气缸(2)及外筒(3)的两端部设置且将气缸内的油室(15、14)和储存室(6)分隔的分隔部(7、4),两个分隔部(7、4)之中至少一方的分隔部(7、4)具有:在气缸(2)的内侧嵌合的嵌合部(23、43)、及形成为直径比该嵌合部(23、43)大的大径且与气缸(2)的端面(12、40)对置的凸缘部(25、45),在气缸(2)的端面(12、40)和凸缘部(25、45)之间设有在嵌合部(23、43)的外侧插通的环状间隔件(31、51),在嵌合部(23、43)的外周设有环状通路(39、59),在嵌合部(23、43)和气缸(2)之间设有使气缸(2)内的油室(15、14)和环状通路(39、59)连通的第一连通路(27、47),在间隔件(31、51)形成有使环状通路(39、59)和储存室(6)连通的第二连通路(35、55)、及确定相对于一方的分隔部(7、4)的周向位置的定位部(34、54)。
因此,第一实施方式因为构成油室的抽气结构的环状通路设置于与气缸的内侧嵌合的嵌合部的外周,所以,不需要对成型后的分隔部进行开槽加工的工序、即在分隔部机械加工槽(环状通路)的工序。由此,能够简化制造工序,进而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另外,因为使嵌合部嵌合在气缸的内侧,所以,相对于使分隔部嵌合在气缸的外侧的结构,能够使分隔部、进而缓冲器在径向上小型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环状通路(39、59)由在气缸2的端面(12、40)的内周侧形成的倒角部(38、58)构成。
另外,第一连通路(27、47)由在嵌合部(23、43)的外周面(24、44)形成且向轴向延伸的凹部构成。
另外,定位部由从间隔件(31、51)的内周面(33、53)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突起(34、54)构成,通过使构成定位部的突起(34、54)卡合在第一连通路(27、47),能够使间隔件(31、51)相对于组合的分隔部(7、4)在周向上进行定位。
另外,在现有的使分隔部嵌合在气缸的外侧的结构中,需要在成型后的分隔部加工使环状通路和油室连通的孔口(オリフィス,orifice)的工序,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因为第二连通路(35、55)由从间隔件(31、51)的内周面(33、53)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切口构成,所以不需要在成型后的分隔部加工孔口的工序。
(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8、图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名称及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抽气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抽气结构相同,第一油室14的抽气结构和第二油室15的抽气结构是左右对称的。在此,为了使说明书的描述简洁,只说明图8所示的第二油室15的抽气结构,省略第一油室14的抽气结构。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气缸2的端面12和内周面11的棱部形成环状的倒角部38,而在分隔部7的嵌合部23的外周设置环状通路39。
与此相对,第二实施方式通过在气缸2的端面12和间隔件31之间配置基于轴平面的剖面形成为L字状的环状第二间隔件61,在分隔部7的嵌合部23的外周且第二间隔件61的内周设置环状通路69。
第二间隔件61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第二间隔件61的右端侧的内侧周缘部形成有内法兰部62。气缸2的端面12与第二间隔件61的内法兰部62抵接。第二间隔件61的右侧的端面63与间隔件31的左侧面36抵接。在第二间隔件61的内周面64嵌合有气缸2的外周面41。第二间隔件61的内法兰部62的内径比分隔部7的嵌合部23的外径、进而气缸2的内径大。由此,在第二间隔件61的内周设有由嵌合部23的外周面24、气缸2的端面12、第二间隔件61的内法兰部62、及第一间隔件31的左侧面36区划的环状通路69。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等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第二间隔件61的形状、即内法兰部62的内径及高度(轴向长度)、进而改变环状通路69的流路面积,能够对基于在该环状通路69中流通的工作液的孔口特性进行调节。
(第三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10,说明第三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名称及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抽气结构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抽气结构相同,第一油室14的抽气结构和第二油室15的抽气结构是左右对称的,所以只说明第二油室15的抽气结构。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气缸2的端面12和间隔件31之间配置环状的第二间隔件61,在第二间隔件61的内周设置环状通路69。
与此相对,第三实施方式未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间隔件61,而是在分隔部7的嵌合部23的外周设置环状通路79。
分隔部7具有在嵌合部23和凸缘部25之间形成的环状台阶部71。台阶部71的外径比嵌合部23的外径、即气缸2的内径大,且比气缸2的外径小。间隔件31的内周面33嵌合在分隔部7的台阶部71的外周面72。间隔件31的板厚(轴向长度)形成得比分隔部7的台阶部71的高度(轴向长度)厚(长),间隔件31的板厚和台阶部71的高度之差为环状通路在流路的轴向长度。由此,在分隔部7的嵌合部23的外周设有由嵌合部23的外周面24、台阶部71、间隔件31的内周面33、及气缸2的端面12区划的环状通路79。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等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分隔部7的台阶部71的形状、即台阶部71的外径及高度(轴向长度)以及间隔件31的板厚(轴向长度)、进而改变环状通路79的流路面积,能够对基于在该环状通路79中流通的工作液的孔口特性进行调节。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在分隔部7的嵌合部23的外周面24形成沿轴向延伸的键槽状的槽部27(参照图4)来作为第一连通路,但如图11所示,通过以与轴平面平行的平面对嵌合部23的外周面24进行倒角,而能够形成倒角部88,从而作为第一连通路。需要说明的是,图11是将由倒角部88形成的第一连通路应用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图。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突起84(定位部)的端面85与嵌合部23的倒角部88抵接,能够使组合的间隔件81相对于组合的分隔部7,在周向(绕轴)上进行定位。
(第四实施方式)接着,参照图12,说明第四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当的构成要素,使用相同的名称及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抽气结构与上述的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抽气结构相同,第一油室14的抽气结构和第二油室15的抽气结构是左右对称的,所以只说明第二油室15的抽气结构。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外筒3的右侧的与间隔件91对应的上部位置,使外筒3的一部分向径向内侧突出,从而与间隔件91的定位部94抵接。
在外筒3形成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部92。突起部92在与间隔件91的轴向的位置对应的右侧上部进行设置。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隔件31的外径与分隔部7的凸缘部25的外径相同,第四实施方式的间隔件91的外径比分隔部7的凸缘部25的外径大。间隔件91具有将上部(与切口35相反的一侧)切为弦状而形成的平面部94,换言之,具有通过以相对于由与轴平面平行的一平面被倒角后的平面平行的面对分隔部7的外周面24进行倒角而形成的平面部94。
而且,通过使间隔件91的平面部94与外筒3的突起部92抵接,间隔件91相对于外筒3在周向上进行定位。即,第四实施方式的间隔件91的平面部94如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隔件31的突起34那样,作为定位部发挥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分隔部7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能够使间隔件91相对于外筒3在周向上进行定位。另外,在现有的使分隔部嵌合在气缸的外侧的结构中,需要在成型后的分隔部加工使环状通路和油室连通的孔口的工序,但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因为第二连通路35由从间隔件91的内周面93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切口构成,所以不需要在成型后的分隔部加工孔口的工序。
(发明的方式)下面,说明在本申请中能够被认为是权利要求的发明的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如下的各项中,(1)至(8)各项相当于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说明的权利要求1至8各项。
(1)一种缓冲器,具有:封入有工作液且供活塞滑动的气缸、与所述活塞连结且一部分向所述气缸的外部突出的杆、覆盖该气缸的外周的外筒、在所述气缸和所述外筒之间形成且封入有工作液及气体的储存室、及在所述气缸及所述外筒的两端部设置且将所述气缸内的油室和所述储存室分隔的分隔部,该缓冲器的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分隔部之中至少一方的分隔部具有在所述气缸的内侧嵌合的嵌合部、及形成为直径比该嵌合部大的大径且与所述气缸的端面对置的凸缘部,在所述气缸的端面和所述凸缘部之间设有在所述嵌合部的外侧插通的环状间隔件,在所述嵌合部的外周设有环状通路,在所述嵌合部和所述气缸之间设有使所述气缸内的油室和所述环状通路连通的第一连通路,在所述间隔件形成有使所述环状通路和所述储存室连通的第二连通路、及确定相对于所述一方的分隔部的周向位置的定位部。
在本项的方式中,不需要在成型后的分隔部机械加工槽(环状通路)的工序。另外,相对于使分隔部嵌合在气缸的外侧的结构,能够使分隔部、进而缓冲器在径向上小型化。
(2)如(1)项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路由在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面形成并向轴向延伸的凹部构成。
在本项的方式中,不需要在成型后的分隔部(嵌合部)加工第一连通路的工序。
(3)如(1)、(2)项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通路由在所述气缸的端面的内周侧形成的倒角部构成。
在本项的方式中,不需要对成型后的分隔部的内周面进行开槽加工的工序。
(4)如(1)、(2)项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通路形成于在所述气缸的端面和所述间隔件之间配置的环状第二间隔件的内周。
在本项的方式中,通过改变第二间隔件的形状、进而环状通路的流路面积,能够对基于在环状通路中流通的工作液的孔口特性进行调节。
(5)如(4)项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间隔件利用所述气缸的外周面在径向上进行定位。
在本项的方式中,能够不必对成型后的第二间隔件进行机械加工地,将第二间隔件相对于气缸在径向上进行定位。
(6)如(1)至(5)项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由从所述间隔件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突起构成。
在本项的方式中,能够不必对成型后的间隔件进行机械加工地,将间隔件相对于分隔部在周向上进行定位。
(7)如(6)项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定位部突起卡合在所述第一连通路。
在本项的方式中,不需要在分隔部加工用于使突起卡合的槽的工序。
(8)如(1)至(7)项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通路由从所述间隔件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切口构成。
在本项的方式中,不需要在成型后的分隔部加工孔口的工序。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必须具有所说明的所有构成。另外,可以将某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置换为其它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也可以在某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添加其它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可以进行其它构成的添加、删除、置换。
本申请基于2018年2月26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8-032069号发明专利申请主张优先权。2018年2月26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8-032069号发明专利申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在内的所有公开内容通过引用,作为整体而包含在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1缓冲器;2气缸;3外筒;6储存室;7分隔部;12端面(气缸);14第一油室;15第二油室;16杆;23嵌合部;25凸缘部;27槽部(第一连通路);31间隔件;34突起(定位部);35切口(第二连通路);39环状通路。

Claims (8)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气缸,其封入有工作液,且供活塞滑动;
杆,其与所述活塞连结,且一部分向所述气缸的外部突出;
外筒,其覆盖所述气缸的外周;
储存室,其形成在所述气缸和所述外筒之间,且封入有工作液及气体;
分隔部,其设置在所述气缸及所述外筒的两端部,将所述气缸内的油室和所述储存室分隔;
两个所述分隔部之中至少一方的分隔部具有:与所述气缸的内侧嵌合的嵌合部、及形成为直径比所述嵌合部大的大径且与所述气缸的端面对置的凸缘部,
在所述气缸的端面和所述凸缘部之间设有在所述嵌合部的外侧插通的环状间隔件,
在所述嵌合部的外周设有环状通路,
在所述嵌合部和所述气缸之间设有使所述气缸内的油室和所述环状通路连通的第一连通路,
在所述间隔件形成有使所述环状通路和所述储存室连通的第二连通路、及确定相对于所述一方的分隔部的周向位置的定位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通路由在所述嵌合部的外周面形成并向轴向延伸的凹部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通路由在所述气缸的端面的内周侧形成的倒角部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通路形成于在所述气缸的端面和所述间隔件之间配置的环状第二间隔件的内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间隔件利用所述气缸的外周面在径向上进行定位。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部由从所述间隔件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突起构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定位部的突起卡合在所述第一连通路。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通路由从所述间隔件的内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切口构成。
CN201980014166.XA 2018-02-26 2019-02-18 缓冲器 Active CN1117421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2069 2018-02-26
JP2018032069 2018-02-26
PCT/JP2019/005816 WO2019163704A1 (ja) 2018-02-26 2019-02-18 緩衝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42157A true CN111742157A (zh) 2020-10-02
CN111742157B CN111742157B (zh) 2022-02-25

Family

ID=67687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4166.XA Active CN111742157B (zh) 2018-02-26 2019-02-18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14415B2 (zh)
CN (1) CN111742157B (zh)
WO (1) WO20191637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38999B (zh) * 2021-08-23 2023-04-14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双油缸双出杆式粘滞流体阻尼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6509B2 (ja) * 2008-03-31 2013-01-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液圧緩衝器
JP2014031853A (ja) * 2012-08-06 2014-02-20 Kayaba Ind Co Ltd 緩衝装置
CN105387119A (zh) * 2014-08-29 2016-03-0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US9291229B2 (en) * 2012-09-28 2016-03-2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hock absorber
WO2017022494A1 (ja) * 2015-07-31 2017-02-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26509B2 (ja) * 2008-03-31 2013-01-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液圧緩衝器
JP2014031853A (ja) * 2012-08-06 2014-02-20 Kayaba Ind Co Ltd 緩衝装置
US9291229B2 (en) * 2012-09-28 2016-03-22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Shock absorber
CN105387119A (zh) * 2014-08-29 2016-03-09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WO2017022494A1 (ja) * 2015-07-31 2017-02-0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シリンダ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14415B2 (ja) 2021-08-04
WO2019163704A1 (ja) 2019-08-29
CN111742157B (zh) 2022-02-25
JPWO2019163704A1 (ja) 2020-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97602B2 (en) Vibration isolator
CN111742157B (zh) 缓冲器
JP6757134B2 (ja) 防振装置
JP6407059B2 (ja) 緩衝器
JP2009533623A (ja) 構造的に最適化された流力弾性継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90180A (ja)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JP4497084B2 (ja) リザーブタンクの製造方法
JP5848616B2 (ja) 油圧緩衝器
CN114482750A (zh) 开闭体用液封减震器
JP6738368B2 (ja) バルブシート部材、バルブ、及び緩衝器
JP5307739B2 (ja)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JP3114135B2 (ja) 油圧緩衝器
JP2015007387A (ja) 内燃機関のピストンおよびピストンの組立方法
KR100424439B1 (ko) 피스톤패킹의 장착구조
WO2023095571A1 (ja) バルブおよび緩衝器
US20240052908A1 (en) Shock absorber
JP7438394B2 (ja) 緩衝器
TWI843343B (zh) 緩衝器
CN219176863U (zh) 一种轴向型副车架液压衬套总成
JP2002005215A (ja) 油圧緩衝器のピストン装置
JP4015239B2 (ja) 筒型液封防振装置の製法
JP2004316688A (ja) 油圧装置
JPH017607Y2 (zh)
CN113454360A (zh) 缓冲器
JP2008240843A (ja)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24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