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3343B - 緩衝器 - Google Patents

緩衝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3343B
TWI843343B TW111148752A TW111148752A TWI843343B TW I843343 B TWI843343 B TW I843343B TW 111148752 A TW111148752 A TW 111148752A TW 111148752 A TW111148752 A TW 111148752A TW I843343 B TWI843343 B TW I8433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ressure
chamber
cylinder
passa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8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38226A (zh
Inventor
秋本政信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Kyb摩托車減震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14398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181350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Kyb摩托車減震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Kyb摩托車減震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8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8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33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3343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緩衝器(D),具備:缸(1);活塞(2),可移動地插入缸(1)內;活塞桿(3),連結於活塞(2);槽(4),用於儲存液體;第1通路(P1)及第2通路(P2),分別並列且將伸側室(R1)和壓側室(R2)連通;第3通路(P3),將壓側室(R2)和槽(4)連通;伸側抑振閥(5),設置於第1通路(P1);壓側止回閥(6),設置於第2通路(P2);以及閥單元(V),可拆卸地設置於第3通路(P3)的途中。另外,閥單元(V),並列地具備:壓側抑振閥(V1)、壓側釋壓閥(V2)、以及伸側止回閥(V3)。

Description

緩衝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緩衝器。
緩衝器,例如介設於跨騎型車輛的車體和車輪之間來使用,以在伸縮時產生的抑振力來抑制車體和車輪的振動。 比較輕量的跨騎型車輛所採用的情況下,由於緩衝器僅在伸長時發揮抑振力的話即可充分地抑制車體的振動,因而有不具備壓側的抑振閥的例子。 如此般的緩衝器之構成,例如,具備:缸;活塞,可移動地插入缸內以將缸內區隔成填充有液壓油的伸側室和壓側室;活塞桿,可移動地插入缸內並且連結於活塞;槽,用於儲存液壓油;伸側埠和壓側埠,設置於活塞而將伸側室和壓側室連通;伸側抑振閥,設置於伸側埠並對於從伸側室朝向壓側室的液壓油流動給予阻力;壓側止回閥,設置於壓側埠而僅容許從壓側室朝向伸側室的液體流動;以及槽通路,將壓側室和槽連通。 如此般構成的緩衝器,在伸長作動時,因為液壓油從壓縮的伸側室往擴大的壓側室通過伸側抑振閥而移動,所以使伸側室內的壓力上昇而產生妨礙伸長作動的抑振力。另外,雖然緩衝器在收縮作動時,液壓油從壓縮的壓側室往擴大的伸側室經由壓側止回閥移動,但由於壓側止回閥不對於液壓油流動給予阻力,因而幾乎不產生妨礙收縮作動的抑振力。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13048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如此般,在比較輕量的跨騎型車輛所採用的緩衝器中,雖構成為僅在伸長作動時發揮抑振力,但仍有要求在收縮作動時也發揮抑振力的情況。在此,為了讓緩衝器在收縮作動時也發揮抑振力,有必要在壓側室和槽之間設置對於從壓側室朝向槽的液壓油流動給予阻力的壓側抑振閥。 然而,對於以往的緩衝器無法附加地設置壓側抑振閥,期望對於以往的緩衝器在收縮作動時也發揮抑振力的情況下,緩衝器的製造者,有必要重新設計和製造搭載新的壓側抑振閥的緩衝器以取代以往的緩衝器。因此,有可以簡單地附加在收縮作動時能夠發揮抑振力的功能於不具備壓側抑振閥的緩衝器上這般的需求。 因此,本發明的目地,在於提供可以簡單地附加在收縮作動時能夠發揮抑振力的功能的緩衝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前述的課題,所以本發明的緩衝器,具備:缸;活塞,可移動地插入缸內以將缸內區隔成填充有液體的伸側室和壓側室;活塞桿,可移動地插入缸內並且連結於活塞;槽,用於儲存液體;第1通路及第2通路,分別並列且將伸側室和壓側室連通;第3通路,將壓側室和槽連通;伸側抑振閥,設置於第1通路並對於從伸側室朝向壓側室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壓側止回閥,設置於第2通路並僅容許從壓側室朝向伸側室的液體流動;以及閥單元,可拆卸地設置於第3通路的途中,閥單元,具備:壓側抑振閥,對於從壓側室朝向槽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壓側釋壓閥,並列配置於壓側抑振閥且在閉閥時阻斷壓側室和槽的連通,並且在壓側室的壓力和槽的壓力的差壓到達開閥壓時開閥,容許從壓側室朝向槽的液體流動;以及伸側止回閥,並列配置於壓側抑振閥並僅容許從槽朝向壓側室的液體流動。 在如此般構成的緩衝器中,由於壓側抑振閥、並列具備壓側釋壓閥及伸側止回閥的閥單元可拆卸地設置於將壓側室和槽連通的第3通路的途中,因而只靠裝設閥單元就可以將僅在伸長作動時發揮抑振力的緩衝器作為不僅伸長作動時甚至在收縮作動時也發揮抑振力的緩衝器來發揮功能。另外,將閥單元拆下的話,可以將緩衝器作為僅在伸長作動時發揮抑振力的緩衝器利用。 藉由閥單元的有無,可以將緩衝器,設定成在伸長作動時和收縮作動時的雙方產生抑振力的緩衝器、以及僅在伸長作動時產生抑振力的緩衝器的任一個。緩衝器的製造者,可以將閥單元以外的緩衝器以相同的零件在相同的生產線來組裝,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要求而決定閥單元的有無來製造緩衝器。因而,製造者可以減少緩衝器的製造成本。 並且,依據如前述般構成的緩衝器,由於閥單元具備壓側釋壓閥,因而在緩衝器的收縮作動時即使緩衝器的收縮速度成為高速仍可以防止缸內的壓力成為過大的情形。
以下,根據圖所示之實施方式,說明本發明。如圖1及圖2所示般,一個實施方式之緩衝器D,其構成具備:缸1;活塞2,可移動地插入缸1內以將缸1內區隔成填充有液體的伸側室R1和壓側室R2;活塞桿3,可移動地插入缸1內並且連結於活塞2;槽4,用於儲存液體;第1通路P1及第2通路P2,分別並列且將伸側室R1和壓側室R2連通;第3通路P3,將壓側室R2和槽4連通;伸側抑振閥5,設置於第1通路P1並對於從伸側室R1朝向壓側室R2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壓側止回閥6,設置於第2通路P2並僅容許從壓側室R2朝向伸側室R1的液體流動;以及閥單元V,可拆卸地設置於第3通路P3的途中。而且,此緩衝器D的情況下,介設於未圖示之車輛的車體和車輪之間來使用,並抑制車體及車輪的振動。 以下,針對緩衝器D的各部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般,於缸1的圖1中下端的內周,從缸外側依序,在重疊有環狀的蓋10、環狀的密封構件8及環狀的桿導件7的狀態插入。桿導件7,藉由缸1的外周的緊固部1a在缸1內固定。而且,蓋10及密封構件8,在桿導件7和缸1的下端的緊固部1b之間被夾住,固定於缸1。此外,蓋10、密封構件8及桿導件7的固定於缸1的手段,可以任意地變更設計。 另外,在缸1的圖1中上端裝設殼體11,該殼體11係將缸1的上端閉塞而將缸1和槽4連結並且收容閥單元V。而且,於前端裝設活塞2的活塞桿3,可移動地插入缸1內。 活塞桿3滑動自如地插穿密封構件8的內周及桿導件7的內周且插入於缸1內,藉由桿導件7導引朝軸方向的移動。密封構件8是滑接於活塞桿3的外周且將活塞桿3的外周密封而將缸1內密閉。 另外,缸1內藉由活塞2,區隔成填充有液體的伸側室R1和壓側室R2。此外,液體,在本實施方式中,設定為液壓油,但液壓油以外,可以使用例如水、水溶液這類液體。 在活塞桿3的圖1中成為上端的前端,連結活塞2。另外,在活塞桿3的圖1中下端,安裝有可與保持未圖示的車輛之車輪的構件連結的支架B1,筒狀的凸緣緩衝墊14裝設在圖1中下端附近的外周。 若凸緣緩衝墊14在緩衝器D最收縮時與固定於缸1的下端內周的蓋10抵接壓縮,而發揮反彈力來緩和緩衝器D的最收縮時的衝撃。 在活塞2,設置分別並列且將伸側室R1和壓側室R2連通的第1通路P1及第2通路P2。並且,在活塞2,設置:伸側抑振閥5,可將第1通路P1開閉並對於從伸側室R1朝向壓側室R2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以及壓側止回閥6,可將第2通路P2開閉並僅容許從壓側室R2朝向伸側室R1的液體流動。此外,第1通路P1及第2通路P2,由於將伸側室R1和壓側室R2連通即可,因而也可設置於活塞2以外,例如,也可以在缸1的外周設置未圖示的外筒而利用缸1和外筒之間的間隙形成。此外,由於伸側抑振閥5設置於第1通路P1的話即可,壓側止回閥6設置於第2通路P2的話即可,因而將伸側抑振閥5和壓側止回閥6的設置部位依據第1通路P1和第2通路P2的設置態樣來決定的話即可。 伸側抑振閥5,只要是對於從伸側室R1朝向壓側室R2的液壓油流動給予阻力,在緩衝器D的伸長作動時可以發揮妨礙緩衝器D的伸長的抑振力之閥的話即可。此外,具體來說,伸側抑振閥5,例如,設定成將環狀板複數片積層於活塞2的圖1中上端所構成且藉由伸側室R1的壓力彎曲時將第1通路P1開放的疊片閥等的話即可。 另外,壓側止回閥6,只要是可以不給予太大阻力地容許在緩衝器D的收縮作動時僅對於從壓側室R2朝向伸側室R1的液壓油流動之閥的話即可。此外,具體來說,壓側止回閥6,例如,設定成由重疊於活塞2的圖1中下端的環狀板和將該環狀板緊壓的彈簧常數較小的彈簧所構成且藉由壓側室R2的壓力而將第2通路P2開放的閥等的話即可。 在本實施方式中,殼體11,具備:上部蓋11a,裝設於缸1的圖1中上端;中空的筒部11b,與上部蓋11a的側方連接且具有收容閥單元V的閥孔h;以及筒狀的套筒11c,與筒部11b的圖1中下端連接且將槽4予以保持。 另外,上部蓋11a結合於缸1的圖1中上端而將缸1的上端閉塞,並且於圖1中上方具備可連結於未圖示的車輛之車體的支架B2。 在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中,如圖1及圖2所示般,筒部11b其中一端與上部蓋11a的側方成為一體沿水平方向延伸,在開口端的內周具備螺紋部11b1。而且,筒部11b內成為閥孔h,在閥孔h收容閥單元V。另外,筒部11b內,通過形成於上部蓋11a內的埠11a1而連通於缸1內的壓側室R2。此外,埠11a1通往閥孔h的最深部。 套筒11c呈環狀且上端為筒部11b的側部,在圖1中一體連接於下方,往垂直下方延伸,在下端外周具備螺紋部11c1。而且,筒狀的槽4螺接於套筒11c的下端外周的螺紋部11c1。 套筒11c內,經由朝筒部11b的側部開口的埠11b2而通往筒部11b內。閥孔h,最深部經由埠11a1而連通於壓側室R2,中間部經由埠11b2而連通於套筒11c內。 在本實施方式中,槽4呈圓筒狀且螺接於套筒11c。而且,在槽4內,插入隔膜12,槽4內藉由隔膜12區隔成填充有液體的液室L、以及填充有氣體的氣室G。此外,在氣室G,以在緩衝器D的最伸長時至少氣室G內的壓力成為大氣壓以上的方式封入氣體。此外,槽4內的液室L和氣室G的區劃,除了利用隔膜12以外,也可以利用自由活塞及氣囊等。 槽4之液室L,經由朝套筒11c內開口的埠11b2、閥孔h及埠11a1而連通於壓側室R2。如此般,在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中,藉由埠11b2、閥孔h及埠11a1來形成第3通路P3。 如此般,殼體11將缸1和槽4連結,並具備:將壓側室R2和槽4連通的第3通路P3、以及在第3通路P3的途中收容閥單元V的閥孔h。而且,殼體11,具備在將缸1的上端閉塞的上部蓋11a的側方形成閥孔h的筒部11b,具備在筒部11b的下方安裝槽4的套筒11c。所以,將閥單元V配置於缸1的側方而可以抑制緩衝器D的全長變長。此外,閥孔h,藉由相對於缸1沿著徑向配置的筒部11b形成,並且由於開口端朝向反缸側,因而閥單元V的裝卸也容易從緩衝器D的側方進行。 接下來,閥單元V,被收容於形成殼體11之第3通路P3的局部的閥孔h內,設置於第3通路P3的途中。另外,閥單元V,可拆卸地收容於形成殼體11的閥孔h的筒部11b。閥單元V,具備:壓側抑振通路PV1、壓側釋壓通路PV2、吸入通路PV3及抑振力調整通路PV4,並列地連接於第3通路P3的途中;壓側抑振閥V1,設置於壓側抑振通路PV1且對於從壓側室R2朝向槽4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壓側釋壓閥V2,設置於壓側釋壓通路PV2且並列配置於壓側抑振閥V1,在閉閥時阻斷壓側室R2和槽4的連通,並且當壓側室R2的壓力和槽4的壓力的差壓達到開閥壓時,開閥而容許從壓側室R2朝向槽4的液體流動;伸側止回閥V3,設置於吸入通路PV3且並列配置於壓側抑振閥V1而僅容許從槽4朝向壓側室R2的液體流動;以及針閥V4,設置於抑振力調整通路PV4且並列配置於壓側抑振閥V1,而對往來於槽4和壓側室R2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並且可藉由外部操作去調整該阻力。 具體來說,閥單元V,具備:筒狀的閥保持軸21,插入於殼體11之閥孔h內;針22,插入於閥保持軸21內;閥盤23,裝設於閥保持軸21的外周;軸環24,裝設於閥保持軸21的外周;環狀的間隔件25、環狀板26及環狀板27,可軸方向移動地嵌合於軸環24的外周;盤形彈簧28,同樣配置於軸環24的外周,將間隔件25、環狀板26及環狀板27朝向閥盤23側彈壓;螺帽29,將閥盤23和軸環24固定於閥保持軸21;閥體30及彈簧31,收容於針22內;以及筒狀的套32,裝設於閥保持軸21的基端開口部的內周。 如圖2所示般,閥保持軸21呈筒狀,在基端具備內外徑最大的大徑部21a,在前端具備內外徑最小的小徑部21b,在大徑部21a和小徑部21b之間具備內外徑為大徑部21a和小徑部21b的中間的中徑部21c。另外,閥保持軸21,具備:凸緣21d,係大徑部21a的外周且設置於軸方向中間;以及孔21e,將中徑部21c的內外連通。 另外,閥保持軸21,為大徑部21a的外周且在比凸緣21d更前端側具備環狀凹槽21f、螺紋部21g,將螺紋部21g與殼體11的筒部11b的開口端內周的螺紋部11b1螺紋嚙合而固定於殼體11。比大徑部21a的凸緣21d更基端側的外周形狀被形成為可用六角形等的工具把持的形狀,可以藉由工具的利用而容易將閥保持軸21螺紋結合於筒部11b。 另外,在大徑部21a的環狀凹槽21f的外周裝設密封環21i,當將閥保持軸21插入於筒部11b內時,密封環21i密合於筒部11b的內周而密封閥保持軸21和筒部11b之間。在閥保持軸21的小徑部21b的外周,裝設有嵌合於筒部11b的內周的閥盤23,當將閥保持軸21插入於由殼體11的筒部11b形成的閥孔h內直到凸緣21d抵接於筒部11b的端面為止時,閥孔h內藉由閥盤23區隔成經由埠11a1通往壓側室R2的室A、以及經由埠11b2通往槽4的室B。閥保持軸21的內部經由閥孔h內的室A及埠11a1而連通於壓側室R2,並且經由孔21e、閥孔h內的室B及埠11b2連通於槽4之液室L。 並且,閥保持軸21的大徑部21a的內周在途中前端側被縮徑,在縮徑的內周部設置螺紋部21h。階差部形成於為閥保持軸21的內周側且在中徑部21c和小徑部21b的邊境。如此般,形成於閥保持軸21之內周的前述階差部,形成針閥V4之環狀閥座33。
針22,具備頭部22a、以及連結於頭部22a的操作筒22b,可朝成為軸方向的圖2中左右方向移動地插入於閥保持軸21內。
頭部22a,具備:呈筒狀且設置於圖2中成為左端的前端外周並可插入環狀閥座33之內側的針部22a1、以及設置於外周的中間部且可離開或就座於環狀閥座33的凸緣22a2。針部22a1成為越朝前端越細的形狀,可插入於閥保持軸21之小徑部21b內。另外,針部22a1的基端的外徑成為比環狀閥座33的內徑稍小的直徑,當針22在閥保持軸21內朝軸方向移動時,可以將由針部22a1和環狀閥座33的內緣之間的間隙所形成的流路面積的大小進行大小調整。如此般,針22和環狀閥座33在連通壓側室R2和槽4的閥保持軸21內形成針閥V4,針閥V4可以藉由調整針22相對於閥保持軸21的軸方向位置,將在閥保持軸21內形成的抑振力調整通路PV4之流路面積進行大小調整。
另外,凸緣22a2於環狀閥座33在軸方向上相對向,當針22相對於閥保持軸21往成為前端側的圖2中左側移動而抵接於環狀閥座33時,可以將閥保持軸21的小徑部21b內和中徑部21c內的連通遮斷。相反地,凸緣22a2在從環狀閥座33離開的狀態下,使閥保持軸21的小徑部21b內和中 徑部21c內連通。
操作筒22b,具備:凹槽(操作部)22b3,為具備筒部22b1和外徑大於筒部22b1的底部22b2的有底筒狀,作為可進行來自形成於底部22b2的外部之操作的操作部;以及通孔22b4,形成於筒部22b1的側部而將筒部22b1的內外連通。而且,比頭部22a的凸緣22a2更後方側的後端22a3被壓入嵌合於操作筒22b之筒部22b1內,操作筒22b和頭部22a連結成一體。
操作筒22b的底部22b2,具備:袋孔22b5,從側方開口;以及螺紋部22b6,在外周且比袋孔22b5更前端側與形成於閥保持軸21的大徑部21a的內周的螺紋部21h螺合。另外,密封環22b7裝設於操作筒22b的筒部22b1的外周。
而且,針22插入於閥保持軸21內,將螺紋部22b6與螺紋部21h螺合來裝設於閥保持軸21。當針22插入於閥保持軸21內時,密封環22b7滑接於閥保持軸21的中徑部21c的內周,針22和閥保持軸21之間被密封。
另外,由於將針22的螺紋部22b6螺合於螺紋部21h,因而當將圖外的螺絲起子插入操作筒22b的後端的凹槽(操作部)22b3來使針22旋轉時,針22在閥保持軸21內朝成為圖2中左右方向的軸方向移動。
當在閥保持軸21內將針22如前述般收容時,在針22的操作筒22b的底部22b2的外周和閥保持軸21的大徑部21a的內周之間形成環狀的間隙。而且,將針22插入於在閥保持軸21內後,當將套32壓入於閥保持軸21的大徑部21a的內 周時,操作筒22b的底部22b2和閥保持軸21的大徑部21a之間的間隙被閉塞。由於套32呈筒狀,容許插穿操作筒22b的底部22b2的後端,因而不會對於螺絲起子的插入於操作筒22b之凹槽(操作部)22b3造成妨礙,也容許相對於閥保持軸21的針22的軸方向的移動。
套32將沿著軸方向的凹槽32a在周方向等間隔設置於成為內周的前端側的圖2中左端側。當將套32壓入且固定於閥保持軸21的大徑部21a時,前述凹槽32a相對向於操作筒22b的袋孔22b5。在袋孔22b5內,插入:球34、以及將球34從袋孔22b5內朝頂出方向彈壓的彈簧35。套32、球34及彈簧35形成掣子機構,只要當球34相對向進入於凹槽32a時不以掣動力矩以上的力矩使針22旋轉,就可以限制針22相對於閥保持軸21的朝周方向的旋轉。由於如此般藉由掣子機構維持針22和環狀閥座33的位置關係,因而可以防止在跨騎型車輛的行走中針閥V4之流路面積任意變化的情形。
另外,在針22內,收容閥體30和彈簧31。詳細來說,閥體30形成為球體,將針22之頭部22a的環狀後端作為釋壓閥閥座36,藉著在操作筒22b的筒部22b1內沿軸方向移動而可離開或就座於釋壓閥閥座36。另外,在閥體30和操作筒22b的底部22b2之間,介設線圈彈簧亦即彈簧31,將閥體30往釋壓閥閥座36彈壓。
閥體30的直徑形成為比頭部22a的後端的內周徑更大的直徑,當就座於釋壓閥閥座36時,阻斷針部22a1內和操 作筒22b內的連通,當從釋壓閥閥座36離開時使針部22a1內和操作筒22b內連通。
由於在針22之操作筒22b的筒部22b1,設置有通孔22b4,因而操作筒22b內通過通孔22b4而連通於閥保持軸21的中徑部21c內。由於閥保持軸21的中徑部21c內經由孔21e及室B連通於槽4,因而操作筒22b內連通於槽4。另外,操作筒22b內,通過針22的頭部22a內而通往閥保持軸21的小徑部21b內。由於閥保持軸21的小徑部21b內經由室A及埠11a1而連通於壓側室R2,因而操作筒22b內也連通於壓側室R2。如此般,針22內,形成相對於在閥保持軸21內形成的抑振力調整通路PV4而並列配置成的壓側釋壓通路PV2,在壓側釋壓通路PV2設置由閥體30、彈簧31及釋壓閥閥座36構成的壓側釋壓閥V2。
壓側釋壓閥V2,在壓側室R2內的壓力和槽4內的壓力的差壓到達開閥壓為止,被維持在閥體30藉由彈簧31繼續抵接於釋壓閥閥座36的閉閥狀態。另外,壓側釋壓閥V2,當壓側室R2內的壓力和槽4內的壓力的差壓成為開閥壓時,閥體30藉由壓側室R2內的壓力壓著,將彈簧31壓縮且從釋壓閥閥座36離開而將壓側釋壓通路PV2開放。此壓側釋壓閥V2開閥的前述開閥壓,被設定成比將活塞桿3的外周密封的密封構件8可承受的最大壓力更低的壓力。
此外,廢除針閥V4的情況下,只要以蓋取代針22而將閥保持軸21的後端閉塞,將閥體30、以及配置於閥體30和前述蓋之間的彈簧31收容於閥保持軸21內,以小徑部21b和中徑部21c之邊境的階差部作為釋壓閥閥座,構成壓側釋壓閥V2的話即可。 在閥保持軸21的小徑部21b的外周,閥盤23、與軸環24藉由小徑部21b和中徑部21c之間的外周之階差部以及螺合於小徑部21b前端之外周的螺帽29夾住而固定。另外,環狀的間隔件25、環狀板26、環狀板27及環狀的盤形彈簧28,嵌合於軸環24的外周。 閥盤23,具備:複數個埠23a,呈環狀,排列設置於同一圓周上而將閥盤23的厚部朝軸方向貫穿;環狀窗23b,設置於圖2中左端且由通往各埠23a的環狀凹部所形成;環狀的閥座23c,從圖2中左端朝軸方向突出而包圍各埠23a的出口端亦即環狀窗23b;以及密封環23e,裝設於設置於外周的環狀凹槽23d內。如前述般,當閥盤23安裝於閥保持軸21的小徑部21b的外周且插入於閥孔h內時,嵌合於筒部11b的內周而將閥孔h內區隔成室A和室B。設置於閥盤23的外周的密封環23e,密合於筒部11b的內周而將閥盤23和筒部11b之間密封,通過閥盤23和筒部11b之間來防止室A和室B連通。 埠23a將通往壓側室R2的室A和通往槽4的室B連通,在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中,作為壓側抑振通路PV1和吸入通路PV3發揮功能。 軸環24,具備:嵌合筒部24a,呈筒狀,以在外周嵌合間隔件25、環狀板26、環狀板27及環狀的盤形彈簧28;以及凸緣24b,設置於嵌合筒部24a的圖2中左端,使嵌合筒部24a的圖2中右端抵接於閥盤23的圖2中左端的內周而重疊於閥盤23。 閥盤23和軸環24,在如前述般重疊的狀態以閥保持軸21的外周的階差部和螺帽29夾住,相對於閥保持軸21固定成不動。 間隔件25是小徑的圓環狀的環狀板,可滑動地嵌合於軸環24的嵌合筒部24a的外周,可以相對於閥盤23朝軸方向移動,並可以對於閥盤23遠離或接近。此外,間隔件25的外徑,以不將埠23a閉塞的方式形成為小徑。 環狀板26是圓環狀的環狀板,可滑動地嵌合於軸環24的嵌合筒部24a的外周且重疊於間隔件25的反閥盤側,可以相對於閥盤23朝軸方向移動,並可以對於閥盤23遠離或接近。此外,環狀板26的外徑形成為比閥座23c的內徑更小的直徑,由於將環狀窗23b設置於閥盤23,因而容許朝外周側的閥盤23側的彎曲。 環狀板27是圓環狀的環狀板,可滑動地嵌合於軸環24的嵌合筒部24a的外周且重疊於環狀板26的反閥盤側,可以相對於閥盤23朝軸方向移動,並可以對於閥盤23遠離或接近。環狀板27的外徑,成為比閥座23c的外徑更稍大的直徑以使可離開或就座於閥盤23之閥座23c。另外,環狀板27,具備排列設置於同一圓周上且將環狀板27朝軸方向貫穿的複數個孔27a。各孔27a的外接圓的直徑成為未達環狀板26的直徑,在環狀板26抵接於環狀板27的狀態下,環狀板27之孔27a被閉塞著,當環狀板26的外周朝向閥盤23側彎曲而從環狀板27離開時,孔27a被開放。所以,在環狀板26抵接於環狀板27的狀態下,當環狀板27就座於閥座23c時,將埠23a閉塞而阻斷室A和室B的連通,但由於即使當環狀板27就座於閥座23c,環狀板26仍朝閥盤23側彎曲且從環狀板27離開使孔27a開放因而室A和室B連通。並且,當環狀板27的外周朝反閥盤側彎曲,或當環狀板27在軸環24上朝從閥盤23離開的方向移動時,埠23a開放而室A和室B連通。 盤形彈簧28嵌合於軸環24的嵌合筒部24a的外周,並且在給予初期彎曲的狀態下介設於凸緣24b和環狀板27之間,始終將間隔件25、環狀板26及環狀板27朝向閥盤23側彈壓。 對於從壓側室R2朝向槽4通過埠23a的液體流動,環狀板27承受壓側室R2的壓力和盤形彈簧28的彈壓力而就座於閥座23c並將埠23a閉塞,但環狀板26通過孔27a承受壓側室R2的壓力且以間隔件25的外緣作為支點彎曲而從環狀板27離開並開放埠23a,容許從壓側室R2朝向槽4的液體流動,並且對於此液體流動給予阻力。此外,間隔件25決定環狀板26的彎曲的支點,可以藉間隔件25的外徑的設定來調整環狀板26給予液體流動的阻力的大小。如此般,環狀板26作為壓側抑振閥V1之閥體發揮功能,環狀板27作為閥座發揮功能,環狀板26和環狀板27形成壓側抑振閥V1。此外,將環狀板26的內周以閥盤23直接支撐的情況下,也可以省略間隔件25,也可以將複數片的環狀板積層而形成壓側抑振閥V1的閥體。 另一方面,對於從槽4朝向壓側室R2來通過埠23a的液體流動,環狀板27承受槽4的壓力而彎曲從閥座23c離開,或將盤形彈簧28壓縮而從閥盤23離開來將埠23a開放,不給予從槽4朝向壓側室R2的液體流動太大阻力地容許此液體的流動。在此情況下,環狀板26從槽4側承受壓力而抵接於環狀板27且與環狀板27一起彎曲,或在軸環24上移動而從閥盤23遠離。如此般,環狀板26、環狀板27作為伸側止回閥V3之閥體發揮功能,閥盤23作為伸側止回閥V3之閥座發揮功能,藉由閥盤23、環狀板26、環狀板27、盤形彈簧28及軸環24形成伸側止回閥V3。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壓側抑振閥V1和伸側止回閥V3並列配置於閥盤23的埠23a,埠23a作為容許從壓側室R2朝向槽4的液體流動的壓側抑振通路PV1、以及容許從槽4朝向壓側室R2的液體流動的吸入通路PV3發揮功能。 此外,也可以在閥盤23設置相當於壓側抑振通路PV1的埠,並且設置相當於吸入通路PV3的埠,設置將相當於壓側抑振通路PV1的埠開閉的壓側抑振閥V1,設置將相當於吸入通路PV3的埠開閉的伸側止回閥V3。 另外,壓側抑振閥V1雖然如前述般構成,但只要是可對於從壓側室R2朝向槽4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而在緩衝器D的收縮作動時產生抑振力的閥的話即可,因而可在其限度內將閥的構造做適當設計變更。 並且,伸側止回閥V3雖然如前述般構成,但只要是可以僅容許從槽4朝向壓側室R2的液體流動之閥的話即可,因而可在其限度內將閥的構造做適當設計變更。 此外,也可以將與壓側抑振閥V1和伸側止回閥V3同樣構成的閥作為活塞2之伸側抑振閥5和壓側止回閥6使用。 具體所構成的閥單元V,具備:彼此並列的壓側抑振通路PV1、壓側釋壓通路PV2、吸入通路PV3及抑振力調整通路PV4,且將壓側抑振閥V1、壓側釋壓閥V2、伸側止回閥V3及針閥V4並列設置。所以,當將閥單元V插入於殼體11的閥孔h內時,可以在第3通路P3的途中,將壓側抑振閥V1、壓側釋壓閥V2、伸側止回閥V3及針閥V4彼此並列地設置。 而且,將如上述般構成的閥單元V的組裝方法的一例在以下進行說明。首先,在軸環24的嵌合筒部24a的外周,依盤形彈簧28、環狀板27、環狀板26、間隔件25的順序來將盤形彈簧28、環狀板27、環狀板26及間隔件25進行嵌合且組合。接下來,在閥保持軸21的小徑部21b的外周,將閥盤23、以及組裝有盤形彈簧28、環狀板27、環狀板26及間隔件25的軸環24依序嵌合且組合後,將螺帽29螺合於小徑部21b的前端外周。於是,閥盤23、以及組裝有盤形彈簧28、環狀板27、環狀板26及間隔件25的軸環24藉由螺帽29,固定在閥保持軸21的小徑部21b的外周。 接著,將彈簧31及閥體30依序插入針22之操作筒22b內,將頭部22a的後端22a3壓入嵌合於操作筒22b的開口端,將頭部22a結合於操作筒22b,將壓側釋壓閥V2及針22組裝。接下來,將彈簧35和球34依序插入於朝針22的操作筒22b的底部22b2的側方開口的袋孔22b5內後,將針22插入於閥保持軸21內的同時,使底部22b2的外周的螺紋部22b6螺合於閥保持軸21的螺紋部21h。 針22螺合且收容於閥保持軸21內後,於閥保持軸21的大徑部21a的內周和操作筒22b的外周之間的環狀間隙,一邊將凹槽32a側朝向閥保持軸21內一邊將套32插入,將套32壓入嵌合於大徑部21a的內周。於是,套32被固定於閥保持軸21,防止從針22的閥保持軸21脫落。 如此般,將閥盤23、軸環24、間隔件25、環狀板26、環狀板27、盤形彈簧28、收容壓側釋壓閥V2的針22及套32,組合於閥保持軸21後,即結束閥單元V的組裝。完成的閥單元V,成為具備壓側抑振閥V1、壓側釋壓閥V2、伸側止回閥V3及針閥V4的1個單元。而且,閥單元V,插入於殼體11的筒部11b內,並且藉由螺紋部11b1與閥保持軸21的大徑部21a之外周的螺紋部21g的螺合,收容於閥孔h內並且固定於殼體11。閥單元V,由於被螺絲緊固於殼體11,因而可容易安裝及拆卸於殼體11。此外,只要是將閥單元V可拆卸於殼體11的緊固手段的話,也可以採用螺絲固定以外的緊固手段。 緩衝器D,如上述般構成,在以下對作動進行說明。在活塞2相對於缸1往圖1中下方移動的緩衝器D的伸長行程中,液體從藉由活塞2壓縮的伸側室R1經由第1通路P1往壓側室R2移動。緩衝器D在此伸長行程中,伸側抑振閥5對於通過第1通路P1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產生妨礙伸長的伸側的抑振力。 另外,在緩衝器D的伸長行程中,由於活塞桿3從缸1退出,因而在壓側室R2內活塞桿3從缸1退出的體積量的液體不足,但此不足量的液體,隔膜12膨漲而使氣室G擴大且從槽4的液室L經由伸側止回閥V3供給壓側室R2。詳細來說,由於環狀板27承受槽4的壓力而從閥座23c離開且伸側止回閥V3開閥,因而液體通過埠23a而從槽4往壓側室R2移動。 另一方面,在活塞2相對於缸1往圖1中上方移動的緩衝器D的收縮行程中,藉由活塞2壓縮的壓側室R2內的液體,使壓側止回閥6開閥而經由第2通路P2往伸側室R1移動。另外,在緩衝器D的收縮行程中,由於活塞桿3侵入缸1內,因而在缸1內活塞桿3侵入缸1內的體積量的液體過剩,但此過剩量的液體,經由壓側抑振閥V1往槽4內的液室L排出,隔膜12收縮來將氣室G縮小。在如此般緩衝器D的收縮行程中,壓側抑振閥V1及針閥V4對於從壓側室R2朝向槽4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所以,在緩衝器D的收縮行程中,由於第2通路P2開放因而缸1內的伸側室R1和壓側室R2處於連通狀態,壓側抑振閥V1及針閥V4對於從壓側室R2朝向槽4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所以,在緩衝器D的收縮行程中,伸側室R1內和壓側室R2內的壓力皆上昇而成為大致相同壓力。在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中,由於面向伸側室R1的活塞2的面積相較於面向壓側室R2的活塞2的面積僅減少活塞桿3的面積量,因而收縮作動的緩衝器D,將缸1內的壓力乘以活塞桿3的面積之值的抑振力,朝妨礙前述收縮作動的方向發揮。換言之,設定為僅在前述的活塞2的單方存在活塞桿3的單桿式之緩衝器D的情況下,產生與在收縮作動時活塞桿3的剖面積成比例的抑振力。 此外,由於在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中閥單元V具備針閥V4,藉由針閥V4之流路面積的調整可使針閥V4給予液體流動的阻力變化,因而緩衝器D可調整壓側的抑振力。 另外,在緩衝器D的收縮行程中,當壓側室R2內的壓力和槽4內的壓力的差壓達到壓側釋壓閥V2的開閥壓時,由於球34從釋壓閥閥座36後退且壓側釋壓閥V2開閥,因而藉由壓側釋壓通路PV2連通壓側室R2和槽4。藉由壓側釋壓通路PV2的開放,缸1內的液體往槽4洩出,調整成為缸1內的壓力不超過壓側釋壓閥V2的開閥壓。 在此,在比較輕量的跨騎型車輛所採用的緩衝器中,為了強度上無問題地謀求緩衝器的輕量化,所以有縮減活塞桿的外徑的情況。緩衝器的在收縮作動時產生的抑振力,如前述般與活塞桿3的剖面積成比例。因此,當欲在以如此般的緩衝器縮減活塞桿的外徑的同時在收縮作動時發揮較大抑振力時,須要將缸內的壓力形成高壓。要讓收縮作動時缸內的壓力形成高壓,壓側抑振閥V1給予液體流動的阻力加大的話即可,但當在緩衝器D的收縮作動時以高速進行收縮作動時,有缸內的壓力成為過大而超過將活塞桿的外周密封之密封構件的耐壓的情況。然而,在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中,如上所述,閥單元V具備與壓側抑振閥V1並列配置的壓側釋壓閥V2。所以,即使在緩衝器D的收縮作動時緩衝器D的收縮速度成為高速,仍可以防止壓側釋壓閥V2開閥而缸1內的壓力成為過大的情形,可以保護將活塞桿3的外周密封的密封構件8以及防止來自於活塞桿3和密封構件8之間的液體洩漏。 另外,當從殼體11將閥單元V拆下,筒部11b的開口藉由未圖示的蓋閉塞時,緩衝器D與以往構造的緩衝器同樣地,僅在伸長作動時產生抑振力,在收縮作動時不產生抑振力。藉由如此般閥單元V的裝設,雖緩衝器D可以在伸長作動時和收縮作動時的雙方發揮抑振力,但將閥單元V從緩衝器D拆卸時成為僅在伸長作動時產生抑振力的緩衝器。 以上,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具備:缸1;活塞2,可移動地插入缸1內以將缸1內區隔成填充有液體的伸側室R1和壓側室R2;活塞桿3,可移動地插入缸1內並且連結於活塞2;槽4,用於儲存液體;第1通路P1及第2通路P2,分別並列且將伸側室R1和壓側室R2連通;第3通路P3,將壓側室R2和槽4連通;伸側抑振閥5,設置於第1通路P1並對於從伸側室R1朝向壓側室R2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壓側止回閥6,設置於第2通路P2並僅容許從壓側室R2朝向伸側室R1的液體流動;以及閥單元V,可拆卸地設置於第3通路P3的途中,閥單元V,具備:壓側抑振閥V1,對於從壓側室R2朝向槽4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壓側釋壓閥V2,並列配置於壓側抑振閥V1且在閉閥時阻斷壓側室R2和槽4的連通,並且當壓側室R2的壓力和槽4的壓力的差壓達到開閥壓時開閥,容許從壓側室R2朝向槽4的液體流動;以及伸側止回閥V3,並列置於壓側抑振閥V1而僅容許從槽4朝向壓側室R2的液體流動。 在如此般構成的緩衝器D中,由於並列具備壓側抑振閥V1、壓側釋壓閥V2及伸側止回閥V3的閥單元V可拆卸地設置於將壓側室R2和槽4連通的第3通路P3的途中,因而只靠裝設閥單元V就可以將僅在伸長作動時發揮抑振力的緩衝器作為不僅伸長作動時甚至在收縮作動時也發揮抑振力的緩衝器來發揮功能。另外,將閥單元V拆下的話,可以將緩衝器D作為僅在伸長作動時發揮抑振力的緩衝器利用。 藉由閥單元V的有無,可以將緩衝器D,設定成在伸長作動時和收縮作動時的雙方產生抑振力的緩衝器、以及僅在伸長作動時產生抑振力的緩衝器的任一個。緩衝器D的製造者,可以將閥單元V以外的緩衝器D以相同的零件在相同的生產線來組裝,且可以依據使用者的要求而決定閥單元V的有無來製造緩衝器D。因而,製造者可以減少緩衝器D的製造成本。 所以,依據如前述般構成的緩衝器D,可以將在收縮作動時能夠發揮抑振力的功能簡單地附加於不具備壓側抑振閥的緩衝器上。另外,緩衝器D的製造者,由於可以將閥單元V以外的緩衝器D以相同的零件在相同的生產線來組裝,因而也可以減少製造者之緩衝器D的製造成本。 並且,依據如前述般構成的緩衝器D,由於閥單元V具備壓側釋壓閥V2,因而在緩衝器D的收縮作動時即使緩衝器D的收縮速度成為高速仍可以防止缸1內的壓力成為過大的情形。 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具備殼體11,該殼體將缸1和槽4連結並且具有第3通路P3和設置於第3通路P3之途中的閥孔h,閥單元V收容於閥孔h內。依據如此般構成的緩衝器D,由於在將缸1和槽4連結的殼體11的閥孔h收容閥單元V,因而可以抑制將閥單元V配置於缸1的側方而造成緩衝器D的全長變長的情形。此外,在閥孔h由沿著缸1的徑向配置的筒部11b形成,並且開口端朝向反缸側的情況下,閥單元V的裝卸也容易從緩衝器D的側方進行。 並且,由於在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中,具備閥單元V並列配置於壓側抑振閥V1而對於從壓側室R2朝向槽4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並且可調整流路面積的針閥V4,因而也能夠調整收縮作動時的抑振力。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中,針閥V4,具有:環狀閥座33、以及可對於環狀閥座33遠離或接近的針22,壓側釋壓閥V2收容於針22內。依據如此般構成的緩衝器D,壓側釋壓閥V2收容於針22內所以可以將閥單元V的整體小型化。此外,由於壓側釋壓閥V2收容於針22內,因而不論針22的位置都可以將壓側釋壓閥V2的開閥壓固定。 並且,在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中,針22,具有:頭部22a,具有:呈現筒狀且設置於前端外周並可插入環狀閥座33之內側的針部22a1、以及設置於外周的中間部且可離開或就座於環狀閥座33的凸緣22a2;操作筒22b,連結於頭部22a的後方,具備:呈現有底筒狀且可進行來自形成於底部22b2的外部之操作的凹槽(操作部)22b3、以及連通內外的通孔22b4,壓側釋壓閥V2,具有:閥體30,將頭部22a之環狀的後端22a3作為環狀的釋壓閥閥座36,可離開或就座於釋壓閥閥座36且收容於操作筒22b內;以及彈簧31,介設於閥體30和操作筒22b之間,並且收容於操作筒內22b而將閥體30朝向釋壓閥閥座36彈壓,當閥體30從釋壓閥閥座36離開時,使頭部22a內和通孔22b4成為連通。 依據如此般構成的緩衝器D,在針22設置將閥體30和彈簧31收容於頭部22a和操作筒22b內的空間,藉著以構成針22的頭部22a作為釋壓閥閥座36使用,可以合理地將壓側釋壓閥V2收容於針22內。所以,依據如此般構成的緩衝器D,可以將壓側釋壓閥V2和針22更為小型化。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緩衝器D,具備滑接於活塞桿3的外周而將活塞桿3的外周密封的密封構件8,壓側釋壓閥V2的開閥壓被設定為未達密封構件8可承受的最大壓力。依據如此般構成的緩衝器D,由於將密封構件8可承受的最大壓力不超過缸1內的壓力,因而可以保護密封構件8和防止來自於活塞桿3和密封構件8之間的液體的洩漏。
以上,雖然詳細說明本發明的較佳的實施方式,但只要不偏離專利申請的範圍,仍可進行改造、變形、及變更。
1:缸
1a,1b:緊固部
2:活塞
3:活塞桿
4:槽
5:伸側抑振閥
6:壓側止回閥
7:桿導件
8:密封構件
10:蓋
11:殼體
11a:上部蓋
11a1,11ab:埠
11b:筒部
11b1:螺紋部
11b2:埠
11c:套筒
11c1:螺紋部
12:隔膜
14:凸緣緩衝墊
21:閥保持軸
21a:大徑部
21b:小徑部
21c:中徑部
21d:凸緣
21g:螺紋部
21f:環狀凹槽
21h:螺紋部
21i:密封環
22:針
22a:頭部
22a1:針部
22a2:凸緣
22a3:頭部的後端
22b:操作筒
22b1:筒部
22b2:底部
22b3:凹槽(操作部)
22b4:通孔
22b5:袋孔
22b6:螺紋部
22b7:密封環
23:閥盤
23a:埠
23b:環狀窗
23c:閥座
23d:環狀凹槽
23e:密封環
24:軸環
24a:嵌合筒部
24b:凸緣
25:間隔件
26,27:環狀板
27a:孔
28:盤形彈簧
29:螺帽
30:閥體
31:彈簧
32:套
32a:凹槽
33:環狀閥座
34:球
35:彈簧
36:釋壓閥閥座
B1,B2:支架
D:緩衝器
G:氣室
h:閥孔
L:液室
P1:第1通路
P2:第2通路
P3:第3通路
PV1:壓側抑振通路
PV2:壓側釋壓通路
PV3:吸入通路
PV4:抑振力調整通路
R1:伸側室
R2:壓側室
V:閥單元
V1:壓側抑振閥
V2:壓側釋壓閥
V3:伸側止回閥
V4:針閥
[圖1]是一個實施方式之緩衝器的縱剖面圖。 [圖2]是一個實施方式之緩衝器的閥單元部分的擴大剖面圖。
1:缸
1a,1b:緊固部
2:活塞
3:活塞桿
4:槽
5:伸側抑振閥
6:壓側止回閥
7:桿導件
8:密封構件
10:蓋
11:殼體
11a:上部蓋
11a1:埠
11b:筒部
11b2:埠
11c:套筒
11c1:螺紋部
12:隔膜
14:凸緣緩衝墊
B1,B2:支架
D:緩衝器
G:氣室
h:閥孔
L:液室
P1:第1通路
P2:第2通路
P3:第3通路
PV1:壓側抑振通路
PV2:壓側釋壓通路
PV3:吸入通路
PV4:抑振力調整通路
R1:伸側室
R2:壓側室
V:閥單元
V1:壓側抑振閥
V2:壓側釋壓閥
V3:伸側止回閥
V4:針閥

Claims (6)

  1. 一種緩衝器,其特徵為: 具備: 缸; 活塞,可移動地插入前述缸內以將前述缸內區隔成填充有液體的伸側室和壓側室; 活塞桿,可移動地插入前述缸內並且連結於前述活塞; 槽,用於儲存液體; 第1通路及第2通路,分別並列且將前述伸側室和前述壓側室連通; 第3通路,將前述壓側室和前述槽連通; 伸側抑振閥,設置於前述第1通路並對於從前述伸側室朝向前述壓側室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 壓側止回閥,設置於前述第2通路並僅容許從前述壓側室朝向前述伸側室的液體流動;以及 閥單元,可拆卸地設置於前述第3通路的途中, 前述閥單元,具有: 壓側抑振閥,對於從前述壓側室朝向前述槽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 壓側釋壓閥,並列配置於前述壓側抑振閥且在閉閥時阻斷前述壓側室和前述槽的連通,並且在前述壓側室的壓力和前述槽的壓力的差壓到達開閥壓時開閥,容許從前述壓側室朝向前述槽的液體流動;以及 伸側止回閥,並列配置於前述壓側抑振閥且僅容許從前述槽朝向前述壓側室的液體流動。
  2. 如請求項1記載的緩衝器,其中, 具備殼體,該殼體將前述缸和前述槽連結並且具有前述第3通路和設置於前述第3通路之途中的閥孔, 前述閥單元被收容於前述閥孔內。
  3. 如請求項1記載的緩衝器,其中, 前述閥單元具有針閥, 該針閥係並列配置於前述壓側抑振閥而對於從前述壓側室朝向前述槽的液體流動給予阻力並且可調整流路面積。
  4. 如請求項3記載的緩衝器,其中, 前述針閥,具有:環狀閥座、以及可對於前述環狀閥座遠離或接近的針, 前述壓側釋壓閥收容於前述針內。
  5. 如請求項4記載的緩衝器,其中, 前述針,具有: 頭部,具有:呈現筒狀且設置於前端外周並可插入前述環狀閥座之內側的針部、以及設置於外周的中間部且可離開或就座於前述環狀閥座的凸緣;以及 操作筒,連結於前述頭部的後方,具備:呈現有底筒狀且可進行來自形成於底部的外部之操作的操作部、以及連通內外的通孔, 前述壓側釋壓閥,具有:閥體,將前述頭部之環狀的後端作為環狀的釋壓閥閥座,可離開或就座於前述釋壓閥閥座且收容於前述操作筒內;以及彈簧,介設於前述閥體和前述操作筒之間,並且收容於前述操作筒內而將前述閥體朝向前述釋壓閥閥座彈壓,當前述閥體從前述釋壓閥閥座離開時,使前述頭部內和前述通孔連通。
  6. 如請求項1至5之其中任一項記載的緩衝器,其中, 具備滑接於前述活塞桿的外周且將前述活塞桿的外周密封的密封構件, 前述壓側釋壓閥的前述開閥壓被設定為未達前述密封構件可承受的最大壓力。
TW111148752A 2022-03-25 2022-12-19 緩衝器 TWI8433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14398 WO2023181350A1 (ja) 2022-03-25 2022-03-25 緩衝器
WOPCT/JP2022/014398 2022-03-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8226A TW202338226A (zh) 2023-10-01
TWI843343B true TWI843343B (zh) 2024-05-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27779A (ja) 2020-02-12 2021-09-02 Kybモーターサイクルサスペンション株式会社 バルブ調整装置および緩衝器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27779A (ja) 2020-02-12 2021-09-02 Kybモーターサイクルサスペンション株式会社 バルブ調整装置および緩衝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28510B2 (ja) 減衰力発生機構、減衰力発生機構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圧力緩衝装置
CN111536186A (zh) 阻尼器组件和用于阻尼器组件的活塞
TWI843343B (zh) 緩衝器
TWI839029B (zh) 後緩衝單元
JP2012067923A (ja) 油圧緩衝器の製造方法
WO2022044560A1 (ja) 緩衝器
JP7356622B1 (ja) 緩衝器
JP2019044786A (ja) 油圧緩衝器
JP7356623B1 (ja) リアクッションユニット
JP5307739B2 (ja) 緩衝器のバルブ構造
JP6931714B2 (ja) 懸架装置
JP4491371B2 (ja) 緩衝器
JP2021081025A (ja) 緩衝器
KR20150082844A (ko) 감쇠력 가변밸브 조립체 및 상기 감쇠력 가변밸브 조립체를 가지는 감쇠력 가변식 쇽업소버
JP7482204B1 (ja) 緩衝器
JP2010071396A (ja) 緩衝装置、それを備えた車両、および緩衝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JP6836422B2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2006189085A (ja) 油圧緩衝器
JP2002019630A (ja) 動力舵取装置
JP6487815B2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2003056621A (ja) 緩衝装置
JP5764054B2 (ja) バルブ装置
JP2024092069A (ja) 緩衝器
JP2022087487A (ja) 緩衝器
JP5831986B2 (ja) 車両用緩衝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