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50301A - 电动马达及涡轮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电动马达及涡轮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50301A
CN103650301A CN201280035177.4A CN201280035177A CN103650301A CN 103650301 A CN103650301 A CN 103650301A CN 201280035177 A CN201280035177 A CN 201280035177A CN 103650301 A CN103650301 A CN 103650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motor
injection nozzle
space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51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50301B (zh
Inventor
小田兼太郎
佐久间信义
吉永诚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50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50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50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50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58Cooling; Heating; Diminishing heat transfer
    • F04D29/5806Cooling the drive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2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wherein the cooling medium vaporises within the machin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Abstract

电动马达具备:马达壳体;转子,其收放在马达壳体内,能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定子,其设在马达壳体内的转子的周围,在定子铁芯上卷绕定子线圈而构成;以及第一喷射喷嘴,其设在马达壳体内,朝向马达壳体的内周面喷射液状的冷却剂。定子线圈具有从定子铁芯向旋转轴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线圈终端。第一喷射喷嘴使冷却剂在内周面溅回,并扩散为雾状而落到第一线圈终端。第一线圈终端由落下的雾状致冷剂的气化热量充分地冷却。

Description

电动马达及涡轮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转子与设在该转子的周围的定子,并用液状的冷却剂冷却上述定子的电动马达、以及使用该电动马达的涡轮压缩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为了防止由电动马达的长时间运转时的定子、转子的温度上升引起的线圈、绝缘材料的烧损、转子的热变形,使用液状冷却剂(致冷剂)对内部进行冷却的电动马达。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向旋转的有底圆筒状的转子的内部供给液体致冷剂的电动马达。在该电动马达中,利用液体致冷剂的气化热量冷却转子。另外,下述专利文献2公开了控制致冷剂供给量的电动马达。在该电动马达中,通过控制致冷剂供给量,防止由过度冷却、液体致冷剂混入润滑油引起的润滑不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9-1186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9-3000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电动马达中,冷却了转子,但未充分冷却定子。在转子中未完全气化的液体致冷剂在向排水管落下的途中下降到定子上,定子只由该液体致冷剂冷却。尤其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动马达中,由于转子底侧的线圈终端只由热传导冷却,因此未充分地冷却。因此,无法消除电动马达烧损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充分地冷却定子线圈的线圈终端的电动马达。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电动马达,具备:马达壳体;转子,其收放在上述马达壳体内,能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定子,其设在上述马达壳体内的上述转子的周围,在定子铁芯上卷绕定子线圈而构成;以及第一喷射喷嘴,其设在上述马达壳体内,朝向上述马达壳体的内周面喷射液状的冷却剂,上述定子线圈具有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线圈终端,上述第一喷射喷嘴使上述冷却剂在上述内周面溅回,并扩散为雾状而落到上述第一线圈终端。
在上述第一方案中,从第一喷射喷嘴向马达壳体的内周面喷射冷却剂,冷却剂在内周面溅回并扩散为雾状。扩散后的雾状冷却剂落到第一线圈终端,利用其气化热量冷却线圈终端。因此,与利用热传导冷却线圈终端相比,能充分地冷却第一线圈终端,能够消除由电动马达的温度上升引起的烧损。其结果,提高了电动马达的可靠性。另外,所产生的雾状的冷却剂以低速落到第一线圈终端,因此能够防止定子线圈的绝缘覆膜损伤。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一种涡轮压缩机,其利用上述第一方案的电动马达驱动叶轮,上述马达壳体的内部被划分为位于上述转子及上述定子的一侧的第一空间、位于上述转子及上述定子的另一侧的第二空间,上述第一线圈终端向上述第一空间内突出,上述第一喷射喷嘴设在上述第一空间内,向上述第一空间内喷射上述冷却剂,上述电动马达还具备向上述第二空间喷射高压气体的气体喷射喷嘴,上述高压气体是由上述叶轮压缩的气体状的上述冷却剂。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电动马达(涡轮压缩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的方框图。
图2是上述电动马达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3中的IV-IV线的纵剖视图。
图5是上述电动马达的喷射喷嘴的俯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具备电动马达(涡轮压缩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的方框图。
图8是上述电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9是沿图8中的IX-IX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首先,参照图1~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1(涡轮压缩机20)。
如图1所示,电动马达1作为涡轮冷冻机2的冷冻循环中的涡轮压缩机20的驱动源而设置。涡轮冷冻机2是用于生成空调用冷却水(coolant for airconditioning)的装置。涡轮冷冻机2具备压缩机20、蒸发器(evaporator)21、冷凝器(condenser)22、节约装置(economizer)26。这些设备利用供致冷剂(refrigerant)(冷却剂(cooling fluid):氟利昂(chlorofluorocarbon))循环的致冷剂管25a~25e连接。
冷凝器22通过流道25a与压缩机20连接,并且,通过配置有膨胀阀(减压器(pressure reducer))23的流道25b与节约装置26连接。通过流道25a向冷凝器22供给由压缩机20压缩的气体致冷剂(refrigerant gas)。冷凝器22将被压缩的气体致冷剂冷凝为液体致冷剂(refrigerant liquid)(残留一部分气体致冷剂)。在冷凝器22中被冷凝的液体致冷剂(或气液混合状态的致冷剂)在通过流道25b由膨胀阀23减压后,供给到节约装置26。
节约装置26通过配置有膨胀阀(减压器)27的流道25c与蒸发器21连接,并且通过流道25d与压缩机20连接。节约装置26暂时贮存在流道25c上由膨胀阀(减压阀)23减压的液体致冷剂(一部分是气体致冷剂)。贮存在节约装置26中的致冷剂(气液混合状态)的气相成分(gas-phase component)(气体致冷剂)通过流道25d供给到压缩机20的第二压缩级(second compressionstage)(第二叶轮)20b。另一方面,贮存在节约装置26中的致冷剂(气液混合状态)的液相成分(liquid-phase component)(液体致冷剂)在流道25c上由膨胀阀27减压后供给到蒸发器21。
蒸发器21通过流道25e与压缩机20的第一压缩级(first compression stage)(第一叶轮)20a连接。蒸发器21将在流道25c上由膨胀阀27减压的液体致冷剂向气体致冷剂蒸发。在蒸发器21中蒸发的气体致冷剂通过流道21e供给到压缩机20的第一压缩级20a。
压缩机20通过流道25a与冷凝器22连接,具有上述第一压缩级20a及第二压缩级20b。压缩机20利用第一压缩级20a压缩通过流道25e供给的气体致冷剂并排出到流道25d,并且利用第二压缩级20b压缩通过流道25d供给的气体致冷剂(包括从第一压缩级20a排出的气体致冷剂)并向流道25a排出。在压缩级20中压缩的气体致冷剂通过流道25a供给到冷凝器22。空调用冷却水通过在蒸发器21中与致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本实施方式的涡轮冷冻机2除了上述冷冻循环外,还具备使用了冷冻循环的致冷剂的电动马达1的冷却系统。在冷凝器22中被冷凝的液体致冷剂(或气液混合状态的致冷剂)通过流道25f供给到电动马达1。液体致冷剂在流道25f上利用控制器(regulator)24(流量控制阀、孔等)控制向电动马达1的供给量。供给到电动马达1的液体致冷剂在冷却了电动马达1后,返回到蒸发器21(冷冻循环)。在电动马达1中,液体致冷剂的一部分在定子5(参照图4)的周围循环,剩下的一部分从后述的第一喷射喷嘴7a喷射到电动马达1的内部。
详细说明电动马达1。如图2~图4所示,电动马达1具备铸造马达壳体3、能以旋转轴40为中心旋转的转子4、设在转子4的周围的定子5。
马达壳体3包括圆筒状的周壁(circumferential wall)31、堵塞周壁31的两端的端壁(end wall)32及贯通壁(pass-through wall)33。在马达壳体3(周壁31、端壁32及贯通壁33)的内部形成内部空间(inner chamber)34。在周壁31的内表面固定定子5。从端壁32的中心向内部空间34突出设置支承筒部(support cylinder)32a。在支承筒部32a的端部设有球轴承(ball bearing)60A与迷宫式密封件61A。另一方面,在贯通壁33的中心设有筒孔(cylindricalhole)33a。在筒孔33a上设有滚子轴承(roller bearing)60B与迷宫式密封件61B。球轴承60A及滚子轴承60B能旋转地支撑旋转轴40。
内部空间34利用转子4及定子5划分为位于转子4及定子5的一侧(图4左侧)的第一空间(first chamber)34A与位于另一侧(图4右侧)的第二空间(second chamber)34B。如图3及图4所示,在马达壳体3上设有朝向第一空间34A内的内周面30喷射液体致冷剂8的第一喷射喷嘴7a。第一喷射喷嘴7a朝向向第一空间34A内突出的第一线圈终端51沿马达壳体3的径向配置。第一喷射喷嘴7a稍后详细说明。另外,在图4中,第一喷射喷嘴7a位于截面的跟前,因此以虚线表示。
定子5具备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成的筒状的定子铁芯53、卷绕在定子铁芯53的齿上的定子线圈50。在定子线圈50的表面形成漆(varnish)等绝缘覆膜。另外,定子线圈50具有沿旋转轴40的轴向向第一空间34A突出的第一线圈终端、沿旋转轴40的轴向向第二空间34B突出的第二线圈终端52。
转子4具备旋转轴40、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成的筒状的转子铁芯41、卷绕在转子铁芯41上的转子线圈。旋转轴40贯通转子铁芯41而固定在转子铁芯41上。另外,转子4配置在定子5的内部,通过旋转轴40及轴承60A、60B能旋转地支撑在端壁32及贯通壁33上。即,定子5在马达壳体3内设在转子4的周围。
另外,在电动马达1上设有致冷剂流道35。致冷剂流道35使从外部供给的液体致冷剂8在电动马达1的内部循环。致冷剂流道35在周壁31的内周面30上由面向定子线圈53形成的螺旋状的槽构成。在液体致冷剂8在致冷剂流道35中流动期间,定子线圈53由液体致冷剂8冷却。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喷射喷嘴7a在其内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供给路径70,并且在其前端具有作为切口形成的排出口71。供给路径70将从马达壳体3的外部供给的液体致冷剂8向排出口71供给。供给的液体致冷剂8从排出口71向马达壳体3的内周面30喷射。
如图6所示,排出口71的开口方向相对于第一喷射喷嘴7a的轴向设定为规定的倾斜角度A1。液体致冷剂8利用该倾斜角度A1向马达壳体3的内周面30喷射。此时,所喷射的液体致冷剂8保持倾斜角度A1,喷射范围的厚度大致一定。另外,第一喷射喷嘴7a的排出口71形成为沿旋转轴40的轴向延伸的切口。因此,如图5所示,所喷射的液体致冷剂8沿与旋转轴40的轴向平行的面扩散为扇状(spread like a fan)(扇状的中心角为规定的扩散角度A2)。
第一喷射喷嘴7a在马达壳体3上的安装位置、倾斜角度A1、以及扩散角度A2以使液体致冷剂8扩散为更宽范围,且在内周面30溅回的雾状(液滴状)致冷剂8(refrigerant mists(refrigerant droplets)8(splashed by the internalcircumferential surface30)落到第一线圈终端51整体的方式,根据电动马达1的尺寸、液体致冷剂8的喷射压力等设定。
对冷却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4说明利用致冷剂通道35的冷却。从马达壳体3的外部供给到致冷剂通道35的液体致冷剂8在致冷剂流道35中流动期间利用定子线圈53的热量而气化,并利用该气化热量冷却定子线圈53。通过了致冷剂通道35的气液混合状态的致冷剂8排出到第二空间34B。排出到第二空间34B的液体致冷剂8落到第二线圈终端52上,利用第二线圈终端52的热量气化,并利用该气化热量冷却第二线圈终端52。
利用由液体致冷剂8的气化产生的气体致冷剂8,第二空间34B内的压力上升,气体致冷剂8通过定子线圈53与转子线圈41之间的间隙向压力低的第一空间34A移动。另外,从致冷剂通道35向第二空间34B排出的液体致冷剂(雾状致冷剂)8、贮存在第二空间34B的下部的液体致冷剂8的一部分也通过定子线圈53与转子线圈41之间的间隙向第一空间34A移动。伴随上述致冷剂8从第二空间34B向第一空间34A的移动,由致冷剂8冷却转子4(及定子5)。
接着,对利用第一喷射喷嘴7a进行的冷却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第二空间34B内的第二线圈终端52(及定子5)由通过致冷剂通道35的致冷剂8冷却。另一方面,第一喷射喷嘴7a为了利用液体致冷剂8冷却第一空间34A内的第一线圈终端51而设置。当从第一喷射喷嘴7a的排出口71向第一空间34A的内周面30喷射液体致冷剂8时,液体致冷剂8在内周面30溅回并成为雾状(液滴状)致冷剂8而扩散为宽范围。
铸造马达壳体3的铸模的表面样式(surface pattern of a casting mold)转印在内周面30上,内周面30具有较细的凹凸(fine asperity)。因此,内周面30适当地使液体致冷剂8作为雾状(液滴状)致冷剂8而溅回。扩散的雾状致冷剂8利用重力落下,并向第一线圈终端51落下,利用第一线圈终端51的热量气化,利用该气化热冷却第一线圈终端51。另外,为了有效地使雾状致冷剂8落到第一线圈终端51,第一喷射喷嘴7a(排出口71)优选配设在第一线圈终端51的突出长度的大致中央位置。
另外,液体致冷剂8从第一喷射喷嘴7a(排出口71)向转子4的旋转方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喷射。在马达壳体3内,利用转子4的旋转而形成沿旋转方向流动的旋转流。因此,当使液体致冷剂8向转子4的旋转方向喷射时,在内周面30溅回的雾状致冷剂8由于旋转轴而被搬运到第一线圈终端51整体,能够冷却第一线圈终端51整体(及第一空间34A内的其他部位)。因此,进一步提高第一线圈终端51的冷却效果。另外,从第一喷射喷嘴7a喷射且未气化的液体致冷剂8流下,并通过设在周壁31下部的槽36,与气体致冷剂8一起从排出口(drain)37排出到流道25g(参照图1),并返回蒸发机21(冷冻循环)。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1,从第一喷射喷嘴7a向内周面30喷射液体致冷剂8而生成雾状致冷剂8,利用雾状致冷剂8直接冷却第一线圈终端51。因此,与如以往那样主要利用热传导冷却线圈终端相比,能够充分地冷却第一线圈终端51。其结果,能够防止由电动马达1的温度上升引起的烧损或烧焦。
另外,雾状致冷剂8以低速到达第一线圈终端51。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线圈终端51的绝缘覆膜损伤。另外,通过利用内周面30使液体致冷剂8溅回,能够使雾状致冷剂8扩散为宽范围,能够利用雾状致冷剂8冷却第一线圈终端51整体。另外,由于使致冷剂8从形成为切口的排出口71扇状地扩散并喷射,因此能够使雾状致冷剂8沿第一线圈终端51的突出方向宽范围地扩散,能够有效地冷却第一线圈终端5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有用于生成落到第一线圈终端51上的雾状致冷剂8的第一喷射喷嘴7a的第一空间是电动马达1的驱动力的输出侧(旋转轴40从马达壳体3突出的一侧:图4的左侧)空间34A。但是,根据需要,也可以在与电动马达1的输出侧相反侧的空间34B设有第一喷射喷嘴7a(即,空间34B为第一空间)。或者,在双方空间设有用于生成落到第一线圈终端51上的雾状致冷剂的第一喷射喷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向与电动马达1的输出侧相反侧的空间(第二空间34B)排出来自致冷剂流道35的液体致冷剂8。但是,也可以以向电动马达1的输出侧的空间34A排出液体致冷剂8的方式形成致冷剂流道35。在该场合,上述输出侧的空间34A内的线圈终端51由来自致冷剂流道35的液体致冷剂8冷却,因此优选在上述相反侧的空间34B中设有用于生成落到线圈终端52的雾状致冷剂的第一喷射喷嘴(即,空间34B为第一空间)。
接着,参照图7~图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1(涡轮压缩机20)。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具有进一步提高了冷却性能的结构。如图7所示,为了提高冷却性能,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上追加了第二喷射喷嘴7b及气体喷射喷嘴9。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或同等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如上所述,在马达壳体3的内部产生从第二空间34B向第一空间34A的致冷剂8(气体致冷剂及雾状致冷剂)的流,通过该流,冷却转子4(及定子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增加该致冷剂8的流量,向第二空间34B喷射高压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作为图8中的IX-IX线剖视图的图9所示,将高压气体向第二空间34B喷射的气体喷射喷嘴9设在马达壳体3上。另外,在图8中,气体喷射喷嘴9位于支承筒部32a的背后,因此以虚线表示。
如图7所示,在气体喷射喷嘴9上,从压缩机20的第二压缩级(第二叶轮)20b下游侧供给高压的气体致冷剂8。在涡轮冷冻机2的冷冻循环中,第二压缩级(第二叶轮)20b下游侧的气体致冷剂8的压力高,优选为高压气体。另外,由于致冷剂8充满马达壳体3的内部,因此优选喷射到第二空间34B的内部的高压气体为相同的致冷剂(高压的气体致冷剂)8。另外,喷射到第二空间34B的高压的气体致冷剂8是高温度,但喷射量也少,并且在喷射后具有伴随在第二空间34B内的体积膨胀的温度下降,不会对电动马达1的冷却性能带来影响。
通过向第二空间34B喷射高压的气体致冷剂8,第二空间34B的压力升高,促进致冷剂8(气体致冷剂及雾状致冷剂)从第二空间34B向第一空间34A流动。通过促进致冷剂8的流动,增加致冷剂8与转子4(及定子5)的热交换量,从而提高冷却性能。
气体喷射喷嘴9的结构基本上具有与上述第一喷射喷嘴7a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是,相对于第一喷射喷嘴7a喷射液体致冷剂,气体喷射喷嘴9喷射高压气体(高压的气体致冷剂)。因此,气体喷射喷嘴9的内部流道的截面积、排出口的形状等优选适合高压气体。例如,第一喷射喷嘴7a的排出口71为了扩散喷射液体致冷剂而形成为切口。相对于此,来自气体喷射喷嘴9的高压气体的喷射h以促进第二空间34B内的致冷剂的流动为目的,因此气体喷射喷嘴9的排出口可以不是切口,而形成为圆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增加从第二空间34B向第一空间34A的致冷剂8流中所含的雾状致冷剂8,设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喷射喷嘴7a相同结构的第二喷射喷嘴7b。当致冷剂8流所含的雾状致冷剂8增加时,气化热量增加,因此致冷剂8与转子4(及定子5)的热交换量进一步增加,冷却性能进一步提高。
如图9所示,在相对于旋转轴40为气体喷射喷嘴9的相反侧(与第一喷射喷嘴7a相同侧)设有第二喷射喷嘴7b。第二喷射喷嘴7b具有与第一喷射喷嘴7a相同的结构(参照图5及图6),朝向第二空间34B的内周面30喷射液体致冷剂8。所喷射的液体致冷剂8在内周面30溅回而成为雾状(液滴状),并扩散到第二空间34B内。扩散的雾状致冷剂8通过由从气体喷射喷嘴9喷射的气体致冷剂8(高压气体)促进的致冷剂8的流,从第二空间34B移动到第一空间34A,与转子4(及定子5)热交换而提高冷却性能。
在此,第二喷射喷嘴7b也向转子4的旋转方向(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喷射液体致冷剂8。如上所述,由于在马达壳体3内沿转子4的旋转方向形成旋转流,因此当向转子4的旋转方向喷射液体致冷剂8时,所产生的雾状致冷剂8被旋转流搅拌,容易包含于从第二空间34B向第一空间34A的致冷剂8的流中。
另外,气体喷射喷嘴9也向转子4的旋转方向喷射气体致冷剂8(高压气体)。其结果,促进旋转流,进一步搅拌所产生的雾状致冷剂8。其结果,雾状致冷剂8容易进一步包含于从第二空间34B向第一空间34A的致冷剂8的流中。另外,由于雾状致冷剂8进一步均匀地扩散,因此能够冷却转子4整体。另外,通过由气体喷射喷嘴9产生的旋转轴的促进,从致冷剂流道35排出的致冷剂8也扩散,能进一步有效地冷却第二线圈终端52整体。
在此,气体喷射喷嘴9为了有效地产生从第二空间34B向第二线圈终端内部的致冷剂8的流,优选构成为向比第二线圈终端52的端缘靠外侧(突出外侧:图8中的右侧)喷射气体致冷剂8(高压气体)。通过有效地产生从第二空间34B向第二线圈终端的内部的致冷剂8的流,能够有效地增加从第二空间34B向第一空间34A的致冷剂8的流量。
另外,通过构成为气体喷射喷嘴9向比第二线圈终端52的端缘靠外侧喷射气体致冷剂8(高压气体),能够防止由从气体喷射喷嘴9喷射的气体致冷剂8(高压气体)产生的第二线圈终端52的绝缘覆膜的损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喷射喷嘴9自身配设在比第二线圈终端52的端缘靠外侧(图8中的IX-IX截面的位置)。
如上所述,第一喷射喷嘴7a为了有效地使生成的雾状致冷剂8落到第一线圈终端51上,优选配置在第一线圈终端51的突出长度的大致中央位置。相对于此,第二喷射喷嘴7b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了使生成的雾状致冷剂8包含于从第二空间34B向第一空间34A的致冷剂8的流中,在第二空间34B内扩散。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喷射喷嘴7b设在沿旋转轴40的轴向与气体喷射喷嘴9相同位置(图8的IX-IX截面的位置)。
但是,由第二喷射喷嘴7b产生的雾状致冷剂8为了利用内周面30溅回并充分地在第二空间34B内扩散,可以设在比第二线圈终端52的端缘靠内侧。另外,也可以使由第二喷射喷嘴7b产生的雾状致冷剂8的一部分落到第二线圈终端52上而冷却第二线圈终端5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从气体喷射喷嘴9喷射的高压气体的气体致冷剂8从压缩机20的第二压缩级(第二叶轮)20b下游侧获得。但是,只要压力充分,则也可以从第一压缩级(第一叶轮)20a下游侧(即,第二压缩级20b上游侧)获得。
另外,本实施方式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全部结构,由全部实施方式实现由第一实施方式获得的效果。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用于气体喷射喷嘴9及第二喷射喷嘴7b的配管增加,但能够进一步提高冷却性能(尤其对转子5的冷却)。只要考虑电动马达1的发热特性研究是否需要设置喷射喷嘴9及第二喷射喷嘴7即可。

Claims (9)

1.一种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具备:
马达壳体;
转子,其收放在上述马达壳体内,能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定子,其设在上述马达壳体内的上述转子的周围,在定子铁芯上卷绕定子线圈而构成;以及
第一喷射喷嘴,其设在上述马达壳体内,朝向上述马达壳体的内周面喷射液状的冷却剂,
上述定子线圈具有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线圈终端,
上述第一喷射喷嘴构成为,使上述冷却剂在上述内周面溅回,并扩散为雾状而落到上述第一线圈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喷射喷嘴构成为,向上述转子的旋转方向喷射上述冷却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壳体的内部被划分为位于上述转子及上述定子的一侧的第一空间、位于上述转子及上述定子的另一侧的第二空间,
上述第一线圈终端向上述第一空间内突出,
上述第一喷射喷嘴设在上述第一空间内,向上述第一空间内喷射上述冷却剂,
上述电动马达还具备向上述第二空间喷射高压气体的气体喷射喷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动马达在上述第二空间内还具备向上述马达壳体的内周面喷射液状的上述冷却剂的第二喷射喷嘴,
上述第二喷射喷嘴构成为,通过使上述冷却剂在上述马达壳体的内周面溅回而向上述第二空间内雾状地扩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喷射喷嘴构成为,向上述转子的旋转方向喷射上述冷却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体喷射喷嘴构成为,沿上述转子的旋转方向喷射上述高压气体。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子线圈具有第二线圈终端,该第二线圈终端从上述定子铁芯向上述第二空间朝上述旋转轴的方向突出,
上述气体喷射喷嘴构成为,向比第二线圈终端的端缘靠外侧喷射上述高压气体,该第二线圈终端朝上述第二空间内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高压气体通过上述冷却剂气化而成。
9.一种涡轮压缩机,其由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述电动马达驱动叶轮,该涡轮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高压气体是由上述叶轮压缩的气体状的上述冷却剂。
CN201280035177.4A 2011-07-21 2012-07-13 电动马达及涡轮压缩机 Active CN103650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59641 2011-07-21
JP2011159641 2011-07-21
PCT/JP2012/067914 WO2013011939A1 (ja) 2011-07-21 2012-07-13 電動モータ及びターボ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50301A true CN103650301A (zh) 2014-03-19
CN103650301B CN103650301B (zh) 2016-10-12

Family

ID=47558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5177.4A Active CN103650301B (zh) 2011-07-21 2012-07-13 电动马达及涡轮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27050A1 (zh)
EP (1) EP2736152B1 (zh)
JP (1) JP5648819B2 (zh)
CN (1) CN103650301B (zh)
WO (1) WO2013011939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96462A (zh) * 2017-07-17 2017-09-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离心式冷水机组、中央空调及防凝露方法
CN107228094A (zh) * 2016-03-23 2017-10-0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电动压缩机和冷却系统
CN108494173A (zh) * 2018-06-12 2018-09-04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立式电机的转子蒸发冷却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59923A (ja) * 2013-02-20 2014-09-04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 Systems Co Ltd ターボ冷凍機
JP2014163624A (ja) * 2013-02-27 2014-09-08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 Systems Co Ltd ターボ冷凍機
JP6368492B2 (ja) 2014-01-20 2018-08-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回転電機
JP6011571B2 (ja) * 2014-03-19 2016-10-1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動ターボ式圧縮機
US10443619B2 (en) * 2014-12-31 2019-10-15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Motor housing assembly for a cabin air compressor
JP6453682B2 (ja) * 2015-03-19 2019-01-16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圧縮機駆動用モータおよびその冷却方法
US20170279329A1 (en) * 2016-03-28 2017-09-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ic machine thermal management
KR101888156B1 (ko) * 2016-11-14 2018-08-13 ㈜티앤이코리아 분리된 냉각 기로를 구비한 터보 압축기
JP6860456B2 (ja) * 2017-05-09 2021-04-1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圧縮機
CA3074822A1 (en) * 2017-09-05 2019-03-14 Ihi Corporation Fluid machine
JP2020112080A (ja) * 2019-01-10 2020-07-27 エドワーズ株式会社 真空ポンプ
CN113107430B (zh) * 2021-04-22 2021-12-14 大庆山勃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抽油机最佳冲次智能变频控制装置及工艺
EP4338263A4 (en) * 2021-05-12 2024-04-10 Magna Int Inc TANGENTIAL JET COOLING FOR ELECTRIC MOTORS
CN114251251A (zh) * 2021-11-22 2022-03-29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23610U (zh) * 1976-03-18 1977-09-20
CN1416201A (zh) * 2001-10-31 2003-05-07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汽轮发电机定子全浸式蒸发冷却自循环回路
JP2009017700A (ja) * 2007-07-05 2009-01-22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93506A (en) * 1955-03-28 1957-05-28 Trane Co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with motor driv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US3158009A (en) * 1963-01-23 1964-11-24 Worthington Corp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compressor motor cooling means
US3217193A (en) * 1963-03-08 1965-11-09 Worthington Corp Liquid cooled motor arrangement
US3241331A (en) * 1963-04-17 1966-03-22 Carrier Corp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motor cooling
DE2145126A1 (de) * 1971-09-09 1973-03-22 Siemens Ag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oelspruehkuehlung
JPH0636363U (ja) * 1992-10-09 1994-05-13 神鋼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における冷却装置
US5519269A (en) * 1994-06-10 1996-05-2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ctric induction motor and related method of cooling
JPH0819219A (ja) * 1994-06-29 1996-01-19 Fuji Electric Co Ltd 冷媒冷却式回転電機
US6355995B1 (en) * 1999-03-10 2002-03-12 J. W. I. Of Howell, Ltd Motor cooling system
US6639334B2 (en) * 2001-11-30 2003-10-28 Ballard Power Systems Corporation Jet impingement cooling of electric motor end-windings
JP3967624B2 (ja) * 2002-04-26 2007-08-29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動機
JP4441340B2 (ja) * 2004-06-23 2010-03-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モータ冷却システムおよびハイブリッド車
US7181928B2 (en) * 2004-06-29 2007-02-27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oling a compressor motor
US7704056B2 (en) * 2007-02-21 2010-04-27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Two-stage vapor cycle compressor
JP5234580B2 (ja) 2007-11-08 2013-07-1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機ロータ冷却装置および方法
DE102008001622A1 (de) * 2008-05-07 2009-11-12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ische Maschine mit Sprüh- und Sumpfkühlung
JP5244470B2 (ja) 2008-06-13 2013-07-2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123610U (zh) * 1976-03-18 1977-09-20
CN1416201A (zh) * 2001-10-31 2003-05-07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汽轮发电机定子全浸式蒸发冷却自循环回路
JP2009017700A (ja) * 2007-07-05 2009-01-22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機の冷却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8094A (zh) * 2016-03-23 2017-10-03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电动压缩机和冷却系统
CN107196462A (zh) * 2017-07-17 2017-09-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离心式冷水机组、中央空调及防凝露方法
CN107196462B (zh) * 2017-07-17 2024-01-1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离心式冷水机组、中央空调及防凝露方法
CN108494173A (zh) * 2018-06-12 2018-09-04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立式电机的转子蒸发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011939A1 (ja) 2015-02-23
CN103650301B (zh) 2016-10-12
JP5648819B2 (ja) 2015-01-07
WO2013011939A1 (ja) 2013-01-24
EP2736152B1 (en) 2020-10-14
EP2736152A4 (en) 2016-10-26
US20140127050A1 (en) 2014-05-08
EP2736152A1 (en) 2014-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50301A (zh) 电动马达及涡轮压缩机
CN101904231B (zh) 循环气体架冷却结构
CN101335473B (zh) 发电机
ES2799826T3 (es) Compresor de refrigerador de alta capacidad
JP6031684B2 (ja) エジェク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KR101555365B1 (ko) 전자기기의 냉각장치
CN104315738A (zh) 冷冻装置
TR201809282T4 (tr) Buz termal depolama tankı ve aynısına sahip su soğutucu.
CN101776341A (zh) 蒸发器单元
JP2022530465A (ja) フラッシュ密閉型熱交換器
CN105387653A (zh) 蒸发器及具有其的冷水机组
JP6541109B2 (ja) エジェクタ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05992862B (zh) 用于运行体积膨胀机的设备和方法
JP2010223424A (ja) 蒸発ガス供給装置
JP6799792B2 (ja) 流体機械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6238570A (ja) 超電導モータ装置
JP2018066308A (ja) ターボ機械
US9982924B2 (en) Ejector and heat pump apparatus
JP4994111B2 (ja) 冷凍装置及び該冷凍装置を用いた製氷機
JP2004180479A (ja) モータの冷却構造
JP2004300928A (ja) 多段圧縮機、ヒートポンプ、並びに熱利用装置
CN110739805A (zh) 一种用于有机朗肯循环的封闭式膨胀机组发电机喷雾冷却系统
JP7085198B2 (ja) 吸気冷却装置および吸気冷却方法
CN103557162B (zh) 旋转式压缩机
JP2007163094A (ja) 冷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08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Daikin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IHI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