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51251A - 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251251A CN114251251A CN202111386887.9A CN202111386887A CN114251251A CN 114251251 A CN114251251 A CN 114251251A CN 202111386887 A CN202111386887 A CN 202111386887A CN 114251251 A CN114251251 A CN 1142512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or
- refrigerant
- compressor
- liquid
-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521257 Hydrop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30113 Oedem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98 cool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54 immer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9 lev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4 vap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6 vapo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6—Cooling; Heating; Prevention of freez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02K9/2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wherein the cooling medium vaporises within the machine ca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包括:壳体,限定出具有进液口的电机腔,液态冷媒能够通过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电机腔;电机,位于所述电机腔内,所述电机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可转动地位于所述电机腔内;叶片,设于所述转子;其中,所述转子转动时,所述转子能够带动所述叶片转动,所述叶片进而带动所述电机腔内的液态冷媒流动,以冷却所述电机。增加了冷媒对电机的冷却效果,实现压缩机的全工况冷却。本申请还公开一种压缩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目前,高速度型压缩机中,压缩机在工作中,电机会产生大量热量。相关技术中,可以向压缩机内部提供液态冷媒以冷却电机。
现有技术中,公开一种电机冷媒冷却结构,包括机座、定子铁心和转子铁心,定子铁心通过过盈配合装配于机座的内部,转子铁心设于定子铁心的内部,机座设有冷媒入口以及与冷媒入口相连、用以供冷媒流动以冷却定子铁心的外圆面的冷媒流道,定子铁心的第一侧设有用以收容从冷媒流道的出口流出的冷媒的第一腔体,定子铁心和转子铁心之间形成有用以供第一腔体中的冷媒流入以冷却定子铁心的内圆面和转子铁心外圆面的气隙。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冷媒进入冷媒流道后,无法对冷媒在冷媒流道的温度进行调节。如果进入机组的冷媒的温度较高,会导致冷媒对电机的冷却效果不佳,不能实现压缩机全工况冷却。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以降低冷媒进入压缩机内部后的温度,进而提高冷媒对电机的冷却效果,实现压缩机的全工况冷却。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所述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包括:壳体,限定出具有进液口的电机腔,液态冷媒能够通过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电机腔;电机,位于所述电机腔内,所述电机包括转子,所述转子可转动地位于所述电机腔内;叶片,设于所述转子;其中,所述转子转动时,所述转子能够带动所述叶片转动,所述叶片进而带动所述电机腔内的液态冷媒流动,以冷却所述电机。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压缩机散热结构及压缩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叶片能够随转子的转动而运动,液态冷媒与叶片接触后,叶片能够带动冷媒流动。增加了液态冷媒的流动速度,加快了冷媒蒸发冷却,降低了液态冷媒的温度。同时,叶片带动冷媒流动,还增加了冷媒与电机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电机的冷却效果。通过本实施例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增加了冷媒对电机的冷却效果,实现压缩机的全工况冷却。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压缩机供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压缩机供液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压缩机内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压缩机内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一叶片和转子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第二叶片和转子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压缩机;101、轴承;1011、第一轴承;1012、第二轴承;102、电机;1021、定子;1022、转子;1023、定子绕组;103、供气管路;1031、第一供气管路;1032、第二供气管路;104、冷却管路(第一冷却管路);105、节流装置(第一节流装置);1051、第二节流装置;10511、第一子节流装置;10512、第二子节流装置;108、壳体;1082、电机腔;109、排气口;110、进液口;111、螺旋冷却流道;20、冷凝器;201、液囊;30、取液管路;301、第一取液管路;3011、第一电磁阀;302、第二取液管路;3021、第二电磁阀;3022、加压装置;303、过滤器;304、压力调节阀;305、止回阀;40、蒸发器;50、第三节流装置;60、冷媒管路;701、排气管路;80、叶片;801、第一叶片;802、第二叶片;803、第一冷媒流道;804、第二冷媒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机10,压缩机10包括壳体108和电机102,电机102位于电机腔1082,电机102包括定子1021和转子1022,定子1021设有安装座,转子1022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座上,定子1021的主要作用是产生旋转磁场,而转子1022的主要作用是在旋转磁场中被磁力线切割进而产生(输出)电流。定子1021包括定子铁心、定子绕组1023和机座,定子绕组1023嵌入定子铁心内。
定子绕组1023是指安装在定子1021上的绕组,也就是绕在定子铁心上面的铜线。定子绕组1023是由多个线圈或线圈组构成一相或整个电磁电路的统称。
压缩机10还包括轴承101,轴承101用于支撑转子1022转动,其中,转子1022穿过壳体108伸出至壳体108外部,轴承101支撑在转子1022和壳体108之间。轴承101、壳体108、转子1022和定子1021共同形成密封腔。
其中,轴承101包括第一轴承1011和第二轴承1012,第一轴承1011支撑在转子的第一端和壳体108之间,第一轴承1011、转子的第一端、壳体108和定子1021共同形成第一密封腔。第二轴承1012支撑在转子的第二端和壳体108之间,第二轴承1012、转子的第二端、壳体108和定子1021共同形成第二密封腔。
结合图3至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包括壳体108、电机102和叶片80,壳体108限定出具有进液口110的电机腔1082,液态冷媒能够通过进液口110进入电机腔1082;电机102位于电机腔1082,电机102包括转子1022,转子1022可转动地位于电机腔1082;叶片80设于转子1022;其中,转子1022转动时,转子1022能够带动叶片80转动,叶片80进而带动电机腔1082的液态冷媒流动,以冷却电机102。
采用本实施例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液态冷媒经进液口110进入电机腔1082后,与叶片80接触。电机102工作时,转子1022转动,转子1022带动叶片80转动。叶片80与液态冷媒接触后,会带动液态冷媒流动,加快了液态冷媒的流动速度,进而加速了液态冷媒的蒸发冷却。通过叶片80的带动,不仅降低了液态冷媒的温度,也增加了液态冷媒与电机102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液态冷媒对电机102的冷却效果,实现了压缩机10的全工况冷却。
可选地,壳体108和电机102共同限定出冷媒流道,冷媒流道的入口端与进液口110相连通,转子1022带动叶片80转动时,叶片80能够带动液态冷媒在冷媒流道内流动;其中,冷媒流道包括沿转子1022轴向延伸的第一冷媒流道803和沿转子1022的径向延伸的第二冷媒流道804。
图3和图4中的箭头表示冷媒的流动方向。
采用本实施例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转子1022不仅能带动液态冷媒加快流动速度,还能够带动液态冷媒在冷媒流道内流动。第一冷媒流道803沿转子1022的轴向延伸,能够对定子1021进行充分的冷却,第二冷媒流道804沿转子1022的径向延伸能够对转子1022进行充分的冷却。通过冷媒流道和叶片80的设置,使得冷媒能够与转子1022和定子1021充分接触,以增加电机102的冷却效果。
可选地,定子绕组1023内设有沿转子1022轴向延伸的通道,第一冷媒流道803包括通道,液态冷媒进入通道时能够对定子绕组1023进行冷却。
采用本实施例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第一冷媒流道803包括穿过定子绕组1023的通道,叶片80带动液态冷媒通过通道进入定子绕组1023内,能够与定子绕组1023的线圈直接接触,冷媒经过定子绕组1023的线圈能够蒸发带走线圈的热量,进而对定子绕组1023进行冷却。
可选地,定子1021的内表面和转子1022的外表面之间限定出第二通道,第二通道沿转子1022的轴向延伸,其中,第一冷媒流道803还包括第二通道。
本实施例中,叶片80不仅能驱动液态冷媒经通道在定子绕组1023内流动以冷却线圈,还可以驱动液态冷媒在第二通道内流道,以冷却定子1021的内表面和转子1022的外表面。这样设置,增加了冷媒的流通面积,进而增加了冷媒与定子1021和转子1022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了冷媒在电机腔1082对电机102的冷却效果。
可选地,如图5所示,叶片8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叶片80包括多个第一叶片801,多个第一叶片801沿转子1022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于转子的第一端的外周面,第一叶片的第一端与转子1022的的第一端的外周面相连接,沿定子绕组1023到转子的第一端的方向,第一叶片的第一端朝向第一方向倾斜,第一方向为转子1022转动的方向;其中,转子1022转动时,第一叶片801能够驱动液态冷媒在第一液态冷媒流道内流动,以使液态冷媒从转子的第一端穿过第一冷媒流道803后到达转子的第二端。
采用本实施例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第一叶片801倾斜设置在转子的第一端的外周面,第一叶片801随转子1022转动时,能够带动液态冷媒沿第一冷媒流道803流动。这样设置,不仅能增加液态冷媒的流动速度,还能够增加液态冷媒与定子1021的接触面积,以增加液态冷媒对电机102的冷却效果。
可选地,多个第一叶片801沿转子的第一端的外周面依次均匀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叶片801均匀设置,能够使第一冷媒流道803内的液态冷媒均匀流动,以使液态冷媒能够均匀地对电机102进行散热。
可选地,如图6所示,多个叶片80包括多个第二叶片802,多个第二叶片802沿转子1022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于转子的第二端的外周面,且第二叶片802与转子1022的轴线平行设置;其中,转子1022转动时,第二叶片802能够驱动液态冷媒在第二冷媒流道804内流动,第二叶片802能够驱动沿轴向流过来的液态冷媒转向进入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冷媒流道804内,以排出压缩机10。
采用本实施例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第一叶片801驱动液态冷媒沿第一冷媒流道803流至转子的第二端后,第二叶片802与转子1022的轴线平行设置,转子1022转动时,第二叶片802驱动液态冷媒转向从转子的第二端的一侧流向转子的第二端的另一侧,以使液态冷媒能够对转子的第二端、第二密封腔和第二轴承1012进行冷却。
可选地,多个第二叶片802沿转子的第二端的外周面依次均匀设置。
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叶片802均匀设置,能够使第二冷媒流道804内的液态冷媒均匀流动,以使液态冷媒能够均匀地对电机102进行散热。
可选地,如图6所示,第二叶片802呈弧形,弧形的开口朝向第一方向,其中,第一方向为转子1022的转动方向。
本实施例中,第二叶片802呈弧形设置,增加了第二叶片802与液态冷媒的接触面积,以使第二叶片802随转子1022转动时,能够驱动更多的液态冷媒进行流动,进而增加第二冷媒流道804内液态冷媒的流通量,提高第二冷媒流道804对电机102的冷却效果。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08还设有排气口109,且排气口109设于壳体108的底部;其中,进液口110设于壳体108的顶部,以使液态冷媒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电机腔1082,并能够沿转子1022的径向运动。
本实施例中,进液口110位于壳体108的顶部,排气口109设于壳体108的底部。液态冷媒经壳体108的顶部进入电机腔1082后,一部分液态冷媒在重力作用下继续向壳体108底部运动,其中。该部分液态冷媒沿转子1022的径向,从转子的第一端的一侧运动到转子的第一端的另一侧,以冷却转子的第一端、第一轴承1011和第一密封腔进行冷却。另一部分液态冷媒经第一叶片801的驱动作用从转子的第一端穿过第一冷媒流道803后到达转子的第二端,然后在第二叶片802和重力的作用下,液态冷媒从转子的第二端的一侧运动到转子的第二端的另一侧,以冷却转子的第二端、第二轴承1012和第二密封腔。通过本实施例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能够实现对电机102完全的冷却,提高冷却效果,实现压缩机10的全工况冷却。
可选地,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还包括轴套,多个叶片80沿轴套的轴向依次间隔设于轴套,轴套能够套设在转子1022外周面。
轴套包括第一轴套和第二轴套,多个第一叶片801设于第一轴套,且多个第一叶片801沿第一轴套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叶片802设于第二轴套,且多个第二叶片802沿第二轴套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
可选地,叶片80与转子1022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叶片80与转子1022可拆卸连接,便于叶片80的维修和更换。而且,在电机102开启阶段,电机102的温度较低,不需要冷却时,叶片80可以不与转子1022相连接,以节省转子1022转动的能耗。
可选地,转子1022与叶片80采用电磁连接。
本实施例中,转子1022和叶片80可以根据需求控制通断电,进而控制转子1022与叶片80相吸附或相分离。
可选地,轴套与转子1022可拆卸连接。
比如,轴套与转子1022采用电磁连接,其中,转子1022设有安装孔,轴套设有连接销,连接销和轴套之间通过弹簧连接,以使连接销能够相对于轴套进行伸缩运动。其中,连接销与安装孔相适配,连接销位于安装孔内时,轴套与转子1022相连接,以使叶片80安装在转子1022上。
其中,连接销位于安装孔内部时,弹簧处于初始状态,连接销位于安装孔外部时,弹簧处于形变状态。轴套包括电磁装置,电磁装置通电时,电磁装置产生磁力,电磁装置吸引连接销朝向轴套运动,以使连接销脱离安装孔。此时,轴套与转子1022相分离,叶片80也与转子1022相分离。电磁装置断电时,轴套与连接销之间没有磁力,连接销能够在弹簧的弹离作用下,进入安装孔内,进而实现轴套与转子1022的连接,叶片80也实现与转子1022的连接。
可选地,叶片80与转子1022也可以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叶片80与转子1022固定连接,增加了叶片80随转子1022转动时的稳定性,避免叶片80脱落对影响压缩机10的正常工作。
可选地,壳体108限定出冷却管路104(为了便于区分,以下统称为第一冷却管路104),第一冷却管路104连通进液口110和电机腔1082;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还包括节流装置105(为了便于区分,以下统称为第一节流装置105),第一节流装置105设于第一冷却管路104,用于将液态冷媒变为气液混合态的冷媒,使得气液混合态冷媒进入电机腔1082。
本实施例中,第一节流装置105将液态冷媒变为雾状的气液混合态冷媒后再喷入电机腔1082,以增加冷媒与叶片80的接触面积,便于叶片80对冷媒的驱动作用。
可选地,第一节流装置105可以为毛细装置、微型节流孔等。
可选地,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还包括第二调节阀,第二调节阀设于第一冷却管路104,用于调节第一冷却管路104的液态冷媒的流量。
可选地,沿第一冷却管路104的液态冷媒的流动方向,第二调节阀和第一节流装置105依次设置。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10,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10,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图3和图4中粗实线的箭头表示供气管路103和冷却管路104内液态冷媒的流动方向,细实线的箭头表示第一冷媒流道803和第二冷媒流道804中冷媒的流动方向。
可选地,压缩机10包括但不限于气悬浮压缩机、磁悬浮压缩机、离心压缩机、气液混合轴承压缩机、气态冷媒或液态冷媒抬轴的压缩机等。如图3所示的压缩机适用于磁悬浮压缩机、离心压缩机等不需要供气的压缩机。如图4所示的压缩机适用于需要供气的气悬浮压缩机、气液混合轴承压缩机、气态冷媒或液态冷媒抬轴的压缩机等。可以理解为:图3所示的压缩机也适用于需要供气的气悬浮压缩机、气液混合轴承压缩机、气态冷媒或液态冷媒抬轴的压缩机等。
可选地,壳体108还限定出供气管路103,供气管路103连通进液口110与轴承101,液态冷媒在供气管路103变为气态冷媒以支撑轴承101。
供气管路103的气态冷媒能够通过供气管路103从外界直接获得,不需要仅依赖于第一冷却管路104的液态冷媒冷却电机102后产生的气态冷媒,进而能够保证进入轴承101的气体,以保证轴承101供气的稳定性。
可选地,进液口1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进液口110包括第一进液口和第二进液口,第一进液口110与供气管路103相连通,第二进液口110与第一冷却管路104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管路104和供气管路103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可以独立调节供气管路103的液态冷媒的压力以及第一冷却管路104的液态冷媒的流量。既能保证悬浮轴承101的所需的气态冷媒,也能充分冷却电机102,进而保证压缩机10的可靠运行。
可选地,进液口110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一冷却管路104和供气管路103均与该进液口110相连通,其中,液态冷媒流入进液口110后,一部分液态冷媒进入第一冷却管路104用于冷却电机102,另一部分液态冷媒进入供气管路103,并在供气管路103内由液态变为气态以悬浮轴承101。
采用本实施例的压缩机10,液态冷媒经进液口110后,一部分液态冷媒进入第一冷却管路104用于冷却电机102,以保证压缩机10的电机102的正常工作。另一部分液态冷媒进入供气管路103并在供气管路103由液态变为气态,以悬浮轴承101。本公开实施例的压缩机10,利用一个进液口110进液可以同时满足悬浮轴承101和冷却压缩机10,便于外界取液管路30的连接,便于压缩机10的安装。
可选地,如图4所示,压缩机10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1051,第二节流装置1051设于供气管路103,用于将供气管路103的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
本公开实施例中,供气管路103内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二节流装置1051节流后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供给轴承101,以使轴承101悬浮。在供气管路103内设置第二节流装置1051,可省去加热装置等,减少压缩机10的能耗。
可选地,第二节流装置1051包括微型节流孔、毛细节流装置等。
节流装置节流的原理为:液态冷媒将在节流装置处形成局部收缩,从而使流速液态冷媒增加,静压力降低,于是在节流装置前后产生了静压力差。进而使得液态冷媒逐渐降压变为气态冷媒,气态冷媒可以悬浮轴承101。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压缩机10工作中,轴承101也会存在发热现象,供气管路103的液态冷媒也可以直接流至轴承101处,液态冷媒能够与轴承101换热,换热后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这样设置,不仅能够为轴承101供气,还能够冷却轴承101,保证轴承101的正常运转,进而保证压缩机10的可靠运动。
在一些情况下,液态冷媒经过第二节流装置1051后会变成气液混合的雾状冷媒,雾状冷媒不仅可以支撑悬浮轴承101,还可以冷却轴承101。
可选地,压缩机10还包括连通管路,连通管路连通第一冷却管路104与供气管路103,以使与电机102换热后的气态冷媒流至轴承101处,以悬浮轴承101。
第一冷却管路104内的液态冷媒在给电机102降温吸收电机102的热量后,气化为气态冷媒,第一冷却管路104内的压力增加。气态冷媒通过连通管路进入供气管路103,一方面可减少第一冷却管路104内的压力,使液态冷媒正常流通。另一方面通过连通管路向供气管路103补充气态冷媒,增加供气管路103内的气压,使轴承101悬浮,压缩机10正常工作。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可更加合理的利用冷媒,提高气态冷媒的利用率,减少压缩机10的运行能耗,降低使用成本。
可选地,压缩机10还包括引射装置,引射装置设于供气管路103,连通管路通过引射装置与供气管路103连通。
连通管路通过引射装置与供气管路103连通,在引射装置内,连通管路提供的气态冷媒引射供气管路103内的液态冷媒,使供气管路103内的液态冷媒变为高压的气液两相冷媒。高压的气液两相冷媒供给轴承101,使轴承101悬浮,压缩机10正常运行。
可选地,沿供气管路103内冷媒的流动方向,引射装置与第二节流装置1051依次设置。
可选地,压缩机10还包括压力调节装置,压力调节装置设于供气管路103,用于调节供气管路的压力。
本公开实施例中,压力调节装置可以对供气管路103内的液态冷媒的压力进行调节,以保证流至第二节流装置1051处的液态冷媒的压力满足需求,进而使经第二节流装置1051节流的冷媒的压力满足轴承101悬浮的压力。
可选地,压力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阀,第一调节阀设于供气管路103,第一调节阀能够调节供气管路103的液态冷媒的流量以调节供气管路的压力。
本实施例中,供气管路103由压缩机10的壳体108限定,所以供气管路103的管路面积是固定的,第一调节阀能够调节供气管路103的液态冷媒的流量,其中,液态冷媒的流量增加,流速也增加,液态冷媒的压力也增加。同理,液态冷媒的流量减少,流速也减小,液态冷媒的压力也减小。
压缩机10还包括第二调节阀、第一检测装置和控制器;第二调节阀设于第一冷却管路104,用于调节第一冷却管路104的液态冷媒流量;第一检测装置设于供气管路103,以检测供气管路的压力。
可选地,在进液口110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控制器与第一调节阀、第一调节阀和第一检测装置均相连接,控制器能够接收供气管路的压力,并根据供气管路的压力调节第一调节阀的开度和第二调节阀的开度。
本实施例中,在经进液口110流入的液态冷媒的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调节供气管路103和第一冷却管路104的压力,进而能够调节流至轴承101的冷媒的压力,以保证流至轴承101的冷媒的压力能够悬浮轴承101。
第一检测装置为压力传感器。
可选地,在供气管路的压力小于第一预设压力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第二调节阀减小开度,并控制第一调节阀增大开度以增加供气管路的压力。
本实施例中,供气管路103小于第一预设压力的情况下,供气管路103内液态冷媒的压力较小,会导致流至轴承101的冷媒压力较小,不足以悬浮轴承101,所以控制第二调节阀减小开度,减小第一冷却管路104的冷媒流量。同时控制第一调节阀增大开度,增加供气管路103的流量,以增加供气管路103的冷媒的压力,以保证流至轴承101的冷媒的压力能够悬浮轴承101。
可选地,在供气管路的压力大于第二预设压力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第二调节阀增加开度,并控制第一调节阀减小开度以降低供气管路的压力。
本实施例中,供气管路103大于第二预设压力的情况下,供气管路103内液态冷媒的压力较大,会导致流至轴承101的冷媒压力较高,对轴承101造成损坏。所以控制第二调节阀增加开度,增加第一冷却管路104的冷媒流量。同时控制第一调节阀减小开度,减小供气管路103的流量,以减小供气管路103的冷媒的压力,以保证流至轴承101的冷媒的压力不仅能够悬浮轴承101,还不会损坏轴承101。
可选地,第一调节阀为电磁阀或压力调节阀304等,第二调节阀为电磁阀或流量调节阀等。
可选地,在供气管路的压力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力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压力的情况下,控制器控制第一调节阀保持开度以保持供气管路的压力;其中,第一预设压力小于第二预设压力。
本实施例中,在供气管路的压力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力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压力的情况下,供气管路103内的液态冷媒流至轴承101后的压力在轴承101所需的压力范围内,不仅能够悬浮轴承101,还不会损坏轴承101。控制器控制压力调节阀304保持开度,以保持供气管路103的冷媒压力。
可选地,第一预设压力可以为轴承101所需压力的最小临界值,第二预设压力为轴承101所需压力的最大临界值。轴承101所需的压力的最小极限值为第三预设压力,轴承101所需的压力的最大极限值为第四预设压力。其中,第三预设压力小于第一预设压力,第四预设压力大于第二预设压力。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供气管路103的液态冷媒调节压力后流至轴承101需要时间,特别是压缩机10启动阶段,轴承101处没有气态冷媒,为了避免轴承101处的气态冷媒压力不足,第三预设压力小于第一预设压力,以保证调节后的液态冷媒流至轴承101的过程中,轴承101不会损坏。同样的,为了避免轴承101处气态冷媒的压力过高,在供气管路的压力达到第二预设压力,控制器及时调小供气管路103的液态冷媒压力,避免轴承101处于所需压力的最大极限值,以对轴承101造成损坏。
可选地,压缩机10还包括第二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设于电机腔1082内,用于检测电机腔1082的温度;控制器与第二检测装置相连接,控制器能够接收电机腔1082的温度。
本实施例中,电机102包括定子1021和转子1022,转子1022安装在定子1021内并能够相对于定子1021转动,在转子1022转动过程中,定子1021和转子1022均会发热,进而会导致电机腔1082的温度升高。第二检测装置通过检测电机腔1082的温度,控制器可以获得电机102的发热情况。
第二检测装置为温度传感器。
可选地,在供气管路的压力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力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压力的情况下,控制器根据电机腔内1082的温度控制第二调节阀的开度。
本实施例中,在保证供气管路103的液态冷媒的压力的情况下,第一调节阀可以在供气管路的压力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压力并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压力的范围内调节第一供气管路1031的流量。在这种前提下,可以通过调节第二调节阀的开度来调节第一冷却管路104的流量,进而调节流至电机102的液态冷媒的流量,以增加电机102的冷却效果。
可选地,第二调节阀的开度与电机腔1082的温度成正比。
本实施例中,电机腔的温度越高,第二调节阀的开度越大,第一冷却管路104的冷媒流量增加,第一冷却管路104能够释放较多的液态冷媒至电机102处,以增加电机102的冷却效果。电机腔的温度较低时,第二调节阀的开度减小,第一冷却管路104的冷媒流量减小,进而减少流至电机102处的液态冷媒,放置流至电机102处的液态冷媒太多,汽化不充分,造成压缩机10内部积液,进而影响压缩机10的正常运行。
可选地,第二调节阀的开度为X,电机腔1082的温度为T,X与T的关系为:X=k*T+a,其中,k>0,a≥0。a可以大于0,也可以等于0。
可选地,壳体108还限定出第二冷却管路,第二冷却管路与进液口110相连通,可选地,壳体108的内壁面设有螺旋槽,螺旋槽与电机102的定子1021的外周面形成螺旋冷却流道111,螺旋冷却流道111的入口端与第二冷却管路的出液口相连通,螺旋冷却流道111的出口端与电机腔1082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第二冷却管路用于冷却定子1021的外表面,螺旋冷却流道111增加了液态冷媒与电机102的定子1021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进而能够提高液态冷媒对电机102的冷却效果,液态冷媒在螺旋冷却流道111冷却后,流入电机腔1082,然后经排气口109排出电机腔1082。
可选地,壳体108还限定出第三冷却管路104,第三冷却管路104的出口端与第一冷却管路104的入口端和第二冷却管路的入口端均相连通,第三冷却管路104的入口端与进液口110相连通。可以理解为:液态冷媒经进液口110先进入第三冷却管路104内,然后在第三冷却管路104的出口端分流,一部分流入第一冷却管路104,另一部分流入第二冷却管路。
可选地,压缩机10还包括第三检测装置,第三检测装置位于电机腔1082的底部,第三检测装置可以检测电机腔1082底部的液态冷媒的含量。控制器与第三检测装置相连接,控制器能够根据电机腔1082底部的液态冷媒的含量控制第二调节阀开度。
本实施例中,电机腔1082内如果有液态冷媒存积,会影响电机102的正常工作,为了保证压缩机10正常运行,控制器可以根据电机腔1082底部的液态冷媒的含量控制第二调节阀开度,以避免液态冷媒在电机腔1082内存积。
具体的,电机腔1082底部的液态冷媒含量大于预设含量时,控制器控制第二调节阀减小开度,以减少第一冷却管路104的冷媒流量,进而避免液态冷媒继续在电机腔1082内存积。
其中,预设含量为在电机腔1082内现有的温度下,能够自行蒸发的液态冷媒的含量。
可选地,电机腔1082底部的液态冷媒含量小于预设含量时,控制器可以根据电机腔1082温度继续控制第二调节阀的开度。
可选地,第三检测装置可以为液位传感器、水敏传感器或水浸传感器等。
轴承10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轴承101包括第一轴承1011和第二轴承1012,第一轴承1011和第二轴承1012分别位于转子1022的两端,以支撑转子1022。
可选地,供气管路103的数量也为多个,供气管路103的数量与轴承101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以保证每个轴承101的供气。
可选地,进液口110与第一供气管路1031和第二供气管路1032均相连通,其中,第一调节阀包括第一子调节阀和第二子调节阀,第一子调节阀设于第一供气管路1031,第二子调节阀设于第二供气管路1032。
第二节流装置1051的数量与供气管路103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节流装置105包括第一子节流装置10511和第二子节流装置10512,第一子节流装置10511位于第一供气管路1031内,第二子节流装置10512位于第二供气管路1032内。
可选地,控制器分别获取进液口110与第一轴承1011和第二轴承1012的距离,根据进液口110与第一轴承1011和第二轴承1012的距离控制第一子调节阀和第二子调节阀的开度,以使悬浮第一轴承1011的冷媒压力与悬浮第二轴承1012的冷媒压力相同。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压缩机的供液系统,压缩机的供液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压缩机10和主冷媒回路,主冷媒回路设有取液口,取液口与进液口110通过取液管路30相连通。
本公开实施例的压缩机的供液系统,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压缩机10,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压缩机1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图1和图2中箭头表示压缩机的供液系统中冷媒的流动方向。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压缩机的供液系统,压缩机的供液系统包括主冷媒回路,主冷媒回路包括通过冷媒管路60相连通的压缩机10、冷凝器20、第三节流装置50和蒸发器40。冷媒管路60包括第一冷媒管路、第二冷媒管路和第三冷媒管路。
蒸发器40通过第一冷媒管路60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传递给压缩机10,压缩机10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然后通过第二冷媒管路60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传递给冷凝器20。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冷凝器20散热后成为常温高压的液态冷媒。
常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三冷媒管路和第三节流装置50后再次回到蒸发器40内。其中,常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从第三节流装置50到达蒸发器40后空间突然增大,压力减小,变为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蒸发器40内会发生汽化,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之后蒸发器40再次通过第一冷媒管路将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传递给压缩机10,完成制冷循环。
可选地,压缩机的供液系统还包括排气管路701,排气管路701连通排气口109和蒸发器40,以将压缩机10内部冷却之后的气态冷媒和/或供气后的气态冷媒传递至蒸发器40内部。
可选地,取液口设于冷凝器20,冷凝器20内的液态冷媒能够通过取液口流入取液管路30后,经进液口110进入压缩机10内部,液态冷媒在压缩机10内部能够变为气态冷媒,以悬浮轴承101并冷却电机102。
采用本实施例的压缩机的供液系统,从冷凝器20直接取液态冷媒直接供入压缩机10内部,节省了在压缩机10外部供气的供气罐、加热装置等部件,节省了能耗,优化了系统。
可选地,经进液口110流入的液态冷媒为高压液态冷媒,且高压液态冷媒的压力能够满足轴承101悬浮所需的压力,以减少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0内部的压力调整。
可选地,冷凝器20包括液囊201,取液口设于液囊201。
本实施例中,冷凝器20是主冷媒回路中液态冷媒压力最高的点,而液囊201是冷凝器20中液态冷媒压力最高点,因此液囊201是主冷媒回路中压力最高点。从液囊201中取液态冷媒,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液态冷媒的压力,一方面保证液态冷媒在第一取液管路301的流动,另一方面,节省加压装置3022的能耗,进而减少整个压缩机的供液系统的能耗。
由于主冷媒回路正常运行时,液囊201处的液态冷媒的压力较高,大大减少了第二取液管路302的导通次数,也就减少了加压装置3022的开启次数和时间,大大优化了弗路设计。
可选地,取液管路30包括第一取液管路301,第一取液管路301连通在进液口110和取液口之间,冷凝器20内的液态冷媒能够在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的压力差的作用下,经过第一取液管路301自主流入压缩机10内。
采用本实施例的压缩机的供液系统,由于冷凝器20是主冷媒回路中液态冷媒压力最高位置,所以从冷凝器20直接取液态冷媒进入压缩机10内部,当冷凝器20内压力大于压缩机10内部压力时,液态冷媒可以在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的压力差作用下由第一取液管路301内自主流入压缩机10内部。这样设置,节省了取液管路30驱动装置的设置,优化了系统,节省了能耗。
可选地,在冷凝器20内液态冷媒的压力大于压缩机10的进液口110的压力的情况下,冷凝器20的液态冷媒可以通过取液口和第一取液管路301自主流入进液口110,进而进入压缩机10内部,无需驱动装置,节省了能耗。
由于进液口110和轴承101相连通,所述进液口110处的压力大于或等于轴承101处的压力,所以冷凝器20内液态冷媒的压力大于压缩机10的进液口110的压力的情况下,冷凝器20液态冷媒的压力也大于或等于轴承101的压力。本实施例中,在冷凝器20内液态冷媒的压力大于压缩机10的进液口110的压力的情况下,冷凝器20内的液态冷媒可以通过取液口和第一取液管路301自主流入进液口110,然后流至轴承101处。
可选地,取液管路30还包括第二取液管路302和加压装置3022,第二取液管路302与第一取液管路301并联设置;加压装置3022设于第二取液管路302,加压装置3022能够对经取液口流出的液态冷媒进行加压,并驱动加压后的液态冷媒经第二取液管路302流入进液口110后进入压缩机10内部。
采用本实施例的压缩机的供液系统,当冷凝器20内的压力较低,比如在压缩机10启动阶段或者冷却水温度较低时,冷凝器20内的压力较低,导致冷凝器20内的液态冷媒不能直接流入压缩机10内部或者冷凝器20的液态冷媒的压力不满足轴承101所需的压力。第二取液管路302的加压装置3022能够对冷凝器20流出的液态冷媒进行加压后再送入压缩机10内部,以保证液态冷媒的压力满足轴承101所需的压力,进而保证压缩机10的正常运行。
可选地,加压装置3022可以为冷媒泵、齿轮泵等装置,能够对液态冷媒加压并驱动液态冷媒在第一取液管路301流动。
第四检测装置为压力传感器,安装在冷凝器20内部。
可选地,在冷凝器20内液态冷媒的压力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压力的情况下,控制第一电磁阀3011开启且第二电磁阀3021关闭,以使第一取液管路301导通且第二取液管路302断开;其中,第五预设压力大于进液口110的压力,以使冷凝器20的液态冷媒能够在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的压力差的作用下,经第一取液管路301流入压缩机10内。
采用本实施例的压缩机的供液系统,冷凝器20内液态冷媒的压力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压力时,冷凝器20的液态冷媒能够在冷凝器20和压缩机10的压力差作用下自主流入压缩机10内部。控制器控制第一取液管路301连通第二取液管路302断开,无需加压装置3022工作,节省了压缩机的供液系统的能耗。
可选地,压缩机的供液系统还包括过滤器303、压力调节阀304和止回阀305,过滤器303、压力调节阀304和止回阀305均设于取液管路30;其中,沿取液管路30内液态冷媒的流动方向,过滤器303、压力调节阀304和止回阀305依次设置。
采用本实施例的压缩机的供液系统,过滤器303可以过滤液态冷媒中的杂质,避免杂质进入压缩机10内部,损坏压缩机10。止回阀305可以避免液态冷媒回流,保证取液管路30内液态冷媒流动的单向性。沿取液管路30内液态冷媒的流动方向,过滤器303、压力调节阀304和止回阀305依次设置,过滤器303能够保护压力调节阀304,止回阀305靠近压缩机10能够有效避免液态冷媒回流,以保护压力调节阀304等装置。
可选地,如图1所示,液态冷媒可以进入压缩机10内部后再分流,分别流向供气管路103和第一冷却管路104,也可以如图2所示,液态冷媒再进入压缩机10前分流,一部分流入供气管路103,另一部分流入第一冷却管路104。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8),限定出具有进液口(110)的电机腔(1082),液态冷媒能够通过所述进液口(110)进入所述电机腔(1082);
电机(102),位于所述电机腔(1082)内,所述电机(102)包括转子(1022),所述转子(1022)可转动地位于所述电机腔(1082)内;
叶片(80),设于所述转子(1022);
其中,所述转子(1022)转动时,所述转子(1022)能够带动所述叶片(80)转动,所述叶片(80)进而带动所述电机腔(1082)内的液态冷媒流动,以冷却所述电机(1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8)和所述电机(102)共同限定出冷媒流道,所述冷媒流道的入口端与所述进液口(110)相连通,所述转子(1022)带动所述叶片(80)转动时,所述叶片(80)能够驱动液态冷媒在所述冷媒流道内流动;
其中,所述冷媒流道包括沿所述转子(1022)轴向延伸的第一冷媒流道(803)和沿所述转子(1022)的径向延伸的第二冷媒流道(8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102)还包括定子绕组(1023),所述定子绕组(1023)内设有沿所述转子(1022)轴向延伸的通道,所述第一冷媒流道(803)包括所述通道,液态冷媒进入所述通道时能够对所述定子绕组(1023)进行冷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8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叶片(80)包括:
多个第一叶片(801),多个所述第一叶片(801)沿所述转子(1022)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转子的第一端的外周面,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与所述转子(1022)的第一端的外周面相连接,沿所述定子绕组(1023)到所述转子的第一端的方向,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朝向第一方向倾斜,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转子(1022)转动的方向;
其中,所述转子(1022)转动时,所述第一叶片(801)能够驱动液态冷媒在所述第一冷媒流道(803)内流动,以使液态冷媒从所述转子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冷媒流道(803)后到达所述转子的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8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叶片(80)包括:
多个第二叶片(802),多个所述第二叶片(802)沿所述转子(1022)的周向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转子的第二端的外周面,且所述第二叶片(802)与所述转子(1022)的轴线平行设置;
其中,所述转子(1022)转动时,所述第二叶片(802)能够驱动沿轴向流过来的液态冷媒转向进入沿径向延伸的所述第二冷媒流道(804)内,以排出所述压缩机(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叶片(802)呈弧形,所述弧形的开口朝向第一方向,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转子(1022)的转动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8)还设有排气口(109),且所述排气口(109)设于所述壳体(108)的底部;
其中,所述进液口(110)设于所述壳体(108)的顶部,以使液态冷媒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所述电机腔(108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叶片(80)与所述转子(1022)可拆卸连接;或者,
所述叶片(80)与所述转子(1022)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08)限定出冷却管路(104),所述冷却管路(104)连通所述进液口(110)和所述电机腔(1082);
所述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还包括:
节流装置(105),设于所述冷却管路(104),用于将液态冷媒变为气液混合态的冷媒,使得气液混合态冷媒进入所述电机腔(1082)。
10.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86887.9A CN114251251B (zh) | 2021-11-22 | 2021-11-22 | 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
PCT/CN2022/109937 WO2023087786A1 (zh) | 2021-11-22 | 2022-08-03 | 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386887.9A CN114251251B (zh) | 2021-11-22 | 2021-11-22 | 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51251A true CN114251251A (zh) | 2022-03-29 |
CN114251251B CN114251251B (zh) | 2024-09-13 |
Family
ID=807929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386887.9A Active CN114251251B (zh) | 2021-11-22 | 2021-11-22 | 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251251B (zh) |
WO (1) | WO2023087786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87786A1 (zh) * | 2021-11-22 | 2023-05-25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
CN118381255A (zh) * | 2024-06-26 | 2024-07-23 | 浙江欧拉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压缩机用高速电机冷却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127050A1 (en) * | 2011-07-21 | 2014-05-08 | Ihi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motor and turbo compressor |
US20160138841A1 (en) * | 2013-06-12 | 2016-05-19 | Danfoss A/S | Compressor with rotor cooling passageway |
CN107394947A (zh) * | 2017-08-29 | 2017-11-24 | 南京磁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压缩机冷却结构 |
CN207939317U (zh) * | 2016-07-18 | 2018-10-02 |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 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及用于其的电机 |
CN111486110A (zh) * | 2019-01-29 | 2020-08-04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离心压缩机、热泵系统 |
WO2020219781A1 (en) * | 2019-04-24 | 2020-10-29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Hermetic motor cooling system |
CN112953117A (zh) * | 2019-12-10 | 2021-06-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及旋转式压缩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52851B2 (ja) * | 2015-03-19 | 2019-07-31 |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圧縮機駆動用モータおよびその冷却方法 |
JP2017192163A (ja) * | 2016-04-11 | 2017-10-19 |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全閉形回転電機 |
CN111490635A (zh) * | 2019-01-29 | 2020-08-04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离心式制冷压缩机的电机冷却系统及离心式制冷压缩机 |
CN110994899A (zh) * | 2019-12-31 | 2020-04-10 | 苏州英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电机的冷却结构 |
CN113162329A (zh) * | 2021-04-22 | 2021-07-23 | 北京智拓博科技有限公司 | 制冷离心压缩机电机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
CN114251251B (zh) * | 2021-11-22 | 2024-09-13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
-
2021
- 2021-11-22 CN CN202111386887.9A patent/CN114251251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8-03 WO PCT/CN2022/109937 patent/WO2023087786A1/zh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127050A1 (en) * | 2011-07-21 | 2014-05-08 | Ihi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motor and turbo compressor |
US20160138841A1 (en) * | 2013-06-12 | 2016-05-19 | Danfoss A/S | Compressor with rotor cooling passageway |
CN207939317U (zh) * | 2016-07-18 | 2018-10-02 | 特灵国际有限公司 | 加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及用于其的电机 |
CN107394947A (zh) * | 2017-08-29 | 2017-11-24 | 南京磁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压缩机冷却结构 |
CN111486110A (zh) * | 2019-01-29 | 2020-08-04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离心压缩机、热泵系统 |
WO2020219781A1 (en) * | 2019-04-24 | 2020-10-29 |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 Hermetic motor cooling system |
CN112953117A (zh) * | 2019-12-10 | 2021-06-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冷却结构的电机及旋转式压缩机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王云飞: "气体润滑理论与气体轴承设计", 28 February 1999, 机械工业出版社, pages: 249 - 250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87786A1 (zh) * | 2021-11-22 | 2023-05-25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
CN118381255A (zh) * | 2024-06-26 | 2024-07-23 | 浙江欧拉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制冷压缩机用高速电机冷却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251251B (zh) | 2024-09-13 |
WO2023087786A1 (zh) | 2023-05-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3087786A1 (zh) | 用于压缩机的散热结构及压缩机 | |
CN106015032B (zh) | 离心压缩机 | |
KR100321094B1 (ko) | 컴프레서 | |
CN111928504B (zh) | 冷媒循环系统及控制方法 | |
US10036404B2 (en) | Turbo machine system | |
CN111365874B (zh) | 冷媒循环系统 | |
CN114251359B (zh) | 压缩机及制冷系统 | |
KR20190130936A (ko) | 냉각유로를 구비하는 터보 압축기 | |
CN106246606A (zh) | 压缩机及空调器 | |
CN106164494A (zh) | 用于离心式压缩机的控制系统和方法 | |
CN114198944B (zh) | 压缩机及压缩机的供液系统 | |
CN108138781B (zh) | 螺杆压缩机 | |
KR101184929B1 (ko) | 냉각 장치 | |
CN114251364B (zh) | 压缩机及用于压缩机轴承-转子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16357592A (zh) | 一种磁悬浮空气压缩系统及工作方法 | |
CN114198950B (zh) | 压缩机的供液系统 | |
CN212431383U (zh) | 冷水机组 | |
CN114244011A (zh) | 压缩机及制冷系统 | |
CN206054388U (zh) | 压缩机及空调器 | |
CN211266681U (zh) | 一种强迫冷却式实心转子电动机 | |
CN114198919B (zh) | 气悬浮机组系统 | |
CN114198922B (zh) | 压缩机的供液系统 | |
CN216407218U (zh) | 磁悬浮式离心压缩机、具有其的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 |
WO2021065363A1 (ja) | ターボ圧縮機 | |
KR101997441B1 (ko) | 팽창밸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칠러시스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