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25560B -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25560B CN103625560B CN201310285588.5A CN201310285588A CN103625560B CN 103625560 B CN103625560 B CN 103625560B CN 201310285588 A CN201310285588 A CN 201310285588A CN 103625560 B CN103625560 B CN 1036255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dget
- back end
- end beam
- vehicle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27—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rear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3/00—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 B62D43/06—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vehicle body
- B62D43/10—Spare wheel stowing, holding, or mount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vehicle body and arrang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不受到后端梁前方的后备箱搭载物的影响,而将后端饰件从后端梁的铅垂上方有效地固定。该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具备:地板(1);后端梁(10),配设于该地板(1)的后侧且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后端饰件(3),覆盖该后端梁(10)的后备箱侧表面;在连结部上设有台阶部13,该连结部将后端梁(10)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中的上部(11)和比该上部(11)更靠前方且下方的下部(12)连结,在该台阶部(13)上形成开口(14),在后端饰件(3)上设有能够卡止于开口(14)的安装部(3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后端饰件(rear end trim)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尤其涉及在后端梁(rear end member)的中段部设有能够卡止后端饰件的向上开口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车辆的后端部由构成后壁的后端板(rear end panel)和与该后端板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的后端梁构成。为了美观或提高商品性及防止后备箱搭载物的损伤等,在后端梁上以覆盖后端梁的前侧表面的方式设有合成树脂制的后端饰件。
专利文献1的汽车的尾端梁饰件构造构成为:在后端梁的前侧纵壁部上形成沿前后方向贯通的孔,通过能够与该孔卡合的夹具,能够将尾端梁饰件(后端饰件)相对于后端梁固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70925号公报
近年来,出于燃油效率性能提高等观点,进行着用于提高车辆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的开发。
当流经车体下方的行驶风吹到备用轮胎架时,行驶风的流动产生紊乱,因而车辆的行驶阻力增加,结果导致燃油效率性能降低。因此,已知通过减少备用轮胎架向下方的突出量而提高燃油效率。
但是,备用轮胎向车体下方的突出量越少,备用轮胎向后备箱内的突出量越增加,因而能够载置后备箱搭载物的后备箱空间减少,后备箱的空间效率降低。
通常,考虑到乘客取出备用轮胎的操作性,将备用轮胎配设在构成后备箱开口部的缘部的后端梁的附近位置,因而设定成后端梁与备用轮胎架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小。
因此,在备用轮胎向后备箱内的突出量较大的情况下,备用轮胎配置在以对置状态接近用于固定后端饰件的后端梁的开口的位置。
在专利文献1的汽车的尾端梁饰件构造中,当将后端饰件固定于后端梁时,使夹具相对于后端梁的开口从前方向后方插通,因而在后端梁的前方需要规定的安装操作空间。
另外,在装配一体地形成有卡止钩的后端饰件的情况下,使后端饰件相对于后端梁的开口从前侧斜上方向后侧斜下方移动成弯曲状,并使前述钩卡止于开口,由此将后端饰件固定于后端梁。即,在备用轮胎向后备箱内较大地突出的后部车体构造的情况下,由于后端梁的开口与备用轮胎以对置状态接近配置,因而备用轮胎可能堵塞后端梁的开口的前侧区域,与专利文献1同样,无法确保后端饰件的安装操作所必需的前后方向的操作空间。
为了在后端梁的前方确保操作空间,可以想到将备用轮胎架转移到后备箱的前侧位置,但在此情况下,虽然能够改善后端饰件的安装操作性,但关于乘客对备用轮胎的取出操作,却招致操作性的恶化。而且,在车辆的后备箱上,通常不仅载置有备用轮胎,还载置有千斤顶或其它搭载物,在这些后备箱搭载物接近后端梁的前方而载置的状况下,也有可能与前述同样地产生后端饰件的安装操作空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能够不受到后端梁前方的后备箱搭载物的影响,而将后端饰件有效地固定于后端梁。
技术方案1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地板(floor panel);后端梁,配设于该地板的后侧,并且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后端饰件,覆盖该后端梁的后备箱侧表面;在所述后端饰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设有后备箱搭载物的搭载空间,在所述后端梁的中段部形成向上开口,在所述后端饰件上设有能够从上方卡止于所述开口的安装部。
在该技术方案1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中,由于在后端梁的中段部形成向上开口,因而即使在备用轮胎、千斤顶、其它后备箱搭载物接近后端梁前方而载置的情况下,因为在开口的上方不存在阻碍安装操作的障碍物(后备箱搭载物),所以能够将后端梁的上方空间确保为操作空间。
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在连结部上设有台阶部,所述连结部将所述后端梁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中的上部和比该上部更靠前方且下方的下部连结,在该台阶部上形成所述开口。
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前述上部与台阶部的边界的上侧棱线和前述下部与台阶部的边界的下侧棱线构成为从前述开口沿车宽方向越分开便越接近。
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在所述后端梁的后侧设有后端板,该后端板与该后端梁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所述安装部构成为从所述后端饰件一体地向后侧下方延伸的大致钩状,在所述后端板中的与所述安装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向后方凸出的凸出部。
发明的效果
依照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在后端梁的上方空间确保了后端饰件的安装操作空间,且在后端饰件上设有能够卡止于前述开口的安装部,因而能够不受到后端梁前方的后备箱搭载物的影响,而将后端饰件从后端梁的铅垂上方有效地固定。
依照技术方案2的发明,能够在后端梁的中段部以容易且简单的构成形成向上开口。
依照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不会在后端梁形成应力集中部,因而能够维持后端部的刚度并在后端梁形成向上开口。
依照技术方案4的发明,能够防止安装部前端与后端板的干涉,防止安装部的损伤及提高后端饰件的安装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后部车体构造的平面图。
图3是从后方观察后部车体构造的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截面图。
图5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省略了后端饰件的后端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平面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截面图。
图9是图7的IX-IX线截面图。
图10是图7的X-X线截面图。
图11是未搭载备用轮胎的状态的与图4相当的图。
符号说明:
1地板;2后端部;3后端饰件;10后端梁;11上部;12下部;13台阶部;13a上侧棱线;13b下侧棱线;14开口;20后端板;23凸出部;34安装部;V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此外,在图中,以箭头F方向为车体前方、箭头L方向为车体左方进行说明。
[实施例1]
以下,基于图1~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以将车体后部的后备箱开口通过举升门(图示省略)自由开闭的5门掀背式车辆V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图5所示,车辆V的后部具备地板1、后端部2和覆盖该后端部2的表面的后端饰件3等。
如图1、图2所示,地板1架设在左右1对后侧框4之间,构成后备箱S的底部。在后座(图示省略)的后方且后端部2的前方,由左右1对侧内板(图示省略)和举升门划分出后备箱S。在地板1上,在车宽方向中央且前后方向后方附近的部分形成有用于收纳备用轮胎T的备用轮胎架1a。
备用轮胎架1a构成为从地板1向下方凹入。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车辆V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将备用轮胎架1a的凹入深度设定为尽可能浅。因此,备用轮胎T在被收纳的状态下从备用轮胎架1a突出至后备箱S内,位于后备箱S的底面的后备箱板5载置于备用轮胎T的上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备用轮胎T,搭载了通常轮胎而非应急用的临时轮胎,但也可以够搭载应急用的临时轮胎。
接下来说明后端部2。
如图3~图11所示,后端部2与地板1的后端连结,为了提高车体的扭转刚度而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后端部2具备:后端梁10,沿车宽方向延伸;后端板20,配设于该后端梁10的后侧,并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等等。此外,由于后端部2为左右对称的构造,因而以下主要说明右侧部分。
如图4~图10所示,后端梁10通过将细长状的金属制板材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由上部11、下部12、左右1对台阶部13、左右1对开口14等构成。
上部11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状的上侧凸缘部11a、大致铅垂状的前侧纵壁部11b、连结上侧凸缘部11a的下端和前侧纵壁部11b的上端的大致水平状的上壁部11c等。在上壁部11c上,形成有设于车宽方向中央部的闩锁(latch)安装部15、左右1对内侧支撑部16、左右1对中间支撑部17、以及左右1对外侧支撑部18。
如图6、图7、图9所示,闩锁安装部15构成为,能够固接可与设于举升门下端的锁销(图示省略)卡合的闩锁6。该闩锁安装部15设于上壁部11c的前端部分,以越靠前侧高度位置越低的方式形成为倾斜状。内侧支撑部16配设在比闩锁安装部15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以从上壁部11c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内侧支撑部16构成为,能够经由与后端饰件3一体形成的夹具33将后端饰件3沿上下左右方向定位并支撑。
中间支撑部17配设在比内侧支撑部16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以从上壁部11c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中间支撑部17与内侧支撑部16同样,构成为能够经由与后端饰件3一体形成的夹具33将后端饰件3沿上下左右方向定位并支撑。外侧支撑部18配设在比中间支撑部17更靠车宽方向外侧,以从上壁部11c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外侧支撑部18与中间支撑部17相同,构成为能够经由与后端饰件3一体形成的夹具33将后端饰件3沿上下左右方向定位并支撑。
如图6、图7所示,在前述6个支撑部16、17、18上,分别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上壁部11c的夹具孔16a、17a、18a。在本实施例中,闩锁安装部15与内侧支撑部16的间隔距离设定成大致等于内侧支撑部16与邻接的中间支撑部17的间隔距离以及中间支撑部17与邻接的外侧支撑部18的间隔距离。下部12与上部11的下方相连,具备大致铅垂状的下侧凸缘部12a和与该下侧凸缘部12a全部相连的大致铅垂状的前侧纵壁部12b等。
左右1对台阶部13在与左右1对中间支撑部17对应的车宽方向位置分别设于后端梁1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与左右端部的中途部。
台阶部13构成连结部,将部分地向前方凸出的下部12的上端与上部11的下端连结。台阶部13以越往前侧越向下方移动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倾斜状,在上部11与台阶部13的边界形成上侧棱线13a,在下部12与台阶部13的边界形成下侧棱线13b。这些平缓弯曲状的上侧棱线13a和下侧棱线13b在平面视图中构成大致菱形形状。
如图6、图7所示,在台阶部13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从前侧上方到后侧下方贯通台阶部13的矩形开口14。开口14配设在与左右1对中间支撑部17对应的车宽方向位置且后端梁10的中段部,以包含上侧棱线13a的上侧顶部和下侧棱线13b的下侧顶部的方式形成。因此,开口14在正面视图中构成矩形开口,在平面视图中构成矩形开口。
后端板20通过将细长状的金属制板材冲压加工而一体形成,由上部21、下部22、左右1对凸出部23等构成。
如图8~图10所示,上部21具备向后上方倾斜状的上侧凸缘部21a和大致铅垂状的后侧纵壁部21b。上侧凸缘部21a与上侧凸缘部11a通过点焊而接合。
下部22与上部21的下方相连,具备大致铅垂状的下侧凸缘部22a、大致铅垂状的后侧纵壁部22b、以及将后侧纵壁部22b的下端和下侧凸缘部22a的上端连结的大致水平状的下壁部22c等。下侧凸缘部22a与下侧凸缘部12a通过点焊而接合。
如图3所示,左右1对凸出部23在与左右1对开口14对应的车宽方向位置分别设于后端板20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与左右端部的中途部。如图7所示,凸出部23形成为从下壁部22c部分地向后方且向下方凸出,以向后上方倾斜状将后侧纵壁部22b和下侧凸缘部22a的上端连结。该凸出部23的车宽方向宽度设定成与开口14的车宽方向宽度大致相同,或者设定成比开口14的车宽方向宽度稍大,设定成比台阶部13的车宽方向宽度更小。
如上所述,后端部2基本上构成截面矩形的闭合截面(参照图9),在车宽方向中央部分构成截面5边形形状的闭合截面(参照图10),在左右侧中途部构成截面7边形形状的闭合截面(参照图8)。因此,能够遍及车宽方向使基本的闭合截面不在中途断开而连续,能够提高扭转刚度。
接着,说明后端饰件3。
如图4、图5、图11所示,后端饰件3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具备板支撑部32和覆盖后端梁10的前侧表面的饰件主体部31等。饰件主体部31一体地具备:覆盖上壁部11c的上方的上侧主体部31a;覆盖前侧纵壁部11b、12b的前方的下侧主体部31b;6个夹具33;以及左右1对安装部34等。
上侧主体部31a形成为截面大致U形,在车宽方向中央部分设有与闩锁安装部15对应的矩形开口(图示省略)。在上侧主体部31a的下侧背面部分,6个夹具33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与6个夹具孔16a、17a、18a对应的位置。
当将后端饰件3装配于后端梁10时,各夹具33的小径的前端部分别卡合于夹具孔16a、17a、18a而进行后端饰件3的前后左右方向的定位,各夹具33的大径的中段部分别由各支撑部16、17、18支撑而进行后端饰件3的上下方向的定位。
下侧主体部31b构成为从上侧主体部31a的前侧下端铅垂向下地延伸至地板1的附近位置。
在下侧主体部31b的后侧背面中段部,左右1对安装部34分别设于在后端饰件3的装配状态下与左右1对凸出部23对应的位置。
如图5所示,安装部34构成为能够通过卡止于前侧纵壁部12b而进行后端饰件3的前后上下方向的定位。该安装部34具备安装主体部34a和脚部34b,形成为大致钩状。
安装主体部34a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大致U形,脚部34b构成为从安装主体部34a的后侧下端向后侧下方以大致直线状延伸。
当使后端饰件3从台阶部13(开口14)的上方向铅垂下方下降移动时,从前侧纵壁部12b与脚部34b抵接时刻起,由前侧纵壁部12b的上端引导脚部34b的移动,因而伴随着下降移动,进行安装部34相对于开口14的定位。另外,当后端饰件3装配于后端梁10时,安装主体部34a载置于前侧纵壁部12b的上端,并且夹持前侧纵壁部12b的前后面,因而进行后端饰件3的前后上下方向的定位。此时,脚部34b以从凸出部23隔开规定间隔的状态配设。
如图11所示,板支撑部32在未搭载备用轮胎T时,支撑后备箱板5的后端。板支撑部32以从下侧主体部31b的下端向前方以大致水平状延伸的方式构成为大致L形。因此,未搭载备用轮胎T时的后备箱板5的高度位置设定成比搭载了备用轮胎T时的后备箱板5的高度位置更低,增加了后备箱S的收纳空间。
接着,说明实施例1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的作用和效果。
依照该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后端梁10的上方空间确保后端饰件3的安装操作空间,且在后端饰件3上设有能够卡止于开口14的安装部34,因而能够不受到后端梁10的前方的后备箱搭载物的影响,而将后端饰件3从后端梁10的铅垂上方有效地固定。
在连结部上设有台阶部13,在该台阶部13上形成有开口14,上述连结部将后端梁10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中的上部11和比该上部11更靠前方且下方的下部21连结。由此,能够在后端梁10的中段部以容易且简单的构成形成向上开口14。
上部11与台阶部13的边界的上侧棱线13a和下部12与台阶部13的边界的下侧棱线13b构成为,从开口14起越沿着车宽方向分开越接近。由此,不会在后端梁10形成应力集中部,因而能够维持后端部2的刚度并在后端梁10上形成向上开口14。
在后端梁10的后侧设有与该后端梁10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的后端板20,安装部34构成为从后端饰件3一体地向后侧下方延伸的大致钩状,在后端板20中的与安装部34对应的位置,形成向后方凸出的凸出部23。由此,能够防止安装部34前端与后端板10的碰撞,防止安装部34的损伤及提高后端饰件3的安装操作性。
接着,说明部分地变更了前述实施例的变形例。
1)在前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备用轮胎架比备用轮胎的厚度更浅地形成的例子,但也可将备用轮胎架较深地形成,将备用轮胎完全收纳在备用轮胎架内。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发生在后端梁的开口的前方区域载置有千斤顶或其它后备箱搭载物的状况,也能够起到前述的效果。
2)在前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台阶部以前方向下倾斜状形成的例子,但是只要将后端梁的上部下端和下部上端连结即可,即使为大致水平状的台阶部,也能够起到效果。另外,说明了在后端梁上设有左右1对开口的例子,但开口可以为单个,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开口。
3)在前述实施例中,以5门掀背式车辆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车辆的类型可以是任何类型,只要是至少具备后备箱的车辆,就能够应用本发明。
4)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以对前述实施例添加各种变更的方式实施,本发明也包含这样的变更方式。
本发明在具备后端饰件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中,在后端梁的中段部设有能够将后端饰件卡止的向上开口,由此,能够不受到后端梁前方的后备箱搭载物的影响,而将后端饰件从后端梁的铅垂上方有效地固定。
Claims (2)
1.一种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地板;
后端梁,配设于该地板的后侧,并且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
后端饰件,覆盖该后端梁的后备箱侧表面;
在所述后端饰件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设有后备箱搭载物的搭载空间,该搭载空间以所述后备箱搭载物与所述后端饰件对置的方式搭载所述后备箱搭载物,
在所述后端梁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中段部形成向上开口,
在所述后端饰件上设有能够从上方卡止于所述开口的安装部,
在连结部上设有台阶部,所述连结部将所述后端梁的车宽方向的一部分中的上部和比该上部更靠前方且下方的下部连结,
所述台阶部以越往前侧越向下方移动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倾斜状,
在该台阶部上形成所述开口,
所述上部与台阶部的边界的上侧棱线和所述下部与台阶部的边界的下侧棱线构成为,越从所述开口沿车宽方向分开越接近,
所述安装部具备安装主体部和脚部,
所述安装主体部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大致U形,载置于所述后端梁的上部的前侧纵壁部的上端,并且夹持所述前侧纵壁部的前后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端梁的后侧设有后端板,该后端板与该后端梁一起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所述安装部构成为从所述后端饰件一体地向后侧下方延伸的大致钩状,
在所述后端板中的与所述安装部对应的位置形成向后方凸出的凸出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82048 | 2012-08-21 | ||
JP2012182048A JP5900242B2 (ja) | 2012-08-21 | 2012-08-21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25560A CN103625560A (zh) | 2014-03-12 |
CN103625560B true CN103625560B (zh) | 2017-03-01 |
Family
ID=50069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28558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25560B (zh) | 2012-08-21 | 2013-07-09 |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88157B2 (zh) |
JP (1) | JP5900242B2 (zh) |
CN (1) | CN103625560B (zh) |
DE (1) | DE102013013416B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740650B1 (en) * | 2011-08-02 | 2016-03-09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rear structure |
JP5900242B2 (ja) * | 2012-08-21 | 2016-04-0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6136983B2 (ja) * | 2014-02-27 | 2017-05-3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構造 |
US9403492B1 (en) * | 2015-03-27 | 2016-08-02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US9527450B1 (en) * | 2015-08-28 | 2016-12-27 | Tesla Motors, Inc. | Integrated vehicle-end structure |
JP6342867B2 (ja) * | 2015-09-28 | 2018-06-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テールゲート |
JP6204437B2 (ja) * | 2015-10-22 | 2017-09-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FR3052427B1 (fr) * | 2016-06-13 | 2018-07-06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Ensemble d’un panneau arriere et de sa doublure avec un element de renforcement integre |
US10065579B2 (en) * | 2017-02-02 | 2018-09-0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cuff plate for cargo retention |
JP6589915B2 (ja) * | 2017-03-21 | 2019-10-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ES2803702B2 (es) * | 2019-07-23 | 2021-06-15 | Seat Sa | Sistema de unión entre un revestimiento interior de un vehículo y una pieza rígida del vehículo |
KR20210145358A (ko) * | 2020-05-25 | 2021-12-02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테일게이트 개구부의 차체 구조 |
US11535305B2 (en) * | 2021-05-27 | 2022-12-27 |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3178A (zh) * | 2002-04-23 | 2003-11-0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汽车后部车架结构 |
CN1669861A (zh) * | 2004-03-19 | 2005-09-2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汽车的后部车身结构 |
CN101208237A (zh) * | 2005-08-08 | 2008-06-25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结构 |
CN201424056Y (zh) * | 2009-04-22 | 2010-03-17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汽车顶盖外板与其侧缘处装饰条之间的配合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33385A (en) * | 1975-03-17 | 1976-01-20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Resilient filler and bumper support arrangement |
EP0561803B1 (de) * | 1990-12-20 | 1994-08-10 | Audi Ag | Heckabschluss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
JP2585997Y2 (ja) * | 1993-01-19 | 1998-11-2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トランクルームのトリム支持構造 |
JP3755702B2 (ja) | 1997-12-16 | 2006-03-15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テールエンドメンバートリム構造 |
JP4281163B2 (ja) * | 1999-08-20 | 2009-06-1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開閉体構造 |
DE10060784B4 (de) * | 2000-12-07 | 2006-03-16 | Ise Innomotive Systems Europe Gmbh | Heckmodul für Personenkraftfahrzeuge |
JP4092469B2 (ja) * | 2002-10-07 | 2008-05-2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キッキングプレート取付構造 |
DE602005012773D1 (de) * | 2004-11-12 | 2009-04-02 | Mazda Motor | Heckteilaufbau eines Kraftfahrzeuges |
JP4388048B2 (ja) * | 2006-09-27 | 2009-12-2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ガーニッシュ |
JP4917958B2 (ja) * | 2007-05-08 | 2012-04-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5187510B2 (ja) * | 2008-08-26 | 2013-04-2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テールエンドトリムの端部係止構造 |
US7766406B2 (en) * | 2008-11-14 | 2010-08-03 |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 Finishing panel structure |
US20110101736A1 (en) * | 2009-10-29 | 2011-05-05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Rear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
JP5493838B2 (ja) * | 2009-12-25 | 2014-05-14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CN103180198B (zh) * | 2010-11-29 | 2016-03-1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后部构造 |
JP5696454B2 (ja) * | 2010-11-30 | 2015-04-0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5810677B2 (ja) * | 2011-06-30 | 2015-11-1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JP5906735B2 (ja) * | 2011-12-28 | 2016-04-2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の構造 |
US8668253B2 (en) * | 2012-06-12 | 2014-03-1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Integrated door scuff plate and wire shield |
JP5900242B2 (ja) * | 2012-08-21 | 2016-04-0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2012
- 2012-08-21 JP JP2012182048A patent/JP590024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7-09 CN CN201310285588.5A patent/CN10362556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7-29 US US13/953,507 patent/US888815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8-09 DE DE102013013416.1A patent/DE102013013416B4/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53178A (zh) * | 2002-04-23 | 2003-11-05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汽车后部车架结构 |
CN1669861A (zh) * | 2004-03-19 | 2005-09-21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汽车的后部车身结构 |
CN101208237A (zh) * | 2005-08-08 | 2008-06-25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结构 |
CN201424056Y (zh) * | 2009-04-22 | 2010-03-17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汽车顶盖外板与其侧缘处装饰条之间的配合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3013416B4 (de) | 2016-08-04 |
CN103625560A (zh) | 2014-03-12 |
DE102013013416A1 (de) | 2014-02-27 |
JP5900242B2 (ja) | 2016-04-06 |
JP2014040117A (ja) | 2014-03-06 |
US20140054928A1 (en) | 2014-02-27 |
US8888157B2 (en) | 2014-11-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25560B (zh) | 车辆的后部车体构造 | |
CN110329362B (zh) | 车身结构及汽车 | |
CN102729791B (zh) | 用于电动车的电池安装结构 | |
US20120274100A1 (en) | Diagonal reinforc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 |
US11813933B2 (en) |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 |
US8814251B2 (en) | Under covers for vehicle body | |
US9227665B2 (en) | Motor vehicle with modular body | |
US8303015B2 (en) |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 |
CN112046615B (zh) | 上部车身构造 | |
CN101445133B (zh) | 座椅保持部结构 | |
US9248863B2 (en) | Vehicle body superstructure | |
US9365242B1 (en) | Tubular vehicle roof pillar reinforcement | |
CN106240640A (zh) | 机动车车身 | |
US8528967B2 (en) | Rear floor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 |
KR20140076115A (ko) | 자동차의 패키지 트레이 사이드 멤버 보강구조 | |
CN112124440A (zh) | 电动车辆的下部车体构造 | |
US20140327273A1 (en) | Vehicle body side section structure | |
CN107554621B (zh) | 用于车辆的地板梁结构 | |
CN107554622B (zh) | 用于车辆的地板组件及车辆 | |
KR101734580B1 (ko) | 자동차용 센터필러 패널 | |
GB2490392A (en) | Diagonally reinforced motor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 |
CN201882151U (zh) | 一种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 | |
CN104443060A (zh) | 车辆结构 | |
JP2012091640A (ja) |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 |
US10046633B2 (en) |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