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3931A - 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3931A
CN103573931A CN201310339262.6A CN201310339262A CN103573931A CN 103573931 A CN103573931 A CN 103573931A CN 201310339262 A CN201310339262 A CN 201310339262A CN 103573931 A CN103573931 A CN 1035739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peed
key
shaft
fa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392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73931B (zh
Inventor
右近靖幸
涉谷启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73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39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739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39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3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with radially acting and axially controlled clutching members, e.g. sliding ke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1/0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 F16D11/08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actuated by moving a non-rotating part axially
    • F16D11/10Clutches in which the members have interengaging parts actuated by moving a non-rotating part axially with clutching members movable only axi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1/00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 F16D21/02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 F16D21/04System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ctuated clutches for interconnecting three or more shafts or other transmission members in different ways with a shaft carrying a number of rotatable transmission members, e.g. gears, each of which can be connected to the shaft by a clutching member or members between the shaft and the hub of the transmission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7/00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 F16D7/02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of the friction type
    • F16D7/024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of the friction type with axially applied torque limiting friction surfaces
    • F16D7/028Slip couplings, e.g. slipping on overload, for absorbing shock of the friction type with axially applied torque limiting friction surfaces with conical friction surfa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89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all of the meshing gears being supported by a pair of parallel shafts, one being the input shaft and the other the output shaft, there being no countershaft involv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006Vibration-damping or noise reducing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04Smoothing ratio shift
    • F16H2061/0474Smoothing ratio shift by smoothing engagement or release of positive clutches; Methods or means for shock free engagement of dog clutch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84Meshing assis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器,其既能够确保对于变速时产生的峰值转矩的充分的缓冲功能,又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及变速器的小型化。变速器M具有:输入发动机的旋转的输入轴(1)、经由缓冲机构W与输入轴(1)连接的中间轴(2)、驱动齿轮(1a~6a)、从动齿轮(1b~6b)、输出轴(3)。输入轴(1)的旋转经由缓冲机构W、中间轴(2)、驱动齿轮(1a~6a)传递到旋转自如地被输出轴(3)插通的从动齿轮(1b~6b)。变速通过由选择机构(12S、34S、56S)将从动齿轮(1b~6b)中的任一个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3)来进行。这种在固定时产生的冲击由设于输入轴(1)和中间轴(2)之间的缓冲机构W吸收缓冲。

Description

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汽车用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不切断发动机和变速器之间的离合器就能进行变速的挡块式变速器(ドグ式の変速機),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变速器。该变速器具备: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输出轴的低速段齿轮及高速段齿轮、固定于低速段齿轮和高速段齿轮之间的轴的轮毂、在轴方向上移动自如且在圆周方向上一体旋转地安装于该轮毂的第一键及第二键。
根据该变速器,例如,在加速时,当由致动器使第一键及第二键向低速段齿轮侧移动时,第一键与设置于低速段齿轮的侧面的挡块卡合,仅由第一键来实现低速段齿轮和轮毂之间的动力传递。此时,第二键相对于低速段齿轮成为非卡合状态,即使在经由第一键的动力传递中,也能够向高速段齿轮侧移动。
而且,当使第二键向高速段齿轮侧移动时,该第二键与设置于高速段齿轮的侧面的挡块卡合,通过第二键来实现高速段齿轮和轮毂之间的动力传递。当动力传递路径从低速段齿轮切换到高速段齿轮时,轴的转速下降,因此在切换动力传递路径的同时,解除第一键和低速段齿轮的卡合,可实现第一键向高速段齿轮侧的切换。而且,如果使第一键向高速段齿轮侧移动,则不会产生转矩中断,能够完成从低速段齿轮向高速段齿轮的变速。
但是,在上述的变速器中,在键和齿轮之间产生了差动旋转的状态下,使键滑入齿轮,因此当键与齿轮的挡块卡合时,就会产生转矩瞬间上升而复原的转矩波动(以下,称为“峰值转矩”)。这样,当在变速之际产生峰值转矩时,就会产生键和挡块的卡合引起的冲击音、支承轴的轴承的外圈和变速箱碰撞引起的噪音等,或因峰值转矩而在轴上产生扭转,以及在驱动轮及变速箱上产生振动。
因此,如专利文献2所示,提出了一种通过将由弹性体构成的缓冲机构组装于齿轮来吸收峰值转矩且抑制噪音及振动的变速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9-5367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0-510464号公报
但是,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示,当将缓冲机构组装于齿轮的内部时,齿轮的壁厚变薄而刚性下降,就产生齿轮的啮合精度变差而啮合音增大之类的问题。另外,特别就直径小的齿轮而言,只能组装小型的缓冲机构,产生不能确保充分的缓冲功能之类的问题。另外,由于分别将缓冲机构组装于全段的齿轮,因此不仅会导致成本上升,而且还会导致轴的轴长增长,产生导致变速器整体大型化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其既能够确保对于变速时产生的峰值转矩的足够的缓冲功能,又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及变速器的小型化。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变速器包括:输入发动机的旋转的输入轴;相对于输入轴同心地可相对旋转地配置的中间轴;与中间轴平行地配置的输出轴;固定于中间轴的一个以上的第一驱动齿轮;分别旋转自如地并列设置在从中间轴的轴端延长的轴线上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驱动齿轮;用于使第二驱动齿轮中最接近中间轴的齿轮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于中间轴的轴结合机构;旋转自如地被输出轴插通且与第一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旋转自如地被输出轴插通且与第二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二从动齿轮;用于将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中任一个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的选择机构;以及用于吸收通过选择机构将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中任一个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时的冲击且设于输入轴和中间轴之间的缓冲机构。
上述第二驱动齿轮也可以为多个;所述变速器也可以具备用于使相邻的第二驱动齿轮彼此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的齿轮结合机构。
上述第二驱动齿轮也可以按照越远离输入轴的发动机侧的端部而齿轮比越小的方式进行排列。
上述缓冲机构也可以具有如下功能:在输入轴或中间轴产生的转矩未达到预设定的设定转矩的情况下,使输入轴及中间轴一体旋转,当输入轴或所述中间轴所产生的转矩达到设定转矩以上时,使输入轴和中间轴相对旋转。
上述缓冲机构也可以包括:与输入轴一体地旋转的输入轴摩擦板、以与输入轴摩擦板重叠的方式配置且与中间轴一体地旋转的中间轴摩擦板、用于将中间轴摩擦板按压于输入轴摩擦板的弹性部件。
上述中间轴也可以形成为中空,输入轴也可以具有贯通中空的中间轴且从其端部突出的突出轴部,第二驱动齿轮也可以旋转自如地被突出轴部插通。
上述选择机构也可以包括:挡块,其分别突出设置于旋转自如地被输出轴插通的第一从动齿轮及第二从动齿轮中的相邻齿轮的对向面;轮毂,其固定于相邻齿轮之间的输出轴;第一键,其沿输出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轮毂,且其一端可与突出设置于相邻齿轮中的一个的挡块的前面(リーディング面)卡合,其另一端可与突出设置于相邻齿轮中的另一个的挡块的后面(トレーリング面)卡合;第二键,其沿输出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轮毂,且其一端可与突出设置于相邻齿轮中的一个的挡块的后面卡合,其另一端可与突出设置于相邻齿轮中的另一个的挡块的前面卡合;以及致动器,其用于使第一键、第二键沿输出轴的轴方向移动。
也可以在上述轮毂的外周面,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沿着轴方向的多个键槽,在这些键槽内,沿圆周方向交替地保持第一键、第二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变速器中,在变速时,通过选择机构,将旋转自如地被输出轴插通的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中任一个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此时,产生的冲击(峰值转矩)由设于输入轴和中间轴之间的缓冲机构来吸收。
该缓冲机构能够应对在将第一从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中任一个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时产生的峰值转矩,且在所有的变速阶段中是共享的。另外,该缓冲机构不如现有例那样组装于齿轮的内部,因此不会从尺寸制约方面来限制缓冲功能。
因而,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能够实现既确保对于各变速阶段的变速时产生的峰值转矩的足够的缓冲功能又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及小型化的变速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之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变速器的图;
图2是表示上述变速器的选择机构(1速2速选择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上述1速2速选择机构的装配立体图;
图4中的(a)是上述1速2速选择机构的剖面图;(b)是表示上述1速2速选择机构的挡块、第一键、第二键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上述变速器的缓冲机构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上述变速器的1速时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上述变速器的2速时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上述变速器的3速时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上述变速器的4速时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变速器的5速时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变速器的6速时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  输入轴
1x  突出轴部
2  中间轴
3  输出轴
1Dv  第一驱动齿轮
1a  作为第一驱动齿轮的1速驱动齿轮
2a  作为第一驱动齿轮的2速驱动齿轮
2Dv  第二驱动齿轮
3a  作为第二驱动齿轮的3速驱动齿轮
4a  作为第二驱动齿轮的4速驱动齿轮
5a  作为第二驱动齿轮的5速驱动齿轮
6a  作为第二驱动齿轮的6速驱动齿轮
SK  轴结合机构
GK  齿轮结合机构
4GK  作为齿轮结合机构的4速齿轮结合机构
5GK  作为齿轮结合机构的5速齿轮结合机构
6GK  作为齿轮结合机构的6速齿轮结合机构
1Dn  第一从动齿轮
1b  作为第一从动齿轮的1速从动齿轮
2b  作为第一从动齿轮的2速从动齿轮
2Dn  第二从动齿轮
3b  作为第二从动齿轮的3速从动齿轮
4b  作为第二从动齿轮的4速从动齿轮
5b  作为第二从动齿轮的5速从动齿轮
6b  作为第二从动齿轮的6速从动齿轮
S  选择机构
12S  作为选择机构的1速2速选择机构
34S  作为选择机构的3速4速选择机构
56S  作为选择机构的5速6速选择机构
1D  挡块
1DR  前面
1DT  后面
2D  挡块
2DR  前面
2DT  后面
H  轮毂
HA  键槽
1K  第一键
2K  第二键
W  缓冲机构
W1  输入轴摩擦板
W2  中间轴摩擦板
W3  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该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数值等只不过是为便于发明的理解而进行的例示,除特殊情况以外,都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关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构成的要素,通过附带同一符号,省略重复说明,另外,本发明中未图示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
(输入轴1、中间轴2、输出轴3)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之一实施方式的汽车用变速器M的图。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M具有输入发动机的旋转的输入轴1、相对于输入轴1同心且可相对旋转地配置的中间轴2、与中间轴2平行地配置的输出轴3。这些轴1、2、3分别经由轴承而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变速器M的变速箱。
在输入轴1的端部,设有起动用的离合器C。离合器C具有与发动机的旋转轴(曲轴)连接的驱动板C1、与输入轴1连接的从动板C2。离合器C具有如下的功能,即,在汽车(车辆)起动时,在变速器M置于起动齿轮段(例如,1速)的状态下,通过驱动板C1和从动板C2靠紧,将曲轴的旋转传递到输入轴1,使车辆起动。
中间轴2形成为中空,在中间轴2的内部,可相对旋转且同心地贯通有输入轴1。输入轴1具有从中间轴2的端部突出的突出轴部1x。与输入轴1的突出轴部1x及中间轴2平行地配置有输出轴3。输出轴3对变速后的旋转进行输出,与车辆的驱动轮连接。
(第一驱动齿轮1Dv)
如图1所示,变速器M具有设置于中间轴2的第一驱动齿轮1Dv。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齿轮1Dv由固定于中间轴2的1速驱动齿轮1a和2速驱动齿轮2a构成。另外,第一驱动齿轮1Dv不局限于1速驱动齿轮1a及2速驱动齿轮2a这两个齿轮,既可以是仅一个1速驱动齿轮1a,也可以是1速~3速驱动齿轮这样三个齿轮,同样,四个以上也无妨。
(第二驱动齿轮2Dv)
如图1所示,变速器M具有并列设置在从中间轴2的轴端延长的轴线上的多个第二驱动齿轮2Dv。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驱动齿轮2Dv由旋转自如地被输入轴1的突出轴部1x插通的3速驱动齿轮3a、4速驱动齿轮4a、5速驱动齿轮5a、6速驱动齿轮6a构成。另外,第二驱动齿轮2Dv不局限于上述的四个齿轮,只要是一个以上即可。
构成第二驱动齿轮2Dv的3速驱动齿轮3a、4速驱动齿轮4a、5速驱动齿轮5a、6速驱动齿轮6a以越远离输入轴1的发动机侧的端部即越远离起动用离合器C,齿轮比越小的方式(以成为高速段齿轮的方式)配置。另一方面,关于构成第一驱动齿轮1Dv的1速驱动齿轮1a、2速驱动齿轮2a,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成为越远离起动用离合器C,齿轮比越小的配置,但相反的配置也无妨。
(轴结合机构SK)
如图1所示,变速器M具有轴结合机构SK,轴结合机构SK用于使第二驱动齿轮2Dv中最接近中间轴2的3速驱动齿轮3a与中间轴2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轴结合机构SK具有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中间轴2的轴端的轮毂71、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3速驱动齿轮3a的轮毂81、通过花键等而与轮毂81在轴方向上移动自如且在圆周方向上不能相对旋转地卡合的套筒91。在套筒91的外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卡合换档拨叉的卡合槽。换档拨叉通过致动器(电动缸等),与突出轴部1x的轴方向平行地移动。
当套筒91向中间轴2侧移动时,套筒91与3速驱动齿轮3a的轮毂81卡合,在这种状态下,也与中间轴2的轮毂71卡合,中间轴2的轮毂71和3速驱动齿轮3a的轮毂81成为由套筒91桥接的状态。该结果是,3速驱动齿轮3a与中间轴2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当套筒91向3速驱动齿轮3a侧移动时,套筒91脱离中间轴2的轮毂71,3速驱动齿轮3a从中间轴2的旋转断开。在套筒91和中间轴2的轮毂71之间设有同步啮合机构(同步机构)。
(齿轮结合机构GK)
如图1所示,变速器M具有用于使构成第二驱动齿轮2Dv的3速驱动齿轮3a、4速驱动齿轮4a、5速驱动齿轮5a、6速驱动齿轮6a中的相邻齿轮不能相对旋转地彼此结合的齿轮结合机构GK。齿轮结合机构GK由设置于3速驱动齿轮3a和4速驱动齿轮4a之间的4速齿轮结合机构4GK、设置于4速驱动齿轮4a和5速驱动齿轮5a之间的5速齿轮结合机构5GK、设置于5速驱动齿轮5a和6速驱动齿轮6a之间的6速齿轮结合机构6GK构成。
4速齿轮结合机构4GK具有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3速驱动齿轮3a的轮毂72、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于4速驱动齿轮4a的轮毂82、通过花键等而与轮毂82在轴方向上移动自如且在圆周方向上不能相对旋转地卡合的套筒92。在套筒92的外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有卡合换档拨叉的卡合槽。换档拨叉通过致动器(电动缸等),与突出轴部的轴方向平行地移动。
当套筒92向3速驱动齿轮3a侧移动时,套筒92与4速驱动齿轮4a的轮毂82卡合,在这种状态下,也与3速驱动齿轮3a的轮毂72卡合,3速驱动齿轮3a的轮毂72和4速驱动齿轮4a的轮毂82成为由套筒92桥接的状态。该结果是,4速驱动齿轮4a与3速驱动齿轮3a一体地旋转。另一方面,当套筒92向4速驱动齿轮4a侧移动时,套筒92脱离3速驱动齿轮3a的轮毂72,4速驱动齿轮4a从3速驱动齿轮3a的旋转断开。在套筒92和3速驱动齿轮3a的轮毂72之间,设有同步啮合机构(同步机构)。
5速齿轮结合机构5GK、6速齿轮结合机构6GK也成为与4速齿轮结合机构4GK同样的构成。因而,省略对5速齿轮结合机构5GK、6速齿轮结合机构6GK的说明。
(第一从动齿轮1Dn)
如图1所示,变速器M具有以与第一驱动齿轮1Dv啮合的方式被输出轴3插通的第一从动齿轮1Dn。第一从动齿轮1Dn由分别与构成第一驱动齿轮1Dv的1速驱动齿轮1a、2速驱动齿轮2a啮合的1速从动齿轮1b、2速从动齿轮2b构成。这些1速从动齿轮1b、2速从动齿轮2b分别旋转自如地被输出轴3插通。
(第二从动齿轮2Dn)
如图1所示,变速器M具有以与第二驱动齿轮2Dv啮合的方式被输出轴3插通的第二从动齿轮2Dn。第二从动齿轮2Dn由分别与构成第二驱动齿轮2Dv的3速驱动齿轮3a、4速驱动齿轮4a、5速驱动齿轮5a、6速驱动齿轮6a啮合的3速从动齿轮3b、4速从动齿轮4b、5速从动齿轮5b、6速从动齿轮6b构成。这些3速从动齿轮3b、4速从动齿轮4b、5速从动齿轮5b、6速从动齿轮6b分别旋转自如地被输出轴3插通。
(选择机构S)
如图1所示,变速器M具有选择机构S,该选择机构S用于将1速从动齿轮1b、2速从动齿轮2b、3速从动齿轮3b、4速从动齿轮4b、5速从动齿轮5b、6速从动齿轮6b中的任一个齿轮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3。选择机构S由用于将1速从动齿轮1b或2速从动齿轮2b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3的1速2速选择机构12S、用于将3速从动齿轮3b或4速从动齿轮4b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3的3速4速选择机构34S、用于将5速从动齿轮5b或6速从动齿轮6b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3的5速6速选择机构56S构成。1速2速选择机构12S、3速4速选择机构34S、5速6速选择机构56S全都是同样的构成,因此仅对1速2速选择机构12S进行说明。
(挡块1D、2D)
图2是变速器M的1速2速选择机构12S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1速2速选择机构12S的装配立体图;图4中的(a)是1速2速选择机构12S的剖面图;图4中的(b)是表示1速2速选择机构12S的挡块1D、2D、第一键1K、第二键2K的说明图。1速2速选择机构12S具有分别突出设置于1速从动齿轮1b及2速从动齿轮2b的对向面的挡块1D、2D。这些挡块1D、2D分别沿各齿轮1b、2b的圆周方向隔开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各挡块1D、2D具有成为各齿轮1b、2b的旋转方向的前方面的前面(驱动齿面)1DR、2DR,以及成为旋转方向的后方面的后面(被驱动齿面)1DT、2DT。前面1DR、2DR、后面1DT、2DT以从根部向前端逐渐扩展的方式形成为倒圆锥状。
(轮毂H)
如图2所示,1速2速选择机构12S具有固定于1速从动齿轮1b和2速从动齿轮2b之间的输出轴3的轮毂H。在轮毂H的外周面上,沿圆周方向隔开等间隔地设有多个与输出轴3的轴方向平行地形成的键槽HA。在键槽HA内,沿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有第一键1K、第二键2K。第一键1K、第二键2K沿圆周方向交替地保持于各键槽HA。各键槽HA以开口比底部窄的方式形成,在轮毂H旋转时,受到离心力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不会从键槽HA的开口飞出。
(第一键1K、第二键2K)
如上所述,1速2速选择机构12S具有沿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键槽HA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如图4中的(b)所示,第一键1K在一端具有与1速从动齿轮1b的挡块1D的前面1DR卡合的卡合爪1KR,在另一端具有与2速从动齿轮2b的挡块2D的后面2DT卡合的卡合爪1KT。同样,第二键2K在一端具有与1速从动齿轮1b的挡块1D的后面1DT卡合的卡合爪2KT,在另一端具有与2速从动齿轮2b的挡块2D的前面2DR卡合的卡合爪2KR。这些卡合爪1KR、1KT、2KR、2KT为了提高卡合性,形成为倒圆锥状。
在轮毂H的外周面上,相对于轮毂H在轴方向上移动自如而在圆周方向上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有第一套筒环1R、第二套筒环2R。如图2所示,在第一套筒环1R的内周面上,沿圆周方向隔开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凸部1RA,这些凸部1RA与形成于第一键1K的凹部1KA卡合。由此,第一套筒环1R及第一键1K在轴方向上一体地移动。同样,在第二套筒环2R的内周面上,沿圆周方向隔开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凸部2RA,这些凸部2RA与形成于第二键2K的凹部2KA卡合。由此,第二套筒环2R及第二键2K在轴方向上一体地移动。
(致动器A)
1速2速选择机构12S具有用于使第一键1K、第二键2K沿轴方向移动的致动器A。致动器A具备:与第一套筒环1R卡合的第一换档拨叉1F、与第一换档拨叉1F连接的第一换档杆1G、使第一换档杆1G沿轴方向移动的未图示的第一驱动机构(电动缸等)。另外,致动器A具备:与第二套筒环2R卡合的第二换档拨叉2F、与第二换档拨叉2F连接的第二换档杆2G、使第二换档杆2G沿轴方向移动的未图示的第二驱动机构(电动缸等)。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通过相应于车辆的行驶状况的计算机控制,或者,根据驾驶员进行的变速杆等的换档操作,使第一换档杆1G、第二换档杆2G协同移动,进行变速。关于变速,后面进行描述,能够在连接着起动用的离合器C的状态下,实现无转矩中断的变速。
(3速4速选择机构34S、5速6速选择机构56S)
图1所示的3速4速选择机构34S、5速6速选择机构56S采用的是与1速2速选择机构12S同样的构成,因此省略说明。另外,将3速从动齿轮3b的挡块表示为3D,将4速从动齿轮4b的挡块表示为4D,将5速从动齿轮5b的挡块表示为5D,将6速从动齿轮6b的挡块表示为6D。关于使用这些3速4速选择机构34S、5速6速选择机构56S所进行的各阶段的变速,后面进行描述,能够在连接着起动用的离合器C的状态下,实现无转矩中断的变速。
(缓冲机构W)
如图1所示,变速器M具有设于输入轴1和中间轴2之间的缓冲机构W。缓冲机构W吸收在由选择机构S(1速2速选择机构12S、3速4速选择机构34S、5速6速选择机构56S)将1速从动齿轮1b、2速从动齿轮2b、3速从动齿轮3b、4速从动齿轮4b、5速从动齿轮5b、6速从动齿轮6b中的任一个齿轮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3时所产生的冲击(峰值转矩)。
缓冲机构W具有如下的功能,即,在输入轴1或中间轴2产生的转矩没有达到预设定的设定转矩的情况下,使输入轴1及中间轴2一体旋转,当上述转矩达到设定转矩以上时,使输入轴1和中间轴2相对旋转。成为允许输入轴1和中间轴2的相对旋转即打滑的阈值的设定转矩设定为,比在通过发动机使输出轴3旋转以使车辆行驶时输入轴1或中间轴2所产生的最大转矩大,且比在通过选择机构S进行无转矩中断的变速时输入轴1或中间轴2所产生的峰值转矩小。由此,能够无障碍地进行发动机实现的车辆的通常行驶,并且能够缓冲变速时的峰值转矩。上述设定转矩设定为相对上述的最大转矩具有一定程度余量的大的值,但其余量优选极小。为的是可靠地缓冲稍大于上述最大转矩的轻微的峰值转矩。
图5是表示变速器M的缓冲机构W的剖面图。缓冲机构W具备:与输入轴1一体旋转的输入轴摩擦板(内环)W1、以与输入轴摩擦板W1重叠的方式配置且与中间轴2一体旋转的中间轴摩擦板(中间环)W2、用于将中间轴摩擦板W2按压于输入轴摩擦板W1的弹性部件W3。输入轴1通过轴承B可枢转地支撑于变速箱,具有插入中空中间轴2的内部的中径轴部1y及上述的突出轴部1x(参照图1)。
如图5所示,在输入轴1的中径轴部1y的外周面,形成有花键,且不能相对旋转地安装有保持器W4、轮毂W5。保持器W4具有安装于中径轴部1y的环板状的保持器主体W41、突出设置于保持器主体W41的在中间轴2侧的面的弹簧保持部W42。在弹簧保持部W42,安装有构成弹性部件W3的圆锥状的板簧W31。轮毂W5具有安装于中径轴部1y的筒部W51、设置于筒部W51的环板状的轮毂主体W52、从轮毂主体W52的外周端向中间轴2侧延伸的筒状摩擦面部W53。摩擦面部W53的内周面的倾斜角度与中间轴摩擦板W2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一致,中间轴摩擦板W2的外周面大致均等地与摩擦面部W53的内周面接触。在轮毂主体W52上,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保持孔W54。
输入轴摩擦板W1是在输入轴1的轴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环状部件,且形成为圆锥板状。输入轴摩擦板W1以随着从中间轴2侧(图5的右侧)的端面向输入轴1侧(图5的左侧)的端面而直径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输入轴摩擦板W1的内周面及外周面成为相对于输入轴1的轴方向而倾斜的形状。在输入轴摩擦板W1的一端,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与轮毂W5的保持孔W54卡合的保持片W11。通过输入轴摩擦板W1的保持片W11与轮毂W5的保持孔W54卡合,轮毂W5和输入轴摩擦板W1一体旋转。
中间轴2形成为中空,在其外周面上形成有凸缘21。凸缘21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保持槽22。如后所述,在保持槽22内卡合有中间轴摩擦板W2的保持片W21。在中间轴2的端部,向输入轴1侧延伸地形成有环状的摩擦面部23。摩擦面部23的外周面的倾斜角度与输入轴摩擦板W1的内周面的倾斜角度一致,输入轴摩擦板W1的内周面大致均匀地与摩擦面部23的外周面接触。
中间轴摩擦板W2是在中间轴2的轴方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环状部件,且形成为圆锥板状。中间轴摩擦板W2以随着从中间轴2侧(图5的右侧)的端面向输入轴1侧(图5的左侧)的端面而直径逐渐减小的方式形成,中间轴摩擦板W2的内周面及外周面成为相对于中间轴2的轴方向而倾斜的形状。在中间轴摩擦板W2的一端,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与中间轴2的保持槽22卡合的保持片W21。通过中间轴摩擦板W2的保持片W21与中间轴2的保持槽22卡合,中间轴2和中间轴摩擦板W2一体地旋转。
输入轴摩擦板W1、中间轴摩擦板W2通过弹性部件W3相互按压。弹性部件W3由设于保持器W4和轮毂W5之间的圆锥状板簧W31构成。在中间轴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凸缘24,垫圈W6与凸缘24抵接。通过与形成于突出轴部1x的螺纹部螺合的螺母W7将垫圈W6向板簧W31侧按压,由此板簧W31挠曲,输入轴摩擦板W1和中间轴摩擦板W2相互按压。与此同时,输入轴摩擦板W1的内周面按压于中间轴2的摩擦面部23,中间轴摩擦板W2的外周面按压于轮毂W5的摩擦面部W53。由此,缓冲机构W发挥如下的功能,即,在输入轴1或中间轴2所产生的转矩未达到预设定的设定转矩的情况下,使输入轴1及中间轴2一体旋转,当上述转矩达到设定转矩以上时,使输入轴1和中间轴2相对旋转。上述设定转矩可通过变更垫圈W6的板厚或变更板簧W31自身来调节。缓冲机构W由所谓的圆锥摩擦离合器构成。
(升档)
图6表示的是1速状态的变速器M。在以1速起动时,切断起动用离合器C,在这种状态下,使1速2速选择机构12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向1速从动齿轮1b侧移动。然后,通过对起动离合器C进行半离合控制而连接,将输入轴1的旋转经由1速驱动齿轮1a、1速从动齿轮1b、1速2速选择机构12S,传递到输出轴3。此时,第一键1K与1速从动齿轮1b的挡块1D卡合以进行转矩的传递,第二键2K成为不与1速从动齿轮1b的挡块1D卡合的滑行状态(コースト状態),可向2速从动齿轮2b侧移动。
图7表示的是2速状态的变速器M。在从1速向2速升档时,将起动用离合器C连接,在这种状态下,使1速2速选择机构12S的第二键2K(滑行状态)向2速从动齿轮2b侧移动。由此,第二键2K与2速从动齿轮2b的挡块2D卡合,能够形成无转矩中断的从1速向2速的升档。在升档时,在第二键2K与2速从动齿轮2b的挡块2D卡合的瞬间,由于1速从动齿轮1b和2速从动齿轮2b的转速差产生峰值转矩,该峰值转矩由设于中间轴2和输入轴1之间的缓冲机构W吸收缓冲。另外,当第二键2K与2速从动齿轮2b的挡块2D卡合时,第一键1K脱离1速从动齿轮1b的挡块1D而成为滑行状态,因此第一键1K也向2速从动齿轮2b侧移动。
图8表示的是3速状态的变速器M。在从2速向3速升档时,使轴结合机构SK的套筒91向2速驱动齿轮2a侧移动,由套筒91将轮毂71和轮毂81桥接,3速驱动齿轮3a与中间轴2一体地旋转。其后,在连接着起动用离合器C的状态下,使3速4速选择机构34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从空档位置(不与左右挡块3D、4D卡合的位置)向3速从动齿轮3b侧移动。由此,3速4速选择机构34S的第一键1K与3速从动齿轮3b的挡块3D卡合以传递转矩,1速2速选择机构12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都成为滑行状态。因而,使1速2速选择机构12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移动到空档位置(不与左右挡块1D、2D卡合的位置)。由此,能够实现无转矩中断的从2速向3速的升档。在升档时,在3速4速选择机构34S的第一键1K与3速从动齿轮3b的挡块3D卡合的瞬间产生的峰值转矩由缓冲机构W吸收缓冲。另外,此时,3速4速选择机构34S的第二键2K成为不与3速从动齿轮3b的挡块3D卡合的状态(滑行状态)。
图9表示的是4速状态的变速器M。在从3速向4速升档时,使4速齿轮结合机构4GK的套筒92向3速驱动齿轮3a侧移动,由套筒92将轮毂72和轮毂82桥接,4速驱动齿轮4a与3速驱动齿轮3a一体地旋转。此时,在3速阶段,通过轴结合机构SK的套筒91,使得3速驱动齿轮3a与中间轴2一体地旋转,因此作为结果,中间轴2、3速驱动齿轮3a、4速驱动齿轮4a全都一体地旋转。其后,在连接着起动用离合器C的状态下,使3速4速选择机构34S的第二键2K(滑行状态)向4速从动齿轮4b侧移动。由此,第二键2K与4速从动齿轮4b的挡块4D卡合,能够实现无转矩中断的升档。在升档时,在第二键2K与4速从动齿轮4b的挡块4D卡合的瞬间所产生的峰值转矩由缓冲机构W吸收缓冲。另外,当第二键2K与4速从动齿轮4b的挡块4D卡合时,第一键1K就成为滑行状态,因此第一键1K也向4速从动齿轮4b侧移动。
图10表示的是5速状态的变速器M。在从4速向5速升档时,使5速齿轮结合机构5GK的套筒93向4速驱动齿轮4a侧移动,由套筒93将轮毂73和轮毂83桥接,5速驱动齿轮5a与4速驱动齿轮4a一体地旋转。此时,在4速阶段,通过套筒91,使3速驱动齿轮3a与中间轴2一体地旋转,通过套筒92,使4速驱动齿轮4a与3速驱动齿轮3a一体地旋转,因此作为结果,中间轴2、3速驱动齿轮3a、4速驱动齿轮4a、5速驱动齿轮5a全都一体地旋转。其后,在连接着起动用离合器C的状态下,使5速6速选择机构56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从空档位置向5速从动齿轮5b侧移动。由此,5速6速选择机构56S的第一键1K与5速从动齿轮5b的挡块5D卡合以传递转矩,3速4速选择机构34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都成为滑行状态。因而,使3速4速选择机构34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移动到空档位置。由此,能够实现无转矩中断的从4速向5速的升档。在升档时,在5速6速选择机构56S的第一键1K与5速从动齿轮5b的挡块5D卡合的瞬间所产生的峰值转矩由缓冲机构W吸收缓冲。另外,此时,5速6速选择机构56S的第二键2K成为不与5速从动齿轮5b的挡块5D卡合的状态(滑行状态)。
图11表示的是6速状态的变速器M。在从5速向6速升档时,使6速齿轮结合机构6GK的套筒94向5速驱动齿轮5a侧移动,由套筒94将轮毂74和轮毂84桥接,6速驱动齿轮6a与5速驱动齿轮5a一体地旋转。此时,在5速阶段,中间轴2、3速驱动齿轮3a、4速驱动齿轮4a、5速驱动齿轮5a一体地旋转,因此作为结果,中间轴2、3速驱动齿轮3a、4速驱动齿轮4a、5速驱动齿轮5a、6速驱动齿轮6a全都一体地旋转。其后,在连接着起动用离合器C的状态下,使5速6速选择机构56S的第二键2K(滑行状态)向6速从动齿轮6b侧移动。由此,第二键2K与6速从动齿轮6b的挡块6D卡合,能够实现无转矩中断的升档。在升档时,在第二键2K与6速从动齿轮6b的挡块6D卡合的瞬间所产生的峰值转矩由缓冲机构W吸收缓冲。另外,当第二键2K与6速从动齿轮6b的挡块6D卡合时,第一键1K就成为滑行状态,因此第一键1K也向6速从动齿轮6b侧移动。
(降档)
以上,对升档进行了说明,但降档为相反的顺序。即,在从6速向5速降档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使6速齿轮结合机构6GK的套筒94向6速驱动齿轮6a侧移动,使套筒94脱离轮毂74,从而将6速驱动齿轮6a从5速驱动齿轮5a的旋转切断。此时,5速驱动齿轮5a和4速驱动齿轮4a通过套筒93而连结,4速驱动齿轮4a和3速驱动齿轮3a通过套筒92而连结,3速驱动齿轮3a和中间轴2通过套筒91而连结。在其状态下,保持将起动用离合器C连接,使5速6速选择机构56S的第一键1K及第二键2K中的滑行状态的键(例如,第二键2K)向5速从动齿轮5b侧移动。由此,第二键2K与5速从动齿轮5b的挡块5D卡合,能够实现无转矩中断的降档。在降档时,在第二键2K与5速从动齿轮5b的挡块5D卡合的瞬间产生的峰值转矩由缓冲机构W吸收缓冲。另外,当第二键2K与5速从动齿轮5b的挡块5D卡合时,第一键1K成为滑行状态,因此第一键1K也向5速从动齿轮5b侧移动。
从5速向4速的降档,如图9所示,使5速齿轮结合机构5GK的套筒93向5速驱动齿轮5a侧移动,从而将5速驱动齿轮5a从4速驱动齿轮4a的旋转切断。在其状态下,保持将起动用离合器C连接,使3速4速选择机构34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从空档位置向4速从动齿轮4b侧移动,使5速6速选择机构56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向空档位置移动。由此,能够实现无转矩中断的降档。降档时产生的峰值转矩由缓冲机构W吸收缓冲。
从4速向3速的降档,如图8所示,使4速齿轮结合机构4GK的套筒92向4速驱动齿轮4a侧移动,从而将4速驱动齿轮4a从3速驱动齿轮3a的旋转切断。在其状态下,保持将起动用离合器C连接,使3速4速选择机构34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向3速从动齿轮3b侧移动。由此,能够实现无转矩中断的降档。降档时产生的峰值转矩由缓冲机构W吸收缓冲。
从3速向2速的降档,如图7所示,使轴结合机构SK的套筒91向3速驱动齿轮3a侧移动,从而将3速驱动齿轮3a从中间轴2的旋转切断。在其状态下,保持将起动用离合器C连接,使1速2速选择机构12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向2速从动齿轮2b侧移动,使3速4速选择机构34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向空档位置移动。由此,能够实现无转矩中断的降档。降档时产生的峰值转矩由缓冲机构W吸收缓冲。
从2速向1速的降档,如图6所示,保持将起动用离合器C连接,使1速2速选择机构12S的第一键1K、第二键2K向1速从动齿轮1b侧移动。由此,能够实现无转矩中断的降档。降档时产生的峰值转矩由缓冲机构W吸收缓冲。
(作用、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M中,在变速时,通过选择机构S(1速2速选择机构12S、3速4速选择机构34S、5速6速选择机构56S),将旋转自如地被输出轴3插通的第一从动齿轮1Dn(1速从动齿轮1b、2速从动齿轮2b)及第二从动齿轮2Dn(3速从动齿轮3b、4速从动齿轮4b、5速从动齿轮5b、6速从动齿轮6b)中的任一个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3。这时,产生的冲击(峰值转矩)由设于输入轴1和中间轴2之间的共同的缓冲机构W来吸收。
该缓冲机构W设于输入轴1和中间轴2之间,能够应对在将1速从动齿轮1b、2速从动齿轮2b、3速从动齿轮3b、4速从动齿轮4b、5速从动齿轮5b、6速从动齿轮6b中的任一个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输出轴3时产生的峰值转矩,能够在所有的变速阶段共享。因而,与如现有例那样每个齿轮段都设置缓冲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变速器M的轴方向的尺寸,且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另外,该缓冲机构W不是如现有例那样组装于齿轮的内部,因此不会从用于组装在齿轮内的尺寸的制约上来限制缓冲功能。另外,不会发生将缓冲机构W组装于齿轮的内部引起的齿轮壁厚的薄壁化及刚性下降,也不会因刚性下降而产生齿轮的啮合精度变差从而啮合音增大之类的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变速器M中,在从1速到2速、从2速到1速的变速时,通过轴结合机构SK,将中间轴2和3速驱动齿轮3a断开。因此,包含3速驱动齿轮3a在内的其以上的高速段驱动齿轮4a、5a、6a及与这些齿轮啮合的包含3速从动齿轮3b在内的其以上的高速段从动齿轮4b、5b、6b不会成为被发动机带着旋转的状态。该结果是,在1速和2速之间的变速时,在1速2速选择机构12S的第一键1K或第二键2K与1速从动齿轮1b的挡块1D、2速从动齿轮2b的挡块2D卡合之际,能够切实可行地减少与那些齿轮连动旋转的齿轮数,能够切实可行地减小成为使峰值转矩增大的原因的各齿轮的旋转惯性。
在向3速升档时,通过轴结合机构SK将中间轴2和3速驱动齿轮3a连结,但通过4速齿轮结合机构4GK将3速驱动齿轮3a和4速驱动齿轮4a断开。因此,包含4速驱动齿轮4a在内的其以上的高速段驱动齿轮5a、6a及与它们啮合的包含4速从动齿轮4b在内的其以上的高速段从动齿轮5b、6b不会成为被发动机带着旋转的状态。因而,在2速和3速之间变速时,能够切实可行地减小成为使峰值转矩增大的原因的各齿轮的旋转惯性。
以后,随着升档为4速、5速、6速,通过4速齿轮结合机构4GK、5速齿轮结合机构5GK、6速齿轮结合机构6GK将4速驱动齿轮4a、5速驱动齿轮5a、6速驱动齿轮6a依次与中间轴2连结,由此跟着转的齿轮数增加,惯性增大。但是,高速段变速时产生的峰值转矩原本就因变速齿轮比的阶跃比(ステップ比)的关系而比低速段变速时产生的峰值转矩小,因此不会成为大问题。
即,根据该变速器M,在包含发生较大峰值转矩的1速和2速之间变速在内的低速段的变速时,在选择机构S的第一键1K或第二键2K与齿轮的挡块卡合之际,能够切实可行地减少与该齿轮连动而旋转的齿轮数。这样,在低速段的变速时,能够切实可行地减小成为使峰值转矩增大的原因的各齿轮的旋转惯性,因此能够高效地抑制噪音及振动。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变速器,能够实现既确保对于各变速阶段的变速时产生的峰值转矩的足够的缓冲功能又可实现成本削减及小型化的变速器。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是不言而喻的,关于专利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范围内的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是自不待言的。例如,也考虑将4速驱动齿轮4a、5速驱动齿轮5a、6速驱动齿轮6a、4速从动齿轮4b、5速从动齿轮5b、6速从动齿轮6b、4速齿轮结合机构4GK、5速齿轮结合机构5GK、6速齿轮结合机构6GK省略,制成3阶段变速的变速器。另外,选择机构S的构成不局限于上述的构成,也可应用现有公知的选择机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主要能够用于汽车用的变速器。

Claims (8)

1.一种变速器,包括:
输入轴,其输入发动机的旋转;
中间轴,其相对于所述输入轴同心地可相对旋转地配置;
输出轴,其与所述中间轴平行地配置;
一个以上的第一驱动齿轮,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固定于所述中间轴;
一个或多个第二驱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分别旋转自如地并列设置在从所述中间轴的轴端延长的轴线上;
轴结合机构,其用于使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中最接近所述中间轴的齿轮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于所述中间轴;
第一从动齿轮,其旋转自如地被所述输出轴插通且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啮合;
第二从动齿轮,其旋转自如地被所述输出轴插通且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啮合;
选择机构,其用于将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中任一个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所述输出轴;以及
缓冲机构,其用于吸收通过所述选择机构将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中任一个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于所述输出轴时的冲击,且设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为多个,
所述变速器具有用于使相邻的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彼此不能相对旋转地结合的齿轮结合机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二驱动齿轮以越远离所述输入轴的发动机侧的端部而齿轮比越小的方式进行排列。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缓冲机构具有如下功能:
在所述输入轴或所述中间轴所产生的转矩未达到预设定的设定转矩的情况下,使所述输入轴及所述中间轴一体旋转,并且
当所述输入轴或所述中间轴所产生的转矩达到所述设定转矩以上时,使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相对旋转。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缓冲机构包括:
输入轴摩擦板,其与所述输入轴一体地旋转;
中间轴摩擦板,其以与所述输入轴摩擦板重叠的方式配置且与所述中间轴一体地旋转;以及
弹性部件,其用于将所述中间轴摩擦板按压于所述输入轴摩擦板。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中间轴形成为中空,
所述输入轴具有贯通中空的所述中间轴且从所述中间轴的端部突出的突出轴部,
所述第二驱动齿轮旋转自如地被所述突出轴部插通。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所述选择机构包括:
挡块,其分别突出设置于旋转自如地被所述输出轴插通的所述第一从动齿轮及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中的相邻齿轮的对向面;
轮毂,其固定于所述相邻齿轮之间的所述输出轴;
第一键,其沿所述输出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所述第一键的一端能够与突出设置于所述相邻齿轮中的一个齿轮的挡块的前面卡合,所述第一键的另一端能够与突出设置于所述相邻齿轮中的另一齿轮的挡块的后面卡合;
第二键,其沿所述输出轴的轴方向移动自如地保持于所述轮毂,所述第二键的一端能够与突出设置于所述相邻齿轮中的一个齿轮的挡块的后面卡合,所述第二键的另一端能够与突出设置于所述相邻齿轮中的另一齿轮的挡块的前面卡合;以及
致动器,其用于使所述第一键、所述第二键沿所述输出轴的轴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器,其中,
在所述轮毂的外周面,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沿着轴方向的多个键槽,并且在这些键槽内,沿圆周方向交替地保持所述第一键、所述第二键。
CN201310339262.6A 2012-08-08 2013-08-06 变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39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6409 2012-08-08
JP2012176409A JP5439555B2 (ja) 2012-08-08 2012-08-08 変速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3931A true CN103573931A (zh) 2014-02-12
CN103573931B CN103573931B (zh) 2015-07-08

Family

ID=50046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3926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73931B (zh) 2012-08-08 2013-08-06 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41472A1 (zh)
JP (1) JP5439555B2 (zh)
CN (1) CN103573931B (zh)
DE (1) DE102013108448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4392A (zh) * 2018-06-13 2019-12-20 江苏鑫晨光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减速机的阻尼结构
CN110959082A (zh) * 2017-05-24 2020-04-03 邦奇动力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变速器、变速器系统、计算机程序产品和车辆的换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44123B1 (en) * 1998-08-25 2001-06-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ultiple-speed gearbox of 3-shaft design, especially for motor vehicles
CN1673570A (zh) * 2004-03-22 2005-09-2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
CN101490446A (zh) * 2006-05-11 2009-07-22 哲若希福有限公司 用于执行换档的传动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93629A (en) * 1949-09-21 1952-04-22 Borg Warner Four-speed countershaft and planetary transmission
US2763141A (en) * 1955-01-11 1956-09-18 Adiel Y Dodge Slip coupling
DE2410164C2 (de) * 1974-03-02 1984-07-26 Klöckner-Humboldt-Deutz AG, 5000 Köln Zahnräderwechselgetriebe in Gruppenbauart
JPS57190149A (en) * 1981-05-20 1982-11-22 Honda Motor Co Ltd Speed changer for vehicle
CA1221323A (en) * 1983-02-15 1987-05-05 Hisato Nishida Torsional vibration absorbing system for vehicle transmission
US4880407A (en) * 1988-02-16 1989-11-14 Custom Products Corporation Cone clutch
US5281190A (en) * 1992-08-12 1994-01-25 Erkki Koivunen Gear thrust controlled multi-mode clutch for power transmissions
JP2566649Y2 (ja) * 1992-12-22 1998-03-30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作業車両用の多段変速装置
US5689998A (en) * 1994-03-31 1997-11-25 The Anchored Corporation Continuous-torque variable-speed transmission
JPH09196128A (ja) * 1996-01-23 1997-07-29 Seiko Epson Corp 電気自動車の変速駆動装置及び変速駆動方法
DE19711820A1 (de) * 1996-08-08 1998-09-24 Volkswagen Ag Verfahren zum Schalten eines Doppelkupplungsgetriebes und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PT1013965E (pt) * 1998-12-24 2009-09-01 Daimler Ag Caixa de velocidades com duas engrenagens divisoras que, dentro do trajecto de força se encontram proporcionadas paralelas entre si
JP3626383B2 (ja) * 1999-12-17 2005-03-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4wd駆動力取出構造
US6364042B1 (en) * 2000-04-26 2002-04-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upling an engine and transmission with a starter/alternator
JP2002181085A (ja) * 2000-12-14 2002-06-26 Nsk Warner Kk トルクリミッター付ダンパー組立体
JP3482400B2 (ja) * 2001-04-18 2003-12-22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車の動力伝達装置
US6554113B2 (en) * 2001-09-20 2003-04-29 Borgwarner, Inc. Torque limiting accessory drive assembly
US20030226736A1 (en) * 2002-06-11 2003-12-11 Krivenkoff Oleg B Dampener assembly with clamped springs
JP2005155508A (ja) * 2003-11-27 2005-06-16 Hitachi Ltd 自動車、及びその制御装置、並びにその駆動力伝達装置
DE102004022413B4 (de) * 2004-05-06 2010-04-15 Zf Friedrichshafen Ag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DE102005029351A1 (de) * 2004-07-02 2006-01-26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Triebrad zum Antreiben eines Nebenaggregates eines Fahrzeuges
US7578759B2 (en) * 2004-09-01 2009-08-25 Team Industries, Inc. Torque limiting mechanism
CN101061335B (zh) * 2004-11-22 2010-10-27 伊顿公司 一种用于多档变速器主箱的换档禁止装置及方法
GB0504628D0 (en) * 2005-03-05 2005-04-13 Zeroshift Ltd Transmission layout
GB0510129D0 (en) * 2005-05-18 2005-06-22 Zeroshift Ltd Sequential hub layout
JP4045281B2 (ja) * 2005-06-06 2008-02-13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及び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JP2007177925A (ja) * 2005-12-28 2007-07-12 Hitachi Ltd 自動車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及び自動変速機
US7377871B2 (en) * 2006-03-27 2008-05-27 Magna Powertrain Usa, Inc. Transfer case with torque limiting clutch assembly
JP2007332991A (ja) * 2006-06-12 2007-12-27 Aisin Ai Co Ltd 歯車変速装置
NZ574864A (en) * 2006-09-26 2013-01-25 Hu Meng Bu Mechanical torque converter with a cup shaped member housing a clutch
GB0623292D0 (en) 2006-11-22 2007-01-03 Zeroshift Ltd Transmission system
JP2008309317A (ja) * 2007-06-18 2008-12-25 Aisin Aw Co Ltd 発進装置
JP5128408B2 (ja) * 2008-07-31 2013-01-23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方法
GB2463706A (en) * 2008-09-23 2010-03-24 Xtrac Ltd Gearbox with a mainshaft having an overrunning hub and spring biased pawls
JP5162401B2 (ja) * 2008-09-30 2013-03-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多板式クラッチ
JP5290110B2 (ja) * 2009-09-29 2013-09-18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工業株式会社 トーションダンパ
JP5171779B2 (ja) * 2009-09-30 2013-03-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多板クラッチ装置
US8858345B2 (en) * 2010-11-19 2014-10-1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damper device
JP5658068B2 (ja) * 2011-03-25 2015-01-21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44123B1 (en) * 1998-08-25 2001-06-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Multiple-speed gearbox of 3-shaft design, especially for motor vehicles
CN1673570A (zh) * 2004-03-22 2005-09-28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
CN101490446A (zh) * 2006-05-11 2009-07-22 哲若希福有限公司 用于执行换档的传动系统和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59082A (zh) * 2017-05-24 2020-04-03 邦奇动力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变速器、变速器系统、计算机程序产品和车辆的换挡方法
CN110959082B (zh) * 2017-05-24 2022-05-10 邦奇动力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变速器的换挡方法、变速器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车辆
CN110594392A (zh) * 2018-06-13 2019-12-20 江苏鑫晨光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减速机的阻尼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39555B2 (ja) 2014-03-12
DE102013108448B4 (de) 2016-02-11
CN103573931B (zh) 2015-07-08
DE102013108448A1 (de) 2014-05-22
JP2014035026A (ja) 2014-02-24
US20140041472A1 (en) 201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73929A (zh) 变速器
JP5264415B2 (ja)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の変速装置、それを備えた車両及び自動二輪車
JP6438292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KR101181746B1 (ko) 더블 클러치 변속기
JP6996667B2 (ja) 動力伝達経路切換装置および2段変速機
CN103671843B (zh) 变速器
JP6251585B2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CN103573931B (zh) 变速器
JP5860330B2 (ja) 変速機
JP2015140892A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6258170B2 (ja) 動力伝達構造
JP6002009B2 (ja) 動力伝達機構および変速機
JP6231922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6669835B2 (ja)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JP6068866B2 (ja) 変速機
JP6178745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2012225364A (ja) 電動車用の変速機
JP2017211055A (ja) ドグクラッチ装置
JP6445852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H11325199A (ja) 作業車の走行伝動構造
JP2005133877A (ja) 車両用自動変速機
JP6013827B2 (ja) 緩衝機構
JP6018457B2 (ja) 変速機
JP6178853B2 (ja) 変速装置
JP2015068400A (ja) 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16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