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73570A - 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73570A CN1673570A CNA2005100542928A CN200510054292A CN1673570A CN 1673570 A CN1673570 A CN 1673570A CN A2005100542928 A CNA2005100542928 A CN A2005100542928A CN 200510054292 A CN200510054292 A CN 200510054292A CN 1673570 A CN1673570 A CN 16735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input shaft
- countershaft
- grade
- clu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06—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power being selectively transmitted by either one of the parallel flow path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ix forward spee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0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 F16H3/087—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 F16H3/091—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including a single countershaft
- F16H3/0915—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with continuously meshing gears, that can be disengaged from their sha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gears including a single countershaft with coaxial input and output shaf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2213/0012—High speed serial bus, e.g. IEEE P1394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1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2213/0042—Universal serial bus [USB]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23—Disconnectable counter shaf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219—Interchangeably locked
- Y10T74/19228—Multiple concentric clutch sha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包括:具有各个离合器的第一和第二输入轴;与这些输入轴平行设置的副轴;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部与副轴之间的奇数档位组的齿轮组;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与副轴之间的偶数档位组的齿轮组;与第一输入轴的后端同心且邻接的输出轴;和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与副轴之间的以提供直接联接档位的同步器。奇数档位组包括直接联接档位。
Description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该变速器包括两个通过轴与两组传动齿轮组分别相连的离合器,其中平滑的换档通过可选择地与其中一个离合器分离同时与另一个离合器啮合以改变所啮合的齿轮组而实现。
发明背景
特开平公开号为NO.8-320054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用于前置发动机且前轮驱动的车辆(FF-车辆),该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包括第一和第二输入轴,它们有选择地并可驱动地相连以便通过各个离合器接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第二输入轴为中空的并且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一输入轴上。第一输入轴从远离发动机的第二输入轴后端伸出。偶数档位组的齿轮组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伸出部与副轴之间,该副轴与第一和第二输入轴平行地设置,用于适当地提供所选择的动力分配。此外,奇数档位组的齿轮组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与副轴之间,以便适当地提供所选择的动力分配,由此把根据所选档位进行换档所产生的发动机动力输出可沿着径向从较靠近发动机的副轴前端排出。
采用这种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即使其中一组的其中一个档位根据所啮合的相关离合器来选择,另一组的下一个档位也可根据与其分离的关联离合器来预选。通过分离与其中一个档位关联的离合器,同时啮合与其它组的下一个档位关联的离合器来实现换档,也即,通俗上所称的离合器转换控制。另外通过在档位组之间选择预定的档位,即使是手动变速器也能执行动力自动传输。
发明内容
采用上述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换档产生的旋转动力沿着径向在从较靠近发动机的副轴前端排出。这种构造可用于FF-车辆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
但是,很难将这种构造应用于前置发动机且后轮驱动的车辆(FR-车辆),其中换档产生的旋转动力需要沿着轴向从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的后端排出并传递给副轴。
在将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用于FR-车辆的情况下,本发明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来进行的,也即,需要把根据所选档位进行换档所产生的旋转动力沿着轴向从变速器的后端排出,所以变速器的输出轴与第一输入轴的后端同心且相邻。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在这种邻接部提供一种直接联接档位,由此减少FR-车辆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中的速比的数目,从而实现一个密接速比构造。
本发明的一方面是提供一种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其包括:第一和第二输入轴,它们适于经由各个离合器有选择地接收发动机的旋转动力,该第二输入轴为中空的并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一输入轴上,从而该第一输入轴从第二输入轴的后端伸至远离发动机的位置处以形成后端部;副轴,其平行于第一和第二输入轴地延伸;偶数档位组和奇数档位组中的一组的齿轮组,其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部与副轴之间以提供动力传输;偶数档位组和奇数档位组中的另一组的齿轮组,其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与副轴之间以提供动力传输;输出轴,其与第一输入轴的后端同心且相邻地设置,以允许把根据所选档位进行减速所产生的旋转动力经由副轴从输出轴排出;啮合机构,其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与输出轴之间的邻接部上,以提供直接联接档位;其中,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部与副轴之间的档位组包括与奇数档位组或偶数档位组相同的直接联接档位所属的档位组。
附图的简要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的剖视图。
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
下面将结合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应用于前置发动机且后轮驱动的车辆(FR-车辆)。
如图1所示,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由变速器壳体1和容纳在该变速器壳体1内的以下将描述的换档机构组成。
换档机构包括自动离合器C1和自动离合器C2,该自动离合器C1较靠近具有曲轴2的发动机并具有“第一档”、“第三档”、“第五档”和“倒档”用的奇数档位组,该自动离合器C2较靠近发动机并具有“第二档”、“第四档”、和“第六档”用的偶数档位组。这两个离合器C1、C2在缓冲条件下经由扭转减震器3与发动机曲轴2相连。
变速器壳体1的前部内侧还设有一个油泵4,该油泵总是由发动机通过扭转减震器3驱动。油泵4提供作为介质的液压油来控制包括离合器C2,C2啮合在内的档位的选择。
如图1和2所示,变速器壳体1中的换档机构由第一输入轴5和第二输入轴6组成,发动机动力输出通过扭转减震器3经由奇数档位组的离合器C1和偶数档位组的离合器C2有选择地传递给该第一输入轴5和第二输入轴6。第二输入轴6为中空轴,第一输入轴5轴向贯穿该第二输入轴6。限定在第一和第二输入轴5,6之间的为环状或管状空间,前后滚针轴承7,8以轴向相隔的关系位于所述空间内。这些轴承7和8以同心的关系可旋转地支承第二输入轴6内的第一输入轴5。
第一和第二输入轴5,6的前端分别较靠近发动机地设置,它们从变速器壳体1的前壁1a向前延伸并分别与关联的离合器C1、C2相连。
第二输入轴6的前端的外围由变速器壳体1的前壁1a通过球轴承9可旋转地支承。前滚针轴承7安装在球轴承9附近的环形区域内,而后滚针轴承8安装在第二输入轴6后端的远离发动机的位置处。
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从第二输入轴6的后端向后伸出,并穿过变速器壳体1的中间壁1b,球轴承10安装在该中间壁1b上以便旋转支承变速器壳体1的中间壁1b上的后端部5a。
输出轴11同心地以邻接关系设置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其通过球轴承12和锥形滚柱轴承13可旋转地支承在变速器壳体1的后壁1c上。输出轴11由输入轴5的后端部5a通过滚针轴承14可旋转地支承。
副轴15与第一和第二输入轴5,6以及输出轴11平行地设置,并通过滚柱轴承16,17,18可旋转地支承在变速器壳体1的前壁1a、中间壁1b和后壁1c上。
副轴齿轮19整体地安装在副轴15的后端并可与其一起旋转,该副轴齿轮19设置在与输出齿轮20相同的垂至于输出轴11的平面上,以允许副轴15与输出轴11可驱动地连接。
这里,副轴齿轮19的节圆直径比输出齿轮20小,其中副轴齿轮19和输出齿轮20构成减速齿轮组。
“第一档”和“第三档”用的奇数档位组的齿轮组G1,G3、以及“倒档”档位的齿轮组GR设置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与副轴15之间,并装配于一个构造中以允许“第一档”齿轮组G1、“倒档”齿轮组GR和“第三档”齿轮组G3按照从较靠近发动机的前区到后区的顺序设置。
“第一档”齿轮组G1和“倒档”齿轮组GR设置在第二输入轴6的后端与变速器壳体1的中间壁1b之间,“倒档”齿轮组GR更靠近变速器壳体1的中间壁1b设置,而“第三档”齿轮组G3设置在与变速器壳体1的中间壁1b相对的位置处并且较靠近该中间壁1b,也即,在最远离第一输入轴5的位置处。
“第一档”齿轮组G1由“第一档”输入齿轮21和“第一档”输出齿轮22组成,该“第一档”输入齿轮21和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一体形成,该“第一档”输出齿轮22可在副轴15上自由旋转并与“第一档”输入齿轮21相啮合。
“倒档”齿轮组GR由“倒档”输入齿轮23、“倒档”输出齿轮24、“倒档中间齿轮”25组成,其中该“倒档”输入齿轮23与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一体形成,“倒档”输出齿轮24可旋转地设置在副轴15上,“倒档中间齿轮”25与齿轮23,24相啮合从而使“倒档”输入齿轮23的旋转方向反转并使“倒档”输出齿轮24的旋转方向与其它输出齿轮的旋转方向相反。“倒档中间齿轮”25可旋转地支撑在“倒档”中间齿轮轴25a上,该“倒档”中间齿轮轴25a固定地紧固于变速器壳体1的中间壁1b上。
而且,离变速器壳体1的中间壁1b最远的中间齿轮轴25a的末端,设置在齿轮22、24之间的位置处并由与变速器壳体1固定地紧固的凸缘25b所支撑。
“第三档”齿轮组G3由“第三档”输入齿轮26和“第三档”输出齿轮27组成,该“第三档”输入齿轮26可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自由旋转,该“第三档”输出齿轮27与副轴15可驱动地相连并与所述的“第三档”输入齿轮26相啮合。
“第一档-倒档”同步器(啮合机构)28设置在“第一档”输出齿轮22与“倒档”输出齿轮24之间的副轴15上,并包括可轴向移动的同步器接合套28a。同步器接合套28a通常假定一个空档位置,如图1所示。同步器接合套28a在图1中从空档位置可向左移动从而与离合器齿轮28b向啮合,由此允许“第一档”输出齿轮22与副轴15可驱动地相连,从而能够如下所述地选择“第一档”。同步器接合套28a也可从空档位置向右移动以与离合器齿轮28c相啮合,由此允许“倒档”输出齿轮24与副轴15可驱动地相连,从而能够如下所述地选择“倒档”。
“第三档-第五档”同步器29设置在“第三档”输入齿轮26与输出齿轮20之间的位于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的位置上,并包括可轴向移动的同步器接合套29a。同步器接合套29a通常假定一个空档位置,如图1所示。同步器接合套29a在图1中从空档位置可向左移动以与离合器齿轮29b相啮合,由此允许“第三档”输入齿轮26与第一输入轴5可驱动地相连从而能够如下所述地选择“第三档”,并且还可从在图1中从空档位置向右移动以与离合器齿轮29c相啮合,由此允许输出齿轮20(输出轴11)与第一输入轴5直接相连从而能够如下所述地选择“第五档”。
“第三档”齿轮组G3以上述的方式位于第一输入轴5的最后区域中,因为在奇数档位组的齿轮组中,“第三档”齿轮组G3的输入齿轮26与第一输入轴5之间的同步啮合性能(或同步器的性能)与第一输入轴5和输出轴11之间的同步啮合性能最接近。这使同步器29能够用于“第三档”和“第五档”,从而有助于简化结构并节约成本。
“第二档”、“第四档”、和“第六档”用的偶数档位组的齿轮组设置在中空的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这些齿轮组包括“第六档”齿轮组G6,“第二档”齿轮组G2和“第四档”齿轮组G4,这些齿轮组按照从较靠近发动机前侧至第二输入轴6后端的顺序设置。
“第六档”齿轮组G6在变速器壳体1的前壁1a附近安装于第二输入轴6的前端,“第四档”齿轮组G4安装在第二输入轴6的后端而“第二档”齿轮组G2安装在第二输入轴6的中心区域。
“第六档”齿轮组G6由“第六档”输入齿轮30和“第六档”输出齿轮31组成,该“第六档”输入齿轮30与第二输入轴6的外围一体形成,该“第六档”输出齿轮31可在副轴15上自由旋转并与“第六档”输入齿轮30相啮合。
“第二档”齿轮组G2由“第二档”输入齿轮32和“第二档”输出齿轮33组成,该“第二档”输入齿轮32和第二输入轴6的外围一体形成,该“第二档”输出齿轮33可在副轴15上自由旋转并与“第二档”输入齿轮32相啮合。
“第四档”齿轮组G4由“第四档”输入齿轮34和“第四档”输出齿轮35组成,该“第四档”输入齿轮34一体形成于第二输入轴6后端的外围上,该“第四档”输出齿轮35可在副轴15上自由旋转并与“第四档”输入齿轮34相啮合。
现在,说明为什么“第二档”、“第四档”和“第六档”用的偶数档位组的齿轮组G2、G4、G6以上述的方式设置在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也即,为什么“第六档”齿轮组G6、“第二档”齿轮组G2和“第四档”齿轮组G4按照从较靠近发动机前侧至第二输入轴6后端的顺序设置的原因。
当装配“第二档”、“第四档”、“第六档”用的偶数档位组的齿轮组G2、G4、G6时,涉及以下一些需求:第一需求是,将滚针轴承7,8安装在第一和第二输入轴5,6之间,后滚针轴承8最好应该相对于轴承跨距定位在第二输入轴6内大致靠近其后端的位置处;第二需求是,根据副轴15的强度以及装配关联部件的容易度,在“第二档”、“第四档”和“第六档”用的偶数档位组与“第一档”、“第三档”和“倒档”用的奇数档位组之间的副轴15的中部的边界区域优选具有最大的直径,并且该副轴优选具有逐渐朝该副轴15前端减小的直径的形状。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第一,在形成于第二输入轴6上的输入齿轮30、32、34当中,选择与输入齿轮30、34相关的“第六档”和“第四档”档位,该输入齿轮32、34可用来在第一输入轴5和第二输入轴6之间提供可容纳滚针轴承8的空间,在所选的这些档位中,最低速比的“第四档”齿轮组G4设置在离发动机最远的位置处。
然后,在其它的“第六档”和“第二档”档位中,最高速比的“第六档”齿轮组G6设置在离发动机最近的位置处。
最后,剩余的“第二档”档位的齿轮组G2设置在齿轮组G4、G6之间。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偶数档位包括“第二档”、“第四档”和“第六档”这三个单元,而所述的剩余档位处于两侧齿轮组之间并且仅包括“第二档”这一个单元,所述的剩余档位在设置顺序上也没有问题,所以无需说明,在两侧齿轮组之间的所述剩余档位包括多个单元的情况下,所述的多个单元这样设置,即,考虑到副轴15需要从中部朝其前端变窄,当齿轮组属于高速档位时,这种齿轮组应该设置得更靠近发动机。
在本实施例中,有一种倾向,其中副轴15所支承的形成“第二档”齿轮组G2的齿轮33,其直径大于副轴15所支承的形成“第四档”齿轮组G4的齿轮35的直径,而副轴15的固定地紧固有齿轮33处的外径却小于设有齿轮35处的外径。这种倾向易于通过采取在齿轮33和副轴15之间插入环形垫片36(图2)的措施来解决。这样,就不可能发生上述特定布置的齿轮组难以满足上述的关于副轴15从中部向前端变窄的需求的情况。
而且设置在“第六档”输出齿轮31与“第二档”输出齿轮33之间的副轴15上的仅为“第六档”的同步器37,它包括同步器接合套37a。
同步器接合套37a通常呈现一个空档位置,如图1所示。同步器接合套37a在图1中可从空档位置向左移动以与离合器齿轮37b相啮合,由此允许“第六档”输出齿轮31与副轴15可驱动地相连从而能够如下所述地选择“第六档”。
此外,同步器38设置在“第二档”输出齿轮33与“第四档”输出齿轮35之间的副轴15上,并包括同步器接合套38a。该同步器接合套38a通常呈现一个空档位置,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同步器接合套38a可从空档位置向左移动以与离合器齿轮38b相啮合,由此允许“第二档”输出齿轮33与副轴15可驱动地相连从而能够如下所述地选择“第二档”。
在图1中,同步器接合套38a可从空档位置向右移动以与离合器齿轮38c相啮合,由此允许“第四档”输出齿轮35与副轴15可驱动地相连从而能够如下所述地选择“第四档”。
现在,将描述上述的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的操作。
在无需传递动力的空档(N)范围和停车(P)范围内,离合器C1、C2都保持啮合而所有同步器28、29、37、38的同步器接合套28a、29a、37a、38a都分别保持在各自的空档位置处,从而使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不工作。
在需要前进档动力传递的“D”范围内,以及在需要倒档动力传递的“R”范围内,利用油泵4所输送的液压油按照下面将阐述的方式分别可控制地致动同步器28、29、37、38的同步器接合套28a、29a、37a、38a,由此能够分别选择前进档档位和倒档档位。
如果希望“第一档”处于“D”范围内,保持在啮合状态的离合器C1分离并且同步器28的同步器接合套28a在图1中向左移动以促使齿轮22与副轴15可驱动地相连,于是离合器C1被啮合。
这允许将发电机动力输出从离合器C1沿着轴向经由第一输入轴5、“第一档”齿轮组G1、副轴15和输出齿轮组19,20传输给输出轴11,由此能够以“第一档”获得动力传输。
而且,如果“第一档”被选为运转的起始,当然,在啮合之后运转,那么就执行离合器C1的运动控制以满足这种起始模式。
在从“第一档”加档至“第二档”的过程中,保持在啮合状态的离合器C2被分离,同步器38的同步器接合套38a在图1中向左移动以促使齿轮38与副轴15可驱动地相连,其后,离合器C1被分离同时啮合离合器C2,由此实现从“第一档”加档至“第二档”。
一完成这种加档操作,同步器38的同步器接合套38a就恢复至其空档位置,并促使齿轮22与副轴15脱离,于是离合器C1被啮合。
这允许将发电机动力输出从离合器C2沿着轴向经由第二输入轴6、“第二档”齿轮组G2、副轴15和输出齿轮组19,20传输给输出轴11,由此能够以“第二档”获得动力传输。
从“第二档”加档至“第三档”的过程中,保持在啮合状态的离合器C1被分离,同步器29的同步器接合套29a在图1中向左移动以促使齿轮26与第一输入轴5可驱动地相连,其后,离合器C2被分离同时啮合离合器C1,由此实现从“第二档”加档至“第三档”。
一完成这种加档操作,同步器38的同步器接合套38a就恢复至其空档位置,并促使齿轮33与副轴15脱离,于是离合器C2被啮合。
这允许将发电机动力输出从离合器C1沿着轴向经由第一输入轴5、“第三档”齿轮组G3、副轴15和输出齿轮组19,20传输给输出轴11,由此能够以“第三档”获得动力传输。
在从“第三档”加档至“第四档”的过程中,保持在啮合状态的离合器C2被分离,同步器38的同步器接合套38a在图1中向右移动以促使齿轮38与副轴15可驱动地相连,其后,离合器C1被分离同时啮合离合器C2,由此实现从“第三档”加档至“第四档”。
一完成这种加档操作,同步器29的同步器接合套29a就恢复至其空档位置,并促使齿轮26与第一输入轴5脱离,于是离合器C1被啮合。
这允许将发电机动力输出从离合器C1沿着轴向经由第二输入轴6、“第四档”齿轮组G4、副轴15和输出齿轮组19,20传输给输出轴11,由此能够以“第四档”获得动力传输。
在从“第四档”加档至“第五档”的过程中,保持在啮合状态的离合器C1被分离,同步器29的同步器接合套29a在图1中向右移动以促使第一输入轴5与输出轴11可驱动地相连,其后,离合器C2被分离同时啮合离合器C1,由此实现从“第四档”加档至“第五档”。
一完成这种加档操作,同步器38的同步器接合套38a就恢复至其空档位置,并促使齿轮35与副轴15脱离,于是离合器C2被啮合。
这允许将发电机动力输出从离合器C1沿着轴向经由第一输入轴5和同步器接合套29a传输给输出轴11,由此能够以减速比为1∶1的“第五档”获得动力传输。
在从“第五档”加档至“第六档”的过程中,保持在啮合状态的离合器C2被分离,同步器37的同步器接合套37a在图1中向左移动以促使齿轮31与副轴15可驱动地相连,其后,离合器C1被分离同时啮合离合器C2,由此实现从“第五档”加档至“第六档”。
一完成这种加档操作,同步器29的同步器接合套29a就恢复至其空档位置,从而将输出轴11与第一输入轴5之间的直接连接释放,于是离合器C1被啮合。
这允许将发电机动力输出从离合器C2沿着轴向经由第二输入轴6、“第六档”齿轮组G6、副轴15和输出齿轮组19,20传输给输出轴11,由此能够以“第六档”获得动力传输。
此外,当从“第六档”按序减档至“第一档”时,减档操作按照与实施加档操作时相反的方式执行,从而获得给定的减档。
在需要倒档传递动力的“R”范围内,已经保持在“N”范围的啮合状态的离合器C1被分离,同步器28的同步器接合套28a在图1中向右移动以促使齿轮24与副轴15可驱动地相连,于是离合器C1被啮合。
这允许发动机动力传输从离合器C1沿着轴向经由第一输入轴5、“倒档”齿轮GR、副轴15和输出齿轮组19,20传输给输出轴11,这时,“倒档”齿轮组GR反向旋转从而能够在“倒档”档位内进行动力传输。
而且,在以“倒档”档位启动的过程中,当然,在啮合之后进行启动,在倒档中离合器C1的运动被控制为满足预期的启动。
顺便地,本实施例的具有上述这种构造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配置在下文将描述的一个构造中。
啮合机构29设置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5a与输出轴11之间的同心邻接部上,以在输入轴5与输出轴11之间适当地提供直接联接,从而调节“第五档”用的直接联接档位。
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5a与副轴15之间所设的档位组采取与直接联接档位(“第五档”)所属的档位组相同的奇数档位组。
这使得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可用于FR-车辆,从而保持了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可提供自动动力传输的特征,即使它是手动变速器,同时直接联接档位(“第五档”)的提供使得减速比的数目最少,由此能够在“第五档”和“第一档”之间实现密接速比构造。
而且,在速度高于“第五档”的档位较多的情况下,直接联接档位(“第五档”)的提供使得高速换档区中的速比的数目最少,从而在“第五档”与最大速度档位之间提供密接速比构造。
顺便地,采用上述实施例,将直接联接档位确定为采取“第五档”用的档位形式,该档位组被构造成包括奇数档位组,该档位组位于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5a与副轴15之间。
在将直接联接档位确定为包括奇数档位组的情况下,不用说,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与副轴15之间的档位被构造成包括奇数档位组,由此使其能够利用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获得自动动力传输。
另外,采用上述的实施例,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5a与副轴15之间所设的档位组的齿轮组G1、GR、G3之中,“第三档”用的齿轮组G3,与直接联接档位(“第五档”)的同步啮合能力最紧密,并位于第一输入轴5的最后端。
单一的同步器29既用作可与齿轮组G3相连的啮合机构,又用作可与“第五档”用的直接联接档位相连的啮合机构。
这使得单构件的同步器足以能用于“第三档”和“第五档”,从而以低成本实现一个简化结构,同时使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的轴向尺寸最小。
另外,由于“第三档”和“第五档”所需的同步啮合能力,彼此相近,所以可容易地设计“第三档”和“第五档”用的同步器29。
而且,采用上述的实施例,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与副轴15之间所设的奇数档位组,与“倒档”档位结合,以允许“倒档”档位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与副轴15之间假定一个位置,从而获得下文将描述的有利效果。
也即,由于需要在“倒档”档位GR中提供“倒档中间齿轮”25,“倒档”档位GR需要具有三个径向尺寸较大的齿轮。这样,采用“倒档”档位GR设置在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的构造,具有一种倾向,其中因为第二输入轴6的尺寸由于要将第一输入轴5插入其中而较大,所以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的尺寸在径向较大。
但是,像在本实施例中,在“倒档”换档设置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与副轴15之间的情况下,第一输入轴5的直径小于第二输入轴6,从而能够减少上述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在径向上尺寸较大的倾向。
此外,采用本实施例,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和副轴15由变速器壳体1的固定中间壁1b可旋转地支承,该固定中间臂1b位于“第三档”档位的齿轮组G3与“第一档”、“倒档”档位的各个齿轮组G1、GR之间,所述的齿轮组G3定位在第一输入轴5的最后区域,所述的齿轮组G1、GR位于比齿轮组G3更靠前的位置。
这就使得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与副轴15之间的部分能够由一个支承部可旋转地支承,这样所述的齿轮组设置在该支承部的两侧,从而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与副轴15的支承刚性增加。
而且,采用本实施例,“倒档”档位的齿轮组GR设置在接近所述支承部的位置处(在具有轴承10,17的区域中),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与副轴15由该支承部可旋转地支承。所以,“倒档”档位GR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其安装强度,该“倒档”档位具有较大的速比来传递较大扭距。
而且,采用本实施例,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与副轴15之间所设的档位组的齿轮组G1、G3当中,最低速档位的齿轮组G1与“倒档”档位的齿轮组GR相邻设置。
形成最低速档位的齿轮组G1的输入和输出轴21、22的节圆直径类似于那些形成“倒档”档位的输入和输出齿轮23,24。
这样能够减少在把“倒档中间齿轮”轴25a安装于变速器壳体1上以便能够旋转地支承“倒档中间齿轮”25的装配工作中输入和输出齿轮21,22,23,24之间的干扰,从而能够将设计选择的限制减到最小,其中所述的“倒档中间齿轮”25构成“倒档”档位GR。
除此之外,采用本实施例,“倒档中间齿轮”25,形成“倒档”档位GR,由变速器壳体1通过“倒档中间齿轮”轴25a可旋转地支承,该“倒档中间齿轮”轴25a位于凸缘25b与变速器壳体1的中间壁1b之间,该凸缘25b位于最低速档位的齿轮组G1与“倒档”档位的齿轮组GR之间并固定地紧固于变速器壳体1上。
这样使得“倒档中间齿轮”轴25a的支承强度增加从而允许“倒档”档位GR可靠地提供所增加的支承强度,其中较大扭距通过该“倒档”档位GR传输。
同时,由于在这样一个布置中,凸缘25b设置在最低速档位的齿轮组G1与“倒档”档位的齿轮组GR之间的废空间中,所以无需给凸缘25b提供一个独立的空间,这种构造由于空间利用率增加而非常有利。
最后,采用本实施例,单一的同步器28既用作适当联接最低速档位的齿轮组G1的一个啮合机构,又用作适当联接“倒档”档位的齿轮组GR的一个啮合机构,该啮合机构28位于最低速档位的齿轮组G1与“倒档”档位的齿轮组GR之间的副轴15上。
这样使得同步器28能够为齿轮组G1、GR所共有,并能够设置在输出齿轮22,24之间所限定的较大空间内,每个输出齿轮22,24具有较大直径并构成齿轮组G1、GR,从而令这种啮合机构的布置容易同时使其易于确保同步啮合能力增加。
采用上文所述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还具有下面将描述的其它优点。也即,通过换档操作产生的旋转动力可经由副轴15和减速齿轮组19,20排出至输出轴11,该换档操作通过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与副轴15之间所设的档位组的齿轮组G1、GR、G3,以及在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所设的档位组的齿轮组G2、G4、G6来进行。
这就产生了这样一种构造,即,减速用的齿轮组G1、GR、G3、G2、G4、G6沿着扭距传递流程设置在减速齿轮组19,20的上游区,减速齿轮组19,20减速所产生的带有较大扭距的旋转动力没有穿过齿轮组G1、GR、G3、G2、G4、G6。
所以,对于减速用的所有G1、GR、G3、G2、G4、G6来说,没有必要具有承受较大扭距的齿轮。这样,仅仅是减速齿轮组19,20具有承受上述这种较大扭距的规格就足够了,由此造成了动力传输的轴向尺寸增加以及成本不经济的结果。
此外,采用本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设置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与副轴15之间的档位组为“第一档”、“倒档”和“第三档”用的奇数档位组,而设置在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的档位组为“第二档”、“第四档”和“第六档”用的偶数档位组,由此获得下面将描述的优点。
在形成各个档位组的齿轮组G1、GR、G3、G2、G4、G6的齿轮当中,降低在输入轴5,6上所设的输入齿轮21,23,26,32,34,30的速度,其降低的是节圆直径,在输入齿轮21,23,26,32,34,30当中,“第一档”的输入齿轮21的节圆直径最小。
如果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设置的档位组布置成包括奇数档位组,就需要将节圆直径最小的“第一档”输入齿轮21设置在第二输入轴6的外围上,该第二输入轴6是中空的并直径较大,它较坚硬以便设置“第一档”输入齿轮21。
然而,如果为了设置“第一档”输入齿轮21而将第二输入轴6的外径制成较小,结果,第二输入轴6的强度就会减小。此外,设置在第二输入轴6内的伸长了的第一输入轴5,只好具有较小的直径,而这导致其强度降低。
可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这样一个构造,其中设置在第一输入轴5的后端部5a与副轴15之间的档位组包括奇数档位组(“第一档”、“倒档”和“第三档”),设置在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的档位组包括偶数档位组(“第二档”、“第四档”、和“第六档”),所以具有下面将描述的其它优点。
与“第二档”以外的档位关联的输入齿轮23,34,30位于第二输入轴6的外围上,即使利用那些齿轮之中的具有最小节圆直径的“第二档”输入齿轮23,“第二档”输入齿轮23也可设置在第二输入轴6上而不用减小第二输入轴6的直径,从而避免了第二输入轴6和第一输入轴5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而且,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具有这样一种布局,其中承载所有啮合机构37,38的副轴15适于与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安装的偶数档位组的齿轮组G2、G4、G6啮合。
这就导致没有必要在第二输入轴6上安装同步器37,38,并且这具有能够避免第二输入轴6的刚度降低的显著优点,其中该第二输入轴6具有因为径向空间受到限制而令壁厚减小的倾向。
上文所述实施例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还具有下面将描述的其它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二输入轴6和副轴15之间的“第二档”、“第四档”和“第六档”用的偶数档位组的齿轮组G2、G4、G6,以下面将描述的方式进行装配。
也即,在安装于第二输入轴6上的齿轮30,32,34之中,最低速“第四档”的齿轮组G4,形成与齿轮组30,34关联的“第四档”和“第六档”用的其中一个档位,并安装在第二输入轴6上离发动机最远的位置处,所述齿轮组30,34的直径可用来在第一输入轴5和第二输入轴6之间提供滚针轴承8用的支承容纳空间。
这能够使第二输入轴6的后端与第一输入轴5之间的接收滚针轴承8的容纳空间增加,而无需在第一输入轴5中形成接收滚针轴承8的环形槽。因此,在第二输入轴6的后端与第一输入轴5之间可以容纳滚针轴承8,而不会导致第一输入轴5的强度降低。
相应地,本实施例能够使输入轴5,6间所设置的滚针轴承7,8之间的轴承跨距增加,从而促使输入轴5,6之间的支承强度增加。
另外,采用本实施例,“第二档”、“第四档”和“第六档”用的偶数档位组的齿轮组G2、G4、G6设置在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除了上述的“第四档”档位以外,在“第二档”、“第六档”档位的齿轮组G2、G6之中,最高速(“第六档”)档位的齿轮组G6装配在最接近发动机的位置处。
这使得安装在副轴15上的构成部分齿轮组G6的齿轮31,因为速度比最高而直径较小,由此可减少较靠近发动机区域中的副轴15前端的直径。
另一个优点在于,副轴15的轮廓形成为使直径从中部向前端逐渐递减,从而既可以满足装配所需的要素又可以满足强度所需的其它要素。
此外,如果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的档位组多于图1和2所示的三组,在离发动机最远的一个齿轮组与离发动机最近的另一齿轮组之间具有多个档位,就将这些档位的齿轮组设置成使较高速的齿轮组离发动机较近。这样能够满足上述的副轴15从中部至前端变窄的需求。
而且,在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的档位组含有偶数档位组的情况下,如图1和2所示,经确定,“第四档”满足上述的与适于实际使用的速度比有关的需求,而不考虑相应的偶数档位组的数目,那么将“第四档”齿轮组G4设在离发动机最远的位置是可行的。
此外,采用本实施例,在第二输入轴6与副轴15之间所设的“第二档”、“第四档”和“第六档”档位的齿轮组G2、G4、G6当中,离发动机最近的齿轮组G6,和齿轮组G6附近的齿轮组G2能够提供啮合机构37从而适当地啮合离发动机最近的齿轮组G6。
所以,在啮合机构37与齿轮组G2(齿轮33)之间没有同步啮合用的构件,包括像离合器齿轮37b之类的离合器齿轮,达到那样的程度,齿轮组G2(齿轮33)可被布置成离变速器壳体1的前壁1a上所安装的支承部(滚柱轴承)16较近,以便可旋转地支承副轴15。这就使齿轮组G2(齿轮33)用的副轴15的支承强度增加,从而充分地承受相应增加的扭距,因为具有最大的速比,所增加的扭距通过该副轴15传输。
这里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为示例性的并且不受限制,本发明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的宗旨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以其它方式来实施或体现。由权利要求所表示的本发明的范围、以及落在该权利要求的涵义范围内的所有变化都包含在此。
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涉及2004年3月22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4-082310中所包含的主题,该申请的全部内容在此显然可引入作为参考。
Claims (9)
1.一种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包括:
第一和第二输入轴,它们适于经由各个离合器有选择地接收发动机的旋转动力,该第二输入轴为中空的并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一输入轴上,从而该第一输入轴从第二输入轴的后端伸至远离发动机的位置处以形成后端部;
副轴,其平行于第一和第二输入轴延伸;
偶数档位组和奇数档位组中之一的齿轮组,其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部与副轴之间以提供动力传输;
偶数档位组和奇数档位组中之另一个的齿轮组,其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与副轴之间以提供动力传输;
输出轴,其与第一输入轴的后端同心且相邻地设置,以允许把根据所选档位进行减速所产生的旋转动力经由副轴从输出轴排出;以及
啮合机构,其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与输出轴之间的邻接部上,以提供直接联接档位;
其中,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部与副轴之间的档位组包括与奇数档位组或偶数档位组相同的档位组,直接联接档位属于该档位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部与副轴之间的档位组的齿轮组当中,同步啮合能力与直接联接档位最接近的档位的齿轮组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最后区域中;以及
可操作以使齿轮组提供动力传输的啮合机构用作用于直接联接档位的啮合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部与副轴之间的档位组包括“倒档”档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第一输入轴的后端部和副轴可旋转地支承在变速器壳体的固定壁的旋转支承部上,该旋转支承部位于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最后区域中的档位组的一个齿轮组与设置在该一个齿轮组的前面区域中的档位组的另一个齿轮组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倒档”档位的齿轮组设置得靠近位于第一输入轴的后端部与副轴之间的旋转支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输入轴的后端部与副轴之间所设的档位组的齿轮组当中,最低速档位的齿轮组与“倒档”档位相邻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形成“倒档”档位的齿轮组的“倒档中间齿轮”经由“倒档中间齿轮”轴可旋转地支承在变速器壳体上,该“倒档中间齿轮”轴在变速器壳体的凸缘与变速器壳体的固定壁之间延伸,该凸缘形成于最低速档位的齿轮组与“倒档”档位的齿轮组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可操作允许最低速档位的齿轮组提供动力传输的啮合机构用作允许“倒档”档位的齿轮组提供动力传输的啮合机构;以及
该啮合机构设置在副轴上的在最低速档位的齿轮组与“倒档”档位的齿轮组之间的位置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
直接联接档位用作“第五档”,而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最后区域中的档位用作“第三档”,最低速档位用作“第一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82310 | 2004-03-22 | ||
JP2004082310A JP4517694B2 (ja) | 2004-03-22 | 2004-03-22 |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マニュアル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
JP2004082310 | 2004-03-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73570A true CN1673570A (zh) | 2005-09-28 |
CN100430624C CN100430624C (zh) | 2008-11-05 |
Family
ID=34858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5429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0624C (zh) | 2004-03-22 | 2005-03-21 | 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43565B2 (zh) |
EP (1) | EP1580456B1 (zh) |
JP (1) | JP4517694B2 (zh) |
KR (1) | KR100603492B1 (zh) |
CN (1) | CN100430624C (zh) |
DE (1) | DE602005005887T2 (zh)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39311A (zh) * | 2009-03-20 | 2010-09-22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具有副轴和倒档轴的双离合多级变速器 |
CN101255906B (zh) * | 2007-03-01 | 2011-04-20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具有液力变矩器和轴向紧凑七档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动力系 |
CN101305221B (zh) * | 2005-12-09 | 2011-07-20 |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双离合器变速箱的传动轴的轴承 |
CN101535680B (zh) * | 2006-11-17 | 2012-05-23 |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 双离合器-曲折式变速器 |
CN103069194A (zh) * | 2010-08-17 | 2013-04-24 | 兰博基尼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多速变速器 |
CN103573931A (zh) * | 2012-08-08 | 2014-02-12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变速器 |
CN104214284A (zh) * | 2007-01-03 | 2014-12-17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具有副轴齿轮传动的多速双离合器传动装置 |
CN109435929A (zh) * | 2018-10-08 | 2019-03-08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驻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0182047A (zh) * | 2019-06-13 | 2019-08-30 | 淮阴工学院 |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传动一体化系统 |
CN114183506A (zh) * | 2020-09-15 | 2022-03-15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用变速器、车用动力系统及车辆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513370B2 (ja) * | 2004-03-22 | 2010-07-2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マニュアル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
JP2006283796A (ja) * | 2005-03-31 | 2006-10-19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変速装置 |
US7437963B2 (en) * | 2005-11-21 | 2008-10-2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Power transmission |
KR100828673B1 (ko) | 2005-12-21 | 2008-05-09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6속 수동 변속기 |
US7552658B2 (en) * | 2006-03-16 | 2009-06-30 | Magna Powertrain Usa, Inc. | Three clutch powershift transmission |
JP4274209B2 (ja) * | 2006-08-08 | 2009-06-03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デュアルクラッチ式変速機 |
JP4274210B2 (ja) * | 2006-08-08 | 2009-06-03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出力軸減速式デュアルクラッチ変速機 |
JP4856509B2 (ja) * | 2006-09-29 | 2012-01-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変速装置 |
DE102006058947A1 (de) * | 2006-12-14 | 2008-06-19 | Dr.Ing.H.C. F. Porsche Ag | Doppelkupplung für einen Hybrid-Antrieb |
DE102006061515B4 (de) | 2006-12-18 | 2010-12-30 |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
US8479604B2 (en) * | 2007-02-05 | 2013-07-09 | Eaton Corporation | Powertrain for an automotive vehicle with multiple-ratio gearing and a dual power input clutch |
US7752934B2 (en) * | 2007-02-20 | 2010-07-1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Multi speed transmission having a countershaft gearing arrangement |
US7610825B2 (en) * | 2007-02-22 | 2009-11-0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with countershaft gearing |
US7703346B2 (en) * | 2007-02-22 | 2010-04-27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with countershaft gearing |
US7640818B2 (en) | 2007-02-23 | 2010-01-05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with a countershaft gearing |
US7644639B2 (en) | 2007-02-23 | 2010-01-1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with countershaft gearing |
JP5136129B2 (ja) * | 2008-03-12 | 2013-02-06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デュアルクラッチ式変速機 |
US8505400B2 (en) * | 2009-04-02 | 2013-08-1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Dual clutch five speed transmission |
US8327730B2 (en) * | 2009-04-02 | 2012-12-1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
US8240224B2 (en) * | 2009-04-06 | 2012-08-14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Dual clutch five speed transmission |
US8495926B2 (en) * | 2009-04-22 | 2013-07-30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
US8474341B2 (en) | 2010-03-05 | 2013-07-0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
ITMI20101556A1 (it) | 2010-08-17 | 2012-02-18 | Automobili Lamborghini Spa | Cambio a 7 marce |
CN104395648B (zh) | 2012-03-23 | 2017-06-30 | 环太平洋工程产品(1987)有限公司 | 具有提供替选传动比的替选扭矩传输路径的双离合器式动力变速器 |
EP2828621B1 (en) | 2012-03-23 | 2017-09-06 | Pacific Rim Engineered Products (1987) Ltd. | Gear engagement mechanism for transmissions and related methods |
KR101905916B1 (ko) * | 2012-12-11 | 2018-10-0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자동화 수동변속기의 싱크스타트 탐색방법 |
DE102014215554A1 (de) * | 2014-08-06 | 2016-02-11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Doppelkupplungsgetriebe mit mindestens einer Ölpumpe |
DE102015120356B4 (de) * | 2015-11-25 | 2021-04-29 | Magna Pt B.V. & Co. Kg | Stufen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5223568A1 (de) * | 2015-11-27 | 2017-06-01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Getrieb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6100475A1 (de) * | 2016-01-13 | 2017-07-13 | Getrag Getriebe- Und Zahnradfabrik Hermann Hagenmeyer Gmbh & Cie Kg | Kraftfahrzeuggetriebe für den Längseinbau in einem Kraftfahrzeug |
US10927926B2 (en) * | 2017-08-22 | 2021-02-23 |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transmission having a multi-speed range section |
CN108547938A (zh) * | 2017-12-05 | 2018-09-18 | 漆海能 | 一种非行星结构分直一体变速齿轮箱 |
CN108916325A (zh) * | 2018-08-15 | 2018-11-30 | 山东蒙沃变速器有限公司 | 一种高强度低噪音微型商用车变速器 |
EP3969783B1 (en) * | 2019-05-14 | 2023-04-26 | Transmisiones Y Equipos Mecánicos, S.A. de C.V. | 8-speed gearbox |
CN113775709A (zh) * | 2021-09-08 | 2021-12-10 |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传动变速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
CN113931980B (zh) * | 2021-09-23 | 2023-07-07 |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六挡双离合变速传动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174259A (en) * | 1937-10-18 | 1939-09-26 | Edwin E Dunstan | Motor clutch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
US2396456A (en) * | 1943-10-15 | 1946-03-12 | John J Campodonico | Multispeed gear transmission |
JPS61274144A (ja) * | 1985-05-28 | 1986-12-04 | Mazda Motor Corp | 歯車式変速装置 |
DE3721214A1 (de) * | 1987-06-26 | 1989-01-12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 Stirnraederwechselgetriebe fuer kraftfahrzeuge, insbesondere personenkraftwagen |
JPH02121653U (zh) * | 1989-03-17 | 1990-10-03 | ||
IT1266918B1 (it) * | 1994-08-09 | 1997-01-21 | New Holland Fiat Spa | Cambio di velocita' per un veicolo, particolarmente un trattore agricolo. |
JPH08320054A (ja) * | 1995-05-24 | 1996-12-03 | Toyota Motor Corp | 歯車式変速装置 |
US6044719A (en) * | 1998-09-15 | 2000-04-04 | Chrysler Corporation | Electro-mechanica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having dual input shafts |
EP1004795B1 (de) * | 1998-11-27 | 2002-05-0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 subsidiary of Ford Motor Company | Wechselgetriebe mit einer Vorgelegewelle,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
JP4195747B2 (ja) * | 1999-02-17 | 2008-12-10 | アイシン・エーアイ株式会社 | 変速装置 |
US6286381B1 (en) * | 1999-12-17 | 2001-09-11 |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 Gear preselect system for an electro-mechanical automatic transmission having dual input shafts |
JP4086589B2 (ja) | 2002-08-28 | 2008-05-14 | Nec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プローブカード探針の研磨装置 |
US6883394B2 (en) * | 2002-10-15 | 2005-04-26 | Borgwarner, Inc.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positioning of the synchronizers of a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
JP3994906B2 (ja) * | 2003-04-09 | 2007-10-2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多段式自動変速機の変速制御装置 |
DE10343994B4 (de) * | 2003-09-23 | 2017-10-05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Rückwärtsganganordnung bei einem Vorgelegegetriebe |
US7082850B2 (en) * | 2003-12-30 | 2006-08-01 | Eaton Corporation | Hybrid powertrain system |
JP2005265139A (ja) * | 2004-03-22 | 2005-09-29 | Nissan Motor Co Ltd |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マニュアル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
-
2004
- 2004-03-22 JP JP2004082310A patent/JP451769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2-17 DE DE602005005887T patent/DE602005005887T2/de active Active
- 2005-02-17 EP EP05003465A patent/EP1580456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5-03-09 US US11/074,751 patent/US724356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3-21 CN CNB2005100542928A patent/CN10043062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3-22 KR KR1020050023737A patent/KR100603492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305221B (zh) * | 2005-12-09 | 2011-07-20 | 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双离合器变速箱的传动轴的轴承 |
CN101535680B (zh) * | 2006-11-17 | 2012-05-23 | 腓特烈斯港齿轮工厂股份公司 | 双离合器-曲折式变速器 |
CN104214284B (zh) * | 2007-01-03 | 2019-02-12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具有副轴齿轮传动的多速双离合器传动装置 |
CN104214284A (zh) * | 2007-01-03 | 2014-12-17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具有副轴齿轮传动的多速双离合器传动装置 |
CN101255906B (zh) * | 2007-03-01 | 2011-04-20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具有液力变矩器和轴向紧凑七档双离合器变速器的动力系 |
CN101839311B (zh) * | 2009-03-20 | 2013-01-30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具有副轴和倒档轴的双离合多级变速器 |
CN101839311A (zh) * | 2009-03-20 | 2010-09-22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公司 | 具有副轴和倒档轴的双离合多级变速器 |
CN103069194A (zh) * | 2010-08-17 | 2013-04-24 | 兰博基尼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多速变速器 |
CN103069194B (zh) * | 2010-08-17 | 2015-11-25 | 兰博基尼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多速变速器 |
CN103573931A (zh) * | 2012-08-08 | 2014-02-12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变速器 |
CN109435929A (zh) * | 2018-10-08 | 2019-03-08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驻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09435929B (zh) * | 2018-10-08 | 2020-07-07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驻车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0182047A (zh) * | 2019-06-13 | 2019-08-30 | 淮阴工学院 |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传动一体化系统 |
CN114183506A (zh) * | 2020-09-15 | 2022-03-15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用变速器、车用动力系统及车辆 |
CN114183506B (zh) * | 2020-09-15 | 2023-05-09 |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用变速器、车用动力系统及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580456B1 (en) | 2008-04-09 |
DE602005005887D1 (de) | 2008-05-21 |
DE602005005887T2 (de) | 2009-05-28 |
EP1580456A2 (en) | 2005-09-28 |
JP4517694B2 (ja) | 2010-08-04 |
CN100430624C (zh) | 2008-11-05 |
KR20060044565A (ko) | 2006-05-16 |
US7243565B2 (en) | 2007-07-17 |
KR100603492B1 (ko) | 2006-07-24 |
US20050204840A1 (en) | 2005-09-22 |
EP1580456A3 (en) | 2006-08-09 |
JP2005265143A (ja) | 2005-09-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73570A (zh) | 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 | |
CN1673571A (zh) | 双离合器式手动变速器 | |
CN1224786C (zh) | 汽车自动变速器 | |
CN1626852A (zh) | 双离合器变速装置 | |
CN1828089A (zh) | 具有四个行星齿轮组的九速变速器 | |
CN1683811A (zh) | 用于变速器的驻车机构 | |
CN1815061A (zh) | 复式离合器变速器 | |
US7987739B2 (en) | Transmission | |
CN1483948A (zh) | 有多个换档部件的变速器,尤其自动变速器 | |
CN1842664A (zh) | 双离合器手动变速箱 | |
CN1696537A (zh) | 带式无级变速器 | |
CN1743699A (zh) | 自动变速器的六档传动系 | |
CN1869479A (zh) | 分流式无级变速器 | |
CN1498317A (zh) | 多级变速器 | |
CN101059154A (zh) | 离合器致动器、发动机单元和跨骑式车辆 | |
CN1811224A (zh) | 具有四个行星齿轮组的八速变速箱 | |
CN1621715A (zh) | 双离合器变速箱 | |
CN1104573C (zh) | 减少尺寸的高功率复合传动装置 | |
CN1957193A (zh) | 尤其是带有双离合器的机动车辆齿轮箱 | |
CN1945066A (zh) | 用于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 |
CN1476518A (zh) | 起步离合器装置 | |
CN1815062A (zh) | 用于车辆自动变速器的六速动力系 | |
CN101063478A (zh) | 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 | |
CN1890492A (zh) | 皮带式无级变速器 | |
CN1734123A (zh) | 车辆用自动变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05 Termination date: 20180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