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9014B - 车辆用冲击吸收体及具有其的车辆用内饰部件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冲击吸收体及具有其的车辆用内饰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9014B
CN103569014B CN201310327428.2A CN201310327428A CN103569014B CN 103569014 B CN103569014 B CN 103569014B CN 201310327428 A CN201310327428 A CN 201310327428A CN 103569014 B CN103569014 B CN 1035690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bsorbing body
sidewall portion
vehicle door
side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274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9014A (zh
Inventor
N·I·萨卡拉
石崎享
新井善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dell Automobile Holding Co ltd
Ryder Automobile Co ltd
Ryder Automobile Cooperative
SMRC Automotive Holdings Netherlands BV
Original Assignee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5690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90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90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90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60J5/0451Block or short strip-type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4Padded linings for the vehicle interior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added or non-padded linings
    • B60R21/0428Padded linings for the vehicle interior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s associated with padded or non-padded linings associated with the side doors or panels, e.g. displaced towards the occupants in case of a side colli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冲击吸收体,能够有效地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本发明的冲击吸收体是中空的箱体,其具有:顶面部,在侧面撞击时接受来自外板面板的冲撞负荷,具有直线状的缘部;侧壁部,从该顶面部的各缘部朝向车门饰板延伸;以及基部,与侧壁部的端缘部连接,形成为朝向车门饰板开口,并且在侧面撞击时接受冲撞负荷,基部被安装于车门饰板,在冲击吸收体上,形成有设置在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并从基部延伸的狭缝,侧壁部具有朝向冲击吸收体的侧方且外方倾斜的倾斜部,冲击吸收体具有肋部件,该肋部件在中空的箱体的内方从顶面部朝向基部延伸,并且延伸成将相邻的侧壁部分别彼此连结。

Description

车辆用冲击吸收体及具有其的车辆用内饰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体,尤其涉及设置在车辆的外板面板与该外板面板上所安装的车门饰板之间的乘员保护用的冲击吸收体。
背景技术
汽车的门等上所设置的车辆用内饰部件在像其他车辆等从侧面向本车辆冲撞这样的侧面冲撞时(侧面撞击时),当施加有来自车辆侧方的冲击负荷时,该内饰部件本身挠曲变形而吸收冲击负荷,减轻向乘员施加的负荷,保护乘员。
作为这样的内饰部件上所设置的、用于在冲撞时主要保护乘员的腰部及肩部的能量吸收体,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中空构造体的侧壁上形成凹状肋而得到稳定的冲击吸收性能的冲击吸收体。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由树脂成型体构成的筒状部的侧壁上设置薄壁部而有效地吸收冲击能量的冲击吸收构造体。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在侧面撞击时屈曲变形而吸收冲击的由树脂制的中空箱体构成的冲击吸收体。在该专利文献3的冲击吸收体中,在其顶面壁与2个侧面壁的角落部形成切角部并且设置内表面肋,抑制冲撞初期的反作用力急剧上升,并且消除冲撞后半期的反作用力的过度下降。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10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09085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012559号公报
在此,近年来,为了满足预定的冲撞安全基准,各汽车制造商按各车辆种类、以及认为乘员的腰部及肩部会冲撞到的车门饰板上的各安装位置,分别设定侧面撞击时的冲击吸收体的冲击吸收特性(相对于冲击吸收体的总能量吸收量及变形量的负荷特性等规格)。为了得到这样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冲击吸收体的设计需要考虑按车辆种类各不相同的外板面板与车门饰板之间的空间的制约、在车门饰板上的安装位置等来进行。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难以将汽车制造商所设定的各车辆种类或各安装位置的冲击吸收体的规格及制约全部满足,期待设计的通用性更高且切实地满足所要求的冲击吸收特性的冲击吸收体的新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的冲击吸收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冲击吸收体,用于保护乘员,设置在车辆的外板面板与该外板面板上所安装的车门饰板之间,其特征在于,该冲击吸收体被设置于在侧面撞击时车室内的乘员的腰部或肩部可能与车门饰板冲撞的部分,冲击吸收体具有:顶面部,在侧面撞击时接受来自外板面板的冲撞负荷,具有至少4个直线状的缘部;多个侧壁部,从该顶面部的各缘部朝向车门饰板延伸;以及基部,从这些侧壁部的车门饰板侧的各端缘部向侧方延伸,和这些各端缘部一起在侧面撞击时接受冲撞到车门饰板的乘员的冲撞负荷,冲击吸收体是形成有由这些基部包围且朝向车门饰板开口的开口部的中空的箱体,冲击吸收体的基部的一部分被安装于车门饰板,在冲击吸收体上,在多个侧壁部的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形成有至少2组从基部延伸的狭缝,冲击吸收体的多个侧壁部具有朝向其侧方且外方倾斜的倾斜部,冲击吸收体还设置有至少2组肋部件,该肋部件在中空的箱体的内方从顶面部朝向基部延伸,并且延伸成将相邻的侧壁部彼此连结。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形成有由冲击吸收体的基部包围的开口部,从该基部延伸的狭缝形成在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并且,多个侧壁部具有朝向其侧方且外方倾斜的倾斜部,因此在冲撞初期(冲击吸收体接受到冲撞负荷的初期),通过狭缝,首先在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产生龟裂,随着该龟裂的进展,各侧壁部由于具有倾斜部而能够有效地朝向侧方展开地变形。由此,能够吸收冲撞初期的冲撞能量。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设置有将相邻的侧壁部彼此连结的肋部件,因此尤其在冲撞中期,通过这样的肋部件,能够调节上述侧壁部的展开变形的程度来调节冲撞能量的吸收量。进一步,在冲撞中期及冲撞后期,通过这样的肋部件本身的变形,能够吸收冲撞能量。在此,例如通过将各侧壁部及肋部件的厚度、高度及侧壁部所具有的倾斜部的倾斜角等预先调整即在设计阶段通过实验及分析等优化为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能够调节上述的侧壁部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其展开变形的程度的基于肋部件的调节量、及肋部件本身的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因此,在冲撞初期、中期及后期,能够有效地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狭缝形成为三角形状,且形成为其顶点位于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的预定的高度位置。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狭缝是顶点形成在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的三角形状,因此能够有效地在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产生龟裂。此外,通过预先调整狭缝距离基部的高度位置(预定的高度位置),能够调整冲撞初期的冲击吸收特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多个侧壁部具有:第1侧壁部分,从顶面部朝向车门饰板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到预定的高度位置;和第2侧壁部分,即为从预定的高度位置延伸到基部的倾斜部。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通过预先调整侧壁部的第1侧壁部分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从顶面部到预定的高度位置的距离)、以及倾斜部即第2侧壁部分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从预定的高度到基部的距离),调节从冲撞初期起侧壁部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由此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侧壁部的倾斜部形成为从顶面部延伸到基部。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侧壁部的倾斜部从顶面部延伸到基部,因此能够使侧壁部更有效地朝向侧方展开地变形。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肋部件具有:第1肋部分,从彼此相邻的侧壁部中的一个侧壁部朝向中空的箱体的内方延伸;第2肋部分,从彼此相邻的侧壁部中的另一个侧壁部朝向中空的箱体的内方延伸;以及第3肋部分,延伸为将这些第1肋部分及第2肋部分彼此连接。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通过预先调整第1肋部分、第2肋部分及第3肋部分各自的厚度、高度、宽度,能够调节侧壁部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及其展开变形的程度的基于肋部件的调节量,由此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肋部件从顶面部到预定的高度位置延伸成,在其基部侧的端缘与基部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隔。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通过预先调整肋部件的基部侧的端缘的高度位置,能够调节侧壁部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及其展开变形的程度的基于肋部件的调节量。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从顶面部延伸到与基部相同的高度位置。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到基部的高度位置,因此能够从冲撞初期调节侧壁部的展开变形的程度的基于肋部件的调节量。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R形状部分。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在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形成有R形状部分,因此与在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没有形成R形状部分的情况相比,狭缝的龟裂的进展程度慢或不进展,由此能够将侧壁部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调整为,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肋部件沿着侧壁部从顶面部的高度位置到预定的高度位置为止与侧壁部连接,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的R形状部分从顶面部的高度位置形成到与沿着侧壁部连接的肋部件的高度位置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形成在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的R形状部分形成到与肋部件在侧壁部上的连接部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使狭缝的龟裂的进展程度在连接有肋部件的部分难以进展或不进展,由此能够调节侧壁部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及其展开变形的程度的基于肋部件的调节量,且能够更切实地得到肋部件本身的变形所实现的能量吸收。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冲击吸收体的基部在至少2处具有安装于车门饰板的安装部,这些安装部被固定成在侧面撞击时其安装被解除。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由于冲击吸收体的基部在车门饰板上的安装部被固定为在侧面撞击时其安装被解除,因此在侧面撞击时,能够更有效地使侧壁部朝向侧方展开地变形。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车辆用内饰部件,设置在车辆的外板面板的车室侧,其特征在于,具有:车门饰板,安装在外板面板上;和乘员保护用的冲击吸收体,安装在该车门饰板上,该冲击吸收体被设置于在侧面撞击时车室内的乘员的腰部或肩部可能与车门饰板冲撞的部分,冲击吸收体具有:顶面部,在侧面撞击时接受来自外板面板的冲撞负荷,具有至少4个直线状的缘部;多个侧壁部,从该顶面部的各缘部朝向车门饰板延伸;以及基部,从这些侧壁部的车门饰板侧的各端缘部向侧方延伸,和这些各端缘部一起在侧面撞击时接受冲撞到车门饰板的乘员的冲撞负荷,冲击吸收体是形成有由这些基部包围且朝向车门饰板开口的开口部的中空的箱体,冲击吸收体的基部的一部分被安装于车门饰板,在冲击吸收体上,在多个侧壁部的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形成有至少2组从基部延伸的狭缝,冲击吸收体的多个侧壁部具有朝向其侧方且外方倾斜的倾斜部,冲击吸收体还设置有至少2组肋部件,该肋部件在中空的箱体的内方从顶面部朝向基部延伸,并且延伸成将相邻的侧壁部彼此连结。
在这样构成的本发明中,形成有由冲击吸收体的基部包围的开口部,从该基部延伸的狭缝形成在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并且,多个侧壁部具有朝向其侧方且外方倾斜的倾斜部,因此在冲撞初期(冲击吸收体接受到冲撞负荷的初期),通过狭缝,首先在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产生龟裂,随着该龟裂的进展,各侧壁部由于具有倾斜部而能够有效地朝向侧方展开地变形。由此,能够吸收冲撞初期的冲撞能量。此外,在本发明中,由于设置有将相邻的侧壁部彼此连结的肋部件,因此尤其在冲撞中期,通过这样的肋部件,能够调节上述侧壁部的展开变形的程度来调节冲撞能量的吸收量。进一步,在冲撞中期及冲撞后期,通过这样的肋部件本身的变形,能够吸收冲撞能量。在此,主要通过将各侧壁部及肋部件的厚度、高度及侧壁部所具有的倾斜部的倾斜角等预先调整即在设计阶段通过实验及分析等优化为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能够调节上述的侧壁部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其展开变形的程度的基于肋部件的调节量、及肋部件本身的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因此,能够实现在冲撞初期、中期及后期能够通过上述的冲击吸收体有效地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的车辆用内饰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吸收体,能够有效地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车室侧观察设置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车辆用内饰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从外板面板侧观察设置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车辆用内饰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在车辆用内饰部件与车辆的门的外板面板之间的配置的、和车辆的门的外板面板一起表示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4是从冲击吸收体的顶面部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冲击吸收体的基部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图,图6(a)是冲击吸收体的俯视图,图6(b)是冲击吸收体的仰视图,图6(c)是冲击吸收体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肋部件的3个变形例的从冲击吸收体的基部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在侧面撞击时所施加的冲击负荷及在冲击吸收体上所产生的变形力的概念的与图3同样地表示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在侧面撞击时接受冲撞负荷而变形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a)是表示变形前的冲击吸收体的图,图9(b)是表示在变形后冲击吸收体的狭缝展开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在侧面撞击时接受冲撞负荷而变形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a)是表示变形前的冲击吸收体的图,图10(b)是表示从冲撞初期到中期的冲击吸收体的变形状态的图,图10(c)是表示从冲撞中期到后期的冲击吸收体的变形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用于测定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冲击吸收特性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通过图1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冲击吸收体的冲击吸收特性的结果的线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车辆用内饰部件
2 车门饰板
4 腰部冲撞区域
6 肩部冲撞区域
8 冲击吸收体
10 外板面板
12 顶面部
14 顶面部的缘部
18 侧壁部
18a 侧壁部的倾斜部、第2侧壁部分
18b 侧壁部的第1侧壁部分
18c 侧壁部的端缘部
20 R形状部分
22 基部
24 安装部
26 狭缝
28 相邻的侧壁部之间的边界部、相邻的侧壁部之间的角部
30 肋部件
30a 第1肋部分
30b 第2肋部分
30c 第3肋部分
30d 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及设置有该冲击吸收体的车门饰板(Door trim)。
首先,通过图1至图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门饰板、外板面板及相对于它们的冲击吸收体的配置。图1是从车室侧表示设置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车辆用内饰部件的立体图,图2是从外板面板侧表示设置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车辆用内饰部件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在车辆用内饰部件与车辆的门的外板面板之间的配置的、和车辆的门的外板面板一起表示的沿着图2的III-III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1所示的车辆用内饰部件1是在车辆的外板面板的车室侧所设置的车辆用内饰部件1,具有在外板面板的车室侧所安装的车门饰板2。图1中用假想线表示在侧面撞击时车室内的乘员的腰部可能冲撞到车门饰板2的区域即腰部冲撞区域4、以及车室内的乘员的肩部可能冲撞到车门饰板2的区域即肩部冲撞区域6。
此外,如图2及图3所示,车辆用内饰部件1具有在车门饰板2的外板面板10侧所安装的乘员保护用的冲击吸收体8。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冲击吸收体8设置在腰部冲撞区域4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一般情况下,肩部冲撞区域6处的外板面板10与车门饰板2之间的间隔比腰部冲撞区域4处的外板面板10与车门饰板2之间的间隔狭窄。因此,在这种间隔狭窄的区域安装冲击吸收体8的情况下,冲击吸收体8与例如图2及图3所示的在腰部冲撞区域4所安装的冲击吸收体8相比,形成为与车门饰板2大致垂直的方向的尺寸(高度)小、与车门饰板2大致平行的方向的尺寸(宽度或深度)大的形状。
接着,通过图4至图6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8的结构。图4是从冲击吸收体8的顶面部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8的立体图,图5是从冲击吸收体8的基部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8的立体图,图6(a)是冲击吸收体8的俯视图,图6(b)是冲击吸收体8的仰视图,图6(c)是冲击吸收体8的侧视图。
如图4至图6所示,冲击吸收体8整体上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的中空的箱体,形成为其一面开口。优选的是,冲击吸收体8由配合有乙烯-丙烯-二烯橡胶(EPDM)的聚丙烯(PP)来制造,但也可以用聚丙烯单体、其他烯烃系热塑性弹性体(TPO)来制造。
该冲击吸收体8具有接受侧面撞击时来自外板面板10的冲撞负荷的顶面部12。该顶面部12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具有4个直线状的缘部14。此外,在顶面部12的中央,形成有八边形的开口16。
在此,如图2及图3所示,在冲击吸收体8安装在车门饰板2上的情况下,顶面部12被配置成与外板面板10对置。由此,在侧面撞击时,因来自车辆外部的负荷而变形的外板面板10与顶面部12接触,顶面部12接受来自外板面板10的冲撞负荷。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更有效地接受来自外板面板10的冲撞负荷,顶面部12被配置成与外板面板10大致平行。
接着,在冲击吸收体8上具有从顶面部12的各缘部14朝向车门饰板2延伸的4个侧壁部18。各侧壁部18具有倾斜部18a,随着从顶面部12的缘部14靠向车门饰板2,上述倾斜部18a向冲击吸收体8的侧方且外方即与顶面部12大致平行的方向且朝向冲击吸收体8的外侧的方向倾斜。即,冲击吸收体8通过形成该倾斜部18a,整体上形成为随着从顶面部12靠向车门饰板2而扩展。
更详细地说,各侧壁部18具有:垂直侧壁部分(第1侧壁部分)18b,从顶面部12的缘部14朝向车门饰板2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到预定的高度位置(即沿着与顶面部12垂直的方向从顶面部12分离了预定的长度的位置);和倾斜侧壁部分(第2侧壁部分)18a,从该预定的高度位置延伸到侧壁部18的与顶面部12相反侧的端缘部18c。其中倾斜侧壁部分18a成为上述倾斜部18a,朝向冲击吸收体8的侧方且外方倾斜。该垂直侧壁部分18b与倾斜侧壁部分18a的边界的高度位置及倾斜部18a的倾斜角是根据冲击吸收体8的规格来适当设定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彼此相邻的各侧壁部18的边界部(侧壁部彼此连接的角部)28的一部分,形成有R形状部分20。即,2个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上所形成的冲击吸收体8的各角部,从顶面部12朝向车门饰板2详细地说是在后述的预定长度上被实施R倒圆即R倒角。
此外,从图4及图6(c)可知,在冲击吸收体8上,在与其顶面部12相反侧的基部侧设置有基部22。如图4至图6所示,基部22形成为从各侧壁部18的端缘部18c(各侧壁部18的与顶面部12相反侧的端缘部18c)向冲击吸收体8的侧方且外方延伸的凸缘状。此外,在冲击吸收体8上,被该基部22包围而形成有朝向车门饰板2开口的开口部23。在侧面撞击时,若乘员向车门饰板2冲撞,则冲撞负荷经由车门饰板2传递到冲击吸收体8的各端缘部18c及基部22,各端缘部18c及基部22接受冲撞负荷。
该基部22具有向车门饰板2安装的3个安装部24。各安装部24形成为从基部22向冲击吸收体8的侧方且外方突出的平板状的翼片(Tab)。在这些各安装部24上,形成有供车门饰板2的对应的位置上所形成的树脂销插通的插通孔24a。在各安装部24的插通孔24a中插通车门饰板2的树脂销,并焊接各树脂销的顶端部,由此能够将冲击吸收体8安装在车门饰板2上。这些安装部24被临时固定,以在侧面撞击时其安装被解除。即,在侧面撞击时,树脂销从安装部24脱落,安装部24相对于车门饰板2的安装被解除。
接着,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分别形成有从基部22延伸的狭缝26。这些狭缝26是底边形成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且基部22、顶点形成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的三角形状,从基部22延伸到预定的高度位置。该狭缝26的高度(即,沿着与顶面部12垂直的方向的狭缝26距离基部22的长度)是根据冲击吸收体8的规格适当设定的。
接着,如图5及图6所示,冲击吸收体8具有在中空的箱体的内方从顶面部12朝向基部22延伸并且延伸为将相邻的侧壁部18彼此连结的肋部件3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6(b)所示,在2个侧壁部18彼此相邻的4个角分别设置有肋部件30。
更详细地说,肋部件30具有从彼此相邻的2个侧壁部18中的一个朝向中空的箱体的内方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第1肋部分30a、从彼此相邻的2个侧壁部18中的另一个朝向中空的箱体的内方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第2肋部分30b、以及以将这些第1肋部分30a及第2肋部分30b彼此连接的方式延伸的第3肋部分30c。其中,各第3肋部分30c的顶面部12侧的端缘分别与顶面部12上所形成的八边形的开口16中的1边连接。
接着,如图3、图5及图6(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肋部件30a、30b、30c形成为,沿着与顶面部12垂直的方向延伸到顶面部12与基部22之间的预定的高度位置。由此,在这些肋部件30a、30b、30c的基部22侧的端缘与基部22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隔。
此外,第1肋部分30a及第2肋部分30b具有沿着侧壁部18从顶面部12到预定的高度位置为止与侧壁部18连接的连接部30d(参照图5)。在此,上述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的R形状部分20形成到与这些连接部30d距离顶面部12的高度大致相同的高度。即,沿着与顶面部12垂直的方向的肋部件30的长度与同样沿着与顶面部12垂直的方向的R形状部分20的长度大致相等。
接着,构成肋部件30的第1肋部分30a、第2肋部分30b.及第3肋部分30c各自的高度(沿着与顶面部12垂直的方向的距离顶面部12的长度)是根据冲击吸收体8的规格适当设定的。即,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1肋部分30a、第2肋部分30b及第3肋部分30c的高度相等,分别延伸到顶面部12与基部22之间的高度位置,但也有设置与此不同高度的肋部件30的情况。
接着,通过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肋部件的变形例。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的肋部件的变形例的从冲击吸收体的基部侧观察的立体图。
在该变形例中,例如如图7(a)所示,也可以将第1肋部分30a及第2肋部分30b形成为延伸到顶面部12与基部22之间的高度位置,且将第3肋部分30c形成为延伸到比第1肋部分30a及第2肋部分30b低的高度位置。
此外,如图7(b)所示,也可以将第1肋部分30a、第2肋部分30b及第3肋部分30c形成为从顶面部12延伸到基部22的高度位置。
此外,如图7(c)所示,也可以将第1肋部分30a、第2肋部分30b及第3肋部分30c形成为延伸到比图5所示的例子低的高度位置。
接着,通过图8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8在侧面撞击时的变形的方式。
图8是从与图3相同的视点表示作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8的冲撞负荷及冲击吸收体8的变形方向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在侧面撞击时接受冲撞负荷而变形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a)是表示变形前的冲击吸收体的图,图9(b)是表示在变形后冲击吸收体的狭缝展开的状态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在侧面撞击时接受冲撞负荷而变形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a)是表示变形前的冲击吸收体的图,图10(b)是表示从冲撞初期到中期的冲击吸收体的变形状态的图,图10(c)是表示从冲撞中期到后期的冲击吸收体的变形状态的图。
首先,如图8所示,在侧面撞击时,乘员从车室侧向车门饰板2冲撞,从而冲撞负荷经由车门饰板2传递到冲击吸收体8的端缘部18c及基部22,这些端缘部18c及基部22接受冲撞负荷。此外,在侧面撞击时,由于来自车辆外部的负荷,外板面板10变形并与顶面部12接触时,顶面部12接受来自外板面板10的冲撞负荷。
即,冲击吸收体8从车门饰板2和外板面板10在与顶面部12大致垂直的方向上接受负荷。此时,由于冲击吸收体8的各侧壁部18具有朝向冲击吸收体8的侧方且外方倾斜的倾斜部18a,因此在各侧壁部18上作用有使各侧壁部18进一步向侧方且外方扩展的如图8所示的弯矩。此外,在侧面撞击时,树脂销从安装部24脱落,安装部24相对于车门饰板2的安装被解除,从而各侧壁部18更容易朝向侧方且外方变形。
接着,如图9所示,在侧面撞击时,当冲击吸收体8从车门饰板2和外板面板10在与顶面部12大致垂直的方向上接受负荷,作用有使侧壁部18向侧方且外方扩展的弯矩时,应力集中于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上所形成的狭缝26的顶点,从而在这些相邻的侧壁部18之间产生龟裂,如图9(b)所示,随着龟裂的进展,各侧壁部18变形为向侧方且外方进一步展开。通过这种龟裂的进展及侧壁部18的变形,冲撞初期(冲击吸收体8接受冲撞负荷的初期)的冲撞能量被吸收。
接着,如图10所示,在侧面撞击时,当冲击吸收体8从车门饰板2和外板面板10在与顶面部12大致垂直的方向上接受负荷,作用有使侧壁部18向侧方且外方扩展的弯矩(参照图8)时,如图10(b)所示,随着侧壁部18向侧方且外方进一步展开地变形,将相邻的侧壁部18彼此连结的肋部件30也变形。即,通过肋部件30的变形,冲撞初期的冲撞能量被吸收。
之后,如图10(c)所示,若侧壁部18向侧方且外方进一步展开,则应力集中于肋部件30连接到侧壁部18的连接部30d,从而在连接部30d产生龟裂,肋部件30变形为从侧壁部18剥离。这样通过肋部件30从侧壁部18剥离,主要在从冲撞中期到后期,冲撞能量被吸收。
此外,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肋部件30a、30b、30c的基部22侧的端缘与基部22之间形成有预定的间隔的情况下,在冲击吸收体8的变形(崩塌)进展,肋部件30a、30b、30c的基部22侧的端缘与车门饰板2接触之后,肋部件30a、30b、30c本身直接接受冲撞负荷,发生弯折、弯曲、扭转等变形,从而尤其从冲撞中期到冲撞后期,冲撞能量被大幅吸收。
接着,通过图11及图12,用实验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8的冲击吸收特性及变形的方式。
图11是表示用于测定冲击吸收体8的冲击吸收特性的实验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通过图1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冲击吸收体8的冲击吸收特性的结果的线图。
首先,用于实验的冲击吸收体8如图11所示安装在车门饰板2上,其顶面部12固定于固定壁(夹具)32。从车门饰板2侧沿着与顶面部12垂直的方向(图11中的x轴方向),使负荷体(假想为乘员的腰部或肩部等的刚体)34朝向车门饰板2移动,经由车门饰板2向冲击吸收体8施加负荷F。通过测定此时的负荷体34的位移(即冲击吸收体8的崩塌量)及负荷体34所施加的平均负荷(即冲击吸收体8接受的负荷),能够确定冲击吸收体8的冲击吸收特性。
这样得到的结果为图12,在图12中,横轴表示负荷体34与车门饰板2接触之后的位移(即冲击吸收体8的崩塌量),左侧的纵轴表示负荷体34所施加的平均负荷(即冲击吸收体8接受的负荷),右侧的纵轴表示根据位移及平均负荷计算的冲击吸收体8的能量吸收量。
在该实验中,使用图4至图6所示的冲击吸收体8(即,肋部件30延伸到顶面部12与基部22之间的高度位置的冲击吸收体8,在此称为第1冲击吸收体8)、以及如图7(b)所示肋部件30延伸到基部22的高度位置且与第1冲击吸收体8相比狭缝26的高度低的冲击吸收体8(称为第2冲击吸收体8)这2种冲击吸收体8。另外,该实验中所使用的任何冲击吸收体8中,侧壁部18的厚度均为2.5mm,肋部件30的厚度均为2.0mm。
在图12中,实线表示对第1冲击吸收体8施加的平均负荷,虚线表示对第2冲击吸收体8施加的平均负荷。此外,单点划线表示第1冲击吸收体8的能量吸收量,双点划线表示第2冲击吸收体8的能量吸收量。
如上所述,与第1冲击吸收体8相比,第2冲击吸收体8的狭缝26的高度低。即,与第1冲击吸收体8的侧壁部18相比,第2冲击吸收体8的侧壁部18中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处被狭缝26分断的长度短,因此难以向侧方且外方变形。因此,如图12所示,在冲撞初期,对第2冲击吸收体8施加的平均负荷(虚线)大于对第1冲击吸收体8施加的平均负荷(实线),第2冲击吸收体8的能量吸收量(双点划线)大于第1冲击吸收体8的能量吸收量(单点划线)。
此外,如上所述,与第1冲击吸收体8相比,第2冲击吸收体8的肋部件30的高度高。即,肋部件30将相邻的侧壁部18彼此连结从而保持这些侧壁部18的力方面,第2冲击吸收体8强。此外,肋部件30与侧壁部18连接的连接部30d的长度方面,第2冲击吸收体8长,因此与第1冲击吸收体8的侧壁部18相比,第2冲击吸收体8的侧壁部18通过肋部件30提高了刚性。因此,与第1冲击吸收体8的侧壁部18相比,第2冲击吸收体8的侧壁部18难以向侧方且外方变形。
此外,肋部件30与侧壁部18连接的连接部30d的长度方面,第2冲击吸收体8长,因此肋部件30从侧壁部18剥离时吸收的冲撞能量方面,第2冲击吸收体8大于第1冲击吸收体8。
因此,如图12所示,主要在从冲撞中期到后期,对第2冲击吸收体8施加的平均负荷大于对第1冲击吸收体8施加的平均负荷,第2冲击吸收体8的能量吸收量大于第1冲击吸收体8的能量吸收量。
这样,可知通过预先调整狭缝26的高度、肋部件30的厚度及高度,能够改变冲击吸收体8的冲击吸收特性。
在此,以下表中表示狭缝26的高度及肋部件30的厚度及高度的调整内容与所对应的冲击吸收特性的变化之间的主要关系。
[表1]
此外,通过预先调整侧壁部18的厚度、倾斜部18a的倾斜角度、或R形状部分20的长度及其R的大小,能够改变冲击吸收特性。例如,通过增大侧壁部18的厚度,侧壁部18的刚性提高,因此从冲撞初期到后期,平均负荷增大。此外,倾斜部18a通过将倾斜部18a的倾斜角度调整为,与图示的本实施方式相比,更接近与顶面部12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即倾斜部18a的倾斜角度朝向冲击吸收体8的侧方且外方进一步增大,从而在冲撞初期侧壁部18容易向冲击吸收体8的侧方且外方变形,因此冲撞初期的平均负荷减小。此外,通过增大R形状部分20的长度,在边界部28处增大龟裂的进展长度,从冲撞初期到中期,能够更切实地调节平均负荷。此外,通过将R形状部分20的R的曲率半径适当选择为减小或增大边界部28处的龟裂的进展程度,从冲撞初期到中期,能够减小或增大平均负荷。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冲击吸收体8形成为长方体状的中空的箱体,但也可以将冲击吸收体8形成为例如上述的顶面部12具有五边形、且形成有5个如上所述的侧壁部18的五棱柱以上的多棱柱状的中空箱体。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侧壁部18具有从顶面部12的缘部14朝向车门饰板2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到预定的高度位置的第1侧壁部分18b、以及从该预定的高度位置延伸到侧壁部18的与顶面部12相反侧的端缘部18c的第2侧壁部分18a,但如图13所示,也可以将侧壁部18整体设为倾斜部18a。即,也可以将侧壁部18的倾斜部18a形成为从顶面部12延伸到基部22。由此,能够使侧壁部18更有效地朝向侧方展开地变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各边界部28全部形成有狭缝26,但只要在2处以上的边界部28形成有狭缝26即可。例如,也可以在相邻的2处的边界部28形成狭缝26,在其他2处的边界部28不形成狭缝26。或者,也可以在位于对角的2处的边界部28形成狭缝26,在其他2处的边界部28不形成狭缝26。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2个侧壁部18彼此相邻的4处的角分别设置有肋部件30,但只要将肋部件30设置为至少将2组相邻的侧壁部18分别彼此连结即可。例如,也可以在相邻的2处的角设置肋部件30,在其他角不设置肋部件30。或者,在位于对角的2处的角设置肋部件30,在其他角不设置肋部件3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狭缝26和肋部件30分别形成在4处,但狭缝26和肋部件30的数量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在位于对角的2处的边界部28形成狭缝26,且在2个侧壁部18彼此相邻的4处的角分别设置肋部件30。这样通过预先调整狭缝26及肋部件30的数量,在冲撞初期、中期及后期,能够有效地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冲击吸收体8固定在车门饰板2上的部位是3处(安装部24为3个),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2处或4处。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冲击吸收体8的作用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冲击吸收体8在冲击吸收体8的基部22形成有开口,从该基部22延伸的狭缝26形成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且多个侧壁部18具有朝向其侧方且外方倾斜的倾斜部18a,因此在冲撞初期,通过狭缝26首先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产生龟裂,随着该龟裂的进展,由于各侧壁部18具有倾斜部18a,因此能够有效地朝向侧方展开地变形。由此,能够吸收冲撞初期的冲撞能量。此外,在冲击吸收体8上设置有将相邻的侧壁部18彼此连结的肋部件30,因此尤其在冲撞中期,通过这样的肋部件30,能够调节上述的侧壁部18的展开变形的程度来调节冲撞能量的吸收量。此外,在冲撞中期及冲撞后期,通过这样的肋部件30本身的变形,能够吸收冲撞能量。在此,主要通过将各侧壁部18及肋部件30的厚度、高度及侧壁部18所具有的倾斜部18a的倾斜角等预先调整即在设计阶段通过实验及分析等优化为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能够调节上述的侧壁部18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其展开变形的程度的肋部件30的调节量、及肋部件30本身的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因此,在冲撞初期、中期及后期,能够有效地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
此外,狭缝26是顶点形成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的三角形状,因此能够有效地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产生龟裂。此外,通过预先调整狭缝26距离基部22的高度位置(预定的高度位置),能够调整冲撞初期的冲击吸收特性。
此外,通过预先调整侧壁部18的第1侧壁部分18b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从顶面部12到预定的高度位置的距离)、以及倾斜部18a即第2侧壁部分18a在高度方向上的长度(从预定的高度到基部22的距离),调节从冲撞初期起侧壁部18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由此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
此外,通过预先调整第1肋部分30a、第2肋部分30b及第3肋部分30c各自的厚度、高度、宽度,能够调节侧壁部18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及其展开变形的程度的肋部件30的调节量,由此能够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
此外,通过预先调整肋部件30的基部22侧的端缘的高度位置,能够调节侧壁部18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及其展开变形的程度的肋部件30的调节量。
此外,通过将肋部件30延伸到基部22的高度位置,能够从冲撞初期调节侧壁部18的展开变形的程度的肋部件30的调节量。
此外,由于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形成有R形状部分20,因此与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没有形成R形状部分20的情况相比,使狭缝26的龟裂的进展程度慢或不进展,由此能够将侧壁部18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调整为,得到所希望的冲击吸收特性。
此外,由于在相邻的侧壁部18的边界部28所形成的R形状部分20形成到与肋部件30在侧壁部18上的连接部30d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使狭缝26的龟裂的进展程度在没有连接有肋部件30的部分难以进展或不进展,由此能够调节侧壁部18的展开变形所实现的冲撞能量吸收量及其展开变形的程度的肋部件30的调节量,且能够更切实地得到肋部件30本身的变形所实现的能量吸收。
此外,由于冲击吸收体8的基部22在车门饰板2上的安装部24被临时固定为在侧面撞击时其安装被解除,因此在侧面撞击时,能够更有效地使侧壁部18朝向侧方展开地变形。

Claims (10)

1.一种冲击吸收体,用于保护乘员,设置在车辆的外板面板与该外板面板上所安装的车门饰板之间,其特征在于,
该冲击吸收体被设置于在侧面撞击时车室内的乘员的腰部或肩部可能与上述车门饰板冲撞的部分,
上述冲击吸收体具有:顶面部,在侧面撞击时接受来自上述外板面板的冲撞负荷,具有至少4个直线状的缘部,并且在所述顶面部的中央具有开口;多个侧壁部,从该顶面部的各缘部朝向上述车门饰板延伸;以及基部,从这些侧壁部的上述车门饰板侧的各端缘部向侧方延伸,和这些各端缘部一起在侧面撞击时接受冲撞到车门饰板的乘员的冲撞负荷,上述冲击吸收体是形成有由这些基部包围且朝向上述车门饰板开口的开口部的中空的箱体,
上述冲击吸收体的基部的一部分被安装于上述车门饰板,
在上述冲击吸收体上,在上述多个侧壁部的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形成有至少2组从上述基部延伸的狭缝,
上述冲击吸收体的多个侧壁部具有朝向其侧方且外方倾斜的倾斜部,
上述冲击吸收体还设置有至少2组肋部件,该肋部件在上述中空的箱体的内方从上述顶面部朝向上述基部延伸,并且延伸成将相邻的侧壁部彼此连结,并且
其中,上述肋部件具有:第1肋部分,从彼此相邻的侧壁部中的一个侧壁部朝向上述中空的箱体的内方延伸;第2肋部分,从彼此相邻的侧壁部中的另一个侧壁部朝向上述中空的箱体的内方延伸;以及第3肋部分,延伸为将这些第1肋部分及第2肋部分彼此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狭缝形成为三角形状,且形成为其顶点位于上述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的预定的高度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侧壁部具有:
第1侧壁部分,从上述顶面部朝向上述车门饰板在大致垂直方向上延伸到预定的高度位置;和
第2侧壁部分,即为从上述预定的高度位置延伸到上述基部的上述倾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壁部的倾斜部形成为,从上述顶面部延伸到上述基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部件以在其上述基部侧的端缘与上述基部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隔的方式,从上述顶面部延伸到预定的高度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顶面部延伸到与上述基部相同的高度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有R形状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肋部件沿着上述侧壁部从上述顶面部的高度位置起到预定的高度位置为止与上述侧壁部连接,
上述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的R形状部分从上述顶面部的高度位置形成到与沿着上述侧壁部连接的上述肋部件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吸收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冲击吸收体的基部在至少2处具有安装于上述车门饰板的安装部,这些安装部被固定成在侧面撞击时其安装被解除。
10.一种车辆用内饰部件,设置在车辆的外板面板的车室侧,其特征在于,具有:
车门饰板,安装在上述外板面板上;和
乘员保护用的冲击吸收体,安装在该车门饰板上,
该冲击吸收体被设置于在侧面撞击时车室内的乘员的腰部或肩部可能与上述车门饰板冲撞的部分,
上述冲击吸收体具有:顶面部,在侧面撞击时接受来自上述外板面板的冲撞负荷,具有至少4个直线状的缘部,并且在所述顶面部的中央具有开口;多个侧壁部,从该顶面部的各缘部朝向上述车门饰板延伸;以及基部,从这些侧壁部的上述车门饰板侧的各端缘部向侧方延伸,和这些各端缘部一起在侧面撞击时接受冲撞到车门饰板的乘员的冲撞负荷,上述冲击吸收体是形成有由这些基部包围且朝向上述车门饰板开口的开口部的中空的箱体,
上述冲击吸收体的基部的一部分被安装于上述车门饰板,
在上述冲击吸收体上,在上述多个侧壁部的相邻的侧壁部的边界部,形成有至少2组从上述基部延伸的狭缝,
上述冲击吸收体的多个侧壁部具有朝向其侧方且外方倾斜的倾斜部,
上述冲击吸收体还设置有至少2组肋部件,该肋部件在上述中空的箱体的内方从上述顶面部朝向上述基部延伸,并且延伸成将相邻的侧壁部彼此连结;并且
其中,上述肋部件具有:第1肋部分,从彼此相邻的侧壁部中的一个侧壁部朝向上述中空的箱体的内方延伸;第2肋部分,从彼此相邻的侧壁部中的另一个侧壁部朝向上述中空的箱体的内方延伸;以及第3肋部分,延伸为将这些第1肋部分及第2肋部分彼此连接。
CN201310327428.2A 2012-07-31 2013-07-31 车辆用冲击吸收体及具有其的车辆用内饰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90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69969A JP5628246B2 (ja) 2012-07-31 2012-07-31 車両用衝撃吸収体及びそれを有する車両用内装部品
JP2012-169969 2012-07-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9014A CN103569014A (zh) 2014-02-12
CN103569014B true CN103569014B (zh) 2017-07-14

Family

ID=49944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2742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9014B (zh) 2012-07-31 2013-07-31 车辆用冲击吸收体及具有其的车辆用内饰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60774B2 (zh)
JP (1) JP5628246B2 (zh)
CN (1) CN103569014B (zh)
DE (1) DE1020131079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82732B2 (en) * 2011-01-21 2016-07-0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oor assembly with anti-theft device
CN104619533B (zh) * 2012-07-23 2017-08-01 佛吉亚内饰系统印度私营责任有限公司 汽车减震器构件,包含该减震器构件的汽车门板组件和包括该汽车门板组件的汽车
JP5802190B2 (ja) * 2012-12-20 2015-10-28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室側壁構造
JP6383169B2 (ja) * 2014-03-31 2018-08-29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DE102014207752B4 (de) * 2014-04-24 2022-08-1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toßaufnahmeelement, Fahrzeugwandung und Fahrzeug mit einer Fahrzeugwandung
JP6156291B2 (ja) * 2014-09-01 2017-07-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構造
JP6278915B2 (ja) * 2015-02-20 2018-02-14 株式会社ニフコ 荷重伝達部材
DE102015205779B4 (de) * 2015-03-31 2021-02-25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Bedienelementengehäuse und Türinnenverkleidung mit einem solchen Bedienelementengehäuse
KR101732963B1 (ko) * 2015-11-04 2017-05-10 덕양산업 주식회사 충격흡수구조를 갖는 도어트림
CN105539348B (zh) * 2016-02-02 2018-05-08 东风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门饰板用吸能器
JP6540529B2 (ja) * 2016-02-04 2019-07-10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内装部品
US10479308B2 (en) * 2016-02-10 2019-11-19 Kasai Kogyo Co., Ltd. Damping member for vehicle
US10000112B2 (en) * 2016-09-08 2018-06-1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elvic load management using integrated collapsible features in door trim panel
JP6608796B2 (ja) * 2016-10-26 2019-11-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衝撃吸収構造
US10336276B2 (en) * 2017-01-05 2019-07-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ergy absorber with varying stiffness
JP6649911B2 (ja) * 2017-03-10 2020-02-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部材
JP6937649B2 (ja) * 2017-09-29 2021-09-22 アイシン軽金属株式会社 衝撃吸収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衝撃吸収構造体
DE102017222015A1 (de) * 2017-12-06 2019-06-06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Verkleidungselement zur Verkleidung einer Seitenfläche eines Fahrzeuginnenraums
DE102017222274B4 (de) 2017-12-08 2024-03-0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
US10518615B2 (en) * 2018-03-20 2019-12-3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Upper reinforcement for a door trim panel and method of tuning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US10953820B2 (en) 2018-03-20 2021-03-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Upper reinforcement for a door trim panel and method of tuning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JP7078518B2 (ja) * 2018-11-07 2022-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
DE102021109420B3 (de) 2021-04-15 2022-10-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Adapteranordnung zur lösbaren Befestigung wenigstens eines Kindersitzes an einer Fondsitzbank mittels eines Isofix-Befestigungssystems
DE102022206303A1 (de) 2022-06-23 2023-12-28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Deformationselement und Fahrzeug mit wenigstens einem Deformationsel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9483B2 (ja) 1990-12-19 2000-02-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処理装置
US5934730A (en) * 1994-07-01 1999-08-10 Nissan Motor Co., Ltd Energy absorbing door panel
JP3328072B2 (ja) * 1994-07-01 2002-09-24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トリム
JP3214247B2 (ja) * 1994-08-31 2001-10-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ドアトリムのエネルギ吸収構造
US5636866A (en) * 1994-09-21 1997-06-10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Shock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motor vehicle
KR960013914A (ko) * 1994-10-04 1996-05-22 고오사이 아끼오 충격흡수 구조체
JP3403276B2 (ja) * 1995-09-08 2003-05-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ドアの衝撃吸収構造
JP2000177518A (ja) * 1998-12-16 2000-06-27 Kasai Kogyo Co Ltd 車両用側面衝突対応パッド構造
JP2003220912A (ja) * 2002-01-31 2003-08-05 T S Tec Kk 車輌における側突衝撃吸収体
JP4063019B2 (ja) 2002-09-03 2008-03-19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衝撃吸収構造体
JP4218879B2 (ja) 2003-05-16 2009-02-04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2004360790A (ja) * 2003-06-04 2004-12-24 Jsp Corp 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
DE102004046240B3 (de) * 2004-09-22 2006-01-12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Stoßabsorber aus einem Faserwerkstoff, insbesonder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tür
JP2009012560A (ja) 2007-07-03 2009-01-22 Kasai Kogyo Co Ltd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4925450B2 (ja) 2007-07-03 2012-04-25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5080965B2 (ja) 2007-12-31 2012-11-21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衝撃吸収体
JP5125704B2 (ja) * 2008-04-08 2013-01-2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側突用樹脂衝撃吸収体
JP5355023B2 (ja) * 2008-10-07 2013-11-27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内装部品
JP5288996B2 (ja) 2008-10-31 2013-09-11 キョーラ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衝撃吸収体
EP2223829B1 (en) 2009-02-27 2014-04-16 Kasai Kogyo Co., Ltd. Automotive Interior component
CA2656902C (en) 2009-03-03 2013-11-12 Kasai Kogyo Co., Ltd. Automotive interior component
US8011717B2 (en) 2009-03-03 2011-09-06 Kasai Kogyo Co., Ltd Automotive interior component
MX2009002532A (es) 2009-03-05 2010-09-27 Kasai Kogyo Kk Componente interior automotriz.
CN101850751B (zh) 2009-04-03 2014-12-10 河西工业株式会社 汽车用内装部件
JP5389508B2 (ja) * 2009-04-07 2014-01-15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室側壁構造
JP2010264971A (ja) * 2009-04-14 2010-11-25 Toyota Boshoku Corp 側突用樹脂衝撃吸収体の取付構造
JP5598693B2 (ja) * 2009-08-24 2014-10-01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衝撃吸収体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9014A (zh) 2014-02-12
US8960774B2 (en) 2015-02-24
JP5628246B2 (ja) 2014-11-19
US20140035322A1 (en) 2014-02-06
DE102013107901A1 (de) 2014-02-06
JP2014028572A (ja) 201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9014B (zh) 车辆用冲击吸收体及具有其的车辆用内饰部件
KR101546922B1 (ko) 자동차용 헤드라이닝의 충격흡수 보조 부재
US7931318B2 (en) Bumper attachment portion structure
JP4316575B2 (ja) 車両用衝撃吸収構造体及びその取付構造
EP1516803B1 (en) Vehicle hood structure
CN106458123B (zh) 车辆用聚合物冲击吸收部件以及纵向侧构件
EP2647868B1 (en) Shock absorbing member
US7249662B2 (en) Shock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motor vehicle and shock absorbing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US6851731B2 (en) Crash energy absorbing element
US20100314518A1 (en) Fender Structure Assemblies for Vehicles
US8702138B2 (en) Collision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US7344008B1 (en) Shock absorbing box
US20090289465A1 (en) Automobile Bumper Back Beam Structure
US7377540B2 (en) Airbag unit and case of airbag unit
JP5945762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US7677616B2 (en) Bumper absorber
CN109963751A (zh) 在保险杠梁的若干壁上具有肋的保险杠梁
WO2013177235A1 (en) Energy absorber with staggered, vertically oriented crush lobes
JP4963470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598110B2 (en) Vehicle storage compartment assembly
JP2009090936A (ja) 車両用インナパネル
WO2013150895A1 (ja) 衝撃吸収体
US11001183B2 (en) Adapter for a grab handle in the interior of a motor vehicle
JP5919976B2 (ja) 衝撃吸収体
JP2011069433A (ja) 衝撃吸収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Patentee after: SMRC Automotive Holdings Netherlands Ltd.

Address before: Baarn

Patentee before: REYDEL AUTOMOTIVE B.V.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6

Address after: Baarn

Patentee after: Redell Automobile Hol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Baarn

Patentee before: Ryder automobile cooperative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6

Address after: Baarn

Patentee after: Ryder automobile cooperative

Address before: Grand Cayman,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before: Ryder Automobile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6

Address after: Baarn

Patentee after: REYDEL AUTOMOTIVE B.V.

Address before: Baarn

Patentee before: Redell Automobile Holding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6

Address after: Grand Cayman,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after: Ryder Automobile Co.,Ltd.

Address before: Michigan USA

Patentee before: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