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1984B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1984B
CN103561984B CN201280004094.9A CN201280004094A CN103561984B CN 103561984 B CN103561984 B CN 103561984B CN 201280004094 A CN201280004094 A CN 201280004094A CN 103561984 B CN103561984 B CN 1035619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mechanism
air flow
oil cooler
radiato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40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1984A (zh
Inventor
藤森广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619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19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19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19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6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air cool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33Improving access, e.g. for maintenance, steps for improving driver's access, handr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B60K1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adiators, radiator shutters, or radiator blin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08Superstructures; Supports for superstructures
    • E02F9/0858Arrangement of component parts installed on superstruc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electric components, fenders, air-conditioning units
    • E02F9/0866Engine compartment, e.g. heat exchangers, exhaust filters, cooling devices, silencers, mufflers, position of hydraulic pumps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PCOOL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COOLING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1P3/00Liquid cooling
    • F01P3/18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liquid-to-air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车辆,第一冷却装置在发动机室内相对于发动机配置于空气流向的上游侧。第二冷却装置相对于第一冷却装置配置于空气流向的上游侧。第三冷却装置相对于第二冷却装置配置于空气流向的上游侧。空气配管将发动机和第三冷却装置连接。空气配管以穿过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堵塞部件将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之间的空间的周围堵塞。在堵塞部件上设有开口。罩部件可开闭开口地设置。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业车辆的冷却装置在发动机室内暴露于空气流中,因此,容易附着尘埃。因此,需要进行冷却装置的清扫。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作业车辆中,油冷却器、散热器和风扇护罩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油冷却器、散热器和风扇护罩通过螺栓固定于框架上。在进行散热器和油冷却器的清扫时,作业者将固定散热器和油冷却器的螺栓拆卸,用吊车将散热器和油冷却器吊起。然后,在将散热器和油冷却器从车体拆卸后,进行散热器和油冷却器的清扫。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239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如上所述,为进行冷却装置的清扫,从车体拆卸冷却装置时,清扫时的作业繁杂。特别是,在吊起冷却装置进行拆卸的情况下,如果在冷却装置的上方配置有配管,则需要拆卸配管,作业变得更繁杂。另外,在配置于冷却装置的上方的配管为与发动机连接的空气配管的情况下,因拆卸空气配管而空气配管内可能会侵入异物。空气配管内的异物可能成为使发动机的性能降低的要因。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能够容易地进行冷却装置的清扫,并且能够避免清扫作业带来的对发动机性能的不良影响。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作业车辆具备车辆主体、发动机、第一冷却装置、第二冷却装置、第三冷却装置、空气配管、堵塞部件、罩部件。车辆主体具有发动机室。发动机配置于发动机室内。第一冷却装置在发动机室内相对于发动机配置于空气流向的上游侧。第二冷却装置相对于第一冷却装置配置于空气流向的上游侧。第三冷却装置相对于第二冷却装置配置于空气流向的上游侧。空气配管将发动机和第三冷却装置连接。空气配管以穿过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堵塞部件将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之间的空间的周围堵塞。在堵塞部件上设有开口。罩部件可开闭开口地设置。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作业车辆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空气流向上的第一冷却装置的厚度或空气流向上的第二冷却装置的厚度。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作业车辆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之间的距离为空气流向上的第一冷却装置的厚度和第二冷却装置的厚度之和以上。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作业车辆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罩部件配置于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之间的空间的上方。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作业车辆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罩部件的局部位于空气配管的正下方。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作业车辆在第一~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础上,具备液压泵、液压促动器和油冷却器。液压泵由发动机来驱动。液压促动器由从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来驱动。油冷却器对工作油进行冷却。第一冷却装置为油冷却器的第一芯。第二冷却装置为油冷却器的第二芯。第一芯和第二芯之间的空间被密闭。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作业车辆在第六方面的基础上,还具备冷却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散热器。散热器在与空气流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油冷却器相邻配置。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作业车辆在第七方面的基础上,油冷却器在空气流向上的厚度大于散热器在空气流向上的厚度。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作业车辆在第八方面的基础上,还具备固定框架。固定框架将油冷却器和散热器彼此固定。固定框架具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在第一固定部上固定散热器。在第二固定部上固定油冷却器。第二固定部具有比第一固定部更向与空气流向平行的方向突出的形状。
本发明第十方面的作业车辆在第六方面的基础上,第三冷却装置为后冷却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作业车辆中,通过使罩部件移动而打开开口,可以从开口插入清扫装置的喷嘴。由此,即使不将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从车辆主体拆卸,也能够清扫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之间的空间。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冷却装置的清扫。另外,由于不拆卸空气配管而进行清扫,所以能够避免清扫作业带来的对发动机性能的不良影响。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作业车辆中,由于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的间隔宽,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冷却装置的清扫。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的作业车辆中,由于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的间隔宽,所以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冷却装置的清扫。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的作业车辆中,在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之间的空间,从上方插入清扫装置的喷嘴,由此能够进行清扫。
在本发明第五方面的作业车辆中,罩部件的局部在空气配管的正下方将开口堵塞。因此,不需要在空气配管的正下方配置堵塞部件,因此,堵塞部件的维护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第六方面的作业车辆中,能够容易地清扫油冷却器的第一芯和第二芯之间的空间。
在本发明第七方面的作业车辆中,相比将散热器和油冷却器沿空气流向排列配置的情况,新鲜的空气流入散热器和油冷却器这两方。因此,能够提高散热器和油冷却器的冷却能力。
在本发明第八方面的作业车辆中,能够加宽油冷却器的第一芯和第二芯的间隔。
在本发明第九方面的作业车辆中,能够利用固定框架将形状不同的油冷却器和散热器一体化。
在本发明第十方面的作业车辆中,将后冷却器配置于比第一冷却装置及第二冷却装置更靠空气流向的上游侧。因此,能够提高后冷却器的冷却能力。另外,不拆卸将后冷却器和发动机连接的空气配管而能够进行第一冷却装置和第二冷却装置的清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配置于发动机室内的设备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配置于发动机室内的设备的侧视图;
图4是冷却单元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剖面图;
图6是表示从油冷却器拆卸了罩部件的状态的冷却单元的俯视图;
图7是罩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固定框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图1是作业车辆100的立体图。作业车辆100是液压挖掘机。作业车辆100具有车辆主体1和工作装置2。车辆主体1具有旋转体3和行驶装置5。旋转体3通过未图示的液压马达可旋转地设置。旋转体3具有驾驶室4、发动机室9、配重16。驾驶室4载置于旋转体3的前部。发动机室9配置于驾驶室4的后方。配重16配置于发动机室9的后方。行驶装置5具有履带5a、5b,通过履带5a、5b旋转,作业车辆100行驶。
工作装置2安装于车辆主体1的前部,具有大臂6、小臂7、铲斗8。大臂6的基端部经由大臂销13可摆动地安装于车辆主体1的前部。小臂7的基端部经由小臂销14可摆动地安装于大臂6的前端部。在小臂7的前端部,经由铲斗销15可摆动地安装有铲斗8。工作装置2具有大臂缸10、小臂缸11和铲斗缸12。大臂缸10、小臂缸11和铲斗缸12通过从液压泵17排出的工作油来驱动。
图2是表示配置于发动机室9内的设备的俯视图。图2中,纸面左方与作业车辆100的前方对应。图2中,纸面右方与作业车辆100的后方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及后方是指作业车辆100的前方及后方。图3是表示配置于发动机室9内的设备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室9内配置有发动机18、液压泵17和冷却单元20。发动机18具有进气歧管181、排气歧管182和增压器183。液压泵17通过利用发动机18进行驱动,排出工作油。从液压泵17排出的工作油向大臂缸10、小臂缸11、铲斗缸12等液压促动器供给。
冷却单元20配置于发动机18的侧方。冷却单元20具有冷却风扇21。冷却风扇21在发动机室9内生成通过冷却单元20的空气流。发动机室9内的空气流沿车宽方向流通。空气流从冷却单元20流向发动机18。因此,冷却单元20相对于发动机18配置于发动机室9内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是指发动机室9内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另外,“下游侧”是指发动机室9内的空气流的下游侧。冷却单元20具有油冷却器22、散热器23、后冷却器24、固定框架25、护罩26。
油冷却器22对工作油进行冷却。油冷却器22构成为供空气通过。油冷却器22配置于上述的驾驶座4的后方。油冷却器22具有油出口部31和未图示的油入口部。油出口部31设于油冷却器22的上部。油入口部设于油冷却器22的下部。
散热器23对发动机18的冷却液进行冷却。散热器23构成为供空气通过。散热器23在与空气流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油冷却器22相邻配置。具体而言,散热器23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油冷却器22相邻配置。散热器23配置于油冷却器22的后方。
后冷却器24配置于油冷却器22及散热器23的上游侧。后冷却器24通过第一托架32及第二托架33固定于固定框架25上。后冷却器24在与空气流向平行的方向上离开油冷却器22及散热器23配置。如图3所示,后冷却器24的高度尺寸比油冷却器22的高度尺寸及散热器23的高度尺寸小。后冷却器24的底部位于比油冷却器22及散热器23的底部更靠上方。后冷却器24以与油冷却器22及散热器23的上部相对的方式配置。另外,后冷却器24具有入口部241、出口部242和主体部243。入口部241与主体部243的下表面连接。出口部242与主体部243的上表面连接。
固定框架25将油冷却器22和散热器23相互固定。后面详细说明固定框架25。如图2所示,护罩26配置于油冷却器22及散热器23的下游侧。在护罩26内配置有上述的冷却风扇21。
如图2所示,在发动机室9内配置有第一散热器软管34、第二散热器软管35、后冷却器入口配管36、后冷却器出口配管37、油冷却器出口配管38。另外,如图3所示,在发动机室9内配置有油冷却器入口配管39。在第一散热器软管34和第二散热器软管35各自中流通用于冷却发动机18的冷却液。第一散热器软管34和第二散热器软管35分别将发动机18和散热器23连接。第一散热器软管34和第二散热器软管35分别从发动机18向散热器23延伸,且连接于散热器23的下游侧的面。
后冷却器入口配管36将发动机18和后冷却器24连接。具体而言,后冷却器入口配管36将增压器183和后冷却器24的入口部241连接。在后冷却器入口配管36中流通从增压器183送向后冷却器24的空气。后冷却器入口配管36以穿过冷却单元20的前方的方式配置。后冷却器出口配管37将发动机18和后冷却器24连接。具体而言,后冷却器出口配管37将后冷却器24的出口部242和进气歧管181连接。在后冷却器出口配管37中流通从后冷却器24送向进气歧管181的空气。后冷却器出口配管37以穿过油冷却器22的上方的方式配置。
油冷却器入口配管39与油入口部(未图示)连接。在油冷却器入口配管39中流通从油冷却器22送向未图示的工作油箱的工作油。油冷却器出口配管38与油出口部31连接。在油冷却器出口配管38中流通从液压缸10、11、12送向油冷却器22的工作油。
其次,详细说明冷却单元20的结构。图4是冷却单元20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油冷却器22在空气流向上的厚度Ta比散热器23在空气流向上的厚度Tb厚。因此,油冷却器22的下游侧的面221比散热器23的下游侧的面231更靠下游侧突出。如图4所示,油冷却器22具有第一芯41、第二芯42、堵塞部件43、罩部件44。
第一芯41具有与空气流向垂直的平板形状。第二芯42具有与空气流向垂直的平板形状。第二芯42相对于第一芯41配置于空气流向的上游侧。图5是图4的V-V剖面图。如图5所示,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距离D比空气流向上的第一芯41的厚度T1大。另外,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距离D比空气流向上的第二芯42的厚度T2大。进而,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距离D为空气流向上的第一芯41的厚度T1和第二芯42的厚度T2的和以上。即,D≧T1+T2。
堵塞部件43将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的周围堵塞。即,堵塞部件43将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密闭。如图4所示,堵塞部件43具有第一侧面部45、第二侧面部46和上面部47。另外,如图5所示,堵塞部件43具有底面部48。第一侧面部45将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空间的空气流向垂直的方向的一方堵塞。具体而言,第一侧面部45将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的前方堵塞。第二侧面部46将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的空气流垂直的方向的另一方堵塞。具体而言,第二侧面部46将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的后方堵塞。底面部48将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的下方堵塞。上面部47将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的上方堵塞。如图6所示,在上面部47设有开口49。图6是表示从油冷却器22拆卸了罩部件44的状态的冷却单元20的俯视图。
罩部件44可开闭地设置开口49。罩部件44可拆装地安装于油冷却器22上。罩部件44以安装于油冷却器22上的状态配置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的上方。罩部件44的局部位于后冷却器出口配管37的正下方。
图7是罩部件44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罩部件44具有密封部件51和支承部件52。如图5所示,密封部件51被配置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由此将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密闭。密封部件51由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支承部件52固定于密封部件51的上面。支承部件52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53。在凸部53的上面设有供螺栓穿过的孔54、55。
如图4及图5所示,油冷却器22具有第一框部61和第二框部62。第一框部61和第二框部62分别沿与空气流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框部61配置于第一芯41的上方。如图5及图6所示,在第一框部61上形成有供螺栓穿过的孔611。第二框部62配置于第二芯42的上方。在第二框部62上形成有供螺栓穿过的孔621。
如图3及图4所示,固定框架25具有上框部63、第一侧框部64和第二侧框部65。上框部63具有沿与空气流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形状。如图3所示,上框部63配置于油冷却器22和散热器23的上方。上框部63在油冷却器22和散热器23上横跨配置。上框部63含有凹部631。后冷却器出口配管37以穿过该凹部631的方式配置。如图4所示,上框部63在油冷却器22和散热器23的上面沿上游侧的边缘配置。
散热器23经由散热器托架66固定于上框部63。散热器托架66配置于散热器23的上方,且被固定于散热器23的上面。另外,散热器托架66被固定于上框部63。由此,将散热器23的上部固定于固定框架25上。
第一侧框部64和第二侧框部65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形状。第一侧框部64沿与空气流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油冷却器22相邻配置。具体而言,第一侧框部64被配置于油冷却器22的前方。第二侧框部65沿与空气流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散热器23相邻配置。具体而言,第二侧框部65配置于散热器23的后方。
如图4及图5所示,罩部件44经由托架68安装于固定框架25上。如图5所示,托架68具有弯曲成L形的形状。托架68具有平面部681和壁部682。平面部681在第一框部61和第二框部62之间横跨配置。即,平面部681在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上横跨配置。在平面部681上,在与罩部件44的孔54、55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孔683、684。通过在罩部件44的孔54和托架68的孔683中穿过螺栓71,将罩部件44固定于托架68上。另外,通过在罩部件44的孔55和托架68的孔684内穿过螺栓72,将罩部件44固定于托架68上。在平面部681上,在与第一框部61的孔611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孔685。在与第二框部62的孔621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孔686。通过在孔611和孔685内穿过螺栓73,将托架68固定于油冷却器22的第一框部61。通过在孔621和孔686内穿过螺栓74,将托架68固定于油冷却器22的第二框部62。在壁部682形成有孔687。在上述的上框部63,在与壁部682的孔687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孔632。通过在孔687和孔632内穿过螺栓75,将托架68固定于上框部63。
如图5所示,固定框架25具有底框部69。底框部69具有沿与空气流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状的形状。底框部69被配置于油冷却器22和散热器23的下方。底框部69在油冷却器22和散热器23上横跨配置。图8是固定框架25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底框部69具有第一固定部81和第二固定部82。在第一固定部81固定散热器23。在第一固定部81形成有孔811、812。散热器23通过将设于散热器23的底部的销穿过孔811、812而被固定于第一固定部81。在第二固定部82固定油冷却器22。在第二固定部82形成有孔821、822。通过将设于油冷却器22的底部的销穿过孔821、822,固定油冷却器22。第二固定部82具有比第一固定部81更向与空气流向平行的方向突出的形状。即,第一固定部81和第二固定部82形成与散热器23的厚度和油冷却器22的厚度相对应的形状。具体而言,第二固定部82具有比第一固定部81更向下游侧突出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00中,通过拆卸图5所示的螺栓73、74、75,可以将罩部件44从油冷却器22拆卸。由此,如图6所示,开口49打开。在进行清扫时,通过将清扫装置的喷嘴从开口49插入,可以进行油冷却器22的清扫。由此,即使不从车辆主体1拆卸冷却单元20,也能够清扫油冷却器22的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由此,可以容易地进行油冷却器22的清扫。另外,由于可以不拆卸后冷却器出口配管37而进行油冷却器22的清扫,所以可以防止在清扫作业中异物侵入后冷却器出口配管37。由此,能够避免对发动机性能的不良影响。
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距离D比第一芯41的厚度T1大,且比第二芯42的厚度T2大。进而,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距离D为第一芯41的厚度T1和第二芯42的厚度T2的和以上。这样,由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的间隔宽,所以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油冷却器22的清扫。
开口49位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的上方,因此,可以通过从上方将清扫装置的喷嘴插入来对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进行清扫。因此,即使冷却单元20的前方的空间狭窄,也能够从冷却单元20的上方容易地进行清扫。
罩部件44的局部在后冷却器出口配管37的正下方将开口49堵塞。因此,由于不需要在后冷却器出口配管37的正下方配置堵塞部件43,所以堵塞部件43的维护变得容易。
通过加宽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的间隔,油冷却器22的厚度Ta与散热器23的厚度Tb不同。通过使用上述的固定框架25,能够将如上所述形状不同的油冷却器22和散热器23一体化。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车辆100示例了液压挖掘机,但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轮式装载机、推土机等其它种类的作业车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液压促动器示例了大臂缸10、小臂缸11、铲斗缸12等工作装置的液压缸,但液压促动器也可以是行驶用的液压马达、旋转用的液压马达等其它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部件44对油冷却器22的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开口49进行开闭,但也可以对其它冷却装置之间的开口进行开闭。例如,将散热器和油冷却器在空气流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时,罩部件也可以对散热器和油冷却器之间的开口进行开闭。由此,可以容易地清扫散热器和油冷却器之间的空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却装置示例了油冷却器22、散热器23和后冷却器24,但也可以使用与这些不同的种类的冷却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发动机室9内的空气流向与车宽方向一致,但也可以是车体前后方向。
罩部件44配置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空间的上方,但也可以配置于上方以外的其他方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散热器23被配置于在与空气流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油冷却器22相邻的位置,但也可以配置于与该位置不同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将散热器23在空气流向上与油冷却器22相邻配置。
油冷却器22的厚度可以为散热器23的厚度以下。但是,为加宽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的间隔,如上述实施方式,优选油冷却器22的厚度比散热器23的厚度大。
固定框架25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第二固定部82也可以具有比第一固定部81更向上游侧突出的形状。
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距离D也可以比第一芯41的厚度T1和第二芯42的厚度T2之和小。或者,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距离D也可以在第一芯41的厚度T1以下或者在第二芯42的厚度T2以下。但是,为了容易插入喷嘴,优选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间的距离D具有如上所述的宽度。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容易地进行冷却装置的清扫,并且能够避免清扫作业对发动机性能的不良影响的作业车辆。
符号说明
1       车辆主体
9       发动机室
10-11  液压促动器
17      液压泵
18      发动机
22      油冷却器
23      散热器
24      后冷却器
25      固定框架
39      油冷却器入口配管
41      第一芯
42      第二芯
43      堵塞部件
44      罩部件
49      开口
81      第一固定部
82      第二固定部
100     作业车辆

Claims (10)

1.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辆主体,其具有发动机室;
发动机,其配置于所述发动机室内;
第一冷却装置,其在所述发动机室内相对于所述发动机配置于空气流向的上游侧;
第二冷却装置,其相对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配置于所述空气流向的上游侧;
第三冷却装置,其相对于所述第二冷却装置配置于所述空气流向的上游侧;
第一空气配管,其将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三冷却装置连接,且以穿过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上方的方式配置;
第二空气配管,其与所述第三冷却装置连接,并配置为穿过在水平方向上且在与所述空气流向垂直的方向上和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及所述第二冷却装置邻接的位置;
堵塞部件,其将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之间的空间的周围堵塞;
罩部件,在所述堵塞部件上设有开口,该罩部件被设置为能够开闭所述开口;
所述罩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之间的所述空间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空气流向上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厚度或者所述空气流向上的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和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之间的距离为所述空气流向上的所述第一冷却装置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冷却装置的厚度的和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的局部位于所述第一空气配管的正下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由所述发动机驱动的液压泵、
由从所述液压泵排出的工作油驱动的液压促动器、
冷却所述工作油的油冷却器,
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为所述油冷却器的第一芯,
所述第二冷却装置为所述油冷却器的第二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冷却所述发动机的冷却液的散热器,
所述散热器在水平方向上且在与所述空气流向垂直的方向上与所述油冷却器相邻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冷却器在所述空气流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散热器在所述空气流向上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所述油冷却器和所述散热器彼此固定的固定框架,
所述固定框架具有固定所述散热器的第一固定部和固定所述油冷却器的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具有比所述第一固定部更向与所述空气流向平行的方向突出的形状。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第一芯在所述空气流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散热器在所述空气流向上的厚度,
所述油冷却器的所述第二芯在所述空气流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散热器在所述空气流向上的厚度。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冷却装置为后冷却器。
CN201280004094.9A 2012-05-24 2012-09-04 作业车辆 Active CN1035619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18722A JP5349647B1 (ja) 2012-05-24 2012-05-24 作業車両
JP2012-118722 2012-05-24
PCT/JP2012/072494 WO2013175646A1 (ja) 2012-05-24 2012-09-04 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1984A CN103561984A (zh) 2014-02-05
CN103561984B true CN103561984B (zh) 2014-10-01

Family

ID=49623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4094.9A Active CN103561984B (zh) 2012-05-24 2012-09-04 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27018B2 (zh)
JP (1) JP5349647B1 (zh)
KR (1) KR20140056376A (zh)
CN (1) CN103561984B (zh)
DE (1) DE112012000307B4 (zh)
WO (1) WO20131756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3390B2 (ja) * 2014-05-16 2018-07-25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複数熱交換器の接続構造
JP6604365B2 (ja) * 2017-08-29 2019-11-13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インタクーラの配管構造
KR20220146407A (ko) * 2020-02-27 2022-11-01 얀마 파워 테크놀로지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작업 차량의 냉각 장치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2473A (ja) * 1997-03-17 1998-09-22 Ishikawajima Shibaura Mach Co Ltd 作業車のオイルクーラ取付構造
JP2000310119A (ja) * 1999-04-28 2000-11-07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作業機械の冷却装置
JP2000352315A (ja) * 1999-06-10 2000-12-19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熱交換器設置部のサーキュレーション防止装置
JP2001227343A (ja) * 2000-02-18 2001-08-24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
JP2002067707A (ja) * 2000-08-30 2002-03-08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ラジエータユニット
JP2006316673A (ja) * 2005-05-11 2006-11-24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多重構造冷却装置の異物排出構造
CN102039811A (zh) * 2009-10-16 2011-05-04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工程机械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3594A (en) * 1997-08-08 2000-06-13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Cooling apparatus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JP3676580B2 (ja) 1997-08-08 2005-07-27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US6216778B1 (en) * 1998-12-30 2001-04-17 Case Corporation Cooling system for an off-highway vehicle
JP2001336423A (ja) 2000-05-26 2001-12-07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06329014A (ja) 2005-05-24 2006-12-07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ダクト付き多重構造冷却装置
JP2008067635A (ja) * 2006-09-13 2008-03-27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DE102007006928A1 (de) * 2007-02-05 2008-08-14 Same Deutz- Fahr Deutschland Gmbh Kühlanlage
JP2008261270A (ja) * 2007-04-11 2008-10-30 Caterpillar Japan Ltd 作業機械の冷却風排気構造
WO2009101935A1 (ja) * 2008-02-15 2009-08-20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建設機械
KR100974278B1 (ko) * 2008-03-18 2010-08-06 볼보 컨스트럭션 이키프먼트 홀딩 스웨덴 에이비 건설장비의 엔진실
JP2010030472A (ja) * 2008-07-29 2010-02-12 Kobelco Contstruction Machinery Ltd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JP2010058591A (ja) * 2008-09-02 2010-03-18 Caterpillar Japan Ltd 作業機械のエンジンルームの整流板,作業機械のエンジンルームの整流板の製造方法及び作業機械のエンジンルーム構造
US8403089B2 (en) * 2008-12-23 2013-03-26 Deere & Company Use of fan shroud to ventilate engine compartment
DE102009039364A1 (de) * 2009-08-29 2011-03-03 Daimler Ag Fahrzeug mit wenigstens einem Kühlkreislauf zum Kühlen eines Brennstoffzellensystems
US8578834B2 (en) * 2009-12-18 2013-11-12 Hardwire, Llc Vehicle with structural vent channels for blast energy and debris dissipation
JP5600020B2 (ja) * 2010-03-16 2014-10-01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US8347994B2 (en) * 2011-04-13 2013-01-08 Deere & Company Tractor hood airflow system
US8453776B2 (en) * 2011-08-29 2013-06-04 Deere & Company Trapezoidal cooling packag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52473A (ja) * 1997-03-17 1998-09-22 Ishikawajima Shibaura Mach Co Ltd 作業車のオイルクーラ取付構造
JP2000310119A (ja) * 1999-04-28 2000-11-07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作業機械の冷却装置
JP2000352315A (ja) * 1999-06-10 2000-12-19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熱交換器設置部のサーキュレーション防止装置
JP2001227343A (ja) * 2000-02-18 2001-08-24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
JP2002067707A (ja) * 2000-08-30 2002-03-08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のラジエータユニット
JP2006316673A (ja) * 2005-05-11 2006-11-24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多重構造冷却装置の異物排出構造
CN102039811A (zh) * 2009-10-16 2011-05-04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工程机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2000307T5 (de) 2014-05-15
US20140216833A1 (en) 2014-08-07
WO2013175646A1 (ja) 2013-11-28
JP2013244789A (ja) 2013-12-09
JP5349647B1 (ja) 2013-11-20
DE112012000307B4 (de) 2021-02-18
KR20140056376A (ko) 2014-05-09
CN103561984A (zh) 2014-02-05
US8827018B2 (en) 2014-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62087B2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JP5172381B2 (ja) 建設機械
KR101739308B1 (ko) 유압 셔블
KR101290612B1 (ko) 유압 셔블
WO2009001607A1 (ja) 建設機械
CN107923141B (zh) 工程机械
CN103561984B (zh) 作业车辆
CN105408156A (zh) 混合动力作业车辆
JP2006242077A (ja) 建設機械の熱交換装置
KR101896579B1 (ko) 건설 기계
JP7133413B2 (ja) 建設機械
US20130220574A1 (en) Fluid cooling apparatus
JP2006017050A (ja)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JP6913660B2 (ja) 建設機械
JP6912420B2 (ja) 建設機械
JP3553782B2 (ja) 小旋回型油圧ショベル
JP2020157895A (ja) 作業車両
KR20160056153A (ko) 건설기계
JP5699066B2 (ja) 建設機械
JP6816642B2 (ja)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JP2000120438A (ja) 建設機械
JP6810082B2 (ja) 建設機械
JP6911524B2 (ja) 建設機械の冷却装置
JP2005126990A (ja) 作業機械の冷却装置
JP2004251246A (ja) 建設機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