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59009B -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及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及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59009B
CN103459009B CN201280015453.0A CN201280015453A CN103459009B CN 103459009 B CN103459009 B CN 103459009B CN 201280015453 A CN201280015453 A CN 201280015453A CN 103459009 B CN103459009 B CN 1034590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
mentioned
dispersity
storagetank
reg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54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59009A (zh
Inventor
武藤浩行
羽切教雄
松田厚范
河村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has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UC
Original Assignee
Toyohas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U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has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UC filed Critical Toyohash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UC
Publication of CN103459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9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59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590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Processes or devices for granulating materials, e.g. fertilisers in general; Rendering particulate materials free flowing in general, e.g. making them hydrophobic
    • B01J2/10Processes or devices for granulating materials, e.g. fertilisers in general; Rendering particulate materials free flowing in general, e.g. making them hydrophobic in stationary drums or troughs, provided with kneading or mixing applian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1/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1/007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using an electrostatic fie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9/00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particulate materials to surfaces
    • B05C19/06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the application of particulate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particulate material

Abstract

提供一种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及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可不多不少地添加用于调整粒子表面电荷的高分子电解质等调整剂,从而可提高操作性及制造效率。具有:贮存槽(1),贮存含有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任意一种的液体;分散状态测定单元(2),测定贮存槽中贮存的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分散状态存储单元(33),将用于调整贮存槽内的液体中含有的粒子的表面电荷的调整剂添加到贮存槽内时,存储由分散状态测定单元测定的分散状态;信息输出单元(37),根据分散状态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分散状态,输出表示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处于所需状态的信息。

Description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及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复合粒子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使用于调整粒子的表面电荷的调整剂的添加量适量、可容易且高效地制造复合粒子的复合粒子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复合粒子的制造中,用球磨机等混合两种以上原料粒子的机械混合方式为人所知。但在球磨机等机械混合中,难以避免原料污染,或难以提高目标复合粒子的产量。因此公开了以下技术:将要复合的一种粒子和另一种粒子分散到以使其表面电荷相反的方式调制了pH的液相中,两者利用静电引力吸附,从而制造出复合粒子(专利文献1、2)。
进一步,本申请人开发了以下技术:用高分子电解质被覆分散到液相的粒子,从而能够任意调整粒子的表面电荷的极性(正负),并将各种粒子复合(专利文献3)。这样一来,例如在一种粒子和另一种粒子种类相同等、难以通过pH调整对原料粒子施加相反极性的情况下,也可制造出复合粒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66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0-52593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649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通过pH调整来控制一种粒子和另一种粒子的表面极性,因此表面电荷的调整较大程度依赖原料粒子的特性,原料粒子的选择受到限制。并且,在专利文献2、3公开的技术中,通过聚丙烯酸、其他高分子电解质调整表面电荷时,需要去除未被粒子表面吸附的剩余的聚丙烯酸等。一般情况下,当添加的聚丙烯酸等的添加量不足时,存在无法良好进行复合粒子形成的倾向,因此该聚丙烯酸等被过度添加。另一方面,在过度添加的聚丙烯酸等的去除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对复合粒子的形成产生障碍。因此,必须进行剩余的聚丙烯酸等的去除作业,制造复合粒子的作业变得复杂,产生效率不佳的问题。尤其是,该去除作业通过离心分离来进行,所以存在难以进行连续的复合粒子生产的问题。并且,为了充分去除剩余的聚丙烯酸等,进行清洗作业较为有效,但为了进行充分的清洗而反复清洗时,必须每次进行离心分离作业,存在作业性进一步降低的问题。
并且,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技术中,公开了通过pH调整和高分子电解质的添加将要复合的一种和另一种粒子调整成相反电荷的情况,但对液相中残留剩余的高分子电解质时的影响没有任何考虑。因此,使用该技术无法解决剩余的添加剂的问题,无法提高复合化粒子的制造效率。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及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其通过抑制用于调整粒子表面电荷的高分子电解质等调整剂的添加量不必要地量多或量少的情况,可提高操作性及制造效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通过锐意钻研,结果完成了以下发明。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1构成,通过静电引力使第1粒子和第2粒子附着而制造复合粒子,其具有:贮存槽,贮存含有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任意一种的液体;分散状态测定单元,测定该贮存槽中贮存的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分散状态存储单元,将用于调整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含有的粒子的表面电荷的调整剂添加到上述贮存槽内时,存储由上述分散状态测定单元测定的分散状态;和信息输出单元,根据该分散状态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分散状态,输出表示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处于所需状态的信息。
此外,分散状态测定单元的测定包括测定表示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要素的情况。所述要素例如包括:粒子的表面电荷、悬浮体的光学特性(混浊度、透光度、光散射度)、悬浮体的导电度、粘度等。粒子的分散状态可利用测定的值视为粒子的分散状态,也可利用根据该测定值为了掌握粒子的分散状态而运算处理后的值视为粒子的分散状态。并且,分散状态处于所需状态是指,示出最大的分散状态的状态、或者其附近的状态。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2构成是,通过静电引力使第1粒子和第2粒子附着而制造复合粒子,其具有:多个贮存槽,贮存含有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任意一种的液体;分散状态测定单元,测定该贮存槽中各自贮存的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分散状态存储单元,将用于调整上述贮存槽内的各自的液体中含有的粒子的表面电荷的调整剂添加到上述贮存槽内时,存储由上述分散状态测定单元测定的分散状态;信息输出单元,根据该分散状态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分散状态,输出表示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处于所需状态的信息;移送管,在贮存含有第1粒子的液体的贮存槽和贮存含有第2粒子的液体的贮存槽之间,从一个向另一个移送所贮存的含有粒子的液体;移送泵,经由该移送管,将所贮存的含有粒子的液体从一个贮存槽送出到另一个贮存槽;和驱动单元,根据通过上述信息输出单元输出的信息,驱动上述移送泵。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3构成是,在第1构成或第2构成中,还具有:添加单元,将调整剂添加到上述贮存槽;添加停止单元,停止该添加单元对调整剂的添加;状态变化导出单元,根据上述分散状态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分散状态,导出分散状态的变化;和判断单元,根据由上述状态变化导出单元计算出的分散状态的变化,判断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是否是所需状态,在通过上述判断单元判断上述分散状态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分散状态是所需状态时,上述信息输出单元将表示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处于所需状态的信息输出到上述添加停止单元,上述添加停止单元根据来自上述信息输出单元的信息,停止调整剂的添加。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4构成是,在上述第1至第3构成的任意一种构成中,上述分散状态测定单元是粘度测定单元。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5构成是,在上述第4构成中,上述粘度测定单元是振动式粘度计。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6构成是,在上述第1至第5构成的任意一种构成中,还具有搅拌单元,配置在上述贮存槽内,搅拌贮存槽内的含有粒子的液体。
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涉及的发明的第1构成是,通过静电引力使第1粒子和第2粒子附着而制造复合粒子,其具有以下工序:电荷调整工序,对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至少任意一种粒子,以使该粒子的表面电荷成为与另一种粒子相反的电荷的方式调整该表面电荷;和混合工序,在该电荷调整工序中进行了电荷调整后,混合第1粒子和第2粒子,上述调整剂添加工序具有以下工序:调整剂添加工序,对含有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任意一种的液体,添加用于调整粒子表面电荷的调整剂;分散状态测定工序,通过该调整剂添加工序添加了调整剂时,测定该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和添加停止工序,当通过该分散状态测定工序测定的分散状态变为所需的状态时,停止调整剂的添加。
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涉及的发明的第2构成是,在第1构成中,上述分散状态测定工序是测定含有上述粒子的液体的粘度的粘度测定工序,上述添加停止工序是当由上述粘度测定工序测定的粘度变为极小值附近时停止调整剂的添加的添加停止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1构成,通过监控贮存槽内贮存的液体(悬浮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可看出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处于所需状态,当该粒子的分散状态是所需状态时,中止调整剂的添加,从而可抑制高分子电解质等调整剂的添加量大幅超过必要程度地过剩、或者大幅低于必要程度地不足(以下也简称为“过多过少”),同时可调整粒子的表面电荷。此时的所需状态是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是充分的高分散状态时,易成为处于适当量的调整剂被粒子吸附的状态的指标。因此,可监控粒子的分散状态,并可判断是充分的高分散状态,从而对第1或第2粒子的一种进行表面电荷调整后,无需剩余的调整剂的去除作业,可立刻添加另一种粒子。因此,可简化工序,提高作业效率、生产效率。
在此,通过混合调整了表面电荷的一种粒子、和具有相反的表面电荷的另一种粒子,可使两种粒子通过静电引力附着。在调整第1粒子及第2粒子双方的表面电荷时,在结束了一种粒子的处理后,可利用本装置进行依次处理。并且,当另一种粒子具有充分的表面电荷时,也可省略调整另一种粒子的表面电荷的处理。
根据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2构成,通过监控多个贮存槽中贮存的液体中含有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在任意一个贮存槽中均可抑制调整剂的过多过少,同时可调整粒子的表面电荷。因此,通过在某个贮存槽中调整第1粒子的表面电荷、在另一个贮存槽中调整第2粒子的表面电荷,在任意一个贮存槽中,在表面电荷调整之后,均无需剩余的调整剂的去除作业,可立刻混合双方粒子。其中,以单一的贮存槽进行第1及第2粒子的表面电荷调整时,在一种粒子的表面电荷调整之后,必须进行该一种粒子的回收、贮存槽的清洗作业,复合粒子的制造工序是批量式的,而在本装置中,可无需所述作业,因此可连续执行第1粒子和第2粒子的复合化。
根据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3构成,除了上述第1构成或第2构成的效果外,通过添加单元在贮存槽中添加调整剂时,对应该添加的调整剂的量,逐次地将分散状态存储到分散状态存储单元,通过导出分散状态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分散状态的变化,可判断粒子的分散程度。这样一来,当判断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达到所需状态时,根据从信息输出单元输出的信息,可通过添加停止单元停止调整剂的添加。因此,在调整第1或第2粒子的表面电荷时,可监控这些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的同时,调节调整剂的适当的添加量。
根据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4构成,除了上述第1至第3构成的任意一种构成的各自的效果外,通过测定含有粒子的液体的粘度,可测定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通过该粘度的变化,可掌握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并且,根据粘度的测定值,可判断应停止调整剂的供给的状态。
根据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5构成,除了上述第4构成的效果外,在液体中使振荡器共振,可电测定粘性阻力形成的振荡器的负荷,因此可不采样应测定的液体(含有粒子的液体)地连续测定该液体的粘度。这样一来,可持续计算出含有粒子的液体的粘度变化(即粒子的分散状态的变化),从而可逐次掌握液体中的粒子状态,适时停止调整剂的供给。
根据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涉及的发明的第6构成,除了上述第1至第5构成的任意一种构成中的各自的效果外,可搅拌贮存槽内的液体中含有的粒子及添加的调整剂,使各粒子以基本均等的状态与调整剂接触,可使该粒子表面基本均等地吸附调整剂。
根据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涉及的第1构成,对含有第1或第2粒子的液体,添加调整剂的同时监控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并且当分散状态达到所需状态时停止调整剂的供给,所以可抑制调整粒子表面电荷的调整剂变得过多过少。因此,在调整粒子的表面电荷后,无需剩余的调整剂的去除作业,可简化制造复合粒子时的制造工序,缩短工艺整体所需的时间。即,通过利用该制造方法制造复合粒子,可提高作业性及生产效率。
根据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涉及的第2构成,除了上述第1构成的效果外,通过含有粒子的液体的粘度变化可掌握粒子的分散状态,可判断调整剂的供给停止的时期。即,通过持续计算出粘度变化,可判断粘度变为极小值附近的状态,可适时停止调整剂的供给。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2是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3是表示用于执行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粉体改性处理的控制概要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7是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8是表示用于执行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复合粒子制造处理的控制概要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复合粒子制造方法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复合粒子制造方法的概要的说明图。
图13是示例制造的复合粒子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实验结果的图表。
图15是表示根据实验结果导出的悬浮体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6是整理了实验结果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根据实验结果导出的悬浮体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用于说明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要图。如该图所示,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由以下构成:贮存槽1,可贮存含有粒子的液体;测定装置(分散状态测定单元)2,可测定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控制装置3,其具有接受该测定装置2的测量数据的输入并存储的单元(分散状态存储单元)、运算单元、及输出分散状态是所需状态的单元(信息输出单元)。贮存槽1设置在装置主体10的内部,装置主体10中具有未图示的加热单元及冷却单元,构成为可使贮存槽1保持恒温。此外,贮存槽1可相对于装置主体10装卸地形成,也可将贮存槽1从装置主体10取出并更换。并且,在以下说明中,在不特别附加除了粒子等条件而仅称为“液体”时,表示含有粒子的液体,也存在将含有粒子的液体称为悬浮体的情况。
并且,为了向贮存槽1提供作为调整剂的电解质,具有用于其添加及停止的单元(添加单元及添加停止单元)。作为用于将电解质添加到贮存槽1的构成,具有填充了电解质的电解质槽4、5、和设置在电解质槽4、5到贮存槽1之间的供给管6、7。并且,在供给管6、7的中间位置上具有电解质泵41、51、及电磁阀42、52,通过驱动电解质泵41、51,且打开电磁阀42、52,可向贮存槽1提供电解质(调整剂)。其作为添加单元发挥作用。并且,通过停止电解质泵41、51,关闭电磁阀42、52,可停止电解质的供给。其作为添加停止单元发挥作用。此外,电解质泵41、51及电磁阀42、52的操作可通过手动进行,也可通过从控制装置3输出的信号控制。
此外,电解质槽4、5之所以设置两种,是为了区分性质不同的两种电解质(例如阴离子性高分子溶液和阳离子性高分子溶液)地提供到贮存槽1。因此,例如在一个电解质槽(以下有时称为第1电解质槽)4中填充阴离子性高分子溶液(以下有时称为聚阴离子溶液),在另一个电解质槽(以下有时称为第2电解质槽)5中填充阳离子性高分子溶液(以下有时称为聚阳离子溶液)。这种情况下,使贮存槽1中贮存的液体中含有的粒子的表面电荷负带电时,从第1电解质槽4仅提供聚阴离子溶液即可,相反,正带电时,从第2电解质槽5仅提供聚阳离子溶液即可。
并且,该电解质的供给/停止,对于填充到第1电解质槽4的电解质,由一个电解质泵(以下有时称为第1电解质泵)41及一个电磁阀(以下有时称为第1电磁阀)42操作,对于填充到第2电解质槽5的电解质,由另一个电解质泵(以下有时称为第2电解质泵)51及另一个电磁阀(以下有时称为第2电磁阀)52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具有用于搅拌贮存槽1中贮存的液体的搅拌单元8。具体而言可使用:超声波型均化器8,前端具有喇叭(horn)的振动发生部81将通过电源82放大的电能变换为机械振动;磁式搅拌器8,由搅拌器芯片85和产生磁力的搅拌器主体86构成;电机内置型的搅拌装置8,前端具有搅拌叶片83。超声波型均化器8将由电源82放大的电能通过振动发生部81的转换器而变换为机械性的超声波振动,传送到浸泡在液体中的喇叭的前端。该超声波振动使液体产生空穴效应,对液体中的物质产生冲击。搅拌器芯片85通过搅拌器主体86的磁力旋转,通过该旋转力而搅拌液体,普遍使用利用该磁力的磁式搅拌器。这些搅拌单元8可选择性地使用任意一种,也可组合使用,或全部具有。此外,超声波型均化器8用于通过超声波振动打散粒子的凝聚,因此被识别为粒子的分散单元时,易于被评价为其性质与搅拌液体整体的搅拌叶片等不同,但在产生某种振动的含义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在搅拌单元中。
本实施方式的测定装置2使用可测定液体粘度的振动式粘度计。该振动式粘度计的构成是,测定部20和控制部主体25连接并运行。测定部20上设置具有音叉形状的2块板簧21、22,在该板簧的前端进一步设置振荡器23、24,通过设置在板簧21、22中央的电磁驱动部,使板簧21、22以预定振幅共振。通过该板簧21、22共振时的作用于振荡器23、24的粘性阻力的差异,测定粘度。粘性阻力的差异通过移位传感器检测,并且通过温度传感器测定液体的温度,根据移位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值,通过控制部主体25导出粘度。其中,测定的粘度(测量值)的数据经由接口输出到控制装置3。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测定装置2使用粘度计,通过监控液体的粘度变化来掌握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但只要是可测定可掌握贮存槽1中贮存的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的数据的装置即可,不限于粘度计。例如,也可通过测定悬浮体的光学特性(混浊度、透光度、光散射强度)、电气特性(导电度)来评估分散状态,还可通过测定粒子的表面电荷(界达电位)来评估。调整剂用于调整粒子的表面电荷,使用具有电荷的高分子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其中,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受到粒子的表面电荷的较大影响。这是因为,粒子的表面电荷如变大,则粒子之间通过电子斥力而排斥,结果使分散状态提高。并且,当使用调整剂时,粒子的表面电荷与粒子表面吸附的调整剂量相关,因此粒子的表面电荷、即粒子的分散状态成为间接表示粒子表面的调整剂量的指标。足够量的调整剂吸附到粒子表面时,粒子的表面电荷变得最大,与之相伴,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也变得最佳。足够量的调整剂吸附到粒子表面时,其以上的调整剂不再被粒子吸附,作为剩余的吸附剂在液体中存在,并保持分散状态。在本装置中,可向悬浮体投入调整剂的同时连续或间断地评估分散状态,并检测出该分散状态达到最佳状态的时机,因此可检测出调整剂相对粒子被不多不少地吸附的情况。
此外,在大量实施上述处理的情况下,在贮存槽1的多处测定液体的粘度等,求出其平均值,从而可使用该平均值作为液体整体的粘度等,形成粒子的分散状态的指标。此时,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粘度计2仅设置一组测定部20及控制部主体25,但增加该测定部20,配置在贮存槽的不同位置上。这样一来,各测定部20中的测定值输入到控制部主体25,在控制部主体25中,根据各测定值计算出平均值,从而可作为贮存槽1中贮存的液体的粘度输出。并且,也可以充分进行搅拌为条件,使用代表性的位置上的测定值,作为液体整体的粘度等,形成粒子的分散状态的指标。此时的代表性位置可以是1处,也可是多处并计算出平均值。
并且,对于粘度变化和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的关系,具有以下特性:液体中的粒子如处于高分散的状态则粘度较低,随着粒子凝聚程度增加,粘度变大。通过监控粘度变化,可检测液体粘度变得最低的范围,掌握液体中的粒子变成高分散的时机。因此,当调整粒子的表面电荷时,粒子若从带电为一种极性的状态接收到相反极性的高分子电解质等调整剂的供给,则粒子产生凝聚,粘度的值上升,但会通过进一步吸附调整剂而分散,粘度下降。并且,当粘度是最低状态时,可判断粒子表面吸附了足够量的调整剂。这之后即使继续提供调整剂,粒子也不会吸附调整剂,提供的调整剂变得过剩。通过该过剩的调整剂供给,粘度再次上升,因此,粘度变得极小的状态是调整剂供给量没有过多过少的状态。
其中,没有过多过少的状态假定是相对调整剂的理想的总添加量为±5%以内的范围。即,测定用于掌握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的粘度变化、或光学特性或电气特性时,因该测定中使用的测定装置的测定误差等,或者调整剂的供给停止操作的时间误差等,而与理想的分散状态相比略微偏离的情况。也就是说,是液体中的粒子表面应吸附的调整剂略有不足或略有多余的情况。根据实验数值,相对于应添加的总量有-5%的不足、或有+5%的多余添加量的情况下,对其之后的处理(尤其是最终的复合粒子的制造)也不产生影响。此外,如现有技术一样,调整剂添加后进行清洗并去除剩余的调整剂的方法下,调整剂以同等程度残留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控制装置3中如下控制:检测上述粘度的极小值,在提供了适量的调整剂的状态下停止供给。
在此说明控制装置3。图2表示控制装置3的框图。如该图所示,控制装置3具有CPU31、ROM32、RAM33及HDD34,它们经由总线连接到输入输出端口35。CPU31具有计时电路,RAM33具有:实时数据存储器,使输入的信息与计时电路的值建立对应并存储;显示数据存储器,存储应输出到LCD37的数据;标志(例如后述粘度减少标志),保持判断了预定条件的结果。HDD34中存储控制程序,具有存储各种设定值的设定值存储器。设定值存储器中除了初始设定条件外,还存在各种条件。例如,打开后述粘度减少标志时的既定值、或操作电磁阀42、52等时的阈值等,也可作为默认值存储。
并且,输入输出端口35上连接键盘38,可输入处理方法、各种信息,根据情况不同,也可在变更默认值时使用。并且,也连接LCD37,可输出显示被数据处理的信息或显示数据存储器内的信息等。进一步,输入输出端口35上连接接口36,与外围设备之间可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1振动式粘度计2作为测定装置2经由接口36连接。并且,控制装置3为了控制第1电解质泵41及第2电解质泵51、和第1电磁阀42及第2电磁阀52,对电解质泵驱动电路及电磁阀控制电路输出预定信号。
与控制装置3连接的第1振动式粘度计2具有控制部、移位传感器、振荡器及电磁驱动部,由控制部控制的同时,振荡器由电磁驱动部振动,并且振荡器的振动的变化(粘性阻力)由移位传感器检测。并且,具有温度传感器,将测定对象物的温度信息输出到控制部,在控制部中,根据粘性阻力及温度等信息计算出粘度。并且,设有操作面板,输入与测定相关的各条件,并具有显示测定结果的LCD。
并且,作为外部装置具有搅拌单元8。作为搅拌单元8,如上所述,选择性使用第1超声波均化器、搅拌装置及磁式搅拌器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可组合多个来使用。第1超声波均化器8具有控制部、电源电路、转换器电路及超声波振荡器,通过电源电路,输入的电力由控制部控制的同时,变换为预定频率的输出电力,该输出电力通过转换器电路变换为机械性的超声波振动,通过超声波振荡器向对象物提供振动。并且,具有操作面板及LCD,可输入使用条件,并且可显示动作状态等。搅拌装置8具有搅拌叶片驱动电机和搅拌叶片,通过搅拌叶片驱动电机的电源操作使搅拌叶片83旋转驱动。磁式搅拌器具有搅拌器驱动电机和磁力发生电路,通过搅拌器驱动电机的电源操作,由磁力发生电路产生必要的磁力。此外,通过产生的磁力而旋转的搅拌器芯片85独立于它们而存在。
上述外部装置是独立于控制装置3的构成,但其构成也可是,通过来自控制装置3的操作信号而使其运行。并且,也可是根据需要使用其他外部装置的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由第1振动式粘度计2测量贮存槽1中贮存的液体的粘度,将其测量数据输入到控制装置3,从而通过控制装置3计算出液体的粘度变化。即,控制装置作为状态变化导出单元发挥作用。并且,对应该计算出的粘度变化的结果,控制电解质泵41、51的驱动状态、和电磁阀42、52的开关状态。即,控制装置3对电解质泵驱动电路输出电解质泵的驱动开始或驱动停止的信号,通过电解质泵驱动电路,第1电解质泵41及第2电解质泵51开始/停止驱动。并且,控制装置3将用于开关第1电磁阀42及第2电磁阀52的信号输出到电磁阀控制电路,通过电磁阀控制电路控制电磁阀的开关状态。并且,这些电解质泵41、51及电磁阀42、52的任意一种的选择、及其操作时机,由控制装置3中的处理结果决定。
如上所述,控制装置3作为输出用于操作第1及第2电解质泵41、51、和第1及第2电磁阀42、52的信号的信息输出单元发挥作用。因此,上述情况下,表示分散状态处于所需状态的信息,是表示粘度为极小值附近的信息,对应于第1及第2电解质泵停止信号、向电磁阀输出的关闭信号。进一步,在控制装置3中计算出的粘度变化的状态输出到作为显示单元的LCD37,因此可通过目视确认该粘度变化的状况。因此,使用作为输入单元的键盘38,输入第1及第2电解质泵41、51的操作、和第1及第2电磁阀42、52的操作,从而在操作者的任意时机下可控制它们。进一步,通过使泵41、51及电磁阀42、52独立于控制装置3,也可直接手动操作它们。此外,在上述情况下,LCD37上显示的粘性数据示出极小值,是表示分散状态为所需状态的信息,LCD相当于信息输出单元。
以下说明控制装置3的控制方法。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经过以下工序制造复合粒子:使带电为特定极性电荷的粒子带电为相反极性的电荷,进一步带电为原来的极性电荷。因此,为了带电为不同极性的电荷,通过控制装置3执行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各部的控制,以提供具有相反极性的高分子电解质等调整剂,并且在以下示例中依次提供不同的调整剂(两种)。此外,从调整表面电荷这一概念出发,也可不必带电为粒子原本极性的电荷,而在带电为任意一种极性电荷的状态下结束。并且,在提供了某种调整剂的情况下,调整剂的供给停止,根据对贮存含有粒子的液体的贮存槽提供调整剂的同时测定的该液体的粘度,由控制装置3判断其粘度变为最低的时机,从而输出用于电解质泵停止及关闭电磁阀的信号并执行。
对含有带电为特定极性电荷的粒子的液体,提供相反极性的调整剂,从而使液体中的粒子吸附具有相反电荷的调整剂,但在直到该粒子整体吸附调整剂为止的过程中,粘度暂时上升。如上所述,这是因为,随着粒子的表面电荷变小,液体中的粒子逐渐凝聚。继续提供调整剂时,上升的粘度在示出极大值后下降,但继续提供调整剂时,粘度变得最低后再次上升。即,伴随着调整剂供给的粘度变化具有上升、拐点(极大)、下降、拐点(极小)、上升的过程,描绘出具有2个拐点的曲线。在控制装置3中构成为,检测出粘度即将再度上升前、即一定时间内的粘度变化的值(例如粘度变化的微分值)从负值变为正值的时机,在调整剂的供给开始后,对一定时间内的粘度变化的值(例如粘度变化的微分值)在第2次拐点处表示“0”附近的情况,判断为粘度变为最小值。这是因为,第1次拐点处表示“0”附近的状态意味着粘性最高的状态。
接着说明具体的控制方法的例子。图3是表示在控制装置3中执行的本实施方式的粉体改性处理的概要的流程图。此外,粉体是指液体中含有的无数粒子的集合体,将对该粉体调整各粒子的表面电荷的情况称为粉体改性。
如该图所示,在粉体改性处理中,首先进行初始设定处理(S1)。在初始设定处理中,粉体(粒子)最初的表面电荷状态及预定次数(β值)等作为初始值设定。在该初始设定处理中设定的初始值存储到HDD34的设定值存储器。并且,其他初始设定值使用HDD34的设定值存储器中提前默认设定的值。
接着,粉体(粒子)的表面电荷的处理次数m设定为1,执行第1次粉体改性。在粉体改性中,紧随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S3)连续进行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S4)。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S3)是由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执行下述处理的处理:将具有与最初的表面电荷相反电荷的电解质提供到贮存槽1,使粉体(粒子)表面吸附具有该相反电荷的调整剂,而带电为与最初的表面电荷相反的电荷。并且,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S4)是由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执行如下处理:将具有与最初的表面电荷相同电荷的电解质提供到贮存槽1,使粉体(粒子)的表面带电为与最初的表面电荷相同的电荷。稍后详述该电解质吸附处理(S3)、(S4)。
并且,这些处理结束后,判断处理次数m是否达到初始设定的预定次数β(S5)。预定次数β存储在设定值存储器中,在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S4)结束时必须进行判断。此外,该预定次数β在上述初始设定处理(S1)中可由操作者通过键盘输入而变更,因此可根据需要通过应处理的粉体的条件等来进行变更。通过上述判断,当处理次数m不满足预定次数β时,重复进行上述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S3)及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S4)。如处理次数m达到预定次数β,则结束粉体改性处理。
接着说明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S3)及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S4)的详情。图4表示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的流程,图5表示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的流程。
如图4所示,当开始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时,RAM的数据被清除(S11),将粘度测定次数n的值设为1并输入到RAM(S12),将计时电路设定为0(S13)。并且,确认第1次来自振动式粘度计的粘度数据的输入(S14),如未接收到则保持待机状态直到接收到为止,如接收到则将此时的粘度数据存储到RAM的实时数据存储器。具体而言,将在实时数据存储器的第n处(在此是第1处)接收到的粘度数据与计时电路的值建立对应地存储(S15)。上述计时电路的值使用CPU上设置的计时电路的值。即,计时电路是进行计时的时钟电路,该计时电路的值根据CPU的时钟信号更新。在此存储的粘度数据是初次(电解质供给前)的粘度数据,用于与之后提供电解质时的粘度数据进行比较。
之后,计时电路的数据和粘度数据被展开处理,计算显示数据(S16)。该显示数据显示到LCD上,从而可通过目视监控。并且,判断粘度测定次数是否是第1次(S17),仅在是第1次时,向电解质泵驱动电路输出用于驱动第1电解质泵的信号(S18),且向电磁阀控制电路输出用于打开第1电磁阀的信号(S19)。这样一来,开始电解质供给。
当电解质的供给开始时,对该粘度测定次数n的值附加“1”,确认第2次粘度数据输入。如确认了粘度数据的接收(S14),则将粘度数据存储到实时数据存储器的第n处(在此是第2处)(S15)。并且,判断粘度测量次数是第2次(S17),和上一次的粘度数据一起计算粘性变化的倾角(a)(S21)。在此计算在实时数据存储器的第2处存储的数据和在第1处存储的粘度数据的差,计算出相对电解质的供给增加部分的粘度变化的倾角(a)。粘度变化的倾角(a)是相对一定时间的粘度的变化分量,也可是将粘度变化的值以时间微分时的值。
接着判断粘度减少标志是否打开(S22)。粘度减少标志存储通过了最初的拐点的情况。当该粘度减少标志没有打开时,判断上述计算出的倾角a是否小于预定值α1(S23)。预定值α1是设定值存储器中默认设定的值,该值可根据实验值等适当确定。但是,为了明确与第2次拐点的变化量“0”附近的差异,是和下述α2相比绝对值大的值。在第2次拐点中,其目的是使粒子不多不少地吸附调整剂,因此最好尽可能在粘度变化接近“0”的时刻下停止供给调整剂。因此,α2在考虑装置空间的基础上设定稍小的值。另一方面,在通过最初的拐点后,该拐点附近的粘度变化如果缓慢,则其变化较小,所以粘度变化的倾角(a)可能变为0附近的值。因此,如无意中将α1设定为0附近的较小的负值,则会在不希望的时刻下发生调整剂的供给停止。因此,使预定值α1的绝对值大于下述α2。并且,通过使预定值α1为负值,计算出的倾角a是负值成为条件,可判断粘度是减少倾向。此外,当满足倾角a小于预定值α1的条件时,打开粘度减少标志,前进到步骤20(S23)、(S24),不满足条件时,直接转移到步骤20(S23)。
接着,对粘度测定次数n附加“1”,存储第3次输入的粘度数据(S14)、(S15)。第3次粘度数据通过与之前的第2次粘度数据的比较,再次计算出粘度变化的倾角a(S21)。在上一次判断中未进行打开粘度减少标志的处理(S24)时,重复上述处理。在上一次的判断中打开了粘度减少标志时,在步骤22中比较倾角(a)和预定值α2(S25)。预定值α2也是实验性决定的值,在设定值存储器中默认设定。在该步骤中,判断在第2次的变化量“0”附近,因此判断是粘度变化的极小值(最低粘度)及其附近。因此,该α2的值设定为实验性导出的平均极小值。此外,之所以比较倾角a的绝对值和预定值α2,是为了在粘度变化的倾角为负时(朝向极小值时)和为正时(略经过极小值时)的任意一种状态下,均判断是极小值附近的时刻。
当不满足上述判断条件时,再次转换到步骤20,存储下一粘度数据(S15),计算出倾角(a)(S21),再次与α2比较(S25)。直到满足该判断条件为止重复上述处理。并且,当粘度变化的倾角a表示极小值“0”附近时,对电磁阀控制电路输出用于关闭第1电磁阀的信号(S26),进一步对电解质泵驱动电路输出用于停止第1电解质泵的信号(S27),停止电解质的供给。
因此,通过停止电解质的供给,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结束,但在其之前将粘度减少标志再次恢复到关闭状态(S28),进行下一处理或用于结束处理的各处理(S29)。如上进行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从而使粉体(粒子)的表面电荷带电为和最初相反的极性。
接着说明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图5表示用于执行该处理的控制装置3的流程。如该图所示,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通过和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相同的处理方法来进行。即,清除RAM(S31),将计时电路设定为“0”后(S33),存储粘度数据的信号(S35),进一步,将第2电解质槽的电解质提供到贮存槽(S38)、(S39)的同时,重复存储粘度数据,比较测定的最新的粘度数据和之前的粘度数据,监控粘度变化(S41)~(S45)。并且,粘度上升后,当粘度变化的倾角表示极小值时,中止电解质的供给,结束处理(S45)~(S49)。
因此,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和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相同,但使用的电解质是和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不同极性的电荷,贮存在第2电解质槽中。因此,对电解质泵驱动电路输出驱动信号时,输出用于驱动第2电解质泵的信号(S38)。并且,对电磁阀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是用于打开第2电磁阀的信号(S39)。
如上所述,通过进行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和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粉体(粒子)的表面暂时带电为和最初的表面电荷相反的极性后,再次带电为和最初的表面电荷相同的极性。如上所述,该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及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连续进行,直到其处理次数达到预定次数β为止重复进行。通过处理结束,贮存槽中贮存的液体中的粒子的表面电荷被调整。此外,表面电荷被调整的粒子除了和上述液体一起保存外,还可从液体回收。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如上调整了表面电荷的粒子(例如将其称为第1粒子),混合具有相反的表面电荷的粒子(例如将其称为第2粒子),从而制造出复合粒子。两种粒子的混合可以是对处理后包含在液体中的状态的第1粒子混合同样包含在液体中的状态的第2粒子,也可混合两种粒子均从液体回收后的粒子。进一步,也可使任意一种粒子为包含在液体中的状态,对其混合另一种粒子。回收的粒子也可经过一般的喷雾干燥工序,成型为二次粒子。这种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粉体改性处理结束后,连续进行粒子的回收工序及喷雾干燥工序,从而易于进行一系列工序下的二次粒子的成型。并且,也可将混合粉体改性处理后的粒子制造成的复合粒子通过喷雾干燥工序成型为二次粒子。
此外,当第2粒子具有所需的表面电荷时,无需进行粉体改性处理。与之相反,当需要调整表面电荷时,进行用于该调整的粉体改性处理。此时的粉体改性处理方法和上述方法基本相同,但将处理后的表面电荷调整为和第1粒子相反的电荷,因此使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和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的顺序相反、或者使电解质槽中填充的电解质的极性相反即可。
如上所述,在通过任意一种方式混合粒子时,在两种粒子中,将一种粒子作为母粒子,另一种粒子作为子粒子而通过静电引力附着到该母粒子,子粒子基本均等地附着在母粒子的表面,制造出复合粒子。
其中,作为母粒子,可使用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尖晶石、氧化镁等材料,作为子粒子可使用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碳化硅、氮化铝、碳纳米粒子、纳米金刚石、富勒烯类。不论这些粒子的形状。子粒子对应复合粒子要求的机械特性、热特性等来选择。
并且,除上述之外,可将树脂制的粒子作为母粒子或子粒子使用。例如可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等常用的塑料形成的粒子,或聚缩醛、聚酰胺、聚碳酸酯、改性聚苯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常用的工程塑料形成的粒子,及聚砜、聚醚砜、聚苯硫醚、聚酰胺酰亚胺、聚甲基戊烯等工程塑料形成的粒子等。并且,也可使用酚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不饱和聚酯树脂、聚酰亚胺、聚氨酯等形成的粒子。从这些粒子中适当选择应作为母粒子及子粒子的使用即可。
此外,第1粒子和第2粒子的任意一种均可是母粒子。进一步,第1粒子和第2粒子可以是相同的物质,也可是不同的物质。进一步,第1粒子及第2粒子可以分别是单一种类的粒子,也可是多种类的粒子。并且,也可将第1粒子和第2粒子复合化的复合粒子作为第1粒子或第2粒子。并且,可以是一次粒子,也可是二次粒子。
并且,用于调整这些粒子的表面电荷的电解质中,作为阴离子性高分子,聚苯乙烯磺酸(PSS)、聚乙烯基硫酸(PVS)、聚丙烯酸(PAA)、聚甲基丙烯酸(PMA)是代表性的例子,此外也包括:聚噻吩-3-乙酸、聚(3-己基噻吩)、聚酰胺酸、聚对苯撑(-)等。作为阳离子性高分子,聚(二烯丙基甲基氯化铵)(PDDA)、聚乙烯亚胺(PEI)、聚乙烯基胺(PVAm)、聚(乙烯基吡咯烷酮·N,N-二甲氨基乙丙烯酸)共聚物是的例子,此外也包括:聚烯丙胺、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对苯撑(+)、聚对苯撑亚乙烯基、聚嘧啶乙炔、聚(对苯撑亚乙烯基)、聚吡咯、聚苯胺、聚乙烯基咪唑、聚二甲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聚-1-甲基-2-乙烯基吡啶、聚亚胺等。作为它们的溶液可使用水或氧化钠水溶液。这些电解质也可是分子量低的物质。
并且,电解质可使用表面活性剂。作为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可从脂肪酸盐、磺酸盐等中选择,具体而言,包括:柠檬酸钠、油酸钠、月桂酸钠、十二烷基磺酸盐(十二烷基磺酸钠等)、聚氧烷基醚磺酸盐(聚氧烷基醚磺酸钠等)、α-烯烃磺酸盐(9-十八烯基磺酸钠等)、烷基芳烃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二异丙基萘磺酸钠等),此外还包括:单十二烷基磷酸钠等烷基磷酸盐、单烷基磷酸酯盐、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硫酸钠等聚氧乙烯十二烷基醚硫酸盐、十二烷基硫酸钠等高级醇硫酸酯盐、N-酰基-N-甲基牛磺酸盐等。作为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可从季铵盐或N-乙基烷酰胺卤化铵等选择,作为季铵盐包括:四甲基氯化铵、四乙基氯化铵、四甲基溴化铵、四乙基溴化铵、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六烷三甲基氢氧化铵、二月桂基二甲基氯化铵、二月桂基二甲基溴化铵、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苯扎氯铵苄索氯铵、西吡氯铵等。
此外,上述电解质只是示例,不限于此。并且,对于上述阴离子性电解质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或者对于阳离子性电解质也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
在此,作为使上述粒子分散的液体,不限于水,例如也可使用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溶剂。作为有机溶剂包括乙醇、甲醇、丙醇、丙酮等。作为使用有机溶剂或混合溶剂时的复合粒子,包括氮化铝这样与水反应分解的物质,或者聚丙烯酸钠这样的吸水性聚合物等复合粒子。
并且,以第1粒子为母粒子时,优选0.1μm至500μm范围,尤其优选1μm至100μm的范围。在该范围内时,不仅易于分散,而且制造的复合粒子可不依靠离心分离而沉降,可通过去除澄清液容易地回收。
进一步,为了对应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而停止调整剂的供给,除了依靠控制装置3的动作信号外,也可由操作者手动操作。这种情况下,对由振动式粘度计2测量的粘度数据,可通过该振动粘度计2的LCD的显示来操作,也可对从振动式粘度计2输入的粘度数据或粘度变化的倾角(a),通过控制装置3的LCD37确认的同时来操作。
接着说明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概要的图。如该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置具有大致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构成的2个贮存槽1a、1b、振动式粘度计2a、2b、电解质的供给管6a、7a、6b、7b及搅拌叶片8a、8b。将具有这些部件的装置称为改性装置,将一个改性装置称为第1改性装置A,将另一个改性装置称为第2改性装置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独立设置电解质槽4a、5a、4b、5a、电解质泵41a、51a、41b、51b及电磁阀42a、52a、42b、52b,也可使一个装置由两个改性装置A、B共享。并且,控制装置3使用一个装置,但也可分别独立设置。图5中的附图标记中,对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对两个改性装置A、B同样设置的同种部件,在附图标记的末尾附加“a”及“b”,对第1改性装置A在末尾附加“a”,对第2改性装置B在末尾附加“b”以区分两者。此外,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对于2台装置A、B的控制,设置了一个控制装置3,但该控制装置也可分别独立设置。并且,作为搅拌单元,仅表示了搅拌叶片8a、8b,也可替代它或与其同时使用磁式搅拌器,进一步也可是使用超声波均化器的方式。
如上所述,第1及第2装置A、B分别独立设置贮存槽1a、1b(有时将设于第1装置A的贮存槽1a称为第1贮存槽、将另一个1b称为第2贮存槽)。在这两个贮存槽1a、1b中,分别设置粘度计2a、2b,可测定贮存槽1a、1b中贮存的液体的粘度,并且,作为搅拌单元的搅拌叶片8a、8b设置在底部附近,可搅拌贮存槽1a、1b中贮存的液体。作为搅拌单元,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可替代搅拌叶片8a、8b或与之同时使用超声波型均化器、磁式搅拌器。
并且,用于贮存电解质的电解质槽在第1装置侧设置两种电解质槽4a、5a(将一个电解质槽4a称为第1电解质槽,将另一个5a称为第2电解质槽),和第一实施方式一样,例如,第1电解质槽4a中可贮存聚阴离子溶液,第2电解质槽5a中可贮存聚阳离子溶液。同样,在第2装置侧也设置用于贮存两种溶液的第1电解质槽4b及第2电解质槽5b。此外,也可是将第1电解质槽4a、4b作为一个共用的构成,第2电解质槽5a、5b也可是共用一个电解质槽的构成。
进一步,第1电解质槽4a、4b中贮存的电解质是由电解质泵(称为第1电解质泵)41a、41b吸引的构成,第2电解质槽5a、5b的电解质由电解质泵(第2电解质泵)51a、51b吸引。此外,第1电解质槽4a、4b是一个电解质槽时,可形成单一的第1电解质泵,第2电解质槽5a、5b是一个电解质槽时,可形成单一的第2电解质泵。
电磁阀为了对第1贮存槽1a提供电解质,设有第1电磁阀42a及第2电磁阀52a,为了对第2贮存槽1b提供电解质,设有第3电磁阀42b及第4电磁阀52b。通过这些电磁阀的开关操作,可选择任意一种电解质槽中贮存的电解质的同时,确定第1贮存槽1a及第2贮存槽1b的任意一个并供给。此外,图6所示的电磁阀42a、52a、42b、52b分别连接到独立的供给管6a、7a、6b、7b,但在共用电解质槽及电解质泵的构造中,设置从共用的电解质槽分支的构造的供给管6a、7a、6b、7b,在其开口部附近,设置电磁阀42a、52a、42b、52b。
根据上述构造,通过两个装置A、B,在贮存槽1a、1b中可处理不同的粉体。例如,对装置A进行由母粒子构成的粉体的改性处理,在装置B中,进行由子粒子构成的粉体的改性处理。进一步,例如可构成为:在第1装置A中,将粒子的表面电荷调整为正,在第2装置B中,将粒子的表面电荷调整为负,以进行改性处理。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移送管9,其在第1贮存槽1a的上部开口,与第2贮存槽1b的底部连续,通过在该移送管9的中途设置的移送泵91的操作,可将第2贮存槽1b中贮存的液体移送到第1贮存槽1a。此外,移送管9中具有电磁阀(以下有时称为第5电磁阀)92,随着移送泵91的动作而打开第5电磁阀92时,可实现液体的移送。并且,在各贮存槽1a、1b的底部连接排出管90a、90b,可排出在贮存槽1a中混合的液体,并且可排出贮存槽1b中残留的液体。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3的构成。图7是以控制装置3为中心的电子框图。如该图所示,控制装置3的内部构成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RAM33中除了粘度减少标志外还存储母粒子处理标志。母粒子处理标志是用于判断对母粒子进行处理的情况的标志,当该母粒子处理标志打开时,表示对母粒子正进行粉体改性处理,当母粒子处理标志关闭时,表示未对母粒子、而对子粒子进行粉体改性处理。并且,母粒子用第1改性装置A处理、子粒子用第2改性装置处理的情况下,当母粒子处理标志打开时,对第1改性装置A进行处理,当关闭时对第2改性装置B进行处理。
并且,与控制装置3连接的外部装置是和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的构成。即,在控制装置3连接振动式粘度计2,其用于对各贮存槽1a、1b测定液体的粘度,对第1贮存槽1a的液体通过第1振动式粘度计的测定部20a和控制部主体25、对第2贮存槽1b的液体通过第2振动式粘度计的测定部20b和控制部主体25,测量各贮存槽1a、1b中贮存的液体的粘度数据,输入到控制装置3。并且,电磁阀控制电路是控制第1至第5电磁阀的构成,控制成选择两种电解质并向所需的贮存槽提供电解质,并且控制成可将第2贮存槽1b的液体移送到第1贮存槽1a。此外,第1电磁阀42a及第2电磁阀52a用于操作向第1贮存槽1a提供电解质时的开关,第3电磁阀42b及第4电磁阀52b用于对第2贮存槽1b的电解质供给。第5电磁阀92用于操作移送管9的开关。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对第1贮存槽1a的电解质供给、对第2贮存槽1b的电解质供给被依次操作,且改性处理后的液体移送在两个贮存槽1a、1b的改性处理结束后进行,所以由单一的电磁阀控制电路控制。因此,当这些电磁阀同时并行运行时,也可是具有多个电磁阀控制电路的构成。
电解质泵也和电磁阀一样,在两个贮存槽1a、1b两者上设置第1电解质泵41a(41b)及第2电解质泵51a(51b),和电磁阀操作一样被依次操作,由单一的电解质泵驱动电路驱动控制。并且,用于驱动搅拌单元8的搅拌电机81a、81b也设置在第1贮存槽1a和第2贮存槽1b两者上,用于控制它们的搅拌电机驱动电路通过来自控制装置3的驱动信号运行。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移送泵91,所以通过移送泵驱动电路控制该移送泵91,为进行该控制,从控制装置3输出驱动信号。
因是上述构成,由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3执行的复合粒子制造处理的流程如图8所示,经由母粒子改性处理、子粒子改性处理,最终混合两者,制造出复合粒子。以下说明其详情。作为复合粒子制造处理,在进行初始值设定处理(S101)后,将母粒子处理标志打开(S201),判断是母粒子侧的贮存槽(第1贮存槽)1a中的改性处理,直到处理次数m达到初始设定的预定次数β为止,重复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及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S202)至(S205)。当双方的电解质吸附处理的次数m达到预定次数β时(S205),关闭母粒子处理标志,从母粒子侧的贮存槽1a中的改性处理转换到子粒子侧的贮存槽(第2贮存槽)1b中的改性处理(S207)。
接着开始第2贮存槽1b中的改性处理。直到处理次数m达到默认设定的预定次数γ为止,重复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及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S303)至(S305)。当处理次数m达到预定次数γ时,结束电解质吸附处理。进行两个贮存槽1a、1b的液体的混合。为进行混合,将用于驱动移送泵91的信号输出到移送泵驱动电路(S11),进一步,将用于打开第5电磁阀92的信号输出到电磁阀控制电路(S112)。这样一来,如上所述,第2贮存槽1b中贮存的液体送出到第1贮存槽1a,在该第1贮存槽1a中混合。
移送第2贮存槽1b的液体的量在初始设置中提前设定好,从而管理向第1贮存槽1a流入的量(S113),当达到预定量时,输出用于进行第5电磁阀92的关闭、和移送泵91的停止的信号(S114)、(S115)。通过该预定量的流入,子粒子通过静电引力附着到母粒子表面,制造出复合粒子。此外,此时搅拌单元8a运行,但该搅拌单元8a的运行操作假设以手动进行。也可是由控制装置3控制的构成。
如上制造了复合粒子后,排出贮存槽1a中贮存的含有复合粒子的液体(S116),排出确认(S117)后,清洗处理贮存槽1a(S118)。如上制造的复合粒子从贮存槽1a取出,用于所需用途。
在上述处理工序中,在母粒子改性处理及子粒子改性处理中,均进行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S203)、(S303)及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S204)、(S304),因此以下对各电解质吸附处理根据图9及图10进行说明。
图9是用于执行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的控制装置3的控制的流程图。如该图所示,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和第一实施方式时(参照图4)基本相同。即,将振动式粘度计测量的液体的粘度数据存储到预定地点(S415),计算该粘度数据的变化形成的倾角(S421),比较该倾角,判断电解质的供给停止的时机(S425)。此外,在上述处理中,首先执行清除RAM的处理(S411),但当母粒子处理标志打开时,即处于母粒子改性处理中的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S203)时(参照图8),不清除RAM中存储的母粒子处理标志。这一点在图10所示的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S204)中也同样(参照图8)。
该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是第1贮存槽1a中的电解质吸附处理时,第1处的电解质从电解质槽4a接受供给,因此第1电解质泵41a及第1电磁阀42分别通过驱动信号运行。其中,当粘度测定次数n是“1”时,用于驱动第1电解质泵的信号输出到电解质泵驱动电路(S418),并且,用于打开第1电磁阀的信号输出到电磁阀控制电路(S419)。进一步,在粘度下降的状态下粘度变化表示“0”附近时(S425),结束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因此将用于关闭上述第1电磁阀的信号输出到电磁阀控制电路(S427),将用于停止电解质泵的信号输出到电解质泵驱动电路(S428)。
与之相对,当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是第2贮存槽1b中的电解质吸附处理时,将用于开关第3电磁阀及第4电磁阀的信号输出到电磁阀控制电路。因此,在输出电磁阀的打开信号的处理(S519)及输出关闭信号的处理(S526)中,分别是针对第3电磁阀的。此外,用于使电解质泵运行/停止的信号输出到控制第1及第2电解质泵的电解质泵驱动电路,但与第1贮存槽1a中使用的电解质泵实质上相同,因此不再进行重复性说明。
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中的处理方式如图10所示,和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处理方式实质上相同。但为了供给/停止电解质而应控制的电磁阀不同。此外,该不同点与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时的不同点相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控制装置3执行的复合粒子制造处理是在进行了母粒子的改性处理后,进行子粒子的改性处理,但也可使用多个贮存槽同时并行执行母粒子处理和子粒子处理。即,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改性装置A中,对第1粒子(例如母粒子)进行粉体改性处理,在改性装置B中,对第2粒子(例如子粒子)进行粉体改性处理,同时期进行两个装置A、B中的处理。此时,作为由处理装置3执行的处理的方式,可通过执行中断处理来实现。例如,通过控制装置3进行控制,以在执行母粒子改性处理及子粒子改性处理时输入中断信号,结束任意的处理。
并且,各装置A、B的构成可分别是,例如如第一实施方式(图1)所示,一个贮存槽1具有一个控制装置3,各装置A、B中的粉体改性处理独立控制。此外,从多个贮存槽1a、1b的一个到另一个的含有粒子的液体的移送中,可通过手动进行移送泵的驱动及阀的开关,例如也可检测出各装置A、B中的粉体改性处理的情况的同时,由控制部3控制图6所示的移送泵91及第5电磁阀92的驱动。
以手动进行移送泵的驱动及阀的开关时,各装置A、B上独立设置的处理装置3(图1的处理装置3)的处理流程如图3至图5所示,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这些处理结束后,手动操作即可。并且,在通过控制装置3控制移送泵91及第5电磁阀92的构成中,各装置A、B的处理同时结束时,执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粒子改性处理结束之后(图8的步骤111之后)的处理。
如上所述,对移送泵及阀用手动操作时或由控制装置控制时的任意一种情况下,通过并行调整第1粒子(母粒子)及第2粒子(子粒子)的表面电荷,可缩短对两种粒子进行改性处理的整体时间。并且,如两种粒子的表面电荷的调整结束,可立刻混合两种粒子,所以可进一步提高复合粒子的制造效率。
接着说明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涉及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的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从大的方面而言由电荷调整工序及混合工序构成。对通过静电引力附着的任意一方或双方的粒子进行电荷调整工序,将该粒子的表面电荷调整为预定状态后,混合两者。混合方法除了混合含有粒子的液体外,也包括以下情况:使任意一方的粒子包含在液体中,并将另一方的粒子投入到液体中;使其分别是仅有粒子的状态并将两者混合。
在此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荷调整工序。此外,作为示例,说明原料粒子带正电的情况。图11表示原料粒子最初带正电时的电荷调整工序。如该图所示,对带正电的原料粒子,使其表面吸附聚阴离子,进一步吸附聚阳离子,在制造该物质(以下将其记载为“聚阴离子/聚阳离子吸附粒子”)时,对含有该原料粒子的液体,作为调整剂逐渐添加聚阴离子溶液,之后添加聚阳离子溶液(这是调整剂添加工序)。
其中,首先添加聚阴离子溶液(调整剂添加工序)。并且,从开始添加初始的聚阴离子溶液时,连续监控含有原料粒子的液体的粘度(这是分散状态测定工序,尤其是仅以粘度为指标时,是粘度测定工序)。通过该监控判断液体中的粒子是最高分散状态时,在粘度测定的情况下,当判断液体粘度暂时上升后下降并是下降最多的状态时,停止聚阴离子溶液的供给(这是添加停止工序)。通过该工序,粒子成为聚阴离子吸附粒子。
接着逐渐添加聚阳离子溶液(这也是调整剂添加工序)。通过该添加,聚阴离子吸附粒子吸附聚阳离子,凝聚逐渐进行。此时,也连续地测量粘度(分散状态)(分散状态测定工序或粘度测定工序)。并且,一度上升的粘度值下降,在粘度值出现极小值(其附近)的时刻,停止聚阳离子溶液的供给(添加停止工序)。
在上述电荷调整工序中,原料粒子是最初带正电的粒子,因此通过提供聚阴离子溶液,吸附聚阴离子,从而使表面电荷逐渐变为负电。通过逐渐提供聚阴离子溶液,原料粒子充分地带负电,但在监控的粘度值为极小值的时刻,停止聚阴离子溶液的添加。之所以在粘度极小值的时刻停止聚阴离子溶液的添加,是因为若在之后还持续添加聚阴离子溶液时,液体中会被过剩地提供聚阴离子,因该过剩供给,粘度会再次上升。
在该状态下,粒子带负电,所以接着提供聚阳离子溶液。通过聚阳离子的供给,原料材料吸附聚阳离子,带正电。此时也连续监控粘度,在该粘度具有极小值的时刻,停止聚阳离子溶液的供给。
如上所述,可制造出聚阴离子/聚阳离子吸附粒子。此外,原料粒子最初带负电时,和上述相反,添加聚阳离子溶液,之后添加聚阴离子溶液,从而可制造出在原料粒子的表面吸附聚阳离子、进一步吸附聚阴离子的物质(以下将其记载为“聚阳离子/聚阴离子吸附粒子”)。这种情况下也连续监控粘度,在其值具有极小值时停止添加。进一步,当原料粒子不具有特定极性时,首先吸附任意一种极性的电解质,之后吸附相反极性的电解质,通过该处理,可制造出带电为任意一种极性的粒子。并且,对已经带电为任意一种极性的原料粒子,也可吸附同极的电解质。此时,可使原料粒子充分带电为该极性。通过对这样带电的粒子进一步吸附相反极性的电解质,可将粒子表面电荷调整为相反极性。
以上示例说明了调整了表面电荷的粒子多次吸附不同极性的电解质的状态(多层),但此时的电解质的吸附次数可适当变更。进一步,如通过仅吸附一次具有一种极性的电解质就可使粒子表面的电荷密度充分,则表面电极调整后的粒子也可是一次吸附电解质的状态(单层)。此时,作为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处理,仅执行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或第2电解质吸附处理的任意一个,就可调整粒子的表面电荷。
这些工序可通过上述复合粒子制造装置执行,对带电为某一极性的原料粒子吸附同极的电解质时,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处理中,伴随着调整剂供给的粘度变化中,会存在没有第1次拐点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例如在第1电解质吸附处理中,可省略粘度变化的倾角(a)和预定值α1的比较、及粘度减少标志的打开/关闭处理。
最后,通过使用根据上述各方式调整了表面电荷的粒子来制造复合粒子。即,可通过混合带正电的粒子和带负电的粒子(混合工序)来制造复合粒子。即,通过混合,两种粒子通过静电引力吸附,在应成为母粒子的一种粒子表面,附着了应成为子粒子的另一种粒子。
图12表示上述制造方法的代表性示例。第1粒子和第2粒子分别调整表面电荷,最终使一种粒子(图示是第1粒子)带正电,另一种粒子(图示是第2粒子)带负电。通过混合这两种粒子,制造出复合粒子。
其中,第1粒子从带正电的状态开始调整表面电荷,第2粒子从带负电的状态开始调整表面电荷,但这是为了便于说明。即,也存在第1粒子从带负电的状态开始调整表面电荷并最终带正电的情况,第2粒子也可从带正电的状态开始添加聚阴离子溶液,构成聚阴离子吸附粒子。并且,也存在使第1粒子最终带负电的情况,此时,通过使第2粒子带正电并混合各粒子,可制造出复合粒子。进一步,聚阴离子溶液或聚阳离子溶液的添加次数如上所述是任意的。
图13表示将如上所述调整了表面电荷的两种粒子混合的状态的模型。如该图所示,例如,通过使母粒子带正电、子粒子带负电而混合两者,从而在母粒子表面通过静电引力吸附子粒子。该图中,使母粒子带正电、子粒子带负电,但该表面电荷也可相反,以任意一种为第1粒子时,另一种作为第2粒子来调整表面电荷。并且为便于图示,以适当的大小表示母粒子及子粒子,但可知其大小因应制造的复合粒子而不同。
(实验例)
接着对通过上述电荷调整方法调整了电荷时的粘度和界达电位的关系进行了实验。实验方法是,对含有氧化铝(α-Al2O3)的粒子(直径100nm)的液体,逐渐添加聚苯乙烯磺酸(PSS)溶液的同时,测定粘度和界达电位。并且,测定对如上制造的含有聚阴离子吸附粒子的液体逐渐添加聚(二烯丙基甲基氯化铵)(PDDA)溶液时的粘度和界达电位。
图14表示其实验结果。如该图的图表所示,对粒子逐渐添加聚阴离子(PSS)时,界达电位从正转换为负,其值最初出现最小值附近的值的时刻、与含有该粒子的液体的粘度出现极小值的时刻一致。这意味着在粘度值出现极小值的时刻下粒子充分带负电,之后即使继续添加聚阴离子(PSS)界达电位也不产生变化,则意味着聚阴离子(PSS)的添加量过剩。
并且,对含有聚阴离子吸附粒子的液体逐渐添加聚阳离子(PDDA)时也同样,界达电位最初具有最大值附近的值的时刻、与粘度值具有最小值的时刻一致。这种情况下,也意味着在粘度值出现极小值的时刻下粒子充分带正电。
图15中示出了使上述结果容易理解的情况。该图表示:原来的粒子带正电,通过逐渐添加聚阴离子(PSS)而带负电的状态。如该图所示,界达电位原来具有正的较大的值,粒子表面带正电,悬浮体为分散状态。并且,随着聚阴离子的添加,界达电位显示0,粒子表面混合了正的与负的物质,双方吸附,悬浮体凝聚。进一步,通过添加聚阴离子,界达电位转换为负,粒子表面带负电,悬浮体再次变为分散状态。界达电位显示负值,其值到达最小值附近的状态之后,成为即使添加聚阴离子也不发生变化的状态,这表示粒子不再吸附聚阴离子。对这一点,通过参照含有粒子的液体的粘度,通过粘度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可判断粒子凝聚的时刻及分散的时刻。
上述实验结果如图16及图17所示,监控悬浮体的粘度,通过在其值显示极小值的时刻下变更应添加的电解质,可不多不少地提供聚阴离子溶液或聚阳离子溶液。整理该电解质的供给和粒子状态,则如图16及图17所示,原来处于分散状态的悬浮体通过聚阴离子(PSS)的供给而逐渐凝聚,粘度逐渐上升,通过之后仍提供聚阴离子(PSS)而带负电,悬浮体向分散状态转移,粘度也降低。进一步,通过在粘度具有极小值的时刻下变更电解质,并提供聚阳离子(PDDA),逐渐凝聚,粘度变高,但通过之后仍提供聚阳离子(PDDA),再次转移到分散状态,粘度也降低。
因此可知,通过监控分散状态(在此是粘度),可掌握粒子表面电荷的状态。并且可知,在粘度具有极小值的时刻下如停止电解质的供给,则不会过剩地提供电解质,可制造出充分带正电的聚阴离子/聚阳离子吸附粒子。
符号说明
1贮存槽
2振动式粘度计(分散状态测定单元)
3控制装置
4第1电解质槽
5第2电解质槽
6、7供给管
8搅拌单元
41、51电解质泵
42、52电磁阀

Claims (10)

1.一种复合粒子制造装置,使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至少任意一种带正电或带负电,并与带电为不同极性的另一种粒子混合,从而通过静电引力使两种粒子附着而制造复合粒子,为此,添加调整剂来调整上述任意一种粒子的表面电荷,所述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贮存槽,贮存含有被调整表面电荷的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任意一种的液体;
添加单元,将调整剂添加到上述贮存槽;
分散状态测定单元,通过上述贮存槽中贮存的液体的粘度,来测定该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
分散状态存储单元,将用于调整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含有的粒子的表面电荷的调整剂添加到上述贮存槽内时,存储由上述分散状态测定单元测定的分散状态;
信息输出单元,根据该分散状态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分散状态,在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的粘度示出极小值或极小值附近时,输出表示该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处于所需状态的信息;和
添加停止单元,以由上述信息输出单元输出的信息为指标,视为在上述粒子的表面吸附了充分量的调整剂且无需去除剩余的调整剂的状态,而停止该调整剂的添加。
2.一种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向第1粒子或第2粒子添加调整剂而调整表面电荷,使一种粒子带正电并使另一种粒子带负电,通过静电引力使两种粒子附着而制造复合粒子,所述复合粒子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贮存槽,贮存含有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任意一种的液体;
添加单元,将调整剂添加到各上述贮存槽;
分散状态测定单元,通过各上述贮存槽中贮存的液体的粘度,来测定该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
分散状态存储单元,将用于调整各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含有的粒子的表面电荷的调整剂添加到上述贮存槽内时,存储由上述分散状态测定单元测定的分散状态;
信息输出单元,根据该分散状态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分散状态,在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的粘度示出极小值或极小值附近时,输出表示该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处于所需状态的信息;
添加停止单元,以由上述信息输出单元输出的信息为指标,视为在上述粒子的表面吸附了充分量的调整剂且无需去除剩余的调整剂的状态,而停止该调整剂的添加;
移送管,在贮存含有第1粒子的液体的贮存槽和贮存含有第2粒子的液体的贮存槽之间,从一个贮存槽向另一个贮存槽移送所贮存的含有粒子的液体;
移送泵,经由该移送管,将所贮存的含有粒子的液体从一个贮存槽送出到另一个贮存槽;和
驱动单元,根据通过上述信息输出单元输出的信息,驱动上述移送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上述信息输出单元输出的表示处于所需状态的信息,是表示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的粒子处于良好分散的状态的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状态变化导出单元,根据上述分散状态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分散状态,导出分散状态的变化;和
判断单元,根据由上述状态变化导出单元计算出的分散状态的变化,判断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是否是所需状态,
在通过上述判断单元判断上述分散状态存储单元中存储的分散状态是所需状态时,上述信息输出单元将表示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的粒子的分散状态处于所需状态的信息输出到上述添加停止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判断单元对是否是所需状态的判断,是判断上述贮存槽内的液体中的粒子是否处于良好分散的状态的判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散状态测定单元是粘度测定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粘度测定单元由振动式粘度计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搅拌单元,配置在上述贮存槽内,搅拌贮存槽内的含有粒子的液体。
9.一种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向第1粒子或第2粒子添加调整剂而调整表面电荷,使一种粒子带正电并使另一种粒子带负电,通过静电引力使两种粒子附着而制造复合粒子,所述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以下工序:
电荷调整工序,对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至少任意一种粒子,以使该粒子的表面电荷成为与另一种粒子相反的电荷的方式调整该表面电荷;和
混合工序,在该电荷调整工序中进行了电荷调整后,混合第1粒子和第2粒子,
上述电荷调整工序具有以下工序:
调整剂添加工序,对含有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任意一种的液体,添加用于调整粒子表面电荷的调整剂;
粘度测定工序,通过该调整剂添加工序添加了调整剂时,测定上述液体的粘度;和
添加停止工序,当通过该粘度测定工序测定的粘度示出极小值或极小值附近时,视为在上述粒子的表面吸附了充分量的调整剂且无需去除剩余的调整剂的状态,而停止上述调整剂的添加。
10.一种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使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至少任意一种带正电或带负电,并与带电为不同极性的另一种粒子混合,从而通过静电引力使两种粒子附着而制造复合粒子,所述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为了添加调整剂来调整上述任意一种粒子的表面电荷,而具有以下工序:
调整剂添加工序,对含有上述第1粒子或第2粒子的任意一种粒子的液体添加上述调整剂;
粘度测定工序,通过该调整剂添加工序添加了调整剂时,测定上述液体的粘度;和
添加停止工序,当通过该粘度测定工序测定的粘度示出极小值或极小值附近时,视为在上述粒子的表面吸附了充分量的调整剂且无需去除剩余的调整剂的状态,而停止上述调整剂的添加。
CN201280015453.0A 2011-03-31 2012-03-29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及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4590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1322 2011-03-31
JP2011081322 2011-03-31
PCT/JP2012/058453 WO2012133696A1 (ja) 2011-03-31 2012-03-29 複合粒子製造装置および複合粒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59009A CN103459009A (zh) 2013-12-18
CN103459009B true CN103459009B (zh) 2016-06-22

Family

ID=46931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5453.0A Active CN103459009B (zh) 2011-03-31 2012-03-29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及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90840A1 (zh)
EP (1) EP2692423B1 (zh)
JP (1) JP6083610B2 (zh)
CN (1) CN103459009B (zh)
WO (1) WO20121336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71907B2 (en) 2012-04-02 2015-06-30 Whirpool Corporation Vacuum insulated structure tubular cabinet construction
US9221210B2 (en) 2012-04-11 2015-12-29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to create vacuum insulated cabinets for refrigerators
JP6283847B2 (ja) * 2013-08-30 2018-02-28 国立大学法人 熊本大学 コア・シェル複合粒子の製造方法
US9689604B2 (en) 2014-02-24 2017-06-27 Whirlpool Corporation Multi-section core vacuum insulation panels with hybrid barrier film envelope
US10052819B2 (en) 2014-02-24 2018-08-21 Whirlpool Corporation Vacuum packaged 3D vacuum insulated door structure and method therefor using a tooling fixture
US9476633B2 (en) 2015-03-02 2016-10-25 Whirlpool Corporation 3D vacuum panel and a folding approach to create the 3D vacuum panel from a 2D vacuum panel of non-uniform thickness
US10161669B2 (en) 2015-03-05 2018-12-25 Whirlpool Corporation Attachment arrangement for vacuum insulated door
US9897370B2 (en) 2015-03-11 2018-02-20 Whirlpool Corporation Self-contained pantry box system for insertion into an appliance
US9441779B1 (en) 2015-07-01 2016-09-13 Whirlpool Corporation Split hybrid insulation structure for an appliance
US11730174B2 (en) * 2015-07-09 2023-08-22 Nordso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conveying and dispensing heated food material
US10429125B2 (en) 2015-12-08 2019-10-01 Whirlpool Corporation Insulation structure for an appliance having a uniformly mixed multi-component insulation material, and a method for even distribution of material combinations therein
US10041724B2 (en) 2015-12-08 2018-08-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dispensing and compacting insulation materials into a vacuum sealed structure
US11052579B2 (en) 2015-12-08 2021-07-06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eparing a densified insulation material for use in appliance insulated structure
US10222116B2 (en) 2015-12-08 2019-03-05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a vacuum insulated structure for an appliance having a pressing mechanism incorporated within an insulation delivery system
US10422573B2 (en) 2015-12-08 2019-09-24 Whirlpool Corporation Insulation structure for an appliance having a uniformly mixed multi-component insulation material, and a method for even distribution of material combinations therein
US10808987B2 (en) 2015-12-09 2020-10-20 Whirlpool Corporation Vacuum insulation structures with multiple insulators
JP6892122B2 (ja) * 2015-12-11 2021-06-18 国立大学法人豊橋技術科学大学 粉末粒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グリーン体の製造方法
US10422569B2 (en) 2015-12-21 2019-09-24 Whirlpool Corporation Vacuum insulated door construction
US9840042B2 (en) 2015-12-22 2017-12-12 Whirlpool Corporation Adhesively secured vacuum insulated panels for refrigerators
US10018406B2 (en) 2015-12-28 2018-07-10 Whirlpool Corporation Multi-layer gas barrier materials for vacuum insulated structure
US10610985B2 (en) 2015-12-28 2020-04-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Multilayer barrier materials with PVD or plasma coating for vacuum insulated structure
US10030905B2 (en) 2015-12-29 2018-07-24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a vacuum insulated appliance structure
US10807298B2 (en) 2015-12-29 2020-10-20 Whirlpool Corporation Molded gas barrier parts for vacuum insulated structure
US11247369B2 (en) 2015-12-30 2022-02-15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of fabricating 3D vacuum insulated refrigerator structure having core material
EP3443284B1 (en) 2016-04-15 2020-11-18 Whirlpool Corporation Vacuum insulated refrigerator structure with three 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WO2017180147A1 (en) 2016-04-15 2017-10-19 Whirlpool Corporation Vacuum insulated refrigerator cabinet
WO2018022007A1 (en) 2016-07-26 2018-02-01 Whirlpool Corporation Vacuum insulated structure trim breaker
US11391506B2 (en) 2016-08-18 2022-07-19 Whirlpool Corporation Machine compartment for a vacuum insulated structure
WO2018101954A1 (en) 2016-12-02 2018-06-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Hinge support assembly
US10352613B2 (en) 2016-12-05 2019-07-16 Whirlpool Corporation Pigmented monolayer liner for applianc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CN106684361B (zh) * 2017-01-19 2020-05-19 新乡天力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镍钴铝前驱体的制备方法
WO2019125371A1 (en) 2017-12-18 2019-06-27 Whirlpoo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improved insulation and filler materials
US10907888B2 (en) 2018-06-25 2021-02-02 Whirlpool Corporation Hybrid pigmented hot stitched color liner system
CN110964378B (zh) * 2018-09-28 2023-05-02 株式会社理光 墨水组
US10907891B2 (en) 2019-02-18 2021-02-02 Whirlpool Corporation Trim breaker for a structural cabinet that incorporates a structural glass contact surface
JP2021074707A (ja) * 2019-11-12 2021-05-20 昭和電工マテ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導電粒子の分散方法、及び静電吸着装置
CN111430711A (zh) * 2020-03-30 2020-07-17 新乡天力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包覆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37146A (ja) * 2008-08-05 2010-02-18 Nippon Soken Inc 分散スラリーの調製方法及び分散スラリー製造装置
JP2010064945A (ja) * 2008-09-12 2010-03-25 Toyohashi Univ Of Technology セラミック複合粒子の製造法および機能性セラミック複合材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0951B2 (ja) * 1986-03-14 1994-06-01 ヘキスト合成株式会社 均一に被覆された複合体粒子の製造方法
JPH0627027B2 (ja) * 1986-12-18 1994-04-13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高強度陶磁器質材の製造法
US5344487A (en) * 1992-02-12 1994-09-06 Whalen Shaw Michael Layered composite pigment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5454864A (en) * 1992-02-12 1995-10-03 Whalen-Shaw; Michael Layered composite pigmen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EP1064087B1 (de) * 1998-03-19 2006-01-25 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ten e.V. Herstellung von nano- und mikrokapseln durch schichtweise polyelektrolyt-selbstassemblierung
JP4251430B2 (ja) * 2002-05-22 2009-04-08 Tdk株式会社 スラリー、スラリー管理方法、スラリーの製造法および顆粒
JP2005306635A (ja) 2004-04-19 2005-11-04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被覆アルミナ粒子、アルミナ成形体、アルミナ焼結体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EP2079671A4 (en) 2006-10-25 2009-10-21 William Michael Carty CONTROLLED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IN CERAMIC SYSTEMS
MY141985A (en) * 2007-02-27 2010-08-16 Ube Industries Rubber composition for belt use and rubber belt
EP2172517B1 (en) * 2008-10-06 2018-11-21 Rohm and Haas Company Composite particles
JP5253974B2 (ja) * 2008-11-14 2013-07-31 株式会社コーセー 多層被覆粒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れを含有する皮膚外用剤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37146A (ja) * 2008-08-05 2010-02-18 Nippon Soken Inc 分散スラリーの調製方法及び分散スラリー製造装置
JP2010064945A (ja) * 2008-09-12 2010-03-25 Toyohashi Univ Of Technology セラミック複合粒子の製造法および機能性セラミック複合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92423A1 (en) 2014-02-05
EP2692423A4 (en) 2015-12-23
JPWO2012133696A1 (ja) 2014-07-28
JP6083610B2 (ja) 2017-02-22
EP2692423B1 (en) 2020-01-15
WO2012133696A1 (ja) 2012-10-04
CN103459009A (zh) 2013-12-18
US20150190840A1 (en) 2015-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9009B (zh) 复合粒子制造装置及复合粒子的制造方法
JP5895853B2 (ja) タンク装置、循環式分散システム、及び分散方法
CN102066934B (zh) 使用磁性粒子的分析装置
US10566602B2 (en) Distribution and processing of battery electrode slurry and similar suspensions
CN101137909A (zh) 试剂转移装置
JP2016049694A (ja) モルタルミキサー
CN104046556A (zh) 核酸扩增反应装置和核酸扩增方法
CN102112565A (zh) 涂料的制造方法和装置
CN103789201A (zh) 核酸提取用器具、使用其的核酸提取方法、核酸提取用试剂盒以及核酸提取用装置
CN102529393A (zh) 流体喷射装置、其流体搅拌方法、流体贮存装置及其流体搅拌方法
KR20020027279A (ko) 폴리싱 장치로 슬러리를 공급하는 방법
CN103648323A (zh) 电动操作的清洁装置
WO2008157130A1 (en) Combinatorial processing including stirring
KR102241432B1 (ko) 부유식 디캔터
EP3990142A1 (en) Method for redistributing a flake material into at least two flake size fractions
US7934593B2 (en) Transport device
Wang et al. Coalesced-droplets transport to apexes of magnetic-flexible cone-spine array
CN113209883B (zh) 一种用于饲料搅拌能够快速出料的自动化设备
CN2686728Y (zh) 自动电磁磁选机
JP6575984B2 (ja) 溶液撹拌装置
KR101908558B1 (ko) 양이온성 오염물질과 음이온성 오염물질의 동시 흡착이 가능한 제올라이트 제조시스템
CN203437112U (zh) 卧式釜
CN206337312U (zh) 镀锌后处理设备
KR20060012590A (ko) 벌크 미립 재료를 강화하는 방법
CN109107471A (zh) 同步供料搅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