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20207B - 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20207B CN103420207B CN201310185085.0A CN201310185085A CN103420207B CN 103420207 B CN103420207 B CN 103420207B CN 201310185085 A CN201310185085 A CN 201310185085A CN 103420207 B CN103420207 B CN 1034202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 binding
- binding unit
- switching member
- binding proc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5/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4/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by discontinuous stitching with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wi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C—BOOKBINDING
- B42C1/00—Collating or gathering sheets combined with processes f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or signatures or for interposing inserts
- B42C1/12—Machines for both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nd 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the sheets or signatures
- B42C1/125—Sheet sorters combined with bind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体后处理装置,不使用用于使薄片体输送方向的切换构件动作的专用驱动源,可以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低成本化。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所述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包括切换构件、装订部和移动驱动部。所述切换构件切换从图像形成装置导入的薄片体的输送方向。所述装订部对薄片体摞进行装订,上述薄片体摞对从图像形成装置导入的多个薄片体进行堆放处理而得到。所述移动驱动部使所述装订部移动。并且,伴随利用所述移动驱动部使所述装订部移动,所述装订部对所述切换构件进行操作来切换薄片体的输送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和具有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该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对从图像形成装置导入的薄片体进行后处理。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薄片体后处理装置,作为利用复印机、数码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形成有图像的薄片体的后处理装置,其包括:装订处理部,通过将订书钉钉入薄片体摞来进行装订处理,上述薄片体摞是对从图像形成装置导入的多个薄片体进行堆放处理而得到;其他的处理部(例如对薄片体进行穿孔处理(打孔处理)和对薄片体(薄片体摞)进行两折(中间折叠)、三折等折叠处理的处理部);以及切换构件,切换薄片体的输送方向,将薄片体(薄片体摞)送入上述处理部。
在这种薄片体后处理装置中,一般来说,切换薄片体输送方向的切换构件例如能够利用电动机或电磁螺线管等输送方向切换专用驱动源,进行输送方向的切换动作(操作)。
这种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因使用输送方向切换专用驱动源,容易使装置整体大型化且导致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薄片体后处理装置,不使用用于使薄片体输送方向的切换构件动作的专用驱动源,可以实现装置整体小型化、低成本化。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所述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其包括:切换构件,切换从图像形成装置导入的薄片体的输送方向;装订部,对薄片体摞进行装订,所述薄片体摞是对从图像形成装置导入的多个薄片体进行堆放处理而得到;以及移动驱动部,使所述装订部移动,所述移动驱动部使所述装订部停止在与所述装订部执行装订处理的位置不同的操作位置,所述装订部操作所述切换构件,由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薄片体的输送方向。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具有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所述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按照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薄片体后处理装置,不使用用于使薄片体输送方向的切换构件动作的专用驱动源,可以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低成本化。此外,按照本发明,还可以提供一种具有所述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内容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内容简略化后的形态来进行介绍。本发明内容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概要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2是表示将导入图1所示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薄片体向装订处理部输送的状态的重要部位的放大断面图。
图3是表示使导入图1所示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薄片体避让的状态的重要部位的放大断面图。
图4是表示使导入图1所示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薄片体和避让的薄片体重合的堆放处理状态的重要部位的放大断面图。
图5是表示将导入图1所示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薄片体向薄片体折叠处理部输送的状态的重要部位的放大断面图。
图6是说明在图1所示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中,利用移动驱动部使装订处理部的装订部从作为装订处理位置的第一位置、向第四位置或对第三切换爪进行操作的操作位置移动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A是说明在由图1所示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进行的薄片体摞的装订处理中倾斜端部装订处理的图。
图7B是说明在由图1所示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进行的薄片体摞的装订处理中两点装订处理的图。
图8是从上侧观察图1所示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装订部位于起始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从图8所示状态取下构成第三输送通道的输送导向件和基座构件的状态的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状态的重要部位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0所示状态下操作机构状态的重要部位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从上侧观察利用图1所示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装订部的移动来操作第三切换爪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从图12所示的状态取下构成第三输送通道的输送导向件和基座构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状态的重要部位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4所示状态下操作机构操作第三切换爪的状态的重要部位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从上侧观察图1所示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装订部位于倾斜端部装订处理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的对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5,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作为本发明图像形成装置的数码复合机100包括: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数码复合机主体101,具有在薄片体T(参照图7A和图7B)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未图示);以及本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
数码复合机主体101包括:图像形成部(未图示),在纸等薄片体T上形成图像;以及主体排出部102,将利用图像形成部形成有(印刷有)图像的薄片体T排出到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等。
如图1所示,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将在数码复合机主体101中形成有图像且从数码复合机主体101排出的薄片体T、从设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右侧面上部的送入部60导入(送入)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箱体11的内部。并且,对导入的薄片体T进行装订处理、折叠处理等规定的后处理。
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包括: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装订处理部3、打孔部4、主排出盘51和副排出盘52。此外,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包括:送入部60、第一输送通道L1、第二输送通道L2、第三输送通道L3、第四输送通道L4、第一分路部P1、第二分路部P2、第三分路部P3、第一合流部Q1、主排出部61、副排出部62、避让鼓71、各种切换构件(包含切换爪72-74)、以及各种辊或辊对。
首先,对与薄片体T的输送相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送入部60是送入从数码复合机主体101的主体排出部102排出的薄片体T的部位。
第一输送通道L1将从送入部60送入(导入)的薄片体T输送到主排出部61。从主排出部61排出的薄片体T排出到主排出盘51。
第二输送通道L2在第一分路部P1从第一输送通道L1分路。第二输送通道L2将在第一分路部P1分路出的薄片体T输送到副排出部62。从副排出部62排出的薄片体T排出到副排出盘52。
第三输送通道L3在第二分路部P2从第一输送通道L1分路,并延伸至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第二分路部P2位于第一输送通道L1的、比第一分路部P1更靠向输送方向下游一侧。
第四输送通道L4在第三分路部P3从第三输送通道L3分路,沿避让鼓71的周围弯曲,并且在第一合流部Q1与第一输送通道L1合流。第一合流部Q1位于第一输送通道L1的第一分路部P1和第二分路部P2之间。
第一中间辊对80配置于在第一输送通道L1的、比第一分路部P1更靠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一侧。第一中间辊对80将在第一输送通道L1的、比第一分路部P1更靠向输送方向上游一侧输送的薄片体T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送出。
第一切换爪72设置在第一分路部P1,进行切换,将在第一输送通道L1输送的薄片体T的输送目的地或保持不变地设为第一输送通道L1、或设为第二输送通道L2。
第二切换爪73设置在第二分路部P2,进行切换,将在第一输送通道L1输送的薄片体T的输送目的地或如图2所示保持不变地设为第一输送通道L1或如图3所示设为第三输送通道L3。
作为切换构件的第三切换爪74设置在第三分路部P3,进行切换,将在第三输送通道L3输送的薄片体T的输送目的地或如图5所示保持不变地设为朝向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的第三输送通道L3、或如图4所示设为第四输送通道L4。
打孔部4与第一输送通道L1的送入部60和第一分路部P1之间的区域相对配置。打孔部4在规定的定时对薄片体T进行穿孔处理。
主排出部辊对81配置在第一输送通道L1的终端部、且在主排出部61的附近。主排出部辊对81将在第一输送通道L1的终端部输送的薄片体T向主排出盘51送出。此外,当将薄片体T向装订处理部3送出时,主排出部辊对81相互分开而解除夹持。并且,薄片体T由未图示的薄片体送出机构向装订处理部3送出。
主排出盘51接住由主排出部辊对81从主排出部61排出的薄片体T。主排出盘51主要接住在装订处理部3进行装订处理后、从主排出部61排出的薄片体T的摞。主排出盘51随着排出的薄片体T摞的份数增加,从最上层的位置依次下降。并且,如果从主排出盘51上取走薄片体T的摞,则主排出盘51上升而返回基准位置。
另外,在主排出盘51中也可以接住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中未实施后处理而排出的薄片体T、或仅实施了打孔处理的薄片体T。
副排出部辊对82配置在第二输送通道L2的终端部、且在副排出部62的附近。副排出部辊对82将在第二输送通道L2的终端部输送的薄片体T向副排出盘52送出。副排出盘52接住经由副排出部辊对82从副排出部62排出的薄片体T。副排出盘52主要接住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中未实施后处理而排出的薄片体T、或仅实施了穿孔处理的薄片体T。
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配置在箱体11的下部。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配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箱体11的最下部。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设置在第三输送通道L3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主要对薄片体T的摞进行折叠处理。并且,如果使用者选择了折叠处理,则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对薄片体T的摞进行两折或三折等折叠处理,并且将其排出到下部排出盘224,该下部排出盘224设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箱体11的一个侧面的下部。
装订处理部3堆放多个薄片体T来进行形成薄片体T摞的堆放处理。装订处理部3进行端部装订等各种装订处理,该端部装订用订书钉对堆放处理的薄片体T摞的端部进行装订。例如,如图7A、7B所示,端部装订包括:沿长边方向对薄片体T摞后端中央附近的两个部位进行装订的两点装订处理;以及对薄片体T摞前端一方角部附近的一个部位进行装订的端部装订处理等。在端部装订处理中包括:相对于薄片体T端缘Te倾斜45°地对一个部位进行装订的斜端装订处理;以及与薄片体T长边方向平行(沿薄片体T的端缘Te)的一个部位进行装订的平行端部装订处理等。进行了堆放处理或端部装订后的薄片体T的摞由主排出部辊对81从主排出部61排出。
避让鼓71将从第一输送通道L1分路且在第三输送通道L3输送的薄片体T输送到第四输送通道L4,并通过第一输送通道L1进行循环。由此,可以使薄片体T暂时避让。当连续对多份薄片体T的摞进行装订处理时,在由装订处理部3对前一薄片体T的摞进行装订处理期间,使一张或多张后一薄片体T的摞卷绕在避让鼓71的表面上来进行避让。通过上述避让鼓71的动作,在进行装订处理期间,不需要暂时停止排出来自数码复合机主体101的薄片体T,从而提高了生产性。
接着,参照图6至图16,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装订处理部3的结构和操作第三切换爪74的操作机构36。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处理部3配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箱体11的上部。装订处理部3设置在第一输送通道L1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装订处理部3对多个薄片体进行堆放处理,将订书钉SP(参照图7A和图7B)钉入薄片体T的摞来进行装订处理。并且,如果使用者选择了装订处理,则装订处理部3对薄片体T的摞进行装订处理。进行了装订处理后的薄片体T的摞排出到主排出盘51,该主排出盘51设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箱体11一个侧面的上部。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薄片体T”包含薄片体摞。此外,将薄片体T向装订处理部3输送的方向或薄片体T从装订处理部3进行输送的方向称为“输送方向D1”。在输送方向D1中,将接近装订处理部3的方向称为“输送下游方向D11”,将离开装订处理部3的方向称为“输送上游方向D12”。
将与输送方向D1垂直的方向(具体地说是薄片体T的宽度方向且与输送方向D1垂直的方向)称为“垂直方向D2”。在垂直方向D2中,将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眼前一侧(图1的眼前一侧)称为“垂直外侧方向D21”,将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里侧(图1的里侧)称为“垂直里侧方向D22”。
将与输送方向D1和垂直方向D2垂直的方向(换句话说与D1-D2平面垂直的方向或薄片体T的厚度方向)称为“上下方向D3”。在上下方向D3中,将朝向上方的方向称为“上方D31”,将朝向下方的方向称为“下方D32”。
如图6至图16所示,装订处理部3包括:装订部31、移动台(未图示)、使移动台沿垂直方向D2移动的移动驱动部35、基座构件33、以及对第三切换爪74进行操作的操作机构36。
装订部31用订书钉SP对薄片体T的摞进行装订,该薄片体T在装订处理部3对多个薄片体进行堆放处理而得到。如图9等所示,装订部31包括:具有订书钉SP的射出部的装订主体部311、弯折部312、以及薄片体插入凹部313。装订部31将插入薄片体插入凹部313内的薄片体T夹持在装订主体部311和弯折部312之间,并用订书钉SP对上述薄片体T进行装订。
移动台与装订部31的下部连接。基座构件33配置在装订部31的上方。输送导向件34构成第三输送通道L3的第三分路部P3附近的下表面。
移动驱动部35进行驱动,以便通过移动台使装订部31沿垂直方向D2移动。移动驱动部35通过移动台等使装订部31沿垂直方向D2直线移动,并且可以通过使装订部31以沿上下方向D3延伸的虚拟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相对于薄片体T的输送方向D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机械保持装订部31。
利用所述薄片体送出机构,向装订部31输送进行了装订处理的薄片体T。薄片体T的输送方向D1相对于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上下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倾斜。输送下游方向D11朝向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右下侧。
如图7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部31能够执行如下处理:倾斜端部装订处理,在薄片体T的角部附近、在D1-D2平面内相对于薄片体T的输送方向D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钉入订书钉SP;以及两点装订处理,如图7B所示在沿薄片体T的垂直方向D2的端缘Te的两个部位钉入订书钉SP。
如图6所示,装订部31在操作位置P10通过后述的操作机构36操作第三切换爪74,从而切换薄片体T的输送方向D1。操作位置P10位于执行倾斜端部装订处理时的第一位置P11和第二位置P12之间,在执行两点装订处理的第二位置P12和第三位置P13中,上述第二位置P12接近第一位置P11。
通常,装订部31将图6的HP表示的位置作为移动原点(起始位置)。起始位置HP是操作位置P10。通过利用移动驱动部35使装订部31向操作位置P10(起始位置HP)移动,对操作机构36进行操作,从而由第三切换爪74切换薄片体T的输送方向。
按照上述结构,能够不使用用于对薄片体T的输送方向的第三切换爪74进行切换动作的专用驱动源。由此,可以实现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整体的小型化、低成本化。
此外,当装订部31向第一位置P11或第二位置P12和第三位置P13移动,并执行倾斜端部装订处理或两点装订处理中的一个装订处理时,装订部31不会配置(移动)在操作位置P10上。因此,可以防止装订部31误操作第三切换爪74或对其进行不需要的操作。此外,当进行两点装订处理时,由于使装订部31在第二位置P12和第三位置P13两点的装订部位之间移动,所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装订部31也不会使第三切换爪74进行不需要的切换操作动作。
并且,当装订部31向操作位置P10(起始位置HP)移动,通过操作机构36使第三切换爪74进行切换操作时,第三切换爪74切换薄片体T的输送方向,以便经由第三输送通道L3将薄片体T向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输送。
由此,当装订部31不进行作为本来功能的装订处理时,能够将装订部31用于(用作)切换薄片体T的输送方向。
对第三切换爪74进行操作的操作机构36的结构如下。
如图6、图8、图9、图12、图13和图16所示,操作机构36配置在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垂直里侧方向D22端部附近的位置、且在薄片体T输送的区域R外侧的位置上。因此,操作机构36不会妨碍薄片体T的输送,此外,容易进行操作机构36的检查、保养等维护。操作机构36以动作杆361、连杆部362和恢复弹簧363为主体构成。
如图8至图16所示,动作杆361形成为弯曲的平面板状。在基座构件33的下侧设置有托架364和支轴365。动作杆361在垂直方向D2的内端部361a通过托架364和支轴365安装在基座构件33的下侧。由此,动作杆361能够以支轴365为中心沿上下方向D3摆动。动作杆361的垂直方向D2的外端部361b通过基座构件33的贯通孔331,配置在基座构件33的上侧。动作杆361的内端部361a和外端部361b之间的中间部361c以向基座构件33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成大体V形。
例如当装订部31位于第一位置P11、第二位置P12或第三位置P13时,大体V形的中间部361c与装订部31的装订主体部311的上表面311a相比朝向下方突出。并且,当装订部31向操作位置P10(起始位置HP)移动时,通过使装订主体部311的上表面311a与大体V形的中间部361c抵接,动作杆361以支轴365为中心朝向上方D31摆动。由此,将动作杆361的外端部361b向上方D31推压。
如图8至图16所示,连杆部362配置在动作杆361的上方。连杆部362具有第一连杆片362a和与动作杆361的外端部361b上表面抵接的第二连杆片362b。两个连杆片362a、362b位于相互呈直角的位置。薄片体分路导向件742支撑多个第三切换爪74,并与多个第三切换爪74一体以支轴741为中心摆动。第一连杆片362a与薄片体分路导向件742的端缘部连接。
恢复弹簧363张紧设置在连杆部362朝向第二连杆片362b外侧的延长端部362c和基座构件33之间。恢复弹簧363施加作用力,始终使连杆部362的第二连杆片362b与动作杆361的外端部361b抵接。
以如上所述的动作杆361、连杆部362和恢复弹簧363为主体的操作机构36的装订部31利用移动驱动部35操作第三切换爪74,并且在向第四输送通道L4输送的状态和向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输送的状态之间切换薄片体T的输送方向。
接着,参照图8至图16,对本实施方式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当如图2所示将导入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薄片体T向装订处理部3输送时、如图3所示使导入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薄片体T避让时、以及如图4所示进行使导入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薄片体T和避让的薄片体T重合的堆放处理时,如图6所示,装订部31位于(停止于)起始位置HP。此外,如图6、图8至图11和图16所示,当装订部31执行倾斜端部装订处理或两点装订处理中的任一个装订处理时,装订部31位于(停止于)第一位置P11(或第四位置P14)或第二位置P12及第三位置P13。
如果倾斜端部装订处理或两点装订处理的装订模式开始,则在薄片体T到达装订处理部3之前,装订部31从起始位置HP向各位置移动。移动目的地的各位置在进行倾斜端部装订处理时是第一位置P11或第四位置P14,在两点装订处理时是作为第一点装订位置的第二位置P12。
在上述情况下,装订部31的装订主体部311离开操作机构36(参照图10、图11)。因此,在操作机构36的动作杆361中,上述中间部361c位于基座构件33的下侧,并且外端部361b位于基座构件33的上侧。因此,在起始位置为起始位置HP的情况下,当执行倾斜端部装订处理时以及执行两点装订处理时,装订部31不对操作机构36进行操作。
此外,操作机构36的连杆部362被向下按压,以利用恢复弹簧363的作用力使第二连杆片362b与动作杆361的外端部361b抵接。由此,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三切换爪74与薄片体分路导向件742一同被保持成与规定输送方向对应的姿势。
并且,如图5所示,当将导入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且进行了堆放处理后的薄片体T向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输送时,如图6和图12至图14所示,装订部31利用移动驱动部35向起始位置HP(操作位置P10)移动。
通过使装订部31向操作位置P10移动,如图14和图15所示,装订主体部311的上表面311a与操作机构36的动作杆361的中间部361c抵接。因此,动作杆361以支轴365为中心向上方D31摆动,将上述外端部361b向上方D31推压。伴随将动作杆361的外端部361b向上方推压,操作机构36的连杆部362克服恢复弹簧363的作用力向上方D31位移。
由此,第三切换爪74与薄片体分路导向件742一同以支轴741为中心摆动,如图12和图14所示,切换成将进行了堆放处理后的薄片体T向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输送的姿势。
在将导入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薄片体T向装订处理部3输送的状态下,当执行倾斜端装订的装订处理时,如图6的点划线和图16所示,装订部31利用移动驱动部35向第一位置P11移动,并且以沿上下方向D3延伸的虚拟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并被保持成相对于薄片体T的输送方向D1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将插入装订部31的薄片体插入凹部313的薄片体T夹持在装订主体部311和弯折部312之间,并且进一步沿垂直方向D2移动到能够钉入订书钉SP的位置。并且,通过将订书钉SP钉入上述薄片体T的角部附近,执行如图7A所示的倾斜端部装订处理。
此外,在将导入薄片体后处理装置1的薄片体T向装订处理部3输送的状态下,当执行两点装订的装订处理时,如图6的实线和双点划线所示,装订部31利用移动驱动部35以第二位置P12、第三位置P13的顺序移动。通过在上述第二位置P12和第三位置P13,将插入装订部31的薄片体插入凹部313的薄片体T夹持在装订主体部311和所述弯折部312之间,并且在沿上述薄片体T的垂直方向D2的端缘Te的两个部位分别钉入订书钉SP,来执行图7B所示的两点装订处理。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各种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切换薄片体T输送方向的切换构件为第三切换爪7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切换构件例如可以是第一切换爪72,也可以是第二切换爪73。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操作机构36以动作杆361、连杆部362和恢复弹簧363为主体构成,但并不限于此。操作机构36只要是伴随装订部31的移动能够对第三切换爪74(切换构件)进行操作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不包括动作杆361的结构。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A所示,对执行将订书钉SP相对于薄片体输送方向D1以规定角度倾斜状态钉入垂直里侧方向D22的薄片体T的角部附近的倾斜端部装订处理进行了说明,但是倾斜端部装订处理并不限于此。倾斜端部装订处理也可以将订书钉SP相对于薄片体输送方向D1以规定角度倾斜状态钉入垂直外侧方向D21的薄片体T的角部附近。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所示,代替装订部31的第一位置P11将装订部31的第四位置P14设定在垂直外侧方向D21的端部,移动驱动部35以在第四位置P14使装订部31相对于薄片体T输送方向以规定角度倾斜的方式动作。
装订部31的起始位置并不限于实施方式的起始位置HP,例如也可以是第一位置P11、第二位置P12。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主要进行装订部31将订书钉SP钉入薄片体T的装订处理以外处理的处理部是薄片体折叠处理部2,但是并不限于此。主要进行装订处理以外处理的处理部包含完全不进行装订处理的处理部、以及虽然能够进行装订处理但具有其他主要功能的处理部。
薄片体后处理装置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对薄片体进行各种后处理即可。
图像形成装置的种类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具有上述装置的数码复合机等。
薄片体并不限于纸,例如也可以是薄膜。
由于本发明的范围并不由说明书公开的详细内容而定,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应该被理解为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变更或与所述范围、界限等同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切换构件,切换从图像形成装置导入的薄片体的输送方向;
装订部,对薄片体摞进行装订,所述薄片体摞是对从图像形成装置导入的多个薄片体进行堆放处理而得到;以及
移动驱动部,使所述装订部移动,
所述移动驱动部使所述装订部停止在与所述装订部执行装订处理的位置不同的操作位置,所述装订部操作所述切换构件,由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薄片体的输送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订部能够执行对薄片体的角部附近进行装订的端部装订处理、以及对沿薄片体端缘的两个部位进行装订的两点装订处理,
所述操作位置在执行所述端部装订处理时的第一位置和执行所述两点装订处理时的第二位置之间,所述第二位置接近所述第一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装订部对所述切换构件进行操作时,所述切换构件切换薄片体的输送方向,将薄片体向处理部输送,所述处理部主要进行所述装订部对薄片体进行装订的装订处理以外的处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薄片体输送的区域的外侧配置有对所述切换构件进行操作的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薄片体输送的区域的外侧配置有对所述切换构件进行操作的机构。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具有在薄片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以及
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片体后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17919A JP5656917B2 (ja) | 2012-05-23 | 2012-05-23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17919 | 2012-05-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20207A CN103420207A (zh) | 2013-12-04 |
CN103420207B true CN103420207B (zh) | 2015-11-04 |
Family
ID=49620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8508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20207B (zh) | 2012-05-23 | 2013-05-17 | 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44921B2 (zh) |
JP (1) | JP5656917B2 (zh) |
CN (1) | CN10342020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83542B2 (ja) * | 2012-08-23 | 2015-03-1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69989B2 (ja) * | 2018-04-06 | 2022-05-1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後処理装置 |
JP7200602B2 (ja) * | 2018-10-31 | 2023-01-10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処理装置 |
JP2023099882A (ja) * | 2022-01-04 | 2023-07-14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CN115284753A (zh) * | 2022-07-08 | 2022-11-04 | 南阳柯丽尔科技有限公司 | 双通道切换装置以及打印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78734A (ja) * | 1998-03-24 | 1999-10-12 | Canon Aptex Inc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234715A (zh) * | 2007-01-31 | 2008-08-06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
CN102020140A (zh) * | 2009-09-09 | 2011-04-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打印介质后处理设备 |
JP2011184177A (ja) * | 2010-03-10 | 2011-09-22 | Kyocera Mita Corp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99070B2 (ja) * | 1987-11-10 | 1994-12-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取扱い装置 |
JPH02164719A (ja) * | 1988-12-19 | 1990-06-25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ハロゲン化銀粒子の形成方法 |
JP3680404B2 (ja) * | 1996-02-29 | 2005-08-10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US6199850B1 (en) * | 1997-01-09 | 2001-03-13 | Ricoh Company, Ltd. | Sheet transport system for a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plural path sheet piling system |
US6315288B1 (en) * | 1998-03-18 | 2001-11-13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
JP3387836B2 (ja) * | 1998-11-17 | 2003-03-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4106001B2 (ja) * | 2003-08-29 | 2008-06-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用紙搬送装置、用紙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JP2005104676A (ja) * | 2003-09-30 | 2005-04-21 | Canon Inc | シート処理装置 |
US7900905B2 (en) * | 2007-03-29 | 2011-03-08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apparatus |
JP5257223B2 (ja) * | 2009-04-27 | 2013-08-07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後処理装置、その排紙方法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5828665B2 (ja) * | 2010-05-18 | 2015-12-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9491B2 (ja) * | 2010-05-18 | 2015-08-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バッファ装置 |
JP5325905B2 (ja) * | 2011-02-16 | 2013-10-2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2012
- 2012-05-23 JP JP2012117919A patent/JP5656917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5-17 CN CN201310185085.0A patent/CN10342020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5-20 US US13/898,367 patent/US884492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78734A (ja) * | 1998-03-24 | 1999-10-12 | Canon Aptex Inc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234715A (zh) * | 2007-01-31 | 2008-08-06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
CN102020140A (zh) * | 2009-09-09 | 2011-04-2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打印介质后处理设备 |
JP2011184177A (ja) * | 2010-03-10 | 2011-09-22 | Kyocera Mita Corp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656917B2 (ja) | 2015-01-21 |
US8844921B2 (en) | 2014-09-30 |
US20130313771A1 (en) | 2013-11-28 |
CN103420207A (zh) | 2013-12-04 |
JP2013245034A (ja) | 2013-12-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20207B (zh) | 薄片体后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5218478B2 (ja) |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5348077B2 (ja) |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5056918B2 (ja) |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0159414A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01172A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
JP5765134B2 (ja) | 用紙綴じ装置、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040043A (ja) |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001799B (zh) | 纸张后处理装置 | |
JP2000153954A (ja) | 綴じ装置 | |
CN105645170B (zh) | 纸张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 |
US20150309463A1 (en) | Sheet post-processing device | |
JP423613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後処理装置 | |
JP557790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99239B2 (ja) |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H11157732A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 | |
JP424049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後処理装置 | |
JP5444991B2 (ja) |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481073B2 (ja) | フィニッシャ装置 | |
JP6552339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
JP4734099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24051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後処理装置 | |
JP4006237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246273A (ja) | 用紙排出機構 | |
JP625493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0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