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29619B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29619B
CN103329619B CN201280005151.5A CN201280005151A CN103329619B CN 103329619 B CN103329619 B CN 103329619B CN 201280005151 A CN201280005151 A CN 201280005151A CN 103329619 B CN103329619 B CN 1033296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und
carbon number
grou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general form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0515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29619A (zh
Inventor
五郎丸英贵
冈本智美
清水渡
长山和弘
大谷敬史
石桥孝一
今田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Kase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Kasei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Kase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29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9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29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296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2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phenanthroline or carbazol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15/0006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compounds of the platinum group
    • C07F15/0033Iridium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1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15/0006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8, 9, 10 or 18 of the Periodic Table compounds of the platinum group
    • C07F15/0033Iridium compounds
    • C07F15/004Iridium compounds without a metal-carbon linkag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3 or 13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5/02Boron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FACYCLIC, CARBOCYCLIC O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THER THAN CARBON, HYDROGEN, HALOGEN, OXYGEN, NITROGEN, 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
    • C07F5/00Compounds containing elements of Groups 3 or 13 of the Periodic Table
    • C07F5/06Aluminium compounds
    • C07F5/069Aluminium compounds without C-aluminium linkag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1/00Dyes with anthracene nucleus not condensed with any other r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3/00Dyes with an anthracene nucleus condensed with one or more carbocyclic rings
    • C09B3/02Benzathro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57/00Other synthetic dyes of known constitu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57/00Other synthetic dyes of known constitution
    • C09B57/001Pyrene dy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BORGANIC DYES OR CLOSELY-RELATED COMPOUNDS FOR PRODUCING DYES, e.g. PIGMENTS; MORDANTS; LAKES
    • C09B57/00Other synthetic dyes of known constitution
    • C09B57/008Triarylamine dyes containing no other chromophor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comprising dop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2Stacked devices having two or more layers, each emitting at different wavelength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3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30Coordination compounds
    • H10K85/341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 H10K85/342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e.g. Ru(II)polypyridine complexes comprising iridiu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2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four rings, e.g. pyr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15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 H10K85/626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e.g. anthracene containing more than one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rings, e.g. bis-anthrace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3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polycyclic condensed 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10K85/636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comprising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as substituents on the nitrogen 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4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as hetero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4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oxy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cumarine dy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07Non-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11Condensed syste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03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14Carbocyclic compounds bridged by heteroatoms, e.g. N, P, Si or B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2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ne nitrogen atom as the heteroato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44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two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59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three nitrogen atoms as hetero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211/00Chemical nature of organic luminescent or tenebrescent compounds
    • C09K2211/10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9K2211/1018Heterocyclic compounds
    • C09K2211/1025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 C09K2211/1088Heterocyclic compounds characterised by ligands containing oxygen as the only heteroatom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1/00Properties of the organic materials covered by group H10K85/00
    • H10K2101/90Multiple hosts in the emissive laye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Furan Compounds (AREA)
  • Plural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组合物中的溶质析出的、保存稳定性优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通过使用该组合物而形成均匀的层的、长寿命、驱动电压低、并且发光效率高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及其用途,所述组合物包含由至少两种以上具有多个芳香环基连接而成的结构、且分子量为3000以下的化合物构成的化合物组α和溶剂,该化合物组α由芳香环基数最少的化合物α1和满足特定条件的其他化合物αn组成,在以化合物α1和化合物αn共同的局部结构中的芳香环基数最多的结构为基本骨架的情况下,化合物α1的结构与基本骨架60%以上一致,并且构成化合物组α的各化合物混合有1重量%以上。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及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含有至少两种以上骨架相似的低分子化合物作为固体成分的组合物、具有使用该组合物通过湿式成膜法形成的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使用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自Kodak公司发表使用了蒸镀法的层叠型的有机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以下有时简称为“EL”。)器件以来,积极进行了有机EL显示器的开发,目前正在不断地实用化。
这种层叠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在阳极和阴极之间层叠多个有机层(发光层、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等)而构成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基于以下观点等而备受注目:由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自发光,因此视角宽、可视性高,并且因其为薄膜型而节省空间。
另外,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与目前供于实用的发光二极管或冷阴极管不同为面发光,这也是其一大特征。作为充分利用该特征的用途,有照明设备、使用有彩色滤光片的全彩色显示装置中的背光等。
在照明设备中使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时,通过使多种颜色的器件发光并混色,能够得到所期望的发光色。例如,在使用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发光材料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白色的发光,在使用红色和绿色的发光材料的情况下,能够实现黄色的发光。
作为使发光色混色的方法之一,有使同一发光层含有多种颜色的发光材料的方法。作为发光层的形成方法,可列举出真空蒸镀法和湿式成膜法。
在真空蒸镀法的情况下,必须同时蒸镀至少红色、绿色、蓝色的发光材料和电荷传输材料共计四种化合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在湿式成膜法的情况下,将发光材料或电荷传输材料溶解于溶剂进行使用,但存在这些材料为低分子化合物的情况或使用高分子化合物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6/093007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6/008976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真空蒸镀法中,控制三种以上的材料的蒸镀条件非常困难,因此,通过真空蒸镀法制造这种发光层时,存在器件制造的重复再现性变差等问题。
另一方面,在湿式成膜法的情况下,在发光材料、电荷传输材料为低分子化合物时,有时溶解性不充分,或发生凝聚反应,发生结晶析出、得到的膜白化、不均匀化之类的问题的情况居多。另外,在使用高分子化合物作为电荷传输材料时,由于高分子材料的分子量难以控制,与低分子化合物相比难以纯化,因此,例如在使用磷光发光性化合物作为发光材料时,存在发光效率下降之类的问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包含至少两种以上化学结构相似的低分子化合物的组合物的保存稳定性高,适合工业上使用,另外具有使用该组合物形成的发光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低、发光效率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要点在于下述(1)~(17)。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包含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组α及溶剂,
前述化合物组α由至少两种以上具有多个芳香环基连接而成的结构的、分子量为3000以下的化合物构成,
前述化合物组α由芳香环基数最少的化合物α1及其他化合物αn(n为2以上的任意的整数)组成,在以化合物α1和化合物αn共同的局部结构中的芳香环基数最多的结构为基本骨架的情况下,
化合物α1的结构与基本骨架60%以上一致,
并且构成化合物组α的各个化合物分别混合有1重量%以上。
(2)根据上述(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化合物组α相对于前述组合物中的总固体成分的比例为0.1~100重量%。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组合物中的溶剂的比率为10重量%以上。
(4)根据上述(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均为电荷传输材料。
(5)根据上述(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均为下述通式(A)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
(上述通式(A)中,Hetero表示下述结构式(A-1)、(A-2)和(A-3)表示的3价取代基中的任一种,Xa1、Xa2、Ya1、Ya2、Za1和Za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a3、Ya3和Za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g、h、j、k、m和n表示0以上的整数。)
[化学式2]
(6)根据上述(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通式(A)表示的化合物为下述通式(A-4)、(A-5)和(A-6)表示的化合物中的任意者。
[化学式3]
(上述通式(A-4)、(A-5)、(A-6)中,R1~R5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其中,R1~R53分别为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时,与邻接的一部分取代基形成键,从而形成环。)
(7)根据上述(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通式(A)表示的化合物仅由选自前述通式(A-4)、(A-5)和(A-6)组成的组中的任意两种表示。
(8)根据上述(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通式(A)表示的化合物仅由选自前述通式(A-4)、(A-5)和(A-6)组成的组中的任意一种表示。
(9)根据上述(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均为下述通式(B)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4]
(上述通式(B)中,Xb1和Yb1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b2、Xb3、Yb2和Yb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
(10)根据上述(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材料均为下述通式(C)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5]
(上述通式(C)中,Xc1、Xc2、Yc1和Yc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c3、Xc4、Yc3和Yc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
(11)根据上述(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均为下述通式(D)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6]
(上述通式(D)中,Xd1、Xd2、Yd1和Yd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d3、Xd4、Yd3和Yd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
(12)根据上述(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均为下述通式(E)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7]
(上述通式(E)中,Xe1、Xe2、Ye1、Ye2、Ze1和Ze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e3、Ye3和Ze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p、q、r、s、t和u表示0以上的整数。)
(13)根据上述(1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前述通式(E)表示的化合物为下述通式(E-1)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8]
(上述通式(E-1)中,R58~R7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其中,R58~R72分别为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时,与邻接的取代基的一部分具有键合,从而形成环。)
(14)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具有阳极、阴极和在这些电极之间的至少一层有机层,该有机层中的至少1层为用上述(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形成的层。
(15)根据上述(1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中,用上述(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形成的层为发光层。
(16)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上述(14)或(1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17)一种照明装置,其具有上述(14)或(1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能够抑制组合物中的溶质结晶析出、并且保存稳定性优异的组合物。
另外,通过使用该组合物,可以形成均匀的层,可以提供长寿命、驱动电压低、并且发光效率高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进而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也可以考虑在发挥作为面发光体的特征的照明装置、白色光源(例如,复印机的光源、液晶显示器或计量仪器类的背光光源、彩色滤光片显示装置)、显示板和标志灯方面应用,其技术价值非常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面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芳香环基”是指芳香族烃环基和芳香族杂环基这两种基团。
在本发明中,“(杂)芳基”包含所有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在本发明中,“可以具有取代基”是指可以具有1个或两个以上取代基。
[1]化合物组α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含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组α和溶剂。其特征在于,前述化合物组α由至少两种以上具有多个芳香环基连接而成的结构的、分子量为3000以下的化合物构成。将该化合物组α中的芳香环基数最少的化合物设定为α1、将其他化合物设定为αn(n为2以上的任意整数)。在以化合物α1和化合物αn共同的局部结构中的芳香环基数最多的结构为基本骨架的情况下,化合物α1的结构与基本骨架60%以上一致。进而,构成化合物组α的各个化合物分别混合有1重量%以上。
这里,对“在以化合物α1和化合物αn共同的局部结构中的芳香环基数最多的结构为基本骨架的情况下,化合物α1的结构与基本骨架60%以上一致”进行说明。
“基本骨架”是化合物α1和化合物αn共同的局部结构中芳香环基数最多的结构。所谓共同的局部结构是指在对化合物α1、化合物αn各自的结构式进行比较时,环的骨架、与其他基团的键合顺序及键合位置均一致的部分,“基本骨架”是该共同的局部结构中芳香环基数最多的结构。这里,所谓环的骨架,在芳香环基为单环来源时是指环的员数,在芳香环基为稠合环来源时是指各个环的员数和稠合关系两者。因而,不管是芳香族烃环还是芳香族杂环,只要芳香环的环的员数、稠合关系相同,就认为是相同骨架。
下面,列举例子具体进行说明。
在下述(例1)的情况下,首先,比较构成两个化合物的芳香环基数时,芳香环基数较少的化合物1符合“化合物α1”,化合物2可以设定为“化合物α2”。其次,比较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结构式时,由于共同的局部结构中芳香环基数最多的结构是化合物1自身(构成化合物1的环a~d与化合物2的环e~h一致),因此,基本骨架为化合物α1自身。因而,化合物α1和化合物α2的基本骨架与化合物α1100%一致。
(例1)
[化学式9]
在下述(例2)的情况下,由于构成化合物3和4的芳香环基数相同,因此,可以将其中任一个设定为“化合物α1”。这里假设将化合物3设定为“化合物α1”、将化合物4设定为“化合物α2”。化合物3和4共同的部分结构中芳香环基数最多的结构是化合物3(化合物α1)的环a~f部分(化合物4的环h~m),其成为基本骨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甲基不是芳香环基,因此,在判断本发明中的“一致”方面不予考虑(但是,在发光材料的情况下,在下面说明的通式(C)和(D)中,有无烷基取代位置会导致特性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还要考虑取代位置。)。比较基本骨架和化合物α1时,构成基本骨架的芳香环基(环a~f)与构成化合物α1的7个芳香环基(环a~g)中的6个一致,化合物α1的结构的86%与基本骨架一致。
(例2)
[化学式10]
在下述(例3)的情况下,构成化合物5~7的芳香环基数相同,因此,可以将其中任一个设定为“化合物α1”。另外,构成各化合物的芳香环基的、环的骨架、与其他基团的键合顺序和键合位置均一致,基本骨架也与各个化合物相同。亦即,假设将化合物5设定为“化合物α1”时,构成化合物5的3个芳香环基成为基本骨架,其与化合物6(化合物α2)及化合物7(化合物α3)的芳香环基均“一致”,化合物5(化合物α1)与化合物6及化合物7的基本骨架分别100%“一致”。
(例3)
[化学式11]
同样地在下述(例4)的情况下,构成化合物8~10的芳香环基数最少的是化合物8,因此,化合物8为“化合物α1”,将化合物9和10分别设定为“化合物α2”和“化合物α3”。首先,为了确定化合物α2和化合物α1的基本骨架而观察共同的局部结构时,可知为化合物α1的环a,b,d,e,f,g(化合物α2的环h,i,l,m,n,o)。(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即使芳香族杂环基的种类不同,在环的员数、键合位置相同的情况下也会设定为一致。)该化合物α1和化合物α2的基本骨架与构成化合物α1的7个芳香环基(环a~g)中的6个一致,化合物α1的结构的86%与基本骨架一致。接着,为了确定化合物α3和化合物α1的基本骨架而观察共同的局部结构时,可知为化合物α1的环a,b,d,f(化合物α3的环p,q,t,v)。该化合物α1与化合物α3的基本骨架与构成化合物α1的7个芳香环基(环a~g)中的4个一致,化合物α1的结构的57%与基本骨架一致。在本发明中,构成化合物组α的化合物包括与基本骨架60%以上一致的化合物,因此,化合物10并不包含在化合物组α中,不符合化合物α3。
(例4)
[化学式12]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含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组α和溶剂。在包含这种化合物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的情况下,通过使该组中所含的多个化合物满足上述的关系,可得到组合物中的溶质结晶析出受到抑制、保存稳定性高的组合物。另外,由于使用有多种具有相似骨架的材料,因此电荷传输能力等材料特性几乎不变,因此,对于使用该组合物通过湿式成膜法制作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而言,不会对发光效率、驱动电压、耐久性等特性带来不良影响。进而,通过材料的组合可阻碍膜中的结晶化,结果非晶性提高,故驱动电压下降。
对于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满足上述条件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下述通式(A)~(E)中任意种表示的化合物。即,化合物组α由芳香环基数最少的化合物α1和其他化合物αn(n为2以上的任意整数)组成,在以化合物α1和化合物αn共同的局部结构中的芳香环基数最多的结构为基本骨架时,化合物α1的结构与基本骨架60%以上一致。因而,化合物组α优选为由选自下述通式(A)~(E)中的一个通式表示的多个化合物组成的组。
<通式(A)>
[化学式13]
(上述通式(A)中,Hetero表示下述结构式(A-1)、(A-2)和(A-3)表示的3价取代基中的任一种,Xa1、Xa2、Ya1、Ya2、Za1和Za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a3、Ya3和Za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g、h、j、k、m和n表示0以上的整数。)
[化学式14]
<通式(B)>
[化学式15]
(上述通式(B)中,Xb1和Yb1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b2、Xb3、Yb2和Yb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
<通式(C)>
[化学式16]
(上述通式(C)中,Xc1、Xc2、Yc1和Yc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c3、Xc4、Yc3和Yc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
<通式(D)>
[化学式17]
(上述通式(D)中,Xd1、Xd2、Yd1和Yd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d3、Xd4、Yd3和Yd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
<通式(E)>
[化学式18]
(上述通式(E)中,Xe1、Xe2、Ye1、Ye2、Ze1和Ze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e3、Ye3和Ze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p、q、r、s、t和u表示0以上的整数。)
上述通式(A)中的Xa1、Xa2、Ya1、Ya2、Za1和Za2
上述通式(B)中的Xb1和Yb1
上述通式(C)中的Xc1、Xc2、Yc1和Yc2
上述通式(D)中的Xd1、Xd2、Yd1和Yd2、以及
上述通式(E)中的Xe1、Xe2、Ye1、Ye2、Ze1和Ze2
均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
作为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优选具有两个自由价的、6员环的单环或2~5个稠合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具有两个自由价的苯环、萘环、蒽环、菲环、苝环、并四苯环、芘环、苯并芘环、环、三亚苯环、荧蒽环等。其中优选具有两个自由价的苯环。
这里,在本发明中,所谓自由价如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命名法(上)(修订第2版、南江堂、1992年发行)所记载的那样是指可以与其他自由价形成键的基团。即,例如,“具有1个自由价的苯环”是指苯基,“具有两个自由价的苯环”是指亚苯基。
作为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优选具有两个自由价的、5员或6员环的单环或者2~5个这些单环的稠合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具有两个自由价的、呋喃环、苯并呋喃环、二苯并呋喃环、噻吩环、苯并噻吩环、二苯并噻吩环、吡咯环、吡唑环、咪唑环、噁二唑环、吲哚环、咔唑环、吲哚并咔唑环、吡咯并咪唑环、吡咯并吡唑环、吡咯并吡咯环、噻吩并吡咯环、噻吩并噻吩环、呋喃并吡咯环、呋喃并呋喃环、噻吩并呋喃环、苯并异噁唑环、苯并异噻唑环、苯并咪唑环、吡啶环、吡嗪环、哒嗪环、嘧啶环、三嗪环、喹啉环、异喹啉环、噌啉(cinnoline)环、喹喔啉环、呸啶环(perimidine)环、喹唑啉环、喹唑啉酮环等。其中优选具有两个自由价的、二苯并呋喃环、二苯并噻吩环、吡啶环。
另外,上述通式(A)中的Xa3、Ya3和Za3
上述通式(B)中的Xb2、Xb3、Yb2和Yb3
上述通式(C)中的Xc3、Xc4、Yc3和Yc4
上述通式(D)中的Xd3、Xd4、Yd3和Yd4、以及
上述通式(E)中的Xe3、Ye3和Ze3
均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
作为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优选具有1个自由价的、6员环的单环或2~5个稠合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与作为通式(A)中的Xa1等的例子的上述环同样的环的、具有1个自由价的环。其中优选具有1个自由价的、苯环、萘环或菲环。
作为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优选具有1个自由价的、5员或6员环的单环或者2~5个这些单环的稠合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与作为通式(A)中的Xa1等的例子的上述环同样的环的、具有1个自由价的环。其中优选具有1个自由价的、咔唑环、吲哚并咔唑环、二苯并呋喃环或二苯并噻吩环。
作为上述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和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可以具有的取代基,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就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优选分子量400以下、尤其是250以下的取代基。作为取代基,可列举出碳数1~20的烷基、碳数2~20的烯基、碳数6~25的芳香族烃环基、碳数3~20的芳香族杂环基、碳数12~60的二芳基氨基、碳数1~20的烷氧基、碳数3~20的(杂)芳氧基、碳数1~20的烷硫基、碳数3~20的(杂)芳硫基、氰基等。在它们当中,从溶解性的观点考虑,优选碳数1~20的饱和烃基、碳数2~20的烯基、碳数6~25的芳香族烃环基、碳数3~20的芳香族杂环基和碳数1~20的烷氧基,进而从耐热性的观点考虑,进一步优选碳数1~10的饱和烃基、碳数2~10的烯基、碳数6~25的芳香族烃环基、碳数3~20的芳香族杂环基,从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荷传输材料的耐久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碳数6~25的芳香族烃环基或碳数3~20的芳香族杂环基。
具体而言,作为碳数1~20的烷基,可列举出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异丁基、仲丁基、叔丁基、己基、辛基、环己基、癸基和十八烷基等。其中,从原料的入手容易性、廉价性等观点考虑,优选甲基、乙基和异丙基,进一步优选甲基和乙基。
作为碳数6~25的1价芳香族烃环基,可列举出:苯基、1-萘基、2-萘基等萘基;9-菲基、3-菲基等菲基;1-蒽基、2-蒽基、9-蒽基等蒽基;1-并四苯基、2-并四苯基等并四苯基;1-基、2-基、3-基、4-基、5-基、6-基等基;1-芘基等芘基;1-三亚苯基等三亚苯基;1-晕苯基等晕苯基;4-联苯基、3-联苯基等联苯基;具有荧蒽环的基团;具有芴环的基团;具有苊环的基团和具有苯并芘环等的取代基等。在它们当中,从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荷传输材料的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优选苯基、2-萘基和3-联苯基,从纯化的容易性考虑,特别优选苯基。
作为碳数3~20的芳香族杂环基,可列举出:2-噻吩基等噻吩基;2-呋喃基等呋喃基;2-咪唑基等咪唑基;9-咔唑基等咔唑基;2-吡啶基等吡啶基和1,3,5-三嗪-2-基等三嗪基等。在它们当中,从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荷传输材料的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咔唑基。
作为碳数12~60的二芳基氨基,可列举出二苯基氨基、N-1-萘基-N-苯基氨基、N-2-萘基-N-苯基氨基、N-9-菲基-N-苯基氨基、N-(联苯基-4-基)-N-苯基氨基、双(联苯基-4-基)氨基等。其中优选二苯基氨基、N-1-萘基-N-苯基氨基、N-2-萘基-N-苯基氨基,在稳定性方面特别优选二苯基氨基。其中,在通式(B)中,从耐久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二芳基氨基没有取代基。
作为碳数1~20的烷基氧基,可列举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环己氧基和十八烷氧基等。
作为碳数3~20的(杂)芳氧基,可列举出苯氧基、1-萘氧基、9-蒽氧基等芳氧基和2-噻吩氧基等杂芳氧基。
作为碳数1~20的烷硫基,可列举出甲硫基、乙硫基、异丙硫基和环己硫基等。
作为碳数3~20的(杂)芳硫基,可列举出苯硫基、1-萘硫基、9-蒽硫基等芳硫基和2-噻吩硫基等杂芳硫基等。
在化合物组α由上述通式(A)表示的多个化合物组成的情况下,更优选为下述通式(A-4)~(A-6)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9]
(上述通式(A-4)、(A-5)、(A-6)中,R1~R5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其中,R1~R53分别为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时,与邻接的一部分取代基形成键,从而形成环。)
作为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优选具有1个自由价的、5员或6员环的单环或2~5个稠合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与作为通式(A)中的Xa3等的例子的上述环同样的具有1个自由价的环。其中优选具有1个自由价的、苯环、萘环或菲环。
作为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优选具有1个自由价的、5员或6员环的单环或者2~5个这些单环的稠合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与作为通式(A)中的Xa1等的例子的上述环同样的具有1个自由价的环。其中优选为具有1个自由价的、咔唑环、吲哚并咔唑环、二苯并呋喃环或二苯并噻吩环。
作为上述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和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可以具有的取代基,可列举出与上述的取代基同样的取代基。
R1~R53分别为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时,与邻接的取代基的一部分形成键,从而形成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咔唑环、吲哚并咔唑环、咪唑环、苯并咪唑环、二苯并呋喃环、二苯并噻吩环等。其中优选咔唑环、二苯并呋喃环、二苯并噻吩环。形成的环可以进一步具有取代基,可列举出与上述的取代基同样的取代基。
在化合物组α由上述通式(E)表示的多个化合物组成的情况下,更优选为下述通式(E-1)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20]
(上述通式(E-1)中,R58~R7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其中,R58~R72分别为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时,与邻接的取代基的一部分具有键合,从而形成环。)
作为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优选具有1个自由价的、6员环的单环或2~5个稠合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与作为通式(A)中的Xa1等的例子的上述环同样的环。其中优选具有1个自由价的、苯环、萘环或菲环。
作为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优选具有1个自由价的、5员或6员环的单环或者2~5个这些单环的稠合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与作为通式(A)中的Xa3等的例子的上述环同样的环。其中优选具有1个自由价的、咔唑环、吲哚并咔唑环、二苯并呋喃环或二苯并噻吩环来源的基团。
作为上述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和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可以具有的取代基,可列举出与上述取代基同样的取代基。
R58~R72分别为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时,与邻接的取代基的一部分形成键,从而形成环。具体而言,可列举出咔唑环、吲哚并咔唑环、咪唑环、苯并咪唑环、二苯并呋喃环、二苯并噻吩环等。其中优选咔唑环、二苯并呋喃环、二苯并噻吩环。形成的环可以进一步具有取代基,可列举出与上述取代基同样的取代基。
对于本发明中的化合物组α中包含的化合物,下面列举具体例,但并不限定于这些化合物。
[通式(A)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
[化学式21]
[化学式22]
[化学式23]
[化学式24]
[化学式25]
[化学式26]
[化学式27]
[化学式28]
[化学式29]
[化学式30]
[化学式31]
[通式(B)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
[化学式32]
[化学式33]
[化学式34]
[化学式35]
[化学式36]
[化学式37]
[化学式38]
[化学式39]
[化学式40]
[化学式41]
[通式(C)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
[化学式42]
[通式(D)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
[化学式43]
[通式(E)表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
[化学式44]
[化学式45]
[化学式46]
[化学式47]
[化学式48]
[化学式49]
[化学式50]
[化学式51]
[化学式52]
[化学式53]
化合物组α优选由从例如上述化合物中选择的两种以上化合物组成。在以下表-1中,对化合物组α中包含的化合物的每个组合示出具体例,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
[表1]
表-1
[表2]
表-1(续)
[表3]
表-1(续)
[表4]
表-1(续)
[表5]
表-1(续)
[表6]
表-1(续)
本发明的化合物组α中包含的化合物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合成。例如前述通式(A)表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下述方法(A-1)~(A-3)合成。
(方法A-1)
[化学式54]
即,可使用参考文献:Bioorganic and Medicinal Chemistry,2010年18卷9号3066-3077页记载的方法,通过进行阶段性反应来合成。
(方法A-2)
[化学式55]
即,可使用参考文献:J.Org.Chem.2001年66卷7125-7128页记载的方法,通过进行阶段性反应来合成。
(方法A-3)
[化学式56]
即,可使用参考文献:Organic Letters,2008年10卷5号709-712页记载的方法,通过进行阶段性反应来合成。
前述通式(B)表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下述方法(B-1)合成。
(方法B-1)
[化学式57]
即,可使用参考文献: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2006年12卷8号2329-2336页记载的方法,通过进行阶段性反应来合成。
前述通式(C)表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下述方法(C-1)合成。
(方法C-1)
[化学式58]
即,可使用国际公开第2006/082705号记载的方法,通过进行阶段性反应来合成。
前述通式(D)表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下述方法(D-1)合成。
(方法D-1)
[化学式59]
即,可使用参考文献:J.Am.Chem.Soc.,2005年127卷23号8508-8516页记载的方法,通过进行阶段性反应来合成。
前述通式(E)表示的化合物可以通过下述方法(E-1)合成。
(方法E-1)
[化学式60]
即,可使用参考文献:Chemische Berichte,1924年57卷1434页记载的方法,通过进行阶段性反应来合成。
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为两种以上,只要满足上述的条件就对其数量(化合物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在制作具有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形成的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情况下,为了将驱动电压保持在较低水平,通常为8种以下、优选为4种以下。
对于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各化合物的含量,下限通常为1重量%以上、优选为5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重量%以上,上限为99%以下、优选为9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下。低于下限值时,不能充分发挥各个化合物具有的电荷传输性等特性,超过上限值时,包含化合物组α和溶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的保存稳定性下降。
对于化合物组α在固体成分中的含量,下限通常为0.1重量%以上、优选为1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重量%以上,上限为100重量%。
在使用化合物组α作为电荷传输材料的情况下,该化合物组α在固体成分中的含量的下限通常为5重量%以上、优选为1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重量%以上,上限通常为100重量%以下。通过设定为下限值以上,可以将器件的驱动电压控制在较低水平。
在使用化合物组α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中的主体材料的情况下,该化合物组α在固体成分中的含量的下限通常为5重量%以上、优选为10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重量%以上,上限因含有掺杂材料而通常为99.9重量%以下。通过设定为上限值以下可得到高亮度,通过设定为下限值以上可以将器件的驱动电压控制在较低水平。
另一方面,在使用化合物组α作为发光层中的掺杂材料的情况下,该化合物组α在固体成分中的含量通常为0.1重量%以上、优选为1重量%以上,通常为50重量%以下、优选为30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重量%以下。通过设定为上限值以下可以抑制浓度猝灭而维持高亮度,通过设定为下限值以上可以维持高发光效率。
另外,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可以包含两种以上化合物组α。例如,在将由通式(A)表示的多个化合物组成的化合物组α设定为“化合物组αA”、将由通式(E)表示的多个化合物组成的化合物组α设定为“化合物组αE”时,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可以包含“化合物组αA”和“化合物组αE”两者。对于该组合物中包含的化合物组α的数量,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即是任意的,但上限通常为5以下、优选为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以下。化合物组α的数量超过上限时,有不能充分发挥各个化合物具有的电荷传输性等特性之虞。对于该组合物中包含的多个化合物组α的配合比率,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即可任意设定。
[2]溶剂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含有溶剂。
作为溶剂,只要是溶解上述的化合物组α、其他组合物中所含的各成分的溶剂即可,没有特别限制,可列举出以下溶剂作为优选的溶剂。
例如,可列举出:正癸烷、环己烷、乙基环己烷、十氢化萘、双环己烷等烷烃类;甲苯、二甲苯、均三甲苯、环己基苯、四氢化萘等芳香族烃类;氯苯、二氯苯、三氯苯等卤化芳香族烃类;1,2-二甲氧基苯、1,3-二甲氧基苯、茴香醚、苯乙醚、2-甲氧基甲苯、3-甲氧基甲苯、4-甲氧基甲苯、2,3-二甲基茴香醚、2,4-二甲基茴香醚、二苯醚等芳香族醚类;乙酸苯酯、丙酸苯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苯甲酸丙酯、苯甲酸正丁酯等芳香族酯类、环己酮、环辛酮、葑酮(fenchone)等脂环族酮类;环己醇、环辛醇等脂环族醇类;甲基乙基酮、二丁基酮等脂肪族酮类;丁醇、己醇等脂肪族醇类;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丙二醇-1-单甲醚乙酸酯(PGMEA)等脂肪族醚类等。其中优选烷烃类、芳香族烃类。
溶剂的沸点通常为80℃以上、优选为100℃以上、更优选为110℃以上。通过设定为下限值以上,不会在湿式成膜时产生来自组合物的过量的溶剂蒸发,可以确保高的成膜稳定性。
另外,为了得到更均匀的膜,优选以适当的速度从刚成膜的液膜中蒸发溶剂。因此,溶剂的沸点通常300℃以下、优选为270℃以下、更优选为沸点250℃以下。
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另外也可以按任意的组合和比率使用两种以上。
在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中,相对于组合物100重量%,溶剂的含量优选为1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50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70重量%以上,另外,优选为99.99重量%以下、更优选为99.8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99.5重量%以下。通过将溶剂的含量设定为下限值以上,可以使组合物形成适当的粘性,成膜操作性变得良好。另一方面,通过设定为上限值以下,在成膜后、除去溶剂后可得到厚度充分的膜,另外成膜性变得良好,故优选。
[3]其他成分
在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中,根据需要,除了上述化合物组α和溶剂以外,还可以含有其他成分。例如,为了提高成膜性,还可以含有流平剂、消泡剂等各种添加剂。另外,也可以包含化合物组α所含的化合物以外的电荷传输材料,在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形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的情况下,也可以含有产生荧光发光或磷光发光的发光材料。尤其在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为发光层形成用组合物、且化合物组α由通式(A)表示的多个化合物组成时或者化合物组α由通式(E)表示的多个化合物组成时,优选包含产生磷光发光的发光材料。作为产生磷光发光的材料,可列举出日本特开2011-256129号公报中公开的过渡金属络合物。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基板上至少具有阳极、阴极和设置在这些电极的两极之间的发光层的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使用本发明的组合物通过湿式成膜法形成的层。优选该通过湿式成膜法形成的层为该发光层。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适宜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图1中,符号1表示基板,符号2表示阳极,符号3表示空穴注入层,符号4表示空穴传输层,符号5表示发光层、符号6表示空穴阻挡层,符号7表示电子传输层,符号8表示电子注入层,符号9表示阴极。
[1]基板
基板1构成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支撑体,可以使用石英板、玻璃板、金属板、金属箔、塑料膜、塑料片等。特别优选玻璃板、聚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碳酸酯、聚砜等透明的合成树脂的板。使用合成树脂基板时需要注意阻气性。基板的阻气性过小时,有时通过基板的外部气体会导致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劣化,故不优选。因此,在合成树脂基板的至少一面设置致密的硅氧化膜等来确保阻气性的方法也是优选的方法之一。
[2]阳极
在基板1上设有阳极2。阳极2起到向发光层侧的层(空穴注入层3、空穴传输层4或发光层5等)注入空穴的作用。
该阳极2通常由铝、金、银、镍、钯、铂等金属、铟和/或锡的氧化物等金属氧化物、碘化铜等卤化金属、炭黑或聚(3-甲基噻吩)、聚吡咯、聚苯胺等导电性高分子等构成。
阳极2的形成通常多通过溅射法、真空蒸镀法等来进行。另外,在使用银等金属微粒、碘化铜等微粒、炭黑、导电性的金属氧化物微粒、导电性高分子微粉等形成阳极时,还可以通过使它们分散在适当的粘结剂树脂溶液中并涂布于基板1上来形成阳极2。进而,在导电性高分子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电解聚合直接在基板1上形成薄膜,或者在基板1上涂布导电性高分子而形成阳极2(Appl.Phys.Lett.,60卷,2711页,1992年)。
阳极2通常为单层结构,但根据需要也可以是由多种材料形成的层叠结构。
阳极2的厚度会根据所需的透明性而不同。在需要透明性的情况下,理想的是,将可见光的透过率设定为通常60%以上、优选80%以上。在该情况下,阳极的厚度通常为5nm以上、优选为10nm以上,而且通常为1000nm以下、优选为约500nm以下。在可以不透明的情况下,阳极2的厚度是任意的,阳极2可以与基板1相同。另外,在上述阳极2上还可以进一步层叠不同的导电材料。
为了除去附着在阳极上的杂质、调节电离电位以提高空穴注入性,优选对阳极表面进行紫外线(UV)/臭氧处理、或者氧等离子体处理、氩等离子体处理。
[3]空穴注入层
空穴注入层3是从阳极2向发光层5传输空穴的层,通常在阳极2上形成。本发明的空穴注入层3的形成方法可以是真空蒸镀法,也可以是湿式成膜法,对此没有特别限制,从减少暗斑的观点考虑,优选通过湿式成膜法形成。空穴注入层3的膜厚通常为5nm以上、优选为10nm以上,而且通常为1000nm以下、优选为500nm以下的范围。
<基于湿式成膜法的空穴注入层的形成>
在通过湿式成膜形成空穴注入层3时,通常将构成空穴注入层3的材料与合适的溶剂(空穴注入层用溶剂)混合来制备成膜用的组合物(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通过用适当的方法在相当于空穴注入层3的下层的层(通常为阳极)上涂布该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而进行成膜、干燥来形成空穴注入层3。
(空穴传输性化合物)
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通常含有空穴传输性化合物和溶剂作为空穴注入层的构成材料。空穴传输性化合物只要是通常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空穴注入层的、具有空穴传输性的化合物即可,可以是聚合物等高分子化合物,也可以是单体等低分子化合物,但优选为高分子化合物。
作为空穴传输性化合物,从自阳极2向空穴注入层3的电荷注入势垒(charge injection barrier)的观点考虑,优选为具有4.5eV~6.0eV的电离电位的化合物。作为空穴传输性化合物的例子,可列举出芳香族胺衍生物、酞菁衍生物、卟啉衍生物、低聚噻吩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苄基苯基衍生物、用芴基连接叔胺而成的化合物、腙衍生物、硅氮烷衍生物、硅胺烷(silanamine)衍生物、膦胺(phosphamine)衍生物、喹吖啶酮衍生物、聚苯胺衍生物、聚吡咯衍生物、聚苯乙烯撑(polyphenylenevinylene)衍生物、聚噻吩乙烯撑(polythienylenevinylene)衍生物、聚喹啉衍生物、聚喹喔啉衍生物、碳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关于所谓衍生物,例如,如果以芳香族胺衍生物为例,则包括芳香族胺本身和以芳香族胺为主骨架的化合物,可以是聚合物,也可以是单体。
作为空穴注入层3的材料使用的空穴传输性化合物可以单独含有这种化合物中的任何一种,也可以含有两种以上。在含有两种以上的空穴传输性化合物的情况下,其组合是任意的,但优选将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芳香族叔胺高分子化合物与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其它空穴传输性化合物组合使用。
在上述例示的化合物中,从非晶性、可见光的透过率的观点考虑,优选芳香族胺化合物,特别优选芳香族叔胺化合物。这里,芳香族叔胺化合物是指具有芳香族叔胺结构的化合物,还包括具有芳香族叔胺来源的基团的化合物。
对芳香族叔胺化合物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从表面平滑化效果带来的均匀发光的观点考虑,进一步优选重均分子量为1000以上且1000000以下的高分子化合物(重复单元连接而成的聚合型化合物)。作为芳香族叔胺高分子化合物的优选例,可列举出具有下述式(IV)表示的重复单元的高分子化合物。
[化学式61]
(式(IV)中,Ar51和Ar5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烃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杂环基。Ar53~Ar55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烃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杂环基。Y表示选自下述连接基组中的连接基。另外,Ar51~Ar55中键合于同一N原子的两个基团可以相互键合而形成环。)
(连接基组)
[化学式62]
(上述各式中,Ar56~Ar66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烃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杂环基。R111和R11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任意的取代基。)
作为Ar51~Ar66的芳香族烃基和芳香族杂环基,从高分子化合物的溶解性、耐热性、空穴注入·传输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具有两个自由价的、苯环、萘环、菲环、噻吩环、吡啶环,进一步优选具有两个自由价的、苯环、萘环。
Ar51~Ar66的芳香族烃基和芳香族杂环基可以进一步具有取代基。作为取代基的分子量,通常为400以下,尤其优选为约250以下。作为取代基,优选烷基、烯基、烷氧基、芳香族烃基、芳香族杂环基等。
R111和R112是任意的取代基的情况下,作为该取代基,可列举出烷基、烯基、烷氧基、甲硅烷基、硅氧烷基、芳香族烃基、芳香族杂环基等。
另外,作为空穴传输性化合物,还优选在高分子量聚苯乙烯磺酸中将作为聚噻吩衍生物的3,4-亚乙基二氧噻吩(3,4-ethylenedioxythiophene)聚合而成的导电性聚合物(PEDOT/PSS)。另外,也可以是用甲基丙烯酸酯等对该聚合物的末端进行封端的化合物。
进而,作为空穴传输性化合物,也可以使用在后述的“空穴传输层”项处记载的具有不溶解基团的化合物。在使用具有不溶解基团的化合物的情况下,成膜方法等也相同。
关于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空穴传输性化合物的浓度,只要不显著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即是任意的,但从膜厚的均匀性的观点考虑,通常为0.01重量%以上、优选为0.1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重量%以上,另外,通常为70重量%以下、优选为60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重量%以下。该浓度过大时,有可能产生膜厚不均匀,另外,过小时,成膜的空穴注入层中有可能产生缺陷。
(受电子性化合物)
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优选含有受电子性化合物作为空穴注入层的构成材料。
受电子性化合物优选具有氧化能力、具有接受来自上述空穴传输性化合物的单电子的能力的化合物,具体而言,优选电子亲和能为4eV以上的化合物、进一步优选电子亲和能为5eV以上的化合物。
作为这种受电子性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出选自由三芳基硼化合物、卤化金属、路易斯酸、有机酸、鎓盐、芳胺与卤化金属的盐、芳胺与路易斯酸的盐组成的组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合物等。更具体而言,可列举出氯化铁(III)(日本特开平11-251067号公报)、过二硫酸铵等高原子价的无机化合物;四氰基乙烯等氰化合物、三(五氟苯基)硼烷(日本特开2003-31365号公报)等芳香族硼化合物;有机基取代的鎓盐(国际公开第2005/089024号);富勒烯衍生物;碘;聚苯乙烯磺酸离子、烷基苯磺酸离子、樟脑磺酸离子等磺酸离子等。
这些受电子性化合物可以通过氧化空穴传输性化合物来提高空穴传输层的导电率。
空穴注入层或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中的受电子性化合物相对于空穴传输性化合物的含量通常为0.1摩尔%以上、优选为1摩尔%以上。但通常为100摩尔%以下、优选为40摩尔%以下。
(溶剂)
湿式成膜法中使用的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溶剂中的至少一种优选为能溶解上述空穴注入层的构成材料的化合物。另外,该溶剂的沸点通常为110℃以上、优选为140℃以上、特别优选为200℃以上,且通常为400℃以下、特别优选为300℃以下。溶剂的沸点过低时,有可能干燥速度过快、膜质恶化。另外,溶剂的沸点过高时,需要提高干燥工序的温度,有可能对其他层、基板产生不良影响。
作为溶剂,例如,可列举出醚系溶剂、酯系溶剂、芳香族烃系溶剂、酰胺系溶剂等。
作为醚系溶剂,例如,可列举出乙二醇二甲醚、乙二醇二乙醚、丙二醇-1-单甲醚乙酸酯(PGMEA)等脂肪族醚;1,2-二甲氧基苯、1,3-二甲氧基苯、茴香醚、苯乙醚、2-甲氧基甲苯、3-甲氧基甲苯、4-甲氧基甲苯、2,3-二甲基茴香醚、2,4-二甲基茴香醚等芳香族醚等。
作为酯系溶剂,例如,可列举出乙酸苯酯、丙酸苯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苯甲酸丙酯、苯甲酸正丁酯等芳香族酯等。
作为芳香族烃系溶剂,例如,可列举出甲苯、二甲苯、环己基苯、3-异丙基联苯、1,2,3,4-四甲基苯、1,4-二异丙基苯、环己基苯、甲基萘等。作为酰胺系溶剂,例如,可列举出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二甲亚砜等。这些溶剂可以使用仅仅一种,也可以按任意的组合和比率使用两种以上。
(成膜方法)
在制备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之后,通过湿式成膜在相当于空穴注入层3的下层的层(通常为阳极2)上将该组合物涂布成膜、干燥,从而形成空穴注入层3。
为了防止因组合物中产生晶体而导致的膜的缺损,涂布工序中的温度优选为10℃以上、且优选为50℃以下。
关于涂布工序中的相对湿度,只要不显著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就没有特别限制,通常为0.01ppm以上且通常为80%以下。
涂布之后,通常通过加热等而使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的膜干燥。若列举加热工序中使用的加热手段的例子,则可列举出洁净烘箱、电热板等。
关于加热工序中的加热温度,只要不显著损害本发明的效果,优选在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中使用的溶剂的沸点以上的温度下加热。另外,空穴注入层中使用的溶剂为包含两种以上的混合溶剂时,优选在至少一种溶剂的沸点以上的温度下加热。考虑到溶剂的沸点上升,在加热工序中,优选在120℃以上、且优选在410℃以下进行加热。
在加热工序中,只要加热温度为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溶剂的沸点以上且不发生涂布膜的充分不溶解,就对加热时间没有限制,优选为10秒以上,通常为180分钟以下。加热时间过长时,存在其它层的成分扩散的倾向,过短时,存在空穴注入层有变得不均质的倾向。也可以分两次进行加热。
<基于真空蒸镀法的空穴注入层的形成>
在通过真空蒸镀形成空穴注入层3时,将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空穴注入层3的构成材料(前述的空穴传输性化合物、电子接受性化合物等)投入到设置在真空容器内的坩埚中(在使用两种以上的材料时,投入到各自的坩埚中),用适当的真空泵将真空容器内排气至10-4Pa左右,然后,加热坩埚(使用两种以上的材料时,加热各个坩埚),控制蒸发量,使之蒸发(使用两种以上的材料时,各自独立地控制蒸发量,使之蒸发),在与坩埚面对放置的基板的阳极2上形成空穴注入层3。需要说明的是,使用两种以上的材料时,还可以将它们的混合物投入到坩埚中,加热、使之蒸发,从而形成空穴注入层3。
对于蒸镀时的真空度,只要不显著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就没有限制,通常为0.1×10-6Torr(0.13×10-4Pa)以上且通常为9.0×10-6Torr(12.0×10-4Pa)以下。蒸镀速度只要不显著损害本发明的效果就没有限制,通常为秒以上且通常为秒以下。
[4]空穴传输层
在有空穴注入层的情况下,空穴传输层4可以在空穴注入层3上形成,在无空穴注入层3的情况下,空穴传输层4可以在阳极2上形成。另外,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可以为省略空穴传输层的构成。
空穴传输层4的形成方法可以是真空蒸镀法,也可以是湿式成膜法,对此没有特别限制,从减少暗斑的观点考虑,优选通过湿式成膜法形成空穴传输层4。
作为形成空穴传输层4的材料,优选空穴传输性高且可以高效传输所注入的空穴的材料。因此,优选电离电位小、对可见光的透明性高、空穴迁移率大、稳定性优异、在制造时或使用时不容易产生形成陷阱(trap)的杂质的材料。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为了与发光层5接触,优选不发生下述情况:将来自发光层5的发光消光,或者在与发光层5之间形成激基复合物(exciplex)而使效率降低。
作为这种空穴传输层4的材料,为以往作为空穴传输层的构成材料使用的材料即可,例如,可列举出作为前述空穴注入层3中使用的空穴传输性化合物例示的化合物。另外,可列举出芳胺衍生物、芴衍生物、螺环衍生物、咔唑衍生物、吡啶衍生物、吡嗪衍生物、嘧啶衍生物、三嗪衍生物、喹啉衍生物、菲绕啉衍生物、酞菁衍生物、卟啉衍生物、噻咯衍生物、低聚噻吩衍生物、稠合多环芳香族衍生物、金属络合物等。
另外,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基咔唑衍生物、聚芳胺衍生物、聚乙烯基三苯胺衍生物、聚芴衍生物、聚亚芳基衍生物、含有四苯基联苯胺的聚芳醚砜衍生物、聚亚芳基乙烯撑衍生物、聚硅氧烷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聚(对苯乙烯撑)衍生物等。它们为交替共聚物、无规聚合物、嵌段聚合物或接枝共聚物均可。另外,也可以是主链上具有分支、具有3个以上末端部的高分子、所谓的树枝状化合物(dendrimer)。
其中,优选聚芳胺衍生物、聚亚芳基衍生物。
作为聚芳胺衍生物,优选为包含下述式(V)表示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特别优选为由下述式(V)表示的重复单元形成的聚合物,在该情况下,在各个重复单元中,Ara或Arb可以是不同的。
[化学式63]
(式(V)中,Ara和Arb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烃基或芳香族杂环基。)
作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烃基,例如,可列举出具有1个或两个自由价的苯环、萘环、蒽环、菲环、苝环、并四苯环、芘环、苯并芘环、环、三亚苯环、苊环、荧蒽环、芴环等具有1个或两个自由价的6员环的单环或2~5个稠合环和两个以上的这些环通过直接键合连接而成的基团。
作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杂环基,例如,可列举出具有1个或两个自由价的呋喃环、苯并呋喃环、噻吩环、苯并噻吩环、吡咯环、吡唑环、咪唑环、噁二唑环、吲哚环、咔唑环、吡咯并咪唑环、吡咯并吡唑环、吡咯并吡咯环、噻吩并吡咯环、噻吩并噻吩环、呋喃并吡咯环、呋喃并呋喃环、噻吩并呋喃环、苯并异噁唑环、苯并异噻唑环、苯并咪唑环、吡啶环、吡嗪环、哒嗪环、嘧啶环、三嗪环、喹啉环、异喹啉环、噌啉(cinnoline)环、喹喔啉环、菲啶环、苯并咪唑环、呸啶环(perimidine)环、喹唑啉环、喹唑啉酮环、甘菊环等具有1个或两个自由价的5员环或6员环的单环或2~4个稠合环和两个以上的这些环通过直接键合连接而成的基团。
从对有机溶剂的溶解性、耐热性的观点考虑,Ara和Arb优选各自独立地选自由具有一个或两个自由价的苯环、萘环、蒽环、菲环、三亚苯环、芘环、噻吩环、吡啶环、芴环组成的组中的环、两个以上苯环连接而成的基团(例如,联苯基(亚联苯基)、三联苯基(亚三联苯基))。
其中,优选具有一个或两个自由价的苯、联苯和芴。
作为Ara和Arb中的芳香族烃基和芳香族杂环基可以具有的取代基,可列举出烷基、烯基、炔基、烷氧基、芳氧基、烷氧基羰基、二烷基氨基、二芳基氨基、酰基、卤素原子、卤代烷基、烷硫基、芳硫基、甲硅烷基、硅氧烷基、氰基、芳香族烃环基、芳香族杂环基等。
作为聚亚芳基衍生物,可列举出其重复单元中具有可以具有前述式(V)中作为Ara、Arb例示的取代基的、芳香族烃基或芳香族杂环基等亚芳基的聚合物。作为聚亚芳基衍生物,优选具有由下述式(VI)和/或下述式(VII)形成的重复单元的聚合物。
[化学式64]
(式(VI)中,Ra、Rb、Rc和Rd各自独立地表示烷基、烷氧基、苯基烷基、苯基烷氧基、苯基、苯氧基、烷基苯基、烷氧基苯基、烷基羰基、烷氧基羰基或羧基。v和w各自独立地表示0~3的整数。v或w为2以上时,一分子中所包含的多个Ra或Rb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邻接的Ra或Rb相互间可以形成环。)
[化学式65]
(式(VII)中,Re和Rf各自独立地与上述式(VI)中的Ra、Rb、Rc或Rd同义。x和y各自独立地表示0~3的整数。x或y为2以上时,一分子中所包含的多个Re和Rf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邻接的Re或Rf相互间可以形成环。Z表示构成5员环或6员环的原子或原子组。)
作为Z的具体例,可列举出-O-、-BR-、-NR-、-SiR2-、-PR-、-SR-、-CR2-或它们键合而成的基团等。需要说明的是,R表示氢原子或任意的有机基团。本发明中的有机基团是指包含至少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另外,作为聚亚芳基衍生物,优选在由前述式(VI)和/或前述式(VII)形成的重复单元的基础上还具有下述式(VIII)表示的重复单元。
[化学式66]
(式(VIII)中,Arc~Arj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烃基或芳香族杂环基。γ和δ各自独立地表示0或1。)
作为Arc~Arj的具体例,与前述式(V)中的Ara及Arb相同。
上述式(VI)~(VIII)的具体例和聚亚芳基衍生物的具体例等可列举出日本特开2008-98619号公报记载的化合物等。
在用湿式成膜法形成空穴传输层4的情况下,与上述空穴注入层3的形成同样,制备空穴传输层形成用组合物后,湿式成膜,然后使之加热干燥。
在空穴传输层形成用组合物中,除了上述空穴传输性化合物以外,还含有溶剂。所使用的溶剂与上述空穴注入层形成用组合物中使用的溶剂相同。另外,成膜条件、加热干燥条件等也与形成空穴注入层3的情况相同。在通过真空蒸镀法来形成空穴传输层的情况下,其成膜条件等也与上述形成空穴注入层3的情况相同。空穴传输层4除了上述空穴传输性化合物以外还可以含有各种发光材料、电子传输性化合物、粘结剂树脂、涂布性改良剂等。
从耐热性或成膜性的观点考虑,空穴传输层4还优选是将具有不溶解基团的化合物(以下称为“不溶解性化合物”)不溶解而形成的层。不溶解性化合物是具有不溶解基团的化合物,通过不溶解来形成不溶解聚合物。
所谓不溶解基团是指通过热和/或照射活性能量线进行反应的基团,是具有反应后比反应前在有机溶剂、水中的溶解性降低的效果的基团。在本发明中,不溶解基团优选为离去基团或交联性基团。
所谓离去基团是指在70℃以上从键合的芳香族烃环中离解、进而对溶剂示出可溶性的基团。这里,所谓对溶剂示出可溶性是指化合物在通过热和/或照射活性能量线而发生反应前的状态下常温下在甲苯中溶解0.1重量%以上,化合物在甲苯中的溶解性优选为0.5重量%以上、更优选为1重量%以上。
作为该离去基团,优选为在没有在芳香族烃环侧形成极性基团的情况下热离解的基团,更优选为通过逆狄尔斯-阿尔德反应热离解的基团。再者,优选为在100℃以上热离解的基团,优选为在300℃以下热离解的基团。
另外,若列举交联性基团的例子,可列举出氧杂环丁烷、环氧等环状醚来源的基团;乙烯基、三氟乙烯基、苯乙烯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肉桂酰基等不饱和双键来源的基团;苯并环丁烷来源的基团等。
不溶解性化合物为单体、低聚物、聚合物均可。不溶解性化合物可以具有仅仅一种,也可以按任意的组合和比率具有两种以上。
作为不溶解性化合物,优选使用具有交联性基团的空穴传输性化合物。若列举空穴传输性化合物的例子,可列举出吡啶衍生物、吡嗪衍生物、嘧啶衍生物、三嗪衍生物、喹啉衍生物、菲绕啉衍生物、咔唑衍生物、酞菁衍生物、卟啉衍生物等含氮芳香族化合物衍生物;三苯胺衍生物;噻咯衍生物;低聚噻吩衍生物、稠合多环芳香族衍生物、金属络合物等。其中,优选吡啶衍生物、吡嗪衍生物、嘧啶衍生物、三嗪衍生物、喹啉衍生物、菲绕啉衍生物、咔唑衍生物等含氮芳香族衍生物;三苯胺衍生物、噻咯衍生物、稠合多环芳香族衍生物、金属络合物等,尤其更优选三苯胺衍生物。
为了使不溶解性化合物不溶解而形成空穴传输层4,通常,制备在溶剂中溶解或分散有不溶解性化合物的空穴传输层形成用组合物,通过湿式成膜进行成膜,使其不溶解。
在空穴传输层形成用组合物中,还可以进一步含有流平剂、消泡剂等涂布性改良剂;受电子性化合物;粘结剂树脂等。
空穴传输层形成用组合物含有通常为0.01重量%以上、优选为0.05重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重量%以上,且通常为50重量%以下、优选为20重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重量%以下的不溶解性化合物。
以这种浓度将包含不溶解性化合物的空穴传输层形成用组合物在下层(通常为空穴注入层3)上成膜后,通过加热和/或光等活性能量照射,使不溶解性化合物不溶解。
成膜时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与前述空穴注入层3的湿式成膜时相同。对成膜后的加热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加热温度条件,通常为120℃以上,优选为400℃以下。作为加热时间,通常为1分钟以上,优选为24小时以下。作为加热手段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将具有成膜后的层的层叠体放置在电热板上、或者在烘箱内加热等手段。例如,可以在电热板上使用在120℃以上加热1分钟以上等条件。
在利用光等电磁能量照射的情况下,可列举出使用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等照射的方法、或者使用内置前述光源的掩模对准器(maskaligner)、输送带型光照射装置照射的方法等。
由此形成的空穴传输层4的膜厚通常为5nm以上、优选为10nm以上,且通常为300nm以下、优选为100nm以下。
[5]发光层
在空穴传输层4上通常可设置发光层5。发光层5是在施加电场的电极之间利用从阳极2通过空穴注入层3注入的空穴和从阴极9通过电子传输层7注入的电子的再结合而被激发的、形成主要发光源的层。优选发光层5包含发光材料(掺杂剂)和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主体材料,进一步优选发光层5包含本发明的化合物组α。发光层5可以通过真空蒸镀法来形成,特别优选用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通过湿式成膜法制作的层。
这里,所谓湿式成膜法是指如上所述将包含溶剂的组合物通过旋转涂布法、浸涂法、模具涂布法、棒涂法、刮刀涂布法、辊涂法、喷涂法、毛细管涂布法(CapillaryCoating)、喷墨法、丝网印刷法、凹版印刷法、柔版印刷法等湿式成膜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性能的范围内,发光层5也可以包含其他的材料、成分。一般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在使用相同材料的情况下,电极间的膜厚薄的实效电场变大,故注入的电流增多,因此驱动电压降低。因此,电极间的总膜厚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驱动电压降低,但过薄时会因起因于ITO等的电极的凸起而发生短路,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膜厚。
在本发明中,在除了发光层5以外还具有空穴注入层3和后述的电子传输层7等有机层的情况下,将发光层5与空穴注入层3、电子传输层7等其他有机层加在一起的总膜厚通常为30nm以上、优选为5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0nm以上,且通常为1000nm以下、优选为50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nm以下。另外,在发光层5以外的空穴注入层3、后述的电子注入层8的导电性高的情况下,由于注入发光层5的电荷量增加,因此,例如也可以使空穴注入层3的膜厚变厚并使发光层5的膜厚变薄,在将总膜厚维持在一定程度的膜厚的情况下降低驱动电压。
因而,发光层5的膜厚通常为10nm以上、优选为20nm以上,且通常为300nm以下、优选为200n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器件在阳极和阴极的两极之间仅具有发光层5的情况下,发光层5的膜厚通常为30nm以上、优选为50nm以上,且通常为500nm以下、优选为300nm以下。
[6]空穴阻挡层
空穴阻挡层6是在发光层5上以与发光层5的阴极侧的界面接触的方式层叠形成的。尤其在使用磷光材料作为发光物质的情况下,或者在使用蓝色发光材料作为发光物质的情况下,设置空穴阻挡层6是有效的。空穴阻挡层6具有将空穴和电子关在发光层5内以提高发光效率的功能。即,空穴阻挡层6通过阻止从发光层5迁移来的空穴到达电子传输层7而增加了在发光层5内与电子的再结合概率,具有将生成的激子关在发光层5内的作用和将从电子传输层7注入的电子高效地向发光层5的方向传输的作用。
作为构成空穴阻挡层6的材料所要求的物性,可列举出电子迁移率高且空穴迁移率低、能隙(HOMO、LUMO之差)大、激发三重态能级(T1)高。
作为满足这种条件的空穴阻挡层材料,可列举出双(2-甲基-8-羟基喹啉)(苯酚)铝、双(2-甲基-8-羟基喹啉)(三苯基硅烷醇)铝等混合配体络合物、双(2-甲基-8-羟基喹啉)铝-μ-氧-双-(2-甲基-8-羟基喹啉)铝双核金属络合物等金属络合物、二苯乙烯基联苯衍生物等苯乙烯化合物(日本特开平11-242996号公报)、3-(4-联苯基)-4-苯基-5(4-叔丁基苯基)-1,2,4-三唑等三唑衍生物(日本特开平7-41759号公报)、浴铜灵等菲绕啉衍生物(日本特开平10-79297号公报)。
进而,国际公开第2005/022962号中记载的具有至少1个2,4,6位被取代的吡啶环的化合物也优选作为空穴阻挡材料。空穴阻挡层6的膜厚通常为0.3nm以上、优选为0.5nm以上,且通常为100nm以下、优选为50nm以下。空穴阻挡层6也可以用与空穴注入层3同样的方法来形成,通常可使用真空蒸镀法。
[7]电子传输层
电子传输层7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而在空穴注入层6和电子注入层8之间设置的。电子传输层7由能够在施加电场的电极之间将由阴极9注入的电子高效地向发光层5的方向传输的化合物形成。作为用于电子传输层7的电子传输性化合物,必须是来自阴极9或电子注入层8的电子注入效率高、且具有高电子迁移率、能将注入的电子高效地传输的化合物。
作为满足这种条件的材料,可列举出8-羟基喹啉的铝络合物等金属络合物(日本特开昭59-194393号公报)、10-羟基苯并[h]喹啉的金属络合物、噁二唑衍生物、二苯乙烯基联苯衍生物、噻咯衍生物、3-或5-羟基黄酮金属络合物、苯并噁唑金属络合物、苯并噻唑金属络合物、三苯并咪唑基苯(美国专利第5,645,948号说明书)、喹喔啉化合物(日本特开平6-207169号公报)、菲绕啉衍生物(日本特开平5-331459号公报)、2-叔丁基-9,10-N,N’-二氰基蒽醌二亚胺、n型氢化无定形碳化硅、n型硫化锌、n型硒化锌等。
关于电子传输层7的膜厚,通常下限为1nm、优选为5nm左右,且上限通常为300nm、优选为100nm左右。
电子传输层7可与空穴注入层3同样操作通过湿式成膜法、或者真空蒸镀法来形成,通常使用真空蒸镀法。
[8]电子注入层
电子注入层8起着将由阴极9注入的电子高效地向发光层5注入的作用。为了高效地进行电子注入,形成电子注入层8的材料优选功函数低的金属。可使用钠、铯等碱金属,钡、钙等碱土金属等。电子注入层8的膜厚优选为0.1~5nm。
另外,在阴极9和电子传输层7的界面插入LiF、MgF2、Li2O、Cs2CO3等的极薄绝缘膜(0.1~5nm)也是提高器件效率的有效方法(Appl.Phys.Lett.,70卷,152页,1997年;日本特开平10-74586号公报;IEEETrans.Electron.Devices,44卷,1245页,1997年;SID04Digest,154页)。
进而,通过在以红菲绕啉等含氮杂环化合物、8-羟基喹啉的铝络合物等金属络合物为代表的有机电子传输材料中掺杂钠、钾、铯、锂、铷等碱金属(记载于日本特开平10-27017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100478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100482号公报等中),能够提高电子注入·传输性且兼顾优异的膜质,故优选。该情况下的膜厚通常为5nm以上、优选为10nm以上,且通常为200nm以下、优选为100nm以下。
电子注入层8可与发光层5同样操作通过湿式成膜法、或者真空蒸镀法来形成。在真空蒸镀法的情况下,在设置于真空容器内的坩埚或金属舟中放入蒸镀源,用适宜的真空泵将真空容器内排气至10-4Pa左右,然后,加热坩埚或金属舟而使蒸镀源蒸发,从而在与坩埚或金属舟对置的基板上形成电子注入层。
使用将铬酸碱金属和还原剂填充在镍铬合金中的碱金属分配器来进行碱金属的蒸镀。通过在真空容器内加热该分配器,铬酸碱金属被还原,碱金属被蒸发。在将有机电子传输材料和碱金属共蒸镀的情况下,将有机电子传输材料投入到设置在真空容器内的坩埚中,用适当的真空泵将真空容器内排气至10-4Pa左右,然后,同时加热各个坩埚及分配器而使之蒸发,从而在与坩埚和分配器对置的基板上形成电子注入层。
此时,电子注入层8的膜厚方向被均匀地共蒸镀,但膜厚方向也可以存在浓度分布。
[9]阴极
阴极9起到在发光层侧的层(电子注入层8或发光层5等)注入电子的作用。可用作阴极9的材料可以使用前述阳极2中使用的材料,为了高效地进行电子注入,优选功函数低的金属,可使用锡、镁、铟、钙、铝、银等适当的金属或它们的合金。作为具体例,可列举出镁-银合金、镁-铟合金、铝-锂合金等低功函数合金电极。
阴极9的膜厚通常与阳极2相同。为了保护由低功函数金属形成的阴极,在其上进一步层叠功函数高且相对于大气稳定的金属层会增加器件的稳定性。为了实现该目的,使用铝、银、铜、镍、铬、金、铂等金属。
[10]其他构成层
以上以图1所示的层构成的器件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阳极2及阴极9和发光层5之间,只要不损害其性能,除了上述说明中有的层以外,可以具有任意的层,另外,也可以省略发光层5以外的任意的层。
基于与空穴阻挡层8同样的目的,在空穴传输层4和发光层5之间设置电子阻挡层也是有效的。电子阻挡层通过阻止从发光层5迁移来的电子到达空穴传输层4而增加了在发光层5内与空穴的再结合概率,具有将生成的激子关在发光层5内的作用和将由空穴传输层4注入的空穴高效地向发光层5的方向传输的作用。
作为电子阻挡层所需的特性,可列举出空穴传输性高、能隙(HOMO、LUMO之差)大、激发三重态能级(T1)高。另外,在用湿式成膜法形成发光层5的情况下,电子阻挡层也用湿式成膜法来形成会使器件制造变得容易,故优选。
因此,优选电子阻挡层还具有湿式成膜适合性,作为这种电子阻挡层中使用的材料,可列举出以F8-TFB为代表的二辛基芴与三苯胺的共聚物(国际公开第2004/084260号)等。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形成与图1相反的结构,即,在基板1上按阴极9、电子注入层8、电子传输层7、空穴阻挡层6、发光层5、空穴传输层4、空穴注入层3、阳极2的顺序进行层叠,也可以在至少一方的透明性高的2枚基板之间设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进而,还可以形成将图1所示的层构成多段重叠的结构(多个发光单元层叠的结构)。此时代替各段之间(发光单元之间)的界面层(阳极为ITO、阴极为Al的情况下为这两层),使用例如V2O5等作为电荷发生层,从减少段之间的势垒(barrier)、发光效率·驱动电压的观点考虑是更优选的。
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单一的器件、配置成阵列状的结构形成的器件、阳极和阴极配置成X-Y矩阵状的结构中均可适用。
<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使用有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对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的型式、结构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按照常法进行组装。
例如,可以通过“有机EL显示器”(Ohmsha,Ltd.、2004年8月20日发行,时任静士、安达千波矢、村田英幸著)中记载的方法来形成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实施例
下面,示出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本发明只要不超出其要点,就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来实施。
<化合物(H-A-3)的合成例>
(中间体1的合成)
[化学式67]
按顺序加入三氯嘧啶(9.34g,51.2mmol)、咔唑基苯基硼酸(14.7g,51.2mmol)、DME(256mL)、碳酸钠水溶液(2.0M、100mL),然后进行15分钟氮气鼓泡。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575mg,2.56mmol)、PPh3(1.34g,5.12mmol),将油浴的温度慢慢加热至100℃,对反应溶液进行1小时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将有机层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进行清洗、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1(4.40g、14%)。
(化合物H-A-3的合成)
[化学式68]
按顺序加入中间体1(3.00g,5.02mmol)、联苯基硼酸(1.20g,6.03mmol)、DME(50mL)、碳酸钠水溶液(2.0M、10mL),然后进行15分钟氮气鼓泡。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56mg,0.25mmol)、PPh3(132mg,0.50mmol),对反应溶液进行3小时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对有机层进行清洗、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A-3(4.20g、79%)。
<化合物(H-A-15)的合成例>
(中间体2的合成)
[化学式69]
将溴化三联苯(21.0g,67.9mmol)的干燥THF(210mL)溶液冷却至-78℃后,滴加正丁基锂的己烷溶液(1.6M、42mL),搅拌1小时得到锂试剂。在氰尿酰氯(25.0g,136mmol)的干燥THF(250mL)溶液中,滴加先前制备的锂试剂,搅拌3小时。将反应溶液置于冰水(300mL)中,利用1N盐酸使pH<4,用二氯甲烷(100mL)萃取2次。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100mL)清洗2次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用己烷/二氯甲烷=3/1的展开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2(12.5g、49%)。
(中间体3的合成)
[化学式70]
在Mg片上滴加溴苯基咔唑(21.0g、65.2mmol)的干燥THF(45mL)溶液以使其缓慢地回流,在60℃下搅拌1小时得到格氏试剂。在中间体2(11.9g、32.0mmol)的干燥THF(120mL)溶液中,滴加先前制备的格氏试剂,在45℃下搅拌6小时。将反应溶液置于冰水(200mL)中,用二氯甲烷(400mL)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100mL)清洗2次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用己烷/二氯甲烷=2/1的展开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3(13.4g、73%)。
(化合物H-A-15的合成)
[化学式71]
在中间体3(21.5g,36.7mmol)和咔唑基苯基硼酸(11.4g,44.0mmol)中加入进行了氮气鼓泡的甲苯/乙醇混合溶液(2:1、297mL),进而按顺序加入Pd(PPh34(1.00g,0.865mmol)、进行了氮气鼓泡的磷酸三钾水溶液(2.0M、50mL),然后,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6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进行抽滤,将滤取物溶解于二氯甲烷中,再次进行抽滤。将滤液在减压下馏去溶剂,用己烷/二氯甲烷=1/1~1:2的展开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A-15(18.6g、71%)。
<化合物(H-A-36)的合成例>
[化学式72]
在中间体3(3.00g,5.13mmol)和联咔唑基苯基硼酸(2.24g,6.16mmol)中加入进行了氮气鼓泡的甲苯/乙醇混合溶液(2:1、38.4mL),进而按顺序加入Pd(PPh34(0.17g,0.15mmol)、进行了氮气鼓泡的磷酸三钾水溶液(2.0M、6.4mL),然后,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3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进行抽滤,将滤取物溶解于二氯甲烷中,再次进行抽滤。将滤液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A-36(2.41g、54%)。
<化合物(H-A-43)的合成例>
[化学式73]
在中间体3(5.40g,9.23mmol)和联苯基硼酸(1.9g,9.59mmol)中,加入甲苯/乙醇混合溶液(2:1、72mL),进行氮气鼓泡30分钟。进而按顺序加入Pd(PPh34(0.28g,0.27mmol)、进行了氮气鼓泡的磷酸三钾水溶液(2.0M、20mL),然后,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4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进行抽滤,将滤取物溶解于二氯甲烷中,再次进行抽滤。将滤液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A-43(1.8g、32%)。
<化合物(H-A-27)的合成例>
(中间体4的合成)
[化学式74]
按顺序加入三氯嘧啶(8.00g,43.6mmol)、联苯基硼酸(4.32g,21.8mmol)、DME(109mL)、碳酸钠水溶液(2.0M、32mL)后,进行氮气鼓泡20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245mg,1.09mmol)、PPh3(0.57g,2.18mmol),进行3.5小时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4(4.8g、37%)。
(中间体5的合成)
[化学式75]
按顺序加入中间体4(3.18g,10.6mmol)、芳基硼酸(3.20g,8.81mmol)、DME(44mL)、碳酸钠水溶液(2.0M、13mL)后,进行氮气鼓泡25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99mg,0.44mmol)、PPh3(0.23g,0.88mmol),进行5小时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5(3.06g、59%)。
(化合物H-A-27的合成)
[化学式76]
按顺序加入中间体5(3.06g,5.23mmol)、咔唑基苯基硼酸(2.98g,10.4mmol)、DME(43mL)、碳酸钠水溶液(2.0M、13mL)后,进行氮气鼓泡30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97mg,0.43mmol)、PPh3(0.23g,0.87mmol),进行2.5小时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A-27(3.7g、90%)。
<化合物(H-A-41)的合成例>
(中间体6的合成)
[化学式77]
按顺序加入中间体4(3.65g,12.1mmol)、三联苯硼酸(2.77g,10.1mmol)、DME(61mL)、碳酸钠水溶液(2.0M、15mL)后,进行氮气鼓泡30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113mg,0.51mmol)、PPh3(0.27g,1.01mmol),进行7小时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6(3.16g、63%)。
(化合物H-A-41的合成)
[化学式78]
按顺序加入中间体6(3.16g,6.39mmol)、咔唑基苯基硼酸(2.20g,7.67mmol)、DME(32mL)、碳酸钠水溶液(2.0M、10mL)后,进行氮气鼓泡30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72mg,0.32mmol)、PPh3(0.17g,0.64mmol),进行加热回流3小时。恢复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A-41(4.1g、91%)。
<化合物(H-A-48)的合成例>
(中间体7的合成)
[化学式79]
按顺序加入三氯嘧啶(3.21g,17.5mmol)、芳基硼酸频哪醇酯酯体(5.19g,14.6mmol)、DME(75mL)、碳酸钠水溶液(2.0M、30mL)后,进行氮气鼓泡15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33mg,0.15mmol)、PPh3(115mg,0.44mmol),进行3.5小时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7(3.02g、55%)。
(中间体8的合成)
[化学式80]
按顺序加入中间体7(3.02g,8.00mmol)、芳基硼酸(2.90g,8.00mmol)、DME(40mL)、碳酸钠水溶液(2.0M、20mL)后,进行氮气鼓泡15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180mg,0.80mmol)、PPh3(630mg,2.4mmol),进行2小时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添加芳基硼酸(2.0g),进一步进行加热回流4小时。恢复至室温后,对沉淀物进行抽滤。对该沉淀物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进一步进行重结晶(乙酸乙酯/己烷),得到中间体8(3.20g、61%)。
(化合物H-A-48的合成)
[化学式81]
按顺序加入中间体8(3.00g,4.54mmol)、咔唑基苯基硼酸(1.56g,5.94mmol)、DME(22mL)、碳酸钠水溶液(2.0M、11mL)后,进行氮气鼓泡15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180mg,0.80mmol)、PPh3(630mg,2.4mmol),进行3小时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加入Pd(PPh34(50mg),进一步加热回流2小时。恢复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A-48(2.63g、67%)。
<化合物(H-A-71)的合成例>
(中间体9的合成)
[化学式82]
按顺序加入三氯嘧啶(4.58g,25.0mmol)、芳基硼酸频哪醇酯酯体(17.8g,40.0mmol)、DME(125mL)、碳酸钠水溶液(2.0M、70mL)后,进行氮气鼓泡15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56mg,0.25mmol)、PPh3(196mg,0.75mmol),进行1小时15分钟加热回流。添加Pd(PPh34(50mg),使其进一步反应1小时20分钟后,追加芳基硼酸频哪醇酯酯体(4.0g),进一步进行2小时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进行抽滤,滤取沉淀物,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无色固体7.3g。用NMR进行确认,结果为仅一个(咔唑基苯基)苯基发生了反应的化合物(收率63%)。为了得到中间体9,进一步实施了以下操作。按顺序加入该固体(3.5g,9.27mmol)、芳基硼酸频哪醇酯酯体(3.70g,10.2mmol)、DME(45mL)、碳酸钠水溶液(2.0M、20mL)后,在50℃下进行氮气鼓泡10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62mg,0.28mmol)、PPh3(146mg,0.56mmol),进行1.5小时加热回流。追加芳基硼酸频哪醇酯酯体(1.80g),进一步进行1.5小时加热回流,然后,进一步追加芳基硼酸频哪醇酯酯体(0.40g),进一步进行30分钟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进行抽滤,滤取沉淀物,得到中间体9的粗纯化物(9.33g)。
(化合物H-A-71的合成)
[化学式83]
按顺序加入中间体9(3.00g,4.03mmol)、联苯基硼酸(0.96g,4.84mmol)、THF(40mL)、碳酸钠水溶液(2.0M、20mL)后,进行氮气鼓泡15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OAc)2(45mg,0.20mmol)、PPh3(105mg,0.4mmol),进行加热回流3小时。恢复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A-71(2.90g、83%)。
<化合物H-A-85的合成>
(中间体10的合成)
[化学式84]
将4-苯基苯乙酮(3.89g,19.8mmol)、3-溴苯甲腈(7.58g,41.6mmol)、三氟甲烷磺酸酐(3.9mL)的二氯甲烷(30mL)溶液搅拌3小时。在反应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水溶液进行中和后,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10(3.4g、31%)。
(化合物H-A-85的合成)
[化学式85]
在中间体10(2.8g,5.16mmol)和α-萘基硼酸(2.04g,11.9mmol)中,加入甲苯/乙醇混合溶液(2:1、78mL),进行氮气鼓泡30分钟。进一步按顺序加入Pd(PPh34(0.30g,0.26mmol)、进行了氮气鼓泡的碳酸钠水溶液(2.0M、13mL),然后,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6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加入蒸馏水,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A-85(1.14g、35%)。
<化合物H-B-14的合成例>
(化合物H-B-14的合成)
[化学式86]
在中间体11(3.00g,7.83mmol)和中间体12(3.00g,9.39mmol)中,按顺序加入甲苯/乙醇混合溶液(2:1、150mL)、碳酸钠水溶液(2.0M、40mL)后,在65℃下进行氮气鼓泡60分钟。进一步加入Pd(PPh34(0.45g,0.39mmol),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5小时搅拌。添加中间体12(0.76g),进一步进行3.5小时加热回流。恢复至室温后,用甲苯进行萃取,对有机相进行水洗、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B-14(2.4g、53%)。需要说明的是,中间体11以及12是分别依照Chem.Commun.2008年、2143-2145页、日本特开2011-100942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合成的。
<化合物H-B-18的合成例>
(中间体14的合成)
[化学式87]
在3-(1-二苯并呋喃基)苯基硼酸频哪醇酯(6.8g,18.5mmol)和间溴碘苯(5.8g,20.4mmol)中,加入甲苯/乙醇混合溶液(2:1、150mL),进行氮气鼓泡30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PPh34(640mg,0.55mmol)、进行了氮气鼓泡30分钟的碳酸钠水溶液(2.0M、25mL),然后,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18小时加热搅拌。恢复至室温后,用甲苯进行萃取,对有机相进行水洗、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14(7.2g、98%)。需要说明的是,3-(1-二苯并呋喃基)苯基硼酸频哪醇酯是依照日本特开2011-051936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合成的。
(化合物H-B-18的合成)
[化学式88]
在中间体13(2.77g,8.00mmol)和中间体14(2.63g,6.7mmol)中,加入甲苯/乙醇混合溶液(2:1、50mL),进行氮气鼓泡30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PPh34(370mg,0.32mmol)、进行了氮气鼓泡30分钟的碳酸钠水溶液(2.0M、10mL),然后,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6.5小时搅拌。加入二氯甲烷后,将有机相和水相分离,在浓缩有机相时加入甲醇,对析出的晶体进行抽滤,得到化合物H-B-18(3.9g、93%)。需要说明的是,中间体13是依照Chem.Commun.2008年、2143-2145页公开的方法合成的。
<化合物H-B-60的合成例>
(中间体16的合成)
[化学式89]
在中间体15(6.06g,15.6mmol)和间溴碘苯(4.32g,15.3mmol)中,加入甲苯/乙醇混合溶液(3:1、40mL),进行氮气鼓泡30分钟。进一步按顺序加入Pd(PPh34(903mg,0.78mmol)、进行了氮气鼓泡的磷酸三钾水溶液(2.0M、20mL),然后,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6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将有机相用MgSO4干燥,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16(4.70g、62%)。需要说明的是,中间体15是依照日本特开2011-100942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合成的。
(化合物H-B-60的合成例)
[化学式90]
在中间体16(4.49g,8.99mmol)和中间体18(3.69g,11.5mmol)中,加入甲苯/乙醇混合溶液(3:1、40mL),进行氮气鼓泡30分钟。在其中按顺序加入Pd(PPh34(550mg,0.48mmol)、进行了氮气鼓泡的磷酸三钾水溶液(2.0M、11mL),然后,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3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将有机相用MgSO4干燥,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B-60(3.77g、68%)。需要说明的是,中间体18是依照日本特开2011-195462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合成的。
<化合物L-C-3的合成例>
(中间体19的合成)
[化学式91]
在4-异丙基-3-甲基苯酚(15.0g,100mmol)和三乙基胺(15.2g,150mmol)的二氯甲烷(250mL)溶液中,用30分钟滴加三氟甲烷磺酸酐(42.3g,150mmol)的二氯甲烷(50mL)溶液,并在该状态下搅拌1小时。在反应溶液中慢慢地加入水后,分离出有机相。有机相进一步进行2次水洗、用食盐水清洗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19(26.6g、94%)。
(中间体20的合成)
[化学式92]
在氮气气氛下,在Pd(dba)2(1.05g,1.82mmol)、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2.02g,3.65mmol)和t-BuONa(5.26g,54.7mmol)中加入甲苯(20mL),加入溶解于甲苯(20ml)中的中间体19(10.3g,36.5mmol)和5,6,7,8-四氢-2-萘胺(8.06g,54.7mmol),加热至85℃,进行4.5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对析出的固体进行抽滤,对该固体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20(6.1g、60%)。
(化合物L-C-3的合成)
[化学式93]
在氮气气氛下,在二溴(3.20g,8.29mmol)、中间体20(5.09g,18.2mmol)、t-BuONa(5.25g,54.68mmol)中加入甲苯(40mL),在其它容器中,在氮气气氛下取Pd(dba)2CHCl3(258mg,0.25mmol)的甲苯(10mL)溶液,加入三叔丁基膦(0.30g、1.49mmol),加热至50℃,并在该状态下搅拌40分钟。将该溶液加入先前制备的甲苯溶液中,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2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清洗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L-C-3(0.46g、7%)。
<化合物L-C-7的合成例>
(中间体21的合成)
[化学式94]
在5,6,7,8-四氢-2-萘酚(25g,169mmol)和三乙基胺(25.6g,253mmol)的二氯甲烷(500mL)溶液中,用2.5小时滴加三氟甲烷磺酸酐(71.4g,253mmol)的二氯甲烷(10mL)溶液,并在该状态下搅拌4小时。在反应溶液中慢慢地加入水后,分离出有机相。有机相进一步进行2次水洗,用无水硫酸钠进行干燥,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21(45.8g、97%)。
(中间体22的合成)
[化学式95]
在中间体21(15.0g,53.5mmol)、3,4-二甲基苯胺(9.73g,80.3mmol)、t-BuONa(7.72g,80.3mmol)中加入甲苯(75mL),进行3次氮气置换。在其中加入Pd(dba)2CHCl3(2.45g,2.68mmol)、dppf(2.97g、5.35mmol),一边使其平稳地加热回流一边进行3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进行硅藻土过滤,将滤液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22(10.9g、81%)。
(化合物L-C-7的合成)
[化学式96]
在二溴(8.79g,22.8mmol)、中间体22(10.9g,43.4mmol)、t-BuONa(12.5g,130mmol)中加入甲苯(450mL),进行3次氮气置换。在其它容器中,取Pd(dba)2CHCl3(449mg,0.43mmol)的甲苯(10mL)溶液,进行3次氮气置换,然后加入三叔丁基膦(702mg、3.47mmol),加热至60℃,并在该状态下搅拌30分钟。将该溶液加入先前制备的甲苯溶液中,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3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进行硅藻土过滤,将滤液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L-C-7(7.17g、43%)。
<化合物H-E-33、H-E-42的合成例>
(中间体23的合成)
[化学式97]
在双(4-溴苯基)胺(25.0g,75.5mmol)和咔唑基苯基硼酸(46.1g,161mmol)中加入甲苯/乙醇混合溶液(2:1、300mL)、碳酸钠水溶液(2.0M、100mL),在60℃下进行氮气鼓泡15分钟。在其中加入Pd(PPh34(880mg,0.77mmol),然后,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3.5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加入咔唑基苯基硼酸(5.0g)、Pd(PPh34(440mg,0.38mmol),进一步进行加热回流6小时。恢复至室温后,用甲苯进行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清洗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加入粗纯化物(41.5g)、咔唑基苯基硼酸(1.0g)、甲苯/乙醇混合溶液(2:1、300mL)、碳酸钠水溶液(2.0M、100mL),在60℃下进行氮气鼓泡15分钟。在其中加入Pd(PPh34(880mg,0.77mmol),然后,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2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用甲苯进行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清洗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再沉淀(THF/甲醇),得到中间体23(37.6g、76%)。
(化合物H-E-33的合成)
[化学式98]
在中间体23(18.5g,28.4mmol)、溴化三联苯(9.21g,29.8mmol)、t-BuONa(17.9g,187mmol)中加入甲苯(170mL),进行氮气鼓泡20分钟。在其它容器中,取Pd(dba)2CHCl3(780mg,0.85mmol)的甲苯(50mL)溶液,进行氮气鼓泡10分钟后,加入三叔丁基膦(1.0g、5.1mmol),一边进行氮气鼓泡一边加热至50℃,并在该状态下搅拌40分钟。将该溶液加入先前制备的甲苯溶液中,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3小时搅拌。恢复至室温后,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清洗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在残渣中加入甲醇,对析出的固体进行抽滤、干燥,由此得到化合物H-E-33(18.1g、73%)。
(化合物H-E-42的合成)
[化学式99]
在中间体23(2.0g,3.07mmol)、溴化四联苯(1.25g,3.22mmol)、t-BuONa(0.84g,8.70mmol)中加入甲苯(30mL),进行氮气鼓泡20分钟。在其它容器中,取Pd(dba)2CHCl3(16mg,0.015mmol)的甲苯(4mL)溶液,进行氮气鼓泡10分钟后,加入三叔丁基膦(24mg、0.12mmol),一边进行氮气鼓泡一边加热至50℃,并在该状态下搅拌10分钟。将该溶液加入先前制备的甲苯溶液中,一边使其加热回流一边进行搅拌2小时。恢复至室温后,用甲苯进行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清洗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在减压下馏去溶剂。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化合物H-E-42(1.79g、61%)。
<组合物的保存稳定性试验>
对于前述例示的化合物中包含的以下材料,通过下述所示的方法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制备组合物。
(实施例1)
在褐色样品瓶中,量取2.5mg化合物(H-A-3)、2.5mg化合物(H-A-41),加入环己基苯成为415mg后,用电热板加热至120℃,使化合物(H-A-3)和化合物(H-A-41)完全溶解,制备含有化合物(H-A-3)和化合物(H-A-41)的1:1混合物(化合物组α)的组合物(固体成分浓度:1.2重量%)。此时,芳香环基数少的化合物(H-A-3)相当于化合物α1。制备的组合物放置于室温约15~20℃的暗处,测定直至固体析出的时间。用10倍的放大镜目测来确认固体,将其结果汇总于表2。
(实施例2~13及比较例1~7)
将实施例1中的化合物(H-A-3)和化合物(H-A-41)调换成表2所示的化合物及组成,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同样的固体成分浓度制备组合物,测定直至固体析出的时间。用10倍的放大镜目测来确认固体,将结果汇总于表2。需要说明的是,H-A-6以及H-A-11是参考日本特开2006-188493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而得到的。
[表7]
表2
(实施例14)
在褐色样品瓶中,制备含有化合物组α(化合物(H-A-3)和化合物(H-A-41)的1:1混合物)、化合物(H-E-23)、下述化合物(L-1)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可以用作绿色发光层用涂布液。使用将该组合物保存了一周后的组合物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需要说明的是,H-E-23、L-1是分别用日本特开2010-206191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02644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制备的。
<组合物的制备条件>
[化学式100]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以下所示的方法来制作。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作>
使用通常的光刻技术和盐酸蚀刻法,将在玻璃基板上1上以70nm的厚度沉积铟·锡氧化物(ITO)透明导电膜而获得的制品(GEOMATECCo.,Ltd.制造、溅射成膜制品)图案化成2mm宽的条纹状,从而形成阳极2。以利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超声波洗涤、利用超纯水的水洗、利用超纯水的超声波洗涤、利用超纯水的水洗的顺序对形成了图案的ITO基板进行洗涤,然后用压缩空气使其干燥,最后进行紫外线臭氧洗涤。该ITO起着透明电极2的作用。
接着,制备含有下述结构式(P-1)所示的芳胺聚合物、结构式(A-10)所示的4-异丙基-4’-甲基二苯基碘鎓四(五氟苯基)硼酸酯和苯甲酸乙酯的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在下述条件下通过旋转涂布在阳极上将该涂布液成膜,得到膜厚40nm的空穴注入层3。
[化学式101]
<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
溶剂        苯甲酸乙酯
涂布液浓度  P-1    2.5重量%
            A-10   0.5重量%
<空穴注入层3的成膜条件>
旋转涂布气氛       大气中
加热条件        大气中  230℃1小时
接着,制备含有具有下述所示的结构的化合物(P-2)的空穴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在下述条件下通过旋转涂布进行成膜,通过加热使其聚合,由此形成膜厚10nm的空穴传输层4。
[化学式102]
<空穴传输层形成用涂布液>
溶剂        环己基苯
涂布液浓度  1.0重量%
<成膜条件>
旋转涂布气氛    氮气气氛下
加热条件        230℃、1小时(氮气气氛下)
接着,使用通过上述方法制备并保存了1周的发光层用涂布液,在下述条件下通过旋转涂布进行成膜、加热,由此形成膜厚50nm的发光层5。
<发光层5的成膜条件>
旋转涂布气氛    氮气气氛下
加热条件        120℃、20分钟、氮气气氛下
这里,将成膜至发光层的基板转移到真空蒸镀装置内,排气至装置内的真空度达到2.0×10-4Pa以下后,用真空蒸镀法将蒸镀速度控制在秒的范围内,使化合物(H-A-6)层叠在发光层之上,得到膜厚10nm的空穴阻挡层6。
接下来,用真空蒸镀法将蒸镀速度控制在秒的范围内,使具有下述所示的结构的有机化合物(Alq3)层叠在空穴阻挡层6上,形成膜厚20nm的电子传输层7。
[化学式103]
这里,将蒸镀至电子传输层7的器件暂时取出,设置在其它蒸镀装置中,以与阳极2的ITO条纹正交的方式,使作为阴极蒸镀用的掩模的2mm宽的条纹状荫罩与器件密合,排气至装置内的真空度达到2.3×10-4Pa以下。
作为电子注入层8,首先,使用钼舟,以秒的蒸镀速度、0.5nm的膜厚在电子传输层7上进行氟化锂(LiF)的成膜。蒸镀时的真空度为2.6×10-4Pa。接着,同样地,通过钼舟加热作为阴极9的铝,将蒸镀速度控制在秒的范围内,形成膜厚80nm的铝层。蒸镀时的真空度为2.6×10-4Pa。以上两层在蒸镀时的基板温度保持为室温。
接下来,为了防止器件在保管中因大气中的水分等而劣化,用以下记载的方法进行封装处理。
在氮气手套箱中,在23mm×23mm尺寸的玻璃板的外周部涂布宽度约1mm的光固化性树脂30Y-437(Three Bond Co.,Ltd.制造),在中央部设置水分收集片(DYNIC CORPORATION制造)。在其上以蒸镀面与干燥剂片对置的方式粘贴完成阴极形成的基板。然后,仅仅对涂布有光固化性树脂的区域照射紫外光,使树脂固化。
如以上所述操作,可获得具有2mm×2mm尺寸的发光面积部分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绿色发光,显示出如表3所示的特性。
(实施例15、16)
在实施例14中,将构成化合物组α的化合物(H-A-3)和化合物(H-A-41)调换成表3所示的化合物、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4同样地制备组合物,一周后,用该组合物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绿色发光,显示出表3所示的特性。
(比较例8)
在实施例14中,将化合物组α调换成化合物(H-A-41),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4同样地制备组合物,在制液的当天用该组合物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绿色发光,显示出表3所示的特性。
[表8]
表3
(实施例17)
在褐色样品瓶中,制备含有化合物组α(化合物(H-A-15)、化合物(H-A-48)的1:1混合物)、化合物(H-E-63)和下述化合物(L-2)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可以用作红色发光层用涂布液。使用将该组合物保存了一周的组合物,用实施例14所示的方法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红色发光,显示出表4所示的特性。需要说明的是,H-E-63是使用日本特开2011-026237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制备的,L-2是使用以下方法制备的。
<组合物的制备条件>
[化学式104]
<化合物L-2的合成>
(中间体25的合成)
[化学式105]
在3-溴苯基硼酸(25.0g、124mmol)、1-氯喹啉(20.3g、124mmol)、甲苯(250mL)的混合物中加入碳酸钠(43.5g、411mmol),一边进行搅拌一边进行氮气鼓泡30分钟。在其中加入Pd(PPh34(4.31g、3.73mmol),在130℃下搅拌3.5小时。用TLC确认原料消失后,用甲苯进行2次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清洗有机层,在减压下进行浓缩。对残渣进行硅胶柱层析处理,得到中间体25(28.4g、收率80%)。
(中间体26的合成)
[化学式106]
在氮气气流下,在4-溴己基苯(50.0g、207mmol)的干燥THF(300mL)溶液中,在-75℃下滴加正丁基锂的正己烷溶液(1.67M、131mL、218mmol)并进行搅拌。2小时后,滴加三甲氧基硼烷(64.6g、622mmol),进一步进行2小时搅拌。其后,滴加1N的稀盐酸(300mL),进行30分钟搅拌。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钠干燥后,在减压下进行浓缩,以无色固体的形式得到中间体26(42.5g、收率99%)。
(中间体27的合成)
[化学式107]
在氮气气流下,在中间体25(13.5g、47.5mmol)、中间体26(10.8g、52.8mmol)的甲苯/乙醇混合溶液(2:1、360mL)中,加入水(120mL)、磷酸三钾(33.5g、158mmol),一边进行搅拌一边进行氮气鼓泡30分钟。在其中加入Pd(PPh34(2.5g、2.18mmol),在130℃下进行3.5小时搅拌。用TLC确认原料消失后,用甲苯进行萃取2次,用饱和食盐水清洗1次有机层,进行减压浓缩。用硅胶柱层析进行纯化,得到中间体27(17.2g、收率98%)。
(中间体28的合成)
[化学式108]
在氮气气流下,在中间体27(13.5g、36.9mmol)、IrCl3·n水合物(6.85g、18.5mmol)中,加入2-乙氧基乙醇(200mL)、水(66mL),在135℃下进行10小时搅拌。其后,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钠干燥后,进行减压浓缩,以红色固体的形式得到中间体28(11.9g、收率66%)。
(中间体29的合成)
[化学式109]
在氮气气流下,按顺序加入中间体28(11.9g、6.22mmol)、乙酰丙酮钠(3.80g、31.0mmol)、2-乙氧基乙醇(100mL),在135℃下进行9小时搅拌。其后,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钠干燥后,进行减压浓缩。将残渣溶解于二氯甲烷中,用碱性硅胶柱层析进行处理,以红色固体的形式得到中间体29(7.75g、收率61%)。
(化合物L-2的合成)
[化学式110]
在氮气气流下,在中间体29(7.00g、3.56mmol)、中间体27(13.6g、37.2mmol)中加入甘油(230mL),在190℃下进行17小时搅拌。其后,用二氯甲烷进行萃取,用饱和食盐水清洗有机层、用硫酸钠干燥后,进行减压浓缩。使残渣溶解于二氯甲烷中,进行碱性硅胶柱层析两次。使残渣溶解于甲苯中,用甲醇进行悬浮清洗,通过抽滤滤取沉淀物。以红色固体的形式得到化合物L-2(2.93g、收率69%)。
(实施例18)
在实施例17中,将构成化合物组α的化合物(H-A-15)和化合物(H-A-48)调换成表4所示的化合物、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制备组合物,一周后,用该组合物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红色发光,显示出如表4所示的特性。
(比较例9)
在实施例17中,将化合物组α调换成化合物(H-A-1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制备组合物,在制液的当天用该组合物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红色发光,显示出如表4所示的特性。
(比较例10)
在实施例17中,使化合物组α为化合物(H-A-15)和下述化合物(H-1)的1:1混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7同样地制备组合物,一周后,用该组合物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红色发光,显示出如表4所示的特性。
[化学式111]
[表9]
表4
由表2、3、4可清楚地得知,利用本发明制备的组合物通过抑制结晶析出而使保存稳定性提高,而且,即使在保存一周后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情况下,与用当天制液的组合物制作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相比,功率效率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实施例19)
在褐色样品瓶中量取10.0mg化合物(H-B-14)、20.0mg化合物(H-B-54),加入二乙基苯成为860mg后,用电热板加热至120℃,使化合物(H-B-14)和化合物(H-B-54)完全溶解,制备含有化合物(H-B-14)和化合物(H-B-54)的1:2混合物(化合物组α)的组合物(固体成分浓度:3.5重量%)。此时,由于两者的芳香环基数相同,因此这里将化合物(H-B-14)设定为化合物α1。制备的组合物放置于室温约15~20℃的暗处,测定直至固体析出的时间。用10倍的放大镜目测来确认固体,将其结果汇总于表5。
(实施例20~22及比较例11~12)
将实施例19中的化合物(H-B-14)和化合物(H-B-54)调换成表5所示的化合物、组成、溶剂,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9同样地制备组合物,测定直至固体析出的时间。用10倍的放大镜目测来确认固体,将结果汇总于表5。
[表10]
表5
(实施例23)
在褐色样品瓶中,制备含有化合物组α(化合物(H-B-14)、化合物(H-B-54)的1:2混合物)和化合物(L-C-2)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可以用作蓝色发光层用涂布液。使用将该组合物保存了一周的组合物,用实施例14所示的方法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此时的发光层5的膜厚为45nm。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蓝色发光,显示出表6所示的特性。需要说明的是,L-C-2是使用国际公开第2006/082705号中公开的方法制备的。
<组合物的制备条件>
溶剂            环己基苯
固体成分浓度    化合物组α    3.5重量%
                L-C-2         0.35重量%
(比较例13)
在实施例23中,将化合物组α调换成化合物(H-B-14),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3同样地制备组合物,在制液的当天用该组合物与实施例23同样地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蓝色发光,显示出表6所示的特性。
[表11]
表6
由表5、6可以清楚地得知,利用本发明制备的组合物通过抑制结晶析出而使保存稳定性提高,而且,即使在保存一周后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情况下,与用当天制液的组合物制作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相比,功率效率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实施例24)
在褐色样品瓶中,量取1.5mg化合物(L-C-3)、1.5mg化合物(L-C-7),加入环己基苯成为860mg后,用电热板加热至120℃,使化合物(L-C-3)和化合物(L-C-7)完全溶解,制备含有化合物(L-C-3)和化合物(L-C-7)的1:1混合物(化合物组α)的组合物(固体成分浓度:0.35重量%)。此时,由于两者的芳香环基数相同,因此这里将化合物(L-C-3)设定为化合物α1。制备的组合物放置于室温约15~20℃的暗处,测定直至固体析出的时间。用10倍的放大镜目测来确认固体,将其结果汇总于表7。
(比较例14)
在实施例24中,将化合物组α调换成化合物(L-C-3),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4同样地制备组合物,测定直至固体析出的时间。用10倍的放大镜目测来确认固体,将结果汇总于表7。
[表12]
表7
(实施例25)
在褐色样品瓶中,制备含有化合物组α(化合物(L-C-3)、化合物(L-C-7)的1:1混合物)和化合物(H-B-52)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可以用作蓝色发光层用涂布液。使用将该组合物保存了一周的组合物,用实施例23所示的方法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蓝色发光,显示出如表8所示的特性。需要说明的是,H-B-52是使用日本特开2011-100942号公报中公开的方法制备的。
<组合物的制备条件>
溶剂            环己基苯
固体成分浓度    化合物组α    0.35重量%
                H-B-52        3.5重量%
(比较例15)
在实施例25中,将化合物组α调换成化合物(L-C-3)和(L-C-10),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5同样地制备组合物,保存一周后,用该组合物与实施例25同样地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蓝色发光,显示出如表8所示的特性。
[表13]
表8
由表7、8可以清楚地得知,利用本发明制备的组合物通过抑制结晶析出而使保存稳定性提高,而且,利用了本发明的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功率效率提高。
(实施例26)
在褐色样品瓶中,量取15.0mg化合物(H-E-33)、15.0mg化合物(H-E-42),加入环己基苯成为625mg后,用电热板加热至120℃,使化合物(H-E-33)和化合物(H-E-42)完全溶解,制备含有化合物(H-E-33)和化合物(H-E-42)的1:1混合物(化合物组α)的组合物(固体成分浓度:4.8重量%)。此时,由于化合物(H-E-33)的芳香环基数少,因此化合物(H-E-33)成为化合物α1。制备的组合物放置于室温约15~20℃的暗处,测定直至固体析出的时间。用10倍的放大镜目测来确认固体,将其结果汇总于表9。
(实施例27~33、比较例16~19)
在实施例26中,将化合物组α调换成表9所示的化合物和组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6同样地制备组合物,测定直至固体析出的时间。用10倍的放大镜目测来确认固体,将结果汇总于表9。需要说明的是,该表所载的化合物用以下任一个文献中公开的方法来制备。日本特开2006-352088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10093号公报,日本特开2010-206191号公报,日本特开2011-51936号公报,日本特开2011-26237号公报
[表14]
表9
(实施例34)
在褐色样品瓶中,制备含有化合物组α(化合物(H-E-33)、化合物(H-E-22)、化合物(H-E-77)的1:1:2混合物)、化合物(H-E-23)和化合物(L-1)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可以用作绿色发光层用涂布液。使用将该组合物保存了一周的组合物,用实施例14所示的方法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绿色发光,显示出表10所示的特性。
<组合物的制备条件>
(实施例35)
在实施例34中,将化合物组α调换成化合物(H-E-43)和化合物(H-E-77)的1:1混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4同样地制备组合物,一周后,用该组合物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绿色发光,显示出表10所示的特性。
(比较例20、21)
在实施例34中,将化合物组α调换成表10所示的化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34同样地制备组合物,在制液的当天用该组合物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通过施加电压而呈绿色发光,显示出表10所示的特性。
[表15]
表10
由表9、10可清楚地得知,利用本发明制备的组合物通过抑制结晶析出而使保存稳定性提高,而且,即使在保存一周后制作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情况下,与用当天制液的组合物制作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相比,功率效率也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详细并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可以不超出本发明要点和范围地进行各种变更、修正。本申请基于2011年1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1-003081),其内容作为参照并入到此处。
附图标记说明
1 基板
2 阳极
3 空穴注入层
4 空穴传输层
5 发光层
6 空穴阻挡层
7 电子传输层
8 电子注入层
9 阴极

Claims (17)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包含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化合物组α和溶剂,
所述化合物组α由至少两种以上具有多个芳香环基连接而成的结构的、分子量为3000以下的化合物构成,
所述化合物组α由芳香环基数最少的化合物αl及其他化合物αn组成,其中,n为2以上的任意整数,在以化合物αl和化合物αn共同的局部结构中的芳香环基数最多的结构为基本骨架的情况下,
化合物αl的结构与基本骨架60%以上一致,
并且构成化合物组α的各个化合物分别混合有1重量%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组α相对于所述组合物中的总固体成分的比率为0.1~100重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组合物中的溶剂的比率为10重量%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均为电荷传输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均为下述通式(A)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1]
上述通式(A)中,Hetero表示下述结构式(A-1)、(A-2)和(A-3)所示的3价取代基中的任一者,Xa1、Xa2、Ya1、Ya2、Za1和Za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a3、Ya3和Za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g、h、j、k、m和n表示0以上的整数
[化学式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A)表示的化合物为下述通式(A-4)、(A-5)和(A-6)表示的化合物中的任意者,
[化学式3]
上述通式(A-4)、(A-5)、(A-6)中,R1~R5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其中,R1~R53分别为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时,与邻接的取代基的一部分形成键,从而形成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A)表示的化合物仅由选自所述通式(A-4)、(A-5)和(A-6)组成的组中的任意两种化合物表示。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A)表示的化合物仅由选自所述通式(A-4)、(A-5)和(A-6)组成的组中的任意一种化合物表示。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均为下述通式(B)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4]
上述通式(B)中,Xb1和Yb1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b2、Xb3、Yb2和Yb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材料均为下述通式(C)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5]
上述通式(C)中,Xc1、Xc2、Yc1和Yc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c3、Xc4、Yc3和Yc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均为下述通式(D)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6]
上述通式(D)中,Xd1、Xd2、Yd1和Yd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d3、Xd4、Yd3和Yd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
12.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化合物组α中所含的化合物均为下述通式(E)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7]
上述通式(E)中,Xe1、Xe2、Ye1、Ye2、Ze1和Ze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Xe3、Ye3和Ze3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p、q、r、s、t和u表示0以上的整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E)表示的化合物为下述通式(E-1)表示的化合物,
[化学式8]
上述通式(E-1)中,R58~R7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6~3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数3~30的芳香族杂环基,其中,R58~R72分别为氮原子、氧原子、硫原子时,与邻接的取代基的一部分具有键合,从而形成环。
14.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具有阳极、阴极和在这些电极之间的至少一层有机层,该有机层中的至少一层是用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形成的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中,用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形成的层为发光层。
16.一种显示装置,其具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17.一种照明装置,其具有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201280005151.5A 2011-01-11 2012-01-10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及照明装置 Active CN1033296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3081 2011-01-11
JP2011-003081 2011-01-11
PCT/JP2012/050288 WO2012096263A1 (ja) 2011-01-11 2012-01-10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29619A CN103329619A (zh) 2013-09-25
CN103329619B true CN103329619B (zh) 2015-04-01

Family

ID=46507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05151.5A Active CN103329619B (zh) 2011-01-11 2012-01-10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及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9899606B2 (zh)
EP (1) EP2665342B1 (zh)
JP (1) JP5163837B2 (zh)
KR (3) KR101983401B1 (zh)
CN (1) CN103329619B (zh)
TW (1) TWI484019B (zh)
WO (1) WO20120962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3154B (zh) 2011-08-25 2019-06-2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元件,發光裝置,電子裝置,照明裝置以及新穎有機化合物
CN103931009B (zh) 2011-11-11 2018-01-19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3380508B (zh) 2011-11-22 2017-09-08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芳香族杂环衍生物、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用材料以及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CN104053664B (zh) 2012-01-13 2016-07-06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铱络合化合物以及包含该化合物的溶液组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US9059411B2 (en) 2012-02-29 2015-06-16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Fluorene compound, light-emitting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5594750B2 (ja) * 2012-05-17 2014-09-24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化合物、発光材料および有機発光素子
JP6312960B2 (ja) 2012-08-03 2018-04-18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照明装置及び複素環化合物
DE112013007782B3 (de) * 2012-08-03 2022-02-1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Lichtemittierende Vorrichtung
JP5849160B2 (ja) 2012-08-31 2016-01-27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芳香族アミン誘導体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9312500B2 (en) 2012-08-31 2016-04-12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CN104640848B (zh) 2013-03-15 2018-01-26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蒽衍生物及使用其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KR20140145428A (ko) * 2013-06-13 2014-12-23 에스케이케미칼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용 화합물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JP6136890B2 (ja) 2013-11-26 2017-05-3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EP3081571B1 (en) 2013-12-12 2021-04-21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Iridium complex compou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id compound, composition containing said compou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JP6425395B2 (ja) * 2014-03-14 2018-11-2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インク組成物、インク組成物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電子機器
KR102457008B1 (ko) 2014-05-23 2022-10-1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헤테로고리 화합물, 발광 소자,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JP6516433B2 (ja) 2014-10-06 2019-05-22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6468800B2 (ja) 2014-10-29 2019-02-13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Samsung Display Co.,Ltd. アミン誘導体、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6764671B2 (ja) * 2015-04-14 2020-10-07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複素環化合物、発光素子、発光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照明装置
WO2016170671A1 (ja) 2015-04-24 2016-10-2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および該発光素子に用いる組成物
TWI697485B (zh) 2015-07-21 2020-07-01 日商捷恩智股份有限公司 含唑啉環的化合物、含有其的電子輸送/注入層用材料、使用其的有機電致發光元件、顯示裝置及照明裝置
JPWO2017154882A1 (ja) * 2016-03-10 2018-03-1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WO2017154883A1 (ja) * 2016-03-10 2017-09-1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WO2017170313A1 (ja) 2016-03-29 2017-10-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EP3478030A4 (en) 2016-06-24 2020-01-22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LIGHT EMITTING ELEMENT
WO2018062278A1 (ja) 2016-09-29 2018-04-05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及び該発光素子の製造に有用な組成物
KR102120300B1 (ko) * 2016-09-29 2020-06-08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발광 소자
US11211563B2 (en) 2017-03-09 2021-12-28 Lg Chem,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20230117645A (ko) 2017-04-26 2023-08-08 오티아이 루미오닉스 인크. 표면의 코팅을 패턴화하는 방법 및 패턴화된 코팅을포함하는 장치
KR102064645B1 (ko) * 2017-06-08 2020-01-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361349B1 (ko) 2017-09-06 2022-02-14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발광 소자
WO2019054341A1 (ja) 2017-09-14 2019-03-21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状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US20210066611A1 (en) 2018-01-29 2021-03-04 Idemitsu Kosan Co,. Ltd. Compound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using same
US11751415B2 (en) 2018-02-02 2023-09-05 Oti Lumionics Inc. Materials for forming a nucleation-inhibiting coating and devices incorporating same
KR20190140233A (ko) 2018-06-11 2019-12-1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TWI743489B (zh) 2018-06-12 2021-10-21 日商住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KR20210149058A (ko) 2019-03-07 2021-12-08 오티아이 루미오닉스 인크. 핵생성 억제 코팅물 형성용 재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바이스
WO2021060239A1 (ja) * 2019-09-26 2021-04-01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化合物、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電子機器
CN111087387B (zh) 2019-12-26 2022-04-2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化合物、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EP4105222A4 (en) * 2020-02-12 2023-07-19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oration COMPLEX IRIDIUM COMPOUND, COMPOSITION CONTAINING COMPLEX IRIDIUM COMPOU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RE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ILLUMINATION DEVICE
JP2022024744A (ja) 2020-07-28 2022-02-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組成物及び発光素子
JP2023553379A (ja) 2020-12-07 2023-12-21 オーティーアイ ルミオ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核形成抑制被膜及び下地金属被膜を用いた導電性堆積層のパターニング
KR20240016964A (ko) 2021-06-04 2024-02-06 미쯔비시 케미컬 주식회사 화합물 및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1339A (ja) * 2007-11-15 2009-06-25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およ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10087488A (ja) * 2008-09-04 2010-04-15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材料、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有機el照明およびナフタレン系化合物
JP2010183072A (ja) * 2009-01-09 2010-08-19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el素子及び有機発光デバイス
JP2010206191A (ja) * 2009-02-09 2010-09-1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材料、湿式成膜用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およ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77179B1 (ko) * 2001-10-30 2006-05-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JP4106974B2 (ja) * 2002-06-17 2008-06-2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表示装置
US7045952B2 (en) * 2004-03-04 2006-05-16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OLEDs with mixed host emissive layer
TWI373506B (en) * 2004-05-21 2012-10-01 Toray Industries Light-emitting element material and light-emitting material
TWI290582B (en) * 2004-07-06 2007-12-01 Au Optronics Corp Anthracene compound an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ncluding the anthracene compound
US20080038586A1 (en) 2004-07-16 2008-02-14 Masato Nishizeki White Light 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Display and Illuminator
US20090051273A1 (en) 2005-03-02 2009-02-26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TWI418606B (zh) * 2005-04-25 2013-12-11 Udc Ireland Ltd 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JP4967864B2 (ja) 2007-07-06 2012-07-04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US8877350B2 (en) * 2007-12-11 2014-11-04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White OLED with two blue light-emitting layers
JP2010150425A (ja) * 2008-12-25 2010-07-08 Idemitsu Kosan Co Ltd 新規重合性単量体とその重合体、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デバイス用材料、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WO2010082924A1 (en) * 2009-01-14 2010-07-22 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Cross-linkable copper phthalocyanine complexes
KR101596906B1 (ko) * 2009-02-27 2016-03-07 신닛테츠 수미킨 가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KR101120892B1 (ko) * 2009-06-19 2012-02-27 주식회사 두산 아크리딘 유도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전계 발광 소자
JP5617202B2 (ja) * 2009-07-24 2014-11-05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化合物、電荷輸送材料、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及び有機el照明
JP5742092B2 (ja) * 2009-09-02 2015-07-01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有機化合物、電荷輸送材料、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及び有機el照明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1339A (ja) * 2007-11-15 2009-06-25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およ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JP2010087488A (ja) * 2008-09-04 2010-04-15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材料、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有機el照明およびナフタレン系化合物
JP2010183072A (ja) * 2009-01-09 2010-08-19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el素子及び有機発光デバイス
JP2010206191A (ja) * 2009-02-09 2010-09-16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材料、湿式成膜用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およ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58699A (ko) 2019-05-29
KR20140043048A (ko) 2014-04-08
US20160043325A1 (en) 2016-02-11
JP5163837B2 (ja) 2013-03-13
EP2665342B1 (en) 2021-03-03
TWI484019B (zh) 2015-05-11
US9899606B2 (en) 2018-02-20
CN103329619A (zh) 2013-09-25
EP2665342A4 (en) 2017-09-13
KR20190126454A (ko) 2019-11-11
EP2665342A1 (en) 2013-11-20
WO2012096263A1 (ja) 2012-07-19
JPWO2012096263A1 (ja) 2014-06-09
KR102101248B1 (ko) 2020-04-16
KR101983401B1 (ko) 2019-05-28
KR102042468B1 (ko) 2019-11-08
US20180123054A1 (en) 2018-05-03
TW201233773A (en) 201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9619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用组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及照明装置
CN103459375B (zh) 有机化合物、电荷传输材料、含有该化合物的组合物、有机场致发光元件、显示装置及照明装置
CN104053664B (zh) 铱络合化合物以及包含该化合物的溶液组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
CN106117522B (zh) 空穴传输材料
CN102652462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造方法、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CN104380494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电致发光照明装置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TWI613204B (zh) 銥錯合體化合物暨含有該化合物之組成物、有機電場發光元件、顯示裝置及照明裝置
CN103931009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和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TW201231459A (en) Electroactive compositions for electronic applications
CN102986052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el显示装置和有机el照明
TW201127787A (en) Monoamine compound, charge transport material, composition for charge transport membran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and organic EL lighting
CN103314463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用组合物以及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TW201143504A (en) Method of producing composition for use i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composition for use i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method of produc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organic el display d
TW201241147A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CN104685651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机el照明和有机el显示装置
TWI773664B (zh) 芳胺衍生物及其利用
JP6269655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6119171B2 (ja) イリジウム錯体化合物、該化合物及び溶剤を含有する組成物、該化合物を含有する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09096771A (ja) ジアリールピレン化合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材料、有機電界発光素子用組成物、及び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CN106716669A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用组合物、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显示装置以及照明装置
WO2015083430A1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用材料、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6658549B2 (ja) アリールアミン誘導体、電荷輸送性ワニス、電荷輸送性薄膜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2014058457A (ja) イリジウム錯体化合物、有機電界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ならびに照明装置
JP6119373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TW201237037A (en) Triazine derivatives for electronic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RAYON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09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RAY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CHEMICAL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