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11693B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11693B
CN103311693B CN201310074212.XA CN201310074212A CN103311693B CN 103311693 B CN103311693 B CN 103311693B CN 201310074212 A CN201310074212 A CN 201310074212A CN 103311693 B CN103311693 B CN 1033116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actuator
beam portion
tabular component
conta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7421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11693A (zh
Inventor
井前晃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 Pex Inc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11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1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116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1169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装置。提供一种具备能转动的致动器的连接器装置,该连接器装置能以不招致整体尺寸的增大的比较简单的结构适当且可靠地防止致动器从外壳的不希望的脱离。该连接器装置具备以下部分而成:外壳(11);多个接触器;致动器(25),采用使各接触器摆脱对插入到外壳内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状态的位置和使各接触器取得对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状态的位置;以及卡合构件(30),配备于外壳,卡合构件与致动器的端部进行卡合,防止从该外壳的脱离,并且,对插入到外壳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进行卡止,阻止从该外壳的拔出脱落。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涉及具备接触器的连接器装置,该接触器为了使设置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FPC)、平板状电缆(FFC)等布线板状构件的接触端子部成为与被做成固体印刷布线基板等的布线基板进行电连接的状态,而在被连结于布线基板的前提下,与布线板状构件中的接触端子部进行按压接触。
背景技术
安装于各种电子设备的比较小型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平板状电缆等布线板状构件对装配有各种电气部件的布线基板的装配大多使用与该布线基板构成电连接而被固定的连接器装置来进行。在这样的布线板状构件对布线基板的装配中使用的连接器装置具有与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接触端子部进行接触连接的导电性的接触器,经由该接触器将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接触端子部与设置于布线基板的布线部进行电连结。
以往提出的例如在做成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布线板状构件对布线基板的装配中使用的连接器装置具有外壳(housing),该外壳设置有插入布线板状构件的插入部并配备于布线基板,该外壳由绝缘材料形成。而且,具备:多个接触器,排列配置于该外壳进行设置,在将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插入部插入到外壳中时,与设置于该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对应;以及致动器(actuator),以能相对于外壳转动的方式进行设置,与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卡合,在使其转动时使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中的动作部移位,由此使多个接触器与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进行按压接触。
致动器采用整体沿着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延伸的细长形状,设置有凸轮(cam)部和操作部,在凸轮部处与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进行卡合,对操作部进行操作,由此使其相对于外壳转动。
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以导电性的弹性材料形成,具有作为被固定于外壳的部分的固定部和作为通过连结部来与固定部连结并能进行移位的部分的可动部。而且,固定部与配备有外壳的布线基板中的印刷布线部等的布线部电连接,此外,可动部在设置有与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接触端子部进行按压接触的接触部的前提下利用致动器的凸轮部进行移位。
在这样的连接器装置中,当在将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插入部插入到配备于布线基板的外壳的前提下使致动器在规定的方向上转动时,致动器使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中的可动部移位,使该可动部的接触部取得对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中的对应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状态。此外,当在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中的可动部的接触部取得对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中的对应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的状态下使致动器在与上述规定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时,致动器使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中的可动部移位,使该可动部的接触部摆脱对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中的对应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状态。
在这样的前提下,能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需要以例如在被施加转动用的操作时等不会产生从外壳的不希望的脱离的方式进行设置。而且,连接器装置通常谋求包括在配备有外壳的布线基板上与该布线基板的面正交的方向的尺寸即厚度方向尺寸尽可能小那样的所谓低背化在内的整体的小型化,因此希望做成以不招致整体尺寸的增大的比较简单的结构不会产生致动器从外壳的不希望的脱离的连接器装置。
因此,以往提出了在致动器与排列配置于外壳的多个接触器进行卡合的前提下利用接触器对致动器进行卡止以欲阻止致动器从外壳的不希望的脱离的连接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示出的连接器装置中,在被固定于布线基板的外壳(绝缘体(30))以交替地进行排列配置的方式配备有多个第一接触器(第一接触器(10))和多个第二接触器(第二接触器(20)),并且,具备与多个第一和第二接触器的每一个进行卡合的致动器(旋转构件(40))作为能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并且选择性地采用从外壳站立起来的位置和相对于外壳伏下的位置的致动器。而且,在多个第一和第二接触器中的多个第一接触器的每一个形成有为了对致动器进行卡止而与其挂在一起的互挂部(11b)。
多个第一接触器的每一个具有由连结部(支点部(12))进行相互连结的上臂部(11)和下臂部(13)并且作为整体构成H字状,下臂部被固定于外壳,上臂部能以连结部为支点部分进行摇动。为了对致动器进行卡止而与其挂在一起的第一接触器中的互挂部形成在第一接触器的上臂部的一端部。
另一方面,在致动器,在与多个第一接触器的每一个进行卡合的部分形成有互挂部(42a),第一接触器中的互挂部与该致动器中的互挂部挂在一起。由此,谋求阻止致动器从外壳的不希望的脱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2426号公报(段落0010、0011、0018~0021、图3、6、7)。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在外壳以交替地进行排列配置的方式配备有多个第一接触器和多个第二接触器,并且,具备与多个第一和第二接触器的每一个进行卡合的致动器作为能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并且选择性地采用从外壳站立起来的位置和相对于外壳伏下的位置的致动器,在多个第一和第二接触器中的多个第一接触器的每一个形成有为了对致动器进行卡止而与其挂在一起的互挂部,在像这样的以往的连接器装置中,在致动器中的与第一接触器的每一个进行卡合的部分形成有互挂部,期待通过第一接触器中的互挂部与其挂在一起而阻止致动器从外壳的不希望的脱离。在这样的前提下,关于阻止致动器从外壳的不希望的脱离,以下那样的事情令人忧虑。
形成于致动器的互挂部是伴随着致动器在从外壳站立起来的位置和相对于外壳伏下的位置之间的转动而进行转动使其姿势变化的互挂部,因此,形成于第一接触器的互挂部对形成于致动器的互挂部的互挂未带来在机械上充分且稳定的相互卡合状态,在对致动器施加该转动用的操作时等,容易解除相互卡合状态。特别是,从形成于致动器的互挂部的形状来看,在致动器采用从外壳站立起来的位置的前提下,形成于第一接触器的互挂部对形成于致动器的互挂部的互挂容易脱开。
其结果是,在接触器形成有为了对致动器进行卡止而与其挂在一起的互挂部的以往的连接器装置中,不能适当且稳定地得到在对能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施加转动用的操作时等不会产生该致动器从外壳的不希望的脱离的作用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方面,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了一种例如在做成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等的布线板状构件对布线基板的装配中使用的连接器装置,该连接器装置具备:外壳,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多个接触器,排列配置于外壳来进行设置;以及致动器,以能转动的方式进行配备,与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进行卡合,对该致动器进行转动操作,选择性地采用使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取得对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状态的位置和使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摆脱上述的按压接触状态的位置,该连接器装置能以不招致整体尺寸的增大的比较简单的结构适当且可靠地防止致动器从外壳的不希望的脱离。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的方案1至方案6的任一个所记载的发明(以下,称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外壳,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多个接触器,排列配置于外壳,采用分别与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对应的位置;以及致动器,以能相对于外壳转动的方式进行设置,选择性地采用第一静止位置和第二静止位置,与多个接触器进行卡合,在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外壳内的前提下,在使其从第一静止位置转移到第二静止位置时,使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取得对布线板状构件中的多个接触端子部中的对应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状态,在使其从第二静止位置转移到第一静止位置时,使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摆脱对布线板状构件中的多个接触端子部中的对应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状态,该连接器装置还具备:卡合构件,配备于外壳,与致动器的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的端部进行卡合,防止致动器从外壳的脱离,并且,对插入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止,阻止该布线板状构件从外壳的拔出脱落。
特别地,本发明中的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的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卡合构件形成有:可动压制部,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对致动器的设置在端部的突出部进行压制;以及可动卡止部,与插入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对该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止。
像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将外壳配备于布线基板。而且,以下,将外壳中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的端缘部称为正面侧端缘部,将外壳中的与正面侧端缘部相向的相反侧的端缘部称为背面侧端缘部。
在像这样的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将外壳配备于布线基板的前提下,在对致动器进行转动操作以便使其从第一静止位置转移到第二静止位置时,致动器例如从相对于外壳站立起来的状态转移到相对于外壳向其背面侧端缘部的背后侧伏下的状态。此外,在对致动器进行转动操作以便使其从第二静止位置转移到第一静止位置时,致动器例如从相对于外壳向其背面侧端缘部的背后侧伏下的状态转移到相对于外壳站立起来的状态。
这样做,选择性地采用例如作为相对于外壳站立起来的状态的第一静止位置和作为向外壳的背面侧端缘部的背后侧伏下的状态的第二静止位置的致动器利用与其中的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的端部进行卡合的卡合构件来防止从外壳的脱离。
而且,在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外壳中的前提下,在使致动器从第一静止位置转移到第二静止位置时,致动器卡合的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取得对插入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中的对应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状态,此外,在使致动器从第二静止位置转移到第一静止位置时,使致动器卡合的多个连接器的每一个摆脱对插入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中的对应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状态。
这样做,设置有对多个接触器分别进行按压接触的多个接触端子部的布线板状构件利用与致动器的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的端部进行卡合并且对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止的卡合构件来阻止从外壳的拔出脱落。
卡合构件例如像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中的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连接器装置所具备的卡合构件那样,形成有:可动压制部,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对致动器的设置在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的端部的突出部进行压制;以及可动卡止部,与插入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所设置的卡合部进行卡合以对该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止。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能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利用与其中的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的端部进行卡合的卡合构件,例如取得形成于卡合构件的可动压制部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对致动器的设置在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的端部的突出部进行压制的状态,从外壳的脱离被防止,并且,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利用对其进行卡止的卡合构件,例如取得形成于卡合构件的可动卡止部与布线板状构件中的卡合部进行卡合的状态而被卡止,从外壳的拔出脱落被阻止。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利用配备于外壳的卡合构件防止致动器从外壳的脱离,并且,阻止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从外壳的拔出脱落。而且,卡合构件例如在形成于该卡合构件的可动压制部取得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对致动器的设置在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的端部的突出部进行压制的状态的前提下,与致动器的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的端部进行卡合,并且,例如在形成于该卡合构件的可动卡止部取得与布线板状构件中的卡合部进行卡合的状态的前提下,对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止。由此,能以不招致连接器装置的整体尺寸的增大的比较简单的结构适当且可靠地防止致动器从外壳的脱离,除此以外,还能可靠地阻止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从外壳的拔出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与安装在该连接器装置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部分一同示出的立体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与安装在该连接器装置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部分一同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正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背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所具备的卡合构件的部分立体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所具备的卡合构件的部分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3中的VIII-VIII线截面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图3中的IX-IX线截面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图3中的X-X线截面的截面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所具备的第一接触器的截面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所具备的第二接触器的截面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所具备的卡合构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用以下叙述的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
图1(立体图)和图2(立体图)将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与安装于该连接器装置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一同示出,图3(平面图)、图4(正视图)和图5(背视图)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
在图1~图5中,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个例子的连接器装置10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形成,具备在电子设备等的布线基板配备的外壳11。在外壳11,在其正面侧端缘部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板状构件收容部13(在后述的图8~图10中示出。)从板状构件插入部12向外壳11的内部扩展。即,在外壳11,在其内部设置有板状构件收容部13作为与板状构件插入部12连结的部分。
可以认为在将外壳11配备于例如电子设备等的布线基板时,连接器装置10的整体被装配于该布线基板。而且,在配备于电子设备等的布线基板的外壳11,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向其内部插入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一端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处于部分地收容于在外壳11的内部设置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状态。
分别以弹性导电材料形成的多个第一接触器16和分别以弹性导电材料形成的多个第二接触器17以在沿着外壳11的长尺寸方向的方向上交替地配备的状态下进行排列配置的方式设置于外壳11。虽然多个第一接触器16的每一个被做成其大部分收容在外壳11的内部的结构,但是如图2和图3所示,一端部从外壳11的与正面侧端缘部相向的背面侧端缘部向其外部突出而形成连接端子部16a。此外,虽然多个第二接触器17的每一个也被做成其大部分收容在外壳11的内部的结构,但是如图1和图3所示,一端部从外壳11的正面侧端缘部向其外部突出而形成连接端子部17a。
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在其一端部,在与对外壳11的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插入或拔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交替地配备的状态下排列配置有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和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以下,将排列配置有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和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一端部称为端子端部。)。此外,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具有相互相向的侧端部20和侧端部21,在它们的排列方向上夹着排列配置于该端子端部的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和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在侧端部20形成有缺口卡合部22,并且,在侧端部21形成有缺口卡合部23。
与这样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对应地,设置有多个第一接触器16来作为与排列配置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分别进行接触连接的信号用接触器,此外,设置有多个第二接触器17来作为与排列配置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分别进行接触连接的信号用接触器。但是,也可以将多个第一接触器16和多个第二接触器17用作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以外的其它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中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和接地连接部进行接触连接的信号用和接地用接触器。
在将多个第一接触器16和多个第二接触器17的排列方向(以下,称为接触器排列方向。)设为长尺寸方向的外壳11中,将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插入或拔出方向设为纵深方向,将与该长尺寸方向和纵深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而且,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于外壳11时,配备有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以及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的面和与其相向的面处于在外壳11的厚度方向上相互相向的状态。
此外,在外壳11的背面侧端缘部侧以能相对于外壳11转动的方式设置有致动器25,该致动器25沿着接触器排列方向即外壳11的长尺寸方向延伸,其长尺寸方向与外壳11的长尺寸方向一致。致动器25能够采用图1~图5所示那样的、处于相对于外壳11站立起来的状态的位置作为第一静止位置,此外,能够采用后述的图11~图13所示那样的、处于相对于外壳11伏下的状态的位置作为第二静止位置,通过进行转动操作,从而进行从第一静止位置向第二静止位置的转移或从第二静止位置向第一静止位置的转移。
进而,在外壳11,在作为其长尺寸方向即接触器排列方向的两端部的端部26和端部27配备有使各自的一部分从外壳11的背面侧端缘部侧向外壳11外突出的一对卡合构件30和31。这一对卡合构件30和31的每一个例如以弹性导电材料形成,卡合构件30具有配备在设置于外壳11的槽部32内的部分并被外壳11所保持,此外,卡合构件31具有配备在设置于外壳11的槽部33内的部分并被外壳11所保持。
关于卡合构件30的被组装于外壳11之前的状态如图6所示,该卡合构件30具有被固定于外壳11的第一梁(beam)部35、能相对于外壳11移动的第二梁部36、以及对第一梁部35和第二梁部36进行相互连结的连结部37。而且,在第一梁部35,在其一端部形成有连接端子部38。此外,第二梁部36具有夹着连结部37的一端部进行配备的第一臂状部39和第二臂状部40来作为各自形成单臂弹性片部的臂状部。由此,各自形成单臂弹性片部的第一臂状部39和第二臂状部40从连结部37的一端部起以成为相互位于相反侧的臂状部的方式进行延伸。
在从连结部37的一端部延伸的第一臂状部39的前端部分形成有构成钩状部的可动卡止部41,此外,在从连结部37的一端部向与第一臂状部39的相反侧延伸的第二臂状部40的前端部分形成有构成弯曲部的可动压制部42。因此,在具有第一臂状部39和第二臂状部40的第二梁部36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构成钩状部的可动卡止部41和构成弯曲部的可动压制部42。
在前端部分形成有可动卡止部41的第一臂状部39采用与第一梁部35相向的位置,能进行相对于第一梁部35接近或分开的移位的臂状部。此外,在前端部分形成有可动压制部42的第二臂状部40从连结部37的一端部向外壳11在长尺寸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侧的方向弯曲,采用从与第一梁部35相向的位置稍微偏离的位置,能进行相对于第一梁部35接近或分开的移位。
像这样,如图7以及表示图3中的VIII-VIII线截面的图8所示,具有第一梁部35、第二梁部36以及连结部37的卡合构件30以如下方式被组装于外壳11,即该卡合构件30从外壳11的背面侧端缘部侧被压入到外壳11,第一梁部35的大部分、第二梁部36的第一臂状部39侧的部分和连结部37配备在设置于外壳11的槽部32内。而且,形成在第一梁部35的连接端子部38和形成在第二梁部36中的第二臂状部40的前端部分的可动压制部42从外壳11的背面侧端缘部侧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
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在卡合构件30的第二梁部36中的第二臂状部40的前端部分的可动压制部42取得从成为分别沿着外壳11的纵深方向和厚度方向的方向的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对致动器25中的设置在其长尺寸方向即接触器排列方向的一端部的突出部43进行压制的状态,防止致动器25从外壳11的脱离。由此,卡合构件30与致动器25的其长尺寸方向即接触器排列方向的一端部进行卡合,起到防止致动器25从外壳11的脱离的作用。
进而,形成在卡合构件30的第二梁部36中的第一臂状部39的前端部分的可动卡止部41取得位于设置在外壳11的内部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内的状态。而且,在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一端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其内部并且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处于部分地收容于在外壳11的内部设置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状态时,可动卡止部41与形成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侧端部20的缺口卡合部22卡合,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进行卡止。由此,卡合构件30对插入到外壳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进行卡止,也起到阻止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从外壳11的拔出脱落的作用。
此外,卡合构件31也与卡合构件30同样地构成,具有分别相当于卡合构件30中的第一梁部35、第二梁部36以及连结部37的第一梁部、第二梁部以及连结部。在第一梁部,在其一端部形成有连接端子部,此外,第二梁部具有分别相当于卡合构件30中的第一臂状部39和第二臂状部40的第一臂状部和第二臂状部。
而且,在第一臂状部的前端部分形成有相当于卡合构件30中的可动卡止部41的构成钩状部的可动卡止部,此外,在第二臂状部的前端部分形成有相当于卡合构件30中的可动压制部42的构成弯曲部的可动压制部。因此,在具有第一臂状部和第二臂状部的第二梁部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构成钩状部的可动卡止部和构成弯曲部的可动压制部。而且,第二臂状部从连结部的一端部向外壳11在长尺寸方向上的中央部分侧的方向弯曲,采用从与第一梁部相向的位置稍微偏离的位置。
具有这样的第一梁部、第二梁部和连结部的卡合构件31也以如下方式被组装于外壳11,即该卡合构件31从外壳11的背面侧端缘部侧被压入到外壳11,第一梁部的大部分、第二梁部的第一臂状部侧的部分和连结部配备在设置于外壳11的槽部33内。而且,形成在卡合构件31的第二梁部中的第二臂状部的前端部分的可动压制部取得从成为分别沿着外壳11的纵深方向和厚度方向的方向的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对致动器25中的设置在其长尺寸方向即接触器排列方向的另一端部的、与致动器25的设置在一端部的突出部43成对的突出部44(在图3中示出。)进行压制的状态,防止致动器25从外壳11的脱离。由此,卡合构件31也与致动器25的其长尺寸方向即接触器排列方向的另一端部进行卡合,起到防止致动器25从外壳11的脱离的作用。
此外,形成在卡合构件31的第二梁部中的第一臂状部的前端部分的可动卡止部取得位于设置在外壳11的内部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内的状态。而且,在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一端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其内部并且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处于部分地收容于在外壳11的内部设置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状态时,卡合构件31中的可动卡止部与形成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侧端部21的缺口卡合部23卡合,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进行卡止。由此,卡合构件31对插入到外壳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进行卡止,也起到阻止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从外壳11的拔出脱落的作用。
在这样的前提下,如表示图3中的IX-IX线截面的图9所示,将排列配置在外壳11进行设置的多个第一接触器16的每一个做成以弹性导电材料形成的作为整体构成“工”字状的板状构件。在被做成这样的“工”字状的第一接触器16的情况下,在由连结部45进行相互连结的一对梁部46和47中,将梁部46做成固定部,将梁部47做成动作部。而且,被做成固定部的梁部46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和被做成动作部的梁部47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在外壳11的厚度方向上相互相向地配备于外壳11内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被做成固定部的梁部46的一端部从外壳11的背面侧端缘部导出至其外部,构成连接端子部16a,与配备有外壳11的例如电子设备等的布线基板所设置的布线部连接。
此外,如表示图3中的X-X线截面的图10所示,将排列配置在外壳11进行设置的多个第二接触器17的每一个都做成以弹性导电材料形成的作为整体构成“工”字状的板状构件。在被做成这样的“工”字状的第二接触器17的情况下,在由连结部48进行相互连结的一对梁部49和50中,将梁部49做成固定部,将梁部50做成动作部。而且,被做成固定部的梁部49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和被做成动作部的梁部50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在外壳11的厚度方向上相互相向地配备于外壳11内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被做成固定部的梁部49的一端部从外壳11的正面侧端缘部导出至其外部,构成连接端子部17a,与配备有外壳11的例如电子设备等的布线基板所设置的布线部连接。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以能相对于外壳11转动的方式配备的致动器25设置有在外壳11内分别与多个第一接触器16卡合的多个凸轮部51和分别与多个第二接触器17卡合的多个凸轮部52。多个凸轮部51的每一个被多个第一接触器16中的对应的第一接触器16中的梁部46的处于构成连接端子部16a的一端部附近的部分46a和与其相向的梁部47的端部47a夹着,并且伴随着致动器25的转动而进行转动。此外,多个凸轮部52的每一个被多个第二接触器17中的对应的第二接触器17中的梁部49的端部49a和与其相向的梁部50的端部50a夹着,并且伴随着致动器25的转动而进行转动。
此外,致动器25中的分别设置在其长尺寸方向即接触器排列方向的两端部的突出部43和44的每一个也构成伴随着致动器25的转动而进行转动的凸轮部。而且,如图8所示,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3被卡合构件30的第一梁部35中的连接端子部38附近的部分35a和卡合构件30的第二梁部36所具有的第二臂状部40中的可动压制部42夹着,此外,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4被卡合构件31的第一梁部中的连接端子部附近的部分和卡合构件31的第二梁部所具有的第二臂状部中的可动压制部夹着。
在致动器25如图1~图5所示采用第一静止位置的前提下,多个凸轮部51的每一个中的截面直径为极大的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与对应的第一接触器16中的梁部46的部分46a和梁部47的端部47a抵接。在这样的状况下,在与多个凸轮部51的每一个对应的第一接触器16中,将构成固定部的梁部46的端部46b和构成动作部的梁部47的端部47b在外壳11内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处形成的相互间间隔维持为比较大的间隔。同样地,在致动器25采用第一静止位置的前提下,多个凸轮部52的每一个中的截面直径为极大的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与对应的第二接触器17中的梁部49的端部49a和梁部50的端部50a抵接。在这样的状况下,在与多个凸轮部52的每一个对应的第二接触器17中,将构成固定部的梁部49的构成连接端子部17a的一端部侧的部分49b和构成动作部的梁部50的端部50b在外壳11内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处形成的相互间间隔维持为比较大的间隔。
进而,在致动器25采用第一静止位置的前提下,设置于致动器25的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3使其中的截面直径为极大的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与卡合构件30的第一梁部35中的连接端子部38附近的部分35a和卡合构件30的第二梁部36所具有的第二臂状部40中的可动压制部42抵接。在这样的状况下,卡合构件30采用第二梁部36所具有的第一臂状部39中的可动卡止部41与第一梁部35之间的间隔比较大的位置。同样地,设置于致动器25的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4使其中的截面直径为极大的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与卡合构件31的第一梁部中的连接端子部附近的部分和卡合构件31的第二梁部所具有的第二臂状部中的可动压制部抵接。在这样的状况下,卡合构件31采用第二梁部所具有的第一臂状部中的可动卡止部与第一梁部之间的间隔比较大的位置。
在这样的连接器装置10中,在致动器25采用第一静止位置的前提下,将处于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的作为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用其端子端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沿着与外壳11的长尺寸方向正交的纵深方向插入到外壳11中。而且,当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中的端子端部对外壳11的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插入完成时,成为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中的端子端部收容于设置在外壳11中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并且插入到外壳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部分地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状态。此时,部分地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在板状构件收容部13内配备在多个第一接触器16的每一个中的梁部46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和梁部47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之间、以及多个第二接触器17的每一个中的梁部49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和梁部50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之间。
这样做,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部分地收容于外壳11内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前提下,排列配置在外壳11的多个第一接触器16采用与部分地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中的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分别适当地对应的位置,并且,排列配置在外壳11的多个第二接触器17采用与部分地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中的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分别适当地对应的位置。进而,形成在卡合构件30的第二梁部36中的第一臂状部39的前端部分的可动卡止部41采用与形成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中的侧端部20的缺口卡合部22适当地对应的位置,此外,形成在卡合构件31的第二梁部中的第一臂状部的前端部分的可动卡止部采用与形成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中的侧端部21的缺口卡合部23适当地对应的位置。
之后,使致动器25相对于外壳11从第一静止位置转动到第二静止位置,当如图11~图13所示该致动器25采用第二静止位置时,取得排列配置在外壳11的多个第一接触器16和多个第二接触器17与部分地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卡合的状态。多个第一接触器16分别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中的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进行按压接触,并且多个第二接触器17分别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中的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进行按压接触,由此,构成像这样的多个第一接触器16和多个第二接触器17与部分地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卡合。
在这样的时候,首先,致动器25采用第一静止位置,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外壳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在设置于外壳11的板状构件收容部13内配备于多个第一接触器16的每一个中的梁部46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和梁部47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之间、以及多个第二接触器17的每一个中的梁部49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和梁部50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侧的部分之间的前提下,通过对采用第一静止位置的致动器25进行转动操作,从而使其转动以便从第一静止位置转移到第二静止位置,处于相对于外壳11伏下的状态。由此,伴随着致动器25从第一静止位置向第二静止位置的转移,如图11所示,设置于致动器25的多个凸轮部51的每一个使其极大尺寸部与对应的第一接触器16中的构成固定部的梁部46的部分46a和构成动作部的梁部47的端部47a这两者进行卡合。
与第一接触器16中的梁部46的部分46a和梁部47的端部47a这两者进行卡合的凸轮部51的极大尺寸部使梁部47的端部47a在从梁部46的部分46a分开的方向上移位,并对梁部47作用以下这样的应力,即如果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未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则以使梁部46的端部46b和梁部47的端部47b在板状构件收容部13内形成的相互间间隔变窄的方式使其移位的应力。由此,梁部47的端部47b与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中的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中的对应的第一接触端子部18进行按压接触,多个第一接触器16的每一个处于对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中的对应的第一接触端子部18的按压接触状态。由此,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中的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的每一个通过对应的第一接触器16与配备有外壳11的布线基板所设置的布线部进行电连接。
此外,伴随着致动器25从第一静止位置向第二静止位置的转移,如图12所示,设置于致动器25的多个凸轮部52的每一个使其极大尺寸部与对应的第二接触器17中的构成固定部的梁部49的端部49a和构成动作部的梁部50的端部50a这两者进行卡合。
与第二接触器17中的梁部49的端部49a和梁部50的端部50a这两者进行卡合的凸轮部52的极大尺寸部使梁部50的端部50a在从梁部49的端部49a分开的方向上移位,并对梁部50作用以下这样的应力,即如果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未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则以使梁部49的部分49b和梁部50的端部50b在板状构件收容部13内形成的相互间间隔变窄的方式使其移位的应力。由此,梁部50的端部50b与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中的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中的对应的第二接触端子部19进行按压接触,多个第二接触器17的每一个处于对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中的对应的第二接触端子部19的按压接触状态。由此,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中的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的每一个通过对应的第二接触器17与配备有外壳11的布线基板所设置的布线部进行电连接。
进而,伴随着致动器25从第一静止位置向第二静止位置的转移,如图13所示,设置于致动器25的一端部的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3使其极大尺寸部与卡合构件30的第一梁部35中的部分35a和在卡合构件30的第二梁部36中的第二臂状部40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压制部42这两者进行卡合。
与卡合构件30的第一梁部35中的部分35a和在卡合构件30的第二梁部36中的第二臂状部40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压制部42这两者进行卡合的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3的极大尺寸部使在第二梁部36中的第二臂状部40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压制部42在从第一梁部35中的部分35a分开的方向上移位,对第二梁部36作用使形成在该第一臂状部39的前端部分的可动卡止部41接近于第一梁部35的应力。由此,在卡合构件30的第二梁部36中的第一臂状部39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卡止部41与在部分地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侧端部20形成的缺口卡合部22进行卡合,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进行卡止。其结果是,卡合构件30取得对插入到外壳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进行卡止来阻止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从外壳11拔出脱落的状态。
同样地,伴随着致动器25从第一静止位置向第二静止位置的转移,设置于致动器25的另一端部的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4使其极大尺寸部与卡合构件31的第一梁部中的、相当于卡合构件30中的部分35a的部分和在卡合构件31的第二梁部中的第二臂状部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压制部这两者进行卡合。
与卡合构件31的第一梁部中的部分和在卡合构件31的第二梁部中的第二臂状部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压制部这两者进行卡合的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4的极大尺寸部使在第二梁部中的第二臂状部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压制部在从第一梁部中的、相当于卡合构件30中的部分35a的部分分开的方向上移位,对第二梁部作用使形成在该第一臂状部的前端部分的可动卡止部接近于第一梁部的应力。由此,在卡合构件31的第二梁部中的第一臂状部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卡止部与在部分地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侧端部21形成的缺口卡合部23进行卡合,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进行卡止。其结果是,卡合构件31取得对插入到外壳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进行卡止来阻止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从外壳11拔出脱落的状态。
之后,连接器装置10根据需要使采用第二静止位置的致动器25处于转移到第一静止位置的状态,以便使多个第一接触器16的每一个摆脱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中的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中的对应的第一接触端子部18的按压接触状态,并且,使多个第二接触器17的每一个摆脱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中的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中的对应的第二接触端子部19的按压接触状态。
在使采用第二静止位置的致动器25转移到第一静止位置时,对采用第二静止位置的致动器25进行转动操作,使其转动以便从第二静止位置转移到第一静止位置,该致动器25处于相对于外壳11站立起来的状态。由此,伴随着致动器25从第二静止位置向第一静止位置的转移,设置于致动器25的多个凸轮部51的每一个使其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与对应的第一接触器16中的构成固定部的梁部46的部分46a和构成动作部的梁部47的端部47a这两者进行卡合。
与第一接触器16中的梁部46的部分46a和梁部47的端部47a这两者进行卡合的凸轮部51的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使梁部47取得欲在使梁部46的端部46b和梁部47的端部47b在板状构件收容部13内形成的相互间间隔变宽的方向上移位的状态,由此,梁部47的端部47b摆脱与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中的多个第一接触端子部18中的对应的第一接触端子部18进行按压接触的状态。
此外,伴随着致动器25从第二静止位置向第一静止位置的转移,设置于致动器25的多个凸轮部52的每一个使其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与对应的第二接触器17中的构成固定部的梁部49的端部49a和构成动作部的梁部50的端部50a这两者进行卡合。与第二接触器17中的梁部49的端部49a和梁部50的端部50a这两者进行卡合的凸轮部52的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使梁部50取得欲在使梁部49的部分49b和梁部50的端部50b在板状构件收容部13内形成的相互间间隔变宽的方向上移位的状态,由此,梁部50的端部50b摆脱与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端子端部中的多个第二接触端子部19中的对应的第二接触端子部19进行按压接触的状态。
进而,伴随着致动器25从第二静止位置向第一静止位置的转移,设置于致动器25的一端部的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3使其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与卡合构件30的第一梁部35中的部分35a和在卡合构件30的第二梁部36中的第二臂状部40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压制部42这两者进行卡合。
与卡合构件30的第一梁部35中的部分35a和在卡合构件30的第二梁部36中的第二臂状部40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压制部42这两者进行卡合的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3的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使第二梁部36产生使形成在该第一臂状部39的前端部分的可动卡止部41从第一梁部35分开的移位。由此,在卡合构件30的第二梁部36中的第一臂状部39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卡止部41解除与在部分地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侧端部20形成的缺口卡合部22的卡合,使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摆脱卡止状态。
同样地,伴随着致动器25从第二静止位置向第一静止位置的转移,设置于致动器25的另一端部的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4使其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与卡合构件31的第一梁部中的、相当于卡合构件30中的部分35a的部分和在卡合构件31的第二梁部中的第二臂状部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压制部这两者进行卡合。
与卡合构件31的第一梁部中的、相当于卡合构件30中的部分35a的部分和在卡合构件31的第二梁部中的第二臂状部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压制部这两者进行卡合的构成凸轮部的突出部44的极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使第二梁部产生使形成在该第一臂状部的前端部分的可动卡止部从第一梁部分开的移位。由此,在卡合构件31的第二梁部中的第一臂状部的前端部分形成的可动卡止部解除与在部分地收容于板状构件收容部13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的侧端部21形成的缺口卡合部23的卡合,使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摆脱卡止状态。
其结果是,插入到外壳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处于能从外壳11适当地被引出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连接器装置10中,能相对于外壳11进行转动的致动器25利用分别与其中的接触器排列方向的两端部进行卡合的卡合构件30和31,例如取得形成于卡合构件30的可动压制部42和形成于卡合构件31的可动压制部的每一个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对致动器25的设置在接触器排列方向的端部的突出部43或突出部44进行压制的状态,从外壳11的脱离被防止,并且,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外壳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利用对其进行卡止的卡合构件30和31,例如取得形成于卡合构件30的可动卡止部41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中的缺口卡合部22进行卡合并且形成于卡合构件31的可动卡止部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中的缺口卡合部23进行卡合的状态而被卡止,从外壳11的拔出脱落被阻止。
因此,根据连接器装置10,利用配备于外壳11的卡合构件30和31防止致动器25从外壳11的脱离,并且,阻止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外壳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从外壳11的拔出脱落。而且,卡合构件30和31例如在形成于卡合构件30的可动压制部42和形成于卡合构件31的可动压制部的每一个取得从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对致动器25的设置在接触器排列方向的端部的突出部43或突出部44进行压制的状态的前提下,与致动器25的接触器排列方向的两端部进行卡合,并且,例如在形成于卡合构件30的可动卡止部41和形成在卡合构件31的可动卡止部取得分别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中的缺口卡合部22和23进行卡合的状态的前提下,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进行卡止。由此,能以不招致连接器装置10的整体尺寸的增大的比较简单的结构适当且可靠地防止致动器25从外壳11的脱离,除此以外,还能可靠地阻止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外壳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5从外壳11的拔出脱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那样的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是在被做成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等的布线板状构件对其它的布线基板的装配中使用的连接器装置,其具备:外壳,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多个接触器,排列配置于外壳来进行设置;以及致动器,以能相对于外壳转动的方式进行设置,与多个接触器进行卡合,该连接器装置能以不招致整体尺寸的增大的比较简单的结构适当且可靠地防止致动器从外壳的不希望的脱离,并且,该连接器装置能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连接器装置,11 外壳,12 板状构件插入部,13 板状构件收容部,15 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6 第一接触器,17 第二接触器,18 第一接触端子部,19 第二接触端子部,22、23 缺口卡合部,25 致动器,30、31 卡合构件,32、33 槽部,35 第一梁部,36 第二梁部,37、45、48 连结部,38 连接端子部,39 第一臂状部,40 第二臂状部,41 可动卡止部,42 可动压制部,43、44 突出部,46、47、49、50 梁部,51、52 凸轮部。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具备:
外壳,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
多个接触器,排列配置于该外壳,采用分别与通过所述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对应的位置;
致动器,以能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的方式进行设置,选择性地采用第一静止位置和第二静止位置,与所述多个接触器进行卡合,在所述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所述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外壳内的前提下,在从所述第一静止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二静止位置时,使所述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取得对所述多个接触端子部中的对应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状态,在从所述第二静止位置转移到所述第一静止位置时,使所述多个接触器的每一个摆脱对所述多个接触端子部中的对应的接触端子部的按压接触状态;以及
卡合构件,配备于所述外壳,与所述致动器的所述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的端部和通过所述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所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这两者进行卡合,
所述卡合构件具有:被固定于所述外壳的第一梁部、能相对于所述外壳进行移动的第二梁部、以及对所述第一梁部和所述第二梁部进行相互连结的连结部,在所述第二梁部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可动压制部和可动卡止部,所述可动压制部构成弯曲部并且防止所述致动器从所述外壳的脱离,所述弯曲部与所述致动器的设置在所述端部的突出部卡合来从通过所述板状构件插入部的布线板状构件的插入方向和与该插入方向以及所述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的两个方向压制该突出部,所述可动卡止部构成钩状部并且阻止所述布线板状构件从所述外壳的拔出脱落,所述钩状部与插入到所述外壳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来对该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止,
所述第二梁部具有形成有所述可动卡止部的第一臂状部和形成有所述可动压制部的第二臂状部来作为夹着所述连结部进行配备的部分,所述第一臂状部采用与所述第一梁部相向的位置,所述第二臂状部采用从与所述第一梁部相向的位置偏离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的所述突出部形成凸轮部,该凸轮部伴随着所述致动器从所述第一静止位置向所述第二静止位置的转移或从所述第二静止位置向所述第一静止位置的转移而进行转动,使设置在所述第二梁部的所述可动压制部移位,由此,使设置在所述第二梁部的可动卡止部选择性地取得进行对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卡止的状态和解除该卡止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构件配备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多个接触器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的每一个。
CN201310074212.XA 2012-03-09 2013-03-08 连接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116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3107 2012-03-09
JP2012053107A JP5621999B2 (ja) 2012-03-09 2012-03-09 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1693A CN103311693A (zh) 2013-09-18
CN103311693B true CN103311693B (zh) 2015-08-19

Family

ID=47715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7421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11693B (zh) 2012-03-09 2013-03-08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64512B2 (zh)
EP (1) EP2637257A1 (zh)
JP (1) JP5621999B2 (zh)
KR (1) KR101464071B1 (zh)
CN (1) CN103311693B (zh)
TW (1) TWI5470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4364B2 (ja) * 2013-05-31 2015-04-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04365B2 (ja) * 2013-06-03 2015-04-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94715B1 (ko) * 2013-11-20 2020-12-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쇄회로기판
KR102141490B1 (ko) 2014-02-06 2020-08-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넥터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6342342B2 (ja) * 2015-01-26 2018-06-1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7152335A (ja) * 2016-02-26 2017-08-3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DE102016205476B4 (de) * 2016-04-01 2019-08-01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Steckeraufnahme und Stecker für eine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und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CN107706562B (zh) * 2017-08-31 2019-12-06 町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台扣持装置
USD860140S1 (en) 2017-09-26 2019-09-17 Dinkle Enterprise Co., Ltd. Holding handle for terminal block
WO2021101447A1 (en) 2019-11-22 2021-05-27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Ffc connector with anti-overstress features
US10862235B1 (en) * 2020-02-26 2020-12-08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 Zhen) Co., Ltd. Mini-scale coaxial connecto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0817A (zh) * 2004-11-18 2006-06-21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057372A (zh) * 2004-11-02 2007-10-17 Fci连接器新加坡有限公司 扁形软电缆用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25602B (en) * 1995-11-09 1998-01-2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substrate
JP3446136B2 (ja) * 2000-06-05 2003-09-1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3853262B2 (ja) * 2002-07-01 2006-12-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223323B2 (ja) 2003-05-14 2009-02-12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83096B2 (ja) * 2005-09-08 2011-09-28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可撓性導体用コネクタ
JP4429246B2 (ja) * 2005-09-30 2010-03-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282027B2 (ja) * 2006-11-15 2009-06-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964013B2 (ja) * 2007-04-20 2012-06-2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919361B2 (ja) 2009-09-07 2012-04-18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2004072A (ja) * 2010-06-21 2012-01-05 Omron Corp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7372A (zh) * 2004-11-02 2007-10-17 Fci连接器新加坡有限公司 扁形软电缆用电连接器
CN1790817A (zh) * 2004-11-18 2006-06-21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237098A1 (en) 2013-09-12
JP5621999B2 (ja) 2014-11-12
EP2637257A1 (en) 2013-09-11
KR101464071B1 (ko) 2014-11-21
JP2013187137A (ja) 2013-09-19
TW201340486A (zh) 2013-10-01
TWI547024B (zh) 2016-08-21
US8864512B2 (en) 2014-10-21
CN103311693A (zh) 2013-09-18
KR20130103349A (ko) 2013-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1693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2983450B (zh) 电连接器
CN103915723B (zh) 配线基板连结装置
CN100533862C (zh) 板对板电连接器组件
US7238032B2 (en) Connector arrangement between a flat flex cable and a component
CN103633462B (zh) 连接器
CN103378482B (zh) 电连接器
CN101997198A (zh) 连接装置
CN102210067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4518360B (zh) 配线基板连结装置
WO2009061507A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2006127814A (ja) コネクタ
CN102044771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2217148A (zh) 屏蔽连接器
CN104425918A (zh) 电连接器
CN108028482A (zh) 电连接器
JP2011008978A (ja) 中継コネクタ
JP4707610B2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04218367A (zh)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579800B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装体及该连接器组装体中使用的线缆
CN108604747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4218368B (zh)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01064B (zh) 连接装置
CN103001026B (zh) 连接器装置
JP5650487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