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0486A - 連接器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0486A
TW201340486A TW102103893A TW102103893A TW201340486A TW 201340486 A TW201340486 A TW 201340486A TW 102103893 A TW102103893 A TW 102103893A TW 102103893 A TW102103893 A TW 102103893A TW 201340486 A TW201340486 A TW 2013404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board
casing
housing
contacts
rest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3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47024B (zh
Inventor
Koichi Inomae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40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0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7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702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連接器裝置,係具備有可旋動之致動裝置,並可以不會導致整體尺寸增大的較簡單的構成,而適當且確實地防止致動裝置之從殼體之非所望之脫離。該連接器裝置係具備如下構件而構成:殼體(11);多個接點;致動裝置(25),係位於使各接點從相對於插入至殼體內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中之接觸端子部的按壓接觸狀態解放的位置、及使各接點處於相對於接觸端子部之按壓接觸狀態的位置;及卡合構件(30),係配置於殼體;且卡合構件,係卡合於致動裝置之端部而防止從該殼體之脫離,並且對插入至殼體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進行卡止,而阻止從該殼體之脫落。

Description

連接器裝置
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係關於一種連接器裝置,其係為了使設置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FPC)或平板狀電纜(FFC)等之配線板狀構件之接觸端子部,成為與作為固體印刷配線基板等之配線基板電連接之狀態,而具備有在與配線基板連結之狀態下,按壓接觸於配線板狀構件中之接觸端子部之接點。
構裝於各種電子機器中之較小型的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或平板狀電纜等配線板狀構件,往安裝各種電氣零件之配線基板之安裝,多使用與該配線基板電連接並固定之連接器裝置而進行。針對將如此之配線板狀構件往配線基板安裝所使用之連接器裝置,具有與設置於配線板狀構件之接觸端子部接觸連接之導電性接點,並經由該接點,將設置於配線板狀構件之接觸端子部與設置於配線基板之配線部進行電連結。
例如,習知在先前被提出之用於將作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配線板狀構件往配線基板安裝之連接器裝置,具有由絕緣材料形成之殼體,該殼體成為設置有供配線板狀構件插入之插入部者並配置於配線基板。而且,具備:多個接點,係以排列配置於該殼體之方式設置,且於配線板狀構件通過插入部而插入殼體時,成為分別與設置於該配線板狀構件之多個接觸端子部相對應者;以及致動裝置,係設成可相對於殼體旋動, 且卡合於多個接點之各個並旋動時,使多個接點之各個之作動部移位,藉此使多個接點分別按壓接觸於多個接觸端子部。
致動裝置,為全體沿著多個接點之排列方向延伸之細長形狀,並設置有凸輪部與操作部,並於凸輪部與多個接點之各個卡合,藉由操作操作部使其相對於殼體旋動。
多個接點之各個,成為由導電性彈性材料形成,且具有固定於殼體之部分即固定部、與藉由連結部而與固定部連結並成為可移位之部分即可動部。而且,固定部係與配置有殼體之配線基板中之印刷配線部等之配線部電連接,此外,可動部設置有按壓接觸於設置在配線板狀構件之接觸端子部之接觸部,在此狀態下,藉由致動裝置之凸輪部而移位。
於該連接器裝置中,配線板狀構件通過插入部而插入配置在配線基板的殼體,在此狀態下,一旦使致動裝置往既定之方向旋動,則致動裝置使多個接點之各個之可動部移位,而使該可動部之接觸部成為相對於設置在配線板狀構件之多個接觸端子部中之相對應者之按壓接觸狀態。此外,在多個接點之各個之可動部之接觸部,成為與設置在配線板狀構件之多個接觸端子部中之相對應者進行按壓接觸之狀態下,一旦使致動裝置往與上述既定方向相反之方向旋動,則致動裝置使多個接點之各個之可動部移位,而將該可動部之接觸部從相對於設置在配線板狀構件之多個接觸端子部中之相對應者之按壓接觸狀態解放。
在此狀態下,成為可相對於殼體旋動之致動裝置,例如必需設置成於施加用於旋動之操作時等,不會產生從殼體之非所望之脫離。而且,一般而言,連接器裝置較佳為:成為於配置有殼體之配線基板上,與 該配線基板之面正交之方向之尺寸即厚度方向尺寸儘可能變較小之成為謀求所謂包含低背化在內之整體之小型化者,因此成為具有不會導致整體尺寸增大之較簡單之構成,且不會產生致動裝置從殼體之非所望之脫離者。
因此,於習知中,被提出有如下連接器裝置:在致動裝置與排列配置於殼體之多個接點進行卡合之狀態下,藉由接點卡止致動裝置,而阻止致動裝置之從殼體之非所望之脫離(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於專利文獻1所示之連接器裝置中,在固定於配線基板之殼體(絕緣體(30)),以交互排列配置之方式配置多個第1接點(第1接點(10))與多個第2接點(第2接點(20)),並且卡合於多個第1及第2接點之各個之致動裝置(旋轉構件(40)),係以成為可相對於殼體旋動,並成為可選擇性地位於從殼體立起之位置、與相對於殼體伏貼之位置者之方式設置。而且,於多個第1及第2接點中之多個第1接點之各個,形成有為了卡止致動裝置而鉤掛於其上之鉤掛部(11b)。
多個第1接點之各個,具有藉由連結部(支點部(12))而相互連結之上臂部(11)與下臂部(13),整體並形成為H字狀,且下臂部固定於殼體,上臂部成為以連結部作為支點部分而可搖動。為了卡止致動裝置而鉤掛於其上之第1接點中之鉤掛部,形成於第1接點之上臂部之一端部。
另一方面,在致動裝置,於卡合於多個第1接點之各個之部分,形成有鉤掛部(42a),且第1接點中之鉤掛部鉤掛於該致動裝置中之鉤掛部。藉此,可謀求阻止致動裝置之從殼體之非所望之脫離。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342426號公報(段落0010、0011、 0018~0021、圖3、6、7)
如上述般,多個第1接點與多個第2接點以交互排列配置之方式配置於殼體,並且卡合於多個第1及第2接點之各個之致動裝置,以可相對於殼體旋動,而成為可選擇地位於從殼體立起之位置、與相對於殼體伏貼之位置者之方式設置;在多個第1及第2接點中之多個第1接點之各個形成有用以卡止致動裝置而鉤掛於其上之鉤掛部之習知之連接器裝置中,在卡合於致動裝置中之第1接點之各個之部分形成有鉤掛部,並藉由將第1接點中之鉤掛部鉤掛於其上,可實現阻止致動裝置之從殼體之非所望之脫離。在此狀態下,關於阻止致動裝置之從殼體之非所望之脫離,存在如下問題。
形成於致動裝置之鉤掛部,係隨著致動裝置之從殼體立起的位置與相對於殼體伏貼的位置之間的旋動而旋動,而使其姿勢變化者,因此,形成於第1接點之鉤掛部之對形成於致動裝置之鉤掛部之鉤掛,無法達到機械性充分且穩定之相互卡合狀態,而在對致動裝置施加用於使其旋動之操作時等,易解除相互卡合狀態。尤其是,在根據形成於致動裝置之鉤掛部之形狀,使致動裝置位於從殼體立起之位置的情況下,將使得形成於第1接點之鉤掛部之對形成於致動裝置之鉤掛部的鉤掛易於鬆脫。
其結果為,於在接點形成有為了卡止致動裝置而鉤掛於其上之鉤掛部之習知之連接器裝置中,在對可相對於殼體旋動之致動裝置施加用以旋動之操作時等,無法適當且穩定地獲得使該致動裝置不會產生從殼體之非所望之脫離之作用效果。
有鑒於此點,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提供一種連接器裝置,例如,係用於將作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等之配線板狀構件往配線基板之安裝,且具備:殼體,係設置有板狀構件插入部;多個接點,係以排列配置於殼體之方式設置;致動裝置,係配置成可旋動並卡合於多個接點之各個,並藉由旋動操作而可選擇性地位於使多個接點之各個成為相對於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而插入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接觸端子部之按壓接觸狀態的位置、與將多個接點之各個從上述按壓接觸狀態解放之位置;且具有不會導致整體尺寸增大之較簡單之構成,並可適當且確實地防止致動裝置之從殼體之非所望之脫離。
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之第1至6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發明(以下,稱作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具備:殼體,係設置有板狀構件插入部;多個接點,係排列配置於殼體,且位於分別與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而插入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多個接觸端子部相對應的位置;及致動裝置,係設置成可相對於殼體旋動,並可選擇性地位於第1靜止位置與第2靜止位置,且在卡合於多個接點並使配線板狀構件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而插入於殼體之狀態下,當使其從第1靜止位置移行至第2靜止位置時,使多個接點之各個成為相對於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多個接觸端子部中之相對應者之按壓接觸狀態,當使其從第2靜止位置移行至第1靜止位置時,使多個接點之各個從相對於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多個接觸端子部中之相對應者之按壓接觸狀態解放;進一步地,具備卡合構件,係配置於殼體,且卡合於致動裝置中之多個接點之排列方向之端部,防止致動裝置從殼體脫離,並且對已插入於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進行卡止,而阻止該配線板狀構件之從 殼體之脫落。
尤其是,本發明中之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之第2項所記載之發明之連接器裝置,卡合構件形成有從相互正交之兩方向抑制設置於致動裝置之端部之突出部之可動抑制部、以及卡合於已插入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而卡止該配線板狀構件之可動卡止部。
如上述般構成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於實際使用時,成為殼體配置於配線基板者。而且,在以下,將殼體中之設置有板狀構件插入部之端緣部稱作前視側端緣部,將殼體中之與前視側端緣部相對向之相反側之端緣部稱作後視側端緣部。
於如此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殼體係配置於配線基板,在此狀態下,在為了使致動裝置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移行而旋動操作時,致動裝置例如從相對於殼體立起之狀態往伏貼於殼體之後視側端緣部之背後側之狀態移行。此外,在為了使致動裝置從第2靜止位置往第1靜止位置移行而進行旋動操作時,致動裝置例如從相對於殼體伏貼其後視側端緣部之背後側之狀態往相對於殼體立起之狀態移行。
如此,例如成為可選擇性地位於相對於殼體立起之狀態的第1靜止位置、及伏貼於殼體之後視側端緣部之背後側之狀態的第2靜止位置的致動裝置,藉由卡合於其中之多個接點之排列方向之端部之卡合構件,防止從殼體之脫離。
而且,將配線板狀構件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而插入至殼體,在此狀態下,在致動裝置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移行時,致動裝置卡合之多個接點之各個,成為相對於插入至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多 個接觸端子部中的相對應者之按壓接觸狀態,此外,在從第2靜止位置往第1靜止位置移行時,致動裝置卡合之多個接點之各個,從相對於插入至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多個接觸端子部中的相對應者之按壓接觸狀態解放。
如此設置有分別按壓接觸多個接點之多個接觸端子部之配線板狀構件,藉由卡合於致動裝置中之多個接點之排列方向之端部並且卡止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構件,阻止從殼體之脫落。
卡合構件,例如,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之第2項所記載之發明之連接器裝置所具備者般,成為形成有從相互正交之兩方向抑制設置於致動裝置中之多個接點之排列方向端部之突出部之可動抑制部、以及卡合於設置於插入至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而對該配線板狀構件進行卡止之可動卡止部者。
於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如上述般,成為可相對於殼體旋動之致動裝置,藉由卡合於其中之多個接點之排列方向端部之卡合構件,例如,成為如下狀態者:形成於卡合構件之可動抑制部從相互正交之兩方向抑制設置於致動裝置中之多個接點之排列方向端部之突出部,而防止從殼體之脫離;並且,使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而插入至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藉由卡止其之卡合構件,例如,成為如下狀態者:成為形成於卡合構件之可動卡止部卡合於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之狀態而卡止,阻止從殼體之脫落。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藉由配置於殼體之卡合構件,可防止致動裝置之從殼體之脫離,並且可阻止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而 插入至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之從殼體之脫落。而且,卡合構件,例如在成為形成於其中之可動抑制部從相互正交之兩方向抑制設置於致動裝置中之多個接點之排列方向端部之突出部之狀態下,卡合於致動裝置中之多個接點之排列方向之端部,且,例如在成為形成於其上之可動卡止部卡合於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之狀態下,卡止配線板狀構件。藉此,以不會導致連接器裝置之整體尺寸增大之較簡單之構成,而可適當且確實地防止致動裝置之從殼體之脫離,除此之外,可確實地阻止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而插入至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之從殼體之脫落。
10‧‧‧連接器裝置
11‧‧‧殼體
12‧‧‧板狀構件插入部
13‧‧‧板狀構件收容部
15‧‧‧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
16‧‧‧第1接點
17‧‧‧第2接點
18‧‧‧第1接觸端子部
19‧‧‧第2接觸端子部
22‧‧‧缺口卡合部
23‧‧‧缺口卡合部
25‧‧‧致動裝置
30‧‧‧卡合構件
31‧‧‧卡合構件
32‧‧‧槽部
33‧‧‧槽部
35‧‧‧第1樑部
36‧‧‧第2樑部
37‧‧‧連結部
38‧‧‧連接端子部
39‧‧‧第1臂狀部
40‧‧‧第2臂狀部
41‧‧‧可動卡止部
42‧‧‧可動抑制部
43‧‧‧突出部
44‧‧‧突出部
45‧‧‧連結部
46‧‧‧樑部
47‧‧‧樑部
49‧‧‧樑部
50‧‧‧樑部
51‧‧‧凸輪部
52‧‧‧凸輪部
圖1係將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與裝設於其中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部分一併表示的立體圖。
圖2係將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與裝設於其中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部分一併表示的立體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的前視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的後視圖。
圖6係用於說明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所具備之卡合構件的部分立體圖。
圖7係用於說明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所具備之卡合構件的部分立體圖。
圖8係表示圖3中之VIII-VIII線剖面的剖面圖。
圖9係表示圖3中之IX-IX線剖面的剖面圖。
圖10係表示圖3中之X-X線剖面的剖面圖。
圖11係用於說明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所具備之第1接點的剖面圖。
圖12係用於說明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所具備之第2接點的剖面圖。
圖13係用於說明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所具備之卡合構件的剖面圖。
利用以下所述之關於本發明之實施例,對用於實施本發明之形態進行說明。
[實施例]
圖1(立體圖)及圖2(立體圖),係將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與形成裝設於其中之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一併表示,圖3(俯視圖)、圖4(前視圖)及圖5(後視圖)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
於圖1~圖5中,成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的連接器裝置10,係藉由合成樹脂等之絕緣材料形成,且具備有配設於電子機器等之配線基板之殼體11。在殼體11,於其前視側端緣部設置有板狀構件插入部12,且板狀構件收容部13(表示於下述之圖8~圖10)從板狀構件插入部12往殼體11之內部擴展。亦即,在殼體11,於其內部,板狀構件收容部13係作為與板狀構件插入部12連結者而設置。
例如,於殼體11配置在電子機器等之配線基板時,成為連接器裝置10之整體安裝於該配線基板者。而且,於配置在電子機器等之配線基板之殼體11,作為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一端部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往其內部插入,成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部分地收容於設置在殼體11內部之板狀構件收容部13的狀態。
於殼體11,設置有以彈性導電材料形成各個之多個第1接點16與以彈性導電材料形成各個之多個第2接點17,且該等之多個第1接點16與多個第2接點17係以在沿著殼體11之長邊方向的方向交互配置之狀態排列配置。多個第1接點16之各個,其大部分係收容於殼體11之內部,但如圖2及圖3所示,一端部從殼體11中之與前視側端緣部相對向之後視側端緣部往其外部突出而形成連接端子部16a。此外,多個第2接點17之各個,亦為其大部分係收容於殼體11之內部,但如圖1及圖3所示,一端部從殼體11中之前視側端緣部往其外部突出而形成連接端子部17a。
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於其一端部中,多個第1接觸端子部18與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係以在與相對於殼體11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之插入或拔出之方向正交之方向交互配置之狀態而排列配置(以下,將排列配置有多個第1接觸端子部18與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的一端部稱作端子端部)。此外,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具有相互對向之側端部20與側端部21,該等之側端部20與側端部21,係成為在其等之排列方向夾著排列配置於該端子端部之多個第1接觸端子部18及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且於側端部20形成有缺口卡合部22,並且於側端部21形成有缺口卡合部23。
對應於如此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多個第1接點16,係作為分別與排列配置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多個第1接觸端子部18接觸連接的訊號用接點而設置,此外,多個第2接點17,係作為分別與排列配置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接觸連接的訊號用接點而設置。然而,多個第1接點16及多個第2接點17,亦可使用作為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與另外其他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中之多個訊號連接端子部及接地連接部接觸連接的訊號用及接地用接點。
將多個第1接點16及多個第2接點17之排列方向(以下,稱作接點排列方向)作為長邊方向之殼體11,將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插入或拔出方向作為深度方向,並將與該長邊方向及深度方向正交之方向作為厚度方向。而且,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於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殼體11時,配置有多個第1接觸端子部18及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之面、及與其相對向之面,成為在殼體11之厚度方向相互對向之狀態。
此外,於殼體11中之後視側端緣部側,沿著接點排列方向、即殼體11之長邊方向延伸,且成為其長邊方向與殼體11之長邊方向一致之致動裝置25,係設置成可相對於殼體11旋動。致動裝置25,可將成為處於如圖1~圖5所示之相對於殼體11立起之狀態者之位置,作為第1靜止位置,此外,可將成為處於下述之圖11~圖13所示之相對於殼體11伏貼之狀態者之位置,作為第2靜止位置,並藉由旋動操作,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移行,或從第2靜止位置往第1靜止位置移行。
進一步地,於殼體11,在其長邊方向、亦即接點排列方向 之兩端部即端部26及端部27,配置有使各自之一部分從殼體11中之後視側端緣部側往殼體11外突出之一對卡合構件30及31。該等一對之卡合構件30及31之各個,例如係由彈性導電材料形成,且卡合構件30具有配置於設置在殼體11之槽部32內的部分並藉由殼體11保持,此外,卡合構件31具有配置於設置在殼體11之槽部33內的部分並藉由殼體11保持。
卡合構件30,關於其之安裝於殼體11之前的狀態係如圖6所示,具有固定於殼體11之第1樑部35、可相對於殼體11移動之第2樑部36、及將第1樑部35與第2樑部36相互連結之連結部37。而且,於第1樑部35,於其之一端部形成有連接端子部38。此外,第2樑部36,具有夾著連結部37之一端部而配置之第1臂狀部39與第2臂狀部40,並使該第1臂狀部39與第2臂狀部40各自形成懸臂彈性片部。藉此,各自形成懸臂弾性片部之第1臂狀部39與第2臂狀部40,成為從連結部37之一端部以成為相互位於相反側者之方式延伸。
於從連結部37之一端部延伸之第1臂狀部39的前端部分,形成有成為鉤狀部之可動卡止部41,此外,於從連結部37之一端部往與第1臂狀部39為相反之相反側延伸之第2臂狀部40的前端部分,形成有成為彎曲部之可動抑制部42。因此,於具有第1臂狀部39與第2臂狀部40之第2樑部36的兩端部,分別形成有成為鉤狀部之可動卡止部41與成為彎曲部之可動抑制部42。
於前端部分形成有可動卡止部41之第1臂狀部39,係位於與第1樑部35相對向之位置,並成為可進行相對於第1樑部35接近或離開之移位者。此外,於前端部分形成有可動抑制部42之第2臂狀部40,從連 結部37之一端部往成為殼體11之長邊方向之中央部分側之方向彎曲,並位於從與第1樑部35相對向之位置略微偏離之位置,成為可進行相對於第1樑部35接近或離開之移位者。
如此,具有第1樑部35、第2樑部36及連結部37之卡合構件30,係如圖7、及表示圖3中之VIII-VIII線剖面之圖8所示般,從該後視側端緣部側往殼體11壓入,且以第1樑部35之大部分、第2樑部36之第1臂狀部39側之部分及連結部37配置於設置在殼體11之槽部32內之方式安裝於殼體11。而且,形成於第1樑部35的連接端子部38及第2樑部36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40之前端部分的可動抑制部42,從殼體11之後視側端緣部側往殼體11之外部突出。
在此狀態下,卡合構件30之第2樑部36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40之前端部分的可動抑制部42,成為如下狀態:從成為分別沿著殼體11中之深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之方向的相互正交之兩方向,抑制致動裝置25中之設置於其長邊方向、即接點排列方向之一端部之突出部43,且防止致動裝置25之從殼體11之脫離。藉此,卡合構件30,卡合於致動裝置25之其長邊方向、即接點排列方向之一端部,而發揮了防止致動裝置25之從殼體11之脫離的效果。
進一步地,卡合構件30之第2樑部36中之形成於第1臂狀部39之前端部分的可動卡止部41,成為位於設置在殼體11之內部的板狀構件收容部13內。而且,作為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一端部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往其內部插入,且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處於部分收容於設置在殼體11內部之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狀態時,可動卡 止部41卡合於形成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側端部20的缺口卡合部22,而卡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藉此,卡合構件30對插入至殼體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進行卡止,亦發揮了阻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從殼體11之脫落的效果。
此外,卡合構件31亦與卡合構件30同樣地構成,具有分別相當於卡合構件30中之第1樑部35、第2樑部36及連結部37之第1樑部、第2樑部及連結部。在第1樑部,於其一端部形成有連接端子部,此外,第2樑部,具有分別相當於卡合構件30中之第1臂狀部39及第2臂狀部40之第1臂狀部及第2臂狀部。
而且,於第1臂狀部之前端部分,形成有相當於卡合構件30中之可動卡止部41之形成為鉤狀部的可動卡止部,此外,於第2臂狀部之前端部分,形成有相當於卡合構件30中之可動抑制部42之形成為彎曲部的可動抑制部,因此,於具有第1臂狀部與第2臂狀部之第2樑部之兩端部,分別形成有成為鉤狀部之可動卡止部與成為彎曲部的可動抑制部。而且,第2臂狀部,從連結部之一端部往成為殼體11之長邊方向之中央部分側之方向彎曲,並位於從與第1樑部相對向之位置略微偏離之位置。
如此之具有第1樑部、第2樑部及連結部之卡合構件31,亦從該後視側端緣部側往殼體11壓入,且以第1樑部之大部分、第2樑部之第1臂狀部側之部分及連結部配置於設置在殼體11之槽部33內之方式安裝於殼體11。而且,卡合構件31之第2樑部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之前端部分的可動抑制部,成為如下狀態:從分別沿著殼體11中之深度方向及厚度方向之方向的相互正交之兩方向抑制突出部44,該突出部44係設置於致 動裝置25之其長邊方向、即接點排列方向之另一端部且與設置於致動裝置25之一端部的突出部43成為一對(如圖3所示),且防止致動裝置25從殼體11脫離。藉此,卡合構件31,卡合於致動裝置25之其長邊方向、即接點排列方向之另一端部,亦發揮了防止致動裝置25之從殼體11之脫離的效果。
此外,形成於卡合構件31之第2樑部中之第1臂狀部之前端部分的可動卡止部,成為位於設置在殼體11內部之板狀構件收容部13內之狀態。而且,作為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一端部,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而往其內部插入,且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處於部分地收容於設置在殼體11內部之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狀態時,卡合構件31中之可動卡止部卡合於形成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側端部21之缺口卡合部23而卡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藉此,卡合構件31對插入至殼體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進行卡止,而亦發揮了防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從殼體11之脫落的效果。
在此狀態下,以排列配置於殼體11之方式設置的多個第1接點16之各個,如表示圖3中之IX-IX線剖面之圖9所示,係以彈性導電材料形成且整體形成為「工」字狀的板狀構件。於如此之形成為「工」字狀之第1接點16中,在藉由連結部45而相互連結之一對樑部46及47中,將樑部46作為固定部,將樑部47作為作動部。而且,作為固定部之樑部46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的部分、與作為作動部之樑部47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的部分,係成為於殼體11之厚度方向相互對向者並配置於殼體11內之板狀構件收容部13。作為固定部之樑部46之一端部,係從殼體11 之後視側端緣部往其外部導出而形成連接端子部16a,且與配置殼體11之例如設置於電子機器等之配線基板之配線部連接。
此外,以排列配置於殼體11之方式設置之多個第2接點17之各個,亦如表示圖3中之X-X線剖面之圖10所示,係以彈性導電材料形成,且整體形成為「工」字狀的板狀構件。於如此之形成為「工」字狀之第2接點17中,於藉由連結部48而相互連結之一對樑部49及50中,將樑部49作為固定部,將樑部50作為作動部。而且,作為固定部之樑部49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的部分、與作為作動部之樑部50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的部分,係成為於殼體11之厚度方向相互對向者,並配置於殼體11內之板狀構件收容部13。作為固定部之樑部49之一端部,從殼體11之前視側端緣部往其外部導出而形成連接端子部17a,且與配置殼體11之例如設置於電子機器等之配線基板之配線部連接。
於配置成可相對於殼體11旋動之致動裝置25,如圖9及圖10所示,在殼體11內設置有分別卡合於多個第1接點16之多個凸輪部51及分別卡合於多個第2接點17之多個凸輪部52。多個凸輪部51之各個,被多個第1接點16中之相對應者中之成為樑部46之連接端子部16a之一端部附近的部分46a、及與其相對向之樑部47之端部47a夾著,並隨著致動裝置25之旋動而旋動。此外,多個凸輪部52之各個,被多個第2接點17中之相對應者中之樑部49之端部49a、及與其相對向之樑部50之端部50a夾著,並隨著致動裝置25之旋動而旋動。
此外,分別設置於致動裝置25之長邊方向即接點排列方向之兩端部的突出部43及44之各個,亦形成有隨著致動裝置25之旋動而進 行旋動之凸輪部。而且,成為凸輪部之突出部43,如圖8所示,被卡合構件30之第1樑部35中之連接端子部38附近的部分35a、與卡合構件30之第2樑部36所具有之第2臂狀部40中之可動抑制部42夾著,此外,形成凸輪部之突出部44,被卡合構件31之第1樑部中之連接端子部附近的部分、與卡合構件31之第2之樑部所具有的第2臂狀部中之可動抑制部夾著。
致動裝置25,如圖1~圖5所示,位於第1靜止位置時,多個凸輪部51之各個中之剖面直徑為最大之最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抵接於相對應之第1接點16中之樑部46之部分46a與樑部47之端部47a。在所述狀況之狀態下,與多個凸輪部51之各個相對應之第1接點16,使成為固定部之樑部46之端部46b與成為作動部之樑部47之端部47b,在殼體11內之板狀構件收容部13中所形成之相互間隔維持為較大。同樣地,於致動裝置25位於第1靜止位置時,多個凸輪部52之各個中之剖面直徑為最大的最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係抵接於相對應之第2接點17中之樑部49之端部49a與樑部50之端部50a。在所述狀況之狀態下,與多個凸輪部52之各個相對應之第2接點17,使成為固定部之樑部49之成為連接端子部17a之一端部側的部分49b與成為作動部之樑部50之端部50b,在殼體11內之板狀構件收容部13中所形成之相互間隔維持為較大。
進一步地,於致動裝置25位於第1靜止位置時,設置在致動裝置25之成為凸輪部之突出部43,係使其中之剖面直徑為最大之最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抵接於卡合構件30之第1樑部35中之連接端子部38附近的部分35a、與卡合構件30之第2樑部36所具有之第2臂狀部40中的可動抑制部42。在所述狀況之狀態下,卡合構件30中,第2樑部36所具有 之第1臂狀部39中之可動卡止部41,成為位於與第1樑部35之間的間隔為較大的位置者。同樣地,設置在致動裝置25之成為凸輪部之突出部44,係使其中之剖面直徑為最大之最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抵接於卡合構件31之第1樑部中之連接端子部附近的部分、與卡合構件31之第2樑部所具有的第2臂狀部中之可動抑制部。在所述狀況之狀態下,卡合構件31中,第2樑部所具有之第1臂狀部中之可動卡止部,成為位於與第1樑部之間的間隔為較大的位置者。
於如此之連接器裝置10中,在致動裝置25位於第1靜止位置時,處於圖1及圖2所示之狀態之作為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成為利用其端子端部,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沿著與殼體11之長邊方向正交之深度方向而插入殼體11者。而且,一旦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之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往殼體11的插入完成,則成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收容於設置在殼體11之板狀構件收容部13,且插入至殼體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部分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狀態。此時,部分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內,配置於多個第1接點16之各個之樑部46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之部分與樑部47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之部分之間、以及多個第2接點17之各個之樑部49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之部分與樑部50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之部分之間。
如此,於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部分收容於殼體11內之板狀構件收容部13時,排列配置於殼體11之多個第1接點16,成為位於分別與部分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中之多個第 1接觸端子部18適當地相對應的位置者,並且排列配置於殼體11之多個第2接點17,成為位於分別與部分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中之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適當地相對應的位置者。進一步地,卡合構件30之第2樑部36中之形成於第1臂狀部39之前端部分的可動卡止部41,成為位於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中之形成於側端部20之缺口卡合部22適當地相對應的位置者,此外,卡合構件31之第2樑部中之形成於第1臂狀部之前端部分的可動卡止部,成為與位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中之形成於側端部21之缺口卡合部23適當地相對應的位置者。
之後,使致動裝置25相對於殼體11而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旋動,且如圖11~圖13所示,一旦位於第2靜止位置,則相對於部分收容在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排列配置於殼體11之多個第1接點16及多個第2接點17成為卡合之狀態。如此之相對於部分收容在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多個第1接點16及多個第2接點17的卡合,係藉由如下所述而完成:多個第1接點16,成為分別按壓接觸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中之多個第1接觸端子部18者,並且多個第2接點17,成為分別按壓接觸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中之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者。
此時,首先,致動裝置25位於第1靜止位置,且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殼體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於設置在殼體11之板狀構件收容部13內,係配置於多個第1接點16之各個之樑部46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的部分與樑部47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的部分之間、以及多個第2接點17之各個之樑部49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 的部分與樑部50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側的部分之間,在此情況下,藉由對位於第1靜止位置之致動裝置25進行旋動操作,使其為了從第1靜止位置移行至第2靜止位置而旋動,從而成為相對於殼體11伏貼之狀態。藉此,隨著致動裝置25之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之移行,如圖11所示,設置於致動裝置25之多個凸輪部51之各個,係使其最大尺寸部卡合於相對應之第1接點16中之成為固定部之樑部46的部分46a、與成為作動部之樑部47的端部47a之兩者。
卡合於第1接點16中之樑部46的部分46a、與樑部47之端部47a之兩者的凸輪部51之最大尺寸部,係使樑部47之端部47a往從樑部46之部分46a離開的方向移位,若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未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則對樑部47作用應力,以使其以使樑部46之端部46b與樑部47之端部47b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內所形成之相互間隔變狹窄之方式移位。藉此,樑部47按壓接觸於將其端部47b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中之多個第1接觸端子部18中的相對應者,且多個第1接點16之各個,處於對多個第1接觸端子部18中之相對應者之按壓接觸狀態。藉此,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中的多個第1接觸端子部18之各個,通過相對應之第1接點16,而與設置於配置有殼體11之配線基板之配線部電連接。
此外,隨著致動裝置25之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之移行,如圖12所示,設置於致動裝置25之多個凸輪部52之各個,使其最大尺寸部卡合於相對應之第2接點17中之成為固定部之樑部49的端部49a、與成為作動部之樑部50的端部50a之兩者。
卡合於第2接點17中之樑部49的端部49a、與樑部50的端部50a之兩者的凸輪部52之最大尺寸部,係使樑部50之端部50a往從樑部49的端部49a離開的方向移位,若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未收容在板狀構件收容部13,則對樑部50作用應力以使其以使樑部49之部分49b與樑部50之端部50b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內所形成之相互間隔變狹窄之方式移位。藉此,樑部50按壓接觸於將其端部50b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中之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中的相對應者,且多個第2接點17之各個,處於對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中之相對應者之按壓接觸狀態。藉此,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中的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之各個,通過相對應之第2接點17,而與設置於配置有殼體11之配線基板之配線部電連接。
進一步地,隨著致動裝置25之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之移行,如圖13所示,設置於致動裝置25之一端部之成為凸輪部之突出部43,使其最大尺寸部卡合於卡合構件30之第1樑部35中之部分35a、與卡合構件30之第2樑部36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40之前端部分之可動抑制部42之兩者。
卡合於卡合構件30之第1樑部35中之部分35a、與卡合構件30之第2樑部36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40之前端部分之可動抑制部42之兩者之成為凸輪部的突出部43之最大尺寸部,使第2樑部36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40之前端部分之可動抑制部42往從第1樑部35中之部分35a離開之方向移位,而對第2樑部36作用應力,使形成於該第1臂狀部39之前端部分之可動卡止部41接近第1樑部35。藉此,卡合構件30之第2 樑部36中之形成於第1臂狀部39之前端部分之可動卡止部41,卡合於形成在部分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側端部20之缺口卡合部22,並卡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其結果為,卡合構件30對插入至殼體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進行卡止,而成為阻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從殼體11之脫落。
同樣地,隨著致動裝置25之從第1靜止位置往第2靜止位置之移行,設置於致動裝置25之另一端部之成為凸輪部之突出部44,係使其最大尺寸部卡合於卡合構件31之第1之樑部中之相當於卡合構件30中之部分35a的部分、與卡合構件31之第2樑部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之前端部分的可動抑制部之兩者。
卡合於卡合構件31之第1樑部中之部分、與卡合構件31之第2樑部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之前端部分之可動抑制部之兩者之成為凸輪部之突出部44的最大尺寸部,係使第2樑部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之前端部分的可動抑制部往從第1樑部中之相當於卡合構件30中之部分35a的部分離開的方向移位,而對第2樑部作用應力,使形成於該第1臂狀部之前端部分之可動卡止部接近第1樑部。藉此,卡合構件31之第2樑部中之形成於第1臂狀部之前端部分的可動卡止部,係卡合於形成在部分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側端部21的缺口卡合部23,並卡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其結果為,卡合構件31對插入至殼體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進行卡止,而成為阻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從殼體11脫落之狀態。
之後,連接器裝置10,根據需要而使位於第2靜止位置之 致動裝置25,往第1靜止位置移行,以使多個第1接點16之各個,從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中之多個第1接觸端子部18中之相對應者的按壓接觸狀態解放,並且將多個第2接點17之各個從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中之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中之相對應者的按壓接觸狀態解放。
於使位於第2靜止位置之致動裝置25往第1靜止位置移行時,對位於第2靜止位置之致動裝置25實施旋動操作,並為了從第2靜止位置往第1靜止位置移行而進行旋動,從而成為相對於殼體11立起的狀態。藉此,隨著致動裝置25之從第2靜止位置往第1靜止位置之移行,設置於致動裝置25的多個凸輪部51之各個,使其最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卡合於相對應之第1接點16中之成為固定部的樑部46之部分46a、及成為作動部之樑部47的端部47a之兩者。
卡合於第1接點16中之樑部46之部分46a、與樑部47之端部47a之兩者的凸輪部51之最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處於使樑部47往擴大樑部46之端部46b與樑部47之端部47b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內所形成之相互間隔的方向移位的狀態,藉此,將樑部47之端部47b從與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中之多個第1接觸端子部18中的相對應者按壓接觸之狀態解放。
此外,隨著致動裝置25從第2靜止位置往第1靜止位置移行,設置於致動裝置25之多個凸輪部52之各個,使其最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卡合於相對應之第2接點17中之成為固定部之樑部49的端部49a、與成為作動部之樑部50的端部50a之兩者。卡合於第2接點17中之樑部49之 端部49a、與樑部50之端部50a兩者的凸輪部52的最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處於使樑部50往擴大樑部49之部分49b與樑部50之端部50b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內所形成之相互間隔的方向移位之狀態,藉此,將樑部50之端部50b,從與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端子端部中之多個第2接觸端子部19中的相對應者按壓接觸之狀態解放。
進一步地,隨著致動裝置25從第2靜止位置往第1靜止位置移行,設置於致動裝置25之一端部的成為凸輪部的突出部43,使其最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卡合於卡合構件30之第1樑部35中之部分35a、與卡合構件30之第2樑部36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40的前端部分的可動抑制部42之兩者。
卡合於卡合構件30之第1樑部35中之部分35a、及卡合構件30之第2樑部36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40的前端部分的可動抑制部42兩者之成為凸輪部的突出部43之最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係使第2樑部36產生使形成於該第1臂狀部39之前端部分的可動卡止部41從第1樑部35離開的移位。藉此,卡合構件30之第2樑部36中之形成於第1臂狀部39之前端部分的可動卡止部41,解除與形成在部分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側端部20的缺口卡合部22之卡合,而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從卡止狀態解放。
同樣地,隨著致動裝置25之從第2靜止位置往第1靜止位置之移行,設置於致動裝置25之另一端部的成為凸輪部的突出部44,係使其最大尺寸部以外之部分卡合於卡合構件31之第1樑部中之相當於卡合構件30中之部分35a的部分、及卡合構件31之第2樑部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 部之前端部分的可動抑制部之兩者。
卡合於卡合構件31之第1樑部中之相當於卡合構件30中之部分35a的部分、及卡合構件31之第2樑部中之形成於第2臂狀部之前端部分的可動抑制部兩者之成為凸輪部的突出部44之最大尺寸部以外的部分,係使第2樑部產生使形成於該第1臂狀部之前端部分的可動卡止部從第1樑部離開的移位。藉此,卡合構件31之第2樑部中之形成於第1臂狀部之前端部分之可動卡止部,解除與形成在部分收容於板狀構件收容部13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側端部21的缺口卡合部23之卡合,而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從卡止狀態解放。
其結果為,插入至殼體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成為可從殼體11適當地抽出的狀態。
如上述般,於連接器裝置10中,可相對於殼體11旋動之致動裝置25,成為如下狀態者:藉由分別卡合於其中之接點排列方向之兩端部的卡合構件30及31,例如,由成為形成於卡合構件30之可動抑制部42及形成於卡合構件31之可動抑制部之各個,從相互正交之兩方向抑制致動裝置25中之設置於接點排列方向之端部的突出部43或突出部44之狀態,而可防止從殼體11之脫離,並且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殼體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藉由卡止其之卡合構件30及31,例如,成為將形成於卡合構件30之可動卡止部41卡合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中之缺口卡合部22,並且將形成於卡合構件31之可動卡止部卡合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中之缺口卡合部23之狀態而卡止,阻止從殼體11之脫落。
因此,根據連接器裝置10,藉由配置於殼體11之卡合構件 30及31,可防止致動裝置25之從殼體11之脫離,並且可阻止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殼體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從殼體11之脫落。而且,卡合構件30及31,例如在成為形成在卡合構件30之可動抑制部42及形成於卡合構件31之可動抑制部之各個,從相互正交之兩方向抑制致動裝置25中之設置於接點排列方向之端部的突出部43或突出部44之狀態下,卡合於致動裝置25中之接點排列方向之兩端部;且例如在成為形成於卡合構件30之可動卡止部41及形成於卡合構件31之可動卡止部分別卡合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中之缺口卡合部22及23之狀態下,卡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藉此,以不會導致連接器裝置10之整體尺寸增大的較簡單的構成,可適當且確實地防止致動裝置25之從殼體11之脫離,除此之外,可確實地阻止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殼體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5之從殼體11之脫落。
如以上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係用於將作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等之配線板狀構件之往其他配線基板安裝之具備有以下構造之連接器裝置:設置有板狀構件插入部的殼體、以排列配置於殼體之方式設置的多個接點、以及設置成可相對於殼體旋動並卡合於多個接點之致動裝置;並成為可以不會導致整體尺寸增大的較簡單的構成,而適當且確實地防止致動裝置之從殼體之非所望之脫離者,並係可廣泛地應用於各種電子機器等中。
10‧‧‧連接器裝置
15‧‧‧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
22‧‧‧缺口卡合部
25‧‧‧致動裝置
30‧‧‧卡合構件
35‧‧‧第1樑部
35a‧‧‧第1樑部之部分
36‧‧‧第2樑部
37‧‧‧連結部
38‧‧‧連接端子部
39‧‧‧第1臂狀部
40‧‧‧第2臂狀部
41‧‧‧可動卡止部
42‧‧‧可動抑制部
43‧‧‧突出部

Claims (6)

  1. 一種連接器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殼體,設置有板狀構件插入部;多個接點,排列配置於該殼體,且位於分別與通過上述板狀構件插入部而插入上述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多個接觸端子部相對應的位置;致動裝置,設置成可相對於上述殼體旋動,並可選擇性地位於第1靜止位置與第2靜止位置,且在卡合於上述多個接點並使上述配線板狀構件通過上述板狀構件插入部而插入上述殼體之狀態下,當使其從上述第1靜止位置移行至上述第2靜止位置時,使上述多個接點之各個處於相對於上述多個接觸端子部之中相對應者之按壓接觸狀態,當使其從上述第2靜止位置移行至上述第1靜止位置時,使上述多個接點之各個從相對於上述多個接觸端子部之中相對應者之按壓接觸狀態解放;以及卡合構件,配置於上述殼體,且卡合於上述致動裝置中之上述多個接點之排列方向之端部,防止上述致動裝置從上述殼體脫離,並且對已插入於上述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進行卡止,而阻止該配線板狀構件之從上述殼體之脫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卡合構件形成有:可動抑制部,從相互正交之兩方向抑制設置於上述致動裝置之上述端部之突出部;可動卡止部,卡合於已插入上述殼體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而卡止該配線板狀構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卡合構件具有固定於上述殼體之第1樑部、成為可相對於上述殼體移動之第2樑部、以及將上述第1樑部與上述第2樑部相互連結之連結部;於上述第2樑部之兩端部分別設置有上述可動卡止部與上述可動抑制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卡合構件中之上述第2樑部,為將形成有上述可動卡止部之第1臂狀部與形成有上述可動抑制部之第2臂狀部,以夾著上述連結部之方式配置者,且上述第1臂狀部位於與上述第1樑部相對向之位置,上述第2臂狀部位於從與上述第1樑部相對向之位置偏離的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致動裝置之上述突出部形成有凸輪部,且該凸輪部係隨著上述致動裝置從上述第1靜止位置往上述第2靜止位置之移行或從上述第2靜止位置往上述第1靜止位置之移行而旋動,而使設置於上述第2樑部之上述可動抑制部移位,藉此可選擇性地使設置於上述第2樑部之可動卡止部處於進行相對於上述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狀態、與解除該卡止的狀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上述卡合構件配置於上述殼體之上述多個接點之排列方向之兩端部之各個。
TW102103893A 2012-03-09 2013-02-01 Connector device TWI5470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3107A JP5621999B2 (ja) 2012-03-09 2012-03-09 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0486A true TW201340486A (zh) 2013-10-01
TWI547024B TWI547024B (zh) 2016-08-21

Family

ID=47715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3893A TWI547024B (zh) 2012-03-09 2013-02-01 Connector device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64512B2 (zh)
EP (1) EP2637257A1 (zh)
JP (1) JP5621999B2 (zh)
KR (1) KR101464071B1 (zh)
CN (1) CN103311693B (zh)
TW (1) TWI5470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04364B2 (ja) * 2013-05-31 2015-04-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04365B2 (ja) * 2013-06-03 2015-04-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94715B1 (ko) * 2013-11-20 2020-12-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쇄회로기판
KR102141490B1 (ko) 2014-02-06 2020-08-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넥터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6342342B2 (ja) * 2015-01-26 2018-06-1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7152335A (ja) * 2016-02-26 2017-08-3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DE102016205476B4 (de) * 2016-04-01 2019-08-01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Steckeraufnahme und Stecker für eine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und elektrische Steckverbindung
CN107706562B (zh) * 2017-08-31 2019-12-06 町洋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端子台扣持装置
USD860140S1 (en) 2017-09-26 2019-09-17 Dinkle Enterprise Co., Ltd. Holding handle for terminal block
US11462844B2 (en) 2019-11-22 2022-10-04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FFC connector with anti-overstress features
US10862235B1 (en) * 2020-02-26 2020-12-08 Amphenol East Asi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 Zhen) Co., Ltd. Mini-scale coaxial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25602B (en) * 1995-11-09 1998-01-2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substrate
JP3446136B2 (ja) * 2000-06-05 2003-09-16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電気コネクタ
JP3853262B2 (ja) * 2002-07-01 2006-12-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223323B2 (ja) 2003-05-14 2009-02-12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054013B2 (ja) 2004-11-02 2008-02-27 エフシーアイ アジア テクノロジー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平形柔軟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708001B2 (ja) * 2004-11-18 2011-06-22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83096B2 (ja) * 2005-09-08 2011-09-28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可撓性導体用コネクタ
JP4429246B2 (ja) * 2005-09-30 2010-03-1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282027B2 (ja) * 2006-11-15 2009-06-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964013B2 (ja) * 2007-04-20 2012-06-27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919361B2 (ja) 2009-09-07 2012-04-18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2004072A (ja) * 2010-06-21 2012-01-05 Omron Corp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11693A (zh) 2013-09-18
TWI547024B (zh) 2016-08-21
KR20130103349A (ko) 2013-09-23
JP2013187137A (ja) 2013-09-19
KR101464071B1 (ko) 2014-11-21
JP5621999B2 (ja) 2014-11-12
US8864512B2 (en) 2014-10-21
US20130237098A1 (en) 2013-09-12
CN103311693B (zh) 2015-08-19
EP2637257A1 (en) 2013-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7024B (zh) Connector device
US1020526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093340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9064577A (ja) コネクタ
JP2012199187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6816560B2 (ja)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JP491936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604477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7059352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077032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TWI474564B (zh) Connector device
JP2005347021A (ja) コネクタ
JP589622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0034077A (ja) コネクタ
JP2014011099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605250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KR101235416B1 (ko) 커넥터 장치
TWI479745B (zh) 電連接器
JP5776894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04593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6439930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839196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901649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96735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6133136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