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4747A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04747A CN108604747A CN201780009467.4A CN201780009467A CN108604747A CN 108604747 A CN108604747 A CN 108604747A CN 201780009467 A CN201780009467 A CN 201780009467A CN 108604747 A CN108604747 A CN 10860474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tuator
- mentioned
- closing
- inclined surface
- connecting obje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58—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characterised by the movement, e.g. pivoting, camming or translating parallel to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在使促动器的关闭操作机械化时,能够给促动器提供关闭方向上的足够的转矩,且不会使促动器破损。连接器装置(10)具有:绝缘体(30),供平板状的连接对象物(20)插入;触头组(40),被上述绝缘体(30)支撑并与被插入该绝缘体(30)的连接对象物(20)电连接;以及促动器(50),被上述绝缘体(30)支撑为能够开闭转动,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与平板状的上述连接对象物(20)相对的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其中,在上述促动器(50)的上述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的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关闭用倾斜面(52b),所述关闭用倾斜面(52b)随着远离上述促动器(50)的转动中心而缩小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的距离。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要求2016年2月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6-022609号的优先权,并将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引入于此以用于参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或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等平板形状的连接对象物连接的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基本结构,这种连接器具有:绝缘体,供连接对象物插入;触头组,被绝缘体支撑且与被插入该绝缘体的连接对象物电连接;以及促动器,被绝缘体支撑为能够开闭转动,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相对且使上述连接对象物的端子抵靠在上述触头组上而与上述触头组弹性接触的对象物按压面。绝缘体具有作用于促动器的转动轴并将该促动器向连接对象物按压的弹性按压部(弹簧机构)(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243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该连接器装置通过在将连接对象物插入绝缘体的状态下关闭打开状态的促动器,使连接对象物与触头组导通。以往,该促动器的关闭操作通过手动操作进行。
然而,最近,尝试使促动器的关闭操作机械化。在原理上,关闭操作的机械化能够通过使关闭夹具相对于打开状态的促动器(绝缘体)相对移动来进行。然而,在使关闭夹具与促动器相对移动时,以往的促动器的形状无法给促动器提供关闭方向上的足够的转矩。另外,明确了如下事情,即,由于促动器难以容易地向关闭方向转动而发生弯曲,从而促动器有可能会破损。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在使促动器的关闭操作机械化(通过关闭夹具与促动器的相对移动来关闭促动器)时,能够给促动器提供关闭方向上的足够的转动扭矩,且不会使促动器破损。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具有:绝缘体,供平板状的连接对象物插入;触头组,被上述绝缘体支撑并与被插入该绝缘体的连接对象物电连接;以及促动器,被上述绝缘体支撑为能够开闭转动,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与平板状的上述连接对象物相对的连接对象物相对面,所述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促动器的上述连接对象物相对面的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关闭用倾斜面,所述关闭用倾斜面随着远离上述促动器的转动中心而缩小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相对面的距离。
上述关闭用倾斜面也可以仅形成在上述促动器的上述触头组的排列方向上的一部分。
上述关闭用倾斜面也可以是平坦面。
对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而言,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上述关闭用倾斜面的离上述转动中心最远的施力部与向打开状态的促动器作用关闭方向的力的关闭夹具抵接。
优选地,在上述促动器和上述绝缘体上形成有限制上述促动器在打开状态下的打开位置的打开位置限制部。
在促动器位于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的中间位置的半关闭状态下,能够使对该致动器施加关闭方向的力的关闭夹具从上述关闭用倾斜面的上方与上述关闭用倾斜面抵接。
上述半关闭状态是在促动器的连接对象物接触部形成的平面部与该连接对象物的表面平行的状态。
在上述促动器上形成有打开用倾斜面,所述打开用倾斜面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相对面的远离上述转动中心的端部连续,且随着远离上述转动中心而缩小与上述关闭用倾斜面的距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促动器的连接对象物相对面的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有随着远离促动器的转动中心而缩小与连接对象物相对面的距离的倾斜面。因此,当关闭夹具与促动器相对移动时,促动器的倾斜面的促动器自由端部侧的抵接部与关闭夹具抵接。由此,根据本发明,能够给促动器提供关闭方向上的足够的转矩,且能够防止促动器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并将连接对象物连接之前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以单体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的实施方式的促动器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方方向观察图2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图2的连接器的促动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通过图2的连接器将连接对象物连接后的促动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沿着图2中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4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A)、(B)、(C)是表示将连接对象物插入连接器并从完全打开状态关闭促动器的不同阶段的在与图5中的IX-IX线相同的位置剖切的剖视图。
图9(A)、(B)、(C)是表示将连接对象物插入连接器并将促动器从半关闭状态关闭至完全关闭状态的不同阶段的在与图5中的IX-IX线相同的位置剖切的剖视图。
图10(A)、(B)是表示以与图9(B)、(C)不同的方式从图9(A)的促动器的半关闭状态关闭至完全关闭状态的不同阶段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0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10的一实施方式。连接器装置10被固定在电路基板CB上。连接器装置10将电路基板CB上的电路与插入连接器装置10并被支撑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或者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等平板形状的连接对象物20连接。以下的说明中的方向(前、后、上、下、左、右)以图中记载的箭头的各方向为基准。在图中,后方相当于连接对象物20插入连接器装置10的“插入方向”。另外,前方相当于从连接器装置10拔出连接对象物20的“拔出方向”。而且,左右方向相当于连接对象物20相对于连接器10的“与插入拔出方向正交的规定方向”。
连接对象物20是在片构件(膜构件)上形成规定的电路(布线图案,未图示)而成。连接对象物20在靠后方(在插入方向上的前方)的左右两侧面上具有向内侧凹陷的卡合凹部22。就连接对象物20而言,在比卡合凹部22更靠后方的部分的宽度狭窄,在宽度狭窄部21的下表面具有与布线图案导通且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以固定间距配置的多个连接端子(未图示)。
连接器装置10具有:绝缘体30;多个触头40(组),在绝缘体30上沿左右方向(规定方向)排列配置;促动器50,被绝缘体30支撑为能够开闭(转动);以及左右方向上的两侧的一对固定部件60,将绝缘体30固定在电路基板CB上。
绝缘体30是将绝缘性且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合成树脂材料)注塑成型而成的。在绝缘体30的前方上表面凹设有供连接对象物20从前方插入的插入部31。插入部3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宽度)与连接对象物20的宽度狭窄部2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宽度)对应。在绝缘体30上形成有从绝缘体30的后壁38的上端向前方突出且位于插入部31的后部上方的顶部32(图6、图7)。
绝缘体30具有:多个触头支撑槽3IX,形成于插入部31;多个触头支撑槽32X,形成于顶部32;以及连通槽38a(图3),使各触头支撑槽31X和触头支撑槽32X在后壁38彼此连通。各触头支撑槽31X、触头支撑槽32X以及连通槽38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并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排列。触头支撑槽31X的前部在插入部31的前端部开放。触头支撑槽32X的前部在顶部32的前端部开放。
在绝缘体30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位于插入部31和顶部32的左右两侧的一对侧壁33。在一对侧壁33的前方内表面形成有一对卡合凸部34。另外,在绝缘体30的左右两侧形成有促动器支撑部35。在该促动器支撑部35与插入部31之间形成有一对固定部件支撑槽36。由金属板的冲压成型品构成的一对固定部件60的压入支撑部61从绝缘体30的下方被压入该一对固定部件支撑槽36而被支撑。固定部件60的尾部62(图6、图7等)被焊接(安装)到电路基板CB上。
就触头40而言,使用级进模(冲压)将具有弹簧弹性的铜合金(例如,磷青铜、铍铜、钛铜)或科森(Corson)系铜合金的薄板成型加工为图示的形状。在通过镀镍在触头40的表面上形成基层后实施镀金。
如图6、图7等所示,触头40具有构成后端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基片41、从基片41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导通臂42、以及从基片41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按压臂(稳定器)43,该触头40的截面(侧面)为大致匚字形状。连接对象物20的前方能够插入触头40的截面为大致匚字形状的空间内。在导通臂42的前端部形成有向斜上方延伸的接触部42a。接触部42a的上表面呈大致山形形状,具有从R形状的山顶部平缓地向前方下降的前方斜面和急剧地向后方下降的后方倾斜面。该接触部42a通过山顶部与被插入插入部31内的连接对象物20的下表面的连接端子接触来导通。
在按压臂43的前端部形成有下方开放的大致半圆弧形状的转动轴支撑部(弹性按压部)43a。在按压臂43的靠基片41处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向上方突出的两个卡合突起43b。在基片41的下端部形成有位于导通臂42的相反一侧且向下方突出后再向后方延伸的尾部44。
触头40从绝缘体30的后方穿过连通槽38a并插入触头支撑槽31X和触头支撑槽32X而被支撑。在该支撑状态下,导通臂42被支撑为不会沿着插入部31的触头支撑槽31X在左右方向上偏离。另外,按压臂43被支撑为不会沿着顶部32的触头支撑槽32X在左右方向上偏离。此时,形成于按压臂43的两个卡合突起43b咬入顶部32的触头支撑槽32X。由此,触头40在前后方向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卡止。另外,导通臂42的接触部42a相比插入部31的触头支撑槽31X更向上方突出。按压臂43的转动轴支撑部43a相比顶部32的触头支撑槽32X更向前方突出。另外,尾部44被焊接(安装)到电路基板CB上。
促动器50是将具有绝缘性和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合成树脂材料)注塑成型而成的。促动器50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构件构成。促动器50具有板状的按压板部52。在该按压板部52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被绝缘体30的一对促动器支撑部35支撑的一对被支撑部51。在各被支撑部51形成有卡合凸部51a,当促动器50转动至完全关闭位置时,所述卡合凸部51a与绝缘体30的卡合凸部34卡合,将促动器50卡止为完全关闭状态。
促动器50在其后端部具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该促动器50且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以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按压臂插入槽(稳定器插入槽)54。在相邻的按压臂插入槽54之间形成有极间壁56。在所述多个按压臂插入槽54的内部(在极间壁56与极间壁56之间)形成有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同心的卡止转动轴55。通过将触头40的按压臂43插入各按压臂插入槽54,并分别将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钩挂在各卡止转动轴55上进行卡止,使得促动器50被绝缘体30支撑为能够以卡止转动轴55作为轴自由转动(开闭)。
如图6、图7等所示,在各极间壁56的卡止转动轴55侧的端部形成有半关闭面(平面部)56O、关闭面56C以及位于半关闭面56O与关闭面56C的交叉部的圆面形状的顶端按压部56P。在卡止转动轴55上形成有与关闭面56C平齐的D切面55a。在促动器50的完全打开状态下,该关闭面56C和D切面55a与被插入插入部31的平板状的连接对象物20平行。在半关闭面56O与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的交叉部形成有施力部56a,所述施力部56a在促动器50转动至完全关闭状态的过程中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抵接。
按压板部52具有在促动器50的完全关闭状态下与连接对象物20相对的相对面(内侧面)52f、以及位于外侧(后方侧)的外侧面52r(图2、图4、图6、图7等)。在促动器50的完全关闭状态下,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形成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接触,使连接对象物20的下表面的连接端子抵靠在触头40(接触部42a)而与触头40弹性接触的按压面(参照图7、图9(A))。在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上形成有打开用倾斜面52a,所述打开用倾斜面52a随着远离(朝向自由端部)促动器50的转动中心(卡止转动轴55)而缩小与外侧面52r的距离。在该打开用倾斜面52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有进一步增大倾斜的打开用大倾斜面52a1。
另外,在促动器50的外侧面52r形成有关闭用倾斜面52b,所述关闭用倾斜面52b位于促动器50的左右(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且随着远离(朝向自由端部)促动器50的转动中心(卡止转动轴55)而缩小与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的距离。在按压板部52的自由端部侧的端面形成有将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外侧面52r、打开用倾斜面52a以及关闭用倾斜面52b连接的自由端部平坦面52c。关闭用倾斜面52b与自由端部平坦面52c的交叉部构成施力部53a。
在外侧面52r,在比关闭用倾斜面52b更靠转动中心(卡止转动轴55)侧形成有随着接近转动中心而缩小与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的距离的打开位置限制面52d。与打开位置限制面52d连续地形成有与外侧面52r平行的平坦面52e。各按压臂插入槽54在平坦面52e开口。极间壁56的后表面由平坦面52e形成(图7)。
在按压板部52的自由端部侧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从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向前方延伸的连接对象物卡合突起52g。在促动器50完全关闭的完全关闭状态下,左右的连接对象物卡合突起52g与连接对象物20的左右的卡合凹部22卡合来防止连接对象物20脱离。
接着,参照图8(A)~(C)、图9(A)~(C)及图10(A)和(B)详细地说明使连接对象物20与连接器装置10连接时的动作。
在图8(A)和图6所示的促动器50的完全打开状态下,促动器50的打开位置限制面52d与绝缘体30的顶部32的上表面抵接。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完全打开状态的促动器50的打开角度大于90°(例如,在附图中将前后方向设为0°,按顺时针测量时约为120°)。在完全打开状态下,打开位置限制面52d与绝缘体30的顶部32的上表面面接触。因此,即使对促动器50施加顺时针的力或者从上方施加力,也能可靠地将促动器50保持在完全打开状态的位置。在促动器50的完全打开状态下,促动器50的极间壁56的顶端部的关闭面56C和卡止转动轴55的D切面55a与被插入插入部31的连接对象物20平行。因此,能够以零插入力(ZIF:ZeroInsertion Force)将连接对象物20插入绝缘体30的插入部31。此时,触头40的导通臂42是未发生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连接对象物20的下表面被该接触部42a的上端面支撑(载置)。
将连接对象物20插入绝缘体30的插入部31直至标准位置为止(直至后端部与后壁38抵接)。然后,通过关闭促动器50的专用关闭夹具101经由按压板部52向促动器50施加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力。由此关闭促动器50。关闭夹具101是具有与促动器50的施力部53a抵接的前侧按压面102和作为底面的底部按压面103的棱柱形状。前侧按压面10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关闭用倾斜面52b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关闭夹具101被能够前后移动和升降(上下)移动的气缸装置等驱动装置支撑。
另外,换言之,促动器50能够打开至关闭用倾斜面52b的施力部53a与横向移动的关闭夹具101抵接的位置。
关闭夹具101从按压板部52的后方与前后方向平行地且直线性地向按压板部52接近移动。此时,前侧按压面102与施力部53a抵接(图8(A))。将该前侧按压面102与施力部53a抵接的位置与顶部3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L1(图6、图8(A))。假设没有关闭用倾斜面52b时(在以往的促动器的情况下),关闭夹具101的前侧按压面102与外侧面52r和自由端部平坦面52c交叉的施力部53a’(图6、图8(A))抵接。将此时前侧按压面102与施力部53a’抵接的位置与顶部3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L2。于是,
L1>L2。
即,就促动器50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使用关闭夹具101通过相同的按压力使促动器50向完全关闭(关闭)方向旋转的初始旋转扭矩而言,关闭夹具101的前侧按压面102与关闭用倾斜面52b的施力部53a抵接时的初始旋转扭矩大于关闭夹具101与外侧面52r和自由端部平坦面52c的施力部53a’抵接时的初始旋转扭矩。因此,即使对关闭夹具101施加的前方移动力小,本实施方式也能够以较大的旋转扭矩使完全打开位置的促动器50向关闭方向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能够使距离L1增大。因此,连接器装置10(绝缘体30)的上表面(顶部32)与关闭夹具101的间隙会变大。由此,关闭夹具101不会与连接器装置10碰撞,操作性优异。即使在连接器周围存在比连接器装置10更高的部件,关闭夹具101也不会与该部件接触,操作性优异。
就促动器50的打开位置限制面52d而言,在其与顶部32的上表面的关系中,优选将距离L1设定为尽可能长。
图8(B)示出了使关闭夹具101向前方移动而使完全打开状态的促动器50向关闭方向稍微旋转的状态。一边使关闭夹具101的前侧按压面102与施力部53a擦动,一边使促动器50向关闭方向转动。前侧按压面102移动至与整个关闭用倾斜面52b接触的位置。当该促动器50转动时,极间壁56的顶端按压部56P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接触,并向下方按压连接对象物20。同时,顶端按压部56P一边向后方推一边擦动,从而抵接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这样,通过按压臂43向上方弹性变形,使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及支撑卡止转动轴55的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被向上方略微抬起。另一方面,通过导通臂42向下方弹性变形,使被顶端按压部56P按压的连接对象物20及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下表面的连接端子接触的接触部42a被向下方略微按下。此外,图8(A)~图8(C)、图9(A)~(C)及图10(A)和(B)示出了导通臂42和按压臂43未发生弹性变形的自然状态。
图8(C)示出了促动器50的打开角度变为约90°的状态。在从图8(B)所示的位置使关闭夹具101进一步向前方移动的状态下,关闭夹具101的前侧按压面102与促动器50的抵接位置从施力部53a移动至外侧面52r。此时,极间壁56的顶端按压部56P向下方按压连接对象物20。
图9(A)是促动器50从图8(C)的打开状态进一步向关闭方向转动而极间壁56的半关闭面56O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平行地接触(面接触)的半关闭状态。在该实施方式中,此时的促动器50的打开角度约为60°。另外,从半关闭面56O(的前后方向的中央)穿过促动器50的转动轴心的方向的弹性力作用于促动器50。因此,转矩不作用于促动器50。由此,促动器50保持为半关闭状态(所谓的卡止)。即使关闭夹具101的施力被解除,该半关闭状态也会维持。
图9(B)示出了使关闭夹具101进一步向前方移动而促动器50从图9(A)的半关闭状态进一步向关闭方向旋转,促动器50的打开角度变为比约45°小的状态。通过导通臂42经由接触部42a将连接对象物20向上方按压。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将促动器50的施力部56a向上方按压(图9(B)中的箭头)。促动器50在该状态下向关闭方向旋转,从而连接对象物20按压施力部56a的部分移动至比促动器50的转动中心更靠后方(在关闭方向上超过反转位置时)时,作用于施力部56a的转矩从打开方向向关闭方向反转。于是,关闭方向的转动扭矩(旋转扭矩)作用于促动器50,促动器50要向关闭方向旋转(图9(B)中的箭头方向)。
图9(C)示出了通过导通臂42的作用力使促动器50旋转至关闭位置的状态。在该关闭状态下,促动器50的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抵接。通过导通臂42与按压臂43的接近方向的弹性作用力,来保持接触部42a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下表面的连接端子的接触状态。卡合凸部51a进一步与绝缘体30的卡合凸部34卡合,从而促动器50卡止为完全关闭状态。即使在该完全关闭状态下使关闭夹具101上升而与促动器50分离,促动器50也维持完全关闭状态。另外,就促动器50而言,左右的连接对象物卡合突起52g与连接对象物20的卡合凹部22卡合,从而防止连接对象物20从插入部31脱离。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关闭夹具101的向前方的移动力,使完全打开状态的促动器50超过半关闭状态而向关闭方向旋转,通过触头40(导通臂42和按压臂43)的弹性作用力产生的关闭方向的旋转扭矩,使其旋转至完全关闭状态。但是,通过关闭夹具101的向前方和下方的移动力,也能够使促动器50旋转至完全关闭状态。图10(A)、(B)表示在使促动器50旋转至半关闭状态之后,使关闭夹具101向上方和前方移动,接着向下方移动,从而使促动器50转动至完全关闭状态的实施方式。
图10(A)示出了通过关闭夹具101的前方移动来关闭促动器50而其打开角度变为约30°的状态。在此,使关闭夹具101从图9(A)的半关闭状态(卡止状态)向上方移动,从而使前侧按压面102与打开位置限制面52d分离。接着,使关闭夹具101向前方移动后,使其下降,从而使关闭夹具101的底部按压面103与促动器50的关闭用倾斜面52b抵接。使关闭夹具101进一步下降,从而使得促动器50向逆时针方向(关闭位置方向)转动(图10(B))。在该转动后的状态下,极间壁56的半关闭面56O和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的施力部56a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抵接,从而进一步将连接对象物20向下方按压。
图10(B)示出了促动器50的完全关闭状态。通过触头40(导通臂42和按压臂43)的弹性作用力产生的关闭方向的旋转扭矩能够使促动器50旋转至完全关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关闭夹具101下降,从而使促动器50可靠地旋转至完全关闭状态。
以上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关闭夹具101的横向(与电路基板CB平行的方向)的移动和纵向(与电路基板CB正交的方向)的移动的两个阶段的动作中,执行促动器50的关闭动作。促动器50的关闭用倾斜面52b(或者施力部53a)是能够进行这两个阶段的动作的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中,促动器50的按压板部52具有在完全打开状态下位于前方侧的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以及位于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的相反一侧的外侧面52r。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在外侧面52r具有随着远离促动器50的转动中心(卡止转动轴55)而缩小与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的距离的关闭用倾斜面52b。因此,在促动器50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时,若使关闭夹具101从后方与促动器50抵接,则关闭夹具101的前侧按压面102与远离促动器50的转动中心(卡止转动轴55)的施力部53a抵接。由此,能够对促动器50提供较大的关闭方向的旋转扭矩。即,容易使促动器50的关闭操作机械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中,在使促动器50从完全打开状态向完全关闭状态移动的途中,半关闭面56O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接触,从而将促动器50保持为半关闭状态(卡止)。因此,通过使向前方移动的关闭夹具101暂时从促动器50脱离而向促动器50的上方和前方移动并使其下降,能够使促动器50可靠地转动至完全关闭状态。此外,前后移动的关闭夹具101和上下移动的关闭夹具可以设置为不同的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促动器50的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的整个面是使连接对象物20的下表面的连接端子抵靠在触头40(接触部42a)上而与触头40弹性接触的按压面。然而,连接对象物相对面52f的一部分也可以具有加强与触头40的接触部42a的按压力的小突起。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全部多个极间壁56上设置半关闭面56O、关闭面56C以及顶端按压部56P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为在多个极间壁56的一部分上设置半关闭面56O、关闭面56C以及顶端按压部56P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在多个极间壁56上以每隔一个、每隔两个、每隔三个或者它们的组合来设置半关闭面56O、关闭面56C以及顶端按压部56P。根据该实施方式,即使触头40为多极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促动器50的操作力。或者,也可以是省略多个极间壁56的一部分的实施方式。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用平坦面表示关闭用倾斜面52b。但是,关闭用倾斜面52b也可以为曲面,例如向外侧凸出的凸状。而且,关闭用倾斜面52b也可以为与外侧面52r连续的曲面。
另外,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促动器5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一部分)形成有一个关闭用倾斜面52b(施力部53a),但是,也可以隔开间隔地设置多个。在该情况下,这些多个关闭用倾斜面52b(施力部53a)也可以为分别与关闭夹具卡合的结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连接器装置
20 连接对象物
21 宽度狭窄部
22 卡合凹部(锁止凹部)
30 绝缘体
31 插入部
31X 触头支撑槽
32 顶部
32X 触头支撑槽
33 侧壁
34 卡合凸部
35 促动器支撑部
36 固定部件支撑槽
40 触头(触头组)
41 基片
42 导通臂
42a 接触部
43 按压臂(稳定器)
43a 转动轴支撑部(弹性按压部)
43b 卡合突起
44 尾部
50 促动器
51 被支撑部
51a 卡合凸部
52 按压板部
52a 打开用倾斜面
52b 关闭用倾斜面
52c 自由端部平坦面
52d 打开位置限制面(打开位置限制部)
52e 平坦面
52g 连接对象物卡合突起(锁止突起)
52f 连接对象物相对面(连接对象物按压面)
52r 外侧面
53a 施力部
54 按压臂插入槽(稳定器插入槽)
55 卡止转动轴
56 极间壁(连接对象物接触部)
56O 半关闭面(平面部)
56C 关闭面
56P 顶端按压部
60 固定部件
61 压入支撑部
101 关闭夹具
102 前侧按压面
103 底部按压面
Claims (8)
1.一种连接器装置,
具有:
绝缘体,供平板状的连接对象物插入;
触头组,被上述绝缘体支撑并与被插入该绝缘体的连接对象物电连接;以及
促动器,被上述绝缘体支撑为能够开闭转动,具有在关闭状态下与平板状的上述连接对象物相对的连接对象物相对面,
所述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促动器的上述连接对象物相对面的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有关闭用倾斜面,所述关闭用倾斜面随着远离上述促动器的转动中心而缩小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相对面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上述关闭用倾斜面仅形成在上述促动器的上述触头组的排列方向上的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上述关闭用倾斜面是平坦面。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上述关闭用倾斜面的离上述转动中心最远的施力部与向打开状态的促动器作用关闭方向的力的关闭夹具抵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在上述促动器和上述绝缘体上形成有限制上述促动器在打开状态下的打开位置的打开位置限制部。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在促动器位于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的中间位置的半关闭状态下,使对该致动器施加关闭方向的力的关闭夹具从上述关闭用倾斜面的上方与上述关闭用倾斜面抵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上述半关闭状态是在促动器的连接对象物接触部形成的平面部与该连接对象物的表面平行的状态。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在上述促动器上形成有打开用倾斜面,所述打开用倾斜面与上述连接对象物相对面的远离上述转动中心的端部连续,且随着远离上述转动中心而缩小与上述关闭用倾斜面的距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22609 | 2016-02-09 | ||
JP2016022609 | 2016-02-09 | ||
PCT/JP2017/004624 WO2017138575A1 (ja) | 2016-02-09 | 2017-02-08 | コネクタ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04747A true CN108604747A (zh) | 2018-09-28 |
Family
ID=59563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09467.4A Pending CN108604747A (zh) | 2016-02-09 | 2017-02-08 | 连接器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044263A1 (zh) |
JP (1) | JPWO2017138575A1 (zh) |
CN (1) | CN108604747A (zh) |
WO (1) | WO201713857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23504B1 (ja) * | 2017-10-05 | 2018-11-14 |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平型導体用コネクタ |
JP7038597B2 (ja) * | 2018-04-25 | 2022-03-18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
JP7167507B2 (ja) | 2018-06-29 | 2022-11-09 | I-Pex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USD941244S1 (en) * | 2019-06-25 | 2022-01-18 | Kyocera Corporation | Electric connector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24331A (ja) * | 2000-10-17 | 2002-04-26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5332706A (ja) * | 2004-05-20 | 2005-12-02 | I-Pex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96688Y2 (ja) * | 1992-08-14 | 1999-06-21 |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 平板状接続部材のコネクタ装置 |
JP4707610B2 (ja) * | 2006-05-31 | 2011-06-22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JP4334574B2 (ja) * | 2007-01-26 | 2009-09-30 |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386129B2 (ja) * | 2007-11-27 | 2009-12-16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KR100996095B1 (ko) * | 2008-05-28 | 2010-11-22 | 한국몰렉스 주식회사 | 플렉시블 케이블용 커넥터 |
-
2017
- 2017-02-08 JP JP2017566983A patent/JPWO2017138575A1/ja active Pending
- 2017-02-08 WO PCT/JP2017/004624 patent/WO201713857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2-08 CN CN201780009467.4A patent/CN108604747A/zh active Pending
- 2017-02-08 US US16/075,771 patent/US2019004426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124331A (ja) * | 2000-10-17 | 2002-04-26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5332706A (ja) * | 2004-05-20 | 2005-12-02 | I-Pex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90044263A1 (en) | 2019-02-07 |
JPWO2017138575A1 (ja) | 2018-11-29 |
WO2017138575A1 (ja) | 2017-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232620B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type conductor | |
CN108604747A (zh) | 连接器装置 | |
CN103633462B (zh) | 连接器 | |
JP5621999B2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KR20050061582A (ko) | 편평형 유연 케이블용 전기 커넥터 | |
TWI496361B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 |
US20100081312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8936479B2 (en) | Connector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types of contacts with support members to support an actuator | |
JP2012256460A (ja) | コネクタ | |
EP2840660B1 (en) | Electric connector | |
JP2009289508A (ja) |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 |
US852930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 |
WO2009093566A1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3682712B (zh) | 连接器 | |
US20110021052A1 (en) | Stacked fpc connector | |
JP4707610B2 (ja) |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
JP2005108465A (ja) | 低背型fpc用zifコネクタ | |
CN108475866B (zh) | 连接器 | |
KR20110031116A (ko) | 커넥터 | |
US9590335B1 (en) | Connector | |
KR100643181B1 (ko) | 커넥터 | |
CN100349329C (zh) | 挠性基板用连接器 | |
JP2010034077A (ja) | コネクタ | |
JP4398914B2 (ja) |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
CN102148440A (zh) | 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