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5866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5866B
CN108475866B CN201680065977.9A CN201680065977A CN108475866B CN 108475866 B CN108475866 B CN 108475866B CN 201680065977 A CN201680065977 A CN 201680065977A CN 108475866 B CN108475866 B CN 1084758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connector
connection object
closing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59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5866A (zh
Inventor
池上文人
关雅文
真锅谅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475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5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8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在使促动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能够容易在听觉上识别促动器移动至完全关闭状态,并且能够提高促动器的操作性。连接器(50)具有打开面(56O)、关闭面(56C)、倾斜连接面(56S)以及顶端负荷传递部(56L)。打开面(56O)在打开状态下能够使连接对象物(20)插入插入部(31)。关闭面(56C)在关闭状态下与连接对象物(20)大致平行。倾斜连接面(56S)连接打开面(56O)和关闭面(56C)。顶端负荷传递部(56L)位于关闭面(56C)与倾斜连接面(56S)的交叉部,并且,在弹性按压部(43a)施加的按压负荷的峰值时,与连接对象物(20)弹性接触。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等平板形状的连接对象物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基本结构,这种连接器具有:绝缘体,供连接对象物插入;触头,被绝缘体支撑且能够与插入该绝缘体的连接对象物电连接;促动器,以能够转动(开闭)的方式被绝缘体支撑;以及弹性按压部,作用于促动器的转动轴,将该促动器向连接对象物按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243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连接器中,作为市场要求,存在使促动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容易在视觉、听觉上识别促动器已移动至完全关闭状态的情况。在视觉上通过促动器的位置、角度来判断是否完全地变为关闭状态,但对于近来的轻薄短小化的连接器而言,则变得难以判断。但是,如果在噪音多的工厂内也能在听觉上识别促动器已移动至完全的关闭状态,则操作工序上的优点显著。相对于此,就容易在听觉上识别促动器已移动至完全的关闭状态的连接器而言,尚不存在现有产品。
另外,就现有产品的连接器而言,为了使促动器移动至完全的关闭状态,操作者必须通过手动操作压入促动器,从而存在促动器的操作性差的问题。因此,优选地,既能够维持连接器的基本性能,又能够提高使促动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的促动器的操作性。
本发明基于上述问题的认识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在使促动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能够容易在听觉上识别促动器已移动至完全的关闭状态,并且能够提高促动器的操作性。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绝缘体,具有供平板形状的连接对象物插入的插入部;触头,被所述绝缘体支撑,能够与插入所述插入部的所述连接对象物电连接;促动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所述绝缘体支撑,具有在打开状态下能够使所述连接对象物插入所述插入部的打开面和在关闭状态下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大致平行的关闭面;以及弹性按压部,作用于所述促动器的转动轴,将所述促动器向插入所述插入部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按压,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促动器具有:倾斜连接面,连接所述打开面和所述关闭面;以及顶端负荷传递部,位于所述关闭面与所述倾斜连接面的交叉部,并且,在所述弹性按压部施加的按压负荷的峰值时,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弹性接触。
在使所述促动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在所述打开面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大致正交的中间开闭状态下,所述顶端负荷传递部能够位于所述促动器的所述转动轴的下方。
在所述顶端负荷传递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弹性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关闭面与所述连接对象物之间能够形成有楔状空间。
所述倾斜连接面与所述打开面能够以钝角相交,所述倾斜连接面与所述关闭面能够以大致直角相交。
所述倾斜连接面与所述打开面和所述关闭面均能够以钝角相交。
所述触头能够具有沿规定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触头,所述促动器的所述打开面、所述关闭面、所述倾斜连接面以及所述顶端负荷传递部能够设置在位于所述多个触头中相邻的触头之间的极间壁上。
所述促动器的所述打开面、所述关闭面、所述倾斜连接面以及所述顶端负荷传递部能够设置在全部的所述多个极间壁上。
所述促动器的所述打开面、所述关闭面、所述倾斜连接面以及所述顶端负荷传递部能够设置在所述多个极间壁的一部分上。
所述打开面在打开状态下能够使所述连接对象物以零插入力(ZIF:ZeroInsertion Force)插入所述插入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一种连接器,在使促动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能够容易在听觉上识别促动器已移动至完全的关闭状态,并且能够提高促动器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和连接对象物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从前方观察促动器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从后方观察促动器处于完全打开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从前方观察促动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是从后方观察促动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沿着图2中的VI-V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7是沿着图4中的VII-VI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8是表示在促动器的完全打开状态下将连接对象物插入连接器并使促动器向完全关闭状态移动时的动作的第一图。
图9是表示在促动器的完全打开状态下将连接对象物插入连接器并使促动器向完全关闭状态移动时的动作的第二图。
图10是表示在促动器的完全打开状态下将连接对象物插入连接器并使促动器向完全关闭状态移动时的动作的第三图。
图11是表示在促动器的完全打开状态下将连接对象物插入连接器并使促动器向完全关闭状态移动时的动作的第四图。
图12是表示在促动器的完全打开状态下将连接对象物插入连接器并使促动器向完全关闭状态移动时的动作的第五图。
图13是表示在促动器的完全打开状态下将连接对象物插入连接器并使促动器向完全关闭状态移动时的动作的第六图。
图14是表示在促动器的完全打开状态下将连接对象物插入连接器并使促动器向完全关闭状态移动时的动作的第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连接器10与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等平板形状的连接对象物20连接。以下的说明中的方向(前、后、上、下、左、右)以图中记载的箭头的各方向为基准。在图中,后方相当于连接对象物20插入连接器10的“插入方向”,前方相当于从连接器10拔出连接对象物20“拔出方向”,左右方向相当于连接对象物20相对于连接器10的“与插入拔出方向正交的规定方向”。
连接对象物20由在前后方向上短且在左右方向上长的俯视时呈大致矩形的片构件(膜构件)构成。连接对象物20具有仅前方上表面比其他部分薄的薄壁部21。连接对象物20具有从靠后方的左右两个侧面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卡合片22。连接对象物20在靠后方的下表面具有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的100个电路图案(未图示)。
连接器10具有:绝缘体30;100个触头40,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促动器50;以及一对固定部件60,位于左右方向上的两侧。
绝缘体30是将绝缘性且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合成树脂材料)注塑成型而成的。在绝缘体30的前方上表面凹设有供连接对象物20从前方插入的插入部31。插入部3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连接对象物20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在绝缘体30上形成有从绝缘体30的后壁上端向前方突出且与插入部31的后部相对的顶部32。
在插入部3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100个触头支撑槽31X。就各触头支撑槽31X而言,其前部在插入部31的前端部开放,其后部到达绝缘体30的后表面。
在顶部32的下表面形成有100个触头支撑槽32X,所述100个触头支撑槽32X与100个触头支撑槽31X对应,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就各触头支撑槽32X而言,其前部在顶部32的前端部开放,其后部到达绝缘体30的后表面。
在绝缘体30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位于插入部31和顶部32的左右两侧的一对侧壁33。在一对侧壁33的前方内表面形成有一对卡合凸部34。在一对侧壁33的内侧形成有一对促动器支撑部35。各促动器支撑部35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一对上方突出部35a以及形成于该一对上方突出部35a之间的卡合部35b。在左右两侧的侧壁33与促动器支撑部35之间形成有一对固定部件支撑槽36。在一对促动器支撑部35的后方形成有向后部上方倾斜的倾斜面37。
就触头40而言,使用级进模(冲压)将具有弹簧弹性的铜合金(例如,磷青铜、铍铜、钛铜)、科森(Corson)系铜合金的薄板成型加工为图示的形状,在通过镀镍在表面上形成基层后实施镀金。
如图6、图7等所示,触头40具有由构成后端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基片41、从基片41的下端部向前方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连接对象物支撑臂(以下,简称为“支撑臂”)42、以及从基片41的上端部向前方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按压臂(稳定器)43形成的截面为大致匸字形状。连接对象物20的前方能够插入触头40的截面为大致匸字形状的空间内。在支撑臂42的前端部形成有向斜上方延伸的接触部42a。在图6、图7等中,将接触部42a的上端面描绘为大致平坦形状,但是,严格地说,接触部42a的上端面具有由以从前方朝向后方的方式向下方倾斜的前方倾斜面、以从后方朝向前方的方式向下方倾斜的后方倾斜面、以及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附近连接前方倾斜面和后方倾斜面的凹部形成的大致谷形形状。在按压臂43的前端部形成有下方开放的大致半圆弧形状的转动轴支撑部(弹性按压部)43a。在按压臂43的略靠后方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两个卡合突起43b。在基片41的下端部形成有位于支撑臂42的相反一侧且向下方突出后再向后方延伸的尾部44。
触头40从后方插入绝缘体30的触头支撑槽31X和触头支撑槽32X而被支撑。在该支撑状态下,支撑臂42沿着插入部31的触头支撑槽31X被支撑,按压臂43沿着顶部32的触头支撑槽32X被支撑。此时,形成于按压臂43的两个卡合突起43b咬入顶部32的触头支撑槽32X而被卡止。另外,形成于支撑臂42的前端部的接触部42a相比插入部31的触头支撑槽31X更向上方突出,形成于按压臂43的前端部的转动轴支撑部43a相比顶部32的触头支撑槽32X更向前方突出。另外,尾部44焊接到作为连接器10的安装对象的电路基板(未图示)上。
促动器50是将绝缘性且耐热性的树脂材料(合成树脂材料)注塑成型而成的,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状构件构成。在促动器50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一对被支撑部51,所述一对被支撑部51被形成于绝缘体30的左右两端部的一对促动器支撑部35支撑。在各被支撑部51形成有从左右两个侧面向外侧突出的卡合凸部51a以及朝向后部上方呈圆角的R形状部51b。促动器50具有从其前端部突出的把手部52。促动器50在其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对应位置(同一位置)具有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的7个矩形凹部53a以及位于所述7个矩形凹部53a的两侧的2个梯形凹部53b。这些矩形凹部53a和梯形凹部53b具有用于抑制促动器50成型时的翘曲、扭曲的功能。
促动器50具有位于其下表面的左右两端部且前端部开放的一对上方突出部容纳凹部(以下,简称为“容纳凹部”)53c(参照图2)。在促动器50的完全关闭状态下,位于绝缘体30的左右两端部的一对上方突出部35a中的前方的上方突出部35a容纳于促动器50的一对容纳凹部53c中且两者抵接,由此,限制了促动器50的位置(不必要的旋转(抑制超过完全关闭位置的旋转))。
促动器50在其后端部具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将该促动器50且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的100个按压臂插入槽(稳定器插入槽)54。在所述100个按压臂插入槽54的内部形成有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排列配置的100个卡止转动轴55。通过将100个触头40的按压臂43插入100个按压臂插入槽54,并分别将100个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钩挂在100个卡止转动轴55上进行卡止,使得促动器50以能够转动(开闭)的方式被绝缘体30支撑。另外,在100个按压臂插入槽54的内部形成有限制促动器50的完全打开状态下的打开角度的100个打开角度限制部54a。
促动器50具有各100个按压臂插入槽54、卡止转动轴55以及极间壁56,所述极间壁56位于被插入所述按压臂插入槽54并被所述卡止转动轴55支撑的100个触头40之间。即,极间壁56位于100个触头40中相邻的触头40之间并将它们隔开。
如图6、图7等所示,各极间壁56具有打开面56O、关闭面56C、连接打开面56O和关闭面56C的倾斜连接面56S、以及位于关闭面56C与倾斜连接面56S的交叉部的顶端负荷传递部56L。关闭面56C与倾斜连接面56S的交叉部为微小的R形状部,该R形状部的顶端部为顶端负荷传递部56L。倾斜连接面56S与打开面56O以钝角相交,且与关闭面56C以大致直角相交。
一对固定部件60是金属板的冲压成型品,其具有:压入支撑部61,从下方被压入绝缘体30的一对固定部件支撑槽36而被支撑;以及尾部62,焊接到作为连接器10的安装对象的电路基板(未图示)上。
参照图8~图14详细地说明在促动器50的完全打开状态下将连接对象物20插入连接器10并使促动器50向完全关闭状态移动时的动作。
在图8所示的促动器50的完全打开状态下,促动器50的一对R形状部51b沿着绝缘体30的一对倾斜面37配置,并且,促动器50的100个打开角度限制部54a与绝缘体30的顶部32的上表面抵接,促动器50的打开角度大于90°(例如,约为110°)。在促动器50的完全打开状态下,通过将连接对象物20插入绝缘体30的插入部31,并使连接对象物20的一对卡合片22与绝缘体30的一对卡合部35b卡合,能防止连接对象物20从绝缘体30脱落。此时,极间壁56的打开面56O与连接对象物20不发生干扰,从而能够以零插入力(ZIF:Zero InsertionForce)将连接对象物20插入绝缘体30的插入部31。在将连接对象物20插入绝缘体30的插入部31时,极间壁56的打开面56O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相对。另外,触头40的支撑臂42为未发生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连接对象物20的下表面被该接触部42a的上端面支撑(抵接)。促动器50的打开面56O与倾斜连接面56S的交叉部位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的正上方,该交叉部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不接触。在将连接对象物20插入绝缘体30的插入部31后,通过专门的工具或操作者的手动操作经由把手部52向促动器50施加图中的逆时针方向的转动力,从而关闭促动器50。
图9示出了将促动器50关闭一阶段而其打开角度变为约9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极间壁56的倾斜连接面56S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弹性接触而抵接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从而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及被该卡止转动轴55支撑的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被向上方抬起。其结果,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作用于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从而产生将促动器50向插入绝缘体30的插入部31的连接对象物20按压的按压负荷。由此,形成于连接对象物20的下表面的100个电路图案(未图示)向100个触头40的接触部42a被按压,从而确保了(保证)两者的电连接,并且触头40的支撑臂42(接触部42a)向下方弹性变形。此时,通过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向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施加沿打开促动器50的方向的反作用力。
图10示出了将促动器50再关闭一阶段而其打开角度变为约8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极间壁56的倾斜连接面56S中靠顶端负荷传递部56L的部分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弹性接触而进一步抵接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从而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及被该卡止转动轴55支撑的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进一步被向上方抬起。其结果,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施加给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的按压负荷以及从促动器50经由连接对象物20施加给触头40的接触部42a的按压负荷进一步增大,从而触头40的支撑臂42(接触部42a)进一步向下方弹性变形。此时,通过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向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施加沿打开促动器50的方向的反作用力。
图11示出了将促动器50再关闭一阶段而其打开角度变为约6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极间壁56的倾斜连接面56S中更靠顶端负荷传递部56L的部分(位于关闭面56C与倾斜连接面56S的交叉部的R形状部中的靠倾斜连接面56S的部分)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弹性接触而进一步抵接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从而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及被该卡止转动轴55支撑的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进一步被向上方抬起。其结果,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施加给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的按压负荷以及从促动器50经由连接对象物20施加给触头40的接触部42a的按压负荷进一步增大,从而触头40的支撑臂42(接触部42a)进一步向下方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从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向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施加的沿打开促动器50的方向的反作用力瞬间变为零。
图12示出了将促动器50再关闭一阶段而其打开角度变为约38°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极间壁56的顶端负荷传递部56L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弹性接触而进一步抵接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最大按压量),从而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及被该卡止转动轴55支撑的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进一步被向上方抬起(最大抬起量)。其结果,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施加给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的按压负荷以及从促动器50经由连接对象物20施加给触头40的接触部42a的按压负荷达到峰值,从而触头40的支撑臂42(接触部42a)进一步向下方弹性变形(最大变形量)。
接着,开始通过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向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作用关闭促动器50的方向的力。即,以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施加给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的按压负荷的峰时为边界,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施加给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的旋转力的方向瞬间从打开促动器50的方向切换到关闭促动器50的方向。在极间壁56的顶端负荷传递部56L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弹性接触的状态下,在极间壁56的关闭面56C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楔状空间B,该楔状空间B不会阻碍(妨碍)旋转力从打开促动器50的方向向关闭促动器50的方向的切换。
图13示出了将促动器50再关闭一阶段而其打开角度变为约3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极间壁56的关闭面56C中靠顶端负荷传递部56L的部分(位于关闭面56C与倾斜连接面56S的交叉部的R形状部中的靠关闭面56C的部分)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弹性接触而抵接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此时,极间壁56的关闭面56C相对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的按压量以及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及被该卡止转动轴55支撑的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向上方的抬起量与图12的峰值时相比均稍微减少。另外,变为极间壁56的打开面56O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大致正交的中间开闭状态,极间壁56的顶端负荷传递部56L位于卡止转动轴55的下方(正下方)位置。此时,通过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向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作用沿关闭促动器50的方向的旋转力。
图14示出了促动器50的完全关闭状态。在该完全关闭状态之前,由于触头40的接触部42a的上端面具有由前方倾斜面、后方倾斜面以及连接这两个倾斜面的凹部形成的谷形形状,因此,触头40的接触部42a的后端跳起部向上推压促动器50,从而能得到进一步增大其闭合速度的作用效果。另外,在促动器50的完全关闭状态下,极间壁56的关闭面56C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大致平行。另外,促动器50的一对被支撑部51被绝缘体30的一对促动器支撑部35支撑,且促动器50的一对卡合凸部51a与绝缘体30的一对卡合凸部34卡合,从而维持促动器50的完全关闭状态。触头40的支撑臂42(接触部42a)的弹性变形量与图12的峰值时相比稍微减少。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在促动器50的极间壁56上形成有连接打开面56O与关闭面56C的倾斜连接面56S、以及位于关闭面56C与倾斜连接面56S的交叉部的顶端负荷传递部56L。由此,在使促动器50从完全关闭状态向完全打开状态移动时,极间壁56的顶端部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不接触,从而未施加按压负荷的区间长,由此,能够减小极间壁56的顶端部与连接对象物20上表面的滑动距离。另外,能够减少极间壁56的顶端部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弹性接触而抵接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的区间和按压量。其结果,既能够维持连接器10的基本性能,又能够实现促动器50的操作性的提高、操作力的降低。
另外,在使促动器50从完全关闭状态向完全打开状态移动时,以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施加给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的按压负荷的峰值时为边界,触头40的转动轴支撑部43a施加给促动器50的卡止转动轴55的旋转力的方向瞬间从打开促动器50的方向切换为关闭促动器50的方向。而且,形成于极间壁56的关闭面56C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之间的楔状空间B不会阻碍(妨碍)旋转力从打开促动器50的方向切换为关闭促动器50的方向。其结果,能够增大促动器50从按压负荷的峰值时的打开角度(图12)向完全关闭状态(图14)关闭时的速度(加速度),只要使促动器50关闭至按压负荷的峰值时的打开角度(图12),之后促动器50就能够可靠地一下子自动闭合(自动关闭)至完全关闭状态并自动保持。
在此,由于促动器50自动闭合(自动关闭)时的速度(加速度)较大,因此,在促动器50的下表面与连接对象物20的上表面碰撞和/或位于绝缘体30的左右两端部的一对上方突出部35a中的前方的上方突出部35a与促动器50的一对容纳凹部53c碰撞时,会产生非常大且高的自动闭合完成声(碰撞声、咔哒声)。即使在例如噪音多的工厂内,通过该自动闭合完成声(碰撞声、咔哒声)也能够在听觉上识别促动器50已移动至完全的关闭状态,从而能够增大操作工序上的优点。
相对于此,就现有产品的促动器的极间壁的顶端部而言,打开面与关闭面所形成的角度与本实施方式相同,而且,在打开面与关闭面的交叉部形成有顶端负荷传递部(不存在倾斜连接面),由此,从卡止转动轴至极间壁的顶端部的距离变大。因此,在使促动器从完全关闭状态向完全打开状态移动时,在早期阶段极间壁的顶端部与连接对象物的上表面接触而施加按压负荷,而且该区间持续较长。即,极间壁的顶端部与连接对象物的上表面的滑动距离会变长。另外,极间壁与连接对象物的上表面弹性接触而抵接于连接对象物的上表面的区间和按压量会增大。其结果,由于作用于极间壁与连接对象物之间的阻力过大,从而促动器不能自动闭合(自动关闭),因此,为了使促动器变为完全关闭状态,操作者必须通过手动操作压入促动器的把手部,从而促动器的操作性变差。另外,也不会产生促动器的自动闭合完成声(碰撞声、咔哒声)。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全部多个极间壁56上设置打开面56O、关闭面56C、倾斜连接面56S以及顶端负荷传递部56L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为在多个极间壁56的一部分上设置打开面56O、关闭面56C、倾斜连接面56S以及顶端负荷传递部56L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在多个极间壁56上以每隔一个、每隔两个、每隔三个或者它们的组合来设置打开面56O、关闭面56C、倾斜连接面56S以及顶端负荷传递部56L。根据该方式,即使触头40为多极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促动器50的操作力,能够产生自动闭合完成声(碰撞声、咔哒声)。或者,也可以为省略多个极间壁56的一部分的实施方式。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左右方向(规定方向)上排列设置各100个连接对象物20的电路图案(未图示)、绝缘体30的触头支撑槽31X、触头支撑槽32X、触头40、促动器50的按压臂插入槽54以及卡止转动轴55的情况,但它们的数量并不限于100个,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形。
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倾斜连接面56S与打开面56O以钝角相交且与关闭面56C以大致直角相交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为倾斜连接面56S与打开面56O和关闭面56C均以钝角相交的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 连接器
20 连接对象物
21 薄壁部
22 卡合片
30 绝缘体
31 插入部
31X 触头支撑槽
32 顶部
32X 触头支撑槽
33 侧壁
34 卡合凸部
35 促动器支撑部
35a 上方突出部
35b 卡合部
36 固定部件支撑槽
37 倾斜面
40 触头
41 基片
42 连接对象物支撑臂(支撑臂)
42a 接触部
43 按压臂(稳定器)
43a 转动轴支撑部(弹性按压部)
43b 卡合突起
44 尾部
50 促动器
51 被支撑部
51a 卡合凸部
51b R形状部
52 把手部
53a 矩形凹部
53b 梯形凹部
53c 上方突出部容纳凹部(容纳凹部)
54 按压臂插入槽(稳定器插入槽)
54a 打开角度限制部
55 卡止转动轴
56 极间壁
56O 打开面
56C 关闭面
56S 倾斜连接面
56L 顶端负荷传递部
60 固定部件
61 压入支撑部
62 尾部
B 楔状空间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
具有:
绝缘体,具有供平板形状的连接对象物插入的插入部;
触头,被所述绝缘体支撑,能够与插入所述插入部的所述连接对象物电连接;
促动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所述绝缘体支撑,具有在打开状态下能够使所述连接对象物插入所述插入部的打开面和在关闭状态下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大致平行的关闭面;以及
弹性按压部,作用于所述促动器的转动轴,将所述促动器向插入所述插入部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按压,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促动器具有:
倾斜连接面,连接所述打开面和所述关闭面;以及
顶端负荷传递部,位于所述关闭面与所述倾斜连接面的交叉部的顶端部,
在所述弹性按压部施加的按压负荷的峰值时,所述顶端负荷传递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弹性接触,且此时所述弹性按压部施加给所述转动轴的旋转力的方向瞬间从打开所述促动器的方向切换到关闭所述促动器的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使所述促动器从打开状态向关闭状态移动时,在所述打开面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大致正交的中间开闭状态下,所述顶端负荷传递部位于所述促动器的所述转动轴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顶端负荷传递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弹性接触的状态下,在所述关闭面与所述连接对象物之间形成有楔状空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倾斜连接面与所述打开面以钝角相交,所述倾斜连接面与所述关闭面以大致直角相交。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倾斜连接面与所述打开面和所述关闭面均以钝角相交。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触头具有沿规定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触头,
所述促动器的所述打开面、所述关闭面、所述倾斜连接面以及所述顶端负荷传递部设置在位于所述多个触头中相邻的触头之间的多个极间壁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促动器的所述打开面、所述关闭面、所述倾斜连接面以及所述顶端负荷传递部设置在全部的所述多个极间壁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促动器的所述打开面、所述关闭面、所述倾斜连接面以及所述顶端负荷传递部设置在所述多个极间壁的一部分上。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打开面在打开状态下能够使所述连接对象物以零插入力(ZIF:Zero InsertionForce)插入所述插入部。
CN201680065977.9A 2015-11-19 2016-11-18 连接器 Active CN1084758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6677 2015-11-19
JP2015226677A JP6655364B2 (ja) 2015-11-19 2015-11-19 コネクタ
PCT/JP2016/084363 WO2017086475A1 (ja) 2015-11-19 2016-11-18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5866A CN108475866A (zh) 2018-08-31
CN108475866B true CN108475866B (zh) 2020-05-19

Family

ID=58719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5977.9A Active CN108475866B (zh) 2015-11-19 2016-11-18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94084B2 (zh)
JP (1) JP6655364B2 (zh)
KR (1) KR102086647B1 (zh)
CN (1) CN108475866B (zh)
WO (1) WO20170864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98835B2 (ja) 2017-11-01 2019-10-30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US10355385B1 (en) * 2018-07-27 2019-07-16 Miraco, Inc. High reliability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and assembly
USD941244S1 (en) * 2019-06-25 2022-01-18 Kyocera Corporation Electric connector
JP7123213B1 (ja) * 2021-04-21 2022-08-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基板実装コネク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7104A (zh) * 2001-03-23 2002-10-3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电缆用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JP3579827B2 (ja) * 2000-10-17 2004-10-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1276964A (zh) * 2007-03-27 2008-10-0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缆连接器
CN101969157A (zh) * 2009-07-27 2011-02-09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255185A (zh) * 2010-04-08 2011-11-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5002094A (ja) * 2013-06-17 2015-01-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端末接続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88879B2 (ja) * 2004-10-26 2009-12-24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717852B2 (ja) * 2007-03-27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837711B2 (ja) * 2008-09-02 2011-12-1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016635B2 (ja) * 2009-06-02 2012-09-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847569B2 (ja) * 2009-10-01 2011-12-2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391104B2 (ja) * 2010-02-12 2014-01-15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コネクタ
JP5016695B2 (ja) * 2010-03-03 2012-09-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993788B2 (ja) * 2010-03-26 2012-08-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5123975B2 (ja) * 2010-04-08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108053B2 (ja) * 2010-04-30 2012-12-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US8636531B2 (en) * 2011-07-22 2014-01-28 Hosiden Corporation Connector for connection with flat connecting objects
US8651888B2 (en) * 2011-09-13 2014-02-18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9827B2 (ja) * 2000-10-17 2004-10-2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377104A (zh) * 2001-03-23 2002-10-30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扁平电缆用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1276964A (zh) * 2007-03-27 2008-10-0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缆连接器
CN101969157A (zh) * 2009-07-27 2011-02-09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255185A (zh) * 2010-04-08 2011-11-2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15002094A (ja) * 2013-06-17 2015-01-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端末接続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97996A (ja) 2017-06-01
US20180323546A1 (en) 2018-11-08
CN108475866A (zh) 2018-08-31
WO2017086475A1 (ja) 2017-05-26
KR102086647B1 (ko) 2020-03-09
KR20180061369A (ko) 2018-06-07
US10594084B2 (en) 2020-03-17
JP6655364B2 (ja) 2020-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5866B (zh) 连接器
JP3903338B2 (ja) Fpc用コネクタ
JP5645312B2 (ja) コネクタ
US7179107B2 (en) Connector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KR100885862B1 (ko) 전기 커넥터
JP5739104B2 (ja) コネクタ
JP4054741B2 (ja) 低背型fpc用zifコネクタ
JP2008153059A (ja) コネクタ
JP5746953B2 (ja) コネクタ
JP4054740B2 (ja) Fpc用zifコネクタ
JP2013178892A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WO2009093566A1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17138575A1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20100068919A1 (en) Cable connector
US9590335B1 (en) Connector
US7390213B2 (en)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electrical contacts
JP4329902B2 (ja) コネクタ
US9281593B2 (en) Connector which is reduced in possibility of damage due to warping of a connection object without decreasing the insertability of the connection object
JP431533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22024546A1 (ja) レセプタクル及びコネクタ
JP4329903B2 (ja) コネクタ
JP4768873B2 (ja) コネクタ
JP4993529B2 (ja) コネクタ
JP4644719B2 (ja) コネクタ
WO2009017699A1 (en) Cable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