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8440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8440A
CN102148440A CN2010105882289A CN201010588228A CN102148440A CN 102148440 A CN102148440 A CN 102148440A CN 2010105882289 A CN2010105882289 A CN 2010105882289A CN 201010588228 A CN201010588228 A CN 201010588228A CN 102148440 A CN102148440 A CN 102148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connector
contact
contact element
fp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882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胜井正义
大类和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48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84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基板上的连接器,其包括外壳部件和接触部件,该外壳部件具有其中插入了电气器件的开口部分,而该接触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外壳部件中,将所述电气器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所述接触部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面对所述第一部分并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具有间隙,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被弹性支撑,并且通过所述第二部分来支持所述第三部分。当所述第二部分通过将要插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间隙的推动部件被推动时,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电气器件的终端电接触。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文讨论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用于例如柔性扁平电缆(FFC)或柔性印刷电路(PFC)的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当前可用的用于例如柔性扁平电缆(FFC)和柔性印刷电路(PFC)的连接的连接器包括几种类型,例如,零插入力(ZIF)连接器、非ZIF连接器、直接连接器、直角连接器、顶触点连接器和底触点连接器。针对产品的结构、可使用性等从这些连接器中选出适当的连接器。
对于笔记本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或诸如蜂窝电话的小型装置,针对产品厚度减小的要求迅速提高。对于连接器,同样也存在厚度减小的要求。具体地说,直角类型的连接器变得普遍,这是因为这样的连接器有利于厚度减小。图1A至1C以及图2是示出了传统的直角类型的连接器的截面图。以下将参照图1A至1C以及图2来说明传统的直角类型的连接器的代表性示例。
图1A简要示出了非ZIF、顶触点、直角类型的连接器103。连接器103包括触点部件104和外壳105,并通过焊料102被固定到基板100。触点部件104是一体地形成的薄金属板。用绝缘树脂浇铸成外壳105,并且外壳105具有FPC插入孔105x。触点部件104压入嵌入到外壳105中从而被固定。
触点部件104主要包括触点部分104a、焊接部分104b、压嵌入部分104c以及支持及压嵌入部分104d(作为支持部分和压嵌入部分的部分)。触点部分104a会电气连续至FPC 101。焊接部分104b使得触点部件104通过焊料102固定到基板100,并且与基板100电连接。FPC 101通过触点部分104a和焊接部分104b与基板100电连接。压嵌入部分104c和支持及压嵌入部分104d将触点部件104和外壳105固定在一起。
支持及压嵌入部分104d还接收在触点部分104a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104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更具体地说,当按照箭头A所示的方向将FPC 101插入FPC插入孔105x时,触点部分104a向上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104中。当触点部分104a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104中时产生反作用力。因而,需要接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部分。如果不提供接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部分,则反作用力可能被施加在焊接部分104b上,并且焊料102可能从基板100分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提供支持及压嵌入部分104d来通过支持及压嵌入部分104d接收在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104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而防止该反作用力施加于焊接部分104b。
图1B简要示出了ZIF、顶触点、直角类型的连接器203。该连接器203包括触点部件204、外壳205和致动器206,并通过焊料102被固定到基板100。触点部件204是一体地形成的薄金属板。用绝缘树脂浇铸成外壳205,并且外壳205具有FPC插入孔205x。触点部件204压入嵌入到外壳205中从而被固定。致动器206按照箭头B指示的方向被可移动地固定到外壳205。当致动器206按照箭头B指示的方向操作(运动)时,致动器206使得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204。连接器203是前翻转类型,其中,在接近FPC插入孔205x的位置处提供致动器206。
触点部件204主要包括触点部分204a、焊接部分204b、压嵌入部分204c以及支持及压嵌入部分204d(作为支持部分和压嵌入部分的部分)。触点部分204a会电气连续至FPC 101。焊接部分204b使得触点部件204通过焊料102固定到基板100,并且与基板100电连接。FPC 101通过触点部分204a和焊接部分204b与基板100电连接。压嵌入部分204c和支持及压嵌入部分204d将触点部件204和外壳205固定在一起。
支持及压嵌入部分204d还接收在触点部分204d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204中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更具体地说,当按照箭头A所示的方向将FPC 101插入FPC插入孔205x并且致动器206按照箭头B所示的方向围绕支持点C旋转时,触点部分204a向上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204中。当触点部分204a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204中时产生反作用力。因而,需要接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部分。如果不提供接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部分,则反作用力可能被施加在焊接部分204b上,并且焊料102可能从基板100分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提供支持及压嵌入部分204d来通过支持及压嵌入部分204d接收在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204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并防止该反作用力施加于焊接部分204b。
图1C简要示出了ZIF、顶触点、直角类型的连接器303。该连接器303包括触点部件304、外壳305和致动器306,并通过焊料102被固定到基板100。触点部件304是一体地形成的薄金属板。用绝缘树脂浇铸成外壳305,并且外壳305具有FPC插入孔305x。触点部件304压入嵌入到外壳305中从而被固定。致动器306按照箭头C指示的方向被可旋转地固定到外壳305。当致动器306按照箭头C指示的方向操作(旋转)时,致动器306使得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304。连接器303是后翻转类型,其中,在远离FPC插入孔305x的位置处提供致动器306。
触点部件304主要包括触点部分304a、焊接部分304b、压嵌入部分304c以及支持及压嵌入部分304d(作为支持部分和压嵌入部分的部分)。触点部分304a会电气连续至FPC 101。焊接部分304b使得触点部件304通过焊料102固定到基板100,并且与基板100电连接。FPC 101通过触点部分304a和焊接部分304b与基板100电连接。压嵌入部分304c和支持及压嵌入部分304d将触点部件304和外壳305固定在一起。
支持及压嵌入部分304d还接收在触点部分304d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304中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更具体地说,当按照箭头A所示的方向将FPC 101插入FPC插入孔305x并且致动器306按照箭头C所示的方向旋转时,触点部分304a向上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304。当触点部分304a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304时产生反作用力。因而,需要接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部分。如果不提供接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部分,则反作用力可能被施加在焊接部分304b上,并且焊料102可能从基板100分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提供支持及压嵌入部分304d来通过支持及压嵌入部分304d接收在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304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并防止该反作用力施加于焊接部分304b。
图2简要示出了ZIF、底触点、直角类型的连接器403。该连接器403包括触点部件404、外壳405和致动器406,并通过焊料102被固定到基板100。触点部件404是一体地形成的薄金属板。用绝缘树脂浇铸成外壳405,并且外壳405具有FPC插入孔405x。触点部件404压入嵌入到外壳405中从而被固定。致动器406可按照箭头D指示的方向移动。当致动器406按照箭头D指示的方向操作(移动)时,致动器406使得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404。
触点部件404主要包括触点部分404a、焊接部分404b、压嵌入部分404c、支持部分404d以及压力部分404e。触点部分404a变得电气连续至FPC 101。焊接部分404b使得触点部件404通过焊料102固定到基板100,并且与基板100电连接。FPC101通过触点部分404a和焊接部分404b与基板100电连接。压嵌入部分404c将触点部件404和外壳405固定在一起。当致动器406被插入压力部分404e和外壳405之间的区域时,致动器406推动压力部分404e。结果,压力部分404e按照箭头E所示的方向移动。
支持部分404d还接收在触点部分404a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404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更具体地说,当按照箭头A所示的方向将FPC 101插入FPC插入孔405x并且致动器406按照箭头D所示的方向移动时,压力部分404e按照箭头E所示的方向移动,触点部分404a向上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404。当触点部分404a移动并且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404中时产生反作用力。因而,需要接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部分。如果不提供接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部分,则反作用力可能被施加在焊接部分404b上,并且焊料102可能从基板100分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提供支持部分404d来通过支持部分404d接收在FPC 101嵌入到触点部件404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并防止该反作用力施加于焊接部分404b。
应当注意的是,图2所示的连接器403具有特殊的结构。致动器的支持点通常作用于触点部件。
日本实用新型登记公开No.7-18386中公开了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
以上参照图1A至1C以及图2说明了非ZIF(图1A)、ZIF(图1B、图1C、图2)的直角连接器。非ZIF类型的连接器有利于减小厚度,这是因为该连接器不包括致动器。然而,由于在插入FPC时从触点部件的末端向FPC施加压力,所以,难以插入FPC(可使用性降低)。相反,ZIF类型的连接器在插入FPC时没有困难(可使用性不会下降)。因此,针对ZIF类型的连接器,对于厚度减小的要求增加。
并且,如上参照图1A至图1C以及图2所示,作为支持部分接收当FPC嵌入到触点部件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结果,传统的直角连接器具有获取FPC和触点部件之间的接触压力的结构。
关于图1A至图1C和图2所示的传统的直角连接器,在平面图中,支持部分的纵向方向大致与插入FPC插入孔的FPC的纵向方向平行,并且支持部分的一部分与插入FPC插入孔的FPC的一部分重叠。因此,连接器的厚度增加了支持部分的厚度那么多。也就是说,支持部分的结构妨碍了连接器的厚度减小。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小了厚度的连接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将安装在基板上的连接器包括外壳部件和接触部件,该外壳部件具有其中将插入电气器件的开口部分,而该接触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外壳部件中,将所述电气器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所述接触部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面对所述第一部分并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具有间隙,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被弹性支撑,并且通过所述第二部分来支撑所述第三部分。当所述第二部分被将要插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间隙的推动部件被推动时,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电气器件的端子电接触。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C是示出了传统的直角类型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了传统的直角类型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连接器的右视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8是沿着图4的线VIII-VIII的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点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点部件的右视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右视图。
图13是解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操作的视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的致动器的右视图。
图16是解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的致动器的操作的视图。
图17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致动器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致动器的右视图。
图19是解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致动器的操作的视图。
图20是解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致动器的操作的视图。
图21A至图21C是解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例的致动器的操作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附图中,有时候将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相同的组件,如果已经说明了所述组件,则省略对这种组件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前视图。图5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平面图。图6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右视图。图7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后视图。图8是沿着图4的线VIII-VIII的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点部件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触点部件的右视图。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右视图。图13是解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操作的视图。
参照图3至图8,连接器10是包括外壳11、触点部件12和致动器13的ZIF、顶触点、直角连接器。例如,连接器10是具有九个触点部件12的九针脚连接器。然而,触点部件12的数目不限于九个,而是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确定。
用绝缘树脂来浇铸外壳11,例如,外壳11具有扁平盒的形状。外壳11具有第一插入孔11x和第二插入孔11y。例如,作为具有导电部分的连接部件的柔性扁平电缆(FFC)或柔性印刷电路(FPC)被插入第一插入孔11x。致动器13被插入第二插入孔11y。外壳11还具有在X方向以大致规则的螺距(例如,0.3mm螺距)并排设置的九个第三插入孔11z。触点部件12被插入第三插入孔11z。当触点部件12被从外壳11的后表面侧(即,与第一插入孔11x相对的一侧)插入(压入嵌入到)第三插入孔11z时,触点部件12可被固定到外壳11。在下文的说明中,例如,使用柔性印刷电路(FPC);然而,该说明与即使使用柔性扁平电缆(FFC)等的情况类似。
参照图3至图10,触点部件12是在FPC被插入第一插入孔11x时变得电气连续至FPC的导电终端。例如,各个触点部件12是宽度约为0.2mm的金属板。例如,可以通过冲压包含磷青铜的薄金属板来形成触点部件12。触点部件12主要包括触点部分12a、焊接部分12b、第一压嵌入部分12c、第二压嵌入部分12d、支持部分12e以及压力部分12f。触点部件12还具有突出部分12g,从而面对压力部分12f。
触点部件12的触点部分12a和第二压嵌入部分12d以弯曲的方式或者具体地说以大致S形彼此耦接。因此,触点部件12具有有弹簧功能的容易弯曲的形式。如果第一压嵌入部分12c和第二压嵌入部分12d被固定,则能够通过箭头E所示的方向的小的作用力使压力部分12f发生弹性位移。当压力部分12f在箭头E所示的方向发生弹性位移时,触点部分12a相应地在箭头E所示的方向发生弹性位移。该弹性位移表示压力部分12f等仅在外力施加于压力部分12f时发生位移,并且压力部分12f在外力消除时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触点部分12a变得电气连续至被插入第一插入孔11x的FPC。焊接部分12b导致触点部件12通过焊料固定到基板等,并与该基板等电连接。被插入到第一插入孔11x中的FPC通过触点部分12a和焊接部分12b与该基板等电连接。第一压嵌入部分12c和第二压嵌入部分12d将触点部件12固定到外壳11。支持部分12e接收当触点部分12a发生弹性位移并且被插入到第一插入孔11x中的FPC嵌入到触点部件12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这将在下文详细说明。
参照图3至图12,致动器13包括板状的停止器部分13b和从该停止器部分13b的一个表面突出的楔状的插入部分13a。插入部分13a的前表面(或者与触点部件12的压力部分12f接触的表面)具有第二凹陷13d。并且,插入部分13a的后表面(或者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相接触的表面)具有第一凹陷13c。插入部分13a被插入到支持部分12e和压力部分12f之间的间隙中。当致动器13被锁时,压力部分12f相对于支持部分12e发生弹性位移。致动器13的材料可以是例如绝缘树脂。在本说明书中,“楔状插入部分”代表具有其中宽度的至少一部分从接近停止器部分的位置向远离停止器部分的位置逐渐减少的形状的插入部分。由于在连接器10中配置包括楔形部分的致动器13,连接器10的占用面积可以小于配置了具有翻转结构的致动器的情况。
在插入部分13a被插入第二插入孔11y的状态下,致动器13可在Z方向中移动。当致动器13在停止器部分13b接触外壳11之前按照箭头D所示的方向中操作(移动)时,第一凹陷13c和第二凹陷13d由于弹性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和压力部分12f接合并嵌入到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和压力部分12f。因此,致动器13被锁。如果致动器13在FPC被插入第一插入孔11x的状态下被锁,则FPC(连接部件的导电部分)以预定的压力和触点部件12相接触并且接触状态得到保持。下文中,可以将FPC以预定的压力和触点部件12相接触并且接触状态得到保持的状态称为压力接触状态。
由于配置锁结构使得致动器13的第一凹陷13c和第二凹陷13d嵌入到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和压力部分12f,因而当致动器13被锁时,出现点击的感觉。因此,可以在工作中识别出嵌入状态(致动器13是否被锁)。图3至图8示出致动器13被锁的状态。
以下将参照图3至图13更详细地说明致动器的操作。首先,按照箭头G所示的方向操作(移动)致动器13,使得致动器13解锁。然后,FPC 101被按照箭头A所示的方向插入外壳11的第一插入孔11x。在致动器13被解锁的状态中,触点部件12的触点部分12a被设置在触点部分12a不与被插入第一插入孔11x的FPC 101相接触的位置处。换言之,在致动器13被解锁的状态下,能够零插入力地将FPC 101插入第一插入孔11x。
然后,按照箭头D所示的方向操作(移动)致动器13,致动器13的第一凹陷13c和第二凹陷13d嵌入到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和压力部分12f,并且致动器13被锁。此时,触点部件12的压力部分12f按照箭头E所示的方向弹性位移,从而触点部件12的触点部分12a相应地按照箭头F所示的方向弹性位移。并且,此时,按照箭头F所示的方向的旋转力被施加于触点部件12的触点部分12a。在触点部件12和FPC 101之间提供接触力,并且使FPC 101和触点部件12进入压力接触状态。
当触点部分12a发生弹性位移并且FPC 101和触点部件12进入压力接触状态时产生反作用力。因此,需要接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部分。如果不提供接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的部分,则反作用力可能被施加在焊接部分12b上,并且如果焊接部分12b被焊料固定到基板等,则焊料可能从基板等分离。为了避免这样,提供支持部分12e来通过支持部分12e接收在FPC 101和触点部件12进入压力接触状态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并防止该反作用力施加于焊接部分12b。
关于图1A至图1C和图2中任意一个图所示的传统的连接器,在平面图中,支持部分的纵向方向大致与插入FPC插入孔的FPC的纵向方向平行,并且支持部分的一部分与插入FPC插入孔的FPC的一部分重叠。支持部分的结构妨碍了连接器的厚度减小。
相反,关于连接器10,支持部分12e被固定到连接器10的后部(在接近外壳11的后表面的位置处),使得支持部分12e的纵向方向沿着连接器10的厚度方向(Z方向)延伸。也就是说,支持部分12e被固定在平面图中支持部分12e不与被插入外壳11的第一插入孔11x的FPC 101重叠的位置处。由于支持部分12e在平面图中不与被插入第一插入孔11x的FPC 101重叠,所以,相比传统的连接器的支持部分的位置,触点部分12a的位置比外壳11的底表面更低。因此,能够减小连接器10的厚度。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的支持部分被设置在连接器的后部(在接近外壳11的后表面的位置处)。并且,在连接器的后部(在接近外壳11的后表面的位置处)中配置致动器,该致动器通过预定的操作将转动力施加在触点部件的触点部分上,并在触点部件和FPC等之间提供接触力。结果,在平面图中,支持部分不与被插入连接器的FPC等相重叠。相比传统的连接器的支持部分的位置,该触点部分的位置比外壳的底表面更低。因此,能够减小连接器的厚度。
由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是ZIF类型的,所以,可以零插入力地将FPC等插入连接器。因此,当FPC等被插入连接器时,可使用性不会降低。
商业上可获得的ZIF、直角类型的连接器的最小总厚度约为0.65mm。如果使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支持部分的结构,则该厚度可以减小0.15mm,从而,该连接器的总厚度约为0.5mm。就具有这样的连接器的产品的尺寸和厚度逐渐减小的当前的情况而言,将总厚度减小约0.15mm具有重大的技术意义。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触点部件12包括突出部分12g和压力部分12f,而致动器13具有第一凹陷13c和第二凹陷13d。致动器13的第一凹陷13c和第二凹陷13d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和压力部分12f向配合。因此,致动器13被锁。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使用具有第一倾度23c和第二倾度23d的致动器23而不是致动器13。
图1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的致动器的立体图。图15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的致动器的右视图。图16是解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的致动器的操作的图。参照图14至图16,除了配置的是致动器23而不是致动器13之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的连接器20具有与连接器10类似的结构。具体地说,以下将主要说明连接器20的与连接器10不同的部分,省略连接器20的与连接器10等效的部分的说明。
致动器23包括板状的停止器部分23b和从该停止器部分23b的一个表面突出的楔状的插入部分23a。插入部分23a的前表面(或者与触点部件12的压力部分12f接触的表面)具有第二倾度23d。并且,插入部分23a的后表面(或者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相接触的表面)具有第一倾度23c。插入部分23a被插入到支持部分12e和压力部分12f之间的间隙中。当致动器23被锁时,压力部分12f相对于支持部分12e发生弹性位移。致动器23的材料可以是例如绝缘树脂。插入部分23a的宽度从接近停止器部分23b的位置向远离停止器部分23b的位置(在Y方向)逐渐增加,并且随后向远离停止器部分23b(在Y方向)的位置逐渐减少。因此,插入部分23a是“楔状插入部分”。由于在连接器20中配置包括楔形部分的致动器23,连接器20的占用面积(footprint)可以小于配置了具有翻转结构的致动器的情况。
在插入部分23a被插入第二插入孔11y的状态下,致动器23可在Z方向中移动。当致动器23在停止器部分23b接触外壳11之前按照箭头D所示的方向操作(移动)时,由第一倾度23c和停止器部分23b的下表面限定的凹陷以及由第二倾度23d和停止部分23b的下表面限定的凹陷由于弹性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和压力部分12f接合并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和压力部分12f相配合。因此,致动器23被锁。如果致动器23在FPC被插入第一插入孔11x的状态下被锁,则FPC以预定的压力和触点部件12相接触并且接触状态得到保持。
由于配置锁结构使得由停止器部分23b的下表面和致动器23的第一倾度23c限定的凹陷以及由停止部分23b的下表面和致动器23的第二倾度23d限定的凹陷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和压力部分12f相配合,当致动器23被锁时,出现点击的感觉。因此,可以在工作中识别出嵌入状态(致动器23是否被锁)。
接着,将更详细地说明致动器23的操作。首先,按照箭头G所示的方向操作(移动)致动器23,使得致动器23解锁。然后,FPC 101被按照箭头A所示的方向插入外壳11的第一插入孔11x。在致动器23被解锁的状态中,触点部件12的触点部分12a被设置在触点部分12a不与被插入第一插入孔11x的FPC 101相接触的位置处。换言之,在致动器23被解锁的状态下,能够通过零插入力将FPC 101插入第一插入孔11x。
然后,按照箭头D所示的方向操作(移动)致动器23,致动器23的第一倾度23c和第二倾度23d与由停止器23b的下表面以及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和压力部分12f限定的凹陷相配合,并且致动器23被锁。此时,触点部件12的压力部分12f按照箭头E所示的方向弹性位移,从而触点部件12的触点部分12a相应地按照箭头F所示的方向弹性位移。并且,此时,按照箭头F所示的方向的转动力被施加于触点部件12的触点部分12a。在触点部件12和FPC 101之间提供了接触力,并且使FPC 101和触点部件12进入压力接触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使用具有第一倾度和第二倾度的致动器的连接器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的优点。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使用形状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型例的致动器。除了锁机构之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致动器包括防止致动器被从外壳中抽出的抽出防止部分。
图17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致动器的立体图。图18是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致动器的右视图。图19和图20是解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致动器的操作的视图。参照图17至图20,除了配置的是致动器33而不是致动器13并且外壳11具有凹槽11w之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连接器30具有与连接器10类似的结构。具体地说,以下将主要说明连接器30的与连接器10不同的部分,省略了连接器30的与连接器10等效的部分的说明。
致动器33包括板状的停止器部分33b和从该停止器部分33b的一个表面突出的楔状的插入部分33a。插入部分33a被插入到支持部分12e和压力部分12f之间的间隙中。当致动器33被锁时,压力部分12f相对于支持部分12e发生弹性位移。致动器33的材料可以是例如绝缘树脂。插入部分33a具有其中的宽度部分从接近停止器部分33b的位置向远离停止器部分33b的位置(在Y方向)逐渐减小的形状。因此,插入部分33a是“楔状插入部分”。由于在连接器30中配置包括楔形部分的致动器33,因而连接器30的占用面积可以小于配置了具有翻转结构的致动器的情况。
插入部分33a的前表面(或者与触点部件12的压力部分12f相接触的表面)具有第一倾度33c和第二倾度33d。第一倾度33c被设置为使得插入部分33a的宽度从一端(接近停止器部分33b)向另一端(接近压嵌入部分12d)逐渐减小。第二倾度33d被设置为使得插入部分33a的宽度从具有最小宽度的部分(在Y方向)向另一端(接近压嵌入部分12d)逐渐减小。插入部分33a的后表面(或者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相接触的表面)是大致在Z方向上延伸的垂直表面,并具有凹陷33e。
相比插入部分33a,致动器33的纵向方向(X方向)上的停止器部分33b的两端在X方向上突出(此后,将突出部分称为停止器部分33b的突出部分)。停止器部分33b的突出部分在致动器33被锁时嵌入到外壳11的凹槽11w。提供其中停止器部分33b的突出部分嵌入到凹槽11w的结构,以防止致动器33在致动器33被按压入外壳11中时被过深地插入外壳11。并且,通过手动地保持停止器部分33b的突出部分并且提升突出部分,能够解锁致动器33。
在插入部分33a被插入第二插入孔11y的状态下,致动器33可在Z方向中移动。当致动器33在停止器部分33b的突出部分接触外壳11的凹槽11w之前按照箭头D所示的方向操作(移动)时,第一倾度33c接触触点部件12的压力部分12f,并使得压力部分12f在箭头E所示的方向上弹性移动。此时,凹陷33e由于弹性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接合,并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相配合。因此,致动器33被锁。如果致动器33在FPC被插入第一插入孔11x的状态下被锁,则FPC以预定的压力和触点部件12相接触并且接触状态得到保持。此时,致动器33的后表面与支持部分12e紧密接触。从而,FPC和触点部件12被以预定的接触压力稳定地保持。
由于配置锁结构使得致动器33的凹陷33e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相配合,所以当致动器33被锁时,出现点击的感觉。因此,可以在工作期间识别出嵌入状态(致动器33是否被锁)。
接着,将更详细地说明致动器33的操作。首先,按照箭头G所示的方向操作(移动)致动器33,使得致动器33解锁。此时,致动器33的底部分的宽度W1大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和压力部分12f之间的最小距离W2,从而防止致动器33被从外壳11中抽出。也就是说,致动器33的底部分作为抽出防止部分。
然后,FPC 101被按照箭头A所示的方向插入外壳11的第一插入孔11x。在致动器33被解锁的状态中,触点部件12的触点部分12a被设置在触点部分12a不与被插入第一插入孔11x的FPC 101相接触的位置处。换言之,在致动器33被解锁的状态下,能够零插入力地将FPC 101插入第一插入孔11x。
然后,按照箭头D所示的方向操作(移动)致动器33,致动器33的凹槽33e与触点部件12的突出部分12g相配合,并且致动器33被锁。此时,第一倾度33c接触触点部件12的压力部分12f并且触点部件12的压力部分12f按照箭头E所示的方向弹性移动。从而触点部件12的触点部分12a相应地按照箭头F所示的方向弹性移动。并且,此时,按照箭头F所示的方向的转动力被施加于触点部件12的触点部分12a。在触点部件12和FPC 101之间提供接触力,并且使FPC 101和触点部件12进入压力接触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型例的使用具有第一倾度和第二倾度以及凹陷的致动器的连接器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的优点。此外,还实现了如下的优点。由于配置了抽出防止部分使得致动器的底部分的宽度大于触点部件的突出部分和压力部分之间的最小距离,能够防止致动器被解锁时从外壳中抽出该致动器。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例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例使用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致动器。
图21A至图21C是解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例的致动器的操作的视图。参照图21A至图21C,除了配置的是致动器43而不是致动器13之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例的连接器40具有与连接器10类似的结构。具体地说,以下将主要说明连接器40的与连接器10不同的部分,省略连接器40的与连接器10等效的部分的说明。
在连接器40中,除了致动器43是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从而在并排设置触点部件12的方向上具有弹性之外,致动器43的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3的结构类似。作为连接器40的组件,致动器43被放入回流炉。因此,致动器43使用具有一定抗热性而不会在回流温度(例如,245摄氏度)下变形的材料。在触点部件处产生的反作用力施加于支持部分和致动器43。因此,致动器43使用具有一定强度而不会由于反作用力发生永久形变的材料。优选地,可以从具有一定弹性、抗热性和强度的材料中选出致动器43的材料。例如,该材料可以是尼龙。
接着,将说明致动器43的操作。首先,参照图21A,按照箭头G所示的方向操作(移动)致动器43,使得致动器43解锁,并且,按照箭头A所示的方向将FPC101插入外壳11的第一插入孔11x。在致动器43被解锁的状态中,触点部件12的触点部分12a被设置在触点部分12a不与被插入第一插入孔11x的FPC 101相接触的位置处。换言之,在致动器43被解锁的状态下,能够以零插入力将FPC 101插入第一插入孔11x。
然后,按照箭头D所示的方向操作(移动)致动器43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由于致动器43由诸如尼龙的弹性材料制成,所以,致动器43被弯曲成弧形,致动器43的仅在纵向方向上的一端被锁。此外,在纵向方向上从致动器43的一端向另一端按照箭头D所示的方向逐渐操作(移动)致动起43。结果,致动器43像被拉上的拉链一样在纵向方向上从致动器43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被锁。最后,如图21C所示,致动器43被完全锁上。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型例使用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致动器的连接器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的优点。此外,还能够实现如下优点。由于使用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致动器,能够从一端逐渐锁上该致动器。因此,可以通过小的作用力来锁上致动器,能够增加可使用性。
近来,使用具有超过100个触点部件的多触点部件连接器。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致动器尤其可有效地用于多触点部件连接器。如果触点部件的数量增加(在多触点部件连接器的情况下),致动器可被分为多个片。
已经说明了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在权利要求所述的范围内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修改和变型。
例如,致动器23或33可以由类似致动器43的弹性材料制成。
本文陈述的所有示例和条件性语言都是为了教学目的,以帮助读者理解本发明以及由发明者贡献的概念,从而促进本领域的发展,并且,应解释为本发明不限于这样具体陈述的示例和条件,本说明中的这些示例的组织也不涉及本发明的优劣的展示。尽管已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应当理解,无需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可以得到各种变型、替换和改变。

Claims (10)

1.一种安装在基板上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外壳部件,所述外壳部件具有开口部分,在所述开口部分中将要插入电气器件;以及
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外壳部件中,将所述电气器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所述接触部件包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面对所述第一部分并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具有间隙,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被弹性支撑,以及
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被所述第二部分支撑,其中,当所述第二部分被将要插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间隙中的推动部件推动时,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电气器件的端子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当推动所述第二部分时,由所述推动部件以与由所述推动部件推动所述第一部分的反作用力相同的推动力来推动所述第二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部分被固定到所述外壳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部分被设置在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相反的一侧。
5.一种安装在基板上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外壳部件,所述外壳部件具有开口部分,所述开口部分中将要插入电气器件;
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外壳部件中,将所述电气器件与所述基板电连接,所述接触部件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面对所述第一部分并与所述第一部分之间具有间隙,并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被弹性支撑;以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由所述第二部分支撑;以及
推动部件,所述推动部件在被插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间隙中时,推动所述第二部分,使得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电气器件的端子电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各接触部件还包括:
第四部分,所述第四部分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所述第四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间隙一侧上延伸,以限定与所述间隙连通的空间,以及
所述推动部件包括:
接合部分,其将被插入所述空间,以及
停止部分,其将被设置在所述空间的外部,以阻止所述接合部分进入所述空间超过给定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第四部分在与所述间隙平行的方向上将所述空间限定为大于所述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推动部件还包括:
防止部分,所述防止部分被配置在所述接合部分上,以防止所述接合部分从所述空间出来,所述防止部分在与所述间隙平行的方向上大于所述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沿着在所述外壳部件中限定的线设置有多个所述接触部件,并且
所述推动部件沿着所述线延伸,以推动多个接触部件的多个所述第二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推动部件是柔性的,使得能够相对于各个接触部件逐个地附接或移除。
CN2010105882289A 2009-12-15 2010-12-14 连接器 Pending CN1021484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84378A JP2011129274A (ja) 2009-12-15 2009-12-15 コネクタ
JP2009-284378 2009-12-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8440A true CN102148440A (zh) 2011-08-10

Family

ID=44143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882289A Pending CN102148440A (zh) 2009-12-15 2010-12-14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43601A1 (zh)
JP (1) JP2011129274A (zh)
CN (1) CN10214844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99965A4 (en) 2013-05-23 2017-01-11 Rapid Diagnostek, Inc. Resonator sensor module system and method
EP3000177A4 (en) 2013-05-23 2016-12-28 Rapid Diagnostek Inc INTERCONNECTION DEVICE AND MODULE USING THE SAM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58561B2 (en) * 2005-06-20 2007-08-21 Ddk Ltd. Connector having a pivoting member with enhanced dust proofing
CN101345361A (zh) * 2007-07-13 2009-01-14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58561B2 (en) * 2005-06-20 2007-08-21 Ddk Ltd. Connector having a pivoting member with enhanced dust proofing
CN101345361A (zh) * 2007-07-13 2009-01-14 第一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29274A (ja) 2011-06-30
US20110143601A1 (en) 2011-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84219B2 (ja) コネクタ
US8651893B2 (en) Connector
US8113872B2 (en) Flat-cable connector, production process thereof, and locking device
CN101026274A (zh) 扁平型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2931536A (zh) 板连接器
EP2439819B1 (en) Connector
CN101490907B (zh) 电缆连接器
CN104054219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7950952B2 (en) FPC connector with rotating latch
CN1983733A (zh) 带有具有引导配套连接器插入和移除功能的壳体的连接器
JP2007179754A (ja) カム構造及び該カム構造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JP5501788B2 (ja) コネクタ
CN108604747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8475866A (zh) 连接器
KR100643181B1 (ko) 커넥터
CN102148440A (zh) 连接器
CN103430384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2195160A (zh) 连接器
JP3136567U (ja) カード挿入保護機能を有するコネクタ
JP5185543B2 (ja) コネクタ
JP6741200B2 (ja) コンタクト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コネクタ
JP4528605B2 (ja) コネクタ
JPH11185848A (ja) 平型柔軟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201142395Y (zh) 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JP4082705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