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10067B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10067B
CN102210067B CN200880131889XA CN200880131889A CN102210067B CN 102210067 B CN102210067 B CN 102210067B CN 200880131889X A CN200880131889X A CN 200880131889XA CN 200880131889 A CN200880131889 A CN 200880131889A CN 102210067 B CN102210067 B CN 1022100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action bars
electrical connector
insulation shell
elongate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3188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10067A (zh
Inventor
田川哲也
碇泰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Se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10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0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10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100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2933Comprising exclusively pivoting lev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3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dis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3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disengagement only comprising a hand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其具备操作杆,该操作杆具有由局部覆盖绝缘壳体的导电性外壳支承的两端部并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该连接器装置可靠地阻止操作杆的两端部从导电性外壳不期望地脱出。操作杆(16)的两端部(22a、22b)分别具有弯曲地与主体部(21)相连的伸长部分(23a、23b)和进一步与该伸长部分相连的末端部分(24a、24b),两端部分别以从绝缘壳体(13)的端部朝向中央部的第一方向延伸,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移位,从而在末端部分与伸长部分的边界形成阶梯部(25a、25b),当两端部在由支承机构(30a、30b)支承的基础上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所具备的卡定部(32a、32b)与阶梯部卡合,从而阻止两端部从支承机构脱出。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装置,在连结有电缆或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等的基础上,例如处于与安装于硬性印刷电路板等主基板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嵌合的状态,实现电缆或FPC等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电连接。
背景技术
当将多个较细的电缆或较小型的FPC电连接于安装有各种电气部件的硬性印刷电路板等主基板时,大多使用第一连接器装置和第二连接器装置,所述第一连接器装置作为与多个电缆或FPC连结的电缆等侧连接器装置,所述第二连接器装置作为基板侧连接器装置,安装于主基板而与主基板电连接,处于与第一连接器装置嵌合的状态。从第一连接器装置来看,第二连接器装置成为对于第一连接器装置而言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从第二连接器装置来看,第一连接器装置成为对于第二连接器装置而言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器装置例如构成插头连接器,具备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设有作为嵌合凸部的嵌合部,在该嵌合部排列配置有与多个电缆等电连接的多个导电触头的部分。进而,第一连接器装置通常具备金属板材制的导电性外壳或导电性罩,该导电性外壳或导电性罩局部覆盖绝缘壳体以应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并且,第一连接器装置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即第二连接器装置例如构成插座连接器,具备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设有作为嵌合凹部的嵌合部,该嵌合凹部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装置的绝缘壳体的嵌合部嵌合,在该第二连接器装置的绝缘壳体的嵌合部排列配置有与主基板电连接的各自的一端部为端子部的多个导电触头的部分。进而,第二连接器装置也通常具备金属板材制的导电性外壳或导电性罩,该导电性外壳或导电性罩局部覆盖绝缘壳体以应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这样,当设置在第一连接器装置的绝缘壳体的嵌合部处于与设置在第二连接器装置的绝缘壳体的嵌合部嵌合的状态时,第一连接器装置中的多个导电触头分别与第二连接器装置中的多个导电触头接触连接。
在如上所述的作为电缆等侧连接器装置的第一连接器装置和作为基板侧连接器装置的第二连接器装置中,例如在第二连接器装置安装于主基板的基础上,当在连结有多个电缆或柔性印刷电路板的第一连接器装置的绝缘壳体上设置的嵌合部处于与在第二连接器装置的绝缘壳体上设置的嵌合部嵌合的状态时,要求适当地维持该嵌合状态。对于如这种第一连接器装置和第二连接器装置那样在设于各自的绝缘壳体的嵌合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使用的两个连接器装置,以往有多种用于适当地维持各自的嵌合部的嵌合状态的对策。
作为这种对策之一,提出有这样的对策:具备操作杆或操作棒,该操作杆或操作棒使在各自的绝缘壳体设有嵌合部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器装置中的一方能够相对于其绝缘壳体转动,当在第一连接器装置的绝缘壳体和第二连接器装置的绝缘壳体上分别设置的嵌合部处于相互嵌合的状态时,对第一和第二连接器装置中的一方所具备的操作杆或操作棒进行转动操作,而与作为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和第二连接器装置中的另一方的绝缘壳体卡合,由此阻止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连接器装置中的另一方的绝缘壳体的嵌合部从设置在第一和第二连接器装置中的一方的绝缘壳体的嵌合部脱出的情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应用了上述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那样的以往提出的对策的现有的连接器装置中,设于第一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嵌合凸部与设于作为对方侧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嵌合凹部相互嵌合,在此基础上,第一连接器在带有局部覆盖外表面的导电性外壳的绝缘壳体上设有能够转动的操作杆(锁定杆),并且,第二连接器在局部覆盖绝缘壳体的外表面的导电性外壳上设有锁定卡定部,该锁定卡定部卡定第一连接器所具备的操作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于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操作杆由棒状部件构成,具有包括中央部分的主操作部和配置于主操作部两端的一对端部。所述主操作部和一对端部中,一对端部形成为从主操作部的两端分别折回从而各自的末端部分相互对置,构成一对旋转轴部,这一对旋转轴部分别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以游嵌状态插入并安装于绝缘壳体的纵长方向的两端部分。另一方面,设置在第二连接器的导电性外壳的锁定卡定部构成通过使导电性外壳的一部分(压紧部)切出立起而形成的悬臂构造的弹簧状部件。
进而,当设于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嵌合凸部与设于第二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嵌合凹部处于相互嵌合状态时,对设于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操作杆进行转动操作,使得其主操作部与第二连接器的绝缘壳体中的位于嵌合凹部的相反侧的部分接近,并越过该部分而卡合于设置在第二连接器的导电性外壳的锁定卡定部。由此,操作杆的主操作部由锁定卡定部卡定,从而维持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与第二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相互抵接的状态,阻止设于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嵌合凸部从设于第二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嵌合凹部脱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12700号公报(第4~6页,图1~5)。
在上述以往的连接器装置中,当分别设于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和第二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嵌合部处于相互嵌合状态时,操作杆的主操作部由设于第二连接器的导电性外壳的锁定卡定部卡定,该操作杆的一对端部所构成的一对旋转轴部分别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以游嵌状态插入并安装于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纵长方向的两端部分。因此,该操作杆的构成一对旋转轴部的一对端部分别在向朝向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外侧的方向移位时,容易从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脱出。因此,当使该一对端部两者或一方向朝向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外侧的方向移位的外力作用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上的操作杆时,该端部有可能从第一连接器不期望地脱出,使得操作杆无法发挥本来的作用。
并且,在上述以往的连接器装置中,设于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操作杆的一对端部所构成的一对旋转轴部分别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以游嵌状态插入并安装于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的纵长方向的两端部分,由此,该操作杆的主操作部与第二连接器的绝缘壳体中的位于嵌合凹部的相反侧的部分接近,并越过该部分而卡合于设置在第二连接器的导电性外壳的锁定卡定部时,在一对端部所构成的一对旋转轴部分别与这一对旋转轴部以游嵌状态所插入的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壳体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操作杆的主操作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形成有间隙,产生操作杆“晃动”并且还发出异常噪音这样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该连接器装置具备:绝缘壳体;局部覆盖绝缘壳体的导电性外壳;嵌合部,其设置于绝缘壳体并配置有多个导电触头,获得与设置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绝缘壳体的对方侧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从而使多个导电触头处于与配置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多个导电触头连接的状态;以及操作杆,其以两端部支承于导电性外壳的方式设置,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以维持设于绝缘壳体的嵌合部与对方侧嵌合部的嵌合状态,该连接器装置能够可靠地阻止操作杆的两端部从导电性外壳不期望地脱出,进而还能够可靠地避免在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的操作杆和对方侧连接器装置之间形成间隙从而操作杆“晃动”的状态。
本发明即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中任一方面记载的连接器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连接器装置构成为具备: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设有第二嵌合部,该第二嵌合部处于与设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多个第二导电触头,其以具有排列配置于第二嵌合部的部分的方式配置于绝缘壳体,当第二嵌合部处于与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时,所述多个第二导电触头与配置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多个第一导电触头连接;导电性外壳,其局部覆盖绝缘壳体;以及操作杆,其具有主体部和分别连结于该主体部的两端的一对端部,一对端部由设于导电性外壳的一对支承机构分别支承而能够相对于绝缘壳体转动,当第二嵌合部处于与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时,该操作杆被转动操作,从而主体部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分别具有弯曲地与主体部相连的伸长部分和进一步与该伸长部分相连的末端部分,一对端部作为整体以从绝缘壳体的端部朝向中央部的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移位或突出,当一对端部在由支承机构支承的基础上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所具备的卡定部与末端部分卡合,从而阻止端部从支承机构脱出。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操作杆的形成一对端部的每个的伸长部分和末端部分在由设于导电性外壳的支承机构支承的基础上构成作用力赋予部,该作用力赋予部对处于主体部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的状态的操作杆作用使主体部被按压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方向的作用力。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分别形成为,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移位,从而在末端部分与伸长部分的边界形成阶梯部,由此,当一对端部在由支承机构支承的基础上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即以从绝缘壳体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所具备的卡定部与阶梯部卡合,从而阻止端部从支承机构脱出。
进而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分别形成为,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地突出,或者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分别形成为,末端部分在与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被压扁,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以及第一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突出。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操作杆具有主体部和分别连结于该主体部的两端的一对端部,一对端部由设于导电性外壳的一对支承机构分别支承而能够转动,当设于绝缘壳体的第二嵌合部处于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时,该操作杆被转动操作,从而处于主体部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的状态,该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分别具有弯曲地与主体部相连的伸长部分和进一步与该伸长部分相连的末端部分,一对端部作为整体以从绝缘壳体的端部朝向中央部的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移位或突出。由此,当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分别在由支承机构支承的基础上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所具备的卡定部与末端部分卡合,从而阻止端部从支承机构脱出。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形成由设于导电性外壳的支承机构支承的操作杆的一对端部的每个的伸长部分和末端部分对如下的操作杆作用使主体部被按压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方向的作用力:该操作杆在第二嵌合部处于与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时被转动操作,从而使主体部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所述操作杆的形成一对端部的每个的伸长部分和末端部分例如是通过如下方式对操作杆赋予作用力的:设于导电性外壳的一对支承机构除了分别具有卡定部外,还分别具有保持部,该保持部以如下状态对操作杆的形成一对端部的每个的伸长部分和末端部分进行保持:允许使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的平行移位方向与操作杆的转动操作对应地变化。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各自的末端部分形成为,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移位,从而在末端部分与伸长部分的边界形成阶梯部,由此,当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分别在由支承机构支承的基础上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所具备的卡定部与末端部分所形成的阶梯部卡合,从而阻止端部从支承机构脱出。
特别是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或第六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中,通过使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或者使末端部分在与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被压扁,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以及第一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突出,由此获得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各自的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由设于导电性外壳的支承机构支承的操作杆的端部具有弯曲地与主体部相连的伸长部分和进一步与该伸长部分相连的末端部分,所述端部作为整体以从绝缘壳体的端部朝向中央部的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移位或突出,由此,当操作杆的端部在由支承机构支承的基础上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所具备的卡定部与末端部分卡合,从而阻止端部从支承机构脱出,因此,当对操作杆作用使该操作杆的端部向朝向绝缘壳体的外侧的方向移位的外力时,能够可靠地阻止该端部从导电性外壳不期望地脱出,能够将操作杆维持在发挥本来的作用的状态。
特别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形成由设于导电性外壳的支承机构支承的操作杆的一对端部的每个的伸长部分和末端部分对如下的操作杆作用使主体部被按压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方向的作用力:该操作杆在第二嵌合部处于与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时被转动操作,从而使主体部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因此,如上所述,当对操作杆作用使该操作杆的端部向朝向绝缘壳体的外侧的方向移位的外力时,也能够可靠地阻止该端部从导电性外壳不期望地脱出,能够将操作杆维持在发挥本来的作用的状态,不仅如此,而且还能够可靠地避免在使主体部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的操作杆和对方侧连接器装置之间形成间隙从而操作杆“晃动”的状态,进而,随之还能够避免由“晃动的”操作杆引起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各自的末端部分形成为,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移位,从而在末端部分与伸长部分的边界形成阶梯部,因此,所述阶梯部作为能够在收纳于较小的空间内的状态下可靠地与支承机构所具备的卡定部卡合的部分,容易地形成于操作杆的端部。进而,通过形成这样容易地形成并收纳于较小空间内的阶梯部的末端部分,能够可靠地阻止操作杆的端部从导电性外壳不期望地脱出,另外可靠地避免主体部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的操作杆“晃动”的状态,并且还能够避免由“晃动的”操作杆引起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或第六方面所记载的连接器装置,通过使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各自的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或者使末端部分在与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被压扁,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以及第一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突出,由此,所述末端部分相对于伸长部分向与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因此,所述末端部分作为能够在收纳于较小的空间内的状态下可靠地与支承机构所具备的卡定部卡合的部分,容易地形成于操作杆的端部。进而,通过形成这样容易地形成并收纳于较小空间内的阶梯部的末端部分,能够可靠地阻止操作杆的端部从导电性外壳不期望地脱出,另外可靠地避免主体部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的操作杆“晃动”的状态,并且还能够避免由“晃动的”操作杆引起的异常噪音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和与其连结的多个电缆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和与其连结的多个电缆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以单体示出图1和图2的连接器装置所具备的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4是放大图3所示的圆C1内进行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表示去掉了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的导电性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放大图5所示的圆C2内进行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表示沿着图1中的A-A线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沿着图2中的B-B线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构成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基板侧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构成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基板侧连接器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与图9和图10所示的基板侧连接器装置嵌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与图9和图10所示的基板侧连接器装置嵌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以单体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其它例所具备的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14是放大图13所示的圆C3内进行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放大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其它例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其它例中的一个剖面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其它例中的一个剖面的剖面图。
图18是以单体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又一其它例所具备的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19是放大图18所示的圆C4内进行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20是放大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又一其它例的一部分进行表示的放大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又一其它例中的一个剖面的剖面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又一其它例中的一个剖面的剖面图。
标号说明
11连接器装置;12同轴电缆;13、41绝缘壳体;14、42导电性外壳;15导电性罩;16、56、76操作杆;16A操作抓手;17嵌合凸部;18、44导电触头;19a、19b、59A、59B、79a、79b弯曲臂部;20、60、80连结部;21、61、81(操作杆16、56或76的)主体部;22a、22b、62a、62b、82a、82b(操作杆16、56或76的)端部;23a、23b、63a、63b、83a、83b伸长部分;24a、24b、64a、64b、84a、84b末端部分;25a、25b阶梯部;30a、30b支承机构;31a、31b保持部;32a、32b卡定部;35a、35b(导电性罩15的)端部;36a、36b抑止片部;37a、37b卡合突起;40基板侧连接器装置(对方侧连接器装置);43嵌合凹部;46a、46b卡合孔;47a、47b接地连接端子;48a、48b弹性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以下说明的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实施例1
图1和图2将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实施例1)和与其连结的多个电缆一起示出。
在图1和图2中,构成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11例如用作电缆等侧连接器装置,在电连结有多个同轴电缆12的基础上,例如与作为基板侧连接器装置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嵌合,该基板侧连接器装置以与设于作为硬性印刷电路板的基板的电路构成部电连接的方式安装于该基板。进而,连接器装置11具备:绝缘壳体13,其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导电性外壳14和导电性罩15,它们局部覆盖绝缘壳体13的外表面部以应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例如分别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材料弯曲而形成;以及操作杆16,其由金属棒状部件弯曲形成,并配设成能够相对于绝缘壳体13转动。
在绝缘壳体13中设有嵌合凸部17,该嵌合凸部17处于与设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基板侧连接器装置)的嵌合凹部嵌合的状态并沿着绝缘壳体13的纵长方向(由箭头L表示的方向,以下称为L方向。)延伸。并且,在绝缘壳体13上配设有多个导电触头18,多个导电触头18分别例如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弯曲而形成,各自的一部分沿着L方向排列配置于嵌合凸部17。
当嵌合凸部17处于与设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嵌合凹部嵌合的状态时,多个导电触头18的每个的配置于嵌合凸部17的部分与配设于该对方侧连接器装置而与基板电连接的多个导电触头中对应的触头接触连接,由此,多个导电触头18分别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中的多个导电触头连接。并且,在多个导电触头18中分别连接着多个同轴电缆12中对应的同轴电缆的信号导体。多个同轴电缆12各自的信号导体与导电触头18连接,并且多个同轴电缆12各自的接地导体与导电性外壳14和导电性罩15接触连接,从而多个同轴电缆12分别电连结于连接器装置11。
如图3以单体所示,操作杆16具有:通过沿着L方向延伸的连结部20连结一对弯曲臂部19a、19b而成的主体部21;以及分别连结于主体部21的两端的一对端部22a、22b。端部22a连结于形成主体部21的一端的弯曲臂部19a,具有弯曲地与弯曲臂部19a相连的伸长部分23a和进一步与伸长部分23a相连的末端部分24a,该端部22a在沿着L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同样,端部22b与形成主体部21的另一端的弯曲臂部19b连结,具有弯曲地与弯曲臂部19b相连的伸长部分23b和进一步与伸长部分23b相连的末端部分24b,该端部22b在沿着L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图4对图3所示的包围操作杆16的端部22a的圆C1内放大进行表示,如图4所示,操作杆16的端部22a所具有的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形成为,末端部分24a相对于伸长部分23a向与伸长部分23a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移位,从而在末端部分24a与伸长部分23a的边界形成阶梯部25a。因此,末端部分24a的中心轴方向与伸长部分23a的中心轴方向平行,由于伸长部分23a的中心轴方向处于沿着L方向的方向,因此,末端部分24a的中心轴方向也处于沿着L方向的方向。进而,如图4所示,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处于如下关系:相对于沿着L方向延伸的伸长部分23a的假想中心轴线26a,同样沿着L方向延伸的末端部分24a的假想中心轴线27a向与L方向正交的方向(由箭头S所示的方向,以下称为S方向。)进行了平行移位。
同样,操作杆16的端部22b所具有的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形成为,末端部分24b相对于伸长部分23b向与伸长部分23b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移位,从而在末端部分24b与伸长部分23b的边界形成阶梯部25b。因此,末端部分24b的中心轴方向与伸长部分23b的中心轴方向平行,由于伸长部分23b的中心轴方向处于沿着L方向的方向,因此,末端部分24b的中心轴方向也处于沿着L方向的方向。进而,虽然省略图示,但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处于如下关系:相对于沿着L方向延伸的伸长部分23b的假想中心轴线,同样沿着L方向延伸的末端部分24b的假想中心轴线向与L方向正交的S方向进行了平行移位。
在这样构成的操作杆16中,如图1和图2所示,这一对端部22a、22b、即如上所述具有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的端部22a以及具有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的端部22b分别由导电性外壳14中的L方向的两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所述端部22a、22b分别在沿着L方向的方向上,以从绝缘壳体13的端部朝向中央部的方向延伸,从而使各自的末端部分24a和24b相互对置。由此,操作杆16能够相对于绝缘壳体13转动。并且,在操作杆16的形成主体部21的连结部20中,安装有用于使操作杆16的转动操作容易的操作抓手16A。
导电性外壳14局部覆盖绝缘壳体13中的图1和图2中分别处于下侧的外表面(以下称为底面),并且,导电性罩15局部覆盖绝缘壳体13中的图1和图2中分别处于上侧的外表面(以下称为上表面)。进而,图5示出在连接器装置11连结有多个同轴电缆12的基础上去掉了导电性罩15的状态,如图5所示,在导电性外壳14的L方向的两端部设有一对支承机构30a和30b,这一对支承机构30a和30b分别将操作杆16的一对端部22a、22b支承为能够转动,即具有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的端部22a以及具有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的端部22b。
另外,如图5所示,多个同轴电缆12各自的信号导体12A与导电触头18连接,并且,多个同轴电缆12各自的接地导体12B与接地用共用导体13X连接。接地用共用导体13X与导电性外壳14和导电性罩15接触连接。
支承机构30a具备具有弹性的保持部31a,该保持部31a保持操作杆16的具有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的端部22a,并且,支承机构30b具备具有弹性的保持部31b,该保持部31b保持操作杆16的具有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的端部22b。操作杆16的一对端部22a和22b分别在沿着L方向的方向上,以从绝缘壳体13的端部朝向中央部的方向延伸,因此,支承这些端部22a和22b的支承机构30a和30b分别所具备的保持部31a和31b也分别沿着L方向延伸。进而,操作杆16以分别由保持部31a和31b保持的端部22a和22b为转动中心相对于绝缘壳体13转动,从而选择性地位于如下位置:如图1所示的、主体部21配置于与连接器装置11电连结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以及如图2所示的、主体部21配置于在绝缘壳体13上设置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
另外,在支承机构30a上具备卡定部32a,该卡定部32a与操作杆16的具有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的端部22a的阶梯部25a卡合而获得将端部22a卡定的状态,并且,在支承机构30b上具备卡定部32b,该卡定部32b与操作杆16的具有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的端部22b的阶梯部25b卡合而获得将端部22b卡定的状态。
图6对图5所示的包围包括操作杆16的端部22b和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一端部的支承机构30b在内的部分的圆C2内放大进行表示,如图6所示,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保持部31b形成有槽状部,该槽状部沿着L方向延伸,操作杆16的端部22b的包括伸长部分23b、末端部分24b和阶梯部25b的部分能够转动地配置于该槽状部中,并且,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形成有一对弯曲壁状部,所述一对弯曲壁状部在S方向上夹着操作杆16的端部22b的伸长部分23b而相互对置。支承机构30b具备的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对配置于该槽状部中的端部22b的包括伸长部分23b、末端部分24b和阶梯部25b的部分进行S方向上的位置限制。并且,支承机构30b具备的卡定部32b所形成的弯曲壁状部的L方向的靠保持部31b侧的端面成为与端部22b的阶梯部25b卡合的状态。
同样,支承机构30a具备的保持部31a形成有槽状部,该槽状部沿着L方向延伸,操作杆16的端部22a的包括伸长部分23a、末端部分24a和阶梯部25a的部分能够转动地配置于该槽状部中,并且,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形成有一对弯曲壁状部,所述一对弯曲壁状部在S方向上夹着操作杆16的端部22a的伸长部分23a而相互对置。支承机构30a具备的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对配置于该槽状部中的端部22a的包括伸长部分23a、末端部分24a和阶梯部25a的部分进行S方向上的位置限制。并且,支承机构30a具备的卡定部32a所形成的弯曲壁状部的L方向的靠保持部31a侧的端面成为与端部22a的阶梯部25a卡合的状态。
导电性罩15当如图1和图2所示形成为局部覆盖绝缘壳体13的上表面时,其L方向的两端部35a和35b分别覆盖支承机构30a和30b,所述支承机构30a和30b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L方向的两端部,并分别将操作杆16的一对端部22a和22b支承为能够转动。进而,在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两端部35a和35b分别设有抑止片部36a和36b,在两端部35a和35b分别覆盖支承机构30a和30b时,所述抑止片部36a和36b分别与由支承机构30a和30b支承的操作杆16的端部22a和22b抵接,发挥对端部22a和22b进行抑止的作用。这样,通过导电性罩15的两端部35a和35b分别覆盖支承机构30a和30b,来防止尘埃和异物侵入支承机构30a具备的保持部31a和卡定部32a各自的内部、以及支承机构30b具备的保持部31b和卡定部32b各自的内部。
并且,在导电性罩15的两端部35a和35b的附近设有卡合突起37a和37b,在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处于与设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嵌合凹部嵌合的状态时,所述卡合突起37a和37b与设置在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导电性外壳中的卡合孔卡合。卡合突起37a和37b分别形成在导电性罩15的一部分所形成的弹性片上,伴随弹性片的弹性变形,进行与设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导电性外壳的卡合孔的卡合、以及从该卡合孔的脱离。
这样,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具有弹性的保持部31a以如下状态对配置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中的操作杆16的形成端部22a的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进行保持:允许使末端部分24a相对于伸长部分23a的平行移位方向与操作杆16的转动操作对应地变化。同样,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具有弹性的保持部31b以如下状态对配置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中的操作杆16的形成端部22b的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进行保持:允许使末端部分24b相对于伸长部分23b的平行移位方向与操作杆16的转动操作对应地变化。
进而,如图1所示,当操作杆16相对于绝缘壳体13转动而处于主体部21配置在与连接器装置11电连结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时,如示出沿着图1所示的A-A线的剖面的图7所示,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中,形成由保持部31b保持的操作杆16的端部22b的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24b相对于伸长部分23b处于在S方向上向多个同轴电缆12侧进行了平行移位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23b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并且,末端部分24b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
这样,当对操作杆16施加使该操作杆16中的端部22b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2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b侧的端面与由端部22b的末端部分24b形成的阶梯部25b卡合,从而将阶梯部25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16的端部22b从支承机构30b脱出。
此时,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中,形成由保持部31a保持的操作杆16的端部22a的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也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24a相对于伸长部分23a处于在S方向上向多个同轴电缆12侧进行了平行移位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23a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并且末端部分24a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
这样,当对操作杆16施加使该操作杆16中的端部22a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22a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a侧的端面与由端部22a的末端部分24a形成的阶梯部25a卡合,从而将阶梯部25a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16的端部22a从支承机构30a脱出。
并且,如图2所示,当操作杆16相对于绝缘壳体13转动而使主体部21处于配置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时,如示出沿着图2所示的B-B线的剖面的图8所示,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中,形成由保持部31b保持的操作杆16的端部22b的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24b相对于伸长部分23b处于在S方向上向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相反的一侧)进行了平行移位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23b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24b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
这样,当对操作杆16施加使该操作杆16中的端部22b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2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b侧的端面与由端部22b的末端部分24b形成的阶梯部25b卡合,从而将阶梯部25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16的端部22b从支承机构30b脱出。
此时,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中,形成由保持部31a保持的操作杆16的端部22a的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也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24a相对于伸长部分23a处于在S方向上向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相反的一侧)进行了平行移位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23a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24a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
这样,当对操作杆16施加使该操作杆16中的端部22a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22a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a侧的端面与由端部22a的末端部分24a形成的阶梯部25a卡合,从而将阶梯部25a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16的端部22a从支承机构30a脱出。
另外,即使操作杆处于如下两个位置之间的转动位置:如图1所示的主体部21配置于与连接器装置11电连结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与如图2所示的主体部21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当对操作杆16施加使该操作杆16中的端部22a或端部22b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22a或端部2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也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a侧的端面与由端部22a的末端部分24a形成的阶梯部25a卡合,进而,设于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a的抑止片部36a与阶梯部25a卡合,从而将阶梯部25a卡定,并且,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b侧的端面与由端部22b的末端部分24b形成的阶梯部25b卡合,进而,设于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b的抑止片部36b与阶梯部25b卡合,从而将阶梯部25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16的端部22a或端部22b从支承机构30a或支承机构30b脱出。
图9(立体图)和图10(主视图)示出构成与连接器装置11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
在图9和图10中,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例如在以与设于作为硬性印刷电路板的基板的电路构成部电连接的方式安装于该基板的状态下与连接器装置11嵌合。进而,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具备:绝缘壳体41,其由合成树脂等树脂材料形成;以及导电性外壳42,其例如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板材料弯曲而形成,覆盖绝缘壳体41的外表面部的大部分,以应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
从绝缘壳体41的图10中的下方侧的面突出有定位用突起41a和41b,定位用突起41a和41b与在安装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基板中设置的通孔嵌合。
在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中设有嵌合凹部43,该嵌合凹部43处于与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嵌合凸部17嵌合的状态,并沿着绝缘壳体41的纵长方向(由箭头L’所示的方向,以下称为L’方向。)延伸。并且,在绝缘壳体41中配置有多个导电触头44,多个导电触头44分别例如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弯曲而形成,多个导电触头44沿着L’方向排列配置。进而,多个导电触头44各自的从绝缘壳体41向其外侧突出的一端形成连接端子,该连接端子与在安装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基板上设置的配线图案部连接。并且,多个导电触头44各自的另一端侧的部分配置于嵌合凹部43内,在连接器装置11的嵌合凸部17处于与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时,所述另一端侧的部分与配置于连接器装置11的多个导电触头18中对应的触头接触连接。
在导电性外壳42中,在L’方向的两端部45a和45b设有卡合孔46a和46b,在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处于与设于绝缘壳体41的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时,卡合孔46a和46b分别与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导电性罩15的卡合突起37a和37b卡合。
并且,在导电性外壳42中设有接地连接端子47a和47b,所述接地连接端子47a和47b在夹着排列配置的多个导电触头44的位置处从绝缘壳体41向其外部突出,与在安装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基板上设置的接地连接部连接。
另外,在导电性外壳42的端部45a设有弹性卡合部48a,在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处于与设于绝缘壳体41的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时,该弹性卡合部48a与连接器装置11具备的被转动操作的操作杆16中的弯曲臂部19a卡合。同样,在导电性外壳42的端部45b也设有弹性卡合部48b,在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处于与设于绝缘壳体41的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时,该弹性卡合部48b与连接器装置11具备的被转动操作的操作杆16中的弯曲臂部19b卡合。
在这种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中,多个导电触头44各自的一端与在安装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基板上设置的配线图案部连接,并且,接地连接端子47a和47b与在安装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基板上设置的接地连接部连接,成为以与设于基板的电路构成部电连接的方式安装于该基板的状态。
如图11所示,对于上述连接器装置11和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例如以与设于作为硬性印刷电路板的基板的电路构成部电连接的方式安装于该基板的状态下,设置在连接器装置11的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处于以伴随沿S方向的移动插入嵌合凹部43的方式而与该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所述嵌合凹部43设置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中,由此使连接器装置11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嵌合。此时,如图11所示,连接器装置11具备的操作杆16处于其主体部21配置于与连接器装置11电连结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在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插入到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的嵌合凹部43中而处于与该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时,设置在连接器装置11的导电性罩15的卡合突起37a和37b分别与设置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的卡合孔46a和46b卡合。由此,导电性罩15与导电性外壳42相互接触连接,并且保持连接器装置11中的嵌合凸部17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中的嵌合凹部43的嵌合状态。
然后,在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插入到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的嵌合凹部43中而处于与该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时,连接器装置11所具备的操作杆16从主体部21配置于与连接器装置11电连结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朝向使主体部21配置于设置在连接器装置11的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被转动操作,从而成为图12所示的状态。
在连接器装置11所具备的操作杆16成为图12所示的状态时,操作杆16的弯曲臂部19a和19b越过设置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上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各自的突出部而分别与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由此进行操作杆16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定位。
在操作杆16的弯曲臂部19a和19b分别与设置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上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时,操作杆16成为如下状态:该操作杆16的主体部21处于配置于设置在连接器装置11的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因此,参照图8如前面所述,在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中,形成由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保持部31b保持的操作杆16的端部22b的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23b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24b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并且,在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中,形成由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保持部31a保持的操作杆16的端部22a的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23a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24a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
由此,操作杆16的端部22a和22b从支承机构30a和30b分别具备的具有弹性的保持部31a和31b受到作用力,并将该作用力传递至操作杆16,所述作用力基于保持部31a和31b各自的弹性,并使操作杆16的由弯曲臂部19a和19b以及连结部20形成的主体部21向电连结于连接器装置11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移动。即,操作杆16的形成端部22a的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以及操作杆16的形成端部22b的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分别支承于支承机构30a和30b,在此基础上,对形成主体部21的弯曲臂部19a和19b分别与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的操作杆16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使主体部21向电连结于连接器装置11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移动。
所述操作杆16的端部22a和22b使操作杆16受到的作用力作为将操作杆16的主体部21按压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方向的作用力而作用于这样的操作杆16:形成主体部21的弯曲臂部19a和19b分别与设置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上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因此,操作杆16的形成端部22a的伸长部分23a和末端部分24a以及操作杆16的形成端部22b的伸长部分23b和末端部分24b在分别支承于支承机构30a和30b的基础上,构成作用力赋予部,该作用力赋予部对如下的操作杆16作用将操作杆16的主体部21按压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方向的作用力:在所述操作杆16中,形成主体部21的弯曲臂部19a和19b分别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
这样,在形成主体部21的弯曲臂部19a和19b分别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的操作杆16上,作用有将操作杆16的主体部21按压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可靠地避免在操作杆16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之间形成间隙而“晃动”的状态。
另外,当然在此基础上,如上所述,当对操作杆16施加使该操作杆16中的端部22a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22a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a侧的端面与由端部22a的末端部分24a形成的阶梯部25a卡合,从而将阶梯部25a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16的端部22a从支承机构30a脱出,并且,当对操作杆16施加使该操作杆16中的端部22b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2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b侧的端面与由端部22b的末端部分24b形成的阶梯部25b卡合,从而将阶梯部25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16的端部22b从支承机构30b脱出。
这样,操作杆16处于图12所示的位置,由此更稳定且可靠地维持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的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
接着,在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的嵌合凹部43脱出时,处于图12所示的位置的操作杆16被转动操作,形成该操作杆16的主体部21的弯曲臂部19a和19b越过设置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上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各自的突出部而解除与弹性卡合部48a和48b的卡合,从而处于图11所示的位置。然后,连接器装置11的整体向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离开的方向移动,设于连接器装置11的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的嵌合凹部43脱出。
在上述连接器装置11中,设于其导电性外壳14的一端部的支承机构30a构成为具备形成槽状部的保持部31a,并且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另一端部的支承机构30b构成为具备形成槽状部的保持部31b,但作为用于分别将操作杆16的端部22a和22b支承成能够转动并对它们施力的结构,支承机构30a和30b分别可以采用其它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2
图13以单体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其它例(实施例2)所具备的操作杆56。
具备图13所示的操作杆56的实施例2中除了操作杆56以外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连接器装置11)同样构成。因此,关于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同样构成的部分,省略整体的详细说明,作为与实施例1中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标号的部分,图示并说明了需要说明的部分。并且,在实施例2中,与实施例1的电连接的多个同轴电缆12同样的多个同轴电缆以与实施例1中电连接多个同轴电缆12的方式同样的方式电连接,另外,实施例2中,是以与实施例1中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嵌合的方式同样的方式嵌合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该基板侧连接器装置是与实施例1中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即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同样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
图13所示的操作杆56具有:通过沿着L方向(实施例2中的绝缘壳体的纵长方向,由箭头L表示。)延伸的连结部60连结一对弯曲臂部59a、59b而成的主体部61;以及分别连结于主体部61的两端的一对端部62a、62b。端部62a连结于形成主体部61的一端的弯曲臂部59a,具有弯曲地与弯曲臂部59a相连的伸长部分63a和进一步与伸长部分63a相连的末端部分64a,该端部62a整体上在沿着L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同样,端部62b与形成主体部61的另一端的弯曲臂部59b连结,具有弯曲地与弯曲臂部59b相连的伸长部分63b和进一步与伸长部分63b相连的末端部分64b,该端部62b整体上在沿着L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图14对图13所示的包围操作杆56的端部62a的圆C3内放大进行表示,如图14所示,操作杆56的端部62a所具有的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形成为,末端部分64a相对于伸长部分63a向与伸长部分63a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地突出。因此,末端部分64a的中心轴方向与伸长部分63a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由于伸长部分63a的中心轴方向处于沿着L方向的方向,因此,末端部分64a的中心轴方向处于沿着S方向(与L方向正交的方向,由箭头S表示。)的方向。进而,如图14所示,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处于如下关系:沿着L方向延伸的伸长部分63a的假想中心轴线66a与沿着S方向延伸的末端部分64a的假想中心轴线67a相互正交。
同样,操作杆56的端部62b所具有的伸长部分63b和末端部分64b形成为,末端部分64b相对于伸长部分63b向与伸长部分63b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地突出。因此,末端部分64b的中心轴方向与伸长部分63b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由于伸长部分63b的中心轴方向处于沿着L方向的方向,因此,末端部分64b的中心轴方向处于沿着S方向的方向。进而,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处于如下关系:沿着L方向延伸的伸长部分63a的假想中心轴线与沿着S方向延伸的末端部分64b的假想中心轴线相互正交。
在这样构成的操作杆56中,与实施例1中的操作杆16同样,这一对端部62a、62b、即如上所述具有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的端部62a以及具有伸长部分63b和末端部分64b的端部62b分别由设置在导电性外壳14中的L方向的两端部的支承机构30a和30b支承为能够转动。所述端部62a、62b整体上分别在沿着L方向的方向上以从绝缘壳体13的端部朝向中央部的方向延伸,由此,操作杆56能够相对于绝缘壳体13转动。并且,在操作杆56的形成主体部61的连结部60中,安装有用于使操作杆56的转动操作容易的操作抓手。
如图15所示,设置在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保持部31b形成有槽状部,该槽状部沿着L方向延伸,操作杆56的形成端部62b的伸长部分63b和末端部分64b能够转动地配置于该槽状部中,并且,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形成有一对弯曲壁状部,所述一对弯曲壁状部在S方向上夹着操作杆56的端部62b的伸长部分63b而相互对置。支承机构30b具备的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对配置于该槽状部中的形成端部62b的伸长部分63b和末端部分64b进行S方向上的位置限制。并且,支承机构30b具备的卡定部32b所形成的弯曲壁状部的L方向的靠保持部31b侧的端面成为与端部62b的末端部分64b卡合的状态。
同样,设置在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具备的保持部31a形成有槽状部,该槽状部沿着L方向延伸,操作杆56的形成端部62a的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能够转动地配置于该槽状部中,并且,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形成有一对弯曲壁状部,所述一对弯曲壁状部在S方向上夹着操作杆56的端部62a的伸长部分63a而相互对置。支承机构30a具备的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对配置于该槽状部中的形成端部62a的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进行S方向上的位置限制。并且,支承机构30a具备的卡定部32a所形成的弯曲壁状部的L方向的靠保持部31a侧的端面成为与端部62a的末端部分64a卡合的状态。
这样,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具有弹性的保持部31a以如下状态对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中配置的操作杆56的形成端部62a的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进行保持:允许使末端部分64a自伸长部分63a的弯曲方向与操作杆56的转动操作对应地变化。同样,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具有弹性的保持部31b以如下状态对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中配置的操作杆56的形成端部62b的伸长部分63b和末端部分64b进行保持:允许使末端部分64b自伸长部分63b的弯曲方向与操作杆56的转动操作对应地变化。
进而,当操作杆56相对于绝缘壳体13转动而处于主体部61配置在与连接器装置11电连结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时,如图16所示,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中,形成由保持部31b保持的操作杆56的端部62b的伸长部分63b和末端部分64b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64b从伸长部分63b向S方向弯曲地突出而处于朝向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63b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并且末端部分64b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
另外,此时,在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b设置的抑止片部36b与由支承机构30b支承的操作杆56的端部62b抵接,起到对端部62b进行抑止的作用。
这样,当对操作杆56施加使该操作杆56中的端部62b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6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b侧的端面与端部62b的末端部分64b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64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56的端部62b从支承机构30b脱出。
此时,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中,形成由保持部31a保持的操作杆56的端部62a的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也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64a从伸长部分23a向S方向弯曲地突出,处于朝向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63a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并且末端部分64a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
另外,此时,在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a设置的抑止片部36a与由支承机构30a支承的操作杆56的端部62a抵接,起到对端部62a进行抑止的作用。
这样,当对操作杆56施加使该操作杆56中的端部62a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62a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a侧的端面与端部62a的末端部分64a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64a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56的端部62a从支承机构30a脱出。
并且,当操作杆56相对于绝缘壳体13转动而使主体部61处于配置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时,如图17所示,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中,形成由保持部31b保持的操作杆56的端部62b的伸长部分63b和末端部分64b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64b从伸长部分63b向S方向弯曲地突出,处于朝向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相反的一侧)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63b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64b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
另外,此时,在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b设置的抑止片部36b与由支承机构30b支承的操作杆56的端部62b抵接,起到对端部62b进行抑止的作用。
这样,当对操作杆16施加使该操作杆16中的端部62b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6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b侧的端面与端部62b的末端部分64b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64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56的端部62b从支承机构30b脱出。
此时,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中,形成由保持部31a保持的操作杆56的端部62a的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也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64a从伸长部分63a向S方向弯曲地突出,处于朝向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相反的一侧)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63a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64a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
另外,此时,在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a设置的抑止片部36a与由支承机构30a支承的操作杆56的端部62a抵接,起到对端部62a进行抑止的作用。
这样,当对操作杆56施加使该操作杆56中的端部62a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62a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a侧的端面与端部62a的末端部分64a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64a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56的端部62a从支承机构30a脱出。
另外,即使操作杆56处于如下两个位置之间的转动位置:主体部61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与主体部61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当对操作杆56施加使该操作杆56中的端部62a或端部62b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62a或端部6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以及设于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a的抑止片部36a、或者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及设于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b的抑止片部36b也与端部62a的末端部分64a或端部62b的末端部分64b卡合,从而将末端部分64a或末端部分64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56的端部62a或端部62b从支承机构30a或支承机构30b脱出。
对于具备上述操作杆56的构成实施例2的连接器装置,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例如以与设于作为硬性印刷电路板的基板的电路构成部电连接的方式安装于该基板的状态下,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处于以伴随沿S方向的移动插入嵌合凹部43的方式而与该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所述嵌合凹部43设置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中,由此使连接器装置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嵌合。此时,实施例2所具备的操作杆56处于其主体部61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
然后,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插入到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的嵌合凹部43中而处于与该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下,操作杆56从主体部61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朝向使主体部61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被转动操作。
在操作杆56处于主体部61配置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时,操作杆56的弯曲臂部59a和59b越过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设置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各自的突出部而分别与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由此进行操作杆56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定位。
在操作杆56的弯曲臂部59a和59b分别与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设置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时,操作杆56成为如下状态:该操作杆56的主体部61处于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因此,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中,形成由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保持部31a保持的操作杆56的端部62a的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63a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64a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并且,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中,形成由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保持部31b保持的操作杆56的端部62b的伸长部分63b和末端部分64b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63b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64b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
由此,操作杆56的端部62a和62b从支承机构30a和30b分别具备的具有弹性的保持部31a和31b受到作用力,并将该作用力传递至操作杆56,所述作用力基于保持部31a和31b各自的弹性,并使操作杆56的由弯曲臂部59a和59b以及连结部60形成的主体部61向电连结于连接器装置11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移动。即,操作杆56的形成端部62a的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以及操作杆56的形成端部62b的伸长部分63b和末端部分64b分别支承于支承机构30a和30b,在该基础上,对形成主体部61的弯曲臂部59a和59b分别与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的操作杆56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使主体部61向电连结于连接器装置11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移动。
所述操作杆56的端部62a和62b使操作杆56受到的作用力作为将操作杆56的主体部61按压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方向的作用力而作用于这样的操作杆56:形成主体部61的弯曲臂部59a和59b分别与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设置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因此,操作杆56的形成端部62a的伸长部分63a和末端部分64a以及操作杆56的形成端部62b的伸长部分63b和末端部分64b在分别支承于支承机构30a和30b的基础上,构成作用力赋予部,该作用力赋予部对如下的操作杆56作用将操作杆56的主体部61按压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方向的作用力:该操作杆56中,形成主体部61的弯曲臂部59a和59b分别与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设置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
这样,在形成主体部61的弯曲臂部59a和59b分别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的操作杆56上,作用有将操作杆56的主体部61按压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可靠地避免在操作杆56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之间形成间隙而“晃动”的状态。
另外,当然在此基础上,如上所述,当对操作杆56施加使该操作杆56中的端部62a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62a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a侧的端面与端部62a的末端部分64a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64a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56的端部62a从支承机构30a脱出,并且,当对操作杆56施加使该操作杆56中的端部62b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6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b侧的端面与端部62b的末端部分64b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64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56的端部62b从支承机构30b脱出。
这样,操作杆56处于主体部61配置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由此更稳定且可靠地维持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中的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
接着,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中的嵌合凹部43脱出时,操作杆56被转动操作,形成该操作杆56的主体部61的弯曲臂部59a和59b越过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设置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各自的突出部而解除与弹性卡合部48a和48b的卡合,从而处于主体部61配置在多个同轴电缆20侧的位置。然后,实施例2的整体向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离开的方向移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中的嵌合凹部43脱出。
在上述实施例2中,也是设于其导电性外壳14的一端部的支承机构30a构成为具备形成槽状部的保持部31a,并且,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另一端部的支承机构30b构成为具备形成槽状部的保持部31b,但作为用于将操作杆56的端部62a和62b分别支承成能够转动并对它们施力的结构,支承机构30a和30b分别可以采用其它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3
图18以单体示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又一其它例(实施例3)所具备的操作杆76。
具备图18所示的操作杆76的实施例3中也是除了操作杆76以外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1(连接器装置11)同样构成。因此,关于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1同样构成的部分,省略整体的详细说明,作为与实施例1中对应的部分标注了相同标号的部分,图示并说明需要说明的部分。并且,在实施例3中,与实施例1的电连接的多个同轴电缆12同样的多个同轴电缆以与实施例1中电连接多个同轴电缆12的方式同样的方式电连接,另外,实施例3中,是以与实施例1中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嵌合的方式同样的方式嵌合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该基板侧连接器装置是与实施例1中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即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同样的对方侧连接器装置。
图18所示的操作杆76具有:通过沿着L方向(实施例3中的绝缘壳体的纵长方向,由箭头L表示。)延伸的连结部80连结一对弯曲臂部79a、79b而成的主体部81;以及分别连结于主体部81的两端的一对端部82a、82b。端部82a连结于形成主体部81的一端的弯曲臂部79a,具有弯曲地与弯曲臂部79a相连的伸长部分83a和进一步与伸长部分83a相连的末端部分84a,该端部82a整体上在沿着L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同样,端部82b与形成主体部81的另一端的弯曲臂部79b连结,具有弯曲地与弯曲臂部79b相连的伸长部分83b和进一步与伸长部分83b相连的末端部分84b,该端部82b整体上在沿着L方向的方向上延伸。
图19对图18所示的包围操作杆76的端部82a的圆C4内放大进行表示,如图19所示,操作杆76的端部82a所具有的伸长部分83a和末端部分84a形成为,末端部分84a在与伸长部分83a的中心轴方向(L方向)正交的V方向(由箭头V表示。)上被压扁,相对于伸长部分83a向与L方向和V方向这两者正交的S方向(由箭头S表示。)突出。因此,如图19所示,伸长部分83a和末端部分84a处于如下关系:沿着L方向延伸的伸长部分83a的假想中心轴线86a与沿着S方向延伸的末端部分84a的假想中心轴线87a相互正交。
同样,操作杆76的端部82b所具有的伸长部分83b和末端部分84b形成为,末端部分84b在与伸长部分83b的中心轴方向(L方向)正交的V方向上被压扁,相对于伸长部分83b向与L方向和V方向这两者正交的S方向突出。因此,伸长部分83b和末端部分84b处于如下关系:沿着L方向延伸的伸长部分83b的假想中心轴线与沿着S方向延伸的末端部分84b的假想中心轴线相互正交。
在这样构成的操作杆76中,与实施例1中的操作杆16同样,这一对端部82a、82b、即如上所述具有伸长部分83a和末端部分84a的端部82a以及具有伸长部分83b和末端部分84b的端部82b分别由设置在导电性外壳14中的L方向的两端部的支承机构30a和30b支承为能够转动。所述端部82a、82b分别整体上在沿着L方向的方向上以从绝缘壳体13的端部朝向中央部的方向延伸,由此,操作杆76能够相对于绝缘壳体13转动。并且,在操作杆76的形成主体部81的连结部80中,安装有用于使操作杆76的转动操作容易的操作抓手。
如图20所示,设置在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保持部31b形成有槽状部,该槽状部沿着L方向延伸,操作杆76的形成端部82b的伸长部分83b和末端部分84b能够转动地配置于该槽状部中,并且,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形成有一对弯曲壁状部,所述一对弯曲壁状部在S方向上夹着操作杆76的端部82b的伸长部分83b而相互对置。支承机构30b具备的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对配置于该槽状部中的形成端部82b的伸长部分83b和末端部分84b进行S方向上的位置限制。并且,支承机构30b具备的卡定部32b所形成的弯曲壁状部的L方向的靠保持部31b侧的端面成为与端部82b的末端部分84b卡合的状态。
同样,设置在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保持部31a形成有槽状部,该槽状部沿着L方向延伸,操作杆76的形成端部82a的伸长部分83a和末端部分84a能够转动地配置于该槽状部中,并且,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形成有一对弯曲壁状部,所述一对弯曲壁状部在S方向上夹着操作杆76的端部82a的伸长部分83a而相互对置。支承机构30a具备的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对配置于该槽状部中的形成端部82a的伸长部分83a和末端部分84a进行S方向上的位置限制。并且,支承机构30a具备的卡定部32a所形成的弯曲壁状部的L方向的靠保持部31a侧的端面成为与端部82a的末端部分84a卡合的状态。
这样,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具有弹性的保持部31a以如下状态对配置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中的操作杆76的形成端部82a的伸长部分83a和末端部分84a进行保持:允许使末端部分84a自伸长部分83a的突出方向与操作杆76的转动操作对应地变化。同样,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具有弹性的保持部31b以如下状态对配置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中的操作杆76的形成端部82b的伸长部分83b和末端部分84b进行保持:允许使末端部分84b自伸长部分83b的突出方向与操作杆76的转动操作对应地变化。
进而,当操作杆76相对于绝缘壳体13转动而处于主体部81配置在与连接器装置11电连结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时,如图21所示,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中,形成由保持部31b保持的操作杆76的端部82b的伸长部分83b和末端部分84b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84b从伸长部分83b向S方向突出而处于朝向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83b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并且末端部分84b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
另外,此时,在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b设置的抑止片部36b与由支承机构30b支承的操作杆76的端部82b抵接,起到对端部82b进行抑止的作用。
这样,当对操作杆76施加使该操作杆76中的端部82b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8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b侧的端面与端部82b的末端部分84b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84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76的端部82b从支承机构30b脱出。
此时,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中,形成由保持部31a保持的操作杆76的端部82a的伸长部分83a和末端部分84a也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84a从伸长部分83a向S方向突出,处于朝向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83a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并且末端部分84a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
另外,此时,在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a设置的抑止片部36a与由支承机构30a支承的操作杆76的端部82a抵接,起到对端部82a进行抑止的作用。
这样,当对操作杆76施加使该操作杆76中的端部82a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82a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a侧的端面与端部82a的末端部分84a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84a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76的端部82a从支承机构30a脱出。
并且,当操作杆76相对于绝缘壳体13转动而处于主体部81配置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时,如图22所示,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中,形成由保持部31b保持的操作杆76的端部82b的伸长部分83b和末端部分84b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84b从伸长部分83b向S方向突出,处于朝向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相反的一侧)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83b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84b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
另外,此时,在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b设置的抑止片部36b与由支承机构30b支承的操作杆76的端部82b抵接,起到对端部82b进行抑止的作用。
这样,当对操作杆76施加使该操作杆76中的端部82b在L方向上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8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b侧的端面与端部82b的末端部分84b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84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76的端部82b从支承机构30b脱出。
此时,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中,形成由保持部31a保持的操作杆76的端部82a的伸长部分83a和末端部分84a也在保持部31a形成的槽状部内,末端部分84a从伸长部分83a向S方向突出,处于朝向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相反的一侧)的状态。由此,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83a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84a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
另外,此时,在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a设置的抑止片部36a与由支承机构30a支承的操作杆76的端部82a抵接,起到对端部82a进行抑止的作用。
这样,当对操作杆76施加使该操作杆76中的端部82a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82a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a侧的端面与端部82a的末端部分84a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84a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76的端部82a从支承机构30a脱出。
另外,即使操作杆76处于如下两个位置之间的转动位置:主体部81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与主体部81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当对操作杆76施加使该操作杆76中的端部82a或端部82b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82a或端部8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以及设于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a的抑止片部36a、或者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及设于导电性罩15的L方向的端部35b的抑止片部36b也与端部82a的末端部分84a或端部82b的末端部分84b卡合,从而将末端部分84a或末端部分84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76的端部82a或端部82b从支承机构30a或支承机构30b脱出。
对于具备上述操作杆76的构成实施例3的连接器装置,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例如以与设于作为硬性印刷电路板的基板的电路构成部电连接的方式安装于该基板的状态下,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处于以伴随沿S方向的移动插入嵌合凹部43的方式而与该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所述嵌合凹部43设置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中,由此使连接器装置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嵌合。此时,实施例3所具备的操作杆76处于如下其主体部81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
然后,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插入到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的嵌合凹部43中而处于与该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下,操作杆76从主体部81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的位置,朝向使主体部81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被转动操作。
在操作杆76处于主体部81配置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时,操作杆76的弯曲臂部79a和79b越过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设置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各自的突出部而分别与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由此进行操作杆76相对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定位。
当操作杆76的弯曲臂部79a和79b分别与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设置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时,操作杆76处于其主体部81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的状态。因此,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a中,形成由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保持部31a保持的操作杆76的端部82a的伸长部分83a和末端部分84a在保持部31a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83a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84a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并且,在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端部的支承机构30b中,形成由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保持部31b保持的操作杆76的端部82b的伸长部分83b和末端部分84b在保持部31b所形成的槽状部内,伸长部分83b在S方向上配置于多个同轴电缆12侧,并且末端部分84b在S方向上配置于设置在绝缘壳体13上的嵌合凸部17侧。
由此,操作杆76的端部82a和82b从支承机构30a和30b分别具备的具有弹性的保持部31a和31b受到作用力,并将该作用力传递至操作杆76,所述作用力基于保持部31a和31b各自的弹性,并使操作杆76的由弯曲臂部79a和79b以及连结部80形成的主体部81向电连结于连接器装置11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移动。即,操作杆76的形成端部82a的伸长部分83a和末端部分84a以及操作杆76的形成端部82b的伸长部分83b和末端部分84b分别支承于支承机构30a和30b,在该基础上,对形成主体部81的弯曲臂部79a和79b分别与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的操作杆76施加作用力,该作用力使主体部81向电连结于连接器装置11的多个同轴电缆12侧移动。
所述操作杆76的端部82a和82b使操作杆76受到的作用力作为将操作杆76的主体部81按压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方向的作用力而作用于这样的操作杆76:形成主体部81的弯曲臂部79a和79b分别与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设置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因此,操作杆76的形成端部82a的伸长部分83a和末端部分84a以及操作杆76的形成端部82b的伸长部分83b和末端部分84b在分别支承于支承机构30a和30b的基础上,构成作用力赋予部,该作用力赋予部对如下的操作杆76作用将操作杆76的主体部81按压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方向的作用力:该操作杆76中,形成主体部81的弯曲臂部79a和79b分别与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设置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
这样,在形成主体部81的弯曲臂部79a和79b分别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卡合的操作杆76上,作用将操作杆76的主体部81按压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方向的作用力,因此,可靠地避免在操作杆76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之间形成间隙而“晃动”的状态。
另外,当然在此基础上,如上所述,当对操作杆76施加使该操作杆76中的端部82a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82a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a所具备的卡定部32a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a侧的端面与端部82a的末端部分84a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84a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76的端部82a从支承机构30a脱出,并且,当对操作杆76施加使该操作杆76中的端部82b在L方向上产生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的位移、即向绝缘壳体13的外侧的位移的外力,从而使端部82b向从绝缘壳体13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移位时,支承机构30b所具备的卡定部32b以其L方向的保持部31b侧的端面与端部82b的末端部分84b卡合,从而将该末端部分84b卡定,由此可靠地阻止操作杆76的端部82b从支承机构30b脱出。
这样,操作杆76处于主体部81配置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侧的位置,由此更稳定且可靠地维持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中的嵌合凹部43嵌合的状态。
接着,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中的嵌合凹部43脱出时,操作杆76被转动操作,形成该操作杆76的主体部81的弯曲臂部79a和79b越过在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导电性外壳42中设置的弹性卡合部48a和48b各自的突出部而解除与弹性卡合部48a和48b的卡合,从而处于主体部81配置在多个同轴电缆20侧的位置。然后,实施例3的整体向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离开的方向移动,设于绝缘壳体13的嵌合凸部17从设于基板侧连接器装置40的绝缘壳体41和导电性外壳42中的嵌合凹部43脱出。
在上述实施例3中,设于其导电性外壳14的一端部的支承机构30a构成为具备形成槽状部的保持部31a,并且,设于导电性外壳14的另一端部的支承机构30b构成为具备形成槽状部的保持部31b,但作为用于将操作杆76的端部82a和82b分别支承成能够转动并对它们施力的结构,支承机构30a和30b分别可以采用其它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结构。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具备:嵌合部,其使多个导电触头处于与配置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多个导电触头连接的状态;以及操作杆,其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以维持所述嵌合部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嵌合部的嵌合状态,在此基础上,当对操作杆作用有使该操作杆的端部向朝向绝缘壳体的外侧的方向移位的外力时,也能够可靠地阻止该端部从导电性外壳不期望地脱出,能够将操作杆维持在发挥本来的作用的状态,进而,还能够可靠地避免在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的操作杆和对方侧连接器装置之间形成间隙从而操作杆“晃动”的状态,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等。

Claims (9)

1. 一种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装置构成为具备:
绝缘壳体,该绝缘壳体设有第二嵌合部,该第二嵌合部处于与设于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
多个第二导电触头,其以具有排列配置于上述第二嵌合部的部分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绝缘壳体,当上述第二嵌合部处于与上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时,所述多个第二导电触头与配置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多个第一导电触头连接;
导电性外壳,其局部覆盖上述绝缘壳体;以及
操作杆,其具有主体部和分别连结于该主体部的两端的一对端部,该一对端部由设于上述导电性外壳的一对支承机构分别支承而能够相对于上述绝缘壳体转动,当上述第二嵌合部处于与上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状态时,该操作杆被转动操作,从而上述主体部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
上述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分别具有弯曲地与上述主体部相连的伸长部分和进一步与该伸长部分相连的末端部分,一对端部作为整体以从上述绝缘壳体的端部朝向中央部的第一方向延伸,并且上述末端部分相对于上述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移位或突出,当一对端部在由上述支承机构支承的基础上以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位时,上述支承机构所具备的卡定部与上述末端部分卡合,从而阻止上述端部从该支承机构脱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杆的形成一对端部的每个的上述伸长部分和上述末端部分在由上述支承机构支承的基础上构成作用力赋予部,该作用力赋予部对处于上述主体部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装置卡合的状态的操作杆作用使上述主体部被按压于上述对方侧连接器装置的方向的作用力。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支承机构除了分别具有上述卡定部外,还分别具有保持部,所述保持部以如下状态对上述操作杆的形成一对端部的每个的上述伸长部分和上述末端部分进行保持:允许使上述末端部分相对于上述伸长部分的平行移位方向或突出方向与上述操作杆的转动操作对应地变化。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分别形成为,上述末端部分相对于上述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平行移位,从而在上述末端部分与上述伸长部分的边界形成阶梯部,当一对端部在由上述支承机构支承的基础上以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移位时,上述支承机构所具备的卡定部与上述阶梯部卡合,从而阻止上述端部从该支承机构脱出。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分别形成为,上述末端部分相对于上述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弯曲地突出。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分别形成为,上述末端部分在与上述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被压扁,并相对于上述伸长部分向与该伸长部分的中心轴方向以及上述第一方向分别正交的第二方向突出。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操作杆的一对端部在沿着上述第一方向及上述第二方向的方向上配置在相互对置的位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支承机构分别设于与上述绝缘壳体中的该绝缘壳体的纵长方向的两端部对应的上述导电性外壳的两端部。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连接器装置具备局部覆盖上述绝缘壳体的导电性罩,该导电性罩的一部分覆盖设于上述导电性外壳的一对支承机构的每个。
CN200880131889XA 2008-09-09 2008-10-27 连接器装置 Active CN1022100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30542A JP4515516B2 (ja) 2008-09-09 2008-09-09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8-230542 2008-09-09
PCT/JP2008/069466 WO2010029647A1 (ja) 2008-09-09 2008-10-27 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10067A CN102210067A (zh) 2011-10-05
CN102210067B true CN102210067B (zh) 2013-10-16

Family

ID=42004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31889XA Active CN102210067B (zh) 2008-09-09 2008-10-27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096823B2 (zh)
EP (1) EP2325952B1 (zh)
JP (1) JP4515516B2 (zh)
KR (1) KR101138116B1 (zh)
CN (1) CN102210067B (zh)
TW (1) TW201012007A (zh)
WO (1) WO20100296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27461B2 (ja) * 2009-05-13 2013-10-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4922420B2 (ja) 2010-02-23 2012-04-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182334B2 (ja) * 2010-08-02 2013-04-1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484415B2 (ja) * 2011-08-11 2014-05-0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コネクタ
CN103094781B (zh) * 2011-11-04 2015-05-2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JP5871683B2 (ja) * 2012-03-27 2016-03-0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DE102012206615A1 (de) 2012-04-23 2013-10-24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Steuerung eines Pedalfahrzeugs
JP5708942B2 (ja) * 2012-12-28 2015-04-3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CN103107451B (zh) * 2013-03-11 2015-11-25 昆山雷驰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4103927B (zh) * 2013-04-15 2018-05-0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JP5716933B2 (ja) * 2013-10-04 2015-05-13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連結装置
KR102141490B1 (ko) 2014-02-06 2020-08-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넥터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N208797213U (zh) * 2018-06-08 2019-04-26 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一种带旋转锁杆的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09742602B (zh) * 2019-01-03 2021-02-02 电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备防退导引结构的电连接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8238A (en) * 1984-12-19 1986-05-13 Gte Products Corporation Telephone network interface connector
US5947757A (en) * 1997-03-26 1999-09-07 Yazaki Corporation Lever-type connector
JP2008112700A (ja) * 2006-10-31 2008-05-15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CN201097419Y (zh) * 2006-08-24 2008-08-0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1019Y2 (zh) * 1985-03-12 1991-07-01
JPS6370334U (zh) 1986-10-29 1988-05-11
JPH06101032B2 (ja) 1987-07-07 1994-12-12 株式会社イーゼル 画像処理方法
JPH054223Y2 (zh) * 1987-07-16 1993-02-02
JP2514851Y2 (ja) * 1988-04-08 1996-10-23 第一電子工業 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手段
JP2514853Y2 (ja) * 1988-05-30 1996-10-23 第一電子工業 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スプリングロック装置
DE69530364T2 (de) * 1995-01-16 2004-02-12 Molex Inc., Lisle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mit verbessertem Nockensystem
EP0908977A3 (en) * 1997-10-09 2000-06-21 Molex Incorporated Card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grounding terminal
US6305957B1 (en) * 2000-02-24 2001-10-23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6217354B1 (en) * 2000-03-20 2001-04-17 Molek Incorporated Lever 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890206B2 (en) * 2002-03-05 2005-05-10 Jds Uniphase Corporation Optical transceiver latch
US6558176B1 (en) * 2002-03-07 2003-05-06 Tyco Electronics Corp. Mate assist assembly for connecting electrical contacts
US6773278B2 (en) * 2002-03-22 2004-08-10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multiple plug and shroud compartments
US6854992B2 (en) * 2002-10-18 2005-02-15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onnection assurance features
US6682359B1 (en) * 2002-12-06 2004-01-27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onnection assurance features
US6808401B2 (en) * 2003-02-28 2004-10-26 Yasin Guzeldereli Ejecto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6824406B1 (en) * 2003-06-26 2004-11-30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4001113B2 (ja) * 2004-01-14 2007-10-31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US6830469B1 (en) * 2004-03-19 2004-12-14 Molex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DE102004046259B3 (de) * 2004-09-23 2006-03-09 Harting Electronics Gmbh & Co. Kg Verriegelung für eine Steckverbindung
US20070042631A1 (en) * 2005-08-17 2007-02-22 Chen Steve X SFP transceiver with one arm bail
JP2008041268A (ja) * 2006-08-01 2008-02-2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ロック機構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SG141248A1 (en) * 2006-09-08 2008-04-28 Mea Technologies Pte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090176399A1 (en) * 2008-01-08 2009-07-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nnector with a Dismount Latch Configured to Separate Unlatching From Cable Separation and Method of Release
JP4922420B2 (ja) * 2010-02-23 2012-04-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8238A (en) * 1984-12-19 1986-05-13 Gte Products Corporation Telephone network interface connector
US5947757A (en) * 1997-03-26 1999-09-07 Yazaki Corporation Lever-type connector
CN201097419Y (zh) * 2006-08-24 2008-08-0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08112700A (ja) * 2006-10-31 2008-05-15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2007A (en) 2010-03-16
EP2325952A1 (en) 2011-05-25
KR20110043701A (ko) 2011-04-27
JP4515516B2 (ja) 2010-08-04
WO2010029647A1 (ja) 2010-03-18
TWI357185B (zh) 2012-01-21
US20110165788A1 (en) 2011-07-07
US8096823B2 (en) 2012-01-17
EP2325952B1 (en) 2018-03-07
KR101138116B1 (ko) 2012-04-25
CN102210067A (zh) 2011-10-05
EP2325952A4 (en) 2012-05-30
JP2010067378A (ja) 2010-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10067B (zh) 连接器装置
JP5099387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70431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4729624B2 (ja) ストレインリリーフ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アダプタ
US7140909B2 (en) Connector capable of easily increasing a holding force for holding a connection object
JP5729553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8827724B2 (en) Board connector
JP562199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KR100815708B1 (ko) Emi특성이 용이하게 개선된 작은 사이즈의 전기 커넥터
JP2012212658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07166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02217146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4425918A (zh) 电连接器
JP2008130263A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KR20130060102A (ko) 가요성 회로케이블용 커넥터
JP5967364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480376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3175459A (ja)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80040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3001026B (zh) 连接器装置
JP4270418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印刷配線基板用コネクタ
JP7396841B2 (ja) コネクタ用雌側端子片及び端子片対
JP2012043562A (ja) ジョイント端子及びこのジョイント端子を備えた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504593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723448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IRST SEIKO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 PEX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40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405

Address after: Japan, Kyoto Kyoto Fushimi Momoyama Ting root 12-4 District

Applicant after: First Seiko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I. Pex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