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9307B -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9307B
CN103229307B CN201180057499.4A CN201180057499A CN103229307B CN 103229307 B CN103229307 B CN 103229307B CN 201180057499 A CN201180057499 A CN 201180057499A CN 103229307 B CN103229307 B CN 1032293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attery cell
solar battery
type solar
distributing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574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9307A (zh
Inventor
内藤真介
道祖尾泰史
仁科友宏
森井浩二郎
白木朋代
常深安纪子
山田隆行
棚桥正朝
福田晃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229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93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93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930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00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 H01L31/02005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008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 H01L31/02013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device in operations for device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or solar cell modules comprising output lead wires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08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 H01L31/022425Electrodes for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t least one potential 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for solar cells
    • H01L31/022441Electrod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01L31/0516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terconnection of back-contact so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一种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的周缘部的一部分,以包含连接多个电极(6、7)的端部的线局部地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区域的方式,设置有未设置电极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33b、33c、33d),非电极形成区域(33a、33b、33c、33d)位于分别与彼此相邻的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相邻的位置。

Description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特别是从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出发,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作为下一代能源的来源的期待急速增高。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种类中有使用化合物半导体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或者使用有机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等各种种类,但是目前,使用硅晶体的太阳能电池单元为主流。
目前,制造并贩卖得最多的太阳能电池单元是两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该两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构成为,在太阳光入射一侧的面(受光面)上形成n电极,在受光面的相反侧的面(背面)上形成p电极。但是,也正在进行发电效率更高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开发。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0362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其在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受光面上不形成电极,而仅在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上形成n电极和p电极。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和配线板的配线电连接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2(WO2009/060753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和配线板的配线直接接触而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和配线板的配线电连接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03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WO2009/0607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重合地连接时,进行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与配线板的配线的对位。
在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与配线板的配线电连接时,可以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与配线板的配线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焊料,在进行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与配线板的配线的对位的同时使焊料固化。然而,如果仅利用焊料将电极与配线连接,则存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的机械连接强度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直接对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施加应力时,还存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与配线板的配线剥离而不能保持这些部件的电连接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利用密封材料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密封,利用密封材料的固定力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与配线板的配线压接而直接接触。由此,能够抑制上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的机械连接强度不足。然而,为了得到高转换效率和高可靠性,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还要求使用利用焊料等导电性材料将电极与配线连接的技术。
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也进行如下技术的开发,即,通过将含有焊料等导电性粒子的绝缘性树脂或者焊料膏等导电性粘接材料涂敷在电极或者配线后进行加热,利用导电性粘接材料将电极与配线电连接,并且通过使配置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之间的密封材料等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从而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机械连接。
在该技术中,利用导电性粘接材料能够将电极与配线电连接,并且能够抑制对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和配线板的配线分别直接施加应力。因此,该技术作为要求大电流且高可靠性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用的电极与配线的连接技术而得到关注。
在该情况下,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优选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相对于配线板被定位之后,利用固定胶带暂时固定并在该状态下利用密封材料密封。
然而,在利用固定胶带暂时固定的情况下,固定胶带从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受光面能够被看到,存在有损设计性的问题。另外,即使在已经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对位的情况下,在利用固定胶带暂时固定时,导致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和/或配线板发生接触而使对位偏移。因此,考虑更加优选如下方法来代替固定胶带,即,通过涂敷透明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等具有流动性的树脂并使其固化,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固定。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想到,优选的是,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和配线板密封在密封材料中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中的、按照以下工序(1)~(5)的顺序进行而制作的太阳能电池模块这种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工序(3)也可以在工序(2)之前进行。
(1)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和/或配线板的配线上设置导电性粘接材料的工序。
(2)对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进行对位以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与配线板的配线的规定位置相对的工序。
(3)通过使具有流动性的透明树脂或者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等固定树脂滴入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之间等方法,使这些树脂分别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和配线板的配线不直接接触地配置的工序。
(4)使固定树脂固化而暂时固定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的工序。
(5)利用密封材料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密封,并且加热设置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之间的导电性粘接材料以使导电性粘接材料位于电极与配线之间而进行电连接,并且通过使密封材料等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而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机械地连接的工序。
然而,如果在上述工序(3)中配置的固定树脂流动而使固定树脂与工序(1)中配置的导电性粘接材料接触,则在导电性粘接材料也是未固化的膏状时就与固定树脂发生混合。因此,导电性粘接材料经由固定树脂流出至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之间和/或配线板的配线之间,从而存在电极之间和/或配线之间短路的问题。另外,在该情况下,也有损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的机械连接的稳定性。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的机械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能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与配线板的配线的电连接的稳定性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包括基板、设置于作为基板的一个面的背面的多个电极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的周缘部的一部分,设有未形成电极的非电极形成区域,以使得连接多个电极的端部的线包含局部向内侧凹陷的区域,多个电极包括彼此相邻的n型用电极和p型用电极,非电极形成区域位于分别与n型用电极和所述p型用电极相邻的位置。
在此,在本发明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中,优选的是,非电极形成区域是使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相接的部分的长度最长的圆形或者多边形区域。
另外,在本发明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中,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设置至少两个非电极形成区域。
另外,在本发明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中,优选的是,非电极形成区域中的至少两个设置在隔着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中心而位于对角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的附近。
另外,在本发明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中,优选的是,在非电极形成区域的周边区域设置对位标记,所述对位标记具有分别与n型用电极和p型用电极不同的表面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中,优选的是,在非电极形成区域的内侧区域设置对位标记,所述对位标记具有分别与n型用电极和p型用电极不同的表面形状。
另外,本发明是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包括:上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配线板,其具有绝缘性基材和设置在绝缘性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的配线;导电性粘接材料,其位于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与配线板的配线之间,从而将电极与配线电连接;绝缘性粘接材料,其位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非电极形成区域和与非电极形成区域相对的配线板的相对区域之间,从而将非电极形成区域与相对区域机械连接;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包括基板和设置于作为基板的一个面的背面的电极,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的周缘部的一部分设置有未设置电极的非电极形成区域,电极包括彼此相邻的n型用电极和p型用电极,非电极形成区域分别位于与n型用电极和p型用电极相邻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是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包括:上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配线板,其具有绝缘性基材和设置于绝缘性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的配线;导电性粘接材料,其位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的电极与配线板的配线之间,从而将电极与配线电连接;绝缘性粘接材料,其位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非电极形成区域和与非电极形成区域相对的配线板的相对区域之间,从而将非电极形成区域与相对区域机械连接;在对位标记不设置导电性粘接材料。
在此,在本发明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中,优选的是,导电性粘接材料与绝缘性粘接材料位于隔开间隔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是太阳能电池模块,包括:透光性基板、保护基材、位于透光性基板与保护基板之间的密封材料、密封在密封材料中的上述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
另外,本发明是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是制造上述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和配线板的配线的至少一方设置导电性粘接材料的工序;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非电极形成区域和配线板的相对区域的至少一方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的工序;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和配线板重合的工序;使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的工序;使导电性粘接材料熔融后固化的工序,从设置粘接材料起到使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为止的期间,导电性粘接材料与绝缘性粘接材料位于隔开间隔的位置。
另外,本发明是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是制造上述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和配线板的配线的至少一方设置导电性粘接材料的工序;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非电极形成区域和配线板的相对区域的至少一方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的工序;以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对位标记与配线板的规定的表面区域相对的方式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重合的工序;使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的工序;使导电性粘接材料熔融后固化的工序,从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起到使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为止的期间,导电性粘接材料与绝缘性粘接材料位于隔开间隔的位置。
在此,在本发明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导电性粘接材料包含于焊料树脂中。
而且,本发明是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是制造上述太阳能电池模块的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和配线板的配线的至少一方设置导电性粘接材料的工序;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非电极形成区域和配线板的相对区域的至少一方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的工序;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和配线板重合的工序;使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的工序;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密封于透光性基板与保护基材之间的密封材料中的工序,在密封工序中,进行使导电性粘接材料熔融后固化的工序,从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起到使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为止的期间,导电性粘接材料与绝缘性粘接材料位于隔开间隔的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配线板的机械连接的稳定性,并且能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电极与配线板的配线的电连接的稳定性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的非电极形成区域的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4是图1的非电极形成区域的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5是图1的非电极形成区域的另一例的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6(a)~(g)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图解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配线板的配线设置侧的表面的放大俯视示意图。
图9(a)~(d)是对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配线板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图解的剖面示意图。
图10(a)~(e)是对如图7所示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图解的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对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模块的制造方法的另一例进行图解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附图中,同一附图标记表示相同部分或者相当的部分。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一例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背面的俯视示意图。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包括基板1及设置于基板1的背面的电极。在此,电极包括带状的n型用电极6和带状的p型用电极7。
带状的n型用电极6与带状的n型用电极7在基板1的背面逐一隔开间隔地交替排列,形成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的几乎整个面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呈八边形。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的周缘部由具有较长长度的周缘部的一部分30a、30b、30c、30d和具有较短长度的周缘部的一部分31a、31b、31c、31d构成。
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的周缘部的一部分31a、31b、31c、31d的附近,设置未设有电极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33b、33c、33d。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的周缘部的一部分31a、31c隔着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中心C而位于对角位置。另外,周缘部的一部分31b、31d也隔着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中心C而位于对角位置。
在此,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中心C是假想线L1与假想线L2的交点,所述假想线L1连接彼此相对的周缘部的一部分30a、30c各自的中点,所述假想线L2连接彼此相对的周缘部的一部分30b、30d各自的中点。
图2表示沿着图1的II—II的剖面示意图。在基板1的背面形成有n型杂质扩散区域2和p型杂质扩散区域3,在基板1的背面的一部分形成有钝化膜4。在未形成钝化膜4的区域的n型杂质扩散区域2上形成有n型用电极6,并且在未形成钝化膜4的p型用杂质扩散区域3上形成有p型用电极7。
另外,在基板1的受光面上形成有纹理结构,并且在纹理结构上形成有防反射膜5。
为了效率良好地取出由入射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pn接合部的光而产生的电子和空穴,优选的是,在基板1的背面,n型杂质扩散区域2和p型杂质扩散区域3相邻配置,并且更优选的是,n型用杂质扩散区域2和p型用杂质扩散区域3分别与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相接。
因为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在受光面的相反侧的背面具有电极(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所以不会发生由于受光面的电极而造成的光入射损失(屏蔽损耗)。因此,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中,为了有效地获得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发电电力,优选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的整个面上形成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整个面是指,考虑在基板1上形成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pn接合部、n型用电极和p型用电极7时的公差和精度,只要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pn接合部、n型用电极6和p型电极7不超出基板1即可,例如,当基板1的一个边是150mm左右时,优选在从基板1的周缘部起隔开2mm左右的内侧区域形成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更优选在从基板1的周缘部起隔开1mm左右的内侧区域形成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由此,在形成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直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的周缘部附近时,具有有效地获得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发电电力的倾向。
在图3中表示图1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的放大俯视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非电极形成区域33a是梯形区域,梯形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的下底34是与周缘部的一部分31a的一部分相接的线段,上底35是与下底34仅隔开垂直高度36的与下底34平行的线段。在此,下底34的长度BL是例如1mm以上、10mm以下,上底35的长度UL是例如1mm以上、10mm以下。高度36的长度H是例如1mm以上、10mm以下。
上述长度BL、长度UL及长度H也能够分别适用于其他梯形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b、33c、33d的下底、上底及高度的长度。另外,梯形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b、33c、33d的下底分别是与周缘部的一部分31b、31c、31d各自的一部分相接的线段。
需要说明的是,非电极形成区域33a、33b、33c、33d的形状不限于梯形,虽然不特别限定,但是优选的是,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的周缘部的一部分31a、31b、31c、31d相接部分的长度为最长的圆形或者多边形区域。在该情况下,因为容易广泛地得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的电极形成区域,所以具有能够有效地获得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发电电力的倾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圆形”是指没有角的形状,没有必要完全是圆形。
另外,优选的是,非电极形成区域33a、33b、33c、33d被设置为,包含连接多个电极端部的线局部向内侧凹陷所形成的区域。
如图3所示,彼此相邻的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位于与非电极形成区域33a邻接的位置。在如图3所示的例子中,该n型用电极6的端部6a或者该p型用电极7的端部7a位于与非电极形成区域33a相邻的位置。
另外,如图3所示,优选在非电极形成区域33a的周边区域设置具有表面形状分别与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不同的对位标记41。由此,通过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设置对位标记41,具有能够更准确地进行后述配线板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对位的倾向。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分别是带状,对位标记41中的一个是椭圆形,其他对位标记41是圆形。
非电极形成区域33a与对位标记41之间的最短距离优选在2mm以下,更加优选在1mm以下。从更准确地进行后述的配线板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对位的观点出发,优选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设置对位标记41。但是,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形成对位标记41的区域不能获得发电电力。因此,通过在同样不能获得发电电力的区域即非电极形成区域33a的周边区域配置对位标记41,并且优选使非电极形成区域33a与对位标记41之间的最短距离在2mm以下,更优选在1mm以下,从而能够使能够获得发电电力的区域(电极的形成区域)变大。由此,具有能够抑制发电效率降低的倾向。
图4表示图1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d的放大俯视示意图。在此,梯形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d位于与彼此相邻的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邻接的位置。在如图4所示的例子中,非电极形成区域33d与n型用电极6的端部6a、或者p型用电极7的端部7a邻接配置,所述p型用电极7与n型用电极6隔开间隔地相邻配置。
另外,在非电极形成区域33d的周边区域,在与n型用电极6隔开间隔地相邻的位置配置有对位标记41。在这里,对位标记41的表面形状为长方形,也是与带状的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不同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非电极形成区域33d与对位标记41之间最短距离的优选范围及其理由与上述相同。
在图5中表示图1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d的另一例子的放大俯视示意图。此处的特征在于,在非电极形成区域33d的内侧区域设置有对位标记41。由此,通过在非电极形成区域33d的内侧区域设置对位标记41,能够使能够获得发电电力的区域(电极的形成区域)进一步变大,因此具有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电效率降低的倾向。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的对位标记41的表面形状为椭圆形,是与带状的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不同的形状。
另外,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8的背面形状不限于八边形,例如,也可以是四边形或者将四边形的任意角切除的形状。即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形状是四边形或者是将四边形的任意角切除的形状,也优选使非电极形成区域33a与非电极形成区域33c以及非电极形成区域33b与非电极形成区域33d隔着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中心C而位于对角附近的周缘部。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以下,参照图6(a)~图6(g)的剖面示意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
首先,如图6(a)所示,准备基板1,所述基板1是例如铸锭通过切割等而在基板1的表面形成有切割损伤1a的基板。作为基板1,可以使用由例如具有n型或p型中任一种的导电型的多晶硅或单晶硅等构成的硅基板。
接着,如图6(b)所示,除去基板1的表面的切割损伤1a。在此,例如在基板1由上述硅基板构成的情况下,利用氟化氢水溶液与硝酸的混合酸或者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等,对上述切割后的硅基板的表面进行蚀刻等,从而能够进行切割损伤1a的除去。
除去切割损伤1a后的半导体基板1的大小和形状并不特殊限定,但是基板1的厚度可以在例如50μm以上、400μm以下。
接着,如图6(c)所示,在基板1的背面分别形成有n型杂质扩散区域2和p型杂质扩散区域3。n型杂质扩散区域2例如能够通过含有n型杂质的气体的气相扩散等方法形成,p型杂质扩散区域3例如能够通过含有p型杂质的气体的气相扩散等方法形成。
n型杂质扩散区域2和p型杂质扩散区域3分别形成为沿着图6的纸面表面侧和/或背面侧延伸的带状,n型杂质扩散区域2和p型杂质扩散区域3在基板1的背面交替地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
n型杂质扩散区域2只要是包含n型杂质,并表示n型导电型的区域即可,不作特别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用例如磷等n型杂质作为n型杂质。
p型杂质扩散区域3只要是包含p型杂质,并表示p型导电型的区域即可,不作特别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用例如硼或铝等p型杂质作为p型杂质。
作为包含n型杂质的气体,可以使用例如POCL3那样的包含磷等n型杂质的气体,作为包含p型杂质的气体,可以使用例如BBr3那样的包含硼等p型杂质的气体。
接着,如图6(d)所示,在基板1的背面形成有钝化膜4。在此,钝化膜4可以通过例如热氧化法或者等离子CVD(Chemical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法等方法形成。
作为钝化膜4,例如可以使用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者氧化硅膜与氮化硅膜的层积体等,但是不限于此。
钝化膜4的厚度可以是例如0.05μm以上、1μm以下,但是特别优选为0.2μm左右。
接着,如图6(e)所示,在基板1的受光面的整个面上形成纹理结构等凹凸结构后,在其凹凸结构上形成防反射膜5。
例如能够通过蚀刻基板1的受光面而形成纹理结构。例如,在基板1是硅基板的情况下,通过使用蚀刻液蚀刻基板1的受光面而形成纹理结构。该蚀刻液是将在例如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钠等碱性水溶液中添加了异丙醇的液体加热到例如70℃以上80℃以下而形成的。
防反射膜5例如可以通过等离子CVD法等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例如可以使用氮化硅膜等作为防反射膜5,但是并不限于此。
接着,如图6(f)所示,通过除去基板1的背面的钝化膜4的一部分而形成接触孔4a和接触孔4b。在此,接触孔4a露出n型杂质扩散区域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接触孔4b露出p型杂质扩散区域3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
另外,接触孔4a和接触孔4b分别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形成。例如,在钝化膜4上形成利用光刻技术在与接触孔4a和接触孔4b的形成部位对应的部分具有开口的抗蚀剂图案之后,从抗蚀剂图案的开口通过蚀刻等除去钝化膜4;或者通过在与接触孔4a和接触孔4b的形成部位对应的钝化膜4的部分涂敷蚀刻膏之后加热,从而蚀刻除去钝化膜4。
接着,如图6(g)所示,通过形成n型用电极6和n型用电极7而制作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所述n型用电极6通过接触孔4a而与n型杂质扩散区域2相接,所述p型用电极7通过接触孔4b而与p型杂质扩散区域3相接。
在此,优选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n型用电极6、p型用电极7)与对位标记41以同样的材料且同样的方法形成。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例如溅射法等方法,能够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n型用电极6、p型用电极7)与对位标记41同时形成,因此,能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制造效率。
<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
图7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一例的本实施方式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剖面示意图。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包括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8和配线板10。在此,配线板10包括绝缘性基材11及设置于绝缘性基材11上的n型用配线12和p型用配线13。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n型用电极6与配线板10的n型用配线12利用导电性粘接材料53电连接。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p型用电极7与配线板10的p型用配线13利用导电性粘接材料53电连接。
另外,绝缘性粘接材料61位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与和非电极形成区域33a相对的配线板10的相对区域63之间,绝缘性粘接材料61将非电极形成区域33a与相对区域63机械连接。
而且,在如图7所示的例子中,绝缘性粘接材料52位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以外的区域与配线板10的表面的相对区域63以外的区域之间,绝缘性粘接材料52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机械连接。由此,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以外的区域也配置有与绝缘性粘接材料61不同的绝缘性粘接材料52,从而能够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机械连接更加牢固,因此更加优选。
导电性粘接材料53与绝缘性粘接材料61隔开间隔地位于如图7所示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由此,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机械连接的稳定性,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与配线板10的配线的电连接稳定性。
<配线板>
图8表示本实施方式使用的配线板10的配线设置侧的表面的放大俯视示意图。在配线板10的绝缘性基板11的表面上,n型用电极12和p型用电极13以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交替地分别形成为带状。在配线板10的绝缘性基材11的表面上形成有连接用配线14,利用连接用配线14将n型用配线12与p型用电极13电连接。
在连接用配线14的两端形成有凹陷部62,该凹陷部62是从连接用配线14露出绝缘性基材11的表面的区域。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配线板10中,在n型用配线12和p型用配线13各自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n型用配线12和p型用配线13利用连接用配线14而电连接。因此,在配线板10上,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相邻设置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彼此电连接。
<配线板的制造方法>
配线板10例如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制造。以下,参照图9(a)~图9(d)的剖面示意图,说明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配线板1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首先,如图9(a)所示,在绝缘性基材11的表面上形成由导电性部件构成的导电层71。作为绝缘性基材11,可以使用聚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酰亚胺等树脂构成的基板,但不限于此。
绝缘性基材11的厚度可以是例如10μm以上、20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25μm左右。
作为导电层71,例如可以使用铜等金属构成的层,但不限于此。
接着,参照图9(b),在绝缘性基材11的表面的导电层71上形成抗蚀剂图案72。在此,抗蚀剂图案72形成为,在n型用配线12、p型用配线13及连接用配线14的形成部位以外的部位具有开口的形状。作为构成抗蚀剂图案72的抗蚀剂,可以使用例如目前公知的抗蚀剂,利用丝网印刷、点胶机(ディスペンサ)涂敷或喷射涂敷等方法涂敷。此外,无需说明的是,在与凹陷部62的形成部位相当的部位设置有抗蚀剂的开口。
接着,参照图9(c),通过沿着箭头73的方向除去从抗蚀剂图案72露出的部位的导电层71而进行导电层71的构图,并且从导电层71的残留部形成n型用配线12、p型用配线13及连接用配线14,构成连接用配线14的一部分的除去导电层71的部分成为凹陷部62。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酸或碱溶液的湿式蚀刻等进行导电层71的除去。
接着,如图9(d)所示,通过从n型用配线12、p型用配线13及连接用配线14的表面除去全部抗蚀剂图案72,制作配线板10。
<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以下,参照图10(a)~图10(e)的剖面示意图,说明图7所示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首先,如图10(a)所示,进行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n型用电极6及p型用电极7各自的表面上设置焊料树脂51的工序。焊料树脂51包含绝缘性粘接材料52及导电性粘接材料53,具有在绝缘性粘接材料52中分散有导电性粘接材料53的结构。作为焊料树脂51,例如可以使用田村化研(タムラ化研)(株式会社)制造的TCAP—5401—27等。
作为绝缘性粘接材料52,可以使用热固化型和/或光固化型绝缘性树脂等,所述热固化型和/或光固化型绝缘性树脂包含例如从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和聚氨酯树脂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作为树脂成分。
导电性粘接材料53,例如可以使用包含锡和铋中的至少一种的焊料粒子等,更加优选锡与铋、铟或者银等的合金。由此,能够降低焊料的熔点,在后述的导电性粘接材料53熔融之后进行固化的工序中能够降低加热温度,因此,能够抑制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8的翘曲等。
作为焊料树脂51的设置方法,例如,可以使用丝网印刷、点胶机涂敷或喷射涂敷等方法,但是其中优选使用丝网印刷。在使用丝网印刷的情况下,能够简单、低成本且短时间内设置焊料树脂5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上设置焊料树脂51的情况,但是可以在配线板10的配线上设置焊料树脂51,也可以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上和配线板10的配线上均设置焊料树脂5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包含导电性粘接材料的绝缘性粘接材料使用焊料树脂的情况,也可以在焊料树脂以外使用焊膏(在焊剂中分散焊料粒子而构成的物质)。这种情况也如上所述地优选使用低熔点的焊料。
另外,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包括对位标记41的情况下,优选在对位标记41上不设置导电性粘接材料53。在该情况下,不易引起因从对位标记41露出导电性粘接材料53等而使对位标记41的识别精度降低的问题,并且,具有在后述的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重合的工序中,更准确地进行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对位的倾向。另外,在后述重合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工序中,即使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与对位标记41相接,由于导电性粘接材料53不会流出至绝缘性粘接材料61b中,所以能够使对位标记41与非电极形成区域33a等的距离进一步变短,或者,能够将对位标记41配置在非电极形成区域33a等的内侧区域。由此,因为能够使能够获得发电电力的区域(电极的形成区域)进一步变大,所以具有能够进一步抑制发电效率降低的倾向。
接着,如图10(b)所示,进行在配线板10的绝缘性基材11的含有相对区域63的区域设置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的工序。在此,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设置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33b、33c、33d与配线板10的相对区域63中的至少一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配线板10的相对区域63上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61b的情况,但是,可以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33b、33c、33d中的至少一部分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61b,也可以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33b、33c、33d中的至少一部分与配线板10的相对区域63的至少一部分上均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61b。
另外,配线板10的相对区域63是,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重合而形成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或者太阳能电池模块时,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非电极形成区域相对的配线板10的区域。如图8所示,在配线板10上形成有凹陷部62的情况下,优选相对区域63与凹陷部62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设置于相对区域63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进入到比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等更靠近内侧的位置。
作为绝缘性粘接材料61b,可以使用热固化型和/或光固化型绝缘性树脂等,所述热固化型和/或光固化型绝缘性树脂包含例如从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和聚氨酯树脂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作为树脂成分。
其中,优选紫外线固化型环氧树脂作为绝缘性粘接材料61b。在该情况下,通过紫外线(波长为1nm以上、400nm以下的光)对绝缘性粘接材料61b进行照射,能够有选择地使紫外线照射部分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固化。由此,在后述的利用绝缘性粘接材料61固定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时,因为能够仅使绝缘性粘接材料61b固化,所以能够防止因加热焊料树脂51而产生的导电性粘接材料53熔融,进而能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与配线板10的配线之间电连接的稳定性。
作为绝缘性粘接材料61b的设置方法,例如可以使用丝网印刷、点胶机涂敷或者喷射涂敷等方法,但是,其中优选使用点胶机涂敷。在使用点胶机涂敷的情况下,能够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周缘部与配线板10之间的适当位置设置适量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
另外,进行设置焊料树脂51的工序和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61b的工序的顺序不作特别限定,可以在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61b的工序之前进行设置焊料树脂51的工序,也可以在设置焊料树脂51的工序之前进行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61b的工序。另外,也可以同时进行这些工序。
接着,如图10(c)所示,进行重合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基板10的工序。
例如以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分别与设置在配线板10的绝缘性基材11上的n型用配线12和p型用配线13相对的方式进行对位,从而进行重合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工序。此时,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与配线板10的相对区域63相对,并且绝缘性粘接材料61b位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与配线板10的相对区域63之间。因此,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仅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接触,未与电极形成部接触。并且,因为能够使分别设置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各自的表面的导电性粘接材料53和绝缘性粘接材料61b隔开间隔地配置,所以能够防止导电性粘接材料53经由绝缘性粘接材料61b流出至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之间和/或配线板10的配线之间而引起电极之间和/或配线之间短路的问题。
在此,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具有对位标记41的情况下,优选以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对位标记41与配线板10的规定的表面区域相对的方式进行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重合的工序。在该阶段,因为绝缘性粘接材料61b处于未固化状态,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对位,进而能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与配线板10的配线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及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机械连接的稳定性。
另外,可以考虑上述电连接的稳定性和/或机械连接的稳定性等来适当地设定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对位标记41相对的配线板10的规定表面区域。
接着,如图10(d)所示,在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重合后,进行使绝缘性粘接材料61b固化的工序。由此,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成为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
在此,作为绝缘性粘接材料61b的固化方法,例如可以列举加热绝缘性粘接材料61b的方法和/或照射紫外线等光的方法等。由此,使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固化而成为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需要说明的是,该阶段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的固化可以不是完全固化的状态,至少在接下来的使导电性粘接材料53熔融之后的固化工序中,固化成与熔融的导电性粘接材料53不混合的程度即可。
接着,进行使导电性粘接材料53熔融后固化的工序。在此,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使导电性粘接材料53熔融之后固化的工序,即,对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加压,同时对焊料树脂51加热从而使焊料树脂51中的导电性粘接材料53熔融,之后,冷却导电性粘接材料53。
在此,熔融的导电性粘接材料53如图10(e)所示,凝集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n型用电极6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配线板10的n型用配线1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并且也凝集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p型用电极7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配线板10的p型用配线13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之间。之后,通过冷却熔融的导电性粘接材料53而使其以凝集的状态固化。
另外,通过对焊料树脂51的加热来降低绝缘性粘接材料52的粘度,从而移动至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之间的区域以及配线板10的配线之间的区域。之后,通过进一步加热绝缘性粘接材料52,在其移动后的位置固化。
而且,在绝缘性粘接材料61没有完全固化时,在加热焊料树脂51的同时,绝缘性粘接材料61也被加热而完全固化。
通过以上工序,能够制作如图7所示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
<太阳能电池模块>
例如如图11的剖面示意图所示,通过将如上所述制作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密封在位于透光性基板17与保护基材19之间的密封材料18中,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例如在玻璃等透光性基板17所包括的乙烯醋酸乙烯(EVA)等密封材料18与聚酯薄膜等保护基材19所包括的EVA等密封材料18之间夹入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通过在对透光性基板17与保护基材19之间进行加压的同时进行加热,使这些密封材料18熔融之后固化而形成一体,从而制作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设置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起至使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固化而成为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为止的期间,使绝缘性粘接材料61b位于与焊料树脂51中的导电性粘接材料53隔开间隔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绝缘性粘接材料61b流动而导致绝缘性粘接材料61b与导电性粘接材料53混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非电极形成区域33a、33b、33c、33d中的至少一个配置成与彼此相邻的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相邻。当在n型用电极6与p型用电极7相邻的部分混入绝缘性粘接材料61时,容易发生因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短路而引起的电连接不良。然而,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由于非电极形成区域33a、33b、33c、33d配置在n型用电极和p型用电极7彼此相邻的部分,所以即使在例如加压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等而导致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接材料61b变形的情况下,通过使绝缘性粘接材料61b收纳在非电极形成区域33a、33b、33c、33d内,能够防止绝缘性粘接材料61b进入n型用电极6与p型用电极7相邻的部分。
根据上述理由,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机械连接的稳定性,并且也能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与配线板10的配线的电连接的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记载中,优选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设置至少两个非电极形成区域。在该情况下,因为能够使利用绝缘性粘接材料61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固定的固定部位达到两个以上,所以具有能够进一步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机械连接稳定性的倾向。
另外,在上述记载中,优选将非电极形成区域的至少两个如图1所示地,分别设置在隔着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中心C而位于对角的周缘部的一部分的附近。在该情况下,因为能够将利用绝缘性粘接材料61固定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固定部位隔着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背面中心C而位于对角的位置,所以具有能够进一步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机械连接的稳定性的倾向。例如,优选的是,非电极形成区域设置在如图1所示的周缘部的一部分31a、31c各自的附近,以及/或者周缘部的一部分31b、31d各自的附近。
<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也可以利用例如以下的制造方法制造。
首先,如图10(a)所示,在将焊料树脂51设置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n型用电极6和p型用电极7各自的表面的工序之后,如图10(b)所示,进行在配线板10的相对区域63设置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的工序。
接着,如图10(c)所示,进行重合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工序,如图10(d)所示,进行使绝缘性粘接材料61b固化成为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的工序。到此为止与上述记载相同。
接着,如图12(a)的剖面示意图所示,在透光性基板17与保护基板19之间设置有被密封材料18夹着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在此,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在利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8的非电极形成区域33a与配线板10的相对区域33之间的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固定的状态下被重合。
接着,如图12(b)的剖面示意图所示,在对透光性基板17和保护基材19加压,并且对密封材料18加热而使其软化后,通过冷却密封材料18并使其固化,将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密封在透光性基板17与保护基材19之间的密封材料18中。由此,制作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在加热密封材料18时也对焊料树脂51进行加热。由此,如图12(b)所示,使导电性粘接材料53熔融,并凝集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n型用电极6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配线板10的n型用电极配线12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之间,并且也凝集在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p型用电极7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配线板10的p型用配线13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之间。之后,通过冷却熔融的导电性粘接材料53,使导电性粘接材料53以凝集的状态固化。
在该方式中也优选在导电性粘接材料53使用低温下熔融的材质,例如,在密封材料18中使用乙烯醋酸乙烯(EVA)等的情况下,导电性粘接材料53的熔点优选在150℃以下。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导电性粘接材料53的加热使密封材料18分解并产生气泡或变脆。在导电性粘接材料53中使用焊料的情况下,由于使用上述的锡与铋、铟或者银等的合金而能够使熔点在150℃以下,公知低熔点的焊料较脆,但是对于能够使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机械连接更加牢固的本实施方式而言是有用的。
另外,由于绝缘性粘接材料52被加热,从而粘度降低移动至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之间的区域及配线板10的配线之间的区域,之后通过进一步加热,使绝缘性粘接材料52在其移动后的位置固化。
在该方式中,从设置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起至使未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b固化而成为固化状态的绝缘性粘接材料61为止的期间,使绝缘性粘接材料61b与焊料树脂51中的导电性粘接材料53位于隔开间隔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由于绝缘性粘接材料61b流动而导致绝缘性粘接材料61b与导电性粘接材料53的混合,因此能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与配线板10的机械连接的稳定性,并且也能够提高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8的电极与配线板10的配线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其他的说明与上述记载相同。
应该考虑到,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要点仅为示例而已,不起限制作用。本发明的范围不是由上述说明表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所表示,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附图标记说明
1基板;1a切割损伤;2n型杂质扩散区域;3p型杂质扩散区域;4钝化膜;4a、4b接触孔;5防反射膜;6n型用电极;6a端部;7p型用电极;7a端部;8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10配线基板;11绝缘性基材;12n型用配线;13p型用配线;17透光性基板;18密封材料;19保护基材;30a、30b、30c、30d、31a、31b、31c、31d周缘部的一部分;33a、33b、33c、33d非电极形成区域34下底;35上底;36高度;41对位标记;51焊料树脂;52、61绝缘性粘接材料;53导电性粘接材料62凹陷部;63相对区域;71导电层;72抗蚀剂图案;73箭头.

Claims (9)

1.一种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设置于作为所述基板的一个面的背面的多个电极;
在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的周缘部的一部分,设有未形成所述电极的非电极形成区域,以使得连接多个所述电极的端部的线包含局部向内侧凹陷的区域,
多个所述电极包括彼此相邻的n型用电极和p型用电极,
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位于分别与所述n型用电极和所述p型用电极相邻的位置,
在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的周边区域设置有对位标记,所述对位标记具有分别与所述n型用电极和所述p型用电极不同的表面形状。
2.一种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
设置于作为所述基板的一个面的背面的多个电极;
在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的周缘部的一部分,设有未形成所述电极的非电极形成区域,以使得连接多个所述电极的端部的线包含局部向内侧凹陷的区域,
多个所述电极包括彼此相邻的n型用电极和p型用电极,
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位于分别与所述n型用电极和所述p型用电极相邻的位置,
在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的内侧区域设置有对位标记,所述对位标记具有分别与所述n型用电极和所述p型用电极不同的表面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是使与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的所述周缘部的一部分相接的部分的长度最长的圆形或者多边形区域。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的至少两个分别设置在隔着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背面中心而位于对角的所述周缘部的一部分的附近。
6.一种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
配线板,其具有绝缘性基材和设置于所述绝缘性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的配线;
导电性粘接材料,其位于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的所述电极与所述配线板的所述配线之间,从而将所述电极与所述配线电连接;
绝缘性粘接材料,其位于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和与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相对的所述配线板的相对区域之间,从而将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与所述相对区域机械连接;
在所述对位标记不设置所述导电性粘接材料。
7.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光性基板;
保护基材;
密封材料,其位于所述透光性基板与所述保护基材之间;
密封在所述密封材料中的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
8.一种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制造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电极和所述配线板的所述配线的至少一方设置导电性粘接材料的工序;
在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和所述配线板的所述相对区域的至少一方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的工序;
以使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对位标记与所述配线板的规定表面区域相对的方式使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和所述配线板重合的工序;
使所述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的工序;
使所述导电性粘接材料熔融后固化的工序;
从设置所述绝缘性粘接材料起到使所述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为止的期间,使所述导电性粘接材料与所述绝缘性粘接材料位于隔开间隔的位置。
9.一种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制造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在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电极和所述配线板的所述配线的至少一方设置导电性粘接材料的工序;
在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所述非电极形成区域和所述配线板的所述相对区域的至少一方设置绝缘性粘接材料的工序;
使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与所述配线板重合的工序;
使所述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的工序;
将所述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和所述配线板密封在所述透光性基板与所述保护基材之间的密封材料中的密封工序;
在所述密封工序中,进行使所述导电性粘接材料熔融后固化的工序,
从设置所述绝缘性粘接材料起到使所述绝缘性粘接材料固化为止的期间,使所述导电性粘接材料与所述绝缘性粘接材料位于隔开间隔的位置。
CN201180057499.4A 2010-11-30 2011-11-29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93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67232A JP4944240B1 (ja) 2010-11-30 2010-11-30 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配線シート付き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配線シート付き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10-267232 2010-11-30
PCT/JP2011/077538 WO2012073957A1 (ja) 2010-11-30 2011-11-29 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配線シート付き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配線シート付き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9307A CN103229307A (zh) 2013-07-31
CN103229307B true CN103229307B (zh) 2015-11-25

Family

ID=46171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5749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229307B (zh) 2010-11-30 2011-11-29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35173B2 (zh)
JP (1) JP4944240B1 (zh)
CN (1) CN103229307B (zh)
WO (1) WO20120739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2706B (zh) * 2011-06-28 2012-11-14 厦门市三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芯片
NL2009836C2 (en) * 2012-11-19 2014-05-21 Stichting Energie Back-contacted solar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solar panel.
JP2014146699A (ja) * 2013-01-29 2014-08-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5115488A (ja) * 2013-12-12 2015-06-22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形成用組成物、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付半導体基板、パッシベーション層付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素子、太陽電池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太陽電池
JP6287222B2 (ja) * 2014-01-09 2018-03-0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これに用いる製造装置、集光型太陽光発電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これに用いる製造装置
KR102175893B1 (ko) 2014-02-24 2020-1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태양 전지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JP2015207165A (ja) * 2014-04-21 2015-11-19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657362B (zh) * 2015-03-23 2019-04-2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
WO2019163750A1 (ja) * 2018-02-23 2019-08-29 株式会社カネカ 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太陽電池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KR102622744B1 (ko) * 2019-01-08 2024-01-09 상라오 신위안 웨동 테크놀러지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리미티드 태양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태양 전지 패널
CN111244217A (zh) * 2020-04-09 2020-06-05 陕西众森电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维ibc太阳电池互联方法及结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14544A (zh) * 2010-04-07 2010-08-25 江苏华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面电极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2804393A (zh) * 2009-06-29 2012-11-28 夏普株式会社 布线板、带有布线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布线板卷筒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8952A (en) * 1988-04-29 1989-06-13 Spectrolab, Inc. Controlled reflectance solar cell
JPH10117004A (ja) * 1996-10-09 1998-05-06 Toyota Motor Corp 集光型太陽電池素子
JP4244549B2 (ja) * 2001-11-13 2009-03-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光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50172996A1 (en) * 2004-02-05 2005-08-11 Advent Solar, Inc. Contact fabrication of emitter wrap-through back contact silicon solar cells
JP2005340362A (ja) 2004-05-25 2005-12-08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7718888B2 (en) * 2005-12-30 2010-05-18 Sunpower Corporation Solar cell having polymer heterojunction contacts
JP2009152222A (ja) * 2006-10-27 2009-07-09 Kyocera Corp 太陽電池素子の製造方法
US20080230119A1 (en) * 2007-03-22 2008-09-25 Hideki Akimoto Paste for back contact-type solar cell
JP5117770B2 (ja) * 2007-06-12 2013-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252472B2 (ja) * 2007-09-28 2013-07-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1855730A (zh) 2007-11-09 2010-10-06 夏普株式会社 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DE102008030880A1 (de) * 2007-12-11 2009-06-18 Institut Für Solarenergieforschung Gmbh Rückkontaktsolarzelle mit großflächigen Rückseiten-Emitterbereichen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hierfür
DE102007059486A1 (de) * 2007-12-11 2009-06-18 Institut Für Solarenergieforschung Gmbh Rückkontaktsolarzelle mit länglichen, ineinander verschachtelten Emitter- und Basisbereichen an der Rückseite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hierfür
WO2009123149A1 (ja) * 2008-03-31 2009-10-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素子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0161309A (ja) * 2009-01-09 2010-07-22 Sharp Corp 半導体装置、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0161310A (ja) * 2009-01-09 2010-07-22 Sharp Corp 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および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273729B2 (ja) * 2009-06-22 2013-08-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配線シート、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配線シートロール
JPWO2010150735A1 (ja) * 2009-06-22 2012-12-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配線シート、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配線シートロー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配線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11138929A (ja) * 2009-12-28 2011-07-14 Sharp Corp 配線シート、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配線シー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2714235B (zh) 2010-01-22 2015-01-14 夏普株式会社 带布线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JP5369009B2 (ja) * 2010-01-22 2013-12-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2009503A (ja) * 2010-06-22 2012-01-12 Sharp Corp 配線シート、それを備えた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リペア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4393A (zh) * 2009-06-29 2012-11-28 夏普株式会社 布线板、带有布线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布线板卷筒
CN101814544A (zh) * 2010-04-07 2010-08-25 江苏华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面电极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9307A (zh) 2013-07-31
JP4944240B1 (ja) 2012-05-30
US9035173B2 (en) 2015-05-19
WO2012073957A1 (ja) 2012-06-07
US20130284260A1 (en) 2013-10-31
JP2012119458A (ja) 2012-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9307B (zh) 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带有配线板的背面电极型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3250261B (zh) 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方法
JP4040659B2 (ja) 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ストリング、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120097245A1 (en) Solar cell with interconnection sheet,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olar cell with internconnection sheet
JP5450595B2 (ja) 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3283034B (zh) 带有布线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带有布线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JPWO2008090718A1 (ja) 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アレイ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KR20150100145A (ko) 태양 전지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KR20170065557A (ko) 태양 전지 상호연결부
US9048360B2 (en) Solar cell, solar cell with interconnection sheet attached and solar cell module
CN103081117B (zh) 太阳能电池单元、带配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带配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JP2011216757A (ja) 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太陽電池セルの交換方法
JP5410397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配線基板付き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半導体装置、配線基板付き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3222065B (zh) 带配线薄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带配线薄板的太阳能电池单元的制造方法
JP2012009503A (ja) 配線シート、それを備えた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リペア方法
JP2013187381A (ja) 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配線シート付き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配線シート付き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5159860B2 (ja) 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配線シート付き太陽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15004378B (zh) 制造光伏器件的方法
JP6817722B2 (ja) 配線シート付き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
JP2016100494A (ja) 配線シート付き裏面電極型太陽電池セ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