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22451B - 双轴承绕线轮 - Google Patents

双轴承绕线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22451B
CN103222451B CN201310028214.5A CN201310028214A CN103222451B CN 103222451 B CN103222451 B CN 103222451B CN 201310028214 A CN201310028214 A CN 201310028214A CN 103222451 B CN103222451 B CN 1032224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lutch
reel
operating member
contact 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2821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22451A (zh
Inventor
池袋哲史
丸冈平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147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559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984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226055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3222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24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224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224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8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 A01K89/01903Drive mechanism details with yieldable drive coupling, e.g. friction or fluid clutc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2Brake devices for reels
    • A01K89/033Brake devices for 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for reels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2Brake devices for ree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在利用离合器片使离合器操作部件从分离位置返回接合位置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即便进行两端支承,也容易使离合器操作部件返回接合位置。在双轴承绕线轮中,离合器操作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两端支承于绕线轮主体的后部,且该离合器操作部件能够在离合器机构处于接合状态的接合位置和离合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该离合器操作部件是为了将离合器机构至少从接合状态切换操作至分离状态而设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具有与离合器片的至少第一端面接触的接触部。接触部具有第一接触部,在通过离合器片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合位置时,该第一接触部由离合器片向绕线轮主体的手柄装配侧施力。

Description

双轴承绕线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钓鱼用绕线轮,特别涉及将钓线向前方放出的双轴承绕线轮。
背景技术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以往公知有在绕线轮主体的侧板间后部具有能够上下移动的离合器操作部件的双轴承绕线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往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具有操作部主体和设置于操作部主体的导向轴。导向轴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由设置于绕线轮主体的手柄装配侧的具有狭缝的导向部件引导。离合器操作部件能够在使离合器机构为接合状态的接合位置和处于接合位置的下方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当对离合器操作部件向分离位置操作时,离合器机构成为分离状态。在离合器操作部件卡合有用于对离合器机构进行接合分离控制的离合器片。当使离合器操作部件朝向分离位置向下方移动时,离合器片转动,离合器机构成为分离状态。离合器机构通过使手柄向线卷绕方向旋转而返回至离合器接合状态。此时,离合器片向相反方向转动,使离合器操作部件返回到接合位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084936号公报。
考虑使离合器操作部件的两端以与绕线轮滑动接触的方式配置,对离合器操作部件进行两端支承。但是,若对离合器操作部件进行两端支承,则当利用手柄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使离合器操作部件从分离位置返回到接合位置时,有时离合器操作部件会倾斜。这是因为,离合器片从单侧使离合器操作部件移动。若离合器操作部件倾斜,则绕线轮主体与离合器操作部件的接触变得不稳定,离合器操作部件难以动作,从而离合器操作部件难以返回到接合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利用离合器片使离合器操作部件从分离位置返回到接合位置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即便进行两端支承,也容易使离合器操作部件返回到接合位置。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是用于将钓线向前方放出的双轴承绕线轮。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卷筒、手柄、离合器机构、离合器操作部件、离合器复位机构和离合器控制机构。绕线轮主体具有能够装配于钓竿的竿装配部。卷筒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手柄配置于绕线轮主体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的手柄装配侧,用于操作卷筒旋转。离合器机构配置于手柄和卷筒之间,能够获取连结卷筒与手柄的接合状态和解除连结的分离状态。离合器操作部件是用于将离合器机构至少从接合状态切换操作至分离状态的部件。离合器操作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两端支承于绕线轮主体,且该离合器操作部件能够在离合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的分离位置和离合器机构处于接合状态的接合位置之间移动。离合器复位机构根据手柄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来使处于分离状态的离合器机构返回到接合状态。离合器控制机构配置于离合器操作部件和离合器机构之间。离合器控制机构将离合器操作部件的切换操作传递至离合器机构,并且通过离合器复位机构的返回动作使离合器机构返回到接合状态。并且,离合器复位机构使离合器操作部件从分离位置返回到接合位置。离合器控制机构具有离合器片,该离合器片与离合器操作部件的从接合位置向分离位置的移动联动地移动,并且与离合器复位机构的返回动作联动地使离合器操作部件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合位置。离合器片具有接合位置侧的第一端面和分离位置侧的第二端面。离合器操作部件具有与离合器片的至少第一端面接触的接触部。接触部具有第一接触部,在通过离合器片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合位置时,该第一接触部由离合器片向绕线轮主体的手柄装配侧施力。
在该双轴承绕线轮中,当将离合器操作部件从接合位置操作至分离位置时,离合器控制机构联动地动作,离合器机构从接合状态变成分离状态。在该分离状态下,卷筒处于自由旋转状态,能够通过抛投等放出钓线。在放出钓线后使手柄向线卷绕方向旋转时,利用离合器复位机构使离合器机构成为接合状态,并且离合器控制机构的离合器片使离合器操作部件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合位置。此时,接触部的第一接触部由离合器片向手柄装配侧施力。由此,两端支承于绕线轮主体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在手柄装配侧稳定且强力地接触绕线轮主体,因此离合器操作部件不易倾斜。因此,即便对离合器操作部件进行两端支承,离合器操作部件也容易返回接合位置。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绕线轮主体具有:框架,其在手柄装配侧具有能够供卷筒通过的开口;以及盖部件,其覆盖框架的手柄装配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框架。在该情况下,能够构成卷筒可从手柄装配侧拆装的双轴承绕线轮。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二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第一接触部具有第一倾斜部,该第一倾斜部在左右方向上朝向一侧逐渐接近第一端面。在该情况下,离合器片的第一端面接触第一倾斜部,由此,当离合器片向接合位置的方向移动时,利用第一倾斜部的斜面将第一接触部向手柄装配侧拉近。因此,能够利用离合器片向接合侧的移动,以简单的结构对离合器操作部件施力。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三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第一接触部还具有第二倾斜部,该第二倾斜部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一倾斜部朝向一侧逐渐远离第一端面。这里,在组装双轴承绕线轮的情况下或更换卷筒而将盖部件安装于框架的情况下等,当在第一接触部设置有第一倾斜部的离合器操作部件中组装离合器片时,利用第二倾斜部将离合器片引导到第一倾斜部。由此,离合器片不易碰撞第一接触部,从而离合器片的组装变得容易。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任一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接触部还具有第二接触部,当离合器操作部件从分离位置被操作至接合位置时,该第二接触部与离合器片的第二端面接触。
在该情况下,当将离合器操作部件从分离位置操作至接合位置时,第二接触部与离合器片的第二端面接触,因此,不仅通过离合器复位机构,而且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也能够使离合器机构从分离状态返回到接合状态。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二至第五方面任一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框架具有:配置于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的第一侧板;和沿左右方向与第一侧板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具有沿移动方向自如地引导离合器操作部件的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六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离合器操作部件具有操作部主体和导向部件。操作部主体是配置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合成树脂制的部件。导向部件是金属板材制的部件,固定于操作部主体,左右方向的两端由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引导,且一侧的端部以超过第二狭缝的方式延伸,并在一侧的端部配置有接触部。
本发明第八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七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第一侧板具有形成有第一狭缝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插入部件。第二侧板具有形成有第二狭缝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二插入部件。
在该情况下,金属板材制的导向部件由分别形成于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插入部件和第二插入部件的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顺畅地引导。
本发明第九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至第八方面任一方面所述的绕线轮中,离合器操作部件在卷筒的后方支承于绕线轮主体,并且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能够在接近竿装配部的分离位置和比分离位置远离竿装配部的接合位置之间移动。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卷筒12的后方对离合器操作部件17进行操作,所以容易利用进行拇指按压的手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接合位置操作至分离位置。
根据本发明,当离合器片利用离合器复位机构使离合器操作部件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合位置时,接触部的第一接触部由离合器片向手柄装配侧施力。由此,两端支承于绕线轮主体的离合器操作部件在手柄装配侧接触绕线轮主体,并在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背离,因此离合器操作部件不易倾斜。因此,即便对离合器操作部件进行两端支承,离合器操作部件也容易返回接合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双轴承绕线轮的横剖视图。
图3是绕线轮主体的侧视图。
图4是绕线轮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一侧盖和加强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沿图3的剖开线Ⅵ-Ⅵ的绕线轮主体的剖视图。
图7是离合器接合时的卸下侧盖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离合器分离时的卸下侧盖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从离合器分离到离合器接合时的导向部件与离合器片的接触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双轴承绕线轮的组装时的离合器片的动作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绕线轮主体;2手柄;4竿装配部;5框架;7第二侧盖;8第一侧板;8b第一插入部件;8c第一狭缝;9第二侧板;9a开口;9b第二插入部件;9c第二狭缝;12卷筒;17离合器操作部件;21离合器机构;22离合器控制机构;26操作部主体;26a固定凹部;27导向部件;27a接触部;27b第一接触部;27c第二接触部;27d第一倾斜部;27e第二倾斜部;27f平坦部;55离合器片;55a第一端面;55b第二端面;58离合器复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绕线轮的一般结构>
在图1和图2中,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R是拟饵抛投钓用的圆形的绕线轮。双轴承绕线轮R具备:绕线轮主体1;配置在绕线轮主体1的手柄装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绕线轮主体1的右侧)的卷筒旋转用的手柄2;配置在手柄2的远离绕线轮主体1的手柄装配侧的作为曳力调整部件的星形曳力装置3;以及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的卷筒12。
星形曳力装置3配置于轴向最外侧,手柄2配置于星形曳力装置3的轴向内侧。手柄2具有手柄臂2a、和旋转自如地装配于手柄臂2a的两端的手柄把手2b。手柄臂2a与驱动轴30(参照图2)一体地旋转。驱动轴30以贯通手柄臂2a的方式旋合于星形曳力装置3。驱动轴3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通过手柄2的旋转操作而旋转。手柄臂2a以能够与后述的辊型的单向离合器86的内圈86a(参照图2)一体旋转但不能沿轴向移动的方式连结于单向离合器86的内圈86a。内圈86a以能够与曳力机构23的曳力板23a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曳力板23a,该曳力机构23对卷筒12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曳力板23a以能够与驱动轴30一体旋转的方式连结于驱动轴30。因此,手柄2的旋转经由内圈86a和曳力机构23传递至驱动轴30。
<卷筒主体的结构>
如图3至图6所示,绕线轮主体1是大概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制的部件。绕线轮主体1具备框架5、和配置于框架5的两侧的第一侧盖6及第二侧盖7。在绕线轮主体1的内部经由卷筒轴16以旋转自如且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有卷线用的卷筒12。并且,绕线轮主体1还具备对第二侧盖7进行加强的加强部件14、对加强部件14进行定位的第一螺栓部件50以及对加强部件14进行限制的限制部54。第一螺栓部件50是螺栓部件的一例。
框架5具有:以隔开预定间隔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以及将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一体地连结的上下的第一连结部10a和第二连结部10b。在第一侧板8上一体形成有第一侧盖6。第一侧板8是例如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制的圆板状的部件。第一侧板8在后部具有沿上下方向(与图2中的纸面正交的方向)较长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插入部件8b。第一插入部件8b具有沿上下方向形成的第一狭缝8c。第一插入部件8b以与沿上下方向形成于第一侧板8的长圆形的第一开口8d嵌合的方式装配。在第一侧板8的轴向的外侧面一体地形成有第一侧盖6。第一侧板8、第二侧板9以及第一连结部10a的外周面被切削加工。第二侧盖7是盖部件的一例。
在第一侧盖6的轴向的内侧面形成有向轴向内侧突出的筒状的轴承收纳部6a。第一连结部10a设置于双轴承绕线轮R的上部,第二连结部10b设置于双轴承绕线轮R的下部。在第二连结部10b一体或分体地设置有用于将双轴承绕线轮R装配于钓竿的竿装配部4。
第二侧板9具有:例如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制的侧板主体11;和聚缩醛、聚酰亚胺树脂等合成树脂制的机构装配板13。侧板主体11从卷筒轴方向观察为圆形,为在内部具有空间的扁平有底筒状的部件。侧板主体11具有圆形的底板部11a和配置在底板部11a的周围的筒状部11b。在底板部11a的比中心部略微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能够供卷筒12通过的圆形的开口11c。在筒状部11b的内周面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例如3个)螺纹部11d,多个螺纹部11d与用于将第二侧盖7固定于侧板主体11的多根(例如3根)第一螺栓部件50旋合。3个螺纹部11d分别具有内螺纹11e,以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筒状部11b的内周面。
第二侧板9的侧板主体11具有沿上下方向较长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二插入部件9b,该第二插入部件9b配置于与第一插入部件8b对置的位置。第二插入部件9b具有沿着上下方向形成的第二狭缝9c。第二插入部件9b以与沿着上下方向形成于第二侧板9的长圆形的第二开口9d嵌合的方式装配。在下侧的第二连结部10b一体或分体地形成有能够将卷筒装配于钓竿的竿装配部4。
如图4和图6所示,机构装配板13利用第二螺栓部件5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于第一侧盖6。机构装配板13是为了装配各种机构而设置的。机构装配板13设置成,能够将装配于内部的各种机构与第二侧盖7一体地拆装。机构装配板13具有:以与第二侧板9的底板部11a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板部13a;和配置于板部13a的周围的壁部13b。在板部13a形成有用于支承驱动轴30的第三开口13c、和用于支承卷筒轴16和后述的小齿轮32的第四开口13d。第三开口13c和第四开口13d是带阶梯的圆形的开口。并且,板部13a具有:与第二侧盖7的内侧面抵接的多个(例如2个)安装凸台13e;以及朝向第二侧盖7延伸的多个(例如2个)圆柱状的保持部13f。在第一安装凸台13e旋合第二螺栓部件52。在多个保持部13f保持后述的螺旋弹簧54a。壁部13b被分割为多个(例如2个)。在壁部13b形成有能够供3根第一螺栓部件50通过的3个凹部13g。凹部13g与侧板主体11的螺纹部11d对应地凹陷形成。在第四开口13d的周围形成有第五凸台部13h。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第二侧板7是冲压成形的铝合金或镁合金等金属制的部件。第二侧板7由3根第一螺栓部件50拆装自如地固定于框架5的第二侧板9。当拆装第二侧板7时,由第二螺栓部件52固定于第二侧板7的机构装配板13也能同时拆装。由此,能够将卷筒12从设置于手柄2的装配侧的开口11c取出。第二侧板7具有:能够与第二侧板9的外周部连结的圆筒形状的缘部7a;和与缘部7a一体形成并以能够与第二侧板9之间形成机构收纳用的空间的方式覆盖第二侧板9的轴向外侧的盖部7b。缘部7a的外周面和盖部7b被切削加工。由此,能够实现在缘部7a与盖部7b之间具有角部7j的形状。缘部7a的端面以与第二侧盖7的侧板主体11的筒状部11b的端面对接的方式配置。
盖部7b具有:与缘部7a一体形成的圆形的第一盖部7c;从第一盖部7c至少向驱动轴30的轴向鼓出的有底圆筒形状的第二盖部7d。第一盖部7c与圆形的侧板主体11同心地配置。第二盖部7d在该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以比第一盖部7c靠前下侧的位置为中心呈圆形鼓出。并且,第二盖部7d配置于第一盖部7c内。因此,第二盖部7d与第一盖部7c相比并不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第一盖部7c的外周侧形成有供第一螺栓部件50贯通的3个螺栓贯通孔7e。螺栓贯通孔7e的周围形成有在冲压成形时凹进的3个座面7f,以使第一螺栓部件50的头部50a不会从第一盖部7c的外侧面突出地配置。因此,在第一盖部7c的形成有座面7f的部分的内侧面形成有3个突起部7g。
在第二盖部7d装配有用于支承驱动轴30的第三凸台部7h、和用于支承卷筒轴16的第四凸台部7i。第三凸台部7h和第四凸台部7i是切削加工而成的筒状的部件,通过铆接固定等适当的固定手段固定于在第二盖部7d形成的圆形的开口部分。另外,在图5和图6中,第三凸台部7h和第四凸台部7i省略图示。
如图3至图6所示,加强部件14是例如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月牙形状的板部件。加强部件14是为了与第二侧盖7的缘部7a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以加强缘部7a而设置的。在该实施方式中,加强部件14设置成与缘部7a的一部分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部件14为月牙形状的原因是,由于第二盖部7d与第一盖部7c偏心地设置,所以与第一盖部7c的比第二盖部7d面积大的部分对应地形成了加强部件14。由此,能够将被第二盖部7d盖住的部分的空间高效地用于收纳各种机构。
加强部件14的外周面14a沿着缘部7a的内周面形成。加强部件14的内周面14b大概沿着第一盖部7c与第二盖部7d的阶梯差形成。加强部件14具有能够供用于固定第二侧盖7的第一螺栓部件50贯通的多个(例如3个)贯通孔14c。通过第一螺栓部件50贯通于贯通孔14c,从而将加强部件14在与第一螺栓部件50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定位。并且,加强部件14被限制部54限制轴向的移动。限制部54例如具有作为施力部件的螺旋弹簧54a。
螺旋弹簧54a保持于设置在机构装配板13的保持部13f的外周面。螺旋弹簧54a以压缩状态配置于加强部件14与保持部13f之间。螺旋弹簧54a对加强部件14朝向第二侧盖7施力。被螺旋弹簧54a朝向第一侧盖6施力的加强部件14与突起部7g接触,该突起部7g突出地形成于第二侧盖7的第一盖部7c的外周侧的内侧面(背面)。由此,加强部件14的沿着第一螺栓部件50的轴向的移动被限制,加强部件14能够可靠地加强缘部7a。
在框架5的第一侧板8与第二侧板9之间配置有:卷筒12;在拇指按压卷筒12的情况下成为拇指的衬垫的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以及用于将钓线均匀地卷绕到卷筒12内的匀绕机构18。并且,在框架5与第二侧盖7之间配置有:用于将来自手柄2的旋转力传递至卷筒12和匀绕机构18的旋转传递机构19;离合器机构21;用于根据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控制离合器机构21的离合器控制机构22;对卷筒12进行制动的曳力机构23;以及用于调节卷筒12旋转时的阻力的抛投控制机构24。匀绕机构18是为了沿着卷筒12的左右方向均匀地卷绕钓线而设置的。抛投控制机构24始终对卷筒12的旋转进行制动。在第一侧板8与卷筒12之间配置有用于防止抛投时钓线缠结的离心制动机构25。离心制动机构25利用由卷筒12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对卷筒12进行制动。
在机构装配板13上装配有离合器控制机构22和旋转传递机构19等机构。机构装配板13设置成能够将装配于内部的各机构与第二侧盖7一体地拆装。机构装配板13利用螺钉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固定于第二侧盖7。机构装配板13与侧板主体11的外侧面接触地配置。
<卷筒及卷筒轴的结构>
卷筒1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如图2所示,卷筒12在两侧部具有碟状的凸缘部12a,在两凸缘部12a之间具有筒状的绕线体部12b。卷筒12利用例如锯齿结合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贯通绕线体部12b的卷筒轴16。该固定方法不限于锯齿结合,也可以使用键结合或花键结合等各种结合方法。
卷筒轴16以贯通第二侧板9的方式向第二侧盖7的外侧延伸。卷筒轴16的一端由滚珠轴承方式的第一轴承29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侧板8。卷筒轴16的另一端由滚珠轴承方式的第二轴承29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二侧盖7。并且,卷筒轴16的中间部由滑动轴承方式的第三轴承29c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机构装配板13。卷筒轴16的另一端以贯通第二侧板9的方式从第二侧板7的第四凸台部7i向外侧突出。
图2左侧的第一轴承29a装配于形成在第一侧盖6上的轴承收纳部6a。图2右侧的第二轴承29b装配于第二侧盖7的第四凸台部7i。中间的第三轴承29c装配于形成在机构装配板13中的第四开口13d。
在卷筒轴16的卷筒12装配部分的图2右侧固定有构成离合器机构21的卡合销21a。卡合销21a沿着直径贯通卷筒轴16,卡合销21a的两端沿径向突出。
<离合器操作部件的结构>
如图2所示,离合器操作部件17在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之间配置于卷筒12的后方。离合器操作部件17能够在远离竿装配部4的图7所示的接合位置和比接合位置靠近竿装配部4的图8所示的分离位置之间移动。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支承于框架5的后部。离合器操作部件17用于将离合器机构21至少从接合状态切换操作至分离状态。
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以沿上下方向滑动自如且不能脱落的方式装配于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之间。离合器操作部件17具有:配置于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之间的合成树脂制的操作部主体26;和固定于操作部主体26的金属板材制的导向部件27。操作部主体26的两端隔开些许间隙地对置配置于第一侧板8的第一插入部件8b和第二侧板9的第二插入部件9b的内侧面。在操作部主体26的正面形成有用于固定导向部件27的沿左右方向较长的固定凹部26a。
导向部件27例如由至少一根螺钉28固定于操作部主体26。导向部件2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由第一狭缝8c和第二狭缝9c引导。并且,导向部件27的图2右侧的端部(手柄装配侧的端部的一例)以超过第二狭缝9c的方式延伸。导向部件27在右侧的端部具有与离合器控制机构22的后述的离合器片55接触的接触部27a。
如图9和图10所示,接触部27a形成为宽度比其它部分宽。接触部27a具有第一接触部27b和第二接触部27c。第一接触部27b在利用离合器片55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合位置时,由离合器片55向绕线轮主体1的手柄装配侧施力。第一接触部27b与离合器片55的图5上侧的第一端面55a接触。第一接触部27b具有第一倾斜部27d,该第一倾斜部27d在绕线轮的左右方向上朝向手柄装配侧以逐渐接近竿装配部4侧的方式倾斜。第一倾斜部27d在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返回到接合位置时发挥作用。第一倾斜部27d与上下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α优选为40度以上、70度以下。在该实施方式中,倾斜角度α为55度。若倾斜角度α超过70度,则离合器片55对导向部件27向手柄装配侧的作用力变小,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难以靠近手柄装配侧。并且,若倾斜角度α小于40度,则第一倾斜部27d的角度变陡,当卸下第二侧盖7时,离合器片55对第一倾斜部27d的钩挂变强。因此,有可能导致离合器片55向手柄装配侧弯曲。
并且,第一接触部27b还具有第二倾斜部27e,该第二倾斜部27e在绕线轮的左右方向上从第一倾斜部27d朝向手柄装配侧逐渐远离竿装配部4。第二倾斜部27e在将离合器片55组装到第一接触部27b中时发挥作用。第二接触部27c与第一接触部27b对置地配置。在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被操作至接合位置时,第二接触部27c与离合器片55的第二端面55b接触。第二端面55b为第一端面55a的相反侧的端面。第二接触部27c具有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平坦部27f。由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离合器操作部件17将离合器机构21从分离状态操作至接合状态。
以与导向部件27的接触部27a接近的方式形成有供螺钉28贯通的贯通孔27g。这样,由于利用螺钉28固定于操作部主体26的贯通孔27g接近接触部27a地配置,因此,在利用离合器片55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返回到接合位置时,板状的导向部件27不易变形。
<旋转传递机构的结构>
如图2所示,旋转传递机构19具有:驱动轴30;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驱动轴30的驱动齿轮31;以及与驱动齿轮31啮合的筒状的小齿轮32。驱动轴30经由轴承旋转自如地装配于第二侧板9和第二侧盖7,并由辊型的单向离合器86和爪式的单向离合器87被禁止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反转)。驱动轴30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机构装配板13和第二侧盖7的第三凸台部7h。如前所述,手柄2的旋转经由辊型的单向离合器86的内圈86a和曳力机构23传递至驱动轴30。
如图7所示,爪式的单向离合器87具有:以不能旋转的方式装配于驱动轴30的棘轮88;和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机构装配板13的棘爪89。在棘轮88的外周部,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呈大致平行四边形状突出形成的棘齿88a,通过棘爪89与棘齿88a啮合来禁止驱动轴30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棘爪89在末端部具有从两侧夹着棘轮88的控制片89a。控制片89a在向线卷绕方向旋转时使棘爪89从棘轮88背离,在向线放出方向旋转时使棘爪89接近棘轮88。
如图2所示,驱动齿轮31旋转自如地装配于驱动轴30,经由曳力机构23与驱动轴30连结。曳力机构23利用星形曳力装置3来调整曳力。
如图2所示,小齿轮32是从第二侧板9的外侧向内侧延伸且在中心贯通有卷筒轴16的筒状部件。小齿轮32的一端侧(图2左侧)由滚珠轴承方式的第四轴承33以旋转自如且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具有机构装配板13的第四开口13d的第五凸台部13h。小齿轮32的另一端侧(图2右侧)由滚珠轴承方式的第五轴承34以旋转自如且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第二侧盖7的第四凸台部7i。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小齿轮32不与卷筒轴16接触。由此,抛投时的卷筒12的旋转阻力减小。在小齿轮32的左端部形成有与卡合销21a啮合的啮合槽32a。并且,在中间部形成有缩颈部32b,并且在右端部形成有与驱动齿轮31啮合的齿轮部32c。
<离合器机构的结构>
离合器机构21配置于手柄2与卷筒12之间,能够获取连结手柄2和卷筒12的接合状态和解除连结的分离状态。离合器机构21具有小齿轮32和卡合销21a,该小齿轮32具有啮合槽32a。
<离合器控制机构的结构>
离合器控制机构22配置于离合器操作部件17和离合器机构21之间。离合器控制机构22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切换操作传递至离合器机构21,利用后述的离合器复位机构58的返回操作,使离合器机构21返回至接合状态,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返回至接合位置。如图7所示,离合器控制机构22具有:与接触部27a接触的离合器片55;以与离合器片55卡合的方式以卷筒轴16为中心转动的离合器凸轮56;以及通过离合器凸轮56沿着卷筒轴16方向移动的离合器拨叉57。
离合器片55与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从接合位置向分离位置的移动联动地移动,且与后述的离合器复位机构58的返回动作联动地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合位置。离合器片55是形成为扇形的金属制的板状部件。离合器片55具有外周侧的第一端面55a和内周侧的第二端面55b。离合器片55由形成于机构装配板13的引导部(未图示)沿着旋转方向引导。在离合器片55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卡定部55c。第一卡定部55c以配置于接触部27a的第一接触部27b和第二接触部27c之间的方式延伸。
在离合器片55的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卡定部55d。第二卡定部55d以卡定于离合器凸轮56的方式形成为U字状。离合器片55与离合器凸轮56联动地绕卷筒轴16转动,并且与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从接合位置向分离位置的向下方的操作联动地向分离状态侧转动,并与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从分离位置向接合位置的操作联动地向接合状态侧转动。
离合器凸轮56是例如聚缩醛树脂等合成树脂制的大致环状的部件。离合器凸轮56以绕卷筒轴16转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在机构装配板13上形成的第五凸台部13h的外周面。离合器凸轮56利用螺纹固定于第五凸台部13h的末端的压板60(参照图2)而防脱。在压板60上立设有一对导向轴60a,所述导向轴60a沿着卷筒轴方向引导离合器拨叉57。
在离合器凸轮56的外侧面的夹着卷筒轴16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一对倾斜凸轮56a、56a。在离合器凸轮56的外周部形成有与离合器片55的第二卡定部55d卡合的卡合销56b。另外,在离合器凸轮56的外周部形成有突出部56c,在该突出部56c的机构装配板13侧,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装配有构成离合器复位机构58的返回部件59。
离合器拨叉57与离合器凸轮56的轴向外侧对置地配置。离合器拨叉57由一对导向轴60a引导而沿着卷筒轴16方向移动自如,所述一对导向轴60a夹着卷筒轴16立设于机构装配板13与第二侧盖7之间。并且,离合器拨叉57由在第二侧盖7与离合器拨叉57之间以压缩状态配置于导向轴60a的外周侧的螺旋弹簧61(参照图2)向轴向内侧(图2左侧)施力。
在离合器拨叉57上形成有与小齿轮32的缩颈部32b卡合的半圆弧状的卡合部57a。在离合器拨叉57的与离合器凸轮56对置的侧面形成有越上倾斜凸轮56a、56a的未图示的倾斜凸轮。当离合器凸轮56向图7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离合器拨叉57的倾斜凸轮越上倾斜凸轮56a、56a时,离合器拨叉57移动到图2右侧的离合器分离位置。并且,当离合器拨叉57的倾斜凸轮从倾斜凸轮56a、56a下降时,由螺旋弹簧61施力而返回到离合器接合位置。小齿轮32与该离合器拨叉57的移动联动地沿卷筒轴方向移动,离合器机构21在分离状态和接合状态之间切换。
<离合器复位机构的结构>
当离合器机构21处于分离状态时,离合器复位机构58与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联动地使处于分离状态的离合器机构21返回接合状态。离合器复位机构58具有:与手柄2联动地旋转的棘轮88;与离合器操作部件17联动地转动的离合器凸轮56;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离合器凸轮56的返回部件59;以及对返回部件59进行施力的肘节弹簧62。
返回部件59是不锈钢合金等金属制的板状部件,并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离合器凸轮56。返回部件59通过离合器凸轮56的转动,而在与棘轮88的棘齿88a接触的卡合位置(图8)和从该卡合位置背离的背离位置(图7)之间移动。在返回部件59的末端弯折地形成有与棘齿88a接触的卡合爪59a、和由形成于机构装配板13的细长的引导槽13i引导的引导爪59b。返回部件59的基端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连结于突出部56c的末端,并且连结于肘节弹簧62。
肘节弹簧62由扭转螺旋弹簧构成,一端卡定于返回部件59,另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卡定于机构装配板13。肘节弹簧62对返回部件59在卡合位置和非卡合位置这两个位置分配施力,在两位置保持返回部件59。并且,肘节弹簧62经由返回部件59在离合器接合位置和离合器分离位置保持离合器凸轮56。
在该离合器复位机构58中,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从接合位置向分离位置的压下操作,使得离合器凸轮56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返回部件59从图7所示的非卡合位置前进到图8所示的与棘齿88a接触的卡合位置。此时,返回部件59在肘节弹簧62超过死点之前,引导爪59b克服肘节弹簧62的作用力由引导槽13i的外侧的边缘引导而朝向棘轮88前进。当肘节弹簧62超过死点时,返回部件59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返回部件59的引导爪59b由引导槽13i的内侧的边缘引导,返回部件59移动到卡合位置。
在该返回部件59处于卡合位置的状态下,当驱动轴30借助手柄2的操作向线卷绕方向旋转时,返回部件59的卡合爪59a被棘齿88a按压而返回到非卡合位置。与此同时,离合器凸轮56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使离合器机构21返回到接合状态。通过离合器凸轮56的转动,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返回到接合位置。
<双轴承绕线轮的动作>
在进行抛投时,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向下方按压。于是,导向部件27的第一接触部27b按压第一卡定部55c,从而离合器片55向图7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当离合器片55转动时,离合器凸轮56与此联动地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配置在图8所示的离合器分离位置。并且,离合器拨叉57移动到图2右侧的离合器分离位置。其结果是,构成离合器机构21的小齿轮32向轴向外侧移动,处于分离状态。在该分离状态下,卷筒12处于自由旋转状态,当进行抛投时,借助末端钓具的重量将钓线从卷筒12迅猛地放出。
当末端钓具落水时,若将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旋转,则离合器机构21处于接合状态。并且,即便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上压操作至接合位置,离合器机构21也处于接合状态。当使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旋转时,棘轮88向线卷绕方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棘爪89借助控制片89a的作用向棘轮88的外侧摆动。其结果是,在线卷绕时棘爪89不再接触棘轮88,在线卷绕时不再因两者的接触产生卡嗒声。并且,当棘轮88向线卷绕方向旋转时,棘齿88a与返回部件59的末端的卡合爪59a抵接,将返回部件59向后方按压。于是,返回部件59以超过肘节弹簧62的死点的方式后退,并由肘节弹簧62向非卡合位置侧施力。离合器凸轮56与该移动联动地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离合器拨叉57借助螺旋弹簧61的作用力移动到离合器接合位置,离合器机构21处于接合状态。因此,手柄2的旋转被传递至卷筒12,卷筒12能够向线卷绕方向旋转。当驱动轴30向线卷绕方向旋转时,该旋转被传递至匀绕机构18,从而将钓线均匀地卷绕于卷筒12。
当利用该离合器复位机构58使离合器机构21从分离状态返回到接合状态时,如图9所示,离合器片55的第一卡定部55c接触并按压于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导向部件27。具体而言,第一卡定部55c的第一端面55a与第一接触部27b的第一倾斜部27d接触并将导向部件27向箭头A所示的上方按压。第一倾斜部27d是朝向手柄装配侧接近竿装配部4的向右下倾斜的倾斜部,因此,当第一卡定部55c的第一端面55a按压第一倾斜部27d时,对导向部件27向箭头B所示的手柄装配侧施力。其结果是,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部主体26被向手柄装配侧的第二插入部件9b侧施力。由此,两端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的离合器操作部件17在手柄装配侧稳定地强力接触绕线轮主体1,因此离合器操作部件17不易倾斜。因此,即便对离合器操作部件17进行两端支承,离合器操作部件17也容易返回接合位置。
另一方面,即便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上压操作至接合位置,也能够使离合器机构21从分离状态返回到接合状态。在该情况下,接触部27a的第二接触部27c按压第一卡定部55c的第二端面55b,从而使离合器片55向图8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离合器凸轮56向相同方向转动。由此,离合器机构21返回到接合状态,并且离合器复位机构58也返回到非卡合位置。此时,由于与第一卡定部55c接触的第二接触部27c是平坦部27f,因此不对导向部件27沿轴向施力。
并且,在将卷筒12从第二侧盖7侧取出后或在绕线轮的组装时,当将在与机构装配板13之间装配有包括离合器片55在内的各种机构的第二侧盖7装配于框架5时,如图10所示,虚线所示的离合器片55的第一卡定部55c如双点划线所示与第一接触部27b的第二倾斜部27e接触。第二倾斜部27e是从第一倾斜部27d朝向手柄装配侧逐渐远离竿装配部4的倾斜面。因此,从手柄装配侧组装的离合器片55的第一卡定部55c一边与第二倾斜部27e接触一边由第一倾斜部27d引导。因此,离合器片55不易与接触部27a碰撞,离合器片55的组装变得容易,并且第二侧盖7的组装变得容易。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特别地,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根据需要任意组合。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二接触部27c,以便能够利用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状态切换操作至接合状态,但也可以不设置第二接触部 。
(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向部件是金属板材制的,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轴部件作为导向部件。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导向部件的末端的接触部以与上下方向所成的倾斜角度α为上述的角度范围(例如40度以上、70度以下)的方式弯折。在该情况下,还可以弯折地形成第二倾斜部。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在第一接触部27b设置第一倾斜部27d,从而利用离合器片55对离合器操作部件17向手柄装配侧施力,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离合器片上设置与第一倾斜部同样倾斜的倾斜部,并在离合器操作部件上设置能够与倾斜部接触的接触部。并且,也可以以随着离合器片向离合器接合方向移动而向手柄装配侧移动的方式在绕线轮主体上设置凸轮机构。
(d)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沿上下方向移动,但也可以使其沿前后方向移动。
<特征>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如下表述。
(A)双轴承绕线轮R是将钓线向前方放出的绕线轮。双轴承绕线轮具有绕线轮主体1、卷筒12、手柄2、离合器机构21、离合器操作部件17、离合器复位机构58以及离合器控制机构22。绕线轮主体1具有能够装配于钓竿的竿装配部4。卷筒1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手柄2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用于操作卷筒12旋转。离合器机构21配置于手柄2与卷筒12之间,能够获取连结卷筒12和手柄2的接合状态和解除连结的分离状态。离合器操作部件17是用于将离合器机构21至少从接合状态切换操作至分离状态的部件。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左右方向的两端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且离合器操作部件17能够在离合器机构21处于分离状态的分离位置和离合器机构21处于接合状态的接合位置之间移动。离合器复位机构58根据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使处于分离状态的离合器机构21返回到接合状态。离合器控制机构22配置于离合器操作部件17与离合器机构21之间。离合器控制机构22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切换操作传递至离合器机构21,并且通过离合器复位机构58的返回动作使离合器机构21返回到接合状态。并且,离合器复位机构58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返回到接合位置。离合器控制机构22具有离合器片55,该离合器片55与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接合位置向分离位置的移动联动地移动,且与离合器复位机构58的返回动作联动地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合位置。离合器片55具有接合位置侧的第一端面55a和分离位置侧的第二端面55b。离合器操作部件17具有至少与离合器片55的第一端面55a接触的接触部27a。接触部27a具有第一接触部27b,当利用离合器片55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合位置时,第一接触部27b由离合器片55向绕线轮主体1的手柄装配侧施力。
在该双轴承绕线轮R中,当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接合位置操作至分离位置时,离合器控制机构22联动地动作,离合器机构21从接合状态成为分离状态。在该分离状态下,卷筒1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能够利用抛投等放出钓线。当在放出钓线后使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旋转时,利用离合器复位机构58使离合器机构21成为接合状态,并且离合器控制机构22的离合器片55使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移动到接合位置。此时,接触部27a的第一接触部 27b由离合器片55向绕线轮主体1的一侧(手柄装配侧)施力。由此,两端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的离合器操作部件17在手柄装配侧稳定且强力地接触绕线轮主体1的第二插入部件9b,因此离合器操作部件17不易倾斜。因此,即便对离合器操作部件17进行两端支承,离合器操作部件17也容易返回接合位置。
(B)在双轴承绕线轮R中,绕线轮主体1具有;框架5,其在手柄装配侧具有能够供卷筒12通过的开口11c;以及覆盖框架5的手柄装配侧并能够拆装地装配于框架的第二侧盖7。在该情况下,能够构成卷筒12可从手柄装配侧拆装的双轴承绕线轮R。
(C)在双轴承绕线轮R中,第一接触部27b具有第一倾斜部27d,该第一倾斜部27d在左右方向上朝向手柄装配侧逐渐接近第一端面55a。在该情况下,离合器片55的第一端面55a接触第一倾斜部27d,由此,当离合器片55向接合位置的方向移动时,利用第一倾斜部27d的斜面将第一接触部27b向绕线轮主体1的一侧即手柄装配侧拉近。因此,能够利用离合器片55向接合位置侧的移动,以简单的结构对离合器操作部件17施力。
(D)在双轴承绕线轮R中,第一接触部27b还具有第二倾斜部27e,该第二倾斜部27e在左右方向上从第一倾斜部27d朝向手柄装配侧逐渐远离第一端面55a。在这里,在组装双轴承绕线轮R的情况下或更换卷筒12而将第二侧盖7安装于框架5的情况下等,当在第一接触部27b设置有第一倾斜部27d的离合器操作部件17中组装离合器片55时,利用第二倾斜部27e将离合器片55引导到第一倾斜部27d。由此,离合器片55不易碰撞第一接触部27b,从而离合器片55的组装变得容易。
(E)在双轴承绕线轮R中,接触部27a还具有第二接触部27c,当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被操作至接合位置时,第二接触部27c与离合器片55的第二端面55b接触。
在该情况下,当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分离位置操作至接合位置时,第二接触部27c与离合器片55的第二端面55b接触,因此,不仅通过离合器复位机构58,而且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7也能够使离合器机构21从分离状态返回到接合状态。
(F)在双轴承绕线轮R中,框架5具有配置于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的第一侧板8、和沿左右方向与第一侧板8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二侧板9。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分别具有第一狭缝8c和第二狭缝9c,第一狭缝8c和第二狭缝9c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支承为沿着与竿装配部4接近和背离的上下方向移动自如。
(G)在双轴承绕线轮R中,离合器操作部件17具有操作部主体26和导向部件27。操作部主体26是配置于第一侧板8和第二侧板9之间的合成树脂制部件。导向部件27是金属板材制的部件,固定于操作部主体26,左右方向的两端被第一狭缝8c和第二狭缝9c引导,且手柄装配侧的端部以超过第二狭缝9c的方式延伸,并在手柄装配侧的端部配置有接触部27a。
(H)在双轴承绕线轮R中,第一侧板8具有形成有第一狭缝8c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插入部件8b。第二侧板9具有形成有第二狭缝9c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二插入部件9b。
在该情况下,金属板材制的导向部件27被分别形成于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插入部件8b和第二插入部件9b的第一狭缝8c和第二狭缝9c顺畅地引导。
(I)在双轴承绕线轮R中,离合器操作部件17在卷筒12的后方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且能够在接近竿装配部4的分离位置和比分离位置远离竿装配部4的接合位置之间移动。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卷筒12的后方操作离合器操作部件17,所以容易利用进行拇指按压的手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从接合位置操作至分离位置。

Claims (9)

1.一种双轴承绕线轮,该双轴承绕线轮用于将钓线向前方放出,其特征在于,
该双轴承绕线轮具备:
绕线轮主体,具有能够装配于钓竿的竿装配部;
卷筒,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上述绕线轮主体;
手柄,配置于上述绕线轮主体的左右方向的一侧的手柄装配侧,用于操作上述卷筒旋转;
离合器机构,配置于上述手柄和上述卷筒之间,能够获取连结上述卷筒与上述手柄的接合状态和解除连结的分离状态;
离合器操作部件,该离合器操作部件的上述左右方向的两端支承于上述绕线轮主体,且该离合器操作部件能够在上述离合器机构处于分离状态的分离位置与上述离合器机构处于接合状态的接合位置之间移动,该离合器操作部件用于将上述离合器机构至少从上述接合状态切换操作至上述分离状态;
离合器复位机构,根据上述手柄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来使处于上述分离状态的上述离合器机构返回到上述接合状态;以及
离合器控制机构,配置于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和上述离合器机构之间,将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的上述切换操作传递至上述离合器机构,并通过上述离合器复位机构的返回动作使上述离合器机构返回到接合状态,使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从上述分离位置返回到接合位置,
上述离合器控制机构具有离合器片,该离合器片与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的从上述接合位置向上述分离位置的移动联动地移动,且与上述离合器复位机构的返回动作联动地使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从上述分离位置移动到上述接合位置,
上述离合器片具有上述接合位置的一侧的第一端面和上述分离位置的一侧的第二端面,
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具有与上述离合器片的至少上述第一端面接触的接触部,上述接触部具有第一接触部,在利用上述离合器片从上述分离位置移动到上述接合位置时,该第一接触部由上述离合器片向上述绕线轮主体的上述手柄装配侧被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绕线轮主体具有:
框架,在上述手柄装配侧具有能够供上述卷筒通过的开口;以及
盖部件,覆盖上述框架的上述手柄装配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上述框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接触部具有第一倾斜部,该第一倾斜部在上述左右方向上朝向上述手柄装配侧逐渐接近上述第一端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接触部还具有第二倾斜部,该第二倾斜部在上述左右方向上从上述第一倾斜部朝向上述手柄装配侧逐渐远离上述第一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接触部还具有第二接触部,当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从上述分离位置被操作至上述接合位置时,该第二接触部与上述离合器片的上述第二端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架具有:配置于上述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的第一侧板;和沿着上述左右方向与上述第一侧板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二侧板,
上述第一侧板和上述第二侧板分别具有沿着移动方向自如地引导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的第一狭缝和第二狭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具有:
合成树脂制的操作部主体,配置于上述第一侧板和上述第二侧板之间;和
金属板材制的导向部件,该导向部件固定于上述操作部主体,上述导向部件的左右方向的两端由上述第一狭缝和上述第二狭缝引导,并且上述导向部件的手柄装配侧的端部以超过上述第二狭缝的方式延伸,上述接触部配置于上述手柄装配侧的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侧板具有形成有上述第一狭缝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一插入部件,
上述第二侧板具有形成有上述第二狭缝的合成树脂制的第二插入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离合器操作部件在上述卷筒的后方支承于绕线轮主体,并且能够在接近上述竿装配部的分离位置和比上述分离位置距离上述竿装配部远的接合位置之间移动。
CN201310028214.5A 2012-01-27 2013-01-25 双轴承绕线轮 Active CN1032224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14741 2012-01-27
JP2012014741A JP5855954B2 (ja) 2012-01-27 2012-01-27 両軸受リール
JP2012098495A JP2013226055A (ja) 2012-04-24 2012-04-24 両軸受リールのリール本体及び両軸受リール
JP2012-098495 2012-04-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22451A CN103222451A (zh) 2013-07-31
CN103222451B true CN103222451B (zh) 2016-12-28

Family

ID=48833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28214.5A Active CN103222451B (zh) 2012-01-27 2013-01-25 双轴承绕线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777146B2 (zh)
KR (1) KR101950304B1 (zh)
CN (1) CN103222451B (zh)
MY (1) MY168294A (zh)
TW (1) TWI5542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98421B2 (ja) * 2013-03-15 2017-09-20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釣り用リールの爪歯車
JP6198537B2 (ja) * 2013-09-13 2017-09-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376740B2 (ja) * 2013-10-01 2018-08-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267937B2 (ja) * 2013-11-08 2018-01-24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ドラグ装置
JP6200287B2 (ja) * 2013-11-14 2017-09-20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両軸受リール
US9545088B2 (en) * 2013-11-29 2017-01-17 Globeride, Inc. Fishing reel
KR101553704B1 (ko) * 2013-12-17 2015-09-17 유한책임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하이브리드 클러치 수단을 구비한 낚시 릴
JP6389609B2 (ja) * 2013-12-27 2018-09-12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ピニオンギア及び両軸受リール
JP6374700B2 (ja) * 2014-05-16 2018-08-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376848B2 (ja) * 2014-06-03 2018-08-22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復帰機構
US9888678B1 (en) * 2015-04-28 2018-02-13 W.C. Bradley/Zebco Holdings, Inc. Kick lever assembly for bait cast reel
JP6640552B2 (ja) * 2015-12-22 2020-02-05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JP6845695B2 (ja) * 2017-01-19 2021-03-24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KR102083429B1 (ko) * 2017-10-26 2020-03-02 유한책임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프론트커버의 탈착이 편리한 낚시 릴
JP7082901B2 (ja) * 2018-04-26 2022-06-09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両軸受リール
JP7122167B2 (ja) * 2018-06-11 2022-08-19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両軸受リール
CN111903630A (zh) * 2019-05-08 2020-11-10 广州辉悦贸易有限公司 一种渔轮
JP7345348B2 (ja) * 2019-10-16 2023-09-15 株式会社シマノ 両軸受リール
KR102188172B1 (ko) * 2020-02-06 2020-12-07 이재구 낚시용 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711110A1 (de) * 1976-03-25 1977-10-06 Abu Ab Betaetigungsmechanismus fuer eine leinentrommel-freigebevorrichtung an angelwinden
EP0707791A1 (en) * 1994-10-17 1996-04-24 Shimano Inc. A double-bearing reel
US5791576A (en) * 1994-11-17 1998-08-11 Daiwa Seiko, Inc. Clutch mechanism for a double bearing type reel for fishing
CN1947502A (zh) * 2005-10-13 2007-04-18 株式会社岛野马来西亚配件厂有限公司 双轴承渔线轮
JP2009095245A (ja) * 2007-10-12 2009-05-07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6295Y2 (zh) * 1985-05-07 1990-12-06
US5489070A (en) * 1985-07-22 1996-02-06 Zebco Corporation Bait casting fishing reel
US5222995A (en) * 1988-12-09 1993-06-29 Shimano, Inc. Fishing reel with seesaw operating clutch control member
JP2966583B2 (ja) * 1991-06-27 1999-10-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
JP2552465Y2 (ja) * 1991-10-18 1997-10-29 株式会社シマノ 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操作構造
JP2000350537A (ja) 1999-06-10 2000-12-19 Ryobi Ltd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操作装置
JP2002084936A (ja) * 2000-09-18 2002-03-26 Shimano Inc 両軸受リール
JP4885666B2 (ja) * 2006-09-22 2012-02-29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US7798439B2 (en) * 2008-04-08 2010-09-21 Daiwa Seiko, Inc. Fishing reel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711110A1 (de) * 1976-03-25 1977-10-06 Abu Ab Betaetigungsmechanismus fuer eine leinentrommel-freigebevorrichtung an angelwinden
EP0707791A1 (en) * 1994-10-17 1996-04-24 Shimano Inc. A double-bearing reel
US5791576A (en) * 1994-11-17 1998-08-11 Daiwa Seiko, Inc. Clutch mechanism for a double bearing type reel for fishing
CN1947502A (zh) * 2005-10-13 2007-04-18 株式会社岛野马来西亚配件厂有限公司 双轴承渔线轮
JP2009095245A (ja) * 2007-10-12 2009-05-07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リ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30087411A (ko) 2013-08-06
TW201338700A (zh) 2013-10-01
MY168294A (en) 2018-10-23
TWI554207B (zh) 2016-10-21
US8777146B2 (en) 2014-07-15
KR101950304B1 (ko) 2019-02-20
CN103222451A (zh) 2013-07-31
US20130193250A1 (en) 201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22451B (zh) 双轴承绕线轮
CN102405889B (zh) 双轴承绕线轮
JP6166558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CN103070147B (zh) 双轴承绕线轮
EP1958504B1 (en) Spinning reel handle assembly
JP2014176301A5 (zh)
JP2014100078A5 (zh)
CN103168756B (zh) 双轴承卷绕器
JP2014100078A (ja) 両軸受リール
US9282731B2 (en) Dual-bearing reel spool braking device
JP2014100079A5 (zh)
JP2015202101A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操作部材
TW201600010A (zh) 雙軸承捲線器及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機構
JP2014217278A (ja) 電動リール
JP2014217278A5 (zh)
JP5855954B2 (ja) 両軸受リール
EP0392501A2 (en) Spinning reel
JP2013153659A5 (zh)
KR100522647B1 (ko) 낚시용 릴
US10070636B2 (en) Spool brake device for dual-bearing reel
JP6267874B2 (ja)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制動装置
JP6284307B2 (ja) 電動リールのモータ制御装置
JP2015159757A5 (zh)
GB2575550A (en) Spinning reel
JP2015159757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