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70147B - 双轴承绕线轮 - Google Patents
双轴承绕线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070147B CN103070147B CN201210373311.3A CN201210373311A CN103070147B CN 103070147 B CN103070147 B CN 103070147B CN 201210373311 A CN201210373311 A CN 201210373311A CN 103070147 B CN103070147 B CN 1030701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nob
- double
- reel
- stop knob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8520 organiz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61 M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9994 ca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414 extremit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34 light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51468 Actinopterygi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 aluminium alloy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80 den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247 han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spiromesifen Chemical compound CC1=CC(C)=CC(C)=C1C(C(O1)=O)=C(OC(=O)CC(C)(C)C)C11CCCC1 GOLXNESZZPUPJ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56 stainless stee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55—Antibacklash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Abstract
一种双轴承绕线轮,其制动旋钮配置在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在该双轴承绕线轮中容易用手掌包入。双轴承绕线轮包括绕线轮主体(1)、手柄(2)、卷筒轴(16)、卷筒(12)以及抛投控制机构(22)。绕线轮主体具备具有凹部(6c)并覆盖框架(5)的第一侧的第一侧盖(6a)。手柄在第二侧盖(6b)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抛投控制机构(22)具有制动旋钮(42)、第一板(41a)以及第二板(42b)。制动旋钮(42)与轴支承部(7)旋合,并以不从第一侧盖突出的方式配置于凹部(6c)中。第一板配置成能够与制动旋钮以及卷筒轴的第一端面(16a)接触。第二板(41b)能够与卷筒轴的第二端面(16b)接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轴承绕线轮,特别涉及在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设置有抛投控制机构的制动旋钮的双轴承绕线轮。
背景技术
在双轴承绕线轮中,抛投控制机构的制动旋钮通常配置在手柄装配侧。与此相对,以往公知有制动旋钮配置在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的双轴承绕线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现有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制动旋钮具有旋钮部件和螺纹部件。螺纹部件以能够一体地旋转且沿轴向自如移动的方式装配于旋钮部件。由此,当使旋钮部件转动时,螺纹部件进行进退,并按压制动板来对卷筒轴进行制动。旋钮部件即使转动也不会进退,在手柄装配侧相对于绕线轮主体沿轴向不移动。由此,绕线轮主体与旋钮部件之间的间隙恒定,能够防止异物侵入到旋钮部件的内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449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现有的双轴承绕线轮中,能够防止异物侵入到旋钮部件。但是,制动旋钮从绕线轮主体的手柄装配侧突出。在双轴承绕线轮中,有时一边在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握住绕线轮主体用手掌包入一边进行卷筒或者钓竿的操作。在用手掌包入时,用握持手柄的手相反侧的手(在右手柄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情况下为左手)一起握住绕线轮主体和钓竿。在进行该用手掌包入时,在现有的双轴承绕线轮的情况下,制动旋钮碰到握住的手的手掌,而不易用手掌包入。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制动旋钮配置在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容易用手掌包入。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一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手柄、卷筒轴、卷筒以及抛投控制机构。绕线轮主体具有:框架;具有凹部并覆盖框架的第一侧的第一盖;覆盖框架的第二侧的第二盖;以及在第一盖侧设置于框架的轴支承部。手柄在第二盖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卷筒轴的一端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支承部。卷筒装配于卷筒轴并且通过手柄的旋转而旋转。抛投控制机构具有制动旋钮、第一板以及第二板。制动旋钮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轴支承部,该制动旋钮的第一盖侧的高度等于或低于第一盖的端面高度,其结果制动旋钮完全置于凹部中,并不从第一盖突出。第一板配置成能够与制动旋钮以及卷筒轴的一端面接触,并且通过制动旋钮的旋转而被按压。第二板能够与卷筒轴的另一端面接触。
在该双轴承绕线轮中,配置在绕线轮主体的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的第一盖具有凹部,制动旋钮整个配置于凹部中不从第一盖突出。因此,即使用手掌包入第一盖侧,制动旋钮也不会碰到手掌。由此,在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容易用手掌包入。
第二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制动旋钮为圆形的部件,制动旋钮的外周面配置成在与凹部的内周面之间隔开了操作用的间隙。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制动旋钮的外周面侧在与凹部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能够在制动旋钮的外周面进行制动操作。因此容易转动制动旋钮。
第三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中,轴支承部拆装自如地装配于框架。在该情况下,轴支承部拆装自如地装配于框架,因此通过卸下轴支承部能够将卷筒取出到外部。
第四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三方面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中,轴支承部具有配置在制动旋钮的外周侧的拆装操作部。在该情况下,轴支承部的拆装操作是容易的。
第五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中,轴支承部一体形成于框架。在该情况下,由于框架与轴支承部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支承卷筒轴。
第六方面的双轴承绕线轮,在第三至第五方面的任一方面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中,制动旋钮具有:圆形的操作部;直径比操作部小的密封件装配部;以及直径比密封件装配部小的外螺纹部。轴支承部具有:密封件配置部,密封件装配部配置在该密封件配置部的内周侧;与外螺纹部旋合的内螺纹部;以及装配第一板的底部。双轴承绕线轮还具有在密封件配置部与密封件装配部之间与两者接触地配置的密封部件。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密封件装配部与密封件配置部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因此液体不易从制动旋钮与轴支承部之间的间隙侵入到轴承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制动旋钮以不从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的第一盖突出的方式配置在该第一盖的凹部中。因此,即使用手掌包入第一盖侧,制动旋钮也不会碰到手掌。由此,在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容易用手掌包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的立体图。
图2是上述双轴承绕线轮的手柄装配侧的侧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剖开线Ⅲ-Ⅲ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中的剖开线Ⅳ-Ⅳ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侧盖侧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第一齿轮装配部分的手柄轴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6中的剖开线Ⅶ-Ⅶ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当的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当的图。
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与图5相当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绕线轮主体;2手柄;5框架;6a第一侧盖;6b第二侧盖;6c凹部;7、107、207轴支承部;12卷筒;16卷筒轴;22、122、222抛投控制机构;25第二齿轮;33轴承装配部;33d、133d底部;33g密封件配置部;41a第一板;41b第二板;42、142、242制动旋钮;42a操作部;42b密封件装配部;42c外螺纹部;43O形环。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双轴承绕线轮的结构>
在图1中,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承绕线轮是水滴型的绕线轮。双轴承绕线轮具有:绕线轮主体1、配置于绕线轮主体1的侧方(例如左侧)的卷筒旋转用手柄2、以及以旋转自如且拆装自如的方式装配于绕线轮主体1的内部的绕线用的卷筒12。在手柄2的绕线轮主体1侧设置有曳力调整用的曳力调整部件3。
手柄2是双手柄形的手柄,具有例如金属制成的板状的手柄臂2a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于手柄臂2a的两端的两个把手部2b。如图2所示,手柄臂2a通过螺母2d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于手柄轴30的末端。该螺母2d通过螺纹固定于手柄臂2a的外侧面的保持器2c而被阻止转动。
如图3和图4所示,绕线轮主体1具有:框架5、装配于框架5的两侧且覆盖框架5的两侧的第一侧盖6a和第二侧盖6b、以及拆装自如地装配于框架5的侧部的轴支承部7。第一侧盖6a(第一盖的一例)配置在手柄2的相反侧,第二侧盖6b(第二盖的一例)配置在手柄2的装配侧。
框架5例如是铝合金、镁合金等轻金属制成的部件,具有:以隔开预定间隔地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的第一侧板5a和第二侧板5b;以及连结第一侧板5a和第二侧板5b的多个连结部5c。在该手柄装配侧的相反侧的第一侧板5a拆装自如地装配有轴支承部7。在第一侧板5a形成有卷筒12能够通过的圆形的开口5d。在开口5d中通过例如卡口机构23拆装自如地装配有轴支承部7,轴支承部7用于将卷筒12从开口5d侧取出。在下侧的两个连结部5c一体形成有用于将绕线轮装配至钓竿的前后较长的钓竿装配脚部4。
第一侧盖6a是铝合金、镁合金等轻金属制成的部件,覆盖第一侧板5a的外侧。第一侧盖6a在中心部具有圆形的凹部6c。凹部6c形成为分多个阶段地凹陷。在凹部6c的中心部形成有圆形的旋钮开口6d。轴支承部7露出在旋钮开口6d中。第一侧盖6a由轴支承部7夹持,并与轴支承部7一起相对于框架5拆装自如。在轴支承部7的周围,在第一侧盖6a的开口6d的内周部配置有定位机构60,定位机构60用于进行轴支承部7的非操作时的止转和轴支承部7的操作时的定位。
第二侧盖6b是铝合金、镁合金等轻金属制成的部件,螺纹固定于框架5的第二侧板5b。第二侧盖6b设置有设置于卷筒轴16的配置部分的凸台部8、和封闭凸台部8的开口的盖部件9。凸台部8例如铆接固定于第二侧盖6b。盖部件9螺钉固定于第二侧盖6b。凸台部8的内径比后述的小齿轮32的齿轮部32a的外径稍大,齿轮部32a能够进入到凸台部8的内周侧。
轴支承部7以夹持第一侧盖6a的状态转动自如地装配于第一侧盖6a。因此,轴支承部7相对于第一侧盖6a的脱出被防止。另外,如图3所示,轴支承部7利用卡口机构23拆装自如地装配于第一侧板5a。卡口机构23具有:板状的多个(例如三个)凸起部23a,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在轴支承部7的外周部并且向径向外侧突出;以及槽状的多个(例如三个)卡合凹部23b,其以与凸起部23a卡合的方式形成于第一侧板5a的开口5d的外侧。转动轴支承部7利用卡口机构23将轴支承部7装配于第一侧板5a,由此第一侧盖6a也被装配于第一侧板5a。
如图5所示,轴支承部7具有:装配第一轴承24a的轴承装配部33;以及与轴承装配部33一起以相对转动自如的方式夹持第一侧盖6a的拆装操作部34。轴承装配部33是盘状的部件,其外周部33a与开口5d嵌合。另外,在外周部33a,以卷筒12的轴心为中心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从外周部33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所述卡口机构23的多个凸起部23a。在轴承装配部33的中心部朝向卷筒12呈筒状地突出形成有收纳第一轴承24a的筒状的轴承收纳部33b。在轴承收纳部33b形成有带阶梯的筒状的装配空间33c,第一轴承24a装配于该装配空间33c的内周面。在装配空间33c的底部33d装配有构成后述的抛投控制机构22的圆板状的第一板41a。在底部33d形成有与后述的制动旋钮42旋合的内螺纹部33e。在轴承装配部33的与拆装操作部34接触的面上,以卷筒轴16的轴心为中心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例如两个)定位凸部33f,定位凸部33f向与卷筒12的轴心平行的方向突出。在轴承装配部33的外侧面形成有向轴向外侧突出的筒状的密封件配置部33g。
如图5所示,拆装操作部34是带阶梯的圆筒形状的部件,通过未图示的螺纹部件固定于轴承装配部33。拆装操作部34用于对轴支承部7进行拆装操作。拆装操作部34的外侧面比第一侧盖6a的外侧面稍微凹陷。在拆装操作部34形成有配置在直径上的拆装操作用的肋34a。肋34a形成为比其他部分向径向内侧以及轴向外侧突出。在拆装操作部34的中心部形成有开口34b,密封件配置部33g突出到该开口34b中。在拆装操作部34的靠轴承装配部33的壁面形成有与定位凸部33f卡合的多个(例如两个)定位凹部34c。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框架5内配置有:绕线用的卷筒12,其能够配置在与钓竿交错的方向上;匀绕机构15,其用于将钓线均匀地卷绕到卷筒12内;以及离合器操作部件17,其为进行拇指按压时的拇指的衬垫。另外,在框架5与第二侧盖6b之间配置有:齿轮机构18,其用于将来自手柄2的旋转力传递到卷筒12以及匀绕机构15;离合器机构13;离合器控制机构19,其用于对离合器机构13进行开闭控制;曳力机构21,其对卷筒12向线放出方向的旋转进行制动;以及抛投控制机构22,其用于调整卷筒12的旋转时的阻力。
如图4所示,卷筒12在两侧部具有盘状的凸缘部12a,在两个凸缘部12a之间具有筒状的绕线体部12b。另外,卷筒12具有一体地形成在绕线体部12b的内周侧的轴向的实质上中央部的筒状的凸台部12c,卷筒12例如通过锯齿结合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在贯通凸台部12c的卷筒轴16。该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锯齿结合,可以使用键结合或花键结合等各种结合方法。
卷筒轴16贯通第二侧板5b并延伸到第二侧盖6b。在卷筒12的凸台部12c的两侧,卷筒轴16被第一轴承24a和第二轴承24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第一轴承24a装配于轴支承部7,第二轴承24b装配于第二侧板5b。卷筒轴16的第一端面16a(一端面的一例)和第二端面16b(另一端面的一例)突出地形成为山形或者圆弧状。卷筒轴16的第一端16a和第二端16b能够与抛投控制机构22接触。
在卷筒轴16的贯通第二侧板5b的贯通部部分固定有构成离合器机构13的卡合销13a。卡合销13a沿着直径贯通卷筒轴16,卡合销13a的两端沿径向突出。在该两端的突出部分能够卡合后述的小齿轮32的末端(图2中为右端)。
如图3所示,匀绕机构15具有:与后述的齿轮机构18的第一齿轮28啮合的第二齿轮25;横向凸轮轴26;以及钓线引导件27。横向凸轮轴26是在外周面形成有交叉的螺旋状槽26a的轴部件。钓线引导件27与螺旋状槽26a卡合,并通过横向凸轮轴26的旋转而在卷筒12的前方与卷筒12平行地往复移动。
齿轮机构18具有:手柄轴30;旋转自如地装配于手柄轴30的驱动齿轮31;与驱动齿轮31啮合的筒状的小齿轮32;以及装配于手柄轴30并与第二齿轮25啮合的第一齿轮28。手柄轴30通过辊型的单向离合器40而被禁止向线放出方向旋转,而仅能够向线卷绕方向旋转。单向离合器40装配于第二侧盖6b。手柄轴30的基端通过轴承20而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二侧板5b。在驱动齿轮31的里侧(图3中为左侧),棘轮36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于手柄轴30。在棘轮36的里侧配置第一齿轮28。在手柄轴30的棘轮36的装配部与第一齿轮28的装配部之间形成有大直径的抵接部30b。手柄轴30的旋转经由曳力机构21传递至驱动齿轮31。
如图4所示,小齿轮32从第二侧板5b向轴向外侧延伸,小齿轮32是卷筒轴16贯通其中心的筒状部件。小齿轮32沿轴向移动自如地装配于卷筒轴16。小齿轮32具有:形成于基端的齿轮部32a;形成于末端并能够与卡合销13a卡合的啮合部32b;以及配置在齿轮部32a与啮合部32b之间的缩颈部32c。驱动齿轮31与齿轮部32a啮合。卡合销13a与啮合部32b卡合。离合器控制机构19的离合器拨叉35与缩颈部32c卡合。小齿轮32借助于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或者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的旋转而在图3中的中心线C的上侧所示的离合器接通位置和下侧所示的离合器断开位置之间移动。小齿轮32通过轴承29被旋转自如且沿轴向移动自如地支承于第二侧板5b。
如图4所示,第一齿轮28经由转矩限制器39与手柄轴30连结。如图3所示,第一齿轮28与装配于匀绕机构15的横向凸轮轴26的第二齿轮25啮合。
<转矩限制器的结构>
转矩限制器39是为了在匀绕机构15发生故障时防止有多余的力作用于第一齿轮28和第二齿轮25而设置的。如图6和图7所示,转矩限制器39具有配置于手柄轴20的一对销部件51、施力部件52以及至少一个卡定凹部53。施力部件52例如是螺旋弹簧,其对一对销部件51朝向第一齿轮28施力。卡定凹部53形成于第一齿轮28的内周面。在该实施方式中,卡定凹部53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四个。
在手柄轴30中沿直径方向贯通地形成有贯通孔30a,销部件51进退自如地装配于贯通孔30中。销部件51包括具有半球炮弹形状的曲面的头部51a以及直径比头部51a小的轴部51b。销部件51在贯通孔30内以头部51a朝向卡定凹部53的方式配置。施力部件52配置在一对销部件51的轴部51b的外周侧,并以压缩状态配置在一对头部51a之间。卡定凹部53在第一齿轮28的箭头R所示的线卷绕方向下游侧具有直线式的斜面53a,并且在旋转方向上游侧具有圆筒面53b。因此,通常,销部件51按压斜面53a而将手柄轴30的旋转传递到第一齿轮28。由此,在异物夹在匀绕机构15中时,若强力转动手柄2而有多余的力作用于第一齿轮28,则销部件51退入到贯通孔30内,手柄轴30空转,第一齿轮28不容易破损。卡定凹部53的与头部51a接触的圆筒面53b如图7所示具有倾斜面53c,该倾斜面53c与手柄轴30的轴心交叉。倾斜面53c以朝向驱动齿轮31侧逐渐靠近手柄轴30的轴心的方式倾斜。由此,当销部件51对第一齿轮28施力时,在手柄2侧产生按压第一齿轮28的力,第一齿轮28被向抵接部30侧施力,在旋转时第一齿轮28不易晃动。
离合器机构13由卡合销13a和小齿轮32的啮合部32b构成。离合器机构13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操作而能够获得离合器接通状态和离合器断开状态。在离合器接通状态下,手柄2的旋转被传递到卷筒12。在离合器断开状态下,卷筒12成为能够自由旋转的状态。
如图1和图3所示,离合器操作部件17在第一侧板5a和第二侧板5b之间的后部配置在卷筒12的后方。在框架5的第一侧板5a和第二侧板5b中形成有长孔(未图示),离合器操作部件17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长孔。因此,离合器操作部件17能够沿着长孔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离合器控制机构19具有离合器拨叉35。离合器拨叉35配置在卷筒轴16的外周侧,并通过两根销(未图示)支承成能够与卷筒轴16的轴心平行地移动。另外,卷筒轴16能够相对于离合器拨叉35相对旋转。即,即使卷筒轴16旋转,离合器拨叉35也不旋转。另外,离合器拨叉35的中央部与小齿轮32的缩颈部32c卡合,并且离合器拨叉35能够在图3的左右方向上移动。离合器拨叉35通过未图示的弹簧而被始终向内侧(图3中的左侧)的离合器接通方向施力。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通常状态下,小齿轮32位于内侧的离合器接通位置,小齿轮32与卷筒轴16的卡合销13a卡合而成为离合器接通状态。另一方面,在小齿轮借助于离合器拨叉35而移动到了外侧的情况下,小齿轮32与卡合销13a的卡合脱开而成为离合器断开状态。此时,小齿轮32的齿轮部32a如在图3的轴心C的下侧所示的那样配置在凸台部8的内周侧。由此,在离合器断开状态时,小齿轮32不易晃动。
如图4所示,曳力机构21具有:用于对曳力进行调整操作的曳力调整部件3;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于手柄轴30的按压板38;以及在手柄轴30的周围装配于第二侧盖6b的单向离合器40。按压板38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于单向离合器40的内圈40a。通过借助于曳力调整部件3的旋转操作将按压板38朝向驱动齿轮31按压,使得在按压板38与驱动齿轮31之间产生打滑,曳力机构21对卷筒12进行制动。单向离合器40为了使曳力机构21动作而禁止手柄轴30向线放出方向旋转。
<抛投控制机构的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抛投控制机构22具有:以夹着卷筒轴16的两端的方式配置的第一板41a和第二板41b;以及用于调节第一板41a和第二板41b对卷筒轴16的夹持力的制动旋钮42。
图3左侧的第一板41a设有一张,如前所述,其装配于轴承装配部33的装配空间33c的底部33d,并能够与卷筒轴16的第一端16a接触。两张第二板41b装配于第二侧盖6b的凸台部8内。
如图5所示,制动旋钮42具有:圆形的操作部42a;直径比操作部42a小的密封件装配部42b;以及直径比密封件装配部42b小的外螺纹部42c。操作部42a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圆锥台形状。操作部42a的外周侧与拆装操作部34隔开操作用的间隙地配置。制动旋钮42以不从第一侧盖6a的外侧面突出的方式配置于第一侧盖6a的凹部6c。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凹部6c还配置有拆装操作部34,因此与拆装操作部34也隔开间隙地配置。密封件装配部42b形成有环状的密封件装配槽42d。在密封件装配槽42d中装配有O形环43(密封部件的一例)。O形环43配置成与密封件配置部33g的内周面以及密封件装配槽42d接触。外螺纹部42c与轴承装配部33的内螺纹部33e旋合。外螺纹部42c能够与第一板41a接触。
<双轴承绕线轮的操作方法>
在通常的状态下,离合器拨叉35被向内侧(图3中左侧)按压,由此使小齿轮32移动到卡合位置。在该状态下,小齿轮32与卷筒轴16的卡合销13a啮合而成为离合器接通状态,来自手柄2的旋转力经由手柄轴30、驱动齿轮31、小齿轮32以及卷筒轴16传递至卷筒12,从而卷筒12向线卷绕方向旋转。
在进行垂钓的情况下,为了抑制缠结而利用抛投控制机构22来调整制动力。在利用抛投控制机构22调整制动力时,使制动旋钮42例如顺时针旋转。于是,制动旋钮42向图5中右侧前进,第一板41a与第二板41b之间的间隔变窄,对卷筒轴16的制动力增强。另外,当相反地使制动旋钮42逆时针旋转时,制动力减弱。
当制动力调整完成时,将离合器操作部件17向下方按压。这里,离合器操作部件17向下方的脱离位置移动。并且,通过离合器操作部件17的移动,离合器拨叉35向外侧移动,与离合器拨叉35卡合的小齿轮32也向相同方向移动。其结果是,小齿轮32与卷筒轴16的卡合销13a的啮合脱开,成为离合器断开状态。在该离合器断开状态下,来自手柄轴30的旋转不会传递至卷筒12和卷筒轴16,卷筒12成为自由旋转状态。形成离合器断开状态、用握住第一侧盖6a用手掌包入的手的拇指对卷筒12进行拇指按压,同时以卷筒轴16沿着铅直面的方式使绕线轮倾斜来垂下钓线。于是,通过末端钓具的重量,使卷筒12向线放出方向旋转,从而将钓线放出。
这里,制动旋钮42以不从手柄2装配侧的相反侧的第一侧盖6a突出的方式配置在第一侧盖6a的凹部6c中。因此,即使用手掌包入第一侧盖6a侧,制动旋钮42也不会碰到手掌。由此,在手柄2装配侧的相反侧容易用手掌包入。
并且,若在放出钓线后有鱼上钩,则使手柄2向线卷绕方向旋转。于是,旋转从第一齿轮28传递到第二齿轮25,匀绕机构15的钓线引导件27在卷筒12的前方沿着卷筒轴方向往复移动。由此将钓线均等地卷绕于卷筒12上。在匀绕机构15动作时,由于在横向凸轮轴26上附着有异物等主要原因,有时钓线引导件27变得不能移动。在该情况下,若强行转动手柄2,则会有大的转矩作用于第一齿轮28与第二齿轮25之间。若在第一齿轮28上作用超过容许转矩的转矩,则销部件51克服施力部件52的作用力而后退到贯通孔30a的内部,手柄轴30相对于第一齿轮28旋转。由此,所传递的转矩被限制。这里,用于限制传递转矩的销部件51和施力部件52配置于手柄轴30,在第一齿轮28中仅形成凹部53即可,因此能够使第一齿轮28紧凑化。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以后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件的说明以及动作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抛投控制机构122具有:制动旋钮142、第一板41a和第二板41b、以及当操作制动旋钮142时发出声音的发音机构14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制动旋钮42通过旋转操作而沿轴向移动,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制动旋钮142不沿轴向移动。
轴支承部107的轴承装配部133具有固定在底部133d的旋钮装配部170。旋钮装配部170例如是金属制成的筒状的部件,其具有:形成于一端内周面并与制动旋钮142旋合的第一内螺纹部170a;形成于另一端外周面的第一外螺纹部170b;以及形成在第一内螺纹部170a与第一外螺纹部170b之间的大直径的第一边缘部170c。第一外螺纹部170b是左旋螺纹。在旋钮装配部170装配有用于防止制动旋钮142脱出的防脱部件144。
制动旋钮142能够一体旋转且沿轴向移动自如地卡合于旋钮装配部170。制动旋钮142以不从第一侧盖6a突出的方式配置于第一侧盖6a的凹部6c。制动旋钮142具有:螺纹部件143;与螺纹部件143卡合的有底筒状的第一旋钮部146;以及以在与第一旋钮部146之间形成有空间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旋钮部146的第二旋钮部147。
第一旋钮部146具有:有底筒状的旋钮主体155;能够一体旋转地装配于旋钮主体155内并与螺纹部件146卡合的卡合部件156;以及防止卡合部件156相对于旋钮主体155脱出的防脱弹簧157。旋钮主体155例如是铝合金等轻合金制成的有底筒状的部件。在旋钮主体155的底部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例如四个)连结孔155a,连结孔155a用于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卡合部件156。另外,在旋钮主体155的底部形成有收纳卡合部件156的后述的凸台部156a的筒状的收纳凹部155b。在旋钮主体155的内周面形成有与第二旋钮部147旋合的第二内螺纹部155c,在第二内螺纹部155c的底部侧形成有用于钩挂防脱弹簧157的环状的卡定槽155d。
卡合部件156是由聚缩醛、聚酰胺树脂等合成树脂制成的带边缘的圆筒形状的部件。在卡合部件156的中心形成有向旋钮主体155侧突出的凸台部156a,在凸台部156a形成有长圆形的卡合孔156b,该卡合孔156b与螺纹部件143的头部143a以能够一体旋转且沿轴向自如移动的方式卡合。在卡合部件156的与旋钮主体155的底部对置的表面(图8中为左侧面)突出地形成有与连结孔155a嵌合的连结凸起156c。在卡合部件156的背面(图8中为右侧面)沿周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构成发音机构145的大量发声凹部156d。
防脱弹簧157例如是将不锈钢合金制成的弹性线材弯折成六边形而形成的弹簧部件。
第二旋钮部147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旋钮装配部170的第一边缘部170c。第二旋钮部147是带边缘的筒状的部件,其具有大直径的第二边缘部147a、以及直径比第二边缘部147a小的筒状部147b。第二旋钮部147例如由铝合金等轻合金制成,在筒状部147b的内周面形成有能够收纳防脱部件144的筒状的收纳空间147c。在第二边缘部147a的内周面形成有开口147d,旋钮装配部170的第一边缘部170c能够贯通该开口147d。在第一边缘部170c的外周侧,第二边缘部147a的厚度形成为比第一边缘部170c薄。在筒状部147b的外周面形成有与旋钮主体155的第二内螺纹部155c旋合的第二外螺纹部147e。
螺纹部件143是具有大直径的头部143a以及从头部143a突出的螺纹轴部143b的螺栓部件。头部143a具有将圆的一部分彼此平行地切掉而形成的长圆形的截面。头部143a与卡合部件156的卡合孔156b以能够一体旋转且沿轴向自如移动的方式卡合。在头部143a的靠螺纹轴部143b侧的面形成有圆弧状的卡定槽143c。在卡定槽143c中卡定有螺旋弹簧149的一端。螺旋弹簧149的另一端卡定在旋钮装配部170的末端面。螺旋弹簧149在螺纹轴部143b的外周侧以压缩状态装配在头部143a与旋钮装配部170之间。通过该螺旋弹簧149,能够抑制螺纹部件143的晃动。在螺纹轴部143b的末端侧的外周面形成有与第一内螺纹部170a旋合的第三外螺纹部143d。螺纹轴部143b的末端部能够与第一板41a接触。
防脱部件144例如是由铝合金等轻金属制成的厚壁圆筒形状的部件,其是用于将第二旋钮部147以旋转自如且不能沿轴向移动的方式防脱固定于旋钮装配部170的螺母部件。防脱部件144具有与旋钮装配部170的第一外螺纹部170b旋合的第三内螺纹部144a。第三内螺纹部144a与第一外螺纹部170b一样是左旋螺纹。防脱部件144配置在第二旋钮部147的收纳空间147c中。由此,防脱部件144能够以装配于收纳空间147c中的状态固定于旋钮装配部170。另外,在防脱部件144固定于旋钮装配部170时,由于第二边缘部147a的厚度比第一边缘部170c薄,因此第二旋钮部147容易旋转。另外,在防脱部件144中面向卡合部件156地形成有用于收纳发音机构145的安装孔144b。
发音机构145具有:所述的形成于卡合部件156的发声凹部156d;进退自如地装配于安装孔144b的击打销145a;以及对击打销145a朝发声凹部156d施力的螺旋弹簧145b。因此,击打销145a通过螺旋弹簧145b而对卡合部件156朝向旋钮主体155施力。其结果是,制动旋钮142整体被螺旋弹簧145b向离开旋钮装配部170的方向施力。因此,如图8所示,在制动旋钮142中,由于螺旋弹簧145b的作用力,使得在制动旋钮142与旋钮装配部170之间形成间隙,该间隙的量为第二旋钮部147的第二边缘部147a的厚度与旋钮装配部170的第一边缘部170c的厚度的差。因此,制动旋钮142不会沿轴向晃动。
在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抛投控制机构122中,也使制动旋钮142的第一旋钮部146例如顺时针旋转。于是,螺纹部件143向图8右侧前进,第一板41a与第二板41b之间的间隔变窄,对卷筒轴16的制动力增强。另外,当相反地使第一旋钮部146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螺纹部件制动力减弱。
在这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即使对制动旋钮142的第一旋钮部146进行转动操作,第一旋钮部146也不会沿轴向移动,因此异物等不易侵入到内部。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轴支承部7(或者107)相对于框架5的第一侧板5a拆装自如,而如图9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支承卷筒轴16的轴支承部207一体形成于第一侧板205a。因此,轴支承部207不具有拆装操作部。另外,在轴支承部207的外侧面形成有筒状的旋钮装配部270。
抛投控制机构222具有制动旋钮242、第一板41a和第二板41b。制动旋钮242以不从第一侧盖6a突出的方式配置于第一侧盖6a的凹部6c。制动旋钮242具有轴部件243以及与轴部件243卡合的有底筒状的旋钮部246。
在旋钮部246的底部246a的中心部形成有长圆形的卡合孔246b,该卡合孔246b与轴部件243的头部243a以能够一体旋转且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卡合。另外,在旋钮部246的筒部246c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外螺纹部243e旋合的内螺纹部243d。
轴部件243具有大直径的头部243a以及从头部243a突出的轴部243b。头部243a具有将圆的一部分彼此平行地切掉而形成的长圆形的截面。头部243a与旋钮部246的卡合孔246b以能够一体旋转且沿轴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卡合。轴部243b的末端部能够与第一板41a接触。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使第二侧盖6b能够拆装来进行卷筒的拆装。
利用这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特征>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表现为如下内容。
(A)双轴承绕线轮具备:绕线轮主体1;手柄2;卷筒轴16;卷筒12以及抛投控制机构22。绕线轮主体1具有:框架5;具有凹部6c并覆盖框架5的第一侧的第一侧盖6a;覆盖框架5的第二侧的第二侧盖6b;以及在第一侧盖6a侧设置于框架5的轴支承部7。手柄2在第二侧盖6b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绕线轮主体1。卷筒轴16的一端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轴支承部7。卷筒12装配于卷筒轴16并且通过手柄2的旋转而旋转。抛投控制机构22具有制动旋钮42、第一板41a以及第二板41b。制动旋钮42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轴支承部7,并以不从第一侧盖6a突出的方式配置于凹部6c中。第一板41a配置成能够与制动旋钮42以及卷筒轴16的第一端面16a接触,并且通过制动旋钮42的旋转而被按压。第二板41b能够与卷筒轴16的第二端面16b接触。
在该双轴承绕线轮中,配置在绕线轮主体1的手柄2装配侧的相反侧的第一侧盖6a具有凹部6c,制动旋钮42以不从第一侧盖6a突出的方式配置于凹部6c中。因此,即使用手掌包入第一侧盖6a侧,制动旋钮42也不会碰到手掌。因此在手柄2装配侧的相反侧容易用手掌包入。
(B)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制动旋钮42为圆形的部件,制动旋钮42的外周面配置成与凹部6c之间隔开了操作用的间隙。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制动旋钮42的外周面侧在与凹部6c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能够在制动旋钮42的外周面进行制动操作。因此容易转动制动旋钮42。
(C)在双轴承绕线轮中,轴支承部7拆装自如地装配于框架5。在该情况下,轴支承部7拆装自如地装配于框架5,因此通过卸下轴支承部7能够将卷筒12取出到外部。
(D)在双轴承绕线轮中,轴支承部7具有配置在制动旋钮42的外周侧的拆装操作部34。在该情况下,轴支承部7的拆装操作是容易的。
(E)在双轴承绕线轮中,轴支承部207一体形成于框架205的第一侧板205a。在该情况下,由于框架205与轴支承部207形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支承卷筒轴16。
(F)在双轴承绕线轮中,制动旋钮42具有:圆形的操作部42a;直径比操作部42a小的密封件装配部42b;以及直径比密封件装配部42b小的外螺纹部42c。轴支承部7具有:密封件配置部33g,密封件装配部42b配置在该密封件配置部33g的内周侧;与外螺纹部42c旋合的内螺纹部33e;以及装配第一板41a的底部33d。双轴承绕线轮还具有在密封件配置部33g与密封件装配部42b之间与两者接触地配置的O形环43。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密封件装配部42b与密封件配置部33g之间配置有O形环43,因此液体不易从制动旋钮42与轴支承部7之间的间隙侵入到轴承侧。
<其他实施方式>
(a)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手动的双轴承绕线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电动的双轴承绕线轮。另外,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手柄向线放出方向旋转的双轴承绕线轮。此外,以右手柄的双轴承绕线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左手柄的双轴承绕线轮。
(b)也可以构成为延长拆装操作用的肋来覆盖制动旋钮42。由此能够防止制动旋钮的脱落。此时优选的是,使第一盖的表面形成为沿着用手掌包入的手掌的曲面,使拆装操作用的肋的表面为与该曲面连续的曲面。由此,制动旋钮本身不会从作为第一盖的假想表面的曲面突出,而维持容易用手掌包入的形状,同时能够增加制动旋钮本身的露出面而使得操作容易进行。
(c)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制动旋钮42与轴支承部7旋合,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制动旋钮只要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轴支承部且能够按压第一板41a,则可以是任何结构。例如,如图10所示,将制动旋钮342的轴部旋转自如地装配于轴支承部307,并且在制动旋钮342上设置能够通过旋转而沿轴向移动的具有倾斜面的凸轮部346。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该凸轮部346将制动旋钮342的旋转转换成轴向的移动来按压第一板41a。
Claims (6)
1.一种双轴承绕线轮,具备:
绕线轮主体,具有:框架;具有凹部并覆盖所述框架的第一侧的第一盖;覆盖所述框架的第二侧的第二盖;以及在所述第一盖侧设置于所述框架的轴支承部;
手柄,在所述第二盖侧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绕线轮主体;
卷筒轴,该卷筒轴的一端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轴支承部;
卷筒,装配于所述卷筒轴并且通过所述手柄的旋转而旋转;以及
抛投控制机构,具有:制动旋钮,该制动旋钮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轴支承部,并且所述制动旋钮以不从所述第一盖的外侧面突出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凹部中;第一板,该第一板配置成能够与所述制动旋钮以及所述卷筒轴的一端面接触,并且该第一板通过所述制动旋钮的旋转而被按压;和能够与所述卷筒轴的另一端面接触的第二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中,
所述制动旋钮为圆形的部件,所述制动旋钮的外周面配置成在与所述凹部的内周面之间隔开了操作用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中,
所述轴支承部拆装自如地装配于所述框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中,
所述轴支承部具有配置在所述制动旋钮的外周侧的拆装操作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中,
所述轴支承部一体形成于所述框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承绕线轮,其中,所述制动旋钮具有:圆形的操作部;直径比所述操作部小的密封件装配部;以及直径比所述密封件装配部小的外螺纹部,
所述轴支承部具有:密封件配置部,所述密封件装配部配置在该密封件配置部的内周侧;与所述外螺纹部旋合的内螺纹部;以及装配所述第一板的底部,
所述双轴承绕线轮还具有在所述密封件装配部与所述密封件配置部之间与两者接触地配置的密封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11081A JP5878718B2 (ja) | 2011-09-27 | 2011-09-27 | 両軸受リール |
JP2011-211081 | 2011-09-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070147A CN103070147A (zh) | 2013-05-01 |
CN103070147B true CN103070147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47910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73311.3A Active CN103070147B (zh) | 2011-09-27 | 2012-09-27 | 双轴承绕线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20669B2 (zh) |
JP (1) | JP5878718B2 (zh) |
KR (1) | KR101913237B1 (zh) |
CN (1) | CN103070147B (zh) |
MY (1) | MY161898A (zh) |
TW (1) | TWI61289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12680B2 (ja) * | 2013-04-26 | 2018-10-2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6284306B2 (ja) * | 2013-05-10 | 2018-02-28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制動装置 |
JP6295047B2 (ja) * | 2013-09-20 | 2018-03-1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US9832983B2 (en) * | 2014-07-16 | 2017-12-05 | Shimano Inc. | Dual-bearing reel |
JP6352756B2 (ja) * | 2014-09-30 | 2018-07-0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用リールのトルク制限装置 |
JP6560904B2 (ja) * | 2015-05-27 | 2019-08-1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CN105165751B (zh) * | 2015-09-30 | 2018-05-01 | 陈东 | 可单手控制螺旋调力且力量分级的免刹死弹性刹车八卦轮盘车 |
JP6402086B2 (ja) * | 2015-10-30 | 2018-10-10 |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ール |
JP7032225B2 (ja) * | 2018-04-26 | 2022-03-08 |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 釣り用リールのトルク制限装置、及び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323824Y (zh) * | 2008-11-21 | 2009-10-14 | 张道直 | 一种船钓卷线器的双刹车结构 |
CN101626681A (zh) * | 2007-02-09 | 2010-01-13 | 丹尼尔森创新有限公司 | 钓鱼绕线轮 |
CN101731192A (zh) * | 2008-11-20 | 2010-06-16 | 株式会社岛野 | 两轴承卷线器的拖拉调整装置 |
CN201602065U (zh) * | 2010-01-26 | 2010-10-13 | 李卫东 | 手杆绕线轮 |
CN101884318A (zh) * | 2009-05-15 | 2010-11-17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制动装置 |
CN101953327A (zh) * | 2009-07-14 | 2011-01-26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绕线轮的杆式曳力机构 |
CN102187850A (zh) * | 2010-01-25 | 2011-09-21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绕线轮的牵引发声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52975U (zh) * | 1979-09-29 | 1981-05-09 | ||
US4585183A (en) * | 1984-11-02 | 1986-04-29 | Brunswick Corporation | Backlash control device for magnetic bait cast reel |
US4943012A (en) * | 1987-02-09 | 1990-07-24 | Ryobi Ltd. | Double bearing fishing reel |
JP2529109Y2 (ja) * | 1989-12-13 | 1997-03-1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H0477778U (zh) * | 1990-11-17 | 1992-07-07 | ||
JPH0717064U (ja) * | 1993-09-14 | 1995-03-28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ールのバックラッシュ防止装置 |
JP3029295U (ja) * | 1996-03-21 | 1996-09-27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ル |
TW467718B (en) * | 1999-10-05 | 2001-12-11 | Shimano Kk | Reel body of double bearing reel |
JP3535781B2 (ja) * | 1999-10-28 | 2004-06-07 |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 魚釣用リ−ル |
US6336605B1 (en) * | 1999-12-10 | 2002-01-08 | Brunswick Corporation | Self positioning adjustable brake for baitcast reel |
US6206311B1 (en) * | 1999-12-30 | 2001-03-27 | Brunswick Corporation | Baitcast fishing reel with discreting backlash control |
US7077351B2 (en) * | 2001-10-19 | 2006-07-18 | Shimano Inc. | Dual-bearing reel |
JP4381733B2 (ja) * | 2003-06-26 | 2009-12-09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2003319742A (ja) * | 2002-05-07 | 2003-11-11 | Shimano Inc | 両軸受リールの回転支持構造 |
JP4785499B2 (ja) * | 2005-11-15 | 2011-10-05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スプール制動装置 |
JP2007159427A (ja) * | 2005-12-09 | 2007-06-28 | Shimano Inc | 釣り用部品 |
KR200427970Y1 (ko) * | 2006-06-23 | 2006-10-04 | 주식회사 도요엔지니어링 | 베이트 릴의 외부 조정 백래시 방지장치 |
JP5291904B2 (ja) * | 2007-08-20 | 2013-09-18 | シマノコンポネンツ マレーシア エスディーエヌ.ビーエッチディー.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キャストコントロール機構 |
JP5124435B2 (ja) * | 2008-12-16 | 2013-01-23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両軸受リール |
JP2011010579A (ja) * | 2009-06-30 | 2011-01-20 | Globeride Inc | 魚釣用リール |
-
2011
- 2011-09-27 JP JP2011211081A patent/JP5878718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8-08 US US13/569,908 patent/US8820669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8-16 MY MYPI2012700561A patent/MY161898A/en unknown
- 2012-08-23 TW TW101130656A patent/TWI612892B/zh active
- 2012-08-28 KR KR1020120094145A patent/KR10191323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9-27 CN CN201210373311.3A patent/CN1030701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26681A (zh) * | 2007-02-09 | 2010-01-13 | 丹尼尔森创新有限公司 | 钓鱼绕线轮 |
CN101731192A (zh) * | 2008-11-20 | 2010-06-16 | 株式会社岛野 | 两轴承卷线器的拖拉调整装置 |
CN201323824Y (zh) * | 2008-11-21 | 2009-10-14 | 张道直 | 一种船钓卷线器的双刹车结构 |
CN101884318A (zh) * | 2009-05-15 | 2010-11-17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绕线轮的卷筒制动装置 |
CN101953327A (zh) * | 2009-07-14 | 2011-01-26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绕线轮的杆式曳力机构 |
CN102187850A (zh) * | 2010-01-25 | 2011-09-21 | 株式会社岛野 | 双轴承绕线轮的牵引发声装置 |
CN201602065U (zh) * | 2010-01-26 | 2010-10-13 | 李卫东 | 手杆绕线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612892B (zh) | 2018-02-01 |
MY161898A (en) | 2017-05-15 |
KR101913237B1 (ko) | 2018-10-30 |
JP5878718B2 (ja) | 2016-03-08 |
KR20130033952A (ko) | 2013-04-04 |
CN103070147A (zh) | 2013-05-01 |
JP2013070651A (ja) | 2013-04-22 |
US20130075512A1 (en) | 2013-03-28 |
US8820669B2 (en) | 2014-09-02 |
TW201315378A (zh) | 2013-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70147B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KR102230789B1 (ko) | 양 베어링 릴 | |
JP4963279B2 (ja) | 両軸受リールのクラッチ操作部材 | |
CN103070146B (zh) | 钓鱼用绕线轮的转矩限制结构 | |
US8777146B2 (en) | Dual-bearing reel | |
CN105981695B (zh) | 纺车式渔线轮 | |
KR20140113475A (ko) | 낚시용 릴의 래칫 휠 | |
TWI638604B (zh) | 雙軸承捲線器及雙軸承捲線器的離合機構 | |
CN1736188B (zh) | 双轴承渔线轮制动调整装置 | |
KR101638946B1 (ko) | 듀얼 베어링 릴의 스풀 | |
CN102405889A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
EP2711590B1 (en) | Drive gear | |
KR102405035B1 (ko) | 양 베어링 릴의 클러치 복귀 기구 | |
JP2016002062A5 (zh) | ||
TWI454216B (zh) | 雙軸承捲線器的牽引力調整裝置 | |
JP2016174593A5 (zh) | ||
JP2013070651A5 (zh) | ||
JP2016174593A (ja) |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 | |
JP2007006710A (ja) | 両軸受リール | |
KR20150056031A (ko) | 양 베어링 릴 | |
JP6412680B2 (ja) | 両軸受リール | |
JP2015228799A5 (zh) | ||
KR102225614B1 (ko) | 낚시용 릴의 구동 기어 및 낚시용 릴의 피니언 기어 | |
KR102294430B1 (ko) | 스피닝 릴 | |
CN108935358B (zh) | 双轴承绕线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