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6012A - 镜头的光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镜头的光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6012A
CN103186012A CN2012105721178A CN201210572117A CN103186012A CN 103186012 A CN103186012 A CN 103186012A CN 2012105721178 A CN2012105721178 A CN 2012105721178A CN 201210572117 A CN201210572117 A CN 201210572117A CN 103186012 A CN103186012 A CN 1031860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king
pattern
stuck
ring
camera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721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6012B (zh
Inventor
黑岩洋平
佐藤和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s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s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s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sin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6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6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6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60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5Diaphrag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镜头的光圈装置,其具备:触击机构部,其构成为在固定筒部和光圈调节环的一方配设具有被弹性支承的卡合体的卡合部,并且在另一方设有被卡合基体部,所述被卡合基体部具有被卡合面,卡合体与所述被卡合面压接,而且所述被卡合面形成有多个被卡合部,当使光圈调节环转动时,卡合体能够在与光圈值对应的位置卡合于多个被卡合部;以及模式切换机构部,其通过改变卡合部和被卡合基体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能够在触击模式和非触击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所述触击模式为卡合体与被卡合面压接的模式,所述非触击模式为卡合体与被卡合面分离而解除了触击功能的模式。

Description

镜头的光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头的光圈装置,所述镜头的光圈装置具有能够使光圈调节环在与预定的光圈值对应的位置触击(带有喀哒声地)卡合的触击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专利文献1公开的光圈调节环和专利文献2公开的触击停止装置那样的镜头的光圈装置:所述镜头的光圈装置具有光圈调节环和触击机构(带喀哒声的机构),所述光圈调节环通过以相对于镜头镜筒的固定筒部能够转动操作的方式装填于所述固定筒部而能够调整光圈,所述触击机构使所述光圈调节环能够在与多个光圈值对应的位置触击卡合。
专利文献1记载的光圈调节环构成为:在该光圈调节环的内周面沿该内周面的周向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多个触击卡定槽,并且在与该内周面相面对的固定筒的外周面配置受到板簧按压的触击球,通过使该触击球压接于光圈调节环的内周面,能够利用各卡定位置处的指定光圈进行拍摄。而且,专利文献2记载的触击停止装置构成为:在该光圈预设环的内周面沿该内周面的周向隔开预定间隔地形成多个触击槽,并且在与该内周面相面对的固定环配置受到板簧按压的触击球,使该触击球压接于光圈调节环的内周面。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光圈调节环、触击停止装置)存在如下的问题点。
第一,由于照相机的高性能化和多功能化,例如在具有能够手动操作的光圈调节环的单镜头反光式的数码相机内置有摄像机功能的情况下,当在利用摄像机功能进行拍摄时操作光圈调节环的时候,存在着触击机构所产生的触击时的振动和喀哒声被麦克风收录等具有触击机构的光圈装置经常对其他功能产生恶劣影响的问题。
第二,能够手动操作的光圈调节环的触击机构成为了光圈值的标准,因此具有能够在拍摄时迅速设定成预期的光圈值的优点,但另一方面,在使光圈连续可变的情况或进行极端操作等进行不拘泥于光圈值的拍摄的情况下等,出于确保顺畅的操作性的观点,光圈调节环的触击机构并不一定是必需的。因此,如果能够不改变操作性(操作感觉)而仅消除触击感的话,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和舒适性,不过现有的镜头无法满足所述要求。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公报No.54(1979)-72039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No.61(1986)-17322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该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课题的镜头的光圈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涉及的镜头的光圈装置的特征在于,光圈装置具有光圈调节环3和触击机构部Uc,所述光圈调节环3通过以能够进行转动操作的方式装填于镜头镜筒1的固定筒部2c而能够调整光圈,所述触击机构部Uc能够使所述光圈调节环3在与多个光圈值对应的位置触击卡合,在构成所述光圈装置时,具备:触击机构部Uc,其构成为在固定筒部2和光圈调节环3中的一方配设具有被弹性支承的卡合体4的卡合部5,并且在另一方设有被卡合基体部6,所述被卡合基体部6具有被卡合面6f,卡合体4与所述被卡合面6f压接,而且在所述被卡合面6f形成有多个被卡合部6c…,当使光圈调节环3转动时,卡合体4能够在与光圈值对应的位置卡合于被卡合部6c…;以及
模式切换机构部Um,其通过改变卡合部5和被卡合基体部6中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能够在触击模式Mc和非触击模式Mn之间进行切换,所述触击模式Mc为卡合体4与被卡合面6f压接的模式,所述非触击模式Mn为卡合体4与被卡合面6f分离而解除了触击功能的模式。
根据具有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涉及的镜头的光圈装置1,起到下述的显著效果。
(1)所述镜头的光圈装置具备模式切换机构部Um,所述模式切换机构部Um通过改变卡合部5和被卡合基体部6中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能够切换成卡合体4与被卡合面6f压接的触击模式Mc、和卡合体4与被卡合面6f分离而解除了触击功能的非触击模式Mn,因此,通过切换为非触击模式Mn,例如在利用摄像机功能进行拍摄时,能够消除麦克风收录到触击时的振动或触击声的不良情况。由此,能够改善摄像机功能的拍摄质量(录音质量)等,能够根据需要排除触击机构部Uc的恶劣影响。
(2)由于能够任意地选择触击模式Mc和非触击模式Mn,因此能够分别利用两个模式Mc、Mn的优点,能够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和舒适性。具体来说,选择触击模式Mc的话,由于能够成为光圈至的标准,因此能够在手动操作时迅速地设定预期的光圈值,并且选择非触击模式Mn的话,在光圈连续可变的情况或对光圈调节环3进行极端操作等进行不拘泥于光圈值的拍摄的情况时等,能够确保顺畅的操作。而且,由于仅消除了触击感,在任意的模式Mc、Mn下均不会改变操作性(操作感觉),因此能够避免由操作能力不同引起的操作失误等不良情况。
(3)根据优选的方式,在触击机构部Uc采用成为卡合体4的触击球4r,并且采用成为被卡合部6c…的触击槽6cs…,这样的话,能够构建最为顺畅地发挥作用的触击机构部Uc,因此从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观点出发,能够构成最佳的光圈装置1。
(4)根据优选的方式,在固定筒部2c设置以能够进行转动操作的方式装填的模式切换环部11,并且构成为能够利用该模式切换环部11改变被卡合基体部6的位置,这样的话,能够实施原有的光圈调节环3和触击机构部Uc的顺畅的功能而不必进行变更(不会影响原有功能)。
(5)根据优选的方式,在构成模式切换机构Um部时,构成为通过使卡合部4和被卡合基体部6中的至少一方沿轴向Fs移位,能够在卡合体4与被卡合面6f压接的触击模式Mc、和卡合体4相对于被卡合面6f在轴向Fs分离的非触击模式Mn之间进行切换,这样的话,由于能够利用很短的操作行程进行切换,因此能够提高进行切换操作时的容易性和迅速性。
(6)根据优选的方式,在构成触击机构部Uc时,在光圈调节环3的内周面3e和固定筒部2c的外周面2cf中的一方配设卡合部5,并且另一方配设被卡合基体部6,这样的话,由于不需要另外的被卡合基体部6,因此能够低成本地进行实施而不会伴有部件数量的增加和大型化。而且,通过使光圈调节环3沿轴向Fs移位,能够容易地构成可在触击模式Mc和非触击模式Mn之间切换的模式切换机构部Um。
(7)根据优选的方式,在模式切换机构部Um设置锁定机构部12,所述锁定机构部12用于在切换到触击模式Mc或非触击模式Mn时锁定卡合部5或被卡合基体部6的位置,这样的话,能够避免在使用时因冲击或振动等而错误地将触击模式Mc或非触击模式Mn意外切换为另一个模式Mn或Mc侧。
附图说明
图1是包含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涉及的光圈装置的镜头的半剖视侧视图,
图2是将该光圈装置切换至触击模式的状态的提取放大侧剖视图,
图3是将该光圈装置切换至非触击模式的状态的提取放大侧剖视图,
图4是该光圈装置所具备的板簧的剖面形状图,
图5的(a)是该光圈装置所具备的触击机构部的触击模式的俯视剖视图,
图5的(b)是该光圈装置所具备的触击机构部的非触击模式的俯视剖视图,
图6的(a)是该光圈装置所具备的位于固定筒部侧的滤光器框的后视图,
图6的(b)是该光圈装置所具备的位于固定筒部侧的模式切换环部(操作环)的后视图,
图6的(c)是该光圈装置所具备的位于固定筒部侧的模式切换环部(被卡合基体部)的后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变更实施方式涉及的光圈装置的一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变更实施方式涉及的光圈装置的一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变更实施方式涉及的光圈装置的一部分的侧剖视图。
标号说明
1:光圈装置;2:镜头镜筒;2c:固定筒部;2cf:固定筒部的外周面;3:光圈调节环;3s:光圈调节环的端面;3i:光圈调节环的内周面;4:卡合体;4r:触击球;5:卡合部;6:被卡合基体部;6c…:被卡合部;6cs…:触击槽;6f:被卡合面;6n:平坦面;11:模式切换环部;11s:模式切换环部的端面;12:锁定机构部;Uc:触击机构部;Um:模式切换机构部;Mc:触击模式;Mn:非触击模式;Ff:周向;Fs:轴向。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列举本发明涉及的最佳实施方式并基于附图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外,附图并非限定本发明,其不过是用于使本发明的理解变得容易。而且,为了避免发明的不清楚,省略了对于公知部分的详细说明。
首先,为了使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圈装置1的理解变得容易,对具备光圈装置1的镜头L的大致结构参照图1进行说明。
图1的镜头L示出的是例如能够用于单镜头反射照相机等数码相机中的替换镜头。而且,假定的数码相机除了单镜头反射照相机功能之外还具备摄像机功能。
在镜头L中,标号2表示镜头镜筒。该镜头镜筒2具备固定筒部2c,在该固定筒部2c具备安装于前端的滤光器框21,并且具备配置于固定筒部2c的内表面的透镜支承框22。在滤光器框21的末端能够装卸滤光器,并且在透镜支承框22的内周面支承着多个透镜体La、Lb、Lc、Ld…。另外,该种替换镜头通常具备手动或自动的对焦机构和缩放机构,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图示。
另一方面,将光圈调节环3以能够进行转动操作的方式装填于固定筒部2c的外周面。光圈调节环3相对于固定筒部2c向前后方向(轴向Fs)的移位受到限制,仅能够在周向Ff(参照图6)转动。该光圈调节环3的转动移位经由按照公知的结构构成的预定的连杆机构传递到图示省略了的光圈机构。由此,转动操作光圈调节环3的话,能够任意地调整光圈(光圈值)的大小。
而且,构成模式切换机构部Um的模式切换环部1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装填于固定筒部2c的位于光圈调节环3前方的外周面。在该情况下,模式切换环部11在与光圈调节环3的关系中成为固定筒部2c的一部分。如图2所示,模式切换环部11由靠前配置的操作环31和靠后配置的被卡合基体部6这两个环部件的组合构成。被卡合基体部6一体形成有筒部11f和卡合面形成部11p,所述卡合面形成部11p从所述筒部11f的外周面向外侧呈直角地突出且沿整周形成。由此,筒部11f被夹在一体形成于固定筒部2c的外周面的止动部33和滤光器框21的后端之间,筒部11f向前后方向(轴向Fs)的移位受到限制,并且容许沿周向Ff的转动移位。
并且,在所述光圈调节环3与被卡合基体部6之间配设有触击机构部Uc。该触击机构部Uc具备能够使光圈调节环3在与多个光圈值对应的位置触击卡合的触击功能,该触击机构部Uc由配设于光圈调节环3的前端面3s的卡合部5和配置在固定筒部2c侧的被卡合基体部6构成。在该情况下,卡合部5具备被弹性支承的卡合体4。具体来说,构成为在光圈调节环3的前端面3s设有沿轴向Fs形成的收纳凹部3sh,在该收纳凹部3sh中,在收纳了螺旋弹簧34之后,收纳作为卡合体4的触击球4r。另一方面,如图6的(c)所示,在被卡合基体部6的后表面设有被卡合面6f,触击球4r压接于所述被卡合面6f,所述被卡合面6f形成有多个被卡合部6c…,在使光圈调节环3转动移位时,所述多个被卡合部6c…能够在与光圈值对应的位置与触击球4r卡合。各被卡合部6c…由沿着径向的触击槽6cs…形成。另外,如图5的(a)所示,触击槽6cs的截面形状弯曲形成为圆弧形状,所述形状选择成与触击球4r卡合时能够得到良好的触击感。由此,构成了触击机构部Uc,即这样的触击机构部Uc:在光圈调节环3配设具有被弹性支承的触击球4r的卡合部5,并且在固定筒部2c配设有被卡合基体部6,所述被卡合基体部6具有被卡合面6f,所述被卡合面6f构成为:触击球4r压接于所述被卡合面6f,而且在所述被卡合面6f形成有多个触击槽6cs…,在使光圈调节环3转动时,所述多个触击槽6cs…能够在与光圈值对应的位置与触击球4r卡合。
这样,在构成触击机构部Uc时,采用作为卡合体4的触击球4r并且采用作为被卡合部6c…的触击槽6cs…,这样的话,能够构建最为顺畅地发挥作用的触击机构部Uc,因此从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观点出发,能够构成最佳的光圈装置1。并且,在构成触击机构部Uc时,设置模式切换环部11,所述模式切换环部11相对于固定筒部2c以能够转动操作的方式装填,且具有与光圈调节环3的端面3s对置的端面11s,在光圈调节环3的端面3s和模式切换环部11的端面11s中的一方配设卡合部5,并且在另一方配设被卡合基体部6,这样的话,能够利用模式切换环部11附加触击模式Mc和非触击模式Mn的切换功能,因此能够实施原本的光圈调节环3和触击机构部Uc的顺畅的功能而不必进行变更(不会影响原有功能)。
另一方面,在被卡合基体部6的后表面的、与形成有触击槽6cs…的被卡合面6f相对的180[°]相反侧的位置,如图5的(b)所示,形成有不设置触击槽6cs…的平坦面6n。由此,使触击球4r压接于被卡合面6f的话,能够利用触击机构部Uc发挥能够得到良好的触击感的触击模式Mc的功能,并且使被卡合基体部6沿周向Ff转动移位180[°],使触击球4r压接于平坦面6n的话,能够解除触击机构部Uc的触击功能,因此能够发挥不产生触击感的非触击模式Mn的功能。在该情况下,在非触击模式Mn下,成为仅触击槽6cs…被除去的形态,因此不会发生转动操作光圈调节环3时操作转矩的大小波动等操作感觉的改变。
而且,在被卡合基体部6的前表面的、与被卡合面6f的大致中央位置相对的180[°]相反侧的位置,沿轴向Fs形成有图6的(c)所示的缺口状的卡定凹部35。另一方面,在配置于被卡合基体部6的前方的操作环31的后表面,如图2和图6的(b)所示,安装有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三个板簧36a、36b、36c。如图4所示,各板簧36a、36b、36c弯曲形成为圆弧状,所述各板簧36a、36b、36c的一端侧通过两个固定螺钉37、37固定在操作环31的后表面,并且另一端侧成为自由端。由此,板簧36a…压接在被卡合基体部6的前表面,对操作环31向前方施力。
并且,使图6的(b)所示的卡定销38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固定在操作环31的后表面的预定位置。该卡定销38能够相对于卡定凹部35卡定。图6的(b)和图2所示的卡定销39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固定在操作环31的前表面的、相对于卡定销38的180[°]相反侧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6的(a)和图2所示,在滤光器框21的后表面的180[°]对置的位置,沿轴向Fs形成有一对缺口状的卡定凹部40u、40d。所述卡定销39能够卡定在各卡定凹部40u、40d。即,构成了锁定机构部12,该锁定机构部12在切换至触击模式Mc或非触击模式Mn时,将卡合部5或被卡合基体部6的位置锁定。通过设置这样的锁定机构部12,在使用时,能够避免因冲击和振动等而错误地将触击模式Mc或非触击模式Mn意外切换为另一模式Mn侧或Mc侧的不良情况。
通过以上所述,构成了能够在触击模式Mc和非触击模式之间进行切换Mn的模式切换机构部Um,所述触击模式Mc是触击球4r压接在被卡合面6f的模式,所述非触击模式Mn为通过使模式切换环部11转动移位,被卡合面6f相对于触击球4r在周向Ff分离,且触击球4r压接于未设有触击槽6cs…的平坦面6n的模式。通过设置这样的模式切换机构部Um,能够通过模式切换环部11的位置变更来顺畅且可靠地进行触击模式Mc和非触击模式Mn的切换。
另一方面,在操作环31一体形成有从外端侧向前方延伸的筒形的操作部31g,利用该操作部31g的前部覆盖滤光器框21的后部,并且在所述光圈调节环3的前端一体形成向前方延伸的筒形的罩部3c,利用该罩部3c的前部覆盖操作部31g的后部。由此,如图1所示,确保了镜头L的外观性。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光圈装置1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参照图1-图6进行说明。
首先,对切换为触击模式Mc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触击模式Mc下,如图2所示,被螺旋弹簧34施力的触击球4r压接在被卡合面6f。在该状态下,在操作环31的前表面设置的卡定销39卡定于在固定的滤光器框21的后表面设置的一个卡定凹部40u,并且在操作环31的后表面设置的卡定销38卡定于在被卡合基体部6的前表面设置的卡定凹部35中,由此,被卡合基体部6在周向Ff的转动移位受到限制。因此,对光圈调节环3进行转动操作、进行光圈调整的话,触击球4r在被卡合面6f上滑动移动,因此在各触击槽6cs…的位置处,如图5的(a)所示,能够使触击球4r相对于触击槽6cs触击卡合。
另一方面,对从触击模式Mc切换为非触击模式Mn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使用者以手把持操作环31,如图3所示,在向后方移位后,使其转动移位180[°]。在该情况下,在操作环31与被卡合基体部6之间夹设有板簧36a…,因此若使操作环31克服该板簧36a…的弹力向后方移位的话,卡定销39从卡定凹部40u脱出,卡定销39与卡定凹部40u的卡定被解除,由此,能够使操作环31转动移位。此时,被卡合基体部6经卡定凹部35和卡定销38而与操作环31卡定,因此被卡合基体部6也与操作环31的转动移位一体地转动移位。接着,若使操作环31转动移位了180[°],则卡定销39受到板簧36a…的弹力施力,因此自动地与另一卡定凹部40d卡定。由此,切换为非触击模式Mn,且利用锁定机构部12将被卡合基体部6的位置锁定。
其结果是,如图3和图5的(b)所示,触击球4r压接于平坦面6n。在平坦面6n未设有触击槽6cs…,因此触击机构部Uc的触击功能被解除。因此,即使通过例如手动操作使光圈调节环3转动移位,也不会产生触击感。另外,在从该非触击模式Mn切换为触击模式Mc的情况下,向相反方向进行同样的操作即可,由此,能够回到上述的触击模式Mc。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镜头的光圈装置1,所述镜头的光圈装置1设有模式切换机构部Um,所述模式切换机构部Um通过改变被卡合基体部6的位置能够在触击模式Mc和非触击模式Mn之间进行切换,所述触击模式Mc为触击球4r与被卡合面6f压接的模式,所述非触击模式Mn为触击球4r与被卡合面6f分离而解除了触击功能的模式,因此,通过切换为非触击模式Mn,例如在利用摄像机功能进行拍摄时,能够消除麦克风收录到触击时的振动或触击声的不良情况。由此,能够改善摄像机功能的拍摄质量(录音质量)等,能够根据需要排除触击机构部Uc的恶劣影响。而且,由于能够任意地选择触击模式Mc和非触击模式Mn,因此能够分别利用两个模式Mc、Mn的优点,能够提高使用者的方便性和舒适性。具体来说,选择触击模式的话,由于能够成为光圈值的标准,因此能够在手动操作时迅速地设定所预期的光圈值,并且选择非触击模式的话,在光圈连续可变的情况或对光圈调节环3进行极端操作等进行不拘泥于光圈值的拍摄的情况下等,能够确保顺畅的操作。而且,由于仅消除了触击感,在任意的模式Mc、Mn下均不会改变操作性(操作感觉),因此能够避免由操作能力不同引起的操作失误等不良情况。
接着,对本发明的变更实施方式涉及的镜头的光圈装置1参照图7-图9进行说明。
图7所示的光圈装置1为这样的装置:在构成触击机构部Uc时,在固定筒部2c的外周面2cf配设卡合部5,并且在光圈调节环3的内表面3i配设被卡合基体部6。因此,光圈调节环3的一部分兼用作被卡合基体部6。在该情况下,触击槽6cs沿轴向Fs形成,并且各触击槽6cs…沿内表面3i的周向依次形成。而且,在构成模式切换机构部Um时,能够使光圈调节环3在轴向Fs移位来进行切换。即,若使光圈调节环3向轴向Fs后方移位,并设置到图7中实线所示的位置的话,则能够切换至触击球4r压接于被卡合面6f的触击模式Mc,并且,若使光圈调节环3向轴向Fs前方移位,并设置到图7中虚线所示的位置的话,能够切换至触击球4r相对于被卡合面6f在轴向Fs分离的非触击模式Mn。另外,标号51表示切换至触击模式Mc时与触击球4r卡合的V形槽,标号52表示切换至非触击模式Mn时与触击球4r卡合的V形槽,各V形槽51、52沿着光圈调节环3的内周面3i的周向Ff至少形成于光圈调节环3的转动范围。
因此,根据图7所示的触击机构部Uc,在固定筒部2c的外周面2cf配设了卡合部5,并且在光圈调节环3的内周面3i配设了被卡合基体部6,因此能够不使用模式切换环部11地构成触击机构部Uc。由此,能够低成本地进行实施而不会伴有部件数量的增加和大型化。而且,通过使光圈调节环3沿轴向Fs移位,能够容易地构成可切换成触击模式Mc和非触击模式Mn的模式切换机构部Um。而且,模式切换机构部Um构成为,通过使光圈调节环3沿轴向Fs移位,能够在触击球4r与被卡合面6f压接的触击模式Mc,和触击球4r相对于被卡合面6f在轴向Fs分离的非触击模式Mn之间进行切换,由此,由于能够利用很短的操作行程进行切换,因此能够提高进行切换操作时的容易性和迅速性。
另一方面,图8所示的光圈装置1为这样的装置:在构成触击机构部Uc时,采用具有图1-图3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操作环31相同形状的模式切换环部11,并且在该模式切换环部11的后表面配设卡合部5,且将光圈调节环3的前表面用作被卡合面6f。因此,光圈调节环3的一部分兼用作被卡合基体部6。在该情况下,在被卡合面6f形成沿径向的触击槽6cs,并且各触击槽6cs…依次形成在周向。而且,在设置卡合部5时,将独立的卡合体保持部61固定在模式切换环部11的后表面,并在该卡合体保持部61设置所述卡合部5。另外,卡合部5形成为末端开口的直径变小以使触击球4r不会从卡合体保持部61飞出。并且,在构成模式切换机构部Um时,能够使模式切换环部11在轴向Fs移位来进行切换。即,若使模式切换环部11向轴向Fs后方移位,并设置到图8中虚线所示的位置的话,则能够切换至触击球4r压接于被卡合面6f的触击模式Mc,并且,若使模式切换环部11向轴向Fs前方移位,并设置到图8中实线所示的位置的话,则能够切换至触击球4r相对于被卡合面6f在轴向Fs分离的非触击模式Mn。
由此,模式切换环部11构成为能够在轴向Fs在预定行程范围移位,并且通过使卡定销39与卡定凹部40u卡合,而限制了模式切换环部11在周向Ff的转动移位。而且,由止动部件62限制了光圈调节环3在轴向Fs的移位。并且,如图8所示,在模式切换环部11的内周面,在模式切换环部11的至少转动范围,利用V形槽形成了沿着周向Ff的卡定凹部63、64,并且在固定筒部2c的外周面构成有能够与所述卡定凹部63、64卡合的卡合部65。该卡合部65能够与所述卡合部5同样地构成,并且以在使模式切换环部11沿轴向Fs移位时能够定位于触击模式Mc和非触击模式Mn的方式选择卡定凹部63、64的位置。
因此,采用图8所示的触击机构部Uc和模式切换机构部Um的话,相对于图1-图3的实施方式,可以不需要另行设置的被卡合基体部6,并且与图7的情况同样地,能够利用很短的操作行程进行切换,从而能够提高进行切换操作时的容易性和迅速性。另外,在图8所示的变更实施方式中,存在着触击模式Mc与非触击模式Mn的操作感不同的危险。因此,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将光圈调节环3的操作转矩设定得高等手段以尽量使操作感相似。
另一方面,图9所示的光圈装置1改变了锁定机构部12。图1-图3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模式切换环部11利用独立的部件形成操作环31和被卡合基体部6,而图9所示的模式切换环部11将操作环31与被卡合基体部6作为一体部件而形成。并且,在模式切换环部11的与所述操作部31g对应的部位设置有锁定机构部12,所述锁定机构部12构成为能够利用按钮71对模式切换环部11的位置进行锁定或解除锁定。因此,锁定机构部12在滤光器框21的外周面形成收纳凹部72,在该收纳凹部72收纳卡合块74,所述卡合块74由弹簧73弹性支承,并且在模式切换环部11形成收纳孔部75,并在该收纳孔部75收纳按钮部件76,由此,使作为成为71的按钮部件76的上部从操作部31g的上表面露出,且使按钮部件76的下端与卡合块74的上端抵接(压接)。在该情况下,对于在滤光器框21的外周面形成收纳凹部72、并在该收纳凹部72收纳由弹簧73弹性支承的卡合块74的结构,在滤光器框21的外周面的以180[°]对置的两个位置分别设有所述结构。
由此,在图9所示的触击模式Mc的位置,在不按压操作按钮71的自然状态下,卡合块74与按钮部件76位于同轴上,因此,卡合块74对按钮部件76向上方施力,且卡合块74的上半部进入到形成于模式切换环部11的收纳孔部75。因此,卡合块74跨模式切换环部11和滤光器框21两者地进行卡定,模式切换环部11(被卡合基体部6)的位置被锁定。另一方面,若在图9所示的状态对按钮71进行按压操作的话,由于按钮部件76将卡合块74压下,因此能够解除卡合块74对模式切换环部11的卡定。其结果是,锁定机构部12的锁定被解除,因此能够转动操作模式切换环部11。并且,若使模式切换环部11转动移位180[°]而设置到非触击模式Mn的位置的话,锁定机构部12的状态变成与图9所示的状态相同,触击球4r与未设有触击槽6cs…的平坦面(未图示)压接,解除了触击机构部Uc的触击功能,并且将模式切换环部11(被卡合基体部6)的位置锁定在非触击模式Mn。另外,在图7-图9中,对于与图1-图3所示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以明确其结构,并且省略了其详细的说明。
以上,对优选实施方式(变更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种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对细节的结构、形状、材料、数量等任意地进行变更、追加、删除。
例如,在构成触击机构部Uc的卡合部5时,示出了组合触击球4r与螺旋弹簧34的结构,不过并不排除使用采用了末端侧弯曲的板簧的卡合部5等、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卡合部5的情况。同样地,作为被卡合部6c…而示出了形成有触击槽6cs…的情况,不过并不排除使用形成为凸条并在卡合部5侧弹性支承与所述凸条卡合的部件等、其他发挥相同功能的被卡合部6c…的情况。另外,平坦面6n意味着不设置被卡合部6c…,与平坦面6n是否弯曲无关。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中,在构成触击机构部Uc时,示出了在固定筒部2c的外周面2cf设置卡合部5,在光圈调节环3的内周面3i设置被卡合基体部6的情况,不过也可以在光圈调节环3的内周面3i设置卡合部5,而在固定筒部2c的外周面2cf设置被卡合基体部6。而且,锁定机构部12也可以采用具有相同功能的其他公知的结构。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光圈装置1能够利用在数码相机、摄像机等各种光学设备的镜头。此时,镜头可以是替换镜头等单独部件,也可以是作为非替换式的镜头而与光学设备一体化的镜头。

Claims (13)

1.一种镜头的光圈装置,所述镜头的光圈装置具有光圈调节环和触击机构部,所述光圈调节环通过以能够进行转动操作的方式装填于镜头镜筒的固定筒部而能够调整光圈,所述触击机构部能够使所述光圈调节环在与多个光圈值对应的位置触击卡合,所述镜头的光圈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触击机构部,其构成为在所述固定筒部和所述光圈调节环中的一方配设具有被弹性支承的卡合体的卡合部,并且在另一方设有被卡合基体部,所述被卡合基体部具有被卡合面,所述卡合体与所述被卡合面压接,而且在所述被卡合面形成有多个被卡合部,当使所述光圈调节环转动时,所述卡合体能够在与所述光圈值对应的位置卡合于所述被卡合部;以及
模式切换机构部,其通过改变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基体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能够在触击模式和非触击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所述触击模式为所述卡合体与所述被卡合面压接的模式,所述非触击模式为所述卡合体与所述被卡合面分离而解除了触击功能的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击机构部具有成为所述卡合体的触击球,并且具有成为所述被卡合部的触击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机构部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基体部中的至少一方转动移位,能够在所述卡合体与所述被卡合面压接的触击模式、和所述卡合体与所述被卡合面分离而解除了触击功能的非触击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非触击模式下,所述被卡合面相对于所述卡合体在周向分离,且所述卡合体压接于不具有所述被卡合部的平坦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筒部具备模式切换环部,所述模式切换环部具备以能够进行转动操作的方式装填的操作环,通过该操作环能够改变所述被卡合基体部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环部将所述操作环与所述被卡合基体部构成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机构部构成为,通过使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基体部中的至少一方沿轴向移位,能够在所述卡合体与所述被卡合面压接的触击模式、和所述卡合体与所述被卡合面分离而解除了触击功能的非触击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击机构部中,在所述光圈调节环的内周面和所述固定筒部的外周面中的一方配设所述卡合部,并且在另一方配设所述被卡合基体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击模式和所述非触击模式下的所述光圈调节环的内周面和所述固定筒部的外周面中的一方,形成沿周向的V形槽,并且在另一方形成与所述V形槽卡合的卡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筒部具备模式切换环部,所述模式切换环部能够改变所述卡合部或所述被卡合基体部的轴向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击模式和所述非触击模式下的所述模式切换环部的内周面和所述固定筒部的外周面中的一方,形成沿周向的V形槽,并且在另一方形成与所述V形槽卡合的卡合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机构部具备锁定机构部,在通过改变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基体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而切换到了所述触击模式时,所述锁定机构部将所述卡合部或所述被卡合基体部的位置锁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的光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机构部具备锁定机构部,在通过改变所述卡合部和所述被卡合基体部中的至少一方的位置而切换到了所述非触击模式时,所述锁定机构部将所述卡合部或所述被卡合基体部的位置锁定。
CN201210572117.8A 2011-12-27 2012-12-25 镜头的光圈装置 Active CN103186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5708A JP5166597B1 (ja) 2011-12-27 2011-12-27 レンズの絞り装置
JP2011-285708 2011-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6012A true CN103186012A (zh) 2013-07-03
CN103186012B CN103186012B (zh) 2016-01-13

Family

ID=48134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72117.8A Active CN103186012B (zh) 2011-12-27 2012-12-25 镜头的光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757903B2 (zh)
JP (1) JP5166597B1 (zh)
CN (1) CN10318601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0813A (zh) * 2013-12-20 2015-06-24 卡尔蔡司股份公司 相机可换镜头
CN106796336A (zh) * 2014-09-08 2017-05-31 兴和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以及相机
CN108027490A (zh) * 2015-09-15 2018-05-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66597B1 (ja) * 2011-12-27 2013-03-21 株式会社コシナ レンズの絞り装置
JP2015075912A (ja) * 2013-10-09 2015-04-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操作機構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702483B1 (ja) * 2014-03-06 2015-04-15 株式会社コシナ 交換レンズの絞り装置
JP6659136B2 (ja) * 2015-12-17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11656426B2 (en) * 2018-07-19 2023-05-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TWI714882B (zh) * 2018-09-17 2021-01-01 致能機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配合行動裝置之鏡頭使用之光圈切換裝置
JP7195601B2 (ja) * 2019-02-08 2022-12-26 株式会社シグマ レンズ鏡筒
WO2024058175A1 (ja) * 2022-09-12 2024-03-21 株式会社ニコン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2699A (en) * 1973-05-04 1975-11-25 Michihiro Yamaki Diaphragm mechanism for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adapted to facilitate substitution of interchangeable lenses
US3997264A (en) * 1973-05-14 1976-12-14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Enlarging lens barrel
DE2725403A1 (de) * 1977-06-04 1978-12-14 Leitz Ernst Gmbh Objektiv fuer repro- und vergroesserungsgeraete
US5327188A (en) * 1992-01-10 1994-07-0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apter device
JPH09105846A (ja) * 1995-10-11 1997-04-22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JPH10221584A (ja) * 1997-01-31 1998-08-21 Nikon Corp クリックストップ機構
CN101943837A (zh) * 2009-07-02 2011-01-12 Hoya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的手动对焦机构和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433992A (en) 1973-04-12 1976-04-28 Franke Heidecke Gmbh Camera diaphragms
JPS5472039U (zh) * 1977-10-31 1979-05-22
JPS58149706U (ja) * 1982-03-29 1983-10-07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胴
JPS60104812U (ja) * 1983-12-23 1985-07-17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の距離調節環のプリセツト機構
JPH0660986B2 (ja) * 1985-01-28 1994-08-10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クリツクストツプ装置
JP4916972B2 (ja) * 2007-07-31 2012-04-18 株式会社コシナ レンズの絞り調節装置
JP5166597B1 (ja) * 2011-12-27 2013-03-21 株式会社コシナ レンズの絞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2699A (en) * 1973-05-04 1975-11-25 Michihiro Yamaki Diaphragm mechanism for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adapted to facilitate substitution of interchangeable lenses
US3997264A (en) * 1973-05-14 1976-12-14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Enlarging lens barrel
DE2725403A1 (de) * 1977-06-04 1978-12-14 Leitz Ernst Gmbh Objektiv fuer repro- und vergroesserungsgeraete
US5327188A (en) * 1992-01-10 1994-07-05 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apter device
JPH09105846A (ja) * 1995-10-11 1997-04-22 Nikon Corp レンズ鏡筒
JPH10221584A (ja) * 1997-01-31 1998-08-21 Nikon Corp クリックストップ機構
CN101943837A (zh) * 2009-07-02 2011-01-12 Hoya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的手动对焦机构和成像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0813A (zh) * 2013-12-20 2015-06-24 卡尔蔡司股份公司 相机可换镜头
CN104730813B (zh) * 2013-12-20 2019-07-30 卡尔蔡司股份公司 相机可换镜头
CN106796336A (zh) * 2014-09-08 2017-05-31 兴和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以及相机
CN106796336B (zh) * 2014-09-08 2019-05-03 兴和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以及相机
CN108027490A (zh) * 2015-09-15 2018-05-1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
CN108027490B (zh) * 2015-09-15 2020-06-23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6012B (zh) 2016-01-13
JP2013134425A (ja) 2013-07-08
JP5166597B1 (ja) 2013-03-21
US8757903B2 (en) 2014-06-24
US20130163979A1 (en) 201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86012A (zh) 镜头的光圈装置
US7515360B2 (en) Lens barrel and lens barrel system
KR101294441B1 (ko) 렌즈 배럴의 캠 기구 및 캠 기구에 이용하는 회전 부재의제조 방법
US20080239134A1 (en) Webcam with moveable zoom lens
EP1777565B1 (en) Lens barrel
KR20070043643A (ko) 렌즈 배럴
JP5161399B2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01382637A (zh) 透镜镜筒和成像设备
KR20150072899A (ko) 렌즈 마운팅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렌즈 교환식 촬영장치
JPWO2012169284A1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レンズ鏡筒
JP5398417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3754758B2 (ja) レンズ鏡筒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JP2012255899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レンズ鏡筒
JP2014092565A (ja) 交換レンズ鏡筒
JP4074800B2 (ja) レンズ鏡胴、カメラ、画像投影装置、レンズ保持枠、カメラ、及び光学機器
JP5430281B2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2011004209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カメラ本体
JP5090270B2 (ja) レンズ鏡筒の光量調節ユニット支持構造
JP2017103166A (ja) 回転揺動式操作ダイヤ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0066693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11048080A (ja) レンズ装置
JP2011033886A (ja) レンズ装置
JP5419489B2 (ja) 沈胴式レンズ鏡筒
JP2020071314A (ja) レンズ鏡筒
JP2020177094A (ja) レンズの絞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