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3699A - 辅助扶手 - Google Patents

辅助扶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3699A
CN103153699A CN201080069439XA CN201080069439A CN103153699A CN 103153699 A CN103153699 A CN 103153699A CN 201080069439X A CN201080069439X A CN 201080069439XA CN 201080069439 A CN201080069439 A CN 201080069439A CN 103153699 A CN103153699 A CN 1031536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mentioned
outer cover
hinge body
hand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943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3699B (zh
Inventor
梶尾英树
小木曾大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536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36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36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36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2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hand grips or straps
    • B60N3/02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hand grips or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xing means

Abstract

在辅助扶手的扶手主体(1)中,在设置于左右两端的基部的铰链用凹部(11、12)设置铰链主体(21、31),铰链主体(21、31)借助枢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两侧的铰链用凹部(11、12)。具有弹簧弹性的安装扶手(5)插入设置于铰链主体(21、31)的大致中央的矩形开口部(27、37),外罩(4)通过将扶手支承部(42)插入安装扶手(5)的两侧的弹性腿部的内侧而组装为覆盖铰链主体(21、31)的前部。在外罩(4)与铰链主体(21、31)之间以如下方式设置有引导槽(21c、31c)与引导肋(44),当压入外罩(4)时,引导槽(21c、31c)与引导肋(44)沿着铰链构件与外罩滑动接触处的压入方向相嵌合并滑动接触。

Description

辅助扶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汽车车厢内的顶面等的辅助扶手,特别是涉及一种借助铰链部将扶手主体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固定于车内的被固定部的辅助扶手。
背景技术
在汽车车厢内的顶面上,为了使乘坐者在车厢内支承身体而安装有辅助扶手。作为这种辅助扶手,在各种汽车中使用如下构造的辅助扶手:在扶手主体的两侧形成铰链用凹部,铰链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该铰链用凹部内,扶手主体借助两侧的铰链部被安装为能够转动。
该辅助扶手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在其两侧的铰链部设置金属制的安装扶手,以利用安装扶手固定于车身的车身面板的方式安装。安装扶手由具有弹簧弹性的金属形成为大致U字状,以覆盖铰链部的铰链主体的中央支承板的方式嵌入铰链主体内。之后,外罩从铰链主体的前表面侧临时组装于该铰链主体,以便将该扶手支承部插入安装扶手的内侧。
在向车身安装时,首先,将安装扶手嵌入设置于车身的车身面板的矩形孔,使安装扶手的两侧鼓出部的卡定部卡定于车身面板的矩形孔的边缘部,接着,通过将临时组装的外罩从前表面朝向背面侧压入铰链主体内,从而将扶手支承部压入安装扶手的内侧,使安装扶手的弹性鼓出部向侧方鼓出,形成将辅助扶手固定于车身的构造。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1633号公报
但是,在将临时组装的外罩从前表面朝向背面侧压入到铰链主体内时,有时外罩相对于铰链主体倾斜,若将外罩以倾斜的状态压入到铰链主体内,则外罩在插入过程中被锁定,不能使外罩进入到铰链主体的恰当位置。因此,存在如下问题:若在辅助扶手向车身组装时发生这种现象,则不能进行辅助扶手对车身的恰当组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向铰链主体内压入外罩并将铰链部组装于车身时、能够使外罩恰当地进入铰链主体并组装的辅助扶手。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辅助扶手包括:
扶手主体,其在左右两端的基部设置有铰链用凹部;
铰链部,其具有借助枢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两侧的上述铰链用凹部的一对铰链主体;
安装扶手,其通过将具有弹簧弹性的金属弯折为大致U字状而在两侧设置弹性腿部而形成,且在两侧的该弹性腿部设置有向外侧鼓出的弹性鼓出部,该安装扶手分别插入设置于上述一对铰链主体的大致中央处的矩形开口部;以及
外罩,其具有插入上述安装扶手的两侧的弹性腿部的内侧的扶手支承部,该外罩以覆盖上述铰链部的前表面的方式嵌装于上述铰链主体;
将上述外罩通过从上述铰链主体的前表面向后表面侧压入而组装于该铰链主体,其特征在于,
以如下方式设置有引导槽与引导肋:在将上述外罩压入上述铰链主体时,该引导槽与该引导肋沿着上述铰链构件与上述外罩滑动接触处的压入方向相嵌合并滑动接触。
根据本发明,在将外罩压入铰链主体内时,外罩利用引导槽与引导肋之间的滑动接触并嵌合以相对于铰链主体不倾斜而呈笔直的状态压入铰链主体内,因此,外罩不会在插入过程中被锁定,能够使外罩进入至铰链主体的恰当的位置。由此,能够使外罩恰当地嵌入铰链主体,能够容易且恰当地将辅助扶手组装于车身。
在此,在上述辅助扶手中,优选的是,上述引导槽沿着压入方向形成于上述铰链主体的矩形框部的内侧的一侧表面,上述引导肋形成于上述外罩的扶手支承部的一侧表面或该外罩的外罩主体的内侧的一侧表面。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强度比较高的铰链主体的矩形框部的内侧的一侧表面设置引导槽,能够在保持有铰链主体和外罩所需强度的状态下利用引导槽与引导肋来提高外罩的组装操作性。
另外,在上述辅助扶手中,可以是,上述引导槽沿着压入方向形成于上述铰链主体的矩形框部的内侧的两侧表面,上述引导肋形成于上述外罩的扶手支承部的两侧表面或该外罩的外罩主体的内侧的两侧表面。
根据本发明,由于引导槽和与该引导槽嵌合的引导肋设置在两侧,因此能够提高将外罩压入铰链主体内时的外罩的滑动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辅助扶手中,可以是,在上述安装扶手的弹性鼓出部的顶端设置有弯曲形状的第1卡定部和平坦板状的第2卡定部,在将安装有上述安装扶手的铰链主体嵌入在设置于车身的车身面板的矩形孔时,上述第1卡定部卡定于该车身面板的矩形孔的边缘部,上述第2卡定部的顶端卡定于车身面板的背面。
根据本发明,在将安装有安装扶手的铰链部嵌入在车身的车身面板的矩形孔时,第1卡定部卡定于矩形孔的边缘部,另一方面,第2卡定部的顶端卡定于车身面板的背面,因此,能够极力增大安装有安装扶手的铰链部的脱落阻力,能够增强辅助扶手的组装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辅助扶手,在将外罩压入铰链主体而将铰链部组装于车身时,能够使外罩恰当地嵌入铰链主体而组装,能够改善辅助扶手的组装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背面观察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辅助扶手时的立体图。
图2是辅助扶手的仰视图。
图3是该辅助扶手的右视图。
图4是从背面观察该辅助扶手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背面观察右侧的铰链部2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观察左侧的铰链部3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7的(a)是铰链部2的铰链主体21的右视图,(b)是其后视图,(c)是其俯视图。
图8的(a)是从正面上方观察该铰链主体21时的立体图,(b)是改变该铰链主体21的角度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9的(a)是铰链部3的铰链主体31的右视图,(b)是其后视图,(c)是其俯视图。
图10的(a)是从正面上方观察该铰链主体31时的立体图,(b)是改变该铰链主体31的角度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1的(a)是图7的XIa-XIa剖视图,(b)是图9的XIb-XIb剖视图。
图12的(a)是安装扶手的侧视图,(b)是其俯视图,(c)是其后视图。
图13是将安装扶手插入铰链主体21时的截面说明图。
图14是安装扶手的立体图。
图15的(a)是从外罩的底面侧观察时的立体图,(b)是其右视图,(c)是其仰视图,(d)是其俯视图。
图16的(a)是铰链主体的立体图,(b)是铰链主体与外罩的立体图,(c)是将外罩临时组装于铰链主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将辅助扶手安装于车身的车身面板时的说明剖视图。
图18是压入临时组装后的外罩时的说明剖视图。
图19是将辅助扶手完全安装于车身的车身面板后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0表示其他实施方式,(a)是铰链主体与外罩的立体图,(b)是将外罩临时组装于铰链主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安装扶手的立体图。
图22是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安装扶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示出从背面观察辅助扶手时的立体图,图2示出其仰视图,图3示出其右视图,图4示出其分解立体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左右上下表示从正面观察安装姿态的辅助扶手时的左右上下,在图示中使用的FR表示前方,LE表示左侧,RI表示右侧,UP表示上方,RE表示后方,DO表示下方。
在图1~图4中,1是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扶手主体,在设置于扶手主体1的左右两端的基部的背面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铰链用凹部11、12。在两侧的铰链用凹部11、12内的左右两侧壁部分别形成有轴孔13、14,枢轴15贯穿设置于铰链部2的内侧支承片22、外侧支承片23的轴孔22a、23a以及该侧壁部的轴孔13,枢轴16贯穿设置于铰链部3的内侧支承片32、外侧支承片33的轴孔32a、33a以及该侧壁部的轴孔14,各个铰链部2、3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支承于扶手主体1。一对铰链部2、3固定于汽车的车身侧,扶手主体1能够在非使用状态与使用状态之间相对于铰链部2、3进行转动。
如图4、5、6所示,右侧的铰链部2构成为包括:铰链主体21;安装扶手5,其从铰链主体21的正面侧(前表面侧)嵌装于铰链主体21,嵌入并卡定于未图示的车身侧车身面板的矩形孔;外罩4,其以覆盖铰链主体21的正面侧的方式嵌装于铰链主体21,通过使扶手支承部42进入铰链主体21内的矩形开口部27而从内侧支承安装扶手5;以及扭转弹簧6,其安装在突出设置于铰链主体21的下部的内侧支承片22与外侧支承片23之间。
同样,左侧的铰链部3构成为包括:铰链主体31;安装扶手5,其从铰链主体31的正面侧嵌装于铰链主体31,嵌入并卡定于未图示的车身侧车身面板的矩形孔;外罩4,其以覆盖铰链主体31的正面侧的方式嵌装于铰链主体31,通过使扶手支承部42进入铰链主体31内的矩形开口部37而从内侧支承安装扶手5;以及液压减震器8,其插入突出设置于铰链主体31的下部的内侧支承片32与外侧支承片33之间,对扶手主体1施加转动载荷。
如图5、7、8所示,右侧的铰链部2的铰链主体21形成为正面呈大致正方形的立方体形状,在该铰链主体21的下部突出设置内侧支承片22、外侧支承片23,并利用合成树脂一体成形。在该内侧支承片22与外侧支承片23之间设置扭转弹簧6用的空间,在铰链主体21的大致中央部分设置矩形开口部27。而且,在矩形开口部27的背面侧突出设置矩形框部21a,在该矩形框部21a周围的降低一层的部分形成座部21b,在将铰链主体21嵌入车身面板的矩形孔时,使矩形框部21a嵌入该矩形孔,将座部21b按压于车身面板的表面。
在突出设置于铰链主体21下侧的内侧支承片22和外侧支承片23形成轴孔22a、23a作为通孔。枢轴15贯穿该轴孔22a、23a(图4),形成为在扶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内支承铰链主体21并使该铰链主体21能够转动的构造。如图7、8所示,在铰链主体21的两侧部形成外罩卡定部29,在使后述的外罩4嵌装于铰链主体21的正面侧时,设置于外罩4内侧的卡定爪43被卡定。另外,如图5所示,形成于铰链主体21的大致中央部的矩形开口部27形成为能够从该矩形开口部27的背面侧插入后述的安装扶手5的形状,并且形成为在嵌合外罩4时能够插入突出设置于外罩4的背面侧的扶手支承部42的形状。另外,如图7、8所示,在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的一个内侧表面,引导槽21c沿着前后方向、即外罩4的插入方向形成,设置于外罩4的扶手支承部42的一个侧表面的引导肋44嵌合于引导槽21c并在该引导槽21c内滑动。
而且,如图11a所示,在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的两个内侧部,为了使后述的安装扶手5的台阶部54卡定而以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内侧缘部25。另外,在该内侧缘部25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孔部24,在该孔部24的前表面侧,被卡定部26设置于矩形开口部27的两个内侧部,以便使安装扶手5的卡定爪55卡定。另外,如图7等所示,在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的两侧,朝向背面侧突出设置突部28,在组装时,在将铰链主体21嵌入车身面板的矩形孔时,使该突部28的外侧表面与矩形孔的左右两侧缘部接触,防止铰链主体和扶手主体1左右晃动。
如图4、6、9所示,与上述右侧的铰链主体21大致相同,左侧的铰链部3的铰链主体31形成为正面呈大致正方形的立方体形状,在该铰链主体31的下部突出设置内侧支承片32、外侧支承片33,且利用合成树脂一体成形。在该内侧支承片32与外侧支承片33之间设置液压减震器8用的空间,在铰链主体31的大致中央部分设置矩形开口部37。而且,在矩形开口部37的背面侧突出设置矩形框部31a,在该矩形框部31a周围的降低一层的部分形成座部31b,在将铰链主体31嵌入车身面板的矩形孔时,使矩形框部31a嵌入该矩形孔,将座部31b按压于车身面板的表面。
如图4、6、9所示,在突出设置于铰链主体31的下部的内侧支承片32、外侧支承片33形成有轴孔32a、33a作为通孔。枢轴16贯穿该轴孔32a、33a,在扶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2内支承铰链主体31并使该铰链主体31能够转动。如图9、10所示,在铰链主体31的两侧部形成外罩卡定部39,在使外罩4嵌装于铰链主体31的正面侧时,外罩4侧的卡定爪43被卡定。另外,如图6所示,形成于铰链主体31的大致中央部的矩形开口部37形成为能够从该矩形开口部37的背面侧插入安装扶手5的形状,并且形成为在嵌合外罩4时能够插入突出设置于外罩4的背面侧的扶手支承部42的形状。另外,如图16所示,在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的一个内侧表面,引导槽31c沿着前后方向、即外罩4的插入方向形成,设置于外罩4的扶手支承部42的一个侧表面的引导肋44嵌合于引导槽31c并在该引导槽31c内滑动。
而且,如图11b所示,在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的两个内侧部,向内侧突出设置与安装扶手5的台阶部54卡定的内侧缘部35。另外,在该内侧缘部35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孔部34,在该孔部34的前表面侧,被卡定部36设置于矩形开口部37的两个内侧部,以便使安装扶手5的卡定爪55卡定。
如图7~图10所示,铰链主体21、31与以往的构件不同,在该矩形开口部27、37没有设置中央支承板而采用使开口部整体敞开的构造,因此能够简化铰链主体21、31的成形模具的构造,由此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如上所述,安装扶手5从前表面侧插入并嵌入铰链主体21、31的矩形开口部27、37,如图12所示,该安装扶手5通过将具有弹簧弹性的金属弯折为大致U字状而形成,且在两侧形成有具有弹簧弹性的弹性腿部51。另外,在两侧弹性腿部51中,以使弹性腿部51内侧的一部分向外侧切开立起并敞开的方式形成弹性鼓出部52。两侧的弹性鼓出部52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形成为比弹性腿部51向外侧敞开,在该弹性鼓出部52的顶端形成有弯曲成大致く字状的第1卡定部53和平坦的板状的第2卡定部57,在将安装扶手5插入成为被固定部的车身的车身面板的矩形孔时,第1卡定部53卡定于该矩形孔的边缘部,第2卡定部57的顶端卡定于车身面板的背面(内侧表面)。即,如图12所示,第1卡定部53以弯曲成く字状的方式形成于弹性鼓出部52的顶端部中央,第2卡定部57呈与弹性鼓出部52的平面平行的板状以向斜方向倾斜的方式突出设置于第1卡定部53的两侧。
另外,对于安装扶手5中的第1卡定部53与第2卡定部57的位置关系,如后所述,既能够将第2卡定部配置在弹性鼓出部52的顶端中央,将第1卡定部配置在该弹性鼓出部52的两侧,另外,也能够将第1卡定部配置在弹性鼓出部52的顶端的一半处,将第2卡定部配置在另一半处。
而且,如图12所示,台阶部54以相对于腿部弯折成大致直角的方式形成在两侧的弹性腿部51的顶端附近,在该台阶部54的顶端侧,延伸设置部56与安装扶手5的插入方向大致平行、即与弹性腿部51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从而形成有顶端部。在延伸设置部56的中央部分,以将该中央部分切开立起并向外侧敞开的形态形成有卡定爪55。如图13所示,在将安装扶手5组装于铰链主体31时,从前表面侧将安装扶手5的头部插入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并在该状态下直接将安装扶手5压入至插入端,此时,安装扶手5的两侧的台阶部54卡定于矩形开口部37两侧的内侧缘部35,并且两侧的卡定爪55进入铰链主体31的矩形开口部37内的两侧孔部34并卡定于该孔部34的前表面侧的被卡定部36。
图13示出将安装扶手5组装于左侧的铰链部3的铰链主体31内后的状态,关于右侧的铰链部2的铰链主体21,虽省略图示,但如图11的(a)所示,右侧的铰链部2的铰链主体21也同样地在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内且是在两侧形成孔部24,安装扶手5的台阶部54卡定于该孔部24的内侧缘部25。另外,形成为如下构造:在该孔部24的前表面侧形成被卡定部26,在将安装扶手5从前表面侧插入到铰链主体21的矩形开口部27内时,安装扶手5的卡定爪55卡定于被卡定部26。
在铰链主体21、31的正面(前表面)侧,以覆盖铰链主体21、31的前表面的方式组装有外罩4。如图5、6及图15所示,外罩4构成为包括覆盖铰链主体21、31的正面的外罩主体41和突出设置于外罩主体41的背面侧的一对扶手支承部42。如图15所示,在突出设置于两侧的一个扶手支承部42的外侧表面,引导肋44沿着其压入方向设置,能够嵌合于该引导肋44的引导槽21c、31c如图16等所示那样设置在铰链主体21、31的矩形框部21a、31a的内侧、即矩形开口部27、37的内侧表面。由此,如图16所示,在将外罩4压入铰链部2或铰链部3,以便将外罩4的扶手支承部42插入铰链部2、3的矩形开口部27、37时,引导肋44嵌合于铰链主体21、31侧的引导槽21c、31c并在该引导槽21c、31c内滑动,外罩4不会倾斜始终能够恰当地嵌入。
另外,引导槽与引导肋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与上述情况相反,也能够将引导肋突出设置于铰链主体21、31的矩形开口部27、37的内侧表面,将引导槽设置于外罩4的外罩主体41。另外,在上述内容中,虽使一个引导肋44嵌合于一个引导槽21c或引导槽31c内并在该引导槽21c或引导槽31c内滑动从而嵌合外罩4,但是只要用于设置引导槽的构件的强度足够,也能够在铰链主体21、31的矩形开口部27、37的内侧两侧表面设置两个引导槽或引导肋,与该引导槽或引导肋对应地在外罩4的外罩主体41的两侧设置引导肋或引导槽,从而滑动嵌合在一起。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在外罩主体41内的两侧部设置有卡定于外罩卡定部29、39的卡定爪43,该外罩卡定部29、39设置于上述铰链主体21、31的两侧部。
在安装于右侧的铰链用凹部11内的铰链主体21的内侧支承片22与外侧支承片23之间安装有扭转弹簧6,该扭转弹簧6用于相对于铰链部2、3对扶手主体1向非使用位置(图3的实线所示的状态)施力。如图5所示,扭转弹簧6具有一端部61和另一端部62,该一端部61在安装时卡定于铰链主体21的内侧支承片22的内侧附近,扭转弹簧6的另一端部62卡定于设置在扶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内的卡定凹部11a。由此,扭转弹簧6配设在铰链用凹部11的外侧支承片23与内侧支承片22之间,以便相对于铰链主体21对扶手主体1向非使用状态施力。
如图4、6所示,在安装于左侧的铰链用凹部12内的铰链主体31的内侧支承片32与外侧支承片33之间安装有液压减震器8。液压减震器8由圆筒体的内筒82和以将该内筒82包围在内的方式安装为能够旋转的外筒81构成,在形成于内筒82与外筒81之间的空隙内填充油,在内筒82与外筒81相对转动时,利用油的粘性阻力产生制动力。
在液压减震器8的内筒82的轴心位置形成有轴孔83,枢轴16如图4所示那样贯穿该轴孔83。另外,如图6所示,在内筒82的顶端轴支承位置突出设置有扁长圆凸台部84,在将液压减震器8插入在铰链主体31的内侧支承片32与外侧支承片33之间时,该扁长圆凸台部84嵌入形成于内侧支承片32内侧的扁长圆凸台用嵌入部32b。
另一方面,在外筒81的外周部突出设置有突条部85,在将液压减震器8插入在铰链主体31的内侧支承片32与外侧支承片33之间时,该突条部85卡定于设置在铰链用凹部12内的突条用卡定部12a(图4),在扶手主体1被操作而转动时,液压减震器8的外筒81与扶手主体1一起转动。铰链部3固定于车身的车身面板侧,由于液压减震器8的内筒82使其端部的扁长圆凸台部84卡定于内侧支承片32,因此在使扶手主体1相对于铰链部3转动时,液压减震器8的内筒82相对于外筒81转动,以施加适度的转动阻力的方式工作。
在组装辅助扶手时,首先,将安装扶手5组装于两侧的铰链主体21、31。如图13所示,只要将扶手的头部从铰链主体21、31的前表面侧插入到其矩形开口部27、37内,并在该状态下直接向背面侧压入安装扶手5,就能够容易地组装安装扶手5。此时,安装扶手5只要使其弹性腿部51略微向内侧收缩就容易地进入铰链主体21、31的矩形开口部27、37内,在其进入端,台阶部54抵接于铰链主体21、31的内侧缘部25、35,并且卡定爪55卡定于铰链主体21、31的被卡定部26、36。由此,安装扶手5可靠地卡定于铰链主体21、31的预定位置,在将安装扶手5插入车身的车身面板的矩形孔时,能够在不使安装扶手5向前表面侧错开的前提下良好地组装固定。
接着,在将扭转弹簧6配置于右侧的铰链主体21的内侧支承片22与外侧支承片23之间后的状态下,将铰链主体21配置在铰链用凹部11内的预定位置,将枢轴15从铰链用凹部11的外侧插入轴孔13,并进一步从外侧支承片23的轴孔23a穿过扭转弹簧6内部,进而使枢轴15贯穿内侧支承片22的轴孔22a,进而将枢轴15的顶端插入另一个轴孔13,由此,使铰链主体21枢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扶手主体1转动。此时,扭转弹簧6的一端部61卡定于铰链主体21的一部分,另一端部62卡定于扶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1的边缘部,铰链主体21被扭转弹簧6的弹簧力向铰链用凹部11侧施力,成为进入铰链用凹部11内的状态。
同样地,在左侧的铰链主体31中,在内侧支承片32与外侧支承片33之间插入有液压减震器8的状态下,将铰链主体31配置在铰链用凹部12内的预定位置,将枢轴16从外侧插入铰链用凹部12的轴孔14,并进一步从外侧支承片33的轴孔33a穿过液压减震器8内部,进而使枢轴16贯穿内侧支承片32的轴孔32a,进而将枢轴16的顶端插入另一个轴孔14,由此,使铰链主体31枢轴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扶手主体1转动。此时,液压减震器8的扁长圆凸台部84嵌入内侧支承片32的内侧的扁长圆凸台用嵌入部32b,液压减震器8的外筒的突条部85卡定于扶手主体1的铰链用凹部12的突条用卡定部12a,利用液压减震器8的油粘性阻力对铰链主体31施加转动阻力。
接着,将外罩4临时固定于铰链主体21、31的前表面。在对外罩4进行临时固定时,如图16所示,以将突出设置于该外罩4的背面侧的扶手支承部42插入铰链主体21、31的矩形开口部27、37内的中间位置的方式使外罩4嵌入并临时固定。此时,由于设置于外罩4的外罩主体41的侧部的引导肋44被插入铰链主体21、31的矩形开口部27、37的内侧表面的引导槽21c、31c并与该引导槽21c、31c滑动接触并嵌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外罩4插入到恰当的位置。然后,使外罩4的卡定爪43卡定于铰链主体21、31的外罩卡定部29、39的跟前侧并临时固定。这样,在将安装扶手5嵌入在车身面板的矩形孔时,外罩4以安装扶手5的弹性鼓出部52等能够活动的临时固定状态安装于铰链主体21、31的前表面侧。
在将辅助扶手安装于汽车的车厢内的预定位置时,如图17所示,把持扶手主体1,将其两侧基部的铰链部2、3压入设置于车身的成形顶板材料与车身面板B的矩形孔。此时,设置在两侧的铰链主体21、31上的安装扶手5、5的弹性鼓出部52、52抵接于矩形孔的边缘部,一边向内侧弹性变形一边进入矩形孔,在安装扶手5、5的弹性鼓出部52、52完全嵌入在矩形孔时,弹性鼓出部52、52的第1卡定部53、53和第2卡定部57、57以向外侧敞开的方式恢复弹性,形成第1卡定部53、53卡定于车身面板B的矩形孔的边缘部、且第2卡定部57、57的顶端卡定于车身面板B的背面(内侧表面)的状态。由此,成为车身面板B的矩形孔的边缘部被夹持在铰链主体21、31的座部21b、31b与第2卡定部57、57之间的状态,特别是通过使弹性鼓出部52、52的第2卡定部57、57的顶端卡定于车身面板B的背面,从而铰链主体21、31以极其高的脱落阻力固定并组装于车身面板B。
之后,如图18所示,将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外罩4、4压入铰链主体21、31的内部,将其内侧的卡定爪43、43完全嵌入铰链主体21、31的两侧的外罩卡定部29、39。此时,设置于外罩4的外罩主体41侧部的引导肋44滑动接触并嵌合于铰链主体21、31的矩形开口部27、37的内侧表面的引导槽21c、31c,且外罩4被压入铰链主体21、31,因此,外罩4不会倾斜地笔直进入铰链主体21、31内,最后,使外罩4的卡定爪43卡定于铰链主体21、31的外罩卡定部29、39,外罩4被嵌装在恰当的位置。
这样,在压入临时固定状态下的外罩4时,由于外罩4的引导肋44被以滑动方式压入引导槽21c、31c内,因此外罩4不会倾斜地恰当地进入,能够以优良的操作性对外罩4进行嵌装。
在该状态下,如图19所示,外罩4、4的扶手支承部42、42完全嵌入安装扶手5、5的内侧,安装扶手5、5的弹性鼓出部52、52的第1卡定部53、53和第2卡定部57、57牢固地固定于车身的被固定部的车身面板B,完成辅助扶手的组装。
这样,在将处于临时固定状态的外罩4、4压入铰链主体21、31的内部时,设置于外罩4的外罩主体41的侧部的引导肋44滑动接触并嵌合于铰链主体21、31的矩形开口部27、37的内侧表面的引导槽21c、31c,且外罩4被压入铰链主体21、31,因此外罩4在不会倾斜的情况下笔直地、即沿与铰链主体21、31的座部21b、31b的平面垂直的中心轴线方向进入铰链主体21、31内,因此外罩4不会在中途被锁定,能够以良好的操作性将外罩4嵌装于恰当的位置。
另外,在将铰链主体21、31组装于车身面板B后的状态下,由于安装扶手5的弹性鼓出部52、52的第2卡定部57、57的顶端卡定于车身面板B的背面(内侧表面),因此铰链主体21、31能够以极其高的脱落阻力固定于车身面板B。另外,由于安装扶手5的两侧的第1卡定部53、53卡定于车身面板B的矩形孔的边缘部,因此在向矩形孔嵌入时,能够恰当地进行铰链主体21、31的定位,能够在不产生位置偏移、晃动等的前提下将铰链主体21、31固定于车身面板B。
在使用辅助扶手时,如图3所示,使用者使扶手主体1相对于铰链部2、3向下侧转动来使用。由使用者向下方拉扶手主体1的中央部,此时,扭转弹簧6的另一端部62利用扶手主体1中的铰链用凹部11的卡定凹部11a的转动来克服其扭转弹簧力而扭转。由此,扶手主体1克服扭转弹簧力而向下侧转动,通过由使用者把持扶手主体1来保持扶手主体1的使用状态。
另一方面,若使用者使手离开辅助扶手的使用状态下的扶手主体1,则扶手主体1从扭转弹簧6的另一端部62承受向上(图3的顺时针方向)的作用力而向该方向转动,返回非使用状态(图3的实线位置),此时,利用液压减震器8的作用对扶手主体1的转动施加制动,扶手主体1以低速返回非使用状态的位置。
图20示出上述引导槽与引导肋的其他实施方式。在该例子中,如图20所示,引导肋64沿着插入方向突出设置于用于连接扶手支承部65、65的外罩主体63的内侧上下表面,在铰链主体71的矩形开口部77内的上下表面的对应位置设置引导槽71c。即使是这种位置关系下的引导肋64与引导槽71c,也能够在向铰链主体71压入外罩时使引导肋64滑动接触并嵌合于引导槽71c,能够将外罩容易且恰当地嵌入铰链主体71。
图21示出其他实施方式的安装扶手95。在该例子的安装扶手95中,在向该安装扶手95的两侧鼓出的弹性鼓出部92的顶端中央配置平坦板状的第2卡定部97,与该第2卡定部97的两侧相邻地配置由弯曲成く字状的第1卡定部93。即便使用这种具备设置有第1卡定部93与第2卡定部97的弹性鼓出部92的安装扶手95,也能够以如上相同的方式以较高的脱落阻力将铰链主体21、31组装于车身面板B。
图22示出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安装扶手105。在该例子的安装扶手105中,在向该安装扶手105的两侧鼓出的弹性鼓出部102的顶端的一侧配置有平坦板状的第2卡定部107,在顶端的另一侧设置有弯曲成呈く字状的第1卡定部103。即便使用这种具备设置有第1卡定部103与第2卡定部107的弹性鼓出部102的安装扶手105,也能够以如上相同的方式以较高的脱落阻力将铰链主体21、31组装于车身面板B。

Claims (4)

1.一种辅助扶手,其包括:
扶手主体,其在左右两端的基部设置有铰链用凹部;
铰链部,其具有借助枢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两侧的上述铰链用凹部的一对铰链主体;
安装扶手,其通过将具有弹簧弹性的金属弯折为大致U字状而在两侧设置弹性腿部而形成,且在两侧的该弹性腿部设置有向外侧鼓出的弹性鼓出部,该安装扶手分别插入设置于上述一对铰链主体的大致中央处的矩形开口部;以及
外罩,其具有插入上述安装扶手的两侧的弹性腿部的内侧的扶手支承部,该外罩以覆盖上述铰链部的前表面的方式嵌装于上述铰链主体;
将上述外罩通过从上述铰链主体的前表面向后表面侧压入而组装于该铰链主体,其特征在于,
以如下方式设置有引导槽与引导肋:在将上述外罩压入上述铰链主体时,该引导槽与该引导肋沿着上述铰链构件与上述外罩滑动接触处的压入方向相嵌合并滑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扶手,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槽沿着压入方向形成于上述铰链主体的矩形框部的内侧的一侧表面,
上述引导肋形成于上述外罩的扶手支承部的一侧表面或该外罩的外罩主体的内侧的一侧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扶手,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槽沿着压入方向形成于上述铰链主体的矩形框部的内侧的两侧表面,
上述引导肋形成于上述外罩的扶手支承部的两侧表面或该外罩的外罩主体的内侧的两侧表面。
4.一种辅助扶手,其包括:
扶手主体,其在左右两端的基部设置有铰链用凹部;
铰链部,其具有借助枢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两侧的上述铰链用凹部的一对铰链主体;
安装扶手,其通过将具有弹簧弹性的金属弯折为大致U字状而在两侧设置弹性腿部而形成,且在两侧的该弹性腿部设置有向外侧鼓出的弹性鼓出部,该安装扶手分别插入设置于上述一对铰链主体的大致中央处的矩形开口部;以及
外罩,其具有插入上述安装扶手的两侧的弹性腿部的内侧的扶手支承部,该外罩以覆盖上述铰链部的前表面的方式嵌装于上述铰链主体;
将上述外罩通过从上述铰链主体的前表面向后表面侧压入而组装于该铰链主体,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安装扶手的弹性鼓出部的顶端设置有弯曲形状的第1卡定部和平坦板状的第2卡定部,
在将安装有上述安装扶手的铰链主体嵌入在设置于车身的车身面板的矩形孔时,上述第1卡定部卡定于该车身面板的矩形孔的边缘部,上述第2卡定部的顶端卡定于车身面板的背面。
CN201080069439.XA 2010-10-04 2010-10-04 辅助扶手 Active CN1031536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67355 WO2012046287A1 (ja) 2010-10-04 2010-10-04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3699A true CN103153699A (zh) 2013-06-12
CN103153699B CN103153699B (zh) 2016-05-11

Family

ID=45889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9439.XA Active CN103153699B (zh) 2010-10-04 2010-10-04 辅助扶手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408621B2 (zh)
EP (1) EP2626240B1 (zh)
JP (1) JPWO2012046287A1 (zh)
CN (1) CN103153699B (zh)
RU (1) RU2549734C2 (zh)
TR (1) TR201809374T4 (zh)
WO (1) WO201204628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42841A (zh) * 2015-03-13 2015-08-19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扶手和车辆
CN105555601A (zh) * 2013-09-19 2016-05-04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辅助把手
CN108778835A (zh) * 2016-01-29 2018-11-09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将辅助夹具组件固定于车辆部件的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36265B2 (en) * 2015-10-21 2019-07-02 Termax Llc Fastener clip over a carrier secured with hooks
JP4774464B1 (ja) * 2010-05-12 2011-09-1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JPWO2013187122A1 (ja) * 2012-06-12 2016-02-04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WO2014016869A1 (ja) * 2012-07-24 2014-01-30 トピーファスナー工業株式会社 部品取付け用クリップおよび部品取付け構造
JP5892044B2 (ja) * 2012-11-12 2016-03-2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部品の取付構造
JP5853979B2 (ja) * 2013-03-26 2016-0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ンシェード装置
JP6564524B2 (ja) * 2016-03-17 2019-08-21 株式会社ホンダアクセス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US10040384B2 (en) * 2016-12-29 2018-08-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Twist-lock articulating assist mechanism
US10047557B2 (en) * 2017-01-18 2018-08-14 Macauto Industrial Co., Ltd. Side plate pressing device for a vehicle curtain
US20210300267A1 (en) * 2020-03-31 2021-09-30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Fastening device for fastening a vehicle component to a body component
RU205612U1 (ru) * 2021-04-23 2021-07-23 Андр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Поливанный Крепление для поручня
RU205613U1 (ru) * 2021-04-23 2021-07-23 Андр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Поливанный Крепление для поручня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9407U (ja) * 1992-02-26 1993-09-21 株式会社ニフコ 嵌め込みクリップ
US20030234549A1 (en) * 2002-05-14 2003-12-25 Chiharu Totani Mounting structure and mounting method for vehicle interior parts
US20050091798A1 (en) * 2003-11-03 2005-05-05 Belchine Walter Iii Pin-less damper assembly for an assist grip handle
CN1778523A (zh) * 2004-11-25 2006-05-31 百乐仕株式会社 汽车内装部件安装装置
CN101109404A (zh) * 2006-07-19 2008-01-2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装部件及其拆卸方法
JP2008296677A (ja) * 2007-05-30 2008-12-11 Daiwa Kasei Ind Co Ltd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取付け用クリップ
CN101434211A (zh) * 2007-11-16 2009-05-2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部件安装用夹具及部件的安装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0066U1 (ru) * 2001-06-29 2001-10-20 Антонов Илья Маркович Поручень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JP2006057647A (ja) * 2004-08-17 2006-03-02 Piolax Inc 車両用アクセサリの固定装置
KR20090015369A (ko) * 2007-08-08 2009-02-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어시스트 핸들의 결합구조
GB2461111B (en) 2007-11-16 2010-06-16 Toyoda Gosei Kk Clip for fitting component part and structure for fitting component par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9407U (ja) * 1992-02-26 1993-09-21 株式会社ニフコ 嵌め込みクリップ
US20030234549A1 (en) * 2002-05-14 2003-12-25 Chiharu Totani Mounting structure and mounting method for vehicle interior parts
US20050091798A1 (en) * 2003-11-03 2005-05-05 Belchine Walter Iii Pin-less damper assembly for an assist grip handle
CN1778523A (zh) * 2004-11-25 2006-05-31 百乐仕株式会社 汽车内装部件安装装置
CN101109404A (zh) * 2006-07-19 2008-01-23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内装部件及其拆卸方法
JP2008296677A (ja) * 2007-05-30 2008-12-11 Daiwa Kasei Ind Co Ltd アシストグリップ取付け用クリップ
CN101434211A (zh) * 2007-11-16 2009-05-2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部件安装用夹具及部件的安装构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5601A (zh) * 2013-09-19 2016-05-04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辅助把手
CN104842841A (zh) * 2015-03-13 2015-08-19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扶手和车辆
CN108778835A (zh) * 2016-01-29 2018-11-09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将辅助夹具组件固定于车辆部件的系统和方法
CN108778835B (zh) * 2016-01-29 2021-10-29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用于将辅助把手组件固定于车辆部件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626240B1 (en) 2018-05-02
US8408621B2 (en) 2013-04-02
JPWO2012046287A1 (ja) 2014-02-24
TR201809374T4 (tr) 2018-07-23
EP2626240A1 (en) 2013-08-14
RU2549734C2 (ru) 2015-04-27
CN103153699B (zh) 2016-05-11
US20120080898A1 (en) 2012-04-05
EP2626240A4 (en) 2015-03-11
WO2012046287A1 (ja) 2012-04-12
RU2013119752A (ru) 2014-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3699A (zh) 辅助扶手
CN105555601A (zh) 辅助把手
CN205345201U (zh) 组装式两用平衡车
CN102176847B (zh) 椅子
CN102806863A (zh) 扶手
CN102991466A (zh) 刮水片及车辆用刮水器
AU2003228311A1 (en) Drop down stow in floor automotive vehicle seat assembly
CN101508256A (zh) 儿童汽车座椅
US6059238A (en) Snap-in armrest
EP1564036A3 (en) Multi-piece axle and suspension
USD537016S1 (en) Motor vehicle and toy replica thereof
FR2923761B1 (fr) Carcasse d'un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e garniture d'articulation, en particulier une garniture d'articulation de dossier
WO2006113670A3 (en) Integrated suspension assembly
EP1698500A1 (en) Sun visor assembly
JP2008230340A (ja) ワイパブレード
CN2936834Y (zh) 滑动扶手盒
WO2004098921A3 (de) Komfortstütze für einen fondsitz
USD537385S1 (en) Motor vehicle and toy replica thereof
EP2020360A2 (en) A suspension for prams
US7055884B2 (en) Low-friction sleeve insert for a visor bearing
CN202686201U (zh) 一种间隙消除装置及汽车
CN207809206U (zh) 一种汽车内后视镜
CN214493227U (zh) 平衡车的控制杆模块和平衡车
CN104149743A (zh) 雨刷臂连接结构
JP3124304U (ja) ワイパー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