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42841A - 扶手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扶手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42841A
CN104842841A CN201510111583.XA CN201510111583A CN104842841A CN 104842841 A CN104842841 A CN 104842841A CN 201510111583 A CN201510111583 A CN 201510111583A CN 104842841 A CN104842841 A CN 1048428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rail
stopper section
base
handrail body
st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1158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磊
毕永清
孙健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1158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42841A/zh
Publication of CN104842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4284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63Arm-rests adjustabl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扶手和车辆。所述扶手包括底座和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底座的扶手本体,所述扶手本体设置有止挡部,该止挡部设置有止挡面,且所述止挡部的止挡面能够在扶手本体枢转至设定角度时抵靠并挤压底座,其中,止挡部的止挡面与底座的止挡配合面为面接触,并且所述止挡部受到的底座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止挡部的厚度方向具有夹角,该夹角的范围为80°-100°。本发明通过增大扶手本体的受力面积和优化扶手本体的受力方向的方式最大程度地避免扶手出现鼓包、破损等现象。

Description

扶手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附件,具体地,涉及一种扶手。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汽车的顶棚上通常安装有可折叠的顶棚扶手供乘客在转弯或急刹车等情况下抓握以稳定身体。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顶棚扶手如图1至图3所示,顶棚扶手包括用于安装到车身钣金支架(即扶手固定支架)的底座1和能够枢转地连接于底座1的扶手本体2,当不使用顶棚扶手时,顶棚扶手能够收回到顶棚上的容纳凹槽中,从而有效地利用车内有限的空间。具体地,参考图2,底座1包括用于将底座1固定于扶手固定支架的固定部11和用于枢转地连接扶手本体2的连接部12,扶手本体2包括供乘客抓握的握持部21以及位于握持部21两端且用于通过枢转轴3枢转地连接于连接部12的端部,每个端部形成有止挡部22,在底座1上位于固定部11和连接部12之间形成有平行于枢转轴3的倾斜面13,当不使用顶棚扶手时,扶手本体2在回复力的作用下收回至顶棚上的凹槽中并抵靠顶棚,此时扶手本体2位于闭合位置;当使用顶棚扶手时,在乘客的拉力作用下,扶手本体2绕枢转轴2枢转,扶手本体2位于开启位置,当扶手本体2枢转到设定角度时止挡部22与倾斜面13接触并对倾斜面13施加压力,相应地,倾斜面13对止挡部22施加反向作用力以阻止扶手本体2继续枢转。由于止挡部22所受到的反向作用力的方向为垂直于倾斜面13,即斜向下一定角度地作用于止挡部22(如图4中箭头方向所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现有技术中止挡部22厚度较小且与倾斜面13的接触面积较小(近似于一条线),止挡部22承受较大的压强,在上述反向作用力的作用下,使用过程中扶手本体2很容易损坏。并且,由于常用的扶手本体2由较软的材料(例如聚丙烯材料)制成,而底座1通常由较硬的材料(例如尼龙材料)制成以保证安装强度,因此,在这种与倾斜面13垂直的反向作用力的作用下,止挡部22的端部承受较大的压强,其与倾斜面13接触的位置容易发生凹陷,并且很容易出现鼓包甚至破损的现象,不仅影响美观,而且还会使得扶手本体2的枢转角度增大,并且,随着顶棚扶手的频繁使用,凹陷越来越大,最终将会导致扶手本体2失效。此外,由于现有技术中止挡部22的厚度较小(约为1.5mm),因此,扶手本体2的强度较弱,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损坏。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可折叠的顶棚扶手的不合理的结构设计使得扶手本体受力不合理从而容易引起扶手本体鼓包、破损甚至失效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扶手,该扶手具有改善的结构,改善了扶手本体的受力情况,增大了在使用扶手时扶手本体的受力面积,不仅能够改善扶手出现鼓包、破损的情况,而且还能够增大扶手的强度,提高扶手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扶手,该扶手包括底座和枢转地连接于所述底座的扶手本体,所述扶手本体设置有止挡部,该止挡部设置有止挡面,该止挡面能够在所述扶手本体枢转至设定角度时抵靠并挤压所述底座,其中,所述止挡部的所述止挡面与所述底座的止挡配合面为面接触,并且所述止挡部受到的所述底座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所述止挡部的厚度方向具有夹角,该夹角的范围为80°-100°。
优选地,所述止挡部的所述止挡面为所述止挡部的自由端端面,所述底座的所述止挡配合面形成为能够与所述止挡面相贴合,所述止挡面与所述止挡配合面的接触面积的范围为18mm2-25mm2,所述止挡部的厚度H的范围为2.5mm-3.5mm。
优选地,所述止挡面大致平行于所述止挡部的厚度方向。
优选地,所述扶手还包括用于为所述扶手本体从所述开启位置枢转到所述闭合位置提供回复力的复位件,所述扶手本体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克服所述复位件的回复力而从所述闭合位置枢转到所述开启位置。
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用于固定的固定部和用于枢转地连接所述扶手本体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从所述固定部延伸,所述止挡配合面形成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延伸部分上。
优选地,所述扶手本体包括用于抓握的握持部和位于握持部两端且用于枢转地连接于所述连接部的端部,每个所述端部各自形成有所述止挡部。
优选地,所述扶手本体的所述端部通过枢转轴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复位件套设于所述枢转轴,并且所述复位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扶手本体的所述端部,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底座。
优选地,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扶手本体的一个所述端部,所述扶手本体的另一个所述端部设置有用于减缓所述扶手本体从所述开启位置到所述闭合位置的枢转速度的阻尼件。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能够通过紧固件连接于车身,所述底座设置有用于覆盖所述紧固件的暴露部分的盖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用于抓握的扶手,其中,所述扶手为本发明提供的扶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扶手通过将扶手本体与底座的接触设置为面接触的方式减小扶手本体在使用时所受到的压强,并且通过改变止挡部的所受到的底座对其施加的作用力的方向的方式,即在本发明中止挡部所受到的作用力的方向为与止挡部的厚度方向成一定的夹角(80°-100°),从而改善扶手本体的受力情况,因此,通过增大止挡部的受力面积并且优化止挡部的受力方向两种渠道,最大程度地避免止挡部与底座的接触位置发生凹陷,改善扶手出现鼓包、破损的现象,使得扶手具有较大的强度和较好的可靠性。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扶手中的底座和扶手本体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扶手中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3是现有技术中的扶手中的扶手本体的部分立体图;
图4是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扶手的扶手本体的受力方向的侧向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扶手的扶手本体与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扶手的底座的结构立体图;
图7是图5中所示的扶手的扶手本体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图5中所示的扶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扶手处于闭合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扶手处于开启位置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扶手的止挡部的受力方向的侧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11固定部;12连接部;13倾斜面;14止挡配合面;15固定槽;2扶手本体;21握持部;22止挡部;23容纳槽;24支架结构;3枢转轴;4复位件;5阻尼件;6盖件;7顶棚。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主旨是通过增大扶手本体的受力面积和优化扶手本体的受力方向的方式改善扶手的强度和可靠性,因此,只要不脱离上述主旨,本发明可以通过任意合适的形式实施和实践。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以扶手安装到车身的顶棚7的状态为基础进行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提供的扶手可以用于除车辆外的任何合适的场合。
参考图5至图11,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扶手,该扶手包括用于安装的底座1和枢转地连接于底座1的扶手本体2,扶手本体2设置有止挡部22,该止挡部22设置有止挡面,该止挡面能够在扶手本体2枢转至设定角度时抵靠并挤压底座1,其中,止挡部22的止挡面与底座1的止挡配合面14为面接触,并且止挡部22受到的底座1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止挡部22的厚度方向具有夹角,该夹角的范围为80°-100°。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设定角度”由止挡部22和底座1共同决定,当扶手本体2枢转到设定角度时,扶手本体2所在的位置最便于乘客抓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扶手本体2在外力的作用下从闭合位置(参考图9)枢转到开启位置(参考图10),当扶手本体2枢转至设定角度时,此时,在外力的持续作用下,止挡面抵靠并挤压止挡配合面14,由于止挡面与止挡配合面14为面接触,因此,止挡面受到的压强较小,从而接触位置不容易凹陷,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由此引起的鼓包甚至破损的现象。同时,由于止挡部22受到的底座1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止挡部22的厚度方向具有范围为80°-100°的夹角,因此,止挡部22的受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使得止挡部22不容易发生弯折或损坏现象,提高了扶手的强度和可靠性。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提到的“厚度方向”可以参考图11中表示止挡部厚度的“H”的方向。
优选地,止挡部22受到的底座1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止挡部22的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为了便于设置,止挡部22的止挡面可以为止挡部的自由端端面,如图7中所示,底座1的止挡配合面14(参考图6)形成为能够与止挡面相贴合,考虑到止挡面与止挡配合面14设置为面接触的目的在于减小止挡部22在扶手本体2枢转到设定角度时受到的压强,因此,可以将止挡面与止挡配合面14的接触面积进行合理设置,例如,止挡面与止挡配合面14的接触面积的范围可以为18mm2-25mm2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止挡部22的强度和止挡面与止挡配合面14的接触面积,止挡部22的厚度H(参考图11)的范围可以为2.5mm-3.5mm。
在此,为了更好地改善止挡部22的受力情况,止挡部22的止挡面可以大致平行于止挡部22的厚度方向,从而使得止挡部22受到大致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压力,降低扶手本体2的损坏机率。
此外,为了能够在不使用扶手时将扶手本体折叠收起以减小扶手所占用的空间,所述扶手还包括用于为所述扶手本体2从所述开启位置枢转到所述闭合位置提供回复力的复位件4,所述扶手本体2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克服所述复位件4的回复力而从所述闭合位置枢转到所述开启位置。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只要能够提供上述回复力,复位件4可以是任意合适的形式,例如为图8中所示的弹簧。
另外,为了便于安装底座1(例如下文中将提到的,安装到车身的顶棚7上),底座1可以包括用于固定的固定部11和用于枢转地连接扶手本体2的连接部12,连接部12从固定部11延伸,止挡配合面14形成于固定部11和连接部12之间的延伸部分上,如图6所示。
而扶手本体2可以包括用于抓握的握持部21和位于握持部21两端且用于枢转地连接于连接部12的端部,每个端部各自形成有止挡部22。
扶手本体2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枢转地连接于连接部12的端部,优选地,参考图8至图10,扶手本体2的端部可以通过枢转轴3连接于连接部12,复位件4套设于枢转轴3,并且复位件4的一端抵接于扶手本体1的端部,另一端抵接于底座1。参考图7,扶手本体2的端部可以垂直于握持部21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且扶手本体2在端部形成有能够容纳固定部11的容纳槽23,以使得当扶手本体2位于闭合位置时,固定部11能够容纳在容纳槽23中。为了便于枢转轴3连接于扶手本体2的端部,在扶手本体2的端部的末端且位于容纳槽23的开口位置设置有支架结构24,枢转轴3的两端分别容纳在支架结构24的安装孔中。
此外,为了防止扶手本体2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枢转速度过大从而损坏顶棚7,可以进行如下设置:复位件4设置于扶手本体2的一个端部,扶手本体2的另一个端部设置有用于减缓扶手本体2从开启位置到闭合位置的枢转速度的阻尼件5(如图8中所示),该阻尼件5可以通过形成在连接部12上的固定槽15(参考图6)固定。
此外,底座1的固定部11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连接于车身,例如,固定部11可以通过紧固件(例如螺栓)连接于车身,考虑到外观的美观性,底座1可以设置有用于覆盖紧固件的暴露部分的盖件6,如图8中所示。
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其中,该车辆包括本发明提供的扶手。优选地,为了提高车内的空间利用率,扶手还包括用于为所述扶手本体2从所述开启位置枢转到所述闭合位置提供回复力的复位件4,因此,在扶手本体2处于闭合位置时,扶手本体2在复位件4的作用下能够抵靠于车身,通常情况下,扶手本体2抵靠于车身的顶棚7,且扶手本体2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克服复位件4的回复力而从闭合位置枢转到供乘客使用的开启位置。顶棚7上可以设置有用于容纳扶手的凹槽,以使得扶手本体2位于闭合位置时能够容纳于凹槽中,从而进一步节省车内空间。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一种扶手,包括底座(1)和枢转地连接于该底座(1)的扶手本体(2),所述扶手本体(2)设置有止挡部(22),该止挡部(22)设置有止挡面,该止挡面能够在所述扶手本体(2)枢转至设定角度时抵靠并挤压所述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22)的所述止挡面与所述底座(1)的止挡配合面(14)为面接触,并且所述止挡部(22)受到的所述底座(1)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所述止挡部(22)的厚度方向具有夹角,该夹角的范围为80°-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22)的所述止挡面为所述止挡部的自由端端面,所述底座(1)的所述止挡配合面(14)形成为能够与所述止挡面相贴合,所述止挡面与所述止挡配合面(14)的接触面积的范围为18mm2-25mm2,所述止挡部(22)的厚度H的范围为2.5mm-3.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面大致平行于所述止挡部(22)的厚度方向。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还包括用于为所述扶手本体(2)从开启位置枢转到闭合位置提供回复力的复位件(4),所述扶手本体(2)能够在外力的作用下克服所述复位件(4)的回复力而从所述闭合位置枢转到所述开启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包括用于固定的固定部(11)和用于枢转地连接所述扶手本体(2)的连接部(12),所述连接部(12)从所述固定部(11)延伸,所述止挡配合面(14)形成于所述固定部(11)和所述连接部(12)之间的延伸部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本体(2)包括用于抓握的握持部(21)和位于握持部(21)两端且用于枢转地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2)的端部,每个所述端部各自形成有所述止挡部(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本体(2)的所述端部通过枢转轴(3)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2),所述复位件(4)套设于所述枢转轴(3),并且所述复位件(4)的一端抵接于所述扶手本体(1)的所述端部,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底座(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件(4)设置于所述扶手本体(2)的一个所述端部,所述扶手本体(2)的另一个所述端部设置有用于减缓所述扶手本体(2)从所述开启位置到所述闭合位置的枢转速度的阻尼件(5)。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1)能够通过紧固件连接于车身,所述底座(1)设置有用于覆盖所述紧固件的暴露部分的盖件(6)。
10.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用于抓握的扶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扶手。
CN201510111583.XA 2015-03-13 2015-03-13 扶手和车辆 Pending CN10484284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11583.XA CN104842841A (zh) 2015-03-13 2015-03-13 扶手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11583.XA CN104842841A (zh) 2015-03-13 2015-03-13 扶手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42841A true CN104842841A (zh) 2015-08-19

Family

ID=538429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11583.XA Pending CN104842841A (zh) 2015-03-13 2015-03-13 扶手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4284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64284A (zh) * 2016-01-05 2016-05-1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顶棚扶手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26718A1 (en) * 2002-01-09 2003-07-10 Nifco Inc. Assist grip
JP2003260969A (ja) * 2002-03-06 2003-09-16 Nishikawa Kasei Co Ltd 格納式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JP2003267112A (ja) * 2002-03-14 2003-09-25 Nishikawa Kasei Co Ltd 格納式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CN102806863A (zh) * 2011-05-31 2012-12-05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扶手
CN202703359U (zh) * 2012-06-01 2013-01-3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顶棚乘客扶手
CN103153699A (zh) * 2010-10-04 2013-06-12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辅助扶手
CN203267843U (zh) * 2013-06-09 2013-11-06 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 拉手与顶棚的连接结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26718A1 (en) * 2002-01-09 2003-07-10 Nifco Inc. Assist grip
JP2003260969A (ja) * 2002-03-06 2003-09-16 Nishikawa Kasei Co Ltd 格納式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JP2003267112A (ja) * 2002-03-14 2003-09-25 Nishikawa Kasei Co Ltd 格納式アシストグリップ
CN103153699A (zh) * 2010-10-04 2013-06-12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辅助扶手
CN102806863A (zh) * 2011-05-31 2012-12-05 丰和化成株式会社 扶手
CN202703359U (zh) * 2012-06-01 2013-01-30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顶棚乘客扶手
CN203267843U (zh) * 2013-06-09 2013-11-06 宁波帅特龙集团有限公司 拉手与顶棚的连接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64284A (zh) * 2016-01-05 2016-05-11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顶棚扶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07145799A3 (en) Fastener clip
EP2303631B2 (fr) Siege pour vehicule blinde
EP0496658A1 (fr)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énergie, structure formant piètement pour siège d'appareil de transport aérien comportant un tel dispositif, et siège comportant une telle structure
WO2009038088A1 (ja) 車体の側部構造
US8678486B2 (en) Damping stop for hinge, especially for vehicle door hinge
CN104842841A (zh) 扶手和车辆
US20170151853A1 (en) Stabilizer-bar holding device
KR20160132403A (ko) 태양 에너지 기와 및 태양 에너지 기와 시스템
US9227584B2 (en) Support device
CN206704083U (zh) 一种可防撞汽车侧脚踏板
CN110696689A (zh) 一种后排座椅安装梁及汽车
FR2833054A1 (fr)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energie cinetique a resistance elastique et a flambage, et application
JP4838632B2 (ja) 屋根用雪止め具
FR2979078A1 (fr)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d'une batterie d'un vehicule.
US20140353443A1 (en) Load Bearing Structure for a Large-scale Vehicle
JP5731954B2 (ja) 鉄道車両
CN203701879U (zh) 一种防海盗门体结构
WO2013175086A1 (fr) Structure de l'avant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permettant d'amortir le choc de la tête d'un piéton contre le capot
CN205113078U (zh) 座椅扶手、座椅和车辆
WO2011002154A3 (ko) 액츄에이터
KR102067485B1 (ko) 자동차 시트의 다이브 피벗 장치
CN201427556Y (zh) 车辆通用连线救生锤
CN217048218U (zh) 一种汽车车尾门外板的支撑板结构
CN214614995U (zh) 一种耐候的超高分子聚乙烯板材
CN202623978U (zh) 军车座椅中的靠背锁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819